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杜先生

HD中字

主演:查理·卓别林,马迪·科雷尔,艾莉森·罗丹,罗伯特·刘易斯,安德丽·贝茨,玛莎·雷伊,阿达·梅,伊索贝尔·埃尔索姆,玛乔丽·本尼特,海伦娜·海格,玛格丽特·霍夫曼,玛丽莲·纳什,欧文·培根,埃德温·米尔斯,弗吉尼亚·布里萨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4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1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2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3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4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5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6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13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14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15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16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17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18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19凡尔杜先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凡尔杜先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凡尔杜先生(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曾经是一名银行的职员,跟妻子莫纳(Mady Correll 饰)和儿子皮特(Allison Roddan 饰)一同过着平静但是幸福的生活。经济大萧条的到来令凡尔杜先生失去了工作,有一个家庭要养活的他流落在街头无处容身,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一次偶然中,凡尔杜先生得到了一种神奇的毒药,它能够杀人于无形之中,拥有了这一“凶器”,一个绝妙的计划在他的脑海中诞生了。很快,塞尔玛(Helene Heigh 饰)、莉迪亚(Margaret Hoffman 饰)、格罗奈(伊索贝尔·埃尔索姆 Isobel Elsom 饰)等多金但无脑的女人们都成为了凡尔杜先生手下的冤魂,而她们的大笔财产,则都到了凡尔杜先生的口袋之中。替罪羊生活代价我的同桌是学霸活死人军团驱魔女掘金女郎桂花巷2002换位兄弟入殓师2008真相捕捉 第二季林肯大战僵尸刺杀据点(粤语版)求爱大作战饮料超人西野的恋爱与冒险灵异存在人质们危险关系1997时光倾城镜中人小象寻母鸣鸟2020同班同学2015云之薇薇大妈的世界 贺岁篇很高兴遇见·你正义之击19车家有喜事2009国语神君家的小白狐囧探校花篮球为所应为绝地先锋毒枭矮子第一季宝岛曼波盲点2018宝贝老板(粤语版)

 长篇影评

 1 ) 只是记录

如果喜欢卓别林的电影,那这部《凡尔杜先生》就一定得看。 作为默片之王,我们印象最深的永远是那个叫做夏尔洛的流浪汉,也并不妨碍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后,我们对这位大师多一个维度去了解。 甚至多个维度。 其一:多了台词与对话,讲故事的手段丰富了,即使依然是黑白的片子,有了语言的加持,角色可以更加立体;一个不一样的卓别林会让你有些惊讶,但表演是加分的,也看得出大师本人想要突破以往的愿望,期待观众能接受改变; 其二:选择了犯罪题材,有真实的事件背景,影片营造出惊悚悬疑的气氛,但夸张的肢体表演和独具的表情依然有选择的保留,滑稽与沉重捆绑,轻松与惊悚碰撞,居然也不违和,这一点恐怕只有这个叫卓别林的人能够做到,黑色幽默已经在这部片子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只是当时可能还没有人会用这个词,所以,说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影片恐怕并不为过。 其三:开创性必然要体现到思想性上面,本片的思想性是值得讨论也是引起过争论的,尽管题材和角色与以前的影片都有较大差异,作者却依然想往批判现实上去靠,不知当时人们的感觉如何,现在看来是有些生硬,将某一犯罪的个例去影射战争和经济危机的现实背景无可厚非,但简单的归因却缺乏完整的逻辑性,想表达”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缺乏根源性的力量,恐怕这也是片子结尾较突兀和容易被人诟病的地方。 但大师在表现人性的方面始终是不输的,男主凡尔杜与街头流浪女初次相逢的那场戏足以与之前经典《城市之光》中夏尔洛与盲女相遇的段落媲美,一直都在熠熠生辉。 据说由于种种外在的原因,影片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几十年后的今天却收获了较高的评价,也证明了艺术大师的前瞻性。 过去需要现在来解读,现在或许需要未来去验证。 只需记录: 当下,本地遭遇COVID-19的第三轮袭击,封区,封路、封社区,全员每日一轮核酸检测,一切未完待续。。。

 2 ) 现代蓝胡子传奇

与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之前的作品不同,《凡尔杜先生》算得上是他的一次超越与突破。在这部电影中,他不再讲之前那种笑中带泪的流浪汉故事,而变身成现代版“蓝胡子”,依靠杀妻来改变破产的命运,甚至最后他还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用《电影手册》著名影评人安德烈•巴赞的话来说,“夏洛特被砍头了”。
严格说来,奥森•威尔斯是第一个想将法国杀妻犯亨利•德西雷•朗德吕的经历搬上银幕的人。那是在《公民凯恩》上映的三个月后,他当时就准备请卓别林来朗德吕。彼时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刚获得极大成功,他也很喜欢这个点子,于是在1941年6月从威尔斯那买下了故事创作构想。在创作角色时,卓别林把英国美学家、谋杀犯托马斯•温瑞特与朗德吕相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凡尔杜先生。
然而抛开影片来自真人真事的背景,凡尔杜先生就是卓别林当时身处混乱境地的写照。在二战期间,他因建议美国与苏联合作开辟第二战线而被FBI追查,还被告上法庭,虽然被判无罪但却被整个好莱坞孤立了。卓别林一下子从国民偶像变成了全民公敌,再加上当时他与18岁的乌娜•奥尼尔的婚姻,让他被当成一个专骗小姑娘的花花公子。
艰难的政治环境让卓别林花了七年时间才完成《凡尔杜先生》,而为了能够放开表演,甚至是先把结局拍完的,片中指摘当时社会台词“杀一个人是坏蛋,杀百万个是英雄”,也是有意为之。卓别林正是用这样一个一反他常态的角色,来向当时的美国社会环境来表达不满——因左倾观点,可惜的是,影片在美国票房大败,只收回30万美元,与上一部《大独裁者》的500万美元有天壤之别。当年卓别林在宣传《凡尔杜先生》时还特意招开了记者会,可记者们把焦点都集中他的政治倾向和私生活上,即使卓别林还专门写了篇《我的新电影》的文章,但《凡尔杜先生》依然无人问津。后来麦卡锡主义横行时,卓别林黯然离美,直到1972年奥斯卡为其颁发终身成就奖时,才重回美国。
《凡尔杜先生》在卓别林演艺生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与《大独裁者》相提并论,公认为是一部超前的具有思想性的喜剧杰作。

 3 ) 电影教父巴赞对卓别林的评价

转载自得到听书《电影是什么》

卓别林为什么吸引人?巴赞并没有简单地讨论他如何制造笑料,而是从更本质的角度思考,卓别林引人发笑的机制是什么。他发现,这些笑料有一些共同特质,这就是“人与物的疏离”。事物好像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遵循人类规定的用途:本该好好走路的鞋子突然将人绊倒;本该被切开的面包开始围着人跳舞;人伸手去拿闹钟,闹钟散作一堆零件……这是一个处处不正常的环境。一般的喜剧在这里会有停顿,引观众发笑,而卓别林却更加高级,他一切如常地行事:绊倒后爬起来继续走,把面包从空中摘到盘子里……巴赞由此得出结论,这便是卓别林的喜剧性:用简洁的方式表现出小人物与世界的不融洽,最终,主人公用他的智慧化解现实遇到的种种麻烦。卓别林唤起了人们心中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喜爱。 巴赞对卓别林最精彩的点评发生在卓别林晚年,它体现出巴赞的电影眼光远超同时代人。说到卓别林,人们都会想起那个戴着高礼帽、留着小胡子的经典电影形象。这个可笑的小人物实在太深入人心,以至于卓别林本人都被他覆盖。然而在晚年,卓别林抛弃了这一形象,拍摄了更尖锐、更讽刺的电影。比如,在1947年的电影《凡尔杜先生》里,卓别林竟然讲了一个杀人狂的故事。影片以20世纪初法国的连环杀人犯为原型,讲述在大萧条中失业的小人物凡尔杜的犯罪经历。为了抚养妻儿,凡尔杜不断骗取富裕老妇人的钱财,再将其杀害,最终被送上了绞刑架。这样一部电影极大地冒犯了观众,票房仅有可怜的五十万美元,批评家也大多认为,像这样尖锐的批判损害了卓别林的喜剧风格。 巴赞却激烈地捍卫他欣赏的人,为此同整个电影批评界展开了论战。他没有简单地为卓别林的社会立场辩护,而是将《凡尔杜先生》放在卓别林的整个创作中看。他发现,凡尔杜的形象正是高礼帽、小胡子的对立面:卓别林的经典形象是个完全游离于社会秩序之外的可怜人,他滑稽又纯真;而杀人犯凡尔杜却摸清了社会最冷血的规则,他可怜又可恨,引人深思。凡尔杜杀死了卓别林的经典形象,却加深了他的创作深度。巴赞将卓别林电影分为三个时期:早年的卓别林多扮演街头小混混,单纯引人发笑;经典时期的卓别林饰演小人物,激发了观众的道德感,让观众同情地笑;而在晚年时期,凡尔杜这类的人物超越了道德,让观众不仅仅发笑,还能沉思。《凡尔杜先生》非但不是败笔,还让卓别林实现了自己的电影进化。 可以看出,巴赞在评价电影作者时,有自己的方法。他会将电影放在整体中考量。他以突出的风格元素为切入点,以同类型作品作为参考系的横轴,以该作者自己的作品序列作为参考系的纵轴,寻找其中有差异、有转变的地方,探寻这种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也是我们能够学习和模仿的一种方法。

 4 ) 薄情世界里最深情的人

deleuze说“卓别林不就是想告诉我们在每个人身上都找得到一个潜在的希特勒和一个潜在的杀人魔吗?”杀一个人让你成为罪犯,杀一百万让你成为英雄,不得不说凡尔杜的伦理观很正确。相比卓别林其他电影,这一部是最邪恶的,但也是最深刻的。电影最后凡尔杜没有做一点妥协,薄情世界里最深情的人。

友邻大河马说:“多读书,让自己变得更专注、更冷酷,以蔑视同这个世界及它的庸人们和解。”深以为是。

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这个世界,而不是像电影里那个傻白甜一样最终在男性的伴侣身上得到物质满足与社会肯定,靠近结尾处凡尔杜拒绝了这种女性的帮助,他宁愿去毒害中产阶级弱智女性(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卓别林的男权色彩)。同样,电影开始之初他对这位女性的帮助(施舍)不是恶魔在某一时刻的良心发现,这是纯粹的帮助与绝对的给予,这正是凡尔杜先生的做法。

这部电影令人折服之处,就是它没有像经典好莱坞那样去处理结尾,凡尔杜毫无忏悔的走向刑场,这里有着革命者一般的信念与英雄气质,堪称好莱坞主流价值观里的一股清流。结尾虽然仓促,但却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尤其狱中凡尔杜与律师和神父的两段对话。小时候课本里教导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里》那两句经典的台词: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长大了,也许凡尔杜先生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导师:

凡尔杜:神父,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神父:不,孩子,我希望拯救你,尽我所能。我来是希望你能和上帝和睦相处。

凡尔杜:我和上帝一直是和睦相处的,和我冲突的对象是人。

神父:你需要为你的罪恶忏悔吗?

凡尔杜:谁又知道什么是罪恶呢?生为从天堂里掉落的上帝的天使,谁又知道它的使命是什么呢?不管怎么样?那还需要你干什么?

神父:孩子,我所做的事情就是用我微薄的方式来拯救一个在悲痛中失落的灵魂。……愿上帝宽恕你的灵魂。

凡尔杜:为什么不呢?不管怎么样,我的灵魂本来就是上帝的。

齐泽克说电影里的人都经历两次死亡,一次是肉体性死亡,一次是符号性死亡。作为肉体的凡尔杜先生走向刑场,作为符号的凡尔杜进而得以永生。(略煽情)

 5 ) 笔记(2022.12.17)

故事开始时的那些场景甚至不像是舞台剧;准确地说,不像是在舞台上,而像是在实验室里拍出来的。它们散发出一种奇怪的气质(非常干燥——借用Mme. Bonheur的话——它让我口渴):每一个动作都很特别,带着大量的细节,同时又充满一种斯特劳布-于叶式与叙事本身几乎脱节的茫然。不过也许可以说,这确切地反映了人物的处境。维尔杜先生相信,世界确实处在与本质脱节的状态:因此即使他为了养家糊口而犯下罪行,这也不会令他不安。这是一种布莱希特式而非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情感。通过一连串绝不会在陀式作品中出现的喜剧元素,维尔杜先生的犯罪被表现为了一种去浪漫化的生活状态。经济危机和战争(文本中被过于紧密地串在一起)作为极具力量的道德符号构成了故事的转折点:主人公的罪行并无减轻却突然变得微不足道,即使他自己从未否认自己的卑劣,并且一旦无所牵挂实际上十分愿意去死。他并非在利用某些更大的(所谓“人性的”)罪行来为自己*开脱*;那是一种像郁达夫《沉沦》那样的浅薄象征主义,并且实际上令人反感[1];他只是指出了一种反讽。我们看到,他救助的女孩后来嫁给了军火商(这真是具有社会现实主义力量的一笔)从而顺利进入了杀人者的行列:但她仍然那么快乐,她的面孔仍然那么明亮,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汽车上那个镜头接入Café Royal中阴暗舞曲的一刻多么令人心碎……但此处微妙的辩证法在于,她正是整部电影中那个讲出进步信条的人物。我相信,这不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嘲讽,而是深沉的、热内式的乐观:虽然我们(和她一样)被时代或处境所遮蔽——我们,换句话说,无非也是杀人者——但我们(和她一样?)却在某种脱离语境之处盲目地持有一种美好的信念;而的确,恰恰是在世界的这些缝隙和脱节之处(维尔杜先生像幽灵一样游走其间)我们能够发现某些真正的反讽。只有凭借这些反讽的光亮我们也许才能够超出自己,并且领悟到某种正义的轮廓。 最后,我觉得以上这些很可能只是一种幼稚的青少年式伦理观念的表述,它抒发着某种并不值得一提(因为没有真正实践意义)的浪漫情怀。 A-/A [1] 不过,像一些黑色电影人物那样,在某种意义上他其实千方百计*想要*让自己令人反感;但只要世界仍然如此,他就不太容易成功。

 6 ) 老卓头蒙难记

        《凡尔杜先生》的上映不合时宜。要搁在30年代,大萧条的惨痛经历或许还可以使观众对影片中的某些非主流观点抱以缄默的同情,可时间已经是1947年,战争的花红抹去了排队领救济粮时代的陈腐记忆,山姆大叔点钱点到抽筋,新大陆的群众忙着在郊区置房添车生孩子,哪有闲情逸致来搞什么反思,玩什么伤痕?
    更要命的是DC的风向。虽然酷吏老爷约瑟夫-麦卡锡尚未得势,但铁幕已降,西风骤起,像乔治-墨菲、罗纳德-里根或者罗伯特-蒙哥马利这般拎得清的伶人,早就忙不迭地跑去划清了线,剩下个奔六的老卓头,居然选择在这种时候扔掉手杖撕去胡子扯开西服,向大家展示蓝色战袍上黄底红漆涂就的“愤”字—此种行为根本就是自杀式冲锋,大师在聊发少年狂。
    很多文艺青年都经历过七个不平八个不忿的阶段。通常来说,在路上颠沛流离一段时间,或者干脆去吃几顿牢饭,症状都会有所好转。不知道为什么,卓大师在告别更年期之际,突然迸发出了火一般的热情:据说他特意将《凡尔杜先生》在京城的首映,搁在德裔作曲家汉斯-艾斯勒接受众议院非米活动委员会质询的后一天,以示对好友的支持;卓老头还给隶属法共的毕加索同志去信求援,呼吁大伙一起PK新一轮的驱巫运动。勇气可嘉,策略上却只能打不及格——四面树敌,还授人以柄,图样图奈衣。
    雪上加霜的是传说中大师的洛丽塔情结。清流们喜欢万炮齐轰这样的主儿,可以尽情施展隔山打牛的功夫,无须担心有炸膛的风险。贰战还没打完的时候,卓先生就被琼-巴里告上过公堂,哪怕血液测试表明他并非对方腹中阿卡墙的父亲,但原告整来个77岁的古典派状师,口若悬河地给大师贴上一堆诸如老秃鹫之类的标签,堂上的青天老爷想不动容都难。事实上,只需将一张卓别林同学在衙门口摁手印的照片往报纸上一登,已经足够让老小子声名扫地。
    黑云压城之际,智商高于50的人们都知道,不服软是不行了——年过半百,额头没有砖头硬。作为一个导演兼主演,下一部片子要么是描写米国铁汉手撕东洋萝卜头的壮举,要么就是展示浪子回头在糟糠之妻面前声泪俱下的抒情大戏。可卓大师偏偏去鼓捣了个蓝胡子的故事,里头谋害的都是些年老色衰的欧巴桑,更有甚者,此次特别提携的外省女孩Marilyn Nash年仅17岁——卓先生赶着大车给反方阵营送圣诞礼包来了。

    OK,远离八卦、回避时事、不谈人品。即便如此,《凡尔杜先生》依然犯了个严重的错误:斜眼对观众。
    在这个问题上,卓别林似乎没有小津安二郎看得透彻。据说后者在酒后吐露过一句箴言:导演这个东东,跟蹲在地上双手抱头的流莺没什么区别。装疯卖傻不是错,搔首弄姿亦非过,背过身去笑骂由你,就是不能当面顶撞掏钱买乐的主顾。卓先生注定跟德艺香香无缘。
    本片最遭人吐槽的段落,自然是末尾的法庭戏和临刑戏——两个场景加起来不到10分钟,戏外的板砖已是络绎不绝。凡尔杜先生在法庭上发表的刻薄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一样无法赢得陪审团的任何支持,不过话说回来,追根溯源,此公其实是向衙门自首的——饭店门口,他本可以逃之夭夭,临了却主动暴露在证人和捕快跟前——凡尔杜先生无意苟延残喘。所以这“张飞瞅李逵,偶黑你也黑”的总结陈词,貌似诡辩,倒也不失为肺腑之言:“说到生灵涂炭,在偶们这个时代不是受到歌颂的么?飞天炮仗,蘑菇弹弹,不是已经无比‘科学’地把生灵给涂成了炭么?相形之下,偶这样的小把戏只是入门级… 偶只想说,再相见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行刑日的蓝胡子先生,除了将毒舌进行到底,还补充了些虚无主义的调调。
    “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偶的教训在于没有组建社团。“
    “善与恶之间要保持好平衡,任何一方占支配地位,都有损于灵魂的完整。“
    “涂炭生灵是一门生意。战争或者冲突什么的,归根结底,都是生意。数量决定神圣与否。“
    “牧羊人先生,如果世间没有恶,你做什么(你去哪里挣面包)?”
    放在承平时代,以上任何一条都放不上台面。至于现实层面的意义,正如卓别林同学所说,人们往往抢着去声讨世间中低档次的恶行,从不想去整明白“恶”背后的原因。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夕回到就业前。被银行炒鱿鱼当然不是成为蓝胡子的正当理由。个人倾向于将其看作是在指桑骂槐:挤兑的人快要疯了,交易的人已经傻了,路过金融街的人无论晴天雨天都开始打伞了——连环杀机(包括所谓更大的“生意”)由此而起。
    警句也好,谬论也罢,反正外面的狱卒是等不及了。凡尔杜先生谢绝了香烟,不过出于好奇或者补偿心理,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喝了一杯朗姆酒,向着高台上的那座机械装置缓缓踱去——这个尾声是影片最先拍摄的部分。结局一旦看开,于过程会变得无所畏惧。

    最后说点明亮的话题。
    1)本片最动人的角色,是玛莉琳-纳什扮演的流浪姑娘拉塞妮。初看时惊异于她的美,更没想到这位在银幕上表现自如的女孩只有17岁——之后她似乎再也没有出演过任何一部像样的电影,却不知是为何。在影片中,凡尔杜先生给这个可怜人(刚从牢里放出来,抱着个流浪猫在街边淋雨)提供免费晚餐,本意是想试验一下新研制的毒药,谁知几句闲话扯下来,竟然被对方的纯真狠狠地感动了一把(原话:被她的庸碌哲学引入了歧途):她此次进监狱是因为小偷小摸,她的丈夫在一战中成了残废,饮食起居全靠她照顾,在蹲班房的日子里,他去世了。
    狠话在后面:
    拉塞妮:正因为这样,我爱他。他需要我。我可以为他砂仁。
    温暖的话在前面:
    拉塞妮:如果婴儿知道要来到这样的一个世界,也会感到害怕的... 但是活着真好。
    凡尔杜:活着有什么好的?
    拉塞妮:太多了。春天的早晨,夏天的夜晚,音乐,艺术,爱情…
    凡尔杜不屑地笑了一声。
    拉塞妮:(爱情)是有的。
    命运是世间最深奥的编剧。从不手软的凡尔杜先生居然会收回利爪,还给了她一些钱渡过刚出狱的一段艰难时光。极为讽刺的是,当两人在多年后重逢,已经完成“从破布到锦袍”转换的拉塞妮(她跟了个军火商,这些年发了大财),居然会间接地将凡尔杜送入深渊——她带他去大饭店叙旧,结果被影片开头的那几个渣渣中产给卯上了。
    当然,凭凡尔杜先生的智商和身手,足以看穿那几个食利阶层二代们的小伎俩,但他在送别了曾经纯真的拉塞妮之后,在衙役到来之前,又转回了饭店,还生怕别人找不到似的主动呈现在士绅和官差们面前。这或许是因为感召,或许是因为幻灭,或许仅仅是因为疲惫。
    2)卓别林是大师,邱岳峰也是。
    卓别林的演艺生涯跨度很大。从默片进化到有声片的阶段,据说卓先生一度很有抵触情绪。阴暗一点地想,是否因为卓大师的声线远不及他的动作和表情来得出彩?
    疏离,阴沉,冷酷;油滑,荒诞,窘迫;疲惫,无奈,悲伤。邱岳峰的演绎难以忘怀。他跟给拉塞妮配音的刘广宁的两段对手戏,在记忆中闪烁着银白色的光泽。

 短评

別人總問我白羊座有甚麼好。點答好,其實或者真的沒甚麼好。有人說,我們喜歡白羊從來不為他們的好,只為著他們的不好。我覺得所言甚是,看《華度先生》就會明白。

8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Wars, conflict - it's all business. One murder makes a villain; millions, a hero. Numbers sanctify, my good fellow!"

10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嘴甜哄寡妇,海水变汽油;数钱无影手,买房炒股票。小忽悠见大忽悠,杀人者诛万人王。

1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亨利·元宵模子·套路狂魔·点钞机器·凡尔杜;威尔斯式悲剧+卓别林式戏谑;看了一个小时还在纳闷这是要玩黑色?后一个小时那位熟悉的卓别林又回来了;一个骗子,会被一个傻子感动吗?;“在你的哲学腐蚀我之前,快点儿离开吧”;“杀一个人,你是罪犯;杀一百万,你就成了英雄”,这台词太威尔斯了

15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推荐

活着有什么好的?女孩:太多了,春天的早晨,夏天的夜晚,音乐,艺术,爱情.... 就这么一个段落,又差点老泪了。相比之下,结尾的控诉确实指向性太明确了,没有那种可回味可反省可自清的余地。

1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杀一个人是坏蛋,杀数百万是英雄。数量决定神圣与否”一部发人省醒的黑色经典。看到的不止是卓别林高超的表演和导演才能,更应看到他的不畏强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3分钟前
  • 24格
  • 力荐

杀一个人是罪犯,杀一百万人是英雄。 谁来控诉那些为一己之利而直接间接伤害无数人的资本家, 商人? 为了生活得赚钱, 想赚大钱,就得“杀人”。

27分钟前
  • 一字
  • 力荐

一个辛辛苦苦30年的小职员失业后,为辛辛苦苦维持家庭,又去辛辛苦苦奔波各地骗取女人欢心钱财,既悲伤又荒诞,究竟谁是真凶;后半部有些流于说教,不过也算点题了。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deleuze说“卓别林不就是想告诉我们在每个人身上都找得到一个潜在的希特勒和一个潜在的杀人魔吗?”杀一个人让你成为罪犯,杀一百万让你成为英雄,不得不说凡尔杜的伦理观很正确。相比卓别林其他电影,这一部是最邪恶的,但也是最深刻的。电影最后凡尔杜没有做一点妥协,薄情世界里最深情的人。

33分钟前
  • Eco
  • 力荐

卓别林通过凡尔杜消灭了夏尔洛.

3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凡尔杜先生 Monsieur Verdoux (1947):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8561 —— 最近按上映时间顺序补看「查理·卓别林」的作品,终于因此看了这部迟迟未观影的《凡尔杜先生》。依然习惯看片前没怎么了解影片的内容,没想到讲述的竟然是一个“谋财骗情害命”的故事(编剧一栏看到「奥逊·威尔斯」的名字惊喜一下),让我联想到现代网络世界的“杀猪盘”。剧情于我属于渐入佳境型,风格有些「希区柯克」式犯罪与「卓别林」式喜剧融合之感。…… 凡尔杜:…作为一个大屠杀凶手,这个世界没有怂恿吗?它有没有为大规模屠杀制造毁灭性的武器?它有没有将无辜的妇女和儿童炸得粉身碎骨,而且还做得很科学。同样作为一个大屠杀凶手,相比之下我只是业务水平。…… P.S.:又见“人物台词翻译成中字 可影片画面里与情节相关的外文都没翻译”的情况。

3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卓别林的片子看的太少了,今天看了《淘金记》和《凡尔杜先生》,丰富又深刻。我已经把他放置在伍迪艾伦,斯皮尔伯格,科波拉之上,可以跟奥威尔、黑泽明、伯格曼、大卫林恩在第一等级里面了。

4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非常好看。从理论上说,个体的善恶判断其实不能作为时代伦理的标准,凡尔杜对“资本家遗孀”的杀戮不是正义的,更不能与纳粹的战争两相对照,这只是弱者的伦理,一旦放大会灾害无穷。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卓别林的深情与演技,以及电影对人间非正义状态的表现。

45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大情节不错,执行上太粗暴了,各个转承起合都不够圆润,尤其结尾的提升,在人物性格而言太过牵强。然而考虑到创作年代还是要为影片的意识形态加一星。

5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不知这是不是卓别林最黑暗的一部电影,虽然仍旧有他招牌的默片式表演,也有搞笑的配角阿姨,但这部二战刚结束后的电影充斥着他对当时社会绝望的控诉,承担杀人罪责的永远都是单独的人。竟是真实故事改编,编剧还有奥森威尔斯...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杀人者诛,杀万人者侯”“法律专抓小的”,七十年前的电影中,反映的正是当前社会的现状,不禁想起那个为了给妻子治病伪造单据而入狱的丈夫。凡尔杜一定很爱他的妻子,所以听见年轻女孩说可以为了自己所爱的丈夫而杀人的时候,才会放过她吧,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

57分钟前
  • 殘荷聽雨聲
  • 力荐

本片是在美国电影界“驱逐异端”运动甚嚣张之际,卓别林正遭受攻击之时,他沉默了七年后拍摄的影片。片子的剧本由奥森·威尔斯根据法国的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而成,并准备亲自导演。在开拍的前几天,卓别林突然变卦,将威尔斯踢出剧组。随后拿过剧本改了几个情节,把威尔斯的名字也从编剧上面划掉了。

1小时前
  • stknight
  • 力荐

批判力度极强,角度刁钻,某种程度上比大独裁者还要好一些。卓别林最好的有声片之一,凡尔杜是夏尔洛的黑暗面。邱岳峰神级配音!

1小时前
  • 王写写
  • 力荐

当你被现实折虐得彷徨/脱力/凌乱/抓狂时,欢迎观看《淘金记》、《城市之光》,或是《凡尔杜先生》,必有一款适合你!【10】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在萧条年代为了真正的妻儿用哄骗诱杀有钱老女人的方式生存,轻松无忧的面孔下,藏的是悲观冷漠的心,毫不犹豫的向“妻子们”下黑手,却对同病相怜的女犯伸出援手。凡尔杜是社会变革的牺牲品和产物,生无所恋,死无所惧。片子再精炼些会更完美,向Orson Welles致敬,真是位生不逢时的天才。

1小时前
  • touy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