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

HD

主演:拉米·马雷克,本·哈迪,约瑟夫·梅泽罗,格威利姆·李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2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3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4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5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6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3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4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5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6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7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8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19波西米亚狂想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是对皇后乐队、传奇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以及他们音乐的致敬盛宴,这是一段充满爱、痛苦、接纳和音乐的旅程。 弗雷迪·莫库里(拉米·马雷克 饰)曾是希思罗机场的一名普通搬运工,对音乐满腔热血的他,与布莱恩·梅(格威利姆·李 饰)、罗杰·泰勒(本·哈迪 饰)、约 翰·迪肯(约瑟夫·梅泽罗 饰)组成皇后乐队。这个殿堂级乐队的从无到有,从疏离到重聚,从低谷到巅峰,仿佛就是弗雷迪一生的缩影。在最后的日子里,弗雷迪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上,将所有热血付诸于歌声。©豆瓣春来怒江大明女镖师湖的女儿抹去重来第一季开往名古屋的末班列车棋王和他的儿子持枪流浪汉爱尔兰之愿新型劫匪龙珠超:布罗利荒野第一季越野英雄武当飞虎精英之人间有情璀璨的珍珠旗袍王志文版满分追爱公式黄阿丽:小眼镜蛇假面战队五骑士夜郎侠之一路危途家家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墨尔本风云第四季乡村爱情8赌棍2014越轨追击拉斯维加斯 第五季琐碎情迷越南粤语盗走达芬奇立方体鱼之子厄普肖一家第五季别对映像研出手!电影版秘密特工(粤语版)黑剑鬼惊天新扎老师疯子叛徒登堂入室

 长篇影评

 1 ) 我与皇后乐队——一梦十二年

严重偏题的碎碎念,慎看。


如果说有哪支乐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那一定是Queen。

14岁那年,我在老家的一家盗版音像店"十元三张"区发现了一张封面很有逼格的唱片——Queen Greatest Hits II,Queen八十年代的精选集。回到家放到碟片机里,第一首响起来的歌是《It's Kind of Magic》。一种魔力。我从此着了魔。

当时我刚从港台流行乐过渡到欧美音乐不久,Queen之前,听过的摇滚乐队只有U2一支。Queen的歌很入耳,对从没接触过摇滚乐的人群十分友好,这也是他们群众基础好的原因。我学过14年小提琴,受过一点古典乐的影响,Queen的繁复华丽的编曲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说来奇妙,人在青春期时建立的音乐、影视和文学品味,往往会就此定型。

Queen这乐队虽在欧美是人尽皆知的大路货,在十几年前的三线小城,还是符合我一个初中生装逼需求的。进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期后,我最怕的不是升学失败、和家长老师斗智斗勇,而是和别人一样。找个出口告诉自己"我是与众不同的",平淡无奇的生活就有了往下走的动力。

而Queen给了我这个出口。有了他们,就有了和学业压力、自我怀疑对抗的武器。

一开始,我只能欣赏旋律,不懂歌词是什么意思。网络不太发达时,这方面的讯息非常有限,况且我粉的还是一支主唱在我出生前一年就死了的乐队。我买来一本盗版《牛津高阶词典》,对照着歌词一边查单词,一边翻译。为什么知道是盗版词典呢?因为一两首歌词翻译下来,由于劣质油墨,我的手指头会变黑…… 这应该是我人生第一次翻译尝试。再到后来翻译出版书籍,在外媒工作,以至于现在拿翻译吃饭,都始于这次浩浩荡荡的追星。

Queen的四名成员都参与过歌曲创作。吉他手Brian May是个酸溜溜的死文青,写歌词时没事引用下莎士比亚、宗教符号什么的,研究他写的歌词,对于丰富英语词汇量很有帮助。什么"prophet""innuendo""estranged"之类的大词,都是我在Queen的歌词里学到的。(不知道有没有人是因为喜欢枪花才知道"estranged"这个词的?)

作为迷妹,当时我上课不是写小说,就是抄Queen的歌词。放学了,就骑着除了铃铛哪里都响的破自行车,听着Queen的歌满城乱窜。这个时期我最喜欢的是他们70年代的几张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A Day at the Race》《News of the World》和《Jazz》。《Jazz》里有首歌叫《Bicycle Race》,开头是洗脑循环"我想骑自行车呀骑自行车",很适合当我骑车爬坡时的BGM。

高一时,我在Queen的百度贴吧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迷妹迷弟,有种终于找到组织的感觉。也是在这年,我成了Queen吧吧主。因为缺乏中文资源,大家一起乐此不疲地上外网挖图挖资源、挖乐队的发展史和成员生平。那年我写了Queen和主唱Freddie Mercury的百度百科,辞藻极其堆砌,当时给Queen的介绍起的标题是《永不凋零的艳丽花朵》。虽然现在看了会尴尬癌发作,但想起自己当年满腔热血的安利行径,还是觉得挺可爱的。

除此之外,我还翻译了BBC给Queen拍的纪录片Days Of Our Lives的字幕,资源不放了,放个外挂字幕:http://sub.eastgame.org/archives/14805

我当年还翻了1992年Freddie Mercury Tribute Concert的字幕,这个哪天在硬盘里找到了再传一次。(这场演出群星云集,纷纷翻唱Queen的歌,出场的包括Led Zeppelin、Metallica、David Bowie、枪花等大牌。但好多人都唱砸了,唱好了的个人认为只有George Michael、Seal和David Bowie。当然Bowie唱的是Under Pressure,不算翻唱。Led Zeppelin的Robert Plant自己也觉得没唱好,有些歌还拦着不让收录进DVD里~)

这个时期,我反倒喜欢起Queen在《A Night at the Opera》(《波西米亚狂想曲》就出自此专辑)爆火之前的发行的专辑《Sheer Heart Attack》和《Queen II》。《Queen II》发行于1974年,是一张完成度不亚于David Bowie《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和The Who《Tommy》的概念专辑。后来看到访谈上说,吉他手Brian May本人的最爱,也是这张。《波西米亚狂想曲》MV里的四人经典特写,也出自这张专辑的封面。

Queen女粉众多,主要是因为乐队四人才华横溢,颜值惊人,学历还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牌杰克苏。

吸粉最多的当然是主唱Freddie Mercury。说来有意思,我刚知道他的同志身份,并死于艾滋病时,还纠结过这一点,毕竟14岁时思想没有开化。后来我很快想通,逻辑很简单——既然我的偶像是同志,那对于这个群体我还有啥意见?

也是因为这个,那年我看了李银河和王小波合著的同志科普书《他们的世界》,价值观也在精神白左这条路上一去不回。再到后来工作时,身边的异性好友十男九gay,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注定的。

(我才不会说我高中时在外网上看了多少Queen的同人文呢。)

Freddie是个艺术家,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摇滚主唱,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个勇字当头的人。用力去爱,用力去唱,用力去活,干什么都是飞蛾扑火、纵身一跃,不留一点余地。他死后二十多年,人格魅力还能打动无数人,也是很好理解的。他和科特·柯本是反的。后者是憎恶生活,赶着去死;他是无比热爱生活,最后却得早早离去。

吉他手Brian May,帝国理工天体物理学博士,电吉他是自己亲自做的,表面上是光彩熠熠的学霸/摇滚明星,内心是个叨念个没完的酸文青,有种呕吐般的表达欲。他有个历史悠久的个人博客,叫Brian's Soapbox。在博客上,他会经常回复歌迷邮件。16岁前后,我给他写过好几回邮件,他还亲笔回复过两回!

对于一个16岁迷妹来说,还有什么比收到偶像亲笔回复的邮件更开心的事?这是中彩票都比不上的!

Brian的两封回信

贝斯手John Deacon,闷声发大财的典型。四个人中唯一不会唱歌的就是他,但他写过不少打榜的洗脑金曲,比如《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Under Pressure》,都是他写的。电气工程学出身的他,亲手打造了Queen的不少效果器和功放。他和Brian May俩理工男在一起,动手搭建了Queen的器材配置。几个人中,他最有理财头脑,乐队财政都由他打理。

Freddie死后,John退隐山林,除了97年出山参与了纪念Freddie的歌曲《No One But You》的录制,此君从此销声匿迹。时隔多年后,有人在Brian May的博客上问他近况,他冒个泡说道:"我还没死呢!我就退休在家天天数钱。 :)"

鼓手Roger Taylor,摇滚史上颜值最高的乐手之一。Roger是芭比娃娃颜,金属嗓,几首担任主唱的硬摇滚歌曲都很带劲。他年轻时的颜倾倒众生,把到手的妹子前仆后继,还出现过他带着现女友去参加派对,接连遇到两任前女友的经历。在《I Want to Break Free》的MV里,他打扮成一个金发萌妹子。拍完MV,他直接顶着萌妹子的造型去酒吧,还有彪形大汉请喝酒。

I Want to Break Free里的女装大佬Roger Taylor

16年Queen在上海演出,我跟着贴吧一帮基友恬不知耻地在他们下榻酒店的露天酒廊蹲点,终于一睹Roger Taylor芳颜。虽然已经是70多的人了,但是还!是!很!帅!

在Queen的百度贴吧里,我认识了几个后来一直都有联系的朋友。高中时,我所在的小城买不到打口碟,只有货源不多的盗版,贴吧有住在广州的朋友,频频买来Queen的打口碟邮寄到我所在的高中;还有一个ID叫"皇家丽人"的吧友,我认识她时,我高一,她在读研究生。后来我去北京工作,终于得以见面,因此成了密友。这种因为同好而产生的友谊,想想还是很珍贵的。

我听Queen时,是MP3在线下载刚兴起不久之时,但我一直想收藏打口碟,苦于找不到。后来高三时参加自主招生,我第一次出了小城,到了北京。之前在摇滚杂志上看到的打口碟据点居然一个都不见踪影,只得败兴而归。

后来自主招生失败,高考也失败了。志愿填到了最北边的省份,专业也被调剂,对于我一个南方人来说,无异于发配边疆。大二时,我逃难似地去北京实习,满脑子都是Queen的《I Want to Break Free》。

去外媒应聘时,被问过几回"你的英语是怎么学的?",我的回答都是"因为我喜欢Queen的歌,就开始自学了"。后来一家报社的老板也是Queen的粉丝,大手一挥,把我聘下了。

高中时,我立下人生三大理想——看Queen的现场;去洛杉矶工作生活;当作家。

16年Queen在上海进行中国首演时,我飞回国实现了第一个理想。

后来到了美国。在搬到洛杉矶,终于实现第二个理想之前,我苦于在旧金山找不到工作,还当过一两年的房产经纪人。

生活苦于没有出路时,便会想起Freddie Mercury十七岁时从印度移民到英国,只能在伦敦希斯罗机场当搬货工人。不久后,他结识了一支叫Smile的乐队,认识了乐队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

他不知道前路会有什么。但他明白,他的人生,会很不一样。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2 ) 盛名之下 其实平庸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比他们的音乐更疯狂的,只有他的故事”——《波希米亚狂想曲》的预告片打出了这样的宣传语。


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片,它有着不错的观赏度,男主角Rami Malek不遗余力贴近角色的演绎,再现现场轰动效果的舞台演出,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同时也可以轻易想象到它能击败《一个明星的诞生》成为金球奖宠儿的原因(虽然后者看起来也少有闪光点),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身上的标签——少数族裔和双性恋者的酷儿身份要比旧片翻拍更能体现出电影对于多样性的关注和认同,皇后乐队音乐创作的自由精神和反主流的追求也都符合当下好莱坞对于“优秀电影”的政治诉求。

然而电影本身,却很难像宣传语那样当得起皇后乐队的盛名,与他们的音乐相形见绌。 电影里曾出现过这样一幕,1974年《Killer Queen》取得成功之后,百代唱片的办公室里金牌制作人希望乐队能通过“follow the formula”(遵循套路)来再现前作的辉煌战绩,然而乐队却拒绝循规蹈矩:“we don’t follow formulas”,他们想要创新和革命,引入古典歌剧的元素来寻求摇滚乐的融合和突破,因而才有了《波希米亚狂想曲》这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歌曲诞生。

电影确实找到了一首足够概括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生平的代表歌曲作为命名——《波希米亚狂想曲》,它代表了一种Mercury式的生活态度和音乐风格,古典的、华丽的、史诗的、柔情的、花哨的、金属的以及那种孤注一掷的生命激情,是在摇滚音乐的黄金时代,拒绝被归入程式化的产物。

讽刺的是,以此命名的电影却像是皇后乐队所嘲弄不屑的流水线商业产物一样中规中矩、缺乏灵韵。在政治正确和多样性的标签的层层堆叠之下,它叙事流畅、富于感染力,浮光掠影地将摩克瑞和皇后乐队成名前后的的标志性事件罗列其中:印度族裔出身、传统而保守的家庭、初恋和婚姻、成名与天赋、成谜的性向和靡乱生活、与乐队成员的分崩离析、和他耗尽生命最后力气的表演,都被逐一浓缩在这135分钟,导演和编剧将节奏把握得一丝不苟恰到好处,没有可以指摘的差池、但也没有任何惊喜可言。

正因如此,电影对于皇后乐队的成长历程和几首代表作品的灵感诞生的再现,充满了一种了如指掌的笃定,而不是深入其境的感应,似乎打打节拍、拨动琴弦,“We will rock you”就这样轻易成形,迪斯科风格的融入就成为经典。

在这样的“后见之明”心理暗示和求全责备的引导之下,电影将舞台上下的细节仓促打包进通往成功的速成之路,从而也消灭了成长中未知惶恐的冒险体验所带来的复杂有趣,原本可以被丰富出毛细血管的传说显得简单苍白。 摩克瑞这样一个神秘而传奇、妖异而先锋的人物生平,被嵌套在古典而工整的结构公式之中,几乎可以看作是俗套的英雄成长和救赎故事的复刻。

电影开头1985年援救非洲难民的 Live Aid 巡演成为经过精心计算切入生平的关键刀口,以此为起点和终点,电影所刻画出的轨迹解剖出摩克瑞仍然是个印巴裔男孩的脆弱敏感内心、在家庭和主流价值夹缝中挣扎的酷儿灵魂、在成名后迷茫而唯我的孤独,他的成长之旅和内心救赎不时流露出旧瓶装新酒的说教意味,在饱满光润的面具下却从未在某一个特殊时刻真正触及到摩克瑞的精魂。

和那些俗套成长故事中的英雄一样,他们在声望和盛名中迷失自我,在算计和非议中生存艰难,摩克瑞不可避免地背叛了乐队成员,被桎梏起自由的小人所禁锢、陷入夜夜笙歌的彷徨失意,最后笼罩在他身上的还有艾滋病的阴影。

于是在电影里,Live Aid 巡演被塑造成为摩克瑞生命中最为光彩华章的一页,成就了他与乐队成员的和解,见证他被不接纳他的家庭所认可、与致命且羞耻的艾滋病的抗争,电影浓墨重彩地重新演绎了“Radio Gaga “和“We are the Champion”等等歌曲,似乎在此刻,摩克瑞在舞台上的奔跑、倾力演唱,是在对抗和挣扎、在和解与救赎、在才华和声名的裹挟中再次找到自己、重获新生。

为了能达到这一震撼人心的效果,电影将诊断出艾滋病的真实时间(1987年)整整提前了两年,以此凸显在舞台上以单薄之力抗争生命无常的激情张力,回应“Live Aid”的响亮声音。

本片编剧Anthony McCarten的另一些作品会让我们回想起他笔下的熟悉配方:2014年的霍金传记片《万物理论》和2017年的丘吉尔传记片《至暗时刻》,无一不是制作精良、庄重工整、以演技精湛著称的奥斯卡提名作品。《波希米亚狂想曲》也是如此,佛莱迪·摩克瑞身上的各种标签和经历、天赋和苦难让他充满着被重新书写的素材,想要从他的出身、他的种族、他的爱情和患病中找到解开这个传奇人物身上的钥匙,而摩克瑞身上那些更为迷人的部分,他飘忽不定性向、耽于享乐的狂欢、舞台演出的性张力在电影中的再现显得十分克制而平淡,镜头浅尝辄止于摩克瑞投向精壮男子进入厕所前的目光中、止于他在光怪陆离的声色场所中的游弋,却从未对此进行更为大胆的探索。

 3 ) 史诗般的浪漫——弗莱迪和玛丽的故事

看完电影对 Freddie 和Mary的故事很好奇,所以动手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也顺便分享给感兴趣的同道。这篇文是根据几篇外网新闻和杂志文章翻译而来的,因为我着急睡觉,所以草翻了一下,不是很流畅,感兴趣可以看原文~

//www.elle.com/culture/movies-tv/a26449346/who-is-mary-austin-freddie-mercury-fiance/

//www.thevintagenews.com/2018/11/22/mary-austin-freddie-mercury/

//spinditty.com/industry/Mary-Austin-Her-Epic-Romance-with-Freddie-Mercury

微时相遇

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于1951年出生于伦敦西区富勒姆的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壁纸修剪师(wallpaper trimmer),她的母亲是一名女仆。父母双方都是聋哑人,因此,这个家庭的日常交流都采用手语和嘴唇(影片中也有细节体现这一背景信息)。

为了帮助家庭维持生计,玛丽15岁时就辍学并成为一名接待员。不久之后,她进入了高级时装行业,并在保罗·麦卡特尼和米克·贾格尔等超级明星经常光顾的精品时装店Biba工作。

年轻时的玛丽,1970

1969年,玛丽·奥斯汀和弗雷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相遇,这一年,她19岁,他24岁,而他们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从此将持续终生。在玛丽与弗雷迪相遇之前,她和女王吉他手布莱恩曾经有过短暂的约会。但他们在还未正式交往时,便友好地分道扬镳了。因为布莱恩的缘故,玛丽结识了当时他所在的一个初出茅庐的乐队——这将成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乐队之一:女王乐队。而与此同时,他们的主唱弗雷迪被她迷住了。

24岁的弗雷迪此时刚刚从艺术学院毕业,成为了皇后乐队的主唱,业余时间也和女王鼓手罗杰·泰勒在Biba附近的肯辛顿市场经营着一个衣服摊位,在那里他们售卖着旧爱德华时代的各色衣服和围巾。

对玛丽的迷恋促使着弗雷迪长期徘徊在Biba,用行动表达着他沉默的爱意。但是整整六个月之后,这个在舞台上看起来热情而桀骜的歌手才鼓起勇气向玛丽发出了约会的邀请。

生命之爱

即使在那时,弗雷迪就散发出一种癫狂与耀眼的气质,尽管他生活里害羞而内向,而这与玛丽静谧却又包容一切的风度相得益彰。在短暂的约会后,他们很快坠入爱河,并在一个狭窄的公寓里开始了同居生活。这时的日子还很甜蜜,他们在外人看起来就像新婚夫妻。弗雷迪的妈妈,博尔萨拉夫人在多年后回忆起对玛丽的印象:“她很惹人喜爱,常常来我们家吃饭,我当时很希望他们能够结婚。”

与此同时,女王乐队的人气在1970年起蓬勃发展,并获得了在海外演出的机会,弗雷迪也随乐团辗转于世界各地。这几年里,弗莱迪的舞台风格相较从前更为夸张炫目,并且也在尝试后来被人指责为异装癖的服装,但由于玛丽在他身边,没有人质疑他的性取向。 1973年,他将歌曲“我的生命之爱”(Love Of my Life)献给她。

恋爱时的弗莱迪和玛丽,1974

在交往了四年后,玛丽迎来了弗莱迪的求婚。 在1973年的圣诞节,玛丽收到了来自弗莱迪的礼物——一个大盒子。多年以后,玛丽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盒子)里面是另一个盒子,然后又嵌套另一个盒子,这就像一个有趣的游戏。最后,我在最后一个小盒子里找到了一个可爱的玉戒指。”奥斯汀说,“我看着它,一下子愣住了,因此这是我此前从未预料到的。所以我问他,‘我应该把它放在哪一只手上?'他说,'左手,无名指。'然后他继续说,'你愿意嫁给我吗?'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低声说'是的,我会。是的,我会(Yes, I do)”

一朝变故

求婚仪式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结婚却久久没有下文。玛丽心底疑虑,却从来没有直接向弗莱迪问起,只是偶尔用一些别的方式提醒这件事情的存在。一次,她在小商店里发现了一件漂亮的古董婚纱,就询问弗莱迪,“我是时候买这件衣服了吗?”但他说“不”。这样的否认似乎就暗示了弗莱迪没有了结婚的打算。

玛丽对他的反应感到很失望,她此前从未想过这样的对话会在他们之间出现。事情似乎朝一个复杂的方向发展起来,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而紧张。 最终,当弗莱迪向她坦言自己的性取向时,玛丽所有的不安、疑虑和怪异感才有了可以名状的根源。虽然他们在一起已经七年了,但直到那天她才最终了解到眼前这个男人的性向。“有点天真,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真相。后来他终于告诉我他是双性恋,他感觉很好。”玛丽回忆道。她还记得她当时回答他的内容,“不,弗雷迪,我不认为你是双性恋。我觉得你是同性恋。”(No,Freddie. I don’t think you are a bi-sexual, you are a gay.)

终身相依

走到这一步,两人只能分手,但他们的关系仍然非常亲密。玛丽搬进了弗莱迪住所附近的公寓,这由他的音乐出版公司为她出资购买。虽然他们已经不是名义上的恋人,但却形成了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玛丽成为了乐队团队的一员,在20世纪80年代,她经常与女王一起巡回演出,担任出版业务的秘书。并且,当弗莱迪陷于毒品、滥交和精神孤独时,他总能从玛丽那里找到强大的精神支持。

80年代的弗莱迪和玛丽

玛丽于弗雷迪之重要,可以从他1985年的一段访谈中得知一二,“我所有的恋人都问我为什么不能取代玛丽,但这就不可能。我唯一的、真正的朋友是玛丽,我不想要任何其他人。对我来说,她是我的合法妻子。对我而言,我们的关系是一场婚姻......我们彼此相信对方,对我而言,这就已经足够了。我不能像爱玛丽一样再爱上其他任何一个人。”

的确,弗莱迪在玛丽之后还有过不少恋人。其中跟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吉姆·赫顿,一位来自卡洛郡的理发师,他们从1985年开始交往,直至1991年弗莱迪因病逝世吉姆仍旧守在他的身边。

奥斯汀后来则和画家皮尔斯·卡梅隆交往并结婚,诞下了两个儿子理查德和杰米,弗雷迪还是玛丽长子的教父,她的第二个孩子则在他去世后不久出生。

弗莱迪和玛丽的大儿子

未亡之人

1987年,弗雷迪被诊断身患艾滋病,并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玛丽,在伤心欲绝的同时,玛丽也和弗莱迪的男友、助理、佣人和朋友投身于对他的照顾。在1991年弗莱迪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玛丽继承了他的一半现金资产(1000万英镑)、他在肯辛顿的花园别墅、两栋房子和他未来的音乐版权。他另外一半现金资产则留给了父母和妹妹,而他的厨师、私人助理和男友则每人分得了50万英镑。据说,他的母亲批准了他的决定,声称玛丽和她一样是家人。

弗莱迪在遗嘱中对玛丽写道,“如果事情曾会有不同,你早就是我的妻子,这些无论如何都早已是你的了。” (If things had been different,。you would have been my wife, and this would have been yours anyway.)

玛丽和乐队成员参加弗莱迪的葬礼,1991

同时,弗莱迪在临终前也嘱托玛丽处理他的骨灰,希望能让他安葬在一个无名之所。为避免记者的关注,她在弗莱迪逝世两年后,才在某一天悄悄出门,将他的骨灰埋在一个无人知晓的位置——这是她至今仍保留的秘密。

如今的玛丽,仍住在弗雷迪生前长住的肯辛顿别墅。

Mary has told the Daily Mail. ““I lost my family, really, when Freddie died,he was everything to me, apart from my sons. He was like no one I had met befor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efinitive statement of Freddie Mercury speaking about his love life is perhaps this: “I couldn’t fall in love with a man the way I could with a girl. Love is the hardest thing to achieve and the one thing in this business that can let you down the most. I have built up an immense bond with Mary. She has gone through just about everything and always been there for me.

 4 ) 《波西米亚狂想曲》还原皇后乐队传奇风采,现实中他们有更多秘密

不管你是不是皇后乐队的粉丝,你如果去看《波西米亚狂想曲》,都会为这支传奇的乐队经历所感动,特别是皇后乐队的主唱龅牙叔。

《波西米亚狂想曲》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影片不仅娓娓道来着皇后乐队的故事,还细腻叙说着龅牙叔音乐之外的坎坷人生。

最重要的是,里面有很多场神还原的演唱戏份,让我们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当年皇后乐队在舞台上的魅力,到依然能在电影中感受到皇后乐队的震撼。

所以就算你看过电影,我还是推荐你去影院感受,光凭结尾的AID演唱会,在大荧幕环绕声的包裹下,就能值回票价,《波西米亚狂想曲》也真正诠释了,电影是属于大荧幕的。


皇后乐队

虽然皇后乐队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者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皇后乐队当年风采早已不在,但在当时,皇后乐队可是叱咤风云,在同一时期,能和皇后乐队并肩的人,估计只有齐柏林飞艇,大卫鲍伊。

而且就算你对皇后乐队不熟悉,只是听他们乐队的名字,在看影片时,你估计也会惊叹,原来这些歌曲是出自皇后乐队呀!

“WE~ WILL~ WE~ WILL~ ROCK! YOU!”

每当看到这句歌词,我们在脑子里不是想说出来,而是想大声唱出来,还会想跟着这歌的节奏“跺脚——跺脚——拍手——”。

这首歌是皇后乐队《we will rock you》,可以说这歌在全世界摇滚乐迷心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甚至代表着摇滚精神。

连同《we will rock you》传唱世界的,还有《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是冠军),这两首歌,因为在比赛场合十分应景,甚至在政治场合都非常适合,以至于传唱度极高。

皇后乐队的专辑销量,在英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新西兰等国家历史专辑销量上,也是至今保持着第一名。

电影片名采用《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同样也是选自皇后乐队经典的一首歌,同时也是乐队的成名曲。在海外,其实这首歌比《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还要火爆,它还是英国史上目前销售量最高单曲。

光《波西米亚狂想曲》封面拍摄的姿势、构图,就被后人不断模仿。

《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首歌在制作上复杂,影片也单独展现了这首歌是如何诞生和制作的。

《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成为当时制作成本最贵,时间最长的流行歌曲,整首歌分成6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不重样,甚至没有所谓的副歌。

整首歌分别定义为序曲,歌谣,吉他solo,歌剧,硬摇滚,尾声,将近6分钟的歌完整听完,就像感受了一场诗和幻想的旅程,歌如其名,带人参与了一场波西米亚的狂想曲。

皇后乐队在今天,不光是我们的偶像,他们还是偶像的偶像,他们的音乐,影响到了今天很多红透半边天的歌手,其中LADY GAGA名字的由来,就是受到皇后乐队一首《RADIO GAGA》的启发得来的。


现实中真实的皇后乐队

虽说是神还原,但毕竟电影还是要浓缩戏剧冲突,让人在被控制的时长内,尽可能看到更多皇后乐队的曲折故事,因此影片和现实中的皇后乐队,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电影以皇后乐队在1985年LIVE AID结束, 可能会让一些不熟悉皇后乐队的人认为,这是皇后乐队的巅峰,也是他们的尾声,唱完就解散。

但事实上,皇后乐队在那个时候,处于把所有最巅峰时期的歌曲都发型了,皇后乐队也进入了中后期,但其实皇后乐队自始至终没有解散过,在1985年LIVE AID演唱后,皇后乐队在后面还发行过好几张专辑。

乐队的成员,在友好的协商下,每个人也都独自发行过自己独自的音乐作品,这些也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友情。

更重要的是,在1985年龅牙叔并没有得知自己患上艾滋病,真实的情况,龅牙叔是在1987年被诊断患上艾滋病,从那以后皇后乐队就开始走下坡路,龅牙叔的身体也急转直下,最后在1991年病逝。

所以影片中把龅牙叔患病的诊断提前,是为了更好的制造情感冲突。

在制作《波西米拉狂想曲》时,虽然有很大波折,但是EMI唱片公司的老板,在影片中极力阻拦和质疑歌曲发行,在现实中其实根本没有发生,因为根本就没有EMI老板这个人,这个人是虚构出来的。

影片这么做只是想制造一些戏剧冲突。


龅牙叔

一开始大聪认为影片不会在国内上映,因为龅牙叔的人生经历,性取向等话题,没办法过审,但因为《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火热,特别是拿到了金球奖音喜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还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让这部电影有缘能和国内观众见面。

龅牙叔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血统属于印度波斯人,出生在东非桑给巴尔,这个君主制的国家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桑给巴尔在1964年时成为人民共和国,并入坦桑尼亚。

之后龅牙叔又在印度经历了他的青少年时光,他随着家人辗转来到英国的米德尔赛克,于1970年和布莱恩.梅他们组建皇后乐队。

龅牙叔的家庭,是严格保守虔诚的波西索罗亚斯得教徒,但龅牙叔则在这样的家庭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逆行其道,这也成为了影片中的一条故事线,让人看到龅牙叔内心对家庭的诠释,以及他对父母之间矛盾的救赎。

影片最感人的一处也在于此,龅牙叔在最后演唱《波西米亚狂想曲》时,当他唱到“MAMA...”,并对画面献飞吻,画面切回到龅牙叔母亲和家人的画面,让人泪目。

为了找到和主唱龅牙叔形象相似的演员,影片找到了拉米.马雷克,加上一套龅牙,还真和龅牙叔有几分神似,最终拉米.马雷克也不负众望,给我们呈现了镜子般的龅牙叔。

尤其是LIVE AID演唱会中的呈现,主演和电影主创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细思极恐的还原,主演拉米.马雷克把模仿做到了镜子效应,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呼吸,都神还原了当时龅牙叔在台上的表现。

而且不仅是演员,影片包括舞台的布置,服装,道具摆放的位置,灯光等等都一一精准还原,力求给观众在影院看到当年皇后乐队的风采。

虽然龅牙叔已不在人世,但皇后乐队的音乐,一直在人们心中回响着,我们也需要一部属于皇后乐队的传记电影,去感知那个时代这支伟大的乐队。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5 ) 《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有哪些彩蛋?

文末放上⚡被误认为是彩蛋的地方~先讲彩蛋

1、电影后面live aid那段,国外细心影迷发现“DavidBowie"(以下简称宝爷)和“EltonJohn”悄悄客串了一把。

两旁的小图分别是当年的elton和宝爷本尊
假的elton和宝爷~来张清晰一点的

2、还有电影最开始的live aid,也是演员演的宝爷,记者还喊了声David~

除了被挡脸的宝爷,反光车皮上竟然还有elton!(标志墨镜和帽子) 这真的…强迫症剧组啊……

3、电影开始还说邀请到了戴安娜王妃夫妇,紧接着这段录像是当年的实况。(Queen吉他手BrianMay,鼓手RogerTaylor,以下分别用国内粉丝团公认简称梅、花)

圈出梅花cp本尊,图中靠右边的帽子是elton耶
花在跟宝爷说什么~

4、墙上贴的海报是上世纪好莱坞著名女演员玛琳黛德丽,牙叔的偶像。

玛琳黛德丽是一位很有个性很炫酷的女神
牙叔的交叉手也是在致敬她

5、电影开始的live aid,假牙叔登台之前遇见的是著名的U2乐队。

电影中
当年实况

6、玛丽和团团成员在牙叔家吃饭,看的是真牙叔童年照的高仿版,因为电影好像拍摄了一段牙叔童年,但后来删了。

电影里~可以看出和下图boy发型不一样
真牙叔和妹妹 (AI修复了一下,画质依然不太好😂)
梅爷本尊&电影里演牙叔童年的小朋友

7、乐队与唱片公司发生争执,乐队律师(后来的经纪人)JimBeach看的这张专辑是英国著名摇滚乐队Pink Floyd的。

争执过程中说到它,应该是因为这张专辑里的歌时长都挺长的~

8、电影里,团团在BBC表演Killer Queen,梅爷本尊入镜!(图片来自微博@Queen_皇后乐队 @席虎牙~梅爷剪头发还是戴了假发?不过这藏得也太深了……)

详见下图
最右边拿报纸那位“大哥”就是梅爷,下图露脸
圈出梅和花,目前还没找到花在哪个镜头~有可能被删了,电影最初版本据说有四个小时
导演弗莱彻的夫人发的剧照

(2019.3.24最新消息,电影上映后有些城市开了ScreenX三环屏版本,BBC梅爷报纸挡脸这段,花就在左边屏幕~)

梅花cp

补一张年轻时候的短发梅,顺便带上其他三位的青葱照~

9、电影中牙叔决定出个人专辑时,问了问贝斯手John Deacon(简称囧)某首歌——歌名是Spread your wings,现实中这首歌就是真囧写的。

这是句歌词,电影中把your说成my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而为~

10、团团在BBC表演Killer Queen,观众群里有梅爷亲闺女。(这卷发随爹吗啊哈哈哈)

右边第一个就是

11、感谢评论区豆友留言,然后找到了实锤,卡车司机是Adam Lambert(Queen的现任主唱,演出常以“Queen Adam Lambert Tour”为名,2016年曾和梅花来中国巡演)。

电影里
Adam Lambert

12、影片中的清唱片段都由加拿大的Marc Martel演唱,他是目前公认的声音最像牙叔的模仿者(b站搜“Marc Martel”,有视频可以围观~)。电影中还有一两段牙叔生前没有唱过的片段是Marc、拉米、牙叔三人混声,其余就都是牙叔原声啦。

Marc Martel

分割一下————————————————^ω^

⚡⚡⚡以下是被误认为彩蛋的地方:

① 电影中live aid现场两旁的大屏幕不是原版~

电影里~身材和脸型不是牙叔

因为评论区有豆友留言,所以特意找出来对比了一下,唱完曲末的“of the world”之后的表情,也不一样~

电影里唱完曲末的“of the world”~
真实牙叔~和上面表情不一样吧~~~

② 脚手架上这两位不是梅花~!熟悉Queen的朋友们应该看得出这两位和梅花的相貌并不相似。(电影中其他地方确实有梅花,但他们都乔装打扮过,藏得相当隐蔽,详见上文彩蛋8)

图片来自微博Queen超话
电影live aid拍摄花絮
拍live aid,梅在与演员交流演奏动作
拍live aid,花在与演员交流演奏动作

所以~脚手架上面那两位真的不是梅花😉

③ 电影里live aid快结束时,观众群里有个老爷爷,注意,这不是花!(梅花在电影里的造型详见上文彩蛋8)

电影里,远看有点像,但眼睛明显不是~
花和儿子~看这笑脸和上图不一样
梅和花
花~

 6 ) 生来传奇,他一开口人们就癫狂

1985年夏天,伦敦的温布利大球场,汇聚了超过7万名热切的观众,但平日里的足球圣地此刻属于摇滚乐。

U2、皇后乐队、鲍勃·迪伦、保罗·麦卡特尼、麦当娜、齐柏林飞艇......

人群欢唱高呼的热浪从白天开始,到夜间结束,超过100个摇滚明星、乐队不间断地登台演出。

演出通过全球通信卫星网络向140多个国家播出实况,共吸引了近15亿的电视观众。

©Live Aid 1985

而在这场为非洲饥荒筹集资金的义演Live Aid上,皇后乐队用20分钟的表演生生夺去了所有人的光彩,将自己送上了“摇滚之神”的地位。

你可以不喜欢这部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但绝不会不喜欢电影里最后这20分钟近乎完美的复刻演出时间。

©[波西米亚狂想曲]海报

弗雷迪·默丘里,那个留着小胡子的男人,穿着白背心,用一曲曲经典《Bohemian Rhapsody》、《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带领着皇后被载入史册。

就像他所说的,“我们要歌唱震动天空”,他做到了,留下了那么多传奇故事。

Freddie Mercury,Mercury是水星的名字,也是古罗马神话中神的使者的名字,那是个自由飞翔在神山和人间,传递着众神信息的使者。

成名之际,他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Mercury,弗雷迪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将会成为什么。

他出生在东非的英属地,身上有着正统的波斯血统,在印度上小学、中学,7岁开始学钢琴,12岁就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校园乐队。

17岁时,他随家人搬到了伦敦,在艺术学院学习艺术设计,后来皇后的logo也是他自己设计的。

©弗雷迪小时候

那之后,他又辗转浪迹在不同的小乐队间,加入过利物浦的Ibex、和Sour Milk Sea,也和女友玛丽一起卖过二手衣服、在机场打过工。

当时的朋友回忆起那时的他时常说“他是一个有些安静害羞、但对音乐又有着强烈兴趣的年轻人”

直到遇到皇后,那时候,皇后还叫做“Smile”,吉他手布赖恩·梅是物理学硕士、鼓手罗杰·泰勒学牙科专业,而高学历的两人却一心放在捣鼓搞乐队上。

最开始Smile是有主唱的,弗雷迪只是到处追随Smile的一个小粉丝而已,契机是原主唱的离队。

弗雷迪自告奋勇加入了Smile,在他的坚持下,乐队名字也终于定下了Queen。

©Queen早期造型,左起鼓手罗杰·泰勒、主唱弗雷迪、吉他手布赖恩·梅、贝斯手约翰·迪肯

一个流传甚广的轶事是说,弗雷迪曾经对很多熟人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有一天要成为流行巨星(pop star)的人”。

但那时也没人在意,大家只是笑笑,附和道“你会的,你会的”。

后来有一天,有人看到他在桌前用双手遮着脸,一脸闷闷的样子,人家问他怎么了,他却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

我可能成不了流行巨星了,我将成为一个传奇!

在他的规划里,皇后的成名有一个“十年计划”,不过,也用不了十年,在第二张专辑《Queen II》发布后,他们就已经开始走红了。

三专中的单曲《Killer Queen》一举拿到了英国单曲榜的亚军,他们很快开始踏上了去往美国、日本巡演的道路。

之后,1975年的神专《A Night at the Opera》彻底奠定了他们摇滚巨星的地位,其中的一首《Bohemian Rhapsody》融合了歌剧、硬摇滚、民谣和金属,长达6分钟的时间里既有古典元素,又有磅礴的吉他独奏,还有华丽的曲调和癫狂的热情和诗意。

©《A Night at the Opera》是皇后最有分量的一张专辑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片名即取自这首歌名字,电影里也描写到了关于这首歌发行前乐队和公司产生的巨大分歧和风波。

最终,听众对乐队的坚持给予了盛大回报,《Bohemian Rhapsody》在英国单曲排行榜冠军位置上停留了9个星期,打破了最长时间记录。

还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呢?《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等等代表作频出,这是属于皇后的时代。

1981年,皇后的代表作精选集《Greatest Hits》发行,它至今仍是英国销量最高的专辑。

而在这张精选集的17首热单中,其中有10首都出自弗雷迪之手,他的创作可以自由融合各类音乐风格,金属、迷幻、福音、古典、前卫摇滚,在他手里和嗓音里都可以被演绎到绚烂极致。

也难怪人们提起皇后,常常称它是各类融合的完美综艺大厅。

除了音乐风格,皇后另一个为人称道的便是他们华丽的舞台表演风格。

即使你只看过这部[波西米亚狂想曲],也很容易从中窥见弗雷迪那一呼百应的舞台感染力和非凡的舞台艺术。

他的现场风格高度戏剧化,喜欢在舞台上和观众互动,带领他们合唱,让观众参与其中。

这也是85年Live Aid上皇后的20分钟表演能长久占据着摇滚乐史最伟大现场的原因之一:

他带动了7万多观众一起拍手、摇摆、合唱和狂欢。

©Live Aid

©[波西米亚狂想曲]还原的Live Aid

有人甚至评论他是“以酒神戴奥尼索斯式的表现证明最接近神的人”,而乐队吉他手布赖恩·梅直接说他“能让体育场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个人感到和他联系在一起”

舞台上,他时常会手拿一杆话筒,时而挥动,时而旋转跳跃,或边唱边扭动腰肢和屁股,或伏地和吉他手和吉他互动,或高举拳头、激情昂扬。

©舞台互动

再搭配上他从各方汲取灵感而来的视觉化风格,从最早的影星玛琳·黛德丽、到丽莎·明奈利,再到70年代初的华丽摇滚风潮,以及同志和酷儿文化。

弗雷迪是gay,或者说是双性恋,稍微对他有过了解的人对此都再熟悉不过。

[波西米亚狂想曲]里出现了两次玛琳·黛德丽的海报并不是偶然,这个在30年代开创了中性风潮的著名影星便是弗雷迪的偶像之一。

黛德丽是第一位将裤装穿到好莱坞银幕上的女演员,1930年的[摩洛哥]里,她身着燕尾服、头戴大礼帽,扮着男装、手拿着烟,既诱惑着女人,又让男人难以忘怀。

©[摩洛哥]里的玛琳·黛德丽

而弗雷迪的另一个偶像丽莎·明奈利在72年的歌舞片[歌厅]里,演一个像猫一样的俱乐部舞女。

齐眉短发,淡蓝色眼妆、贴着长长的睫毛、狡黠而美丽的眼睛,灵动美妙。

©[歌厅]里的丽莎·明奈利

弗雷迪在舞台上也常常以浓重的笔墨勾画眼影和眼线,搭配上亮闪闪的从华丽摇滚风潮里“偷”来的亮片紧身衣,或纯白色连体服。

后期,他又以自己流连在同志酒吧和浴室的经历为灵感,将更具情色色彩的皮革服穿上了舞台。

包括他在80年代标志性的短发、小胡子,白色T恤或直接露出胸毛的装扮,都是当时同志色彩浓厚的流行装扮。

©各种舞台装扮

曾有尖酸的美国乐评人讽刺他在舞台的形象“就像是长了蛋蛋的默片艳星”。

但更客观的《旁观者》则赞美他是“用各种夸张放肆版本的自己去戏弄观众、震惊观众,最终迷住观众的表演者”。

曾和他合作过一曲《Under Pressure》的大卫·鲍伊称赞他说:

在所有戏剧摇滚歌手中,弗雷迪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人,他超越了极限。我只亲眼见过演唱中的他一次,结果,确实就像传说中的,他是一个能将观众掌握在手心里的男人。

[波西米亚狂想曲]里虽然没有太多地展现他的同志夜生活,但那些充斥着药与性、放纵与疯狂的夜晚无疑是他音乐来源的一部分。

而且是皇后音乐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波西米亚狂想曲]剧照

他自己一生选择生活在主流文化和酷儿文化的十字路口,即使有着艰难和孤独的一面,但他并不曾后悔。

他自己说过:

我不会成为伊娃·贝隆,我不想因为“天哪,我希望他们意识到,在我死后,我创造了某种东西,或者我曾经是某种东西”而被载入史册。我玩得很开心。

就足够了。忠于内心,一生如此。

弗雷迪·默丘里的名字的确成为后世的传奇,就像他当初预言的那样,但更重要的,能用“我玩得很开心”概括这一生,就已经足够了。

-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短评

我算看穿了,音乐电影拍到哪种程度,主要看OST的质量…

7分钟前
  • 肖恩恩恩恩肖
  • 力荐

作为传记片其实挺普通的,不过,结尾那段live aid 还是给煽到热泪盈眶。唉,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吧。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牛逼!!!好音乐真是颗幸福的原子弹!!!

12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力荐

没有配乐也能掀翻屋顶,没有球棚仍能响彻寰宇,没有酒杯也能隔空共饮,没有声音仍能唱给你听。只要一起拍手跺脚,不用乐器也能摇滚;只要一起开灯关灯,不用相爱也能同在。电视里说,治愈病毒尚需数年时间,治愈偏见却遥遥无期。你与角落里那虚弱男孩诶欧着呼应,从此别人都苍老,唯独你永远风华正茂。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前半部分剧情潦草得仿佛赶着去投胎,内心OS:这拍的什么鬼?!大皇后好不容易有个传记片求别毁啊啊啊。最后Live Aid部分神奇地力挽狂澜,OS:壮哉你大皇后,片子拍得再水都能靠歌救回来。但严肃地说,布莱恩·辛格对牙叔私生活的呈现有哗众取宠之嫌,而对他真正的音乐精神和生命力却轻描淡写,“天才巨星”整个像撞大运一样【虽然人家牙叔是这么说的,但你也不能真这么拍吧。

21分钟前
  • 糯木
  • 还行

犹如亲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演唱会,仿佛佛莱迪·摩克瑞复活重生,带领皇后乐队在你面前为你演唱,亲身体会人潮人海、振聋发聩,让人筋脉活络、热泪盈眶……感谢电影为我们缔造了一场最真实的梦境。正如他们取名叫“皇后乐队”的初衷,他们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他们不属于任何人,他们只做自己,完美诠释自由和豪情。他们的音乐也是唱给和他们一样的人,那些受排挤处在人生低谷的人,给予他们信念和力量。他们终于做到了,在Live Aid引吭高歌、荡气回肠,被世人和历史铭记。而当初低估他们、轻视他们的人,真正成为了那个“失去皇后乐队的男人”。生命不止,激情不止。生命不止,音乐不止。皇后乐队不仅是一支乐队,更是一种精神。“我们虽然老了一点,但也还是那个皇后乐队。”

2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从Freddie第一次在钢琴上轻轻敲出Bohemian Rhapsody的旋律开始,我的泪腺和毛孔便会为每一缕熟悉旋律而收缩。而最后Live Aid如临现场的冲击力,让我意识到此生都没有可能真正看一次Queen的Live ——莫名的痛苦卷着鼓点的狂骚将我击溃在影院最后一排的座椅之上,鼓膜轰鸣。

25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坐在几百个白发的叔叔阿姨中间观影,感觉我们虽隔了二十多年但共享了一段青春。

30分钟前
  • 赵贾森
  • 推荐

Rami Malek该拿个奥斯卡提名了,台风简直神还原。最后Live Aid拍出了那么点伟大的范儿,我特意去油管看了原视频,电影这段还原得原汁原味,高空航拍越过人山人海的观众,然后镜头直接连到主舞台钢琴下对Freddie的特写,这个合成长镜头实在太酷了!万众瞩目,集全宇宙之光于一身的感觉;开头唱到Life had just begun就开始泪崩,结合他之前跟乐队成员说出自己得了艾滋,再看Bohemian Rhapsody的歌词,感觉每一句都是重磅催泪弹,于是才明白为啥这部传记片要用这首歌名当电影名;Live Aid上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Freddie燃烧生命的表演,这是他传奇人生的伟大谢幕。

31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推荐

“我昨晚做了个噩梦,我就跑过来了。我尝试跟你聊天,但你没了声音” 最亲密人的直觉往往最准,Mary这样的挚爱和灵魂伴侣值得一辈子。“我早已知道,但我不愿承认…虽然每次都这样,但这次不同,因为根本错的就不是你”、“这些人不在乎你”当爱成骗局,你会更看清自己,“我想你在我的生命里”。2019《爱乐之城》+《与歌同行》,这才是真正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听Queen的歌不多,依然享有天堂般的体验。最劲的Freddie,真正的传奇。最后演唱会现场一开喉,就止不住的飙泪…@香港 The Grand cinema

3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你选择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夜晚,是一个节日。”

38分钟前
  • waltznyy
  • 力荐

妈妈,Life has just 毕赣

40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特理解为什么这部专业评分和大众口碑相差很大,因为除去音乐的部分, 拍得实在乏善可陈。可舞台的灯光一亮起,音乐鼓点和拍手声一响起, 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把十几分钟的Live Aid放在最后也实在很聪明,试问哪个观众听完We are the champions走出影厅不是血脉贲张得像刚看完演唱会。这些五星和高分与其说是打给这部电影,不如说是人们对这支伟大的乐队和这些经典的作品, 以及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这么多宝贵legacy的Freddie Mercury的一次致敬。(演Roger Taylor的那个男孩子也实在是有点漂亮的)

45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跨四个八度音阶的唱将传奇,迷失和寻找自我的璀璨之旅。难得的是没有因为换导演而烂尾,反而颠覆了很多外界对这位双性恋巨星的误解。温暖而澎湃,就像皇后乐队其他成员写给Freddie Mercury的一首爱歌。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感动得人灵魂出窍啊,贯穿全片的原声非常过瘾!(IMAX燃燃燃燃燃燃燃燃)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对于一个初中被《波西米亚狂想曲》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来说,听到Freddie弹前奏就炸了。谁特么关心剧本和电影完成度!重现LIVE AID还不够堵住你们的嘴吗!

51分钟前
  • 阿瞢
  • 力荐

其实也只三十年功夫,摇滚作为行动和爱的时代已经灰飞烟灭,我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世代?

5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在最后LiveAid台上的Freddie眼中看到了星辰大海。音乐的感染力太神奇,最后的现场万分动容,作为一个非粉都激动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54分钟前
  • 木山豆睿
  • 推荐

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都是怎么开悟的?

58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推荐

看了一场不属于自己年代的演唱会,Queen的音乐真是太棒了,尽管觉得剧情和剪辑上有瑕疵,却仍旧下不去手给四星。

1小时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太帅了!充满激情、甜蜜又无比心碎。三度落泪。你选择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夜晚,会是一个节日。

1小时前
  • 老晃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