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

HD

主演:夏雨,宁静,陶虹,耿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9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2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3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4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5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6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3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4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5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6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7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8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9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马小军(夏雨 饰)就是这样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别人家无人用万能钥匙将其锁打开,溜进去耍玩一番,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少女米兰(宁静 饰)的照片先于其人入了马小军的双眼。通过院里的“头儿”刘忆苦(耿乐 饰),马小军又见到之前在炮局偶然瞥见过一眼的米兰,开始正式将其当作梦中情人,然而在米兰眼中,马小军不过是毛孩一个,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稳重、帅气的刘忆苦。自此,马小军迎来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 本片改编自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夏雨凭此片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狮奖)。©豆瓣灵与肉广岛廿八炮友金银岛1990啊朋友还钱微不足道的哈维小鬼闯巴黎倍儿喜欢你尘缘飞侠小白龙粤语版苹果村的苹果事儿刺客俱乐部金属人我的璀璨生涯修女有枪第三次死亡刀剑若梦求职公寓眠狂四郎炎情剑连环杀手的宣言霹雳先锋粤语版加德满都天空之镜了凡朗·霍伯的灾难爱笑种梦室之白蛇传说凶火1984第十三位使徒 第二季博斯 第四季无路可退2010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无敌铁砂掌第9节课爱之病五度空间松药店的儿子们国语女巫也疯狂2恐袭哥本哈根工作的她无极2005直到婚礼让我们分开剑谍洛城黑帮

 长篇影评

 1 ) 《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能隐藏关于米兰背后的秘密

二刷《阳光灿烂的日子》,

明白了很多关于女主角米兰背后的事情。

当初看的时候忽略的很多细节也忽然都想通了。

先解释一下全片中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米兰到底有没有被强暴?

答案是在影片中没有。

在影片中马小军更多的是发泄,

是报复,他追了这么久的米兰,

却轻易被刘忆苦追到手了,

而且他发现米兰并没有那么余蓓北说的那么纯洁,

她对于男孩子可以说是手到擒来,

游刃有余。

他嫉妒,愤恨,想要好好教训米兰。

带着愤怒他扑向了米兰,

米兰毕竟是比她壮的,

她反抗打了马小军几巴掌制服住了马小军。

可是马小军再次扑过来,

米兰却是解开了马小军的裤带,

扑向了马小军。

马小军这时候已经没了兴趣,

才第一次经历这事儿的马小军在翻来覆去中也就完事儿了。

所以这事儿顶多算是米兰帮助马小军撸了一把。

关于米兰的反映也有很多人说当时没有别的工具,

米兰只好抽出马小军的裤带当作武器。

其实这个回答对待米兰是太过于友好了,

后来的翻滚是马小军处于被动状态,

可以说先是马小军试图强了米兰,

可是后来反而是米兰强了马小军。

看完《阳光灿烂的日子》才猛然醒悟,

原来那个时候就有照骗了。

马小军是看了米兰的照片,

才开始疯狂思念。

然后第一眼看见米兰,

实际上并没有像照片那么惊艳。

1.

第一次见米兰的时候,

她就很胖,

大概就是我心中的“丰乳肥臀”形象。

马小军为了维持自己的初心,

更能够自圆其说,

他始终追随着米兰。

实际上这时候米兰的圆润是有点奇怪的。

那个年代没什么吃的,

大家都很瘦,

余蓓北都那么瘦。

而且第一次马小军潜入米兰家里,

她家的柜子里就收藏着饺子。

可见米兰吃得其实不一般的。

2.

米兰为什么这么胖?

她也是在农场里干活的。

她为什么能随意从农场里回来?

那个年代,米兰的爸妈都不在身边,

只有外婆住在自己家的隔壁。

她一个女孩子,

还能出卖什么换回自由呢。

3.

说回前面,

他们一群人说很多人为了米兰的美貌大打出手。

还有人被打死了。

那么打赢了的人呢?

也许就是能够得到一次米兰的拥有权。

4.

第一次出场,

米兰戴着墨镜。

在70年代,戴着墨镜都是不一般的人,

给人一种见过世面的感觉。

看她的家里面,

苏式的套楼,还有老式家具甚至还有望远镜……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米兰的身世不一般,

又去农场工作,

后来从外婆的口音看出来,

米兰不是本地人。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父母是干部,

来北京之后出了革命,

被派遣到别的地方或者迫害致死了。

而米兰维持生活获得自由的资本一定是有人默默帮她。

5.

马小军第一次带着米兰到大院里跟朋友们玩的时候,

朋友就说了一声,

“这屁股一看就是老战士了,屁股都被草圆了。”

这句话后来值得深思。

6.

在游泳池的时候,

肖总拉了一把米兰的手。

后来这群人过去问,

米兰很明显是认识肖总的。

肖总也是个小人物,

米兰居然被拉了一把就敢大骂“去你妈的”,

这个时候也能看出来米兰不是小绵羊,

米兰背后的人可能是比肖总还要大牌的。

7.

马小军生日的时候,

玩游戏。

马小军开玩笑说米兰不是处女,

米兰只是尖着嗓子大笑,

后来玩游戏中,

米兰领会了自己说出的那句“拔不出来”

……

种种都表明米兰并不纯洁,

她什么都懂,

要是纯洁的女孩子,

遇上这种玩笑早就生气走了。

8.

后来在部队大家一起看小电影的时候,

就只有米兰一个女孩子,

看着那样的镜头居然脸不红心不跳,

那么自然,一定是早有经历的老司机了。

9.

在泳池的时候米兰问马小军自己是不是有点胖?

马小军说:“你这身材就像是生过孩子的。”

米兰嗔怒着打了马小军一下,

却并没有特别生气。

10.

马小军认识米兰不久,

问米兰为什么经常不回家。

米兰提到自己最近生病了,

要在家修养一段时间,

可是从后来米兰的活蹦乱跳来看,

米兰并没有生什么大病。

再从米兰不正常的胖来看,

只能有一个推测,

就是米兰是怀孕了打胎完了,

回来修养的。

米兰之所以能够对这群男生这么游刃有余,

就是因为她见惯了这些,

不相信爱情了。

到后来马小军扑过来,

从刚开始的意外到后来的适应,

她极快的反扑过去。

她的思想已经被影片中的时代强了。

11.

在生日会的游戏上,

马小军问她第一次谈恋爱是多大,

她回答16岁。

明显,米兰已经至少是20岁左右的大姐姐了。

12.

马小军从刚开始的看照片爱上米兰,

到后来的不断的试探,

发现米兰跟余蓓北一样,

并没有那么纯洁,

男孩子的搭讪她也都不拒绝。

再到后来的强暴被反扑,

他开始彻底失望了,

也算是青春期梦中情人的消亡。

原来一直单恋的大姐姐并不是那么美好,

那么纯洁。

13.

米兰在家里换衣服的时候,

并不避讳马小军,

只是在穿衣镜子后面直接就换了。

正常女孩子那个年代,

还不直接让马小军出去了吗?

一是,米兰觉得马小军不具备威力,

她只是把马小军当成是弟弟;

二是,她已经习惯了这种事情,

过了那个害臊的时候,

见惯了这种事情。

14.

回过头来看马小军第一次见米兰的时候,

米兰就像是什么都懂,

说一句,“小毛孩你才多大,就干这个?”

明显是米兰的美让她生活中没少被骚扰过。

15.

后来马小军说的“掰了”,

一是说他跟米兰以后不会再往来了;

二是他的梦中情人的幻想消亡了。

马小军是明线,米兰是暗线。

这部影片见证了马小军的梦想幻灭,

也见证了米兰的人生悲剧。

 2 ) 青春的纯度


韩松落

       
    在《诞生:一部电影的诞生》那本书里,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拍摄过程,印象最深刻的,是姜文对演员的集训。
    电影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1992年,这篇六万字的小说刊发在《收获》上,1993年,姜文开始写剧本,同时开始选演员。这是一个以文革为背景的故事,但是电影并没有直接描摹宏大的政治,而是聚焦于荷尔蒙味十足叛逆与懦弱交织的青春。
    青少年们被姜文选中,从五湖四海向着北京进发,汇聚到剧组里。剧组的房间,“贴满毛主席、红卫兵的照片,有一面墙贴的都是美丽少女和酷似姜文的半大小子的照片”(王朔:《阳光灿烂的日子追忆》。 演员选定后,就被送到北京附近的良乡,在部队汽车团的招待所里封闭训练,过了一个多月“文革时期的生活”(张仁里:《诞生·前言》),唱语录歌、“斗私批修”、看纪录片,还得训练游泳和骑自行车。一切都照着部队的作息来,纪律非常严格,扮演童年马小军的九岁的小演员韩冬回忆:“就连戴手表、花零钱等都是不允许的”。所有这些,激发出的,却是浓郁的青春气息,扮演马小军父亲的王学圻加入剧组后,“明显地感觉到一股迥异于其它剧组的气氛:年轻,充满朝气”。
    这些细节,组成一个迷人的场景:青年人在一起,拍摄一部“青年人在一起”的电影。“青年人在一起”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那是姜文电影里反复出现的,隐性或者显性的主题。
    新鲜的生命在各个角落成长起来,从河北或者河南,汇聚到北京的大院里,恋爱、散步、游泳、跳舞、请客吃饭、在月光下弹吉他唱歌,或者,孤独地行走在苍茫的屋顶上。青年人相遇的结果,不是生命个体的增加,不是1+1那样简单,而是青春气息、青春光芒的无限漫湮,两个美丽少年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一个青春反应堆,何况,那是一群少年,汁液四溢,芬芳招展。
    法国电影人让·路易.派(Jean Louis Pie)当年看过粗剪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后,提出许多建议,其中之一是“将故事情节尽可能‘集中’,手笔要在‘重要人物’和对那女人的‘爱情’上”。这正是王朔原著小说的脉络。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即便米兰,也并非“重要人物”,那种华丽敞亮的青春,那种青春情谊,才是“重要人物”。米兰亦真亦幻,而青春不容置疑。
    成年人的出现,因此显得特别煞风景。马小军骑车进大院,一群穿着深蓝色衣服的大妈围成一圈坐着,像一群不容忽视的守卫者,和马小军对视了一眼,那一眼,竟是那么微妙;青年们在花园里聚会,一个大嫂从他们中间穿过,给了于北蓓一个白眼,他们用起哄发动反击;马小军追上戴墨镜的米兰,向她表白,遭遇奚落,旁边骤然出现一个大妈,对他发出讪笑(大妈出现的方式,她的笑,多么像是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里穿越过来的啊)。 由大妈、警察、穿制服的父亲组成的成年人,总在青年人谈得入港时,不合时宜地出现。
    青春反应堆,需要纯度,需要剔除一切杂质,让青春尽可能多地和青春发生联系、催化反应,让青春尽可能地享受青春该有的一切待遇。青春是一个国度,人人都是国王,青春之外的人是另一个国度,人人只是臣民。
   这也是姜文电影的青春哲学。在他的电影里,“其他人”都被放到了别处,与“其他人”有关的时代背景,成为被拒绝讲述的对象。“青年人在一起”的议题,此后还在《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里重现,在姜文的国度里,青年人们(不只是年龄上的青年)唱歌、揉面、暗恋、偷情、打猎、发疯,像森林精灵那样活着。
    姜文的电影,因此总有种异世界的气氛。他的如上几部电影皆掀起解读热潮,并出现了许多奇怪的评论,政治隐喻式的,伪考据式的,科幻的,奇幻的。
    这是姜文创作方法导致的结果。他曾在采访中这样谈论他的创作心得:“无中生有出一个似乎存在的,让你觉得比现实世界还真实的世界,这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有时我甚至分辨不清楚现实生活和电影生活的界限。就是说,有的时候我可能更需要电影生活”,“我一再强调我的迷恋,我的欲罢不能,然后才有可能让将来看的人欲罢不能。”说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也说:“这个名字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梦幻”。
    也是他追求青春纯度的结果。他缔造了一个主要由青年人构成的世界,一个时时刻刻生命力勃发的世界,一个努力剔除生命杂质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本身就是非现实的。尽管他力求现实感,在细节和道具上用心,费心思地找到七十年代的凉鞋,把军装洗白做旧,但最后呈现出的一切,还是和现实有着巨大距离。
    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在他的小说《学生托乐思的迷惘》里说起青春:“有一扇门通往另一个世界,那儿一切都被压抑着,一切都在涌动着,一切都在燃烧着怒火,一切都原形毕露,一切都具有毁灭性。”姜文电影,就是那样一扇门。
    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姜文的“他世界”》的文章,讨论过这种气质:“那种‘他世界’气氛,不只来自幽闭的环境,还来自电影中人那种浓稠的感情。姜文电影中人,总是血气方刚,大爱大恨,像是停留在一个永恒的青春世界,促成他们行动的,不是任何一种世俗的动机,‘追随过蔡松坡将军’只提供了一个行事的方向,但终归不是动机,他们为的是‘往窗户里扔钱,听他们笑’,像一种野火,本能地要放任能量,在哪都熊熊燃烧,烧到哪是哪,与他们对照的一切,则是有世俗动机的。”
    这种对青春纯度的追求,让姜文电影拒绝政治解读,又恰恰吸引了无数政治解读。
    姜文成长的年代,以及他电影表现的年代,正是“青年崇拜”燃烧得最热烈的时期——文革。那个时代,正在进行社会重构,并借助青年力量完成重构,“只有青年,在已朽的过去中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这场青年运动,并不是自发的、民间的,它的内容在一开始就被替换和扭曲,但青年人依然被激荡起来,青春的价值被哄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们祈望这种盛景重现——每到社会周转不灵的时候,每逢理性疲倦,政客与各种设计者们再无新意的时候,人们就会求助于青春的巫性,“青春”像一个笔仙,等待着被自诩理性的人们驱动。人们却又知道这种盛景可望不可即,需要因缘际会才能成就,更惧怕这种盛景会酿成失控,因此时时打压这种青春反应堆,用一切可能的办法。
   所以,对这个时代流露出来的些微的青春盛景碎片,我都无条件迷恋。多年前,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则很特别的征友启事。作者相貌出众,要求也很高,对对方身高相貌的限定非常苛刻,最后这样作结:“让我们两个美丽的生物行走在一起,让别人感到羞愧。”那句子里的青春迷思,至今难忘。
    还有去年,韩寒事件爆发,韩寒的同伴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照片:韩寒和一群青年人在一起,有人在打游戏,有人在写作。他们是以一个青春整体的形象出现。那张照片抵得上千言万语,你能感觉到那里的小环境回荡着一种声音,是青春在呼唤青春。吸引人的,可能是他提供的思路,也可能是那种并行的青春。

 3 ) 最灿烂的青春



国庆假期,又看了一遍《阳光灿烂的日子》,陪GF看的。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已经是10年前了,在兰州铁道学院的网吧--那时还不叫网吧,叫电脑教室。和好友准备通宵,不自量力租了四部碟,看了两部就睡死过去。

后来,关于这部电影的八卦,一点一点的读到,听到,看到。姜文沉寂下来,野心勃勃的准备做个导演时,找到王朔,要改编他的《动物凶猛》,众所周知,这一个中篇,是王朔老师的心肝宝贝儿,用丫的话说:写给自己的,青史留名的,证明自己的确是个作家不是个通俗言情作家的---作品。是丫的《情人》,连开头都很像:
我已经很老了,但又看到米兰锥子般的眼光。。。。。。

王朔老师表示,最近写剧本写到吐,你要喜欢,拿去改吧,姜文就在王朔家对面的宾馆,开了个房,用了半个月,把《动物凶猛》重写了一遍,是为《阳光灿烂的日子》,然后就开始海选小姜文,海选米兰。后来拍拍停停的三年时间,中间资金断了,原来HK的投资人联系不上了(后来,我考证出来,此人为现金像奖主席文隽),王朔在《无知者无畏 之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写道,HK投资人撤了,后来找到他,正在HK拍三级片。然后王老师笔锋一转就不往下写了。后来的后来,我考证出来,姜文同学的一生挚爱,富姐(93年,还是姐姐吧。。。)刘晓庆慷慨解囊,资助了几百万,才得以完成拍摄和后期,然后就送去拿了一堆的奖,版权卖至除中国外的好多个国家,赚了不少钱。同时,这部电影也一举捧红了许多新演员:夏雨,陶虹,耿乐,甚至宁静,那时应该都还崭露头角或者是第一次。

八卦就不聊了,说正经的吧。
这次看,又有颇多感触,儿童时代的尾巴,青春期的前奏,这段时间,表达的可真是淋漓尽致,这时候,不想被别人说成小孩子,又不知道大人是什么样的,硬充成熟,什么傻事儿都敢做。表面上佯装叛逆不羁,其实内心怯懦单纯。那是多么美好无忧的一段时间啊。这就是恒久不变的人性,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导演抓到了,表达充分了,这电影,必定名留青史。

这部电影的基调是阳光灿烂的,文革期间,大人忙于斗争和自保,大院里的小孩儿是最快乐和自由的,他们不用像别的小孩儿一样担心冻馁,不用正经的上学考试,于是拉帮结派,学着大人斗争。电影灿烂但是又泛黄的基调,让人犹如看老照片一样怀旧,加上高亢的革命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既是表达年轻生命的激情飞扬,又略带那个年代的全民癫狂,其中的拿捏,恰到好处,让它看上去不像是个纯粹的青春期电影而略带一点点的政治色彩,增加了内涵。这也是我最欣赏这部电影之处,事后姜文和王朔谈起当时之情景,说,以为那时我们很威武呢,谁知找来那时照片一看,又瘦又土,穿着宽大的军装,灰头土脸的,一点也不英武,然后,他们就还原了彼时之情景,后来我们看到更多表现那个时代的电影电视剧,却失去了最基本的真实感,真的是演戏。而好的电影,就是能把人带回所要表达的年代,这样看电影才是丰富自己的人生。而姜文充满质感的磁性的旁白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其情节更是生动自然,妙趣横生,比如马小军独自在房间YY警察那段儿,真是淋漓尽致。可以作为YY教材,用来诠释什么叫做YY。
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GF问我,你那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啊?我真是汗颜不已,我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但心情总是一样的,当人十五六岁时,世界在眼前展开,童年的单纯欢乐渐渐的离我远去了,再也不能以玻璃球或者纸烟皮的多寡来判断一个人的成败,又不知道什么才是可以得到这个世界承认的,就那样懵懵懂懂的,好好学习,希望成为世界的中心,好好打架被处分,希望成为世界的中心,整蛊作怪以为可以引起女孩的注意,可真注意了又不知道要干嘛。这部影片所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懵懂岁月,青涩但热烈的岁月。

小孩儿一个个的长大,当门口的傻子以『傻B』来回应他们的招呼时,每个人都知道,那美好的充满了欢乐和淡淡的嫉妒与哀愁的时光,从此一去不回了.

PS:青春电影一览
中国 《阳光灿烂的日子》
台湾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韩国 《朋友》
美国 《美国往事》
日本 《坏孩子的天空》

 4 )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真实与幻觉

几个版本:
1、初次剪辑版——时长:约3小时45分钟
不同之处:在《阳光》中饰演刘忆苦的耿乐曾在几天前北京百老汇的复映活动上说,姜文手中还有一个“四小时”版本的《阳光》,其实他所指的就是这个最原始的初剪版本。这一初始版本不仅包括了与公映版完全不同的开头和结尾,一些重要场景如马小军一行到公园划船与彪子对峙、斯琴高娃饰演的马母喂奶(含裸露镜头)、男厕毁坏公共设施被方化饰演的老干部责骂等片段均在其中。2010年底,姜文曾在一次《阳光》重映活动上公开表示有意将此版本提供出来放映,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也在随后与姜文方面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沟通,但最终因此片版权复杂以及其它原因而放弃,而这一版本中从未曝光的片段时长约为85分钟。
初始版开头与结尾内容大致如下:92年,已是旅美归来的马小军(姜文饰演)在母校的原址——如今的饭店里与当年同学团聚,一起聚会的还有白发苍苍的胡老师(冯小刚饰演),胡老师仍然一本正经,他毕恭毕敬的代表全校感谢为校捐出巨资的马小军,而马小军却对眼前的一切不感兴趣,记忆又回到从前……而影片的初始结尾则是马小军与胡老师等人一起出席母校的新小侄奠基仪式,马小军却在啦啦队中看到了一个形似米兰的姑娘……
2、94年威尼斯参赛版本——时长:约2小时18分钟
不同之处:这一版本是在《阳光》赴威尼斯参赛前按照广电总局相关“修改意见”临时修改的版本,它与本次修复版的片长相差无几,但较为明显的改动有两处:1、马小军等人胡同打群架段落的《国际歌》配乐被取消;2、方化饰演的老首长看禁片《罗马之城》的段落被删。
3、香港等海外地区发行的国际版本——时长:2小时08分钟
不同之处:这一版本便是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与市面盗版碟所采用的版本,多称为“日本二区DVD”版本。这一版的区别如下:1、“吐烟圈”、“梦中梦”及“酒后真言”这三个段落均被删去;2、杨皋看到于北蓓湿身而“直了”、老首长看禁片《罗马之城》以及米兰被马小军强暴未遂后的“露点镜头”这三个片段得到保留。
4、95年国内公映版本——时长:2小时14分钟
不同之处:这一版本是在95年拿下5000万票房的公映版本,也是2010年底北京百老汇影城复映《阳光灿烂的日子》所放映的版本,它与国际版的区别如下:1、保留了接近5分半的“梦中梦”段落;2、删去了前述的杨皋“丫直了”及“露点段落”;3、对胡同打群架段落的《国际歌》声音进行了弱化(而非如威尼斯版一样直接取消);4、保留了老首长看禁片《罗马之城》的段落;5、与海外版一样“吐烟圈”及“酒后真言”的段落均被删。
5、13年威尼斯修复版——时长:2小时20分钟
不同之处:这一版本为目前已公开放映/点映过的最长版本。2-4版本中不同程度的被删除段落在本版中都得到保留,但“初剪版”中的大量片段仍未收录。

网上流行的版本多为134分钟版本和128分钟版本两种。
--------------------------------------------------------------------------------------
在1994年那个时代,当对文革批判和反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或者说“政治正确”的时候,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说具有很多超越时代的思考和反省。那个时候,田壮壮已经有了《蓝风筝》,陈凯歌有了《霸王别姬》,而张艺谋已经有了《活着》。与这些典型地第五代导演不同的是,姜文出生于,成长于那个环境之中,他没有经受第四代或者第五代导演们的磨难苦痛,十年无法表达的迷惘等等。或许也是这样的巧合,让他在表达的时候,没有着重于苦难,民族,底层人民,本土意识这类的主题上,他跳跃过这些,带着处处的黑色幽默,为我们讲着一个少年在革命年代的成长故事。

片子伊始,旁白可以说是开宗明义,
“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功夫她已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眼前一阵阵发黑……”
是的,正如这开场的旁白中所说,幻觉和现实,心中难以掩饰的欲望,夏天,正是这个片子想要表达的某些东西。
影片开始于鲜亮明快的色彩和音乐中,人民战争正进行得有声有色,生长在军大院环境的马小军,父亲是“身份良好”的军人,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来自于成分不好的资产阶级家庭。受着那个时代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的影响,马小军梦想着中苏开战,在新的一轮世界大战中成为一名战争英雄。他幼稚,不成熟,活泼,充满着原始的野性。在那个伤痕累累的古老城市中茁壮成长着。
随着马小军将书包高高地抛向天空(这里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的镜头,同样充满着喜悦和振奋的感觉。但不同的是姜文的喜悦或许是对于原始野性的某种喜悦,这点随后再谈),马小军升入了初中,
然后姜文的声音响起
“70年代中期,北京还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和豪华饭店,街上也没有那么多人,比我们大几岁的都去了农村和部队,这座城市属于我们。”
这是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炽热,灿烂,充满活力,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如同题目,in the heat of sun.所以成年后的姜文们或许很难从中分辨,他们到底怀念的是少年时代,还是人们所批判的革命时代。(我的69年出生的父亲谈起旧时代时也有姜文旁白中“那时候人们上班是从来不溜号的 ”式的复杂情感)
片子始终在一种发黄而陈旧的基调中进行着,实际上并不是那种夏日的灿烂金黄,而是像黄昏时候的阳光一般,灿烂和热烈中却没有多少暖意,昏昏黄黄,正如那个时代的革命一样,人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苦痛和悲伤却深藏其中。但对于处于少年时代的孩子来说,回忆为何却带着忧郁的色彩?
叛逆的马小军喜欢在上课的时候逃课出去,溜门撬锁,游荡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打开人们的家,潜入他们的生活的空间里,并不为偷走任何东西,只是以少年的目光观察着成人世界。直到有一天他在这个自娱自乐的偷窥活动中遇到一个神秘的女孩,米兰。她相片中的朦胧笑容,都成了少年的梦和幻想。于是
“我终日游荡在这栋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地守候着画中人的出现,她像一个幽灵,来无踪,去无影,只有我的感觉和嗅觉里留下了一些痕迹和芳香能证实她的存在,我延长了守候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仍旧一无所获。”
以性压抑来寓言高压政治似乎是艺术作品的一个常见的手段,姜文在这里双关式的运用,不仅代表着少年青春期的迷茫和焦躁,同时也让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社会环境的某些特点。是的,为什么马小军对米兰有那么深沉复杂的情感,为什么少年的爱恋竟如此浓烈以至到深深迷恋的程度,仅仅是青春期荷尔蒙的作用么,仅仅是因为,他追不到喜欢的女孩子?他一次次的守候,焦灼地寻找,在那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苦苦追寻着,怅然,焦虑,迷惘。昏暗的阳光洒满屋顶,拉长了追寻人的身影。(好似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里的罗伯特德尼罗。)姜文将那种迷恋而压抑的感觉表现得越深,就越发让人意识到,真正的原因不会是简简单单的荷尔蒙。
马小军们在那个时代,自我表达的需求被压制,人们受到高度化的政治管制(比如马小军被抓到公安局一段可以一窥当时的执法机关),但少年们不会认识到这些,他们只是在无意识中感觉到焦虑,压抑,迷茫,在传统权威面前他们不容置喙,他们不知道是谁错了,是哪里出了问题,让他们愤怒着,不安着,孤独着。上街认识女孩是耍流氓,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竟是罪恶和不道德的。一切问题都没有答案,只能梗起脖子耍流氓。
就像是移情作用一样,少年在那个时代的迷茫和压抑,在遇到米兰之后获得了倾泻般的转移。他们对于自身存在,对于体制的种种疑问都转移到了对情欲本身的迷恋上面。这种欲望在大量的细节里让观者感觉到愈加真实,而愈是真实的欲望当它遭到压制的时候,就会愈发让人感觉到荒谬和矛盾。

这里不得不说那个经典的镜头,马小军趴在床底下偷窥米兰,半遮半掩的视角,宁静的丰腴小腿。从弗洛伊德泛性论来看,偷窥欲的满足,其实是性欲满足的一个延伸。正是从这种镜头中我们感受到马小军偷窥欲望的强烈,从侧面感受到环境对人的压制。

真实和幻觉,期望和欲望,自我认同和非本真存在,理想我和真实我,开始幻化为一体,真假难分。

“01:09:45 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儿,可能她根本就没有当我的面睡过觉,可能她根本就没有这样凝视过我。那么她锥子般锐利的目光,和熟睡的样子,又是怎么跑到我的头脑中来的呢。”

所以这时候姜文清楚地告诉观众,或许马小军从未在那个狭小逼仄的房间里遇到过米兰,在床底下窥视她丰腴的小腿和裸露的身体紧张得满脸是汗,或许他从来没有在灿烂阳光照射的午后,倾斜着水壶让温水顺着她的头发流下,或许,他从来没有和她在房间中伴着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跳舞,看着她熟睡,认她做姐姐,在她面前幼稚地逞强。
或许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马小军随母亲从唐山姥爷的丧礼回来后,看到刘忆苦和一个穿着漂亮凉鞋的女生亲昵地在一起,刘忆苦说:“马小军,好久不见,这是米兰。”

那这个虚假的马小军,这场虚假的闹剧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果回忆记录下了这个虚假的故事,那么它便有某种意义。
而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
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这里旁白已经表述的很清楚了。

种种事件发生得是如此神秘,在故事的前半段,几乎没有“第三者”在场的佐证,而欲望幻化成的故事,也终于在那场跳水之后,化作了水中月一般的回忆。
那场跳水,在某个程度上可以视作马小军成长的分割点,在其之前,马稚嫩,不成熟,狂放,桀骜,迷惘,焦虑,充满着中国社会自混沌蒙昧之中走出初期的非秩序状态,而后来,马经历了青春期的挫折,自我认同危机,马小军长大了,而这时候客观环境的中国社会也经历了改革开放,自我和社会都进入了更好的成熟期,但是某种东西,姜文所缅怀的那个东西,某种野性的力量,却被丢掉了。
所以,当我们随着马小军一路走来,行至片尾,灿烂的色彩却转变为信息含量更低的黑白色,难道现在比过去的记忆会更加模糊不清吗?
我们看到马小军们功成名就,有企业家,有战争英雄,他们坐着豪华的汽车喜庆地行过北京的大街时,偶然遇到连接着童年回忆的古伦木。他们惊喜地大喊古伦木却得到傻逼的回复。马小军们愕然,观众愕然。

现在再谈谈全片一个核心的东西,某种原始野性的力量。
我想这也是夏雨将马小军演得很传神的一个地方。
这种力量和青春期的叛逆混在一起,是马小军们一种反体制化的野性。他们逃课,扔书包,蔑视着传统权威奉若经典的课本知识,抽烟,打架,拍妹子,溜门撬锁,偷窥而且毫无道德层面的罪恶感,当着在众人眼中的坏孩子。马小军们敏感地感受着周遭的一切,他能在洋溢着欢乐的社会中感受到怅然若失,迷茫和焦虑。在高压政治的社会环境造就的混沌状态下,孩子们获得了较低的体制化。
其实用王朔的一段话就可以讲的很清楚了,
“我感激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在过曝带来的金色光芒中,姜文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带有自传色彩的故事,真实和幻觉的较量也没有以谁胜谁负收场,幻觉更像是真实的镜像一样,在讲述着真实背后的真实。

所以它当之无愧《时代》的评论
“中国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

即使那一年《蓝白红三部曲》《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低俗小说》《燃情岁月》上映。

2014.12.22

 5 ) 窥视米兰,臆测姜文,回忆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

谨以此文祭奠英年早逝的演员姚二嘎先生!

题记: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不得不错过一些人和一些事,我们无法回归往昔,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和担当所有的发生,珍惜每一个存在的今天,理性地埋葬昨天,坦然迎接明天,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纵身一跃,割裂了和过去的关系,那些阻拦的手脚,成为长大的动力,在孤单和无助中,这个孩子将不再软弱,在自我拯救和反思中,他默默长大成人,为了生存,为了一个人的活着的世界。

  水中的浮沉,是一个生命自不可测的未来,那一回一回从水底浮起,让马小军不再对世界有着任何幻想,在成人世界永远只是你死我活的苦斗!这是社会的生存法则,这是社会套在你脖子上的无形枷锁!

  《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着浓浓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结,片子以 “文革”为题材却用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一个片名,耐人寻味!这是一个部队大院孩子对“文革”的个人记忆,夹杂着王朔的记忆和姜文的个人经历。那是一份对“公有制”和“纯洁无暇” 的涩苦回望,在当下,沉渣四浮、理想和良知缺失的年代有着讥讽和警世的意义。

  我们离开了那个特定的“罪孽深重”的年代,任何人似乎都有权“啐”上一口,说三道四,但是,我们应该公正看到:那个为史书评价为“十年内乱”的年代,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除了背诵毛主席语录外,他们感知中有的是劳保、**教育和“当家作主” 的自豪感。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意义不甚重大。至少,那个年代,吸毒、“半公开”的卖淫和公开的赌博是没有的!
而今,我们也成了父辈,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在时代的大潮中搏击,在生存的借口下,埋葬了童年所有对未来的理想主义,在残酷的世界中,逐浪随波。

  我们早已失去了纯真的年代,有的只是世故和伪善。 我们之间隔着厚厚的一堵墙,虽然,网络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但是,它却拉开了心灵的距离,人们不再如兄弟,有的只是一种“关系”!
影片是一份宝贵的回忆,影片开始,笛子缓缓吹奏出一个时代的挽歌,在记忆中,那个年代,人的精神面貌(指普罗大众,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政党是应该为众多的普罗阶层谋福的,他们的幸福和生存才是一个执政党应该考虑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单纯、善良和大公无私的。

  想想马小军在片子意味深长的话吧:我也可以作证,那时候除了一些政治品质可疑的干部,贪官污吏,凤毛麟角!

  那个年代的人有着一种正气,在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巨手指引下,他们义无反顾奔向祖国需要的地方,单纯是种力量,是一个一穷二白国家必要的凝聚力。而思想的“净化”是一个散砂式的民族必要的代价,面面俱到是乌托邦,在阶级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我们跨越时代来指责复杂的中国历史有失公允。在那特定的年代,人民单纯而质朴、知足而向上。

  “三支两军”【注二】的军人们在雄壮的革命歌曲中踏上了征程,一个蓝天白云的镜头想必是姜文的大院对的记忆,纯洁是稍纵即逝的东西啊!

  姜文刻意滤去了“文革”中的“残酷”,以孩子的眼睛关注着成人世界以外的东西,对三个女孩跳《翻身农奴》的那个场景,用一束窗外射入的阳光增加了诗情画意的感觉,在少年的记忆中,舞者是天使一般的纯真无暇。

  军号嘹亮,孩子们在奔跑、干仗和嬉闹中长大,他们纯粹,即便是暴力也是纯粹的;他们单纯,即便男女的爱慕也是单纯的。这一切留存在我们的意念中,我们的学生时代也像他们一样,顽皮而单纯!我们也在“工宣队”师父们的训斥中懂事明理,我们的记忆中一切干干净净的!

  在马斯卡尼的间奏【注三】中,米兰的照片出现在我们眼前,那是完完全全和《动物凶猛》合拍的,那青春、健康、单纯微笑着的形象久久萦绕在我的心中,这是中国银幕上少见的健康的女性形象,让人怦然心动,米兰只属于一个没有邪念的年代,在我们的青春岁月。

  长大的我们不再羞怯,我们已经像动物般凶猛,那么,在马斯卡尼忧郁而缠绵的音乐中回想一下初恋的岁月,回想一下,那一见钟情的直感…

  然,一晃已是二十年,已经没有了那种醉人的感觉,有的只是侯先生《三十以后》的告白!

  让长大的我们再一次在心念中像马小军一样行走在屋脊上,在煽情的音乐里重温已逝的纯洁。

  而根据中国国情。在我们影院的公演版本中删除了两个段落,增加了一个段落:
  影片删除了他们打斗后在浴室和于蓓蕾遭遇一场中,羊镐直了的一场,其实那是青春期的本原,是每个年轻人的必然,但是它注定为我们的检查制度所不容,我们在貌似纯净的故土上一次次被“阉割”,即便听了《国际歌》也是无动于衷的!

  青春应该是张扬的、无畏和勇敢的,青春应该是激情、无私和热情的,马小军他们几乎和我同龄,他们经历也有着我们的影子,我们的世界里也有着那份激情和友谊的回忆。

  片中马小军之父教育马小军的戏,有着父子的真情实意,他们曾经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影片记忆着那个特定年代,马斯卡尼的旋律贯串了整部电影,一次次在这样的旋律中,我们回忆,我们憧憬!

  米兰在片中是马小军他们青春年代里的一个背影,也是我们纯净在自我之境中目睹和创造的一个背影。米兰的凝视存在在马小军和我们的青春记忆中。幻象和真实搅杂在一起,米兰率真和青春的健美有着蓝天般的纯净。而那些年代的孩子是没有多少邪念的。我们所向往的往往不是肉体,我们期待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种异性的隐约和禁止之美,这是纯真的年代,这是我们的昨天。在这样凄婉的旋律不禁泪眼婆娑,可是,这一切已经是被我们记忆一次次重叠和洗刷过遗痕,宛如隔世!

  孩子们在真实中生活,却在精神世界创造着一个超越自己年龄的虚幻的、神奇的天地,犹如姜文在公演版那个“梦幻”镜头,但是,这组镜头确实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在dvd中被全部删除了。

  但在公演版中还是因为 “中国国情”删去了宁静一个半裸的镜头,其实这一幕表现了一种欲望的宣泄和马小军和青少年时代的割裂,而宁静高耸挺拔的乳房充满了健康的、单纯的美丽。这是一种不忍亵渎的纯洁。在我们跨入成人世界的一霎,当我们回望的一刻,是否也有过那青春的扣人心弦的瞬间!?

  影片是以暖色调拍摄的,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姜文心中的颜色,这是一种纯净的颜色,孩子和孩子之间友谊的颜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小军在雨中呼唤米兰的那场戏,倾盆大雨浇湿了他们俩,米兰:“你怎么啦?”的呼唤,有着女性全部的角色意味。就像母亲需要阵痛才能生下婴儿一样,孩子需要在另一种阵痛和挫折中长大,同样,马小军“我喜欢你”的表白,也宣告了他的长大…

  拥抱吧!在这样的雨夜,让你起伏的胸膛温暖我的心房,让你的心感应着我的狂放,你的体温和诱人味道让我在雨中回归我们赤裸相对的伊甸,青春就是全部!

  在这部影片中宁静的青春、健康丰满,王学圻严肃和正气的军人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客串的冯小刚演的胡老师在如厕的形象堪称一绝,还有著名的反派老演员方化演了一个高级军队干部的形象,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银幕形象,在离开摄制组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鬼子王”至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还有那因为沾染毒品,已经弃我们远去的姚二嘎,在片子中释演的傻子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让貌似“聪明”的你我在自我镜中审视我们的自己!

  才旦珠玛嘹亮、高亢的声音随着雪佛莱房车穿行在新时代的都城,四个玩伴二十年后已经面目全非,听吧,那个依旧骑着扫把的傻子在最后的出现中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傻b!”


2003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于20时48分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 于 寒鸦精舍 浦东,万圣节之夜

后记: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他留存着太多往昔和青春的记忆,电影,可以一次次的看,但是,关于昨天,它只能深深埋在心底,学会忘记是人长大的代价!

  今天是万圣节,家中依旧是我一个人,yoko跟着他的上司在西郊宾馆应酬,人生是自动和被动的选择,每一天个体都以自己的言行面对未来和自我。今夜,在西方的鬼节,每一个人都在路上!
  请相信我,太阳明天依旧是新的,愿所有的生命快乐,安详!

【注一】《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1994年出品
导演:姜文
原作:王朔
摄影:顾长卫
美术:陈浩忠、李勇新
录音:顾长宁
主演:夏雨、宁静、王学圻、斯琴高娃
奖项: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本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注二】三支两军:1967年1月,毛泽东指示军队要“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
【注三】马斯卡尼间奏:选自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是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最扣人心弦和美妙动听的间奏曲,同样这首曲子也被不断引用,我们在《愤怒的公牛》、《教父3》等片中都可以听到。

 6 ) 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题记: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他的命运恰似一朵长河里的浪花,无论是他的欢唱还是他的低吟,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他不可能完全主宰自己的未来,他没有绝对的自由。个体发出的音符,总是淹没在宏大的主旋律之中,只可能与之谋求和谐而不可能与之违拗。
第一部分:影片简介
影片以一个仰望蓝天的空镜头和激昂的旋律“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开场,伴随着仰视拍摄的毛主席雕像拉开序幕。导演用非常浓缩的方式诠释了时代。
 文革带来的全民族的群体狂热,通过喧闹的人群,疾驰的汽车,奔跑的孩子,飞扬的尘土,在雄壮激昂的背景音乐中,像史诗一样徐徐展开。你甚至可以嗅到骚动中的硝烟味,
最后一个飞机带着浓烟毅然奔向远方的镜头,表现了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总之,这一开场非常精彩地点明了时代的主题。
     紧接着是小学时代的第二场戏。三名可爱的女孩子在“阳光灿烂的”教室里排练舞蹈的镜头,是一幅唯美的画面。拍摄时有意渲染了阳光,让人感到光的虚幻和温暖。
                     
背景音乐是远飞的大雁。紧接着,这一短暂的温馨被男孩子们的石块砸碎了,背景音乐换成了欢快的骑兵进行曲,在波尔卡式的快节奏奔跑中,几个淘气的小学生嚣张着他们无忧无虑的岁月,在一个小土丘上,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丢书包戏。四个男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用力向上扔书包,轮到马小军时,书包扔上蓝天久久没有落下,四个孩子一起仰望蓝天,却只看到坠落的书包和散落的书本,再次回到马小军手中时,时间已经一步跨越到初中时代。空白的蓝天下,象征着知识的书本无奈地散落,而有意使用的慢镜头效果,让人品味出意味深长。
    这段戏是整部电影中最富有创造力的地方。仰望蓝天,代表那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望,他们仰望时的目光,带有圣徒般的虔诚。然而只是看到书本散落,那象征着时代对知识的抛弃和轻蔑。而且,这种愚昧和无知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一直延续到马小军的初中时代。导演用最简练的电影语言传达了丰富的信息,让人产生了无尽的感慨,构成了电影的诗意。
初中时代是整个电影着力描述的。在正式开始讲述故事之前,有一段值得注意的独白:“这座城市属于我们”。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七十年代中期那一代人的青春期心理总结。正因为如此,他们胆敢在课堂上用各种手段羞辱老师,胆敢自己制造钥匙溜门撬锁,充满了原始的野性。此处电影的节奏明显放慢了,在平静安详的独白中,故事像涓涓细流缓缓地行进。在看似无关紧要的讲述中,导演很自然地将他对那个时代的看法表述出来:“人们都没什么钱,那些现在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当时闻所未闻,屋里多是单位发的家具”“那时候除了一些政治品质可疑的干部,贪官污吏凤毛麟角”。这两段话看似平常,其实是用简单的语言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对七十年代社会情况做的总结。后边还有一些补充:“那时候人们上班是从来不溜号的”“而且因为从没丢过东西,也从未引起任何的警惕”。导演通过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巧妙地表达他对特殊时代的特殊感情。
紧接着是一场重要的戏。男主角溜门撬锁进到女主角的房间中。导演有意渲染了此处的“阳光”。充满整个房间的是虚化的阳光,仿佛夹杂着尘土。
          
男主角在好奇地玩弄望远镜时,哼着的是《英雄儿女》里的英雄赞歌,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英雄梦,这一主题在前边已经有多次体现,在后边也将有多次重复。在手持望远镜忘情地旋转时,马小军带着兴奋,好奇和眩晕,当他的视线触及到女主角的一张照片时,神圣的阳光降临了。女主角的清纯的形象和灿烂的微笑,使得马小军心中一颤。他不自觉地后退,表现了一种尊重和敬畏。他再次拿起望远镜端详女主角,这恰好提供了一个强化主题的机会,男女主人公的特写镜头再一次出现,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而没有呆板僵化之感。

 镜头在米兰的笑脸中淡出,切至另一个女主角余北蓓。在余北蓓的身上,导演集中表现了一个放荡女青年的特点。她混迹于一群同样处在青春期骚动的男青年中,而且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她的形象和米兰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之后欢迎柬埔寨国家元首的一段戏,又是游离在主题之外的“枝节”片段。红得突兀的脸,歇斯底里般的机械动作,虽然人们穿戴着节日的盛装,也掩盖不住特定时期的群体变态。背景音乐是《友谊的花开万里香》,很贴切地反映了时代特色。导演的配乐做得非常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在正常的叙事结构中插入了很多“枝节”型的片段,为主角的活动搭建了一个广阔的时代舞台。这一手法贯穿整个电影始终。
接下来是马小军对爱情的幻想以至于产生迷惘的经典片段。这一段中,“阳光”作为主题再一次得到强化。马小军再一次来到米兰的卧室,他对照片中的女主人公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爱恋,他静静地趴在米兰的床上,捡起一根发丝,迎着满盈的阳光仔细端详。这是一种纯洁的感情,他圣洁的目光和小心翼翼的动作说明了他对这份感情的重视。此处的背景音乐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舒缓略带忧郁的旋律对主题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在那个阳光普照的下午,马小军在整幢房子周围漫无目的地游荡着,他在追寻什么?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在屋顶上“像只热铁皮上的猫”一样跑来跑去。这样一种像丢掉魂魄似的恍惚状态,深刻地表现了马小军心中的焦躁不安和迷惘。只有曾经经历过那种惶恐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此处蕴含的无奈和凄凉。
                   
苦苦追寻的结果是没有结果。
本来就没有失去什么却感到怅然若失。
每个镜头中都有阳光,但仿佛都是落日的余光,昏暗而无力,连续的一组中景镜头中,只出现主人公一个,有力地突出了马小军形单影只的形象,从而创设出一种孤寂苦闷的气氛。
这一段落以一个对比分明的中景镜头结束。强烈的对比效果将气氛调动到高潮。
之后马小军又回到了米兰的卧室。这一次,马小军遇到了一直存在于他幻想中的米兰。
导演的处理方法是让马小军躲在床下偷窥米兰的小腿和脚,并没有出现米兰的其他部分。
                        
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留下悬念,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情绪;另一方面也符合马小军的性格特征。马小军的紧张和米兰的轻松随意构成的一对冲突,是这段戏的戏剧性所在。在马小军的眼中,天使般美丽的米兰竟然有着如此粗壮的小腿,而且动作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温柔。现实总是将幻想轻而易举地击破,最后马小军的一声长叹,既是精神高度紧张之后的放松,也包含着对幻想和现实之间落差的无奈。
接下来导演又一次游离到叙事主轴之外。故事发生在朝鲜人民军协奏团来华演出的音乐厅前。其间有一个中年人因为喜欢音乐而冒充朝鲜大使,结果被警察赶出音乐厅。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精神生活的贫乏,导演通过黑色幽默来控诉。后来马小军被误认为是年轻混混而被抓入派出所,在那里他受到了态度粗暴的警察的训斥。马小军的哭诉和求饶则表现了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这是他的重要性格特征之一。在从警察局狼狈地逃出来的时候,导演的镜头指向了漆黑的铁门和墓碑。
               
回到家后,马小军对着镜子幻想对警察的报复,沉浸在自我陶醉中。紧接着是一段精彩的“武打”戏。导演通过24个长短交错的镜头刻画了两帮青年打架的场面。在雄壮有力的国际歌的烘托下,“战斗”在紧张地进行,各种“绝招”一一上演。其中有几个较长的镜头,摄影都很稳重,没有抖动,而是通过迅速的来回摇移表现紧张的气氛。马小军在警察局受了窝囊气,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出口,于是他变得“残忍”起来了,用板砖拍“敌人”的头,还上演“鞭尸”行为。国际歌的反讽作用令人印象深刻,在整个时代的洪流中,这群不学无术的年轻人怀有英雄梦,逐渐退化成了滥发的淫威,造成了悲剧性的结局。
                   
    接下来导演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马小军与米兰交往的故事。我们发现,从两人相识开始,就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米兰在年龄和气质上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只是把马小军当作孩子。
马小军见到米兰时,根本没有男子汉的气概,有的只是小男孩对大姐姐的畏惧。从几个特写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马小军窘迫的笑脸和米兰的镇定自若,突出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不平等性。
              
为数不多的几组特写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地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在马小军邀请米兰到他们的大院去玩耍时,米兰结识了高大帅气的刘忆苦。她对刘忆苦怀有的才是真正的爱情,对马小军充其量是姐姐对弟弟的“亲切中带有客气”的关心。马小军显得特别兴奋,为米兰表演《列宁在一九一八》的片段,一时逞能头脑发热竟然跑到烟囱上,险些摔死。然而他发现,他做出的种种努力都不可能得到米兰的欢心。这是马小军爱情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
由于与米兰交朋友的事情被父亲发现,马小军受到父亲严厉的责骂。与前一段母亲对他的责骂相比较,父子之间的语言很简练,以一个干脆的耳光为冲突的高潮。这是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写法,无需多论。
接下来又是一段重要的“枝节”型片段。这次导演利用的时代道具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没有丰富的文艺作品,只有单调的精神生活,人群聚集在大院里,一次又一次地看着同样的作品,一群人竟然可以同时背出剧目中的台词。众人异口同声的“唉,当心哪,有毒的”,引来人群的欢笑。电影本身所要传达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人们只好通过这种附加在电影上的东西来获得娱乐了。但是,在电影院,竟然在放映“受批判的,毒性很深”的电影,坐在第一排欣赏的,是一位白发的首长和一个他的妖娆的秘书!
含泪的笑声反映出了导演卓越的批判能力。
           
青年们在屋顶合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构成一幅美丽温馨的画面,颇具怀旧感。一直到太阳初升,时间轴平滑地过渡到第二天。
        
马小军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在午后和煦的阳光中,在浪漫的小树林里,马小军沉醉在米兰的一言一行中,心中无比温暖,恰似这一抹阳光。镜头仍然突出阳光主题。导演有意在各处重复这一主题,创设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好像是真实的记忆,又好像是虚幻的幻想,真假交错,虚实相间。
          
马小军的外祖父去世了,于是他暂时离开了小群体回唐山奔丧。这里导演交代出马小军父母婚姻方面的障碍,阶级问题像一张无处不在的魔网,撒遍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值得注意的是火车顶着落日呼啸而过的画面,如果你看过姜文的另一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就会惊叹导演的个人风格如此固定。这是几乎相同镜头!我们说,这个镜头非常富有诗意,落日,余辉,都是比较昏暗的,能够让人产生郁闷情绪的,而火车的出现则带来一种漂泊无常的无奈感。导演在选择素材创设气氛方面的功底可见一斑!
从唐山回来之后,马小军碰到了傻子古伦木。傻子在伤心哭泣,马小军象征性地喊了一声古伦木,傻子则象征性地回了一句欧吧。这一段要表达的意思很朦胧,但是传达给观众的感觉却很明确,让人感到未来一定会有一个不幸要发生。
             
的确如此,在马小军不在北京的这段日子,米兰和刘忆苦的感情已经有了新的进展,马小军目睹二人耳鬓厮磨和打情骂俏,心生醋意。导演通过他踩自行车脚蹬来表现这种心情,
表现得很到位。
                 
     在晚上进行的生日宴会上,跳完变态的天鹅舞之后,马小军用一种带有仇恨的目光紧紧盯着刘忆苦和米兰,仿佛怒火中烧,让人感觉到马上会有一场暴风雨要来临。
                    
紧接着是游泳馆冲突一场戏,马小军的懦弱,刘忆苦的英勇形成一对冲突,在争夺米兰这场战争中,当然是马小军被淘汰。这是马小军彻底输掉爱情的地方。
潜伏已久的冲突终于在莫斯科餐厅爆发了!马小军把他心中的不满全部发泄出来,他侮辱米兰的人格,并与刘忆苦互掴耳光,那几个干脆有力的耳光,让人觉得非常过瘾。而当马小军拿起扎碎的啤酒瓶冲到刘忆苦面前时,气氛达到了最高潮!观众觉得,马小军这只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对他这次爆发寄予了殷切的希望!然而,导演是在和观众开玩笑!这只是马小军的幻想而已!在亮明这是虚假的场面之后,导演紧接着给出了当时的实际情景,马小军还是那么懦弱,在聚会时脸上还有那么多的笑容,他心中的不甘和受到的委屈到什么地方去了?变成了雨后声嘶力竭的呐喊。本来餐厅里的一场暴风雨,成了马小军一个人的暴风雨,马小军的懦弱使得他成为牺牲品。
这一部分的构思非常奇妙,观众的情绪完全被导演控制了,先激动,后无奈,然后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马小军的内心世界,导演在叙事结构方面的构思非常成功。色调方面,“老莫”里的金碧辉煌,和暴风雨中的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心理发生扭曲的马小军终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怀着仇恨的心理去强奸米兰。然而,他的懦弱,再一次击败了他,强奸未遂的他,被彻底抛弃。从此他成了弃儿,以前的哥们都在疏远他。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徐徐响起,马小军庄严地走上跳水台,然后一头跳下,这一跳,是马小军英雄梦的彻底破碎,是他向平庸回归的象征!在水中挣扎的他,得到的是众人的俯视和脚踩,没有援助之手,什么都没有……绝望中的马小军,最后像一具死尸,飘在游泳池里。悲剧到此完成!

最后的一个亮点是改革开放后,当年的哥们儿再次相聚时,遇到傻子古伦木,当他们喊起古伦木的名字时,衣着前卫的傻子很不屑地回了一句“傻B”。影片至此结束。傻子在说谁是傻B?或许我们都是。

第二部分 综合评价
这部电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我最欣赏导演在题材选择,配乐方面的才能。整个故事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是一个时代悲剧。讲述的是七十年代中期的青年的故事,但是由于故事被放置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不由让人思考个人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正如题记中所说,个人的命运恰似一朵长河里的浪花,无论是他的欢唱还是他的低吟,都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他不可能完全主宰自己的未来,他没有绝对的自由。这是我反复看了这部影片之后的真实感受。导演姜文通过纪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的悲剧。悲剧如果仅能提供审美的价值,那就必然滑落到真正的悲剧,我认为理想的悲剧应该是用血和泪对至爱的诠释,要能够拯救溺毙在无意识集体堕落中的无辜者。最伟大的悲剧是对扭曲人性的因素的反扭。这部影片中的黑色幽默,具有极强的的反讽力量,为我们审视过去那个荒诞的时代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让我们的思维触及到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社会里还有没有造成时代悲剧的因素?一部电影能够做到这些,也就实现了附加在其审美功能之上的社会功能,我想这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短评

作为处女作它确实成熟得令人惊讶;作为一场青春的自我意淫梦,它更是我所见过的最华丽、而又最粗鄙的。姜文是个才华喷涌的男人——这点将永远被铭记在影坛上,纵使他的青春已经过去,但他记忆中的夏日将永远在涌动、在迷惑,所有的欲望都流着汗水,所有的生长皆带着光辉。我记得他曾经说过,一个男人的成长,往往来源于女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对的,正如总是走进别人房间的马小军,永远猜不到有天也会有人走进他心中的房间。其实米兰不过是一场梦,是一个符号,是青春所必须的荷尔蒙。我也不知道对于那些曾经的幻灭,还有多少故去会被骂作傻逼。年少时我曾摒弃过的梦,日后竟也开始摒弃起我来。如今这些都已被时光带走,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的我,不由得记恨起时光。而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它们将一去不返,尽管今天的阳光也一样灿烂,明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

4分钟前
  • 回忆与否之
  • 力荐

性显然是姜文创作的原动力,当[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人公爬上了高高的烟囱,他似乎把世界都踩在了脚下,正是这种年轻人凶猛的征服欲让电影显得那么可爱。无论哪个年代的青春都意味着永恒的大太阳和过不完的日子。唯一的乌云来自旁白,它无数次地提醒我们韶华已逝,人终归要被独自落在泳池里自己扑腾。

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王朔《动物凶猛》——我把硬币夹紧,问她第三个问题:你和第一个男人睡觉时,他都说了些什么?。她抽硬币,我夹4紧0手4指,她无论如何4拔0不4出来,她骂道——你夹那4么0紧4,我哪4拔0得4出来!

11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矫健又圆润的身材啊,这才是健康的审美。

14分钟前
  • 丹AI🌵
  • 力荐

别人说这部片子很绝望,我看到的只是与我无关的,男生的青春期

18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姜文,夏雨,张一山长得太像了!

21分钟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推荐

在举国最灰暗的日子里,这帮大院子弟却在打架、泡妞、幻想,恣意消磨自己的黄金岁月,在一方小天地横行霸道但也畏惧大人。开锁、游泳、爬烟囱,少年在处理自己无处安放的欲望。闻到烧荒草的味道,是因为梦境被阳光烤黄。后来呢?后来的人生是黑白的,他们人模狗样地推杯换盏,活成了古伦木口中的傻逼。

24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姜文导演处女作,夏雨成为最年轻的国际电影节影帝。1.运用意识流、虚实结合的手法,成功反映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的迷惘、暴力和懵懂原始的爱情;2.主题曲是哀婉凄美的[乡村骑士];3.纯真的意淫,回忆的扭曲与掩饰,结尾傻子的"傻B",残酷青春;4.大量过曝和逆光镜头,灿烂得唯美;5.吹气球,泳池戏。(9.0/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姜小军的自传式处女作,回避文革时代的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和荒诞的表现方式,消解权威、解构神圣,再现成长的喧哗与骚动,青春的梦幻与激情。明明是最坏的时代,却也是他们最好的时光,甩当下青春打胎片一个世纪。

27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冯小刚的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让子弹飞》,还有《功夫》。

2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为什么你们都那么牛B地看到了时代的悲剧,我却傻B的没看出什么来?

31分钟前
  • 纪恩同学
  • 推荐

没办法,只能打五星。

35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高干子弟那点破事,影片结尾尤其恶心

37分钟前
  • 正统文化代言人
  • 较差

一群红色后裔对小贵族兼小流氓式的大院生活的闷骚式怀旧。

39分钟前
  • DIANLIN
  • 还行

理想是用来毁灭的。一句傻逼,喊出青春最有力度的挽歌。

40分钟前
  • 呱呱
  • 力荐

90年代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41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场对白

4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啥都不说啊,经典啊。。。最爱的大陆片之一啊。宁静这身材才激发少男欲望啊!

4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大陆青春片的巅峰之作。

51分钟前
  • Song³
  • 力荐

看看当年夏雨演技多好,浑然天成。看看宁静,看看耿乐。这么牛逼的一群人。后来怎么都混成这么四六不靠的。

56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