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摄像机的人

HD中字

主演:克斯汀·约翰逊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1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2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3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4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5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6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13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14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15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16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17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18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19持摄像机的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持摄像机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荣获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并入围奥斯卡纪录片短名单、美国独立精神奖、哥谭独立电影奖等专业奖项足够说明这部《持摄像机的人》的超高口碑。基尔斯滕·约翰逊是著名摄影师,曾经参与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劳拉·珀特阿斯的《第四公民》等名作。你会在片中看到布鲁克林拳击手的挣扎、阿尔及利亚接生护士在恶劣条件下工作、波斯尼亚阿拉伯农民返乡等等。影片中对于那些遭受过大屠杀、大灾难的地点进行再审视的画面,更是直逼内心。无极限之危情速递上帝难为社畜向前冲布杜落水遇救记寻龙秘境播种幸福的人尸油3D变脸绝对缄默你会想要越来越多完美生物烽火儿女情无法投递西厢记回家的日子灵魂生死线红门虎子操心国语奇犬良缘北灵少年志之大主宰意乱情迷2023火云邪神之降龙十八掌萤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小小食杂铺雪崩行动女巫前线:塞勒姆要塞第三季额尔古纳大篷车五个女生意外遇到你末日重启国语真爱告白1998列车大爆破出逃的公主最后通牒1929神的测验法外出击暗物质第一季崛起2021开始而已艰难的爱情使命白衣战士后备空姐怪物先生(粤语版)超能力家庭日本最坏的家伙们葬礼会员

 长篇影评

 1 ) 持摄影机的女人与她的回收实验

黑屏字卡提示,这里是“密苏里诺德韦”。 切入一个空旷的固定机位大全景。 天空泛着暴雨前的阴郁之色,一望无际的公路嵌在银幕最下方。如果不是天色微动和环境音窸窣,时间很难展现其流淌的进度。七十八秒的长镜头里,偶有两辆车经过,两次闪电可见,伴有轰隆的闷雷声。 不要误以为这是承接安哲罗普洛斯衣钵的文艺片开场,当然也并非向七十年代加拿大艺术家Larry Gottheim的静止电影致敬的先锋作品。 因为,紧接着连续两声清晰的喷嚏,景框随之两次剧烈晃动,便彻底刺破整个看上去很美的叙事空间。观众被迫中断其刚要进入的公路片式场景所构建的幻梦。 看起来是个令人遗憾的失误。

片头。

这却是本年度最佳纪录片之一《摄影机背后的人》(Cameraperson, 2016) 故意为之而意味深长的片头:人对摄影机的掌控从不会完美,就像电影本以谎言、假象和瑕疵为生。它并非只记录银幕上可见的一切,其运作必须倚赖不可见的部分,比如藏在镜头后面的这个会哭会笑会疼会愤怒,还可能因长时间蹲守捕捉奇景而受凉的人。 克尔斯滕·约翰逊 (Kirsten Johnson)——25年来,这个名字以摄影师或摄影指导的身份已经出现在超过40部纪录长片的片尾字幕中。其中包括《华氏911》(2004)、《祈祷恶魔重回地狱》(Pray the Devil Back to Hell, 2008)、《影片未分级》(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 2006)、《德里达》(Derrida, 2002)、《隐秘的战争》(The Invisible War, 2012) 和《第四公民》(Citizen Four, 2014)。约翰逊因其参与拍摄的多部纪录片被提名或赢得奥斯卡奖而常被人介绍为“奥斯卡获奖摄影师”。她曾在访谈中笑言这其间误会不小。有研究统计过88岁的奥斯卡金像奖在非表演类别奖项上真正直接提名女性电影人的概率仅为百分之十九。令人欣慰的是,《摄影机背后的人》已经成为201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十五部入围影片之一。这至少意味着约翰逊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以女导演(同时也是女摄影师)的身份被正式提名奥斯卡奖。 继首映于2016年圣丹斯国际电影节后,《摄影机背后的人》被美国独立发行商、艺术片修复和发行巨头亚努斯公司(Janus Films)相中,并入选其著名的CC“标准收藏”DVD系列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在亚努斯公司总裁彼得·贝克(Peter Becker) 看来,《摄影机背后的人》入选CC的原因在于其会“永久性挑战人们观看纪录片的方式”,约翰逊呈现“看起来真实客观的影像段落”,却其实“有一段摄影机背后的秘密生活”。贝克还在访谈中盛赞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优雅又犀利地讲述故事(的形式)”,此片“并置这些约翰逊本人亲历的瞬间,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尽管今年同类热门纪录片不乏优秀之作,还是未有第二部作品也获得此殊荣。与《摄影机背后的人》同年经修复发行推出的其他CC电影则包括黑泽明的《梦》、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贝尔兰加的《刽子手》、科波拉的《斗鱼》和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三部曲等。与这些经典之作“比肩”的《摄影机背后的人》逐渐证明Janus Films公司的慧眼,其陆续赢得各类媒体和影评人的青睐,在影评网站烂番茄至今保持新鲜度指数100%,同时横扫各大电影节和协会奖项。 被回收的影像 克尔斯滕·约翰逊,这位持摄影机的女人通过二十五年究竟“拍摄”了一部什么样的影片呢?影评人们极尽所能在其华丽词库为这部新鲜的影片寻找适当的代名词:“影像伦理困境的剪贴簿”、“电影摄影师策展记忆”、“残酷的蒙太奇”、“混杂回忆的拼贴”。“散文/文论电影”(essay film)、“拾得影片”(found footage film)、“表演式纪录片”(performative documentary) 、“拼贴电影”(collage film) 等不同层面的电影类型术语都被用来定义这部影片,却显然难以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简单来说,约翰逊就是做了一件对其来说特别本能的事情:她挽救回收了一批自己拍摄的“问题影像”,发现不仅没法回答问题,还形成了新的问题,并不得不以此提出更多电影人或观众可能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摄影机背后的人》源于约翰逊自身的焦虑。她一直以来习惯却又厌倦着被人们称为”cameraman” (摄影师,字面上为“摄影师 男人”)。她更喜欢自称cameraperson,“摄影机”与“人”两个单词的直接并置指向与摄影机建立多种关系的人。这种歧义之美在于拍摄者与被摄者的辩证,复杂、多元,动态变化着,且不限于性别。 约翰逊对人与摄影机的关系所产生的疑虑和纠结从未停息过,其中最极致的一次发生在五年前。 2012年,约翰逊及其剧组同伴自2009年一直跟拍的阿富汗女孩突然拒绝继续出镜,理由令人无从辩驳:影片公映可能为其招来致命的威胁。持续三年有余的整个纪录片项目不得不因此半途而废。即便是出于好心或者某种道德感使然的正义,约翰逊第一次意识到作为纪录片拍摄者的自己还是再也无力给予被摄者任何真正的承诺。她不知道摄影机的介入是否能为亟待帮助的人们带来任何改变,也不清楚这些拍摄的片段最终会以什么样貌公之于众,流转于何人之手,被多少人次下载、上传,再流转。她完全无法掌控这其中可能经由什么社交媒体平台而使名不见经传的匿名人物身份被曝光,一夜爆红或者千夫所指。媒介新技术狂飙突进,世界以字符为单位流动,却多少令人恐惧和沮丧——在苹果手机、YouTube视频以及全球拍客盛行的今天,很难有纪录片剧组胆敢向阿富汗、伊拉克或者其他冲突地区的被访对象保证:认识你的人和想迫害你的人定不会看到此片。 就如开启一次无法预计风险和结果的抓包式检查,约翰逊自此决定作为导演问询人与摄影机的纠缠。她开始陆续找到过去合作过的导演们,向他们索要、回收自己拍摄的而被剪掉、最终未放入电影成品的素材。在这些被废弃的片段中充斥着疏漏、难堪,尴尬的发挥,技术失误,被迫的舍弃,不合时宜的崩溃以及各式一言难尽的突发“事故”。

对约翰逊来说,这是一次自己职业生涯和生命史的考古式冒险。她尝试从影像的边角余料中开掘出人与摄影机之间彼此紧张又冲突的证据。于是,一部雄心勃勃被其自命为“视觉回忆录”(visual memoir) 的影片,在经历诸多变动和挑战(比如更换剪辑师,难以转换各种胶片素材的格式等)后终于成型:无旁白,极少音乐,全片由其过去所拍摄、以地名切割段落的资料影像(found footage, 又称拾得影像) 和部分家庭录像(home video) 片段构成。 情感地理学 这是一部靠“地方”来组织结构的影片。 从纽约、尼日利亚小镇,到萨拉热窝,再到乌干达到怀俄明;从也门到德克萨斯,到阿富汗,回到尼日利亚,再回到怀俄明,回到纽约……最终停在利比里亚街头。约翰逊充分展开其二十余年间漫游全球的空间版图,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通过打破影像段落本来拍摄时间的线性顺序,她的镜头似乎更自由地连缀起来,重新建立的叙事像一部内置情绪和记忆导航功能的旅行纪录片(travelogue)。虽然几乎从不见约翰逊人影(除了接近片尾其唯一一次出镜),观众随其声音和气息巡回往返,在不同地方与被摄者人群建立关系,铺开一张隐形的情感地图。 一个乌干达的场景。鼓点声中,处于前景的黑人男孩抖动身体跳舞,轻盈地移动。比之后景一圈站立围观或席地而坐的当地人群,他显然对约翰逊的摄影机更感兴趣。他的眼神闪烁着兴奋,直视约翰逊的镜头——是的,也是与作为观众的我们“对视”。当原片的语境被抽离,我们并不清楚男孩对于摄影机或者约翰逊工作的了解程度,也很难猜测这个镜头的完成是否依赖某种事先通知的表演性设计。男孩与镜头的对视并非完全自然的好奇。这其间又可见一种亲密性与陌生感的神秘共存,舞者男孩似乎不是在看向摄影镜头,不是在看一位西方白人女摄影师,不是为摄影机镜头所许诺的遥远观众表演,而是在照镜子,依稀看见某个自己,然后满足地笑着。

与非洲舞者男孩“对视”

这种无需语言、镜射般令人愉悦的对视在《摄影机背后的人》中并不多见,从另一个角度旁证了约翰逊情感地图的选择性。对于非洲,约翰逊从小自觉充满天然的敏感和洞察。幼年在种族区隔较为严重的教会学校念书的经历使她格外关注种族和社会正义,对黑人权利尤甚。在其1987年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视觉艺术与文学专业后,约翰逊做出了令亲朋好友都大跌眼镜的决定:到塞内加尔追随作家及“非洲电影之父”乌斯曼•塞姆班 (Sembene Ousmane) 和导演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 (Djibril Diop Mambety),学习电影并为其剧组工作。在那之前,约翰逊不懂除了英语之外的任何外语,也从未独自在远如非洲的地方生活。她最终得益于这样的大胆抉择,获知可以在法国免费就读电影学院的机会后立刻奔赴法国国家电影学院 (La Femis),就读摄影专业并自此开启与摄影机相伴的探索之旅。 也许是因为来自非洲大地的电影启蒙,约翰逊显示出和其他美国纪录片导演或摄影师截然不同的一面:身高六尺二和手中有摄影机,哪一样都不意味着任何优越感,反之,这让她懂得镜头是一种可以并需要放低的交谈方式。 不可见的“在场” 约翰逊大概从没想过自己会制作和拍摄这样一部“失败”的纪录片。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几乎是一名女摄影师的废弃影像(outtakes) 拍摄示范、争议镜头集锦和道德/不道德观看指南。 她与经历创伤的老人、孩童、女人对视;她毫不回避地直面被摄者突如其来的愤怒;她在镜头后倒吸一口凉气;她和导演轻声对话商量机位和取景方式;她犹疑着让镜头继续凝视眼前一双几乎身处被斧头砍伤险境的稚童;她停顿、迟疑,声音流露困惑;她抑制不住地流泪、喟叹或骂脏字;她适时调转镜头以避开危险却保持记录令人胆战心惊的画外音……

此段落出自2002年的《德里达》。

归根结底,她自始至终都在暴露摄影机的存在,暴露作为摄影师的自己参与每一桩“入镜事件”(profilmic event) 的建构,无可忌讳地暴露自己的情绪、身体、动作的失衡与镜头的不可控。乍一看,此片几乎成为电影叙事和纪录片真实美学传统的双重敌人:没有什么是时空连贯的,只有断裂、迂回和循环反复;没有什么是需要和能够缝合的,摄影机前后本没有清晰的边界;没有什么是真正客观的或者不可介入的,无论拍摄、剪辑,再现还是观看,一切都是主观的选择。在约翰逊看来,这种“敌意”却是纪录片反思的必需。 这部最终名为《摄影机背后的人》的影片的确不仅捕捉了摄影机背后这双敏感目光所及之处种种微妙的冲突,还全程展示了一位以不可见的方式“在场”的摄影师主角如何焦虑自处,如何与摄影机以及围绕摄影机的人们亲密有“间”(离)地相处。 在此片中,约翰逊兼容导演和摄影师两个角色,同时还是“文本内的观众”。这使影片有了一层清晰的寓言意义:摄影师如何使用摄影机便是导演如何“观看”,如何与被摄者“对视”并建立关系。摄影师不道德拍摄指南,即刻成了导演代替观众如何进行不道德观看的指南。 不道德观看指南 片中一处醒目的“对视”发生在约翰逊与一个经历弟弟去世之创伤的独眼阿富汗男孩之间。一个较早的段落中,男孩手舞足蹈地对着摄影机/约翰逊,讲述单独使用完好的右眼与已经因为事故失明的左眼分别是怎样的体验。他开心地说:我(用右眼)能看见你,也能看见摄影机。然后甚至一时兴致过头,自动从说达利语切换到英语。即便之后若干其他悲喜之地的段落令人动容,有心的观众大概还是不会忘记这个因为战乱几乎双眼失明的阿富汗孩子。 直到我们跟随约翰逊的摄影机,目光行过一组迫害和创伤之地的安静的空镜头: 波斯尼亚战争中奴役和屠杀大本营所在地 (Karaman’s House)、塞尔维亚士兵策划群体强奸事件的总部 (Motel Miljevina)、著名的小詹姆斯·伯德(James Byrd Jr.)案件中将其拖拽至死的卡车驾驶室内部、美国印第安人苏族被大规模杀害的伤膝河屠杀遗址、2011至15年间九百平民被杀害之地埃及解放广场、卢旺达种族屠杀发生地尼亚马塔教堂(Nyamata Church)、利比里亚内战中处决常用地非洲旅馆(Hotel Africa)、关塔那摩湾监狱的行刑处、塔利班政权进行公开行刑的bibi mahru hill游泳池,以及 《华氏911》中那个著名的从高楼内俯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遗址的空景。

创伤之地。

紧随其后,再次回到阿富汗的小房间:同样的场景和机位,男孩在被要求用自己的母语回忆同一场事故中弟弟的情况时,呼吸变得沉重。他不自然地调整坐姿,低头、眨眼、抿嘴,声音中似乎有另一个悲伤的灵魂苏醒过来。

阿富汗男孩。

这是神奇的一刻,观众因为能够看到银幕上的英文字幕而处于绝对优越的观看位置。 男孩的达利语见证的内容是以文字形式传递给观众:“我所能记得的就是我弟弟的声音。他‘啊’了一声然后一切就结束了。几秒种后,我尖叫,我看不到任何人可以来帮助我们。我好奇我弟弟在哪里。当我发现他的时候,他躺在自行车下面。我把自行车扔到一边,我看见……”与此同时是放大的男孩脸部特写,左手不能地捂着左眼,右眼低垂,“火箭炮的大部分撞到他的脸,(脸)不见了,头从这里被切掉……我很害怕,我在发抖”。男孩停住,约翰逊本来还试图问些什么,但她说了句“这太痛了”就停住。然后是大片的沉默。男孩没有流泪,哽咽的画外音从镜头这端传来,却是约翰逊率先崩溃:“虽然我根本听不懂你的语言,但你真的让我哭了。” 那时那刻,手持摄影机的约翰逊既无字幕又无翻译,唯有观看与被看、沉默与声音成为流通的语言。比起宏大的战争新闻,她为观众描画的“阿富汗”显得那么私人、局限且琐碎——窗边室内狭小空间里男孩的中近景与特写,他的眼和手,构成全部的视觉信息;她控制不住有效的访谈,她甚至哭了。 约翰逊的介入没能让对话继续进行,但是却正因为不专业的失控,这种纪录片访谈的“失败”提出了元电影化(meta-cinematic)的问题: 镜头应该如何凝视苦难及其讲述者?这种凝视所引导的观看是否本身就是一种介入?什么样的观看是(不)道德的? 第一人称的观看·劳动·伦理 《摄影机背后的人》不止于个人视角,其实更像关于“克尔斯滕·约翰逊的摄影机”的自我民族志。这部电影从根本上是人围绕摄影机而成的关系的集合,是一份经由约翰逊第一人称视角与不同人相遇的邀请。摄影师、导演、被摄者、合作者、观众们,彼此纠缠而唯需保持目光清醒。 电影学者Laura Rascaroli在论述第一人称电影美学时,提到回收利用已有的档案影像这种行为本身造就了一种对历史的“元批评”的声音 (metacritical voice)。尽管《摄影机背后的人》 没有评论式的旁白,其最大贡献在于,以“乱入”的摄影师幕后声音、与导演或被摄者的对话等完成对其自身拍摄和制作电影行为的自我点评。而废弃影像片段的“被废弃”特质本身已经构成一种对于影像再现、构建历史的评论。 更重要的是,此片将摄影师在电影中付出的劳动具体化了,还同样指出了观众、被摄者和其他人员都参与类似的目光和情感生产、支出、流通、接收与交换,这其间的人群关系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动中。换句话说,《摄影机背后的人》不仅仅是文本或者影像,还是被人的劳动及其分工所定义的活档案。其标记为波斯尼亚的段落之一出现过一位老年司机和一位女翻译,前者粗犷,后者细腻。他们在一个场景中都谈及因为参与大屠杀纪录片剧组的工作而时常做噩梦,谈及暴力的无常与作为被电影勾连的“观看者”的无奈。 即便原来那部纪录片并未包含这个幕后段落,其劳动也被伦理化,并与此片观众对摄影师的感知建立新的联系。后来他们又在约翰逊对萨拉热窝那户经历巨大创伤的人家回访的段落中,以一种与观众情感交换、回报的方式重现,令人动容。

苦恼的老年司机。

约翰逊进一步试图呈现:电影是一场伦理的遭遇,关乎不同人群之间如何建立与重建关系。就连约翰逊将拍摄自己母亲的段落包含在影片中也引发不少争议。约翰逊走上摄影之路最早是受到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母亲的影响,母亲却从不喜欢进入女儿的镜头。母亲2007年去世前患有阿尔兹海默(老年痴呆症),从而“忘记”拒绝女儿拍摄自己的要求。约翰逊是矛盾的,她称自己将失忆的母亲放在电影中的行为确是“对母亲的背叛”;同时,她也对母亲投以治愈式的观看方式:在显示约翰逊之母“2007年去世”的骨灰盒空镜头已经出现后,临近片尾处,过世的母亲竟然又“复活”过来。她微笑着看向镜头,看向女儿年少时的照片。继而在女儿鼓励下尝试通过直视摄影机镜头,照“镜子”般看见正在被拍摄的自己。 ——仅有这么一次,约翰逊本人出镜了,并且与母亲同框。

Johnson首次出镜,与母亲同框。

在早前的段落中,约翰逊还加入了自己双胞胎儿女的家庭影像蒙太奇,作为摄影机后正在拍摄一双儿女的母亲,与自己母亲形成跨时空的对话。除此,约翰逊在好友Kathy Leichter拍摄的关于其母亲自杀的纪录片《Here One Day》中回收了一个幕后段落:女儿在母亲自杀后收拾遗物时几近神经崩溃,其愤怒被偶发的屋顶雪崩及停电意外地化解。这其间相似的精妙与温情的幽默,大概也就还能从阿克曼的《无家电影》(No Home Movie, 2015)中找到。从这个意义上,摄影机彻底重建了约翰逊与其母亲,与“母亲”这个角色的关系。 我们跟随约翰逊的眼见证生与死的分布,看不见死的过程,看见死的结果;看不见暴力的进行,却看见“观看”本身蕴含的暴力;看不见消逝的,却看见已逝的重新活过来,或者说看见其正孕育复活的可能性——不仅是“母亲”这个符号,还是记忆,私人的与公共的,一位女儿、母亲、女摄影师以及女导演的个人史,还有她所见证的暴力史、电影的过去与纪录片的伦理焦虑。 按照朗西埃的观点,约翰逊安排可见性与可听性的分布规律本身即一种选择性介入,一种政治。我们究竟通过她和摄影机的眼看见多少、听到什么程度,都大抵难逃其自身预先设定的价值取向。

Johnson的一双儿女。

摄影机也被拟人化了,代替女摄影师的肉身将景框变成人眼——这真实地提醒观众,整部影片其实全部由主观的视点镜头(subjective Point-of-view shot)构成,场景调度是无效的,目光的管理则成为某种专断。我们似乎置身于“头脑总动员”放映室一般的约翰逊的脑中。 我们真实地与她的身体、目光建立联系,也与她所直接感知的被摄者、合作者建立联系;与她一同付出情绪的、感知的、迷影的劳动,共用感官,继续分享观看伦理的必要焦虑。 首发于_奇遇电影公号 感谢费费、社长。

 2 ) hymn for life

《持摄像机的人》用许许多多的零碎片段为我们展现了,展现了什么呢?
无论是拍摄时摄像机的震动,如何取景,拍摄遇到的问题诸如之类,都如实的还原给了观众,我们正如同持着摄像机的人一般,与作者一同窥察摄影机所窥察到的一切。持摄像机的人,拍摄的是真实,接触到了生命的本质。
拳击比赛。决赛。身穿蓝色拳击服的青年一身肌肉结实流畅,受了教练的鼓舞,抱着必胜的信念,戴着手套的双拳用力对击着,不断地发出砰砰的闷响。他如同猎豹一般走上了台场。
接生。接生员刚刚接下一个婴儿,正在仔细的清洗着双手。今天的接生非常的顺利,几乎手一伸进去孩子就出来了。她如是说道。平时一天大概要接生多少个婴儿?这很难说。有时候一天就三个,有时候多到你无法想象。她笑笑,继续去工作。
农场。导演罹患阿兹海默综合症的母亲。农场上风很大,进了屋以后房间木质的家具令人感到温馨。
法院。法官拿出了詹姆斯的关键证据册。通过这里的照片你可以看到他最后双肘都磨到深可见骨了,可见在被卡车拖曳的过程中他是有知觉的,到最后他也在保护自己的头颅,用手肘支撑不让其着地。法官如是说。有些事情仅仅听得与真实观得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在看现场的照片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愤怒。
美国健康诊所。不愿意露面的女子。你说不能支持下来也不是,毕竟我已经独身带了我的儿子十九个月了。可是再多一个我真的不能坚持了。她如是说道。有时候真的觉得我有罪,毕竟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两次我不想让它发生,可是它还是发生了。我不知道没有这个诊所我会如何是好,不过我想我宁愿堕胎也不会将他生下来然后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抚养毕竟我爱他啊…
波斯尼亚种族清洗战争。集体强奸事件。仅仅发生在二十年前,幸存的妇女站在你面前,对你说当时有记者来采访,对女人们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尽可以说,而当军官回来之后说过不满的四个女孩从此消失。最小的两个还不到十六岁啊。她如是说道。
利比亚。残疾的男孩。遮住坏的那只眼,我什么都能看到,你,摄像机,窗外的树,还有好多好多的花。他如是说道。遮住我好的眼,我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一丝光线。就像这样,当我的手挡在我眼前的时候,我还是感觉得到光线的消失的。男孩笑得灿烂,完好的半脸阳光俊朗。
美国。一名被派往叙利亚的下士。上级给我们下发了媒体卡上面规定了一些能对媒体说与不能说的内容。简单的说,只要对媒体说我很好就行了。他如是说道。肯定会有二次派发令的,不过我再也不会过去了,即使要去坐牢。我不想再去残害无辜的人民了,尤其是他们对我的祖国没有造成任何的威胁。我不想自己发生什么问题,但是我更不想再去那里了。
摄影司机与他的助手。当时我驾车载唯一的幸存者去她的家时,她突然就面色灰白,对我说,我喘不过气了。摄影司机如是说。当受害者指着那片区域对你说那是她遭受强奸的地方,你心灵遭受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其实我们做摄影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我们或多或少会对受害者的经历感同身受。助手如是说道。我也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午夜在噩梦中惊醒,被强奸的对象从受害者换成了自己。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虐童丑闻后的棒球赛。母亲自杀后压抑许久的女儿的爆发。潜入FBI盗走国内间谍数据文件的男人。

…………
“我认为美国人的存在主义便是在镜头里才是存在着的。”看来我现在存在的好好的。”
“有时候,你会情不自禁的哭泣。这并不是因为悲伤,而是一种…所有情感汇聚在一起的爆发,孤独,烦躁,压抑…一切的情感。”
“路上死了一个人,人们会将他的脸掩盖起来。但是在网络上,人们依旧不断地去看那些死亡的照片,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窥探欲。死亡,便是一切都结束了,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但我们不应该这样。所以要去拍摄,要去再现死亡。这建立在尊严在上的首要原则上。“

存在的意义多种多样,但是,只有先活着,才能去感受、去选择。
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无论是否是自己的选择,至少还可以鲜活的感受到自身的存在。

被拖拽的男孩挣扎到手肘皮肉磨尽露白骨,但是终不能再看看这个世界。
叙利亚男孩听到他弟弟发出的最后的声响是一声尖叫,再见已是天人两隔。炸弹击中了他的头颅,男孩甚至可以看到弟弟的咽喉。
导演一双可爱的稚儿见到了死去的鸟儿,想将其埋葬。罹患阿兹海默的母亲已经不认得自己,但还记得她的丈夫,也觉得女儿小时候的照片十分惹人怜爱。
接生员这次遇到了点麻烦。新生的婴孩迟迟没有哭声,各番尝试之后待得终于听闻嘹亮哭声,必须的氧气有告急了。但是没关系,最后的最后,小婴孩还是有惊无险的渡了劫,真正开启了它的生命之旅。

青年最后输了比赛,气愤得失控。他不愿任何人靠近,拥抱着母亲,身体直颤抖。
明明那么努力,为什么冠军不是我?之前的一切难道都是个笑话吗?

但是青年啊,比赛输了还可以再来。
活着,感受着,已弥足珍贵。

Hymn for life.

 3 ) 罗列现实的纪录片

引用:

“我们的工作非常的艰难,因为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亲历了这些事,我们内心在感受着它们,所以我们要怎么处理自己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呢?我们这些收集,并将故事传播出去的人,该如何面对那些创伤呢?我们如何把自己从那里面解脱呢?”

我分了两次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一开始我以为这些都只是一个一个的片段,就像纪录片或是新闻片段剪辑下来的“废片”,但是越往后看,愈发的觉得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在无形之中表露着更丰富的情感,这些片段被互相串联起来。这里面有因为战争而流亡的家族,有被士兵强暴的妇女,有新生儿因难产和医院资源不足而在生死的边缘徘徊,也有自己母亲因为阿尔茨海默症而完全不记得面前这个拿着录像机的女孩子就是她的女儿。

拿着相机的人,就仿佛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但是我们在用相机说话的同时,我们也在感受着这个世界。太多的东西,没有被人知道,被人发现。我更愿意把拿着相机的人,当作苦行僧、食罪人,只有嚼透了,才能看似平常的表达出来。

我觉得这是艺术。

 4 ) 新颖

和自诩周游世界,哪怕是粉丝百万的Up主相比,纪录片摄影师才算是真正经历了世界,而不只是“景点”。好一场冒险。同时也要处理各种人间惨剧带来的PTSD。喜欢波斯尼亚奶奶到导演的阿尔茨海默亲妈,以及自己童年的圣经手抄到穆斯林祈祷的剪辑,不同文化的好人都是共情共通的。重访波斯尼亚一家人也很温馨。

 5 ) 虽然无台词,但是其中的拍摄手法仍然值得学习

带着摄像机直接摄取视觉现象,无字幕,无剧本,无演员,无制景。使镜头发挥视觉功能。序幕里直接表现了这部片子双线并行的呈现方式:摄影师开始准备器材拍摄,观众开始准备入场观看电影。都是一个通过某种媒介开始观看的行为。摄影师通过电影之眼取景,观众通过银幕观看摄影师取景,同时选择性剪辑的景。这是社会现象的选择性呈现。这种镜中镜,景中景的观念在一开始就直接展现。影院的幕布拉开,观众进场,穿插魔幻式的坐椅自动下落,仿佛这些坐椅拥有自己的意识——结尾定格动画的摄像机自我组装和移动也呼应了这里,工具已经准备好让你接受它作为辅助观察的方式,同时也与这种辅助也对人的观察作了限制和影响。

 6 ) And the people whose names I never learned

苏丹达尔富尔,两个非洲妇女在砍树,说是需要柴火烧。KJ 问为什么来这里砍树,她们说被士兵赶出了家园,我们曾经试着回去过,但立马被赶了出来。那些 osaranga。KJ 又问,osaranga 是什么意思?哦,osaranga,就是英语里“混蛋”(bastard)的意思,那两位妇女笑着说。哦,你们就管那些士兵叫 osaranga 啊?是啊,为什么不呢,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别的词来形容。说着两个人笑得更加灿烂。

尼日利亚第二大城市卡诺,一家极其简陋的医院,有位英语说得不错的接生护士。她显然是老手,也足够见过“世面”。你们这里一般每天都能迎接多少个孩子?这可说不准哩,少的话就两三个,多的话你一天根本就停不下来。她和蔼地笑着。房间另一侧,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还在生死边缘徘徊,一旁的护士手忙脚乱,她淡定地指点道,别倒腾这个仪器了,它早就坏了,咱们只能自己用手。说完走出门外,嘀咕着,这个孩子需要氧气。我们这里没有氧气。

阿富汗喀布尔,一名战争中被炸伤一只眼睛的男孩子。捂住你的左眼,你能看到什么?我看到这里有一扇窗户,阳光照射进来,窗外有汽车,尘土飞起来,有树。那捂住右眼呢?哦,捂住右眼,周围一下子就暗了,什么东西都只剩一个漆黑的轮廓,如果我再晃一晃脑袋,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再讲讲你受伤的哥哥吧。嗯,我只记得那天,有个像火箭一样的东西飞过来,等我再回过头看, 我哥哥这边的脑袋已经不在了。你后来会不会经常做噩梦,梦里浮现当初的情景?KJ 接着问。什么?不好意思,我刚才没听清楚,你能再问一遍吗?KJ 这次决定不问了。

波斯尼亚福查,1992年发生种族清洗,上百名穆斯林妇女被强奸,一位当地纪录片导演和 KJ 交流拍摄感受。你知道,这不容易,我到最后一共整理了一千多条影像片段,我在剪辑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看,反复听,到最后我自己都接近崩溃了。谁都好不到哪去,我没有亲身经历受访者们承受的苦难,可是不管怎样,她们在镜头前勇敢地说了出来。我听完了这些,还要再花成倍的时间去剪切,去处理,我又能找谁说去呢?

美国华盛顿,国会山下,一名从伊拉克战场回来的士兵。我们每个人都被明确告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能说什么,当然更多的是不能说什么了,不能具体交代自己的任务,不能泄露国家机密,等等。所以到最后,也就是些“嗯,这很不错”之类的答复。你去前线的时候,会害怕自己有一天被俘吗?长官说了,不是你会不会被俘,而是什么时候被俘。那你还想回去吗?不了,不回去了。不回去有什么后果?后果就是,你有可能会进监狱。啊?这……我们可不想看到你进监狱啊。士兵沉默。你需要我们怎么帮助你吗?你有律师吗?哦,还没有。镜头移开士兵的正脸,聚焦到他胸口的勋章。

纽约布鲁克林,拳击比赛刚结束,被宣布失利的一方沮丧懊恼地走回更衣室,一路都在咆哮,还不断用手捶着墙壁,房间里的队友都不敢和他对视。别碰我!谁都别碰我!眼里噙着泪水,继续捶墙。在里间呆了片刻,他又像烧着了一样出来,推开门往比赛场地的方向走去。大家有点慌,一个穿着西装像是领导样子的男人对他吼道,你这是要干什么去!急什么!我就是去看一下我妈妈!拳击手再次来到依然座无虚席的赛场,观众见他回来又响起了欢呼声,没多久他就和一侧看台前的妈妈相拥在一起。母亲紧抱住儿子的头说,孩子,别这么激动,大家都看着呢。

阿富汗喀布尔,路边,KJ 和一群阿拉伯士兵坐在一起,有个年轻小伙子在给大家切西瓜。小小的一柄水果刀,切开西瓜露出鲜红色的果肉。切到一半,一辆轻型卡车驶过来,上面有个人在呼喊着什么。小伙子二话不说,起身收拾,把机枪挎在肩上,一个箭步跳上车,司机一脚油门,扬长而去,也不知道最终目的地是哪里。小伙子突然想起来 KJ 和切到一半的西瓜,朝镜头这边猛地招手,一边笑一边说,哈哈,这下好了,现在这个西瓜都是你的了!

波斯尼亚福查,KJ 重访旧地,汽车在山间里穿行,隧道一个接着一个,时而黑暗,时而再透出一丝光亮来,随即日光渐渐把山崖上的杂草和树丛照亮,嫩绿色的草,嫩绿色的树,一切都似新生。隧道实在太多,KJ 忍不住问司机,我们是不是已经错过了?那个当年发生惨案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刚才已经经过了?司机答道,没呢,它就在前面。

这些故事可以无休止地讲下去。它们遥远到,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就只是个故事而已。讲故事的人也无奈,镜头背后的 cameraperson 无时不在问自己,这些究竟有多少现实意义。影片在安静中结尾,字幕滚动,致谢名单并不长。两排十多个姓名之后只有一行字,and the people whose names I never learned。

 短评

若雕像偉大,雕刻它時所落下的石屑也同樣偉大

9分钟前
  • 林西拿
  • 还行

这个立场总让我想起《四次》虽然其实没那么厉害 但最后的升华好像点醒了我一些一直没想明白这个行业的东西 所以cameraman其实是知道在什么情景下应该关注哪个地方的人 总觉得得有人要剪这样的一个出来 毕竟现在就是postmodernism的时代

11分钟前
  • 寒莓根
  • 推荐

透过第三只眼看待世间万物的幸福与苦难,用爱穿起一个个碎片,感染每一个观者。

12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那些生命律动的瞬间、暴力之后的景象、以及一位摄像师的慈悲心,这是一部游走在第三世界、德克萨斯、D.C.和纽约市之间的影像回忆录,如此私人的作品显然只有其创作者才能完全了解,而观者只能略懂一二,但也足够了,是我也很想去做的一件事情。

14分钟前
  • TWY
  • 推荐

来自摄影师的人文关怀,不同政治地缘背景、人文自然条件下的纪录片素材以及私人影像混搭,人类的真情流露最容易打动人。[B+]

15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2022-06-29这是记录的意义,是摄影师的意义,但令我无法选择的是,享受生活的那一刻是幸福的,是隔着摄影机感受不到的。当你回顾这一切时弥补了很多,但拍摄时,当下的你是不完整的。

16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像一段段废片再利用,一个个瞬间的无序与重组,各生出独特的意义。

1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我能够被平凡的事物感动,既然镜头下的人生不再私密。

20分钟前
  • toska
  • 力荐

KJ多年作为纪录片摄影师的经历,让她几乎走遍了全世界,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而这一切,都被她所持的摄像机记录下来,长年累月这些画面逐渐构成了自己生活的瞬间,最终与个人世界容易为一体,变成了无意识,有意识,下意识,逻辑联想的记忆。

25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对不起让你流泪了,虽然我不知道你说的什么。”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从远景的一道闪电和相机背后传来的一声惊叹两声喷嚏开始影像与人的关系才是探讨主题。从关塔那摩萨拉热窝达尔富尔到曼哈顿华盛顿和得克萨斯。从老年痴呆的母亲到陌生的波黑老太。用过去的(expired)影像片段回顾人物事件的后续。即悲悯诗意又真实可爱。

30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和自诩周游世界,哪怕是粉丝百万的Up主相比,纪录片摄影师才算是真正经历了世界,而不只是“景点”。好一场冒险。同时也要处理各种人间惨剧带来的PTSD。喜欢波斯尼亚奶奶到导演的阿尔茨海默亲妈,以及自己童年的圣经手抄到穆斯林祈祷的剪辑,不同文化的好人都是共情共通的。重访波斯尼亚一家人也很温馨。

35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意外地不错,后面有点滥情,但是也只能如此。成于期败于斯。

39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在不了解影片背景的情况下,被前半段细碎私人无甚关联的片段看得非常困倦。但即便错过了很多,中途醒过来后还是被影像和流露出的诚挚情感击中。用纪录片的素材剪出来的纪录片,镜头背后持摄像机的人不再隐身,有了咳嗽、眼泪、对话甚至画面,她的一呼一吸和镜头的晃动是一体的。7/10

44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1.意外的震撼。没想到这些由导演多年拍摄的来自世界各地小人物的题材边角料,漫不经心的凑成了这样一部越看越震撼,甚至让我有些害怕的片子。小人物,太平凡、甚至不幸的、不加掩饰的生活,就这样看似无心的摆在了你面前,好像片子就这样自己形成了自己的生命,性格。越到后来越觉得不可思议。

4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碎片 无序 有些触目惊心 有些细致入微 有些如沐春风 有些平凡感动 总之 简约却不简单

50分钟前
  • doherty
  • 推荐

摄影机皆为女体。

52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一切基本戏剧的单元,即是全部生活的总像。

56分钟前
  • feifeiRun
  • 推荐

9.0分。那种生活的真切、明亮,无论警戒中,抑或风暴后,生与死,赢与输,独眼与强奸,最终皆将归于杜鹃花从,尘归尘,土归土,得继续笑着下去的依旧是人生,而有幸被记录下来的,混剪成了导演记录生涯的回忆录;闪电和落雪化作惊鸿一瞥,点缀着这幅看似悲恸低靡,实则美丽动人的上帝手笔。

60分钟前
  • XEcstasy
  • 力荐

(纪录片无评分)内容无评价,讨厌那个死胖子。

1小时前
  • clioso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