永恒之门

HD中字版

主演:威廉·达福,鲁伯特·弗兰德,奥斯卡·伊萨克,麦斯·米科尔森,马修·阿马立克,艾玛纽尔·塞尼耶,尼尔斯·阿贺斯图普,艾伦·奥伯特,阿蜜拉·卡萨,洛丽塔·夏马,帕特里克·薛内斯,弗拉基米尔·康斯金尼,亚力克西斯·马沙利克,文森特·佩雷斯,亚历山德拉·斯图尔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永恒之门 剧照 NO.1永恒之门 剧照 NO.2永恒之门 剧照 NO.3永恒之门 剧照 NO.4永恒之门 剧照 NO.5永恒之门 剧照 NO.6永恒之门 剧照 NO.13永恒之门 剧照 NO.14永恒之门 剧照 NO.15永恒之门 剧照 NO.16永恒之门 剧照 NO.17永恒之门 剧照 NO.18永恒之门 剧照 NO.19永恒之门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太阳在那阿尔的天空燃烧得太快”

导演可能体察到了孤独,但他不敢如实表现孤独(查理·考夫曼表示震怒)。夭折的王勃不无残酷地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可是孤独其实是个伪命题,首要的,孤独并不是孤立的,它根植于社群和链接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史上最自我最孤独的艺术家能够被理解和吹捧(不一定是大众,有时是少数甚至单个人,另一个人,但总在追寻,不是吗?),悖谬是,如此一来,孤独还能被称之为孤独吗?甚至布朗肖所谓的“本质的孤独”?所以布朗肖会这样写:“当我独自一人时,并非是我在那里,我远离的并非是你,也不是其他人和外界”(布朗肖,文学空间)——孤独是个虚伪概念,更非原初,和艺术一样,孤独是个哗众取宠的表演,而这就是它的根本,因为连同“我”也是个虚假概念,“我”的生成必得有他者的存在,也就是说,我只不过是个虚假的声响,是回音,当我追问我时,只会看见你,进而(如果幸运的话)只会看见无:孤独总是社会性的,而非孤独性的,孤独的生成和解决都指向了他者,指向了另一个,于是孤独就不再是苦痛和不幸,于是艺术,如果艺术不再是寻求他者的艺术,艺术会是什么?

奎因说,“所有的语言都是公共的”,只要你一思考(而思考就是语词,此外无他),你就进入了公共空间。维特根斯坦则说,“真正的私人语言并不存在”,那么,应当追寻的就是这种不存在,寻追寻这一个“无”,当我开始言说“无”时,“无”就已经进入存在了,这一悖谬才是人的真正孤独,人之为人的孤独,“我们读到,上帝是/一部分和一瞬间,一个零散者”(保罗·策兰,《你今晚在哪边》),上帝都不是整全者,更何况是抟土所造的人呢?(更何况精液卵子所造之人呢),“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鲁迅,野草·墓碣文),于是真正的问题只有:在你化为尘埃之前(“之前”,但这里已经取消了时间,也就是历史/时),你要审问你自己,你为什么要画画?你为什么要写作?你——已经存在了(确定无疑吗?),可是——你,为什么要存在?”

来自(影片结尾的真正)他者:

“在我的黄房子里,紫心的向日葵在黄色背景上跳跃,在黄色桌上的黄色花盆里舒展着它的枝干。在画的一角,签着画家的名字:文森特。黄色的阳光透过黄色的窗帘,把整个房间染成了金色。早晨,当我从床上醒来,这一切闻起来好极了。噢,是的,他喜欢黄色,这个可爱的文森特,一个来自荷兰的艺术家,那些耀眼的光芒点燃了他的灵魂,远离迷雾,渴望温暖,我俩在阿尔的那些日子,我们都是疯的,我们和美丽的色彩并肩作战,而我钟情于红色,我该去哪儿寻找我那一抹鲜红呢?他用最黄的画笔在墙上用力一挥,突然化身为紫。我是神,我是神的声响。”(保罗·高更,1894)

 2 ) “逃离阴霾 拥抱阳光”

今年随着“战争回忆”系列开启的,就是“梵高宇宙”了。

私以为这是目前真人版最好的梵高(见仁见智,保留个人意见),是最值得五星的“梵高”。

我钟爱那些从文森特角度看这个世界的光影和色彩的镜头——它们告诉了我梵高是如何活着的,而不仅是关注于他的死。

浏览影评发现很多人认为威廉达福年纪与梵高不匹配。说实话,之前阅读梵高传记时,我一直代入卷福的形象,现在我更倾向于代入达福。文森特在矿区的经历让我觉得达福的形象再适合不过了。

唯一可惜的是,高更和梵高的互动刻画的太少了、太浅了,最后的彩蛋不能很好地衔接上影片中二人的互动。

用高更的话作结:

“那些耀眼的光芒点燃了他的灵魂

逃离阴霾 拥抱阳光”

 3 ) 达福惊艳的表演,令人失望的剧本

(本文转载自小兔熊爱听故事(theBunnyBearDiary)公众号)

晚上去看了《永恒之门》(At Eternity's Gate)。最新的梵高电影,冲着达福去的。就作品本身而言,太用力了,才华没有匹配上野心。一是摄影,手持略显生硬用力,看得我想念Lubezki了。二是台词,这个真是大硬伤……都不忍心说这个部分……大家可以去看看自行感受,还是挺可爱的。

说回表演,分享一下我对饰演梵高的威廉达福的表演笔记:

这个级别的表演早就跨过技巧性的层面了。还是用画画的比喻来说,这个级别是感受演员创作的这幅画带给我的直观感觉,而非分析他的画工如何。所以那些他和其他人物关系表现的多细腻,那些动人的、有力量的表演瞬间,就无需提及了,达福必然做的很好。

最让我惊讶也最喜欢的是达福诠释的梵高并不疯,甚至在我看来很清醒,比大多数人都清醒——他知道当自己要求花园里的陌生女人做模特摆特定姿势时的目的,他甚至知道自己不想揭发向他开枪的男孩儿的理由。虽然影片中梵高屡次入院治疗且喝据他人说酗酒,但达福勾画的梵高是sober的形象。这里的sober还很有趣地避开了“分析式思考(analytical mind)“的状态(电影中点出了梵高喜欢画画使自己停止思考的感觉),而仅仅是稳稳地扎根于当下的反应,并且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我看来,这点抓的充满冒险精神。当然,电影提了梵高之前尝试当牧师这一点,并且在自然中找与上帝沟通的方式,给予了梵高在理性上的使命感,所以这点也更吻合这部片子塑造的梵高形象。

我联想到,精神不正常的状态最容易被许多演员表象化为”沉浸在自己的思考状态“中。达福的梵高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诠释艺术家的基本底色,即扎根于当下,并感受、反应,跳出自己的思维这种‘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是不与真实世界脱节的,是与人连结着的,甚至在这个例子里,是寻求与他人的联系和理解的。

延伸出来一点是,达福的梵高看似对与他人的连结有需求,甚至渴求,而且表现得并不subtle。这点也是大多数人讲到梵高时,相对陌生的特点。这点并不与其他性格特点矛盾,且非常聪明,因为他使梵高更可爱,更令人心疼了。这也是一个演员在表演思路上的使自己的角色更被观众理解和喜爱的聪明选择。

但是,达福同样牢牢表现了“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状态(毕竟梵高出了名的不善沟通),通过他说话时“纯粹为了自我表达,而不是在追求你的认同,或者尝试证明自己,或者说服你”的状态。也就是说,达福的梵高在听他人说话时,全身贯注,扎根于当下,给出在这个空间里的反应,但是当他在自己说话时,却是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的,而不是沟通状态中的。这个拿捏对我来说有趣极了。达福在大多数时候和别人的对话中,眼神都是失焦却坚定地指向一点的,这是人专注于自己的表达时的自然状态(换一个话题时,眼神必然换方向)。全身贯注。这点在他和精神病院的牧师对话的戏中很明显,他只在最后的部分(关于自己能否从这个精神病院中挣脱出来这种自由与否的关键时刻)才在沟通状态中,眼神才聚焦地看向牧师说话。

另有两个我很惊艳的瞬间:

  1. 当精神病院的牧师问“You feel angry sometimes”的时候,他的反应是瞳孔放大,笑了。是一种被人理解的笑,这个反应出乎我的意料,但我很喜欢。这一个反应就体现了梵高有多喜欢别人理解自己的感觉,一个人物特点就出来了。
  2. 梵高读信的时候,他不像是在专注地读信,而是有点在听信的感觉——他不在处理自己的思考,而是稳稳地扎根于当下的反应,几乎像是同时进行着接受信息和散发感受两件事情。这,只有感受力极强的艺术天才才有的状态。就在那个时刻,我完全相信了达福饰演的天才梵高。

 4 ) 梵谷:在永恆之門,屬於藝術家的執著

要來跟大家聊的是一部「傳記式」的電影,也是這次有入圍奧斯卡「男主角」的電影,

這一部講著那位偉大藝術家「梵谷」故事的,「梵谷:在永恆之門」,在去年那一部「梵谷:星夜之謎」,耗時六年用六萬張手繪油畫完成,而不同於星夜之謎,「在永恆之門」用著「寫實」並且第一人稱的主視覺完成,一樣說著梵谷混亂人生,卻又是完全不同的描繪著梵谷。

故事就是相當傳記的呈現著梵谷生平最後一段時光,整個劇情得軸線從印象派的藝術大師文森梵谷(威廉達佛 飾),自殺前最後的瘋狂時光來鋪成,

一個就算被人嘲笑,被人說已經是神經病的那位藝術家,在那樣精神耗弱的狀況下,創作出許多震撼人心、舉世聞名作品的畫家,在那個他最為衰弱,卻又是最為靈感洶湧的時候,他的心靈與世界,又是怎樣變化的?

這是一部傳記式的電影,但更像是一本梵谷的日記般的詮釋,他記錄著在他生命中重大事件當中時,他怎樣面對與看待的心境,以及那些時間,他所創作的美麗吉光片羽。

梵谷其實是一部很文青的電影,很像一部梵谷的紀錄片,利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拍攝與解析著那個傳奇藝術家,那個不斷震動的畫面呈現,然後截斷式的黑屏與自白般的口白,導演用一種自述的口吻來說明梵谷的心境,然後那一幕一幕如畫的畫面,在導演的鏡頭呈現下非常令人驚艷,不過確實這部電影太藝術了,雖然看著梵谷跟高更在聊那些畫家們是相當有趣的,但他們關係跟互動內容真的像是在上西洋藝術史。

另外加上手持、特寫鏡頭的頻繁,環繞式的文青重複對白,以及刻意增加的旁白與大量的梵谷內心戲,確實讓這部電影很不「親民」,雖然他用了許多我們熟悉的畫作當引子,但卻用了很不一樣的角度去解釋梵谷的行為,是用著相當不同於大眾認知但卻有可能的角度去切入,像是梵谷沒有大家想像中瘋狂,梵谷的善良跟溫柔,他用了這樣比較不同於世俗的角度來說著,梵谷為什麼精神崩潰、為什麼要割下耳朵、怎樣的原因住進療養院,而他的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並且去了解他為何作畫?

在各個時期不同題材又是怎樣選擇?真的很像一篇西洋藝術史的詮釋,喜歡的人會喜歡看著這些藝術家都還活著一樣的訪談,聽他們討論他們認知的繪畫,他們對於繪畫的追求與執著。

但我相信,大多數的觀眾會覺得疲憊吧!

然後要真的稱讚的是,威廉達佛真的是影帝呀!

那種恍惚跟瘋狂,還有那個藝術家的纖細,都詮釋的絲毫不差著。

雖然跟當時的梵谷相差了至少25歲,但那些歷盡滄桑的複雜,以及落魄潦倒的神韻與為藝術亢奮的狀態,都被相當完整與精彩的呈現,甚至扮裝後的達佛和梵谷的自畫像的相似度之高也非常嚇人。

另外雖然戲分不多,但這坎城影帝麥斯米克森、金球影帝奧斯卡伊薩克,這樣的卡司真的非常驚人呀!而奧斯卡伊薩克演出的高更瀟灑而率性。

以及麥斯米克森的那個宛如諮商師的牧師,確實互動很少,但都很有味道!

另外,還有演出梵谷弟弟的魯柏佛蘭德跟威廉達佛的對戲也是相當精彩的,尤其威廉達佛瞬間像是孩子一般的需要安撫,還有魯柏佛蘭德跟他的親情都很真實。

這部電影很有趣的解析著梵谷在追求永恆的孤獨與執著,甚至相當大膽的說著「梵谷可能不是自殺」的角度,整部電影透過大量的光線、調色、晃動來呈現那宛如梵谷的油畫的視覺感,也許從那個鏡頭中看出去,不一定是梵谷所認知的世界,但確實是另一種可能性,也確實是導演所看到的梵谷的世界,電影的節奏相當緩慢,故事的劇情其實不多,也有相當大的留白空間,這確實不是一部商業的大眾電影,但如果是對藝術有興趣的朋友,並且對於電影的留白、長鏡頭運用有興趣,又或是想要看看威廉達佛那種深沉演技的觀眾,那請你睡飽了,再進電影院看看這部很藝術的梵谷吧!

親愛的網誌先生,這其實是一部很排斥假文青的電影,所以,如果你不是個骨子裡的文青,我想就不用進電影院浪費兩百塊了!

以上!

 5 ) 期待太高,可能就有失望吧

主角年龄太大了,虽说演技很好,但是毕竟梵高37岁自杀的,可是片中梵高已经感觉是年近六旬的感觉了,最让人失望的是高更的演员,整个一个地痞流氓,我没有在片中看出高更对绘画的一丁点热爱,画个女模特也感觉是要和人家调情一般,气质太low了,画面是很美的,色彩很棒,但是太过于费劲把梵高演得那么苦情那么深奥,梵高的情感是单纯而强烈的,他展现的美是一种热泪盈眶的壮丽!

 6 ) 艺术联觉:解构梵高眼中的世界

为什么又给梵高拍一部电影呢?——本片不为讲故事,而是意在重现梵高的联觉。

在电影院坐了大约十分钟,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到底想干什么——它不是要讲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那明显太无聊了,可为什么又要给梵高拍一部电影呢——本片的目的在于贴近,并尝试重现梵高眼里看到的世界。如果梵高称自己的作品是一个艺术的 gesture(象征);那么本片便是另一种 gesture:为了重现梵高的联觉通感、情感滤镜、以及敏感内心。

这部电影豆瓣得分很低,但我认为可能是观众误解了它。它比之前那部《至爱梵高》(影评)更加深刻,更加返璞归真,同时又打破传统:放弃电影讲故事的范式,而是以意识流般的镜头去贴近梵高眼中和内心的那个世界。所以,想要明白本片要怎样去看,那便要明白,梵高本人不是用眼睛在看,本片也不是在讲故事。要越过这些既定的思维,用“感性”去体验本片,去贴近文森特·梵高。


重现梵高的“联觉”

联觉(Synesthesia),又译共感觉、通感或联感,一词源自古希腊语σύν(syn),"共同",和αἴσθησις(aisthēsis),"感觉"。这是一种具有神经基础的感知状态,表示一种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且非主动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

说回到影片的头十分钟。1)梵高第一次走在乡村的原野上,他张开双臂,以最大的身体表面积去感受林间的阳光;2)进而他坐在原野上等夕阳落山,而当夕阳余晖烧尽最后一丝光彩时,他将泥土洒在自己的脸上——泥土带着夕阳的温度,也带着烧灼的气味。

我在这一组镜头之中感受到了多感官的接通:正午阳光的金黄——温暖的体感;夕阳灼烧成紫红色——泥土的干燥气味。这种看到温度,闻到颜色的体验,被称作“联觉”

之后,3)梵高在芦苇丛里观察,让风带着芦苇抚摸他的指尖;4)死去的树干不再是原来的棕色,而是‘死亡’与‘忧郁’的蓝色;5)还有他和弟弟相拥,镜头这里切换到芦苇地,仿佛是兄弟二人的呼吸在吹动着草叶。6)甚至当梵高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比如酒馆的女主人,镜头从上而下打量着女人的脸,带着观众从她右边眼窝里的阴影,慢慢看向她没有落在阴影里的左眼,进而是她温热潮湿的呼吸浅浅印在镜头上,印在梵高的脑海中。

这种种迹象,表明电影在尝试通过镜头语言——非常近,非常私密——以及剪辑,让观众去体会梵高看到的世界:事实上,他观察这个世界,不仅仅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多种感官,通过“联觉”。

梵高的这种体验也反映在他的作画上。片中高更批评梵高:“你的作品总是颜料用的太多,仿佛你不是在画,而是在雕塑”。这时,电影切换成黑白色,在阳光下,堆叠起伏的油画颜料呈现另一种光景——它们自带高光和投影,和树木繁茂与稀疏的gesture相呼应。梵高将“阳光”转化成了体积。他的确是在雕塑。


情感滤镜和敏感内心

影片在很多地方都采用了一种模糊的、上远下近的镜头效果。这些奇怪的镜头常出现在梵高情感波动的时候;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总带着一种颜色。比如树木素描的那一组镜头,明显加入了蓝色;而秋季麦田和牧羊女的镜头,又掺进了明黄。我认为这是梵高的“情感滤镜”,亦是联觉的一种体现——当梵高内心在经历一些波动时,镜头(或者梵高看到的世界)就会呈现出“非写实”的色泽

电影里高更还这样评价过梵高的作品,“在所有描绘自然的画家中,只有你的作品带有思考”。我想,这不是梵高主动的“思考”,而是“情感滤镜”加工了他笔下的自然,令画作别具一格。

梵高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内心敏感温柔。当高更离他而去,他的脑海里重放着高更的话,每一次都越发令他伤心。而当有人真正伤害他,比如片尾枪击他的少年,他却选择体谅伤害者。这种敏感脆弱的性格也让梵高趋于“神经质”,从而,当他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无法向外发泄,只能不断地向内伤害自己的精神,成为“疯魔”。

这令我想起另一部关于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最后的肖像》,讲的是贾科梅蒂给美国人詹姆斯画像。 这位艺术家同样情感充沛,但他不惧怕表现出来,甚至伤害旁人,他深深的愤怒刻在画板上,又是另一种风格的作品,与梵高的完全不同。


总结一下。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好看的。请想一想,梵高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已经竭尽全力,付出生命;那后代人想要贴近、窥探他内心的尝试,比如本片,若是能引发新的感性体验,那便很了不起。看完本片,我体会到梵高的联觉以及情感,这就是本片独具一格的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电影最后,高更说,梵高喜欢黄色,而他自己喜欢紫红。这和影片开头第一次展示梵高“联觉”的场景相呼应:金黄色的正午阳光,以及紫红色的夕阳余晖。我不知道这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在这种神秘艺术联觉的引领下——梵高和高更的友谊,二者的艺术追求,以及本片的结构——自然而巧妙地被接通在了一起。

 短评

显然导演没想讲梵高的故事,他只是把对梵高的理解,借用第一人称的梵高之口说出来。论文式的观点不是问题,让角色不说人话,满口都是观点,这就不是传记片了,这是论文电影。用生活流的方式拍名人传记,除了诡异的第一人称视角,还加入了很多手持摄影跟拍镜头,加上后期的调色,小清新的滤镜用的很夸张。其实这些想法都没有问题,只是组合到一起,就有点撕裂了。这不是梵高传记,纯粹就是导演意淫。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灾难片

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就像梵高和高更撒尿的时候说的,我们看的并不是同一片天空,所以我们看的也可能不是同一部电影。

12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以大量空镜头、移动镜头和纯音乐营造梵高的想象世界,即使在今天梵高在世俗眼中也不过是金钱的价值,其精神世界依旧孤独,正如本片被大部分观众所不理解而被抨击,从这个角度看天才(电影内外的角色与制作者)都是孤独的。

13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Go west Vincent.

16分钟前
  • AJ
  • 力荐

印象中威廉达福不是第一次出演梵高,这部新作没太多新鲜的内容,只有满眼的作者风格,导演恨不得把当年《潜水钟与蝴蝶》里的手法全盘搬过来,不过还是没能拯救这个比较空洞的人物传记~

18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感觉湿娜宝就像个小孩一样呀...给梵高也增添一种孩童般脆弱和敏感的气质,妮福很好,despite年龄~影帝确实。全程想起基督最后诱惑XD 表达方式什么的我觉得没啥好喷的,问题还是剧本,说得太多太白了。恭喜Niels在这部里没被剪掉哈哈。

23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还行

情感深厚,意识超前,表演一流。就是晕车患者要忍耐一下。

24分钟前
  • ipanema
  • 力荐

画太阳的男人,达福的演技已臻化境。只有画家才能更好的理解画家。不能理解本片豆瓣分为何如此偏低

29分钟前
  • lixunhuan
  • 推荐

其实是明信片电影了,无所谓每个画面都是可以截图放大往墙上挂的。。。。各种金黄色闪得视神经高潮了,不带性欲的视觉Porn......

3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一次不太成功的梵高片。全片大量的手持、移轴镜头和大段的独白试图让观众走进梵高的内心,但台词写的实在有失水准,甚至引发了笑场

3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当了一回梵高

39分钟前
  • 可风
  • 力荐

我愿意看一部没有对白只有配乐只有蓝天只有金黄的稻田只有风的电影。戴着草帽,走你想走的路。

40分钟前
  • 号子
  • 力荐

如何像梵高一样去看去感受。

41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梵高也成为‘一千个人…’那种角色了。看上去像是个传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影片试图用自然环境中的色彩、模糊的视角以及晃动的摄影来构造主角眼中的世界及精神状态,而不是任何具体的情节。台词方面由于大开上帝视角又是英文为主,时常出现脑残对话。以影片这种状态来说,无对白版就已经足够了。演员方面很喜欢文森和提奥,其他的明星都是画蛇添足。

42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评分过低了 片子拍得特别宁静 和梵高给世人“疯子”的image背道而驰 在自然风光下随意的跟拍长镜头 让人更好地接近这个爱画画的中年人 镜头怼得近但不咄咄逼人 达叔演得真好啊 厚积薄发 功力深厚 很能让人信服他的演绎就是梵高

45分钟前
  • 星竹
  • 力荐

动画版的真人版,那些第一视角的镜头很考验演员,基本达标了…但是要拍摄这样一个人,仅仅达标不够

46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世界待他真残酷,唯一的温暖就是哥哥,义无反顾的支持。

47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我是如此讨厌看传记片,但这部片看得津津有味真是可以排入心目最佳传记片行列了(毕竟我是如此讨厌传记片嘛),此片除了半模糊滤镜让人觉得画蛇添足外,其他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空镜头配大量的钢琴,然后通过生活中细碎的对白来试图解释梵高的艺术观,包括和院长的神学探讨,得出他的人生观,除此以外,哪怕是他与高更的那些对话,导演也试着去解释而并去芜存菁,可以说全片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至爱梵高》太做作因为更像一篇情书,而这部片观感好很多则是由于这种解释性的浸润在全片当中(就像是画面调色部分已经强烈到你明显地能感受到它了),这样就让一部传记片摆脱了传记片的桎梏(为了讲那些故事而讲那些故事,又必须遵照着现实发生的样子去描述)。很有意思。

51分钟前
  • Knight-Errant
  • 力荐

梵高大概属于最难拍好的题材了,拍出来不是陈词滥调,就是刻奇,要么就是名画cosplay。导演挺努力了,美感也是有的,但还是……没什么新意

52分钟前
  • phoeb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