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2009

HD

主演:甄子丹,王学圻,梁家辉,胡军,王柏杰,谢霆锋,李宇春,巴特尔,黎明,范冰冰,曾志伟,任达华,周韵,张涵予,张学友,李嘉欣,吕中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英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1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2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3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4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5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6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13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14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15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16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17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18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19十月围城200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月围城200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05年,香港中环。革命志士惨遭暗杀。知悉孙中山(张涵予 饰)即将抵港,清廷遂派遣将军阎孝国(胡军 饰)前来剿杀。他收买赌徒沈重阳(甄子丹 饰)作密探。适逢商人李玉堂(王学圻 饰)之子李重光(王柏杰饰)考学庆典,沈重阳见前妻月茹(范冰冰 饰)与幼女已成他人家眷,黯然离去。为护孙,《中国日报》社长陈少白(梁家辉 饰)邀戏班班主(任达华饰)出手,令其惨遭灭门,其女方红(李宇春 饰)侥幸生还。陈少白被擒,与阎孝国相见,师生决裂。独子游行好友被擒等变故,使李玉堂投身革命,引得探长史密夫(曾志伟 饰)查封报馆。其间,李玉堂帮车夫阿四(谢霆锋 饰)与恋人阿纯(周韵 饰)订婚。月茹夜会沈重阳,要他弃暗投明。打女方红、小贩王复明(巴特尔 饰)、乞丐刘郁白(黎明 饰)等人也先后加入护孙行列。一场惊心动魄的全城追杀由此展开……  本片投资1.5亿人民币,史上首度以 1:1的比例,在上海重铸了1905年的香港中环。阴阳错(国语版)地狱男爵:血皇后崛起大天鹅大空头破碎第一季聊斋群妖谱猛龙追杀令奇门遁甲1982傻白甜的霸总老公屏住呼吸2016让我看看鬼告别摩门焚兽之都禁忌的竞赛潜行者1979翻滚吧姐妹牧羊犬郁金香杀手假日一路向暖新聊斋志异卑劣的街头不怕孩子摔倒孤味(2020)烟火人家我在香港遇见他老人、小孩和外国人女高怪谈2:交换日记特派先锋封口之谜沉睡的森林1998魔法翻新柏蒂娜的苦泪好莱坞庄园2006童养媳之谜刺陵浮沉1989马丁·盖尔归来光速侠高楼惊魂郑和下西洋[电影版]致命少女姬寇老西儿手机2010

 长篇影评

 1 ) 我们好像还那样儿

曾经读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成功的商业电影都是类型片。作为对《十月围城》毫无事前预期的观众,在影院的前半个小时里我却没能正确把握本片的类型,起初我甚至将其作为一部迟到的政治献礼片看待。当然伴随反复出现的甄子丹、戏院的灭门戏,我渐渐调整了对本片的认知。待到填满后一半篇幅的动作场面,不用多大努力也可以将其界定到功夫片之中。

如今大部分迈进电影院的观众都是或多或少读过金庸看过李连杰,这让我们对功夫片有着特别的眷顾。然而这种眷顾无法掩盖的是,功夫片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它反映的不是人类智慧的一面,相反它表达“用拳头话说”这种不文明的暴力的问题处理方式。因此功夫片自己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这种落后的方式成为影片中合理甚至是唯一的处理问题方式。基于此,在传统功夫影片中冲突双方被划分为绝对的正义和绝对的邪恶。绝对的邪恶是不可理喻的,因此正义的一方必须对其进行暴力性击倒。正派/邪教、爱国的中国武师/作为侵略者的外国武师、警察/一心向恶的罪犯,这些组合都是这种符号化正邪定义的具体实例。

回到《十月围城》,本片选择的正邪界定标准是政治信仰,冲突的组合是天赋人权/君权神授。《十月围城》选择这样一个相对敏感的标准也许是希望藉此摆脱传统功夫片的符号化正邪设定下的打打杀杀,尝试表达一种更高层次的理想和信念。开篇中提到的那些让我误读的文戏——正面角色在冲突的作用下加入代表正义一方,则可以被机械地解释为民众选择了自由民主。然而遗憾的是,本片中大部分角色选择自由民主一方不是因为他们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仅仅源于私人恩怨甚至是盲从,这种依据力量甚至天然与那些美好词汇相冲突。脱离历史语境中所谓的先进和落后再去看待本片,其中的正面角色事实上无法被解读为追随先进思想的民众,而是和反面角色一样的未经启蒙而被煽动的愚民。

片子主要角色中最接近自由民主思想的是梁家辉饰演的陈社长。遗憾的是这个人物却被塑造为将孙中山看作革命之神,将保护孙中山作为一切行事动机的扁平人物。而他在片中唯一的大段说辞(对李玉堂的说服)只是基于孙文神性和历史参与。从全片来看,这段说辞未能说服王学圻饰演的李玉堂。陈失踪后,李玉堂对其行动的继承更多缘于朋友的嘱托,体现到后面那段对美国主旋律演讲桥段的模仿里,李就只能对陈的话鹦鹉学舌。可以尝试推想片尾之后,失去儿子的李今后的立场?从这两个人物之后,片中正面角色所代表的思想更加断裂。其后的角色作为正面人物理由开始千奇百怪。巴特尔饰演的和尚,名字(王复明)在暗示其是反清复明的遗老。方红(李宇春)的初衷在于复仇。所以在发现仇人后,她就抛弃了大队人马去寻私仇。刘公子(黎明)更多是对李玉堂的感恩。沈重阳(甄子丹)的变化源于自己的女儿。阿四(谢霆锋)和阿纯(周韵)之前有一段在水边读书的戏码,其中引出了孙文的独白,“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这仿佛解释了行为动机。然而在阁楼替身的戏中,阿四在李重光(王柏杰)的逼问下,反复强调自己什么都不懂。这使阿四之后的行为完全恢复到对主人尽忠,同时也将之前引入的独白消解为只为说服观众而存在的片段——取消掉这场戏,片中人物的行为不会有任何变化。李重光也许是片中唯一理性选择自由民主的角色,但如果注意他,就无法忽略与其形成对称的胡军饰演是阎孝国。阎的行为也是在学习西学后自主选择的结果。片中存在许多对阎脸谱化的刻画,试图说明其狂躁、不理智 ——陈对阎的评语是“头脑愚蠢”。但李同样存在许多非理智的戏份,比如和父亲争执一场。另外最后一场戏中两人的尸体被并置,同时镜头中包含对各自孩子失去控制的父亲(老师)。这个镜头很强的对称性似乎在暗示两个非理智角色的等价性。至此正面角色相对反面角色所谓的正义信念依然无法从片子本身中挖掘。

片中虚构人物被刻画为由自相矛盾首领领导的盲从民众。这种刻画也被导演在有意无意中同构到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中。张涵予饰演的孙中山除了化妆值得褒扬之外,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国父的形象。孙中山最主要的戏份是在地下室中制定计划。其中开场孙中山和各省代表见面的镜头里,强大的逆光让孙中山化为一个包围着光晕的阴影,而对面的各省代表从一个较低的位置用崇敬的眼神对其仰视。这里的孙中山不是一个革命领导者而是一个降临的弥赛亚。接下来的讨论则变成了孙中山的个人演讲,各省代表则是痴呆般的崇拜凝视,全过程中双方没有任何讨论和交流。这个场面里整个革命计划被演绎为孙文的个人意志,这里的孙文更像一个独裁者,其他人则完全盲从于他。以上几幕中的孙文无法和那些自封跟随天命所归的领袖相区分。回到那句前面被认为是用于说服观众的旁白——“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本片的摘引没有给出“欲”和“必”之间的逻辑,加之孙文的形象塑造,这句话就更容易被解读为一句煽动的口号。

然而《十月围城》的正面角色无法得到认同吗?答案是否定的。我观看本片时,旁边一位三十岁上下的男子就反复摘下眼镜擦拭眼角。既然片子本身对正面角色的塑造经不起推敲,那么这种认同感来源于何处呢?最直观的设想是源于历史语境、美好词汇和我们对于“牺牲”的热衷。但看看豆瓣上吓人的评分和评价,很难相信自由、民主、牺牲这些在当今社会已经快要天然包含反讽含义的词汇会有这样的效果。因此我们回到本片的类型——功夫片。事实上如今传统武侠设定已经被解构为被强行划定正义和邪恶的黑帮帮派之争,但这也丝毫不妨碍我们在观看武侠作品时对正派的认同。因此功夫片作为正义邪恶绝对划分的类型片,它早已不再需要使观众认同它本身所定义的正义,片子只要让观众入戏,他们就会自发地认同它定义的正义。这构成《十月围城》中正面角色被认同的基础。另一方面,片子为每个死者提供了统一的、极为形式化的“就义”场面——文字、升格镜头加尸体特写。因此我们很难将这种死亡理解为和尚的复明、方红的复仇等等各为其是的选择,我们需要统一的正义来解释这些“牺牲”,此时历史语境、美好词汇以及之前铺垫的孙文独白发挥了功效。预告片中用一段文字来概括全片:“他们舍生取义,为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这是个很难从片中得到的解读,即使他们的行为可以上升到“舍身取义”的高度,也不是“为了素未谋面的人”。然而我们很可能认同了这句话,因为功夫片类型使“他们舍生”是值得赞美的,而历史语境提供了“为一个未谋面的人取义”作为一致的高尚理由。

如果剥离影片类型和历史语境,那么《十月围城》的正面角色还值得认同吗?《十月围城》演绎的是百年前的死亡,在这演绎里,百年前的阿四不理解那些词汇,他没有顾及阿纯和自己的幸福,毫不保全自己地为主尽忠死去了。我们也许不会再重复百年前的做法了。但我也看到百年后的演绎者依然吝惜在结尾顾及一下生者阿纯,她没有悲痛嘛?所以无论我们嘴上是否认同他们,我们好像还是没能正确演绎那些当时人无法理解的词汇,我们好像还是在不经意地展示着同样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习惯。我们好像就是他们。

所以如果你坚持看到这儿,我其实想说的是,100年过去了,我们好像还那样儿。

威力加强版:http://sakinijino.com/archives/1402

 2 ) 好电影上天堂——谨献《十月围城》

好电影上天堂——谨献《十月围城》

当在杂志报道中看到甄子丹一句:“这部片子关系香港电影的士气”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它真的会是一个承诺。《十月围城》,十年以来被所有香港电影人所熟知的剧本,仿佛慢慢编织的一个梦,没有人敢去触碰和实现。直到陈德森问陈可辛:“你肯为我造那座城吗?”,陈可辛只轻轻点头;“行。”于是十年一梦照进现实。
正是因为这份沉甸甸,真的走进电影院看的这一天,我依然忐忑。只怕梦和造梦之间会有偏差。观看过程很过瘾,是我许久未在影院里真正体会到的丝丝入扣、无从喘息、又哭又笑。看电影最美妙的是移情,是观众走进银幕的瞬间,而这部电影,我从头到尾都是剧中人。

关于故事
我很久没有在国内的电影院里看到一个好好讲故事的电影了。导演中心制现在算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管再大的制作,也敢在编剧上灌上导演的大名,而完全不知故事所云。
《十月围城》说起来简单不过,如同预告片里说的一样:“他们舍生取义,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保护孙中山,一群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完全卷入了革命,最终为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与对手血战,义士全部牺牲。
线撒的很开,讲好编圆并不容易。但是影片做到了。重点并没有放在贴靠主旋律的拔高主题上,而是用半场的文戏细细的讲了每个人物的前史。然而离孙文到港时间越紧迫,越能够隐隐感觉到笼罩的死亡阴影。这是刻意给观众的暗示,未卜先知。因而已暗自垂泪,为戏中人不知未来命运而揪心。
只想让人记住他叫王复明而不是臭豆腐的大个子;一心为父报仇,父亲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的方红;得知有一个女儿,想做一件有尊严的事的沈重阳;一心想娶阿纯,只要老爷安全的阿四;为情所困但求解脱的落魄公子刘郁白,以及活了17年只为这一小时的李重光。他们力量其实微弱,完全在用自己的血肉与黑暗进行极不平衡的较量,最终只能是全部牺牲。
有人说这部戏说的是西方民主政治,讲的却是东方的忠孝节义。其实尤其是这个“义”字。一群与孙文完全无关,甚至与革命都无关的人,为何会为了他而死,似乎谈不上意义。“义”的本身正是这种无知无畏。这是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无法渗透的古老东方思想。宴之敖仅为一句承诺,可以不惜断头为眉间尺报仇。生命逝去的残酷,本身是一种撼人心魄的意义。《忠臣藏》的故事一直为我所爱,某种程度上来讲与《十月围城》一样。如没有舍生的凄凉,取义也不再崇高。

关于革命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一句孙先生的话,成为电影的主旨。最终已分不清是讲述革命,还是痛苦。
其实这本身就不是一部很正的史诗片。初次看完甚至觉得它有些反其意义。为了一个15分钟的会议,牺牲了这么多无辜生命。到底是有多值得?
电影看了两遍,我几乎每次都哭足半场。我并不是一个看电影爱流泪的人,我想这完全因为革命这个主题比较易触动我。我喜欢各国革命者与革命的故事。革命是患病的切深夜横渡亚马逊河,游向他的人民;是雨果的ABC咖啡馆里的高谈阔论;在这里,却是无辜小人物的奋不顾身。
革命始终是崇高而又有些荒谬的。今年的电影,我给了两部片五星。一部是《十月围城》,一部是《海盗电台》。两者似乎毫无联系。有人为梦而生,反败为胜,有人为梦而死,同归于尽。只是我看到李重光兴奋的发了疯似的喊着“支持孙先生!不做亡国奴!”只有17岁的他对革命的理解,我不觉得深刻到哪里去。大事不完全是清醒的人做成的,恰恰需要不清醒与不知情。黄花岗起义,有烈士是用竹筐背着自制的烈性炸弹与敌人拼搏。在纸上谈的慷慨激昂浪漫舒臆,真正实施,无论是读过多少书,懂得多少理,还是要用最鲁莽残酷的方式。血肉面前才是真正人人平等。拼的到底是理念还是身躯?
电影里,我最喜欢李玉堂与严孝国对于革命的看法。这是最出彩的戏份,然而也有遗憾,严孝国交代的不够完整,删节太多。李玉堂实际上是因为陈少白的失踪而失了常,他机械重复着陈少白告诉他的关于革命的话,有些滑稽。他是聪明人,他最早理解了陈少白说的革命就是要牺牲,他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害人还是在救人。革命是对的,社会已腐败,即使他不做,政府也会逼迫他。但是他坚持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去,这是他无法度过的关。抱着死去的重光,李玉堂哭得天昏地暗,嚎啕中他看了陈少白一眼,说不清是愤恨还是无奈。
严孝国并不是恶人,他是全剧唯一对革命持完全反对的人。他受过很好的西式教育,却有自己坚定的一套理论和信念,他和革命党人没什么区别,在自己的信念中疯魔。孙文在他心中已经是祸国殃民的妖孽,不顾一切也要除掉。他与陈少白在密室里的那段谈话,到最后的郑重揖别,是全剧对革命最深刻的一次阐述。严孝国在听到王学圻大喊一声重光时,已知晓车里不是孙文,可他还是飞蛾扑火般务必要除掉那个坐在里面的人,临死前才能露出幸福一笑,为的是什么,不得而知。
至于孙文,他的唯一有效镜头仅仅是最后的点睛之笔。导演没有洒狗血,饱含热泪却没有流出来的眼睛,渐渐远去的香港,传奇至此结束,千言万语。

关于大片
这的确不是一个诞生大片的年代。以至于我已经有些模糊了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十月围城》却让我重新想起,关于台词凝练的剧本,关于精彩紧迫的故事,关于微小精准的细节,关于激烈飞扬的打斗……凡此种种,我重又体会了一次。
我的有关戏剧的学习生涯中,印象最深的话是老师说:我们的故事不缺情致,可情怀却太少。情怀是什么,我说不清,如血色的夕晖或如最深远幽蓝的山壑。
《十月围城》不完美,遗憾也多。我可以一一例举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终于是站在大片的高度上去衡量,而不再是违心的评价着一个死在低级错误上的粗制滥造品。
最后想强调一点。《十月围城》监制是陈可辛,但是导演的名字是陈德森。他是个闷骚固执的老男孩。拍过《紫雨风暴》、拍过《童梦奇缘》,极富灵气,缺点也明显。《十月围城》是他坚持了十年,逼疯数次才产下的孩子,我由衷希望他能为现在的成绩感到幸福。
我不知道如今烂片可否靠着黄金和骗术一次次的取得成功,走遍四方。但是如果遇上了好电影,请让它上天堂。谨献《十月围城》。

 3 ) 大多数人,不知道

故事本身,已经被证实是虚构。但是,让我们还是仔细回顾电影的细节,看看电影制作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

故事从孙文到港前四天开始,每一天,有更多的人牵扯进来。大多数人,并不知道,1905.10.15,会有什么样的大事发生,他们要保护,而清廷刺客千方百计要刺杀的,究竟是何等人物;而他们的保护行为,又有何意义。

第一,大多数人,不知道孙文
戏班方红,乞丐刘郁白,车夫阿四,捕快沈重阳,“臭豆腐”王复明。。。其中,少爷似乎知道孙文,但他的了解也仅限于报纸主编送给他的两本孙文著作。

第二,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那天要赴死
方红想着之后回老家天津
车夫阿四憧憬着之后的洞房
“臭豆腐”王复明是打算回少林的
捕快沈重阳和乞丐刘郁白一个为赌,一个为情,都是把生死置之度外
而少爷虽然经常慷慨激昂,但是在生命终结前的两个细节,一个是在孙母面前的发抖,另外就是在黄包车里的惊恐,则表明他至少没想到这种危险是如此骇人。

第三,大多数人,很年轻,对于死亡没有概念
按照今天的说法
方红是90后生人
少爷是89年生人
阿四也是80后人
王复明是78年生人
沈重阳和刘郁白应该也都不到40
所以,这群对于死亡没有概念的年轻人,在1905年10月15日死去的时候,都还很年轻。

第四,大多数人,看不到孙文理想的实现
孙文远非片中主角,但是他的几句话,是片子的点睛之笔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片尾列出1905-1911年若干起义。
我们知道的则更多,从1905到2005这100年,革命此起彼伏
那么今天观影的我们,达到孙文之所为幸福吗?
“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那么现状呢?

中场小结一下,为什么100年以来,有这么多赴死之人,有这么多次革命,而孙文最初用来感召人的基本理想,远远没有实现呢?
原因应该还是“大多数人,不知道”。要说的更多一些,鲁迅笔下地那么多愚昧,麻木的人,其人格本质,其精神状态,岂能通过简单的外力一次性改变。而培养众人独立思考,勇敢质疑,小心求证,启迪心智的教育从来又没有系统性的发生过,所以,这种不改变众人心智,只凭外界蛮力的运动,已经被证明是无法使得孙先生“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在十年,五十年或者一百年的历程中实现的。如果这一百年的历史不够,还可以上溯300年,上溯2500年,上溯5000年。历史总是在一次次证明,没有大众心智的开启,所有的暴力最终只是沦为少数人获取利益的手段。


下半场开始。说完了这些小人物的“不知道”,说说他们的“知道”。

已经确认的消息表明,此片乃虚构;
我们能确认的是,孙文等大人物并非主角;
主角是这群小人物

小人物不知道大人物,不知道大意义,所以,我们今天依然奋斗,希望“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小人物知道什么?

方红知道要追寻老父的道路
车夫阿四要让老板高兴,也是为了自己阿纯
王复明想出口气,一身武功从来没有用过
捕快直到事发前,因为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有女儿,所以临阵倒戈
少爷呢,则是17岁少年典型的慷慨激昂

所以,这里面有
父女之情,爱人之情,主仆之情,不平之情,激昂之情
每一种感情就是渺小到写不进史书,刻不到石头上,但又是那么真实,一次一次,在人类的历史上不断的发生。
所以,小人物所知道的,就是这朴素的真情。


好了,小人物不知道大人物,不知道大道理;小人物知道朴素的善,小人物知道朴素的恶。这两点结合起来,又得出什么结论?
小人物不知道,因为“不知道”,即使他们的死会换来一些成果,而成果本身总是被少数人占有,而他们的儿辈,孙辈,依然是沉默的大多数
小人物不知道,所以尽管不断的有人死去,但简单的理想依然看不到踪影
小人物不知道,所以总是懵懂中赴死

小人物要求少,安居乐业即可
小人物很可怜,总是被利用
小人物很可悲,总是被蒙蔽

所以,大多数人的“不知道”,大多数人朴素的善念恶意,决定了,若干次外力的结果,并不能一劳永逸的改变他们,他们的儿辈,孙辈的命运。所以,真正的希望在于民众心智的开启。但是自上而下,系统性的开启民智,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这是为什么?

快终场了,还是讲讲电影本身吧
第一呢,这是虚构的电影,甚至开始有美国投资人希望把场景设在檀香山
第二呢,这是一部从1999年开始,历时十年的片子。所谓十年磨一剑,所以,不要错过了片子的苦心。
第三呢,这个片子的主角是“小人物”,通过对历史场景里小人物赴死的刻画,我们应该理解到这是一种何样的真实!
第四呢,把片中的年代简单的加100年。我们可以看到90后的方红,70后的王复明,以及80后的若干人。我们是不是在这群年轻的小人物身上,依稀看到自己的身影?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命运?
第五呢,真实的人物孙中山和杨衢云,在片中话语不多,都是点睛之笔。把这句话搬出来,一一叩问一下在座各位,在100年后的今天,有何感想。
“十年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为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革命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我从他乡漂泊重临,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革命两字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日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第六呢,即使孙中山和杨衢云聊聊不多的话语,依然我们看到历史的每一段,即使是伟人都有的局限。杨衢云,临死前最后一句话大概是,我在有生之年看不到云云,你们有希望云云。而孙文呢,一方面以为革命就是唯一的痛苦,痛苦之后就可以达到文明之幸福,另一方面认为清廷是外族入侵,所以才有沦陷200多年,驱除靼虏,恢复中华的话语。

好了,终场了。作为小结,谈下一我们看电影时发生的一件小事,正好是对这个电影做一个注脚
我们昨晚看的是晚场电影,快11点开场。
前面放广告的时候,不时有一种中频的噪音传出,很是恼人
但是没有人出声,大概是以为正式开场时会消失
开始放电影了,依然不断有恼人的噪音,一下一下的
依然没有人做声
电影演到捕快闯到她女儿的卧室,很安静,这时噪音已经完全盖过电影了
终于有人开始大嚷怎么了
噪音似乎消退了,大家又开始不作声了
不一会,噪音又起,终于,有四五个声音,口哨,还有倒掌声
大家嚷着”心脏病要发作了“,有人嚷着要退票,有人嚷着要开灯,有人嚷着要补偿
终于灯开了,有工作人员进来了。
随后工作人员才知道,是二楼装修的噪音,可怜的装修工人,白天不能装,晚上装,岂料11点多还有几百人看电影。
有人建议报警,有人要把电影放完,同时补偿100块,还有人建议把电影声放的更大一些,压过噪音(我说姑娘,你以为这是2012?)
十分钟后,问题终于解决,电影从头放起,众人喊,”快进“
快进倒刚才捕快从她女儿的卧室跳下,大多数人满意
有人又喊”从头放“。众人说”别闹了“
于是众人息声

这个小小的插曲,无疑是这个电影最好的注脚。电影的主角是这些懵懂的小人物,真实而又可怜。而所有观影的人,难道看不到自己就是片中人物100年后的复刻?甚至更多的退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挂起不了,一走了之;心有不满,但不作声;自己不作声,希望别人出声;有人出声了;大家开始宣泄;宣泄结束,被小小安慰一下,然后就安静的看片;看完之后,曲终人散,这件事情就和没发生一样,就这样过去了。把这个影院看成我们的疆土,把三个小时内的事情看成这100年的历史,而我门即是这四万万或者十三万万”大多数“,由此可以看到我们自身的命运以及这种命运的缘由。

总结一下,这是2009国内拍的最好的片子,当然,这个只有香港影人才能做出。
片子用虚构的历史取叩问今人,让人我们看到作为小人物,命运依然如旧,心智依然懵懂
所以,这部历时十年的片子,若能使各位观众,在娱乐片刻之后,还能有半点思考,那么电影人的良苦用心就达到了

那么我的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呢?
1)作为小人物,命运依然如旧;为啥依旧,每人自知
2)真正能使我们达到”文明之幸福“的手段,不是几次暴力的运动,而是系统性的启迪众多小人物的心智,让他思考,让他警醒,让他从善
3)这种系统性的教育不会自上而下的发生。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和挤公共汽车一样,车上座位有限而车下人数众多,没上车以前,你恨不得用大喇叭喊”再挤挤,都能上去“,刚一上车,你就恨不得车门马上关闭,而你的口号又变为”快挤死了,还不关门?你们等下辆!下一辆马上就到”
4)很多真正得有识之士正在投身去做这种启迪民智的教育,比如《财经》前主编胡舒立,比如李开复(在自传中透漏自己本来的理想和最终的理想都是创办一所民办大学)
5)在期待别人改变之前我们能做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呢,可以多读一些历史书(不是历时教科书),搞清楚最近100年,最近60年以及最近30年的历史。路呢,多在远处转转,多出国转转。仅仅拥在网上,宣泄一下感情,做一个愤青,最后只是网上暴民。纵使可以看到一个一个“门”的破裂,而不会对整个社会,对你的子孙辈有任何多的益处。

最后,关于“最幸福一代“的悖论。

第一,我们能证明,我们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论证过程如下

20世纪比以前强,这似乎是肯定的
新社会比旧社会好,这也是不用质疑的
父辈比爷爷奶奶辈强,因为爸爸常说爷爷没过过好日子
我们比父辈强,父母小时候饿过肚子,吃过病死的猪肉
所以,一路比下来,我们是有史以来最幸福的一代

第二,我们个人的感受呢?似乎已经是最幸福了,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苦痛和困惑呢?

So something must be wrong, what is it?

 4 ) 中国人观影现象之《十月围城》

http://www.douban.com/review/2883530/?start=100


在大多数人看来,电影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他们买盗版碟,爱看《肖申克的救赎》,知道吕克贝松,觉得宁浩不错,痴迷《暮光之城》,非常喜欢约翰尼德普,认为尼古拉斯凯奇出演的都是好片子,印象最深的恐怖片是《咒怨》,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
与此同时,还有少部分有更高追求的人,他们认为电影还是一种艺术形式,他们买D9的盗版碟,爱看红白蓝三部曲,知道希区柯克奥森威尔斯斯坦利库布里克和塔尔科夫斯基,觉得贾樟柯不错,痴迷《杯酒人生》,非常喜欢阿尔帕西诺,认为尼古拉斯凯奇在演越来越多的烂片,最喜欢的恐怖片是《闪灵》,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

我只是举个糙例子,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比对,我们就能知道对于同一部电影这两帮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通常,前者被后者称为脑残/低级趣味/俗,后者被前者称为装B。然而,这个礼拜出现了奇迹——这两帮人面对《十月围城》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他们一同对这部电影做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十月围城》这部电影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做对了三点:第一,用心拍了电影;第二,选对了上映档期;第三,戳中了中国人的G点。

中国电影市场在畸形中成长,2009年的国产片票房过亿已经属于家常便饭。尽管票房可喜,但是折合收入水平来算,中国的电影票价格是北美的3-5倍。也就是说在中国看一场电影,你支付金钱大大降低了你的恩格尔指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却没有提高你的生活质量。高票房只能说明中国电影院线卖的是天价票,而并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化的娱乐项目。电影市场的泡沫经济促使更多的投机人士参与到电影行业中来,中国电影的商业和商业氛围手段越做越好,电影的质量却没有达到一个能与之相互对应的高度。
因此,在经历了《花木兰》、《风云II》、《刺陵》和《三枪拍案惊奇》2009烂片四雄的连番洗礼之后,《十月围城》及格的故事情节、不错的群戏、尚可的节奏感、刻意渲染的深刻情怀,逼人泪下的悲剧效果,成了一枚重磅炸弹,击中了大家的胸口,令不少人拍手叫好。

我认为这部电影还算不错,但是被某些人捧到“十年最佳”也未免太扯淡了。
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是一部卖弄死亡的电影,这些惨死的贩夫走卒笃信了自己的朋友、主人、老师,做了自己认为值得去死的事情,他们首先被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了自己美好的个性,在观众对他们产生深刻感情之后,再设局把他们缓慢而痛苦的死亡过程相继陈列,无一幸免——这正是营造悲剧效果的手段,设下一个小时的任务是必要的吗?这些或许可以被避免的牺牲被片尾几行字幕直指成就了辛亥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的成功依靠的是千千万万人的鲜血,而这是一部以刺激观者生理眼泪为主要目的的虚构电影,影片对死亡过程施以浓墨重彩,刘公子的拦截和死亡给这部电影增添了强烈的漫画感,提醒了大家这确实是一部商业片,削弱了真正的主题。把那些美好生命用指关节狠狠揉碎的何尝是民族大义和爱国热情,只是编剧罢了。

我能理解有些人认为正是这种牺牲成就了伟大,这种流血成就了美好,因为我们的课本中一直是这么写的,然而别忘了我们的课本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成王败寇,统治阶级意志乃国家意志,选对了阵营你就是烈士,站错了队你就是被一劈两半只有一个镜头的死尸甲。请不要漠视生命,我个人不太接受在历史题材的戏剧作品中刻意渲染完全虚构的正面人物的死亡。

中国人(中国人包括我自己)一向很爱看这种民族情绪高涨的片子,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很相信自己的眼泪,认为令自己流泪的必须是好片。某些影评人也很辛苦,每场电影都要赶,在烂片四雄之后为本片的高尚深深所感动,感谢他们的辛苦劳作,成功把我哄进了电影院。

这是一部不错的民族主义商业片,示范作文,但我个人认为本片剧情略牵强,商业包装的爱国主义,结尾气力不足。你可能流泪也可能激动了,但是过段时间请仔细回想一下电影本身,多少分数大家都明白的。

-----------------------------------------
我看电影有我自己的立场和感受,我这篇东西纯粹是为我自己而写,抒发我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经济目的,如果有些人觉得我的文章有干扰你观感或者干扰群众舆论的作用那你们也太抬举我了。

请注意我从未说过这是一部烂片;另外攻击我个人的言论不会改变我对本电影的看法。

另:文章略增几句。

 5 ) 找回大片的勇气与责任

  ■入评理由:贺岁档影片里最有模有样的一部,情节紧张,不仅打得精彩,更是催泪感人。

  ■片名:《十月围城》

  ■导演:陈德森

  ■上映日期:2009年12月18日(中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诠释何为流血革命,小人物不计牺牲,肝胆相照,情义无价。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都把贺岁片等同于喜剧,然后是大片,现在就是喜剧跟大片。那些讲苦大仇深的,说爱恨情仇的,大多没能得到票房成绩的翻倍补偿,陈可辛就一直搞不懂这个,然而他没有轻言放弃。再有一些人,绞尽脑汁要从大片里掏出所谓搞笑台词,行娱乐之实。虽说做人不要太认真,更何况买票消费一部电影,但我们的华语大片真沦落至此,连基础的勇气跟起码的责任都没有了么?依个人愚见,2009年出现了几部电影能击碎这一现实,现在《十月围城》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跟同档期大红大绿低俗搞笑杂耍技穷的玩意相比,《十月围城》保持了难得的上佳品质,大批明星的加盟影响也被完全冲淡,他们顺利融入到剧情当中,各归其位实属不易。

《十月围城》是个合拍片,你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港片的影子,不仅有百年前的中环街市和香港风光,更包括港片串戏套路和见招拆招的习惯。甚至进一步去想,香港电影有多少年没出现这种明星云集、拍摄一部严肃电影的盛事了。如果你想看到跟《上海滩十三太保》一样从头打到尾,连喝水去嘘嘘的空当都没有,那你注定会要失望——影片也未必会成功,毕竟武侠片早已到了革新时代,那可不比人家的飞机大炮机械人。看《十月围城》时,我一度找到了观赏徐克《顺流逆流》时的心情,影片高潮打斗实在占据了太长时间,以至后半部分一直感觉喘不过气来,还好最终没有烂尾,更没有泄气。有甄子丹在,打得精彩完全不需要过多言语来形容。如果连他都不能信任,那华语圈里面大概没有真正打得动的家伙了吧,那段行云流水的追逐更是让人看得激动难耐。《十月围城》既有实打实的盘肠大战,更有飘逸潇洒的武侠遗风,现在很少能见到在一部电影里融合了两种取向相反的武打风格,考虑到甄子丹和黎明等人的实际情况,这也算是个应变尝试。

相比之下,影片在以情动人上毫不逊色,更见精彩。几次牺牲诀别更是做到了煽情极致,直接干脆,斩去以往死不掉的弊端。《十月围城》至少包含了四种演员,有演技派、无演技或者努力提高演技、偶像型以及非职业等,要把这些人糅合在一起,就需要强势人物如王学圻来镇场。他想过逃避结果然而还是卷入革命,等到试图脱身却不能,这个传统商人演得充满说服力。没有人比他失去过更多,得到的却好像一无所有。

演员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的人对手戏不宜太长,因为容易露出破绽。台词最好尽量短促而有力,必要时候可以用幽默冷笑话来掩饰尴尬。再有长时间打斗和旁白时间,故而电影少有让人出戏的地方,中间王学圻跟曾志伟对峙、甄子丹与小女孩道别的场面就相当出彩。李宇春原先被认为只是个炒作点,平心而论她造型合适,打得也好。除了一开始念大段台词还没入戏,整体表现不过不失。回头来看,好多演员为这部电影破相,这其中以黎明的颓丧最为可怕,披头散发、眼神空洞,如同一具行尸走肉。不知是否考虑演员的实际情况,回头细想这个角色还真对位。唯一的大反派胡军更是把愚忠诠释得阴郁恐怖,意外被削发后陷入疯狂状态,只求杀了孙文好报效主子。

《十月围城》会引发的讨论在于那种牺牲乃至送命是否有价值,他们没能永垂不朽,说起来是有点不值,连保护谁都不知道。只为一股热情、他人恩惠乃至是友情相托,就此献出了生命。不知为何而死跟为了理想志向相比,是否相差太远?倒地的革命者一样失声不已,谁能指责他们除了空想以外,就没有过切身实际的付出——只是电影自行略掉。看到胡军三拳两脚就解决一群书生之辈,如同跟小儿过招,这等讽刺好像变本加厉,革命者居然如此落魄与无力,坐待其毙。这等不堪,何曾见过。

所有的沉重压抑不会损害到影片立意,在那样衰败的年代,在孙文的旁白当中,我们看到了百年前的国人面目,相似、模糊,忙忙碌碌。这些面目幻化成临时保镖们,他们拿出了勇气、承担了责任,这些人的面孔一下子又变得如此真实而清晰。对《十月围城》这部电影来说,它一样做到了。【北京青年报】

 6 ) 多余的话,关于十月围城

关于十月围城。
     1,陈少白手里有一把枪。如果说前面杀手人多,一把枪杀不完,在最后只剩下一个大反派胡军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开枪呢?白白多死了很多人,尤其是重光。当然可以说,后来枪给了重光,他害怕……但没有道理一直让他在黄包车里坐着往前跑,难道没有一个人想到可以停下来,用一下枪吗?可以不死而制造死,这是故意制造悲剧感。
     2,甄子丹饰演的嗜赌警察沈重阳,临死前运起最后一点神志清明,身撞烈马,殒身而亡……他那时随便扔个板凳或者刀片之类的,都会让高速奔驰的烈马受惊,比他以身相撞效果不差。我都想到了,他一个武术高手,怎会想不到。或曰:他是一心求死……可以不如此洒鲜血而洒鲜血,这也是故意制造悲剧感。
     3,如果故事本身好,没必要用全明星阵容。用大明星,必须导演本身“镇的住”,不然满屏幕跑的不是陈少白、方红,而是梁家辉、李宇春。观众太容易出戏,不是好事。不理解导演用全明星阵容,当然,想到它毕竟是一个商业大片,有它的票房考虑也就可以理解了。李宇春出来,场内总有笑声。我觉得她挺可爱,决战前夕,跟一群爷们混在一起吃吃喝喝做准备,气氛倒是对的。如果必须有一个女性,应该是她这样。想象放一个范冰冰在这堆爷们中间,气氛就不对了。
     4,片子拍得太紧,不放松,开头一段讲刺杀、营造恐怖氛围,跟“风声”开头一段相像,但电影语言的运用不如“风声”。但它的立意高,综合指数还是超过风声。
     5,其实看电影时我还挺揪心的。后来我想为什么揪心,不是李宇春,不是甄子丹,他们在电影里都会武功,而且有自己明确的目的。是那些阿四的朋友,阿四是个奴才,他的朋友们也都是苦力,“他们明天也来参加,他们跑得比我快。”阿四和他的朋友们不知道明天是要去死。阿四是因为老爷替他提亲,算是为了爱情。可他的朋友们呢?第一拨杀手行刺,会武功的上前交手,这些苦力们齐喝一声:扛米包。他们惟一的屏障就是他们平时扛的米包,下面就是血肉之躯。他们死得很快,那时我入戏了,我揪心地想,快跑,快跑。他们连保护谁也不知道,也不是为了什么主义,他们是大多数革命的真相:率先赴死的总是一群什么也不知道的、连名字也没有的小人物。即使连电影里,也没有给他们一个名字和籍贯。
     6,少林寺跑出来的僧人死的那段我也很揪心,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巴特尔,也是一个明星。——这个电影如果不是现在的这么多明星,找一些长相普通的人演这些小人物,效果可能更动人。
     7,乞丐刘公子和打女方红,戏编得比较粗,不如阿四和少林僧。后两者都是跟其他人有互动的,是一棵树上自然分叉出来的枝叶,刘公子的身世:爱上父亲的女人,父亲和女人都死了,留下他心如死灰,一心求死……这只是一个人物身份的最粗糙的界定,里面的细节呢?几乎没有。少林僧,还有个“爱花草”的细节呢。他是个人,怎么可能没有细节?周星驰的《功夫》里也有很多这样的小人物,但你细想:包租公和包租婆是多么丰满,即使是裁缝、面店老板、苦力三个配角,哪一个没有自己的性格细节,连他们的功夫都不一样:裁缝打斗精巧,使洪家铁线拳,出拳威猛收拳后扭捏一笑,一个有GAY倾向的裁缝;面店老板整天抡棍子擀面,原来擅使五郎八卦棍。苦力强性格爽直,功夫也大开大阖使十二路谭腿。……十月围城里打斗场面,只有甄子丹被反派第二高手追杀一场戏值得一赞,在闹市追逐,穿人越物,如入无人之境,一场戏拍得轻盈美妙,充分展示了甄子丹的功夫修为。
     8,“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我说过,这个电影,胜在立意高。而且导演很清楚,自己只是借孙中山拍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这点清楚很有帮助,他没有盲目升华,点到即止。“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是影片的点睛之句,是它的立意所在,但对于一个经历过辛亥革命、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的观众来说,我怎么可能不去想“革命以后”的事情,而思索的结果是无结果。
    鲁迅经历过辛亥革命和革命后的幻灭,他去世前趋向左翼,他是一个一直相信“未来”的改革者,他也确实献出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和生命给他认为是进步的人和事,但他也怀疑“未来”到底有什么。他说,“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这婴孩正是新生之前的一滴血,是实际战斗者献给现代人们的大教训。虽然有冷淡,有动摇,甚至因为依赖,因为本能,而大家还是向目的前进,即使前途终于是‘死亡’,但这‘死’究竟已经失了个人底意义,和大众相融合了。”——这段话,和电影里孙文的话有点像,但又多了一层自我怀疑,就这一点自我怀疑,电影的点睛之笔里,没有。可是我忍不住会怀疑,那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死的苦力,那个只知道是来打坏人的少林僧,那个以为明天之后就能跟阿纯结婚的阿四……这些无辜的小人物,为了他们并不懂的这个革命而死,值吗?放大说,什么样的革命,能理直气壮地牺牲人的生命,而声称“这痛苦就叫做革命”呢?我们不是经历过这样的革命吗?我们不是住在这个革命的后果中吗?值吗?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又那么容易被这种话打动呢?听到这种话,我们不应该多想一想,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至少多问问自己,值吗?既然是面对这么多的杀戮和死亡,这样的反问,并不算多余,哪怕答案是无解。
     9,电影中的杀戮太多了。看完很难受。

 短评

王学圻的表演抢了整个电影的风头。导演对动作-剧情混搭的驾驭还显稚嫩,但是很有诚意。4星鼓励。

4分钟前
  • 阿北
  • 推荐

看完《十月围城》,让《三枪》,《刺陵》,《风云》都打酱油去吧!

7分钟前
  • BTcooky
  • 推荐

我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明天

10分钟前
  • 喜连连福满满🌈
  • 力荐

一部成功的商业影片,有太多值得国内电影人学习的地方,如何层层包夹突出重围。作为今年最优秀的一部华语商业影片,这个片,值得去影院看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学友在开头的那场戏告诉我们:在某些地方说了不该说的,不管你多牛逼是歌神还是什么,都可能被一枪爆头。

13分钟前
  • 王若虚
  • 推荐

前半段的文戏绝对是09华语片中群戏的最佳。。

1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凡是看到鼓励人牺牲的片子都感觉寒毛直竖。尤其是非要把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你面前--17岁的孩子。黎明的李公子扮相也太装 14 了(13+1)

18分钟前
  • Fenng
  • 较差

非常平庸,可能我对本片期望值太高了

19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春哥救了孙中山,没有春哥就没有新中国!!!!!

21分钟前
  • 义达木糖醇
  • 力荐

这样做,值得吗?热血,情怀。民主启蒙,流血革命。过去一个世纪了,有些东西还是令人不满、难平,孙中山、剧中人和我们观众都没有看见。如果这片子无法从”三地烂片拼盘“中突围,如果网络上的愤怒只是无聊叫嚣,那我也没什么好说了……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论制作,在华语电影圈绝对是一流水准。遗憾的是,一成不变的煽情手段、按部就班的氛围营造和痕迹明显得就像把每下一秒钟都提前写在银幕上的执导和稍显混乱的剪辑(尤其是几场打戏)以及清一色脸谱型程式化的角色,令精彩度打了折扣。3-4星都是中肯的评价。

2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如果孙文的扮演者行到最后都没有露脸会不会戏剧效果更好?那么阿四、方红、王复明...他们都是为了一个没有见过的人一个意象而死,会不会更加令人感到伤心。

31分钟前
  • Echo
  • 推荐

2009年唯一让我激动的华语电影

32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一颗星给扎实的剧本,一颗星给陈德森的单纯;一颗星给陈可辛制造的品质,一颗星热乎乎的剧力和情感。还有半颗星,给明明白白拍戏,认认真真制作的劲头。

35分钟前
  • 程育海
  • 推荐

王学圻真是老戏骨,极好看。春春和巴特尔演的都不错,小谢也挺让人意外的,就是据说最后的上映版没了那段让人笑场的胡军“飞”上楼梯的那段乌龙,还蛮可惜的。哈哈哈哈。话说,导演说他喜欢胡军,我砸不觉得呢。

40分钟前
  • 走走走走一
  • 推荐

挺一般的啊,为啥就有人鼓掌看哭了呢

44分钟前
  • 豆维
  • 还行

1.原来张涵予是声优。2.打心眼喜欢那个小女孩。3.胡军放倒黎明后跑台阶的动作也太童真了。

46分钟前
  • 开树的花
  • 推荐

每个演员的演绎都非常精彩

4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剧本有硬伤,但靠着凌厉的打戏和演员的集体精彩演出使得观众无暇顾及。制作精良,彼时的香港还原得非常真实,人物的塑造也很饱满。对孙文这个角色的拿捏和塑造最为有新意,几乎全是间接描写,但每一笔都很到位。有两次眼泪差点掉下来,都是谢少的戏,单纯专一的男人果然最打动我。全片感想:做人要低调

48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每个演员都有突破演出的一部电影--谢霆锋不再是帅哥,黎明不再是小白脸,胡军不再是大英雄,甄子丹不再是功夫之王,张涵予也不再是大老粗。春哥演得真的不错。我最喜欢甄子丹在街上被追的那个镜头,一气呵成,很爽。最感人的始终还是亲情,春哥为她爹,甄子丹为他女儿,王学圻为他儿子。

53分钟前
  • 伊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