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亨特张

HD

主演:张立宪,史航,宁财神,顾小白,白燕升,牟森,齐溪,舒可文,王鸥,一枚泼妇,赵明义,张发财,陈晓卿,全勇先,张小强,张阿信,张晔子,徐闻,慕容雪村,张恩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1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2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3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4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5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6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13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14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15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16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17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18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19神探亨特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神探亨特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便衣民警老张(张立宪 饰)在酒桌上跟一帮兄弟们开怀畅饮,用歌声道出了北京的苦辣酸甜。他们潜伏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伺机而动,抓捕违法犯罪人员:无论是用电子干扰汽车车锁盗取财物的,还是用残疾人作诱饵碰瓷的,无论是拉帮结派的梁上君子,还是招摇撞变的算命先生……全都逃不过老张的法眼。老张的事迹甚至还上了北京电视台的纪录片。然而,眼看犯罪分子一个个落网,老张的内心却陷入了迷惘。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多年的打拼,令老张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他有哮喘,有高血压,但是为了抓贼,他努力地克服着自己的困难。然而,他门口总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尾随者,很多光怪陆离的事件接连发生,令老张和他的弟兄们猝不及防……  本片根据北京市海淀分局双榆树派出所民警张慧领的真实事迹改编。本片为高群书《“你”系列:1930-2030》系列,张立宪、孔二狗、王小山、作业本、宁财神等约30位微博名人倾力加盟。英村脑残故事第二季璀璨的珍珠[普通话版]没有人活着吗?卢娜吸血鬼不死春天女巫恋人天地无容人间世事老师们巴黎谍影人间失格男与女2023老妈撞入电视台第一季致命钥匙第三季错误的啦啦队长叛逆女流月光男孩星空恋人 星星篇绑架新娘燕子与山雀致命急件不可思议的融化人遗留搜查6小双侠月上重火美人为馅2老头子海蓝时见鲸毛绒消失的子弹(粤语版)南风2014冷月剑无言9号秘事第一季中国轮盘报童传奇少女斗恶龙张三丰杀戮本性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一出人间喜剧

       这部电影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让北京第一次看上去像一个县城,还是现在开口闭口中比说民众普遍素质不高的县城,立马让北京从过往的华丽影片脱离出来,掀开了盖头来,这地方就是鱼龙混杂的普世之城。

    从开头主演警员老张唱出第一句歌词时,这部电影的表达已经异常清楚,对现实的无奈与批判,严格说来也说不上批判,也就是将我们能见识到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看电影的观众,这就是你我生活的城市,在这里,导演刻意忽略了北京的特点。过往看发生以北京为故事背景的城市,三里屯、故宫、后海和胡同都是必定展示的场景,反观《神探亨特张》,你在其中看到的街道、商厦和居民屋都是全中国最普通的房屋,即使多次将镜头对准民间你也难见胡同出现在这部电影当中,甚至有一刻我感觉它是在西部城市拍摄的。这一切似乎在刻意提醒观众,这是你我生活的城市,要是愿意,这城市名字叫什么都可以,因为它拥有的只是中国现实这一个特点。唯一能让人看出这有点北京的就是开头十几分钟处一个大哥骑着老式双座驾摩托,副座位上坐着一只极为个性的狗,这种上世纪的感觉才是北京的感觉,除此之外,故事发生的每一个地方你都能在自家附近找到。这就是现实。

    除了北京地标式的建筑之外,在以往电影中,北京人是有素质有文化的人,还有就是时尚感与现代感同时具备的完美中国人,在这里展现出一种普通化的民众,人都如此,何必伪装。当老张将车误开到行人道路时,行人上来就是一个中指外加一句:“傻逼!”随即便敲打车窗,这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也是以往北京人不从有过的形象。不仅如此,有三分钟的纯开车绕着道路跑的段落,第一眼看上去这段落对于剧情的推动毫无作用,仅仅是为了展现普通的城市所能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抛锚,找人推车,开车抢道,这种平常的事情构成了一个现实普通化的县城北京。

    电影对自己的地位其实并不明确,通过抓形形色色的贼来展现人间百态,说实话这是个困难事情,前后交代不明确更会给人一种虚假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状况常在电影中出现,《失恋33天》便是一个例子,想展现的是恋爱百态,最终变成了一出靠嘴皮子构成的苦情剧,而且还是电视剧水平的。本片在极力避开这种错误,前半段零散的案件都交待的很清晰,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是多彩的,为养家集体骗人的集团领头妇女,眼镜男、骗钱女等等,这些人物都是社会悲剧下的产物,几乎多到遍布中国各地,但是每年的感动中国看到了什么?只是将这些美好化,就像是给一个老妇涂脂抹粉,异常恶心。

    有观众说这部电影在个别故事上交代不明确,第一个集体诈骗案发生在一个西装司机身上时,为什么会突然冲出一群人将团伙打到在地随即逃跑,其实这种事情是社会上最常见的,俗名叫拉帮结伙,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见到,我在徐州也见识到过,大哥们冲下来打完就跑,平常。不要说交待不清楚,难不成还要将镜头对准老大让他说一句:“把这群人解决掉回来。”留白是一种叙事手段,也是一种节奏控制,结尾匪帮老大在天桥上输了之后有人问后续交待,说电影叙事上缺少交待,至于此处我更不想多说,难道非要给一个老大被关进监狱的镜头你才能满意?这种叙事上的留白才是电影对现实的控诉。

    电影采用手持式摄影来增强现实感的做法很是有用,让人有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觉,但是中间有一段落直接交待摄影机来拍摄纪录片,立马让影片脱离现实电影变成了伪纪录片,让观众脱戏,还刻意的加上一段主角独白,说实话感觉很是生硬,之后硬切回电影感更会让人感觉伪纪录片这一段稍显多余,也许只是一种急于表达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感。

    结尾的结束是有些仓促,直接从高潮到了结尾,情感上稍显仓促,也许正是结尾曲《北京》出来的恰当时刻,补上了情感上的后续,才不至于烂尾。

 2 )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口气请套用在公交上推销“58同城”的杨幂),里面包含了太多神奇的现实。我毫不怀疑里面那些刺痛了某些娇嫩的影评人的段子的生活真实性,背着小孩碰瓷,追着警察要债这些事情,跟盘踞在画面上的“武汉久久鸭”一样,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都是常态,不寻常的只是登上了院线银幕而已。作为半个双榆树原住民,这一幕幕似曾相识的街头活剧没法不让我生出亲近感。高群书说他想展现“现实生活的犬牙交错”,从这层表象上来说,他做到了。

这部影片的神奇之处才刚刚开始。照高导说,影片剧作奠定在大量对基层警察的访谈基础上,所以能做到这种表层的“接地气”简直是太低太低的标准。而在这些鲜活的材料之上,高群书作为导演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才真是让人好奇。

找人那场,警察把联防大妈叫过来吼一嗓子:“肖家河走丢了个四岁小女孩,天特别凉,大家发动一切力量去找哇!”众大妈这就得令去了——你们连小朋友长什么样、高矮胖瘦都没交代好不好?上哪儿找去啊?还有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街头拍摄,声音的处理水平简直直追《西风烈》。女骗子用假钞骗老大妈那一场,镜头从车外切换到车内,街头的嘈杂声没一点减弱,亨特张打开车门又关上,噪声倒是减弱了,可车外头两个人的对话居然更清楚了,再切到车外,又是没有任何变化——这片子只有画面是“写实”的。

还有高导从《东京审判》以来就万年不变的转场神器——渐黑,就跟所有半吊子诗人都热爱省略号一样,完全不管对话结没结束,后面接的是个什么镜头以及意境是否匹配,镜头永远作“意味深长”状结束。这种技巧上的贫乏在影片高潮段落达到了极致,警匪王牌对决是通过搭公交、点烟借火这种日常小事完成的,导演一定觉得这么处理简直高端死了,直追《导火线》等等大师名作啊有木有?其实你真让他拍个面对面冲突的戏来看看?不《西风烈》了才怪。爱发宏论、爱把”真汉子“挂在嘴边的高导从影像上来看,从来就与“干净利落”这几个字绝缘。

影片的神奇因此顺理成章地再上一层楼——它是怎么把高群书送上金爵奖的“最佳导演”宝座的?老百姓难得看见个“接地气”的片子,饥不择食事出有因,评委总不至于也没见过世面吧?翻了翻评委名单,六个人里头就有李冰冰、张扬、张家振三个华裔,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不过这些加起来,也不如某些评论神奇。“阉割现实”、“伪造和谐”等等,公知范十足,问题是——我要说句公道话——在目前的环境下,你怎么可能指望真的看到一部《神探亨特张》而不是《神探小德张》呢?没拿过“十五分钟五六千红包”的影评人们,看问题果然不在点子上啊!导演首先应该做好导演的本分,然后才配用“民众代言人”的资格去要求,就像作“公知”状的人首先应该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然后才谈得上“公共”一样。话都说不清楚,对着镜头唱《现象七十二变》、大侃“负能量”,只能说明喝高了而已。

敬业才是硬道理,或许是这部“神奇的电影”带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3 ) 看不见的神探,看得见的张

《神探亨特张》起了个类型片的片名,但是不具备类型片的元素,所以冲着类型片的片名来,进影院等着看神探的观众恐怕要大呼上当,尼玛这是一标题党。看影片最后的票房,可以推测上当的观众很少,尽管《神探亨特张》的口碑还是不错的,但正和绝大部分好口碑的国产电影一样,虽然名声在外然而总是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进影院。这说明手里赚着钱的观众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好莱坞大片标准培养起来的观众还是只认大片才是王道。

影片中的亨特张既没有神探风采,也没有显出如何高超的破案技巧,整天就是抓一些鸡鸣狗盗的小毛贼,偷抢拐骗的社会闲杂人等,混迹于尘土飞扬,人群嘈杂车辆轰鸣的大街上。这里是北京,不同于大多数影片中国际化都市的北京,烟火气儿足,可能你看的有些不过瘾,但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北京才更接近真实的北京。这样的北京你在主流的中国电影中看见过吗?反正我是没看见过。这是这个电影的可贵之处,也是它可爱的地方。电影中的北京有多种形象,大多如梦幻般虚无缥缈,当电影已经习惯了给观众制造梦境的时候,观众是希望这个梦境一直飘渺下去呢还是希望它能往下沉沉,沾染点凡间尘土的气息?我不知道,但是看院线轮番轰炸的片目来看,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沉醉在其中而不愿意睁开眼看一看周围的世界。神探亨特张有着这样的努力,但票房还是说明了问题的关键,观众已经习惯了梦境。

对于习惯了被装饰成的高楼林立,夜晚霓虹闪烁灯红酒绿的北京来说,有些观众可能会慌张,这是帝都吗?没有镜头缓慢扫过的高档写字楼窗外玻璃的反光,没有穿着精致的俊男靓女,没有高档公寓豪车美酒华服名饰,没有职场精英高级白领大款老板和养尊处优的贵妇,没有出轨劈腿小三婚外情,然后扔给观众的是一些小偷骗子,戾气十足的底层人物,这些人生活在底层,为了混口饭吃坑蒙拐骗,到最后发现每个人都有成为这样的人的迫不得已之处。问题不在于这些底层的人物成不成立,而在于这样的人物终于群体性地出现在了中国电影华美的大荧屏上。并且平心而论,这一群人物表现的不错,足够的精彩。这样的帝都太不像帝都了,假如你问大部分人对北京的印象,他们可能一下子想不到近在咫尺的自己生活的那一方区域而可能会脱口而出那些被塑造在人们眼中的北京的形象。神探亨特张至少提醒了人们真实往往在被人们忽略的地方。

《神探亨特张》的叙事上存在明显的缺陷,题材天然的散乱几乎构不成叙事层面上的核心故事,影片有一条叙事的主线却没有很好地让这条主线顺利地发展下去,故事虽然走到了尽头,但主线早已凌乱不堪,被人诟病在所难免。导演为主人公亨特张设置了大反派张发财,可是大反派却立不起来,不但跟张构不成对手戏层面上的对峙,而且这个张发财还很奇怪,来也无影去也匆匆,故事中大多数时候他几乎是不在场的,倒像是在唱一出空城计,双方斗来斗去不见其形,大反派最后莫名其妙地被抓住了。就这样影片结束了,故事也许就像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一样,沉又沉不下去,扬又扬不上来,总憋着有一股无可奈何的劲儿,只能就那么活着,把它展现在那里。

我胡乱揣测导演高群书的想法,他是想做一个没有核心矛盾冲突的故事吗?只展示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事件,所谓的没有大,小就是大。然而观众的压力,准确来说应该是票房的压力使他不得不为影片找到一个核心的对立冲突,观众早已习惯了在影片的开始就寻找矛盾的起点。又或者周云蓬这个大BOSS之所以没成型是因为老周行动不便,但显然这个问题站不住脚。

尽管是这样,我依然喜欢这部片子,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喜欢影片的烟火气儿,它来自市井,不论你是国际都市还是县城小镇,市井的气息才最让人踏实。北京就是这样的城市,既有高贵典雅又有烟熏火燎,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让它更有味道。影像的风格也像纪录片一般看似随机抓取,大部分的街头场景,摄影机镜头不停地晃动,就像是感染了嘈杂环境中的躁动不安一样,东张西望,不断地从一个人扫到另一个人,镜头小心翼翼地跟着影片中的犯罪分子,在捕捉画面的同时也捕捉到了这个城市的呼吸。

亨特张警官终日都在抓贼事业的一线上作战,但是影片塑造出了亨特张浓浓的人情味儿,以至于有挑剔的观众说这是主旋律影片的新变种。以往的主旋律影片擅长于把人物写的接近了神,还好神探亨特张中的张警官没有成为神,但是有了人味儿,这是关键的。影片中的张警官首先是个人,要演出人的样子,主演老六功不可没,沉稳大气不动声色的表演几乎看不出表演的痕迹,高群书找来了一批非职业演员来演出此片,这是让人兴奋的地方,我相信如果把这些非职业的演员换成职业的,那么影片会打折扣,因为经过职业训练的演员会磨掉表演中最天然的那部分,而这又是无法补救的。

主演老六说,高群书想拍人民暴力史,后来他又说高群书想拍的是人民和解史。这其中有玩笑的地方,但自然也有高群书的本意,无论是暴力史还是和解史,对于这部影片而言题目是有点大了。我更愿意把神探亨特张看成是“街头电影”,如果导演再狠一点,这是不是就是影史上著名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在双榆树派出所的地界上借尸还魂了?自从有人以来,就像是人类从没有停止过繁衍生息一样,他们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暴力,然后等到暴力发展到要超过人们承受的极限时,这时候只能选择和解。神探亨特张中的暴民们并没有在影片当中,在南起北三环四通桥,北至北四环中关村,东边到大钟寺西至海淀桥这一方区域里和解,和解的声音是导演高群书发出的,众多的微博名人饰演的暴民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混迹于双榆树派出所地界的各个角落,无论是言语的暴力还是身体的暴力,在影片中发出去了也就发出去了,没有和解的愿望,同时也是由于影片中人物众多,他们更像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和解。在影片的最后,高群书用影像的形式,在北京冬季漫天飞舞的雪中,画面足够的漂亮,足够的安静,足够的感人,高群书终于让暴民们和解了。

《神探亨特张》即便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还是展现了一个导演想要在这个包装的或成功或不成功的所谓的商业片占统治地位的电影市场上努力的另一种方向,而这种尝试恰恰又是中国电影所缺少的精神气质,但毕竟高群书导演还是做了,因为很多导演还不具有这个条件,可能也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4 ) 以管窥豹

  先不去揣测微博和微博加V用户们串场的问题,这世界被微博侵扰的还不够吗?在书写里,就不多提了。
  从开场说起吧。
  全片的第一句有意涵的台词——“北京的朋友们坐下,你看这大楼盖得越来越高。。。就像那彩色电视变得越来越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在觥筹交错中喝着闷酒,耍嘴皮子。这就像想表现一个人孤独,但是不知道怎么拍,结果贴了个音乐,还不是No lyrics的原声带,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直直接接的唱着“在这个冷酷的夜晚,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寒风吹打着我的身体,仿佛世界已凝固,噢,如此孤独。。。”这种方式,最快,却也最不考究的,植入了一种情绪。
  小蜜蜂话筒置在演员身上,大远景的使用,定机位长镜头记录演员的表演。摇来摇去,从环境pan到人物身上,各处各样的空镜插入,交待环境且增添了生活气息,真实质朴信手拈来。
  电影最让我觉得有趣的一幕是地上的牛皮癣广告一贴一撕的镜头。重复性的动作节奏感极好,琐碎,猎奇又司空见惯。
  
  这电影拿下金马最佳电影让各路人士唏嘘不已。
  但我想,这大概是台湾人从此片里乐意发现的北京。片名那句Beijing Blues,映衬着张警官拿mic对着摄影机念叨自己的“负能量”,给影片抹上一丝淡淡的哀伤与寂寥的宿命感。事实上作为一个外来者,这片会让人觉得妙趣横生,在撒泼打诨的诈骗和偷窃行为中,能感觉到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的求生之道。没有深度挖掘和塑造某一个形象,只是平面截取生活一个面向,综合性很好。
  影片中所有人物说话的方式节奏和反应都很中国很北京。说不了两句就摩拳擦掌要打人,随便的一两句言语冲突就一发不可收拾的放狠话。碰瓷儿、讹人、装扮大师算命、用百元假钞换零钱,耍大枪似的轮番上阵,眼花缭乱。
  这种市井气息是最有魅力的。论其原因,一来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城镇的方言会给人一种疏离感和陌生感,北京在语言上易于理解,二来外来人口众多,他们的涌入给北京注入了提供新鲜故事的活力。现实层面上,故事中的小偷和骗子都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上有老下有小的,不过是在这硕大的城市混口饭吃。法律如一纸空文,关君子不关小人。就像围观群众会质疑突然出现的警察是真是假,而不会去帮忙陈恶扬善。这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对暴力机关的不信任,大概也是张警官最苦恼的地方——他所声张的正义,却只是生活的一瞥;办下的小两千个小偷小犯,却根本改善不了这个恶环境。
  贯穿始终的是那追着张警官要钱给哥哥治病的小子,张警官最后那句:“你要是愿意,你给我打下手,咱们一起抓贼”,感染一个无赖,化腐朽为神奇,好像拯救了一个肮脏的灵魂,世界又美好了起来。
  张赵炸酱面馆,算是老张的梦想,以解决他的“负能量”,看过了人心不古把法律置若罔闻,确实,心里堵得慌。
  想起张警官退休后兴许会开这样一个小馆子,生活好像又小了起来,没有对模范和英雄的崇拜,歌颂。平平淡淡,妻子很好,女儿也很好,想来,也很温馨。
    金马的问题,说白了,远观北京,无限奇妙。
  

 5 ) 北京片警故事

比起形神俱损的《萧红》,《神探亨特张》似乎还值得写点什么。我想,这肯定不是因为老六(张立宪)、高群书或者一票微博红人的关系,也不是所谓的纪实、批判和不搭嘎的现实主义,而只能是因为北京,因为这座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从北京远道而来,看到了一部发生在北京街头的民警故事。电影里有拥堵的交通,有加长公交车和众多过街天桥,有喧闹嘈杂的噪音污染和形色各异的无名路人。当然,最感动我的莫过于结尾那大雪纷飞的空镜头,夜下的北京,突然变得寂静起来,无比安宁,让人感觉到渺小,也平息了整个电影故事的火气。 电影结束时,朋友问我,怎么样。我对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说,冲着这一画面,我愿意给它再加一分。去年夏天,我经常出没于电影里的双榆树地区,也就是亨特张的管辖片区。新中关、双榆树、北三环、四通桥,片中还有老牌的双安商场,中老年人的天堂。它对面是家麦当劳,然后还有中国电影院线的头牌票仓UME华星。不远处是人大东门,假证天堂,无数人在这里当上了大学生。 可以说,我对双榆树这边的兴趣程度,远胜过了电影里的亨特张本人。《神探亨特张》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抓小偷,重复。然后是底层警察的无奈感言,烦啊、愤懑啊,憋着难受。技术手段上,《神探亨特张》并没能超越高群书不小心拍出的《千钧一发》,手持、不停拆弹,无疾而终。片中有一场戏已经道出了这些警察的工作意义:有人往路面上贴小广告,异常熟练、专业,然后是几名清洁工的辛苦打扫,一人往小广告上倒东西,后面的跟着捡,清理着路面。这些片警所做的事情,只是这个社会和这座城市日常运转的一部分,他们找不到发端,也看不到尽头。 事实上,如果《神探亨特张》的故事再质朴再低调一些,高群书收一下给名人玩票献唱的心,别老想着中国现实的深浅,或许,我能对电影多一些好感。如果电影只有那些看似毫无观赏性的办案破案,那我可能也会更宽容一些。以周云蓬为例,他横竖都不像一个贼王。即便有了这条线索,《神探亨特张》突然变得戏剧化起来,可它偏偏做的不到位。这种更适合出现在杜琪峰《文雀》中的对决游戏,令电影突然失去了方向。在一场又臭又长的追逐后,电影终于结束了。更离谱的是,《神探亨特张》把这场警匪对决安插在了十万元的捐款上,它的存在跟二楼上出现要捐十万的女人一样诡异、离奇。同理,先前由骗钱一段带出的小悦悦故事也极其离谱,一枚泼妇的惨烈嚎叫更是过得不能再过。一件真实的事,一些真实的人,经过电影这么一搬演,突然就变成了迎合于世俗的资本。 《神探亨特张》令我觉得真实的地方只有北京,洗不干净的车、灰蒙蒙的小区楼还有脏脏的街道马路。简单说来,影片流露的北京味道可能只是吃穿住行,也是那个下岗女工兼残疾人口中的北京人和外地人。从亚运会到奥运会,北京经历了可怕的变化。胡同跟随着宁瀛的《民警故事》,几乎已经消失不见。港灿的合拍片不知道怎么拍北京,只能拍拍国贸CBD和三里屯VILLAGE,就连《失恋33天》和一些土炮时尚片也是如此做法。最夸张的《醉后一夜》,它所展现的北京只是几家蒸发空虚的夜店。北京不在老舍那里,也不在北岛那里,没人知道北京去了哪里。因此,哪怕对《神探亨特张》有诸多怨言,当它展现了北京微小的真实一面,常年经受院线片摧残的我,已经觉得大感兴趣。 尽管有说,警察题材将会很快解冻,然而在具体拍摄时,《神探亨特张》也有一种无能为力——这点很容易揣测和判断。无论是切入的角度还是批判的力度,即便高群书已经拍了那么多的警察故事,它其实都很难施展。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无非是在另一个计划烂尾搁浅后,高群书“以小博大”、大走微博营销路线的一次尝试,他甚至已经想到了体面的退路,当成在现实面前的撞墙失败。然而,就像朋友不屑的那样,真会有普通观众愿意买这些段子和公知的帐?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6 ) 《神探亨特张》手记

神探亨特一:人民暴力史

    2011年夏末的某一天,接到高群书老师的短信,让我参演他筹备中的一部新片,“再给你个影帝当当”。这个“再”字用得多少有点儿不恰当,上一个影帝就是如此吆喝又莫名其妙转手给别人的。鉴于此前《千钧一发》时我已经被这样涮了一道,所以大致明白,演艺圈都喜欢上路前多准备几个备胎。
    入秋时节,在一次饭局上,高老师又提起此事,我回答:“俺可不是那种随便给戏就上的人儿。”高老师吹着他那英年早花的胡子,驳斥我道:“俺也不是那种随便给戏就导的人儿。”
    于是,模仿着那些大牌演员,我矜持地提出,先把剧本发给我看看。
    未几,剧本发到我的邮箱。《神探亨特张》。编剧高群书。
    “神探亨特”是八十年代末期风靡中国的一部美剧,几乎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张”是张惠领,北京双榆树派出所警察。“神探亨特张”,辖区内老百姓把前两者嫁接到一起,这么称呼他。
    由高群书老师找俺这样手脚不利索的老男人来主演这一桩事儿就可看出,这部片子跟惊险、神奇、探案、飚车、爆破、武打等惯常警匪题材没什么关系,就是一部纪实题材的电影,毫无传奇色彩。看了剧本,我便知道,这部片子跟主旋律英模片也没什么关系,尽管现实中的张惠领警官已经荣膺一大堆荣誉称号,所获勋章比人气最高的新浪微博旁边挂的那堆虚拟的都多。
    在那次饭局上,高老师诠释他的导演理念:我要拍的,一句话来概括,人民暴力史。
    看过剧本,我深以为然。老百姓之间彼此伤害,相互糟贱,抛开法律层面的执法者与违法者、罪与非罪不谈,影片要表达的,就是善恶是非融会贯通在一处,温情与残酷犬牙交错在一起的那种感觉。
    隆冬时节,北京街头,《神探亨特张》开机,四十二天拍竣。
    这世上所有的职业都要受苦受累负伤挨骂,但只有艺能界,以为自己在为全人类生产精神粮食,把他自己遭的那点儿罪当成不得了的牺牲来渲染,边呻吟边记录各种花絮。咱可不能那样,俗。
    事实上作为演员已经很舒服了,特别是不拿片酬纯粹客串的业余演员,剧组对我们都很客气。每天在片场的时间,我们璀璨的演技也就绽放那么一会儿,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里候场,等剧务、场务的工作人员忙活。
    漫长的候场,用手机上微博,成为我们消磨时间的最大法宝,一会儿冷到骨头里,一会儿笑到心坎上。
    看微博上的吵吵闹闹,分分合合,不得不感慨,许多识文断字、文凭等身的人,比升斗小民、市井百姓还要狠毒。不管是恨不得把对方生吞活剥的残暴派,还是擅长勾兑尖酸刻薄言语的阴毒派,不管是扬言要灭对方全家的杀人犯,还是幻想要跟人家上下三代亲属(还不分男女)发生肉体关系的口淫犯,人民暴力史,信夫。
    片子拍完,后期制作阶段,我听高群书老师又发出高论,他要拍的是人民和解史。不知道是不是为通过审查,他才说出这么和谐的话来。
    但是,没有了冷风刺骨的极端环境,不用再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我再看微博,也多了一些从容平和的心态。你不得不承认,总觉得某些人就是连你家宠物狗都不如的畜生,这样也不是个办法。
    活在当下,你必须学会与你不赞成、不理解、不喜欢的人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座城市里。人民和解史,是未来的愿景,也是现实的需要。
    因为,你总不能拿冲锋枪把对方给突突了吧。
    人民与人民之间,是需要和解的,即使不和平,也要共处。谁要不同意高群书老师的这个观点,我们就拿冲锋枪把他给突突了。


神探亨特二:反高潮

    过年的时候,我秀了一张自己在《神探亨特张》里的造型照,身罩我人民警察的冬季服装,凭添几份神勇。之所以这么烧包,是因为这样的场景太少——《神探亨特张》全片,所有的戏份,俺这个警察都是便衣出镜。唯一一张穿警服的剧照,是为了满足男主角家里的道具要求才特意拍摄的。结果在拍戏时,这张仓促粘在墙上的照片带着相框砸中正坐在下面的我。NG镜头。
    为什么不满足俺的制服诱惑呢?因为故事原型张惠领老师就是奋战在一线的便衣民警。除了这个原因外,我想,也是高群书老师有意为之。
    有一种说法,当下的六岁小孩,其视觉经验比电影电视发明前的艺术大师都要丰富。这应该是真的,试想如达芬奇徐文长这样的艺术家要是现在复活,看一段十几秒的广告,景别景深的变化,蒙太奇CS镜头什么的,还不得把他再给吓死过去。
    不过,反过来说,现在的人们看电影电视积累的体验太多,也越来越难有新鲜感了。比如说吧,看吴宇森老师那一派的片子,一个人物出场,伴以潇洒优雅的慢动作,你马上就会知道,这是个重量级人物,而吴老师的铁杆影迷,体内则开始分泌对鸽子慢飞镜头的期待型肾上腺。看一部动作片,如果反派一号很轻易被一枪撂倒,或全片进行不到一半这家伙已死跷跷,你马上就会知道,这孙子是假死,一会儿还会出现,继续作恶,在片子的最后,与正派一号来个巅峰对决,双方耗掉全片时间最长的一场戏,互殴个乱七八糟,才能死踏实了。
    明星制下,这样的俗套更是连低于一般人智商的影迷都难以哄骗。比如一部片子的主角是卧底神探,主演刘德华,尽管要到后半部才揭示他的真实身份,但你一看刘德华出场,哪怕他是卖茄子的,也马上可以断定,他就是卧底,跟茄子无关。再比如一部爱情片的两名女主演,一是超级巨星范冰冰,一是刚出道的小女星张冰冰,连片子都不用看你就知道,片中属于张冰冰的所有男人,最后都会被范冰冰合情合理地横爱夺刀。
    你说,这样的电影还看个什么劲儿?
    于是就有了一派电影人,跟观众的看片经验、观影期待拧着来,你以为是什么,你想看到什么,他偏不这么着。
    你不就是爱讲一个王子遇见公主,鼓捣来鼓捣去,最后结束在“从此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吗?我来给你展示一下王子和公主之后是如果过日子的,让你看看生活是如何把他俩鼓捣来鼓捣去。你不就是爱讲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吗?我来让你看看城堡里的侍女和仆从、店主和农夫,王子公主国王大臣反倒成为背景。
    你不就想看张明星脸吗?老子偏不,给你搞个全中国坛子脸大展映。
    这种“反高潮”的理念,也许是高群书老师的追求。他不会让你看到猛警恶匪,而是一些比你还落拓的市井人物。他也不想讲述一个结构圆通、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剧情就像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一天挨着一天地过,一件事摞着一件事,有的事突地出现,有的人蓦地消失,没头没尾的,也就那样了。……日子好长啊,可你还得过下去。
    十八世纪末,意大利人卡罗·葛齐说,世界上只有三十六种剧情。这三十六种剧情分别是:求告、救援、复仇、骨肉间的报复、追捕、灾祸、不幸、革命、壮举、绑劫、释迷、取求、骨肉间的仇视、骨肉间的竞争(为了爱恋)、奸杀、疯狂、鲁莽、无意中的恋爱的罪恶、无意中的残害骨肉、为主义牺牲、为骨肉献身、为情欲不顾一切、必须牺牲所爱的人、两种势力之争、奸淫、恋爱之罪、发现所爱的人之不荣誉、恋爱被阻、爱上仇人、野心、人与神之争、错误的嫉妒、错误的判断、悔恨、骨肉重逢、丧失所爱的人。
    于是戏剧家们就开始发愁:所有的故事归根结底就那么几个套路,长此以往,人们就不可能再讲出什么有新意的故事了。
    但是又有几百年过去了,人们还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故事并没有讲完。


神探亨特三:群魔

    经过四十二天的拍摄,《神探亨特张》熬到了关机饭的时候。高群书老师给我先吃一颗定心丸:即使别的电影节没咱什么事儿,我们也会专门办一个北京市双榆树国际电影节,把影帝发给你。
    然后我上台,演练了一下获奖感言:感谢高群书导演,把这么一群本应成为我公安机关打击对象的歪瓜裂枣,居然能够跟我人民警察打成一片。
    此时,现场围坐着参演该片的诸多牛鬼蛇神,与我英勇可爱的广大公安干警,频频举杯,相互致意。
    影片中的角色有数十个,全是非职业演员。高群书老师对记者阐述他选演员的两条标准:跟他喝过酒,跟他吃过烤串。
    这两个条件并不难实现,遇到好演员,拍完戏再喝顿酒,吃次烤串补上就是。
    周云蓬老师就是这样。其实片中的大反派在剧本中就是个双目失明的老小偷。但等拍到一半,还没定下谁来演。高老师有一天跟我提起周云蓬,又担心老周没有那个岁数感。我马上说,你是没见过他真人吧,那张沧桑的脸啊,比赵本山还老气呢。
    于是,四十岁的老周从大理赶到北京,演了个五十多岁的小偷。
    老周演的这个角色叫张发财。而现实中的张发财,也被从广西拽过来。他的戏份只有十几秒,在这十几秒的时间里,他要被人抽十几个耳光。演耳光的,是江湖上以“三黑”(脸黑心黑手黑)著称的陈晓卿老师。等这部电影开始宣传时,大家可以看到这两个家伙会娇滴滴地对记者说,我们都是业余演员,不懂什么借机位耶,所以就实打实地扇(挨)呗。
    没错,我们动的都是真感情。牟森老师演一个老愤青,片中和我有一段爆发激烈冲突的戏。我说完剧本里的台词,继续悲愤地问:欠我的稿子呢?!牟森老师马上就颓了。——他欠《读库》一篇稿子,已经拖了四年。
    后来又听高群书老师说,他选演员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有微博。
    我心里依然犯嘀咕,要知道,咱可是搞文字工作的,微博上更是群魔乱舞,你怎么上字幕?比如片中有一个很苦的角色,演员却叫“一枚泼妇”……当然,最不能想像的是在全片的显要位置,出这么一行——
        导演:他回精神病院了
    哦,天哪,想都不敢想。
    但有一天在片场,我见到高群书老师用他粗短的手趾头按着一个计算器鼓捣半天,然后仰天长笑:两千万票房有保证啦!
    等他烟酒嗓里的呵呵声好不容易平息下来,我小心地问:官人何出此言?
    高老师神采飞扬地说:我算了一下,这些演员的微博粉丝数,加起来都有两千万了。
    其心可诛。我悲悯地看着他,想这胖子的数学一定没学好。而我,高考数学可是拿了个满分的。两千万粉丝,如果不算那些博主彼此之间的粉丝有所重合(物以类聚,这是不可能的),不算这两千万个粉丝是否个个给面子的话,即使真有两千万人要进影院看,一张票三十元计,那也是六亿。况且,谁想一个人孤孤单单坐在影院里啊,每人再拉上自己的男女朋友,就是十二亿票房。其中有些粉丝还有孩子,有些粉丝还特孝敬老人……哦,天哪天哪,想都不敢想。
    但我不想告诉高老师数字的真相,宁愿一个人独享这份美好憧憬。十好几亿的营收,别把高老师的胖身子吓个跟头。
    可别看高老师不会算算术,心里却有一本小九九,影片进入后期阶段,他给诸位演员发重要通知说:每人需按各自微博的粉丝数承包票房,敢不接受这一条款的,就把你最猥琐最面瓜的一面剪到片子里……
    唯粉丝数是论的陋习,就这样开始在这个人格闪亮的剧组蔓延。最近我看到《神探亨特张》的一份宣传页面,主演名单所列,全是几百万粉丝的大博,哪怕像慕容雪村这样的打酱油角色。而该片绝对的男一号,因为粉丝数不到其几十分之一,就找不到俺的名字。当然,咱不跟他计较这个,俗。
    另一方面,那些平日里炫耀自己的粉丝数如何之多的自恋狂也开始抓狂。为少担票房之责,像作业本这样的,居然采用自杀策略,通过触摸某些单位的G点,成功地使自己自绝于新浪微博,让制片方徒唤奈何。
    王小山顿起效仿之心,想通过蒙牛行那借刀杀人之计。可人家连牛都蒙不过去,人更不在话下,并没有上其大当,反向他献上深情款款的祝福。结果,王小山自杀不成,却多了几十万的票房任务。据说他忧郁的坛子脸已经为此缩了一圈。
    宁财神倒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人缘是不可能让新浪配合的,便成心在网上说一些颠三倒四的话,激起大家的敌忾之心,倒也奏效,据说每天都在成功掉粉。
    与这些明哲保身的家伙不同,孔二狗老师最近反倒在微博上搔首弄姿,顾盼升粉丝。我听到些内幕,原来是他与一个叫春的人儿陷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唉,大文豪普希金曾经写诗揭露过这种让人昏头的荷尔蒙:
        这里躺着一个生病的学生
        他的命运已不可变更
        请把所有的药都拿走吧
        爱情的病是不治之症
    除了二狗这样的愣头青,大部分像俺这样稳重踏实的老戏骨,均在谋求全身之策。今天早晨,我坐在电脑前茶饭不思,六嫂看一眼俺的早点,已经由豆腐脑变为臭豆腐,不由怒斥道:“你整日价尽在思忖些甚么?”
    我忧从中来,托着俺那丰腴的薛蟠之腮,叹一口幽怨的薛宝钗之气:“唉,什么时候咱的粉丝数能达到六万以内呐。”


神探亨特四:镜头存在感

    高群书老师前几年拍的另一部纪实风格电影《千钧一发》,是被严重低估的好片。这种说法我听许多人提起过。这部片子在筹拍阶段,确实找过我来主演。最后为什么高老师弃俺而不用呢?他的官方解释是,老六说不了东北话,而主人公是个东北人。
    事实上我后来看了成片,看了马国伟老师的表演,马上就知道,换人是换对了,俺自愧不如。
    当然,对马老师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俺自己的否定。《千钧一发》要的那种感觉,确实非俺所有,而《神探亨特张》……某次在派出所拍戏时,我抽空上卫生间,一位民警在俺旁边共襄盛举。要知道,我公安机关戒备森严,突然冒出个陌生人,是要被盘问的。他扭头威严地看我一眼,正要审讯,突然悟道:你是演老张的吧?
    样片出来后,有位不明白演员底细的老师问高群书:主演是你从哪儿挖出来的警察呢。当然也有熟人对俺谈其观影感受:你丫怎么看都像个编稿子的。如此这般,众口纷纭之下,我们已经完成了别林斯基所说的,由原型张惠领、导演高群书和俺三位一体,创造出了“这一个”。
    这得归功于高群书老师独特的爱好:他喜欢使用非职业演员。像《命案十三宗》,许多来自河北农村的演员此前连摄像机都没见过。
    高老师这种重口味的偏好是缘自何处呢?我理解,因为我们这些非职业演员,没经受过科班训练的污染,保持了原生态的神色和表情。用艺术评论的语言来说就是,人性的,更人性的。
    许多人想当然地觉得,没演过戏的人晕镜头,入戏慢,浪费时间,效率不高。没错,我们确实在一开始拍戏时紧张得汗比尿多,拍无数遍也找不到想要的状态,就把导演急得尿比汗少。我们也不懂什么拍摄技巧,该摔跟头就实打实地摔,该挨耳光就把脸扇成猪头,如果剧情需要喝酒,我们就把自己先灌个五迷六道。对了,我们还没架子,每个艺术家都拿自己当普通人看待。
    但是,只要熬过影帝之路的初级阶段,我们就会忘掉镜头的存在,忘掉自己的存在,忘掉表演的存在,像活着一样演戏。熬不过去的只是少数,《神探亨特张》中数十个角色,全被来路各异的妖魔鬼怪成功玩票,只有张恩超老师演一个街头骗子,灌了自己三瓶小二六听啤酒壮胆,依然撑不下去,到第二天便临阵脱逃。不过他在候场时倒巧舌如簧,把围观的美丽女群众说得花枝乱颤。
    顶替张恩超的是江湖人称“铁嘴小喷壶”的鹦鹉史航。他那张小奶嘴一旦开喷,口水四溅,便在冬日暖阳下幻化出一道道迷你彩虹。真有路人被他说动了,堪堪上当之际,被另一个同样当真的路人很好心地阻挡住。
    镜头存在感,是一种陋习,我觉得,职业演员比非职业演员更要恶劣。有一次,我的闺蜜严歌苓老师拉俺去看《金陵十三钗》初剪本,其中有个镜头,是把十几个国军战士一一扫过。那些演员中我只认识佟大为(听说有许多一线男星纷纷要求在片中打个酱油),但依然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职业演员,谁是普通士兵演的。严老师长居海外,更不认识这些人,看后给张艺谋老师提观感,她毫不留情地说,这些明星都让电视剧给毁了,跟那些群众演员一比,显得太不搭调。把这个镜头删了吧,太刻意。
    不知道影片公映时,这个镜头是否会有修改。但我是不抱希望的,因为职业习惯已经让他们不可能消除那种镜头存在感了,只要一意识到自己是在拍戏,面部肌肉马上进入创作状态,拦都拦不住。
    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歪瓜裂枣,演技不是好与坏的问题,而是有与无的问题。没错,我们也许演不了多么好,但至少不会像专业影视演员那么糟,我们不过火,不抖弄,不试图时刻提醒观众:瞧,我有演技。瞧,我会演戏。
    这简直是一种美德。
    那这种混不吝的信心是缘自何处呢?我理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属于不可再生型演员,玩票又不是饭碗,过把瘾就息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咱不是业余演员嘛,演得好,那说明咱会演戏;要演得不好,那也是片子没拍好,没剪好,没导好,就跟俺没什么关系了。
    唉,古希腊哲学家六哥拉底说过:
    什么是中国人?就是全世界中最善于委过于人的人。


神探亨特五:现挂

    当年有一套大书World Music,网罗全世界科班体系和商业体系之外的民间乐风、乐手。做版权引进计划时(后因故未遂),我将书名改为《他们不识谱,但他们会唱歌》。仿此标题,我们这些业余演员如果为自己吹捧,可以说成是:我们没演技,但我们有智商。
    我们的智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星球大战》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韩素罗船长和莉亚公主是一对欢喜冤家,俩人一直把爱意表现为厌烦,吵个不休,直到《帝国反击战》一集,韩船长被敌人抓住,要被冻结成碳化固体来囚禁。生离死别之际,莉亚公主忍不住说出“我爱你”,老韩回答道:“我知道。”据说乔治·卢卡斯原来的剧本中,他的对白是俗套的“我也爱你”,但被哈福灵机一动,改成了这个。——这就是智商。
    按照原本写好的台词来演练,彼此都知道对方的下一句是什么,于是演员的反应也是预备好的,无论多么吃惊的表情,都像早就吃下去又现吐出来。而类似哈福大伯这样出其不意的台词,才会让莉亚公主真的动情——大家去看看她的表情吧。
    高群书老师应该是在筹备阶段就预想让这帮没脸蛋有脑子的杂碎来演了,所以每每一个演员到位,他都要说,别理剧本,你自己发挥,把那意思演出来就行了。于是,大家就开始现挂,临时创作出许多对白,以及细节和情节。原本是一个人写的本子,这么一折腾,变成了几十人来当编剧。比如史航老师演街头骗子,导演没给他台词,只交代了任务:你把对方说得信你,愿意把钱掏给你,就行了。史航老师顿时陷入创作状态……唉,他本来就是编剧。
    当然,脱离剧本不仅对说话的人是一个考验,对听话的人也有较高要求。说出一句剧本里没有的台词,对方得有反应,有应变能力,否则就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戏接不下去了。好在……我们没演技,但我们有智商。大家的智力水平比较接近,所以还能玩得下去,电光火石,见招拆招,迸发出许多亮点。
    客观地说,我不是一个擅长动嘴皮子的人,想表达的事情,动笔写出来反倒更自如,现挂时经常掉链子。牟森老师总结俺属于“迟疑派表演”,就是“慢半拍”的反应速度。所以许多时候我都是看着他们耍宝,或到第二天早晨睡醒后一拍大腿,唉,当时为什么不这么这么说呢?
    记得有一场戏,是我跟办案小组开会,说到一个逼捐的事儿,我顺口说了一句:“这不他妈红十字会嘛。”大家顿时乐了。效果很好吧?俺当时也有些得意,但当晚躺床上总结自己的表演之路,却后悔得不得了。这属于“以不朽状速朽”的毛病。所谓“以不朽状速朽”,就是……比方说吧,你可以说“老六写得跟鲁迅似的”,但不能说“鲁迅写得跟老六似的”。像中国红十字会这种垃圾,是不配进入人类文明史的,而我们的《神探亨特张》,可是要流芳六世的哎,怎么能让它挂进我们的片中呢?
    这种不靠脸蛋和身材的电影,现挂是其魅力,但又极可能伤害影片本身。
    我一面在拍摄过程中逐渐适应这种现挂的方式,一面又反思自己的自由创作是否得体。电影是个限制性极强的艺术产品,不到两个小时时间,却要交代好要交代的事情,完成要完成的使命,如何分配自己的那点儿智商,成为很消耗智商的事情。到拍摄后期,我的心得是:演电影实在不应该是件抖机灵的事儿,真正有智商的演员,是不会凸显自己的聪明伶俐的。
    无招胜有招。俺就这样让自己蜕变为一个知道老老实实演戏的老戏骨。
    个中原因:一,大家的审美比较接近,都懂得“杰克李”(节制、克制、理智)的可贵,我上面提到的那场戏,最后就被高群书老师给删了,英熊所见略同;二,到一定岁数,就自然知道收敛了。我前段时间给一位老前辈写信,想起十几年前与他吃饭,为显自己见识广博见解深刻,每次都要挖空心思说许多轻狂的话,丢人啊,以为人家多稀罕似的。
    瞧瞧,什么叫智商?我们只用一部片子,就学到了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神探亨特六:真正的主角

    两月前我流窜到南京,请当地的民间观影舵主卫西谛老师吃了顿饭。席间问道,南京分几个区?卫老师翘起兰花指一一算来:鼓楼、玄武、下关、白下、秦淮、建邺、雨花……我急忙拦住他:您告诉俺共有几个区就行啦。爱较真的卫老师依然嘟囔了一会儿才说,大概有十来个吧。
    好,你在各区成立影评人协会,然后各发一个影帝给我。
    卫老师几欲晕去。
    反正,俺要从你这里拿十个影帝走,指标已下达,官人我陪你走六个酒。我蛮横又谄媚地说,来,许个愿吧~~~~~~
    有分教,我早已立下雄心壮志:俺要凭《神探亨特张》一部片子,摘下六十六个最佳男主角桂冠,真正实现“拿奖拿到手软”的美好意境。
    不仅如此,咱还特别追求这些奖项的含金量。行至沪上,我又拜会了上海滩观影界脚夫妖灵妖大师。除明确指标外,还要求与俺同获提名的人选要好好斟酌一下,最好是约翰尼·德普、陈道明、哈维尔·巴登、梅丽尔斯·特离谱这样的。如此对手,败在俺的手下还有点儿意思,要国内荧屏上那些大瓜脸,饶了他们吧,胜之不武。
    除了这些精密安排外,俺也对自己做了精心准备,用各种方言演练了获奖词。包括戛纳口音的法语、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威尼斯口音的意大利语,至于奥斯卡味儿的英语,就算了吧,俗。
    我的获奖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我,而是这座城市。
    是的,即使像俺这样的绝对男一号,在片中也连个特写镜头都没有。高群书老师解释,一是因为老男人的脸太糙,没什么美感;二是坛子脸离太近会挤爆银幕。于是,我们这些在冰天雪地里辛勤出演的老胳膊老腿,都沦为影影绰绰的背影,而真正的主角,正是这座叫北京的城市。
    高老师用绝对业余的演员、绝对专业的摄影,记录下了这座城市在这个时代里的声音和质感、面孔与表情。事实上他是早有预谋,看剧本时,我问他,您是想拍成《块肉余生记》,还是《清明上河图》?他回答:二合一。
    编辑《读库》的各类稿子时,我经常有一个感触,我们所知所居的北京,与中国任何一个乡村(哪怕只是在京郊)的距离,都远远大于北京与纽约、北京与伦敦之间。而在《神探亨特张》拍摄期间,镜头所及,我的感触更深,就在这个城市里,一座写字楼与旁边的贫民窟之间,也同样是遥远无比的距离;拥挤在一起的不同人群,也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陌生而不可知。
    我们的拍摄,大多没有出四环路,却完全是《杜拉拉升职记》之外的一个北京,甚至也是我们目力范围之外的一个北京。那些拥挤逼仄的群租楼,猪笼寨般的城中村,平时从你面前流过、你的眼光几乎不做丝毫停留的人们。
    那个国际化大都市,就像被PS过的明信片,而被抹掉的,就是这些活生生、油腻腻、冷冰冰又热烘烘的市井烟火气。希望《神探亨特张》能把它捡拾回一点点。

    好了,俺的艺术人生就回顾到这里。真够矫情,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却让大家用两个多小时来看这些文字。
    把想说的都写出来,接下来,俺将沉默得像块大金子似的。上海电影节之后,这部电影会公映,例行公事的宣传推广,纷纷交口的前戏,以及骂骂咧咧的事后烟。一想记者要问“这次拍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样的片汤话,俺就想吐,又想到自己还得回答“我最大的愿望是世界和平”,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现在好了,不管对方甩出什么无脑问题,我都回一句“详见鄙博客”,然后继续思考自己的人生即可。
    两年前,一部美国大片引进,就像此前所有的大片一样,总惦记着要去看,如果没看上,就感觉空落落的,但那一次,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一定要看呢,就像在尽一个义务?从那次怀疑人生之后,俺就不再跟欠他们似的了。
    是啊,不存在这种义务。
    《神探亨特张》也是这样,一部小小的电影,就是上了新闻联播都没用。但是,即使大家不看这部片子,如果平时见到有点儿脏乱差和怪味道的劳作者,能够不甩出轻佻的嫌恶嘴脸;见到你们家小区保安,哪怕不和声细语,但至少不盛气凌人;快递员给你送件晚了会儿或怕丢东西求你下楼来取,别又投诉又抱怨的跟多大事儿似的;在饭馆吃饭,服务员又是给您倒茶又是给您打包,您多少帮把手,别翘着二郎腿就知道剔牙;如果您在衙门口工作,能让老百姓少跑趟腿就耐心多解释一下;以后有了权力,制订跟买房升学有关的政策时,能想到你们家的孩子是天使,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孩子。就够啦。
    法国人菲利普·德朗说:目光决定了世界。

 短评

平时~

6分钟前
  • 还行

这片子除了名字取得巨丑外,其他都值得

8分钟前
  • 垂死的自由
  • 推荐

后半段值五星。

11分钟前
  • 猥琐少女X酱
  • 推荐

微博人生

15分钟前
  • 冬叶春泥
  • 推荐

对剧情啊高群书啊微博大V啊均无感,尼玛就是出现各种大运村中关双安姜庄路,他回精神病院了您是故意的么。。。

18分钟前
  • Concorde
  • 力荐

和几个朋友交流了一下观后感,我跟他们的看法不大相同,我挺喜欢的。我喜欢这个电影的视角,焦虑传达的准确,这就是我们的日常。不过给警察唱赞歌,请精英演电影,都是很“危险”的做法,挨骂也正常。更何况,影片本身的节奏是催人入睡的。

19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整体一般。优点是:现实主义气氛(5dII般的电影画面质感)、张立宪和周云蓬的互动(虽然有点假)、一些底层百姓口说出来的哲学道理(如,大家都是演员,你长得帅演警察,我长得丑演小偷)。

22分钟前
  • Vantasy
  • 推荐

我接收你的负能量,是因为我想给你正能量。

26分钟前
  • 叶子阿姨
  • 推荐

抓贼也成全民运动了,我给你打下手,抓贼,走起!

31分钟前
  • yishiyang
  • 还行

没人喜欢我就喜欢一下吧...对现实的提炼和还原还是做得不错的,能够从散乱的电视剧剧情里拎出一条电影主线,非职业演员和街景偷拍有模有样,在中国现实题材里算能看下去的。当然如果能把中间的混乱拖沓剪去半小时,能把夸张无稽的轧孩子一段改掉,能稍微收敛一下微博红人的自恋喧腾就好了。

3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好 有感觉 喝了瓶啤酒 也许在北京呆了那么长的时间 最后的镜头 给人很震撼 灯火辉煌 金灿灿 。。。插曲老陆唱的嘛 情绪很到位

37分钟前
  • 小未
  • 推荐

因为有王老师~哈哈~

40分钟前
  • 小暖
  • 推荐

画面转移不稳,有晕眩感

45分钟前
  • Matthew
  • 还行

北京北京~

48分钟前
  • Chenzi
  • 还行

压抑,散乱

51分钟前
  • Simple
  • 推荐

很耐心地讲了一个好的平淡的故事,没有摆谱去讲什么大道理,只是用小人物串起许多小人物的无奈故事。抓捕与偷盗,都是生活,也都是演戏。剧中有一幕特别令人感慨,哭泣的犯罪分子母亲与远处的烟花形成鲜明对比,令北京的夜晚格外寒冷。PS:满嘴京片子让我怀念。

52分钟前
  • 五摆五折
  • 推荐

流水账,挺蛋疼

56分钟前
  • 莫有昵称
  • 还行

还是太粗糙 不过料够

60分钟前
  • Tracy
  • 还行

比较压抑

1小时前
  • 美其名曰
  • 还行

除了回忆上个冬天我在北京的事儿 没太明白核心啊

1小时前
  • kram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