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的男孩

HD中字

主演: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亚伦·泰勒-约翰逊,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大卫·莫瑞瑟,安-玛莉·杜芙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2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3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4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5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6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3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4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5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6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7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8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19无处的男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处的男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了约翰·列侬的少年故事。列侬(亚伦·泰勒-约翰逊 Aaron Taylor-Johnson 饰)从小被姨妈Mimi(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收养,直到15岁才与亲生母亲Julia相认,他的姨妈更和他的母亲展开了对他的争夺。列侬的母亲带着列侬走上了音乐之路,给他买了一把吉他。后来列侬认识了和他差不多年纪的保罗·麦卡特尼(托马斯·桑斯特 Thomas Sangster 饰),保罗矫正了列侬的吉他技法。列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矛盾。直到有一天,列侬的母亲车祸死去,列侬下定决心离开Mimi,离开他从小生长的利物浦,去探求更广阔的天地.....新少林寺粤语版金玉瑶第一场雪海市蜃楼1987美国谍梦第四季佐罗看护中花束般的恋爱(国语)千年狐美少女特攻队英语倒计时狂野不羁巴比伦5号: 归乡路韩江花似锦捕风汉子制作音效:电影声音的艺术阴阳奇兵制作《社交网络》夜行盛宴警部补大魔神魔术大逃杀我想我是基?逐日者1996埃伦娜天才J国语真相大白米歇拉·吉罗:句句属实邪恶力量第四季关于遇见爱玛的这件事 第一季我为乐狂美好时节当花季遇见梦想宅男腐女恋爱真难美人记·昭君无眠觉醒女人就是女人1961被破坏的男人布鲁克林银行家高兴迈克·艾普斯:印第安纳的迈克死刑与背叛

 长篇影评

 1 ) 我们把列侬送去天堂

列侬是个任性的人,认识他的会这样说,不认识他的看了他的生平故事也会这样说,但列侬确实是有着孩子脾气的大男孩。
肆意妄为的性格和暴躁的脾气,让年轻的列侬就拥有着一股子荷尔蒙分泌过剩的冲劲,所以他对所有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会去尝试,都会无休止的去努力。但我们还是把这样一个童年或者说少年有过多阴影的孩子的生平看的太重了,重得他自己都会去无人之处偷偷喘息。
他是个音乐家,是个摇滚歌手,这是他第一个能让别人承认他的身份,也许也是最后一个身份。天才们总是带着光环上窜下跳,以为上帝一定会让他的生命延续到世界末日,但生命里的坎坷确实超出了天才们的承受能力,那胸口的一枪一定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绝对不是诅咒,但也许是嫉妒。他不该如此,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想,也许这样的性格让他导致最后的死亡,那么列侬一直在慢性自杀……长久的猛烈的消耗自己的生命?
我想不是的,我们把一个人看太重了,重到他们自己都承受不了,不管是恭维也好,批判也好,那都是过了。列侬死于地上,说明地上的人们杀了他。那绝不只是一个人,是每一个人!
虽说大家都相信天才们都是在天堂里,但谁知道这些个无处男孩,他们在天堂还好么?
我也只是想说,要是当年跟你同班同学,也会跟你一起玩吉他。
这不由衷的让我想起我过往岁月里的朋友们,你们真的还在坚持自己么?不管有没有,都加油吧!

 2 ) John与Paul——电影及传记细节对比

对于《Nowhere Boy》的选角,据说是导演Sam Taylor-Wood故意找的是外表不像但演技过关的演员,“主要看气质”。

就成片效果来看,导演选角还是蛮有一手的。猪脚Aaron Johnson与少年John Lennon虽然五官颇不同,但在发型和衣着的搭配下粗看还是有几分像的;小桑与Paul McCartney本尊从长相到身材大相径庭(群众纷纷表示身材“太单薄”(特别是与Aaron Johnson对比起来)(同时也与Paul本尊青少年时期被弟弟叫“Fatty”对比起来)),但仔细琢磨,两人倒是有不少重要的共同点——“大眼睛”“娃娃脸”(小桑拍片时已经18岁,演15岁毫不违和)“Very Cute”“会弹吉他/贝司”(小桑也是业余乐队的贝斯手)。

另一方面,正因为跟本尊完全不像,小桑的演技倒更容易体现出来,除了学会左手吉他和边扭边唱歌这些基本功,他看向John的小眼神,既有对“独立特行的高年大混混”的崇拜以及“他真的愿意带我玩吗?”的紧张,又有“你这点小秘密我才懒得拆穿”的揶揄,还有点“我虽然比你小,但比你在行哦”的自信,某种程度上还是跟大家想象中的少年Paul达到了神似。

看完电影还是有点失望,感觉电影格局略小,重点放在John的狗血家庭伦理剧上,虽然早期的乐队经历有所提及(包括与Paul、George的相遇),但对于John为毛成为了“The John”这个问题并没有回答。

而给电影打了3星的我,倒是对上述问题产生了兴趣(好吧主要是对John与Paul的到底如何相爱相杀产生了兴趣),于是找来Beatles的传记看并开始正经按照专辑顺序听Beatles的音乐。 Beatles的传记中能找到的中文版,先看了《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传记》(by Hunter Davies,以下称“亨版”),这本由于先天性的缺陷(仅到1968年完结,虽然再版时作者又补充了大量的前言和后记),看完不过瘾,又找来《披头士:传记》(by Bob Spitz,以下称“鲍版”)看,作为一个入门菜鸟,以下就这两本中的史料聊一聊。

John与Paul

《Nowhere Boy》据说是取材于John同母异父的妹妹的回忆录《Imagine This:与John Lennon一起长大》,仅根据传记对比下John与Paul两人戏份的部分。

#两人初遇#

Quarrymen登台

电影:Paul起先在台下看Quarrymen时双手插兜,并没有吉他,但稍后被Ivan Vaughan引荐给John时,又突然背了一把吉他在身上,两人聊了没几句,Paul就弹唱了一首《Twenty Flight Rock》,一曲弹完,发现John不予置评,担心被嫌弃年纪太小赶忙说“我还会唱Little Richard”就被John以我们还要排练为由打断了,然后大家就道别。 (顺便一提,小桑这段Twenty Flight Rock听着很像他自己唱的,但实际上是片子中扮演George的Sam Bell唱的,吉他也是别人谈的,小桑这段其实是对口型+对手型= =

两人初遇

传记:两本传记都提到,Paul自带吉他,唱了不止《Twenty Flight Rock》,还唱了《Be-Bop-A-Lula》,也(如愿)唱了小理查德的《Tutti Frutti》《Good Golly,Miss Molly》《Long Tall Sally》等,一段持续十多分钟的汇编表演。——弹唱这么多首,不可能是用右手吉他嘛。但他明明又是被Ivan以“Pick up girls”为由说服去义卖会看演出的,怎么会有意识地自带吉他呢?

根据Paul本尊的口述(口述太多次,其中的一个说法),他貌似是“现场给一把吉他换弦调音,改装成了左手吉他”——但很可疑的是,他都没提前带自己的吉他,难道还会提前自备改装工具?在教区义卖会这种地方,也不像是会准备好吉他改装工具的吧?

另外在网上看到来源可疑的爆料,说Paul当天并没有自带吉他,也没改装,用John的右手吉他只弹了《Twenty Flight Rock》,然后说“我还会弹钢琴”,又弹了几首传统钢琴曲。 ——Paul有没有带吉他,这也能成为一个问题!看来大家都挺闲的

顺便一提,关于Paul最早在台下看到John时John正在唱的那首歌,电影里是《Maggie May》,但有说是《Be-Bop-A-Luna》(John),也有说是《Come Go With Me》(Paul)…… 以及,电影里那个教区义卖会的演出好像是Quarrymen的首次登台演出,但实际上Quarrymen在前一年(1956)就成立并开始表演了。

还有,所有传记都提到Paul当天穿的是件白色运动服,电影里却变成了白色小西装,还别了朵康乃馨——难道是因为小桑太Skinny穿运动服不好看?

#Paul教John弹琴#

电影:在“初遇”(1957/7/6)一幕发生后,紧接着就是Paul去Mimi家找John练琴,但从人物的衣服变化可以看出,那时已经至少是深秋了(Paul穿了件臃肿的大衣),中间几个月直接略过……

Paul教John弹《Blue Moon》的吉他和弦:这是A,但要从D开始,然后是E小调,不对,是B小调,再是G,再到A,然后从头开始,B小调到G……(很短但很有爱的一段,还见缝插针塞了“戴大黑框眼镜=Buddy Holly Look”的梗)两人发出的声音打扰了Mimi看书,被赶去了门廊,Paul还厚脸皮地呛了句:“这里音效更好,谢谢。”

卧室教琴

传记:关于Paul答应加入Quarrymen的时间众说纷纭,有说是见面的第二天,有说是一个星期后,又有说是Paul去参加完夏令营回来,而邀请Paul的人,有说是John本人,有说是Ivan Vaughan,有说是Pete Shotton。总而言之,Paul跟John熟识起来(熟到会教John弹吉他的程度)的确是在57年秋天开学后,而那时John已经从采石河岸中学毕业进入利物浦艺术学院了。

关于教琴的地点,亨版的说法是大部分都在Paul家(他老爸上班后),George入伙后经常也在George家,唯独没有在Mimi家:

……他们不管什么时间都耗在一起。他俩都从学校跑出来,趁保罗他老爸出门工作时跑到他家,练习吉他和弦,饿了就吃煎蛋。保罗把他所有的和弦技巧全部示范给约翰看。约翰从他母亲朱莉娅那里学来的班卓琴和弦则毫无用武之地。由于保罗是左撇子,他向约翰示范过该怎么弹之后,约翰回家得照着镜子反过来找到正确的方式,再自行演练多次。 (在勉为其难答应让George也加入Quarrymen后)“我们常常跑出学校到处游荡,然后下午就到乔治他家打发时间。” ……咪咪则是一定不会让任何玩摇滚的不良少年进到她家的。咪咪说:“保罗常会来我家门前,把他的自行车靠在篱笆上,傻乎乎地打量着我说,咪咪你好,我可以进屋里去吗?我斩钉截铁地说,当然不行,你想都别想。”

而在鲍版中(以及Paul的一些回忆录中)Mimi家John卧室的独处时光还是蛮多的:

两个男孩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共处一段时间,讨论音乐方面的话题。通常,放学后或是放假时,约翰会请保罗到沃尔顿自己的家里来,两人躲在约翰那间小小的卧室,抽烟,听音乐。逃开了咪咪阿姨的监视,他们会盘腿坐在床上,写下各自记下的歌词片段,试图连缀出整首歌完整的歌词,或者在一起练习一段和弦,扩充他们那小小的常备曲库。“我们常常花好几个小时在一起听那些我们崇拜的歌星的歌,”约翰回忆道。我们坐在一起,那么的专心致志,满心热情,唱片放完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模仿那里传出来的声音,”保罗则说,“只是胡乱瞎弹”;他们尝试着用最少的和弦和最简单的技巧来模仿这些歌曲。

#Paul的first gig#

电影:在Paul第一次参与Quarrymen表演时,John特意留了一段让Paul独奏,向观众介绍时半恭维半调侃地称他为“Paul McCharmly”,Paul一脸flattered地接受了,然后自信地表演了段吉他器乐曲《Movin' and Groovin'》。(刚在非常早期(队名还叫“Beatals”)的一个录音带中发现就有这首器乐曲) 传记:亨版对Paul的首秀语焉不详,但鲍版却有生动的描写: Quarrymen的确安排了一首专门表现Paul才华的《Guitar Boogie Shuffle》,并且中间让他来段吉他solo,但Paul一紧张搞砸了,solo弹成了杂音。

保罗只有默默后退几步,试图让自己的身体消失在韩顿与莱恩·加里之间的缝隙之中。以“采石人”为骄傲的约翰在那个时刻简直惊呆了。通常来讲,这样的大事故准会当场招来他匕首般怨恨厌恶的一瞥——也许还要更糟呢。“我当时以为他一定是快要发火了,”韩顿说。但是保罗那可怜、求恕的目光使他咽下了怒火。“保罗·麦卡特尼——他平时是多么自信,多么自大,多么优雅的一个人啊,如果你想恨他,都会感觉内心不安的——可是如今却这么可怜巴巴的。突然,约翰大笑起来,乐得差点尿裤子。”

#最早的创作#

亨版提到,在那场失败的首演后,Paul就把自己原创的几首曲子弹给John听,第一首就是《I Lost My Little Girl》(John在69年唱过一版,即兴得蛮高大上),“为了不想表现得比保罗差,约翰也立刻开始自己写曲子。” 在电影中(以及各类记载中)John第一首可称之为song的原创,则是《Hello Little Girl》(多么直白毫无心机的跟风之作!)(日后两人这种“唱和之作”蛮多的,比如根据印度大师的一次演讲,Paul写了首《Mother Nature's Son》,John写了首《Child of Nature》,日后却完全改了歌词,变成了《Jealous Guy》),电影中甚至安排在Julia出车祸的那一天,John正好在Paul家弹唱这首歌,Paul坐在壁炉边眼带笑意地看着他(John唱“Little Girllllllll”的那个拖鼻音真的很好笑),旁边开着录音机(John说服艺术学院购买又挪为私用的一架)录带子。 在某篇电影主创(导演Sam Taylor-Wood、编剧Matt Greenhalgh 、音乐总监Ian Neil)谈论电影选曲的文章中,编剧提到《Hello Little Girl》这一幕,

John's first track, ever written. Imagine being in that room when he played it to Paul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s that re-occurring undercurrent of longing and neediness which is fascinating. “这可是John人生中写出的第一首歌。只要想象一下在屋子里他第一次弹给Paul听的场景,要是能重现出他内心深藏的对爱的渴求,该是多么的美好啊。”

#Julia去世后#

电影:在气氛沉闷的家庭追悼会上(顺便一提,Julia是在1958/7/15去世的,电影中不知为毛大家都穿着厚大衣),Paul在拨弄Julia的班卓琴,John突然大发脾气,抢过琴扔掉并开始暴走,Paul追出去,说“你想打我是吗?”,John还真就一拳把他打趴在地上,看到Paul被自己打得嘴角出血了,又立马醒悟过来开始道歉,一把拉起Paul狠狠地抱住哭喊道“我才刚刚开始了解她啊!”倒霉催的Paul还要一边给自己擦血一边安慰John。 没过多久Quarrymen自费去录demo,唱起《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John在“I’ll do anything for you, anything you want me to, if you be true to me”的歌声中怀念Julia。

打人就打脸

录制《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

传记:并没提到“葬礼当天”这么细节的事,亨版中简单地写道“约翰母亲的死让他和保罗的关系更加亲近,因为他们现在又有共同的体验了。” 鲍版则认为虽然有Paul的陪伴,但John度过了相当长一段“狂暴抑郁”的时期,一直消沉到58年年底,“连Paul也无法填补这样的空缺”,直到跟Cynthia交往让他重拾自信。

跟电影里John在Paul肩头哭过后回到屋里马上就振作吼出“都TM别哭了,我们可是要搞摇滚乐的!”(然后大家都带着鼻涕笑了)比起来,John本尊其实一度在乐队的事务上很消沉,那时乐队除了他们三个,其他人都散得差不多了,也不能再叫Quarrymen了(因为他们与采石河岸中学全都没关系了),演出稀稀拉拉,也没排练的热情,甚至George一度偷偷加入另一个乐队。直到年1959年8月在Casbah Club的表演才让他们重拾音乐上的自信。

看到电影结尾很难不对《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印象深刻——歌挺好听(虽然鲍版评价“是一首平庸的doo-wop歌曲”),三个小演员的表演和声音也都神还原!配上John对Julia的回忆杀画面还蛮有蛋蛋的虐感——结果一查wiki,这首歌并不是John写的,却是Paul和George写的(Paul的回忆录又说其实是他一人写的,George只是编了吉他和弦,那时根本不懂著作权署名,所以署了他和George两人的名字),而且也不是在Julia死后录制的,恰恰是在她死的前三天。——导演的移花接木就把一首Paul的小情歌变成了John的追忆母亲之歌……

于是我蛮想知道Paul本尊有没有看过这电影,有没有看到这个结尾,查了一下相关的报道(关于Sir Paul如何评价《Nowhere Boy》),Paul似乎并没看电影,仅是前期看过剧本以及“I heard I’m OK in it”,他关心的问题则是—— “John可从没揍过我!”【哈哈哈哈哈 “演我的演员比John矮小!我明明跟John一个型号,拜托!”【哈哈哈哈哈【其实小桑并不矮(179),比Paul本人(178)还高点,但架不住Aaron Johnson 180啊!

关于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打人就打脸”的戏,猪脚Aaron Johnson发表了(邪恶的)高见: “我猜(Lennon)当时一定是想(和McCartney)打一架的,不是吗?如果电影要把这个情绪表达清楚的话……他妈妈就这么突然离世,他又愤怒又痛苦,恨不得怪罪到周围每个人每件事上——那么谁能比Paul更适合被他揍一顿呢?”【←喂喂

#嫉妒#

John与Paul本尊之间你嫉妒我我嫉妒你的狗血事,估计五天五夜都讲不完,嫉妒对于这俩就是家常便饭,a sort of TRUE LOVE。

电影中两人虽然戏份不多,但关于John嫉妒Paul也略微着墨。除了对Paul台上容易抢自己风头的小调侃,以及Paul对他后台生活指手画脚的小不满,嫉妒的点还在于John对Julia的恋母情节: 在Julia为John举办的生日party上,John看到Paul对着Julia弹了一首《Love me Tender》:“For my darlin' I love you, and I always will”(顺便一提,根据片尾credit,这段的vocal也是Sam Bell,小桑仍然对口型) Julia听得很开心很感动,说“这是唱给你母亲的,对吗?” John却在一边中二地呛声“他妈得了癌症,所以你(不得已离开我)的原因呢?” 然后Julia很尴尬的起身离开,Paul对他翻了个白眼“Nice。”

不一会儿大家怂恿John发表生日演讲,讲完后John看到Julia又在跟Paul交头接耳地嬉笑(其实两人应该是交换关于John的笑话),于是又中二地专门去逼问Julia“我爸爸去哪儿了?”然后引出一大段狗血。

可能是连John也意识到,他母亲具有“可以跟一切雄性生物调情”“可以被轻易取悦”的技能,即使他也知道Paul对Julia亲近仅仅是因为Julia是他妈。但是人不中二枉少年,John就是莫名其妙吃了这些飞醋。

与电影中腼腆懂事、有点少年老成的性格表现不同,那时的Paul本尊在嫉妒方面也是不逞多让的。电影中没有提及但那些情节发生的同一时期,John进入艺术学院结识了重要的朋友Stuart Sutcliffe(后来60年初成了乐队的贝斯手),引发了Paul持续好几年的嫉妒(嫉妒Stu的“艺术家”范对John的影响力),直到61年Stu离队才告终。

“核心朋友圈”中,被嫉妒的Stu还不是一个人,电影结束于John即将启程去汉堡,其实在去汉堡前(1960年8月)他们刚刚招募了一个技术不怎么样、但长相极为帅气的鼓手Pete Best,随着后来乐队声名鹊起,Pete Best作为最帅鼓手也吸引了大量女歌迷的关注(而这本来是Paul的专利),于是Paul也不得不嫉妒了!直到62年8月他们粗暴地把Pete踢出队。

承受过Paul嫉妒之火的两人结局蛮杯具——Stuart没过多久英年早逝、Pete因被驱逐出团大受打击,混迹过一些失败乐团后一度放弃打鼓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20多年后才重回演艺界)——对比Beatles后来的如日中天,再看看ex队员的结局,无法不感觉微妙啊!

看了书中关于“嫉妒”的种种,回头再看看《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里的副歌歌词“I’ll look after you like I never done before, I’ll keep all the other from knock on your door”,就有点细思极恐了。

 3 ) 爱的渴望

每一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童年,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青春,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爱与亲人。十七岁的列侬在亲人的离别中追寻着童年残存的记忆,享受着短暂浓烈的母爱,渴望着属于自己的亲情。一样爱的渴望,不一样青春岁月。列侬青春激情扬溢,两位母亲的表演至真至情,感人至深。

 4 ) 无处男孩:约翰列侬何以成为甲壳虫乐队的约翰列侬

无处男孩,英文名是nowhere boy ,一开始没看英文将处理解为了处男,汗!

电影很简单就是讲约翰列侬的成年之前的生活,别跟我说你不认识约翰列侬(我觉得这是基本常识)。

     他之所以成为甲壳虫也就是披头士乐队的主唱,成为无数人心中难以忘怀的人,

其实在翻开他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原来一切有迹可循。所以这部电影着重讲的是他

的成长经历,如何爱上摇滚,原来是受了妈妈茱莉亚的熏陶,如何组建乐队遇见保罗麦肯特尼,经历成长的伤痛最终成长为一个男人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反正觉得这部电影还可以,心灵有被震撼有被感动,值了。

 5 ) 我在在这儿,可我却无处安放——《无处的男孩》影评

传记电影仿佛是检测导演导戏功力的一种肯定。而在这部电影《无处的男孩》中,我表示,很失望。
《无处的男孩》英文名《nowhere boy》是一部讲述披头士主唱:约翰列侬青春时代的故事。约翰列侬是大名鼎鼎的歌手,也是披头士的灵魂人物,关于他的故事可以挖出来许多。
八卦之外人们或多或少的了解约翰列侬是什么样子的人,他是个孩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很敏感,怕受到伤害。而他和父母的关系是一种严肃的关系,渴望却渴求不得。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摇滚巨星有着惨痛的少年时代。同样的保罗麦卡特尼也是童年失去母亲。

列侬是5岁起就被阿姨Mimi抚养,直到15姨丈去世,才真正得以和亲生母亲一个红头发女人相认。从记事起,列侬的真正父母就是分裂的,而直到他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就相当于存在了两个“事实”母亲,一个把他生下来,然后5岁时离开他;一个把他养大,却一直只能叫阿姨。

这看似很荒唐可笑,但是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列侬身上。两个母亲同时叠加在列侬的身上,自己的心情迷茫显而易见。但对于列侬来说,一个有些放荡不羁,趴公交,烟不离手,看色情杂志,见到女生就调戏并且大胆裸露下体的小混混来说,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寻找自我认同的时候,可以想见其中的痛苦。所以有人会说这部电影仿佛讲的就是《mother》这首歌。<图片5>
这部电影其实可以集中的讲述列侬的少年时代,而这部注定也是让我看了觉得失败的。
列侬在生母与姨妈的面前徘徊,一个是对他宠溺有佳的母亲,一个是严厉的姨妈,两个人都给了他许多。一个是生母鼓励他实现梦想,一个是姨妈时不时让他戴着眼镜。这是个对比。虽然是姨妈给了列侬人生中第一部吉他,但是却是母亲让他接触摇滚。其实列侬一直孤僻着,他希望有人关心他,有人宠着他,所以后面会有保罗麦卡特尼默默的保护他,会有小野洋子爱护他。他是个宠儿。
泡儿这个亦敌亦友的家伙不仅纠正了列侬在吉他弹奏技巧上的错误,而且让列侬重新认识到了摇滚的乐趣。而这些刻画显然一点点都没有。只是轻描带写的略过,作为和列侬一样天才的泡儿,在这部电影没有发挥他最大的空间。而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列侬时不时的杞人忧天,忧郁男孩那样,但是现实中列侬并不是这样,而是敢爱敢恨的大男孩主义,相比泡儿的细腻,乔治超脱,Ringo的自在。列侬能做到不受拘束的个性男孩,这也是他独特魅力。

电影中还有最大的败笔——电影的叙述结构。电影中前半段时不时的穿插各种回忆,让人看了有些昏昏欲睡,穿插回忆是很好,但是穿插过多,让人反感。这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三流的青春片,就差打胎了。这部电影配乐也是让人不怎么自在,如果这部电影是面向许多人不了解的披头士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给这些观众一些趣味,没错,颜值确实很高。但是给披头士粉丝来看,电影配乐只有片尾曲是列侬《mother》,其他没有半点披头士的影子,他们会感到很失望。

电影这些缺点,也有优点展示,比如有几场列侬的哭戏演的让人心碎,在追求梦想上,让人感觉到正能量。这部电影高潮也只是在列侬的母亲去世之后,也只有这一处而已。
对于披头士电影来说,他们的一生充满色彩,不管是列侬,还是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戈斯坦尔,他们都把曾经自己最好,最辉煌的一面都展示出来,所以我们不得不赞叹,这就是他们依然不朽的原因。
PS,推荐一部关于另一部披头士成员的电影吧,但是是一部纪录片。乔治哈里森的《乔治哈里森.生活在物质世界》,这部纪录片能够较真实的还原出乔治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着自在,去世也超脱的人。

 6 ) 天才的成长

负责任的姨妈和游戏人间的母亲都给了列侬不同的影响。天才的童年都那么与众不同,性格也有点偏执和暴烈。姨妈的存在让他感受到永远的温情。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摇滚青年对摇滚的定义是:不守规矩,打砸垃圾桶,成为小混混。但他们上台表演和生活中,却永远是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油亮整洁。真的是很英伦范。

 短评

蛮可爱的w

6分钟前
  • Y
  • 推荐

What a messed up early life. It wasn't easy for him.

8分钟前
  • 疾走
  • 力荐

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人所投射的都是残破的影子

13分钟前
  • Z1d3x
  • 还行

Superb on big screen. This film's got everything right - script, acting, score, camera work, you name it.

16分钟前
  • vin
  • 推荐

约翰列侬

21分钟前
  • 七颗子弹
  • 还行

谁说这是腐片来着 麦卡尼的选角也太矬了 不过列侬身材不错

22分钟前
  • 薇记和风韭菜饺
  • 还行

音乐很赞~就是短得难以置信。演paul的那个孩子是谁啊,好眼熟!@HK kurbrick百老汇电影中心

24分钟前
  • 小锡兵
  • 还行

英国人洒起狗血来也是鲜血淋漓。

25分钟前
  • 麦兽兽
  • 推荐

该叫“少男列侬秘史”

30分钟前
  • 贾小宁
  • 还行

我看他就想着Kick-Ass…… 咋办吧

34分钟前
  • v蜂蜜
  • 还行

“ John,我们的乐队?有名字吗?”“ 当然有,The Beatles!”

35分钟前
  • Q。
  • 推荐

中规中矩的传统叙事流程,困境-希望-压力-和解-转折-希望,亚伦·约翰逊的列侬完全没有桑斯特的保罗亮眼,前半段比后半段有意思。但是这个故事就拍成摇滚青年成长史不好吗?非要往Beatles身上靠,反而容易被拿来比较,一比就出问题。三星半。

39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演列侬显得太肌肉,演保罗又显得太单薄。其实完全可以抛开传记片演一个摇滚男孩成长的青春故事。对披头士感情太深的人应该很难接受这几个小孩对他们的诠释。

44分钟前
  • 邓若虚
  • 还行

演MACCA的也太正太了吧 不过还是本尊更萌 鉴定完毕

49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推荐

基本忠于事实,不错的电影,期待OST。ps:TS怎么有点儿残的趋势?AaronJohnson比在海扁王里演的好,他原来就是这片子的女导演订了婚!原来演Julia的Anne-Marie Duff是McAvoy的老婆大人。这片子真多八卦。==

50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我这邪恶的小人儿,一次次的以为他们要母子乱伦来着-0-。。。。

52分钟前
  • Mlle. K.
  • 推荐

现在这帮孩子都他吗怎么了啊,都这么缺少母爱吗!..掀桌!..早晚离!(俺说的是男主的私生活...)

54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导演,你能让列侬他妈能表现得稍微收敛点吗,好几次都以为列侬跟他妈要来一发了,吓死观众了好不。

57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三星电影 第四颗星给小帅哥

60分钟前
  • roro520121
  • 推荐

一个不寻常英国少年的寻常青春。三星半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