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主2022

HD中字

主演:鲍起静,寇世勋,柯佳嬿,陆弈静,李淳,于家安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1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2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3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4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5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6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13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14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15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16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17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18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19一家之主202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家之主202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节奏繁忙的台北一角,住着临届退休之年的女子叶兰心(鲍起静 饰)。家庭外,她是优秀的职业妇女,经营着一间儿童美术教室;回到家,她是标准好女人,完美的妻子、母亲、媳妇和女儿。她如一只陀螺般里外转着,总希望自己能面面俱到,解决身边所有人交付予她的任务。  刚退休的丈夫罗大伟(寇 世勋 饰)正以古董收藏逐步占领家中各处空间;;风烛残年的老母亲孙勤方(于家安 饰)独居养老院,记忆与意识逐渐模糊,总是提醒女儿接她回家;小女儿罗家宁(柯佳嬿 饰)因婚姻与工作都岌岌可危突然归来,家中转眼成为搁置家当的避难所;远在国外的儿子罗家宇,对于举家迁回台湾工作与否举棋不定,他虽是罗家荣誉象徵,却始终缺席。兰心的每个家人都有自己需求:家中的空间主权不断被占据,她也在不断失去自己渴望的空间同时,感觉自己是个失职的母亲、女儿与妻子,于是,她开始幻想借由买房安顿全家大小。  一日,兰心看上一处高价新房,闺蜜阿香(陆弈静 饰)和学生冠廷(李淳 饰)的短线高利投资,竟能一次解决所有问题?不知不觉偏离理性轨道而勉力前行的兰心,似乎开始因现实的压力而逐渐分不清梦境与现实,她能否在在梦境与想象间,求得喘息之境?大祠堂鬼4厉魔骷髅隐情第一季台商地心危机处女恋。废柴兄弟 第一季审计风云一夜新娘第二部我的女友们无柒我们都是好孩子寻味中国:开封篇总裁虐我千百遍双天至尊半部天书男士止步第一季狂魔雷克斯家里比较烦密战黑茶山白马公主第三季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杨幂版伤心的奶水无人机裂痕第三季极简主义:时机已到庄户人是天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红色记忆时光大战名利场2004石墙私人住宅星际之门 SG-1 第四季月色撩人1987鬼影特攻:以暴制暴X战警:黑凤凰前哨2008

 长篇影评

 1 ) 同文同種的同胞面對的社會問題,家庭問題,夫妻關係,三代同堂問題,日常瑣碎都趨同,

大陸 台灣的人面對的都是差不多的困境,難題,要照顧上一代,還要庇蔭下一代,夫妻關係到最後剩下生活沒有愛,日常的瑣碎等等,因為我們都是相同文化孕育出來的個體,組成大陸、台灣物理空間不同的中國家庭罷了,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為根是相同的啊!

白鯧魚很台灣,我記得沒錯的話都是煎來吃,台北市1000多萬的房子也沒有特別難找,但核心地段當然不太可能了,三年多沒回家了,挺想家的。

一名生活在大陸多年台灣同胞的看法。

 2 ) 小顾在看|一家之主

王希捷,比较陌生的一个名字,看名字就知道应该是台湾本地导演。网上搜索信息也不多,主要经历如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研究所毕业。2010年从剧场编导开始转向电影创作,其担任制片的《小偷》获2014年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执导的《划船》获得2015年金穗奖一般组最佳剧情短片奖及多项国际影展肯定。《一家之主》为其首部剧情长片。

从获奖情况看应该是台湾本土会喜欢的文艺导演,感觉上应该是一定是带有很多台湾特色风味在里面,好比《艋舺》和《想见你》一样。

但是实际上全片看下来,台味没有那么重,可以说这是一部放之东亚四海而皆准的一部家庭伦理片,是两岸三地任何一位家庭妇女都可以产生共鸣的影片,也可以说大家果然都是中国人,家庭问题都是如出一辙(笑)。单看外表,王希捷本人岁数也不大(不知道具体年龄),不知道为何有这么强烈的情绪。

这部片子一开始的名字也不叫《一家之主》,2018年宣传的时候还叫《买屋记》,听起来像恐怖片多过伦理片,还好后来改了,不然我很大可能是不看了,毕竟柯佳嬿演恐怖片也是很说得过去的(不是)。

现在台湾是不是还叫《买屋记》我也没去细看,但是《一家之主》这个名字是挺值得玩味的。谁是一家之主呢?常规角度看都是说父亲是一家之主,但是从现实生活来看,操持全家的往往是母亲,就好像一个企业,谁是核心往往要看缺了谁就无法运转了,那那个人才是真正的核心人物。试想一下,谁家是缺了爸爸就不行的,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回到这部电影,一开始片头就展现出这部电影的核心在于家庭女性的挣扎和转变。女主角兰心(鲍起静饰演)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挣扎不已。虽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家庭生活,但是她内心还有一些浪漫而自由的因素在蠢蠢欲动。

在选角上,鲍起静可能还是太好看了,就是眉眼间没有体现出太多生活的蹉跎,整体还是非常 精致的家庭妇女,她妈妈就更加精致了,这是有点让我感到陌生的,但是考虑到电影化呈现,可能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台味风格,如果是娄烨执导就可能比较。。。

反正兰心的老公罗大伟(寇世勋饰演)是看得我拳头硬了,主要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太多我老公的影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喊一下动一下等等(话还特别多,好像很有理),其余的缺点相信在身边男性身上也是随处可见,由此可见编剧对生活的体验还是很深刻的,对爹味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等到罗家宁(柯佳嬿饰演)出现之后,我就时而带入兰心,时而带入罗家宁,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大概就是这样,我这种时而啃老事儿育儿的状态导致精神很不稳定(微微夸张)。

所以往往母女关系的联结在一个家庭是最强的,尤其当女儿也步入新的家庭之后,那种深刻的相互理解和体谅,深度的和解与释怀,是母子、夫妻、父子之间理解不了的。

话又说回来,罗大伟本身也没有大的问题,属于小处犯错,大处道德的普通男子(同时还比较能挣钱),基本上打败了50%的华人男子(此处比例随便一写,没有认真论证)。在兰心如此倒腾的情况下家庭水平还是可以的,而且老公也没有对兰心的投资思路指手画脚。

也是从兰心的投资思路上我大概看到了我老了之后会怎样被骗啦,老了还是存定期比较靠谱。(认真)

到全片的结局也没有感觉生活整体发生什么变化,还是细水长流的那样过去了,但是兰心本人的内心应该是产生了一写不一样的东西,应该是和生活达成了一些彼此都能接受的协议,有了自己独立喘息的空间和自由。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谁能既要又要,谁能鱼与熊掌兼得?往往是在妥协中取得优势,在退后中不断前进。

可能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因为中华家庭还是讲究一个和和气气,海阔天空,很少就撕破脸的(尤其已经这个岁数了),所以结合实际,我们并不是追求一步到位的独立生活和自我权利,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步步的退让,一些可商量的空间,一些彼此都能接受的微调,一些放大的尺度。

母亲要的只是既有家庭,又保有自我。我认为要的并不多。正如影片中所说,“你想要它有多高,它就有多高”。

 3 ) 一家之主|做自己那盏灯

其实故事的主题很明确的,类似的主题也数不胜数,但往往流于“主旋律”,能把一壶老酒,品出新的滋味,需要导演、编剧、演员的功力。

电影做到了,感觉很不错。

在故事的开始,画外音就在说一个问题——当年的决定。

妈妈说,如果你再坚持,我也会同意。

女儿说,我也没那么坚定。

是的,一个有见识的成人,自己都不能做决定,而把“责任”推给了别人,这好像是不太合理。

然而,在传统家庭结构里头,太多的人往往就“服从”了这样的决定。

那,这样的“决定”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鲍起静可没给出完美的答案。

她在和她的女儿交流的过程中,好像也没透露出对“错误决定”导致的生活的不满。

这是个要命的问题。

她的女儿已经成为了现代女性,对这一套已经不以为然。这个社会崇尚自由,如果自己不能做决定,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两种思想的碰撞,哪个才是对的?

或者说,要把这两种思想分个对错,本身就是个错误。

然而,在故事的开始,女儿还没有出场。

家里头的“大老爷”,完全是“油瓶倒了也不会扶”的那种,整天盘踞在他的宝座上,遥控器犹如“生杀大权”一样掌握在自己手中。

妻子想看个自己喜欢的电视,门儿都没有。

这样的境遇也能忍?

或者,鲍起静已经忍了很多年。

家里头儿女都长大了,公公也送走了,只剩下自己的妈妈。

养老院的抱怨一个接一个,鲍起静在家、工作、养老院之间忙得团团转,但生物钟却精准得一分不差,妥妥在闹钟响之前,按掉。

可是,想把妈妈接回家,得经过老公同意。

小心翼翼的向“皇上”请旨,“皇上”的旨意是——你都忙了这么多天,腾出来的房间,不就是为了这个么。

这就是默许了,鲍起静忙得也有个奔头。

可是,女儿横插了一杆子,回家和妈妈讨论人生。

鲍起静回想起当日种种,好像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关于“潜力”,貌似都和“责任”挂钩,她觉得支撑起整个家,是自己的责任,“潜力”自然都发挥得出来。

而此时的女儿,是不想有任何的“责任”了。

如果说工作的“责任”,女儿也是有的。

敢于向“潜规则”开枪,这份“担当”确实勇气可嘉。

然而,“接下来怎么养活自己”,这个问题,她可考虑不了。

年轻女儿,只想着理想,至于现实,可以摆在一边。

这不,回家“啃老”来了么。

混吃混喝还不算,该买的东西还要买。

货到付款,自己没脸去取,还得辛苦老妈掏腰包。

这种实现“理想”的方式,确实值得人学习。

最最要命的是,当老妈掏完了腰包。

还得听文艺女青年感慨生活。

这就是告诉你,别以为花了个“货到付款”,这事儿就这么结束了。

这点小钱可不算什么。

烦的就是女儿吗?

自家的小姑子也不是省油的灯。

到这边来蹭点当年老爸剩下的字画什么的,完全不带脸面的,走的时候还得顺一花瓶。

自家老公看着妹妹叨叨叨,完全不发表意见,鸽笼比较重要。

可惜事实证明,被老友摆了一道,鸽子的命运最后怎样,故事也没交待,应该不会炖了。

一事儿催着一事儿,远在美国的儿子也不安生,订个机票的事儿,学校不帮忙订,直接越洋电话打回家找老妈。

一堆事情忙完,老公来了一句,要不,妹妹说的阴宅,咱考虑考虑?

鲍起静气得要吐血,老公还人畜无害的来一句——现在不考虑,谁知道将来俩子女把咱丢到哪儿?

为了兼顾家里头所有人的需要——老公要工作室,女儿要回来住,儿子带着媳妇儿还有肚中的孩子也要从美国回来,最好把老妈也接回来——鲍起静决定买房。

正好,自己曾经教的一个小朋友,现在搞投资,有用了。

“老年防骗指南”鲍起静也是学过的,啥投资啥回报的,都不要,就要一套房。

可惜的是,女儿那边缺钱啊,买房也缺钱啊,哪哪都缺钱啊。

眼看着鲍起静就掉进了投资陷阱。

可是,自家的老公,还在抱怨,这是什么烂鱼——皇上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对鱼过敏的。

于是,那个精准的生物钟,再也控制不住时间。

而故事在这里开始,好像就恍惚了现实和想象。

导演处理这段的手法还是蛮新颖的,她的妈妈,她的女儿,貌似通过玫瑰花,展现了一种传承。

可是,主题好像又不仅限于此。

人生的路,往往会后悔当初,然而,即便当初,未必会比现在幸福。

这需要漫长的时间经历,才会有的感悟吧。

她的女儿,只会感慨你等的人和她等的人。

好多时候,我们大概都会在自责——我还是令你失望了。

有了这样的“动力”,才会有“前行”的勇气吧。

然而,现代的观念已经变了——你令我失望了。

你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我做到?

这,大概是女儿理所当然“啃老”的心理建设吧。

所以,故事即便是到了最后,她还在问——我的衣服洗好了没。

对了,身边的电视也还是蛮有故事的。

鲍起静应该是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电视,“皇上”看着,哎呦,4K哎,客厅的“皇上专享”明显“德不配位”,也不管老婆同不同意,换了再说。

最后的结局——一个连垃圾分类都不会的“皇上”,在别人面前,只能乖乖挨骂立正。

故事的结尾,其实也不太意外。

真正的“一家之主”,当然是非鲍起静莫属。

而吃瘪的“皇上”和“公主”,也只能说——别说,煎蛋还是你妈煎得好吃。

至于有没有鱼,可不是“皇上”想吃就能吃的咯。

故事感觉还是很有张力的,导演也没有明显的倾向。

一家人,就这样磕磕绊绊的走。孩子们的决定,和父母的意愿往往背道而驰。

,时长01:31

是别丢了自己,还是快乐就好,还是为了家人付出,故事不会给你答案。

至于那最后的600万,鲍起静有没有拿回来,这个不是故事的重点。

 4 ) 在爱中共存

主妇叶兰心的一天,是从5点59分醒来开始的。老公做甩手掌柜,只会坐在心爱的沙发椅上发号施令。兰心忙里忙外,任劳任怨。作为一家之主,服侍老公,照顾老妈,还要打理幼儿教室,做家务,选房子。

这不,女儿辞职回家来住了,在梦想和现实的落差下,老公又给女儿泼冷水了,而兰心默默地给予女儿莫大的支持。除了在老公睡着三更半夜里偷偷看心爱的李察基尔外,还要关心女儿的终身大事,为全家人选房子,腾挪出钱支持女儿的梦想,却又不小心踏入投资陷阱。

电影通过描写女主人叶兰心的生活去反映家庭和社会的种种情形。无论是照顾老公,服侍老妈,帮助女儿,操心儿子,还是做一日三餐,犹豫买房还是投资,这些都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种种困境,也揭示了生活的琐碎和一地鸡毛。可不管如何烦恼,一家之主都要有涵养,有定力,乐观而坚强。

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大家都开心就好了。房子买了,女儿的项目开工了,老公有新爱好了,老妈的病情好转了。而幸福忽然又远去了,情形急转直下:投资遇上骗子了,女儿的项目黄了,老公的爱好又变了,儿子要回来当农夫了,老妈又卧床不起了。其实好与不好也只是相对的,生活有苦有乐,人生有咸有甜,她作为一家之主的地位依然没变,依然要撑起这条风雨中的船。

梦境中,她又跟随着母亲回到了童年住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树一河,一猫一狗都记得清清楚楚。岔路中,她拿着现代化的手机导航,还能跟随着记忆中的母亲找到几十年前回家的路吗?

在忙忙碌碌的一生中,我们总是把自己搞丢,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担心自己的梦想不能实现。我们都欠父母的,而儿女又欠我们的。母女梦中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一家之主:一家之主不意味着权力,而意味着责任。不意味着占有,而意味着奉献。

影片从老年人投资受骗这个角度切入故事,讲述了城市里一个家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人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一切,也不是实现梦想,而是彼此温暖,支撑,在爱中共存,在风雨中牵手前行。

影片也牵涉到许多当前的社会问题。比如年轻人的工作,住房问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以及亲情观念的变迁等等。

最后,在回归平静中,叶兰心也找到了生活的初心,一心一意地为退休和子女的生活奋斗着,全心全意地为这个家服务。毕竟再多的风雨袭来,也需要吃饱肚子,穿好衣服,微笑着,温暖着,一起扛过去。

 5 ) 她才是那个一家之主——叶兰心

她不再是罗太太、大嫂、叶老师、媳妇、妻子、女儿和母亲,只是那个爱画画的叶兰心。

柯柯

当我们看到 ”一家之主“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一家之主是这个异性恋家庭里的男性还是女性?在传统性别观念里面是女主内,男主外的。男主外就是说男性挣钱养家,忙忙碌碌,他是有对这个家各个事情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的,而女性在这个家里面所从事的种种是不被看到,不被承认有贡献的,即无偿劳动,所以她的话语权是没有的,所以传统性别观念里的一家之主指的是男性。而导演恰恰颠覆了这个一家之主即男性的传统性别观念,这里的一家之主是影片中的女主叶兰心。

叶兰心从最开始任劳任怨,照顾所有人到有了女性意识觉醒,为自己开始想,以自己的感受为主,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过程。

本文将试着分析影片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PS文中会有很多剧透!!

来自小红书截图

她是谁?

这部影片最开始的一段话是由女主叶兰心和她的妈妈孙勤芳的对话展开的。从孙勤芳的话语里,可以看出来,叶兰心当时是可以出国继续自己画画事业的,但是她却选择了另一条大多数女性被教育都会走的路:结婚生孩子。很多女性在小时候有被教育要独立?人生可以选择不结婚的路?能得到很多夸奖吗?答案是否定的。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话是:“一个女生不需要很努力,之后找个好人家嫁了就好了,有人疼有人爱多好啊!”、“女生那么要强干什么呢”、“你那么厉害,小心以后没男的要你”。所以不是叶兰心自己不选择,而是这个社会对女性选择的包容度很低。和现实相结合一下,现在的女性到了25岁左右,会被身边的家人和亲戚甚至朋友不停地问:

“你怎么还没男朋友啊?你都年纪这么大了,等你到了30岁都没得挑了。”

“一个女生怎么能不结婚不生孩子呢?”

“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儿。你都25了,该结婚了。”

这些话语全都给女性指明了一条路:结婚才是“唯一”的出路。孙勤芳同样也对着叶兰心说过一句话:“你老了可以嫁了。”在不被支持不被鼓励的情况下,她选了这个路。

叶兰心是一名画画老师。电影的开头是一群小孩子在画她,其中有一个小孩子问:“你们在画什么,怎么那么奇怪?” 这些小孩子说:“我们在画叶老师。” 问问题的孩子继续问:“为什么叶老师有那么多颗头?” 交画的时候有个孩子问:“那叶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这里暗指叶兰心作为一个女性被社会和家庭所强加在身上的各种角色,同时也和影片中叶兰心在机场找孙勤芳时想不起来自己的名字相对应。她扮演着很多角色:罗太太、大嫂、叶老师、媳妇、妻子、女儿和母亲。可是她却不是她自己了,她甚至在这些角色的前面“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没有了自己。女性在进入婚姻生活,生孩子后,被迫成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女性,她被冠上了这是谁谁谁的老婆、这是谁谁谁的妈妈。为什么在这些称呼的后面不能说一下她本人的名字呢?她难道没有名字吗?

来自小红书截图

父权制的家庭

影片在孩子交完画画后,转到了介绍叶兰心一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从这里开始,窒息感迎面而来,因为太真实,太符合现实生活了。首先叶兰心手上提了很多东西进家门,看到家里一片狼藉,而丈夫罗大伟看不到提的东西,只是跟个大爷一样坐在椅子上。他看不到叶兰心手上提的东西,甚至还在夸自己:看,今天我干活了!他以自己的标准为叶兰心“精挑细选”了书架上的书籍。他说:

“今天有时间,把你的书柜整理了一下(...) 有些书啊,书店里翻翻就行了,家里就这么大,留点有水准的吧。” “这书柜我随便这么一摆设,品味就不一样吧?” ”家里就是隔一段时间就要整理,身外之物要舍得丢才行。”

有询问叶兰心这些书还需要的意思吗?没有!甚至不忘对着她说教:看,你看的这些书是没水准的。这让我想到了丽贝卡·索尔尼特的一本书《爱说教的男人》,男性总是用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非常自信地向女性解释一下东西,就算这个女性是研究这个领域的,都不行,都要点评说一下,用一种贬低女性抬高自己的方式去说教。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影片中罗大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点,比如罗大伟对自己的女儿罗家宁工作方案的否定,书的水准是谁定的呢?说教完后还不忘主动夸自己。一下:看,以我的标准整个书架都上升了一个档次。这个品味又是谁定的?当叶兰心收拾罗大伟的茶壶的时候,他却说:“这茶壶卖不了我自己还能泡茶用呢。”他的东西不能随便扔,但是叶兰心的东西不重要可以随便不经允许、不经询问地扔掉!

男性对女性的打压太容易了,父权与夫权都让男性掌握了最高话语权,可以命令、支配和控制女性,甚至帮女性决定很多事情。

凯特·米列在《性政治》这本书中提到,“父权制中的基本气质特征分类是按照“男性好胜”和“女性顺从”这样一条界限划分的。(...) 父权制的主要机构是家庭。家庭既是反映大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人们也大社会联系的纽带。(...) 男性在家庭中和家庭外一样,物质和精神地位是十分牢固的。”

一个父权制的社会赋予了男性高高在上的地位,它又让男性在异性恋婚姻家庭中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夫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在异性恋家庭中眼里能看到家务,而很多男性却“看不到”,他们心中的家务=有个女性来做。叶兰心在影片中也体现了这点,她在家庭中顺从,任劳任怨,而罗大伟只需要用自己那高高在上的权力指挥:罗大伟退休在家,叶兰心在外面工作,可是家里的家务、做饭等这些事情谁做的?叶兰心!她跪在沙发那儿捡垃圾袋,罗大伟依旧坐在椅子上看东西只是抬个腿而已,命令叶兰心吃这个鱼要用煎的,什么活儿不干,但是会说你最近拿手的几道菜变味了,明天多准备两道菜吧等等,告诉叶兰心卫生间的灯泡坏了要换。他做了什么?坐在椅子上叨叨叨命令叶兰心,吃过饭的碗只知道堆在那儿堆成山等着叶兰心回来刷!而影片的开头到转到叶兰心说孙勤芳的事情,这中间她手里的家务活儿没停过。当叶兰心想要把孙勤芳接到家里来照顾,房子里明明有空房间,只需要收拾一下,却被罗大伟以“哪有地方”、“谁照顾”给拒绝。叶兰心照顾过罗大伟的家人,他的家人就可以来家里住,而叶兰心的妈妈就不可以!

影片中,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叶兰心在家里画画的地方是一个小方桌,本身腾出来了一个房间想让孙勤芳来住两天,她把自己画画的东西搬到了这个房间里,有了地方画画,但是女儿罗家宁回家住了,她被迫把自己画画的东西从房间里里搬到厨房冰箱旁边的一个小桌子上。家里这么大的地方,没有一个房间是给叶兰心画画的!! 在之后给罗家宁看房子的时候,也说了:那我女儿也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这也表达了叶兰心心中对于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空间的渴望和呐喊。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里也提到了:“ 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叶兰心虽然有物质基础,可是强加在她身上的种种束缚是没办法让她拥有一个房间的,她的画画创作只能伴随着家务劳动和罗大伟的命令。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另一个细节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异性恋亲密关系和家庭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很多人也在小红书APP中讨论过:男生站着尿尿有多脏。罗家宁对着叶兰心说:“马桶旁边有你老公的尿尿啦!”如果就这个问题和男生讨论,会有以下说辞:“这尿尿方向怎么能控制住呢?”、“男的都是这样尿的。”、“是个男人怎么能蹲着上厕所呢?”、“我已经打扫了,那我也没办法。”、“我打扫的时候你都没看见。” 等等。男生把马桶搞脏了,打扫的是谁?女生。女生上厕所看到马桶边都是尿液就是应该的?女生就应该坐在脏马桶上上厕所?女生打扫马桶就是应该的?

片中的罗大伟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他不知道马桶会脏吗?他不知道尿到地上会很难闻吗?不知道要打扫下吗?他能这么心安理得地尿到地上就是因为男生站着尿尿,尿得到处都是这个现象被很多人当成理所当然,就应该这样!甚至很多男生在小时候, 还相约着一起参加“尿尿比赛”,看谁尿得更高、更准、更远,这还能激起男性的好胜心。整个社会对男性的包容造成了男性是不会为女性考虑自己尿尿这件事儿是会造成影响,且尿完应该自己打扫的。比如在一个异性恋模式下的家庭环境里,有一个男孩子,这时候站着尿尿打扫的是这个家庭里的妈妈。而到了结婚后,打扫的是这个家庭里的妻子。这个男孩子用做什么?什么都不用做!这时候讨论这个问题就会说:“我从小就是这样啊。”、“我从来没见过男的坐着尿尿。”等这些话语都表现了男女之间的性别不平等,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的特权。

母女关系的和解

片中的一条主线是孙勤芳、叶兰心和罗家宁展现的母女关系,即女性对女性之间的一个影响。影片随着叶兰心要照顾孙勤芳展开了孙勤芳和儿子叶翰心的关系。影片中看到孙勤芳再次拿着菜走到自己的别墅前时,叫儿子翰心开门,但其实儿子早就把孙勤芳留给他的房子给卖了,出国移民。而孙勤芳生病在养老院,照顾她的是谁?是叶兰心。同样,在叶兰心自己的家中,儿子罗家宇一样也是远在国外,对叶兰心的关心在对话中也看不到任何体现。影片中,不管是叶翰心还是罗家余都是没有真实出现在自己母亲生活中的,他们的形象是缺失的,而在身边的是谁?是女儿们。

在父权制社会中,家庭里是重男轻女的,很多人也会说我养儿子是为了以后有人照顾我,养儿防老,养女儿都是为了别人(这里的别人也是指为了男的)女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重要的,她们的地位远不如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只因为他们是男的。所以,从小到大家里好吃好喝好用的甚至说话、玩的玩具以及任何事情是围绕着一个男孩为主的,他的需求是家里的第一位。女孩儿在重男轻女家庭里所受到的身心伤害是无法弥补的,那些以男的为中心的行为和话语会让她内心很怀疑自己,否认自己,觉得自己不重要,也不自信,会让她觉得自己很多余。比如孙勤芳生病找的是叶翰心而不是叶兰心、罗家宁在和叶兰心的对话中询问道是不是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等等。一个女孩儿在重男轻女家庭里得到的支持和重视相比于男孩儿是少很多的。

叶兰心的女性意识觉醒与和孙勤芳关系的改善有很大的关系。在她已经被各种琐碎家庭的事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从孙勤芳的嘴里得知其实她是支持自己的时候,这是一种肯定和力量。同样罗家宁在自己做项目的时候,叶兰心说让她放心去做,钱的事情她来想办法。这在孙勤芳、叶兰心和罗家宁中间是一种女性支持女性、女性力量的传递。女性不仅仅是一种性别,更是一种处境。她们变成了一种同盟的关系。叶兰心躺在孙勤芳的病床上,变得不再害怕自己一个人面对生活。这时的叶兰心找回了自己,她不再以罗大伟或者任何人的需求为主,女性意识的觉醒让她发现:

身边的这位男性不过是墙上的一幅画而已。他不重要。

 6 ) 一家之主。

首先,整部电影的结构,电影中除去女主之外,所有人的人物关系,是一种平行式的叠加。夫妻之间,母女之间,母子之间甚至于女儿和她的男友之间,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单独成为一个线段,然而围绕着母亲这个角色,互相之间叠加形成一个总的逻辑关系,那就是母亲在整个家庭的关系当中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位置。

其次是人物心理线索的发展。电影一开始就是女主和自己母亲的一段对话,看似很平淡但是意涵覆盖了整个电影。这是女性对于自己家庭的一种牺牲,日常平淡生活中的一切似乎已经让母亲完全丧失了自己。她是一个承担者,丈夫儿子女儿对他只有需求却很少有给予。但她的内心深处对于自我还是有很强的获取感的。比如她要买房子。一方面是希望给女儿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或者是让丈夫的收藏有一个摆放的地方。但从内心讲起来,他渴望改变目前居住拥挤的现状,他所喜欢的物品也有一个摆放的空间,以及和暮年的母亲有一个共处的空间。所以到了电影最后,她坐上了那个象征一家之主的椅子,表现的是她已从原来的生活状态走出来。

 短评

一家之主,顾名思义,便是可以主宰房间的分配,但是接住在养老院妈妈回来住的那间房被小女儿回来住下,儿子又打电话来说回家里住,那边老公被哄着投资买阴宅,期间鸽舍还霸占去了阳台,家里的家已不被控制,要去买一间大房。那一家之主她是如何支配自己的家呢?厨房冰箱旁放了一张小桌子,就是她的“办公”空间,深夜老公睡了才可以使用电视看自己喜欢的影集,客厅成为了“休息”场所,而在各方的意见下,只能去厕所“冷静”。新的时代,家在变小,但并不能有效的利用,户型、新潮的设计,通通都不重要,所以剧情安排她跟随妈妈回到了老家。“当有一天你的需求回到你的身上,丈夫就只是墙上的一幅画”,电影里鲍起静饰演的女主角叶兰心莫名其妙的与自己和解,这是危险的,她经历的每一步都是生活的陷阱,我并不主张最后的和平。

6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當你開始把你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時,你的丈夫就只是家中一幅畫」影片不難看,但越看到後面越顯冗長,敘事便跟鮑起靜飾演的母親一樣陷入一種迷失的狀態,結尾斷點也有些畫蛇添足,2020就拍完的片,現在才看到,這兩年重新修修補補似乎好像沒有補救回來,如果懂的取捨,角色更加聚焦於鮑起靜一人,或許更能感受到導演想探討的女性在家中定位議題。查了一下是王希捷導演首部劇情長片,分開來看片段是挺好看的,但是組合成劇情長片有待加強,要再加油

9分钟前
  • Puff
  • 还行

失去自我,找到自我。

11分钟前
  • Mr_Q
  • 力荐

能get到導演的想法,無奈執行有偏差。對比瀑布的暗喻明喻,更加無法接受這淺顯直白。

15分钟前
  • SSSSSSS
  • 还行

鲍起静演得很好。可是影片最后一段什么意思啊?被困顿于家庭生活一地鸡毛中的东亚女性难道仅仅依凭着那点儿母性代际间的情感延续就能突破重围?影片前段一堆令人窒息的冲突架构已然抛出了问题,但最后却以一碗鸡汤收束,可惜了。

18分钟前
  • 半掩门儿的~
  • 还行

所谓一家之主,就是高级行政保姆,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个喝茶看报养鸟的老伴。大到买房投资养老,小到洗衣收拾取快递订机票,每天在被数不清的琐碎缠绕,什么巴黎学画画啦,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这是中产阶级家庭中年女性,那普通家庭呢?【SMURF/6.7G/Netflix】

2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我觉得这是今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是今年最好的台湾新人导演作品。前半段传统家庭关系描写得真实细腻,后半段意识流觉醒点到即止。期待导演更好更成熟的作品。

24分钟前
  • 加个蛋吧
  • 力荐

前面有些无聊,但又很真实。叶小姐拥有白日做梦的女儿,撒手当皇帝的老公,在家当隐形人的儿子。一个女人在家既要当妻子、母亲、女儿之外,还要当保姆。重点是还要在外面教书赚钱。最喜欢的一段是她跟妈妈两个人回故居,一直在外坚强的她,只有在妈妈面前才是孩子。

2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东亚中年女性生存实录一则: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处理。如果我是女主,应该早就崩溃八百次了。可是啊,能怎么办,就算骗自己,如果没有了自己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之主”,可能也就没有这个家了。及时修理,尚未晚矣。

34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流于表面的女性意识觉醒,虽说讲生活,但过于的刻板化,将配角都用作工具人。结局用梦境来做引导是最没有趣的做法之一。

37分钟前
  • 倚风帘
  • 还行

传统的中国女性,围着灶台打转,操心在一家人的生活琐碎里,电影前半段,节奏、镜头有种急促的紧迫感,随着母亲的视角被环境追着走,后半段则更多陷入意识流的觉醒,被一直教育以这种方式相夫教子的女性一代又一代传承。然而那么多标签母亲、女儿、妻子,她却忘记了自己。我喜欢结尾全家人围在桌子上等女人来吃饭,那一刻她才真正成为了“一家之主”。

41分钟前
  • 木兮
  • 推荐

没想到有一天会看到鲍起静和陆弈静同框。Reclaim, 从此我就是我自己了。

42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整部作品的基调很奇怪,工整的部分很无聊, drama的部分又非常做作。最大的问题是电影中的每个人物之间,关系只停留在表面,也感受不到他们对彼此的感情,也许这就是真实生活中的常态。想平静隽永,又要故弄玄虚,简单说就是处女作的通病吧…看见鲍起静就不禁会和天水围比较…真怀念那时候的许鞍华

47分钟前
  • 荆棘
  • 还行

2022年10月9日晚看过,女主与邓公于1980年在黄山合影过,真老戏骨。分担家务,尊重妻子梦想,败家儿女不如不要,年纪大了存款不能轻易梭哈投资。

52分钟前
  • 理性批判
  • 力荐

“男的不行”,而且有一整套社会体系和服务作为保障,确保这些男的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保持“不行”。

56分钟前
  • 热情华夫饼
  • 推荐

金马57遗珠,比我想象得好很多,一个在工作和生活上几乎都无可挑剔的女性临近退休之年重拾自我,在华人世界这样的电影真的太少太少。PS.近年越来越多的香港演员密切参与到台湾影剧产业中(鲍起静《一家之主》、黄秋生《四楼的天堂》、林嘉欣《美国女孩》、刘俊谦《小晓》等等)实在是件好事

58分钟前
  • Mr. Lei
  • 还行

当有一天,你的需求回到了你自己身上,丈夫就像墙上的一幅画。

1小时前
  • 素履以往
  • 力荐

1.这么一个自我享受型的老公有什么用?留着过年?2.珍爱生命,远离中介。3.电影三星半,但鲍起静值得,《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后,这算是她演得最好的另一个女性角色,而且这里她的儿子叫家宁、家宇,天水围里她的儿子叫家安。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

按设定是50-60的女性,台湾女人都这样?可怕。大陆女性这个年龄段都在丝巾旅行广场舞了...

1小时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题材挺好的, 一家之主就是免费保姆. 本来好不容易想转变心态为自己而活, 结果丈夫和女儿一句话又心软甘心做保姆了, 这也体现了大部分母亲弱势和宿命.

1小时前
  • 斗笠居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