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的游戏2018

HD

主演:安德丽·贝斯孔,嘉莲·维雅,克洛维斯·科尔尼亚克,皮埃尔·德隆尚,格雷戈里·蒙泰尔,卡罗尔·法兰克,Gringe,阿丽亚娜·阿斯卡里德,西里尔·梅莱斯,埃里克·梅泰耶,亚力克西斯·马沙利克,亚尼斯·马歇尔,皮埃尔·福雷,克莱蒙·梅特耶,雅克·弗朗茨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1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2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3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4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5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6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13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14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15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16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17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18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19不能说的游戏2018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say it,seeya~


人有时候真的是会被虚荣、数据捆绑的物种。比如看完一部电影,明明感慨万千,但是一想到写评论的时间可能还够看完另外一部,就会犹豫。有的人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后者。

另一种悲哀。


欧洲,跟我们想象的不同。这里每五个儿童中就有1个遭受过性侵,每年有700多个孩子死于性虐待。

喜欢舞蹈和绘画的Odette童年时最大的阴影,就是父母亲的朋友Gilbert,他总是想跟自己玩“挠痒痒”的游戏。实际上就是利用孩子的无知、羞耻感还有母亲的漠然来满足自己邪恶的生理欲望。

主人公通过“说出来“的方式,先是将自己的困扰告诉心理医生,再将它告诉自己想象中的朋友和家人,然后回到现实寻求解决方案。先不说路子现不现实,影片有逻辑、不单一、不刻意、不主题先行,已经算得上优质。

顺带提一句,从字面上来讲,我对恋童癖并没有什么反感,甚至还有些同情《洛丽塔》(原著)中的亨伯特。喜欢男人、女孩、猫猫狗狗、小孩、物品、女人的脚,我觉得本身都没有问题(虽然很多有怪癖的人确实存在心理创伤,但也不全是)。但问题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癖好来伤害别人,剥夺别人的选择权。这是两码事。

写了一个月剧评,虽然叙述能力得到了一定训练但还是不喜欢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剧情提要到此为止。


人活着,其实像一条锁链,环环相扣。

在考研的时候我跟舍友说过这样的话:“总觉得做好了一件事情,以后就可以做好更多的事情。“我当时希望完成的,当然是考研这件事。每背完一道题,我都会对自己这样说。

舍友当时不以为然,我也对自己产生了一点怀疑。结果当然是考上了。不过那应该是幸运之神眷顾的结果。

对于奥黛特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非常小的时候遭受到的性侵,即使三十年之后,依然不能完全走出它的阴影。自己在与朋友、亲人、爱人的相处中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爱人。在女孩仍十分懵懂时,性侵给她们种下了对于异性的可怕印象。这绝对不是哭一场,跑个步就可以消除的。

因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能呈现的内容毕竟有限,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奥黛特成年后的爱情观受到性侵和自己母亲很深的影响。她喜欢逃避问题(被喜欢的公司录用,但是因为知道男友可能不太支持所以隐瞒,态度像她妈妈一样有些理所当然。导致男友因为自己不够坦诚而生气,被录用本身倒是没啥。这种沟通障碍很多人身上都有)。不与自己的男友进行实质性的、深度的沟通,有时会突然离家出走几个周。她用情非常专一,不愿忍受别离,不能忍受背叛。但自己却难有常性、非常独立、共情能力不足(母亲也是),爱她的人常常陷入痛苦,而她又把自己长久地关了起来。别说什么敞开心扉一切都会好,一户人家的铁门被严重地打变形了,你试一下好不好开?

我发觉人有淡化他人痛苦的本能,说白了就还是那句老话:人无法感同身受。人每一秒都在新陈代谢,刚考完试的你,甚至无法同情昨天还被压力折磨得拉肚子的自己。

是的,我们无法彻底理解任何人。可是我们也许可以试着,不去低估他人的苦难。消除不了他人的痛苦,那能不能试着陪伴?陪伴不了,那少说话总行吧……

正例:心理咨询师。

反例:奥黛特她妈。这个女人真是个美艳动人的奇葩,是女儿痛苦的源泉之一,但确实也有她的无奈、魅力以及理由(她爱自己的女儿,无法原谅女儿离开家出去学芭蕾这件事,并且无法面对女儿被性侵的事实)。但是,本来没打算让Gilbert带女儿出去,却因为女儿不愿意跟这个禽兽出去,为了修理修理(不听话的)她,就答应了禽兽的要求(前提不知道Gilbert有恋童癖)。WTF???

这位母亲想到了,报警和上诉会让G的妻子不适,想到了会让G的儿子遭受歧视,但为什么不是先替自己的女儿考虑一下?

父亲的形象倒是特别感人,知道真相之后就处在愧疚当中。这样强烈反差的父母亲,跟中国完全相反,很有意思。

不过要说的是,千万不要因此而对法国家庭和法国女性妄下论断。

我们对一个国家怀有偏见,渴望某种特征、某种典型性,其实原因主要有二:

1)脑容量不足以让我们装下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人;

2)见识短。没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所以看到个中国女人丹凤眼就觉得全中国女人都是丹凤眼。同样的例子是,经历少的人的世界往往非黑即白。


最后说几个惊喜。

1)节目组竟然邀请到了法国男爵yanis。

2)芭蕾主题本来就已经很喜欢了,隔三差五出现的舞蹈小桥段更是得人心。中断靠后疑似在美国背景下看到了街头krump,中译“狂派舞”。

3)剪辑、场景切换优秀,BGM比较清新,还不错。

4)角色颜值高。


题目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说出来吧,我们未来见。seeya.


 2 ) 一些看法。

父亲的部分表现得很少,代表着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母亲的形象刻画得歇斯底里,甚至违背人之常情,是一种最极端的形象,代表着家庭对孩子的二次伤害。影片中把父母的行为有放大化的倾向,更直观地让人共情到子女的遭遇处境,但也让我感觉有些脱离现实的虚假。我可能还是会更偏向于,以细小的、含蓄的细节来展现伤害,例如罪犯狡辩的细节,但是可能还是期待有人站出来再把他的诡辩打回去。

 3 ) 如果父母都不值得信任 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心都不能靠近

20200530上海隔离期间看。海豚推荐。 1.给孩子的性教育 2.与父母心灵的信任 3.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有力量 因为对女儿没有遵守自己的交代-收拾房间,而用权威压迫女儿做她不想做的事-跟她不喜欢的人出去,看到这里我愤怒而绝望。 这是怎样的母亲? 而在生活中又实在常见,逼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大家甚至不会把这样的行为总结为坏。 面对这类事件,有一点,是只有父母能做、孩子做不到的,那就是父母要对出现在孩子身边的人,有所警惕。不让孩子置身可能危险的环境中,即使这份危险你看不到,那个人也没有长着恶人的面目。 保护好幼小孩子的心灵多么重要,而不是压制,当我看到孩子面对严苛指责时,充满畏惧的眼神。我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 让孩子信赖父母,相信父母是会站在她这边、支持她的人。爱,而不是镇压。内心没有力量,不懂如何爱的父母,就镇压孩子这种权力和力量不如他们的人。 心理的安全感、稳固、强大。 这些都需要从小的培养,一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 因为懂事乖巧,而承受太多。我更希望孩子多一点嚣张跋扈,而不是听话忍受。 当惊恐无助愤怒产生了,无论向外还是向内,产生了就存在。带给她的负面能量在内心滋生,无从发泄,跳舞能表达出这股愤怒和压力。长大后,她也从毒品找安慰,从性找安慰,这都是能带来热烈感受而让人暂时忘掉周遭的事物,但痛苦仍然存在内心。 对一个人说了出来,获得了外部的理解,在内心想象里说出来,获得了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现实中说出来,获得理解支持和爱(父亲,男友,法院) 因为正视,自己不再惧怕,而开始治愈。 希望这部电影,能帮助到更多的孩子。 希望更多的父母和人们了解,做出防范。

 4 ) 为什么,偏偏是我?

“如果会怜悯我,又何必抓住我,为什么不偏不倚,选中我一个”——《负重一万斤长大》

小女孩奥黛特是一个像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子,在舞蹈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原本可以拥有一个快乐而美好的童年,然而一切都在父母的好友吉尔叔叔提出玩那个不能说的游戏之时终止了……

电影的剪辑真的太棒了,借以成年后的奥黛特找心理医生自救的过程,还原奥黛特负重成长的一路艰辛。童年的阴影在成长的路上如影随形,摆脱不了、挣扎不掉,是充满愤怒的舞蹈、是自暴自弃的吸毒、是自欺欺人的逃避、是渴望救赎的幻想、是沉默不语的压抑、是卑微渴求的爱情…

最让我感到悲哀和愤怒的是,当她终于有勇气把一切告诉父母的时候,换来的是母亲一连串的质问:

“他那么优秀的人,怎么会是恋童癖?”

“你为什么不早说?”

“你确定不是你想多了吗?”

“你有考虑过他的妻子和孩子吗?”

可是,你想到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却不来救救我!

来自最亲近的人的二次伤害,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法国每年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影片最后的文字说明瞬间拉回现实,性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而性教育的缺失增加了这种伤害的可能性。性侵最大的伤害从来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自我否定。所以我喜欢影片的最后,成年的奥黛特缓缓走近那个独自在黑暗里画画的小奥黛特,跟她说“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你没有错。”是跟自己的和解,是对自己的再次接纳,也是重拾自我。我也好想抱抱小奥黛特跟她说,“你没有错,你仍然是最最纯洁、美丽的小天使,你的生活不会永远灰暗,它必将绚烂多彩!”

是的,你们没有错,是这个世界没能保护好你们,愿所有人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保护好你们的心肝宝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2021.03.04 中国电影资料馆 观后感

 5 ) 每个母亲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活在爱里

电影《不能说的游戏》观后感

喜欢跳舞的小女孩奥黛特,在八岁那年被父母信任的朋友性侵。成年后的她看似正常的生活下掩饰着从未愈合的伤痛,直到在心理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走出了阴影。

虽然是个沉重的题材,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压抑沉重的感觉。转场技巧太高明了,在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中穿梭重叠。里面的舞蹈内容也非常打动人心。心理学的线索也很专业清晰。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用心之作。

我想聊一下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

(一)真正的爱

奥黛特第一次遇到莱尼,相约当晚去看她的演出。演出结束之后,她直接问他:“去你家吗?”

看起来奥黛特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节奏,当有男性表现出对她的兴趣的时候,她就会理解为是想和她发生关系,而她也不拒绝,愿意配合对方。这可能是来自她小时候的创伤吧。即使鼓足了勇气说不,当面前那个成年男性对她说“你让我很失望、很受伤…”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放弃了对自己的保护。

可是这一次遇到的莱尼是她人生中的天使。他想慢一点,想一起吃饭聊天多了解她,他还愿意支持她跳舞的梦想。他给奥黛特的才是真正的爱。

混乱的爱,对方考虑的只是自己,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真正的爱,是互相的尊重和理解。每个女孩儿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过一些情感,如果带着童年的伤痛,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分辨这两种爱的区别。

(二)回应

奥黛特一直把童年的伤痛深深掩藏起来。那是因为每一次表达的尝试,都曾给她带来糟糕的体验。

小时候的拒绝会被母亲看作逆反而强行镇压。成年后跟朋友倾诉,不那么熟的人会很尴尬,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愤怒得要去杀人。这些都无法帮她解决问题。舞蹈课上,老师看出了她舞动的情绪里有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当她看见这份看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想敞开更多,但老师又只管自说自话说起大屠杀,完全看不到她眼里的光芒瞬间消失。最难接受的是母亲的反应,会考虑到对方妻子孩子的感受,考虑到别人对她的议论,唯独考虑不到自己女儿遭受的痛苦。

这些体验:否定、忽视、过激、不信任… 这些来自周围人的回应,也组成了她的痛苦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值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之间伤害到了别人。

(三)母亲

影片中奥黛特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逐步敞开了自己,敢于勇敢说出自己的经历,寻求正义的审判。但还是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就是和母亲的关系。在心理医生那里,两个人互相嘶声力竭大吼,母亲说“你不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

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电影没有交代。也许这并不重要,奥黛特在这次争吵之后终于敢于走进那扇记忆之门和童年的自己和解了。

作为观众,我很想继续追问,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 是什么让她忽略亲生女儿的感受,是什么让她如此自私…

弹幕里大家都在骂母亲,但是我突然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难道不是也有她的影子吗?

生活的压力、烦躁的情绪、爱面子,配偶之间的沟通不畅不信任,孩子逆反时心里的怒火…

人到中年,每个人都体会过吧?

这种觉察让我心惊。这些负面情绪就像家庭里潜藏的风险。只有把这些负向的能量清理出去,才能让真正的爱流进来,让家变成安全的港湾。每个母亲都活在爱和幸福里,就会把每个家都变得充满爱和幸福。罪恶和不幸就无法遁形了。

以上就是我的三点感受。

儿童性侵害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立法严惩、需要性教育…在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是我们可以立刻马上从自己做起的。那就是让自己活在真正的爱里,从每一次真诚的回应做起,从下定决心让自己活在幸福的感觉里做起…

 6 ) 一些想法

观看整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用心理师的视角去看主角发生的事情(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

如果从这个视角看电影,导演就是把观众视角与心理师视角进行重合,这样就造成了观众永远是一个旁观者。但因为心理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我们又能很好的进入主角内心,主角对这样一整个事件进行主观化的叙述。

这样主观化的叙述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虚构,当然不是怀疑故事整个故事的真实性。而是对于细节的描述,就是小女孩的时候主角是真的讨厌吉尔嘛?这个说法不是很合适,就是小时候的主角对吉尔送的东西有这样的反抗嘛?还是主角长大了才对这些物品深刻厌恶。当然令我最疑惑的一个就是主角的朋友,这个朋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是女主虚构出来的。一个虚构出来理解女主的朋友,这样就很能解释为什么女主说我从来过周围的人说过这个事情,而这个朋友却知道。当朋友说我要去杀了他,后半部分就是她被女主内心关押。我认为这个朋友对影片的意义就是,女主无法与周围的人达成一个良好的关系,而虚构出来一个朋友去理解自己。

整个影片就是主角心理治愈的过程和发生的事件,当然最后我也无法判断主角是否被治愈。但从拥抱小时候的自己和理解她这个片段能看出或许主角已经不对过去选择遗忘,排斥但我想她已经能正视这段过去。

 短评

一部心理分析式的电影,导演借着让女主角见心理医生的过程,将她的过往、幻想和伤痛一并展开,用摄影和剪辑重塑角色脑中的幻想,重回童年时被性侵的现场,成年后如何用幻想去掩盖痛苦,害怕去面对童年的心理阴影,以及性侵对她的舞蹈生涯和感情经历的影响,最后直面性侵者的部分了,跟童年的自己和解也好了,对比一下,母女线处理的就非常法国电影了。导演视听的部分很惊艳,但情感上的力度多多少少被花哨的形式冲淡了。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儿童,行为艺术,街舞,你TM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故事!!... = M =

8分钟前
  • w2jmoe
  • 很差

噩梦的诉讼时效有多久?经历过噩梦的人能熬过童年的痛苦折磨,却会被至亲的愚蠢冷漠压垮。4.7,要不是观影时身边出现的屏摄怪情侣引发的争执,估计在结尾情绪就陷进电影里了。

12分钟前
  • Panda
  • 力荐

BJIFF. 9/10. 把转场玩得比烟花还绚烂,无论是同景异人还是同人异景,没见过转场用得这么多还这么流畅的电影,而且丝毫没有影响角色的加入和情绪的递进,技术与故事完全如齿轮一般精准契合,太牛逼了。基本可以看做是阳光版的《信笺故事》,法国人的奔放与浪漫在这种题材里也能肆无忌惮的迸发,虽然后段节奏有点赶,但是无伤大雅。今年北影节第一周给我的惊喜已然不少,都说片单年年不如一年,那毕竟是大方向,像这样的冷门佳片,反而越来越多,真棒。

16分钟前
  • SleepWalker
  • 力荐

#金马55#又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少女性侵题材电影,与《信笺故事》的相似之处是同样表达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但相比同类型电影更侧重情感表达,这部与众不同之处是更注重于技术层面的表现。舞蹈课上提到的“技术与情绪共存”也被代入了整部电影中,过去时与现在时交互,浸入式的回忆让观众直接进入主人公的童年记忆里。相似场景转场,蒙太奇,长镜头,叙事,结构,技术几乎无可挑剔。舞动的肢体展现人物的情绪,人物的情绪又控制着影片的节奏,真正做到技术和情绪合一,并且具备感染力。进入回忆,浸入回忆,感知痛苦,再走出痛苦,完完整整地让我们看到一个受到侵害的少女是如何在成年以后面对这一切。导演处女作能做到这种程度可以说是很有天赋了。

17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推荐

🔹siff2019🔹非常有灵性的转场将回忆和现实完美结合,不渲染悲情,不过度控诉,却非常有力量。母亲这条线极具戏剧张力,让人异常愤怒。所以散场后大家手撕屏摄情侣也格外起劲。

21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极具误导性的poster好评。举重若轻更好评。The Tale和这个一比真是电视电影风尽显。有创造力的法国人玩出这么多转场gimmick不稀奇,遗憾的是因此显得有些不够focus。喜剧本身不是问题(是很不错),但用舞蹈叙事和传递情绪的好概念感觉没有做到最佳,舞台飞升不错,但其余除转场外的视觉亮点不多。另将主角的创伤/成人后的一系列挫败同美国嘻哈/黑人ghetto文化相关联总有点怪怪的(想当优雅芭蕾舞演员没当成,创伤了于是就玩街头霹雳舞?)感情线还是hit on the cliche though hit on the right note.

26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提前预支童贞,过早品尝痛苦,柔软的浴巾上尽是罪恶。学会隐藏情绪,假装岁月静好,热烈的舞蹈中满是悲愤。闪亮的童年被源源不断的黑暗紧紧锁住,微弱的呼喊被历历在目的耻辱层层淹没。假如白天鹅在振翅高飞之前就已经跌落深渊,会不会有人在悬崖边上窥视她的苦难。总有一天,曙光会出现,噩梦会终结。奥黛特跳独舞的时候,背景是纯黑色的,除了人物光,其他一无所有,这恰恰就是她痛苦的外化:无人可说,无人能解。从进入那扇门之后,她的人生就此失去了光明。恋童癖固然可恨,可是来自母亲的强势与严苛,让她没有勇气对家人坦白。该去看心理医生的人不是奥黛特,而是她那不近人情,尖酸刻薄的傻逼母亲。用舞蹈诠释人物痛苦的挣扎,人物内心产生巨大情绪波动时的声画分立,幻想与现实的蒙太奇衔接都非常微妙。有一些伤痛,你只有说出来,你才能走出来。

27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舞蹈作为贯穿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呈现也出不同的色彩也给整部电影带来了别样的呈现方式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舞蹈爱好者特别喜欢片中那些舞蹈的段落也深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心理咨询则将童年和成年两条故事线很好地串联起来童年那个受伤的奥黛特一直住在成年奥黛特的心里尽管被封锁起来 却时时影响着她的生活故事缓缓道来爆发出的力量却是惊人的同处一个影厅的我们既因本杰明的“雌蕊”而爆笑也为陷入痛苦的奥黛特揪心为吉尔伯的所作所为以及母亲的不作为而愤怒最后一幕 为终于打开心结勇敢面对的奥黛特而流泪 欣喜今晚UME F排16座男观众摄屏G排坐在我隔壁的小哥哥善意提醒两次,并在影片结束后要求他删除视频。该男子态度恶劣 影响到周围观众观影要给隔壁小哥哥疯狂点赞

31分钟前
  • Rain On Me
  • 力荐

#SIFF# 转场很厉害,打的那么碎了也没影响观感,更没让观众一味沉溺在女主被性侵的痛苦记忆里。日常不断推进,梦魇动不动出来把人摁水里,看得我数独在电影院崩塌。真想把她妈从屏幕里拉出来掐死。

35分钟前
  • 陈红花儿
  • 推荐

看到后面,拳头握得越紧。我们的孩子,需要经历多少,才能平安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父亲。

37分钟前
  • 北北北北、
  • 力荐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童年被多次性侵的舞者通过向心理医师的倾诉沟通而鼓起勇气面对过去,走出阴霾。电影利用倒叙、插叙的回忆结构大玩幻想、解构梗。效果不错。相比衣冠禽兽恋童癖的猥亵,女主母亲的无视、羞辱、刻薄才是最可怕、最混蛋、最伤人、最可恨的。三星半

38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黑暗夺走了她的优雅,无处安放的愤怒成就了另一种舞蹈。回忆打通时空,可以戏谑无法改写。但还是可以努力,把被丢掉的自己带出那个空间。恸哭到虚脱(好像是第一次感觉到场子里这么多男儿泪),冲击力太大了,但至少于我不是煽情也不为剪辑,完全是舞台式的力量,深夜小狗那年学开车的残酷往事。果然改编自亲身经历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1tuHgBt0B-9rCx5DN_eFRlw无字fhwj

39分钟前
  • Mumu
  • 力荐

3.5 性侵题材与思维现场的双重花哨包装。隔靴搔痒,仅此而已。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这是我在戛纳看的所有电影里,鼓掌时间最久,哭的人最多的一场。最后她喊到:protégez vos enfants!

44分钟前
  • Laisses tomber
  • 力荐

人生有很多条路,却不能走自己决定的那一条。同是“性侵”题材,这部的优点不能再多:非深沉的轻松式讲述、绝妙的视听语言、用歌舞宣泄的情绪、直接采用知名演员出演施害者、真相揭露后母亲反应的不同视角、最后跟童年的自己完成和解及救赎…每一点都是惊呆下巴看完。在歌声中起飞的法庭高潮戏,女主所有创伤彻底释放,身边观众早已泪流满面。而更为震撼的是片尾那句醒目的字幕:法国每5人就有一人遭遇童年性侵。兼具观赏性和现实意义的2019年度佳片。

4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德隆尚就是今年戛纳最亮的星罢了,可惜这个摄影和剪辑早被欧容玩透了,脱线的地方也不少

52分钟前
  • 炒煤能手
  • 推荐

❶多次运用长镜头衔接时空,回忆在此间穿梭,需要救助时则混入幻想的成分;❷从芭蕾到街舞的转变像是分裂出另一个人格、打造另一层外壳保护自己;❸舞蹈中注入情绪;❹如果没有性侵,泳池的嬉戏不会变成溺水的窒息;❺母女终究没能和解,父亲的存在则像他的车位——“不远,就是没在该停的地方”。他对女儿的支持没有缺席,但是迟到。间接的伤害显而易见,与他平日的“温和”有关;❻自从走进洗手间,内心受困十余年,在纯黑的空间没有着力点而且孤立无援,留下的伤疤导致用餐席间听到那个名字就会变成幼小无助的女孩。❼所幸最后紧紧拥抱心理医生,走向自救,收获的结果正如片尾曲唱道——不要恐惧幸福。

55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能在舞台上腾空而起,却无法在人生里逃出噩梦。能把看守变成美女,却不能把恶人变成叔叔。那天他走进房间,说我们去做个游戏,从此我再没从那间浴室出来。如今他坐在被告席,说我从未强迫她们,原来他也会被打败。那条用过的毛巾,那扇粉色的木门,那伸到内裤里的手,那不能启齿的恶,成为沉默的帮凶。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Cannes71# metoo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film as brain”,如何处理记忆、幻想与伤痛,精神分析的大结构玩的飞起,差不多达到「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的级别了,而且法国人更会来事儿……舞蹈也很有表现力。非常讨喜的一部片,有个奖都不意外!

5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