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

完结

主演:丽芙·乌曼,厄兰·约瑟夫森,古内尔·林德布洛姆,毕比·安德松,Wenche,Foss,简·马尔姆斯,贝蒂尔·诺斯特伦,Anita,Wall,Rossana,Mariano,莱娜·贝格曼,英格玛·伯格曼,芭布洛·约尔特·阿夫·奥纳斯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年份:20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婚姻生活 剧照 NO.1婚姻生活 剧照 NO.2婚姻生活 剧照 NO.3婚姻生活 剧照 NO.4婚姻生活 剧照 NO.5婚姻生活 剧照 NO.6婚姻生活 剧照 NO.13婚姻生活 剧照 NO.14婚姻生活 剧照 NO.15婚姻生活 剧照 NO.16婚姻生活 剧照 NO.17婚姻生活 剧照 NO.18婚姻生活 剧照 NO.19婚姻生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婚姻生活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律师玛丽安(丽芙•乌曼Liv Ullmann 饰)与精神学讲师约翰(厄兰•约瑟夫森Erland Josephson 饰)结婚十余载,育有两名女儿,生活幸福平稳。朋友皮特(金•玛思索Jan Malmsjö饰)与卡特里娜(毕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 饰)的婚姻生活却濒于解体。感慨万千的玛丽安发现自己怀孕,没曾想约翰竟倾向于打胎。有一天约翰突然向玛丽安提出自己爱上了一名叫宝拉的女子,二人痛苦分居。在协议离婚的过程中,二人的愤懑不满纷纷爆发,直到多年后,玛丽安与约翰才终于体会到爱情是什么。战斗列车脚斗士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月陨回声翻生奇兵切尔茜·汉德勒:蜕变普什图人反击2017入魂:津门玄案天蝎行动红色警戒2020火烧红莲寺之诡盐之战对空射击组清落拦截者第一季上错黑车爱的圣诞夜漫长的告白通心树半艺人雪豹特战同窗会2010决战死亡谷孤独的美食家:笑料加量!当五郎遇上搞笑艺人末日巡逻队第三季十面埋伏废弃公园血色圣诞厨艺大师(美版)第六季极速酷客远漂第一季剧场前杀死信使TayNew的美食约会铁血武魂春天里美人鱼1984我家有喜戴安娜的真实人生李清照198148小时闯天关24小时 第四季致命24小时国语

 长篇影评

 1 ) 共同生活-約翰與瑪麗安

看完《婚姻場景》幾天後的某個夜晚,我躺在床上,忽然發現:我一直以為「相擁而眠」是一種浪漫的狀態,是一種兩人在身心靈的完全交流互通之下,所能達到最完美關係的體現。然而事實上,當兩個人真正躺在床上,試圖用自己的身體去接近對方,這種狀態反而比什麼都令人感受到兩人間的阻礙、錯開與不同步這回事。當兩人相擁的時候,會比平時更清楚地察覺到:那多餘的手、多餘的骨頭,是如何橫亙在兩人之間,使兩具軀體不可能緊緊貼合。就算勉強做到了,也只能維持片刻,時間稍長,手臂或身體的某個部位就會開始感到痠麻、疲倦,甚至疼痛。身體開始渴望回到獨自一人時的狀態,並驚覺原本的姿態是多麼毫無負擔、自主且完整。

在經過秘密而掙扎的一番內心煎熬之後,某一方終於下了決定,他輕輕掙脫了這個姿態,從對方的身體上抽開,而如果另一方也早已在等待這一刻,便會默契十足的配合,兩人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領地,回到原本獨自睡眠時的完整姿態。而即便兩人還是繼續堅持相擁下去,無可避免的是,總有一方會先行睡著,他拋下了另一方,獨自往另一個只屬於他的世界游離而去。醒著的那一方,從對方逐漸趨於悠長安逸的呼吸中也能察覺到這一點:現在只剩下他自己了,只剩下他自己孤獨地與自己清醒的意識為伴,在這個狀態下不會有言語的交流,也不會有身體的交流。有點諷刺的是,此時唯一要讓對方再次察覺到自己存在的方法,可能反而是——抽身離開。

《婚姻場景》就如同柏格曼的其他許多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人在一種彼此錯開的狀態下,卻又宛如被宿命綑綁般緊緊交織、無法分離,因而產生的種種張力。然而比較特別的是,較之一般長度的電影,《婚姻場景》的電視劇版本,由於分成了六個獨立的影集,總共長達五個小時的尺度,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更足以細緻描繪出這些張力,以及兩名主角之間變化的種種因素。柏格曼給予六集的標題分別如下:

一、天真與驚惶

二、眼不見為淨的藝術

三、寶拉

四、淚谷深深

五、感情盲

六、在世界角落的夜半小屋

在顯然只能是過於簡略地討論這六部影集的內容前,或許我們可以先從這對夫妻——約翰與瑪麗安看起。他們可說是這段婚姻中唯二的兩個角色,雙方的父母、孩子,甚至外遇對象,儘管也有推動劇情的作用,但都明顯地被弱化或消失掉了。換言之,這一幕幕「婚姻場景」,其實便是這兩人的共同生活。

柏格曼為這兩人所設定的角色背景頗有意思:約翰是一名心理學副教授,瑪麗安則是專攻婚姻家庭法的律師,尤其擅長處理離婚官司。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比這樣的組合更適合面對婚姻生活中的種種難題,以及情緒的種種衝突危機了。但有時,恰恰是在親身經歷某些問題前就率先預設或假想了問題的存在,這種條件反而更加令人深陷於問題之中,而這正是在稍後的劇情中所呈現的。

在這個故事裡,約翰與瑪麗安各自有一套自己所信仰的原則。約翰所相信的,或可說是一種崩壞的必然,他帶有一種犬儒式的思考傾向,認為他目前所享有的一切生活,是由某些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所撐持的,是一種幻象。懷抱這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儘管在最平靜無波的時候,他也時時感受到那即將到來的危機。

延續這樣的思考方式,面對危機,他也並不寄望藉由一種抽象的、朦朧不明的情感力量去對抗它,因為這股力量甚至比起危機本身更不穩定、更難以控制。對他而言,維持生活的方式,即是儘量小心地避開這些晦澀、朦朧的謎。當他人表現出難以理喻的情感時,他便將其斥為無意義的。他企圖用一種嘲諷的、帶有距離的態度去看待所有事情,包括他自己的內在狀態,但事實上這往往是一種粉飾、逃避面對真實問題的態度。當種種衝突出現時,他看似寬容、配合、總是讓步,但這並不是建立在對他人的真誠理解,或某種個人原則的實踐,而僅僅是因為他認為沒有什麼是值得追求或擁護的。

這一點尤其清楚地體現在第一集中,瑪麗安發現自己懷孕時與約翰的對話。一開始,瑪麗安企圖詢問約翰的看法,想知道他是想要或不想要生下孩子,然而對於瑪麗安的猶疑、不安與種種考慮,約翰則擺出一副貌似理性的姿態,告訴她「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斥責瑪麗安「太過情緒化」。甚至在最後,柏格曼拍攝瑪麗安轉過頭來,以無比嚴肅的神情再次剖白自己的內心所想,但畫面上背對著觀眾、看不見表情的約翰,依然冷漠地說:這「沒有一個字是有意義的」。最終瑪麗安只得放棄使約翰理解自己的嘗試,轉而只討論這件事情的表面決定,她低垂了臉,終於「清楚」說出了她想要什麼:「我們就不能生下這個孩子,然後開開心心的嗎?」而鬆了一口氣的約翰則疲倦地、但不無解脫地回應:「我已經說過這是件好事。」這場對話的最後,事情貌似「解決」了。但真正重要的、原本因為這次事件而驚鴻一瞥的真實深淵,在這種看似彼此諒解,實則相互遠離的拉扯下,變得更為巨大。因此,第一集結束在瑪麗安終究選擇了墮胎,或許也並不令人意外。

而瑪麗安呢?與約翰相比, 她在很多方面更像個樂觀的行動主義者。對她而言,採取行動幾乎總是先於思考,或者說,她思考只是為了採取行動。她深信一切事情都有解法,錯誤必然可以改善,但事實上她卻缺乏真正承擔對方的能力。因此,她雖然感受到婚姻存在問題,感受到的卻僅是在她自己的思考範圍內,認為可以去改變的事情。對於約翰所在意的,諸如對兩人性生活的不滿,以及底下可能潛藏的更多問題,瑪麗安則聲稱自己已經盡力,用這樣的藉口去逃脫理解或嘗試的努力。也因此,她對約翰的外遇事件毫無所覺,因為她陷在自己所理解與安排的世界裡,她努力打點生活、安排瑣事,她也提議過出遊,想挽回感情。但這一切註定無法成功,因為她企圖以一人之力決定兩人的共同生活,且這個共同生活實際上只存在她自己虛假的(「紙糊的」)投射身影。

諷刺的是,在早先所表現的形象上,瑪麗安卻是「坦誠相對」與「共同語言」的擁護者,她為自己打造一副開放的、傾聽的面具,將要求坦誠、言語交流(所謂的「共同語言」)視為承擔對方的替代品。但這樣的承擔終歸只是自欺欺人。當外遇事件爆發,在約翰終於坦白自己對這段婚姻的種種負面看法時,她崩潰的要約翰「別說」、要他「騙我」,這一幕無情地揭示了這種姿態的空虛;同時,在約翰離開鄉間別墅前往巴黎之後,瑪麗安更發現這件事在朋友圈中早已人盡皆知,只有自己被蒙在鼓裡,這一切儼然與她沈醉其中的幻想成為諷刺的對比。

有意思的是,瑪麗安的這種特質儘管在這段婚姻中帶來難堪的失敗,在她被拋棄、重新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之後,反倒似乎為她帶來了頗為顯著的力量與成長。在第四集中,我們看見她一反第三集結尾的頹喪,以華麗動人之姿,氣派雍容地安坐於不再有約翰的家中。她霸佔了約翰原本工作的書桌,這使我們想起她也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有著自己的經濟與專業能力;她將雙人床換成了單人床,只在新情人家中與其幽會,這似乎暗示了她決定不再軟弱、不再容許外人輕易入侵自己領域的心態轉變。

同時,在已經不再需要顧忌約翰的反對或否定之下,她重新回頭審視這段關係,仔細爬梳並分析種種問題。第四集中安排了一幕瑪麗安唸誦筆記的橋段,這段告白頗具女性主義色彩(雖然柏格曼本人對女性主義或婦女運動的態度並不是那麼容易界定),她將錯誤歸咎於自己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對他人的迎合,乃至失去了夢想、行動與表達的能力,最後對一切漠不關心。她試圖重新思索自己可以去做一個什麼樣的(女)人,並以此重新設想去過新的人生。這樣的嘗試雖然仍可說是自我中心的,但比起以往那種自欺欺人的「坦誠」,至少是一種更為真實、承認自己的有限,因而更具可能性的思考方式。也是在這時,她終於可以宣稱自己「能夠去承擔對方」。

外遇事件可說是《婚姻場景》中第一個帶來實質巨變的轉折。它給了瑪麗安重新認識並調整自己的機會,相較之下,看似主動選擇離開的約翰卻似乎並沒走上這樣的方向。他起初為了逃避而走向與寶拉的新生活,但這個新生活非但沒有為他帶來拯救,甚至成為另一個有待逃避的困境。住在狹窄的小公寓裡,忍受附近嘈雜、髒亂的生活品質,家中還有個情緒化而愛吃醋的女友。約翰將這種生活形容為「地獄」,但問題是:什麼才是他心目中的天堂?

讓我們再次回到約翰的境況。雖然他多數時候表現的悲觀消極,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渴望有所成就,或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意義。在劇中的兩處可以看到約翰這種對肯定與成功的私密渴望——一是寫詩,二是他對需要他、崇拜他的寶拉的迷戀。

這兩件事的共通特性,是它們都被掩蓋起來,在正常的生活軌跡之下偷偷進行——精確來說,是在與瑪麗安的生活之外偷偷進行。因為後者意味的是一種(偽裝出來的)「滿足」、一種以(虛假的)彼此坦誠、彼此相屬為最高要求的「兩人世界」,因此像創作這種極為個人、力圖探索自我,且極為孤獨的行為,就顯得格格不入。而相較於瑪麗安是在脫離這個兩人世界後才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約翰的這些嘗試其實更早生發,但由於這與他所持的另一種失敗主義立場差距太大,在無法正視並揭露自己的矛盾;或者說,無法在逆境中仍努力去扭轉的情況之下,最後他並沒能從任何一件事中成長並肯定自己,而是在遭逢否定或挫折之時(如同事婉轉表達他的詩作欠佳,或寶拉事實上並非真正對他需要),用更多的藉口和憤怒去掩蓋自己的失敗。

因此,對約翰來說,最重大的轉折點,可能是發生在第五集中。他失去了美國的教職機會,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瑪麗安,希望獲得瑪麗安的同情(或許還有隨之而來的復合機會),孰料得到的結果是:瑪麗安驚訝而不無報復快感地對他宣稱,她發現自己已經一點都不在意約翰的感受了。最後,約翰在瑪麗安接二連三輕蔑的挑釁下,終於忍不住狂怒,動手將瑪麗安打得頭破血流。這難堪的一幕形同一把撕下了約翰佯裝理性、對任何事都嘲諷以對的假面具,赤裸裸地宣示了他的走投無路。他越是瘋狂的揮舞拳頭,越顯示出他的一無所有。但或許也是在這個時刻,當他再也無法逃避地看著瑪麗安的鮮血流下,意識到自己已讓一切無可挽回,他也才終於有機會去面對並真正承認困境的存在,而不是以推卸或逃避去忽略它。正是在這一個轉折之後,才有了最後一集,也是最後一次轉折的產生。

 2 ) 要学着去了解自己

前三个场景

玛丽安的问题,当玛丽亚碰上那个前来向她咨询离婚的女人时,玛丽安感到不安了,那个女人结婚已有20年,却对丈夫没有爱,对孩子也是,让人匪夷所思,女人觉得即使不爱丈夫也应该像人们说的那样爱孩子,可是她无法去爱,丈夫问他爱是什么呢?她回答说不知道,随后又说道,慢慢的,我的感觉触觉都消失了,你看,这是一张桌子,我看得到它也摸得到它,但是我没有任何感觉。其实她和玛丽安遭遇的问题是一样的,她们都属于感情盲。

玛丽安和丈夫约翰都是中产阶级,在各自的行业里是领头人物,但是很奇怪的也很普遍的问题存在于他们身上,就是对感情的无知和对自身的不了解,这两个人,尤其是玛丽安处于自我封闭的世界,这个我很能理解,因为从片中我看到了自己,玛丽安的世界是井井有条,绝对不能被任何意外打乱,绝对遵照计划而非随性,这种强迫症的结果就是让她离周围的人越来越远,特别是与约翰越来越远。再说约翰,他认为只要不去想就不存在,而在玛丽安这方面她本能是有所察觉的,也就是他们之间的问题,但是约翰的极力回避导致婚姻问题越来越严重却滞留着无法去解决,最后以失败告终。

让我想想伯格曼结了几次婚,四五次?我忘了,但是每次看他的采访,对于那些离开他的女人总有些内疚,他甚至记不起她们的名字,还有他的子女,更别说他的孙子孙女,他连谁和谁都分不清楚,他麻木了,他和玛丽安和那个结婚20年却没爱的女人一样,就是这样。

后面三个场景跨度慢慢拉大,总的可以概括为玛丽安受挫后的成长与约翰的停滞不前,另外还带出两个话题,就是性和暴力,呵呵,算不算人的本性?当婚姻破裂,总是女人最先重新开始面对生活,就好像丈夫死了妻子仍旧能活下去,反过来就不行。伯格曼在英格丽·范·罗森死后基本跨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点恋母情结,因为这最后一任妻子和他母亲长得很像,而他和这第五任妻子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再来说说交流这个老话题,如果玛丽安和约翰相互坦诚对待,那么他们老早就吹了,片子一开始就问道,什么是忠诚?看完整个片子你就很容易回到片头自问,需要忠诚么?一个人强调自己要忠诚,而很可笑的就是他连自己都不了解,强行地让自己束缚于整个周遭直到窒息,那是什么忠诚?忠诚什么?伦理道德和人之本性的冲突其实是很多的。生活缺少不了谎言,婚姻或任何一段关系都是,谎言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忠诚,这片子里面谎言可以解释为维持一段关系,忠诚可以解释为关系的终止破裂。如果你强烈鄙视谎言,好吧,那不说慌,提早忠诚完以后再看,其实情况一点儿也没变。只不过谎言和忠诚这两端之间是一个让人认识自己的过程。

片子拍完了,除了自身的无知,我想什么也没有变。而说到底,人太孤独了。孤独产生的巨大恐惧可以消灭一切,死亡算得了什么。

 3 ) 婚姻场景

发信人: Bergman (Ingmar), 信区: Movie
标 题: 爱情的坟墓——《婚姻场景》


把伯格曼早期的《欢乐颂》和后期的《婚姻场景》连着来看是很有趣的观影经历。1949年,30岁的伯格曼正陷入到自己第二次婚姻的危机当中,《欢乐颂》是他这一时期心境的真实写照:一个年轻的导演,笨拙的想要表达自己对婚姻,对人生的想法。23年后,53岁的伯格曼拍完《呼喊与细语》以后发现自己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于是他就替瑞典电视台拍摄了这一部六集的电视电影《婚姻场景》。经过了四次失败的婚姻,此时的老伯俨然一个婚姻专家,《婚姻场景》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虽然它描述的只是一个特定的情节,每个人对此却都有着似曾相识的感受,从而对婚姻生活产生了无穷的恐惧感。(
谁会指望在伯格曼的电影里面找到人生希望呢?)

长达155分钟的电影版本居然可以一口气看完,流畅、生动,毫无晦涩之感,也没有需要费力理解的剧情,确实不太像是老伯的一贯作风。大部分的情节由对白支撑起来,没有他最拿手的电影语言的创新运用。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让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我好过。斯特琳堡说,有什么比互相憎恨的夫妇更可怕呢?Johan和Marianne的婚姻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所有的爱情,欢愉以及双方的生命力。

影片开头十分钟的婚姻生活采访更像是一个魔术师玩的拙劣把戏,没有人会相信这对看似幸福美满的夫妇底下是风和日丽的死水微澜。果不其然,接下来的晚宴为全片奠定了基调。Katarina和Peter之间的伤害就像是病毒一样,传染给了他们,以至要互相刺痛对方,直到鲜血流出方能罢休。
“他们无法分开,也无法在一起生活,彼此对对方作出各种残酷的伤害,只有处在这种情况下的两个人,才可能变得这么狠。就像一块而娴熟的跳着死亡之舞。”(《伯格曼论电影>)

Johan突然提出第二天就要离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Marianne还冷静的替他调好闹钟以防他睡过头。两人在办公室商量离婚细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最后的谈判却演变成最后的欢愉,然后是最后的殴斗。爱之愈深,恨之愈切。没有什么比这个场景更能诠释这八个字了。相隔数年后的重温旧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一声声轮船的汽笛,那是《欢乐颂》里面的警号。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爱的人,多么可怕。

 假如你正准备进入伯格曼的世界,《婚姻场景》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你无需应付其缓慢的节奏,浓厚的哲学氛围;但是你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以保证自己在影片传达给你的绝望信息之中保持希望。
--

 4 ) Live Yourself

看完了三个小时的电影,随便扯两句。

这片子说的是婚姻,外表披着华丽的袍子,揭开了布满了虱子,尤其是中间一步步揭开两人相处中的种种矛盾外加人性弱点交织的种种藕断丝连,分开了又靠近,靠近了又伤害,看得人心塞。

不过,除却表现婚姻生活的真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作者对于男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心理活动的揭露。

女主角:在与丈夫分开六个月后,两人重聚,她向丈夫阅读自己的日记(后者睡着了。。。),承认自己从小到大都在被训导做一个对他人顺服的女人,包括自信心不高、按照家人的意愿选择职业,习惯性地讨好别人。在两人准备签离婚协议的那场戏里,她竭斯底里症地道出了,婚姻失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自己过于关注丈夫的一举一动和情绪变化,容易让自己情绪敏感,反过来进一步刺激矛盾,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自我意识缺乏,而一个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人又怎么能够让别人来在乎你呢?于是丈夫有了外遇。。。(深刻的教训就是,卑躬屈膝换不来尊重和感情!)而在经历了男主的婚外情和离奇后,反而让她有了人生的自由和对人生更加自我的主张。

男主角:开始的采访就显示了他的“自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自己不仅有很多爱好,而且非常体贴家人,只有“完美”可以形容。(以后可千万不要以貌取人)与女主相似的是,他也一直在按照社会期望来扮演一个成年男子的角色,也是在压抑自己、取悦别人。而他骨子里无疑是脆弱的,他不能接受同事对他诗歌的评价,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不能理解妻子的需求(其实骨子里应该还是认为是自己无能),不能忍受婚姻中长久的压抑而选择与情人同居,其实自己内心也知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逃避,等到最后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继续忍受和情人的空洞的在一起,却就焦躁甚至失去理智地不愿离婚,充分展示了自己对没有家、没有归宿的极度的恐惧!最后,冷静下来的他坦承,他所做的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愿,而是父母的预期了!

这场婚姻的走势里,二人的心理状态是相反的,离婚让女主由弱变强,男主由强变弱,而经历了这一番变化,无论怎样,他们在面对自己的时候,起码更舒服了。

所以,你觉得活出了自己吗?

 5 ) 婚姻就是一场与庸碌琐碎生活的战争

       爱情寿命究竟有多长?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研究人员在2005年做过专门的研究证明最长的“热恋”感觉不会持续超过1年。但当爱情被投入到婚姻这个固定模式中,短短的一年“热恋”感觉又如何延续呢?《婚姻场景》中的第三幕男主人公向自己的妻子摊牌要和情人离家出走,他并没有说我不爱你了,(其实后来两人真离婚了,他们依然还眷恋着对方)而是缓慢却又碎碎地说“我真的厌倦了所有平常生活中的挑剔和宽容,所有所有琐碎的事情,我只想好好调整下自己”。
    所以婚姻的最大敌人其实不是爱情,她的最大敌人真的可能是生活,庸碌而平常的生活,就是两个类似性格或者完全不同性格之间差异磨合的过程,而在这生活和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多少风花雪月,更多地其实你面对的是一地鸡毛的零碎与纷扰。早上起床弄早饭,回家以后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孩子的出生与成长的烦恼,双方父母以及亲戚的面对的零零种种。。。有的时候虽然不是苦不堪言,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四季如春。而且这些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你绝对也预测不到那突如其来的变化。那些要将已有的婚姻推倒的人,很多或许是向庸碌的生活报仇的一种极端方式。但问题是,你选择解放,可重新开始另一段婚姻时,你依然将去面对曾经的那种琐碎的一切。所以只有战胜庸碌的生活,在平常的琐碎中发掘美好,你才能拥有相对美好的婚姻。

 6 ) 豆瓣9.1《婚姻生活》:关于亲密关系的真相这部剧里全都有

最近在家闲来无事翻到一部老片子,看罢感叹大师就是大师,能把婚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影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的感情生活,三个小时的对话充满了哲理感,电影真实的表现了男女关系和婚姻的困境。

恨不得掐死对方的中年夫妻之所以不离婚是因为永恒的利益

一开始看《婚姻生活》的时候,差点弃剧,老旧昏黄的色调,夫妻二人冗长无聊的互相吹捧,直到他们的好朋友皮特和卡特琳娜来家里做客,一场撕逼大战一触即发。

“皮特是个笨蛋。

我很自豪我能当个笨蛋,卡特琳娜经常说我是个孬种。”

“皮特觉得我在他饭里下毒了。

我们家总拿这个开玩笑 一个难以消化的玩笑。”

“皮特在别的女人面前不举。”

“ 卡特琳娜是个男商人”

这对夫妻只对互相羞辱对方感兴趣。皮特称之为非人化的过程。

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有一个经典论断:只要观看婚姻冲突录像的开头5分钟,就能以高达91%的正确率预测哪对夫妻未来会离婚。那些注定要离婚的夫妻,他们的谈话明显地有一个苛刻的开始,表现出更多的批评、鄙视、辩护、交战状态。

·“有什么比互相憎恶的夫妻更可怕?”

“有时候我真恨他 有时候半夜醒来睡不着我就想怎么狠狠地折磨他。”

婚姻里的不堪全部暴露在玛莉安面前。

这对对彼此恨之入骨以羞辱折磨对方为乐的中年夫妻,他们之所以不离婚因为他们的收入以合作为基础,皮特擅长分析,卡特琳娜智慧超群,他们的公司需要共同努力才运转下去。有什么比经济利益能让婚姻更持久的呢?没有。他们也离婚争吵了无数次,但是都因为财产分割无法达成一致而作罢。

2019年10月23日晚上,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与妻子俞渝在朋友圈给广大吃瓜群众呈现了一场年度炮火最猛烈撕逼大战。夫妻感情破裂事实浮出水面。李国庆7月底提交离婚书,但俞渝以感情未破裂为由不同意离婚。明明都已经反目成仇,为什么俞渝拒绝离婚?

两人感情没了,但还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最大的牵连就是两人共同经营将近20年的当当,到现在为止,他们共同持有当当93.5%的股份之多。天眼查的数据显示,俞渝的持股比例为64.2%,李国庆的持股比例为27.51%。

如今,李国庆提出了离婚申请,并表示要求两人股份平分,而俞渝则断然拒绝,她要求他接受25%股权就和平离婚。离婚股份分割谈不妥,这或许是两人势成水火,在网上终极互撕的真实原因。

剧中这对怨偶不离婚还有一个原因是:卡特琳娜和皮特非常了解对方“我们俩是两个孩子,卡特琳娜内心住着一个哭泣的小女孩,她知道她倒下的时候无人安慰,而在角落里躲着一个哭泣的小男孩”皮特了解她铁骨铮铮外表下的脆弱无助,“我对他还抱有一丝无望的温柔”,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安慰却又深知不可能,她就在这种爱而不得的折磨和焦虑中更加的厌恶自己。就像男主约翰出轨之后对妻子说的一样:我们之间的羁绊比我想象的还要深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每个人背后都连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桩婚姻,身后已经不单单是男女双方的奋斗成果,更可能是双方父母数十年的心血积蓄。

中年夫妻离不离婚绝对没有爱不爱那么简单,经年累月,情感需求、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早已紧紧如藤蔓一样缠绕在一起,分不清彼此。选择分开是壮士断腕挥别过去的决心,不分开则是综合利益再三权衡利弊的结果。

没有爱情的婚姻最后的结局是迷失自我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怎样的感觉?一天一个气质优雅神态娴静的老年女人走进了玛莉安的办公室说道:

“老公是个负责任上进的好人,我们同属一个室内乐协会,经常一起玩音乐,但在一个无爱的婚姻里,你会感觉更寂寞。我对自己说我有能力去爱,但爱被困在瓶中了。我的生活把一切机会抹杀了,我的感觉、视力、触觉开始消失,我看的见也摸的到但我的感觉已经干枯、逝去,音乐、气味、脸孔、声音,一切一切看起来微不足道,在暗淡、了无尊严。”

没有爱情不至于崩溃死亡,但是它可以消磨你的激情,压抑你的感觉和潜能,束缚你的天性,最后你将变得迟钝麻木,像一具行走的躯壳,扮演好外界赋予你的角色、尽完自己的责任,走完自己的一生。

玛莉安的妈妈有同样的经历,结婚前玛莉安的妈妈曾经有过一个相爱的人想悔婚但是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最后嫁给了玛莉安的父亲。“ 我们生活得很幸福,只有偶尔的不和谐。我们从未埋怨彼此,从未刻意中伤对方,我很想他,但是现在并没有比他在时更孤单。 ”

“糟糕的是两个人共度一生却没有真正的肌肤之亲。 他和他的生命已经走入了黑暗,可笑的是他也带走了我的生活”。妈妈重重地垂下了眼睑。这真是我今年听到的最哀伤的句子了。

罗宾·威廉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孤独终老,而是跟使自己孤独的人终老。到底是没有爱让人更孤独,还是爱上了一个人而更孤独,抑或是孤独就是人生常态?

《月亮和六便士》中这样描述爱情:女人心中的爱,往往只是亲昵和安慰,大多数女人都是这种反应。这是一种被动的感情,能够被任何一个人激起,就像藤蔓可以攀爬在任何一棵树上;当一个姑娘嫁给随便哪个男人,总相信日久生情,世俗之见,如此牢固。

”爱“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存在。这不是一种悲观主义论调,而是一种现实主义论调。当就像剧中老妇人所说:爱是什么,我无法描述没有见过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直到生命将尽才感叹婚姻没有爱情,因为年轻时人们忙于追逐外在的一切来构筑自己的安全感,物质、稳定、忠诚、友谊的需求满足了以后,便开始追问爱情的存在。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全封闭的避难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避难所,你的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

当然,发出这样灵魂拷问的人既要稳定、忠诚,又要惊险、浪漫和激情,但是等到发出这一拷问的这一刻,早已错失选择真正爱情的机会,换句话说,即便是真正的爱情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认得出来,真正的爱情需要真实的自我和足够的敏感去辨认。

人这一辈子,很大概率都会跟一个错误的人结婚。因为很多人很难面对真实的自我,觉察真实的自我需要时间,很多人在找到真实的自我之前早都结婚了。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在意你是否有真实的自我,甚至身边人潜意识并不希望你有真实的自我。

像那位老妇人、玛莉安的妈妈甚至玛莉安,她们的一生都不曾察觉到真实的自我,玛莉安在被出轨后才开始逐渐苏醒。一个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真实灵魂存在的人如何触摸到另一颗真实的灵魂,又如何真正找到soulmate?就像一个人不知道目标却忙碌着寻找一样,结果是徒劳的。

人生的困局换一个人是没有用的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叫做“怎样面对亲密关系中的倦怠感”,有研究表明,一对夫妻在一起一年就没有太多的新鲜感了。

约翰和玛莉安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了10年,晴天霹雳般,突然有一天约翰告诉玛丽安他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宝拉。

约翰是一个心理学教授,敏感焦虑,某种意义上他生活在自己建构的虚拟世界,而玛莉安更务实。性生活不和谐。玛莉安不敏感也不理解他内心深处的悸动、困惑。他没有倾诉的地方。

大的问题来源于他自己:他突然厌倦了和玛莉安稳定而庸常的生活,没有晋升空间的工作,刻板而保守的妻子,厌倦了傻里傻气没有教养的孩子。内心的痛苦越来越强烈。而小三宝拉的直接和犀利让他活了过来。

这种感觉从《月亮和六便士》斯特里克兰德内心独白中可窥一斑: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了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斯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后 ,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颠沛流离,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在艺术创作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和慰藉。现实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起这种狂放不羁的后果,那种“惊险”甚至是追寻者无法接受和面对的。

约翰和情人私奔后没多久,就厌倦了她的反复无常、歇斯底里,陷入了更加孤独的境地。去美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被同事所取代,每个月还要支付高昂的抚养费,这一切的变故让他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还没怎么来的及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就被啪啪打脸扇回原形。日渐困窘的他怀念起从前鄙视的安稳舒适井然有序的生活,渴望妻子温柔的安抚,之前的潇洒和决绝也荡然无存。

约翰试图从一段关系跳到另一段关系里,试图寻找到答案。就像一个网破了一个洞,换一个池塘,这个网上的洞并没有消失,反而因为这徒劳的找寻更失望灰心了。这是很多人面对人生困境的做法,因为补洞是艰难而耗时旷日的。

感情自有它的规律: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有时又只是是一种情绪、情欲,悸动、吸引、疯狂,争吵、厌倦、疲惫、控制、压抑、背叛,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泪与笑,爱与恨,时而混乱,时而平静。人性的矛盾和多变在感情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身处在其中的个体自以为可以凭一己之力掀起惊涛骇浪,以为这是活着和存在的证据,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只能尽量地去感受和体验,接受命运和时间的馈赠罢了。换一种方式相处,换一个人也不过是多一种体验,多了一份阅历罢了。你能把把握的也只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人们一生不断地追寻,从爱侣(明知道是)残缺的爱意那里试图补完整自己。被人爱本身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能够爱人也并非什么独特的能力。一个人在婚姻中能否幸福取决于自己是个怎样的人、需要是否被看见、两个人的需要能否平衡。

《婚姻生活》借婚姻的壳论述人们的生活。挥之不去的孤独、空虚,怅然若失,敏感和痛苦,并不只存在于婚姻生活中,它存在于我们的职业选择,家庭生活,友谊,社交生活中……简言之,它是生活的本质而非婚姻特有的本质。婚姻成了我们追问痛苦时的替罪羊。

唯有不抱着某一人、某一事、某一物能将自己彻底从这种生活的本质中解救出来的期望,婚姻才能被正视——就像毛毯上的花纹,或者沙发上附着的灰尘。

 短评

大师是在热气球上俯瞰大地,看芸芸众生,渺渺春波,牢笼里人性浮动;凡人依赖平视的本能,空有战胜平庸的欲念,没有低头悲悯的天赋。

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虽然伯格曼当时已蜚声国际,但晦涩的主题使他在国内并未受到认同,即便拍出了“处女泉”也被认为重复,而过于前卫实验的“假面”自然令他依旧显得曲高和寡。出于无奈,伯格曼决定投拍低成本电视剧“婚姻场景”,不料竟空前成功,瑞典离婚率也随之变高,伯格曼感到高兴“大家不用再维持无爱的婚姻了”

9分钟前
  • 37°2
  • 力荐

關於婚姻,原來一九七幾年開始到現在,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男人提及遇上paula的時候面上那發光的愛情帶來的神采,讓我覺得殘忍。

14分钟前
  • ahsimsim
  • 推荐

这么说来其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反正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将就地妥协地半推半就地接受真实的自己。婚姻是关于欺骗的艺术,因为它甚至没有存在过。

1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2013.2.24想看,他说看完也许会恐惧婚姻。2018.4.23小西天,看完他说,嗨,多大点事儿!下个月结婚五周年。

16分钟前
  • 兔牙小姐
  • 还行

约翰和玛丽安提分手最后在她胸前懦弱地痛哭出声的那一段,让我一下子无法再冷笑看着这场理智的欺骗而是同他一样哭泣起来。虽然伯格曼永远冷漠而抽离,但即使在他看来,一个没有能力爱的人,也永远不会是满的、切实的。而他的温情大概在于告诉我们其实许多人都这样,你并不特别可悲吧。

17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唐朝放妻书》——某李甲谨立放妻书一道:盖说夫妻之缘,恩深义重,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1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那些在婚姻中坚持了一生的人,是令人钦佩的,其实我总怀疑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而一个人也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始终处于完美的状态。ps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伯格曼和丽芙乌曼了

2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婚姻各阶段状态的原貌再现,把婚姻的面目拍得真实以至残酷。倦怠和互相的厌憎让两个原本相爱的男女变成奇葩极品,虚伪、猥琐、更带几分滑稽。看的过程联想起<灵欲春宵><革命之路><杀戮>和<游客>,单身者看了可抵挡任何秀恩爱,打算结婚者最好先接受这几部片子的婚前教育,把胆儿练肥,或把胆儿吓破。

2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3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致命問題都擺了出來——精神出軌,喋喋不休,生育問題,價值觀出現裂痕。每一條都是死穴,22年間父母一直在上演,比這電影殘酷多了,看多了也就倦了、麻木了。到頭來,我變成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一個熱衷於喜新厭舊的人,所以婚姻生活在我的世界里不會存在也不想存在。

28分钟前
  • 还行

“做个无赖感觉太爽了…” 爱是此刻,爱很简单,生活感情都是如此。《爱在4》超长预告片。

3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伯格曼六集低成本室内剧的电影剪辑版,探讨微妙复杂的婚姻状态与两性关系问题,又一部一度引发离婚率攀升的影片。近三小时的时长里几乎被对话满满灌注,观影过程中却一直保持兴致盎然。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两位主角均表现出色。

3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相拥时甜蜜,甜蜜后厌倦,厌倦紧接着欺骗,欺骗久了开始冷漠,冷漠与排斥共存,然后离开,分离产生妒忌,妒忌时后悔,后悔处有自责,自责了决心再占有,占有完继续怀疑,怀疑变成习惯,习惯沦为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带来负担,负荷真实让人手足无措,自我美化又将迎来新一轮的重蹈覆辙。这就是婚姻生活。

41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记住了一句台词:因为要求太高而经常情绪失控。

42分钟前
  • NULLAND
  • 力荐

真正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居然还没有被一夫一妻制毁灭

47分钟前
  • RIC
  • 力荐

如果你能看完并接受这个电影,就可以结婚了。

48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没有结过婚,也没有什么经验,更不想相信这是事实。若是事实,也只愿这是部分。这是欧洲,我只想说我父母的爱情,23岁结婚,今年74岁,50年的婚姻,几十年来见证他们彼此爱惜,尊重,也会吐槽对方,但从未打骂过。爸爸生病,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生病,爸爸寸步不离。他们爱对方都甚过爱自己。真的感恩,在这样一个有爱的环境里成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电影中女主很明显,精神的问题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埋下的。自我剖析那一段,太重要了。所有评论的人,也大可不必bbb一堆什么看透了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除了性还有很多,性重要,更重要的是爱。爱是一切的基础。有爱,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电影只是导演的情愿,我依旧选择相信爱情,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51分钟前
  • 铁铁
  • 较差

1.看的是电视剧版,结过5次婚的伯格曼几乎说尽了关于婚姻的一切,6集既描摹出一对爱侣的分合聚散过程,又分别代表了婚姻爱情的6种类型/状态:和谐美满,表面光鲜内里朽坏,因厌倦与欺骗而分崩离析,若即若离纠缠不休,坦诚粗蛮相爱相杀彼此折磨,偷情私会重坠爱河。2.纯度极高的室内剧(仅少数转场有室外镜头,每集结尾均为法罗岛景色,荒芜而清丽,是为调剂),对话丰富,台词绵密,金句迭出,字字珠玑。3.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演得太绝,纵使在大量特写中也挑不出任何毛病。4.每集亮点摘选:①开篇模范夫妻访谈作引介与反讽,相互仇恨却因利难分的夫妻=婚姻极端反例;②因无爱而坚定离婚的中年女子=预警+侧描;③变焦快推表惊骇,特写中的疾速跟移显暴躁;④读日记时的乌曼成长照片蒙太奇;⑤双人构图&地位反转;⑥母忆婚姻,人面挂饰。(9.5/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永远不要和所爱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因为完美的婚姻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它和爱情相抵触。

56分钟前
  • SureShot
  • 力荐

丈夫冷漠无情,只对自己感兴趣。妻子呢,他们如鱼得水的在各自的身份上展示自己的欲望,然后又团结一致分享背叛带来的快感。放眼望去,几乎全部家庭都是如此。婚姻带来的伤痛是如此持久深邃,而我们却迫不及待的想投靠它。

1小时前
  • 4-ever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