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2012

完结

主演:唐曾,傅晶,王凯,张龄心,程枫,李欣凌,霍亚明,李倩,周游,苏茂洋,瑛子,李超,任帅,杨圣文,王双宝,刘威,岳红,杨立新,岳旸,王姬,王奎荣,李强,赵亮,范志博,蒋欣,冯雷,吕凉,费伟妮,韩丹彤,缪婷茹,林依婷,王海地,潘晓莉,唐静,黑妹,刘向京,黄小蕾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剧照

知青2012 剧照 NO.1知青2012 剧照 NO.2知青2012 剧照 NO.3知青2012 剧照 NO.4知青2012 剧照 NO.5知青2012 剧照 NO.6知青2012 剧照 NO.13知青2012 剧照 NO.14知青2012 剧照 NO.15知青2012 剧照 NO.16知青2012 剧照 NO.17知青2012 剧照 NO.18知青2012 剧照 NO.19知青201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知青2012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0年代末期,千百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红卫兵和老三届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奔赴全国各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涌现出赵天亮(唐曾 饰)、周萍(傅晶 饰)等一大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有志青年。在陕北、山东屯涌现出赵曙光(程皓枫 饰)、冯晓兰(李欣凌 饰)、许蕾(周娟 饰)等志愿献身农村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家中,他(她)们大多是父母眼里的长不大的孩子,可是在边疆、在农村,他们成长为真正的战士,也有部分青年永远长眠在了那片土地上......哭泣宝贝实习医生风云第一季马拉萨德水晶之恋塞上风云记星月情她和她们的故事一周不死,全额退款不愉快的果实2016性感野兽第一季原始生活21天第五季唤醒死者第一季火线出击 第二季空枕难眠点球成金康纳斯的战争护航一家之主(2002)野雀2014斗牛瓦尔多非常幸运甜蜜的永远大展猴威2:滑板高手孤注一掷做最后一天的朋友一天2001不一样的天空情战欢乐颂2玛丽外宿中波兰传奇:月球追捕印第安高速路神探坤潘2歃血姐妹第一季失恋联盟亡命鸳鸯红色谜团黄河飞渡赤松威龙金色索玛花(2020)

 长篇影评

 1 ) 黑龙江农场的知青拿工资

写完前一个短情评以后看了很多本剧的评论,说那个动荡的年代根本没有这么浪漫,等等,说这个剧假。作为出生在黑龙江的人说说这部剧的真和假,首先环境恶劣很真,有狼是真的,他们得夜盲症是真的,掉到遍布伐头子的沼泽上不来是真的,没有被狼吃掉是假的(吃了就game over剩下的不用演了)。黑龙江尤其是农场的知青生活条件好是真的,他们有独立宿舍,木头随便烧,从来没有吃不饱,本地自产黄豆小麦,青菜少,有猪肉,本地姑娘都喜欢知青,因为洋气,有知识。

最重要一点知青和农场职工一样是拿工资的。人生不平等,连知青插队都不一样,陕北的农村就是条件艰苦,他们很多人都是拿工分的。这几年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上海,北京的知青回到黑龙江看看,说是看看原来战斗过的地方。说起以前的生活也是一片感叹,也说以前有趣的事。问要是当时插队生活只有痛苦他们会多次回来回忆吗?

最后说一句,基本所有的知青都回城了,留在当地的我没听说过。

 2 ) 知青看不懂《知青》

知青看不懂《知青》
     因为我在1968年11月13日从长春市到吉林省白城地区插队有知青经历,所以获悉“5月29日晚,青春励志史诗剧《知青》在央视一套黄金剧场首播 ”的信息后就做好了认真收看的准备。可是,在第一集刚过三分钟就看到北京、上海、哈尔滨的下乡城市青年跳下闷罐车,看见下雨就高兴地手舞足蹈,振臂高呼“北大荒,我们(北京知青)来啦!”“上海知青向北大荒致敬!”“哈尔滨知青向北大荒问好!”向北大荒表忠心的热闹场面时我愣住了,难道拨错了频道?等醒过神来明白了——电视剧是文艺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是虚构的。
    他们不是68年下乡的城市学生。1968年那些在学习的年龄失去了学习的权利的下乡城市学生和特别是那些马上就要步入考场的高三学生远离父母、亲人来到偏远的边疆,怎么看见了黑河一个不伦不类的小火车站就像第一次到了天安门广场一样,第一次受到毛主席接见那样的激动呢?他们穿戴漂亮分明是来黑河避暑的旅游团!这个旅游团的潇洒、浪漫、刺激、享受正是现在的小青年们所向往和追求的。
     想到这儿44年前我下乡刚下火车就看到同学们淌着泪水的面孔出现在我的眼前,抽噎的哭声响在我的耳边:1968年11月13日晚上拉着我们长春八中下乡青年的专列从长春火车站出发经过一宿的奔驰于14日上午停在开通火车站的时候,一千多名同学看到西面荒凉的盐碱地上各种白色图形的反碱地像一个个长秃疮的人头一样使人感到凄惨和恐怖;回身看县城里行人稀少,建筑多数是土房,红砖房寥寥无几,3、4个大烟筒在平静、几乎无树木的蓝天下像几根火柴杆一样在摇晃,用满目凄凉来形容当时我们目睹的景色一点也不过分。真的!大多数同学的心都碎了,都有一种受骗,被流放的感觉,很多同学昨晚和亲人分别时的泪痕未干又都哭了,有的女生抱在一起大声地哭,几乎都在说,“谁能想到通榆县会是这样?我们这些小孩子今后怎么活?”我们班就有一个她爸是吉林工业大学教授的女同学就一直哭到我们到了120里外的向海蒙古乡人民公社,泪水伴着她在拽着拖挂的解放牌大卡车上迎着寒风颠簸了两个小时,半年以后,她爸爸走“五、七”道路回了家乡甘肃,她就回家了。
     我若有机会一定把这一幕搬上银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明白在1968年的中国,上山下乡的中学生、高中生,特别是已经交了报考费的高三学生们在火车站上车时和父母、亲人离别泪水绕唇,下车时面对无边的凄凉又都是泪流成河不堪回首。
     我记得那天我们到了向海公社也见到了由小学生组成的欢迎队伍他们打的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长春八中学生到向海安家落户”,公社第一书记,人称“王第一”讲话,“希望长春八中的下乡学生们扎根向海”,到了村子里农民都叫我们“下乡小青年”,后来到了1969年夏天我们在通榆县参加“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时才看到“知识青年”的提法,“知青”是知识青年自己简化的。《知青》第一集里我看到解放牌大汽车上有“热烈欢迎新知青”的横幅,使我对电视剧的真实性更加产生了怀疑。
      接着就在第一集里看到了一连串使人费解的事情;1、这些年青人下车就因为一句“傻帽儿”引起“停派”“复派”的一场武斗,学生打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当时的学生普遍都有一股火药味,都有战斗力。可是由武斗引起的两件事儿却让人对《知青》要告诉人们什么产生了疑问?一是赵天亮一个箭步冲上去将一个从台阶上骨碌下来,已经被打到的人又一次踹倒,而且利用优势骑在身上狠打,被人拉开后赵天亮竟然大呼“复派的,给我上!”的特写镜头,这个青面獠牙,凶暴残忍的赵天亮形象就是一个造反派头子、打砸抢干将,可是剧情的发展赵天亮却是一个心地善良,人见人爱的正面男一号,真是奇怪?如果赵天亮和吴敏是一路货色还容易被人接受,赵天亮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赵天亮代表着什么人?80年代初查“三种人”的时候他在哪儿?查没查到他?;2,且不说“白桦林”火车站是铁路的还是黑河兵团的?闷罐车是从上海、北京、哈尔滨,哪儿开来的?周萍一路得到上海知青的照顾,怎么到了北大荒上海知青就把她抛弃了呢?上海人真不可交!老站长是铁路员工还是兵团的“老爷子”?也不说老站长管狗叫“老伴儿”是编剧为了照应老站长和“酒鬼”女书记的关系独出心裁,反正这种叫法在破四旧的文革中谁想叫也不敢叫,再说也没人管狗这么称呼的,只有改革后社会已经性化的中国偶尔听到有人管宠物狗叫“儿子”“亲爱的”,叫“老伴儿”的至今也没听说。以上都是鸡毛蒜皮,我要说的是老站长连“民族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都能分的一清二楚政策水平这么高,却连一点儿基本的劳动关系和组织原则都不懂,他命令连长收下周萍和兵团建立劳动关系,并且在全连大会上讲话,让大家鼓掌欢迎,这一连串的镜头给人的印象老站长就是一个拿夺权当儿戏的老造反派,如果后来周萍真是进了兵团的体制,说明兵团也在文革中,因为一切都砸烂了老站长夺权生效有文革的特点,可是,周萍被撵到山东屯就说明兵团是世外桃源,68年全国都搞“清理阶级队伍”、“斗、批、改”兵团没有迹象,70年全国都在进行“一打三反”兵团不“打”也不“反”,而七连的党支部却一心一意抓政治思想工作,抓生产,编剧所写的兵团在中国吗?兵团就是部队吧?兵团战士是不是“知青”?
     我知道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也就是编故事,莫言说,“我就是一个编故事的人”,可是他编的故事都是有事实依据的,《蛙》里蝌蚪的原型就是他自己。《蛙》中的“姑姑”和现实生活中莫言的一位做了一辈子妇科医生的姑姑的关系,莫言说,现实生活中的姑姑,跟小说中的“姑姑”,具有很大的差别,小说中的“姑姑”的情感经历,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可以说我是将发生在许多妇科医生身上的故事融合在了一起,我是把在中国三十年来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发生的故事融合在了一起 。另外有人问莫言,你在小说《红高粱》写被砍头的人脖子上的皮往下缩是真实的吗?莫言说,我没有杀过人,但是我杀过鸡,掉了脑袋的鸡鸡皮是往下缩的,所以我认为杀人也是这样的,后来有一位老革命证实了莫言的推断是正确的。
     我看完《知青》第一集本来就不想再看了,因为,我在北京经常去各书店、大学或者外国大使馆听讲座和参加文化活动,如果碰到梁晓声就憋不住和他议论几句,草根斗不过名人,名人是不会向草根认错的,争论起来就免不了生气,为啥自己找气生呢?所以,我也不看“不知者不怪”“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吗。可是又一想,我和老伴儿都是1968年的插队知青,以前我俩说起农村的艰苦生活和对人性格的扭曲,下一代人和我们所接触的年青人都半信半疑,然而,他们却听名人的话,比如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还没花了”;赵本山说,“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活着呢钱没了”很多年轻人却信以为真,把钱和生命紧紧地搅在一起,崇拜不择手段为钱拼命的人,年青人要都钻钱眼里可太危险了!所以,为了让年轻人逼近历史的真实,了解真实的知青生活,我还得坚持看下去,然后把要说的话告诉年青人。

 3 ) 知青看不懂《知青》(五)

三、试恋者——“搞对象干啥?”“不知道,别人都在搞我也不能干瞅着。” 20来岁的知青不管男女对异性都有吸引力,今天才知道那时处在多巴胺生长旺盛期,可是刚下乡的知青大多数不会搞对象,见到女人就心里明白嘴打镖,不好意思求爱,只好心里有她,晚上睡觉前想到她,做梦梦到她,也就是说暗恋,用今天的话说:时间长了就是抑郁症。 那时候的年青人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十几岁时看了电影《千万不要忘记》以后就听说处处都有“阶级斗争”,总有人喊“狼来了!”提起女人,可没有90年代有一首歌叫“女人是老虎”那么幽默,而是说“女人是腐蚀剂”,,美人计里的阶级斗争最残酷,爱情是陷阱,谁要敢当众向所爱的女人说一声“亲爱的,我爱你!”那可就和地震了一样,下场会是啥样?我不知道,因为那个时代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那时候每个人的行动就像火车一样只能在规定的两股线上朝着指定的方向跑,“阶级斗争”这个“纲”套在每一个会喘气的中国人的脖子上,时刻在提醒你“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所以连说话放屁都得“以阶级斗争为纲”,男女结婚能产生合力“1+1=3”,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首先要政治挂帅,有人说今后每个人的婚姻问题取消自由恋爱,更不许父母瞎操心,由组织分配男女发票对号入座;有人说彻底的革命者两口子做爱时男的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女的若是回答“纲举目张”才有戏。其实谁都心知肚明都怕被“阶级斗争”这张大网扣住,使多少年青人都不敢冲破男女之间的界限。 2000年代初的一天,有一位长春市某大学的女教授给我打来电话,她说是我初中同学,可是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她是哪一个?后来他提醒我她是40年前我“同桌的你”,我才想起来,他和我说,“初中时咱俩同桌一年半,并肩坐了三个学期,可是咱俩没说过一句话。” 我承认,“属实!” 1962年到1965年,三年初中我一直是班长,班长和同桌的女生一年半,3个学期却连一句话都没说,今天听起来很奇怪,是变态,可是在那个时候却是自觉为一种高尚的行为,当班长应该做榜样,可见在那个时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同学之间是沙漠。 到了高中,我仍然是班长,高中上了一年课,1966年5月22日正式停课,一直到1966年12月22日在长春气象仪器厂学工结束,吉林省体校造大、公安联总等发革命组织头头被抓,社会上武斗公开化,我就成了逍遥派整天呆在“48号大院”里。几乎一年多见不到同学,直到1968年10月老师挨家通知让我们下乡后同学们才陆陆续续的聚在一起。我记得那时在被大火熏陶过的学校里仿佛就是战后的景象,大家你瞅瞅我,我看看你都觉得目光呆滞,可是都长高了,快成大人了,说实在的我第一次觉得同学都是可亲可爱的,却没有一丁点儿要和哪个女同学搞对象的想法。 我说的这些话现在的年青人肯定听不进去,可是中国确实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就像以前大多数中国人都横着刷牙,把牙根都刷出沟来,要是谁不相信中国人会这么傻,这事儿不是真的,那你就看看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那几颗还没完全掉净的上下门牙就明白了,今天一个人若是横着刷牙,立马最少有3个人来制止。接着往下说,现在别说中学生,就是小学5、6年级的小学生在班上若是一个异性朋友都没有,父母马上就会当回事儿发现孩子的情商有问题,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可能指导孩子“怎样在同学门前表现自己?” 1968年我们到了农村,在集体户的小天地里没有阶级敌人,男女同学吃一锅饭,低头不见抬头见,擦胳膊蹭腿“触电”的事儿时有发生,有了解女人的机会,有谈情说爱的条件了,可是多数知青因为没有基础知识和常识却都成了“爱盲”,只能遭遇浪漫,或者被爱情了。 其实我们是渐渐被女人、情感和爱情所侵蚀,包围和俘虏; 1968年11月13日长春市的雪下得没膝盖深,可是在长春火车站一些同学就公开了自己的恋爱关系,我头一次看到有高三的同学一对一对的站在人群中; 那次我们学校下乡近千名同学,第一次享受有10节车厢的专列待遇,火车一开,有的同学还在流眼泪,可有的同学却唱起了歌,唱的不是什么“广阔天地,我们来了!”而是唱的反动歌曲——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这些歌曲我都是第一次听着的,到了集体户我也学唱,一次我在半掩着门的男生房间里正学唱“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时一个女同学开门进来了,羞得她满脸通红,我还记得我没咋的,我当时还挺高兴的,我还看清了那个同学的脸涨得通红。 至今还使我们记忆犹新的就是农民们那些打诨的笑话,农民的艺术和聪明。我们那个村的居民基本都是被汉化的蒙族人,仅有几个老人不会说普通话,却能听懂,所以凡是有我们知青在时他们都说普通话,开会的时候更是如此,他们喜欢说笑话,更喜欢荤笑话,只要聚集在一起,不管规模大小,时间场合都要“哨”上几句,那时候斗批改运动上面精神多,斗争的对象千变万化,所以,会就多,从另一方面说农民需要交流,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开会,喜欢聚堆,热衷张扬自己。 我们来那天吃完饭我们在外面转悠看见一个车老板扛着大鞭往家走,一个农民问他“长春学生来了多少(人)?”车老板说,“多少人没数,反都一对一对来的,有个十来对吧。”农民仿佛故意问,“都是一家一家来的?”车老板说,“没看见带孩子的,谁跟谁是一家的不知道。” 有一次队里开大会,一个农民看见凳子脏没坐起身要走,一个大队干部麻溜问他,“XX,你怎么不坐那儿”,农民说,“埋汰”,干部说,“你媳妇那儿埋汰,你咋还天天往那儿凑乎呢?”引起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当时我就没听明白干部说的这句话怎么这么给力?农民怎么这么喜欢听?我没法问别人,因此,他的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直到很长时间以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有一次,几个农民在一起“扯大膘”,过后,我也幽默的说,“毛主席让我们接受你们的再教育,结果你们就用这些不堪入耳的骚话教育我们,把我们都教坏啦,我们怕将来进了监狱没人给送饭,我们不学了,明天赶车把我们送回长春去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集体户里,不长时间我们男生在晚上睡觉前就都要议论一阵女人了,通常议论同户女同学的速度最快,也就是所见所闻一两句话,因为,她们就住在对面,说话声大了她们都能听见,另外男女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都怕那句话得罪了谁。而议论村里“沾点腥”的农民却是一个长久的话题,我们对他们的“档案”很感兴趣,每个人的出身历史和故事、经典常常把我们弄得捧腹大笑。 村里有个蒙医和他小姨子发生了关系,结果不但被取消了行医资格,而且还被定位“坏分子”,每天晚上都要去刨粪堆。一天,一个同学说,他发现那个医生的小姨子长得像猪八戒一样,可是他老婆却是标准的蒙族美女,他咋么就得意猪八戒呢?大伙得出个结论“王八瞅绿豆,对眼了”,第二天早晨有一个男同学半真半假地说,“昨晚,你们说得像真事儿似的,弄得我都‘跑马’了。”原来医生和我们知青关系很好,他家就住在集体户房后,他两口子的容貌大伙都很熟悉。 村里有一个初中毕业的蒙族女干部,因为几年前在柴火垛被人抓住了,从此,一落千丈,被打入冷宫,但是,我们集体户的女同学都和她很好,说她有文化,和她有共同语言,对她的处境很同情,说他说自由恋爱,应该受《婚姻法》保护,这个女干部也是我们男生经常议论的话题。 笑话和议论都是精神软件,如果是碰上了动正格的硬件,就容易发生质的变化。1969年元旦后,一件事使我茅塞顿开——知道自己是大人了,每天看见的、听到的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村里有一个对佛教非常笃诚的蒙族老农民,他老伴瘫痪,我们常看见他赶着毛驴车拉着老伴在山上走,一次,他对我说,明年他要用毛驴车拉老伴去五台山上香,因此,我很尊敬他。一天,他女婿找我上他家喝酒,酒桌上老人说找我有事儿,他说,他看我善根很深,想把在内蒙的一个外甥女嫁给我,我要娶她娘家会陪送一匹好马。我一听他说得这么严重,当时把我都吓死了,我坚决推辞,一再对他说,我有对象在长春呢。 打那以后,就就有了“我应该找个对象了”的想法,这时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妈说的一句话,她对我说,“你们班那些女生多好,你找一个领回家给我当儿媳妇我就十足了”,于是,我就想到高中时“同桌的你”。春节后,我回长春要给我姥爷买个羊皮袄,想向她借了15元钱,我通过另一个男生和她说了以后她很痛快的就把钱借给了我,以后,我就有意接触她,可是她好像全然不知,我想向她求爱又不敢说,结果一拖关系就发生了变化。1969年夏天通榆县知青代表会请来了很多家长,其中我们户一个学习好的女生妈妈来了,在会后的交谈中这位母亲表示很喜欢我。回去不长时间“同桌的你”要转走,要我还债,我囊中羞涩可急坏了,谁知晚上我赶着毛驴车去拉水,“学习好女生”来了,意外的是她给了我15元钱,并且一再告诉我“不用还”,使我解了围还天上送给我一个林妹妹,接着我俩就处上了,到了1970年春节恋爱关系就向同学公开了。后来我去了吉林油田,联系了扶余县附近的一个公社想把她调来,然后再进油田,因为,那时吉林油田大批招人,可是,她不同意,因为她要回长春就调到了长春外五县。 那时油田几万年青人的头等大事就是找对象、谈恋爱、年龄大的找房子结婚、南方来的转业兵回家接婆娘,不长时间我就当了小头头,出头露面的机会多了,就有没对象的女知青来试探我,也有老工人给我提媒,一时间,我被“月老风”冲昏了头脑,就和她吹了,很快就和扶余县的一个返乡招工的女知青处了对象,一年多也吹了。 我还记得在农村,一次,我们上洮南送公粮,晚上住在一个经常到我们村捡粮食的孤寡老头的两间漏风的土房里,半夜车老板喂牲口回来,看见我没睡着,就把马鞍子搬来让我枕着,一会儿,他突然问我,“你们集体户的这些城市人在这儿找对象干啥?”一个只读过一年书的农民这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竟把我问蒙了,我仿佛大梦初醒,情急之下,我突然冒出一句“不知道”,谁知他步步紧逼,又问我,“我们(农民)找对象结婚生孩子,你们找对象又不能结婚,又不能在这儿生孩子,我没去过长春,真不知道你们大城市的小青年在农村将来肯定得回去,在这儿急着找对象干啥?”我觉得这句话他是经过好长时间思考的,于是我就随便说了一句“真是不知道,别人都在搞,我也不能干瞅着。” 我们集体户在农村组成了四对,成功率44%,回城后结婚了两对,成功率22%,后来到了80年代初两个在我们集体户毫无恋爱迹象的同学结婚成家,这样就有了三对,成功率33%。后一对男同学有残疾,后来根据政策回城后在一个大集体企业读了业大,得到了工程师证书,女同学进城后是某市级局的干部,热情、健谈,很早就皈依了佛教。一次我问她,你俩是怎么鼓捣到一块的?她笑着说,“他老上我家去,赖上我了,那我就嫁给他吧。”她虽然说得轻松,但是就有我们这样的知青才知道这句话的内容比山还重,因为,我们一起告别课堂,一起下乡,一起笑过,一起哭过、、、、、、、、、

 4 ) 知青看不懂《知青》(三)

   我下乡的那个村子的名字很长,俨然是对1968年文革年代的注解——吉林省白城地区通榆县向海蒙古乡人民公社红旗大队洪新敖包村,尽管名字很“革命”,但是,因为偏远、落后,使我们知青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全村只贪上一个上大学的名额,还让队长的女儿去了,我们集体户开始时18个人,因为户长的父母是军官1969年他就当兵了,一名同学因为会画画被引洮儿河水利工程指挥部招了临时工,接着转走了一名女生,70年一年招工走了5名之后就再也没有招工的消息了,1971年冬天,余下的10人陆续向家乡长春市周围农村的集体户转移74年剩下最后一名姓赵的男生。2000年一个小三届的同学在长春市的大街上见到我说,“那年冬天我回去起户口到你们户看看,赵xx蹲在那儿正在做饭,看我进来站起来那样子和要饭的一样,我问他啥饭?他说,他就会馇粥”,“四间房生产队占去了两间,赵xx在西屋炕上像搭蚊帐一样又搭了一个小屋,睡觉时像小猫一样的钻进去,那还冷得要命,我说,你翻身可加小心,别再把你拍里头”,后来赵xx的父亲和姐姐托了很多人把他转到长春附近的怀德县,两年之后去了一气铸造分厂,1998年我们聚了一次之后,不长时间他就得脑溢血死了,那年他才刚刚49岁,他二胡拉得很好,短跑速度也很快,他死时他的儿子还在军校读书。
     我们户还有一位姓杨的女生在长春市所辖的农安县农村整整当了10年农民,回城后分配到集体企业后很快就失业了,以后做起了塑料生意,她30多岁才生一个女儿,1999年他女儿才报考大学,后来听说读了大专。
    40多年过去了,我一次也没有去过当年下乡的那个村子,也不愿意谈那段生活,谈也没人愿意听,所以我觉得把这段生活当回事儿是个负担,因为这段生活是压力,不是动力,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弯路。我在30、40多岁的时候,想起在知青生活就不可阻挡的要抽烟喝酒,若是家里没有烟酒,就是半夜也要出去买,因为,我在农村“接受再教育”中,我没有得到真才实学,反而玩世不恭,并染上了吸烟、喝酒和打架的坏习惯,身体也很受伤。1969年春天得了胸膜炎早已钙化左肋角粘连成钝角,就是现在往左侧转身都有感觉;气管炎转化成肺气肿至今未愈,04、05年两次险些要了命。1994年我见到了我们集体户的户长,他还提起当年我治病花了户里40块钱,还说“户里的人就你占的便宜最大”;虽说我80年代初就戒了烟,可是酒杯却总也放不下,到了中年从一天喝两顿到一天都喝三顿,没酒不开饭,喝上酒不吃饭,形成了酒精依赖,一直到10年前才戒掉酒,若不就活不到今天也不能写文章了;爱冲动好伸手打架的习惯直到50多岁才能抑制,以前因为酒后伸手打人惹了很多祸,现在想起来都后怕。我在农村的知青生活,仿佛掉进了一个大染缸里,扭曲了我的心灵,在被压抑的环境中形成的古怪性格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念念不忘19岁、20岁那段应该出彩的年龄段却像牛粪般的埋葬在农村,不堪回首。
    
        我们在集体户过的是松散式的集体生活,因为只有房子是共用的,经济上是独立的,生活上都是“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因此,凡是插队的知青生活都有这些共性;
        每个户员都没有工资,都得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1970我当了半年赤脚医生,经常有农民找我针灸,看病,有时半夜也有人找,公社规定每天给我记8个工分,可是记分的农民小组长说我没干活,就是不给我记分,没办法我就得去干活利用休息时间“行医”,锄地、拔麦子、抡钐刀割羊草、踩打瓜、割地、打场,搂柴火样样农活都没拉,70年夏天去公社修公路,早晨3点多钟就出工,一天中午吃羊肉我喝了点酒就睡着了,可是下午出工时他们叫不醒我就把我抬到了马车上,结果我就在马车上一直睡到晚上收工;
        2、户员根本没有享受劳动保护的待遇,更谈不上割麦子时发线手套,冬天发军大衣的好事儿,坐大汽车上山东、上海边吃海带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3、集体户有户长、副户长(没听说过有“知青点”、“召集人”),不像军队一样有党支部,连排班长,不过也有当连排班长的,那是在民兵编制中;
        4、集体户没有电视剧《知青》里召之即来的专职卫生员,只有炊事员(有的户轮流当炊事员,也有开小灶的集体户),炊事员的工分由其他户员均摊;
        5、户员自治,想家了就可以回家,不挣工分也没人管,更没人因此受了处分;
        6、知青就是没有法律依靠,没有组织约束的农民,转户也是自己说了算,不管转几个地方也逃不出“广阔天地”也摆脱不了知青的身份,有一次别人问我这事儿,我说知青迁徙半自由,接近《宪法》;
        7、在集体户有领导来视察时有时得对着“红太阳”喊“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但是私下里讲“纪律”、讲“组织”甚至讲“理想”都会被人说成“脑袋有病”,大伙最爱听的话是“以前说人家农民是‘屯二迷糊’,现在看人家农民才不迷糊呢,而我们知青才是真正的‘二迷糊’”,因为知青和农民追求的目标不一样,在只让人有精神不许有思想的年代,起点高的知青被强制的套上枷锁赶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让你的内心世界只能在火上烤,不烤得蒙头转向才怪了,不考得你个个都是武大郎决不罢休!;
        8、集体户一切活动都靠自愿,因为人与人都是无可奈何的,就是在你的身边两个人打到一起,也有人在一旁躺着仰脸看天棚,或者照样吸烟、打扑克,如果形象一点讲集体户就好像是在深山老林中临时聚集在一起的难民,想的都是一件事——什么时候能回家!
        1969年元旦夜里,集体户的屋里冷的我把牙膏塞进枕头底下,然后在被窝里佝偻成大虾状,眼睛看到脚底下的墙上也全是雪白的霜,我真想大喊一声“救人哪!”于是就想起了四句话:“造反时代流学生,冰窖里面喊‘救命’!读书妙龄有虾像,大喊大叫是歌声?”第二天写到纸上题了个名“流学生”。

 5 ) 椿木—那个青年的时代

椿木(致敬齐勇)

野途生大椿,

岁岁复吐新。

灼灼紫叶华,

巍巍枝入云。

寥寂无人顾,

且结芳草邻。

玄鸟轻啼绕,

金蝉恣欢吟。

久旱甘霖短,

他年荫更深。

愿为长青木,

守得明月心。

(大椿,太古神木﹐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后亦用以喻指父亲。以此致敬在恶劣条件下,依然野蛮生长,心向暖阳,支援上山下乡的父辈知青们)

 6 ) 另类的知青剧

熬夜看完了知青,感触挺多的,或许里面情节有些夸张,有些不符合实际,但是大部分还是肯定的~对于知青这一特殊群体以及他们当时的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成功”的人说下乡锻炼了自己,“失败”的人说下乡毁灭了自己。我的感觉是文革是一场悲哀的运动,而知青作为文革运动的产物一定程度也是悲哀的,在这场下乡运动中,死了那么多年轻的同志,又有好多青年的精神在文革的背景下深受侵害,他们作为最应该有丰富思想的年轻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却没有,不敢有独立的思想,他们脑袋里的思想都是别人硬塞进来的。但是,令我感动的事,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仍能保持本心,保留着那份善良,宽容,坚韧,就像班长说的,“中国是“病了”,但是人们却依旧保有一个善良的心,所以,中国的病只是暂时的”。他们那份纯粹,纯真的友情,爱情让我感动,羡慕~总的来说,他们把青春留在了那儿,这就足够了,他们会永远记住这一段美好或糟糕的经历,而我们也会记得有一群热情,真诚,善良的知青曾经在历史的某个时期辉煌地活过!

对于这个电视剧个人觉得拍摄还不错,景美人更美。这部剧收获最大的应该是每个演员吧,经历了磨人的麦收,秋收,特大暴雨暴雪,等等恶劣环境的拍摄,对于他们成长帮助应该挺大的。

 短评

虽然是为了王凯去刷的剧,但是意外地很感人。

2分钟前
  • 墨索
  • 推荐

王凯这演员真是个妖异的存在!只要看他的一场戏就会无可救药的爱上他,然后只要一天不看他心里就空落落的,简直生无可恋;可要是放任每天看他,会更心塞——这样的男人怎么我就睡不到呢!!!QAQ

7分钟前
  • 还行

齐勇太迷人了

11分钟前
  • 巴西松子
  • 力荐

扎实的正剧。只看了凯凯王cut。凯凯王在《知青》里的人设比靖王宝宝还要好。虽说造型是糙了点,但符合背景且man气爆表。有学识打得了嘴炮,有良知看得到阴霾,谈正事耿直诚恳有担当,撩妹也干脆利落不含糊。bg线在一部正剧里简直可爱得不科学。

13分钟前
  • 嘟嘟啦啦鹿茸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剧的评分会这么低,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视剧。年轻演员们几乎没有一个是我认识的,可是不过几集,我就喜欢上了他们和他们的角色,这是演员的功劳,是导演的功劳,也是编剧的功劳。我不曾经历那段历史,但是我相信每段历史中即使充满尔虞我诈,也总还是有爱和温暖,我们都深知那

17分钟前
  • lvlalala
  • 力荐

王凯最好的表演,齐勇太生机勃勃了。

21分钟前
  • L
  • 推荐

看完了王凯的cut,被帅惨。造型和人设好适合他

24分钟前
  • dadasuperman
  • 推荐

最震动我的是那个细节,齐勇对感情深厚的要去读大学的女友孙曼玲说:“该分就分,该分不分也不对。”孙曼玲责怪齐勇不懂自己。但是齐勇平静地说这句话的时候,却是最震撼的时候。他既感到了命运的不确定性,又有强烈的无力感。人心易变,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人性。这是合理的,不必责怪的。

25分钟前
  • 沧木生
  • 还行

齐勇大兄弟真是我最想嫁的凯凯的角色!

30分钟前
  • wink
  • 力荐

对知青上山下乡是有反思的,也揭露了一些丑恶现象,但还是太避重就轻了,主人公不管经历了什么磨难,还是都好好活着连婚都结了,真正的坏人只有一个小兵吴敏,领导人都还是无比伟大的,发生了那么多混蛋事的回城运动,完全没有,整个剧当成架空历史的玄幻剧可以看看,要舔着脸说这就是真实那太不道德了

32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还行

群戏很棒。齐勇哥哥苏到没有我。在电视剧这个要求老少皆宜不能尺度太大的形式下,风格比较接近于Ridley Scott?

37分钟前
  • lothron
  • 推荐

真是搞不懂,文革年代的故事,不够惨不够脏兮兮就不能给高分吗?

41分钟前
  • 花满楼
  • 力荐

打一星的真是豆瓣脑残渣。这剧里年轻演员也能塌下身子来演,接地气难得。对时代不予置评,痛与暖并存。齐勇尤其好。难怪后来能一飞冲天。

44分钟前
  • 厄庇墨透斯
  • 推荐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剧,知青们的理想主义纯真又美好,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气息,可惜历史背后的针脚总是残酷隐蔽的,怎么可能毫无保留地呈现?

48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不为某一个人感动,只为那个时代的所有知识青年感动,他们放下所有的一切,做好到农村扎根的准备,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那里,挥洒着热血。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是那个时代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50分钟前
  • 乐筝
  • 推荐

因为王凯认识了齐勇宝宝,认识了这部剧,了解了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不一般的故事

53分钟前
  • 推荐

好看 本来是想去看凯凯王的 但是很惊喜 整部剧都非常棒!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啊 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56分钟前
  • 力荐

为毛我觉得好好看!!!

57分钟前
  • Ruby﹡
  • 推荐

看过齐勇cut,土帅的齐勇萌萌哒。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1小时前
  • 且隐杉木街
  • 力荐

因为王凯才看的,但是完完整整看完之后觉得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不用看CUT,真的拍的很好。各方面都不错,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取景都很不错。

1小时前
  • Al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