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密码(粤语版)

正片

主演:汤姆·汉克斯,菲丽希缇·琼斯,本·福斯特,奥玛·希,伊尔凡·可汗,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安娜·乌拉鲁,沃尔夫冈·施特格曼,阿提拉·阿帕,乔恩·多纳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 / 匈牙利语言:英语 / 法语 / 年份:2016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1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2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3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4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5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6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13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14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15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16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17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18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19但丁密码(粤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但丁密码(粤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但丁密码》改编自丹·布朗2013年的小说《地狱》,讲述了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在意大利一所医院中醒来,发觉自己头部受到重创且失忆,同时还受到多组人马追杀,女医生西恩娜·布鲁克斯(费莉西蒂·琼斯 Felicity Jones 饰)帮助他逃出医院,寻回记忆,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隐藏在但丁、米开朗琪罗等大师作品里的一个惊天阴谋,有极端邪恶的科学家妄图利用病毒把地球变成但丁《神曲》中描绘的地狱。50英尺高的女人好汉两个半 第七季无宿之身书谜第一季抽搐症候群大象与蝴蝶失心者钢铁骑士物归原主2007故乡桃花运格雷塔独身一人追击吸血鬼姐妹 2秋寒江南老家门口唱大戏暗斗魔发仁川登陆作战国语百万新娘之爱无悔扑通扑通我的人生哈丽特(粤语版)我心遗忘的节奏见习爱神脚步2020魁拔之幽弥狂灵魂奔跑者怪客2015木头美人国家公诉核弹十段生命的律动戴茜·克洛弗的内心妖女迷行第一季一不小心爱上你2011黄埔滩头领航员追凶五十年读心(2019)使命召唤樱桃魔法THE MOVIE~如果30岁还是处男,似乎就会成为魔法师〜冬末极速漂移乱世英豪

 长篇影评

 1 ) 没看懂的点进来,我来解答

《但丁密码》是“罗伯特兰登”系列电影的第三部,是解谜类的惊悚悬疑片,前两部分别是《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其原著是丹 布朗的“罗伯特兰登”系列小说的第四部,叫《地狱》(其实电影版的英文名和小说一样的,然而中文译名……),前三部分别是《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失落的秘符》,第三部《失落的秘符》因为不好拍成电影所以没拍。

我作为原著党,自然是要在这个系列的电影版上映的第一时间跑去舔的,然而这次大失所望。如果只是节奏方面的问题的话我还不至于失望,但是出问题的地方是剧情的逻辑(涉及剧透,所以具体的留到后面再说),这就不能忍了。

另外,紧张感是有了,可为了侧重追逃戏而把解谜戏拍得太略,作为一部悬疑片来说这很不好。

最值得称赞的是表演和配乐。男主演是汤姆 汉克斯,配乐是汉斯 季默,这两个名字摆在这就不需要细说了。


我还要吐槽一下选角,原作里伊丽莎白非常美,西恩娜也很漂亮,我在第一次看到电影版的这俩角色的形象时表示心碎……

1.片中世卫组织秘书长辛斯基是一个和兰登差不多年纪的中年女子,而且跟兰登还有过一段恋情。而原作中辛斯基其实是一个年逾花甲但风韵犹存、有女神般气质的、十分端庄的银发老太太,之前和兰登不认识。


2.西恩娜在原作里是金发(其实是因病而变光头,戴了金色假发),而且很漂亮(电影版里其实也挺不错的,但跟我看书时脑补的金发版本确实差别太大)。另外她其实是个神童,智商高达208,但片中只表现出了她惊人的知识储备,没有表现出她的高智商,在原作中有很多地方都表现了她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兰登就是靠她才能多次顺利躲过追捕的。




然后是答疑时间,因为如果你没看过原著的话,当你看完了电影版之后你肯定有地方没看懂,没关系我来为你解答(如果你看过原著,也可以往下看我有没有说对):


关于很多细节,电影都没有解释清楚或者是没有表现得够好:

1.疯狂科学家佐布里斯特(本文中简称“疯子”)想干嘛?

他坚信世界人口已经超负荷,再这样下去世界必将毁灭。并且认为黑死病就是上帝用来调节世界人口的一次行动,所以他决定也通过研发并传播瘟疫来减少人口,并拯救世界。(虽然这样看起来这个理由很二,但关于世界人口这点,原作中他真的是有理有据,而且曾跟辛斯基发生过一次辩论,辛斯基被说得无言以对。讲真,从动机方面,我个人是支持疯子的。至于那场辩论,太长了不发图了。)



2.疯子研发的病毒是干嘛的?

原作中后来有提到,直接看图,总结起来的意思就是通过随机使人不育来大量减少世界人口。(我觉得这点很聪明,因为他这么做并未杀人,甚至包括有时会被认为是杀人的堕胎行为,巧妙避开了“为了救人而故意杀人”的道德争议,但强行绝育这一做法的正确性我就不讨论了)



3.那他为什么要这样故意搞个大新闻?又为什么故意留线索让人有机会找到传染源?

他之所以要搞得这么戏剧化,说白了就是为了装逼。他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拯救了世界,所以才要发那个视频;而他留下的线索其实是用来嘲讽辛斯基的,他想让她根据线索成为第一个找到源头的人。但他还没蠢到提前通知人来阻止自己,所以这个视频是原定于“爆发日”才发给全世界的,而找到源头的线索其实是原定于“爆发日”后才发给辛斯基的,但辛斯基却提前找到线索了,所以才有了阻止此事的机会。



4.“教务长”所领导的组织具体是干嘛的?

 其实教务长的组织叫“财团”,是负责给客户提供一切隐私保护的,确保客户不会被人找到,好让客户偷偷做任何要做的事。西恩娜曾是“财团”员工,而疯子这个客户就是西恩娜介绍给“财团”的。



5.“财团”给疯子提供了哪些服务?

首先是提供了假身份和隐秘住处,好让他能随便去哪以及随便干嘛;其次是阻止一切想要找到他的人,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最后是按疯子预定的时间把视频发给全世界以及把线索发给辛斯基。



6.那那个女杀手以及医院那出戏是怎么回事?

世卫组织在预订时间前,也就是说线索(也就是那个法拉第投影仪)还没发给辛斯基的时候,就查出了这东西并拿到手了,“财团”为了补救,决定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夺回投影仪。此时世卫组织已经请了兰登来帮助解谜,但是女杀手搞砸了,暴露了自己,被兰登发现了,“财团”为了补救这次的错上加错,就导演了兰登医院失忆的那出戏,其中有西恩娜的帮助。然后,又出意外了,西恩娜突然不按剧本走了,带着兰登跑了,“财团”于是决定干脆除掉兰登。最后,“财团”发现视频的内容了,觉得又不该继续帮疯子做下去,于是决定找辛斯基和兰登合作。



7.西恩娜这边又是怎么回事?

女主的动机和结局在电影里都跟原作不一样,下文会说。




然后,关于很多细节的改动,是我认为很不好的。

改动最大的就是女主线和传染源引爆方式,在电影里,女主和疯子相爱了,并协助疯子完成其计划,故意利用了兰登,最后为了引爆传染源而被炸死了。也就是说,电影版里,女主的立场完全是跟疯子站在同一边的。

电影版有一个细节:回忆里,疯子直接给了女主找传染源的最后一个线索。

作以下几种假设并逐一分析:
1.传染源需要人手动引爆。
如果是这样的话,疯子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最信任的女主传染源所在而是出谜语呢?万一自己出意外不能引爆了而女主又没解出谜语呢?这逻辑有问题。

2.传染源定时自动引爆但也可以手动提前引爆。那女主为什么还要急着手动引爆呢?投影仪已到手,接下来只要配合“财团”演戏确保兰登在引爆时间到之前不继续解谜了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突然叛变而带着兰登去找回记忆并继续解谜呢?这逻辑有问题。

也就是说,这电影版的改动使得故事有着逻辑漏洞。





那么原作中关于女主的这部分的剧情其实是怎样的呢?如下:

女主跟疯子确实相爱了,而且女主确实是疯子的世界人口理论的信徒,后来疯子因为身患绝症而不再想连累女主,所以突然和女主分手了并消失了,于是女主就拼命找他。

后来女主收到了疯子的来信,信上说明了研究成果,女主看了之后慌了,觉得这东西太可怕,于是决定要阻止,但她不知道地点。

而她之所以不去跟世卫组织合作,是为了抢先找到并销毁传染源,以免传染源落入政府手中。因为疯子的这项技术过于先进,她担心政府得到了这项技术后不会销毁,而是会拿去做研究,并研究出别的可怕的东西。

这才是她为什么突然带着兰登逃掉并继续解谜的原因。而且原作中在爬出教堂的时候女主确实想拉兰登上来的,最后由于来不及了,兰登被抓了,女主才不得不抛下兰登跑掉,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故意抛下兰登跑了。

原作中,装着传染源的塑料袋是水溶性的,疯子经过严密计算,只要水流水质之类的条件不突然变化,塑料袋就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溶解掉,所以是不需要“手动引爆”的。

女主找到传染源后,发现塑料袋已经溶解了,然后突然醒悟,疯子给的日期,根本不是开始传播的日期,而是传播规模在全球范围达到饱和的预计日期。

最后是黑暗结局,全球都被感染了,当然,完全看不出症状,世卫组织开始着手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女主原本就是学医的,所以也加入了进来。


这样看,女主的动机比起电影版来说就合理了很多。而电影版为了一个光明结局而强行黑化女主实在是个败笔。


另外,有一个小花絮,原作中女主西恩娜和男主兰登是互相产生感情了的,从结尾时两人的对话能看出来。
虽然两人还是分别了,但那段对话还是挺甜的。





影片还删掉了两个主要角色并加了那个黑人角色,不过其实不怎么影响剧情走向,所以就不提了。

 2 ) 虎头蛇尾

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三部曲,从这个角度没有比较地进行评价,也算中规中矩吧,虽然整体也是英雄拯救世界的套路,但解密的方式还是给人不一样的体验的。
另一个角度的灾难片,虽然一开始满脑子都是黑人问号,但疑惑随人物的回忆碎片的拼接和情节的发展而慢慢解开,和人物一起冒险,剧情的反转也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整体来说还可以。不过,前面对地狱的铺设虽然确实引起了疑问和兴趣,但难免有些故弄玄虚,架构地大了一些,后面收尾略草率,让人觉得没有看过瘾,看完后回过头细想,没有给人留下回味,反而有一种一本正经地说瞎话的意思,一场精英阶层内部的撕逼大战。

 3 ) 解密电影《但丁密码》的艺术作品

【情迷画色】番外 05 解密电影《但丁密码》的艺术作品
原创 2016-10-28 林微云 不合逻辑的诗意

本文内容版权归作者林微云(微博@林微云vv)所有,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投诉到底。如需转载文章请微博联系。欢迎关注微信公共号“不合逻辑的诗意”。 当然,欢迎大家转发到朋友圈分享:)

警告:本文多图,请在wifi状态下打开,当然,土豪请随意:)


临近11月份,一大堆好片上映,最近是《但丁密码》,改编自丹·布朗前几年的新书《地狱》,由《阿甘正传》的汤姆·汉克斯主演,《美丽心灵》、《铁拳男人》和《达芬奇密码》的导演朗·霍华德执导,看起来颇值得期待。作为《达芬奇密码》的书粉,《地狱》中文版一出,微云立刻就看了,前面大部分一般悬疑小说套路,看得饶有兴趣,后面剧情揭晓时,颇有一种我看了好几百页,你就让我看这个的感觉,你们懂的,毕竟珠玉在前,想超越前作很不容易,电影会怎样,估计应该可看。


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红之前,小说类型其实挺多化,但《达芬奇密码》卖了6000万册,于是他就一路悬疑走到黑了,有时候红了也是一种可惜,最可惜的是无法超越前作,但比起他人作品,到底是强了些。主角是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兰登教授,故事发生在佛罗伦萨、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所以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基本与三个城市相关。为了不剧透,微云不分析剧情,只给大家介绍相关艺术作品,让大家看电影不懵圈!

一、 但丁 《神曲》

丹·布朗很喜欢掉书袋,如果阅读量不够艺术作品不了解,确实容易被他吓到,倘若提及作品均读过均了解,就觉得他颇有装逼堆砌的嫌疑,很多作品联系起来牵强,逻辑不严密,但小说嘛,看着开心就好,没必要追究bug。书里提及大量的文艺作品,有果戈理的《死魂灵》,著名的《格雷氏解剖学》,还有在百年英法战争期间第一个用英语写诗的英国作家乔叟、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但丁,无疑《地狱》可以算得上是但丁《神曲》的衍生作品。


Statue of Dante in the Piazza Santa Croce in Florence, Enrico Pazzi, 1865

但丁(Dante Alighieri)是个神人,与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星”,最著名作品《神曲》。但丁9岁那年遇见了影响一生的女神、比他小一岁的贝阿特丽切(Beatrice di Folco Portinari),贝阿特丽切出生银行世家,又嫁给了银行家,死时仅24岁。但丁是单相思,但丁声称仅见过她两次,第一次是九岁时,父亲带他参加邻居家庭聚会,第一次遇见贝阿特丽切,而第二次是佛罗伦萨三圣一桥上,但丁与贝阿特丽切邂逅,这场单相思产生了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新生》和《神曲》。

The famous fresco attributed to Giotto in the chapel of the Bargello

Domenico di Michelino – Dante and his Poem

《神曲》是但丁的梦幻景象,却是对现实的反映,算政治寓意作品,因为政治斗争失败,1302年但丁被没收全部家产,判处终身流放,自死未回佛罗伦萨,客死拉文纳。《神曲》全诗共分三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每部33篇,加起来99篇,再加最前的序诗,共100篇,充满了浓浓的宗教含义,所有选择都与数字3有关,意味着三位一体,最大数字为9,也是基督教含义。最常被引用的就是《地狱》部分,就算现在好莱坞电影电视《七宗罪》、《汉尼拔》系列都从但丁神曲得到灵感,具体就是那一种罪行流放在地狱的那一层。

A recreated death mask of Dante Alighieri in Palazzo Vecchio, Florence

Plague mask

面具在书中是重要线索,首先是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但丁的死亡面具,是在著名诗人死亡时艺术家用石膏敷在尸体的脸上拓下来的,真实再现了但丁面目。另一个是威尼斯著名的鹰嘴面具(plague mask),最初是因为中世纪黑死病医生防治感染的面具,如今也衍变成了威尼斯面具节的经典鹰嘴面具。

二、 波提切利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家,师从韦罗基奥,曾与小他7岁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同学,最著名的作品有《三博士来朝》、《春》(La Primavera 1477)和《维纳斯的诞生》(Lanascita di Venere 1485),上面介绍的但丁画像第一张右边那幅即是波提切利的作品,微云也写过他著名的爱情故事 【情迷画色】10 L.O.V.E 爱情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第八辑,《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均由乌菲兹美术馆收藏。

Primavera (c. 1482) Botticelli

在这幅《春》中,波提切利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对古代神话故事重新演绎,人物线条流畅,色彩明亮灿烂,却又在充满着欢乐详和的气氛中,带有一丝忧愁。画面左上方是风神,他拥抱着春神,春神又拥着花神,被鲜花装点的花神向大地撒着鲜花;画面中间立着女神维纳斯,在她头顶处飞翔着手执爱情之箭的小爱神丘比特;维纳斯的右手边是三美神手拉手翩翩起舞,她们分别象征“华美”、“贞淑”和“欢悦”;画面的右下方是主神宙斯特使墨丘利。

The Birth of Venus, 1486. Uffizi, Florence

1485年完成的《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的另一幅杰作,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从大海中诞生的场景,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强调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而更强调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而且极适合装饰作用。画面中的女神肌肤洁白,金色的长发飘逸,无愧为是完美的化身;但脸上却又挂有淡淡的忧愁、迷惘和困惑。


Sandro Botticelli - Mappa dell'Inferno


另一幅波提切利比较少人知道的作品是地狱之图(La Mappa dell' Inferno),基本上按照但丁神曲的解释画作了地狱,地狱共分为多层,每层安置不同罪名的人们。另一幅更少人知道的就是波提切利的三张嘴吃三个人的撒旦《dante's inferno botticelli Satan》

三、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是不可多得的完美艺术天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其雕塑“大卫像”举世闻名,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无与伦比,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

The Statue of David, completed by Michelangelo in 1504


1499年,米开朗基罗回到了佛罗伦萨,羊毛同业公会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一件巨大的大卫雕像,用以表现圣经中的犹太英雄大卫王,作为佛罗伦萨自由的象征,完工后摆放在维奇奥宫前的领主广场上。1504年,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大卫像,描绘了战斗前的大卫。雕像面色坚毅,头部左转,颈部的筋凸起,似乎正在准备战斗。他的上唇和鼻子附近的肌肉紧绷,眼睛全神贯注地望着远方。这杰作突显了米开朗基罗非凡的技术和出众的想像力,奠定了他作为雕塑家的地位。插曲就是当时死对头达芬奇企图多方游说,不让大卫像放在维奇奥宫前的领主广场上,结果没成功,现在广场上的是复制品,真品在博物馆里。剧里还提到了另一著名雕塑《奴隶》(Prigioni)。

Michelangelo's Pietà, St Peter's Basilica (1498–99)

1497年11月,法国驻圣座大使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雕塑圣殇像(哀悼基督),这件雕塑后来成为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委托合同在次年8月签订,作品完成时米开朗基罗年仅23岁,作品受到了无数好评。雕塑完成后,米开朗基罗在雕像中圣母胸前肩带上刻下了MICHAELA 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 FACIEBA(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所作),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有签名的作品,至今保存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里。

Michelangelo, Boat of Charon and the Damned with Minos, The Last Judgment, 1534–1541, Sistine Chapel

1505年,受新任教宗儒略二世之邀,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儒略二世委托他为教宗自己设计陵墓,同时,米开朗基罗受委托为西斯廷礼拜堂绘制天顶画,大约花了4年时间(1508年至1512年)。根据米开朗基罗自述,是多纳托•伯拉孟特和拉斐尔说服了教宗委托米开朗基罗在他不熟悉的媒质上进行创作,他认为自己是比较牛逼、充满男人味的雕塑家,而非画家。米开朗基罗取材于旧约圣经中的创世纪,作品描绘了343个人物形象,中心部分是创世纪中的九个场景,从开天辟地到洪水方舟,自然也包括但丁“地狱渡船者”。

The Last Judgment by Michelangelo

二十多年后,罗马教宗克雷芒七世委托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的祭坛墙上绘制湿壁画最后的审判,然而,克雷芒七世在委托之后不久就死去了。保禄三世继任,并为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壁画在1534至开始绘制,1541年10月最终完成。这件作品规模宏大,占据了西斯廷礼拜堂祭坛的整座墙。最后的审判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临,基督再次来到人世,身边围着圣徒们,对人进行审判,并决定他们的命运。

四、 达芬奇


Annunciation (1475–1480)—Uffizi, is thought to be Leonardo's earliest complete work
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是文艺复兴博学大拿,几乎没有不会的,被传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第一人,《达芬奇密码》里被用太多了,这部里就用得少一些,只有放在乌菲兹美术馆里的《圣母领报》(Annunciation)。这是达·芬奇的早期油画作品,约作于1472年,作品取材于宗教故事,描绘有一对双翼的天使来朝拜年轻的圣母玛利亚,告诉她怀孕了,救苦救难的基督将要出生。画幅右侧房子入口处附近书架前的是圣母玛丽亚;左侧跪在草地上的是来报的天使。圣母看似端庄沉稳,却难掩内心激动和将要做母亲的欣喜,天使的美丽柔软面部表现出对圣母的虔诚和恭敬之情,百合花是基督的象征。

五、瓦萨里


Giorgio Vasari ,The battle of Marciano in Val di Chiana

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和建筑师,以传记《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留名后世。作为画家,瓦萨里的艺术成就在文艺复兴时期不起眼,但是作为艺术史学家,他可是鼎鼎大名,其《艺苑名人传》长达百万字,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对后艺术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代表作是佛罗伦萨市政厅内一系列壁画,他的壁画就是画在了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的壁画之上阿,把两个大拿的画作都覆盖在了后面,神死了。

在佛罗伦萨五百人大厅壁画中的乔治奥·瓦萨里《马西阿诺之战》,占有身高的绝对优势,这幅两军对决的画面恢宏震撼,有十六米长,超过三层楼高。整幅画以棕色和绿色为主,加上一些红色的色调渲染,这幅描绘士兵、战马、长矛与战旗在一处乡野山坡上混战的全景让人赞叹。兰登教授具体发现了什么线索,就不给大家剧透了。

六、古斯塔夫·多雷

Gustave Doré, DanteAlighieri, Inferno Plate 8 (Canto III Aban don all hope ye who enter here)

Doré's huge collection of black-and-white etchings depicting everything from the tunneled entrance to Hades

Doré's engraving of Geryon(吉里昂,希腊神话里被Hercules杀死的三体有翼怪物,一个带翅膀的怪物,长着有毒刺的尾巴,住在恶魔沟之上)

但丁的地狱:很多很多裸体的人,攀爬着,形成肉体堆成的三角形

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是19世纪法国著名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1853年为拉伯雷的小说作插图大获成功,此后被出版商邀请为多部世界名著作画,成为欧洲闻名的插画家。多雷的作品多是黑白两色。他的作品充实饱满、层次分明、质感强烈。他会用极细的线条编织出物象的表面和体块,以线条的疏密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多雷的作品光感强烈,对色彩的暗示到位,立体感很强,无论是宏大的场面还是单独的个体都能很好的表现。多雷曾为但丁《神曲》画过插图,《地狱》里就多次提到这些插图,作为解谜的线索。
 

七、其他艺术作品

希望大家看到这里还没有晕,下面的艺术作品就比较零碎,简单介绍一下就行。


Cylinder seals invented by the Sumerians in3500 B.C
苏美尼亚人发明的滚筒印章,这个东西也因为丹布朗的《地狱》这本书火了,滚筒印章是古代近东地区普遍使用的印章,通常刻有“图案故事”,在湿的粘土上滚动按压后,可留下连续的图案。滚筒印章发明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近东地区,具体位置在现今伊朗西南部的苏萨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乌鲁克。滚筒印章的发明与后来楔形文字的发明有着密切联系。


Rodin's The three Shades from The Gates of Hell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是法国雕塑家,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除雕塑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插图、铜板画和素描,他还写过几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艺术论》,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维克多·雨果像”,“阿根廷总统萨米恩托像”等。

1880年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法国工艺美术馆青铜大门做装饰雕刻,罗丹构思时想到了吉贝尔蒂为佛罗伦萨洗礼堂所作的青铜浮雕大门“天堂之门”,他决定以但丁《神曲·地狱篇》为主题,创作雕塑《地狱之门》。《地狱之门》门楣上方是三个模样相同,低垂着头颅的男性人体,被称为《三个影子》,《三个影子》后被制成了高192厘米的青铜群雕,他们的视线将观者目光引入“地狱”,门楣下面的横幅是地狱的入口,即将被打入地狱的罪人们在做着最后的痛苦挣扎;横幅的中央是一个比周围人体的尺寸要大的男性,他手托着腮陷入沉思,被称为《思想者》,《思想者》后来被制成了高200厘米的青铜雕像。

Bouguereau's strangely erotic vision of Dante and Virgil watching two nude men locked in battle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是19世纪末的法国学院派画家,他常用神话作为灵感,以19世纪的现实主义绘画技巧来诠释古典主义的题材,并且经常以女性的躯体作为描绘对象,是当时法国沙龙画家中的佼佼者。

《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这幅画的主题取自于《神曲》中所描绘的,但丁被维吉尔邀请一起游览地狱的场景(左边的2个路人才是但丁与维吉尔,头戴橄榄枝环的是但丁)。这幅画却一改布格罗作画常规,以狂烈,鲜明的色彩,来表现地狱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在画面最中心的位置,是2名互相厮打的罪人,其中一人抓住另一人的侧腹,并撕咬他的喉咙,这说的是暴怒。紧接着他们后面,是一名无力摊躺在地上的人,他漠视眼前发生的一切,这说的是懒惰。而更远处,的人群,分别描绘了傲慢、妒忌、贪婪、贪食和色欲。

William Blake's sinners swirling through aneternal tempest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布莱克14岁当雕版学徒,于1779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布莱克后来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从1824年至1827年,布莱克带着病痛为但丁神曲画插图,但死前未能完成,去世时留下了102版图纸,包括基本的草图和充分发展的水彩画,其中一套水彩插画原稿共68幅,画作都满含了慈悲,集中表现了罪、罚、报应和救赎等主题。这些图纸从未公开,保存在利内尔手中。1913年曾借给泰特美术馆展出,五年后被拍卖,分散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

Stradanus Illustration of Phlegyas paddingthrough submerged bodies on the river Styx
史特拉丹奴斯(Stradanus or Jan Van der Straet,1523~1605)是16世纪佛兰德斯画家,这是其所作《神曲.地狱》第八篇的插图。这里是地狱的第五圈,愤怒和懒惰者正在受罚,而两位诗人正由恶魔菲烈基斯(Phlegyas)撑船渡过冥河。插图中一些魔鬼的形象体现出欧洲北方的绘画传统。但丁写道:“在人世时,他是一个傲慢的人物;他的一生没有留下一点美名:所以他的鬼魂仍在这里暴跳。世上有多少人现在还自以为伟大的帝王,结果将留下千古的罪名……”

Bayros's tortured sould hudding beneath ahail-like torrent of scalding pellets and droplets of fire

Salvador Dali's eccentric series ofwatercolors and woodcuts

上面还有达利和弗兰·兹·冯拜劳斯(Franz von Bayros)的两幅小画,大家先看着眼熟眼熟,真的还看不懂,就只好去找影评剧透啦。

✨🌙⭐️🌟💫✨✨✨✨✨✨✨✨

欢迎关注“不合逻辑的诗意”

 4 ) 教授,你还是我认识的兰登教授么?

记得第一次认识兰登教授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被老妈拉着去逛街,却在书店发现了《达芬奇密码》,从那时起,罗伯特·兰登这个名字就被我深深地记下了。

《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失落的秘符》、《骗局》、《地狱》都逐一撸了一遍,布朗叔也是没有令我失望。前两部的翻拍电影让我将兰登教授的形象更加具象化了。汉克斯搭配各色男女配,尤其是奥黛丽·塔图(《达芬奇密码》饰Sophie),简直大爱,尽管电影版终归无法媲美小说,却也算精彩,直到这一次…

小说中,兰登教授被世卫组织生拉硬拽的去拯救世界。从一脸懵逼的在佛罗伦萨的医院里醒来,遇上高智商大美女,到发现丢失了两天记忆被人追杀。又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过目不忘的逆天神技,最后找到了释放病毒的“零地带”。过程中教授逐步发现女主其实一直在骗自己,而且也没能阻止病毒的释放,拧巴的女主最后一刻也决定勇敢面对现实,不再逃避。一切安排的恰到好处,反转的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简直过瘾。

再看电影版,除了熟悉的名字和教授的脸以外,突然发现这个教授好像不是小说里的教授了。

同样是一脸懵逼的醒来,不断袭来的幻象,美丽的女主西恩娜,可是马可尼医生,你的大胡子呢,心血来潮给剃了?还有瓦任莎,你的刺猬头呢,留成马尾了?好吧,只是换个形象而已,看剧情,看剧情。杀进医院了,跑吧,美女医生真贴心,生死关头,还帮教授拎着那包衣服。好吧,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回到西恩娜的公寓,教授可是在这发现西恩娜是个拥有高智商的天才,又具有表演天赋,然而这一次并没有;“天堂,25”的线索也不是随随便便就通过邮件发过来的好吧;你们逃命的小三轮呢,我还想见识老司机飙车呢,然而,都没有!

混入“旧城”,西恩娜变装脱身,教授解谜…通通都没有,我到底在看什么?!好吧,就当是一部独立电影看好了,可是你为什么还要拼命往原著上贴?

西恩娜内心是各种挣扎的好不好,教授是不情愿被拉下水的好不好,教务长是不需要下属提醒他遵守原则的好不好…美丽的西恩娜应该是有着高智商但内心拧巴的迷途小羔羊,却变成了被邪教头目洗脑的迷妹子,一心要保证病毒的释放;拉教授帮忙拯救世界,变成了教授与老情人重逢之旅,本来应该运用自己的脑袋破解谜题,寻找线索,却全程智商下线,线索都是直接蹦出来的;运筹帷幄的大boss教务长,却成了冲锋陷阵的变态杀人狂,duang的一下就找到了被抓住的教授,捅死大坏蛋之后又照脑袋补了几闷棍,还说不想见到太多的血,所以就打些脑浆出来么…

即使作为一部独立电影,也实在无法给观众交代,时不时冒出的幻象,或者是回忆,不知道点背景的观众,简直是莫名其妙。

两星分别给美丽的城市风光和最后一幕归还面具的情节,不能再多了,即使你叫兰登…

 5 ) 寻根欧洲的丹●布朗的密码系列电影

看完《但丁密码》以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再看一遍《达芬奇密码》。在看《达芬奇密码》的过程中,顺便看了一下《天使与魔鬼》,这下好了,丹●布朗的电影我全看完了。

这就是这篇影评迟迟写不出来的原因。

《但丁密码》的原名是Inferno,光这个英文名字就很有意思。中国人讲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大概就是这个Inferno。在英文里,Inferno是得不到救赎,也就是上帝也不会拯救他们的恶魔待的地方。另外,既然提到了但丁,不妨看看《神曲》和波提切利的《地狱图》。不过不看也没关系,电影其实跟但丁半毛钱关系也没有,有的话也最多就5毛。

电影沿袭了丹●布朗的一贯风格,悬疑风各种烧脑,不断有回忆及回访的镜头穿插,情节和人物的反转变化较快,镜头切换利落,大脑转速跟不上的人,的确很容易烧掉。片中除了兰登教授神一般的各种“掐指一算” - 我觉得越看越像中国的“大师”、“神仙”,各种潜伏的角色,突然身份的转变,有点像是过山车,两者共同推动剧情一步一步往前走。兰登教授就像是那个打开密道里每一扇门的人,而戏份相对来说比较平均的配角们则是两扇密门之间涌动的暗流。

另一大特点,我认为本剧加入了“game”的套路。最开始是一场心理游戏,玩着玩着,剧情失控,玩主莫名死去,游戏公司从幕后浮出水面,既把前半集的剧情做了个交代,又串起了新的一波高潮。城里人真会玩。但丁神曲的地狱存在于兰登教授的幻觉中,是心理游戏的一部分。假如现实世界真有游戏公司可以操纵个人的生活,甚至头脑,就像游戏程序一样,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汤姆●汉克斯真的老了,当我再看过《达芬奇密码》以后,更是这样认为。即便是新晋女主角菲丽希缇●琼斯,和诸多好莱坞实力派新星面孔,依然挡不住男主角迟暮的事实。而布朗密码系列的女主角,我认为《达芬奇密码》的奥黛丽●塔图演得最好,其次是《天使与魔鬼》里的阿布莱特●祖丽尔。琼斯在这部戏里,戏份被兰登教授的好友兼绯闻前女友抢了很多,她自己的表演也很一般。

作为推理小说,故事情节肯定是虚构的,但小说中体现的对欧洲史和宗教史的熟悉程度,却是让人钦佩的。这三部电影可以说就是一部欧洲文明宣传小片,回到罗马,回到文艺复兴,回到基督教,回到欧洲,是一贯的主题。三部电影选取了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欧洲文明核心的巴黎卢浮宫,东西方文明交汇点、基督教东进转折点伊斯坦布尔,背景相当宏达,气场相当强大。

当我看到《天使与魔鬼》中在梵蒂冈拍摄的西斯廷枢机院密会和新教皇登机场面时,我想,大概也只有美国人来拍这些题材这些场面,才会拍出娱乐大片的感觉。对美国人来说,欧洲是他们的根,而对欧洲人来说,解构蒙娜丽莎的微笑,重新回顾历史上的“异端邪说”,深入梵蒂冈,将无法做到美国人那样轻松严肃但又充满敬意。

至于片中那些受吹捧的佛罗伦萨风光,威尼斯美景,我觉得完全比不上亲自去一趟。

想念意大利,我说过会再回罗马的。

微信公众号:翡冷翠之似水年华

 6 ) 《但丁密码》:失了但丁的地狱只剩下密码

评分:6.3 / 10分,3 / 5分。



《地狱》这本书相当适合拍成电影。笔者之前一篇文章说道《地狱》小说的模式很像《天使与魔鬼》。两本书都是以一个重大恐怖阴谋为核心,全程快节奏围绕阴谋叙事,文化背景作为完全的陪衬和工具,指导兰登追寻目标,目的性和指向性都很明确,而且还没有大量议论和讲解或者学术争论的对白,仿佛要普及文化常识、炫耀知识储备似的。当然《魔鬼》中欧核中心一段还是有些许嫌疑。《地狱》做的更极致,文化知识基本上就是作为纯粹的工具而已,极大程度削减了讲解、交流、讨论的成分。
《但丁密码》电影的改编方式,竟也同《天使与魔鬼》相似。二者均为保留快节奏的叙事而删繁就简,做出了重大改动。把小说中哪怕是作为工具存在的文化背景也尽可能略去,只凸显解谜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基本上简略了)和必要的文化知识,尽量专注于事件的发展过程,以求避免出现《达芬奇密码》电影那样过于还原小说论述与细节造成的节奏崩坏。甚至于,本片的节奏比小说还要快,这反而使得《但丁密码》和《达芬奇密码》处于了两个极端:后者保留太多讨论和论述导致节奏严重拖慢崩坏,而前者则因为略去了过多细节导致节奏过快并失控——本身《魔鬼》《达芬奇》《但丁》三本书的叙事节奏是相当的,这样来看,反倒是《天使与魔鬼》电影的改编是相对成功的,无怪乎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最好。
如果把小说定义成: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做出了正确的事情。本片仅仅保留了大部分“正确的事情”,却把一些很重要的“正确的人”进行了改编。人设的重大变化,却没有将相应的情节做出调整,一些和这些人物相关的剧情依旧自然的发生,电影恰又没有给出解释,就会让人看的摸不着头脑。
片名翻译成《但丁密码》,除了模仿《达芬奇密码》的命名方式让人一眼就看出二者关系之外,也许只是为了回避《地狱》这个恐怖的名词。影片同达芬奇密码的联系还不止于此,电影中甚至还有一处和原著毫无关联的情节,几乎就是照搬达芬奇密码——佐布里斯特和西恩娜玩的寻宝游戏,简直就同达芬奇密码中索菲亚公主与其祖父玩的游戏一模一样。这么安排毫无意义,当然影片对人设已经做出了毁灭性改编,因此这种脑残的编剧行为也可以理解了。
如前所述,影片保留了小说中大部分的场景和情节,几乎是按照小说中的叙事顺序在安排电影的叙事,故每当一处情节按顺序触发,笔者都会产生一种“啊,小说里面就是这样”的感觉,特别是一些细节。比如,五百人大厅的孕妇马塔,兰登亲眼看见自己偷窃死亡面具的过程,最后还回死亡面具时马塔生完孩子不在,兰登和西恩娜从五百人大厅的横梁上穿过时西恩娜掉下去引起瓦任莎注意才有了后面瓦任莎从天花板摔落死亡,卜夏尔在洗礼堂接应兰登并告诉他在哈佛大学见过,兰登和西恩娜从威尼斯地下室逃出时坐在栅栏外的吉普赛女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兰登的梦境以及看见的黑纱女人和瘟疫面具以及各种地狱惨像和血色的河水。简直是高度还原小说中的场景与细节,甚至和笔者读书时脑补的画面吻合,这一点对于书迷来说算是一种反馈,考虑到导演和编剧做出的巨量改编,勉强挽回了一些书迷的好感。
然而影片削减了解谜所占用的时间,转场的中间过程也极尽简省,甚至在每一处场景中兰登躲避、逃跑、同WHO捉迷藏的戏份也大幅砍掉,最可气的瓦萨里长廊竟然只有三个镜头。只剩下了各种跑,很像《侠探杰克》里面的阿汤哥。这导致节奏过快,不给人多少歇息和消化的时间。然而恰恰是这些被删略的过程,却最能体现兰登的睿智博学,展现他与失忆的搏斗,也是情节中最紧张紧凑的所在。剩下一堆没有对白的跑路,有什么意思。
一部打着密码旗号,卖点就是文化解谜的电影,却不去表现谜题有多么复杂,解谜过程多么曲折,时间全花在跑路上面。虽然小说中跑路确实占据了很大篇幅,而且描写也很细致,所以才很适合拍电影。但兰登思考谜题的过程才是全书精华,这里面透着许多思想碰撞,篇幅不比跑路少。然而影片改编的时候,就把这一块文戏删了,留下一堆其实可以简化的武戏,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感觉。
当然了,影片最不能忍的——就像《天使与魔鬼》中从第四个主教没死开始就不同于小说——就是情节上的严重改变。考虑到前面两部作品确实有些政治不正确,书里面的学术倾向也很明显,所以本片才做出这种政治正确的改动。何况连人设都改动了,如果继续保持原有情节,就有些说不通了,但为何单单改变结局,前面所有相应情节都不做出调整呢?编剧是不是改了后面就忘了前面。
这部电影确实节奏是系列中最快的,因为快速推进,让观众只顾跟着剧情走,也没啥时间去想其中的问题。但是看完以后呢,影片除了造成了漏洞之外,也没有留下多少有趣的讨论话题。像前两部作品,总还是会让人看完之后,去理解一下影片的观点,思考一下给出的论据,哪怕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可以探讨一下。本片看完之后就真的没有然后了,反派成了个中二病患者,他的观点本身是很有争议的,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倾向性看法,读者也可以自由去讨论。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杀死一半人口,开玩笑,这明显是错误的嘛。所有复杂的东西都被简化成弱智的二元对立,还有什么意思。
诚然,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悬疑电影,《但丁密码》至少不会让人看不懂,看太累,就算是当做欧洲旅游指南的风光片来看,也是极好的。



这一部分,对小说或者人物本来的设定不care的读者,就可以跳过不读了。
佐布里斯特是第一个被电影曲解或者说是扭曲的角色。他是但丁的狂热粉丝,按照兰登的话说,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理解但丁,没有人像他一样把但丁的神曲吃透了。所以他才会设计出这么多和但丁有关的谜题,还仿照但丁在神曲中的文笔创作了一些线索。电影却把他对于但丁的爱好转嫁到了西恩娜身上,完全搞不懂有什么用,而且佐布里斯特独立设计的东西也变成他和西恩娜共同的计划。和二人有关的一个重要情节,西恩娜在广场上目睹了佐布里斯特的死亡也被删掉。正是这让西恩娜不理解的行为让她开始想要搞清楚真相弄明白佐布里斯特到底做了些什么,才会和教务长合作并且接近兰登。
佐布里斯特还是一位天才的生物学家和超人类主义者。他对于人口问题的认知是非常正确的,他也用超人类主义的思想去看待现实问题,并思索解决之道。他的做法也许有些极端甚至骇人听闻,设计一种病毒去散播瘟疫,但他是第一个看到问题本质并敢于大胆尝试去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的人,可惜不被人理解。所以电影才抓住这表象的一点,去简化这个角色,况且影片也需要一个明确存在的反派,不然就会违背政治正确原则,尤其是当人们发现WHO才是错误的时候。佐布里斯特的人口理论和那个“立即杀死一半人口还是坐等一百年后人口灭绝”的终极电车难题被保留下来,缺少了他悲天悯人思想的支撑,就只显得疯狂和中二,因此大家吐槽这个中二病反派不无道理呢。
然而西恩娜才是改动最大的一个角色,如果说佐布里斯特表面上还算是一个反派的话,那么把西恩娜这个本来不是反派的角色打造成最终boss完全不可接受。她的身份相当复杂,本是一个天才儿童,智商极高,从小被同龄人孤立,于是为了弄懂自己的大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开始研究医学,所以她才会成为医生。因为孤独而抑郁,头发也因此掉光。为了走出抑郁情绪,转移注意力,西恩娜开始做义工,帮助别人,但一次在人口拥挤的菲律宾差点被强奸的经历,让她开始产生对人口爆炸的痛恨,这为她接触到佐布里斯特的思想打下了基础。她成为了佐布里斯特的信徒,她崇拜他,也成为了他的情人。佐布里斯特是第一个接受她的瑕疵的人。
然而,西恩娜其实很不认同佐布里斯特的做法,她也以为佐布里斯特的黑死病价值观很疯狂,故她接近兰登教授,借助他找到病毒,是想独自销毁,并从此再次销声匿迹孤独生活。然而她和兰登教授短暂的接触让她对他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虽然很微弱,但兰登是西恩娜在佐布里斯特之后第一个信任的人,所以最后西恩娜回头是岸,还成为WHO的一位顾问。西恩娜这个角色是全书中最复杂的一个,她在兰登的解谜过程中反应很快,电影有过一点点的表现。她的挣扎和犹豫不决,她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徘徊,却因为电影把她简化成纯粹的帮凶而全都无法体现,太浪费演员的演技了。如果按照本来的设定,这个角色挺适合这个演员来演。
这些设定与情节电影里面尽数改变。这样一改,就导致了一些更麻烦的情况发生,电影索性闭口不提,只把情节展现出来,完全不做更多解释。西恩娜是代号为FS-2080的超人类主义者,她介绍了佐布里斯特给教务长成为客户,而她同时也与教务长合作参与了对兰登的记忆重构假象。所以从开头医院到西恩娜的公寓这一段,西恩娜也是其中演员之一,瓦任莎和被枪杀医生以及出租车司机自然也是演员。为何电影不提这些,其实笔者第一次读书的时候,对这一段情节实际上也没有多少质疑,觉得很顺理成章。这场表演只是为了迷惑兰登,如果还有西恩娜这第二个变量存在,该如何控制局面。如果出租车司机是教务长故意安排的,自然他去往的地方也是教务长安排的地点,所以可以推测出西恩娜的公寓是特别设计的去处。如果不是西恩娜亲自参与表演,这一点就不成立,谁会在逃亡的时候还特意带上兰登的脏衣服。教务长说谁会在医院的门上上锁,西恩娜既然是医院的医生,肯定也明白这点,但她却很配合,说明她知道这里面的情况,她就是演员之一。
当然了,电影直接设计成西恩娜一开始接近兰登就是为了实施佐布里斯特的计划,这虽然说得通部分情节,但还是很多细节无法解释。另外,她抛下兰登的时候,进行反转的设计很俗套。按照小说里面,那个时候西恩娜逃出去后兰登来不及走就被WHO抓走了,留下西恩娜独自逃亡,之后兰登才知道西恩娜的真实身份。这时候的西恩娜,一方面是对兰登的一些情愫,另一方面是她意识到兰登可能会知道自己的身份,开始表现出纠结情绪一直持续到小说结局。电影直接把这些全省掉。倒是西恩娜去寻求同信仰的人的帮助以及接头暗号却保留了,只是小说里面,她是在威尼斯寻求帮助以求赶往伊斯坦布尔,而电影变成她在伊斯坦布尔寻求帮助去实施计划。这恰好印证了笔者前面说的,电影保留了大部分正确的事,却把正确的人做出了改变。
少了西恩娜与兰登的暧昧,索性电影就把辛斯基博士做出巨大改变。小说里面她的年龄可以成为兰登的母亲,电影却改成兰登的旧情人。所以辛斯基寻求兰登的帮助从纯粹的咨询专家变成了找老情人帮忙。多了这一些情感因素在里面,其实很没有意义。小说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批判WHO的不作为与愚蠢,兰登失踪后辛斯基一度以为兰登变节,包括辛斯基这个角色到后期也在反省自己和组织,但这明显政治不正确,所以干脆把WHO的相关东西全部改变。
教务长和教团的东西没有太大变动,只有一点,教团其实是一个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团队,电影让他们会做出杀人灭口的行为就太不符合他们的宗旨。他们的原则本是不关心不过问不泄密不违法,这样一旦事发才能全身而退。只管提供服务,不管客户要做什么,只要能保证目的能达成,并且他们不会被暴露。但是为了让电影好看,让影片里面得有一个和前面两部电影类似的秘密组织存在,不得不让教务长最后抛头露面大动拳脚。而且教务长和佐布里斯特的两次接触,他手下看过影片后长时间的恐慌与纠结,教务长在事态失控后态度的慢慢转变,电影全都回避掉了。只剩下了让人觉得教务长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
系列电影的惯例就是删减合并人物。《天使与魔鬼》里面欧核中心的情节被删掉,所以欧核中心主任这一非常重要角色就和瑞士护卫队的安保司令合并成一个人。本片也不例外,小说中的WHO快速反应小组卜吕德特工与教务长手下被枪杀医生的饰演者费丽斯两个角色被合并成一个人卜夏尔,同时还为他添上了新设定,WHO的蛀虫企图获得病毒贩卖给外国政府。其实这种设定也不是瞎编,刚好对应了小说里面西恩娜的对佐布里斯特开发的病毒的担忧,所以她才不信任WHO想要偷走病毒独自销毁。
卜吕德特工负责追踪兰登,追着他到处跑,而且他是辛斯基的忠实部下。同时在威尼斯的地下室抓到兰登的确实也是他,去追捕佐布里斯特逼得他跳楼的还是他。但是在兰登从五百人大厅逃出去后,一路跟踪并找到他的,却是费丽斯。和他们一起坐火车去威尼斯的也是费丽斯。被怀疑有问题的还是费丽斯。这两个角色合并成一个了,倒也方便。但是却把小说里面最重要的一些叙事上的文字游戏和障眼法悉数破坏掉。
比如,辛斯基博士一直坐在卜吕德的车上,昏昏沉沉的,兰登几次远处看见她还以为她被挟持,因为她是兰登梦境中的女人,所以造成兰登对WHO快速反应小组的强烈反感与恐惧。但实际上,辛斯基博士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老老实实待在车上。电影里面却演成,辛斯基与卜夏尔平级并相互不对付互相怀疑指责。
最重要的障眼法是FS-2080第一次被提及的时候,小说里面教务长恰好说要联系FS但是要迂回谨慎的处理,然后就跳到费丽斯去接教务长电话。这就不得不教人怀疑费丽斯是FS2080,这里同时还插入一段FS2080回忆成为佐布里斯特情人的一夜,相当恶趣味,因为大家可能会觉得他是gay。另外,小说后面还说道教务长掌握了兰登行踪,安插了人在身边,由于对费丽斯的猜测,就会自然觉得西恩娜是教务长的人。而且这时候西恩娜率先开始怀疑费丽斯,于是出于一直以来对西恩娜的好感,读者自然会更加质疑费丽斯的身份。这就是小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情节上的障眼法,直到最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西恩娜是双重身份,两边都欺骗了,这才使得反转效果很强烈,也恰好对应上了她的纠结挣扎和被兰登说服后的回心转意。
除了人物的改动以外,情节上的改动也不少。一个是伊格纳齐奥,就是开场的时候,被蛇缠绕的那个胖老头,参与和兰登盗窃死亡面具,并且发邮件告诉他天堂二十五。电影里面说他失踪了,小说里面明确说他死了,并且天堂二十五的信息是他死后助手打电话告诉兰登的。不过他被蛇缠绕这个意象小说里面确实有,但不是以他表现出来。另外兰登和西恩娜上网查询但丁诗歌的情节,虽然也是用手机,但是在他们前往另一个地点之后借用别人的,而不是西恩娜偷来一个手机直接查询。这倒是省略了一个地点,加快节奏。
还有兰登携带的法拉第投影,并不是直接从佐布里斯特身上拿出来的,而是他委托教务长放到一个储物柜,等到他预告的那一天到达才转交给辛斯基,以此嘲讽她和她的组织。结果他的死,让WHO提前找到了储物柜拿到东西,才会有辛斯基去找兰登破解信息。辛斯基趁兰登不注意把东西藏在他的衣服里面。其实兰登已经破解了一半的谜题,故而才会偷死亡面具,兰登失忆后破解谜题的方法,除了借助知识储备之外,很大程度上是靠部分失去的记忆那零星模糊印象。教务长这边就派瓦任莎去夺回投影器,却没想到任务失败,她不得不绑架兰登,清除他的记忆,并制造假象,其实只是为了不让兰登帮助WHO继续破解谜题,直到预告那一天到来。没想到,一切事情都脱离了轨道,导致后续的事情发生。
最重要的情节改变就是关于病毒的设定了。小说中佐布里斯特预告的重生的一天,不是病毒释放的时间,而是病毒释放后在全世界达到饱和的时间。没错,你没有看错,小说里面病毒已经释放,而且每个人都感染病毒!电影当然不可能这么拍了啊,多么政治不正确!电影里面因为简化了佐布里斯特,把他直接设置成中二病疯狂反派,所以他的病毒直接来源于开头那个电车难题,消灭一半人口,当然不能释放出来。
但是小说中怎么说?佐布里斯特是生殖细胞系遗传工程的天才,他开发的病毒其实只是改变每个人的基因性状,让每个人有三分之一的概率绝育,从而以最温和最安全的方式一劳永逸解决人口危机——不孕不育!这一手段,即使是WHO的领导人辛斯基博士最终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最好的方式,WHO商讨过后决定放弃研究解药!这对WHO是天大的嘲讽和批判,他们的不作为,他们的愚蠢,他们干了这么多事情,不理解甚至逼死一个天才科学家,但结果却是这个死亡的人帮助他们解决了危机!
佐布里斯特在开头的悲剧的自杀,在最后却以一种上帝般的怜悯,解决了人类的问题,他的形象瞬间高大伟岸起来。不被理解的天才,佐布里斯特和西恩娜,却都才是最高尚的人类,最关心人类自身存亡的科学家。他的悲剧经历,是对WHO对人性对科学界的最有力讽刺与批评。书中提到否认这一心理现象,大意是说当人接收到令其恐惧恐慌或者不愿意相信是事实的信息的时候,就会开始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质疑信息的真实性,WHO对于佐布里斯特的态度恰好就符合这一现象。
佐布里斯特为什么要用近乎疯狂的行为,做这么一件伟大的事情,是因为他是但丁的狂热粉丝。兰登不是说过,没有人比佐布里斯特更理解但丁。但丁穿过地狱,经历炼狱,最终去向的是天堂。黑死病虽然带来了瘟疫和全球人口大灭绝,但是它终结了地狱般的欧洲中世纪,开启了文艺复兴,帮助欧洲走向文明的天堂。故而佐布里斯特看似制造了地狱瘟疫,却在帮助人类去往天堂。影片却把佐布里斯特设置成简单对立的疯子,把他所有悲天悯人的一面全部斩断,只让观众以为他和其他所有电影的反派没有差别。这部电影甚至不该有反派存在。
维吉尔不再领路,但丁不会下到地狱,更不会通往天堂,剩下的唯有谜题与密码。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敬请关注微博:Mosquito史歌,公众号:shige_show)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史歌
2016年10月29日

 短评

欧洲观光片....看完就想去佛罗伦萨和伊斯坦布尔,另外,希望丹·布朗立刻出一本欧洲攻略,住哪个小宾馆、看哪个名画、吃哪些小吃之类的,首印五千万,绝对再次发家致富....

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悬念的部分以及解谜的部分还算有趣,不过动作戏比较无聊,尤其是看到变老变胖的汤姆·汉克斯一路狂奔,没啥美感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两个翻译夏恬和张悠悠赚这笔钱也是好挣。。。

13分钟前
  • 小R🎾
  • 还行

话题很大,人口过剩,行动目标也很大,拯救人类,可这些都冲淡了这系列最可贵的部分——对嵌套进艺术与历史的谜团的解密快感。虽还在解密,还有名作、城市与历史,但又有很大一部分在拼接记忆外加不断的幻觉,且每当想到他们是要拯救人类时,悬念感就会被削弱,因为人类…终究是会被拯救的。

17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不用心经营自然会分开” 《达芬奇密码》老一套,世界灭亡论营造的不够紧迫,最后拯救世界的高潮仅仅是两个人在水池里打架,前戏关于人间地狱的铺垫又很浮夸,显得头重脚轻、故弄玄虚。“但丁死亡面具”作为最后一个镜头,倒是挽回了一些分量和回味。“生活中总有些谜题是永远解不开的”

22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既然研究出了病毒,随便找个水厂投了不就得了吗,干嘛要藏得连自己人都找不到,还要设个圈套请专家解密,跟各大名胜古迹硬扯上关系,文艺青年就是作。

24分钟前
  • 風來
  • 还行

原著小说就很精彩好看,改编成电影虽略逊色,但是2个小时电影真的是不错眼珠看完的,汤姆汉克斯表演惊人,恰到好处,简直完美。和合作演完配合默契。不懂为啥那么多人吐槽,个人觉得非常值得看。

29分钟前
  • snowflake
  • 推荐

又是一部欧洲观光大片,兰登教授一路气喘吁吁的导游+解说。丹·布朗的故事永远同一个毛病,自以为是的忠奸反转,人物翻脸跟翻书一样,看得我一脸漠然...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暴君对这个世界都有大爱。可是好歹考虑下人种优化和智商分级,不然每隔几百年就得灭一半人吧。

32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Robert Langdon系列最差...而且这个系列一部比一部像观光片,一部比一部强调动作忘记剧情...反正都是什么跟什么嘛!简直是两主角的意大利城市大型Temple Run。。因为全息图+Sully积累的今年对Hanks的(超)好印象,严重被这部拖累!

35分钟前
  • 基瑞尔
  • 较差

都是套路。人类都要毁灭了,只有三个人在水池里扑腾。。。

39分钟前
  • 请尊敬王道长
  • 还行

只有我大firenze好评,维琪奥宫顶画说砸就砸啊唯一心碎。剧情好弱,我汤自己都演得很不耐烦的感觉,装神弄鬼到没谁了

43分钟前
  • 左儿
  • 较差

Florence和Istanbul的观光片,ps:组织老大死的好憋屈

48分钟前
  • ZOE1412
  • 推荐

看了才知道:世卫组织具备战斗力,而且实力还不弱。

51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还行

我都不好意思给这片打上悬疑的tag!那些嚷嚷着这个月为了好莱坞片子要睡电影院的,这第一桶冷水请你们接好了,浇醒这帮装逼的!

53分钟前
  • 事儿妈
  • 较差

覺得三部蘭登系列裡最差的一部....流水帳,Tom Hanks和Felicity Jones就不停在各觀光景點跑動,用台詞一再解釋,但卻缺乏講懸疑故事的吸引力。主演都沒什麼發揮空間了,其他配角更是影薄。"伏筆"講真的電影伏得太明顯,應該很容易察覺到吧。對了,電影把書結局改掉了....

54分钟前
  • 裘笛
  • 较差

电影版,天魔>达芬奇>但丁。在没有敏感宗教元素情况下还畏手畏脚也是醉了,佐布里斯特批判WHO的部分没了,超人类计划也没了,改编得相当粗暴平庸。原著千方百计与但丁硬扯关系,电影解谜部分乏味无趣,魅力尽失,节奏失控,沦为走马观花看古迹顺道拯救世界,看过就忘的二流冒险片。5.8/10

57分钟前
  • 瓦力
  • 还行

史上最傻逼反派组织。他们把毁灭世界病毒的全部线索全写在一个靠拼字游戏就能找到的小石块上(拿死亡面具做包装立马高大上了),然后把能毁灭世界的病毒拿个小小保鲜袋包着放在水里,然后想着怎么去拿炸弹炸爆小保鲜袋……

1小时前
  • M-Gun
  • 很差

哈佛在剑桥市,我也是刚知道的……

1小时前
  • 梦中情狗犬夜叉
  • 较差

没看过前作,期待值一般。看下来觉得真心不错,算商业片中的水准之作。良心2D!虽然都是套路,不过能一本正经地把淡扯好,把故事编圆也是需要用点心的。幻境场面和一些动作、坠亡桥段设计得很好,节奏也不拖沓。还看了些艺术作品,听了点虚实结合的艺术史,挺好!只是…教授那偷东西的基友哪儿去了?

1小时前
  • 汪金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