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的天空1990

HD

主演:德博拉·温格,约翰·马尔科维奇,坎贝尔·斯科特,吉尔·班尼特,蒂莫西·斯波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其它年份:199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1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2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3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4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5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6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13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14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15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16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17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18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19遮蔽的天空199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遮蔽的天空199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作曲家波特(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和作家妻子姬特(德博拉·温格 Debra Winger 饰)在二战后携两人的朋友雷纳(坎贝尔·斯科特 Campbell Scott 饰)一起来到北非撒哈拉旅行。在神秘而捉摸不定的沙漠中,波特和姬特的婚姻危机似乎也因此得到了异样 的缓和——波特流连于和当地的妓女寻欢,而姬特却和雷纳发生了关系。在夫妻关系的断裂中,波特和姬特重新意识到对方对自己的重要性。然而此时波特不幸染上霍乱,姬特带着他辗转奔袭在撒哈拉,严酷的沙漠吞噬了希望,最终波特还是离姬特而去。姬特在悲痛中阴差阳错跟随一支驼队继续在沙漠中踯躅,并成为驼队的女人,在无尽的沙漠中渐行渐远……荒废青春亚森·罗宾哥伦比亚笑四人大李小李和老李利力姆1934东邻西舍 第四季原野怨屋本铺阿妹的诺言我不是疯子地狱屋2德州电锯杀人狂2魅之戒婚礼特勤精英一不小心爱上你2011因为爱情悠长假期琦玉歌者3超隐形男友十一月功夫熊猫:神龙骑士大叔与猫天堂与地狱100制作人生活不幸的女人家族企业第三季先驱者失去贝拉特斯的波利斯基亚拉 Chiara伸冤人 第三季戊子风雪同仁堂时间商人斯德哥尔摩歪爱时代鬼侠1962纽约纽约人间革命吾妻盘儿花搜索救援队

 长篇影评

 1 ) 遮蔽的天空背后的虚无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的《遮蔽的天空》 电影于1990 年上映,改编自保罗鲍尔斯(Paul Bowls)同名小说。这本书的作者鲍尔斯是一个美国侨民存在主义者,于1910年出生于纽约皇后区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童年时期父亲对他非常严厉,禁止任何娱乐和玩耍。根据家族传说,鲍尔斯的父亲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把他放在暴风雪中的阳台上企图冻死他。虽然现在普遍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鲍尔斯坚信其真实发生过并以此来概括他和他父亲的关系。鲍尔斯是二战时期纳粹占领巴黎时哲学圈和文学圈中的一员,其中包括加缪,萨特等人。他在1947年独自前往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创作这部小说,并于1949年九月首次在英国出版。

电影以远离现代文明的撒哈拉沙漠为背景,通过三个美国人:一对结婚十年的艺术家夫妇Port和Kit,以及他们的商人朋友Tunner的旅途中展开了对于爱情,和世界观的深刻探讨。

电影一开始就对三人赋予了不同的标签,Port,一个旅行者(traveler),同时也是一位存在主义者,他可能永远都不会回去。Kit,一个一半旅行者一半游客(tourist)的迷茫的人,她飘忽不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游客Tunner,和他们截然不同,他代表现代普世价值观,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见证了故事的发生。

故事的一开始由作者鲍尔斯客串的老人以叙述者的视角就对Port和Kit做了如此描述:

00:08:02 -->00:08:19

“因为姬特和波特两人从未过过正常人的生活 他们都犯了致命的错误--不知时不我待

年复一年于他们并无不同 可到头来该发生的都得发生”

这正是Port和Kit陷入存在主义危机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致命的错误:他们忽略了时间的流逝,不明白时间是有限的,他们表现的时间仿佛无关紧要。时间带着他们经历了一系列事件。没有他们的积极选择,这些事件就没有意义,他们的生活也是不真实的。在他们婚姻的十年中,他们未曾看到他们共同创造的意义,这导致他们的生活看起来重复又虚无。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的本质是无意义的,人可以凭借自由意志做出选择并创造意义。而做出选择和创造意义是过上真实生活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的自由与责任。

Port勇于做出选择,敢于承担自由的代价,但他却否定过去的意义,不认为任何事物和过去和他存在联系。在电影开头与边境管的对话中,Port告诉边境管Kit是个作家,Tunner是个商人,而自己是“No Profession”,他不接受任何定义,当Kit过来向边境管解释道Port是个作曲家时Port讽刺地笑了笑。在他的认知中,对于过去的所有事物里只有和Kit的婚姻关系,以及他创造的音乐是有意义的。在与Tunner的对话中他表示“我的计划就是没有计划。”他是一个存在主义英雄,认识并拥抱随机的可能,积极做出他的选择。然而因为Port否定过去的意义,他的人生仿佛只剩下空虚。然而正是由于Port缺乏对与他所创造的自由的责任,Kit作为一个“一半旅行者一半游客”的人,无法承受这种荒谬的生活所给她带来的痛苦与焦虑。

与Port相比,Kit并不那么致力于生活的虚无,她没办法像Port一样即使一人也可以独自拥抱荒谬的世界。在她认识到世界的虚无的同时,她也深深的恐惧着虚无的世界。生活的无意义是她认为真实又害怕的东西。她仿佛半睁着眼睛,不敢接受挑战。她逃避做出选择,她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sign,在Port讲起他的梦时甚至逃跑。迷信,酗酒,性成为了她的都成了她的避难所。她试图让自己相信没什么是重要的,让自己不去意识到她可能想要一种更普通,稳定的生活。在卧室中的Port与Kit对话体现了这种矛盾的心理:


00:12:44 --> 00:12:54

Port:-你说不信任他是什么意思?这必有所指

Kit:-当然有所指 只不过并不重要


在二人相互背叛后,他们来到山丘上面对广阔的天空。这也是本片最重要的一场戏之一:全景,两人拉着手从左侧走来,

00:45:15 -->

Port:-知道吗?我真怀念此情此景……世间万物无可比拟

Kit:-这我知道

,摄影机跟随二人从左摇到右,变成中景,二人背影做前景,广阔的大地与天空作为背景。Kit松开Port的手。

Port:-这里就是我要带你来的地方

Kit:-是的

Port独自向前走到悬崖边,回头看向Kit,形成Kit中景,Port远景。

Port:-来啊

随着Kit向Port走去,二人左右互换,随着摄影机上升,背景音乐坂本龙一的On the Hill响起,形成大全景,广阔的大地与天空逐渐显露。

00:48:08 --> 00:48:25

Port:-在这里…天空是如此怪异 厚重得象固体一样 仿佛在保佑我们免受它后面事物之害,看

Kit:-它后面有什么?

Port:-什么也没有,只是黑夜

在这里电影的主题揭示,“”遮蔽的天空“”指摩耶之幕。而天空的背后便是虚无的本质世界。

00:48:25 --> 00:49:14

Kit:-我希望我能像你这样,但我不能

Port:-也许我们害怕的是同一种东西

Kit:-不对,我们怕的不是同样的东西 你什么都不需要 你不需要任何人 你没了我也能活下去

Port:-对我来说,所谓爱情就是爱你 不论我们之间出现什么问题 我都不会爱上其他人

也许我们都害怕爱得太深

这里他们并未意识到彼此害怕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对于Port来说,他害怕他的人生失去全部意义只剩下虚无,Kit正是他人生的意义所在(此时Port尚未意识到这一点)。而Kit害怕这遮蔽的天空背后的虚无。


在Port垂危之际,二人悲剧性的关系终于显露出来:

Port: Kit:

我想…我想是没有时间了 求你,求你留在这里

我不知道 你能好点我太高兴了

我明知不该害怕 我都快疯了

可我真的很怕 周围连只鬼都没有

因为有时候我… 我找不到人说话

我不在这里 我就在这里,Port,我就在这里

而那边…..真的好遥远 不 求求你留在这里

我孤孤单单一个人 求求你留下来

你并不知道 不 求求你留在这房间里

我想没人能到得了那里 求求你,Por

你知道那有多可怕吗? 留在这里留下来陪我

要知道,Kit…这些年来… 求求你,别走

我都是为你而活 求求你别走

但我自己并不知道 求求你别走,求求你...

现在我知道了

是的,我知道了


在生命的最后,Port终于明白了,即便他依旧是独自一人,孤独地面对着虚无荒谬的世界,但Kit给予了他人生的意义,他深爱着Kit(电影开头的也是Port生命的最后)。而当波特垂死挣扎时,Kit抽泣着说她很高兴Port回来了。并不愿承认这是他们最后的分别。她的恐慌不是为了Port:而是为了她自己。没有人可以说话,只有她一个人。她以为她会疯。她认为如果没有Port给她一种现实感,她就无法生活。正如她对 Tunner 说的,她不相信她应该活着,也不相信她拥有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在Port死后,Kit对脆弱的信念以及自我身份的认知全部崩塌了,Port是她的“遮蔽的天空”。Port的死让Kit天崩地裂,再也没有任何庇护。Kit面临着天空背后的浩瀚,没有意义的存在,那是她无法承受的荒谬。她穿上Port的夹克,收拾好笔记本,关上门,头也不回地走了。在茫然中,她接受了随机的选择,她来到了部落的队伍,当她遇见沙漠酋长,她被他的眼睛所迷住,在短短几秒的哀悼后,她已经准备好开始下一段感情了。她选择拒绝理性,拥抱荒谬。

Kit与酋长来到了他的部落,她和酋长开始一同创造意义。Kit把她的笔记本剪下挂在房梁上装饰房间,上面有她大大小小的涂鸦,以及“AM I BLUE?”的字样,这里Kit依旧深陷自我矛盾,她仿佛在询问自己是否可以找回自我意志。当她被酋长的其他妻子发现并驱逐后,她迷失在了沙漠的集市,她本能地用自己的法郎去换取食物,而在这里她所有价值观都是无意义的。当地人拒绝了她的纸钞,人们把她当盗贼抓了起来,她在绝望中倒下,她仅剩的价值观也在这一刻颠覆,崩塌。

当Kit在医院中醒来,他的手和脚上被纹上了当地妓女标志的纹身,她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反应。她被美国大使馆派来的人员接走,当她得知Tunner在等她,她拒绝了,并从出租车里离开,她无法接受一个无法理解她的人,这也是她重新对自己自我意志的肯定。她漫步到了曾经与Port一起来过的咖啡厅,她走进来迷茫地看向周围。作者鲍尔斯再度出现,他问道:“Are you lost?” 她微笑着答道“Yes”。那是她熟悉的地方,也是她期望的地方。迷失和孤独是她觉得自己真实的地方。对于电影中的叙述者和故事的作者鲍尔斯来说,我们都迷失了。只是只有我们中的一些人知道。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Yet everything happens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 certai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an afternoon that is so deeply a part of your being that you can't even conceive of your lif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20.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Paul Bowles

1/22 2022

 2 ) 《遮蔽的天空》:只是迷失在有限中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776.html

又名:情陷撒哈拉。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他,她和他——当单个的人,具体的人,以“情陷”的方式挣扎在一片广袤的沙漠里,就是用一种无限吞噬着有限:十年的结婚时间是有限的,并不漫长的旅行路程是有限的,甚至从生到死的人生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如何从无限中找到逃逸的出口,并以返回的方式体悟真正的意义?

从进口到出口,从无限到有限,人最容易的是在“情陷”的过程中迷失,但似乎这一种迷失是被看见的:在抵达北非的时候,三个人坐在小酒馆里,旁边坐着的老人说着话,他不是自言自语,也不是对陌上客提出建议,“他们觉得时间停止了。”站在他们之外,一个“意识到91岁才被解救”的老人为什么会定义他们的状态?而且,三个人从轮船上下来,作为战后的第一批游客,他们来到这个城市,无疑时间刚刚开始,为什么会在老人的世界里变成了停止?回答这个问题是在一切都结束的最后,当只身一人的凯特再次走进小酒馆,镜头平移向右,画面中只有坐着的这个老人,他仿佛开始总结这一次非洲之行:

你一定是迷失了,因为我们死的时候就这样迷失了。因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乃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任意挥霍的源泉。生命中发生的事情仅有那么几次,是的,或许只是很少的一次。童年,午后,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人事,这样的下午能回忆起几个?也许有四、五个,也许还没有这么多。一生中见过几次日出月落?或许有二十次吧?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

说着,却不是对凯特言说,也不是自言自语,因为在镜头之下,老人的嘴唇根本没有动,在这种像是时间停止的言说中,一切都在阐述从进入到出来的人生意义,保罗死了,特那在他处,只有一个回来的凯特,这一次“情陷撒哈拉”的经历,从“时间停止了”到最后的迷失,或许老人才是真正的经历者:他可能曾经是保罗,曾经是凯特,曾经是特那,曾经是无数个挥霍了时间的人,但最后在不动的嘴唇里,在内心的言说中,他洞察了一种生命的意义,而无数人的“情陷”经历也许在这种洞察中会成为真正告别迷失的一种感悟,回归者如凯特,她再不是那个追求无限却陷入其中的旅行者,而是一个能够发现生命意义而回来的游客。

老人无疑是贝托鲁奇的一种寄托,这个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提炼着人生意义的设定是一个观者,但更是参与者和见证者,甚至是打开这一片“遮蔽的天空”的行动者。但是在这样前后呼应的结构里,不管是保罗的死亡,还是特那的在别处,甚或凯特的回归,似乎都成为一种流于表象的陷入,似乎都成为自我设定的迷失,因为他们从一开始进入这个陌生之地,就是带着一种莫名的闯入感,就是想用一种无限吞噬自己的有限,甚至就是想用某种行为艺术来解构现实的困境,而当这一切发生,只不过是回到了起点,感悟有多深,存疑的背后也似乎只有一个他们经历之外的老者进入到和他们无关的言说里。

“我不是游客,我是旅行者。”这是凯特一踏入这片土地就给自己的定义,因为对她来说,游客意味着来过之后就会离去,而旅行者可能永远不会回去了,作为一名作家,凯特的这个自我定义其实是从主观上不想回去,是想在这里完成人生的另一场虚构。在这里,凯特完全是对于这片陌生之地的向往,完全是拒绝现实,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构成了她不想回去的逃避,当目的变成逃避,在最后又迫不及待中回到小旅馆并且在老人的解读中叙说了回来的意义,就变成了另一种虚构——或者说,这个回来的凯特已经不是曾经的凯特。而且,和他一起来的是自己的丈夫保罗和朋友特那,这是非常奇怪的组合,如果只是和保罗两个人来到这里,他们在陌生之地发现异域的风情,并且做好了成为旅行者的准备,那一定是想从这片土地发现婚姻的意义,发现情感的真谛,但是他们身边还有一个特那,一个可能搅动他们情感的不稳定因素,一种会带来奇异感觉的外来者——这样奇怪的组合,当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初衷?

这里就有两种可能:保罗和凯特是会在这里发现他们曾经挥霍的时光并且产生一丝的悔意?特那会成为他们情感的催化剂还是会拆解他们的婚姻关系?不如从第二个问题开始,在整个过程中,特那是一种奇怪的存在,保罗起先感觉凯特似乎并不喜欢特那,为此他们似乎也产生了不愉快,所以保罗自己离开了酒店,去在当地的妓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特那发现了他们夫妻隔阂的现实,那就是不在一张床上睡觉,凯特的解释是:“睡觉和做爱并不是一回事。”暂时搁置保罗和凯特之间的情感变化,特那似乎和凯特开始暧昧,他们甚至两个人一起坐火车一起喝香槟甚至一起上床,即使醒来凯特说:“我像什么也不记得了。”这仍是一次对保罗寻找妓女的报复,但是在这之后,凯特和保罗重逢,特那又被搁置在那里,甚至被保罗打发走了——那个总是碰见的艾黎母子是一种奇葩的存在,艾黎每次见到保罗总是要向他借钱去买烟,最后在答应带特那走之后似乎又偷走了保罗的护照去卖钱。

特那就这样没有立场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之后在故事里有限地出现过几次,但是与保罗和凯特的故事似乎没有了瓜葛,只是当保罗染上疾病病逝之后,当凯特在沙漠中遇到了困难,甚至委身于当地土著之后,是特那想办法找到了美国大使馆,最后才将凯特解救出来,但是凯特并没有回到特那等她的那个大酒店,而是去了小酒馆,就是在那里坐着的老人阐述了关于生命的有限和无限问题,当电影在这里走向终结,凯特的回归是一种醒悟,而特那就是一个可以忽略的人物,在整个过程中,特那的存在或者只是凯特和保罗婚姻裂变的某种刺激物,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他们的现实困境,加剧了某种矛盾,但是并不是实质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特那的出现,如果没有凯特和他的暧昧,她和保罗之间的矛盾、隔阂、呵护和最后离开,都一样会发生。

只是一种情节的需要?在缺乏了必然性的故事里,这个奇异的存在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摆设,甚至它使得凯特和保罗之间的感情纠葛也变得游戏化,但其实这反而增加了误读的可能:似乎是因为特那的出现,才使得凯特和保罗变成了老人口中所说“可以任意挥霍”的人生,变成了“情陷撒哈拉”里吞噬了有限的那种无限。再回到保罗和凯特本身的情感中,他们结婚十年,保罗说时间并不长,凯特说时间有些长了;他们分别寻找另外的情感寄托,凯特说:“我们害怕的是不同的东西,我害怕的是孤独,没有你我依然过得很好。”而保罗却说:“那也许是因为,我们都不敢爱得太深。”

两个人的确有着太多的不同,婚姻出现这种状态似乎也正常,但是不敢爱太深的理由来自哪里?害怕不同的东西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安慰?从分道扬镳到再次汇聚,他们既不是游客,也不想做旅行者,只是在一种漫无目的的行走中寻找自己可能遇见想要的东西,这便形成了一种悖论,而这个悖论似乎也就变成了老人所说的挥霍,而当保罗甚至连生命都挥霍掉了,这种“不敢爱的太深”才变成了永恒的追求。保罗没有征兆地染上了疾病,凯特作为一个妻子,也作为唯一的同行者,开始照顾他,她四处寻求当地人的帮助,他搭上卡车去往一个军事点,在那里保罗得到了暂时的救助,但是似乎已经无力回天,在保罗逐渐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凯特一直守在他的身边,“我想回到过去。”保罗对她说,过去是十年前最初、最纯的那段时光?但是他又说:“这些年我只爱你一个。”凯特说:“我在这里,我不走。”保罗还是呼唤着:“和我在一起。”这是一个预见了生命将逝的人最后的告白,不管是回到过去还是不想凯特离开自己,保罗似乎已经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不应该再被挥霍。而凯特也在这生离死别中审视自己和保罗的情感,没有说出“我也爱你”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这种情感的最后表达中反而看见了和生命有关的宝贵存在。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凯特开始了自我返回,开始告别成为“旅行者”。如果说保罗的死促使她审视生命,那么异域陌生之地的困难则使她放弃了“永远不会回去了”的打算,她卖掉了行李,她加入了驼队,她蒙上了面纱,她委身于当地的头目,在这个意义上,她以异化的方式换取一种平安的存在,在她的世界里是无边无际的荒漠,是漫天飞舞的尘沙,是遮蔽的天空,甚至是生命不确定的惶惑,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她看见了绝美阴冷的月光,看见了如朝觐般坚定的驼队,看见了异域风情的仪式,但是对于凯特来说,她已经不再是一个沉浸其中不想回家的旅行者,她想告别着无限的挥霍,像离开着无尽的遮蔽。这是外部环境对她的刺激和考验,甚至凯特的整个后半段旅程都变成了这种折磨中的逃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破败的土墙,阴暗的窄巷,肮脏的街道,集市上血淋淋的肉块,无处不在成群的苍蝇,是让凯特产生了对自我迷失的凝视,走入这片土地就是迷失的开始,而保罗的死看起来是从内部带给她一种醒悟,但其实也是外部促成的结果,所以保罗死亡作为一种偶然事件似乎解构了必然的醒悟意义——如果保罗不染病,如果保罗不死去,如果两个人还是以旅行者的身份感受异域风情,是不是他们就不想离开这里?是不是他们就不会体悟生命?是不是他们就不会说出“这些年我只爱你一个”的终极表白?

所以,他们的内心依然处于被外部架空的情境中,在这个意义上,保罗的死亡,凯特的逃离就缺乏了必然性,而最终她的回归也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就像特那的离开。所以即使返回了小酒馆,即使面对独语的老人,这一种对于生命的感悟也只是属于贝托鲁奇设定的这个从不张口的观者,所以当无限的沙漠成为迷途,在“情陷撒哈拉”的故事里,在“遮蔽的天空”之下,它只是一个迷失在有限里的偶然事故。

 3 ) 停留,或继续走

      我最欣赏欧洲文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执着探究。相比而言,我们的文化就轻描淡写得多,难得糊涂得多,当然,也简单无趣得多。《神曲》、《浮士德》不必说,单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复活》、《罪与罚》,就足以令我们汗颜。余华的《活着》,已经算用力了,但是高下一看便知。这个比较大的问题对比起来,躺枪者太多,不说也罢。《情陷撒哈拉》算不上是多重要的电影,甚至不甚有名,但是在人本质思考这方面走得仍然足够远——双重的走和迷失。

   一对夫妇和他们的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朋友从美国来到了撒哈拉沙漠。丈夫波特是音乐家,妻子凯蒂是作家,朋友似乎职业不明(没太注意)。他们先是就旅行的本质展开了讨论,丈夫是没有目的,而朋友最终是要回归。我们的生命是否有个什么目的?是否就是一场旅行?这些耳熟能详的老问题浮出水面。我奇异的是,电影对旅行的文化隔膜的强调。电影不断给出长镜头,让我们饱览了沙漠的瑰丽风光。一望无际的沙丘,还有骆驼和水中的绿洲。但是更诡异的是文化沟通的不便。语言不通还是简单的,更重要的文化的陌生。我们看到一堆堆的贫穷和貌似野蛮未开化的、把全身遮得只露出眼睛的阿拉伯人,和无数望而生厌的苍蝇。大家都在打量着“异乡人”。我从影片中多次看到这种打量。在电影中,沙漠似乎就是人生,而闯入者,就是试图窥探和发现的人了。

    发现了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么。波特和凯蒂在一个黄昏,骑着自行车在沙漠中游荡。非常浪漫的风景和音乐。人总是会被类似的风光打动,因此,他们发僵的关系终于也有所润滑。他们之前所做的“错事”被一笔勾销,抵达了爱情的根部,寻找到了牢不可破的东西。也可以说,到这里,是一次人性弱点的治愈。这么说当然可以说通,但是分明还没有到位。电影呈现出混乱的一面,一如我们的生活——艺术作品总是那么光洁,删掉了不需要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再影片是保存的。正因如此,故事仍旧马不停蹄地发展。

    波特伤寒了,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问题是有层级的,生存和生命的问题更大的时候,其他就次要了。波特是个有钱的美国佬,经常用钱来摆平一切,也相信可以摆平一切。他付账时,把钞票团扔给对方,傲慢无礼。但是,他遇到了困难。凯蒂辗转带他到条件很差的军营——这也是当地最有医疗条件的地方。沙漠的风吹起来了,似乎末日来临,空旷的屋子处处透气,来不及堵塞。凯蒂在集市不断徒劳地央求祷告,没有人帮助她。医生也无能无力,波特还是死了。生命,波特很年轻的生命,能用什么挽救回来?也不是一种感慨,而是死亡感觉的弥散,因为这个东西随时笼罩着每一个人,哪怕是年轻的生命。原始的手鼓敲击着,听一段付一段钱,神秘而世俗,这些都是仪式,虚空的花架子。

    凯蒂遭到了当地居民的性暴力。她也许想这样。凯蒂身体内部充斥了破坏感,情欲旺盛,与理念的闸门反复较量。生命的这种破坏感如何释放?遏制抑或冲决,都会带来灾难。凯蒂并不明确答案,或者说,她不明确后一种灾难的后果。凯蒂写作,一页一页挂在房间里。文字表达的,就是她的生命体验。美国大使馆搭救了她,但是她却选择退缩,不回美国。我很理解,对于一个无根者说,在哪里生活,根本不是问题。当她被某一个问题郁结住的时候,只能自己寻求解脱。
    
    影片中的智者最后又说了一些生命不要奢侈的似是而非的话。凯蒂在一次谈话中说,喝香槟可以,人生哲理就免了。那些闪闪发光的哲理,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肌肤认识的。很多哲理,你明白了也不要试图传授别人,因为他要获得,是需要用经历来换的。人一代代生息,却没弄明白基本问题,原因就在这里。前行的每一步,都是血迹。

 4 ) 在遮蔽的天空下迷失

    老贝的片子经常让人觉得很闷,《巴黎最后的探戈》很闷,《偷香》很闷,《梦想家》因为那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年轻不羁的心显得要明快些,但是仍然有些暗暗的沉闷在其中。这部《遮蔽的天空》很闷,一如片中的沙漠,显得浩瀚广大,但是遮蔽的天空和无尽的黄沙仍然给人沉闷之感,在遮蔽的天空下,爱情、婚姻、道德、人生,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使得故事分外沉重。
    在情节上,片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妇波特、姬特,和友人雷纳来到沙漠。十年的时间,显然对于已经超过七年之痒的婚姻,这是个“危险”的时刻。而这对夫妇之间已经充满了问题,他们对彼此似乎已经不再有太多挂念和在乎,加上一个同行的英俊的友人,接下来的故事似乎不难猜测。看这部电影时,我总是想起《英国病人》,两部电影发生的时代相差不大,同样有沙漠中爱的动摇和迷失,同样有个悲剧性的结尾。在《英国病人》中,男人抬着女人的尸体,无助的面对漫漫黄沙。在《遮蔽的天空》中,女人面对在重病中日渐虚弱的男人,无助的哭泣和呼喊。在两部电影中,沙漠都是让人迷失的地方,它是广阔的,面对广阔的天地,面对黄沙和天空的分明界限,初来的人受到的震撼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对于正犹豫,正迷茫,正觉生活无趣的人来说,这样的环境会让人心头一振,同时在振奋中寻求改变。波特和姬特似乎都已经对婚姻感到无趣,所以波特会拉下妻子去找沙漠的女人感受“异域风情”来忘却现实的无趣,他甚至将妻子抛给雷纳,与他们分道而行。
    但是,改变也在发生,起初是“出轨”似的改变,接着是“回归”似的改变,在波特甩掉友人雷纳后,他与姬特在遮蔽的天空下,在沙漠中似乎又找到了彼此爱的绿洲,而悲剧也就从此开始。最终,波特死于霍乱,姬特在沙漠中颠沛流离。片中那个出现不多的画外音的老人扮演着一个阐释者的角色,讲述着时光与人生的无常。波特将生命留在了沙漠,姬特将心灵留在了沙漠,和很多同类型的电影一样,片中金发碧眼的白人总是和所处的环境显出一种反差。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茫茫沙漠,不再是他们熟悉的环境,他们在困境中显得举步为艰。片中,当波特在重病中呻吟时,姬特在人群中绝望的寻求帮助,却无人回应,她只能眼睁睁看着爱人死去。他们是旅行者,而非游客,所以他们不是在安稳的地方欣赏风景,而是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在异域寻找生活的重生,寻求遮蔽的天空以外的风景。波特和姬特的感情已经被遮蔽,他们的爱情正如遮蔽天空下的沙漠,显得有些枯燥而荒芜,所以他们寻找着绿洲,却都错将树丛当绿洲,最终发现真正的绿洲就是彼此,但是为时已晚,正如旁白的老人所说,“因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乃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任意挥霍的源泉。”,然而这源泉不能让沙漠中长出永存的爱的绿洲,当绿洲刚刚显现,他们却要面对生离死别。
    一般来说,发生在如沙漠,丛林,草原之类的地点的电影都免不了要渲染一番当地的风土人情,当时,有时候过于刻画美景又往往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情况,让一部剧情片变成发现频道的记录片,让观众光记得美景,忘了故事。我感觉,在这点上贝托鲁奇还是拿捏住了分寸,沙漠的异域风情他刻画的还是比较丰富,不光有风景,还有当时的社会生态,基本上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而这样的环境恰恰是片中故事的重要烘托,如遮蔽的天空,在波特病时那些音乐表演者,定居点的喧闹集市等等,都出现的恰到好处。当然,还有本片的音乐,既有当地风土的本生音乐,背景不断出现的一段音乐更是渲染着一种哀宛的气氛。
    总体看,这片讲述的故事有些悲凉,有些沉闷,很容易让人将之列入所谓的“文艺片”之列。但是,在一个并不新鲜,并不曲折的故事下,贝托鲁奇仍然尝试着探讨人生,时光,抉择之类的大话题,他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恐怕就是仁者见仁的问题了。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29951.html

 5 ) 物是人非事事休

  其实家里一直都拥有着这部片子的碟片。妈妈她很喜欢,放在《巴黎最后的探戈》旁边。
  前段时间,帮朋友说起爱情的真谛。得出的结论是去看《遮蔽的天空》。于是我就在今天看完了。说实在的,看的过程是闷闷的,喝着咖啡咀嚼着白面包,觉得自己宅的很,也许没有资格看这部片子吧。中间也一度想要放弃。早前商业片看太多了。
  只是看好了以后开始细细品味的时候,觉得实在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是一部值得看很多遍的片子。

  “See, Kit, All those years I lived for you but I didn't know it. And now I do know it...”

  我想所有人都会注意到这句话。那是所有人也不愿触及的爱情禁地。Potter与Kit的问题是他们爱对方太深却自己不晓得,而且始终在小心翼翼的不让自己陷进去。也就是所谓的爱情中的主导者。谁都想是主导者,所有都是处心积虑的想要表现出来是主导的那方,不让自己陷得太深,至少要表现的比对方浅。心里想着对方是爱我的,他吃定我了。这样就心安了。
  所以我们总喜欢找一个爱自己的而不是自己爱的。这样也许很容易得到幸福。但却不是真的幸福,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以后的以后会爱上他。而两情相悦又是那么复杂,可望而不可即。而要付出许多才能得到的“我爱的人”,在这个快速消耗着的社会,是很快会被放弃的。几年追求换来的结局?别傻了,现实点吧。那只是得不到的执念!嗯,确实是会被这样讲的吧。
  所以Potter在生命的最后找回了得到爱情的勇气,勇敢的承认了他爱Kit,他为她而活。Kit也用自己的灵魂陪葬了Potter。电影的后半段是Kit为Potter举行的仪式。她为了他,把自己的灵魂和爱人的勇气永远的留在了撒哈拉。
  最后,Kit回到了最初的原点。可是她已不是她。

 6 ) [Sheltering]遮蔽的天空

看完《遮蔽的天空》,相比起情陷撒哈拉的翻译,我更喜欢遮蔽的天空,情陷会让人误解为一部爱情文艺片,遮蔽的天空含有的隐喻太多。看完后,说实话,我心里很压抑,尤其是在今天这个阴阴的下午,更让人觉得有点受不了。电影里很多的镜头此刻反复在头脑中重演。想起波特最后说的那些话。他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是为你活的。有些爱情,拥有的时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已经十年,连你的呼吸都熟悉的仿佛是自己的。一直看不明白,为什么他会伏在她身上哭,那样的绝望。贝托鲁齐借撒哈拉的无边沙漠谋杀这段爱情,他给他们一个绝境。那些分不清晨昏的光,是爱情最后的回光返照。走不出撒哈拉,走不出这片遮蔽的天空,走不出爱的绝境。

这是一个太悲凉的故事,他们相爱太深而不自知,影片后面三分之一的部分全部展现的都是姬特心灵的陪葬,也是这部分让我的心压抑得无法呼吸,她跟着骆驼帮穿行在沙漠深处,在一群语言不通的异族人之间,跋涉,辛劳,吃他们的食物,像奴隶一样交出自己的身体。这部分的镜头拍的相当棒,漫地黄沙,头顶的蓝天,沙漠中极致的美被贝托鲁奇的镜头一一收藏。然而,在镜头之外却让人感觉心之苍凉, 在这些人间胜景中,姬特就像一个圣徒,走过了她的炼狱。

影片最后的镜头回落在他们最初的旅店,回在那个老人的脸上,画外音响起老人的声音: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因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乃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任意挥霍的源泉。

Things happen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 And a small number, really.
生命中发生的事情仅有那么几次,是的,或许只是很少的一次。

How many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an afternoon so deeply a part of you that you can't b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o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童年,午后,一生中挥之不去的人事,这样的下午能回忆起几个?也许有四、五个,也许还没有这么多。

How many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moon rise? Perhaps 20.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一生中见过几次日出月落?或许有二十次吧?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

 短评

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是在坂本龙一的纪录片里,那时我被电影明快而深沉的色调所吸引,却并没有体会到音乐赋予了这电影如此的浓烈与沉重。整部电影迸发的张力仿佛镜头中那无边无际的黄沙一般,从银幕里仿佛要将你吞噬殆尽。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次看到如此隐忍又强烈得要冲膛而出的情感是什么时候了,那种近似疯狂的情绪仿佛一直流动在你的血液中一般,此刻它和着非洲与阿拉伯文化的节奏与韵律,在你的身体中猛烈撞击着,那种情绪中的崩溃伴着解放解放,也随着女主颠沛的命运散漫开来,并消声在陌生的异域之中。我在非洲的回忆随着这部电影的展开一点点苏醒了,那种燥热和渺小、颠簸与荒芜,原来都沉淀在了我内心的深处。我毫不怀疑这将是我今年北影节的最佳影片,因为它充斥着的不朽的绵延韵味,多么隽永的一曲赞歌。

8分钟前
  • 1先森
  • 力荐

一生中见过几次日出月落?或许有二十次吧?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

13分钟前
  • 小天猴大眼萌
  • 力荐

北非之旅,美国夫妇,一开始为妻子不信任之男性旅伴,行为古怪之英国母子……故事背景与角色初设,像不像那部新版擒凶记?但它到底还是贝托鲁奇,而非希区柯克。没有了悬念惊悚与护国救子,只有奇情别恋,异域风光,尺度镜头,以及……霍乱时期的爱情。

1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看到最后他说出:一生中见过几次日出月落?或许有二十次吧?然而人们觉得一切都可以任意挥霍。我又想到了三毛:“你在想什么?”荷西说。 “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2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4.5 阿拉伯人的种种举动,其实对女主角和观众构成双重的无法理解,贝托鲁奇决定只用光影去表现人脸最微妙的细节(一瞬间甚至有伯格曼的感觉),并要求我们用感性去理解一种完全的陌生、孤独和恐慌。除了老头的视点不太对,其他完美。爱是瞬间的欢愉和永远无法替代的痛苦。

2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没有哪一秒不想冲进银幕里自拍。

24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说白了就是部公路片 但贝托鲁奇的镜头永远有种魔力 引人遐想 自然香艳 好像夏日午后做了一个汗津津的长梦

25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推荐

贝托鲁奇水好深。CD1和CD2是同一部片子吗?真是环境决定剧情啊,完全屎尿未及。

29分钟前
  • 胖丁
  • 推荐

我们在物质与文化基础的遮蔽下,肆意挥霍微小的生命能量,终日纠结于自设羁绊的诸色困局:这大约就是贝托鲁奇试图传递的信息。但遗憾的是,贝托鲁奇并未用电影语言做出有力的诠释,整部影片浮于表面偏重猎奇。贝托鲁奇的异文化三部曲,都存在这种起点高端而无力支撑的尴尬。【7↓】

32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还行

最壮丽的风景最粗鄙的族群。自私的不太理解安逸生活过惯了去冒险的人,都是一些缺医少药贫穷落后的地方,在这种地方生病基本等同死亡。但是没有人去冒险也无法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全貌,还有那么多原始封闭的村落。后半部分女主陷入盲山一样的故事。所以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爱情?我想更多的展现了蛮夷之邦与现代文明的对比。贝托鲁奇果然少了不情色部分

34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此片十几年前就看过,看了原著重新看一遍,更发现这个文本很难被影视化。只看电影不看书,一些段落很难理解,显得支离破碎。影片难得之处:1、性爱的实存感,2、沙漠的存在,3、马尔科维奇长了一张存在主义的脸 4、鲍尔斯旁白 5、坂本龙一配乐太妙了。

39分钟前
  • blueshadow
  • 推荐

大闷片,老贝托鲁奇已然放弃叙述和情节,把情绪放逐在撒哈拉上。片尾终于有了一番说教,但显得很牵强。此类表示迷失的电影不一定非得搬到沙漠去拍,纯粹借助布景来表达主题未免太无力。配乐和画面很美,但那属于坂本龙一和撒哈拉,与老贝一点关系都没有。

41分钟前
  • 秦皇岛海怪
  • 还行

空旷.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因为不知何时死之将至,我们乃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任意挥霍的源泉。      Things happen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 And a small number, really.   生命中发生的事情仅有那么几次,是的,或许只是很少的一次。      Ho

46分钟前
  • 大v
  • 推荐

旅者和游客的区别。非洲真是个让人向往又令人恐惧的地方啊。不过最后半小时我有点看不懂⋯⋯

4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怎么看都想起面纱。以为人死掉就完了呢,结果又压寨去了。可能是要更深刻一些吧我猜。John Malkovich怎么看也不顺眼。我又糟践一片儿。。。

49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北影节2019#收获的第一个惊喜,《末代皇帝》后贝托鲁奇斯托拉罗坂本龙一再次聚首。斯氏完全神级的运镜和色彩,对光影和眼神的捕捉,搭配教授悲怆的配乐让人整场沉浸其中。游客出发后就会想家而旅者是抱着永不归来启程,一段疏远的婚姻在撒哈拉大沙漠的探险中被彻底逝去,从中思索有的人穷其一生也无法想明白的生与死性与爱的关系。在陌生神秘原始直观的北非地貌中迷失,西方文明的自我审视与情感的重新发现到放逐体会寻找人生中活着时存在的那种感觉。最后一镜的调度和表现也可以说是影史里最好的结尾之一了。太阳宫太平洋巨幕厅修复版。

54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北影节留影#被遗忘的经典,震撼。能将旅行与情色、婚姻、历险,人生感悟等衔接地如此天衣无缝的,恐怕也只有伟大的Bertolucci了。沙漠的景色绝美如画,教授的音乐锦上添花,童年记忆还剩下多少,人生中你能看几次月缺月圆,只有老天知道。

58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And then Kit was her name.

59分钟前
  • 推荐

客死异乡的悲哀。。main theme由坂本龙一演奏非常契合电影

60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北非留孤影,魂断撒哈拉。在恶劣的环境下失去生命,却重新找到了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北非撒哈拉的景色配上坂本龙一空灵的音乐,悲怆感油然而生。后半剧情较为拖沓乏力,还是过于简单,空有大漠驼队的壮观景色,摄影配乐极佳。但还不够《英国病人》的史诗气魄。三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