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守护者

HD

主演:阿比盖尔·布雷斯林,苏菲亚·威希涅瓦,卡梅隆·迪亚兹,希瑟·沃奎斯特,杰森·帕特里克,埃文·埃林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2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3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4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5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6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3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4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5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6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7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8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19姐姐的守护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姐姐的守护者》:有一种爱叫放手

 文/尘世流年

    失去至亲是人间最大的痛苦,但有时也是一种解脱。疾病的折磨不仅煎熬着病人,也煎熬着亲人朋友,所以有的病人选择自我结束的方式脱离这片苦海。试想有谁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有谁不憧憬未来的美好,可是命运有时却是残酷的,有人偏偏就是那万分之一,生来就和不治的绝症为伴,所以他们的愿望就是结束这场人间旅途,而且是那么的迫不得已。

    影片中的卡梅隆·迪亚茨饰演的母亲可以说是一种突破,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卡梅隆·迪亚茨是花瓶类型的演员,有很多她主演的电影都在走同一种路线,用她的青春美貌去吸引大众,但是在《姐姐的守护者》中却是另外一种感觉,普通.固执.母爱.坚守呈现了另一个卡梅隆·迪亚茨,她把一个为爱.为家庭.为亲人受尽折磨和矛盾的母亲表演的真实完美。

    两位小演员的表演也是功不可没,饰演妹妹的阿比盖尔·布兰斯林曾是《阳光小美女》的主演,也通过此片一炮走红,其清纯调皮的形象广受大众热爱。而姐姐的饰演者苏菲亚·威希涅瓦虽然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但是为了影片她牺牲了自己的形象,对角色的掌握恰到好处,也可以算是未来具有潜力的一颗新星。

    影片利用插叙手段来展开剧情,通过姐姐凯特的一本剪画来回忆过往。凯特最深爱的就是自己的妹妹,妹妹一出生就是自己治疗的替代品,她感觉康复已没有希望,于是联合全家来制止母亲的固执,希望维持一个完整快乐的家庭。她明白母亲的爱,明白全家对她的爱,但是她必须保护小妹的未来,用自己仅有的微弱的力量完成这个心愿。

    影片中每个人都是姐姐的守护者,他们用无私的爱来呵护这个短暂的生命,他们行动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也许我们觉得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争取到底,但是现实回报的只是一场徒劳。学会舍得才会等到美好,凯特临终前也许将自己的内心表白与母亲,妈妈,谢谢你的爱,可是还有一种爱叫放手。

 2 ) 身体自主性与医学伦理:《姐姐的守护者》中的哲学叙事

《姐姐的守护者》原著是连续五年蝉联“北美最受欢迎作家”的美国小说家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备受争议的经典作品。[①]电影讲述了一对美国父母为了给先天罹患白血病的大女儿凯特治病,通过先进的基因技术孕育并生下了与凯特基因完美配型的小女儿安娜。十几年来,安娜不断向姐姐凯特捐献脐带血、白血球、干细胞和骨髓等。如今,凯特肾功能衰竭,父母要求尚未成年的安娜捐献一个肾脏给姐姐。安娜拒绝了这一要求,并找到律师坎贝尔把原为律师的母亲告上法庭,捍卫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但在法庭上,安娜吐露真言,她对父母的诉讼实际上来自患者凯特的授意,姐姐不想再继续连累妹妹和父母,也不愿在疾病的折磨中痛苦生活,法院最终判决安娜胜诉。《姐姐的守护者》在感人、曲折的戏剧冲突背后不仅蕴含着绝对主义义务论(Absolutism Deontology)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哲学关于人的自主性(autonomy)、安乐死等重要议题的立场纷争,而且通过将哲学理念渗透在文学叙事中,细致刻画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医学伦理现状和家庭伦理关系。

一、肇始于自主性的道德两难

人的自主性是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应用伦理学等领域的核心概念。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将其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相关联,从而对此概念在当代哲学视野中的定位产生了深远影响,追随者中比较著名的有罗尔斯(Rawls)、德沃金(Dworkin)和芬伯格(Feinberg)等。在1979年的《贝尔蒙特报告》中确立的尊重、有利和公正三原则,更是将尊重病人和被试的自主性放置到了医学伦理的首要位置。

自主性原则通常被定义为:个体通过遵循自身理性能力和动机而生活,并以其自身为目的,不被视为实现他人目的工具,不受外在力量干涉的原则。[②]基于自主性原则的身体自主权是医学伦理学中患者、捐献者和被试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当代也有学者如奥尼尔(Onora O’Neil)等认为,过分强调自主性原则会助长伦理上的个人主义和过度的自我表达,从而增加医患关系负担和公众对医学、科技的不信任感。[③]这种观点的基本理由是,自主性原则在医学伦理实践中存在着两个困境:首先,鉴于个体之间在知识水平和理性程度上的差别,特别在疾病影响患者精神健康时、处于昏迷或急救状态的病人中,以及在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的个体中(如犯人),由于当事人缺少完全自主的行为能力和条件,无法基于自主性做出选择和决定。

就此问题,我们在电影开场便与安娜一同陷入到一种道德和情感的沉思中。一方面,画外音的安娜在冷静地讲述自己如何作为姐姐的“备品”出生,不断在父母的要求下贡献身体。另一方面,又展示这个家庭三个孩子成长中经历的快乐和美好的场景。在《姐姐的守护者》中,凯特和安娜都属于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无法完整地行使自主权。其次,个体的自主性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制约,换言之,个人并非“无拘的自我”,而是处在家庭、群体和社会关系当中。例如,从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在流行病的防控中必然会限制到个体的自主性;而从公共资源的利用来考量,也不会完全以单个个人的偏好和利益为中心。因而,自主性概念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两难(Dilemma),这种矛盾同时也体现在当事人的情感和直觉当中。作为律师坎贝尔代理了安娜对父母的诉讼,显然在他的观念中,安娜寻求自主权的行为在法律层面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支持。可以推断,坎贝尔的观点基于两方面的考量:其一,他本人患有严重疾病(癫痫),丧失了身体的某些自主能力,因而,对安娜诉求自主权的行为在情感上表示支理解;其二,他从律师的角度进行了理性思考,父母和医生对安娜身体的“滥用”缺乏道德和法律的依据。在他看来,这种滥用行为与社会普遍认同的公正(justice)价值相冲突,亦是说,对安娜来说是不公平的:她以拯救姐姐的方式出生,并持续作为供体导致了安娜个人人生完整性的破坏,她本不应该被卷入其中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二、义务论与结果论之争

作为法律工作者,坎贝尔的立场可归属于发端自康德的绝对主义义务论准则。在康德看来,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被当做目的,而不是工具,这是人自身和他人的必然和不可推卸的责任。[④]后继者德沃金认为,自主性作为人之独一无二的尊严的体现,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找不到任何等价物可以将其替代。以著名的“扳道工悖论”为例:在面对道德两难过程中,在绝对主义者看来,扳道工不能改变火车的方向,因为另一条铁轨上的路人本来不属于这次事故,他不该卷入其中。选择牺牲他从社会正义上来看是不公平的,其人生的完整性和尊严也因此受到了严重侵犯。

罗尔斯将义务论的准则归结为“正当优先于善”;而善则依赖于行为是否正当。但从相反的立场来看,功利主义者或许支持损失最小的行为方式,即牺牲无辜的少数人,拯救其余更多人的生命。功利主义观念的主要代表有美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密尔(John Stuart Mill)等,我们称之为功利主义的结果论(Consequentialism)。穆勒主张,作为“行为对错的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⑤]不管以何种方式,只要能带来更多的善的结果,带来最多数人的快乐的最大化就是合理的。结果论通过行为的后果来考察它们的道德意义,换言之,一个行为只有改善了人们生活中的事情、提升了人类整体的福祉,在道德上才是好的。由此可见,义务论与结果论的分歧在于,前者预设了“只能以人本身作为目的”的超验要素,这个至善的内在目的为其他行为的正当性提供了标准;义务论的核心不在于如何谋求福祉的最大化,而是如何正当地追求幸福;人们不能毫无限制地去功利地搜寻快乐或善的结果,至少要以尊重和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和自由为前提。因此,从义务论的视角来看,之所以律师坎贝尔会支持安娜的诉讼,归根结底在于他认为父母和医生功利地以家庭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侵犯了安娜的身体自主权,尤其是在她尚处于未成年人,缺少自我决定能力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假设电影中的父母,特别是医生以家庭的整体幸福为参考原则,站在了功利主义的立场,那么父母出于对姐姐凯特的爱和不舍等情感因素,权衡决定“牺牲”妹妹安娜,作为旁观者的医生实际上经常遇到晚期癌症患者和临危的病人,医生也理应知道自己的“私人”建议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但他这样做是想籍此挽救凯特的生命,同时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更多的希望,从而完成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最高使命。与这些“共同利益”相比,安娜的牺牲显然在他看来是值得的。但是,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一方面要面对义务论反对将人当做工具和手段的批评;另一方面,我们不禁质问,谁有权力为了多数人的幸福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承认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会遭到诸如“为了好的结果做恶的事情的也是合理的吗?”诸如此类的责难;长期遵循这种道德准则行事,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伦理秩序的坍塌。例如,假设有五个人需要不同的器官移植,而一个正常人身上恰好分别有适合他们五个人的不同器官,我们是否可以杀死这个人把他的器官分别移植给看起来能带来更大效益和福祉的其他五个人,挽救他们的生命?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原因在于,功利主义并非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人用于决策的依据,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正当标准。“功利主义视角的正当行为就是使效用能够最大化的行为,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故意(deliberately)使效用最大化。”[⑥]如果站在这个立场为电影中的父母和医生辩护,可以说,他们的选择是在现有情况下,其行为由于获得了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而非出于某种功利后果的考虑有意侵犯安娜的利益和自主性。

三、回归对自主性的尊重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观影过程中,观众的“道德直觉”(moral intuition)并没有对安娜的父母和医生给予过多的道德谴责。我们一方面会同情父母的情感困境,另一方面可能会质疑安娜的过度冷漠和理性。因而,随后出现的问题是,凯特的不幸由妹妹来分担是否确实的违反了安娜的个人自主性?疑问首先指向电影开场,即安娜的父母是否有权让安娜以人工干预的方式,与凯特的基因完美配型而出生?如果对生育是否基于个体自主性而进行产生怀疑,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命本身的怀疑,因为有史以来所有婴儿的出生都不是建立在主体自愿的基础之上;进而这种质疑将会引申为对整个人类繁衍的意义的焦虑,显然并不合理。父母和医生如果以家庭整体福祉作为行为依据,那么正如奥尼尔对自主性概念的批评所表明的,对自主性的过度强调暴露出它的个人主义倾向,这个概念奠基于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的理念之上,但是,个人的自由、利益和福祉只有在家庭和社会共同体中才得以可能;在电影中,如果父母没有以家庭的整体福祉为出发点人为干预基因配型,安娜也就不可能出生,她的人生也不具备任何可能性。换言之,安娜的不存在是否真的比存在要更符合她的自主性?很难说安娜存在的价值和个体的感受完全取决于这次“人工”的生命赋予,无论她以何种方式出生,其生命中所有可能性和意义的展开都由此开始,如果没有这个开端,自主性等一切问题也无从谈起。随着剧情发展,特别是电影结尾安娜的自述也确证了这种怀疑:安娜在十几年短暂的人生片段中,特别是与家人共同面对姐姐的生与死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和存在价值。

如果只是基于以上两点批评,安娜对身体自主权的主张在伦理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但是,安娜和律师坎贝尔在诉讼中的获胜,却与这一结论相互矛盾。是否在法律层面自主性原则本身并不能在医学伦理中占据首要和基础的位置呢?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道德和法律,在作为社会规范上分属不同的领域,虽然法律本身存在巨大的道德价值,某种程度上是道德观念的体现,但二者仍然存在着“自有领地之界限”。第二,亦即电影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庭审的过程中安娜说出了真相:她是受姐姐凯特之托来执行诉讼,因为凯特自知自己生存无望,不想再拖累家人,又无法说服强势的母亲,因此希望安娜通过争取身体自主权的方式,迫使父母停止治疗,结束痛苦折磨的生活。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电影的这一情节设置,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古典戏剧理论中被称为“突转”和“发现”,它们是“情节”的两个最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突转是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发现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⑦]在《姐姐的守护者》中,情节原本按照安娜起诉父母的庭审程序发展,双方的情感、法理和道德争执在此达到顶峰,但法庭取证环节安娜的言辞打破了这个叙事链条,形成突转;原本在叙事核心之外的凯特对案件的推动性作用和安娜起诉父母的真实意图也重新被“发现”。安娜的主张并不是要捍卫自己的身体自主权,而是认可凯特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间接的方式来帮助她捍卫其生命的自主性。

这一情节突转将焦点从医学伦理学中捐献者的自主性转向了患者的自主性原则问题。晚期癌症患者在自知生存无望的情况下,是否有权利选择以某种不痛苦的方式,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即凯特对自身生命的自主权是否应该得到尊重的问题。引申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安乐死”问题。安乐死通常被划分为四种类型:自愿主动安乐死,即意识清醒的患者授权医生用药物结束生命;自愿被动安乐死,即患者授权医生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加速其自然死亡;非自愿主动安乐死,一般指无意识或未成年患者经监护人授意由医生协助主动实施安乐死;非自愿被动安乐死,指无意识或未成年患者在监护人授权下,医生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加速患者死亡。[⑧]《姐姐的守护者》并未就安乐死问题进行深入刻画,但从后半段凯特放弃治疗开始,严格说医院已经对凯特实施了“自愿被动形式的安乐死”措施。抛开复杂的安乐死问题不论,医院和凯特母亲放弃治疗的做法,甚至法庭判决安娜获胜,都是对凯特个人意愿的尊重,对其自主权的伸张给予了情感和理性上的支持。这才是影片的关注的伦理焦点,也是驱动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原著小说结尾为了迎合好莱坞情节剧和家庭伦理小说的叙事手法,设置了安娜出车祸死亡,将肾脏捐献给了凯特的桥段,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作品的精神内核,但所揭示出的哲学内涵并没有被弱化。

自主性是个体的内在和根本属性之一。绝对主义角度的自主性原则是个体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人之为人,作为目的,而非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之基础;功利主义同样认可自主性原则,认为它是共同体最终目标“美好生活”(well-being)的基本元素。自由主义兴起之后,其理论姿态多种多样,但自主性原则始终作为诸种理论的基石存在,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发展。但应当注意到,自主性原则的多种形式始终与个体相关联,缺乏群体与“他者”的维度,因而,在高扬自主性原则的同时,如何处理个体与家庭、群体、与他人甚至与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显得极为紧迫。在电影中,患者凯特的自主性、凯特的生命(即整个家庭的期望)和捐献者安娜的自主性始终存在于一种不可调和的巨大张力中。只有当凯特依据自主性做出放弃生命的决定时,她和安娜的自主性才达成某种形式的统一。因此,如何处理这种张力和冲突,仍然是包括义务论和功利主义思想家在内所需亟待解决的理论困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死亡虽然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生命的意义并不会因为死亡的到来终结。凯特生命的价值,在父母、兄妹、男友和医生爱的光芒中重新绽放。如果本片有奇迹,那么这奇迹的伟大属于人类对有限生命的尊重和无限的热爱。

[①] 《姐姐的守护者》在国内已再版三次,本文参考的中译本为:朱迪·皮考特,《姐姐的守护者》,林淑娟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②] Thomas May, “The Concept of Autonomy”, in: American Philosophy Quarterly, 1994, p.133.

[③] Onora O’Neil, Autonomy and Trust in Bioeth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75.

[④]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页。

[⑤] 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7页。

[⑥] 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第40页。

[⑦] 亚里士多德,《诗学》,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⑧] 詹姆斯·斯特巴,《实践中的道德》,程炼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3 ) 一切都是因為愛

如果摯愛之人得了不治之症,你會選擇讓他順其自然離開,還是拚了命都要讓他多活一天? 『姊姊的守護者』就是這樣一個為「愛」陷入兩難的故事。影片根據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的暢銷同名小說改編。母親為了讓得了罕見白血病的女兒凱特活下去,辭去律師工作,放棄一切,將所有生活重心全放在女兒身上,甚至為了拯救凱特,而生下小女兒安娜。表面看來和諧的家庭,背後卻隱藏了一觸即發的風爆:一心救女兒的母親,不自覺忽略其他家庭成員的感受,特別是和姊姊基因相符的小女兒。從小只要姊姊一發病,安娜就得跟著進出醫院,提供凱特醫療上所需的幫助。從來沒有人問過安娜願不願意?會不會害怕?彷彿她就是為凱特而生,只有凱特重要,她一點都不重要。於是,年僅十一歲的安娜決定悍衛自己的身體使用權,她愛姊姊,但她也不想再任母親擺佈。母女倆對簿公堂,各自堅守立場,展開一場愛的角力。 【母親的愛:我愛妳,妳一定要活下去】 一開始就知道這是一場沒有勝算的拔河,即使堅強的母親從不放棄任何希望,整部電影依舊瀰漫著濃濃感傷:陽光下,晶瑩剔透的泡泡映照著全家開心跳躍的身影,燦爛無比的笑容彷彿不曾烙下暗影。然而,轉瞬即逝的泡泡,似乎又意謂著幸福時光只在一瞬之間,一切終將成為幻影,一如生命來去,從來沒有任何道理。 然而,人的生命力也源自於此,期望能延續摯愛之人的生命,期待能用更厚實的回憶對抗死亡的威脅,因而不顧一切拚命向前跑。電影中的母親就是抱著一定要讓女兒活下去的信念活著,她把悲傷化為力量:生下小女兒救大女兒,再痛苦的治療她也陪著女兒,當凱特因化療掉光頭髮產生情緒反應時,她二話不說馬上剃光自己的頭髮,那一幕帶給我極大的震撼,彷彿在告訴凱特:『媽媽和妳在一起,妳不要怕。』展現了一個母親為愛的超強意志力,那種就算犧牲我的全世界也要陪妳一起走的信念,悄悄刺穿了凱特內心的恐懼。 愛是一種力量,但有時太強的愛反倒成為負擔,過度堅持不小心就變成了一意孤行的偏執。為了讓凱特活下去,母親顧不得其他人的感受:她忽略了兒子成長過程中的閱讀障礙,也忽視了小女兒捐贈器官給姊姊的恐懼,“感覺自己沒那麼重要”成為其他兒女心上的陰影。她甚至忽略了凱特的意願,習慣了一路向前奔跑,再加上一定要贏的律師性格,讓她不容許半途而廢,不讓死神有縫隙可鑽。然而,一心想贏的背後,承載的是一旦輸了將無路可走的恐懼。那場父親和她不惜離婚也要帶凱特去海邊的戲,說明了再怎麼緊握也得適時鬆開,放愛自由。人雖難以勝天,但至少愛與期待能緩和生命的痛楚,不再緊迫盯人,才能共享一段難能可貴的美麗時光。 【兄妹的愛:我愛妳,妳想走就走吧】 電影中的手足之情亦十分動人!健康的哥哥和妹妹因為凱特的緣故,無法和一般小孩一樣無憂無慮成長,還得時時面對凱特發病時的慘況。然而,兄妹倆對凱特的愛並未因此而減少:拙於言詞的哥哥,努力畫出凱特的樣子,彷彿在告訴凱特妳永遠在我心裡;被迫長大的妹妹,從小就為了捐贈器官給姊姊,忍受疼痛,她依然無微不至的照顧姊姊,和她在一起。兄妹倆一心希望能讓凱特好過些,只要能為她做的,他們都願意。最後,兄妹倆和凱特在病床前相擁的畫面,一直浮現在我腦海中,他們一左一右撒嬌似的依偎在凱特懷裡,此時,笑容滿面的凱特彷彿變成了照顧者,輕聲安慰她的哥哥和妹妹。 愛,有時真的不需要說太多,將千言萬語化為一個溫暖的擁抱,真實的溫度會為他們記住愛的痕跡。 【姊姊的愛:永遠守護心愛的人】 雖然電影名為『姊姊的守護者』,一路往下看,反倒覺得生病的姊姊一直是家人的守護者。她是家庭衝突的來源,也是凝聚家庭力量的核心。十五歲的女孩,從小就倍受病魔折騰,正值花樣年華,卻不能和一般女孩一樣過燦爛的日子。她深愛她的家人卻常因身體的痛而情緒失控,直到遇見了和她同病相憐的男孩泰勒,兩人惺惺相惜,展開一段純真的戀情。樂觀的泰勒帶給凱特極為正面影響,此後,她不再自怨自艾,也不再恐懼生命逝去,她開始更加關心身邊的人:她心疼被她奪走父母關愛的兄妹,心疼為了她放棄一切的母親,也心疼努力維持家庭平衡的父親。那本用照片和文字記錄凱特幸福生活的本子,裡面裝著滿滿的愛,時時提醒她不要害怕。 泰勒對她說:『因為得了癌症,我才能認識妳,所以我很高興我得了癌症。』凱特笑著掉淚,我也掉淚了。誰能說這樣的愛情不圓滿?他們努力在稍縱即逝的生命中盡情燃燒,不浪費相愛的每一刻。相對於身體健康的我們,總以為還有揮霍不盡的時間,總以為愛情會等我們,卻忘了珍惜相愛的當下。此刻我希望自己能像凱特一樣,不知道有沒有明天?要極致的愛,要盡情的活,不要再苦苦等待了。 最後,凱特把心愛的本子送給母親,就像把她一生的愛都送給母親,她想讓母親知道,不管她在哪裡?她的愛永遠不會消失。因為相信了愛,她比任何一刻都勇敢,她伸手擁抱母親,把原本保護她的母親抱在懷裡,一向堅強的母親竟在凱特懷裡嚎啕大哭,這一刻,凱特變成母親,母親變成女兒,她輕輕拍著母親,彷彿說著:『媽媽不要害怕,我會永遠跟妳在一起!』這次,換凱特守護母親和家人的幸福。 當他們不再恐懼分離,回憶將成為最美好的印記,讓他們得以放下痛,重新擁抱愛。 【安靜凝視:凝結永恆於瞬間】 電影中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畫面:幾個歡愉熱鬧的氣氛中,鏡頭總會推向旁觀的另一人,而那在一旁微笑注視的眼神,彷彿用心見證了瞬間的永恆。我想起一句佛家語:『凝結永恆於瞬間』,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凱特因化療不適嘔吐,泰勒貼心的在旁照顧,以輕鬆的態度化解她的痛苦,兩人嘻嘻哈哈打成一片,完全不像癌末病人。坐在一旁看書的母親,抬起頭看著兩人,露出了難得一見的安心笑容,似乎可以暫卸心頭重擔。凱特為了和泰勒參加舞會,第一次盛妝打扮,眾人開心為她拍照,鏡頭卻轉向身後安靜的父親,像是看著待嫁的女兒,眼神中有一絲欣慰,也有淡淡感傷,或許他想永遠記住女兒最美的模樣。那一晚,所有親人聚集在凱特病房裡,歡樂的氣氛差點將屋頂掀開,凱特一一和大家擁抱,閒話家常,凱特的笑容也比平日更燦爛!太幸福的景象讓人恍如置身夢中,看著三兄妹緊緊相擁,父母的眼神有著一切都值得了的光芒。藉由安靜凝視,回歸愛的深處,讓傷痛不再是唯一的記憶。 生命的來去沒有任何理由,忽然就來了,也忽然就沒了。而時間依然繼續再走,唯一不同的是離開的人留下了深刻記憶,讓活著的人永遠不忘,曾交會的短暫光亮亦足以照亮漫長的一生,我想,這就是生命的終極意義。這世上只有家人的愛不會消失,即使有過無數爭吵,最終仍會過去。這世上也只有家人不需要“永不分離”的誓言,一心牽掛,因而永不遺忘。每年,凱特都與家人同在,他們去凱特最喜歡的地方,凝望凱特最愛的景色,寒風中,握在手中的熱咖啡彷若凱特的溫度,不管過了幾年,永遠存在心中最溫暖的一角,守護她摯愛的家人,一直到最後。

 4 ) 给你一个肾

姐姐很早以前就叫我看了,说她看到飙泪,前几天去看她,本来玩的挺开心,她突然问我看《姐姐的守护者》没有,我刚摇头,她已经按下了播放键。
这部电影在一些人眼里可能属于kitsch,品位不高的伤感作品,米大师对于kitsch有过这么一个定义“kitsch让两滴眼泪快速出场,第一滴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滴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真是太棒了,跟全世界一起感动,尤其棒!”使kitsch成为kitsch的,就是第二滴眼泪。”
我没哭,即使哭了,我也会直流那第一滴眼泪,原因很简单,我的亲生姐姐就坐在我旁边。
记得当初姐姐刚看完的时候就打电话给我向我叙述了这个故事,我们几乎同时说出,如果对方是那个白血病的“姐姐”,我们一定会是那个“姐姐”的守护者。
每一次凯特被病痛折磨的时候我都在想,如果这是我的姐姐我会怎么办,我会时不时地偷偷瞄一眼旁边的姐姐,是让她结束这痛苦的生命,还是继续让她痛苦的活着?
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抉择,至亲至爱的人站在生命的悬崖,你是推他一把还是拉他一把?
不知道安娜在以后的生活里会不会因为姐姐的死而感到内疚?但是如果她捐了肾脏给姐姐,那看到姐姐痛苦的活着又会不会难受?
这些问题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消失。
身边的同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我很庆幸我有一个姐姐,姐姐总说我是她花一块钱从送子观音那买来的,她也会偶尔装嫩叫我哥哥,她烦了累了会趴在我身上哭,虽然已经结婚但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作弄我玩
电影结束了,我又看了一眼姐姐,还是把肾给你一个吧,活着故事就还能继续,单独一个人一边一个肾活着也没意思,一人一个还能一起说说笑笑

 5 ) If you knew how much this moment means to me

If you knew how much this moment means to me
                        ----Face it and let it go

When we can face it , we can let it go
When we can let it go, we can face it

故事永远都是说给有故事的人来听
正如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 都有一段心里最深处的故事

也许是我们心中最深的伤痛 也许是我们脑海中最不愿碰触的回忆
但是 无论早晚 我们总是要面对 要承认 要学会和它一起生存
这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要面对 因为无论如何 我们都要向前走 都要向前走
学会放手 学会让它过去 随着时间 慢慢的过去

心里放下了 接受 我们才能真正的面对 生活 生命 和这个世界

Kate(姐姐 患白血病) 面对了 放下了 所以她带着那么多的爱 留下那么多的回忆
Sara(妈妈 律师 为了照顾女儿辞去工作) 放下了 面对了 所以她在女儿的怀中流泪 让她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自由
Anna (妹妹 为了救姐姐而采用医学配对DNA的方式出生 从出生开始捐赠血液 骨髓干细胞) 面对了 放下了 所以她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姐姐选择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爱守护

Brain (爸爸 消防队员)面对了放下了 所以他带着孩子们来到海滩 阳光那么灿烂 正如温暖的怀抱

Kate的弟弟 男孩子来到医院的顶楼 风轻轻的吹着 他松开手 亲手为姐姐绘制的图画一片片飞到空中 他知道 如果留不住 那就快乐的珍惜相距的时光 这段相遇 已经是最美好的事情

let it go

我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接受一个现实 面对最爱的人离开
如果没有经历过家里有至亲的人罹患重疾
无论如何没有办法真切的体会 面对残酷的治疗时 希望和伤痛并存的感觉

十五岁的时候 妈妈得了重病
春节的时候 一直都在医院 没有人告诉我妈妈是什么病
但是医院走廊里面的宣传画 化疗治疗的区域
我自己踩着凳子在书架上查找医书 然后在一个冬夜的角落里大哭
就在那个夜晚 第一次学会在家人面前 相互隐藏 彼此都知道的事实

化疗有多么的难熬 无法用言语形容
我和爸爸成为彼此唯一的支柱和依靠
每天放学到医院看妈妈的时候 总是竭尽全力欢乐笑着
走出病房 在走廊里 在医院的门口 在刚刚上车的瞬间
无力的抱着大哭

我们都学不会放弃 我们都以为 只要努力 只要坚持 就一定可以
所以我们到北京 到海南 到上海
使用任何一种有一线希望的药物
全家都用一种不正常的盼望 让妈妈好起来

就好像电影里面Sara(妈妈)无论是从一开始因为女儿(Kate)的病情要另外一个小孩(Anna)
还是从小ANNA出生开始就用各种方法挽救大女儿的生命
还有不能允许任何人说Kate会离开


妈妈有几次在我们面前 失望 甚至绝望的不想面对治疗
我们都会用各种方法 各种力量支持她
如果当时你问我和爸爸 可不可让我们来承受妈妈的痛苦
我们都会毫不犹豫的点头

就好像电影里面Sara在Kate结束化疗之后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光头 不想出门
她就走到洗手间二话不说拿出剪刀把头发剪掉
然后高高兴兴的和女儿顶着两个大光头 全家一起出去逛街

我们都不能承认这个事实 这个再不远的一天 她会离开我们的事实
所以我们不能面对 我们固执的认为 只要坚持 只要努力
她就不会离开我们

电影里面 Kate一天天的虚弱 大家都看得出来时间不多
可是她的家人的眼中 她依然是那个最美丽的公主

就好像妈妈后来一天天的病重 医院里的护士长对新来的小护士说
你们没有见过这么重的病人吧
我在旁边非常得不理解 怎么会 这是我的妈妈啊
我依然每天握着她的手 亲她的脸颊 和她说话的妈妈啊

电影里面 Kate说 她好想好想去海滩
爸爸征求了医生的意见 不顾妈妈的争吵 坚持带着三个孩子去了沙滩
他面对了 放下了 不去海滩 呆在医院 Kate得病也不会好
去海滩 让她在为数不多的时刻 享受生活

那一个下午 哥哥和妹妹在海滩上嬉戏奔跑 喂海鸥
爸爸妈妈都在她的身边 灿烂的阳光 阵阵海浪

音乐响起 Chantal Kreviazuk 的Feels Like Home

If you knew how lonely my life has been

If you knew how I wanted someone to come along

If you knew how much this moment means to me

If you knew how happy you are making me

It feels like home to me

眼泪四散落下 脸庞上 滴落到脖子 手上
可是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轻松和快乐 爱和温暖

我想起我们全家最后一次去海边的情景
我想起我们全家最后一次给妈妈过生日的情景
我想起妈妈刚刚离开我们的时候离家出走的疯狂
我想起全家人小心翼翼的保护我的情景
我想起整整四年 我不能和任何人说妈妈离开的事实
我想起我甚至用一段relationship来成全自己想要一个家的渴望的曾经

终于 终于 我可以接受这个事实 却总是在梦里一次又一次的梦到
妈妈生病 我用各种方法来保护她 送她去医院

然后 有一次在大街上 看到一个和妈妈身形很像的阿姨
奔跑过去叫妈妈 阿姨回头 说 小姑娘 认错了吧 然后温柔的摸摸我的头

终于 终于 我可以面对这个事实 我终于明白妈妈去了另一个地方

然后 在一次心理医生的治疗时候 一个短暂的催眠过程中
医生说 这是一个灵魂的休息站 你可以和逝去的亲人说说话
我在催眠的过程中泪流满面 什么都说不出来 只是哭着不断重复
妈妈 我一切都好 你不要惦念 一切都好 不要惦念

电影的后面 一切误会 疑问 迎刃而解
妹妹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不愿意继续捐赠 而是姐姐请求她放她自由
法官 律师 医生 家庭里的其他成员
终于 不得不 必须面对 接受 她的选择
全家人在一起 拥抱 吃皮萨 然后钩钩小指头Say bye

法官说 There is no shame of dying.
当然 that is just leave early

在Kate十几岁的生命里 有亲情 有爱情 有希望 有回忆
那个可爱的男孩子 给了她多少力量和勇气 甜蜜和美好
他甚至说 if i am not sick i will not meet you
Thanks for the sick

那个法官 同样面对曾经失去因为病痛离去的孩子
几次三番 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隐忍着不能留下

那个医生 治得了病救不了命 那就小小放手 让kate享受最后的时光

十年过去了 我终于可以和爸爸坦然的谈起过去
十年过去了 我终于可以像对待亲妈妈和妹妹一样面对新的家庭
十年过去了 我终于可以接受 可以面对 可以let it go

这部电影 也许对于大部分的观众来说 感动不舍大过于自我认知
对于我来说 却是一次特别的心灵治疗

让我知道 每一个这样的家庭都曾经同样的努力
同样的不放弃 同样的不能放下 同样的伤心难过

然后 我们都会勇敢的 笑着走下去
因为 我们的生命是他们的继续 我们生活得好 就是最好的纪念

我们感恩 曾经的共同生活 胜过一切言语的妈妈和女儿
我们彼此相爱 彼此尊重 彼此支持 彼此成长 彼此欢笑

在心里面 每一个特别的时候 都会在心里和你分享
在心里面 每一个想念的时刻 都能感受到你在我身边

If you knew how happy you are making me

I never thought that I'd love anyone so much

It feels like home to me

It feels like home to me

                    CY 20090705 City center

PS.
1.两个小时的电影 哭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 手帕全部湿掉
  因为知道自己一定会哭 所以一个人跑去看
  结果出来的时候被Faye和Jay看到 说了好感人的电影
  他们说那一起再看一遍 还不好
  不行 不行 有些事情 即便是接受了 面对了
  那些伤痛还是能少碰就少碰 不行

2.这首 it feels like home 打动了我的心
  好听音乐网上的连接--第二个Chantal Kreviazuk的版本 :http://seach.haoting.com/user/search2.asp?stype=Music&keyword=Feels+Like+Home+

3. 小女孩kate, anna 演的只能用prefect+光芒四射形容,甜姐整部戏妈妈的戏份被两个女儿抢走不少,但是最后一幕躺在打女儿怀中的部分还是非常的感人,总体来说,很不错。

4. 扮演法官的应该是一个特大牌的女明星,看着特别眼熟,想不起名字。演技只能用天人合一来形容,两次眼泪含在眼眶的戏份打动了多少脆弱的小心灵呦。

5. 扮演哥哥的小男孩戏份虽然不多,但却总是电影的高潮和转折点。

6. 看完电影回来在书店一目十行的翻了翻原著,原著结尾小妹妹出了车祸,脑部损伤死亡,然而在律师处留有一份捐赠同意书,姐姐最终还是接受了妹妹的肾脏捐赠,活了下来.她们每天都在期盼妹妹的醒来.
觉得电影的改编结尾比较好.

7.回来在网上看电影资料,发现原来投资方打算找范宁姐妹出演这部电影,最终因为姐姐不愿接受剃光头而作罢,稍微幻想了一下,如果换做范宁姐妹演会是怎样.这部电影虽然获得奥斯卡等等重大的电影奖项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对于演员的知名度和未来发展,这种家庭文艺片的拍摄有太多的优势,很多时候,抓住一个机会,演员的生涯完全不一样.比如这部电影里面的姐姐扮演者sofia,或者juno里面的加拿大女孩Page.

8. 还记得在一本电影杂志上看到,1994年,电影界百花齐放,涌现了诸如狮子王,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一些列佳片,于是,奥斯卡评委们说,这一年,上帝想看电影了。

   今年2009,从新年到现在,几乎看的片子80%以上在我的评分里都是必看电影,在稍作总结之前,我想说,这一年,王母娘娘和观音菩萨想看电影了。

  2009暑期档:
 
  必看 排名分先后:

  Animation:UP + Coraline + Ice age

  Drama: My sister's keeper+ He is just not into you
   
  Dramatic +Science-fiction : Angles and Demons + Star Trek
  
  Comedy :The proposal+ Hangover

  Enjoy summer with moives!!


  

 6 ) 孤注一掷的勇气,原来不止妹妹

我该怎么说呢,我很矛盾,有质疑大家公认的高尚到底是什么。是的,我追随着妹妹,虽然她一开始提出,她要拥有自己的身体行使权,不给姐姐捐肾时,我懵了,我想那是生命啊,我被一贯输入的思想道德开始质疑她。当妹妹活蹦蹦的跑到律师面前,她说我要告我父母,她给律师一堆的文件,嗯,都是她从小就开始给姐姐捐赠器官的说明,那些数字大抵是可以看出这个一开始就被描绘成一个坚持不懈,相亲相爱的家庭时的假象。这是当时自己的心理,现在看完真是觉得自己狭隘得很。继续说自己心理变化过程。那位胜率91%的律师当时只了解到了她的态度,他便接手了。只因他有癫痫病,明白那种身体不得自己控制的痛。当她告诉母亲,她绝对不会给姐姐捐肾,她的母亲质疑着,给了一巴掌,那是你的姐姐!她决绝的反问到,要是我只剩一个肾,我就不能运动当拉拉队或者怀孕是么?我不想再在身上割肉了,我这个生来就是捐赠的孩子,我不是你们爱的结晶,我是为了姐姐才活在这个世上!可你们有没有问过我的意愿呢!也许跟她的姐姐比苦,她还真不算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这么想,那一刻我在想痛苦,不论程度,不比较,自己的痛苦谁也感受不了!不能因为你觉得她比较苦就忽视了另外一个啊!妹妹被父亲带着出去,看着这个十一岁的女孩,孤注一掷的勇气,令我动容。我很坏心的想着,姐姐死了很好。。。 故事有很多面,一家人每个人都塑造的很饱满。可是我的关注点还在妹妹身上,当我认为剧情走向貌似要向通常老套的桥段走时,我想弃了来着,幸好还有点不甘心,继续看着,是的,是姐姐让妹妹做的,因为她不想活着了,她深知妈妈不会同意,所以她只能劝妹妹。妹妹说她们不会相信我的理由的。但是她的姐姐啊,说会的,因为你说的是事实!我泪目了。原来孤注一掷的勇气不是只有妹妹,是坚持了十几年的妈妈,放弃自己的世界只为成全姐姐的世界,是沉默宽容的父亲,照顾着所有人的情绪忘却自己。是孤独自强的哥哥,害怕回家却又总很想回家。更是姐姐,为了你们我到底是活着还是离开,那我就都试试。 写着写着就写偏了,可能是只从妹妹的角度,但妹妹又只说了一个角度,还夹杂着自己审视自己内心,表达不出来了。可是还是想说,片面的去认识公认的高尚可能会失去感受美好的能力。

 短评

重要是的我曾经有一个姐姐

5分钟前
  • SUN
  • 力荐

感人;家庭;伦理 ;小说改编 。

9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大半夜的看的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在姐姐抱着两个弟妹,一直安慰着他们,亲吻着他们的时候,我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妹妹是阳光小美女扮演的,姐姐看着眼熟。跟几个孩子比,卡梅隆倒是像是个花瓶了

12分钟前
  • 小4
  • 力荐

我好狗血。两个生病的孩子ml之后躺在一起,我居然想起来西游记里面国王和王后一觉醒来头发被剃光了的场景,我刚哭完就笑场了。真无聊。。。

16分钟前
  • 第十个缪斯
  • 推荐

老美实在很擅长拍这种煽情又不狗血的温情片,看得人飙泪得一塌糊涂。

17分钟前
  • 🌊🌈♐
  • 力荐

期待高了些,没有预想的好看。结局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怎奈小说版更是惊人……阳光小美女演的太成熟了点……但是还是多感人的故事

19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推荐

2遍..

22分钟前
  • 小塚ai艾
  • 力荐

看了一半。。时间顺序晃得我好乱。。

27分钟前
  • 郭二
  • 推荐

毫不做作的超感动温馨!

30分钟前
  • Stanley
  • 力荐

感动

32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你化疗掉光了头发,她剃光自己的满头长发,陪你;你与他在黑暗温存,像两条卑微的鱼,苦中作乐,相互取暖;你在所有的爱中告别,你多么幸福。

34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沉重的话题,引发思考的电影!出生不能选择,但怎样过自己的生活,即便是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往,值得被尊重!父母是赋予了生命,但我觉得同时也应该赋予爱,这样才完整!

39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音乐加分

41分钟前
  • 人淡如菊。无奈
  • 推荐

开头和结尾的旁白,淡淡的,似乎在诉说着人生的种种。看了不下6,7遍吧。

42分钟前
  • 心亘
  • 力荐

几个小孩都演得不错!挺感人的~~~

43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

飙泪大作。

48分钟前
  • 严杰夫
  • 推荐

飙泪指数直逼《我是山姆》。“走出Kate去世的阴影后,我们可以继续向前生活,乃至她的生命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比如用她的名字命名一个公园或者一条街道,或是最高法院因为她而修改一条法律…但这些都没有发生,她就这样走了,一小片蓝天就这么不见了。我们都得继续生活,我们之间无形的纽带永不断”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异想天开。但是不能否认真实情感很动人

50分钟前
  • whyzhenzhen
  • 力荐

满满的都是爱

54分钟前
  • llxx8023
  • 力荐

對我來說,電影與小說是個選擇題的呈現,電影想留給觀眾的希望,我恐怕是得委婉的拒絕了。

58分钟前
  • 奇蒙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