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花开

正片

主演:周迅,夏雨,朴树,李明,舒耀瑄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0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那时花开 剧照 NO.1那时花开 剧照 NO.2那时花开 剧照 NO.3那时花开 剧照 NO.4那时花开 剧照 NO.5那时花开 剧照 NO.6那时花开 剧照 NO.13那时花开 剧照 NO.14那时花开 剧照 NO.15那时花开 剧照 NO.16那时花开 剧照 NO.17那时花开 剧照 NO.18那时花开 剧照 NO.19那时花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那时花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大学期间,最美丽的岁月和最难忘的画面,都在迅速铺开。高举(夏雨 饰)在女朋友出国后迎来了一个乐队合伙人张扬(朴树 饰)。他们生性自由散漫,一天在礼堂顶上看着刚入学的新生,遇见了欢子(周迅 饰)。欢子在人群中耀眼的美丽让他们倾心,并开始了攻势。高举出于友谊第一的考虑,同意只在周六才和欢子一起。三人之间依稀的感情始终在青葱岁月里暗暗流动,他们在青春里,或许都有自己随心所欲的率性和幻想。百年好合逃亡者的末日随性第一季爱的透视图别那么骄傲教场欺诈圣手海狼行动探寻鲸之音玩命终截战红番血路第二季笑八仙兄弟的雀巢我也是花国语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大唐女法医新家法刁蛮新娘贝壳收藏家心灵之地第六季识骨寻踪第七季山水有相逢非常城市暴太郎战队咚兄弟VS全开者任务迷走72小时泳池娇娃无神2016回到明天2023好莱坞庄园2006Nenek Bongkok Tiga再生门三更·骨头镇奇谭伸冤人第三季FAKE MOTION -乒乓球之王-番外隔世追魂(粤语版)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我说的都是真的下海2017九顶假发的女孩昨日的美食 第二季看电影

 长篇影评

 1 ) 我只能写成一封情书

这个片子,我是一定要打五星的。
2007-04-28标记“想看”,这是我在豆瓣标记的第一部想看的电影。

1 我可以把五星全部打给朴树。
我如此长情。2000年前后,从某本杂志第一次认识韩寒起,从某次全国大学生毕业晚会认识朴树起,我对这两个人不离不弃爱了十几年。
我实在没法想象那个沉默得有点自闭的朴树在镜头前演戏。
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看他。
戏份不多,有一脸青春痘见证青涩模样,有和欢子令人心动的小缠绵,有和高举狂扫吉他的乐队排练,有笑得一脸无辜的街头卖唱。
彼时他正和戏外的欢子恋爱,1999年他过得很快乐。
我关注并喜欢周迅,始于朴树。这是我的爱屋及乌。
2006年,毫无预兆地,朴树结婚了,新娘是个叫吴晓敏的上海姑娘,媒体说她长相酷似周迅。当时我坐在网吧,看到这条新闻,完全体会了什么叫做黯然心碎。

第一张专辑的文案里,他写“只沉默,不说话,这不快乐的生活,我的9w台灯”。我至今保留这个怪怪的网名。
第二张专辑,他写了短短两行字感谢所有相关人士,最后是“谢谢女朋友”。
苍天,这个世界上我唯二嫉妒的两个女人,都是上海人。我现在对上海这地界充满敬意。

2 高晓松导演。
他去年导了一部戏,《大武生》,主演是大s,韩庚和吴尊。我想我会去贡献票房,如果我能赶得上。
这几年他出现,多是评委,不过我已经不上心了。
某年超女,他舍李霄云力捧江映蓉,看得我大怒——天知道我喜欢李霄云就是某一瞥之下看她安安静静自弹自唱了一曲《白桦林》。
又一年超女,他终于力撑曾轶可——还算你有眼光,否则我简直怀疑你当初怎么能看上朴树。

高晓松谈朴树:
“朴树在我们家给我唱歌,结果一下我就傻了,特别的好,特别好。他说我要攒钱,卖歌攒钱自己做唱片。他说我觉得音乐圈里的人都是傻×。”
出自cctv1一个关于校园民谣的纪录片,高晓松接受采访的原话,字幕清晰配出“傻×”。我截图8次,把这些话一字不漏保留下来。
大概就是95年前后的样子,94年他刚从首师大退学。
我自己是一枚循规蹈矩之极的乖乖牌,我爱的男人却不是善茬,都他妈是现世行规的叛逃者。

其后两个人有很多音乐上的合作,直至这部电影。
对于我而言,这个世界上的一大赏心乐事是,我喜欢的人们,他们互相喜欢。
比如说上面这俩。
比如,韩寒对朴树的欣赏,从当年的“我是金子我要发光的”开始。
比如,韩寒称高晓松是“高中时期的偶像”,他喜欢唱“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
比如,高韩握手言和——当年“高处不胜寒”,我怄得晚上差点不能睡着,手心手背都是肉哇。(我唯一不满的是,你老人家干嘛安排韩少和陆老师喝和解酒。。。)
再比如,今年所谓的韩方大战中,一波一波比我还上心的老男人们——其实韩少才是直男真爱啊。

3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去年以此为题写了一篇长文,为小悦悦事件。
人在海外,看这样的新闻,常常半夜狼嚎,离抑郁症只一步之遥。
如花者,美女,青春,爱情。
年轻的时候能用17种语言说我爱你。
爱你可以陪你去死。
誓言,就是用来破坏的。

开篇老狼唱的《月光倾城》,收尾朴树的《那些花儿》,为这两首歌也值得五星。
他们说14、15岁听的歌,决定了你这一辈子最爱的歌的类型。看来很准。

“她们就象是从我们手指尖上滑过的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 ”年轻时的高晓松写这类台词,简直手到擒来倚马可待。
这段话同样出现在他那版黑色封面的《青春无悔》的文案里。
我当年看得差不多可以背下来了。最记得他说,“三个九年过得颜色分明,像放了许久的鸡尾酒”。我看得心折,止不住遥想自己的27岁。

那个当年以为非常遥远的27岁,我不久前才和他别扭会面。
这个生日的余威犹在,我至今仍在“不能接受”和“头皮发硬”中。
更糟糕的是,我没有底气说这样骄傲的话。

4 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
法语的 Je t’aime,朴树发音比夏雨标准。后来他的第二张专辑出了一首法语歌 la perte,直接促成我在大学转系读了法语。不知道他的第三张能带给我什么。
夏雨终于和袁泉结婚了。结婚照在他们的母校拍的,幸福洋溢。即使看照片的闲人如我者,也觉得爱情美好。
周迅人称周公子,再烂的片子有她在的地方也容光焕发。情史丰富,几段感情路天下皆知,萝莉身御姐心当如是。祝她幸福。
高晓松在上《玫瑰之约》时,带着他三天闪婚的娇妻,冯祺形容此女“魔鬼的身材天使的脸蛋”。在后来,他娶了一个80后老婆,小女儿可爱至极——大言不惭“为改变老高家基因我容易吗”。
你看,还是有一代又一代的姑娘,就吃这一套。

 2 ) 莫名的~~

12月的下午很冷,有细细的雨,可能是太细的缘故,看上去像雾。在宿舍里一口气看了三部电影,《那时花开》是最后一部。看之前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看后既然也没有任何的感觉。只是关掉电脑的一霎那,那个点烟的镜头突然闪过,一下子那么多那么多的记忆突然涌来,应接不暇,莫名的失落紧紧地抓住我。其实影片的情节已无关紧要,甚至于我固执的认为,我们就该在戏落幕的那一刻就把影片的故事忘掉。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情绪,每个人都可以从电影中读出你自己的青春岁月,就算是一种纪念吧。只是就像影片中亦真亦幻的感觉一样,回忆已经不真实了。“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请继续看,谢谢”这就是高晓松要说的吗,或者是我像对自己说的呢,或者你也有同感呢,我不知道。

 3 ) 再看《那时花开》

    又看了一次电影《那时花开》,感受的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原先在看这部电影的场景。一切好像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几个人一起在新街口的小音像店淘碟子那阵子。原先想看的电影大多在面儿上找不到,很多获奖的作品都没有上映,正版碟子很难找到。
    那阵子我们经常到那家小店儿去,老板都混熟了。于是可以直接进后院淘,后院就是北京的老宅子,不到8平的房子,夏天倍儿潮,碟子有的都蹿了绿毛。老板说他经常到北影厂去偷“内部片儿”。那种碟子一般都用黄色的牛皮纸包着,上面还有“内部资料”的字儿。我们经常被这些字儿所吸引,后来才知道都他妈盗版商自己个儿印的。不过,那时也接触了《安阳婴儿》《小武》《西西里美丽的传说》这类在市面儿上见不到的好片儿。 当时我们还很磕,非艺术片儿不看。大片儿都是学校组织去看的什么《风语者》《珍珠港》,那时我们都说那些玩意儿就他妈一糟粕。现在想想,就是谁看过什么禁片儿谁就牛B,完全的虚荣心。
  有时看电影会有学习剧中人的欲望,记得那时一帮人聚在一起看贾宏声的《昨天》,觉得那人把帅都搁车上了,推帅了!那时几个朋友都开始飞叶子,我不敢,怕上瘾,他们就说我怂。我继续磕,磕电影,磕音乐,磕画画。后来很少跟他们在一起,有的人已经没有音讯,有的去了外国,有的和我一样上了学。
  《那时花开》也是那时买的“内部片儿”。就是因为喜欢朴树和周迅才买来看,第一次看看不懂,压根儿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只觉得那样拍片儿绝对有感觉,不知怎么着,后来自己写的那些东西里也有了这部电影的影子。当然我的那部片子因为很多原因而没有拍成,仅仅五个分镜彻底夭折了。

 4 ) 青春是个虚词

这个片子要趁年轻看。
可以想象,如果我早几年看到它,一定会三呼万岁,五星力荐。可是上研后,内忧外患之下,对“青春”这样的字眼十分过敏,审美疲劳,就好像每次治病都用青霉素,不会犯错,不会要命,但生理和心理都有微微不爽的抗药性。我已经有点烦躁,把青春当成一罐万能的理由。
所以,其实我很想装酷,甩个三星。
但是,里面很多很棒的细节,我很爱,比如开头的默片和布置在田野里的床和房间。

“青春”大抵就是一种自残自愈的病吧,年轻的时候,趋之若鹜,过了一个年纪,嗤之以鼻。小时候,天天想着从机器猫的口袋里淘宝,长大了,这些把戏都成了笑柄,还嫌不高级。
我就是不太清楚,青春它到底是真实存在的一条路,还只是一块无人接近过的路牌,那些所谓的青春的伤疤和痛楚,到底是一扇必须打破的窗子,还只是一朵遮瑕的窗花。
青春啊,它到底是个实体,还是个虚词?

高考完的暑假,我唱《那些花儿》,以为我们那群人就是歌词里的花儿,而我会变成最忧伤的歌唱者。现在,我很想变得优雅,变得深刻,同时在不出卖太多底线的条件下,变得很有钱。于是,我不能太喜欢“青春”,因为青春有瘾,青春是伤,它有最充分的解释力,也是最不必要的妄想症。所以我要学会远离它,远离它浑身沾满的疑问、疯癫和冒险,再也不起誓言。
青春应该很贪婪,但青春的人不生贪念。

 5 ) 我们的宗旨就是让不孤独的人孤独

老狼的《月光倾城》在看完《那时花开》后循环了很多遍,顺便循环的还有《一生有你》和《那些花儿》。每次都要感叹一遍,高晓松的朋友圈啊,有我最想要的样子。

其实自己很像活在世纪之末世纪之初的年轻人,喜欢流浪歌手,爱着诗人和摇滚,向往影像里的热烈与狂妄的青春,喜欢在旷野的单人床上幻想孤独,眼里只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和人,其余都像是塑料模特一样,充耳不闻无视不见。

在片尾曲《那些花儿》出来后,演员阵容里赫然有周迅夏雨朴树田震几人,音乐制作里也赫然有张亚东老狼郑钧和朴树,好想回去,回到他们还没有老去的时候,回到那个“一生有你”的校园时代。

总觉得他们与我十分相近:

周迅是我最喜欢的国内女演员之一,别以为之一会贬低怎么样,因为我最喜欢的也只有两个;

她是牡丹,是美美,是明明,是李米,是顾晓梦,是凌雁秋,这里,她是欢子。

夏雨是让我欣赏的男演员,《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直惊艳着,也喜欢他爱人袁泉;

朴树老狼郑钧高晓松这几个人放在一起,总觉得是一个集体,不应该特定分开,这四个人,现场我是见过三个人的,除了高晓松,其余都有幸听过他们的演出。

在去年的上海,我一个人坐在地上看着音乐节大屏幕,流着泪听完了朴树的《那些花儿》,朴树几乎没唱几句,将话筒交给台下的我们。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啦……想她. 
啦…她还在开吗? 
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啦……想她 
啦…她还在开吗? 
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where the flow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where did they all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where the soldi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y gone?


直到很后很后的后来,我看了这部电影,完全是冲周迅看的。

看过了很多说高晓松的处女作装逼炫技的评论,有的时候特别喜欢和别人唱反调。

你喜欢的我偏不喜欢,你不喜欢的我就喜欢了。

其实也不是故意抬杠,只不过,欢子张扬高举的故事这次真的打动我了。

很想把这部片子当做另一个版本的《阿司匹林》,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最后周迅和夏雨吃了什么药,是毒药吗?也不知道究竟谁死了谁第二天醒来,只看到了夏雨和朴树再次见面两人饶有趣味的一番对话:

“有票了吗?”

“有了。”

“去哪儿?”

“地狱,你呢?”

“天堂。”

“那来世再见吧。”

“我会想你的。”

然后转身交错,离开。

高举和张扬真是两个不同的人,连欢子自己都说高举是眼睛,而张扬是孩子。

高举在三人分道扬镳恪守诺言的时候开始了伪装者的游戏,午夜热线的陪聊者,投资拍摄的农民企业家,出租车司机,三个身份,改名叫高乐。

高乐,你真的是叫高乐吗?

提到高乐的时候我想到了另一部更喜欢的电影,鄢颇的《阿司匹林》里梅婷的前男友就叫高乐,说是和廉价香烟“高乐”同名。

高举和高乐,我还是喜欢高乐。

你要说高乐是孤独的,我就冲这名字,我绝对信。

变身农民企业家的高乐用方言推销着自己的产品,他说他们正在开发,用它可以怎么怎么样,只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可以“骗姑娘”,他说它可以让孤独的人变得不孤独,也可以让不孤独的人变得孤独。

孤独和寂寞比起来好像清高了不少。

高乐三次问欢子,就像最普通的“骗姑娘”的方式一样,“你美吗?”“美”“你寂寞吗?”“我不寂寞。”

很想替欢子补刀一句说:“其实我孤独,我想念我两个朋友,他们一个叫张扬,一个叫高举,他俩是情敌,为了我。”

还是三人行的故事,友谊和爱情的矛盾却在高晓松们的青春里处理的如此文艺让人回想。

“周一到周五欢子属于张扬,周六属于高举,周日属于她自己的旷野。”

我喜欢她和高举在一起的时候,因为短暂而珍贵,他们总是去看电影,一部又一部,出来就嘻嘻哈哈的吐槽是多么难看,接着还是去看电影。

我想,如果现实中身边真有个高乐的话,我倒很开心。

因为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电影。


高乐假借给异国的女友蓓蓓写信对着欢子说“我爱你,高举”,欢子重复了一遍。

她忽然回过头来直视镜头,这一幕任何人都记忆犹新。

后来看高晓松的采访,他说就是那个镜头当时是那么让他感动,他在那一刻差点爱上周迅了,他说周迅以后一定是一个艺术家。

多次拿着电话的周迅,让我想到了后来《苏州河》里的那个摄影师在电话亭的一幕,“喂,呼两次26089,留言:速来黄河路”。

特别喜欢高乐和欢子在海边的一幕,喜欢生日蛋糕的惊喜,喜欢充满灵气的少女在醒来的清晨向辽阔的大海招手,自信的说,那艘船是一定是来接我的。

“我们就这样在一起了吗?”

“是啊。“

“不分开了吗?”

“那样会更快乐吗?”

在这里,高乐还是高举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结婚了。

你看我总是分不清电影和真实的人。

后来两人在最后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旁白说:“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听见了吗?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所以我只在电影里相信爱情。

有些感觉总是很奇怪,明白张扬,或者朴树,是欢子,也是周迅爱情轨迹里重要的存在,但潜意识里并没有笔墨写他。

他还是个歌者吧,拿起吉他看着欢子和高举在假面舞会后消失在铁轨的旁观者。

消失,遗忘总在消失之前。欢子和张扬消失在爬长城后,整整三天,却是过了一个年份。

消失后高举利用他的毕业课题,证明两个人认识的几率是十层关系的猜想,四处打听有人是否认识欢子。后来也没给出什么答案。但是事实是,梦里出现的人真的会醒来重逢。

张扬和高举的不同,就是一个被动和主动,一个等待与找寻的区别。

不能说欢子到底更爱谁,讨论这个问题就像他们三人的承诺一样毫无意义。

朴树对着电脑敲着很多很多文字,记忆涌上心头,他甚至幻想枪杀他们的照片,像对岁月叹息发怒不甘的预备嫌疑人。

电影开头和结尾都充斥了大量音乐MV式的黑白画面,沉默,快速剪辑,看不大懂的剧情。

事实是,这片子开头我承认我看的一头雾水,后来看录像带的DV开始,慢慢渐入佳境。

忽然有一个设想,如果这个故事给娄烨或王家卫去拍,又是一副什么样子?

如果给《那时花开》换个封面海报,不让它那么非主流一些,像《苏州河》那样,是不是会好一点?

很难想象,这片子也曾被当做是禁片。

感叹岁月的流逝,像“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年少不经意的我“”。

“谁不知不觉叹息,叹那不知不觉年纪,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很想成立一个看电影的秘密组织,

宗旨是什么呢?

我们的宗旨啊,就是在一起,让不孤独的人孤独起来。

 6 ) 我们的那些花儿都哪去了?

                                                     2006年3月19日

情节交杂,时空穿插,岁月如梭,高不再举,张亦不扬。

从我们指尖滑过的岁月,不再来,也再也不回不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忘记,或者,不要忘记,可是这两者我们都不能做到。
所以我们才会有那些莫明汹涌的情绪,所以高晓松才会拍这部片子。

这部电影里,高晓松在追忆他的清华岁月,他的游荡的学生时代。所以他拍了这部长长的MV,一如当初他写《同桌的你》、《恋恋风尘》、《青春无悔》,都是许多的情绪积聚在他心里,拍出来,写出来也就解脱了。

2000年时候的周迅已经不再年轻,可她在电影里还是重新回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光。
2000时候的朴树正是当红的时候,可他在电影里却没说几句台词。
2000时候的夏雨,跟2006年时的夏雨没有多大变化。

而2006年的高晓松却不再是学生们想象中的那个含情脉脉的男人了,这个快四十的男人开始玩起了RAP,甚至言必称“老生”。

都变了,也都没变。对自己变化的内心,谁都没有勇气直接面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说:
我还是当初的我。
我没有变。
改变的只是我们的记忆。

青春的时光是不会变的,唯一在变的,是我们能记住的青春岁月越来越少,能记住的少年梦想越来越模糊。



2000年5月


2000年5月,在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我看了高晓松的书《写在墙上的脸》。
我是从那里知道的这部电影。
那本书,我从来不认为是一本好书,随书附增的高晓松CD作品集才是我买的原因。
《那时花开》的片首曲就是在那张CD上听到的。

“那些飘满雪的冬天
那个不带伞的少年
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
那断被雪覆盖的再见”

没有再见,也没有誓言,青春再不会重来。

 短评

我的下铺已经很久没有人睡了。

9分钟前
  • 大飞
  • 还行

朴树

12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曾经能背下剧本

15分钟前
  • 装饰泪
  • 力荐

2012.8.18刚上大学时候看了好多遍那时花开,总看不懂还总喜欢看,刚才顺手点进去又看了一遍,被触动了神经,才感觉到过去很多年再回头看以前时光的那种。。。。。。

16分钟前
  • Norah
  • 力荐

做作的片子

20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还行

那些花儿。。。是注定烙印这青春的痕迹

21分钟前
  • 柯不悔KOKIKA
  • 推荐

朴树真萌

23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啦啦啦,開呢

24分钟前
  • 力荐

加油

29分钟前
  • 徐一
  • 还行

小Z那年你戴着墨镜在深夜里对我说的话,在近巨鹿的那条小弄堂里,被她们揉皱了,揉皱了,随风掉进影像无底的盒子里。

33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看得要懂不懂 和青春一样迷茫。

37分钟前
  • 唐喜乐
  • 还行

呃...

40分钟前
  • Ex
  • 还行

对着照片开枪,却杀不死回忆。带着面具跳舞,却找不到舞伴。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换个身份入局。欣赏爱情的唯一方式,是将过往录成影像留存。那些岁月已经随风而去,执着等待的只有一个天真的孩子。那些花儿已经远如隔世,留在这里的只有一双炽热的眼睛。五天用来相爱,一天用来背叛,一天等待死亡。三人行必有我失。真想不到高晓松曾经是如此先锋,如此大胆。以默片开场,无处不在的塑料模特将生活的坚硬,化为一种梦幻的柔软,于是双秀园1号便以应许之地的姿态降临,中间穿插着出租车舞台剧,以及深海与鱼缸贯穿的狂想。车站的假面舞会是全篇最棒的一段,玩具火车突然变大,恍然间同学老师跟随列车轰然远走,只留下迷茫的少年独舞,还来不及弄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各自奔天涯。青春是一根火柴,点燃就是结束。八零后再也回不去的绝版青春。

45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很真的电影,没装

46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4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周迅空有一身灵气却为了各种人情债演的多是烂片,高晓松玩了一把形式主义但本质还是空洞乏力。OST还行,朴树那首片尾曲《那些花儿》不用说了比电影经典太多。浪费夏雨朴树周迅的青春怒放~~

53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不知所云

54分钟前
  • ▲S▼
  • 较差

平凡之路

5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青春真令人讨厌

1小时前
  • icancu
  • 推荐

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一。

1小时前
  • 杨晴砚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