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泰登岛国王

HD中字

主演:皮特·戴维森,蓓尔·波利,里奇·韦莱兹,卢·威尔逊,莫伊塞斯·阿里亚斯,卡莉·阿奎利诺,玛丽莎·托梅,茉德·阿帕图,罗伯特·维达尔三世,安格斯·科斯特洛,宝琳·查拉梅,琳恩·科普利兹,约瑟夫·保罗·肯尼迪,妮娜·赫尔曼,杰克·汉布林,凯文·考利甘,卢克·大卫·布鲁姆,比尔·伯尔,德里克·盖恩斯,Rich Vos,史蒂夫·布西密,吉米·塔特罗,亚历克西斯·蕾·佛伦哲,多米尼克·隆巴多兹,拉斐尔·普里埃,帕梅拉·阿德龙,娜娜·门萨,机关枪凯利,安东尼·李·梅迪纳,罗伯特·斯密戈尔,Marilyn Torres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2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3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4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5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6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3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4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5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6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7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8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19史泰登岛国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三个男人的故事

《史泰登岛国王》算是近来出乎我意料的一部电影了,它的前半程有着《最后一场电影》的味道,一个大家逐渐离开而主角不愿远离的小镇,堕落,空虚还有不顺心的事情慢慢填满斯考特的内心,但是后半程却话锋一转,幽默之下隐藏的是不遂心的怆然,但是怆然过去之后,如果能够获得新生,那么也可以看向更广大的世界。

剧透预警

1.无人知晓的小镇

首先,让我们简介一下史泰登岛的位置和境况。

下图是纽约市的行政区划,其中标号为5的紫色区域就是史泰登岛,可以看到史泰登岛是唯一一个与纽约其它几区分开的行政区,就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斯考特送她发小去纽约市中心考试是通过轮渡的方式过去的。

接下来再让我们看一下前几年统计的纽约各个行政区的人口,可以看出来,史泰登岛的面积虽然不小,但是人口与其它各区比差了一个量级,这也就是史泰登岛人口稀少的来由了。

电影中,史泰登岛就是那样一个相对闭塞的地区,虽然距离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也就40分钟的路程,但是那里依旧是一个少有人拜访的地区,孩子们在这里野蛮生长,邻里也几乎一成不变,有些人随着长大慢慢离开了史泰登岛,于是随处可见荒废的建筑,杂草丛生的球场...

这是一个看上去没有什么未来的地方。

这种情景,让我很容易就想到了《最后一场电影》,同样是一个大家都向外走的城市,在那部电影中,男主同样选择了留守,但是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于是直到最后,镇里唯一的电影院歇业了,他的挚友或者离开,或者死亡,陪伴他的只剩下一个寡妇。

我同样很担心男主斯考特也会面临这样的结局,因为实在太像太像,虽然有着那样多幽默的包装,但是在我看来,依旧是颓废的一代。

2.无因的反叛

说起颓废的一代,就不能不提影片让我想起的另外两部电影《无因的反叛》和《早餐俱乐部》,这两部虽然情感基调有些不同,但是核心的思想都是年轻人的叛逆,颓废,堕落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即为,子不教,父之过。

而斯考特年幼丧父的经历,亦让他在过于溺爱他的母亲的教养之下变得更加桀骜与懒散,和几个狐朋狗友鬼混,没有未来的方向,也缺少很多基本的礼仪,满嘴脏话,无所事事,虽然因为父亲的朋友而在餐厅里有了一个小职务,干得却也并不好。

其中让我很在意的一点,就是斯考特对于父亲的情感,虽然在朋友面前,他们尽可以开着关于斯考特死去父亲的玩笑,但是从他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来看,他还是非常在意这个无法见到,被大火吞噬了生命的父亲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是一个逐渐下行的剧情,随着妹妹的离开,十七年都没有男人的妈妈迎来了一个斯考特并不喜欢的男人,而自己的发小同样也在慢慢远去,这番纠结的关系最终迎来了一场巨大的爆发:朋友们因为偷盗锒铛入狱,获知新男友雷的不利消息后,母亲生气地把两个人都赶出了家,而自己想去发小家借住最终又被赶出,最终,他睡在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雷的救火队的住所里。

3.纹身与超人

不过幸好,电影没有带着这种“丧”的情绪一直到最后,事实上,电影虽然有着一些坚硬而令人感伤的内核,但是轻松的氛围还是洋溢在片中的每一个角落。

最终男主在和雷一块居住生活的过程中与他冰释前嫌,和妹妹讨论了去上大学的可能性,伙伴们虽然入狱,但是发现其中一个死党竟然真的有一个火辣的妹子,和雷的儿子女儿开心地上学,还给雷的儿子画了他心目中的冰冻超人,在和雷一起救助受伤的人时终于也和母亲解开心结,最后他目送发小走入公务员考试的考场,他自己看向繁华的纽约市中心...

斯考特,虽然飞叶子满嘴脏话,但是很幸运的是,全篇看下来,我发现他是一个好人,他也许性格并不是那么善解人意,面对很多事情有自己执拗的想法,不过他并没有堕落成为那种无恶不赦的罪人,事实上,他在很多守法的地方做得非常好。他不太会拒绝别人,哪怕并不情愿,他关心自己的母亲,虽然有时候有些过分,他会在意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虽然他自己往往就口无遮拦,他喜欢自己的发小,虽然很多时候并不会表达。

甚至,他有着自己非常闪光的一面,那就是他的纹身。

前半程,我们都把他的纹身当作一个笑话,包括他想开一个边纹身边吃饭的餐厅这种荒诞不经的想法,但是当我们看到斯科特给小男孩画的那个超人的时候,我们就像雷一样被震惊了,一方面我们发现原来斯科特在绘画上的才艺其实并不简单,另一方面,画出这个孩子心目中超人的斯科特,是否变成了孩子心中的超人呢?

不过幸好,电影没有带着这种“丧”的情绪一直到最后,事实上,电影虽然有着一些坚硬而令人感伤的内核,但是轻松的氛围还是洋溢在片中的每一个角落。 最终男主在和雷一块居住生活的过程中与他冰释前嫌,和妹妹讨论了去上大学的可能性,伙伴们虽然入狱,但是发现其中一个死党竟然真的有一个火辣的妹子,和雷的儿子女儿开心地上学,还给雷的儿子画了他心目中的冰冻超人,在和雷一起救助受伤的人时终于也和母亲解开心结,最后他目送发小走入公务员考试的考场,他自己看向繁华的纽约市中心...

4.三个男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并不是坏人。

斯科特,如我们上面所言,他虽然有着这么多缺点,但是心地不坏,而且往往也有自己的闪光之处。

但是电影不会就此为止了,事实上,关于这一个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观点,影射在了每一个电影中的男性角色身上。

斯科特出场是一个糟糕的形象,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优秀的一点。

雷的出场是一个比较中立的形象,稍微有些脾气暴躁,不过在和斯科特妈妈玛吉的交往中,我们发现这个老头子也挺好的,不过在他前妻的话中,雷的形象再一次下跌到谷底,成为了赌徒,然而最后,我们又发现这是个一面之辞,雷没有自己展现的那么好,也没有前妻说的那么差,他总体算一个好人,喜欢玛吉,关心自己的孩子,这就足够了。

而那个从未出场的斯考特的父亲斯坦,开始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奋力救人不幸遇难,然而在斯考特和老救火员的交谈中,也发现了父亲年轻时吸白粉的事情,但这一切并没有让父亲的形象损毁,事实上,父亲变得更加生动而鲜活,他像是一个真正的活过的人,并不是说他吸毒云云,只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

5.小镇外的世界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本片的前半部分很像那个最终被困在自己小镇终身的《最后一场电影》,不过万幸,斯考特最终乘船到达了繁华纽约的市中心,在和他的“新”女朋友短暂分别后,他看向了鳞次栉比的楼房与世界。

就是这么一瞥,他的人生就不会再被困于那个人烟稀少的小岛之上了。

他那一天会回去,但是,我也相信,他也会再次乘船出来,在这个更大的世界里展现自己的风采。

这里,能接受很多新鲜的事物,他不用担心自己的纹身找不到实验对象,甚至人们会喜欢他的一边纹身一边吃饭的想法,未来,是没有限制的。这个在史泰登岛叱咤风云的国王,会否有一天,也能在更大的世界里展现他最精彩的一面呢?

 2 ) 【C+选谈】平凡小镇和不平凡的小镇电影 Part 3 of 3:纽约后花园的“伤痕文学”

【概览】

即便“SNL的水准不比当年(特朗普语)”,皮特·戴维斯也并不是新卡司之中最出彩的那一个。但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诚与坦率,对一名喜剧演员来说是难得的品质,甚至要比变色龙一样的模仿能力更为稀缺(譬如备受诟病的吉米·法伦)。

当他在节目中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谈及自己的家庭缺失和情绪障碍,甚至自杀念头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渗出可见的伤痕感和脆弱感;这成功地在一个喜欢哈草的Millennial形象之上,附上了洞见和共情的可能。

因此,尽管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艺能/天赋,皮特·戴维斯有着其他SNL前辈们所没有的特点,年轻也能为他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潜力:比起比尔·莫瑞、艾迪·墨菲、亚当·桑德勒、威尔·法瑞尔,他接触大银幕的时候风格还尚未完全定型,也意味着更大的可塑性。

近年已经很少亲自出手的贾德·阿帕图,更倾向于制作富有幽默气息的戏剧而不仅仅是Cheap Laugh。作为“喜剧教父”贾德·阿帕图的新任Golden Boy,半自传性质的《史泰登岛国王》对皮特·戴维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机会。

【制作】

贾德·阿帕图电影的不变主题,是成长的恐惧及其必要的牺牲。前者界定了我们“不愿长大”的主人公:《40岁老处男》的史蒂夫·卡瑞尔,《一夜大肚》的塞斯·罗根,《四十而惑》的保罗·路德,《生活残骸》的艾米·舒默;后者则在一地鸡毛之中,将藏在他们情感内核中的不安全感暴露出来,实现真正的,富有启发性的个人成长。

《史泰登岛国王》自然也是标准的阿帕图电影:一个超龄大男孩如何学会成长和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但与《四十而惑》和《生活残骸》类似,电影在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贾德·阿帕图尽管能够捕捉到许多有趣的临场发挥,但却无法做出适当的取舍。

作为一部长达两小时的轻喜剧电影,它并没有把足够的精力放在主线上:当情节上(颇为刻意)的关键转折点出现时,电影还有不到半小时就要结束了。

尽管贾德·阿帕图松散的叙事风格在片中依然非常显眼,但皮特·戴维斯的加入让《史泰登岛国王》要更加沉重与黑暗一点:因为家庭创伤的缘故,主角Scott的不作为并非是出于懒散,而是有着类似宿命论的动因。

而他身上与外界的疏离感,也是剧本在创作人物时的基本原点:虽然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但他无法很好地控制和处理这些关系。这一要素看似简单,但在贾德·阿帕图的调教,皮特·戴维斯的心领神会下,颇为会心一击。

【表现】

近年贾德·阿帕图的亲力亲为,往往不如《伴娘》之类仅担任制片的喜剧电影更让人眼前一亮。而《史泰登岛之王》的关键缺陷,多少也与此有关:自《四十而惑》以来,阿帕图电影经常过度强调角色平庸的日常生活,严重缺乏紧迫感。

此举意在反映主人公的周遭世界,以期对其世界观做出解释,但在阿帕图的手里,这些零散的生活碎片并没有为某个主要矛盾而服务,也没有堆积情绪/气氛,主角在第三幕面对最终考验的前一秒时,与电影开场并没有本质差别。

这样一来,尽管散落各处的喜剧元素不会让人感觉电影节奏太慢,但整体而言并不抓人,甚至有拖时间的嫌疑。

某种程度上,这是最擅长剖析人际关系的贾德·阿帕图对自己的背叛:电影开场的自杀未遂,本来是一个非常有力的锚点,完全可以为一部更加黑暗的,大胆面对抑郁和心灵创伤的电影定调。但为了让电影看上去更加轻松,这一话题自此越来越淡,着实令人遗憾。

而这样整体表现优秀的卡司,其实也完全能够支撑一部更为严肃的《史泰登岛国王》。皮特·戴维斯与《超级青春期》时相比,显然更加可信,也更有亲和力,故事的半自传性质更添加了额外的真实感。比尔·伯尔,蓓尔·保利,玛丽莎·托梅以及史蒂夫·布西密也都提供了高质量的演出,与电影的气质达成了很好的平衡。

【总结】

虽然年龄要小得多,《史泰登岛国王》依然能看出阿帕图关于中年焦虑和“童梦”幻灭的影子。但消防员的“蓝领”设定,和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让电影似乎有了更讨喜的立足点。至于皮特·戴维斯是否会和塞斯·罗根、保罗·路德一样有着广阔星路,一部《皮特·戴维斯大电影》还并不足够,要等到《自杀小队2》才能看得更真切一点。

【相关推荐】

《四十不惑》

《超级青春期》

 3 ) 一些出乎我意料(不符合狗血套路)和留下了印象的小细节和点

1. Scott和青梅竹马滚完床单后说的话,大概是“虽然我们一直有滚床单,但我们最好止步于此,我们不能确认关系因为我是个烂人我配不上你”,第一反应真的是渣男了吧😂但转念一想他好像是真的这样认为的而且他也的确说得没错

2. Scott没有一开始就反对妈妈和Ray在一起,而是在得知Ray也是消防员之后才开始千方百计让他们分手的(baby Hitler梗百看不厌)

3. 因为Ray的出场太令人讨厌我是真的觉得他接近妈妈不怀好意的,后面他前妻骂他的时候我还想“看吧我没猜错吧”,但后面Ray说“你为什么从一个最憎恨我的人的嘴里去了解我呢?”让我突然醒悟,好像你说得也对啊。get到一点人性的复杂🚬

btw这里我还暂停然后emo了一下我自己爸妈的恶劣关系和恶语相向,一下子显得他们都没这么烂同时好像又更烂了(?)

4. Scott最后也没有像啥爽文套路一样突然奋发图强考上哈佛变成人生赢家(那就是科林的故事了)开他想要的纹身餐厅,他只是从一个废人变成了没那么废的人,仍然算不上未来可期,但至少不用担心他随时暴毙了🚬一定程度来说也算很真实了,另一种程度来说pete也算比scott要强多了吧😂

5. 史泰登岛上一直是蓝绿色调偏灰暗(也没有很灰暗)的感觉,感觉一去到纽约那色调就是一个天气晴朗光线明亮温暖繁华大都市

 4 ) 史泰登岛国王

皮特·戴维森根据自己真实经历写的剧本史泰登岛国王,包括在911事件中逝去的消防员父亲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件。那个时候他7岁,但是此后的17年他似乎停止了生长,一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

史泰登岛是纽约附近的岛屿,和纽约市隔着一道海峡,岛上地广人稀,里面的人生活相对隔绝,很少到外面的世界去。皮特•戴维森亲自饰演主角斯科特,这名巨婴和妈妈及妹妹住在一起,整天游手好闲,希望开一家纹身餐厅。随着妹妹去读大学,和妈妈的关系莫名的奇妙起来。一天,他和狐朋在长凳上闲聊,偶遇9岁的男孩,并说服男孩让他纹身,当纹身的针头刚刚触碰到男孩的肩膀,他痛的尖叫着跑开。随后这名男孩的爸爸找上家门,他也是一名消防员,随后男孩的爸爸开始和斯科特的妈妈约会。斯科特无法接受逝去父亲的地位被替代的现实。

史泰登岛国王电影主要讲了斯科特的成长和心中父亲形象由神到人的转变。7岁时就逝去消防员父亲的斯科特,一直是家庭的中心,在斯科特岛泡吧、抽麻和青梅竹马滚床单。从没意识到自己也会长大,这种所有人应该以其为中心的想法没有及时转化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几个痛苦期,刚出生的时候,以为父母无所不能,有什么事情叫父母就可以了。然后慢慢意识到社会上的事情父母也无可奈何。开始以为全世界都围着他转,慢慢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人们没有义务围着他转。随着青梅竹马离他而去,随着一起盗窃的发小被关进监狱。斯科特逐渐经历这种成长的阵痛。幸运的是,他妈妈的男友也是一名消防员,他还能在消防员打扫厕所混得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

也就是在这个地方,通过其他消防员的口中得知,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圣人,在和他一样的年纪也抽麻、惹祸,也和他一样迷茫和莽撞。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火场英勇的救人,并不妨碍父亲成为一名英雄的消防员。不同于母亲只告诉他父亲英雄完美的一面,曾经一起战斗的消防员补齐了他爸爸的形象,让他心目中的的父亲从一个神过渡为一个普通的人,这也解决他的偏见,消防员不应该生孩子。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斯科特逐渐的去自我中心化。周边的人在围着他转的时候,也需要他的回报。于是他陪着曾经的青梅竹马坐船去纽约考公务员。站在摩天大楼耸立的纽约市,这名曾经的史泰登岛国王终于成长为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在最美好的时光里,有小众电影,每一天都是情人节!ご公衆號ご:凉心评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 ) 史泰登岛国王

这个片子在非常喜剧/非常严肃或者说深刻和拉胯之间反复横跳,有佳句但是没有组织好,中间见了朋友最后一面之后朋友们就离奇消失了,妈妈消失了很久,开场的时候scott病态得很,一直在等一个scott爆发的戏,但是除了毫无张力的scott和ray水池打架的一场戏以外就没了,中间被枪击的人找scott然后scott带他去医院的桥段太离谱了,对scott的父亲的刻画也流于肤浅,有的时候觉得它拍出了某种staten island的地域属性,所以staten island的最终归宿还是去繁华的曼岛追梦吗;看了一会删减片段,感觉完全可以剪进正片,毕竟整个片子已经离精简很远了,删减的片段主要有餐馆打工的桥段,消防员们放假的时候做construction的桥段(解释了ray第一次出场为什么穿着一个realty的衣服),朋友抢劫药店的后续,甚至还有一个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结尾

 6 ) 世界还是可爱的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电影中的斯科特就是自己的英雄,而他爸-丹,作为消防员,因为救人失火而去世,是消防局的同事和他自己的英雄。

电影刚开始斯科特在高速闭眼赌命,想自杀,以为这会是一部抑郁黑暗的电影。随着电影展开,斯科特是一个废柴,24岁,不会赚钱,无所事事,让母亲和妹妹担心,整天只会磕大麻,有一个青梅竹马,做着情侣之间都会做的事情,比如sex等,但是就搞地下情一样,不让朋友们知道。

改变是从雷的出现开始的,作为母亲的新男友,雷很好的完成了成年人的角色,但是因为斯科特和前妻聊天,爆发矛盾,两个人都被母亲赶出来家。前妻对雷的评价,诸如不管孩纸,赌博等等,不知道真假,但是这些矛盾的确影响一个家庭的稳定,在没有更多的信息确认之前,一拍两散。

在被赶出家门后,斯科特和朋友去药店抢劫大麻,朋友们都进监狱了,这下斯科特的朋友们也没有了。万般无奈,他去了消防局,展开了成年人的生活,消防局的气氛和团队,让斯科特与自己和解。童年的影响和阴影,只能在相同的环境下消除。斯科特变成了更好的人。

说实话,整个电影节奏懒散,爆发点没有积蓄足够的力量就引爆,显的刻意。万幸的是,主演的演技在线,导演把电影的结局写的阳光,奈何,未来还很远,斯科特的路也很长~

 短评

励志搞笑片,不错

3分钟前
  • Aletta Ocean
  • 力荐

以为是一个废人愈加废,结果搞个荔枝结尾,可惜

6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节奏明快,还挺容易看下去的。

10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依然是“千禧一代”、“(自以为)酷拽潮(实则)浑浑噩噩老小孩开始缓慢成长”的人设,Pete那双似乎永远没睡醒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完了全部。比起Judd前面几部太过直白的R级闹炸笑点,将角度挖掘到更为内在的伤痛对抗、成长以及原生家庭的主题,显然成熟丰富了许多;时长问题让其在成为一部“单纯好笑的喜剧”这一目标略微走偏,可以稍作删减。但电影演员身份的Pete或许是和适合自己的剧本互相成就,或许是热度综艺掩盖了他的另一面,用他的魅力诠释了这个故事。从去年到今年的两部,表现得都出乎意料的优秀,也算惊喜。【SXSW 2020 HEADLINERS 5/5】

1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抗抑郁药交配悖论,十岁纹身换老母艳遇,老友狗狗抢士多,消防通铺与敌同眠;SNL常驻Pete Davidson半自传改编,虽然阿帕图喜剧越拍越收敛主流了,但自然感人之处依旧

1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4.5 有无数个落入美国独立电影套路的可能性,但流动的叙事始终都如同河流般将主角的生活带向了未知方向,对这种在他人的生活河流中顺流直下的观影体验毫无抵抗力,根本不想靠岸(片尾曲Pursuit of Happiness选得极好

1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he named the character after his dad😭

22分钟前
  • It's all good
  • 推荐

中二青年?

26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用“成長”來形容Scott太簡單、太隨意、也太居高臨下了,在電影絕大部分的時間中,Scott周圍始終有一堵他自己築起的無形高墻,將他和他的敏感、脆弱、自私一起,困在其中自我厭惡、自我放棄、甚至自我摧毀,電影的過程中,在或被動或主動中,一步一步走了出來,最終實現了自我和解,在自我和解面前,成長與否無關緊要。帶著對Judd Apatow喜劇的刻板印象,也帶著對Pete Davidson在SNL的刻板印象,都顛覆了我的感受,我帶著看喜劇的期待打開,更多時候卻以看正劇的心在感受,不經意地調動我每一根敏感神經去感受其中的敏感,哭的次數比笑多,尤其是知道電影帶有Pete Davidson半自傳性質、知道Scott是Pete過世消防員父親的名字。

29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四星半。轻松诙谐的废青成长史,看到海报和简介后就觉得这会是我的年度最爱之一,有立马想看的冲动。男主角虽然很丧很颓废,但身上仍然是有很多可爱之处的。有时候甚至还挺羡慕影片中他的这段经历的。

33分钟前
  • 七色潜水艇
  • 力荐

看完之后我又更爱pete了一点。。。与其说是一部喜剧,不如说是一次pete davidson为自己的人生创伤而做的一次心理愈疗。。。这么一个没什么特别要紧剧情的片子,却到处藏了许多打动人心的地方。然后表演也都相当细腻自然到位,毕竟都是一干名角,包括拿过小金人的妈妈。。。失去父亲是永远的痛,即使他在别人眼里是英雄,也无法减轻这种痛苦半分。在球场里scott对一群消防员冷嘲热讽的那些疯话,毫无疑问就是pete本人最真挚的情感爆发。所以这个在剧里他其实并不是在表演,而是在整理自己对于早已远去的父亲的思念和怨恨。。。而且还处理得那么举重若轻。对此我只有respect。。。另外作为一个Staten Island的居民,对于这个片子里所有那些关于这个小破岛的各种吐槽,讽刺和描绘,也是充满了亲切感和理,所以要多加一星。。。

34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B/美式《钛》。前2/3极好的,无数的分叉、距离和隔绝。但是后面确实越来越靠拢类型,驱动力单一了。问题在于:假如我们必须让游荡的彷徨的人生成一种动作,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赋予其特异的逻辑,而不是只有传统的选择可以做?

3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你脱了地,做了饭,刷了厕所,就觉得已经辛苦工作过了?哈哈哈哈。。让我们出去单独聊下。。。(将之锁在门外)哈哈哈哈!!!

36分钟前
  • jiade
  • 还行

出乎意料,同托尼·厄德曼类似的观看体验,尤其因为这部电影适时地出现在我今天遭遇和Scott类似的境遇之后。那些底层的乖戾背后流淌出的温柔,弥补了我在萨弗迪兄弟那里没能获得的缺憾。角色与演员真实身份的交互性将喜剧内核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阿帕图可能就是新时代的卓别林。

41分钟前
  • Stiles
  • 力荐

7.0/10 分。初看,蓝光。很个人化私人化的剧情片。。。

44分钟前
  • Lonely
  • 还行

很有意思很个人化的片子

45分钟前
  • 依然依然me
  • 推荐

“Are you a weirdo""I am the weirdest"------------------------------------------------------------------------------------成人版coming of age 电影。笑点很足,也不缺哭点。喜欢顶着大驼背的Scott牵着两个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小孩走在上学路上,讨论彼此爱好的场景。

50分钟前
  • L.
  • 推荐

从没见过这么 fit 的 loser

52分钟前
  • Jin
  • 还行

PETE DAVIDSON IS THE KING OF STATEN ISLAND!!!

54分钟前
  • 李四
  • 力荐

比起电影更像是帮助pete 对自己的解构和重建😢pd deserve the best😢

57分钟前
  • 想吃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