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南方的童年

HD中字

主演:易志兵,何伟欣,谢媛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3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4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5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6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7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8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19遥望南方的童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遥望南方的童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于父母大都去南方城市打工,村中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儿童,小学教师易明堂(易志兵 饰)不忍这些孩子重蹈父辈的路,决定开办一所家庭幼儿园,教孩子们学文化,下岗的妻子(何伟欣 饰)当园长,初中生李响(谢媛 饰)当了老师。由于条件简陋,易明堂腾出家中祖宅做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幼儿园开班后,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有的家庭连低廉的学费都交不起。陀陀因李响教育失当离园出走,李响很是内疚,她想报考师范学校系统地学习。秀秀的妈妈打工回来,女儿竟不认她,加之丈夫有了外遇,她伤心地离开了家乡。由于易明堂没有办学资质,乡里勒令他把幼儿园关闭。令易明堂心酸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将来怎么办......惊声尖叫5蜀山战纪2踏火行歌黑侠粤语版素媛堕落之堡爱慕2019我们不能是朋友罪恶黑名单第九季恶魔的默许武则天1939新罗月夜孤宅绝境枪火下摩卡豆田战役极品师徒墨尔本风云第四季鬼谈百景都市童话时空急转弯2光之帝国回家的日子丁丁的影子:埃尔热乐坛毒舌嗡嗡鸡 第二十三季外科医生马丁第一季三打陶三春少林龙小子海上情谜雪光之灾死亡地带1983甜蜜十六岁2002美女总裁与特种兵水木清华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七尸八命决战枭雄情牵你我她第三季叙利亚的哭声繁华似锦毁灭的自然史死开啲啦晚安艾普儿

 长篇影评

 1 ) 留守儿童的悲哀

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时代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城乡差距拉大的不仅是经济的差距,也是农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如今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这一群体属实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

少年儿童处于成长成人的关键阶段,父母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如果是留守儿童,父母在成长最重要的阶段缺席,我想孩子的未来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往好的想,孩子懂事的早,也会更加有主见和思想,就像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往坏的想,孩子可能会产生三观的偏离,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未来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极有可能会造成社会危害。

生而不养是不配做父母的,既然生了孩子就要有父母的担当和责任。为人父母的责任实在是太重了,我之前也和一位朋友讨论过如果我没有那个能力去承担这个责任我是不会结婚生子的,因为这个责任不仅要有思想保障还要有物质基础。

就像《棒!少年》里的小双和马虎一样,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在农村多的是。这些孩子的未来不像小双、马虎有保障,他们的出路可能只有打工或务农,能够继续上学的很少。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农村思想的局限性,二是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

当然不可否认,随着现在国家“教育扶贫”的深入发展,农村教育正在逐渐提升,但更重要的还是农民的思想要提升。我很庆幸我的家人从小就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小学四年级为了让我上学方便搬到了城里,小学、初中、高中都享受着县城最好的教育条件。但老家和我同龄的朋友很多都是上的大专或技校,还有是家里供不起上学的费用只能外出打工。有时候听我妈说起“谁谁家的孩子去打工了”总会让我感到悲哀又无力,与此同时我也很感激我的家人能够让我去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能够自主选择我的未来和人生。

电影是在江西拍的,关于江西其实了解不多,但我知道江西的“重男轻女”很严重。我在知乎上关注一个问题是“女生,为什么要特别努力”,很早之前看过的一个回答,印象深刻。大致就是“江西农村的女生在很小的年纪就要学会做各种家务,绝大多数女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就要辍学打工,挣钱养家了”,我相信这绝不仅仅发生在江西,在落后地区这种现象只会更加常见。这样的新闻其实挺让人愤怒的,但仔细想想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我愤怒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在家里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直到现在我也不会做饭,家务也是想干就干,不用去考虑家里的经济状况,担心自己的未来。我觉得女生一定要多见见世面,“穷养儿富养女”不是毫无道理,如果说女生的思想也只是停留在“嫁个好婆家就会幸福”,那我想这个女生的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所谓的新时代独立女性不应该只是经济独立,更多的应该是思想上的独立。前些天听我妈说一个远房表姐准备结婚,因为她也就比我大两三岁刚刚大专毕业,我还很惊讶,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她的男朋友家里在十八线小城市有一套房子,还是破的。我开始还很惋惜,后来想通也觉得大多数农村的女孩能有个这样的结果或许也不错吧。

留守儿童的未来会怎样发展我们不确定,但我相信会越来越好,因为这背后有千千万万个张玉滚、张桂梅......

 2 ) 中国的农村可以遥望什么?

电影放的是我的家,听着熟悉的乡音,看在那一幕幕。我不知道别的地方的农村是什么样,但我的家乡的农村就是这样。年轻的父母都出去了,留下在家里的,只有那些年老的人和小孩子。
去年十一的时候回到家中,看着那一大片大片荒废的农田,村庄里的道路也坑坑洼洼无人管理,小路上两旁的茅草覆盖了道路。很多的家庭都是铁将军把门,全家人都出去了。我觉得家乡一下子比以前荒凉了很多。也许是因为以前我都是过年才回家,而去年,我十一的时候回了一趟家。
在农村,只有过年的时候,村庄才象个村庄。平时,偌大的村落,稀稀拉拉的只有很少的几个人。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我和一个同学说,看到电影里白发失明的老婆婆在那里拣茶子的那一幕,太真实了,这就是农村的真实表现。没有一点夸张和做作。

现在的农村都已经这样,未来在那里呢?留守的孩子在遥望南方,农村在遥望着什么呢?



 3 ) 遥望南方的童年|当出走与留守都陷入了危机,我们拿什么来守护他们的童年?

感谢文字,让我们相遇

文章13029个字,读完要30分钟,或3秒钟。

我习惯了思维导图写作,因此,在正式动笔之前,我也简单了制作了一张思维导图,在正式开始叙述之前,先放上来。

前言

电影,是叙事的艺术,一切感人的叙事,都离不开真实。离开了这一点,再美好的艺术,都会成为海市蜃楼,最后让人碰不到摸不见,最后只会流逝于茫茫叙事风沙当中。

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则是一部真实到骨髓的电影,哪怕它也一样讲故事。

这是一部聚焦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电影,围绕着这个视角,作者似乎有意将真实的农村——戏剧化的文化与精神的散漫——通过一种真实到犹如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纪实形式来讲述他的故事。

电影里面所有本地演员,是电影纪实形式的基石。导演选用的实实在在的农民和留守儿童。虽然他们略生硬的表演会带有一定的瑕疵,但是,却避免了职业演员往往因为自己的专业对真实的生活做出拔高或者贬低的技术问题。

所以导游的这个选择,极大地保证了整部电影的真实——里面的所有人,他们怎么笑怎么哭,甚至怎么对话,都是原生态的。

换言之,他们是怎样的状态,农民与留守儿童,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他们是怎样的状态,农村就是怎样的状态。

所以整部电影的讲述中,导演就像是一个跟我们唠嗑着的邻家大妈,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对“农村老师易明堂办乡村幼儿园的前前后后与是是非非”的叙事。

情节介绍

电影的开幕就仿佛是一幕戏剧。

易明堂是站在一辆破不堪的泥头车上出场的,那是他雇来用于游村宣传自己启明星幼儿园即将开班的工具。那一刻,伴随着农村靓丽的风景和由当地民谣组成的背景音乐,这位马上要大展宏图的乡村教师完成了初步的宣传工作后缓缓而归。

在这个归来的过程中,导演给予了非常长的一个长镜头。这个长镜头,就仿佛戏剧演出中的揭幕——缓慢,有条不紊,并且庄重。

汽车加大红纸的装饰——这除了易明堂追求醒目的视觉宣传之外,熟悉农村生活的人不难发现,这更是宗族祭祀等大事中才会出现的特有装饰。

换言之,无论是电影主人公易明堂看来,还是在导游潜意识里面,办乡村幼儿园这一件事,都是一件庄重而崇高的大事。

但正如戏剧的揭幕,都只为了给紧接着的正式演出做铺垫一样。转眼间,也就是电影正式开始进入叙事的下一分钟,开场所有的崇高与庄重都被消解了,导演用的是极具戏剧的一幕——常见的农村牌局。

电影里,村头小卖部那里正开着一局扑克牌局。牌局外,是几个围观的看客——这应该是很多农村再也熟悉不过的场景——特别是农闲或者春节等假期期间,一副麻将或者一副扑克牌,就可以吸引村里大部分的人,牌局上的几个人屏息凝神之余,还不会忘记跟围观的人互动。

于是,七嘴八舌地,跟牌局有关的或无关的一个个是非话题,来来去去,就能过上好多遍。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偶尔因不恰当的言语相互差枪走火闹出矛盾。

导演用熟悉的环境铺垫,带出了戏剧性的张力。电影里那位父亲的急冲冲的出场,与其说是为了寻找儿子,还不如说是为了自家孩子正占据着的那牌局上的一席之地。

他一边十分生气,责怪孩子正在这里与其他大人打扑克的不当行为,一边却是由言语到动作,都恨不得快一点往牌局里钻。

“为什么你打得我打不得?”面对被自己剥夺了打牌权利、为了避免被自己打而跳到牌局另外一边的孩子的质问,那位父亲没有任何办法做出回应。他只能气急败坏地表示,孩子的调皮他一点也不怕,再过多几年,就送他出去打工赚钱。而这个生气的回应,立马得到了众人们的积极赞同。

就在那一刻,易明堂刚好回到村子小卖部,告别司机后,他拿出一张大红广告在小卖部墙壁上贴,牌局的看客立马围过来好奇地打探着,他也耐心地解答着包括办学形式、办学费用、授课老师等问题。

开办乡村幼儿园的计划还是获得了在场不少人的赞同的。但不久前占了孩子牌局位置的那位父亲却在牌桌上公然否认易明堂的行为。他认为,易明堂只是披着教育的羊皮赚钱而已。易明堂很无奈地表示,正常的开销总是要有的。牌局里的另外一个人为了缓解对话的尴尬而打岔说,易老师办教育总是好事。但显然那位父亲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把话接过去后,除了大谈教育无用论以外,还一步对易明堂教师这个职业做了一次讽刺与挖苦。

易明堂一脸秀才遇到兵的无奈,只能带着沉默与尴尬钻出人群,推上自己自行车回家。而就在这时,身后的牌局因为几句口角爆发了冲突,看客与打牌人动起手来干架......

戏谑的一幕让人瞬间想起那个养羊的故事——

记者背靠陕北,采访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

记者问:“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呀?”

“放羊。”小娃娃答道。

记者又问:“放羊为了什么呢?”

“挣钱。”

记者再问:“挣了钱呢?”

“娶媳妇。”

接着问:“娶媳妇呢?”

“生娃。”

记者不放弃:“生了娃呢?”

.......

小朋友想了想,说:“放羊。”

电影到这里就完成了一个戏剧冲突。导演用了几分钟的人物言行,就让大家明白了易明堂办幼儿园的背景与初衷,并且通过这个戏谑场面,也对易明堂办学即将要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做出了一个暗示。

于是整部影片的情节理所当然地围绕着“易明堂办学”这个线索展开——

贴完宣传广告回家路上“逮住”逃学想要南下打工的初中少女李响,并且请她做老师;没有车接送学生,便请哥哥帮忙做一辆板车;没有教室,便在自家房子里改造出一个教室......看似简单的幼儿园却因为有了几十名留守儿童而变得不简单起来。

首先是因为孩子们虽然处于同一个留守背景下,却有着各不相同的家庭背景与问题,而易明堂不愿意因种种原因让他们恢复“放羊”的状态,所以几乎是有求必应;其次,这群习惯了“放羊”状态的孩子,并不容易管理;再有,办学资金开始出现亏损的状况;还有就是幼儿园因为缺乏了各项合格条件面临停办的命运......

我们一路看下来,可以发现,导演为了避免由于横向叙事而造成电影主题偏离的问题,整部电影基本上都是顺着“易明堂办学”这条时间线纵向叙述下来的。时间在推进,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到来,又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焦头烂额。

我们在替电影主人公感到焦虑的同时,不知不觉地,也完成了我们自己的思考。除了真实的沉重,不免还会有几丝无奈的唏嘘。不过同时,到底也还夹杂着一丝希望的温暖——有人在坚持着。

在农村的土地上,或许,还保留着一粒粒火种。

男人:困在田野里的和准备出走的

在导演的镜头下,村子里面的男人,分为两类。

一类是留守在家里的,大多带有一种不“健康”的状态的男人。

他们要么是老去的易明堂哥哥,要么是打光棍的元根,要么残疾的车夫瘦根老。这是一群被困在“田野”里面的人,所以才会有易明堂哥嫂因哥哥帮易明堂接送小孩后,自家农活劳动力不足而爆发冲突。也才会有元根因为光棍问题备受同村人的鄙视与嘲笑。

《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里面谈到:“人类有两大生产任务,一是自身生生产,一是为人类自身存活而开展的物质生产。”所以电影里面,因守护理想导致的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跟光棍问题,无疑是恰好触碰到了关于人的存活问题的两个痛点。

最后易明堂兄弟俩选择了妥协;元根为了尽快相亲成功,主动选择抛弃了托付在他家的砣砣。这两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救行为,是农民因陷在不可调和的困境中无可奈何、束手无措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类是健康的,是年轻力壮的。在这一类人物当中,导演重点描述了两个人物——秀秀的父亲与结婚的文才。

秀秀的父亲,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扮演的是留守的男人角色。反过来,秀秀的母亲才是出走的角色。这是农村曾经普遍存在的另外一种真实写照——男的留在家里应对体力农活,顺便照看孩子;而女的,因为城市里电子厂、纺织厂等劳动力密集型岗位缺口巨大大,她们反而更加容易找到工作。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家里赚钱的主心骨。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也就是秀秀的父亲婚姻破裂以后,他抛弃秀秀,抛弃他们夫妻两个花了好多年才建起来的新房子决绝地选择到打工。由留守到出走的转变,背后一地支离破碎。

文才是易明堂教过的,在外面打工的学生。他带了一个大着肚子、只有18岁的安徽女孩回村结婚。但好景不长, 媳妇受不了农村的困苦,扔下了仍还在喝奶的孩子逃走了。

文才没有得选择,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我们可以看得见他的未来的日子——或许就是下一个打光棍的“元根”。所以最后,文才在黑夜中抱着幼儿来到易明堂家,求夫妇俩收留下孩子,因为他决定第二天早上6点重返城市(寻找老婆或打工)。易明堂夫妇抱着文才的孩子,连同自己的孩子和刚收留回的秀秀、砣砣一共6个人,在家门口送别文才。那一刻的文才犹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一般回了几次头看看自己的孩子,然后慌张失神地转身离开了。

由出走到归来再到出走。面对文才心里那这巨大的创伤,导演能够想到的安抚方式,或许就是易明堂对着他远去的背景说了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文才,早点回来呀!”——这犹如慈父对即将远行的游子的一句叮嘱,结束了电影的正式叙事,也在那个苍茫的黑夜,给人留下无限的悲怆。

或许有人会问,易明堂算哪种男人呢?在我看来,易明堂虽然姿态是留守的,但是他更像是特殊的存在。换句话说,易明堂的形象,在乡村里,并不能代表普遍的男性形象。因此不纳入本文的叙述。

留守的病态与出走的彷徨,谁又来眷顾孩子的童年?

女人:自主生命的觉醒与关于母亲与大地的隐喻

一、自主生命的觉醒

(一)倔强的初中少女李响

李响跟易明堂的相遇是偶然的。在电影刚开始,也就是易明堂遭到嘲笑后,他在回家的路上碰到刚被父亲从火车站抓回来的叛逆初中少女李响。李响一心想去打工赚钱,然后参加超级女声,完成自己的歌星梦想。之所以说偶然,是因为李响跟易明堂的这次的偶遇,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

在听说了易明堂要开办幼儿园以后,李响父亲提出想把女儿送过来帮忙的想法。这个憨厚的汉子,面对叛逆的青春期女儿,他或许能够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法莫过于此了。一方面先给她找点东西做,以此慢慢打消她外出打工的念头;另一方面,在易明堂的照看下,一切都安心一点。易明堂听说后不顾妻子那担心发不出工资的反对同意了。

所以李响开始跟着易明堂招生,不过她在一次招生的过程中,还是一声不吭地逃走了。易明堂在马路上追回她的时候,刚好遇见第一次在电影中出场的文才——他带着一个挺着大肚子的18岁女孩(差两天到19岁)回来办结婚酒,并说以后再补办结婚证......就在文才与易明堂关于女孩年龄的对话中,李响注意到了那个与她年龄相差并不是很大的女孩。

她把那个女孩从上到下打量了一遍,最后盯着中间那挺着的大大的肚子看。她好像被眼前的一幕惊到了。直到谈话结束,文才开摩托车载着女孩离开,她所有所思的目光,都还一直跟随着那个女孩很久很久。在一旁易明堂趁机添了一把火,跟她说,出去打工,过几年可能就跟那个女生一样挺着个大肚子回来。

这里,其实是李响自主生命的第一次苏醒。

她不由自主地被那个跟她年龄差不多大、挺着个大肚子的“同龄人”震撼到了。即使那一刻,她或许都还不知道震撼这个词语的意思,但她就是下意识地感觉到慌了。因为在遇到文才之前,易明堂追上逃跑的她,刚刚才结束了一场争吵。打工赚钱——参加快女——当歌星——她怀着乐观而盲目的理想,同时还带着桀骜不驯的姿态。但女孩的出现,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去打工,或许会有第二种情况,它通向第二种结果,而这种结果,她显然是不愿意去接受的。

所以自此以后李响再也没有过逃跑的行为,而是尽全力帮助易明堂管理幼儿园。她自主生命的真正觉醒的时候,是经历了生命的洗礼之后。也就是在电影的第一个高潮里,砣砣因她的误会而逃学,大家一度都以为砣砣会不慎掉入水塘里。在经历过这件事后,李响终因愧疚而开始懂得,原来做老师并不容易。同时,她也因愧疚而决定去重返课堂,并且在第二年参加师范考试。

她再一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预示了她自己自主生命的真正觉醒。换言之,之前做出打工的选择,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盲目的从众,一次无意识的盲流。但从这一刻起她不再盲从,而是第一次在遵从自己的自主意识下做出选择。

导演其实给大家留了一个细节,在后来幼儿园的大合影当中,李响也回来了。并且我们会发现李响在照片中的形象(下图第二排右一),跟以前的“杀马特”女孩截然不同,我想,这或许是导演的一个暗示,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得到李响的人生轨迹,走出大山,甚至反哺她生活着的大地。

(二)倔强的已婚妇女秀秀妈

秀秀妈是家中主要赚钱的顶梁柱。一开始外出打工养家,并不是她自愿的选择,更多是被迫于生计。所以当她带着玩具回来,发现女儿对她是如此陌生的时候,脸上掩不住的是失望与落寞。

不过这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她经济权的解放,进而也悄然地对她的自主生命完成了一种潜移默化式的唤醒。这个唤醒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对传统乡村男权的消解——男权与女权彼消此长,它们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等待着一次正面较量。

秀秀爸的出轨,成为了正面较量的导火线——在农村,如果男的一方出轨,更为熟悉更为可能的解决模式,要么是女的一方忍气吞声;要么是女的一方借助娘家的宗族势力完成自己的述求。这两种方式通向的结果,更大的可能性是女性选择原谅或苟且。但秀秀妈不一样,她没有选择原谅——甚至是秀秀爸爸跪在她面前。

当然,后来也有过一次易明堂主持的调解。可是那个调解更多的是因为孩子,不是指向丈夫。所以最后当丈夫态度强硬时,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虽然避免不了泪水与创伤。但我们可以想一下,倘若秀秀爸妈的工作位置互换,甚至是两人同在家里捣弄农活,秀秀妈面对另一半出轨的同样情况,会有这么足的底气吗?

当然这一切只能发生在秀秀这个典型又极端的家庭背景下。所谓的典型指的是女性工作养家,男性在家务农顺便带小孩的这种搭配,曾经普遍地存在于众多乡村里。极端是指在这种搭配中,男权的发展几乎全被压制,女权则几乎是无限制般成长,两者处于一个彼消此长的极端动态发展中。

二、关于母亲与大地的隐喻

除了李响跟秀秀妈,影片当中,镜头重点关注的女性,便是易明堂妻子——马老师。

办幼儿园,其实最辛苦的人是她。不仅要跟车接送孩子,而且还要负责孩子的教学;不仅要管孩子吃饭问题,还要管孩子课间休息的安全问题;不仅要顾及自家生活的琐碎,而且还要注意整个幼儿园的开销盈亏情况。纵然,她也会抱怨,但是,一直下来,她的形象,基本上就是任劳任怨的。

砣砣因李响误会而逃学的那一次,是把她魂魄都吓丢了的。这一次“安全隐患”,也让易明堂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她大发脾气。但其实这一切都不关她的事,在李响说出了事情真相以后,她对于砣砣,没有半分的责怪。电影,是导演人格的外化,是融入了导演生活经验的。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在江西土生土长的导演总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自己的潜意识。尚且不说导演,任意一个在农村里面长大的人也很容易完成一个关于任劳任怨的指向——母亲。

是的,从任劳任怨,到最后收养砣砣与秀秀,这更多都是的是出自一个母爱的下意识行为。我们可以在电影的最后,留意到两个细节,第一个是在易明堂迫不得已把已经被家人抛弃了的秀秀和砣砣带回家的时候,马老师还是有一定的怨言的,一来怨易明堂收不回幼儿园的欠费,二来怨易明堂带回来“两条尾巴”。

但是当砣砣与秀秀在一旁喊饿的时候,前一秒中还在抱怨的她立马叫自家儿子给弟弟妹妹装饭。抱怨是正常的,因为易明堂夫妇,其实物质上,并不算得上富裕,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导演已经通过那位说讽刺话的父亲的口,交代了一切。

第二个细节便是这一幕过后,下一秒中抱着婴儿的文才到来。其实在文才祈求他们两个收留自己孩子的那一刻,就连易明堂心中都不由自主地犹豫了,连续遭遇挫折(幼儿园停办+收钱未成功+学生被抛弃+妻子抱怨)的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再收留下文才的孩子,那么这个仍在喝奶的婴儿,极有可能成为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夫妻俩正一同站在哭诉着的文才面前左右为难。慢慢地,在文才的哀求声之中,马老师充满怜爱的眼神落到文才怀抱里的小孩脸上,她又于心不忍地回头看了看刚被收留回来的砣砣与秀秀,终于是鼓起勇气从文才怀抱中接过了孩子。

这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但在那电光石火之间,她心里面肯定是波涛汹涌的。或许在那一刻易明堂都会感到吃惊,前一秒还在抱怨自己的妻子,下一秒比自己还要勇敢。是的,那一刻,母爱战胜了一切关于困难的担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老师的一个综合形象——她也啰嗦,她也会抱怨,她也会斤斤计较;但是另外一面,她任劳任怨,努力用自己的温柔去呵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遭遇了困难的孩子出现在面前时,她从来没有过退缩......这个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母亲形象吗?

母爱抚慰一切受伤的孩子——导演正是借助这个角色的塑造,完成了自己潜意识里面对母爱的赞美,进而通过母爱把人性的光辉也散发得淋漓尽致。

在本文笔者看来,马老师鼓起勇气接过那个“伤痕累累”(已经被母亲抛弃,又马上被父亲抛弃)的小孩的一幕,甚至有从母爱上升到大地的隐喻。因为母爱抚慰一切受伤的孩子,而大地承载着一切——“地势坤,厚德载物。”里面的坤,正是女人的意思。

孩子:已经被抛弃的孩子和即将被抛弃的孩子

一、已经被抛弃的孩子

砣砣是这一类孩子的代表。在电影当中,他一共被抛弃了三次,两次主动抛弃,一次被动抛弃。

第一次抛弃,是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抛弃。父母外出打工,把他以200元一个月的价格托付给光棍元根的老母亲照管。砣砣是在村子前的樟树下跟父母分别的,父母骗他说过几天就回来。所以自分离那天起,他就经常在树下呆呆地坐着等,就在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砣砣也是呆呆地坐在树下,看着众多上学的孩子在自己面前经过,看着远方,父母离开的那个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略孩子的感受以及轻视孩子的记忆力。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认为,孩子们的世界,很单纯,很多东西一晃而过,所以他们会忘记得很快。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正是因为孩子的世界如此单纯,所以一件事情,一个物件,甚至一句话,都会不断地在他们心里面重重复复。久而久之,那就会在意识里面烙下刻印。而一旦这个烙印事关伤害,那么永久的伤痕,就已经在心里留下来了。

电影中的砣砣正是如此。他是真的是单纯地相信,父母过几天就会回来的,所以这个谎言一直在他心里反反复复。久而久之,那一颗樟树,那一个路口,开始成为他精神里面的一种情结,一种关于眷恋与倾诉、逃避与疗伤的情结。我们可以想一下,幼儿园开学那一天,他在树下,会想些什么呢?而他被李响误解责骂后,独自一个人跑到树下,又是为什么呢?其实那颗樟树,已经成为了他渴望父母的关怀的一个象征。只不过这渴望能落到实处吗?显然是不能的,因此伤害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最多的问题,便是在希望与失望的循环反复的落空之间产生。

第二次抛弃是被为了早日摆脱光棍状态的元根抛弃的。因为砣砣在他家让人误以为是他的孩子,所以,元根把他送到易明堂的幼儿园里全托。

第三次是被动抛弃。那是发生在电影的后面。幼儿园解散以后,砣砣是不可能再送回元根家的了,因此易明堂把他送回了奶奶家。去到的时候却发现,砣砣奶奶早已经双目失明了,这个年迈的老奶奶连照顾自己都不一定可以。因此,在这个窘境当中,易明堂无法把砣砣留下,于是,便有了砣砣的第三次抛弃。

通过砣砣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问题,往往是几种力量(被迫出走、被迫恶化的邻里关系、无处安放的黄昏)合力造成的。但让人感到更为悲哀与唏嘘的是,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去指责这背后的任何一种力量。

二、即将被抛弃的孩子

秀秀跟文才的婴儿是这一类孩子的代表。无独有偶,直接促成他们两个被抛弃的直接原因,都是父母婚姻破裂。

秀秀爸妈离婚以后,这个因为跟妈妈长期分居而没有太多母亲概念的女孩被判给了爸爸。

易明堂主持的调节失败后,秀秀妈妈踏上回城的路。那一天,易明堂偷偷地将秀秀带到车站与母亲告别,可是对妈妈本来就很陌生的秀秀,显然是还没有办法理解眼前的一切的,她坐在易明堂的单车上呆呆地看着远去的大巴车上那个把头探出来还正哭着的陌生的女人,眼神里满是疑惑跟空洞。她还无法知道,她心灵里面或许有些东西会永远失去,而这个失去,造成的空洞,很难被填补。由此,秀秀那一刻被完成了一半的抛弃。

另外一半的抛弃发生在易明堂结束幼儿园的开办、把孩子一一送回家的时候。当易明堂把秀秀送到她的家门前,那座曾经见证了他们家幸福的小洋楼却门口紧闭着。这时候易明堂才从挨靠着秀秀家的伯母口中得知,秀秀爸爸早已经已经去深圳打工了 。个中理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认的是,这个男人一声不吭地离开,意味着秀秀完全被抛弃了。

秀秀伯是好心的,他愿意收留秀秀,但是伯母却不愿意再给那座本已经破旧不堪的泥屋再添加上一份负担,因此当着秀秀和正在离开的易明堂的面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易明堂就算再无奈也只能继续送其他孩子。可是在回来的途中,已经把砣砣收留下来的易明堂,发现秀秀伯伯家门口紧闭,小女孩一个人孤独地在门口旁边拿着一根木棍胡乱地乱画着。易明堂看到这一切,一切都在不语中,于是他让秀秀也上了回家的板车。

不约而同的命运,也降临在文才的幼儿身上。

这个尚未脱离牛奶的婴儿,对母亲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在前面迎接着他的,或许是有意识即无母亲的残酷命运。因为不满于农村困苦才逃走的19岁少女,尚不说文才不一定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得到她;就算找到了,她跟文才回来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而另一边,他们的婚姻,由于缺乏结婚证所以是没有得到法律的保障的。因此,文才的孩子可以说得上是一出生即被抛弃。

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婚姻破裂是直接导火线。但是在婚姻破裂之前,究竟埋了多少的雷呢?这些雷又是怎么埋下得呢?

当然,砣砣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他遇到了易明堂,三次抛弃以后通向了被收留。

秀秀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她也遇到了易明堂,不至于自己一个人呆在屋檐下没有管。

文才的幼儿更是不幸中的万幸。他也遇到了易明堂,不至于尚在襁褓就没有人喂奶。

只不过,其他千千万万个砣砣、秀秀与文才呢?他们能遇上千千万万个易明堂吗?

一些思考

一、进不去的城,跨不过的伤

关于农村,关于城乡,已经有很多的论述。同时,这个问题也很大,前面啰啰嗦嗦地谈了很多感受,那只是一些“折外生枝”的思考。

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主题,是停留在留守儿童身上的。

“南方”其实指的就是深圳。这是实指,不过在电影的叙述当中,“南方的城市”其实已经脱离深圳的具体所指,进而虚指向更广泛的经济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个视角下,于是就有了城乡对峙的巨大反差。

是的,导演在城乡对峙的大背景下怀揣着一种的情绪来审视一切的。他看到了现实当中,进不去的城,已经给孩子或者即将会给孩子留下实实在在的伤痕。

导演他没有去谴责伤痕背后的种种过失。他要做的,只是把真实的情况全部展现给我们——真实的农村,在物质的匮乏的背景下,精神的散漫才是最可怕的。最后只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农村,养着一群满目疮痍的孩子。而这一切,等待我们去关注,去用心,去解决。

导演甚至也没有赞美易明堂夫妇俩的师德。他们夫妻俩的所有行为,其实更符合他们平常身份而不是老师身份。他们一开始也有过赚一些钱的计划,但随着一个个让人焦头烂额的问题的到来,在难题面前,他们并没有精打细算。或者说,在基于人性最基本的关怀下,那一刻他们也无法考虑太多。

换句话讲,他们做出的判断其实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叔大妈往往也会选择的判断。那些充满人性,散发着高尚光环的行为,其实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只不过在人心溃散的时候,他们两个拯救留守儿童问题的独特方式,才越发显得不平凡了。

这应该的导演一个提醒与思考,留守儿童问题很大,它事关人的心灵问题。

二、回不去的乡,会不了的美

看完电影以后,除了主题式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的另外一面——回不去的乡。

上个寒假给三年级与四年级同学上阅读课来预习下册课文的时候。三年级的同学跟我还没有看过真正的燕子,四年级的同学跟我说不知道什么是瓜棚。那一刻,失落如瓜一般砸在我心头上,我恨不得马上在窗外喊回来几只俊俏的燕子,同时搭几个真正的瓜棚给他们看。

我们来看一下生活在城市的孩子。

家庭的温暖他们大部分是不会缺乏的,有部分甚至是在宠溺的环境中成长,相比于那群“遥望不了南方”的留守儿童,他们成长的花朵,绽放得更加灿烂。

但是问题就不存在了吗?不是的,他们或许将是永远失去故乡(包括地域的故乡与精神的故乡)的一代人。

正如还没有看过真正的燕子与不知道什么是瓜棚一样,乡村(故乡)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语文教材改为统编版教材后,很多孩子阅读理解上无法跟得上的原因,面对陌生的语境,依靠浮在半空中的阅读技巧训练,或许能够暂时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无法解决根本的阅读力问题的。

没有了阅读理解,何来审美力?

或许有人会说,回到乡村,真的那么重要吗?根据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来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导演贾樟柯最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确表示家乡是他的思想来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其实我们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判断等,都是根植于乡土中国慢慢地发展过来的。更简白一点说,语文书里面优秀的文化资源,几乎全部都来自于乡土中国。

因此,我们说回到乡村,不是说真的要回到乡村居住,也不是说乡村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没有必要画地为牢,也没必要开历史倒退的车。我们说的回到乡村,是指以真诚的态度关心乡村的动态发展,同时尊重、呵护乡土中国里面美好的东西,加以吸收,最终可以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思路。

诚然,都市的快速发展,给孩子们的成长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城里现在的小孩子享受着留守儿童所无法想象的资源便利——“贫穷限制了想象”——只不过,都市地域的切割,文化重输出而不重视对话等完完全全脱离了乡土社会的发展模式,将会带来什么呢?这个还有待观察。

80年代中国大地上诗歌贵过黄金,90年代诗歌开始死去,直到现在一无是处。也是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可万一未来的一天,诗歌复活呢?几十年后,那正是这一代孩子当家做主的时代。

换一个更加贴切的例子:

年轻化的文化固然是重要的。年轻的文化里,最活跃的因素莫过于现代科学技术,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就好比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我们人类社会要彻底战胜它,只能依靠科技的力量。只不过我们战胜病毒以后,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该如何修补心里的创伤从而更好地生活下去呢?这个或许就不能单单依靠科技的力量了。

文 / 谢北水

长颈鹿图片 / by MiSir

首图简笔画/ by MiSir

gif / 自制+网络

排版 / 谢北水

 4 ) 为什么要读书

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人来说,读书并不是为了学到知识,也不是为了增加见识,当然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副产品。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为了一张入场券,一张自己证书,为了能在更高的平台发展。读了十几年的书,大部分都在工作中用不到,作用只是给企业招聘参考使用,减少企业考察的成本。然而这就足以改变大部分人的命运。

其实我在初中就想过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一度想着要辍学。不过还是一步一步的上了本科,参加了工作。之后才慢慢明白读书对于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改变是如此之大,就因为你上了大学你就能拿到那张入场券。其实工作的内容读过小学的未必不会做,复杂度也没那么高,熟能生巧而已。

以上就是读书的现实意义,最为真实,可以改变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因为规则不是我们制定的,我们只能顺应规则。比尔盖茨,乔布斯可以退学,我们不可以。我们只是平凡人,不是制度的制定者。

然而知乎上所说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有的说可以提高修养,有的说读过的书就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就和你吃过那么多饭一样。和你的思想融入到一起了。其实我想说,读书能提高个人的修养,能让我们去想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内心世界。锻炼思维能力,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欣赏音乐,艺术一样,都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然而这些都是在你吃饱饭,有房子住,有车子开,生活无忧无虑之后才考虑的事。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哪有现代西方哲学与艺术的发展?所以读书最先解决的就是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副产品。随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才会有机会去慢慢的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却说自己安贫乐道,说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肤浅的,这种人才是真的loser。曾经看过一个皇帝出家了,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悟道了,他拥有世间的一切,有名有利有天下美女,这时候他说看淡人生,这是真的看淡了。就像马云说他不在乎钱一样,别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有资格。

所以回到主题,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平台,有了好的平台就有机会做赚钱多的工作,从而改变命运。这改变的可能就是几代人的命运了,以后你的子孙可能会真的因为丰富内心世界而读书,为了世界和平而读书,为了当个科学家而读书,为了当个宇航员而读书,为了当个艺术家而读书。到了那时,这些梦想就并不是遥不可及,而对于普通家庭或者底层出来的孩子,这些梦想可能在上小学后就没了。

 5 ) 9.2分,国产片的「痛」被它戳破

五一节刚刚过去,今年小长假消费火爆超预期。

光是旅游收入一项就突破了千亿元大关。

今天,我们应景地从一张地图谈起。

地图上的起点是江西省的宜春市,终点是广东省深圳市。

从宜春到深圳,需要一路南下八百公里。

这条路线当然不是什么旅游路线。

这八百公里,流动着人口,流浪着务工人员,放逐着留守儿童

条姐今天聊的片子就关于这两座城市。

但它并不是一个双城记故事。

事实上,电影讲的是一座“空城”——宜春。

《遥望南方的童年》拍摄于2007年,讲述了乡村教师易明堂兴办幼儿园的故事。

影片只花了19天就拍摄完成,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有口皆碑。

评分呈现陡峭的倒三角,九成的人打了四五颗星。

《童年》改编自真人真事。

更为难得的是,影片全部启用宜春本地的非职业演员。

最小的才3岁,最大的70多岁。

这样的拍制方式,使得影片获得了一种纪录片式的真实感

影片开始,易老师看到村里太多幼小的留守儿童而萌生了办家庭幼儿园的想法。

通过大哥和朋友的帮忙,第一天招收到了15名3-5岁的孩子。

他们尽心操持着这些孩子的伙食和教育,可是受到了重重阻碍。

比如,持有读书无用论的村民报以不理解。

在他们看来,回乡教书的易老师挣的钱还不如在深圳打工。

在深圳打工一个月能挣三四千,易老师在家乡教书只有一千块。

由于经费、环境、人手等原因,幼儿园开办了三个月就宣告停办了。

当易老师把孩子们一个个亲自送回家,告知家长幼儿园停办并催缴和退还入园费用时,面对贫困的乡民,朴实的他还是人情之上,张口不再提钱的事。

易老师还将寻不到监护人的砣砣和秀秀又带回了家,自己抚养起来。

这还不算,夜里,多年以前的学生为了去寻找逃跑的媳妇,又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来到易老师的家里。

他想去远方寻找媳妇,再次把她带回来,没办法只能想到把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老师和师母。

然而因幼儿园让自己已捉襟见肘的易老师和妻子,在收养了两个孩子后,又不忍心地接下了婴儿。

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停办六个月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幼儿园又重新开园了,并且入园人数增加到了27人。

易老师的故事朴实真挚,却不妨碍它的力量。

在这样一部纪实影片,最重要的一定是人与空间

影片空间只有宜春朴素而些许简陋的乡镇。

而那个大多数年轻人去了的深圳,只是一个八百公里外的远方。

宜春人和生活之地的关系则是要么留下,要么归来,要么离开

他们中留下的,是4岁的砣砣。

砣砣外出打工的父母将他托付给了熟人,200块一个月的生活费是砣砣和父母之间唯一的纽带。

幼儿园的成立,使得砣砣摆脱了到处被人嫌弃的“拖油瓶”身份。

砣砣成为幼儿园第一名全托生

启明星幼儿园庇护着砣砣,让幼小的他得以完成对家的想象。

可是幼儿园取代得了家吗?

幼儿园停办之际,易老师送全体孩子回家。

易老师看到了砣砣真正的家。

那是一个稍显破败的空房子。

房子很大。

不是因为建筑面积有多大,而是里面只住了一个老人。

砣砣家中只有一位70岁的老奶奶,她眼盲了十几年。

易老师看着不忍,又将砣砣带回了家。

他们中回来的,是秀秀的母亲。

秀秀3岁时父亲欠了一屁股债,秀秀妈只得只身前往深圳打工赚钱。

一晃两年过去了,归来的母亲面对可爱的秀秀时惊愕地发现:

女儿不认得自己了

这还不算,男人在这两年里有了新的女人,并提出了离婚。

秀秀判给了爸爸。

而爸爸赢得了秀秀之后,没几天也南下深圳,秀秀彻底无父无母了。

落得形单影只的秀秀妈只得又前往深圳。

易老师偷偷将秀秀领出来,让母子见了最后一面。

易老师看着这对被世事拆散的亲骨肉,淡淡地对秀秀说:

秀秀,要记住那是你妈妈

5岁的秀秀记得住吗?我们不得而知。

若干年后,母亲对秀秀而言可能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

他们中离开的是初中毕业生李响。

李响是十几年前典型的青少年,她迷恋《超级女声》,渴望着大都市。

在企图去深圳打工被父亲拦下后,喜欢唱跳的李响被安排到了幼儿园工作。

她目睹了乡镇上留守儿童的可爱、孤独和顽劣。

稚气未脱的她深受易老师的教化,决定考取师范系统地学习音乐。

我们可以预见,李响将会“走出大山”。

中国大规模的外来务工人员潮流起于1992年。

时至今日,三十年了,一代人已经长大。

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群像出现在电影里的,他们分别代表着离开的和留下的。

留下,当然是一种被迫。

离开又何尝不是呢?

一代农民工在至少两座城市之间流浪、摇摆。

他们的无根状态是中国三十年来的社会学表征。

无根的是在外漂泊的农民工,同样也是留守在家的儿童。

电影中的幼儿园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在留守儿童成长的关键期让他们走出空巢让缺席的家再次在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话题好像在降温。

似乎我们只有在每年一次的春运去集体关注他们。

春运返乡潮里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串数字。

“今年春运客运量再次突破xxxx,创造了新纪录”。

但是他们不只是每个数字当中小小的一个分子,他们每一个鲜活的脸上挂着的都是殷切:

现如今,“民工潮”似乎过去,“民工荒”又接踵而至。

但无论选择离开或者归来,我们该守候的依旧是家园。

最后贴一段导演在博客写的话:

我希望观众在这部影片中感受到真实的力量的同时,从而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以及农村的幼儿教育现状引发思考,投入关注。

 6 ) 每一代人都要有每一代人的使命

初次听到这部片名的时候,第一感觉挺有意境的,又得知它是一部教育片,以为会不会是和《放牛班的春天》那样传达一种更加开明教育理念,从而打破人们心中刻板的教育观念。但通过短短的九十分钟,我知道我错了,这部影片本身比任何任教育方式更具有教育意义。 看了一些影评,大概因为题材缘故,看过的人都有自己的感触,又或是因为时代原因,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大抵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留守儿童的日子,所以更容易引发心中的共鸣,也因此豆瓣评分成了典型的倒三角形,99%的人都打了3-5星,评分高达9.4分。 先从电影拍摄角度来说,因为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所以看法可能会略显浅薄。首先全片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它全程采用地方话作为呈现语言,更容易让观众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也能更好地塑造出农村人物形象的特点,这在以普通话为主的电影市场中无疑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其次,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影片中画面的拍摄,据说均取自当地真实环境,看多了现代电影电视剧之后,不同于那些高饱和的画面,你会发现该影片整体色调偏灰,尤其是那些山水草木,更能契合乡村的氛围特征。最后,该影片中所有演员,无论男女老少,均由当地老乡演绎,无一职业演员,这在当在电影创作中更属难得,关键整部电影让人看起来没有丝毫违和感,只有真实,以及说不出来的难过。 就个人主观角度来说,我甚至能从中看到自己年幼时的某些元素。比如,剧中的坨坨在很小的年纪就被父母托付给同村的邻居,由于分别时在村口的樟树下父母骗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以至于这么小的孩子每次想爸妈了都会跑到村头那棵樟树下坐着。而我,自打最开始记事起就被父母托付给爷爷奶奶,成为无数留守儿童中的一名。除此之外,坨坨被冤枉的情节,秀秀和妈妈分别的情节,不同的人因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回忆起不同的痛点。 但对我自己来说,我不太愿意分析情节本身带给我的共鸣,因为每个人成长经历中总会有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痛点。我认为,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应该是能让观众自发产生思考,影片所传达的思想也不应该仅仅是依靠对话,旁白,字幕这种简单粗暴的说理方式直接强塞给观众,而是通过剧情,冲突,人物动作,情绪这种无声但却又无处不在的细节生动地呈现出来。在我看来,《遥望南方的童年》这部剧几乎具备了一部优秀电影的所有特质,影片所呈现的主题很直白,大多数人几乎也都提到了,即留守儿童问题,的确,任何人一想到秀秀和坨坨的未来想必都会心头一酸,他们是否会重蹈上一辈人的覆辙,大人们犯的错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而他们最终又能否依靠自己走出大山(再一想文才刚出生的孩子就交给了易老师,哎..)。 但我更想说的是影片所反应的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即乡村教育问题。看过电影的人大多数会对影片开始易老师贴榜宣传的情节有所感触,特别是遇到个别村民对此冷嘲热讽,质疑易老师开幼儿园是为了赚村民们的钱,这与后面易老师对于乡村幼儿园教育的畅想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或者与其说是反差,倒不如说是观念上的冲突,其实到现在为什么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等反智现象依然在某些地方具有一席之地,阻碍乡村孩子发展的又是否只有硬件教育资源,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同样,影片对于易老师的刻画,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形象。即使幼儿园亏本经营,他和妻子也选择坚持下去;即使最后幼儿园面临倒闭,他也没有选择催收那些账款;即便家里已经有了孩子,他还是选择接纳了坨坨,秀秀,甚至是文才刚出生的婴儿。面对曾经的学生,也只是说了一句无数家里人面对外出打工者都会说的一句话:早点回来。 影片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这个幼儿园最终的结果,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启明星幼儿园重新开始招生,并且招生人数也有所增加。所幸,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这部影片上映于2008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条件下我国农村的现状,影片中“深圳”是外出打工者口中一个高频出现的名词,他记录了我国快速发展的那个阶段,背后正是无数打工者的背井离乡造就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父辈带我走出大山,而我也要努力走向更大的城市。对于一个国家亦然,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到代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希望祖国的下一个十年会更好。

 短评

感觉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每年过年我都会坐在门槛上等他们,童年的回忆总是在旁边小孩的你爸妈不要你了的言语中度过,到了现在感觉和父母总是有很多距离感,和他们住在一起总是感觉很拘谨和陌生。是爷爷奶奶陪伴我度过美好的童年,感恩!!!

9分钟前
  • 力荐

2019年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10多年前的电影里的一幕会不会不再出现?

13分钟前
  • 豆瓣酱
  • 力荐

因为真实所以温暖

15分钟前
  • 何足道
  • 推荐

宜春的故事…

20分钟前
  • 胡子一大把
  • 力荐

我想你的时候,会坐在樟树下等你,因为你告诉我,你几天就回来了。我问你,南方是哪里?你告诉我,山的那头就是深圳。而,你回不来,我过不去。

21分钟前
  • 这名儿我已注册
  • 力荐

惊艳!

24分钟前
  • 辛佑齊
  • 力荐

易老师不善言辞,师母喜欢骂人。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好事,但逐渐放不开这个责任。易老师在几次和乡里人接洽中,不多解释一句,也不多安慰一句,但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帮忙!相比他而言,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渺小而无所作为。

25分钟前
  • nicebei
  • 推荐

因为真实质朴,所以深有感触:⒈易老师,教师节快乐,不过,说实在的,您的普通话比不上您妻子,我有个小学语文老师和您一样普通话也不好;⒉不觉得学阿巴斯,毕竟中国诸如此类的农村题材作品也不少;⒊缺乏电影质感,但情感真挚,很多人物事件台词都很生活,非职业演员的表现也值得称赞,值得推荐。

2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充满悲悯情怀的电影,看了让我担忧所有人的命运。人也不是不自私,也不是圣人,然而还是有不忍有爱,人间就可以了。

30分钟前
  • 而已
  • 力荐

真实到可怕,这就是我的童年,这就是农村教育现状。

31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导演未来的仕途不忍直视啊。

33分钟前
  • bird
  • 还行

这个片子,我想打一万分。推荐所有人去看。如果以后等我退休后 中国还是有这样的地方 我会考虑去;如果是成为坐拥财富者,我一定要去建学校。实际上大学时代支教过两次,当时环境不比片中好 甚至当时一个地方连电和水都不同。这也就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历历在目,有一个当时只有四岁的小朋友一直和我保持联络到现在。这片子让我回忆起很多那时候的时光,特别感动,片中这老师太值得倾佩。虽然我拿我们这些博士的学术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来比较他的教书育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妥帖甚至是无法比较的,但是我的确深感我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还远不及他的九牛一毛,尽管他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但这却更显示出来了这位老师的高尚之处。感谢大象放映室让我了解到这部片子。

38分钟前
  • 窗边的小豆豆
  • 力荐

今天去了单向空间的放映活动,总结一下导演说的:1)拍摄不易:前期投入30万,拍了19天,导演处女作,剧组其他人经验也不是很足;2)全部演员都是当地人而非职业演员,为了表演更容易让所有人说的方言而不是普通话;3)演易老师的是导演三哥,当时确实开了个幼儿园,剧中幼儿园的滑梯是导演赞助买的;4)三哥拍完电影曾想去当演员,被导演劝阻,曾经也去深圳工作过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5)导演很喜欢伊朗电影,这部电影也有些伊朗电影的特点6)片头和秀秀妈妈回深圳时的歌曲改编自赣南民歌牡丹调,其余配乐由于资金有限是合成的,导演也吐槽有点央视味。电影反映出在农村搞教育的种种困难与无奈,向乡村教师们致敬。

39分钟前
  • 范突宁
  • 力荐

可悲可怕的农村教育环境,不难想象这些从环境那么差的地方出来的人们迷失在大都市的原因。穷怕了的人谁会跟钱过不去。当村里人知道易老师夫妻办学的事情后他们的议论听起来就相当的刺耳。坨坨不见的时候易老师发疯似的找孩子。李响是个好姑娘。秀秀的妈妈真是苦命,辛苦操劳打工回来孩子不认自己老公外遇,替她不值啊

43分钟前
  • 彩色笔收藏家
  • 力荐

简单,纯粹,感动

48分钟前
  • 托托洛夫斯基
  • 力荐

近来看过的最朴实纯粹的作品,非职业演员在导演优异的调度下,奉献出了鲜活的表演,感人至深。看完全片,才能明白“遥望南方的童年”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推荐给所有人。

53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力荐

年纪越大,越来越看不得老好人,自己活得太苦了,跟着她的人也会很委屈。

58分钟前
  • 此处是吾乡
  • 力荐

我们这个社会太坚韧了,我们这个民族太伟大了。

59分钟前
  • 京畿部长
  • 力荐

伯伯,我爸爸在哪?在深圳。深圳在哪?在南方。南方在哪?南方在……你看山那边就是了。遥望的又何止是童年?聚焦农村,聚焦教育,聚焦留守儿童,所有的题眼都和我的童年不谋而合,故而共情满溢,几度哽咽。窘迫的大环境下我们会因易老师的存在而感恩,也会因孩子们的渴望的神情而感动。这是我的童年,也可能会是千千万万农村出身的人的童年:极目远眺,望不到边。

1小时前
  • 亦可寻陳
  • 力荐

哪里是写实,简直就是真实!有生涩粗粝感,但真实同样感人。

1小时前
  • sylvia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