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

HD中字

主演:吴京,章子怡,井柏然,张译,胡歌,成龙,陈龙,多布杰,何琳,刘小锋,拉旺罗布,曲尼次仁,王景春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攀登者 剧照 NO.1攀登者 剧照 NO.2攀登者 剧照 NO.3攀登者 剧照 NO.4攀登者 剧照 NO.5攀登者 剧照 NO.6攀登者 剧照 NO.13攀登者 剧照 NO.14攀登者 剧照 NO.15攀登者 剧照 NO.16攀登者 剧照 NO.17攀登者 剧照 NO.18攀登者 剧照 NO.19攀登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如果没有“章子怡”?可惜,没有如果

根据网上的资料,章子怡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没有现实原型的。 但是既然章“导师“肯“屈尊“参演这部男人戏为主的电影,那她就必须是女一,既然是女一,她的戏分就必须要够重,于是加戏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爱情贯穿了这部以攀登珠峰壮举为主题的冒险剧情片的始终,各种关于男女主爱情的细节首尾呼应。 只看首尾部分,估计会让有的观众产生恍惚看了一部爱情片的感觉,登珠峰仿佛成了爱情的铺垫。 所以大部分时间里节奏紧凑、特效也完全合格、充满紧张刺激之感的一部优秀冒险电影,在井柏然扮演的角色不幸牺牲后,突然就节奏大乱。 加戏,加戏,不停地加戏,章子怡的大特写一下占了很多篇幅,几次剧烈咳嗽,拖着病体坚持工作,直到最后的咳血仿佛恨不得向银幕前的观众大喊:“看,章导师的演技碾压一切!“ 为了显示女一的重要,她必须拖着病体爬到危险的北坳,一大堆气象组非登山专业的组员必须陪在她身边,跟着她冒险。 当她最后“必然”地牺牲了的时候,拖了大半部影片的情话在登珠峰最关键的时候倾倒而出,把快要登顶的紧张和兴奋感冲淡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我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一部冒险剧情片被章导师的“戏“降格成了一部主次不清的遗憾之作。 年到四十,脸庞经过岁月和别的修饰已经十分洋气而瘦削的章导师,早已不是《我的父亲母亲》里那个笑容天真淳朴、穿着厚棉袄的小女孩了。 但这部电影里她偏偏还要从少女演起,用她在《我是演员》得心应手的固化演技刻意去演清纯和温柔之感,当吴京的“小胖妞”一出口,我就知道她演砸了。 到底是角色服务电影,还是电影服务角色,章导师在凭借《一代宗师》拿奖拿到手软后,仿佛是迷失了。 不仅在《我是演员》里把舞台硬生生变成自己的,这次还来嚯嚯一部国庆献礼片。 真希望有如果,如果章导师没看上这部电影,如果她没有来掺和一脚,这部攀登者应该也能成为中国冒险剧情片的一个里程碑了可惜,没有“如果”。

 2 ) 《攀登者》:李仁港的半部好戏

注:此文已发在公众号“孟孟聊电影”,欢迎大家联系转发~

大家好,我是给大家推荐电影的孟孟。

国庆献礼三部曲我又看了一部《攀登者》。

简单和大家聊一聊。

这部电影改编了中国登山队于1975年第二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测量其准确高度的故事。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击,成功登顶后却由于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因此没有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15年过去后,我国为了测量珠峰准确高度,再次组建登山队。曾经登上珠峰的三位老登山队员在战胜自己心魔的同时,协助新的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

这是十分正能量,也十分让人骄傲的故事。

演员的阵容很惊艳:

主演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王景春。

要演技有演技,要颜值有颜值,要热点有热点,就是没有流量小生。

然而具有爆点的故事,具有深度的阵容,却遇到了香港导演李仁港。

他是一名技术偏科型导演,长在视听语言,短在编剧能力。没有宏大叙事能力但对宏大叙事又十分迷恋。

看看他的作品在豆瓣上的评分,十年以来只有一部《鸿门宴传奇》勉强达到了6.3分的及格分。

不过凭心而论,这部《攀登者》并没想象中那么烂。

起码李仁港还是奉献了半部好戏。

在影片开始的前一小时,电影的不论节奏、打光、主色调的运用,趋近完美。

非常完整的讲述了初代攀登者登顶后不被认可的失意和训练新生攀登者的努力。

一直看不上“战狼”文戏的我,此次也不得不承认吴京优秀的演技。

然而好景不长,电影在后一小时开始崩塌。

回归正常水平的李仁港,连监制徐克都没救回来。

首先,多余的儿女情长把节奏撕的乱七八糟。

本来可以点到即止的感情戏,却大片大片的侵占了攀登者英勇向前的戏份。

部分桥段被网友调侃道:“所有女性角色都是拖后腿的”。

请导演记住,这部电影名叫《攀登者》;不叫《我与攀登者的日子》。

其次,几乎看不到人物的成长弧线。

以胡歌饰演的角色为例:前一秒他还考虑如何逃避严苛的训练,下一秒就劝说发现他有遗传病史的医生隐瞒病情,再下一秒就为了队友进行了牺牲。

请问他秒变伟大的转变点在哪里?

诸多角色都有这个问题。

有成长,没过程。

最后就是导演的习惯问题了。

李导喜欢让演员在拍戏期间freestyle,只要大概意思对了,后期全靠配音,可以大量节省拍摄时间。

这就造成全片大量台词口型根本对不上。

让人频频出戏。

剩下的关于电影改编并不是严格按照历史事实和“战狼”秒变“中国队长”等诸多问题就不讨论了,毕竟电影是艺术改编的作品,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矛盾放在当今也不适合反复提起。

总之,电影的前半部分值四星,后半部分值两星。

整部戏平均下来刚刚及格。

或许对于现阶段李仁港导演最好的评价就是:起码还有半部好戏。

贴个短评。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我将不定期更新电影影评~

希望你们能喜欢~

 3 ) 关于牺牲最好的诠释

如果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你付出牺牲,你会同意吗?如果要牺牲的是你的朋友、家人乃至于爱人呢?你还会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吗?

在《攀登者》里,我直面了这种牺牲。

更多时候,牺牲是迫不得已的,我可以为牺牲缅怀、纪念,但在情感上,我无法歌颂牺牲本身。就像我们可以纪念因为苦难而逝去的人,却不能赞美苦难本身。

1960年的第一次登顶,攀登者方五洲为了救摄像师曲松林,丢掉了摄影设备,也失去了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人登上珠峰的证据。然后攀登者一行三人,随着登山队的解散,也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方五洲成了锅炉工,杰布回家放羊,曲松林回到训练营,抬头就看到当年登顶的山峰。十五年在电影里很短,在现实中却很长,我无法想象他们的那种煎熬。尤其在那个被不断怀疑的时代。攀登者们在1960年的成绩不被国际登山界承认,也是那时的中国在国际上状态的缩影,但即便如此,也总有值得相信的人,用他们的牺牲,为我们换回公信力。

事实上,李仁港忠实地再现了当时登山队员们如同殉道者一般的情感,但并非一成不变。

一开始,曲松林更愿意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伟大事业的胜利。所以,被救上来的他,多年以来对方五洲耿耿于怀,为什么当年选择救他,而不是救能够保留证据的摄影机。

在这段剧情,张译完整而贴切地演绎出了曲松林的心态变化。从一开始为了实现理想的冲动,到后来因为“人命关天”的转变,真实得戳心。

我无法去判断这是否契合那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但我认为,这种诠释是对的。在那些实现“伟大光荣正确”之前,我们先要有生而为人的基本准则。如果说这种对人本身的重视就是小格局,那么我真的很畏惧,那种个人被埋没于时代洪流之中的叙事方式。

方五洲当年的行为,则解释了关于牺牲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一定要做出牺牲,可以自我牺牲,但不能牺牲别人。

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就相当于放出了封印在瓶中的魔鬼。在做出这种选择之后,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受到内心的折磨。我们曾经有过这种时候,王小波说过,青年为了救一根电线杆而被卷入洪流中。在那些“让别人牺牲”的人鼓动下,很多人做出了本不应该的选择。

当为之牺牲的事物越来越荒谬,牺牲这件事本身也变得荒谬。

《攀登者》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冷静而克制,当一个人在选择牺牲自己之前,我们能够看到他层层递进的情绪,能够看到他所有行为的意义。

换言之,李仁港没有用牺牲作为噱头,来刻意地煽情、催泪,而是真正让我们去思考牺牲背后是什么。

所以,电影在这一方面的考量,反而成就了更好的观影效果,至少让观众的眼泪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再是没有事实支撑的空洞感触。

 4 ) 《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三部主旋律之主观体验

《攀登者》、《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都已看毕。下面我来谈谈对三部的体验。 一、《攀登者》是最早看的点映。说实话,制作水平还是在及格线以上的。 吴京是最出彩的人物,这个人真的是演什么都可以,能演出卑微老实,也能演出铁汉英雄。从影片中就能看出来,他本人就是个十分自律刻苦的人。本来对他不感冒,但是看了这个片子喜欢上了他。 特效方面做的很不错,能把那种惊险刺激表现出来,一直为登山队员们捏一把汗。 剧情一般,最大的问题是“登山”主线不够突出,后面本应该表现队员们艰难登山的情节却表现了爱情。关键是这份爱情还是强行煽情的,情没被煽出来,尴尬癌犯了一身。我猜想,最惊险的镜头放在了前面,到了后面导演偷了懒。实际上,如果全程都保持前面的水准,八十分没跑的。只可惜后面疲乏无力把落脚点给了爱情,大大削弱了时代情怀。

简单来讲,《攀登者》不是拍得不好,而是没有预期那么好。 综上,在三个影片中《攀登者》推荐指数四星。 二、《中国机长》是我观看时体验最差的。我迟到了20分钟,进场后正好放到飞机起飞。不知道前二十分钟在放啥。 人物塑造方面,没啥出彩的角色,可能欧豪那个角色比较搞笑,袁泉那个角色比较板正。但是中国“机长”我并没有看到他的人物形象在哪。这是个群像戏,但是基本没啥能立得住的人物。 剧情上,弱爆了。只会用一些小小的细节来搞笑一下,但是大的方面真的没啥悬念,说惊险不惊险,说刺激不刺激。由于驾驶室与乘客室是分离的,因此两者基本上没啥大的联系。驾驶室只有欧豪被吸出飞机那几分钟比较刺激,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是看着机长在那里面无表情紧张僵硬地开飞机。乘客舱基本就是飞机摇摆震动,客人害怕惊叫,空姐不停地说系好安全带、戴好氧气面罩。整体来讲,惊险的画面就是通过空姐的紧张表情、乘客的惊叫、飞机在危险的云层里穿过等表现的,我一个胆小如鼠的人竟然没有感觉到任何恐惧害怕,也是了不得。为了凑够时间,把很多镜头给了工作人员的家庭生活,在这里节奏慢得想立马出场。 能看出来这部影片得到了很多的帮助。但是太顺利导致整体平平无奇。 综上,在三部影片中,《中国机长》推荐指数二颗星。 三、说实话我对《我和我的祖国》预期太高。实际上,还行吧,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 《前夜》部分,故事说不上多精彩,但是黄渤撑起了戏,背景色调和场景也做得好,这已经足够。 《相遇》部分,感觉剧情有些匆忙,人物还没立起来,就结束了,主要靠主角的爱人对他的讲述来立他的人设,但是还是比较单薄。结尾的留白比较好。 《夺冠》部分是徐峥拍的,是最好看的部分,主要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进行镜头展现,有一点儿时代风貌,做到了不违和,有笑有泪的,让人体会到了那个纯真年代。 《回归》,这个太过于中规中矩。修表人挺好的,但是没感觉。结尾的那首歌,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才是最最动人的。 《你好北京》是我觉得第二好的故事,葛大爷全身都是戏。当知道那个骗票的小孩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时,心立刻就被打动了。 《白昼流星》是陈凯歌拍的,镜头和美感都不错,但是故事不行,小人物的故事和航天事业结合得太牵强,还有吐血绝症,说实话真的对这种狗血剧情免疫了。意外的是,陈导的儿子竟然比刘昊然还清俊。陈飞宇和刘昊然是一类帅哥,但是一比较,陈飞宇明显更上镜。这俩可以抢资源了。 《护航》,这个故事我觉得没必要。讲的是个人梦想?友情?正义与牺牲?但明显太现代化太接近现在了,不贴整个影片的色调和情绪。《白昼流星》也有这个问题。 最后,我一直等着王菲唱的《我和我的祖国》,一直到最后,才发现,没有!!!原来王菲的歌真的只是宣传曲[允悲](不好意思,经提醒发现这歌在片头😂) 三部影片中《我和我的祖国》推荐指数四颗星。 四、最后总结来看,《攀登者》四颗星,《我和我的祖国》四颗星,《中国机长》两颗星。不过这个评价只是针对这三个影片来讲的,不与其它影片作比较,献礼七十周年就是个献礼。 当然这只代表个人体验。但是还是想多说一句,网上的影评都太夸张了,把《攀登者》贬低得一无是处,把《中国机长》夸得上天。但实际上,《攀登者》制作比《中国机长》好得多,两个影片都有尴尬,但很明显《中国机长》更让我尴尬。 所以,各位还是去看了再评价吧,不要被带了节奏。

 5 ) 知道这些,才能真正看懂《攀登者》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是毛主席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下的诗句,1965年完成,1967年发表在诗刊上。1975年5月27日后的几个月,因中国登山队第二次登上珠峰,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反复引用它,使它成了传诵最多、影响最广的名句。

这次登顶成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

女性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

找到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留下的证据,“中国人最早从北坡征服珠穆朗玛峰”得到世界公认;

首次以渤海为海拔零度确立珠峰高度;

多项开创性的科研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经济状况、综合国力远远无法与今天相比,甚至登山队员们补充热量的巧克力都需从国外进口,在装备、后勤、组织等方面,均有不足之处。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次登顶成功堪称是一个奇迹。正因如此,它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地标,曾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

感谢《攀登者》将这段传奇搬上银幕,留下了宝贵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理应牢记曾创造过的那些奇迹,因为在奇迹的背后,是人类的勇气、忠诚、热爱与奉献,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有义务将这些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作为艺术作品,《攀登者》对具体史料会有取舍和剪裁,对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也许会产生一些误解,但愿本文能对理解本片有所帮助。

为什么苏联教授写信质疑首次登顶

在《攀登者》中,主角方五洲(吴京饰)作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却遭苏联教授写信质疑,这成为压在他心头15年的、沉重的精神包袱。

不少观众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苏联教授要写这样的信?

一般认为,珠峰北坡难度的攀登难度大于南坡,人类从南坡登顶珠峰后,几十年来,多次试图从北坡登顶,均告失败。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密切,苏联表示愿组织联合登山队,和中国人一起攀登珠峰。

1955年,苏联邀请中国运动员一起攀登了苏联的团结峰(海拔6773米)和十月峰(海拔6780米),中国派出4名队员,与苏联运动员成功登顶,此后,中苏联合登山队又先后登顶了几座高峰。这大概就是《攀登者》中,方五洲等人赴苏“学习”的经过。

为此,我国成立了中国登山队,计划在1960年5月登顶。

然而,中方很快发现,苏联想独享首登成功的荣誉,遭中方拒绝后,态度开始冷淡。当时我国尚不具备航测珠峰的能力,便向苏联购买两架新型飞机,但苏联反复拖延,并提出一个奇怪的借口,称苏联登山队已解散,暂无法与中国登山队合作,登顶时间应推迟。

反复沟通无效后,中国登山队只能靠自己。

1960年,中国运动员在没有航测、没有线路规划,甚至在冲刺阶段没有氧气、没有食物的前提下,完成了登顶壮举。

在《攀登者》中,真实地记录了当年为突破第二台阶,曲松林(张译饰)光脚攀登的细节,这段其实特别有当年攀登者英雄屈银华身上的影子,他为此失去了10个脚指头和1根手指头,戏称自己成了“小脚老太太”。

苏联教授刻意挑刺,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首次登顶为什么没留下影像证据

首次登顶为什么没留下影像证据,成为《攀登者》中重要的故事线之一。并艺术地处理成方五洲为救队友曲松林,不得不抛弃摄像机,曲松林因此对方五洲充满怨言,也为曲松林后来冲动决策提供了心理基础。

从艺术角度看,这种处理的效果可能更好,因此对历史事实有所改动:其实,中国登山队当时带了摄像机,但登顶时正赶上夜晚,无法拍摄。下山时,在海拔8700米处又拍了两个镜头,但拍摄技术不高,镜头晃动而模糊,这是那次登顶成功留下的唯一胶片证明。

中国登山队在山顶留下了物证(五星红旗包裹的毛主席像),后来国外登山队从南坡登顶,未发现这些物证,因此国外舆论一度不承认这次登顶。

但中国登山队在第二次登顶时,找到了当年的物证,如今,国际上已承认这是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登顶时,为测量珠峰高度,中国登山队在顶峰中心点竖立了觇标,过去登顶需360度环绕拍摄,才能得到国际承认,现在只要和觇标合个影,就能被承认。

为什么非要赶在当年登顶

在《攀登者》中,中国登山队一度遭遇挫折,错过了登顶的窗口期,气象科研人员徐樱(章子怡饰)认为当年窗口期比往年多3天,在她的坚决要求下,再度尝试,最终取得成功。

对于这一情节,可能有观众会认为:人命关天,第二年再登顶不行吗?这是不是剧本中的一个BUG?

这就要还原历史背景。

1972年,中国登山队重建,原计划在1976年攀登珠峰,但1975年,日本登山协会宣布,田部井淳子计划在5月登顶,如果她成功了,她将是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女性。为抢在日本人前面,中国登山队提前了登顶计划(原计划在1976年5月登顶)。

气象部门曾警告,4月会有大风,不适合登顶。中国登山队为了抢时间,以致第一次冲击失败。5月5日,再次冲顶时,第一突击队队长邬宗岳不幸牺牲。在抢救过程中,原计划冲顶的主力女队员桂桑、扎桑体力耗尽,已无法冲顶,不得不和另7名男队员下撤。

邬宗岳当年已40多岁,体重上升,被队友戏称为“邬胖子”。他扛着摄像机跟在突击队后面,可能是为了拍摄效果,他未与其他队员编组,因此在掉队时未被及时发现。

邬宗岳牺牲延宕了中国登山队冲顶时间。5月16日,田部井淳子登上了珠峰,比中国队早了11天。所以中国登山队选择当年登顶的方案。

潘多创造了历史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成员登上珠峰,其中潘多成为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

潘多当年已36岁,是3个孩子的母亲,体重增加,上山前因又一次怀孕,刚做完人流手术,所以未被列入主力队员。做完人流手术归队时,中国登山队已经进行了两次适应性行军,潘多直接参加了后几次适应性行军,爬的距离相对少。登山队照顾她刚做完手术,只安排她运输给养。同伴不让她负重,所以她背的东西较少。因此在冲顶时,她成了当时体力最好的女队员。

虽然潘多登顶时间晚于田部井淳子,但她同样创造了历史。毕竟当时中国登山队仍没有详细的登顶线路图,运动员只能凭感觉前行。当时第二台阶依然难以突破,在此次登顶中,中国登山队架设了金属梯子,使后来登顶的难度大大降低。

登山对团队配合的要求极高。1960年第一次登顶时,中国登山队被冻伤了50余人。1975年时,为确保登顶成功,大量后勤保障人员虽然也具备登顶实力,却甘愿付出牺牲。比如后来在武警总院妇产科工作的邢玲玲,负责将给养送到7900米营地,当时营地尚有20多名队员。晚年她回忆这段经历时,仍觉遗憾:“就差一点,就上去了……”

《攀登者》中还记录了夏伯渝的故事,他在这次冲顶时被冻掉双腿,但晚年戴着假肢,终于在2018年成功登顶珠峰。

影片中包含的那些历史细节

在《攀登者》中,不少细节来自历史:

登山靴:受技术条件限制,当时的登山靴用鲸鱼皮制成,特别沉重,这就可以理解,片中登山者为何行进速度缓慢。此外,行进中,脚趾要经常挠一下鞋底,保持血液循环,否则很可能被冻伤,这也影响了行进速度。

编组:在《攀登者》中,登山者采取了编组行进的方式,彼此用绳子连接在一起,一般是4人一组。编组登山是当时苏联的标准操作,以对抗滑坠,但从结果看,编组反而加大了伤亡,如今这种方式已不常用。

化石:在《攀登者》中,方五洲送给徐樱一块从珠峰上获得的海洋化石。珠峰所在地区原是海洋,即喜玛亚拉古海。1924年,首次发现了海洋化石。不过,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带回的9块岩石标本是奥陶纪灰岩。不过,据曾参与攀登珠峰的人介绍:“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营地,你可能会随手捡到一块海螺化石。”

第二台阶:在《攀登者》中,对第二台阶有较多刻画,从北坡登顶珠峰,最困难处在第二台阶,海拔在8600米左右。英国人曾7次尝试从北坡登顶,始终未能突破它,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再也不必浪费时间去爬它了。”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这里架设了金属梯子后,北坡登顶难度大大下降,超过1500名登山者使用过“中国梯”(2007年,在此又修建了一个新的永久性金属梯,“中国梯”被收藏)。

珠峰高度:在《攀登者》中,多次提到重测珠峰高度,并展现了觇标的影像。1975年,中国登山队不辞劳苦,将5公斤重的觇标背上峰顶,正是为了重测珠峰高度。此前英国人曾以印度为海拔基准,为珠峰测量过身高,1975年,中国科技工作者以渤海为海拔零度,测出权威数据,即8848.13米(2005年,又有新的测量数据),得到国际公认。测高背后,有维护主权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冲顶时,只有侯生福一人带了摄像机,而侯生福并非专业摄影师。幸好测量队有40倍望远镜,在一个观测点上,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摄像师拍下了冲顶瞬间。

珠峰的风:在《攀登者》中,较多展现了珠峰上狂风的威力。其实,受海拔影响,珠峰顶端70英里/小时的风力仅相当于海面40英里/小时的风力。当然,珠峰顶部的风确实很恐怖。

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

在《攀登者》中,反复提出一个根本之问:人为什么要登山?

其实,老体委主任贺龙元帅早有回答:“中国这么大,高山这么多,山多宝多,解放的中国人民要踏上祖国的每一座高山, 要给每座山峰作出结论,这是光荣的职责。”

《攀登者》讲述的是一段渐行渐远的传奇,随着“商业登山”活动风行,如今每年都有数百人登上珠峰,其中绝大多数是业余选手。

这一方面表明,我们的综合国力确实有了很大提高,过去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做的事,现在普通人也能做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不论做什么,开路者总会承担最大的风险,后来者则容易得多,如果大家都等别人去冒险,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永远无法进步。

不否认,在物质保障、科学决策、关注个体价值等方面,已经今非昔比。作为后人,我们很容易发现前人的疏忽与不足,他们并不完美,但我们也应反躬自问,是否还保持着他们同样的勇气?是否还有他们那样的奉献精神?

所谓强者,就是能战胜所有困难的人。人人向往富裕与安定的生活,但不应因此降低精神品质。遥望曾经岁月,我们常常被前辈们大无畏的气概所震撼——他们不为一己得失而失魂落魄,他们在不断寻找更高的山峰,因为他们坚信一定可以征服它。还有什么,能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更好地概括这种精神呢?“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所以他们能创造出无数个第一。

表面看,《攀登者》讲述的是一段历史,但更深去体会,它其实回应着时代的问题:除了庸庸碌碌、每天重复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别的活法?人能不能活得更豪迈一点?

 6 ) 当口吐鲜血的章子怡,遇见飞檐走壁的吴京

以阵容看,《攀登者》毫无疑问是2019年内地国庆档期最为强大的存在,霸气外露、气宇轩昂、满载期待。

这是吴京继“战狼2”与“流浪地球”后,首次以领衔主演的身份亮相大银幕。女一号请来了章子怡,外加张译、胡歌、井柏然这些人气与演技并存的中生代,连配角都是柏林影帝王景春。

除了星光熠熠的演员,制作团队也堪称华丽,编剧请来著名作家阿来,监制有徐克压阵。再加上登顶珠峰这样戏剧性与史诗性兼具的题材,能自然地躲开传统主旋律叙事的桎梏,充分借助商业类型片优势,从以小见大的角度书写宏大命题。

唯一的短板或隐忧,只在导演一项——“飞碟帽爱好者”李仁港。

实事求是讲,这十几年,李仁港就没真正拍过好电影,所有作品都在及格线以下,不忍卒睹。

最后,李仁港也果然不负众望,毫无意外地继续保持稳定发挥。把一部天生王者的新主旋律电影,拍成了节奏拖沓、叙事单调、逻辑分裂,甚至连最基本的情绪主题都没整明白的半吊子电影。

不知道这部电影在最后制作阶段发生了什么,只是如此重大的题材如此璀璨的阵容如此高昂的投资,在如此重要的档期如此高调的上映,居然在成片中还会出现大量配音与嘴型不同步的问题?是有关方面亲切关怀,具体指导意见太多?还是有人半路抢走剪辑权,给电影咔咔一顿猛改?

背后的种种观众无法知道,只能对着上映的成片一声叹息。

客观讲,《攀登者》在美术、摄影、声音、配乐等硬指标上表现还算可以,加上演员们演技在线,构成了电影的基本盘,它虽然让人觉得不满,倒不至于打上“烂片”标签。

电影给人最大的不适感,在于情绪的分裂、叙事的苍白、情感的轻浮,以及高预期落空后的强烈的失望感。不够好,对于《攀登者》这样体量和层次的电影,本身就跟“糟透了”是一个意思。

再三反思,板子应该打在剧本身上。从主题选择到人物设计再到剧情结构,甚至逻辑,都问题多多。

《攀登者》毫无疑问是主旋律,弘扬什么,讴歌什么,早已定好,是无须创作班子去劳神取舍的。

但李仁港如同大多数香港的商业片导演一样,很难找到共情点。他没法去表达那种发于微处暗合于时代的细节和情愫,就只能用空洞的口号搭配恢宏的配乐去自证庄严。于是电影一次又一次生硬地把表态挂在嘴边,却不能嵌套进角色们的行动逻辑中。

两段突兀的爱情则进一步模糊了主题。看似丰富的情感表达没有分出主次,以至于电影中主角的动力一直在国家荣誉、冒险热情和爱情之间摇摆。

最要命的是电影的高潮戏居然将情绪出口放到了“爱情”之上,吴京与章子怡最后的电波表白完全冲淡了登顶的升华,此前一再堆积的宏大命题瞬间成了无本之木,那一口气最后只能淤积在观众的心里,难以释出。

当然,人的情感也可以是宏大而普世的,如果电影一直以两个人的爱情作为叙事主线,这么处理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电影一开始摆出的姿态并不是“人本”,而是国家荣誉民族复兴这样的政治思维,是“我们中国的山,一定要是中国人先爬上去”“命可以不要,但摄影机要保住”这样的政治自觉,这也符合历史语境。

爱情在电影里原本只是一条副线,你不能四分之三篇幅都是在政治使命的趋势下冲刺逆境,最后却冷不丁地把主题偷换成“珠峰绝恋”,这不成了精神分裂么?无怪乎电影中连领导都要吐槽,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说这些(大意如此)?

这种站位不高格局狭隘的创作思路,是很多香港商业电影导演的通病,他们出生并成长于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从未经历或接触过集体主义的洗礼,也对大陆的政治社会文化缺乏正确清晰的认识。从骨子里无法理解这样的情感,也不能自发地围绕这样的情感抒发情绪,最后只能强拧着往自己熟悉的叙事逻辑转变。

而以吴京与章子怡的身份和地位,又需要一场两个人都要充足表现的高潮对手戏,你不让他们谈爱情还能谈什么?气象预报么。

最后还真的吐出血来,如今连最俗气的国产爱情电视剧都不屑用这种套路了。感觉吐的不是鲜血,而是“狗血”。这一口血,不仅喷走了感动,也把电影的整体风格喷得四分五裂。

角色的设计上,吴京是高大全的绝对主角,他的存在基本上是定海神针,可以飞身救险,也可以硬扛冰山,所有困难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也难怪其他当红演员要火速地黯淡,各领各盒饭。

可是千不该万不该,电影要用浮夸的吊威亚的方式去表现吴京的身手,让这部写实题材的电影,出现太多让观众出戏的匪夷所思的动作场面。我理解电影是想物尽其用,要充分用好“吴京”这个元素,动作场面不是不可用,但必须服从于整体风格。邦德不会凌空三脚,伯恩不会回旋踢,叶问也不能跟你玩MMA。如果电影中男一号的身手可以战胜地球引力,又何必在那对着一座不能动的冰山唉声叹气?

《攀登者》显然适合更符合物理规律更写实的那一类设计,而不是这种古装武侠片式的旋转跳跃辗转腾挪,李仁港显然没有从自己的创作惯性里走出来。万幸的是,他没有给登山队员们一人发一顶飞碟帽。

张译的人物也是问题多多,基本等同于半个反派,堪称恶劣天气之外登顶的最大阻碍。前期就是一味的左倾冒进,后来又变成了右倾保守。他的思维逻辑我觉得可以理解,但电影的问题在于没有让这种执拧和转变变得合理可信,反而让这个人物显得粗暴、生硬、理性缺失,最后就算人物成立,也让人喜欢不起来。

好在演员们的演技还在,不然整部电影真的就全垮了。章子怡和吴京如此不来电,还是勉强凑出了一条感情线。问题是这样的情感本不应在电影里占据如此多的篇幅,何况电影里的爱情不止一段,而是有两段,真是太闲了。

节奏也是问题多多,开篇就仓促凌乱。剧情设计上也是神展开,有意识地淡化历史背景,平叛、领土纷争、中苏决裂被模糊处理,都可以理解。但吊诡的是一开篇,三名登山英雄就成功登顶!即便历史如此,这种开篇即达成的处理也严重影响了电影后续展开,让最后的登顶所带来的冲击力量全失。之前条件那么恶劣都爬了上去,之后这么大阵仗这么多保障还搞得如此狼狈,有什么值得欢呼雀跃、热泪盈眶的?

即便想铺垫这层信息,完全有更灵活更巧妙的手法,不一定非要如此高亢、激进、事无巨细。最后是力也用尽了,九死一生,却因为进入太早而并不感人,还严重影响了后续情绪的积累。

这样的瑕疵在电影里比比皆是。正片中,登山队向顶峰发起了数次冲击,其中套路循环也大致相似,天气预报-指挥错误-服从指挥-遇见困难-冲击失败,大概如此。篇幅上也没有太多差别,分不出轻重主次。

所以等登山队最后克服困难,真的爬上顶峰时,观众已经严重审美疲劳了。即便电影放大了天气的不利状况,又画蛇添足地加了一大段爱情戏,依然没有让这份情绪真正燃烧起来。这其中固然有复述既成现实所带来的上帝视角,更重要的是,我的兴致已经在一次次重复中被消磨殆尽。

角色们缺乏足够成长性,登山的过程不是递进的,而是一次次重复挫折,最后以莫可名状的运气或是精神实现突破,以至登顶的喜悦并没有那么大。这不能称之为逻辑问题,但对于整部电影情绪的冲击却是灾难性的。

这样的结局注定了《攀登者》只能以不过不失,将就可看的面貌呈现,从一部霸气十足的电影,变成了温吞保守,如履薄冰之作。它很难激起任何社会性的议论,也难以给人太多回味,哪怕有些许小感动,都会在电影结束的刹那瞬间消失殆尽。

这样四平八稳的姿态,一如电影所挑的导演人选,不犯大错,小心翼翼,也毫无突破进取之心。唯独可惜了这样壮盛的阵容,以及观众们所抱有的高预期。让观众失望,结果可能比让观众受惊更严重。

就好像手里抓着四个二一对王,拆得七零八碎打出去,未必会输,但就是让人觉得可惜。

 短评

因为缺乏基于核心价值感而产生的电影美学和叙事体系的支撑,香港导演团队+急功近利的制片方把一部本应是家国情怀的登山电影拍成了武侠+爱情+动作的混搭。他们就是理解不了也回答不了那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登山。登山电影本就稀缺,这种题材被拍成这样可惜了,因为可能很久之后都不会再有这个题材的电影了。

5分钟前
  • 张小北
  • 较差

二十多年过去了,李仁港的抒情基因依然没有变,甚至在配乐上有点变本加厉,电影能看出在剪辑和台词上有大刀阔斧的改编,到如今的成片来说不算差,灾难戏也在水准之上,可惜李导还是没明白,就算抒情不溢出来,我们也会发自内心地为他们自豪的

8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还行

导演的问题很大,浪费了如此惊心动魄的题材,也浪费了一众演技在线的演员。《攀登者》应该呈现给观众的,是凡人之躯如何征服自然、踏上世界之巅,是我们如何在质疑声中向世界彰显中国力量,而过多重复的、用力过猛的老式桥段破坏了情绪的表达。另外,跳跃性的剪辑生硬莽撞,如雪崩般瞬间击溃了演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无休止的配乐震耳欲聋,甚至盖过了珠穆朗玛峰上呼啸的风声。导演试图用各种花哨(事实上笨拙无比)的方式渲染气氛,却很少将镜头平实地对准珠峰上的攀登者——哪怕是最后的登顶过程,更不要说影片所犯的常识性错误以及部分配音对不上口型的问题,这部电影真的完成了吗?

13分钟前
  • 康报虹
  • 较差

改名叫珠峰绝恋吧

16分钟前
  • 五月的梦游者
  • 较差

挺好的题材就这么可惜了

21分钟前
  • 蚩蚩
  • 较差

中线附近商业片,观感上坐立不安比例较高且集中在后段,后期配音折射出的制作态度太恶劣(谁的意见,是为省预算么)。方五洲-松林间的张力与李国梁的牺牲等两处剧本是受了高人指点吧,国产片还没这么玩儿过,有趣;其他方面就老样子,缺少厚积薄发的沉淀与清明澄澈的审美。国产片这么玩,和陈凯歌自甘堕落有什么区别呢。

26分钟前
  • 妍春
  • 还行

这种电影以后还是请个好导演吧

29分钟前
  • My lord.
  • 很差

9.28点映,不应该叫《攀登者》,就应该叫《珠峰绝恋》,登珠峰的时候用公共通讯频道谈恋爱,真的没有必要,还把中国第一个北峰登顶珠峰的女登山队员拍成恋爱脑。 大规模改台词重新配音,浪费了张译和章子怡的台词功底,表情带的感情和台词语气带的感情配不上,吴京的动作戏过于浮夸,海拔六千米以上再敏捷也不是飞檐走壁那种敏捷,而且浪费太多张译的表演,和吴京的对手戏完全能撑起大半部电影,愣是半路失踪。非要横着比,比《战狼2》都不知道差了多少。

3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就感觉送分题都不要的,这个时间上映就是和70周年相应和的,结果给我的感觉是导演想拍的太多,结果哪一部分都不够好。感情戏突兀过程结果也都太过于牵强。与国家有关的历史也没有刻画的特别清晰,那段时间登顶珠峰应该不单是那一个原因。没有拿得出手的情节,内容,国家情怀也不够~

32分钟前
  • Yoyao
  • 很差

【C-】估计没有足够可用的素材,这片的剪辑和节奏很是莫名其妙,硬是试图剪出一种流畅感,结果把故事讲得糊成一团、主次不分,让人分不清这片到底是要登山还是谈情说爱。李仁港的导演能力也是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出来,里头好多段大场面的调度一团糟,不仅娱乐性没立得起来,还总是暴露出绿幕感。影片想要传达展现出那股顽强不屈的精神力量,但观众看到的不是主角们如何在十分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克服一道有一道难关,而是各种鲁莽草率的决定和行动,更像是一支业余攀登队伍。

36分钟前
  • 较差

方五洲、李国梁的两段爱情太尬了,爱情戏完全是为了加入而加入,和整部电影格格不入。方五洲身上顶着巨大的冰块,其它人都不赶紧来帮忙,还傻愣愣地站着。徐缨不可以把注意事项转告给同事,让他们爬上去告诉方五洲吗?非要自己亲自爬上去吗?还有方五洲飞身跳跃冰裂缝、趴在梯子上滑行……很多桥段都太假了,完全没必要把真实的故事拍成了动作大片。画蛇添足,过犹不及。把登山队个个拍得武功盖世,就像特工一样,而没有突出他们也只是普通人的特点,完全偏离了改编真实事件的初衷。把方五洲塑造成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冰块砸不死,冰雪冻不死,就像超级英雄一样;把松林塑造成一个为了登顶不顾一切,甚至不在乎队友生命的人;这样拍不是在歌颂他们,是在黑他们。如果用更纪实的方式来拍,并不会显得他们普通,反而更能体现他们的伟大。

39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几位老戏骨和新生代演员的默契配合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演员眼神里都是戏,一滴泪水和一个笑容,都是本片的加分项。影片节奏紧凑,刺激惊险,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感情细腻且生动,直戳泪点。影片的画面制作精良,尤其是雪崩的镜头和搭梯子攀越第二阶梯的部分,精致的特效绝对是本片的又一大亮点。

40分钟前
  • zz
  • 推荐

李仁港还是不太行,1960部分和1975的拉练部分即便作为背景也只是走了个过场。1975登峰的N次戏剧冲突铺垫也总不够,又急于展开灾难,灾难带来的连锁反应和动作戏被编排得过于随意,一波三折看的累心。儿女情长的部分也是尬,气象局徐樱纯粹添乱,在峰顶咳出一口老血后,剧情狗血点的高峰时刻也随之到来了。

4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说好的献礼片怎么就变成了玛丽苏爱情片,导演快出来挨打。

44分钟前
  • 臭皮蛋
  • 很差

这盘子怎么攒起来的不清楚,这样的演员阵容为什么是这个导演不理解,阿来作为编剧使了几成的劲儿不知道。选题这种事最尴尬的就是一个明明可以出彩的题材被一个过于平庸的作者抢先做出来了,还做得非常温吞。前三分之二基本上就塌了,根本不知道朝哪使劲,好好拍登山就足够的事,为什么非弄几段拧巴的根本无法展开的爱情故事瞎搅和呢?再有,这种量级的演员怎么还都后期重配的音?而且三四成的台词对不上口型啊。有些语调听着和译制片配音似的。张译靠一己之力撑起来一半吧,那么尬的台词都被他说热了。导演完全没有把控能力,我觉得让张译,王景春,吴京,章子怡几个人自己鼓捣着来比目前可能只好不坏。

4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文戏尴尬,武戏不科学,可惜了!

50分钟前
  • 紫陌
  • 较差

前半段负分,后半段零分。感情戏按偶像剧写,吴京的动作戏按超英片写,这种混搭的质感让我完全懵圈了,就差没跟《烈火英雄》一样冲着大自然喊话了。两个小时的东拉西扯,艺术感染力完全不如茨威格一篇《伟大的悲剧》。在一部最需要展现人性的电影里,我却连一个真正的人都看不到。文戏崩塌成这样,再怎么努力攀登也是白搭。重剪的传闻可能是真的,饶是徐克也救不回武功尽失的李仁港啊。

55分钟前
  • 晚不安
  • 很差

一星给张译,还有一星给珠峰英雄。

56分钟前
  • 卜鹿
  • 较差

想看在欣欣的份上多给一星,但我实在没法儿昧这个良心。节奏混乱,剧本狗血,配乐突兀,台词尴尬,看得我直恶心。

57分钟前
  • η Vir左执法
  • 很差

个人英雄主义和烂俗的爱情线乱炖。气象组负责人还有女医生这两个角色是来干什么的,作用突出不明显,甚至有些拖后腿。音效乱七八糟。爱国必须有,打着爱国的旗号圈钱我们拒绝。

60分钟前
  • yjyoo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