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英语

HD

主演: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爱德华·福克斯,约翰·吉尔古德,约翰·米尔斯,马丁·辛,丹尼尔·戴-刘易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2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3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4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5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6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3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4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5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6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7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8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9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甘地传英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父亲的遗愿蜡笔小新:新次元!超能力大决战穿越烟壶桃花泣血记半醉人间唯美貌不可辜负第一季行尸走肉:死亡之城第一季红项圈啦啦队女王第二季冤枉啊!西西里谋杀疑案雁鸿岭下火武耀扬午夜微博犬友笑传第三季谍影重重4医生2012警视厅生物股长波托菲诺酒店第一季我的一生2020终极匹配极品一家人东北夜市英雄传性、谎言和网络攻击原地打转荒野追踪笑八仙之吕洞宾下山乱世微光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大偃术师魅惑的中国铁道风景哥俩好好汉两个半 第十季BTS舞台舞蹈许可:首尔实时观看烈日殊途永恒之法探险家:最后的特普伊山人体异形

 长篇影评

 1 ) 从电影《甘地传》看甘地

《Gandhi》获得1982年5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创作剧本 、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接七项奥斯卡奖。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 Gandhi),被称为圣雄,在南亚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巴布”(父亲),英国的丘吉尔形容他是半裸的苦行者,这位传奇的人物来到印度时没有任何财产,而当他离开时仍然是孑然一身,他从未担当国任何官职,却被尊为印度的国父,近神的人。正如他死后爱因斯坦所说——若干年后,人们将无法想象曾经有这么一位人物生活在世上。

     观看这样一部电影,你很难做到脱离人物只考量电影本身,因为甘地的一生太具传奇色彩了,影片的开始便以一篇序言说道:“没有一个人的生平可以在一个故事里都包括进去,也不可能把每年发生的事件都给予同等篇幅,把与事件有关的人也都写进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来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时间,通过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来。”在接下来的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里,自1948年甘地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暗杀,印度举国举行国葬开始,使倒叙他的生平,从1893年年仅24岁的留学英伦后踏上南非的土地开始,向观众娓娓叙述了甘地平生的若干重大事件,影片剪辑巧妙,剧情流畅,上下五十年,纵横数万里,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大手笔之作。

     饰演甘地的本金斯利是英印混血儿,当年38岁,身上兼有印度和英国的气质,这非常符合甘地早年留学英国的背景,本金斯利为演好这位不同凡响的人物,下了极大的功夫,潜心准备,在影片中,他扮演的甘地形神兼备,宛如圣雄重生一般,叫人叹为观止。

     本片导演里查德·阿敦巴罗毕业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演员出身,这部《甘地传》他整整酝酿了二十年,他的苦心孤诣成就了他迄今为止的最高成就。

     好了,终于可以聊聊甘地了:

     纵观世界伟人的队伍中,甘地绝对是特别中的特别,宗教与政治在他身上融合一气,他的思想又似乎是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思想激烈碰撞之后产生的火花。世界上有着“国父”之称的人物不在少数,但如他这般竭力宣扬“非暴力”的革命的人,寥寥无几。而且他真的做到了。

     非暴力的思想贯穿着甘地的一生,早年,他是一位留学英伦的律师和翩翩绅士,基督教中的博爱精神与他不谋而合,而当踏上种族歧视到了近乎疯狂的南非之后,哪怕因为肤色而被白人扔下火车,他的非暴力思想非但没有就此打住,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在欧洲大陆,正当政客们滔滔不绝地发表蛊惑人心的演说,独裁者们声嘶力竭地鼓噪一时,甘地却静悄悄地唤起地球上人口众多的国家的人民群众。他招贤纳士,既不求助于权势,也不乞灵于钱财的诱惑力,而是以下述教诲号召他们:‘愿意追随我的人们,你们必须准备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食欲,清理厕所。’他建议同伙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颜色浅淡的土布衣服,牢固将印度人民大众团结起来,正象褐色的军服把欧洲独裁者的军队联系在一起一样。”{引号内文字摘自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法) 著《圣雄甘地》}

    唤起敌人内心的愧疚,而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想法为常人所难理解。这种难以理解的思想在影片中被很好的诠释出来,其中一个场景,是甘地向当时的印度的革命领导人解释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我们不去听他的语言,仅从他的一系列举动中便可窥见一斑:大家坐在吉诺(印度早期革命领袖、国会议员,穆斯林,后任巴基斯坦开国总理)家豪华的客厅中,讨论下一步如何反抗英国的统治,甘地站起身,向大家解释他的非暴力思想,他边说边走向门口,从谁都没有放在眼里的一位侍者手里接过装着茶壶的托盘,并对他点头致谢,然后回身给在座的每个人斟茶,而此时,他正好说到用自己的行为唤起每个人的羞耻之心,他的这个举动,让在座的每个高谈阔论着争取人民平等反对殖民统治的领袖们全都汗颜了,当时年轻的尼赫鲁(后任印度开国总理)站起身,微笑地端起茶杯请甘地为他斟满。这样一个细节,将甘地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不吝笔墨详细叙述了甘地的两次绝食,皆因为他的非暴力思想:第一次,当印度举国都在举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期积压在人民心中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憎恨开始爆发,运动超出了甘地最初的设想,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屠杀英国平民的事件,甘地十分不安,要尼赫鲁停止这次运动,这让几位革命领袖几乎诧异到了极点,他们认为这么好的革命形势,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一旦爆发,绝难回头,甘地听到这里,决定绝食,直至运动停止,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人们听到了圣雄因为出现了暴力事件而开始绝食已经奄奄一息的消息,纷纷停止了暴动,甘地自顾自的绝食着,直到他的目的实现,还未完全恢复健康的他立刻被殖民政府关进了监狱,罪名是扰乱治安,尼赫鲁气的大叫:“扰乱治安?他刚刚制止了一场革命!”于是,一场几乎要发展为暴动的运动因为甘地的绝食而戛然而止,这对习惯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我们来说实在难以理解,看到这儿,我甚至认为甘地不仅顽固,而且近似于迂腐,怎么可以以生命为赌注来制止自己的人民推翻统治者,这俨然是一个保守的分子的作派,就像戊戌变法后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
 
     我的这种想法,在看到影片中甘地第二次绝食的时候彻底改变了,这次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建立了国家,分别代表着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利益,甘地的关于无论教派、信仰的人们都是兄弟的想法破灭了。在印巴边界,是浩浩荡荡相向而行的人群,人们背井离乡,分别到各自的教派国家寻找庇护,他们痛苦的遭遇转化为彼此的愤恨,各地爆发了严重的宗教仇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指责对方是杀害自己亲人的凶手,冲突逐渐升级,南亚各地相继爆发了暴乱,大批教徒在骚乱中被杀,而这对于甘地来说简直如梦魇一般。甘地要求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制止骚乱,但无济于事,他毅然搬进了骚乱最为严重的加尔各答市,住进了一家穆斯林人家中,开始了绝食,是时一些头脑过热的印度教徒已经难以理解他们的圣雄此举的良苦用心了,他们认为甘地是在帮助穆斯林对付印度教徒,一些极端的人甚至高喊“甘地滚出加尔各大”“杀死甘地”,甘地毫无惧色,绝食在一天天的持续着,他的健康迅速的恶化,正如南亚半岛的情势一般危在旦夕,这一次,甘地坚定的表示,只要各地不停止这种兄弟相互残杀的事情,他便绝食直到死亡。虚弱的甘地坚持这他的思想,尽自己最后一份气力来换取南亚的和谐安宁,加尔各大的曾经愤怒的人们听到了甘地因为他们的仇恨而奄奄一息的消息,纷纷放下了刀剑,来到甘地的住处表达悔意,也有人并不能理解甘地的做法,但无法拒绝他们最为尊敬的“巴布”为他们做出的牺牲。电影中,一个满眼怒火的印度教徒冲上甘地躺着的屋顶平台,将一张饼狠狠地扔在甘地身上,对他喊道:“吃吧,吃,我就要下地狱了,可也不想背负杀你的罪名!他们杀了我的儿子,而我将一个穆斯林小男孩摔死在墙上”,甘地用微弱地声音对他说:“我知道不入地狱方法,找一个父母都死了的一样高的穆斯林小男孩,好好把他抚养大,而且要将他教导成穆斯林”,这个曾经因为仇恨而迷失的印度教徒,听到这儿,满眼泪水,跪在甘地的榻前亲吻甘地的脚,(印度习俗,小孩亲吻父亲的脚表示尊敬),就这样圣雄再一次用他的顽固感化了数亿民众,人们纷纷从无谓的仇恨中清醒过来,刚刚摆脱殖民命运的印巴两国因为圣雄而免于陷入无休的仇杀暴乱。

     我不得不重新认识先前觉得不可理解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诚如影片中曾几次提到的甘地的一句名言:“There have been tyrants and murderers and for a time, they can seem invincible but in the end they always fall. Think of it, always.”(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一段时间内他们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终究难逃失败。认真想想这些,永远都是这样。)其实所谓的非暴力,也就是和谐,这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任何因暴力而取得的成果,终会为暴力所夺去,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暴力往往是人类最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但他永远不是最好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激荡不安的社会,无论是国际矛盾还是国内问题,都时刻可以成为酝酿暴力的温床,想想半个世纪前的甘地所说过的和所做过的,在圣雄的生平与思想中找回一些被我们忽视的甚至从未认识到的答案吧。

     极少数电影不可不看,《甘地传》是其中的一部。

 2 ) 马马雅虎

今天是马丁路德金日,是美国一公共假日。明天,马丁路德金的一个梦想将成为现实:黑人奥巴马将宣誓担任总统。

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是跟印度甘地学的,甘地呢,是跟梭罗学的。甘地在南非期间被逮捕,在法庭上念的就是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On the Duty of Civil Disobedience)。说梭罗这一篇文章,促成了印度的独立,奥巴马的上台,也不算多夸张的事。所以我们说:笔胜过剑。顾炎武说过一句话:易降猛兽,难服寸心。利用极其暴力的手段制服一个人,是不具有长期效果的。甘地在解释他为什么要用非暴力手段对付英国殖民者的时候,他说他是用他的非暴力,衬托出敌手的残忍,显出他们的不义来。在一个丛林法则的社会,义与不义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从历史上看,即便是打战,大家也讲究个“师出有名”,因为人心向背,决定着仗是胜仗是败仗。强大和专横不是纵横四海的好理由。

但无法让人心服口服的时候,一些暴君就去惩罚人的皮肉。“他们奈何不了我,便打定主意惩罚我的身躯。就像群顽童,无法惩罚他们憎恨的人,就冲他的狗撒野。”(梭罗)可是惩罚人们的皮肉,你能得到的,最多只是一具尸体,一不小心还会造就一个“烈士”。

梭罗、甘地、马丁路德金这三个人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崇尚非暴力,二是不合作,三是他们都是强驴,执拗得让人无可奈何那种,梭罗拒不向不废除奴隶制的政府纳税,乃至入狱。甘地拒不使用南非政府的良民证,“打死了你得到的是我的死尸,不是我的服从”。历史是一些倔强的人写的。对了,我忘了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关注社会正义。这个社会正义超出了法律。就如同甘地到了印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后一样,有些法律是恶法。在恶法面前,很多人的选择是胳膊拗不过大腿,顺从罢了,可是也有一些人,像甘地一样,当着警察的面,忍着敌手殴打,将一张张做顺民的证件扔进火里。

《甘地传》的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甘地领着一群人游行的时候,一个矿区老板派来大批骑兵要向人群冲来。这时甘地的一个伙伴叫大家全部卧倒,卧倒之后,马就原地踏步,不来践踏了。后来的英国将军,对一群手无寸铁的集会群众开展大屠杀。两相对比,想来人连马都不如啊,因为马尚且不去践踏已经卧倒在地的人。《格列佛游记》里头说的马是一种文明、高尚的动物,人都是Yahoo. “雅虎”这个翻译方法挺好,人看上去挺雅挺美,心里是老虎野兽。《军火大王》(Lord of Wars)电影里,军火大王(尼古拉斯-凯奇)的弟弟在厨房贴了一招牌: 谨防恶狗。军火大王问:你这里没狗啊?弟弟说:我觉得我心里有只恶狗。

形形色色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些运动的倡导者叫人去驯服心里的恶狗,让外在的那些恶狗自证,故而在道义上胜利了。一旦在道义上胜利,在人性上胜利,践踏者就已经败了一大半了。

人何必相互践踏呢?甘地有次走在路上,和狭路相逢的白人种族主义者拦住,甘地说了句话: There is room for us all. 是啊,以天下之大,容得了你也容得下别人,本是同根生,相践何太急呢?不能比《甘地传》里的马还没有人性吧?

 3 ) 原来非暴力的成功还是要靠暴力

《甘地》这电影我记得小时候在电影频道佳片有约上看过一次,那会儿佳片有约还是走精英路线,放的都是大师级的片儿,不像现在《斯密斯夫妇》之类的都可以上了,完全不知道取向何在。

记得那时候看《甘地》特别感动,还为此写了一篇作文,盛情赞扬了甘地伟大的情操以及和平的重要性。最近偶然的机会下又看了一遍,除了悲伤一下我们自己国家的《孔子》怎么拍得这么渣,也有了点不一样的感受。

最明显的一点是,我这次更加明白到甘地为什么可以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战胜英国的殖民统治了,不是因为英国人的道德修养特别高,也不是因为英国人讲法治而甘地懂法学,唯一的理由仅仅是,在甘地非暴力的背后,有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暴力威胁,这让英国人如针芒在背。

虽然《甘地》这电影的英国导演极力想营造出甘地善用法律武器与英国对抗的情形来,但他的艺术良知同样也让他毫不避讳展示,英国官员对甘地的尊重,仅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阻止印度民众暴力反抗的人。每当甘地谈起自己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世界大同理想时,每一个英国官员都仅仅只是露出轻蔑的微笑;当甘地向一个英国牧师谈起耶稣“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人打”,这位牧师尴尬地表示,这只是耶稣的一个比喻而已,不能当真。

甘地总是说,当我们用我们的正直和诚实去面对恶人的暴力,而不是用暴力去面对暴力,最终获得胜利的将是我们。历史上,罪恶也许会暂时得逞,但最终胜利的,永远是爱和正义。但悲哀的事实却是,英国对甘地的一再网开一面,不是因为他品德多么高尚,更不是因为甘地所宣传的爱与正义,而仅仅是因为,英国害怕失去了甘地后,印度民众的愤怒将再也无人可以控制。

所以,甘地对英国的胜利,不是因为爱与正义面对暴力获得了胜利,而仅仅是面对潜在暴力的威胁,英国选择了与非暴力的甘地进行谈判,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印度民众不想直接与英国的暴力对战,而英国也不愿在二战之后马上与印度民众的暴力开战,于是双方默契地同时选择了甘地的非暴力。

所以影片最悲哀的部分,是英国离开之后,印度国内的暴力再也不需要甘地的非暴力继续束缚它们。甘地惊奇地发现,他的非暴力理论似乎一夜之间再也没有市场了,再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谈论爱与正义的力量胜过暴力的力量。甘地被自己的民众所抛弃掉,最终甚至被自己的民众所杀死。

这个一生都相信爱与正义的力量的人,这个一生都在与人类的暴力欲望作斗争的人,他知不知道他前半生的辉煌,其实恰恰因为暴力在他背后助威?他又有没有预见过,他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如此彻底地败给人类的暴力欲望,被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国民抛弃掉,杀死掉?

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个电影故事,然而它却是一个事实。

 4 ) 理想主义的脆弱与强大

一、一种成功的理想

大多数革命者的思路是,我们受够了奴役和凌辱,我们要拿起武器消灭你们,血债血偿。
甘地的思路是,我们不能忍受被奴役被侮辱的生活,你们必须离开,你可以消灭我们,但你不能迫使我们接受这种生活。
这是一种伟大的理想,它在为自己的权益的抗争试图唤醒对方的人性和良知。这种思路有一个非常人道的假设:对方也是有血有肉有可能被打动的人;但它并不依赖于这个前提,因为我们要求的一切并不是靠乞求或是对方良心发现得来,而是靠抗争,我们的抗争并不是通过伤害你们、而是通过采取一切不合作的方式让你们不能再继续伤害我们。
甘地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身体力行着一种坚定的、高尚的信念并矢志不渝。而这种天方夜谭般理想化的信念,显示出理想主义真正强大的一面:坚持和隐忍的力量,这种强大最终争取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An eye for an eye, then the world is blind.

二、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理想主义者是悲哀的,他们不是放弃,就是失败。
于一切革命者或者理想主义者来说,最可怕和最讽刺的不是死于与之抗争的事物,而是死于为之抗争的事物。但综观历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死于前者,就是死于后者。
无暴力抵抗运动为印度人民争取到了自由和独立,但甘地伟大信念的核心却无法打动国内的极端宗教分子,他必须通过绝食来试图制止国内宗教分子的暴力对抗,我想他一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他没有被物质、名气、权力诱惑,坚持最初的高尚信念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但这种信念并没有传递到他的信徒心中。而最终,他没有死在敌人手里,而是死在了他为之奋斗、坐监、绝食的印度教民手中。
文明和高尚在野蛮和暴力面前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哀,也是所有文明的悲哀。
但我想,甘地没有失败。他的精神的火苗已然永垂不朽。
他用他的一生告诉人们,除了暴力流血之外,是可以有别的抗争方式的,一种人道的不让自己双手沾满鲜血、心灵蒙上污点的抗争方式的,他的成功让我们相信尽管会有牺牲,但这种人性化的抗争方式是有可能成功的。

三、一种好的信念

这个世界是一个不够好的世界。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够好的社会。甚至我们的生活也是不够好的生活。
我们总是试图抗争,为我们应得而没有得的,为我们该做而不能做的。
很多人头破血流然后心灰意冷,很多人看到别人的失败而学会妥协,很多人大声疾呼然而回音甚少而愤世嫉俗。
我想没有人是错的,只要他不是从心底里冷然漠视别人的流血牺牲或是从心底里认同丛林法则。只是,我们需要一种好的信念。
一种好的信念,不是让每个人都变成理想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未必是件好事,而是试图令大多数人不盲目——既不被眼前的微小利益蒙蔽也不被愤怒蒙蔽,令大多数人相信我们身边那些不够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抗争而变得更好的。而一种有意义的抗争,不是因为愤怒而抗争,而是为了改变而抗争。

 5 ) 哦,羅摩

甘地死时果然说的不是oh, my god;而是hai, rama. 意思是“哦,羅摩”*。

西方主旋律电影拍起外邦的故事,总让人有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首先声明,我不排斥西方主旋律电影,看过很多奥斯卡得奖的没得奖的那些,我也从来不反好莱坞。但是比如《追风筝的人》这样的片子,明明讲的是中东的孩子,你看到最后就觉得怎么这讲故事的方法以及故事内涵里的那点意思跟你常看的那些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中产阶级白人故事差不多呢?以此类推,这种片子看起来制作精良,价值观精英,世界观广阔,但仔细一想你就发现它们完全是按自己的意思组织材料,它们完全没有那个意图去用中东人自己的眼光看待那片土地。

异域的地理和文化只是一种猎奇,但是政治不能不正确,更不许讲些西方观众不太明白的事情。阿富汗的故事也好,印度的故事也好,最后其实只是讨好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里的那同一个故事。

我喜欢甘地这部片子,对我有很多启发,至少点开了我脑袋上的几个穴,让我想去了解关于这个人和那个年代印度的事情。但是这也不妨碍我带着防备之心去看这个电影。比如上面链接里的那篇文章,我就觉得说到了很多点子上。

为什么电影里,甘地老人家要喊oh god呢?因为大部分西方电影观众不会知道rama是啥意思那个年代也不会去wikipedia一下。就算人家查大英百科全书知道了,有几个人会去学习印度教知识傻瓜指南,就为了搞懂电影里一句台词?所以编剧就算是要让一位印度圣雄不知所云地在临死前喊上帝,也不会让没有文化背景的西方观众看到他喊羅摩。文章里还嘲笑了看什么都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有人说那rama不就是印度教里的god吗 -- 那您的意思是印度教是基督教底下的旁枝?

抛开这个细节问题,看看电影主题。
电影着重渲染反种族歧视,反殖民主义,反暴力这三个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主题。纵观好莱坞大片,往往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核心价值观打转转。别误会我的意思,这些价值观本身很崇高,问题在于事情往往不会简单到可以一清二白地放到这些目录底下。现实世界中往往没有那么脸谱式的正义或邪恶,往往没有那么明显的对和错。而艺术作品对待世界总是问那么几个相同的问题,得到那么几个相同的答案,总是局限在单一的价值判断里,看久了让人难免觉得老套。

回到甘地本身,重要的是把甘地当作一个“人”来看。我们看这样一个电影,崇敬一个人的智慧,以及他对世界的判断和反应;但是,传奇化,过分英雄化这个人,把他当作神来崇拜,只会让我们自己失去对世界的判断。


*查证出处:(一篇长文,关于电影形象和真实甘地之间的差距:)http://history.eserver.org/ghandi-nobody-knows.txt

 6 ) 印度精神

与其说是一个人的传记,不如理解为关于印度历史和文化的解读。

他们走向前去,印度教徒和回教徒肩并着肩,抬头挺胸。面对无可逃遁的受伤或死亡,一直持续到夜晚。女人抬走死伤者,直到累的筋疲力竭。可是一切继续下去。不论西方原有所谓的道德优势,今天已经一切丧失。印度自由了,因为他承受了一切苦难的折磨,既不屈服,也不退缩。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成功的,但始终就是失败的。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静默的对抗,人性的力量

 短评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10分钟前
  • xjc_jovi
  • 力荐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13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17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1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24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28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30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35分钟前
  • 嘴客
  • 推荐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38分钟前
  • 歌辞
  • 力荐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42分钟前
  • Syc
  • 力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45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4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50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52分钟前
  • therealran
  • 力荐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55分钟前
  • 羅北山
  • 力荐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60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1小时前
  • Adieudusk
  • 力荐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1小时前
  • SELVE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