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1997

HD中字

主演:Aleksei Ananishnov,Gudrun Geyer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199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母与子1997 剧照 NO.1母与子1997 剧照 NO.2母与子1997 剧照 NO.3母与子1997 剧照 NO.4母与子1997 剧照 NO.5母与子1997 剧照 NO.6母与子1997 剧照 NO.13母与子1997 剧照 NO.14母与子1997 剧照 NO.15

 剧情介绍

母与子199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俄罗斯某个偏僻的小山村,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美得忧伤,美得窒息。  一位老母亲(Gudrun Geyer 饰)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时间已没有意义,每一刻都会成为永恒。儿子(Aleksei Ananishnov 饰)陪在母亲身边,精心照料她的起居。他耐心倾听着母亲关于梦的叙述,带着她出外散心,为她读明信片。在秋风骤起的时节,这对母子默默地享受着这最后的聚会……  本片荣获1997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奖、俄罗斯电影评论奖和评审团特别大奖。修女战士 第二季红色康乃馨月光照耀如常灭绝:丧尸屠城血光光五人帮实习医生格蕾第六季老爸老妈的浪漫史 第八季狂暴魔蛛双面君王2012春泪溅花红迷离小镇第一季真是兄弟莫比乌斯:黑色太阳一夜恩情克鲁克林情系拉魂腔人之岛悲剧的诞生晴天,有时杀人遗弃2010元宵节的结母女大战再见美人鱼(下部)春天不是读书天1986归宿邪恶小分队情战毛骨悚然撞鬼经2022夏季特别篇生命印痕赶牲灵周四至周日千疮百孔留级之王2喋血通臂拳包豪斯时代第一季民间怪谈:水猴子人蛇欲血战之与蛇共舞锁匠致命困境爱的蹦极白领超人守城前传

 长篇影评

 1 ) 母与子

我知道这是一部美丽的片子,我知道这是一部深刻的片子,我知道这是一部感人的片子,但是我无法再看第二遍。痛快点吧,一刀毙命,如果非命令我再看一遍的话。
无疑是一种凌迟,一刀一刀,刀刀都是最柔软的地方。
画布上阴冷的天空,大团大团的乌云,就像被水湮湿的中国画,远处传来隆隆的声音,似在乌云中打破了雷神的袋子。青葱般的绿色,弥漫了大半个画面。
就像荷兰画派的油画,一样的调子,不同的是这儿的是凝固,而他们的是流动。流动的绿,流动的云,流动的人,流动的感觉。在这儿除了寂静还是寂静,时间的停止或者死亡。
我在想什么?电影给了我空间、时间,都是广漠的,完全不受局限。
很多信件,不知道来自何方,甚至不关心,他在那儿,从亘古以来似乎就如此。我所喜欢的只是有人在旁边慢慢的读,让我回想起你昔日的眼神,回想它们浓重的阴影。澳洲海岸的阳光于我何干?加拿大冰湖的风光、伦敦街头的小贩、威尼斯两岸的教堂,模模糊糊,他们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此刻,我只分享彼此。
眼前这个垂死的老者是我的母亲,应该是我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她额头的风霜、眼角的皱纹,那些辛酸,我是永远也无法了解的。我拙于言辞,我所能作的只是抱着她带她出去散步,在夏日的午后,在长满绿草的山坡上,在白杨树下的长凳旁,有时一阵风吹过,叶子会沙沙的响。母亲是教师,昔日的学生如今天各一方,我猜测着是不是彼处也会有此刻的乌云、此刻的雷声、此刻的静谧。母亲的眼睛慢慢合上了。
people live for no reason but they die for some reasons。她说。
那一刻我觉到了恐怖,生命对于她而言已经不再是一种类似神的恩赐之类的东西,只有痛苦、纠缠、永无宁日。面对死亡,我害怕的是孤独,母亲害怕的是未知。我们害怕的东西不同,但是对于生命此时我们才明白执着的意义。
相濡以沫,此时才是最贴切的形容,这四个字已经被使用得完全失去了美丽的含义。
我感觉到我的生命无边的渺小,渺小到只有在母亲身旁才能被感觉到。

很多时候人们说的太多了,电影仅仅成了图象的电台,语言的背景和陪衬。我只想静静的仔细的看一部光与影、表情和眼神、呼吸与动作的电影,我只想在看完以后一两天内或者更久能够时时回想起那个神秘的下午,慢慢的想,伴着黄昏迷离的流光,伴着玻璃窗上划过的鸟儿的啁啁,伴着从屋内看出去摇着叶子的白杨树,伴着随着片断从前只在黑夜无人时浮现的过往......
长长的旅程,而这里只不过是一段。你看见了吗?远远的向下看去,一列火车冒着白烟慢慢驶过碧绿的田野,它将要去往何处?你看见了吗?一群候鸟在天空留下翅膀的痕迹,它们是不是准备回乡?你看见了吗?从四面八方吹过来的无边无际的凉风?那些东西永远只在你心灵处最柔软的地方,深深的埋藏着,很久很久以后你会想起,带着微笑,你向窗外看去,只有阳光满地,和被泪水扭曲的模模糊糊的影像.....

 2 ) 索库洛夫的时间影像

索库洛夫强烈认为,让演员在镜头前想象和机器在演戏强调情感的抑制

全片情感压抑抑制,唯二两个情感起伏的一是母亲突然抽搐看到天上有个高大的人站着 二是儿子出走在森林里不知所措 最终趴在树上哭泣。这已经是奢侈的情感流露了。

油画一般的镜头的变形,鱼眼镜头的变形,让我们一直无法进入叙事,事实上也没有建构任何的叙事向前的推动力。观众游离在影片外,看着这诗意的,心理的影像,时间在儿子缓慢的走路,回头。呆滞的动作,母亲睡觉,呼吸,喝水,母子稀松平常的对话里,时间清晰可见的流逝而过。时间被呈现了。正如德勒滋所说的二战后的“时间 影像”电影。 电影里空荡荡的世界除了远处喷着烟乌啦啦而过的火车,荒无人烟,空荡虚无。人亦然。母亲说,生下儿子时候有人说儿子没有心。儿子同意,我只有头脑,没有心。我们从不知道他们从哪来,要做什么,我们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们在诗意的他们的世界里要做什么。这本身也在质问我们电影本质是什么的另一种拷问。

再者,他们确实无所事事

母亲行将死去,儿子陪伴最后一程。那么死去之后的人生呢?母亲担忧儿子要继续走她遭受过的罪。何尝不是呢?活在世界上的一生,都只是遭罪的苦难,人活在世界上为了什么!一切都是因为人类只是在这个“碎片拼接”世界里的虚无空荡的人类而已。世界已死,人类已死。

 3 ) 并非影评

   伟大的影片,电影的史诗,油画般的镜头画面,细腻流畅的故事情节,引人心灵颤动的观影体验……
   苏联的电影灵魂与精髓也许并没有延续到现今的俄罗斯时代,但那些一个个伟大的名字,会永远镶嵌在人类影史浩渺璀璨的星空!索可洛夫便是其中一位。相比一下我们伟大(伪大)政党领导下的伟大(萎大)的中国,一片虚假繁荣的荒凉之地上长出的不是可以结出果实的种苗,而是一坨坨散发着浓郁“先进文化”恶臭的屎疙瘩!!!

 4 ) FIFF21丨DAY8圆桌《母与子》:世上只有妈妈好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鲍勃粥@给艾德林的诗@kc512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八天,最后我们讨论的电影是俄罗斯导演索科洛夫作品《母与子》,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鲍勃粥

我在场刊给了《母与子》X,如果让我用一句暴论来简单阐述的话,我会说母与子是非电影(Non-Cinema),因为这种过度刻意的铅黄的而且主要是空间扭曲的非主观镜头已经完全破坏了银幕上的呈现和现实的索引性关系(indexicality),这一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场刊嘉宾 kc512

我给的是X,对诗意的一种误解,自然风景和死亡的母亲合在一起特别突兀。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3星。环境即心境,画面即语言,刺痛的失落感是很好的解蔽,不漏痕迹地体现着存在者既不是儿子也不是母亲,而是观众在体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首先的话,自然景观是这部电影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们觉得那些空镜头在作为艺术风格的呈现之余,是否有参与到母子的情感互动当中去?

场刊嘉宾 kc512

没有,已在扭曲镜头中失去了意义,更像墙壁上的画画。

场刊嘉宾 鲍勃粥

我觉得自然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这部电影的自然给人以非常高度的人造感,因为正如KC所说的这些扭曲已经曲解了地貌本来应有的样貌,这一层蜡黄的滤镜高度将本鲜活的风景杀死然后封装在福尔马林的瓶子中,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打开拿给观众去塑造一种追忆和怀旧的矫揉造作,这种已经失活的风景完全没有了主动性,被导演过度的平面美学所压缩成一种服务于最基础的情感唤起的工具。风景被封装,封装在了一个万花筒里,封装在了西洋镜里,电影镜头本应该通透的视角被抹去,Apparatus死去了,而那种最原始的机械开始复活,追随到了Pre-cinema时期的一种影像工具。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自然在电影里没有参与到母子情感之中,自然更多的用途是提供一种自然美的无目的判断框架,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装到其中。至于说为什么自然美会和死亡联系到一起,我想答案在电影里已经给出了,爱首先是爱美,要嫁接到美还必须是善,就靠导演的美学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下一个话题是,大家对于这种片中母子情感的呈现,会有怎样在实体化之外的理解?我其实是因为无人知晓单元的《小偷》才在这方面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因为《小偷》里男主的亲生母亲是被弱化的,但他终其一生在追逐“父亲”这个形象,而本片是与母亲至死不渝的。同时《小偷》是一个政治指向性非常明确的电影,我就会想如果这样去对位,那母亲指涉的是什么?应该说我对《母与子》的好感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小偷》建立的,我是拉踩狂魔。

场刊嘉宾 鲍勃粥

我觉得在《母与子》中母子直接的情感并没有被完整的或者完善的呈现,很多部分更多的是依靠我们知道他们是母子关系之上所构建的,因为部分的扭曲和空间时间的模糊,其实已经很难感到那种情感的流动,更多的是一种粘滞,文本本身其实也并没有把本松散的结构给稍微带领出来,而是继续用一些碎片的东西来呈现,的确可能这是私人的部分,但是的确对我而言很难进入那个情景去体会,而且这种油画质感的平面阻碍了我的进入。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爱欲是一种缺乏并不需要指物,但要拍电影,肯定是要指物实体化,本片的母亲的逝去我感觉还是能在一种判断之中,成为实践导演美学的对象,而母亲本身,则是爱欲的指向,指向一种永久逝去的遗憾。

场刊嘉宾 鲍勃粥

我觉得毕竟是在风景中的非常田园的和诗意的场景,那么在这样的部分可能母亲大概就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暗喻,关于宗教和神灵,我的确当时也有在想到圣母与耶稣,包括那种质感和房屋的造型的确会让人往文艺复兴前的时期回溯,但是感觉这样的解读略微会有一点点过度。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基督教方面我也想过,但我觉得没有可经验和可以落实的成分,所以放弃了。

场刊嘉宾 鲍勃粥

主要是他们应该是东正教吧,那个我也确实不太了解。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对比《小偷》的感受就是,《小偷》里爱“父亲”,爱的是逝去的体制,这部里爱“母亲”,爱的是风土人情、土地本身,虽然很粗暴但这就是我的真实感想。我反而没太想到宗教,宗教在这部给我的感觉比较外在。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大地比体制更容易经验,也绝对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小偷》是烂片 ,这个结尾怎么样?满足主持人的拉踩欲望。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笑死,而且我可以发表暴论吗,我觉得母亲就是比父亲更值得爱啊。《小偷》那个男主我是无法理解的。

场刊嘉宾 给艾德林的诗

赞同,母亲是世界,父亲只是大地,而孩子是艺术品。

#FIFF21#DAY8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死亡是瞬间的,薄如镜子

 
不流
我觉得《母与子》是一部极安静和极壮阔的电影,感到很大的内张力。你对索科洛夫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用几个词语来说的话?
 
陆支羽
在我印象中,《母与子》应该算是苏俄诗电影最初呈现给我的模样。最直观的感受是诗意,流动的诗意,就像被揉皱的画布。
 
不流
诗意来自于哪里呢?
 
陆支羽
索科洛夫也是我最初熟识的苏俄导演之一,除老塔之外。我觉得他很深邃,很敏感,而且直达灵魂深处。
 
不流
嗯,他非常敢于静默,静默带来很大的空间感受,我觉得诗意来自于空间,它向观众招手,诱惑你的情感去填充,诗意也来自于速度,慢速。
 
陆支羽
诗意一方面源自于苏俄诗电影的传统,一方面也是索科洛夫自身养成的艺术品性吧。所以有人说他是塔可夫斯基最好的精神继承人。
 
不流
我觉得他比老塔更冷漠,是降温的,更符合俄罗斯的土地。有趣啊,俄罗斯的诗意,和欧洲的哲思,对望着。
 
陆支羽
嗯,他的诗意始终有种末世感,走投无路的孤独。
 
不流
对,走投无路,没有结果,你也无法期待有什么结果,他在描绘抵达尽头时的那一点点时间。这一点时间非常重,所以变得很慢
 
陆支羽
所以他会以如此扭曲的、流动的影像来表现《母与子》,他的其他作品也是一样,比如《孤独人类之声》,以及后来拿了金狮的那部《浮士德》,都有一种视觉上的压抑的异化。
 
不流
是的,《浮士德》的变形也有这样的感觉,但和《母与子》不同,前者是“临终”前的噪音,后者是静默,是失语。
 
陆支羽
不流,你看《母与子》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幕?你又是如何从中体验到激发你写作冲动的元素呢?
 
不流
在椅子上躺着,时间枯燥地流逝那一幕。写作的冲动来自于在他巨大的留白里涌动的情绪,情绪是我写作的起点。这部我没有看到你的观影笔记,你是怎么记录当时的观感的?
 
陆支羽
嗯,可能在那样巨大的静默中,时间真的已经不再重要,只剩下永恒,它可以是瞬间的永恒,也可以是一种最遥远的轮回的样子。
 
不流
艺术家要么是在讨论永恒,要么是在试图尝试永恒,这是永恒的圈套。时间这个巨大的谜语啊!特德·姜有一篇小说,设定的是某一天人类实现了时间旅行的技术,但还只能回溯1秒钟,于是发明了一个玩具,是个铃铛,当你按下这个铃铛,铃声就会在你按下去一秒之前响起来,很多人于是想骗过铃铛,但发现无法实现,最后精神崩溃了。时间这个东西,用1秒钟就可让人崩溃,遑论永恒了。
 
陆支羽
我已经不记得是哪一年看的《母与子》,最初应该是从贾樟柯的一本书《淘碟》中得知索科洛夫的,除了《母与子》之外,他的另一部长镜头代表作是鼎鼎有名的《俄罗斯方舟》。两部片子都给予我很强烈的形式上的震撼,那种“形式超越内容”的震撼。
 
不流
我倒是不觉得形式超越内容,因为他的形式是一致的,那便是风格。《第二层地狱》也是这样的风格,只是色彩不同而已。
 
陆支羽
嗯,而且影片中的空间感也很有意思。看似渺无人烟的空旷的荒原,却总是跟人乌云压得很低的窒息感。就好像整片荒原只是一间狭小的茅屋。对于母亲是身体的囚牢,而投射到儿子身上则是精神上的。
 
不流
嗯,一片局促的旷然,这就是我一开始提到那个内张力。要结束了,必然会结束,母亲要死去了,但仍然没有死去。儿子在树林里犹豫地跑去跑回,被逼近的死亡抬升地面,不着天也不落地,很大的临时感。你看,《母与子》和《第二层地狱》,一个是母亲将死,一个是父亲已死,死亡是瞬间的,薄薄的,像一面镜子,索科洛夫表达了镜子这一面,再去表达另一面。他跨过死亡。
 
陆支羽
嗯,《第二层地狱》和《母与子》的编剧都是尤里·阿拉博夫,他俩的合作已然成为一种惯性,都有一种巨大的悲怆,这种悲怆仿佛无法找到真正有力的内容上的承载,只能借助极端强大的形式,包括你说的静默。
 
不流
有一幕,母亲在儿子肩头睡着,儿子在闭目呼吸,雷声伴随。都在等待中出神了。
 
陆支羽
我印象至深的那一幕是儿子抱着母亲迈入荒原,背后是流动的树木和乌云,似乎这就是世界末日的最后一瞥。我想,这部电影应该是最靠近末日体验的,而且是心理层面上。苏俄很多电影都有种苦大仇深之感,但索科洛夫是有苦不言,不像老塔至少还在《牺牲》中有过掏心掏肺。
 
不流
老塔是篝火,而索科洛夫是冰窟,一种上升,一种下沉。广袤,苏俄的土地,我感到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亿颗草和百万棵树以及许多许多时间,但是人就那么小,这些又没有什么意义。苏俄有足够的时空可以安置那些孤独的人。
 
陆支羽
但是太大的时空也容易出现更多的流亡者,远远的放逐,漫长的等待。
 
不流
是啊,他们用不完它们,他们尤其显得微小。
 
陆支羽
这也是索科洛夫为何后来会拍《对话索尔仁尼琴》,有时候政府的压制也便算了,最恨的是作家之间的诋毁,那是精神上的排挤,是屠戮灵魂的暴力。但我相信索尔仁尼琴说的,还是会有“后岸”。
 
不流
你说“最恨”的主语是谁?《对话索尔仁尼琴》我还没看过,回头找来看看~
 
陆支羽
是索科洛夫采访时,索尔仁尼琴说的,当年古拉格群岛的流亡前后,应该颇有苏俄文坛上对他的各种精神施压吧。我在想,《母与子》中母亲的死亡之旅,应该也是对前苏联解体前夕的一种隐射吧。印象中,很多苏俄导演都逃不开这个主题。
 
不流
嗯,像基因一样,构成他们的表达。但我个人兴趣上,不太关注政治的影响,我更偏向文学性的体会,吸引我的也是这一部分。政治的力量是一种虚大无当的力气。甚至比不过面对一片枯叶时的忧愁。
 
陆支羽
嗯,政治造不出真正的永恒,艺术的母题总会通往更远的地方,那是政治无法抵达的远处。所以,六年后索科洛夫又拍了《父与子》,却是另外一番景状了。尽管其中还是有前苏联的意味,但却被索科洛夫处理得很暧昧。我也是从那会儿才渐渐得知索科洛夫的性取向。
不流
所以,索科洛夫是同性恋吗?也许是因为情感的分界本就是不清晰的,以暧昧表达,也是在尊重模糊的事实。
 
陆支羽
我印象中他是,记得以前有一篇新闻报道中提到过他的男友。我记得以前黑蓝文学发过一篇索科洛夫,里面有句话说,俄罗斯人的所有情感都是无限的,如果残酷,我们就比谁都残酷;如果是忍耐,我们也比任何人都能忍耐。
 
不流
无限的尽头和开始是重合的,连宇宙也是这样啊。你说的那篇文章里,索科洛夫提到他想找到形象背后的“人”,人在平凡上的共同性。
 
陆支羽
他还有部电影叫《旅程挽歌》,我觉得是对《母与子》最好的延续。就像死亡之后的一场灵魂祭典,我以前说那是一部献给海洋的电影,对应《母与子》来看,也可以是献给母体。嗯,每个人都是一群人的缩影。
 
不流
是的,艺术家去复原那个共同的人,因为共同,才有更长久的共鸣,才接近永恒。艺术电影也是这种对人的无限复原是最让人着迷的,而那些淹没在故事趣味中的电影,是快餐、不耐咀嚼,没有营养,只会让人变肥胖。
 
陆支羽
我之前说母与子相依为命如末日最后一瞥,也正是这个意思;末日就像人类最后的淘炼。也是因为不同的人对电影的理念各异,甚至到后来被歪化曲解。总有人会觉得,电影就是纯粹娱乐功能;于是,他们就看不到,其实整个纷乱错杂的20世纪作为电影的黄金世纪,更多是用来表达痛苦的。
 
不流
就像悲剧的悠久一样,痛苦的东西长存。

============

录影齑读作“lù yǐng jī”,意指“关于电影的碎语记录”,录影齑是口袋的一个电影主题专栏。不流、陆支羽和一些影迷朋友在线对谈电影的话语,会被录影齑捕捉,形成专栏内容。如果你想参与对谈,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6 ) 神光离合,死亡挽歌

氤氲温暖的色调,却又孤独苍凉,被母爱裹挟的一场告别,伴着风声窸窣。梦呓般音乐缠绕耳畔,像一杯浓郁的茶。 这就是俄罗斯导演索库洛夫(A.Sokurov)的电影《母与子》,不同于如今索科洛夫崇尚对历史的辗转思考,《母与子》运用独特的镜头方式讲述了一些私密的体悟,渗透出更多个人情绪化的东西,如同在倾听一位老者的梦境,又像是清风拂面,回味悠远流长。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影坛标志性人物,当代俄罗斯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艺术片导演,于1951出生于西伯利亚,父亲是一名军人,因此他的童年大多在波兰和土耳其斯坦度过。现居住在已建城三百年余年的俄国古城圣彼得堡的他,已是64岁高龄,也是一位非科班出身导演,在学习电影之前,索科洛夫曾在高尔基大学攻读历史。索科洛夫近年可说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1999~2003这五年中,一共有四部竞赛影片入围。 1999年的『摩罗神』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1年的『浮士德』赢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而这部《母与子》荣获了1997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奖、俄罗斯电影评论奖和评审团特别大奖。

索科洛夫拍摄时擅长使用宁静深远的长镜头,进度较缓慢,色彩冷峻,且主题探讨人的生存问题,灵魂救赎问题和死亡等,因此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的衣钵传人。但是比起塔氏那种深奥的充满哲学意味的诗体镜头叙事,索科洛夫又走出了属于自己最具有特色的个人风格。 迄今拍摄过超过三十部长片、纪录片和短片的索科洛夫,倾其一生以电影语言探索和追寻人生的根本经验。在苏联时期,他的电影一度被禁,由于老塔的支持,才得以面世。然而时间证明,金子的光芒永远无法被掩藏,同时具有诗意而光彩的影像、激烈而深邃的感情,以及飘忽的时间和空间感,让他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熠熠生光。

只有树林,听见所有的故事,一阵风吹过,是最熟悉的回忆。屋顶上的阳光,没有时间的界限,却划上内心的深痕,告别的留念清晰明显,深得把阳光吞没。《母与子》是一部只有六十八分钟的电影,接近短片的长度。剧情十分简单,讲述一个即将死去的母亲和一个依恋她儿子彼此互相的照顾和陪伴。母亲在临终前与儿子谈论梦境,谈论生死,用对话阐述告别的意义。剧中儿子抱着母亲出去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次散步,让母亲尽情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最后儿子将母亲送回家,自己却偷偷躲在了树林里哭泣,待回到家,他发现母亲已经死去多时。

“我们做了一样的梦。”两个生命的对话,来自灵魂的交流,仿佛母亲的离世是一场即将来临的梦,孤独情丝在梦境中逗留。相依为命的母子在现实里脱离了一种具象的刻画,而成为理想中的存在。儿子总是安抚从噩梦中醒来的母亲,倾听母亲的呢喃:“上帝啊,他只在我心中,他只左右着我的意识,他从不影响外面的世界。”让人想到索科洛夫另外一部代表作《父子迷情》中也有类似的段落,军官父亲抚慰从战争噩梦中惊醒的儿子,动作轻柔,情愫汹涌。电影里母亲就要离开,儿子则将伤痛隐藏。

和《父子迷情》比较,电影中有没有明显的性暗示呢?我认为是没有的。这也是《母与子》比前者更纯粹写实能打动人心的原因。母子间的一个极端是无沟通,另一个就是完全的体谅和理解,影片中的关系属于后者。儿子用指头触摸母亲的额头,然后回头丈量自己,发肤受之父母的感恩之情了然于目。儿子安慰噩梦中醒来的母亲,面对母亲的脆弱和往昔的感怀,那种两难的境地也是真实的。不同于《父子迷情》中父爱在电影里过度的保护宠爱和殷切的期望责任感,《母与子》呈现的更多是两者看似平淡的不舍情意,水乳交融的母子情深,以及心有灵犀的默契。

电影研究者眼中的电影,或许都比邻讲究叙事和结构,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至少讲好一个故事,好莱坞电影更是情节冲突起伏布满高潮。但索科洛夫的电影,有别于其他电影的侧重叙事,而是完全抽空了故事情节,高度凝练了镜头语言,将叙事最简化,从而形成了自己最独特的诗歌风格。这一点和近期上映的《聂隐娘》有些相似,追求影像极致化的侯孝贤同样舍弃了关键的情节,达到画面运镜的高度统一,气韵流转,处处弥漫诗歌般的闲散情怀。为了贯彻诗歌的风格,索科洛夫的电影对白极少,如同《俄罗斯方舟》里那个惊世骇俗的长镜头,一个镜头构成一部电影。《母与子》虽然没发展到那么华美精致的地步,但看似散漫的镜头语言却从容地散发出另一种静谧的芳香。故事情节高度抽象和精简,通篇大量使用移动或是固定的长镜头。影片镜头的变换次数不多,摄像机对着人和景固定取镜,讲自然和情感放大细化。另外索科洛夫对于滤镜和广角镜有十足的偏爱,特殊处理的图像,以一种焦黄的光晕和特殊的景深构建了一个如同梦幻般迷离的画面色彩和视图。内中的母子情没有心旌摇荡的呐喊,像是隐藏在画面里深海的波涛。

《母与子》通过运用大量滤光镜头和广角镜的使用,营造出一幅梦里河山。索科洛夫把他在影像画面上的唯美追求发挥到极致,偶尔镜头的自由拉伸,竟有些晕眩的幻觉。再比较之后索科洛夫在视觉艺术上制造的华美效果,就如同看了柯罗的作品再看提香,两种体会。看《母与子》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想到了柯罗的那一幅《孟特芳丹的回忆》,神韵相似又有少许个性之差。影片构图简单,但具有良好的平衡感,色彩单一,却完全能衬托出荒凉的主题。清新美丽的表现手法,各方面的互相依存确保了作品丰隆的实感,而这种实感又是由细节的梦幻来构筑起来,油画般奇妙的景致,托出一盘别样的视觉餐点。 这部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以一位行将就木的母亲和儿子在她弥留日子里相依相伴的描绘,成为导演对生死及精神问题的象征性冥思。

如果说东方导演队伍里面,侯孝贤和杨德昌善于在电影中大量使用镜头的留白技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电影拍摄风格也没有例外,这些导演们惯用的手法,标榜了一种写意的文艺景别。《母与子》拍摄出许多宁静的乡村风光,碧绿的树林,风吹过麦田,草丛静默低语,阳光洒在床边屋顶,它们的存在使电影整体更加深远和意蕴无穷,并且又结合了西方的传统,总也会将人在最后融入这样一帧风景之中,广阔的山水、大片的色彩中,缓缓移动的人,形成了十分和谐的画面,人情与风景,交相辉映,如同那首小诗所言:“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我”。

人物的特写在画框中格外突出,导演将镜头移动至全身的每一处,摄制下床檐上的两双眼睛,没有一滴泪,镜头缓缓,这一切平淡都容得下所有的哀愁。 我们都在这纯粹的母子之情中败退, 俄罗斯人深刻的基督教哲学深入浅出。神将自己的独子耶稣献出来救赎,而耶稣则从容地赴死。道成肉身的那一刻就是十字开始淌血。爱,不论亲情和爱情,都布满了十字。相依为命的生活大抵如此,这样的爱,是血脉的亲情,他们的生活彼此循环。《母与子》中的演员只有两个,和一般电影不同的是,这里不再讲究演员的演技,没有任何规定,完全讲求自然天成的发挥和表演,所以,你可以说这是最没有特色的演绎,也可以说是最具风格的表现。故事本身而言看上去气息微弱得如同啜泣,但情感的交织却是波涛汹涌。母子二人,在病痛中的亲情,依赖,羁绊,在隐约死亡气息光临下的无奈不舍,一切的起伏却都在风吹草动中冥灭了。从头至尾只是两个人的戏,可是把百分之五十的情感托付给了一片空寂的林野去宣泄。 最后的场景依然是睡梦中的母子,儿子仅仅抓牢母亲的手。母亲梦见的,也就是死亡,去世化为梦境,死亡只是沉睡。向生而死的母亲和正值壮年的儿子,该如何梦下去?导演在此留白写意。

《聂隐娘》中音效的运用为影片独隐的气韵添色增彩,树林窸窣,心旌摇荡。索科洛夫在《母与子》的许多电影段落里,亦是是通过声音元素来加强感染力。有一处场景,儿子抱着母亲来到一片草地,伴随阵阵雷声,这时的情绪满是压抑,母亲闭目静静地躺着。过了许久,雷声渐退,虫鸣慢慢入侵耳膜,轻柔又神圣的管弦音乐贯入,这时的声音空间满是情绪化,而这时母亲醒了过来,与儿子轻声讲述着往事,整个画面暖和温馨。镜头保持不动,从头到尾都是固定的近景,但声音的变化形成了密集的节奏,似乎都把死亡给驱散了。终于镜头转换,母子俩站在白桦树林里,风吹过的草地上,层层尽染,颜色如同麦浪涌动,这是本片最为美丽动人的镜头之一。而此时白桦林的阳光也比刚才闪耀了些,母子俩好像在享受这难得的最后一瞬。这一段落情绪展示采用的视听手法非常老练,从这之后,情绪便走向低沉,导演也是更多利用了声音来出手刻画。 最后配以古典交响或者协奏的宁静音乐,整部电影,和谐地融汇成了一首自然清新而又充满感伤的诗歌。

在母亲的视界里,人们活着没特别的原因,但是死却各有其因。许多人活了很久,但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母与子》强调的是母亲与孩子的情感与关系,剔出这种普遍的私人情感与塔可夫斯基风格不说,观众可能觉得这就是一部探讨生死问题和反映母子关系的电影,那真是对之小觑。影片最富深意的内涵还在于其中隐藏的对苏联国家的思考。苏联崩溃之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一落千丈,前途十分渺茫。刹那间每一个俄罗斯人从世界霸主的自信中跌落下来,心里的感伤与失落可想而知。电影拍摄于1997年,俄罗斯经历苏联解体走向民主已经很多年,可是疲乏的经济、漫天的内战、动荡的社会却一直没有好转,反而将整个国家带入了一种深沉的悲哀和绝望里。远去的苏联的身影,如同影片中儿子怀抱里的老母亲一样,越来越轻,最后苍白死去。俄罗斯希望恢复苏联时期的荣耀,希望在未来与母亲重逢,“我们会再见面的”,但是愿望美好,希望渺茫。

母亲从噩梦中醒来,对儿子充满怜悯和歉意,不管如何,他还是要经历她所经历过的那些痛苦,这不公平。梦境里吟诵的诗歌和幽静的树荫里朗诵的明信片,都暗示着苏联过去的那些往事,母亲所经历的痛苦。“美丽的大海,白马在浪花上奔驰”那些鲜花般的学生们便是苏联里的小国;“晚上有铜管乐的演奏会”;“他借了我十卢布,没有还给我”……那些都是曾经苏联发生过的许多事情。如今,苏联倒塌了,变成了这样一个微弱的老妇人,母亲的学生们都离开了,只剩下依然怀念和依恋她的俄罗斯人民。母亲说,“我那时总担心你在学校就不回家了,就好像你会住在学校里一样,我很害怕他们把你从我身边夺走,创造你是很奇妙的”。这就像是苏联国家的呼唤。儿子说,“可是你依然对我的评价是‘满意’”。母亲说:“你已经长大了”。儿子说:“可是我依然羞愧和自责,我还想和你一起走下去”。儿子象征现今的俄罗斯,这就是彼时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写照。 索科洛夫后来拍摄了《对话索尔仁尼琴》,采访时索尔仁尼琴说,当年古拉格群岛的流亡前后,苏俄文坛上对他们展开各种精神施压,屠戮灵魂的暴力,《母与子》中母亲的死亡路程,也是对前苏联解体前夕的一种映射。

电影的画幅始终涂抹着一种原生态的神话色彩,是一片远离尘世宁静而忧伤的风景。母与子,就像原始神话时代的人那样生活,安详、宁静而远离世俗,如同伊甸园一样,相互依靠,自给自足,这就是最纯粹的人类的情感。每个人都想逃进这样一个伊甸园里,躲避现实里的恐惧与黑暗,就像俄罗斯焦躁的人群一样。 俄罗斯,沧桑的风霜后往往是渗透了血液的悲怆,沉淀着历史长河里一个个无畏挣扎而踽踽独行的身影,似乎永远在讲述着西风、烈酒的故事。这样的感觉的确不算得误会,但另一些精致的光华却不该因此掩盖,就像那些母性的关怀慈悲。《母与子》将昔日那个垂死的帝国,幻化成一个濒死的母亲,而怀念昔日苏联的俄罗斯人,则变成了这样一个感伤而脆弱的儿子。“我怕死。那就别死了,谁让你死了。只要活着享受生活。”她不愿意死去,不愿意离开;他不愿意放手,不愿意失去依靠。 这又让人想到电影《回归》,它隐喻的是一种父权式帝国的重建,无所适从的茫然又带来新的崩溃,人们在彷徨的旅途中,早已遗忘了过去的模样,回忆成了不可复制的感伤。 所以,后期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或多或少也受到索科洛夫的影响。

母亲说,“ 噩梦把我惊醒,使我满头大汗。 ”儿子 依偎在母亲旁边,怀抱这个抚养自己至今的女人,让她的痛苦冲出束缚,给予所能付出的最大慰藉。最后母亲死去的时候,导演特意在母亲苍白的手上放一只飞蛾,飞蛾有两次生命,可以在成茧之后脱胎换骨,飞向蓝天。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停留的飞蛾也好像即将死去,昔日翱翔远方的梦终究没有实现,许诺革命成功之后的美好未来变成了噩梦,这正呼应了影片开头梦境的回忆段落。所以,苏联死了,俄罗斯绝望了,也就是这只停留的飞蛾意味着未来俄罗斯兴起的美好愿景,终有一天它或许能够飞起,就像儿子口中所说:“我们会再见面的”。

“我们说好的。耐心等我一下,妈妈。” 最终,儿子在树林里哭泣的时候,死亡悄然降临了,当最后儿子悲伤地坐在母亲的面前,呢喃着重逢的愿景,失落而感伤令人泪流满面。母亲沉沉地睡去,生存着的世界人类“他们的不完美令人心痛。”到达的新世界有生命最初的呼唤。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孤独不孤独,一切都没有答案,而感情和追忆永不逝去。

 短评

索科洛夫,你完全抓到我的G点了...

6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浓雾,与圣像画式的自然景观,平面构图,塔式美学的遗产;低吟,缓慢的镜头运动令观众的感知犹如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母亲,一种超越影片实际68分钟RunTime的内在体验。她能感受到时间的绵延,一种在语境中暗示着余生的时间,并在这种不可控的流逝中召回过去的晶体。《母与子》没有剧情,只是儿子抱着母亲衰老的身体行走在乡村的蜿蜒小路上,广阔的听觉空间暗示着生命,或者超验性支配力量的存在,将逝之人呈现出一种返祖的状态,生命预示着自然的环形叙事。而《母与子》却是宗教狂热的,进入自然代表着一种虔诚的无限弃绝,并在自然之中接受神启的沉思。

7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缺乏那种真实的诗的观察……

9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画面变形,人物简单,几乎没有故事,说实话,我是真的受不了这样大师的片子。我问大冉子,你觉得这片好看吗。她说好看。我问哪里好看。她说风景好看。囧

10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还行

这也太美了趴,形式的造诣到了极致也就同样诞生、蕴含了思想。借王国维“造境”一词(“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缓慢电影谱系里,卡洛斯雷加达斯的《柳暗花明》和索科洛夫的《母与子》可以并称造境双峰(或者也可以再加上阿隆索的《安乐乡》)。两者都采用某种方法使得电影画面产生畸变,卡洛斯声称“就是厌烦了用正常的视力状态去观察事物”,采用方形构图(同安乐乡)+增设棱镜并打薄,由此产生重影效果。《母与子》以作画的方式抽空了景深,将电影变成画面,长镜头的移动类比人们打开卷轴目光随画面的移动,空间的抽空留下的是时间,这是一部时间-影像

12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8.5/10。①如简介所写:将死的母亲在儿子的陪同下默默享受最后的时光。②静谧而诗意的氛围的营造:除了滤镜下朦胧+变形的画面这一设计外其他影像技法照搬塔可夫斯基,但构图的力道明显与后者差距不小(甚至对景深的运用都乏善可陈),扣1.0。

16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力荐

艺术便是把人们难以形容的感受借由理性的方式描述出来。所以在索科洛夫极具感官创造的《母与子》里我们看到诗性电影所承载的这份浓郁情感。渺小如溪水一般流淌的声音与影像最终凝结成一幅画,你能在那些静谧安详的画面里读取到千丝万缕的理解。我想,再也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讲诉人之生死的孤寂和伤感了。

17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好好看的片子TAT,看似是波澜不惊的镜头语言,其实是以静捉动。你甚至听得见时间流走的声音……真的被这部片子打动,那个男人倚靠在树上哭泣,那一刻风起鹤泣,时间似乎都凝固了,美不胜收。

21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不是塔可夫斯基而是索科洛夫。之前看摩罗神的时候手法就是氲氖般的却是冷色调。看俄罗斯方舟的时候满是长镜头。看这里的母子之情,暖暖的色调和拍摄手法以及叙事方式让人有一种无力挣扎的绝望之感。

2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一幅美的让人走不出来的流动的俄罗斯乡野油画卷,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29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8/10。 呢喃语页的沉寂往事+跨越生与死的精神之歌。扭曲静谧的镜头堪比印象派画作的神秘美丽,噢,伟大的索科洛夫!哪怕你只学到了塔神的皮毛仍就可以美得难以言表,好比不同分子间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在我心中猛烈扩散开来!当然,还不值五星。

3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母子间的情感,以舒缓的节奏浇灌在静谧流淌的时光隧道里。有人说好电影是不需要色彩的,如同本片在内的索库洛夫影片。有人盲目迷恋长镜头,不过索氏长镜头的确动人心魄,同时催眠效果一流。睡过去两次,分三段看完。另外不知道是否为片源问题,本片有大量虚焦及拉伸画面。

34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凡是让我看了产生写作欲望的,都是好电影。

37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呃~~~~实在是没法看懂~~~~~感觉太悲凉了~~

41分钟前
  • 较差

他真的不想妈妈死去吗?或是他真的希望妈妈永远活下去?他真的不想离开这个毫无人迹的地方吗?或是这个不毛之地就是他所有希冀?答案总在两个极端中游移。但是,在一切尚未尘埃落定前,他必须学习面对自己,也必须得学习面对死亡,无论是眼前妈妈的死亡,还是日后属于他自己的死亡。他总要这样做的,想要在万物的沉静中得到指引,想要离开内心的喧嚣而获得永久的丰腴的沉静,就必须得经历这样的对自我的质疑和探索。

45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同样师承老塔,始终逊于小塔。老塔小塔的镜头,除了美,还有思想;索科洛夫的镜头,除了美,只有空洞。

4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诗情画意,摇曳残烛,风声鹤泣,草木皆悲。

5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孩兒反哺卻無力,蒼帆漸盡碧空處。如其說索科洛夫是個電影詩人,還不如說他是一個尤其擅長氛圍音樂的音樂家。

55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油画般染开去,亏我坐在姑苏月下,溶溶地还能打起盹来。“你带我走”是最大动容处,这样子相依为命,草木,老屋,摇曳的残烛,再生的魁梧。呼啦啦就这么丢开你,走了。

58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我知道我们终会重逢。

60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