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有情天

HD中字

主演:任达华,刘雅丽,梅爱芳,刘兆铭,潘志文,罗君左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2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3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4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5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6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3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4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5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6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7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8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9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告別有情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时光倒流七十年代的香港,戴振华(任达华)是法律世家的独子,也是港大法律系的高材生,但即偏偏爱上保良局孤儿淑芬(刘雅丽),连一直暗恋他的姑姑(梅爱芬)也从此无望。门当不互对自然受到家长的阻挠,振华父亲(刘兆铭)多番反对亦不能令振华改变初衷,结果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姑姑亦下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二人感情虽好,但总要面对生活的艰难,再加上淑芬诞下三胞胎,生活的担子亦落在振华身上,终于,振华藉着一场打胜了的官司而声名大噪,但好景不常,淑芬突然发现自己身患绝症,振华大受刺激,在绝望的边缘竟又发现自己亦患上初期癌症,死亡的阴影笼罩整个家庭。驸马大人请指教奔跑的蜗牛大象之歌天地雄心(粤语版)迷魂谷唇齿之间 第一季五鼠闹东京甜·秘密 甜‧祕密跨过鸭绿江电影版黑鹰坠落(粤语版)喜马拉雅杀出个黎明辣椒教室敌特在行动青梅酸酸你微甜假想友沙滩仔与周师奶 粤语51号兵站我的老大是卧底十三号星期五4终结篇封神之九曲黄河阵食人巨蜂皮卡德罗尼克松导火线 導火綫(粤语版)白兰(2018)死后的关怀傀儡2018闪电侠第七季少年·小赵恋爱魔术师爆笑悲剧王:笑着笑着就哭了凡尔赛 第三季血缘时间陷阱低谷医生替罪羊1921抹布女也有春天快手枪手快枪手2016拉拉队之死彗星的轨迹阳光夏令营欢乐颂2019

 长篇影评

 1 ) 去日留痕

早就想写这部电影的影评了,但我知道自己的语言功夫不足以描述这部电影,只是今天开始整理豆瓣时觉得不该再拖了。
安东尼霍普金斯和艾玛汤普森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英国演员,在这部电影之前看了他们合作的《霍华德庄园》,很喜欢。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有些心急,急于想知道后面的故事,而这部电影又是如此温婉。看完之后很快又看了第二遍,才发现我错过了多少精彩的对手戏,不一一列举了,但书房里的那场对手戏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基顿主动靠近斯蒂芬斯,只希望他能向自己坦白心迹,而斯蒂芬斯是多么想抚摸近在眼前的美丽的脸庞,手却迟迟在半空中不肯落下,两颗悸动的、爱慕已久的心只能慢慢沉静、冷却下来。最后在令人心碎的放手后,斯蒂芬斯永远地将自己禁锢在庄园里,做一个贵族式的管家。我们终究要告别过去的有情天,只剩那些在心里曾经划过的痕迹隐隐提醒着我们。
其实最后那段放手的戏,个人觉得有些夸张,远不如在《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触碰史达林的手指那般细腻。本来是想给四颗星的,但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还能看到美好的超人里夫,真好。

 2 ) 一去不返

这是一份高贵的爱情。
为什么要隐忍,为什么不去争取,是不是爱得不够多……这类问题与本片并非同一层次。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这样做。那样的时代与精神气质已经过去。
不必哀婉叹息,并非以克制与隐忍去成全原则、成就悲剧之美,并非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样简薄,感谢有这样的存在即足矣。
明白爱情的层次不仅仅是精神与肉体之争,不仅仅是理智与情感之争,不仅仅是甜蜜、酸涩、苦痛、委屈、激烈、平淡,亦能醇厚如斯足矣。
不必追寻,不必梦回,一去不返。
《理智与情感》中尚有一场大哭来宣泄之前的隐忍,这里,只有凝望再凝望,握紧而后松开的手。心沉静地纠起来。
你终于明白,不是失恋后的痛哭出声,不是艰难阻隔,不是命运玩弄,相爱亦不一定相守。
有时,不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不爱他。
这样一种不可言说,只得承受的
命运。

 3 ) Nothing Remains in the Day

《The Remains of the Day》。石黑一雄89年的桂冠之作,写英国一所大宅子里一个管家的一生,写了帝国和人生最美的最后一段光阴,一举摘取当年的布克奖,真个了得!93年James Ivory改成电影,安东尼霍普金斯教科书般精湛演技让每格胶片又似乎流淌着文学的血液,实在难得!

好一幅长日将尽。远景是幅马远的泼墨山水,远观堆绮罗丽,细看时绘的却是一幅大英帝国的红日正落西山。达灵顿勋爵位居殊位,参谋军机大事,只想着为不列颠保下最后那点“历尽劫波,相逢一笑”的绅士遗风,不知对德国的绥靖正是养虎为患,大难将临。勋爵大宴欧陆各国使节,力促德国的复兴,整个坐席上宾客如云,只有美国特使Lewis直言众人皆是政治的未熟者(amateur),一语道破天机。达灵顿一生心系欧陆和平,却看不到政治地图上冰冷冷的利害和强权,为本国之和平不惜陷他国于深渊,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最后不只宅第易主,身陷囹圄,更留下后世骂名。

近景是篇李之仪的小令,一字一句都说的是寻常小人物的悲欢。史蒂文斯先生位居达灵顿大宅总管之位,生命里只有服从和谨慎,餐桌上一刀一叉的摆法都必躬亲,主人的书房里发生惊天动地的事却也不过问一句。一个女人的到来给他生命带来了波澜,却没有让他这个人有任何改变。她的心,是暮春未谢的一枝梅,一枝一叶都向着他开,虽不着一句言语,却每分每秒都恨他念他恨不能逼他就范;他的心,是汪洋瀚海的百丈冰,连一哭一笑的能力都已失去,浑身上下是岁月刻下深深的一沟一壑,轻视和嘲笑他不计较,友谊和热情他仍然无觉,面具成了自己真实的脸。

20年后再相逢,她才知道自己的一生原来和当初想的隔了那么远,原来她那么不快乐地走着当年不得已走上的那条没有他的路。也许,这次重逢也是上天给的一个让心重聚的机会吧;可是已经经过那么多事,那么多年了,山长水远都走过来了,何妨让这个没有说的秘密留得再久一点,或许留到永远呢?这漫长的一天已经进入最后的长夜。最后的最后,他们在大雨中分别,她只是告诉他可能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他也没有多的祝福,只是目送已不再年轻的她含泪离去。如果什么都不说才是爱的最高境界,那么这么多年的辛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倘若是别人,历尽劫波,相逢一笑,那也就算了;可是她是你最爱的人啊!她是你最爱的人啊!你拿自己的幸福作代价,把自己的懦弱当高尚,用自己的冷漠当优雅,你毁了她一生的幸福,你忍心吗?

正是:月窗何处想归鸿。与谁同。意千重。婉思柔情,一旦总成空。仿佛么弦犹在耳,应为我,首如蓬。

 4 ) 《告别有情天》最长的影评,可能也是最好的

石黑一雄新获诺奖,其作品也突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诺贝尔文学奖总是有如此功用:把原本为大众所陌生的优秀作品推上前台,而后引发一场热烈的读书风潮。去年鲍伯•迪伦的获奖,亦直接推动了其作品在我国的译介,并为全球当代的文学定义指出了一个新的向度。《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是石黑的名作之一,这篇小说在1993年时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在我国的译名主要有《告别有情天》、《长日将尽》《长日留痕》等,我个人更倾向于《长日将尽》这个译名,因为,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告别有情天》这一译名的局限性实在太大,难以给观众带来一个完整的观影期待,于是,许多人在观看电影时可能会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情”这一狭小的点上,从而失去了对电影的完整内涵的把握。在我看来,男女主人公之间虐心的、克制的感情只是一条叙述故事的明线,在这感情的后面还有一条社会政治变化的脉络在隐隐起伏着,贯穿了整部电影的始终。而这隐隐起伏的脉络,才道出了这部电影的深意。 这篇影评会很长,强烈建议大家在观影之后,再来看这篇影评,因为下面的分析可能太过详细,以至于严重剧透,从而破坏了大家日后观影时那种懵懵懂懂的快感。 那么,下面小八就要开始展示自己深刻犀利而长篇累牍的文风了,据说每个能看完小八文章的读者都是真爱哦。 一 英国的贵族与管家文化

二 一战、一战后的欧洲格局与德意志民族情绪

三 怀愧心理:达灵顿与英国对德的纵容政策

四 民主意识与精英思维的争锋

五 因何失爱:史蒂文斯的自我禁欲?

六 现实与激情:肯顿小姐的两次痛苦抉择

七 达灵顿府易主:刘易斯与美国文化的进驻

八 隐喻:彭布洛克伯爵四世的肖像画

九 长日将尽:而你我无法倒带的一生 、英国的贵族与管家文化 “贵族”在欧洲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中是一个非常耀眼的名词,它不仅代表着血统、地位和权势,还具有着深刻的道德人格内涵。当欧洲大陆列国的贵族政治因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崩塌时,英国则保留住了她的君主政体,贵族阶层依然在英国发挥着重要影响。英国的贵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经历剧烈动荡之后依然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英国毕竟是浮离于欧陆的岛国,英国人民受欧陆社会风潮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英国在政治上长期的保守主义倾向使得其社会结构较为稳定。因此,我们可以说,英国的贵族文化根深蒂固。 所谓贵族,就是不仅享受着物质的富足和权利上的尊贵,同时还追求着道德上的高贵与名誉的显荣。对真正的贵族而言,荣誉往往比物质更为重要。贵族要去争取高尚的荣誉,那么就需要大批的仆人来为他的世俗生活服务,于是,管家便应运而生,管家文化也由此产生了。管家从属于贵族,因而管家文化也从属于贵族文化;贵族文化是自由与进取,管家文化则是服从与克制,并且要在道德和情趣修养上都尽可能地符合贵族的气质。所谓“人如其家”,贵族们的高贵气质也要从他们的家庭行为中体现出来,而仆人也是他们家庭的一部分。我们中国人讲“打狗也要看主人”,就是因为打了别人的奴才也会伤及人家主子的脸面。 正如我们在电影里所看到的,老史蒂文斯将其一生献给了管家这个职业,史蒂文斯也立志要成为优秀的管家,并且,他确实是当时英国最优秀的管家之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达灵顿府的地位中看出来。史蒂文斯的一切行为都符合管家的规范,处变不惊、克制情感、服从主人以及优雅的言谈举止,于是管家的奴性便彻底加到了史蒂文斯身上。我们中国的《世说新语》也堪称我国古时的一部行为规范教科书,这些行为规范由主子学去便是优雅高尚,由奴才学去则是奴德。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社会阶级摆在那里。 为奴的人只有牺牲自己的自由,才能换来主子的自由。史蒂文斯所处的社会虽然早不是奴隶社会,但是他与达灵顿之间的雇佣关系实际上就是主奴关系。当历史上曾被唾骂的事物消失后,人们却仍有对这一事物的需求,于是这需求变成了一种职业。而这职业的本质其实与那业已消失的事物的本质一样,史蒂文斯把这份职业当做毕生追求,便不得不有所牺牲了。 二、一战、一战后的欧洲格局与德意志民族情绪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到底还是进入工业社会的一群老牌帝国争夺世界地盘的利欲之战,双方都不道德。其结果便是,欧陆的几个主要帝国瓦解了,封建制度终于落幕,各国的社会政治在一片废墟中向民主突进,民族意识也渐渐高涨。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了极其严厉的制裁,社会经济一蹶不振,而民主的政府又难以发挥重建作用,民粹思想与民族主义情绪便在每一个德国人心头蔓延。因此,凡尔赛合约后,有远见的政治家便说:“这不是和平,这只是二十年的休战。” 一战本非义战,对战败国进行抢掠式的制裁,只会酝酿更大的苦果。于是,在德国民众的欢呼下,纳粹(国家社会主义党)上台。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节说道:“德国的工人不罢工,而英国的公会运动则十分头疼。”为什么德国工人不罢工?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民族的痛苦主要来自于外部的强压。 三、怀愧心理:达灵顿与英国对德的纵容政策

达灵顿对德国的同情当然不是仅仅因为其德国好友的悲愤自杀,准确地说,是因为他作为贵族的高尚情操令他深知:各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是不公的。达灵顿认为,一个置德国于困苦的和平环境不是真正的和平,不论从道义来讲,还是理想的国际政治格局出发,都是不对的。那么怎样的德国才符合他的愿景、他的愿景又是怎样的呢?他的愿景是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英国长期以来的欧陆政策便是“均势”,传统的英国人认为,只有欧陆各国势力均衡,才不会危及到英国的生存。因此,尽快将德国重建起来,恢复其军备,不但有利于维持大陆均势,还可以阻挡欧陆的社会主义革命,抑制苏维埃俄国。 达灵顿的想法与当时英国政府主流是一致的,因此他频频向德国示好,致力于德国的恢复。在他家中所开的会议以及会议所提出的观点,也代表了英国政府的主要观点。而其间发生的一些争锋,比如美国人刘易斯提出的反对观点,也是现实存在的。但是,刘易斯这一人物所代表的观点,绝不可认作美国人的观点,因为美国当时仍然是“大陆孤立主义”的保守思想占主流,这也是一战之后,尽管威尔逊总统极力想要将美国推向国联、参与国际事务,他的提议却遭到了否决的原因。刘易斯这个人物的塑造其实并不好,因为这个人物所负载的隐含意义太深了,他更像是一个用来表明某种隐喻的推动要素。 至于达灵顿公爵本人,正如刘易斯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古典的英国绅士,体面、高贵,但却是个业余政治家。达灵顿有着很好的道德修养,但是一如许多自诩高贵的君子那样,他太容易被精美崇高的谎言欺骗,无法落实到苟且的现实中。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天下之事,毁于小人者,十之一二;毁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十之八九”,不管在哪儿,这样的君子都不少。但是这样的君子,或者说像达灵顿那样的好人,真的错了吗?不是的,正如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达灵顿因为自己的政策而使得德国日益张狂的时候,时常夜里难寐,极其痛苦,又极其自责。他希望得到的是和平,但结果却是一步步将欧洲推向了战争。 也许大家也注意到了达灵顿辞退两个犹太难民女孩的情节,也许大家会觉得,在这里,达灵顿真的是一个纳粹主义者,但是,请不要忘了德国政府借用“犹大害了基督”与“犹太人的本质”这一套说辞。在欧洲长期的历史中,反犹情绪就没停过,莎士比亚也反犹,他的《威尼斯商人》就是例子。当然,反犹是不好的,我们必须要尊重地球上任何人生存的权利。 达灵顿是悲剧的,他的悲剧其实也是人类的悲剧。真正悲剧往往就在于: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对善的追求,但结果却是各种善之间的冲突,并且不可调和。 达灵顿是爱国者还是叛国者呢?恐怕诸君心里也暗暗有了答案。 四、民主意识与精英思维的争锋 这里我要敲黑板,划重点! 在电影中,史蒂文斯参与进去的“民主意识与精英思维的争锋”的情节主要有四个:1.斯宾塞在壁炉边对史蒂文斯的三问;2.听旅店里的小伙子史密斯大谈政治和外交;3.与理查德•卡莱尔在给汽车加油时的对话。4.达灵顿深夜秘密会晤首相、德国大使那夜,史蒂文斯与达灵顿身为记者的教子卡迪纳尔的对话。 在第一个情节里,史蒂文斯对斯宾塞三个关于国际政治经济的问题无从回答,当然,他也从来没有关注过。于是斯宾塞得出结论:民主是扯淡,真正的国家决策必须由精英们执行。“斯宾塞”这一名字在英国可谓如雷贯耳,著名的赫尔伯特•斯宾塞作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先驱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第二个情节里,史密斯对丘吉尔做出了算是客观的评价,我们也可以注意到他对时事的热心。 第三个情节紧随第二个情节,卡莱尔得知史蒂文斯是臭名昭著的达灵顿的管家时,向他问了一系列问题。这个情节的内涵十分丰富。首先,它代表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讨论:达灵顿公爵是犯了严重错误的政客,甚至是个叛国者,但他真的是个好人。其次,它代表了后人对当时处于政治风潮中的人们的拷问:你认同他吗?你也做了错事吗?最后,它与上一个情节一起,代表着英国下层民众对政治的普遍关心。 第四个情节里,卡迪纳尔很想从史蒂文斯口中得到一些达灵顿深夜会晤的信息,但是史蒂文斯表示自己只关心自己的工作。卡迪纳尔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达灵顿,但是却对史蒂文斯感到十分遗憾。后来,卡迪纳尔牺牲在了战场上。 这四个情节,向我们展示了英国下层人民对政治的态度与转变,看到了民众的民主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史蒂文斯代表了他的那一代人对“上层人”的政治的态度:老爷肯定已经做了明智决断和考量。卡迪纳尔、史密斯、卡莱尔则显示了民主的进击。民主是一种责任,当民众缺乏对政治的关心和判断力时,民主只是一句空话。精英政治在社会群虻中固然是最好的选择,但也未必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唯有人们意识到自身当下的权利,才能把握自身的自由与命运。 但是,把握自身的自由与命运又谈何容易?这对社会环境又提出了要求。史蒂文斯乃至他那一代人并非生来就不知道要有民主的意识,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让他们无法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去。 生活,是他们那时最大的追求。 五、因何失爱:史蒂文斯的自我禁欲?

正如第一节里对管家文化所描述的那样,史蒂文斯的职业要求必然导致他的自我禁欲,情爱会令他在工作中分心。因此,他从来不招漂亮的女仆,甚至对肯顿小姐持着一贯的冷淡态度。他不是对美貌和女性无感,而是太清楚维系自己的职业生涯需要怎样的冷静。达灵顿府的工作是他人生职业的巅峰,他不想失去它。而如果他想要拥有家庭,那在完美的工作上就恐怕会力所不逮了。更何况,他的主人达灵顿,也是个独身的贵族。 那么史蒂文斯对肯顿小姐就真的没动心过么?当然有,并且为肯顿小姐的离去抱憾终身。当我们看到肯顿小姐从史蒂文斯怀里抢书的那一节,真是为史蒂文斯的柳下惠风犯尴尬,和我们平时看的电影的情节完全不一样嘛!为什么不顺手来个拥吻?当时的史蒂文斯内心恐怕也是极其激动的,但他就是下不了手,只好呆呆站住,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柱,纹丝不动。 为什么?因为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已经让史蒂文斯失去了爱情的勇气,他害怕面对这一切。在他冷静坚毅的外表下,有一颗被久久囚禁的心。他的心被什么囚禁着呢?被他所接受的一切现实的管家文化的观念。这些观念对他而言是真理,这些真理便对他施加权力,紧紧地压抑住他的自由与情欲。 人们感受性最强烈的自由,可能就是情欲的自由了。而这情欲的自由,在权力的面前,也终将被囚禁。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每次人类思想发生变化的时候,情欲的要求被最先表达出来。在欧洲有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到宗教改革;在中国有明中后期和五四。 总之,史蒂文斯的自我禁欲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和所有思想观念的产物。史蒂文斯的人格是畸形的,我们也可从中见出当时英国社会的一点残忍风貌。 六、现实与激情:肯顿小姐的两次痛苦抉择

肯顿小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我认为是整部电影里最出色的,最有血肉的。肯顿小姐也是长期从事女管家这行当的,但是,或许出于女性自身的感性思维要多一些,我们见到的肯顿小姐非常有魅力,不同于史蒂文斯的恪守死板。肯顿小姐之所以当管家,并不像史蒂文斯那样有一种职业理想的追求,她是为了谋生,找份工作。同样的,她之所以离开,也是因为她要生活,她没法儿守着史蒂文斯一起,你当男管家,我当女管家,互相有好感,但是不明说,这么地过下去。 肯顿小姐代表了一种社会的良心,当两位犹太女仆将被辞退时,她也毅然表示自己要随之辞职。但是,是人就得生活,在自身现实情况下,她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懦夫。谁又不是懦夫呢?史蒂文斯难道不是懦夫吗?他才是最懦弱的那一个。 肯顿小姐毫无疑问想要一个家庭,让自己稳定下来,有人可以依靠。她也想依靠史蒂文斯,但是史蒂文斯冷冰冰的,每次向他献殷勤时他都摆着一张冷屁股。所以,虽然很喜欢,但肯顿小姐知道,史蒂文斯不是她的命中人,他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和婚姻。于是,爱而生恨的肯顿权衡之后,选择了接受贝恩先生的求婚。从决定不再做管家而去做生意的贝恩先生和那个与女仆结婚离开的副管家可以看出,当一名优秀的管家多半意味着独身,雇主可能不大会聘用有家庭的管家。 所以,当肯顿小姐在抢史蒂文斯怀里的书时那样的具有挑逗性的行为,却依然得不到回应时,她会怎么想? 肯顿小姐的第二次抉择的背景其实是她和史蒂文斯最有可能在一起的时候。年已迈的史蒂文斯因肯顿小姐的一封信而驱车到英国西部寻她,想把她带回达灵顿府;而肯顿小姐也明显希望和史蒂文斯重修旧好,因为她与贝恩先生并不幸福且离婚多时了。贝恩先生的生意大约做得也不大好,我看他与肯顿小姐会面时的囧样就心怀此感。但是贝恩先生与肯顿小姐的谈话却直接终结了肯顿小姐与史蒂文斯之间的所有可能:他们的女儿怀孕了,需要照顾。 就这样,现实与激情的冲突再度爆发,最终,激情败给了现实。 那么大雨的夜,那么黑的伞,两个人却不得不上演此生永诀别的剧情。 但是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呀!多少有情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长守在一起,而真挚的感情永远只能在心底深深留存,埋没不语。 虽然史蒂文斯和肯顿小姐的感情始终是被牢牢压抑住的,但是,现实不就是这样牢牢地压抑住我们吗? 下面这段肯顿小姐与准备辞职结婚的女仆的对白对她冲击非常大:“查理和我准备结婚。”“你仔细考虑过了没?”“是的,肯顿小姐。”“你在这里越做越好,而且有大好的前途。”“查理和我准备结婚,查理和我。”“但我我知道我该怎么对你说,我见过很多这种事了,年轻的女士急于结婚,最后冷淡收场。你们有钱吗?”“我们没有钱,但是我们不在意。”“你们慢慢会知道过穷日子有多艰难的。”“但我们有彼此,人生路上不就图一个知心伴侣吗?”这段对白说出了肯顿小姐和大多数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借女仆之口说出了人生的真谛。 七、达灵顿府易主:刘易斯与美国文化的进驻 二战之前的刘易斯来到达灵顿府中时,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作为一个要求制约德国的没文化的美国佬。以贵族传统自居的英国人,始终认为美国佬没文化。他那时年轻,但已是美国参议院的参议员,地位很高,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象征着年轻而具有活力的美利坚合众国。他的政治意见与达灵顿相左,最后历史证明,达灵顿错了,而美国领导世界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二战后,凋敝的英国以及欧洲经济极大地依赖于美国的扶持,美国对欧洲政治的影响也极其大。 达灵顿府的易主象征着英国传统观念的失败与美国新观念的胜利。新主刘易斯的生活情趣、爱好与达灵顿很不一样,对待史蒂文斯也不太一样。刘易斯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鼓励史蒂文斯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也会比较轻佻地向史蒂文斯问,他准备带回来的新女管家是不是他的女朋友。但是刘易斯是很礼貌地,只是他不像达灵顿那样古板、那样的“绅士”,简言之,他不是贵族社会的一员。 他会嘲讽英国保守的社会说,自己最喜欢英国报纸上的讣告,不论什么人都能得到体面的悼词。 体面,的确是英国传统的贵族社会的关键词。而这体面,却压抑着人,带着伪善气息。 总之,刘易斯的到来,给达灵顿府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似乎也象征着古老的英国社会注入了新的血液。而这血液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能也带有着英国霸权地位一去不返、依赖美国的淡淡苦涩味。 八、隐喻:彭布洛克伯爵四世的肖像画

在影片的开头,是拍卖达灵顿府中物品的场景。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一幅伊丽莎白时代的肖像画,据小八和朋友们的努力考证下,大致确定这幅肖像画上的绅士是英国17世纪内战(CIVIL WAR)期间一位著名人物菲利普•赫尔伯特(PHILIP•HERBERT),头衔很多,主要为彭布洛克伯爵四世。 彭布洛克这个人很复杂,他是一位身受两代英王宠爱的贵族,17岁便初登政治舞台,后来由于与查尔斯一世在宗教问题上的不合,导致决裂。他热爱文学与艺术,尤其爱绘画,是当时英国文艺的重要赞助人。在政治上,他保护清教徒,反对对苏格兰的战争。他虽然始终对英王忠心耿耿,但是在1642到1652年间议会派与保皇派之间的内战中,成为了议会派中的一员,并担任高官,直到逝世。 英国内战为议会的民主政治提供了条件,将英国政治从王权中解放出来,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变革,是民主的进步。刘易斯不惜高价坚持买下此画,其中意味无需言表。此外,这幅画在电影的最后又出现了一次,更可见出其中深意。 也许有读者认为小八这样精细地进行分析是不是有些过了?但是,小八要说的是,正经电影每一个细节都有讲究。这幅画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可能就是一幅画,因为我们不懂英国文化。要是让一个英国人来看的话,恐怕就和我们看到的不太一样了吧。我们中国人不经这样一场分析和解读,多半就把这片子当做虐心的爱情片看了,谁会顾得了英国人的唏嘘悲叹呢?然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需要这样一番功夫的。 九、长日将尽:而你我无法倒带的一生

在影片末尾,一只灰白的鸽子从壁炉的烟囱里落进了曾经盛宴各国显贵的大厅,仿佛过去的繁华一切也已飘然逝去。曾经决定了世界历史走向的漩涡中心,而今摆放着一张乒乓球台。唯一不变的,只有这古老的达灵顿府和依旧忠心耿耿的史蒂文斯。鸽子放飞远走,和平也已经到来,而史蒂文斯的一生却已走不出这偌大的达灵顿府,英国的厚重的传统。但是这世界新的主人却为已然为未来致以了深深祝福。随着长焦镜头离达灵顿府越来越远,越来越远,英国那广袤的原野、山川与郁郁葱葱的森林显露出其美丽动人的真容,袅袅的云烟让这大地上的一切渐渐神秘。 长日将尽,长日将尽,男女主人公的一生也将要走到尽头了。回顾一生彼此的交集,唯有痛惜此生无法重来。凡过往的一切,都是必然,即便能重来,恐怕也并不能得到满意结局。人生无法倒带,倒带之后还是悲剧重演。《泰坦尼克号》是不是悲剧呢?是的。但我认为《长日将尽》远比《泰坦尼克号》悲剧。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完《长日将尽》并没有那种要立刻“哇”地一声哭出来的感觉?因为它毕竟浪漫的、煽情的内容少,深刻的、反省的意识多。《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悲剧是偶然的灾难性事件,《长日将尽》的爱情悲剧则恐怕在这世上永难消除,因为这悲剧与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悲剧紧紧融在一起。因此,当我们看完之后,或许恍惚有所觉悟似的,但又说不出来那种哀伤的感觉,一种历史感把我们的深情也压抑住了。 小八的这篇评论,就是想把这哀伤的感觉和我们的被压抑住的深情说得清楚明白,因为只有将它说得清楚明白,才会对我们有所教益。 一切真正的文艺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是助力于人性完善的。但好的文艺固然重要,若没有好的评论家将其中的道理意义数落出来,恐怕这文艺在人们心中所造成的作用,就要有所改变。我们平时看电影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追求感官的享受和视听的愉悦,但这享受和愉悦却不应该成为我们对电影的全部期待。对小孩子的教育,从课堂和书本上来;对成年人的教育则贯穿于社会文化的营造当中。好的电影应该像甘草,不但好吃,还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5 ) 爱在心口难开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Kenton回来告知Stevens她接受了Ben求婚的那个晚上,影响国际格局的大事在同一个夜晚即将发生,K和S有段很长的对话,空耳听了一下,并括号写下了我理解的当时K和S的心情。供大家参考。

S指男管家Stevens,K指肯顿小姐。

S: I trusted that you’ve had a pleasant evening? Well…did you? Have a pleasant evening? (你终于回来了,我一直在焦灼的等你)

K: Yes. Thank you. (并不开心啊,因为跟我共度良宵的人并不是你啊)

S: Good. (真的吗?你开心就好,我也希望你开心。)

K: Would you like to know what took place? (我出去跟别人约会就是为了激怒你啊,为什么你表现得漠不关心?)

S: I have to return upstairs. There’re events rather important taking place in this house tonight. (我多想摸一摸你的面颊,亲吻你的秀发,可是职责使我无暇他顾,请原谅我好么我亲爱的)

K: oh…when are there not… I accepted his proposal.(你总是这么忙,工作是你的全部。哎。。。我要怎么留住你呢?哦对了,我有一个消息要告诉你,我想你听完一定不会这么淡定了。) S: Miss Kenton? (我好想回楼上去忙但是为什么我的双腿不听从我的使唤,我的心脏跳的不太规则,我在努力掩饰脸上的不安,所以我担心的事情是不是要发生了呢…)

K: I accepted Mr. Ben’s proposal of marriage.(你有没有听到我心碎的声音,你知不知道我告诉你这件事情就是为了知道你到底在不在意我) S: I…Congratulations.(灯光一会儿太暗一会儿又太亮,我确实听到我爱的人儿答应了别人的求婚么?天哪我该怎么办。)

K: I am prepared to serve my notice. But if you will be able to release me earlier, I will be grateful. Mr. Ben plans to leave for western country in two weeks’ time. (只要你的一句话,我就会留下来;只要你表现出任何的不舍,我就不会离开。都已经到这一步了,你能不能不要再压抑自己的感情了?)

S: I’ll do my best. Now please excuse me. (心痛的无法呼吸,可是我给不了你的那种幸福,若是别人可以给,那我可以祝福你吧。)

K: Mr. Stevens.(你为什么还是表现得如此冷漠?我快要疯掉了。)

S: Yes? Miss Kenton?(我最亲爱的姑娘,对你的爱如何言说?)

K: Am I decated that after all the years I have been in this house, you have nothing else to say to me?(你真的不打算挽留我么?哪怕你表现出一丝一毫得不舍,我马上就会毁掉婚约,留下来呆在你身边啊)

S: You have my warmest congratulations. (除了祝福,我还能说什么呢。希望你幸福,我不会打扰你即将迎来的安稳宁静,这是我给你最后的温柔吧)

K: Did you know you have been very important figure for Mr. Ben and me?(虽然跟他在一起,可是占据我的身心的人是你啊。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你啊。)

S: Oh…in what way? (我可爱的美丽的姑娘,此刻我的心刀绞一般的疼痛,我故作坚强的表面镇定是不是被你看穿了?我爱你啊,我也知道你爱我,可是你要的那种幸福我真的给不了啊,那就让我们多说一会儿话吧。)

K: I tell him all sorts of things about you. I tell him stories about you. About your habits, about your mannerisms. He finds it very funny, especially when I show him how you pinch your nose when you put pepper on your food. That always has us in stitches. (你的小习惯你的小嗜好,你微笑时侯眼角细细的鱼尾纹,你捏着鼻子往食物上洒辣椒的样子。。。你的一切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子里又在我梦回的时候千百次的温习。我告诉我给他讲你的故事,这会让我们发笑。可是我想,今后思君不见君,唯有泪千行)

S: Does it indeed? Huh…well please excuse me Miss Kenton. Good night. (我可爱的姑娘,我爱你,可是我还要去完成我未尽的事业和理想,这是我的使命,也是家父的使命。我的爱人,晚安了。我不想跟你说再见,那么晚安吧。希望你幸福。)

 6 ) 大英帝国的瑰宝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 British Museum是与巴黎卢浮宫 Musée du Louvre、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齐名的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可以想见其馆藏之丰、之精,从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文物,到现代著名艺术家的画作,均有收藏。你可以说,里面有很多是掠夺来的,从埃及、从希腊、从非洲、从亚洲,当然来自中国的也有不少(包括没有展出的)。二战后的英法齐齐沦落,科学、技术、金融均被小毛头美国超越,可以想象他们内心的憋屈、愤恨、不屑、反感,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委屈和心酸(还有点酸溜溜的意思)。
    照实说,美国是英法的仔,是真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其上的印第安土著早被西班牙强盗砍光了,加上水土不服、天花等流行病,西班牙的衰落等,后起之秀英国、法国相继瓜分了北美洲;而先前熊势的法国又被更雄起的英国赶到了加拿大魁北克等冰天雪地的荒凉之处。不研究历史了,总之,在完全没有美国这个东西之前,英国人早已在现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挣扎生存过百年,是他们的后裔建立了美国,发展壮大了美国。尽人皆知的是,初期到美国的都是英国政府不待见的人、在英国活不下去的人和流亡逃窜的叛逆者,也就是在英国所谓的下等人。一帮穷途末路之徒,在蛮荒的美洲大陆,通过300多年的时间,居然折腾得风生水起,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当然难以释怀,咽不下这口气啦。
    尽管全方位地无法与美国抗衡,很多时候还不得不看美国人脸色行事,比如北约、欧盟、军事联盟、金融体系等等,但在非常个性化的艺术领域,英国人仍然希望强撑着最后的一点尊严,在守得住的这块领地上,顽强地保持住大英帝国悠长、深远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魅力。

    电影、戏剧确实是门奇特的艺术,无关富贵,只关才华。看过伊朗电影《小鞋子》(The Children of Heaven,1997),完全不需多少投入的贫民生活片,但一样可以透露出人性光辉。电影的精彩,来自创作者对普罗大众的关注和思考,对客观事件公正倾心的反映,对事件意义独特敏锐的反省。
嗨,扯远啦。今天想说的,是两个才华出众的英国演员以及他们合演的两部电影。
    英国绅士崇尚Ladies first,但我要先说这位绅士。安东尼•霍普金斯爵士Sir Anthony Hopkins比父亲还大一岁,出生于英国南威尔士。如果你的第一部霍爵士电影是《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Lambs,1991)的话,那你会完全留下一个被曲解的霍爵士的形象,不幸的是我恰好就这样接触到了他。这部电影的精彩自不待言,霍爵士带给我的是凛凛冷酷的英国绅士面孔下透彻的惊悚和颤栗。Jodie Foster在访谈节目里说,霍爵士在拍戏时,要贴着她的脸,嘴里发出“嘶嘶嘶嘶”的声音,真的好害怕。1991年霍爵士凭《沉默的羔羊》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成为又一个登上影帝宝座的英国人。
    霍爵士在我心目中形象的改变,来自他的《燃情岁月》 (Legends of the Fall,1994)。毋庸置疑,这部电影应该算是Brad Pitt的电影,但我认为霍爵士和Julia Ormond两位英国人更好地诠释了角色本身内心高贵、坚持、辗转的性格。霍爵士略略带点口音的英语,以及那份无以言表的父爱,让我心动。接踵而来的是他的《第六感生死缘》(Meet Joe Black,1998),那份暮年之躯对生死的超脱、对女儿的留恋、对事业的执着,霍爵士拿捏得恰到好处。而皮特对死神的精准演绎让影片分外光彩,把个商业片弄得大片一样。当然导演也牛X的很,是《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1992)的导演Martin Brest。
    是在看过了《人性的污点》(The Human Stain,2004)、《汉尼拔》(Hannibal,2001)、《国王班底》(All the King’s Men,2006)这么复杂、头疼的电影后,才接触到另外一种霍爵士的荧幕形象,等下再说。
    在介绍《成为简》的后记里提到的《理智与情感》中,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以精彩的改编剧本赢得了评委和观众,并以此获得了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我的第一部艾玛的电影记不得是什么了,看得不多,《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1993)应该从TVB Pearl看到过,但那会儿还比较年轻,完全不能欣赏既不美丽又不柔情的艾玛。还是因为从Hugh Grant的电影,不断地看到这个骨骼壮大、面容深刻、大眼凌厉的中年妇女扮演各种忍让、克制、贤淑的角色,特别是剑桥毕业的她的英语太好听了,清晰透彻、音韵流畅、嘴形优雅,比那个牛津毕业的Hugh更让我好好地认识了伦敦英语。她在《理智与情感》中多年忍耐之后面对Mr. Ferrars衷情表白时难以抑制的抽泣、她在《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2003)中面对丈夫偷情不得不强作不知,而在圣诞夜躲在卧室里独自流泪的凄楚,都让我们看到了艾玛对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女人的独特理解和表达。她的角色从来都是淡淡的,流水一样,她善于的是用言语,和隐藏在言语中婉转的语气和语调,配合饱含言语的眼神,传情达意。

    霍爵士和艾玛合作了两部电影 -- 《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1992)和《去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1993),两部电影均由Merchant-Ivory公司出品,James Ivory导演,几乎是原班人马,呈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英国风情和人物心态。
    简单说说电影。《霍华德庄园》台湾翻译为《此情可问天》,改编自E.M.Foster的小说,这哥们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莫里斯的情人》都被James Ivory搬上了银幕,获得巨大掌声,里面的那几个演员也是翻来覆去了演绎了不同身世、不同背景的各个角色。《去日留痕》台湾翻译为《告别有情天》,显然是为了和《霍》剧构成姊妹篇。《霍》剧呈现的是英国贵族的各种嘴脸,《去》片则讲述了贵族庄园里仆人的感情波澜。《霍》剧曾遍获金球、奥斯卡、英国学院、戛纳电影节等各种奖项,紧接而来的《去》片肯定是导演James为霍爵士和艾玛量身打造的,他要让观众看到,在《霍》剧中艾玛用坚忍、克制的柔情让Mr. Wilcox为其驻足,而在《去》片中艾玛却不得不对Mr. Stevens的流水无情奋力斩断情丝。在James导演的“阴谋阳谋”中,观众便有幸看到了传说中的霍爵士那教科书般的精彩演绎,和艾玛十几年来留在观众心目中的落花柔情。

    《霍》剧里,霍爵士的角色并没有深受震撼,倒是那个落魄、潦倒的年轻人Leonard Best未曾泯灭的诗意和书生气,以及他“哎呀”老婆粗俗、浅薄的市侩,让人感受到资本主义丑恶的阴暗面。任性而恣意妄为的海伦娜Helena Bonham Carter,比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给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很喜欢这个口音漂亮长相“怪异”的女孩,不知为什么,就是觉得她长得比较怪,那么小的脸,那么长的大卷发,扮演的角色都有那么一点神经质、怪脾气,居然被Tim Burton娶回家中,真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看《大鱼》(Big Fish,2004)里那个阴森、恐怖的巫婆,就是这位娇小姐扮演的,也只有Tim Burton这样的鬼才,才能把老婆也当道具使用。《霍》剧中,艾玛用她绝对的大度、宽容、体贴、周到,让片中每位与她相处的人都熨帖妥当 – 对妹妹的迁就和容忍、对Mrs. Wilcox的细致关心、对Best的热心帮助、对Mr. Wilcox的体贴和柔肠,唉,为了这一大家子,看得我都替她神经紧张。特别是因为Best和太太的搅和,Mr. Wilcox嫌艾玛的妹妹让他出丑,要取消他和艾玛的订婚,在那个聚会散场的人前,艾玛必须装作和Wilcox先生和睦恩爱,她替未婚夫掸去衣服上的灰尘,有意无意地说上两句笑话,故意晒笑他的无心之失;但客人都离去后,艾玛匆匆回到卧室,跪在镜子前掩面痛哭,这一连串的动作没有太多着力的表演,就像由心而发的情感,一气呵成。
    震撼都留给《去日留痕》了。在壮阔的二战背景下,英格兰乡间别墅中男总管和女管家的小故事,才显得那么不动声色、若行云流水。两人应该是上下级关系,对于男总管近乎苛刻的要求,年轻的女管家总有那么一丝要挑战的念头 – 工作方式、工作理念上的意见相左,甚至针锋相对;而对于男总管近乎清教徒的生活习惯,年轻的女管家就不单是挑战了,而是要打破 – 时不常送上鲜花,告诉他“您应该多笑笑”,在日积月累的摩擦、挑衅中,他们都明白了对方的人格高尚、心怀坦荡。
    女人总是率先捅破感情窗户纸的那个人。那场戏,堪称经典。黄昏时分,男总管卧房,他悠闲地捧着书假寐,她捧着花径自来到屋里。想必两人已经可以容忍对方闯入私人空间里,她没有敲门啊。而后,她问他看的什么书,这么简单的问题,他始终没有直接回答,好好看看这一段,他为什么不答呢?故意撩拨她,应该不是,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书的内容太尴尬?他说:这是我的隐私。嗨呀,真是屁话呢,不带这么掩饰的。而她还真是飙上了,步步紧逼的贴过来,把他挤到墙角,然后用双手去掰他握书的手指,还有那眼神。从来没有在电影中看到艾玛有这样的眼神和动作。再看霍爵士,男总管无奈中的心动,心动时的无奈压抑,压抑中的跃跃欲试,欲试前不得不的克制,就在艾玛的步步紧逼中,升起又压下,压下复升起。从漂浮的眼神、身体的呼吸中,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内心挣扎。
    男人的冷血和冷静伤害了她,最终也伤害了自己。他的不回应,让她无地自容。她很快找了个替身,他们共事的最后一晚,她告诉他说要嫁人了,要离开了。他除了说Congratulations,别无他言。然而他去酒窖却不慎打碎了酒瓶,竟脱口而出damn it,这是从未有过的冲动。他听到了她即将离去前的哭泣,也是没有敲门就径自走进她的房间。连我都急得大叫:your last chance, please do something。没有用,你看到的还是那个彬彬有礼,拽文嚼字的总管,面对满面泪痕的她,面无表情地说着工作、工作、工作。

    唉,累死我了。二十年后,那个偶然显现的机会,让他驱车百里去寻她。那份冲动何曾有过?竟仍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我看得比较晚的艾玛和霍爵士的电影,相对于他们以前众多的角色,这部电影太特别了,特别到霍爵士自己都说,我非常喜欢《去日留痕》。我相信他十分怀念拍摄这部电影时,围裹着他和艾玛的情绪,是那份理性男女心中隐隐绰绰、欲动未动的心念,欲跳难跳的热血,欲言又止的情怀,却都化成了欲语还休的惆怅和无望。
    霍爵士和艾玛,在我的观影过程中,他们似乎从未以俊男靓女的模样出现过,但因为这两部电影的演绎,他们成了我心中的经典绝配。

    无意中观看James Lipton的《在演员工作室里》讲述霍爵士的那期。这是霍爵士第二次上节目,十年前是凭《沉默的羔羊》夺得奥斯卡影帝以后,而这次,这个男人已经算老人了。简略地讲了经历后,他背起了威尔士诗人Dylan Thomas的诗,并模仿了Dylan的声音。然后又背了叶慈的诗(全是诗歌啊),这老哥们仰着头,随性了张嘴就来,背到中间突然停顿了,他说:自己被感动得哽咽,读不下去了。然后还给学生们道歉。然后突然说,想起来了,又接着背诵。完成后径自微笑着,抹去眼角的泪花,丢下一帮美国演艺学院的学生们鸦雀无声、目瞪口呆。完全不能想象,那个吃人的汉尼拔博士,竟然会被叶慈风花雪月的诗歌感动到流泪。老头对凯尔特文化万分自傲,据说他弹得一手好钢琴,曾经与他合作过的Julianne Moore说,在片场每天早晨都是从钢琴声中醒来,他又在那儿弹琴了。一个年逾七旬的老头,没有家庭,沉醉于风花雪月里,那是怎样的一份情怀?顺便说一句,老头的访谈节目好玩极了,很幽默;他有着超强的语言模仿能力,台词震撼、有力。我看过的几个英国演员的访谈,Hugh, Kate都很幽默轻松,相反美国本土帅哥Matt Damon,Johnny Depp, Ben Affleck的就沉闷无比。美国人不是挺能白活吗。对了,Meryl Streep的电影精彩万分,但她的访谈也仿佛是挤牙膏,不太吸引。
    Emma的访谈没看过,但据说她在金球奖领奖时,模仿Jane Austen的风格念谢词,引来全场爆笑,请欣赏:
• Acceptance speech for Golden Globe for Best adapted screenplay (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Thank you very much. Good Heavens. Um, I can't thank you enough, Hollywood Foreign Press, for honouring me in this capacity. I don't wish to burden you with my debts, which are heavy and numerous but, um, I think that everybody involved in the making of this film knows that we owe all our pride and all our joy to the genius of Jane Austen. And, um, it occurred to me to wonder how she would react to an evening like this... [Puts down statue on stage, reads paper] This is what I came up with.
Four a.m., having just returned from an evening at the Golden Spheres, which despite the inconveniences of heat, noise and overcrowding was not without its pleasures. Thankfully, there were no dogs and no children. The gowns were middling. There was a good deal of shouting and behaviour verging on the profligate, however, people were very free with their compliments and I made several new acquaintences. There was Lindsay Doran of Mirage, wherever that might be, who's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my presence here, an enchanting companion about whom too much good cannot be said. Mr. Ang Lee, of foreign extraction, who most unexpectedly appeared to understand me better than I understand myself. Mr. James Shamis, a most copiously erudite person and Miss Kate Winslet, beautiful in both countenance and spirit. Mr. Pat Doyle, a composer and a Scot, who displayed the kind of wild behaviour one has learned to expect from that race. Mr. Mark Kenton, an energetic person with a ready smile who, as I understand it, owes me a great deal of money. [Breaks character, smiles] TRUE!! [back in character] Miss Lisa Henson of Columbia, a lovely girl and Mr. Garrett Wiggin, a lovely boy. I attempted to converse with Mr. Sydney Pollack, but his charms and wisdom are so generally pleasing, that it proved impossible to get within ten feet of him. The room was full of interesting activity until 11 p.m. when it emptied rather suddenly. The lateness of the hour is due, therefore, not to the dance, but to the waiting in a long line for a horseless carriage of unconscionable size. The modern world has clearly done nothing for transport.
P.S. Managed to avoid the hoyden Emily Thompkinson, who has purloined my creation and added things of her own. Nefarious Creature!
Thank you.
        
      绝对出人意表的答谢词,比结结巴巴thank一堆人强百倍吧。所以有些人只能是演员,而她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Ps. 再看一遍《霍华德庄园》,才发现,Mr. Wilcox在豪宅里向Margaret求婚,最后是拥抱了她的。终于吐出一口长气,《去日留痕》里艾玛所有的怨恨和遗憾,都可以弥补了,不是吗?!

 短评

绅士的隐忍,在肯顿小姐想要抢过他手中书的时候发挥到极致,史蒂芬先生当时的神情和眼神恐怕只有霍普金斯才能拿捏的如此到位

3分钟前
  • 沉默的若亚
  • 力荐

原著五星,电影就只能给四星了。算是较为成功的改编,但是结尾太草率了,撤掉了Stevens对Kenton的提问,几乎就等同于撤掉了Stevens唯一一次的情感明示,配合着Anthony Hopkins含蓄的表演,让Kenton自己解释显得多么自作多情。音乐也够诡异,完全没能够辅助电影表达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听不出遗憾、悔恨与不舍,估计作曲者本人没看懂这片子吧。

8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石黑一雄同名小说改编,当年这部电影一项奖都没得到,查了下第66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之后,我服气了

11分钟前
  • 底比斯旧梦
  • 力荐

8/10。这不仅是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则英国衰落后被美国取代的政治寓言,男主角对管家工作的过分认真与公爵声称和平的高尚升华为英国民族性的傲慢,最终前者成了望妻石,后者则沦为支持纳粹扩张的帮凶。结局令人泪目,美国人买下了见证帝国辉煌逝去的公馆,男主角依然是府里的笼中之鸟而没人将他放飞。

1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emma阿姨这份坚毅的演技为人物这份隐忍的爱情增色不少,中文cav6版本的,看得我- -真是想吐槽都无力

1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这样的男人是很让人可气的,除了辜负你以外,他们也做不出别的,所以实际上真的是要远离这样的男人。

21分钟前
  • 高光光
  • 推荐

压抑隐忍的爱。安东尼·霍普金斯眼里总是泪光,太有戏了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他为自己订制了孤独的命运,最终如愿以偿。他,或许活得足够像一名绅士。但她,则更像一个人,身上流淌着生命的鲜活。而他,不过是一座沉寂在暮色中的老坟。

2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敏感却不张扬,他们时刻保持着对生活的隐忍,不愿给他人看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这样的人最可怜。“父亲离世时候的淡定,面对喜欢姑娘时候却囿于规则与道德而展现出来的风轻云淡与漠不关心。”霍普金斯演绎下的斯蒂芬斯就是这样一个人。此外,片中政治也算有趣。3.5/5

29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情海苦舟难倚,断桥秋雨滴滴。 声声字字,难话别离。

3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相比隐忍的爱情,影片的历史背景设定以及对传统英伦价值观的讨论更有意思一些啊... 当然,俩主演真是太好了... Emma一哭就让人跟着哭,这什么感染力!

3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当然还是喜欢告别有情天这个译名,因为其太90年代了,译名本身就很昨日重现。这是一个恪尽职守、隐忍孤独、内心戏丰富、眼神眉目深邃,以至于害人害己的办公室主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书房的桥段里他的眼睛渴盼又闪躲,和最后雨中他们紧握的手分开,都令我仿佛也被深深的伤害了。

37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how to be a good butler? the colder, the better. 其實感覺兩人的感情戲份沒有鋪墊,並不能算是全片重點,穿插其中的歷史背景以及對“忠誠”這個詞的闡釋才是值得分析的,還有old-fashioned英式信仰與理念的沒落。冷漠隱忍克制悶騷,像摩羯男?indeed. 雖然憋得慌,卻不能算是悶片。

42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英国#400. 虽然詹姆斯·伊沃里拍遗产电影得心应手,视听上面真是精准老辣(开场那几个叠化真是动人!),但是……还是不如原作啊,石黑一雄原作里面那个第一人称叙事太强大了,而且最核心的梗其实也在于那个第一人称隐瞒信息。其实用全片声画叠用应该能实现一部分的。倒不是失去了这一特点最让人惋惜,而是原作中两人的感情线在这版改变里面变淡了很多……当然这一版改编也有很漂亮的地方,庄园里的“业余外交”-政治和国际局势在原作中并不是那么明显,而在这里却成为了相当外在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还是蛮成功的。

4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太高级了!表面上是被精致缛节和纷乱政局装饰的办公室恋情,实则用爱情和政治重新诠释极度理智与感性的悲剧:爵士因对挚友的愧疚而招致叛国,男仆因职责身份永失深爱。结尾再用扑赶古堡里误入的鸽子,克制地点题,一个无比艳羡的眼神望向窗外,那是他从未获得过的自由。

48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隐忍理智的爱意比不计后果的热恋更容易让我掉泪,而你变成了我心上的朱砂痣,而已。

53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史蒂芬斯迷恋工作,因为工作让时间和空间井井有条,让一切简单化。工作很快从谋生成了生活,又从生活成了逃避生活。工作能够让他避开生活的复杂性,让他以之为借口逃开任何他未曾谙熟的东西。比如爱情。基顿也许不知道,自己之所以爱上史蒂芬斯,正因为他那对生活的义无反顾的逃避有种笨拙的悲壮感。

57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英国人对传统的维护,对克己复礼的严格遵行果然已达变态的地步,所以伦敦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城市我一点也不稀奇。我尊重有自制力的人,可自制到宁可牺牲感情去保持绅士的体面,那就是彻底的虚伪了。电影只给三星,还有半星给霍普金斯的演技,的确炉火纯青。

58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五星留着将来给小说吧,文字的想象空间总是更大一些。片中演员个个有戏,两位主演更不必说了。影片弥漫着旧时代的气息;帝国的落幕,化作不能实现的一曲爱之挽歌,老派、稳重,且痛苦。

1小时前
  • 沁云
  • 推荐

#重看#@大光明;日不落帝国在一战后世界格局大变动的尴尬罅隙中呈日暮西山之势,「残余日子」不仅是两人最好的时光,更是老派绅士作风在新兴生猛豺狼策略前的完败;他明明看到她的心意仍辜负了她,即使在20年后说服自己回归初心,可这份隐忍多年的情愫最终败给沉默。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