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HD中字

主演:罗伯·劳,桑吉夫·巴哈斯卡,罗伯特·英格兰德,安德鲁·加菲尔德,理查德·E·格兰特,山姆·哈格雷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1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2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3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4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5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6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13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14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15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16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17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18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19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好莱坞俗套大吐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顾名思义将分析吐槽多年来好莱坞影视里的各种套路,比如坏人的设定(总有迷惑台词)、床戏怎么拍(镜头切到门外风雨)、表现人物吃惊必有喷饮料、威廉尖叫、遇事不决蒙太奇……罗伯·劳主持,安德鲁·加菲尔德、安迪·麦克道威尔、弗洛伦丝·皮尤、马克·斯特朗、理查德·E·格兰特、桑吉夫·巴哈斯卡、卢卡斯兄弟等人担任嘉宾,cue到的包括《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独立日》《沉默的羔羊》等不少经典名片。拯救格雷斯灵臆事件傻儿司令无人驾驶(国语版)王者行动五月魔女妈,我没时间盲柳与睡女契约少女管家广府春秋第二季:璀璨明珠狂怒神拳金羊毛毒战外卖骑士奥普拉 维奥拉:Netflix特别节目大冲撞杀破狼·贪狼 (普通话)扬琴手没有我馨荣堂日记维普啦啦独自挣扎一夜丈夫迫降航班东京女子会薇拉郭富山利益区域暗黑游戏海滩的一天沉睡的人鱼之家最美的一天萤火虫之星菜鸟霹雳胆王的记事簿雪鹰外籍之人第一季舞乐传奇狂暴大蜈蚣恐怖实验

 长篇影评

 1 ) 吐槽俗套足见创新可贵——《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今天聊聊纪录片《好莱坞俗套大吐槽》。

片名Attack of The Hollywood Clichés! (2021),别名好莱坞套路来袭!/ 荷里活套路大搜查(港) / 好莱坞老梗大集合(台)。

《好莱坞俗套大吐槽》是Netflix出品的一部喜剧向纪录片特辑。

这个特辑通过一些导演、编剧、演员、影评人的叙述,辅以一些电影片段,把好莱坞电影中常用的套路悉数吐槽了一番。

但凡看片子稍微多一些的观众就会发现,这部特辑字字玑珠,影片中习以为常的套路全部挨个拉出来展示了一番。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些套路逐渐演变成大家并不喜欢的陈词滥调,正是说明了这些套路本身非常成功。

现在的俗套曾经也是创新之举。

一旦一个拍摄手法成熟,并且获得市场观众肯定,后来人肯定会不断致敬、模仿,减少试错成本,提高影片整体观感。但用多了用烂了,就是偷懒的表现了,观众们吐槽的是这种不思进取的偷懒俗套。

也正是因为这些套路成功了,后来人在继续拍摄反套路影片才有了底气。

不论是在原有套路创新,还是反套路创新,都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事情。

我们一方面吐槽这些常用的俗套套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电影人挖空心思展现奇思妙想的不易。

看惯了美国好莱坞电影,我们再看看其他地区不采用这些套路的电影,有时候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片中列举了32条常见套路,每个套路花了两三分钟加以阐释。

其实大家就算不看影片内容,光看名称大概就能猜到是什么套路。

1.可爱的相遇方式The meet cute

一对CP初次相遇时,肯定要制造点儿不一样的情节,但同样情节放到现实就会显得无比尴尬。

2.特立独行的警察The maverick cop

一个特立独行不听话的警察是解决案件的杀手锏。遵纪守法在他们这儿不管用,他们就是唯一的法律。

3.死期将至的设定Dead man walking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死前立Flag。

4.远处观望的葬礼Funerals from far away

安排一个角色远远地注视葬礼,神秘感满满。

5.对着墓碑说话Talking to tombstones

用以表现角色的脆弱。

6.巴黎唯一的地标风景The only view in paris

在画面里拍到当地地标是最省钱的方式。

7.食品杂货袋The grocery bag

这可以让角色看起来很接地气。

8.傲慢的苹果The arrogant apple

吃苹果表示角色的不羁。

9.以一敌百One man army

美式英雄的常见技能。

10.肉搏战The fist fight

不管多么高科技,一定要用肉搏战让观众感受到刺激感。

11.性感的性张力Sexy sex

在无法裸露身体后,性爱变得更加奇怪和写意。

12.喷口水的手法The spit take

喷口水增加喜剧效果。

13.突然惊吓The jump scare

恐怖片最常用的吓人手法,以至于现在成了烂片基本操作。

14.镜中惊吓The mirror scare

另一种吓唬人的手法,用多了就俗了。

15.威廉尖叫The wilhelm scream

一个录制于1951年的声音被不断重复使用。

16.蓝妹妹The smurfette

在全男人的角色中安排一个女性,表现多元化。

17.高跟鞋动作戏High heel action

毫无缘由的套路,可能觉得物化女性还不够狠。

18.古灵精怪完美女孩Manic pixie dream girl

一个为了完善男主角的工具女人。

19.我们需要蒙太奇We're gonna need a montage

这可以缩短剧情交代,太过于好用以致于被滥用。

20.汽车追逐The car chase

拍得好也可以成为经典,但拍多了就会让人审美疲劳。

21.白人救世主The white savior

白人是一切的救世主,现在已经成了政治不正确,一切都反过来玩。反正轮不到黄种人……

22.有魔力的黑人The magical negro

一个充满欢乐的形象,明贬暗褒。

23.你杀了我爸爸You killed my father

最好用的复仇理由,后面就开干吧。

24.第六感的动物Animals with a 6th sense

用动物完成危险预警。

25.埋葬你的同性者Bury your gays

同性恋在好莱坞不得好死,但现在政治不正确,又反过来玩了……

26.关键时刻高科技失灵The badly timed tech fail

高科技失灵又成了另一种新新危险预警方式。

27.愤怒扫空桌面The angry desk sweep

表现愤怒的常用手法。

28.有特征的坏人The bad guy

通过身体缺陷、丑陋强化坏人的刻板印象,现在同样因为政治不正确得到改变。

29.最后的女孩The final girl

让弱女子成为战到最后的人,起先很好用,后来都是女孩战到最后。

30.定时炸弹The ticking time bomb

剪蓝线还是红线?反正定时炸弹会在最后一秒被解除。

31.爱征服一切Love conquers all

爱是永恒的主题,渐渐演变成一切的根本,现在反而成了俗套。

32.好人一定胜利The good guy always wins

好人赢了是喜剧,坏人赢了是悲剧。如果好人不能赢,观众们肯定要嚷着退票。

好莱坞套路大盘点,

吐槽足见创新可贵。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2 ) 见怪不怪了,但有人总结还是挺有新意的。

见怪不怪了,但有人总结还是挺有新意的。创作枯竭也是当今各国电影的特点,尤其是导演的风格,太像了。见怪不怪了,但有人总结还是挺有新意的。创作枯竭也是当今各国电影的特点,尤其是导演的风格,太像了。见怪不怪了,但有人总结还是挺有新意的。创作枯竭也是当今各国电影的特点,尤其是导演的风格,太像了。

 3 ) 五星安利这部“狗血”好片,没有技巧,全是套路!

好莱坞有一句话叫做,当你想到一个点子的时候,至少有三个人已经想到过了。

很多人阅片量一多,就变得很会猜剧情,电影进行到一半就知道结尾,随便一个伏笔就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毕竟票房经验已经让电影人总结出了观众爱看的剧情。

于是乎,很多电影都有着相似的剧情。

换句话说,都是套路!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就是来拆台好莱坞的——

看完这部纪录片的你,以后看电影时,将会在第一时间看穿套路!

别人为剧情捶胸顿足时,你只会微微一笑,早就料到。

这样干货满满的纪录片,必须值得一个五星推荐。

首先被吐槽的,是各种爱情电影中邂逅的部分。

男女主角的相遇必须不能普通,一定要很特别很有趣,很多相遇的桥段都很离谱,现实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如果在现实中发生,不一定发展出爱情,但大概率会收获白眼和几句“问候”。

《诺丁山》

爱情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往往都是开局不顺,要么刚认识就互相讨厌,要么已经跟别人订婚。

《泰坦尼克号》

必须要经历一番挣扎,这样才不会无趣。

很多爱情电影中,男主角的求爱方式可能是死缠烂打,甚至直接骚扰。

《毕业生》

有些情节本质就是跟踪狂。

比如《暮光之城》男主角从窗户爬进女主的卧室,说:我喜欢看你睡觉。

咱们只能祈祷这种事不要发生在现实中吧。

通常在男性跟踪女性时,电影会烘托出浪漫性感的氛围。

如果反过来是女性缠着或者跟踪男性角色,那么女人就会变成泼妇和精神病。

《致命诱惑》

好莱坞爱情电影里最俗套的城市之一:巴黎。

如果一部电影在巴黎拍摄,那么导演一定会想方设法拍到有巴黎铁塔的镜头。

除了地标,道具也全是套路,下面介绍几个经典道具。

装着法棍的购物袋——

为主角增加了一丝普通人的生活气息,必要时,购物袋还能用来挡脸或者藏枪,不亏是好莱坞道具爆款。

苹果——

演戏的时候吃东西能表现一种自大的感觉,而啃苹果既嚣张霸道又健康养生。

在电影中啃苹果是一种俗套,主要想表达的是:“哥就是这么桀骜不驯。”

《斯巴达300勇士》

《星际迷航》

《好人寥寥》

一杯饮料——

主要作用是帮角色表现出惊讶,喜剧片里几乎都有喷水的场面。

虽然这在现实中很少发生,但喷水意在烘托轻松氛围,并且告诉观众,角色看到了惊人的一幕。

《黑色手铐》

《回到未来》

好莱坞最喜欢塑造主角类型:特立独行的警察。

一句话概括:有正规编制的混混。

这些人往往是正义的化身,擅长以暴制暴,重点是一定要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性格刚烈,且不听上司的话。

《致命武器》

《比佛利山超级警探》

而且这类警察的个人生活,通常是一塌糊涂。

可能是酒鬼或不称职的父亲,只关心工作,与家人关系紧张。

但最终都能获得家人谅解,拥有感人的“大团圆”结局。

《午夜惊情》

《终极尖兵》

这类电影里一定会出现的套路:

被迫上交手枪和警徽,但依然能杀人。

《洛城机密》

《我,机器人》

还有一类非常流行的主角是:能杀人的壮汉。

这类电影主角都是孤胆英雄,表现个人能战胜体制,“以一敌百”是可能的。

1980年,突然开始流行健美肌肉男。

最有名的是阿诺施瓦辛格,还有史泰龙。

他们横空出世,长得完全不像生活中的普通男人。

《魔鬼司令》

《第一滴血》

80年代,动作电影里的硬汉英雄,基本都是天下无敌的存在。

像《虎胆龙威》里的布鲁斯·威利斯第一部里还算是个正常人,后面越来越夸张

拍到第五部时,他已经可以干掉外星人了。

这类角色往往非常强壮,且沉默寡言,为了酷,必须惜字如金。

往往只在一个时刻说话:刚杀了人,或者杀人之前。

当然英雄也不能一直举着枪扫射,必要时还要肉搏。

最经典的肉搏戏,就是在火车上互殴。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火车已经成了最受欢迎的互殴环境之一。

毕竟第一幕正式出现在电影(默片)里的肉搏战,就发生在火车上。

关于打斗戏,还有一个很神奇的俗套设计,就是进攻的人会像排队一样轮流上,主角一拳又一拳仿佛永远打不完。

这种俗套的影响可能来自电子游戏或者香港功夫片,其中的代表人物莫过于成龙。

不过成龙在好莱坞的走红,也正是因为他打破了硬汉电影的套路,成了电影里从头到尾都在挨打的英雄。

在电影中,除了打斗还有一种激烈的“身体运动”,套路也不少,那就是床戏

不过好莱坞电影中的性爱场面曾经一度被禁止。

导火索是因为一部电影《娃娃脸》。

电影讲的是一个抽烟喝酒、生活奢靡的年轻美貌的女人,以身体为本钱,通过睡男人的方法,最终,在纽约一家大银行平步青云、呼声唤雨的故事。

这部电影上映后,人们都在谴责好莱坞道德沦丧。

为了维护好莱坞的声誉,由共和党的领袖威廉·海斯与一个叫埃尔·劳德的神父共同起草了著名的《海斯法典》,也就是最早的电影审查标准

它给电影下达了12条禁令,详细规定了电影不可以拍什么,性爱被列为不可拍内容。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能直接拍床戏,那就暗示,各种奇葩的隐喻走起。

例如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西北偏北》中,就用火车过隧道来隐喻床戏。

《西北偏北》

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电影公司无法再控制全部的电影院线,独立影院如雨后春笋,他们从欧洲引进了刺激的新电影,尺度都非常大。

如此一来,美国群众也见过世面了,他们不再满足于“火车过隧道”这样的隐喻。

好莱坞也意识到如果想跟欧洲电影竞争,必须废除《海斯法典》。

解决办法是根据年龄制定的电影分级制度,电影分级之后,床戏场面又可以拍了。

好莱坞电影中的床戏,当然也有不少俗套设计。

首先少不了营造气氛的音乐,身材完美的男女主角,女性很少脱掉胸罩,男女二人一般会同时高潮。

当然,到了关键时刻,依然还是得靠暗示。

常见套路有男女面部特写伴随手抓床单,或者像《泰坦尼克号》蒸汽朦胧的窗户上拍上一只手。

女性角色还有一个经常被吐槽的俗套:高跟鞋动作戏。

无论是跟恐龙赛跑,还是跟杀手搏斗,女性角色总是被安排穿着高跟鞋。

然而现实中,穿高跟鞋无法跑步是常识。

《侏罗纪世界》

因为好莱坞喜欢把女人拍的美一点,所以她们无论干嘛都得穿着高跟鞋,哪怕是打架。

《蝙蝠侠归来》

穿着胸罩的床戏和穿着高跟鞋的打斗,可以并列好莱坞最让人反感的女性俗套了。

当然还有:被坏人追,明明可以跑出门,却总是跑上楼。

关于女性,好莱坞俗套中还有一类常见角色:古灵精怪的完美女孩。

她们通常都美得惊人,但性情总是异于常人。

养着奇怪的宠物,或者有着小众的兴趣爱好。

美丽的外表给男性幻想空间,而与众不同的性格,是她带来的新鲜感,以及无条件爱上他的可能性。

这类俗套大概相当于女性向的霸道总裁吧。

《情归新泽西》

“突然的惊吓”也是好莱坞电影最爱用的俗套之,惊吓的形式多种多样。

窗玻璃突然被打破是最常见的。

《月光光,心慌慌》

两个人劫后余生拥抱时,身后的防护网被什么东西撞到。

以及突然从角落跳出来的猫。

大多数恐怖片的主角家里都会养猫,主要为了从角落里突然跳出来吓人。

并且它们吓人的场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地球了。

《异形》

如果主角家里没有猫,镜子同样可以吓人一跳。

《 危机四伏》

常见套路:

你以为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当你打开壁橱拿东西,合上门,赫然发现镜子里映出一个可怕的入侵者。

《小丑回魂2》

《美国狼人在伦敦》

还有一类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场面:追车戏。

车辆追逐是动作片常见的俗套,几乎每一部动作片必有追车戏,必要时还会伴随爆炸。

《布利特》

经典追车戏也有固定套路,必备要素有:

手刹的特写,以及汽车在急转弯时滑行。

鉴于观众对追车戏的热爱,甚至为追车衍生出了一个系列电影《速度与激情》。

在这个系列电影中,追车也越来越科幻,从公路追车升级到摆脱地心引力。

讲好一个故事并没有那么难,如果实在想不出好的点子,那么“杀父之仇”肯定没错。

这个套路可以把一切复仇故事,简单总结为:你杀了我爸。

《地狱男爵》

《狼城脂粉侠》

《蜘蛛侠》

有第六感的动物——

在好莱坞电影中,动物总是比人类早一步发现危险。

与吓唬人的猫不同,狗的出现一般是为了警告你,有什么不对劲。

从看不见的鬼到潜入家里的坏人、怪物、恐龙、ET外星人。

狗,总是第一个知道。

《吵闹鬼》

让观众紧张的方法有很多,最俗套的莫过于:

关键时刻高科技失灵。

例如《碟中碟》里,阿汤哥依赖高科技爬上摩天大楼。

突然,攀爬的手套失灵了。

当然更常见的情景是:紧急时刻,车子熄火无法启动,或者手机没有信号。

我将这种套路称为“怕什么来什么”

《碟中谍》

好莱坞电影中,很多反派比英雄有文化多了。

他们可能有高雅的音乐品位,博览群书的爱好,琴棋书画的才艺……

仿佛这样才能烘托出反派性格的复杂,而且这些人往往都是英国人。

出于道德原因,电影的结局往往是英雄杀死坏人。

这样的结局会让观众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世界并不可怕。

大多数时候的经典死法是从高空坠落,这会让观众感到满足和恶有恶报的解气。

《虎胆龙威》

再悄咪咪告诉各位一个关于电影结局的套路:

如果主角最后沐浴着夕阳,走向远方,说明这部电影很可能还有续集……

《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

《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

除了以上这些,片中还介绍了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电影俗套。

无论是资深影迷还是电影小白。都能从中参透不少电影的秘密。

不过话说回头,之所以成为俗套,不正是因为观众喜闻乐见么?

所谓“俗套”,最初也是好创意,只是后来用的多了而已,而这些被反复使用的俗套正是历代电影人的宝贵经验。

而真正好用的俗套,是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本文作者:RAMA

 4 ) 剧本写作指南 old school

与其说是吐槽,不如说是old school版本的剧本写作指南

■Plot: meet cute / love conquers all / kiss in rain spit take jump scare/ cat / mirror the wilhelm scream badly timed tech fail / ticking time bomb montage rock cop car chase one man army fist fight you killed my father

■Girl: smurfette - a girl between boys high heel action manic pixie dream girl the final girl

■Rule: the white savior the magical negro animals with a 6th sense the bad guy with scale / have culture / British with English accent / finally dead the good guy always wins

■Supporting role: dead man walking bury your gays talk to tombstone

■Tools: eiffel in a window the grocery bag with bread eating apple/ sweep desk

 5 ) Hollywood Clichés笔记整理

(clichés是法语“套路、陈词滥调”的意思,全文整理自网络,结合了《电影史话》和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


爱情喜剧:

1.可爱的相遇方式The meet cute

为了让观众过瘾,体验爱情发生时刻的化学反应,必须得发生在尴尬的、不寻常的场景下,不能是普通的场景。例如《艺术家》,《雨中曲》,例如《诺丁山》(Notting Hill ,1999)中男女主角相遇时,男主泼了女主一身咖啡。

【补充※《电影史话》(The Story of Film: An Odyssey ,2011)第十一集中提到,徐克是香港的斯皮尔伯格 ,他的电影《黃飛鴻》(1991)的开头,元彪扮演的梁宽和他暗恋的十三姨见面的时候,屋顶上的梁宽跌落到地上,屋顶上的一桶胶水直接淋到了十三姨头上,一个空桶也掉到了梁宽头上,这个场景依旧是套路甚至没有什么合理的理由,但徐克拍得极具创意,先是高低角度,然后是萨姆·佩金帕(Sam Peckinpah)和吴宇森电影中的那种慢动作和旋转。】

要么他们互相讨厌,例如《夺宝奇兵2》 (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 ,1984)。要么就是女的有了婚配,例如《泰坦尼克号》。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欢喜冤家定律 ”(Love-Hate Principle): 在电影中,任何一对刚开始不停抬杠吐槽、互相看不顺眼的男女,到电影最后都会甜蜜地相爱。另外,《我…套!》中有一篇《那些只有电影才能告诉你的事》,里面也提到:一对男女越讨厌对方,他们相爱的可能性就越大。】

很多男性视角拍摄的浪漫的爱情喜剧本质是一种性骚扰,例如《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2004)、《暮光之城》。

男性跟踪女性会显得很性感,例如《毕业生》,但女性跟踪男性就是变态,例如《致命诱惑》 (Fatal Attraction ,1987)。


警察:

2.特立独行的警察The maverick cop

他们性格刚烈,特立独行,不听警监话,知法犯法,例如《致命武器》、《比佛利山超级警探》(Beverly Hills Cop,1984);

他们生活一团糟糕,可能酗酒,可能是不合格的父亲,例如《午夜惊情》(Sea of Love,1989)、《终极尖兵》(The Last Boy Scout,1991);

他们一心只想工作,例如《致命武器》;

他们摧毁一切他们痛恨的事物,例如《肮脏的哈里》(Dirty Harry,1971),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饰演的警探哈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脾气火爆的代表者,他为了惩罚罪犯,不择手段电影努力让观众以第一视角去理解这个颓废、放纵的警察,跟着他在一个愚蠢的法律体系里一个接一个地杀人;

他们必须上交象征着身份的手枪和警徽,例如《洛城机密》(L.A. Confidential,1997)、《我,机器人》(I, Robot ,2004)。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警徽集中营抽屉”(Stinking Badges Drawer): 每一个警察局长的办公室里都有一个抽屉,里面藏着所有他下令暂时免职的警员的警徽。不过一般这抽屉里只藏着主角一个人的警徽而已,因为局长总是看都不看就伸手到抽屉里拿出了主角的警徽。】

近年来好莱坞不再拍The maverick cop这类电影,但电视剧还没放弃这种俗套,例如《东城梦魇》(Mare of Easttown,2021)中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饰演的警察虽然内心复杂,但她严重酗酒、知法犯法、被停职后上交象征着身份的手枪和警徽、杀人。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警察家属套路”(Joy of Ex):如果在电影开场的20分钟内出现了一个警察的妻子或女儿,那么不用怀疑,她肯定会在下一个小时中被杀或者被绑架。一个推论:如果这个妻子的角色与作为主角的警察关系疏远,那么她即使被绑架也基本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按照好莱坞一贯的套路,警察主角救出关系疏远的妻子,两人意识到他们应该破镜重圆,这时电影才算完。】


死亡 :

3.死期将至的设定Dead man walking

明确的让观众知道这是角色的最后一次任务,那么这个角色一定死期将至。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

①“功亏一篑的FLAG综合征”(Short Time Syndrome): 该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监狱、战争和警匪电影中,明明只差几天,主角就能潇洒舒适地重获自由、结束旅行,或者拿到全额退休金。可一旦他错误地说出所剩的时间,“还有3天我就’解放’啦!”那么“解放”之前他就会死掉。

②《我…套!》中有一篇《那些只有电影才能告诉你的事》,里面提到:一个忠厚老实、勤勤恳恳的老警察总会在退休前3天被枪杀。

③“靠边停车定律”(Pull Over Rule): 电影中一个警察指示一辆超速汽车靠边停车时,这位尽职的警察恐怕会被杀。这种情况下,他领便当的概率几乎等同于他已宣布差几天就要退休了。

④“虚掩的门场景”(Jarring Door Ajar Scene):在一部动作惊悚片中,当英雄轻轻推开面前虚掩的门,门缓缓向内滑动之时,观众总能看到有一具尸体正静静地躺在门后。这位躺在地上的可怜老兄通常是主角的好朋友,或者一个快要退休的执法人员。】

聊自己的抱负、家人,拿出女朋友的照片或家人的照片……下一秒就成为悲壮炮灰。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战场的死亡预兆”(Omens of War):(1)如果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展示妻子、孩子、恋人的照片,那么在他被杀后,这张照片还会再次出现,提醒我们他生前是个多么温柔的人。(2)一个正在当班的哨兵,对另一个哨兵说:“今天好安静啊。”另一位哨兵总是会说:“是的……好像太安静了一点。”(3)在大战将至的前夜,年轻的男孩会用他的口琴奏上一曲。等他像英雄一般战死后,他的尸体会得到一个特写,手里紧紧攥着那只小口琴。】

4.远处观望的葬礼Funerals from far away

一个孤寂的角色远远的凝望着葬礼,显示神秘人物也展现葬礼全景。

5.对着墓碑说话Talking to tombstones

角色一定会对着墓碑说话,展露自身脆弱的时刻,例如《阿甘正传》。

《勇闯夺命岛》(The Rock,1996)当中,将军在妻子墓前倾诉时,导演生怕观众不知道这是谁的墓碑,所以贴心的在墓碑上给了贴士——His wife。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墓地自白” (Grave Talk): 一个方便的编剧技巧,让角色对着一块墓碑讲述自己的一切,以此揭示角色的性格和动机。】


场景:

6.巴黎唯一的地标风景The only view in paris

地理标志必须有的,但基本在灾难片里头,这也是必须被“首当其冲”被损毁的对象。

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从各个角度看到埃菲尔铁塔,比如早晨的窗外、阳台......

【补充※《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有一篇《那些只有电影才能告诉你的事》,里面提到:无论你在巴黎的哪个角落,只要一开窗,都能看见埃菲尔铁塔。】


人物性格建立:

7.食品杂货袋The grocery bag

购物纸袋+法棍+绿色的菜叶,可以增加人物的日常感和亲切感,也可以让主角伪装成普通人。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法棍面包现象”(Baguette Envy):只要电影中出现一个人抱着食品购物袋的画面,那么这袋子里一定会装着一根修长优美的法国长棍,并且精确地露出袋子20厘米。另外,《我…套!》中有一篇《那些只有电影才能告诉你的事》,里面也有提到:所有食品购物袋中都至少装着一根法棍面包。】

8.傲慢的苹果The arrogant apple

吃东西,尤其啃苹果,可表现角色的不羁、不屑、不在乎。

《星际迷航》(Star Trek ,2009)里苹果发挥的作用正是如此,片中柯克几乎忘情地吃着苹果,完全自负地指挥着船员,殊不知已经落入圈套之中。还有,《斯巴达300勇士》(300 ,2006)里面国王列奥尼达上阵杀敌时,《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 ,1992)中海军律师丹尼尔·卡菲(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会见上级领导时,也都在通过吃苹果表达:我就是这么桀骜不驯,服吗?

【补充※

苹果还曾被荧幕上的无数带恶人啃咬咀嚼,《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一直被视为反派的德拉科·马尔福对于苹果这种水果也有迷之执着,这位小伙伴在系列电影的初始篇章出现时总会咬一口苹果,有时甚至只是把苹果拿在手上欣赏,粉丝们还在fandom上给他开了一个专门的词条——Drapple,单独研究马尔福与苹果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电影《死侍》里还有一段关于反派吃苹果的教科书级别示范,反派Ajex咀嚼着苹果发出刺耳的声响,在进行了一次针锋相对的谈判之后,吃剩的苹果被他踩碎。《新天师斗僵尸》里,科林·法瑞尔吃苹果的场景甚至成为了这部惊悚片中为数不多的性感瞬间。在动画片领域,从迪士尼1973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毒皇后拿出的鲜红的苹果,到2006年的《死亡笔记》中爱吃苹果的死神,苹果仿佛总是用来渲染邪恶。有人认为“反派吃苹果”的习俗是来自于苹果在《圣经》当中的象征意义——亚当夏娃因偷食禁果被赶出了伊甸园,“偷食禁果”因此被认为是人类的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事实上《圣经》中从来没有确切的信息表示禁果就是苹果,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往圣经场景中加入希腊神话的元素所致,但苹果的“罪恶”意象,就从此流传了下来。但宗教象征显然不足以解释所有的情况,因为几乎全世界的电影创作者都喜欢将苹果与反派联系起来。 美国《综艺》杂志的著名电影评论家尼克·谢格(Nick Schager)提出,吃苹果有一种更加直接的情感传达意义:一个人手握苹果然后用力啃咬,可以非常直观地传达侵略性,因此这种行为非常适合反派、恶人或彪悍的角色。在对峙类型的对手戏中,这是极度自信的表现。此外,吃苹果时发出的清脆音效,也是苹果在表现力上优于其他水果的原因之一。在对话中,咬苹果发出的“咔嚓”声接近于噪音,它很容易让对手分神,陷入难以控制的紧张情绪。《夺宝奇兵》系列的主角哈里森·福特,堪称“苹果噪音”使用方法的宣传标兵,他总是能用苹果发出奇怪的声响,这让他“自负混蛋”的形象深入人心。

——以上整理自订阅号“反调电影”文章《从毒皇后到马尔福,为什么电影反派出现时总是要大口吃苹果?》】


打斗:

9.以一敌百One man army

埃罗尔·弗林(Errol Flynn)演的《罗宾汉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1938)里面就有以一敌百,《姜戈》(Django ,1966)里面也有,詹姆斯·邦德也可以,例如《007之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1967)。

八十年代,流行健美肌肉男,硬汉英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横空出世,不屈不挠、无人能敌。

《虎胆龙威》刚开始是“平凡警察”,相对真实,但这个系列排到第五部就纯属扯淡了。【补充※1988年7月15日北美公映的《虎胆龙威》成本是2800万美元,最终累计收入票房8300万美元,海外票房5775万美元,合计1.4亿美元。在1988年北美票房榜单中排名第七,属于高回报的商业片,无怪乎后来续集一拍再拍,成为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王牌系列。导演约翰·麦克蒂尔南拿到《虎胆龙威》的剧本之后,就和副导演一起开始寻找男主角。当时约翰·麦克蒂尔南刚刚拍完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铁血战士》,所以《虎胆龙威》的男主角第一人选是阿诺·施瓦辛格。当然还有备选,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伯特·雷诺兹(Burt Reynolds,命途多舛的好莱坞传奇演员)、甚至还包括理查·基尔。在导演约翰·麦克蒂尔南的心目中,男主人公警官约翰·麦克莱恩首先肯定是一个硬汉,其次还要带有些幽默感,外表肯定不是平易近人的那种人,但熟悉了之后会发现这个人物的各种闪光点。导演约翰·麦克蒂尔南解释说:“我希望麦克莱恩这个角色是反英雄式的人物,之前的动作片《第一滴血》《铁血战士》中的英雄神通广大,有些类似于超级英雄。所以,我希望《虎胆龙威》中的麦克莱恩更像是一个普通人。”有一次导演看电视,无意中看到《蓝色月光侦探社》这部电视剧集,发现男主角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侦探勇敢机智且富有幽默感,他一下子就感觉到这是约翰·麦克莱恩的不二之选,之后迅速通过公司却找布鲁斯·威利斯经纪人洽谈。经过试镜,布鲁斯·威利斯很快就确定主演《虎胆龙威》,出品方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给他开了500万美元的片酬。对于一位之前没有电影代表作的演员来说,这是个天价了,这笔片酬还是福斯大老板鲁伯特·默多克特批的。2007年《虎胆龙威4》公映,这时候的布鲁斯·威利斯已经52岁了,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宝刀未老。可惜的是,伦·怀斯曼导演的第四部的动作场面太过夸张,布鲁斯·威利斯甚至可以单挑战斗机,已经完全背离了导演约翰·麦克蒂尔南的创作初衷,他最初是想创作一个平凡的、真实的英雄,但续集中还是让约翰·麦克莱恩成为超人。第四部在北美收入票房1.37亿美元,全球合计票房3.83亿美元。2013年的《虎胆龙威5》发生在俄罗斯,这也是《虎胆龙威》的故事首次走出美国,约翰·麦克莱恩越战越勇,各种超越人类极限的狂轰滥炸,而且约翰·麦克莱恩不再是孤军奋战,这一次他的儿子登场,和他一起打击恐怖分子。第五部的制作成本已经飙升到了9200万美元,北美收入票房6734万美元,全球合计票房3亿美元。——以上整理自时光网】

10.肉搏战The fist fight

《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1903)里面是第一次出现肉搏战,打斗地点在火车上和火车内部,

一百年后,《007: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 ,2012)里面还是在火车上互殴,只是西服稍微贵了。

过去十年,打斗戏变得更加真实和血腥,例如《飓风营救》。

进攻人群会一个个上来打主角,例如韩国电影《老男孩》,类似于电子游戏《神秘海域4:盗贼末路》( Uncharted 4: A Thief's End ,2016)。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有一篇《那些只有电影才能告诉你的事》,里面有提到:在一场打斗中,敌多我少根本不算什么事儿。因为你的每一个敌人都会耐心地排着队,跳着各种试图威慑你的优雅舞蹈,等你一个一个干掉他队伍前面的同伴。】

成龙的动作类型,曾经给老外打开了新世界,《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The Matrix Reloaded ,2003)受影响。

后来出现了《突袭》这种从头打到尾的电影。


性:

11.性感的性张力Sexy sex

1930年,一些天主教教士公开宣称电影正在败坏人们的道德观,并起草了一部电影审查法典,名为《电影制作法典》,这部法典很快被电影工业的巨头们接受并交由美国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简称MPPDA,1945年更名为美国电影协会,简称MPAA)主席即威尔·海斯(Williams Hays)执行,所以史称《海斯法典》。

《海斯法典》中有三项基本原则和12条“特殊条文”(核心部分),其中规定:影片不得将“通奸和不正当性行为具体化、合法化,或将其处理得有诱惑性”;不得表现激情场景,过多的拥抱以及富有欲望意义的镜头都不予表现;禁止有裸体和生孩子的场面,哪怕是侧影也不可以;性爱场景角色至少有一只脚落地。

替代激情展现的场景:阴雨、各个角度拍摄身体,或者《西北偏北》里面的“火车进洞”:女主角被男主角拉进火车卧铺,然后火车进入隧道,明显的性暗示。

【补充※①1953年的《乱世忠魂》里,赤裸着上半身的兰卡斯特和寇儿那段激情四射的海滩吻戏里,汹涌的海浪狠狠地冲上海滩,拍打在缠绵的两人身上。导演金尼曼用波涛暗示了不被允许拍出的性爱。这幕戏很含蓄,却张力十足,也因此日后被影迷们传为佳话。②《迷魂记》里,女主落入水中,她被男主救起来。接着,摄影机扫过公寓里女主已经干了的衣服。然后,女主没有穿内衣,裹着毛毯出现了。这对情侣在海边时,女主说:“哦,我不想死…我太害怕了。” 男主说完“有我在呢”,一把把女主抱在怀里。两人在海边相拥而吻,这个时候海浪适拍打着礁石,澎湃的波涛异常响亮。③异曲同工的还有希区柯克的另一部影片《捉贼记》,加里·格兰特和格蕾丝·凯莉在酒店房间时,窗外是绚丽灿烂四射的烟花,在这里也同样具有强烈的性暗示。——整理自文章《审查下的放纵:黄金时代里的性暗示》】

进入六、七十年代,在越战和水门事件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刺激下,反叛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观念。1968年,随着电影分级制度的实行,《海斯法典》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时代落幕。

【补充※

1966年,当时的好莱坞“玉女派掌门”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灵欲春宵》上映,该片包含着大量的粗口,MPAA在和制片方谈判后妥协,该片成为第一部标示“18岁以下观众需要父母陪同观看”的电影,还获得了当时奥斯卡全部十三个奖项的提名,泰勒也斩获了最佳女主角奖,这在电影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1968年,最初的分级有四个级别——G级:大众级,老少皆宜;M级:建议父母指导,但所有人都可以观看;R级:16岁以下(后来提高到17岁)须有父母或成人陪伴;X级:16岁以下禁止观看。

1984年,由于《夺宝奇兵2》中出现的一些血腥和恐怖镜头,MPAA分出来一个PG13级(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四级制变成了五级制。

1990年,《亨利和琼》因过多的性爱暴露镜头与毫不掩饰的女同性恋场面,MPAA决定将X级改名为NC17级(17岁或者以下观众禁止观看)。

如今,任何一部美国电影在分级制度的划分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整理自徐东海的文章《美国电影:从<海斯法典>到分级制》】


惊吓:

12.喷水手法The spit take

正在喝饮料的角色听到让其震惊的消息后,猛地喷饮料。

经常出现在喜剧片里,虽然现实中不会出现,但画面比较有趣,增加滑稽味道。例如,《黑色手铐》(Tightrope ,1984)、《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2009)]、《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 ,1985)、《母女大战》[Snatched ,2017,《抗癌的我》、《温暖的尸体》的导演乔纳森·莱文(Jonathan Levine)]

13.突然惊吓The jump scare

一种被称作“卢顿巴士”(Lewton Bus,也译作“鲁东巴士”、“鲁顿巴士” )的技法,出自电影《豹族》 (Cat People ,1942),表示虚惊一场的视听手法:在夜晚明暗不定的街上,Irena 跟随着 Alice,观众都渴望前者迅速变身为一只豹子杀死后者,当镜头聚在Alice紧张的脸部时,一阵类似豹子的“嘶吼”出现——然而实际上这只是一辆公交车的轰鸣而已。

【补充※

Lewton Bus的称呼来自著名电影人Val Lewton(瓦尔·鲁东,也译作瓦尔·鲁顿),他是40年代恐怖电影黄金制片人,编剧,也是杰出的小说家,剥去他身上这些显赫的标签后,Val Lewton的伟大依然足够名垂青史——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创了恐怖片类型的先河。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曾经评价道,Lewton的电影拥有“奇妙的创意、完美的诗性和深刻的恐惧……蕴含着着我们最珍贵的天赋和宝藏”。Lewton在步入电影世界的大门之前是一位小说家,陆续发表过九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小说是 No Bed of Her Own 。故事讲述在大萧条时代的美国,一位叫Rose Mahoney的失业女子,从拥有光鲜的社会地位一路沦落到为了生存不惜做任何事情的地步,包括卖淫。即便如此,在Lewton的笔下,Rose仍然不是一个坏女孩。 No Bed of Her Own 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被翻译成九种语言,在十二个国家销售。德国版的标题是 Rose Mahoney: Her Depression ,此书被希特勒点名要求下架销毁,直到三十年代末才重新出版。 No Bed of Her Own 后来被改编成电影《丈夫的秘密》(No Man Of Her Own ,1932),由克拉克·盖博主演。到了1942年,已经参与制作了《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1935)、《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和《蝴蝶梦》(Rebecca ,1940)等影视作品的Lewton,电影事业虽然一直没有太大起色,但被RKO 电影公司请来担当制片。他这样自我解嘲“I write novels for a living, and when RKO was looking for producers, someone told them I had written horrible novels. They mistook the word horrible for horror and I got the job.”大意是说,我为生计写小说,当RKO找人担当制片时,有人告诉他们,我写了一些很烂的小说,但是他们把很烂(horrible)当成恐怖小说(horror),就这样我得了这份儿工作。彼时已经濒临破产的RKO早已是千疮百孔,也是不得已才找来Lewton负责一系列恐怖电影的制作出品,企望借此机会咸鱼翻身,而后者进入这家公司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大公司的offer实在太难拿了。当然,历史证明,这阴差阳错的一步棋走得简直如有神助。面对着RKO给出的三项原则,即“每部电影的预算不能超过15万美金,每部电影至少拍75分钟,Lewton的主管负责给电影起名字”,Lewton大刀阔斧的将不必要的额外支出全部砍掉,避实就虚,转而以精巧的心理恐惧四两拨千斤。Lewton小试牛刀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后来声名远播的《豹族》。这个讲述一名会在愤怒和高潮时会变成猫科动物的女子的故事,改编自Lewton的短篇小说 Bagbaga ,由Jacques Tourneur执导。《豹族》以总共不到15万刀的成本狂收400万美金的票房,一举挽救了RKO的财务危机。《豹族》的成功,被一致认为是恐怖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想象出的恐惧感远大于看见的惊悚”的Lewton式理念在本片中彰显无遗,以至于自这部电影开始,衍生出了一个特殊的单词“Lewton Bus”,这个拍摄手法在日后被无数次引用,而它的始作俑者,正是Val Lewton。《豹族》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让Lewton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度施展拳脚,包括《第七个被害者》(The Seventh Victim ,1943)在内的影片也都获得了口碑与商业上的成功,这部描写纽约巫婆的电影用同性恋和各种暗喻,使其中角色Jean Brooks的命运成为恐怖片史上最令人费解的谜因之一 。在RKO制作了《死岛》 (Isle of the Dead ,1945) , 《盗尸者》[The Body Snatcher ,1945,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之前剪辑过《公民凯恩》,后来导演过《音乐之声》的罗伯特·怀斯 (Robert Wise),罗伯特·怀斯职业生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就是 Lewton为其量身定做的《猫人的诅咒》(The Curse of the Cat People ,1944) ], 《疯人院》(Bedlam ,1946)几部恐怖片后, Lewton成为了RKO的大英雄,一个“将垂死之人救活,给了行尸走肉以灵魂”的人物。2007年一部关于Val Lewton的纪录片《瓦尔·鲁顿:阴影中的人》(Val Lewton: The Man in the Shadows ,2007)问世,马丁·斯科塞斯化身迷弟参与其中。

——以上整理自豆瓣网上的文章《作者制片人Val Lewton之Cat People》和“亚文化联盟”的文章《B片 | 黑白色的噩梦:Val Lewton的恐怖帝国》】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糟糕的狭窄视野”(Rule of Chronic Tunnel Vision):在恐怖电影中,如果一个角色正在被什么人或怪物跟踪,那么他的视野往往只会限定在镜头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从镜头外任意角度进入镜头内,都会瞬间把该角色吓得魂飞魄散。】

家猫经常出来吓人,寓意危险。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惊悚片暖场猫咪”(Feline Fright): 当电影中出现主人公独自漫步在偏僻黑暗小巷的戏,那么他或她一定会先被一只突然出现的猫咪吓到,然后真正的反派才会现身。】

14.镜中惊吓The mirror scare

镜子吓人是所有电影的伟大套路,例如《危机四伏》[What Lies Beneath ,2000,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导演]。

尤其是洗手间药柜,在关闭药柜后,镜子上突然出现一个人。例如,《小丑回魂2》(It: Chapter Two ,2019)、《美国狼人在伦敦》(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 ,1981)、《孤儿怨》(Orphan ,2009)。

15.威廉尖叫The wilhelm scream

第一声“威廉尖叫”录制于1951年,出自电影《军鼓》(Distant Drums ,1951)。

《飞沙河袭击》(The Charge at Feather River ,1953)中二等兵威廉中了一支箭,他发出了尖叫,于是从此之后就有了“威廉尖叫”这个称呼。

此后不断被坞内导演重复使用,《X 放射线》(Them! ,1954)、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 ,1977)、《星球大战3:绝地归来》(Star Wars: Episode VI - Return of the Jedi ,1983)、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昆汀的《无耻混蛋》和《金刚不坏》……成为一个圈内笑话。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坠落尖叫定律”(Falling Death Scream Rule): 任何从高处坠落身亡的角色,在坠落时一定都会伴随着高分贝的尖叫。如果这主角正巧是个反派,那分贝就更高啦。反过来,如果在整个坠落过程中观众连一声尖叫都没有听到,那么该角色多半不会就这么领便当。】


女性角色:

16.蓝妹妹The smurfette

“蓝妹妹”:出自《蓝精灵》,指在充满阳刚的冒险电影里,制片人为了多样化,必然设置一个女性角色,比如《银河特工队》。

《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中,女性角色为这帮“无事生非”的男孩收拾残局。

17.高跟鞋动作戏High heel action

高跟鞋动作戏,逃跑的时候也要穿着高跟鞋,人为增加困难程度,违背常理,如《侏罗纪公园》。

弗洛伦丝·皮尤(Florence Pugh,《麦克白夫人》 、《女鼓手》、《仲夏夜惊魂》的主演):穿着内衣的床戏和穿着高跟鞋的打戏,我绝对不演。

18.古灵精怪完美女孩Manic pixie dream girl

善良、可爱、完美却又古怪精怪的女孩,总是养着奇怪的宠物,

她会拯救男主,为男主的生命赋予意义,

满足male fantasy,哪怕男主总是一无是处或者很抑郁。


蒙太奇:

19.我们需要蒙太奇We're gonna need a montage

“泛滥的蒙太奇”:《战舰波将金号》为蒙太奇手法经典之作,蒙太奇能通过剪辑手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交待大量情节。

《洛奇》里面训练戏的蒙太奇段落是拍摄训练戏的黄金标准,到了《洛奇4》31.9%都是蒙太奇。

《杀死比尔2》里面的训练戏份的蒙太奇段落也可以。《美国战队:世界警察》里面的蒙太奇段落很厉害。


飞车戏:

20.汽车追逐The car chase

拉手刹的镜头,汽车横冲乱撞, 各种东西乱飞。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有提到——

①“幸运的路人”Lucky Pedestrians:无论飙车戏中杀伤力极大的跑车们狠狠撞坏了多少路边垃圾桶、消防栓、水果车和其他无辜车辆,与车祸现场近在咫尺的路人们都从来不会出现任何伤亡。道理很简单:如果撞上一个路人,就不可能继续飙车了。

②“水果摊!”(“Fruit Cart!”): 指的是电影爱好者们无比熟悉的一种电影元素:在一场富有异域风情的追逃戏中,一个水果摊或者运送水果的手推车被主角们撞翻在地。一些愤怒的小贩会抡起袖子冲到街道中央,对着主角们早已扬长而去的车辆徒劳挥舞着拳头。(“罗杰·伊伯特” )

③“水果摊!(007电影变体)” [“Fruit Cart!”(James Bond Variation)]: 在007系列电影中,追逃戏的受害者不仅限于倒霉的水果小贩,还有一对对无辜的新婚夫妻。在任何一场户外婚礼上,无论詹姆斯·邦德先生驾驶着什么交通工具,都能百发百中地撞翻婚礼自助餐桌,把一场温馨的仪式搞得一团糟。或许,这是风流的单身贵族007先生对一夫一妻制的一种控诉吧。例如,在《007之杀人执照》(Licence to Kill )中,那场著名的追逃戏就是这样结束的:邦德先生成功跳伞降落在一名缉毒局探员”】

车子开进不能开车的地方……随着技术发展,完全脱离物理限制。

《极盗车神》中的飞车做的比较好。导演埃德加·赖特(Edgar Wright)用节奏来带动电影发展,并将节奏融入到各种技巧中,包括长镜头、跳剪、框中框构图以及各种特效。在他的电影中,一切都沉浸在节拍里,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在节拍的配合下呈现非凡的效果。 通过对音乐恰到好处的运用,例如开枪的时刻、雨刷晃动的频率都与音乐节奏相得益彰,爆破场面中的超重低音,车子发动时引擎的嗡嗡轰鸣,刹车时轮胎与地面的激烈摩擦,车与车之间的铿锵碰撞无时无刻不在轰炸着观众们的耳膜。埃德加让电影充满戏剧性和娱乐性,成为一场视听盛宴。

【补充※Edgar用颜色来标识角色,不同角色的服装设计不仅能让观众在激烈的动作戏里分清谁是谁,同时也传达了角色信息。《极盗车神》的服装设计师是考特妮·霍夫曼(Courtney Hoffman),她是新生代服装设计师,她擅长为近现代电影设计服装,并参与了《八恶人》、《好莱坞往事》的服装设计。

主角宝宝(Baby)为例,他不仅是唯一一个开会不喝咖啡的人,服装上他几乎只穿黑色和白色,与其他角色大胆、鲜亮的服装用色形成反差,将他从视觉上突出。这种黑白美学也体现了埃德加·赖特标志性的铺垫手法,展示了宝宝的双重生活,黑白在用来表现宝宝对他和黛博拉的美好未来畅想的同时,也揭示着他所面对的无处可逃的现实。起初,他用一种非黑即白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但随着他逐渐接触到自己之前一直避之不及的罪恶深处时,他意识到事情并不像自己之前想的那么极端,事情往往处于道德的灰色地带。随着影片的内容逐渐黑暗,汗衫的颜色也变暗了,影片后期换成了更暗的灰色,说明了他距离黑暗越来越近,在观看时我们可能无法察觉这样的效果,但当把开头和结尾的两个镜头放在一起比较时,就能明显的看出来汗衫颜色的区别。在最后的追逐戏里,宝宝甚至穿了好一阵子的牛仔衣,让观众感觉到它确确实实有变化了,而黛博拉对于他的转变功不可没。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也可以被解读为宝宝成长的标志。

女主角黛博拉自始至终穿着同一双靴子,因为她根本不在乎。她的黑白服装设计有几个不同的目的和意义:其一,这暗示了她和宝宝在影片中的某种关联,他们是影片中唯二不愿沾染犯罪生活的角色;其二,它更好的铺垫了美好的结局。虽然黛博拉的工作制服都是黑白色的,但她的日常着装则色彩缤纷,尤其是牛仔蓝和亮黄色。宝宝和黛博拉在洗衣房里,黛博拉换上了更鲜艳的牛仔蓝外套,两人约会时,黛博拉正是穿着和宝宝母亲相像的亮黄色连衣裙。影片结尾Baby 出狱的时候,天上有一抹彩虹,充满了鲜艳的颜色,为黑白画面注入了生命,从视觉上为他们的世界注入了色彩,在此借鉴了《绿野仙踪》和《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中的特效,用鲜活的色彩来表现某种奇妙的变化,和爱情相对应。另外有个彩蛋,片头长镜头,Baby 在咖啡店买咖啡。镜头第一遍晃过屋外,墙壁上有个黑色的心形涂鸦。当 Baby 目视女主黛博拉走过咖啡馆后,那个涂鸦变成了红心。

蝙蝠(Bats)是亚特兰大城市形象的代表,即使穿便服,也始终穿着象征着暴力和他的暴脾气的红色系的衣服,戳穿 Bats 的钢筋也被红布缠绕着。

巴迪(Buddy)以蓝色为主,因为自己的女友“达令”比自己小25岁,所以他的穿着与年龄不相符,最后在最终车战中,他被笼罩在象征复仇火焰的红色灯光中。

“达令”以粉色为主,并且都很短,裸露着皮肤,每件衣服也都不合时宜。

道格的西服是大品牌,常常象征着贪婪的绿色被用在与道格相关的造型和场景设计中;道格在乎宝宝的想法,能从他的服装中大量使用的灰色看得出来,道格穿的西装是和宝宝的外套一个颜色,而不是纯黑色,道格的侄子和闪回片段中的幼年宝宝很像,他们都有着柔顺的金发,穿着蓝格子衬衫,戴着耳机。

——以上整理自《解读〈极盗车神〉中6套服装造型》、导演采访时亲自认可的“《极盗车神》中的 17 个彩蛋”和 视频“《极盗车神》——以服装色彩标识角色/Baby Driver | Color Coded Characters”】

【补充※《极盗车神》的声音设计由曾经获得艾美奖与MPSE奖的Julian Slater完成,他还兼任本片的声音编辑监制和终混师。Julian透露

首先,从一开始Edgar就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达到音乐和声音设计的完美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宝宝”在他小时候因车祸而留下了耳鸣的后遗症,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必须依靠专属的音乐来掌控开车节奏,所以Edgar加想要将“剧情声”和“宝宝所听的音乐”融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Edgar加还希望我们能从宝宝的角度出发来倾听世界。当他不听音乐时,就无法避免耳鸣症的困扰,而如果感到压力,耳鸣引起的听觉障碍会被进一步放大,这种强烈的听觉差异需要让观众感同身受。如果宝宝仅仅是用左耳倾听别人所说的话,那么此时音乐就需要从右声道播放,以直观反映他实时的听觉体验状态。这些针对细节方面的声音处理是为了更好地带给观众临场沉浸感,是埃德加真正所想要的。

——以上整理自《热门揭秘《极盗车神》中巧妙的声音设计 - 奥斯卡声音奖热门影片 》原文来自:A Sound Effect,原作者:Jennifer Walden,编译:於菟】


种族:

21.白人救世主The white savior

黑人角色是白人进步的工具, 白人帮助黑人洗刷自己的历史罪恶感。

《绿皮书》

22.有魔力的黑人The magical negro

快乐神秘的黑人,通常有乐观的形象

给白人提供指引,如《冒牌上帝》中的摩根·弗里曼、《黑客帝国》。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有提到“亚洲智叟定律” [Asian Grandfather Rule(Yan’s Law)]: 对于电影中上了年纪的亚洲角色而言,格言警句什么的从来都是张口就来。比如悉尼·托勒(Sidney Toler)在早期“陈查理”(Charlie Chan )系列电影中的扮演的华人神探。】


复仇:

23.你杀了我爸爸You killed my father

简·方达和李·马文主演的西部片《狼城脂粉侠》 (Cat Ballou ,1965)、《蜘蛛侠2》


危险、紧张:

24.第六感的动物Animals with a 6th sense

狗经常会东张西望,反常行为试图告诉主角危险。

26.关键时刻高科技失灵The badly timed tech fail

人为制造紧张感,为主角行为铺垫情绪,让观众思考,接下来主角会怎么办。


同性恋:

25.埋葬你的同性者Bury your gays

好莱坞编剧喜欢把同性恋写死,可以更好的展现同性恋在现实生活中被迫害的样子,以反映现实。例如,《断背山》、《米尔克》、《你能原谅我吗?》(Can You Ever Forgive Me? ,2018)。

在提名奥斯卡的性少数群体角色里,有40%的角色活不到播放片尾演员表。


愤怒:

27.愤怒扫空桌面The angry desk sweep

生气的时候主角会扔光桌上的所有东西,顺便踢桌子椅子。


反派角色:

28.有特征的坏人The bad guy

常态坏人:一般都是毁容的恶人,脸上有疤,暗示他之前经常参与邪恶活动,例如,《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1925)、《007之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 ,1967)、《狮子王》(The Lion King ,1994)、《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 ,2017)。不利的现实影响:让日常生活中的观众将有缺陷的人与邪恶、心理变态等消极感觉相连,这样及其侮辱人。

【补充※

①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简称BFI)在2018年年末时曾宣布:他们将不再赞助反派角色脸上有疤的电影,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电影不能拍,只不过就是无法得到协会赞助就是。

BFI的副执行长Ben Roberts表示:电影应该是改变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致力于不要建立负面的刻板印象,尤其在我们所赞助的电影中,避免经过疤痕或是其他颜面的差异传达这样的负面表达。我们完全支持「Changing Faces」基金会的「我们不是你们的反派角色」(#IAmNotYourVillain)活动,并唿吁其他电影同业跟进。

「Changing Faces」的CEO Becky Hewitt女士也表示支持这项改变,尤其电影的影响力这么大,但是反派脸上有疤痕这个共通点实在太常见了。她表示:最令人担心的是,通常孩子们并不会把疤痕跟负面特质联想在一起,直到他们开始接触这些媒介为止,他们对于其他人不一样的脸孔态度才会开始朝负面改变。BFI赞助一部名为《污秽之神》(Dirty God,2019)的电影,叙述了被酸性腐蚀液体伤害过的女性重新站起来的故事,尤其饰演主角的女性Vicky Knight就是颜面伤残的受害人,这个故事深深影响了BFI的决定。

②《007:无暇赴死》(No Time to Die)于2021年9月30日,在全球54个国家及地区上映,虽然美国定档10月8日,中国更要等到10月29日才公映,但票房不俗。该片首周末全球票房达1亿1900万美元,成为疫情下最佳票房之一。然而,该片却再一次因为反派的“烂脸”造型而遭到批评。虽然在大部分007系列电影中反派的脸上都会有先天或后天的残疾,奥斯卡影帝Rami Malek(拉米·马雷克)在片中饰演恐怖组织首领Lyutsifer Safin的烂脸造型也是承袭传统,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作法。

致力提倡残疾族群人权的作家Jen Campbell(珍·坎贝尔)日前在推特发文道:“每当要制作一部新的詹姆斯·邦德电影时,制片人都被要求重新思考对毁容的呈现。每一次,他们都说他们不在乎。本周要上映的最新一集依旧不例外。这一次,面部毁容的反派还有两个,我们真是有福气。”

坎贝尔随后又继续发文补充:“跟那些才刚发现这种‘毁容和残疾=邪恶’比喻的人说一下,这情况不只限于邦德电影。想想看,犯罪片、恐怖片、漫画、儿童读物,这种元素无所不在。”患有神经纤维瘤病的演员兼主持人亚当·皮尔森(Adam Pearson)也认为:“当电影里出现的唯一一个有疤痕或毁容的角色,是作为恶棍的姿态亮相时,这其实就是在继续使用老旧且过时的比喻。我的意思不是说要禁止坏人有疤痕、或是劝导人们别去电影院,我的意思是,现在是时候该表明清楚,其他类型的角色也能带有明显的视觉差异了。”

邦德系列电影的共同制片人迈克尔·G·威尔森(Michael G. Wilson)曾在2012年受访时解释,某些反派角色的残疾或毁容,是原著小说作者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设计角色的传统,而反派的残疾特征也往往和他们背后的人格造就息息相连。威尔森表示,有时这项传统会被延续,但并非每次都会沿用,会视人设是否合适而定。

③《007:大战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 ,2006)中拔叔(麦斯·米科尔森 Mads Mikkelsen)饰演的大反派拉Le Chiffre(西福),是专门帮非法组织周转钱财的私人银行家,他的左眼上有一道疤痕,在与邦德赌博时,Le Chiffre会在bluff(虚张声势)的时候会抽搐那只患有血泪症的左眼。“Le Chiffre”是一个法语单词,翻译成英语为“The Number”,暗示了角色对数字的天赋。据说原著作者伊恩·弗莱明根据英国神秘学家阿莱斯特·克劳利塑造了拉西福的性格,Le Chiffre在本片中有两个明显的机能障碍:一是有一个用于呼吸的吸入器,这是原著中的性格特征;二是血泪症,而这是影片两位编剧原创的,在影片后期会展现他流出部分带血的眼泪,例如最后Le Chiffre输了之后,他的眼角开始渗出鲜血,然后愤而离桌。Le Chiffre女友的造型几乎总是把头发设计成遮住左眼,这是因为她为了尊重他因血泪症受损的眼睛而隐藏了她的眼睛。——③的以上内容整理自豆瓣文章《007成长系列<皇家赌场>+<量子危机>+<天幕杀机>+<幽灵党>关键剧情梳理解惑!》

《007之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 ,1967)中的Blofeld是老派007电影里最著名也是最强大的一个反派。在前面几部中虽然Blofeld并没有露面,但电影一直在强调这个人就是一切的幕后黑手。终于等到了第5部007电影中,这一最可怕的大反派才伴随着右眼处的刀疤露面。

《007:大破天幕杀机》( Skyfall ,2012)中的哈维尔·巴登饰演的反派Silva由于氰化物毒药,口腔大规模溃烂,脸部下陷。

④《疤面人》(Scarface ,1932)与之后的翻拍版《疤面煞星》(Scarface ,1983),这两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直接以主角的外号,也就是突出的外形特征为标题,讲述了黑社会头目的故事。漫威宇宙中的反派灭霸脸上有三道疤,《阿凡达》中的反派脸上也有三道疤。

⑤《神奇女侠》中的女反派毒药博士(Doctor Poison ,又名丸博士)戴着面具——盖住大面积毁灭的脸。毒药博士这个角色由西班牙著名女星埃伦娜·安纳亚(Elena Anaya)扮演,她曾主演过《罗马的房子》、《吾栖之肤》等电影,在2004年的《范海辛》中饰演妖艳的吸血鬼新娘也是她。在一篇采访安纳亚的文章《“丸博士”埃琳纳·安娜亚揭秘<神奇女侠>反派背后的隐秘心机和悲情历史》一文中,有以下的问答,翻译是微博上的“正义联盟实习生”——

问:你给她构想了怎样的过去?脸上如此恐怖(HIDEOUS,戴安娜形容伦敦的用词)的疤痕的来源有没有解释?

答:我问过导演派蒂·詹金斯,“她身上发生了什么?”她说, “她故意这么做的。”我接着问,“什么?派蒂,你比我想得还要深。”她说,’她想散播痛苦与煎熬,于是她在自己脸上做试验。她想知道这种毒气给人带来的痛苦有多深,于是她用在了自己的脸上。”你能清楚地看到,她一半的脸被毁了。这就是她身上最可悲的一面。这是派蒂导演的想法,她给了我最好的方法来塑造这个角色。

问:如果她的疤是自已造成的,那你认为她为什么非得戴面具呢?

答:首先,她在实验室工作。她需要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这跟她穿戴安全制服、穿靴子是一样的。同时,她并不想被人看到。她就像影子,始终只是站在背景里。她没日没夜地待在实验室。她只是想忽略她脸上的遭遇,这样她就不会获得太多的注意。她想知道毒气的伤害有多深。行了,她得到了结果,现在她要继续工作。她没时间向任何人做过多解释。她不希望被盯着看。她也不希望成为任何场面的中心。她单干。实验室外成百上千人在造炸弹,但只有鲁登道夫一人会踏进实验室。】

高级坏人:坏人经常会很有品味,热爱生活中一些更美好的事物,暗示坏人的另一面,更加衬托出其邪恶的形象,例如《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坏人聊贝多芬、《沉默的羔羊》。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绅士大反派” (Gentleman Villain):在一个严密而庞大的邪恶组织中,口音最纯正、用词最优雅、着装最高贵的那位魅力绅士一定是最大的反派。】

坏人还经常会是英国人,这样可以提升格调,例如《西北偏北》 (North by Northwest ,1959)。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非我族类,活该反派”(Accentuating Evil):指的是电影中恐惧外国人,特别是仇视英国人的习惯。这些电影常常会将演员浓重的口音作为定义反派人物的重要指标,无论是鼻音浓重的南部警长,用词考究、装腔作势的精英势利眼,还是咬字用力的日耳曼科学怪人。选择英国演员来饰演带口音的反派更是一种颇为流行的恶趣味。例如,《希特勒最后的日子》(Hitler: The Last Ten Days )中的亚历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霹雳钻》(Marathon Man )中的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中的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豪门孽债》(Reversal of Fortune )、《狮子王》(The Lion King )以及《虎胆龙威3》(Die Hard 3 )等片中的杰里米·艾恩斯(Jeremy Irons)等。】

很多反派死于话多,例如《终极神鹰》(Hudson Hawk ,1991)、《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金刚狼3:殊死一战》。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反派死于话多之误” (Fallacy of the Talking Kille):反派一直梦想杀掉主角。他已经用枪把主角逼到了墙角,只需轻轻一扣扳机就大功告成了;但他开始详细地阐述主角所犯的错误,然后嘲讽一番、冷笑几声。而所有这些嘴炮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主角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该如何逃生,或者成功地被同伴解救。007系列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先生就是这种现象的受益者。】


幸存者:

29.最后的女孩The final girl

希区柯克的《惊魂记》的“浴室谋杀”为大家开了一个头,让观众期待女孩遇到可怕的事情。

【补充※

由美国Spike TV主办的一年一度“尖叫奖”(Scream Awards)其中有个奖项就是“尖叫女王”(Scream Queen),这不仅是奖项的名字,更是好莱坞一种演员类型。

在惊悚恐怖片中,常需要搭配一个年轻美人,在遭遇危险时被吓得花容失色、大声尖叫,这是惊悚类型片的卖点之一。《金刚》电影中不断尖叫、引得金刚注目的美女,就是典型的“尖叫女王”设置。

惊悚恐怖片普遍预算较低,对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有稳定的需求,因此常常成为怀揣明星梦的女孩子进入好莱坞的敲门砖。然而担任“尖叫女王”的职业寿命是有限的,任何有追求的女演员,都会努力往别的电影类型或角色类型发展。如果成功了,你就可能成为像鲁妮·玛拉(《新猛鬼街》)、德鲁·巴里摩尔[《外星人E.T.》、《凶火》(Firestarter ,1984,根据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畅销小说改编)]、瑞茜·威瑟斯彭(《恐惧》)、蕾妮·齐薇格(《德州电锯杀人狂4》)这样的一线女星。

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Mary Elizabeth Winstead)首次担任电影女主角的电影是《死神来了3》,之后她继续和导演黄毅瑜合作,出演了他监制的翻拍恐怖片《黑色圣诞节》,凭借这个角色她获得了2007年尖叫奖“尖叫女王”的提名——不过这并不怎么令人骄傲。《黑色圣诞节》之后,温斯特德出演了大导演昆汀·塔伦迪诺的《死亡证据》——依旧是“尖叫女王”的设置。她还参演了《虎胆龙威4》——虽然不是恐怖片,不过她饰演的依旧是受到威胁的无助女性。“我那时候绝望极了。我已经到达了一个点,我没法再继续我之前的职业之路。”温斯特德曾对媒体透露她内心的挣扎。接着,她跟自己经纪人摊牌,明确表示自己再也不接恐怖片,甚至对所有片厂体系下的片子都感到厌恶。2007年左右,温斯特德开始了她的第一轮尝试,努力摆脱“尖叫女王”的阴影,想通过独立电影转型,也参演了诸如《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这种比较成功的商业电影。2015年左右,温斯特德再也坚持不下去了——追求梦想的前提是先填饱肚子,处于困境之中的人很难再谈什么梦想。曾经放言“再也不接恐怖片”的温斯特德,还是接受了《科洛弗道10号》女主角的机会。结果这部作品意外地成功,她饰演的角色虽然仍是美女受害者的设定,但并不肤浅,足智多谋、深不可测。2016年《科洛弗道10号》上映后,一举创下温斯特德主演作品北美最高开画纪录,阴差阳错地把她拉回了主流商业电影圈,温斯特德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冲刺,她希望为自己树立一个代表性的银幕形象,希望再有没有人跟她提“尖叫女王”的过往。《科洛弗道10号》上映之际,温斯特德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很多年来我都希望能够成为女版约翰·麦克莱恩(《虎胆龙威》系列男主角)——我既希望扮演这样的角色,又想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角色,即使不是我演的也行。我喜欢那些会打架的功夫英雄,但我们很少看到女性来扮演这样的角色……”2019年前后,她一下子争取到三部A级制作动作片: 《双子杀手》 《猛禽小队》 《凯特》。前两部电影在2019年和2020年上映后表现平平,在2021年上映的《凯特》里,她独挑大梁,饰演硬核“打女”,但也没有冲刺成功。未来,祝她好运。

——以上整理自时光网】

《月光光心慌慌》 (Halloween ,1978)贡献了The final girl的代表人物。

最后活下来的女孩:更纯洁、没有性生活、比别人更有观察力、更能察觉到不好的事情。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好女孩露得少定律”(Antiheroine Skin Rule):在一部洋溢着荷尔蒙气息的青春电影中,男主角的性幻想对象,即所谓的“坏女孩”,衣着一定会比最终跟男主角在一起的“好女孩”更暴露一一就算她们性感的行为是一样的。如果“好女孩”有裸露上身的镜头出现,那那一定也是伴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另外如果这是一部有年轻人接踵死去的电影(青少年作死电影,Dead Teenager Movie),那么全身肌肤遮得最好的“好女孩”,往往会是最后的幸存者。】

电影中间一定会有一个平静期,大家以为坏人死了,然后风云突变,她又要重新证明自己。

现在的流派是最后这些女孩会更加恐怖、更加致命,比凶手杀人更多,例如《忌日快乐》(Happy Death Day ,2017)、《准备好了没》(Ready or Not ,2019)。


炸弹和爆炸:

30.定时炸弹The ticking time bomb

剪电线,红线还是蓝线。

现在观众更期待的是离成功还有多少秒。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也有提到“拆弹定律”( Bomb Defusion Rule):必须在一枚定时炸弹爆炸前10秒时开始爆炸解除行动,炸弹才能成功拆除。】


结局,也就是happy ending:

31.爱征服一切Love conquers all

结尾处一定会有一个人在跑步,或者互相奔赴,例如《鳄鱼邓迪》(Crocodile Dundee ,1986)、《当哈利遇上莎莉》、《新郎不是我》(Made of Honor ,2008)中骑着马。

通常会有爱人在最后一刻奔向机场,例如《六天七夜》(Six Days Seven Nights ,1998),或者去阻止婚礼的进行,例如《毕业生》。

跑完之后,会有吻戏,而且基本发生在不太好的天气,例如《蜘蛛侠》里面的经典之吻、《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小妇人》。

32.好人一定胜利The good guy always wins

打败坏人会给观众一种安全感,例如《海扁王》,坏人从高处坠落,给坏人一个大特写,例如《虎胆龙威》。

【补充※罗杰·伊伯特编著出版的《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有提到“坠落的大反派定律”(Falling Villain, The): 几乎在所有的动作电影里,大反派都会在终极大对决中从高处坠落,然后狠狠摔在坚硬的地面或其他物体上。一种理想的方案是:大反派首先砸碎一扇晶莹剔透的玻璃窗,然后重重摔在一辆汽车坚硬的顶盖上。】

坏人死得越惨,观众越满足,例如《杀死比尔2》中的扣眼珠、《虎胆龙威2》中的让飞机爆炸。

好人会成功,例如《独立日》,接下来会享受成功的夕阳,例如《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 ,2019),或者在夕阳中骑马奔向远方,例如《夺宝奇兵3》(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

 6 ) 【笔记】那些百用不倦的好莱坞电影套路

本片向观众汇总科普了一些好莱坞电影惯用表演桥段、表演手法,观众易忽略的表演设定等。电影刻意反套路、推陈出新值得推崇,可以给人新鲜感,但也存在把握不好度的未知风险。若在前人套路基础上利用和发展,也是一种进步。对电影入门观众而言,本片可作电影欣赏的大致了解;但于深度影评而言,则较为简略粗浅,套路总结大多脱离电影语境和实际主题。

“套路”不一定为“俗套”,“俗”亦可是“烂俗”的嘴脸,也可以是“经典”的化身,观众在观看时还是要自己多做思考,加以分辨。

关于爱情:

可爱的相遇方式The meet cute

为了让观众过瘾,体验爱情发生时刻的化学反应。

普通的场景× 尴尬不寻常的场景√

男性视角:男性跟踪女性→浪漫,女性跟踪男性→变态

结尾:互相奔赴;吻戏,大多发生在不太好的天气

关于警察:

特立独行的警察The maverick cop

手枪和警徽是身份象征。

特立独行,一心工作,不顾领导

知法犯法【ps:在当今警察滥权的议题下,此点饱受诰病】

关于死亡

死期将至的设定Dead man walking

角色往往在执行最后一次任务,谈及自己的抱负、家人......下一秒就成为悲壮炮灰。

远处观望的葬礼Funerals from far away

一个孤寂的角色远远的看着葬礼,显示神秘人物也展现葬礼全景。

对着墓碑说话Talking to tombstones

角色对着墓碑说话是展露自身脆弱的时刻。

关于电影场景暗示

巴黎唯一的地标风景The only view in paris

场景中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从某个角度展现埃菲尔铁塔,比如早晨的窗外、阳台......

关于人物性格建立

食品杂货袋The grocery bag

法棍+纸袋,可增加人物的日常感和亲切感

傲慢的苹果The arrogant apple

吃东西(尤其啃苹果)可表现角色的不羁不屑不在乎

关于打斗

以一敌百One man army

硬汉英雄。打斗戏越发真实与血腥。

肉搏战The fist fight

进攻者往往逐个上前打主角,类似于电子游戏

关于性SEX

性感的性张力Sexy sex

20世纪30年代,《海斯法典》规定:影片不得将“通奸和不正当性行为具体化、合法化,或将其处理得有诱惑性”;不得表现“激情场景;过多的拥抱以及富有欲望意义的镜头都不予表现;禁止有裸体和生孩子的场面,哪怕是侧影也不可以。 (性爱场景角色至少有一只脚落地)

替代激情展现的场景:阴雨、各个角度拍摄身体......

电影分级制之后摆脱《海斯法典》控制。

关于惊吓

喷口水的手法The spit take

常出现于喜剧片,画面有趣,尽管现实中不会出现。

突然惊吓The jump scare

场景 “卢顿巴士”(Luten Bus)出自电影Cat People,表示虚惊一场的视听手法 。

家猫出现,时常寓意危险。

镜中惊吓The mirror scare

镜子,尤其是洗手间镜柜(洗手间是毫无防备之处),在关闭后突然出现一个人。

威廉尖叫The wilhelm scream

第一声“威廉尖叫”录制于1951年,出自电影Distance Drums和The Charge at Feather River,此后不断被坞内导演重复利用,如: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4》、斯皮尔伯格、昆汀《无耻混蛋》《金刚不坏》……成为一个圈内笑话。

“We need a new scream.”

关于女性角色

蓝妹妹The smurfette

名称出自《蓝精灵》,指在充满阳刚的冒险电影里,制片人为了多样化,必然设置一个女性角色,比如《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

高跟鞋动作戏High heel action

女性逃跑的时候也穿着高跟鞋,人为增加困难程度,如《侏罗纪公园》

古灵精怪完美女孩Manic pixie dream girl

Quirky却唯对男主而言是善良可爱的女孩,满足male fantasy。

关于电影手法

我们需要蒙太奇We're gonna need a montage

《战舰波将金号》为蒙太奇手法经典之作,蒙太奇能通过剪辑手法在较短的时间内交待大量情节。

关于飞车戏

汽车追逐The car chase

汽车横冲乱撞, 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拉手刹的镜头......随着技术发展,完全脱离物理限制。

关于种族

白人救世主The white savior

白人帮助黑人设定,洗刷自己的历史罪恶感。

有魔力的黑人The magical negro

快乐神秘的黑人,往往为白人提供指引,如上帝专业户摩根弗里曼、《黑客帝国》。

关于复仇

你杀了我爸爸You killed my father

万能理由

关于危险

第六感的动物Animals with a 6th sense

动物反常行为预示危险

关键时刻高科技失灵The badly timed tech fail

人为制造紧张感,为主角行为铺垫情绪

关于同性恋

埋葬同性恋者Bury your gays

好莱坞编剧喜欢把同性恋写死,“用完就扔”。偏爱同性恋受迫害题材以反映现实。

关于愤怒

愤怒扫桌The angry desk sweep

主角生气时会扫光桌上所有东西,顺便踢桌椅。

关于坏人

脸谱化坏人The bad guy

常态坏人:脸上有疤,暗示他此前参与邪恶活动。

高级坏人:很有品味,暗示坏人的另一面,进一步反衬邪恶;英国演员,提升坏人格调。

【ps:不利的现实影响,让人将日常中有缺陷的人与邪恶害怕等消极感觉相连。】

关于幸存者

最后的女孩The final girl

纯洁、无性生活、比别人更有观察力、敏感度。电影往往会有一平静期,令观众以为坏人已死,再突生高潮。

关于爆炸

定时炸弹The ticking time bomb

剪电线,红线还是蓝线?

拆除成功离爆炸还有多少秒?

关于结局

爱征服一切Love conquers all

好人一定胜利The good guy always wins

坏人从高处坠落的大特写,给予观众一种安全感,好人享受成功的夕阳。(灭霸刻意反套路?)

 短评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哈哈哈,

9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还行

脱口秀一样的吐槽其实也不过是隔靴搔痒,就跟好莱坞的俗套叙事一样,就是图个乐,你依然热爱好莱坞,那些俗套依然奏效,一切没有太大的不同。俗套的好莱坞技法或许已经内化成我们观看电影的一种方式,但更需要保持审视的是这些俗套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创作动机。

12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还行

我就还挺爱看这种老梗大总结的嘻嘻,国内有没有人做啊?古装剧老梗大合集,我可以提供材料!

13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类型电影让我们体会到,想要超越俗套常识,抛弃陈词滥调,创造一种毫不费力的美,眼前一亮的新,要付出多少努力。

1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一个粗略的归纳,吐槽都算不上

22分钟前
  • Wednesday
  • 较差

好莱坞有一句话叫做,当你想到一个点子的时候,至少有三个人已经想到过了。乔治普罗蒂也早就总结过36种戏剧模式。如今这年头想要创新实属不易,像死侍这种反套路英雄半个世纪也才出了一个(而且这种反套路很快也变成了一种套路)。在内容严重同质化的情况下,只能转而追求形式作为权宜之计,就像商品同质化时大家都开始竞争服务和售后。但看起来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点,还在吐槽鱿鱼游戏没新意(09年的剧本要啥新意),也不看看人家的的完成度和制作水平有多高= =

25分钟前
  • 东都小肥狼
  • 推荐

有一些cliché只是偷懒,有一些则是源于歧视或为了粉饰不公(也算是偷懒)。有些套路百看不厌,有一些还是趁早淘汰的好。

29分钟前
  • Merindigo
  • 推荐

40%获奥斯卡的LGBTQ角色结局都是死了,好毒辣😂

33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说是喜剧纪录片,但是没太多好笑的部分,不过吐槽的都是好莱坞传统艺能,屡见不鲜的桥段和手法,确实俗套老套,不过也确实管用,工业标准流程制作成品的电影都有这个问题,缺乏作者性的表达,但观众喜闻乐见,类型片需要一定的公式化才能让人产生爆米花般的娱乐效果。不然,看个电影全是不明所以的镜头语言和混乱的拍摄手法,就太累了。

38分钟前
  • 寡狗
  • 推荐

一集就完了?这应该做成个系列

39分钟前
  • Q.Henry
  • 推荐

图一乐的集锦,有些表述好有趣,比如“一件日常感的道具,能让神一样的角色瞬间变成普通人,这个购物袋加法棍的组合,让我的亲民度增加了26%”,瞬间想到李安一边拿着奥斯卡小金人,一边啃汉堡的照片……

42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笑死我了,虽然如此,这些套路其实也是不断尝试之后的宝贵经验,真要一点套路没有就没人看了。顺便种草了一堆老电影

45分钟前
  • 张兮兮
  • 推荐

吐槽到位,剪辑太丝滑了吧!

47分钟前
  • Pam
  • 推荐

虽说是吐槽,但选的对象都是经典电影,更像对好莱坞经典套路发展的简单梳理。多少带有一点点影史普及的意思,比如它会提及火车大劫案,海斯法典或爱森斯坦。注目经典之外,选片视野其实也很与时俱进,吐槽对象里甚至包括《东城梦魇》。最有喜剧效果的部分是被不同影片循环使用的声音素材威廉尖叫。

50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哈哈哈,很欢乐的纪录片啊。各种熟悉桥段的大集合,比较可惜的还是有点太短了,且访谈的部分有点多。要我说法,直接把所有的俗套集合起来拍个电影,类似惊声尖笑那种,会不会更有意思呢?

54分钟前
  • Riobluemoon
  • 推荐

连荷里活这种大制作都逃不出这种俗套剧情 其实想想【自黑】也逐渐成为一种自认为小清新的套路了。

57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总体而言可以视作一次以反俗套这个貌似美学范畴的话题为幌子站在左派立场上去吐槽保守主义电影文化意识形态。最后的女孩,魔魅的黑人,白人拯救者,特立独行的警长,便是其中较为露骨的代表。不过也多为反俗套届里的俗套,早几十年前就一直存在,连今天去吐槽它们本身都成了一种让人提不起兴致的俗套。虽然期间穿插了某些电影人疑似新鲜(或许也不新鲜)的表述。比如嘲讽好莱坞电影的打斗模式从成龙时代的优雅芭蕾(balletic)演变为了机械弹道(ballistic)!

5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黑人巫师变上帝,热吻必逢下雨天,愤怒掀桌文具终结者,远观葬礼升级之远观别人远观葬礼;帅哥跟踪女主角永远是真爱,美女跟踪男主角永远是变态;留名影史的威廉惨叫我貌似也在剪辑里用过;像爆炸不回头这类都被唱成歌的经典就不再提了;请来的演员吐槽得不够狠,编剧和影评人倒挺放飞

1小时前
  • kylegun
  • 推荐

还不错,连带着提到一些三四十年代的古早作品,部分串场也很流畅,不过有的地方就单纯没有营养的政治正确,拿黑豹和黑色圣徒回击叫好又叫座的绿皮书,逻辑感人,这种发言也是一种新“Cliche”了

1小时前
  • 任仁忍
  • 还行

在下饭视频里补了几个词 威廉尖叫(一段被贵坞作为业内梗反复使用了上百遍的成年男子惨叫音频) 蓝妹妹原则(一组男性角色中, 安插一个女性角色, 而且一般是套路化的女性角色) Manic Pixie Dream Girl (一个美丽率性,独一无二,叛逆顽皮,讨喜又捉摸不透的女孩, 出现的目的往往是让受挫男主角找回信心) Magical Negro (一个帮助白人角色达成目标的黑人朋友) 当然因为篇幅关系还有很多stereotype比如Whiz Kid(主角的nerdy跟班 可以键盘一敲就黑进各种系统) the Bad Fiancé(一个爱情电影里和主角原先订婚 却但品行不佳的角色)等等都没有提及到 (对那条 电影里"男性对女性死缠烂打=>浪漫爱情 女性对男性穷追不舍=>精神疾病”太赞同)

1小时前
  • 水包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