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

HD

主演:邓超,白宇,任素汐,王西,孙浠伦,李建义,梁超,邵兵,王戈,吴亚衡,魏尊,冯泽昂,吴京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1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2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3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4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5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6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13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14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15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16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17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18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19银河补习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最该去《银河补习班》补习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诚意推荐,至少它感动了我

不明白为何这部电影的风评会这么低,虽然观影时也发现影片存在一些问题,如情节安排过满、缺少过渡,教导主任的人物设定过于极端、脸谱化,但绝对不算是一部烂片。

作为商业片,我个人觉得《银河补习班》是及格并且有诚意的,保守三星,加上感情因素打四星。

诚意推荐,至少它感动了我。


起初听到《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有点摸不着头脑。

没想到,这部本没抱什么期待去看的电影,却让自己在从影院回家的路上,整整流了一路的眼泪。

影片中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让我想起了父亲年轻的时候。

看到邓超与小演员那张极具年代感、毫无PS痕迹的电影海报,让我瞬间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想到了自己在父亲陪伴下度过的年少时光。

相信很多人都同我一样,对自己的童年并不留恋。

小孩子遇到的坎坷与烦恼并不一定比大人少,而最最无奈的是,身为一个孩子,往往只是大人的从属品,是没有权利和资格对生活做出主动选择的。

无论生活塞给你什么,无论多不情愿,身为孩子,都只能被动接受。

如同《银河补习班》中童年时的马飞,小小年纪就要接受父亲的离去,母亲的改嫁,接受去住宿学校读书,接受被老师定义为“缺根弦儿“、”坏学生“。

马飞的父亲,在他心中是大人物,在社会上却是小人物,甚至是外人眼中的“坏蛋“、”反面典型“——但正是这样的父亲,却给了他足以回味一生的温暖与支持。

回忆童年,父亲是马飞的年少记忆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而我的父亲,于我也是一样。

多少年后,当我们长大成人,再回头看,才会意识到当年在我身边总是来去匆匆的父母,他们的生活到底曾经经历过什么……

对于孩子来说,对父母的探索与懂得永远有时差,这点往往是会令人感到遗憾的。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父亲——桥梁建筑师、亚运会火炬手马皓文,出场即巅峰。

这一秒,还抱着儿子充满慈爱、自信满满地畅想未来、邀请儿子欣赏自己设计搭建的大桥,下一秒,桥就塌了……父亲马皓文与儿子马飞的生活,从此陷入灰暗。

而这如黑夜般漫长的痛苦时光,在此后足足持续了7年之久。

7年里,父亲马皓文深陷囹圄,妻子与其离婚、改嫁,他在狱中日夜思念儿子,忍受欺辱,尝尽心酸困苦。

儿子马飞与父亲分离,被周围的孩子欺负,母亲改嫁,他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家…… 7年后,当父亲归来时,曾经乖巧听话的儿子马飞早已变得逆反任性,成为了教导主任口中勒令开除的“坏孩子”。

从某种角度说,这对已分别7年的父子,再次相见时,几乎处于同一境遇。

儿子马飞,全年级倒数第一,是教导主人口中“屡教不改”的“坏学生”,是“怎么也洗不干净的黑煤球“。

父亲马皓文,是众人口中“拿了黑心钱“的”大坏蛋“,是人人唾骂的负面典型。

因为曾经设计建造的大桥失败坍塌,在那个年代拥有大学学历的马皓文出狱后即使想去工地做苦力都无人问津,甚至还要当着孩子的面被人辱骂奚落。

此时,儿子与父亲同时处于各自生活的谷底。

然而,《银河补习班》并不是一部催泪的苦情电影,故事中的主人公马皓文率率经历挫折,虽苦,却并不悲。

无论遇到何种苦难,他永远咬紧牙关,即使忍不住落泪,也会将脸埋在毛巾里迅速擦掉,永远让儿子看到自己坚强的一面——被人绝对否定后,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如何在困境中扭转,如何在困苦的环境下以身作则将儿子培养成才,是本片所要讲述的重点。

为了让儿子马飞免遭学校开除,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不惜与教导主任打赌:“我敢保证,我的儿子马飞,这次年级考试能排到全年级前10,不但如此,毕业的时候,他还会成为这个学校最优秀的孩子!“

此话一出,在教导主任耳中仿佛天方夜谭、胡言乱语。

影片中的这一幕,是马皓文在与教导主任赌儿子的未来,同时,也是他与生活的一次对赌——重新开始,永不认输!

“银河补习班“就此启动。

在很多以“坏孩子”作为故事起始的影片中,都会出现一个关爱学生、愿意因材施教、陪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好老师,而在《银河补习班》中,感化孩子、引导其发生改变的主角不再是老师,而是刚刚出狱、重回社会的劳改犯父亲马皓文。

在电影中,父亲马皓文与教导主任PK,与唯分数论PK,用自己超前的教育观念为孩子创建了一所“全宇宙最好的补习班”。

而在影片外,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对我们来说却并不陌生,甚至会令人联想到许多与此相似的社会事件——最该去《银河补习班》补习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如何为人父母”是一件需要学习、并且需要终身学习的大事

《银河补习班》中教导主任的养子曾是当年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上了大学后,由于考试受挫无法忍受养父的冷暴力而跳楼自杀,自杀未遂后,精神崩溃的他被养父抛弃,变成了游荡于学校周围的疯子。

这样的事并非仅仅发生在影片中,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并不少见。

殊不知,尽管我们以重视教育自居,但多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却是全球第一。

在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到底因为什么,能让这些还未完全体会过生活滋味的孩子走上绝路?

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在《银河补习班》中对小高老师说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孩子们头脑中都有一个探测仪,能够探测出周围的人是不是真的爱他。”

马皓文爱儿子,他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儿子马飞是个好孩子。

当儿子告诉爸爸自己的老师说他是“缺根弦儿”时,即使已是阶下囚,他仍会捧着儿子的小脸,坚定地告诉儿子:“李老师她瞎说!你是这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任素汐饰演的马飞妈妈也爱孩子。

她为了兼顾生意,把儿子送到住宿学校,怕儿子被学校开除低三下四地向老师求情,看到儿子恨铁不成钢,骂他“无药可救”,“给她丢人”,说马飞“本来就傻”、“彻底没救了!”

每个父母都会说自己真心爱孩子,但“爱”与“爱”之间的区别真的很大,带给孩子的影响也是天壤之别。

我身边很多朋友,即使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做了父亲母亲,但仍然还会因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而痛苦,一再被亲情所伤。

有时候想想,为人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一生都意义深远,却不用通过任何培训和考试,实在是一件让人觉得无奈和可悲的事。

吸毒的父亲上电视向做明星的女儿索要巨额赡养费。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无人知晓》,母亲抛弃4个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导致一个孩子因长期营养不良最终死去……

如果做父母需要考试,有些人根本不可能及格,他们本不配为人父母。

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言传,而是身教

《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一再强调:“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言传,而是身教。”

在陪伴儿子改变的同时,身为父亲的他自己也在努力进取、扭转自己的命运。

儿子被老师否定、被同学嘲笑的时候,他坚定地告诉儿子:“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你要学会独立思考,脑子要一直动、一直想。”

而他自己,在找工作受挫、被人奚落时,也是同样应对的,通过一言一行告诉儿子:“有知识、有本事,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这样的父亲,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是儿子心中的偶像。

相比而言,天天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看电视、打麻将、玩手机,这样的家长能培养出好孩子吗?

自己没耐心,却乐于像讲笑话一样分享自己辅导孩子功课时的暴躁与崩溃,甚至拍视频记录孩子的蠢笨,将训斥孩子当做一种乐事……每次看到这样的内容,都会觉得做他们的孩子很可怜。

这样的家长,根本没能力让他们的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我们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孩子们的起跑线并不是各种兴趣班、辅导班,而是父母——父母的眼界和水平,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在督促孩子比拼未来时,我们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家长、是否懂得如何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

《银河补习班》中,原本是全班倒数第一的马飞考了倒数第三名,身为父亲的马皓文一样能欣喜若狂,即使成绩仍然不理想,但他能看到儿子的努力,兴致勃勃地鼓励儿子的进步与天分。

在与儿子发生冲突时,他也能充满歉意地向孩子道歉:“对不起,儿子,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父亲。”

作为孩子,要的从不是完美型的父母,而是能理解他、体谅他、陪伴他一起成长、有血有肉的父亲母亲。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多父母,以培养孩子成才为借口,将成功的渴望捆绑到孩子身上,残忍暴虐地对待孩子。

年少时的朗朗与父亲

如今享誉中外的钢琴家郎朗,在童年时曾因参与学校合唱队伴奏回家晚了一个半小时,耽误了练琴,令望子成龙的父亲勃然大怒。

情绪失控中,郎朗的父亲郎国任甚至逼着年少的郎朗在跳楼和服药自杀间做出选择,表示要与郎朗同归于尽。

幸而郎朗当时极力反抗,才未能酿成惨剧。

这件童年往事让郎朗一度放弃练琴,并对父亲心生恨意。

郎朗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连最严苛、最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老师都无法接受——当对孩子的控制欲强到不惜去杀死自己的孩子时,这叫“虐待”,不叫“培养”。

绝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羡慕郎朗的童年。

而令人觉得悲哀的是,随着郎朗后来的成功,他的父亲当年对他残忍暴虐的教育方式竟然被传为了佳话——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成才,很多父母竟然也以此为样板去培养自己的孩子。

这绝不是教育的进步,而是教育的悲哀。

网络随处可见对郎朗父亲教育方式的点赞

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马皓文在《银河补习班》中对儿子马飞说:“考试永远只是过程,而绝非终点。人生如同射箭,如果你找不到人生的目标,那每一次努力就是无意义的拉弓。”

话虽浅显,却道出了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知识绝非他人所能传授,而是让孩子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自我启发、自我领悟。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寻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而非仅仅是通过一次考试、获得一次高分。

如何为人父母,值得每一位父母反复思考、终身学习。

即使我们的儿女终归只会成为社会上最平凡的普通人,至少在我们的爱与陪伴下,他们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毕竟,

幸运的人,可以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治愈童年。

 2 ) 写完我就舒服了:)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银河补习班》的宣传语是如此的朴实无华,让我在观影之前小看了其内容的超高饱和,及其思想的先进态度。

表面上,电影讲的是父子间的情感牵绊,儿子与父亲的故事,忽近忽远、成长别离,亲情催人泪下;

中途一度进入《老师好》模式,穷凶极恶的老师,善良受辱的老师,没有好学生,只有坏老师;

幕间休息是几段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MV,90年代大事件回顾,金曲串烧;

接着有太空戏,很专业的念白和极度紧张的救援,有点爱国,还有点科幻。结尾处是掌声雷动,加油助威,伴随有很强的民族性;

最后你发现,这部电影骨子里,藏着一颗压抑不住的战狼魂。

亮灯前,银幕上出现了这行字: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哪个父亲?谁是孩子?

???

有人辩解,题跑的太远是因为他想说的多。

我认为不是。或者说,是本身一个可以被发挥的教育情景和父子成长故事,被过度发挥,演绎成为了一种姿态高昂的自我传销。

父与子的故事在电影里并不少见,往往还是很受欢迎的正面题材。像《阿郎的故事》,《长江七号》,《当幸福在敲门》等等,他们都有个共同情节:受惨。

这类影片讲述为生活压迫,艰辛却乐观的父子俩,是如何相互感动、共同成长的。吸引人的东西绝对不是他们受的苦有多苦,他们面对的“坏人”有多恶,他们的口号多么响亮,他们的成功有多么地举世瞩目。

换句话说,父子的情感或许需要被外界的磨难衬托,但那些终究也只是个外因。让父子俩感动到我们的,是经历过这些以后,他们的改变,为彼此做过什么,怎么去做的,为什么能做到。

成功,未必是当宇航员,当英雄。

失败,也未必是英雄没当好,桥塌了。

所以见得,《银河补习班》这个故事的开端,就是有问题的。他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如何教育孩子,当个好爸爸,一起渡难关,获取好生活。

相反的,电影一开始就站在了脱离大众的高位。

从始至终,都是在讲邓超这个好爸爸,是怎么(用一张嘴),做好爸爸的。被赋予了主角光环的好爸爸邓超,在电影里无所不能,即便工作失败,也是落魄英雄,能被平反。即便没钱,也能靠本事找饭碗,从天而降那种。从学校到社会,任凭一张巧嘴是出尽了风头,还不会翻车。最后,培养的儿子是宇航员,航天英雄,遇事不怕事,拥有一颗战狼心。

做梦呐?

是,电影本来就是个造梦机,造的是导演的梦,这样也没法反驳。不过,打从情节失真的这一刻起,这部电影就很难获得观众的尊重了。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把观众放在眼里,这是一部只顾自我高潮的失态作品。

拿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不断教育儿子的方式来说,他告诉儿子要“一直想,一直想”,就能成功。

什么叫“一直想”?

您哪怕说一句:不要放弃梦想,我觉得都可以。偏不,非要搞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观众也可以动动脑子,真的只要“一直想”就可以了吗?

“一直想”能干嘛?

一天看0.1厘米厚的教材书,到考试那天轻松拿下。那么一天看10厘米不是更快,一天看10米不是更突飞猛进,有这本事当然不必读书,嘴皮子功夫谁不会。

真这么一直想啊一直想,不用回归大自然,谁都可以走火入魔。这样的鼓励和教导方式根本无法被拿来摆上台面炫耀,这样的教育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连讲大道理都算不上,充其量,算是说大话。

更不可理喻的地方是,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影片对于这种台词的信心满满。天灾人祸都不怕了,吃点苦算什么?被冤枉算什么?咱们只要一、直、想,就能成功啊!

表面上,电影是在探讨应试教育的错误,鼓励青少年多方面发展。实际上,电影情节一直处于一个超现实的理想状态,既不告诉你是怎么做的,也不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给你讲的道理,其实也没啥道理。

作为导演的邓超,追求的是一个无缺点的完美父亲形象,他不在乎这个形象是如何建立以及有没有可能建立,而是简单粗暴的,就是要成为他。

影片创造的则是一个超现实的教育方式,尽管这种教育本身就萌芽于虚幻当中。

我认为,邓超在《银河补习班》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不在讨不讨论应试教育这个话题本身,而是他企图脱离实际、抛弃生活,去触碰超出电影范畴以外的自我标榜,以达到成效甚微的艺术满足:他幻想自己是超人,是儿子的英雄,家长的榜样,教师的追求。

更有甚之,他要让你觉得,他就是他的电影。

哦,这倒也没错。

看的出,邓超作为父亲,心中对孩子有爱,想通过电影表达成为好父亲的愿望,亦或是希望孩子被教育成功的愿望。所以我说他虽卖烂梗、忽悠人、耍鸡贼,但特别真诚啊。

金曲人生,他的歌单很土,却意味深重——生怕你听不懂,传播的是时代的召唤,大潮流下的细微情感,这难道不是在哪个年代都流行?

行。

全世界最会讲道理的爸爸和最神童的儿子,在电影里制造苦难,打击恶的,宣扬自我。最艰难是,还要时刻顾及喜感。拼拼凑凑的春晚梗,前两年的网络俗段和拿现成的老金句:借了个第一次当爸爸、第一次做儿子的梗,草率结尾。

您是第一次当爸爸,但总不是第一回当导演了吧。头脑简单的痴人说梦,还想来几回?

这一切,都非常的魔性。所以我全篇都不敢说这是什么鸡汤,电影里暗藏着的卖血式教育,一点一滴可都是毒啊。

以上,对于《银河补习班》,观感真是七上八下,五味杂陈。“高光时刻”有点《飞驰人生》韩寒附体的意思,傲娇救援那里气势又不输《流浪地球》般豪勇,最后为祖国加油,全民族的骄傲,《战狼》上身。这得算是全中国的儿子啊……我有点理解开头那句宣传语的意味了。

就这点看,我挺震撼的。


 3 ) 找到那句值得孩子铭记一生的话

银河补习班,让每一位家长重新上了一课,这一课,教会我们如何找寻自我,如何让孩子活得有意义。

为什么电影里的父母总是能说出一句金玉良言值得孩子铭记一生?而我们就做不到?

先自我探寻的父母才能引导孩子探寻自我

人物

马皓文:追求过程,在狱中探求了自我,认为每一分钟都是生命最精彩的瞬间,责任心强,不言放弃

教务处主任:追求结果,不在意过程,在学生撒下的漫天纸片中微笑得意,却不承认没有好的结果的儿子

妈妈:工业时代的普通老百姓,格局小,

马飞:他就是个孩子

正文

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导演居心叵测,在片名上就给所有人上了一课。你不踏入影院就不知道电影名称的真正含义。银河补习班,凭票入场,专业辅导各种没有找到自我的你我他。

正如影片末尾的题字: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位父亲,也还是一个孩子。剧本的内容引导我一层层的揭开自己原生家庭留下的血痂,每揭下一层,泪流满面。

整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如何探寻到自我的真谛后反哺给自己的孩子的故事。这个父亲如同所有人,没有谁给他指引,没有经典可读,没有老师,因为探寻自我是一个向内的过程,这件事还需要自己来做。马皓文就是在监狱的7年里,凭借自己不放弃的信念找到了自我。出狱后他和孩子一起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帮助孩子找寻到自我,建立了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

故事中的大反派是教导主任,一个刻板教条的内心阴暗的老人,是一个只追求结果,不在意过程的人。他把自己的得意门生(流水线生产的最优品)封上黑框,悬挂在自己的墙上。

我们都曾努力争取过被别人封在黑框里,而马飞的爸爸教会他拒绝这优渥的荣幸。

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最喜欢做什么,那么就不知道我现在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真的只是想被封上黑框挂在墙上吗?其实那只是主任的“自留地”,也是主任的博古架,被束之高阁的孩子们只是阶段性的获得了“别人”的认可,而丧失了追求自我的最宝贵的年华。

这也是全剧最大的冲突之一。

工业时代的僵化思维与信息时代的发散思维正在经历冲撞和融合

教育体制的僵化还在沿用旧的工业社会的惯性,想着用最快的速度把产品投送到需要他的地方去,而忘了这些产品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同样宝贵的青葱岁月,而世界却正在改变,变得不需要那么多蓝色,黑色,变得需要每一种颜色,这是个融合的时代。

固化的教育理念不在意孩子的真实意愿是什么,也并不会教授孩子什么是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因为他们只需要结果。孩子们在学习欲望最强烈的年纪,却生生没有学习到学习。

我记得同学会上我们的学习委员微醺着说,她这一生都是被安排好的一生,没有走错过她父母安排的每一步,正确的走进了重点中学,正确的走进了大学,正确的走进了事业单位,甚至正确的走进了她现在的家庭。而她,羡慕在座的你们每一位,不论是成功,还是平淡,你们都是在做自己选择。

我从不主动给孩子吃糖,就是害怕他忘了大脑对身体的真实奖励是什么了,就像电影的情节,反正到最后都要把书本扔掉,当初为何要把书本交给孩子们。

我深受电影的情节感动,马皓文带着逃学出游,一半是抗争一半还是在妥协。但这旅途教会了孩子许多,也让孩子想明白了,未来人生的方向。我们自己就应该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尽可能的快一步,再快一步,先找到自我,不然时光荏苒,错过就不再了。

银河补习班,让每一位家长重新上了一课,这一课,教会我们如何找寻自我,如何让孩子活得有意义。

另外,用一首菲利普·拉金的诗,送给本剧中的母亲和其他角色,也是因为他们作为那个时代的背景,才印染出那朵最艳丽的花。

他们毁了你,你的妈妈和爸爸。

他们可能不是有意的,但他们做了……

他们用自己的毛病塞满你,

再加点儿别的,特意为你。

但是,他们自己也被毁了,

被他们的父母,戴老式帽子穿老式衣服的傻瓜。

那些傻瓜一半时间多情或难对付,

另一半时间吵个你死我活。

痛苦代代传递,

像海滨沙洲越陷越深。

趁早跳将出去,

可别再养个什么孩子。

------菲利普·拉金

起立!下课!

 4 ) 近两年看过的最想中途离场的电影,用力诠释“电影不要这么拍”

近两年看过的最想中途离场的电影。

看到后来反而看乐了,导演真的用心拍了一部“电影不要这么拍”的范本,各个方面都因为用力过度显得矫情做作。整个电影假大空,丢脑袋撒鸡汤的烂片气质也算是在某一方面震到了我。

剧作方面,高潮段落零零散散,整个故事节奏尽显拖沓。什么都想讲很容易最后什么都讲不好,电影不是群英荟萃萝卜开会。什么都往一部电影的容量里放,最后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既然是做一部商业片,您就好好做哪怕走套路最后让大家看舒服也皆大欢喜啊。故事缺乏核心,许多段落都用力的吊着一口气但最后都给你泄了气儿。台词也写的尴尬甚至完全不考虑实际语境,哪怕演员演技不错,念着这么尴尬的台词也让人想笑。最后那个“加油中国 加油中国”真的强行尬的我捂上了耳朵。

影片的bug就不较真儿了,但觉得哪怕你圆一下也是用心了。太泄劲儿了。整部电影充斥的说教意味太强,仿佛直接按头给你灌鸡汤。对了还有技术问题,第一次在院线电影里看到影片最后一段看到多了一句没有人读的字幕,不知道是剪辑没剪干净,还是后期审核人员看到最后也困了倦了没仔细审核,真的麻烦您上点心吧。

配乐方面,本来对影片最大的期待就是汉斯·季默配乐,老爷子的配乐水准依然在线,但和这个电影真的不搭。不是您请来汉斯·季默配乐然后再加上航天、宇宙、家庭题材您就能往《星际穿越》上靠了,这不碰瓷儿吗。不得不说强行煽情的段落,配乐真的帮了不少忙。只希望下一次听到汉斯·季默不会是再这样的电影里了,不然真担心给老爷子招黑。——“这片子配乐太吵了我想在影院睡个觉都睡不着!”

演技方面,演的最好的是演小时候马飞的那位小演员。我努力去体会邓超的演技了,但在他最后在饭馆里吃面那场戏时候崩弦了,用心体会人物情境注意细节处理的话,那段戏不会那么演的。白宇的台词功底不错,但给他的台词有的真的太尬了。

叙事上这个旁白真的服气,叙事技巧不够旁白来凑的做法和ppt电影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这从头到尾给你念下来的方法,寻思着要是单独把旁白剪出来,差不多也能是一期喜马拉雅上的“xx给你讲故事”。哪怕您是仿照冯小刚的《芳华》的叙事也不必这么用力过度的整,就差把“我没才华但我很努力”写到电影中间了。

看《银河补习班》真的体会到了导演用力想把什么都讲好,但最后就靠强行煽情给大家整一波眼泪逼着你哭,然后让观众体会到了影片的教育意义影片的反思意味影片的跨年代展现以及影片的父爱最后感叹这真是一部好电影。

别了。別唬观众了真的。这拖沓的叙事大家看着也挺累的。

年度烂片前三预定。

 5 ) 影片太假,三观不正。

影片太假,三观不正,不建议带孩子看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脱离现实无法认同。

看到很多人把这部片子和《我不是药神》相比肩,没看片子之前很无感,看完片子之后更是嗤之以鼻。比较很正常,毕竟是类似题材,比肩就过了。

跟药神比差太多了

药神始终紧扣着中心思想,整体的观感也是极佳,而这部片子只有前半部分讨论教育。尺度很小,浅尝即止。不妄想着给影片加深度,这还是一部合格的父爱情感片。

全片看似在探讨教育问题,实则只讲述了父子亲情,且三观不正

1.全片对父亲的爱表现太重,对孩子的上进和反思表现太浅,体会不到孩子是靠认真学习才考到年级前十,反而看到一个吃吃玩玩的差等生无端逆袭成了年级前十。

2。让人只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溺爱,全片都在讲父亲的付出,完全没有描绘孩子的反哺,全片唯一体现孩子对父亲爱的镜头居然只是大巴车上给他泡了一包泡面,让我想起了公益短片《给妈妈洗一次脚》。都2019年了,父亲还住小破房,父亲一点点心愿也要反对他达成,这是要教孩子做白眼狼吗?

3.片中对教育模式并没有一个实际的探讨,一切只是编导的主观思想,就好像对你说:“我认为孩子应该这么教,这么教就会有出息巴拉巴拉。并没有基于现实地去展现,然后莫名其妙孩子就打败那些死读书的学生考到年级前十了。剧情完完全全的假大空,无法代入。

4. 最后孩子依然在博喻中学学满六年并考上飞行员让前面仅有的探讨失去了意义,这到底是传统教育的胜利还是素质教育的胜利?要是直接辍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飞行员,我还会给个赞说一句你丫的真敢拍

关于影片本身,以下是个人观感:长且拖

全片讲述的是马飞的成长故事,选取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初中阶段)在爸爸的非主流教育模式下由坏变好的故事。

最大的缺点是长且拖,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被影片冗长的叙事给打击了,前面的铺垫还可以,但成长的故事实在太长,当不停地用成长的一件件小事来丰满人物形象,或是催动泪点让观众代入角色,都觉得很没必要,印象较深的比如说“买电脑”,“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类情节。前有买飞机,后有看航展。这类剧情人物形象已然丰满,当此类剧情如此多的情况下只能让人感觉到啰啰嗦嗦,毕竟是电影而不是电视剧,不容得你事无巨细去展示。还有洪灾那一段,不谈逻辑是否合理,但只为了与结尾呼应一下觉得没必要搞这么长的铺垫。感觉就是整部电影下来,导演觉得拍的太好了,哪一段都舍不得删。

主题方面:探讨的是当下教育模式的问题,个人觉得影片表达的很失败,不现实,造成我没办法认同。片中爸爸采取的是引导式的教育,尽力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为考试而学习,你可以建立自己的规则,但不代表需要挑战已有规则和破坏规则,恕我不敢苟同。最关键的是对孩子自主学习镜头表现几乎没有,让人很容易理解成孩子只要放任他去成长就会长好的观点。这里非常同情我们的教师群体,试想如果整个学校都是马飞这样不守规则的学生,像影片中父亲这样不守规则的家长,那可真是教师一大劫。万望各位家长不要效仿影片中父亲的做法。

台词方面:诸如“再没有比,我是为他好更恐怖的借口。”“找到人生的意义,努力只是过程。”此类金句片中不下30句,这两句是我看着比较有同感的,所以记下了,出现的多了,就乏了,也懒得记了。就如网上的鸡汤文。看的多了,就看吐了,甚至有些恶心。还是节奏把握不到位,让观众看得像是一个啰啰嗦嗦的家长在说教。不是把鸡汤整合一下就叫有深度。

逻辑方面:bug很多,这在现实题材的片子里让人很厌恶,不太影响观影的小bug就不讨论了,最影响观感的还是和老师的感情线进行的太随便了。导致接下来老师对马飞在学校的照顾很不自然,就是为了剧情强行连线。在如此追求丰满的影片中出现一个这么单薄的人物,说不上来什么感觉,就是不爽。

一些小片段:比如念作文跑出来的古代画面,看得出来是在讽刺,不过个人看着很尴尬。比如在作文结束后主角与教导主任的辩论,真的是金句频出,但我只感受到了强行鸡汤。比如120分钟后的整个航天救援片段,于主题不相符,于剧情无作用,都快让尿憋死了你就不能放快点吗?

配乐方面:一部分BGM很燃,怀旧金曲太多。

影片没什么代入感,以现实为题材最终却脱离了现实,我还没有小孩,但是就个人来说,觉得孩子这样教或许将来成就会很大,但是和这些死读书的孩子比考试成绩,就有点假。对我来说全片最大的泪点就是航天飞船发射的那一幕。

最后说一些个人的感想:其实关于素质教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已经很大一部分理念超前的家长在尝试了,不否认有一部分教的很好,孩子自觉学习,开拓课外兴趣,成长的很优秀。但是更多的一部分是长歪了的,只惯出了叛逆,自大狂妄,给学校的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尤其是大城市的教师,无数的媒体盯着,学生不听话,打不得骂不得,最后怎么样,老师不敢担责任,在学校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把教育孩子的工作推回给家长,建微信群,督促家长监督孩子,遇到不讲理的家长也听之任之,反正是你的孩子,教不好也是你的事。

说到底素质教育,是有前提的,首先得家长素质要过硬,以身作则,才能教出好苗子,不是给孩子灌灌鸡汤,讲讲大道理就能让孩子成材的。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浅薄见解,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最后给一星鼓励,无论影片拍的好不好,大家讨论教育的热情被唤起来了,这点影片是很成功的,希望能多出这些探讨社会题材的作品,总需要有人尝试,加油吧!

 6 ) 一场笨拙的说教

(文/杨时旸)

在经历了大规模的撤档之后,除却那些原本就毫无存在感的边缘小片,《银河补习班》差不多是唯一一部得以幸存又没有改名的暑期档国产片了。邓超加俞白眉的搭配,说实话,很难让人产生什么高期待,而最终的结果确实也印证了此前的预期,它是很标准的“邓超+俞白眉”的产品样貌——想搞笑但笑料不足又尴尬,想深情但感情浅薄又煽情,说理滑落成鸡汤,想写沧桑巨变但沦为晚会年代歌曲大联唱,自以为到处布满金句实际上不过是上个世代的互联网过气梗。

该怎么评价它呢?嗯,这么说吧,有些国产电影翘着脚摆出一副浑不吝的样子,恨不得大大方方地叫嚣,“我就是来圈钱骗钱的你能怎样?”但《银河补习班》绝不属于这一类,它有着一股特别特别努力想做好但就是才华达不到的心酸。有点像我们读书时班里的那几个后进生,每天埋头苦读,假期补课,习题成堆,但就是不得要领,你说这是为什么?可能就是不适合做这件事吧,那样子笨拙却又奋力,以至于让旁人都不忍再去说些什么。这电影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这样。从剧本层面看,能看得出主创极其努力地在筹划对白,编排情节,制造冲突,但就是全都无效,人物立不住,情节也疲软,感情戏强弩、说教又鸡汤,总体看起来特别幼稚,像极了中学生写的那种反对应试教育的作文。

这一类电影应该首先竭尽全力讲好故事本身,然后,那些意义、价值、观点会自然流露氤氲,但是《银河补习班》本末倒置,典型的主题先行,先提出一个观念——应试教育填鸭教育不好,素质教育能历教育重要,然后围绕这个主旨罗织情节证明己方观点,而这情节和故事中根本没有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它极其平缓、毫无张弛,商业电影中最基本的小悬念、大悬念、小冲突、大冲突、终极高潮等等标配都没有达成。

这电影中所讲的事,是我们这一代都曾亲身经历过的,那些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教导主任,眼色各异的老师,题海战术,封闭如监狱般的校园,高考后的撕书狂欢……对这一切的切肤之感,让观看这部电影变得非常尴尬,因为我们知道真实的样子,对比起来,《银河补习班》无论其中光影的调子还是讲述的语气,都更像一部给孩子看的儿童片,而不是一部以成年人为主要受众的现实主义电影。它更像个童话故事,到处弥漫一股让人泄气的虚假感。毛坦厂的新闻,高三的影像记录,哪个不比这段人造的父子情更真实动人?但显然,邓超和俞白眉不忍也不会凝视那些真实的残酷和残忍,又无法真的超脱于那些具体的现实细节做精神化的表达,最终鼠首两端变成了不伦不类的“童话现实主义”。

除了这些表达方式和情节设定的不足,《银河补习班》的人物塑造也是失败的,它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脸谱化,无论是那个有着朴素正义感的年轻班主任,还是看起来呈现了多面复杂性的教导主任,实际上仍然都是扁平的,因为这些角色仍然没有甩脱“典型人物”的塑造方式,这些角色太像20年前那种所谓的“报告文学“中的样貌了,看似有血有肉实则仍然属于宣传样板。更不要提邓超所呈现的父亲,父亲和父子关系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母题之一,它有着太多的可开掘空间,但显然,这部电影的主创缺乏向纵深探索的能力和意愿,只让这个角色一刻不停地宣讲道理,灌输鸡汤,令人徒生厌烦。

从结构上看,《银河补习班》让长大成人的男孩成为了宇航员,在外太空的生死关头回忆起自己平凡又伟大的父亲,以此回溯来串起自己儿时与父亲的点点滴滴,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如此平实的题材嫁接到一幕太空歌剧般的桥段之上,或许邓超和俞白眉觉得,老实本分地讲述这个故事过于朴素了,可这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朴素,不够真切,不够有现实的粗粝感。从某个角度去看,这样的设定意外成为了一种隐喻,宣告了这部电影呈现方式从根底上的矫饰。

不得不说,综艺节目对邓超的伤害太大了,这部电影里,他仍然是一副综艺咖的样子,始终hold住一切,无论任何磨难总能逢凶化吉,时刻准备着说出鸡汤金句给人们打气。当年, Angelababy参演《寻龙诀》,出演的那个角色从高处掉落死亡的瞬间,有网友打趣说,仿佛听见 “Angelababy out”的声音突然响起,而邓超在《银河补习班》中给人的感觉也确实差不多,那些跑男中的什么“we are 伐木累”之类的陈词滥调换了一种方式都在这部电影里重新演绎了一遍,那些大爱无疆,笑容温暖的样子和说辞像极了许巍后期的口水歌。

我们的校园生活、教育话题中有着太多值得书写的内容,但有些,创作者不屑于去书写,而另一些,又不允许被书写,霸凌和暴力无法登场,被应试和习题碾压的灵魂也都喑哑无声,当一切更真实的内容都纷纷退避,或许只能留下这样不疼不痒镶嵌着夕阳余晖大光圈的虚妄父子童话。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专栏,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短评

比《长江七号》好0.5个《少年班》,比《分手大师》好100个《恶棍天使》,一碗捕获三四五线观众的大火快炖鸡汤。强行煽情没毛病,但要素过多会冲散剧情。

3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原来飞船是插排坏了

7分钟前
  • 大島
  • 还行

这不就是这个世界吗?抬头看,宇宙飞船在天上畅行无阻,低头看,善良的人在地上举步维艰。下级陷害上级,老师恫吓学生,儿子为了前途让父亲闭嘴,周围的人不是助纣为虐就是落井下石。就算喊出一句独立思考又如何呢?最后还不是必须要做那个最棒的才能翻身,还不是要声嘶力竭地吼出一声XX加油?

11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2.5 表面看着是要来谈谈教育问题和社会变迁了,但实际上是变着法的“新八股电影”+市场调控精准投喂的“大数据电影”。逻辑支点自相矛盾,说教戏码停不下来。不过,邓超的表演倒挺能留客。虽然人物身上有太多别扭的地方,但他的确让人看到了真诚。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没有节奏的超长教育片

14分钟前
  • MY BMM
  • 还行

两位小演员挺棒的,邓超演得也还可以,但很多段落显得急促又刻意。表现父子亲情,探讨教育理念之余还硬生生地整出了“厉害了我的国!”的感觉,四不像……

16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九年义务教育害了我!长江七号+港囧+我不是药神!学会独立思考做你喜欢做的事成为最大的泪点。一句该上晚自习了承包所有恐怖元素!

19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我说马皓文是一个天生的父亲,其实也在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男人。父亲是男人诸多任务之中最重的一个担子,因为这个使命的背后是家庭。是无数次隐忍之后还能掏出的全部爱。可以说他在尽自己所能,无限接近这个使命的终点。

24分钟前
  • 仙人球球
  • 力荐

犹豫了好一会儿到底给3星还是4星?故事题材走心,整体都能让我感动有了给4星的冲动;但冷静下来,例如桥塌时间节点的卒然,很多的巧合被骤然释怀,每一段落都充满煽情,于是“感动”很快需要被敲问了。虽然题材是励志的,但《垫底辣妹》的逆袭几乎只属于奇迹,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它只是一首充满励志的梦想之歌。

26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还行

【C-】剧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不被应试教育器重的孩子,在父亲野生教育一个月后从全班倒数第一变年级前十的故事。电影逻辑吊诡的地方有俩:①只看到反对应试教育的偏激态度,却感受不到父亲的教育有任何优秀之处,嘴上说着开阔思维,认识世界,执行下来就是游山玩水,躺草地上闻花香?然后就年级前十了?儿子怕不是爱因斯坦再世。②以反制度态度跳出,又反要求制度接纳,讲真,要是最后儿子被学校开了或者不上学了,我还敬编剧三分,嘲讽了两个小时应试教育的腐朽,最后却还是回归应试教育,不是我说这么看不起学校还读书干嘛?自学成才去啊。又想打破规又想成为规则的受益人,这不是当那啥还要那啥吗?全片散发着“读书无用论”的民科氛围,一碗可怕的空想主义毒鸡汤,要是有家长真信了这一套,我为他们的孩子默哀三秒。

31分钟前
  • 掉线
  • 较差

看了点映,电影完整度很好,节奏一般。邓超这个角色太超越他的时代了。他的精神世界强大的像全知的神,他的行为是21世纪以后的人。教导主任作为第一大反派不是很成立,他代表的还是我们这个时代高考的大多数。这是教育的结果,不是错误的根源。而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主题,只能隐晦的表达成,不要停止思考,你不要信别人的话。不能直接反对集体意志,这一点就显得不够左。最后,还看到知识分子精英阶级表达对教育的态度。他们接受底层的到来,但不接受底层的痛苦,他们痛恨集体的桎梏,但没想好,除了呐喊,还能干什么。就像那句台词:儿子,你看看身边有什么,我相信你能自己救自己。但我总想到李安的少年派里,少年战胜了惊涛和飓风,但依然有心里的老虎。他们,还是对生命少了一份敬畏吧。看完想到很多, 3.5⭐值得看!

33分钟前
  • 空气拉花研究生
  • 推荐

有人对我说,“和爸爸有故事的人,看这部电影一定会哭。”中国式的父爱就是,把人生的苦都藏起来,用汗水血泪筑起家,努力攒起所有的甜留给孩子。我家的生活已经算是小康了,但我有一次给我爸买衣服时听我妈说,你不用给他买这么贵的衣服,他现在学会了在淘宝上买几十块的衣服能穿好久。一瞬间哭成狗。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如孩儿能伏于爸爸的肩膀,谁要下车。

34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3.2星。俞&邓获颁影坛新一言难尽组合。1.最大优点,利用老歌营造年代感,简单实用,《渴望》《亚洲雄风》《当年情》98洪水等。老歌用太多,旁白也太多。2.剧本有大问题,不接地气说教味十足,主角大道理狂。恨不得所有配角都是恶人,恨不得所有苦难都加在父子身上。3.为戏剧效果不顾基本故事逻辑,教导主任被妖魔化,孩子又脏又伤进教室,他居然不闻不问直接继续发自己的火?揪着大桥问题不依不饶的一堆邻居是有多闲?4.作文脑补部分有趣,但,老师给作文要么0分要么满分的处理,编剧能否先问问一般的老师,0分作文出现的概率多大?5.“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应该来自《请回答1988》吧?显然1988效果更好。6.要维护好演员的身份,有时候真就得保护好自己的羽毛,少上些综艺,少些八卦,这话不止针对邓超,对任素汐亦适用。

36分钟前
  • what'swilliam
  • 还行

1.你不能因为自己成绩差,你就觉得教育制度有问题。“思考如何改进教育制度”和“把教育制度的不足当成不好好学习的借口”是两回事。2.学校和老师不是你的敌人,你的敌人是贪玩和懒惰。应试教育不好,那逃课、不做作业就好吗?你有梦想,所以你要追逐梦想。那别人就没有梦想吗?谁说追梦就要放弃学习?“只顾学习”和“完全不学习”,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哪来的优越感?3.母亲说儿子就是笨,街坊都是小人,徒弟靠不住,教导主任坏透顶了……唯独马皓文善良淳朴为大家背锅。把所有人(除了小高)都拍得那么坏,来衬托马皓文最好,这也太恶心了吧。4.儿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竟然叫父亲放弃他的理想。事实证明这教育太失败了,所以你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的教育比别人高级?本以为儿子会意识到错误,帮父亲打官司,是我想多了。

40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从《分手大师》到《恶棍天使》,邓超&俞白眉的组合似乎就成了烂片的代名词,但《银河补习班》却带来了惊喜!内容和立意并不创新,描写屌丝父子逆袭、素质教育VS应试教育的影视作品多如牛毛,可它却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电影拍出了韩寒的味道,笑点自然而不低俗,金句富有哲理而实在,数个场景和对白仿佛带我们回到了《乘风破浪》和《飞驰人生》之中,笑中有泪;电影也有《长江七号》与《我不是潘金莲》的影子,引发了众多反思和共鸣,更牵出了不少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再加上时代的情怀和关键细节位的前后呼应恰到好处,看得是津津有味。当然,不足也较明显,结局太彰显正能量,部分细节过于理想化,某些剧情的走势也较造作和狗血,选歌甚至还不如《港囧》……不过总体而言还是一部相当不错而又有教育与现实意义的电影,适合一家大小一起观看。

43分钟前
  • ryanjordan
  • 推荐

我觉得还是应该鼓励邓超和俞白眉继续拍这样的电影。邓超是很棒的演员,俞白眉是很棒的编剧,但我一直不理解他们俩之前拍的那两部电影到底是图啥……现在有了《银河补习班》,我觉得他们终于找对自己的感觉和方向了,所以还是要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鼓励这两个很棒的演员和编剧去做这样的电影。只要有进步,他们在未来也许还会给出我们惊喜。

45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看到98年九江洪灾的时候很害怕下一秒会响起《为了谁》的配乐。

47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较差

看完点映,想说的很多,这部电影正式上映后,也许会有人打零分,也许会有人打满分,也可能会有人打出不一样的分数,但不管怎样,对我来说能震动人引人思考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51分钟前
  • 白菜馅儿黄
  • 推荐

片子的问题确实不少,时间线跨度大导致剧情很多地方衔接不流畅,很多情节说不通(比如逃学看航展),有些配角就是为了搞笑,没什么作用,有些台词说教味也很浓,但是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主创足够的真诚,他们为我们展现了父子亲情,几处地方直接击穿了泪点,他们借马皓文和阎主任的赌约去探讨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应试教育的利弊,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一味地上补习班冲击清华北大么?这点我也很感激我父亲,没有强迫过我考高分,让我去找自己的兴趣点,可能很多友邻的评价都不会好,但是我还是想推荐一下,可能会有自己的影子。配乐上有不少经典老歌,白宇太空营救那场戏的配乐紧张到爆,而且表演上没有前两部那种尴尬,演技基本在线,笑点穿插上有时候有些突兀,不过比邓俞组合前两部电影好太多了。给个鼓励分。(8.5/10)

52分钟前
  • mdr skywalker
  • 推荐

这片子就像一锅毒鸡汤,试图学“药神”,批判一下应试教育问题,结果父亲就只能一直给孩子灌输鸡汤,贴上父爱的标签,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给学校添乱,根本也给不出所谓的更好的教育方式,只能用爱给孩子发电。任素汐的那句台词,可以很好的评论这部电影,你这是洗脑组织吗?拖沓的节奏,没完没了的抒情更是雪上加霜。有场戏很能说明导演的能力,邓超拎着蛇皮袋出狱之后,去了任素汐的家,第一次见到前妻的新老公,三个人的调度和机位,一通轮番的过肩镜头拍下来,完全看不出这场戏里三个角色的关系和内心活动。还有演邓超儿子成年后的那个演员,台词功力跟读课文似得,不管是在太空里读课文,还是高中时代装嫩,也是看得人尴尬。真该好好跟任素汐学学,如何把正经的台词处理的自带笑点,只要她一出来,她就是整部电影里的最真实最生活最闪亮的星。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