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2020

完结

主演:杰西卡·布朗·芬德利,阿尔登·埃伦瑞奇,哈里·劳埃德,尼娜·索珊娅,约瑟夫·摩根,黛米·摩尔,凯特·弗利特伍德,凯莉·班伯里,汉娜·乔恩-卡门,三辻茜,索菲·麦金托什,埃德·斯托帕德,安·阿克因,拉腊·皮克,娜奥米·杨,凯西·克莱尔,查理·汉布利特,斯塔奇·希克斯,布鲁斯·约翰逊,帕斯·萨克勒,弗莱迪·怀斯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2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3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4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5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6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3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4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5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6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7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8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19美丽新世界202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丽新世界2020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新伦敦市民伯纳德·马克思(哈里·劳埃德 Harry Lloyd 饰)和列宁娜·克朗(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 Findlay 饰)只知道严格的社会秩序,和一种叫做唆麻的完美药物,服用这种药物是一种即时满足并无处不在的性文化。然而为了探索超越社会限制的生活,二人开始了他们在野蛮之地的假期,却卷入了一场可怕的暴乱。伯纳德和列宁娜被野蛮人约翰(阿尔登·埃伦瑞奇 Alden Ehrenreich 饰)救了出来,约翰和他们一起逃回了新伦敦。大奥2023生死倒数英雄本色粤语版对手的心不归路劝导2022我的僵尸女友古巴寻梦堡垒第一季拆弹专家恋爱与友情之间 Special无底袋手2022女法医蓝莓之夜患难真情前进天堂2002幽冥(2016)大群第二季踏破浮屠马尔科姆与玛丽我在窗口遇见他提高音量!我根本听不懂你在唱什么!!明天你好!新鲜1994新猴王传奇第二季巨星的小娇妻美人鱼村追凶30年黄昏时分的朋友换爱四人行地心营救(原声版)最后的警察电影版魔法大逃亡孤独社畜凯撒与克里奥佩特拉必是天堂沙漠情深之五月花开惊异大奇航

 长篇影评

 1 ) 2020的美丽新世界

这剧真的是歪曲了原著很多地方,但拍得未来感很强,其实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起码基础的世界观还是到位了。看过这剧又再一次感慨赫胥黎近一百年前竟然对人类社会有如此深刻的预言。

【阶层】

过去一百年应该算是阶层流动性最高的一百年了吧,很多人白手起家成为富豪。然而近些年来却又看到这一趋势的倒退,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我最感慨的一段经历就是来美国做高中交换生的一年,在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州排名50%的高中。这个高中在一个中型城市的郊区,其实大部分家庭还都是中产。但让我最诧异的是,学习很好而且是真的很聪明的学生,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去常青藤大学,我们年级第一最后竟然去了一个当地三流的大学,这和中国人人想去清华北大真的是对比鲜明。大家都说中国高考是最公平的,但其实这一看似公平的选拔体系也压不住家庭阶层的影响。一个三线城市考入清北的孩子,和一个北京富裕家庭考入清北的孩子,就算在一个班,也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比如找工作,北京小孩从小跟着英美外教,再加上见识阅历,这优势实在太大。我一个表哥曾经高中学习超级棒,从一个四五线小城市考入了上海交大,结果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被劝退了。大家经常说北京上海小孩高考考好大学很容易很不公平,但其实北京上海小孩综合素质确实平均下来高很多。之前每年搞的全世界PISA测试,中国第一次派上海参加荣获世界第一,后来变成了北京上海广东,一下就跌到第八了,最新的一个测试变成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然后又回到世界第一了哈哈哈。广东就能凭一己之力拖入第八,更别说新疆宁夏教育水平了。

【隐私】

这电视剧改编最好的一个地方就是Optics。这真的很符合原著的精神还有现在智能手机的趋势。现在社会隐私真的是越来越低,中国有遍布角落的各种摄像头,全世界年轻人都热爱各种社交网络和直播。欧美很多人一边叫着要隐私一边无时不刻po各种自己生活点滴也是比较搞笑。现在谁要说他不用微信/Instagram/Linkedin,大家都会以奇怪的眼神看他吧。

【Soma】

Soma这个原著的概念非常有现在社会的代入感。当时的年代毒品还没怎么泛滥,现在看看真是呵呵了。大麻在西方不断合法化,北美很多年轻人/留学生笑气能上瘾,再退一步说抖音/手游这种类似电子毒品,都是Soma的影子。要说最像Soma的恐怕就是北美如今的CBD系列了。CBD是大麻的副产品,现在北美到处都是CBD产品,有饮料,糖,茶,精油。不开心了喝一瓶,嚼一个。赫胥黎真是神预言。

【S.E.X】

在七八十年代,美国的hippies已经实现了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场景了,但渐渐的反而之后大家变保守了。今天看来g/a/y圈和电视剧/书中描绘的也差不多了哈哈。

【娱乐】

书和电视剧中对人们娱乐的描述也是非常现实。现在的人真的是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娱乐之中,近些年来最火爆的就是流媒体。连苹果这种不搭边的公司都搞出来了一个流媒体平台。(我自己也是订阅了Netflix/Hulu/Peacock/CBS各种)。Everybody is happy。

这剧最大的败笔就是最后一切是AI的阴谋,人类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机器,但统治者阶层却会永远存在。美丽新世界其实是美国高中最常见的读物之一,但美国高中生你懂的,可能看看Spark notes背背答案,应付下essay和考试,并不真的在乎作者的真正意思。这剧拍成这样,借了个美丽新世界书的壳吸引大众,搞些大场面和如今火爆的AI概念,也是迎合如今反智的观众。叛变的AI比哲学辩论有意思多了。

 2 ) 看完了,思绪太多,一时之间想不起要从哪里开始吐槽

先夸夸这部剧,服装漂酿!调色可以!音乐不错!看得出导演是花了钱的!

可是!

剧情毫无逻辑,剪辑混乱,场景衔接不上!感情线莫名其妙!看完只想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一集入坑,感觉挺新颖的,第二集开始有种奇奇怪怪的剪辑出现,三至七集基本上是熬着看的,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了,直到第八集真的有点忍不了了!!!!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清洁工要杀掉全剧唯一的帅哥?!?!

为什么他只是问问你们,这个叶子怎么没有扫掉,这不是工作职责吗!!为什么要把他杀掉!?!!清洁工脾气这么大的吗!?!!(另外上一集帅哥跟黑人老太太开完会,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头发就很乱,就好像有很多心事,好像放弃世界了,可是为什么呢?他们讲了什么啊!我明明看的是中英双语字幕!为什么一个都看不懂啊?!)(然后第二天帅哥又重新梳头振作起来出去散散步,结果就被干掉了,微笑)那我接下来还怎么看下去?哦,还好只剩最后一集了!

最后一集真的十个莫名其妙也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女主的闺蜜:被带去训化,闺蜜是被训化了还是没有被训化呢?明明她在驯化室里用电棒控制了她的训化师,但出来外面又说她是被迫的?那她到底是有没有被训化?!!!(再回顾一下前面她和女主打羽毛球的那段剧情铺垫就好像是她要觉醒了!然而并没有!)最后她说她不想这样,跑走了,一个飞碟下降,她就不见了,她是外星人吗?

女主:有一集是她跟男二浪漫约会,快要到18禁的地方时,她表现得很痛苦不愿意,貌似快要觉醒了~结果是男二拒绝了她,18禁没有成功。本以为从此女主就开始要拒绝各种人了,结果第二天她又参加趴体,又跟另外一个小哥哥来了,妈耶,那她昨天为什么表现得那么不乐意跟男二鼓掌?是因为对男二没有新鲜感吗?!!!!!

男主:缕一缕这条本剧重点感情线,1、男主第一次遇到抱着小鸟的女主(感觉有爱,貌似想铺垫一见钟情的意思,但是想想男主当时可是很喜欢那个拿枪的小婊砸哦)2、男主带女主逃亡,中途还一度跑掉了不想帮忙,跟女主讲话的语气也是觉得她是一种麻烦,毫无爱意。3、他们到了新世界,突然!真的很突然!男主就很在乎女主!一直想找她,跟她鼓掌,然后他们就爱了!!啊啊啊啊第一次听到男主对女主说我爱你的时候我真的懵了!怎么会如此突然!?!就爱了!就很爱很爱的那种啊?!!

男二:喜怒不定,墙头草,导演到底是想要一个很狐狸狡猾的上级,还是想要一个被职位所捆绑但其实心底很好的人?演员是个好演员,很惨收到了烂剧本。

黑人老太太:一个人很忙但不知道是在干嘛,一会好像快死了,一会又好像找到什么新发现了??她讲的每个字我都认识!可是拼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

本剧还有各种各样的bug,比如:既然镜片可以看得到任何人做任何事,为什么男二一直不知道男女主每晚都在鼓掌?还要强迫小管家回答?!然后小管家自从被逼供后消失了一阵子,咱也不敢问他去哪了,估计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被消失了,结果呢?结果小管家过没几天又跳出来给大伙做了好多好多的鸡肉派啦~~第八集结尾男女主在激情鼓掌那段!真的!我没想男主已经堕落成这种人,喜欢这种脏话鼓掌的方式!结果他在很嗨的时候突然又生气失落甚至要开始哭泣!然后女主想解释,他不听,女主也生气了,走了,他又开始挽留(但不成功),男主,真的很绿茶!

头疼,想到再来补充~

 3 ) 放过列宁娜吧

性转+女权属实不行......《美丽新世界》其实算是野蛮人约翰试图改变世界但发现积重难返的悲剧故事,所以女主列宁娜被塑造成无脑形象是有必要的,她并不是一个作者直男癌思维的牺牲品,也不是一个被恶意塑造成无脑的角色,她展示给观众的“无脑”,只是三观不同的新世界的基本水平,她是那个世界的普通人。但作为约翰爱慕的对象,她的不可救药是约翰绝望的根源。同样令约翰绝望的还有自己母亲的不理解、初步觉醒者伯纳德的狭隘怯懦不成大器、高度觉醒者赫姆赫兹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等等。如果单纯将赫姆赫兹性转并增加戏份,或许都能好一点,但强行拔高列宁娜真的过了。简直就像把《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黛西改编成独立自由的现代少女。不过换句话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女性形象似乎也都不怎么样,黛西和朱莱特都不是什么正面形象,倒是乔丹还好一些,还好改编电影改得早,按照现在的政治正确水平也指不定改成什么样。

如果编剧实在要性转+女权来一套,倒不如干脆将野蛮人约翰改成女性:一个热爱莎士比亚的少女孤独探索陌生的大都市,她想要改变现状但发现带她来的伯纳德烂泥扶不上墙;她受到列宁娜美丽的容颜吸引但又痛苦于她浅薄的思想;她和赫姆赫兹成为往年交(不记得原著的年龄设定,不过我一只把赫姆赫兹脑补成一个睿智的老爷子);她看不起自己的母亲但又全心全意地爱她,可最后免不了失去她;她在和领导人的谈话中意识到这个世界无可救药......有女权、有性转、有LGBT、有迫害伯纳德(doge,并且不会对原著的思想产生任何影响,毕竟,赫胥黎所需要的只是一个“高贵的野蛮人”而已,又不是“高贵的野蛮男人”。而且新世界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应该很开放,他们奉行“快乐至上”的原则。

所以,说真的,编剧考虑一下?文学少女不香么?非得逮着列宁娜改?放过她吧,她只是一个漂亮的花瓶而已。

 4 ) HUGELY PROBLEMATIC

没想到吧,这个标题竟然是本剧的主创人员、编剧David Wiener形容赫胥黎的原著的,不过他显然没意识到他的剧比起原著更适合这个形容。(是的,第二次编辑我把标题改成了大写并且在第一段加上了副词“竟然”,因为随着剧情深入我越发不能理解本剧的改编了)

这个剧的问题不少,从演员的选择(约翰我说的就是你)到背景的设定都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刷了一些相关采访后,我愈发确定这个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制作人和编剧身上——他对原著的理解让人难以苟同,而一般情况下正是主创对原著的理解决定了剧的走向。(插个温知识:不同于电影,在美剧里通常对剧的成品负最大责任的是编剧和运作人而并非导演,但豆瓣页面第一个只会显示导演而非showrunner,这就造成很多人看到黑镜导演额外调高了期待值......实际上看看权游第八季外网都在骂谁就知道这个道理了哈哈哈)

先上一段Wiener的采访:他认为原著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很多角色都没必要是白人男性,而且他还对书中约翰性格的电视化进行了否定。

性别种族反转的问题暂且搁置,先说说对于野人约翰性格的改编问题,在我看来这是剧版改编的败笔之一。

书中的约翰反对新世界无意义的快乐和性爱,同时他有自己的追求,他阅读莎士比亚,相信人们具有选择不幸福的权利。他作为一个外来人带领读者审视这个畸形的新世界,并且与穆斯塔法在最后有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而编剧wiener否定这个人设的理由竟然是这个人设仿佛麦克彭斯进大观园没人想看????这个类比简直是自以为幽默实际上low到地心的典范,什么时候严肃的角色和思想就变成了没人愿意看??美丽新世界还没来临编剧怎么就嗦麻磕多了呢??本来野人性格的改编就很让人疑惑,而wiener这番话更是让我匪夷所思。

再来看看剧中这个编剧觉得“观众愿意看”的约翰改成了什么样:处处挑起混乱,一开始对新世界的一切感到不屑后面却又纵情声色,从他身上丝毫看不出原著中约翰拥抱苦难拒绝享乐的人性光辉。不同于原著约翰对新世界制度理念上的质疑与冲突,剧里展现的约翰和新世界的关系就跟乡里人进城差不多,根本没有体现出约翰本身优于新世界人的地方。约翰的演员说剧里约翰所唯一坚持的就是对深情的爱的信念,(原话“the only thing he has to hold onto in is his ardent belief in a deep emotional love” 这个理解方向有点怪而且我觉得剧里连这点都表现的很糟)剧版对约翰这个方向的改编一下子就将这个人物变得单薄了不少,剧情也与原著精神渐行渐远,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主角三人的三角恋。

说完约翰与原著的对比,那么如果抛开原著,美丽新世界是一部好作品吗?显然不是。剧集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新世界的性体验的刻画(说实话我觉得虽然尺度够大但是并没有美感,同时却又感受到创作者怼着观众大喊“你看我们厉不厉害前不前卫”不过这个见仁见智吧)还有对savageland是主题乐园的设定也经不起推敲,并无新意反而给人一些似曾相识感。David W说过他的版本更注重角色发展而非外部设定,但个人觉得他这两方面都没做好。欢愉花园、瞳孔链接、人工智能等新元素的加入本身没有问题,毕竟改编要与时俱进,但这些东西是人类维持乌托邦的手段而非目的,而剧版将其本末倒置了。

还有很多想槽的包括前面提到的David Wiener不以为然的角色性别种族问题,人工智能导致的故事内核的改变等等……有时间再续上。至少这个剧版的正面影响是让我想抽空重新去回味一遍原著的思想性和前瞻性了,有什么比《美丽新世界》剧版被拍成“感官电影”更讽刺的呢。

—————————————————————

刚看完第八集忍不住来说一说这个幼稚的革命起义,以及约翰前几集的刻画已经很糟糕了怎么还能越来越差呢??

剧里约翰使唤伽马仆人,要求他给他递浴巾擦身子看的我傻眼了,(书里约翰要是看到这个剧可能就想直接上吊了,就算再主张苦难权利的人也经不起看到自己形象被抹黑成剧里这样啊)之前就说过剧里改编的约翰几乎不费力地融入新世界是有问题的,而本剧一方面想让约翰成为在新世界如鱼得水的主角,另一方面又想表现他作为异类对新世界的颠覆性——于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埃普西隆起义就开始了。

你是个996员工,你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家庭,你觉得你从事996很幸福,你知道你跟老板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你拼死工作自己也不可能当上老板,于是你快乐地干着自己的996。直到有一天,行政主管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私生子回来了,张口闭口洋英语跟你谈自由平等,同时行政主管因事卸任,他这儿子继续留在公司享受主管自由出入的待遇,某一次对你和一堆同事发火吼了一回你们这些被剥削者怎么就不知道反抗,后来他又邀请你进贵宾休息室坐着,也许你真的会因为眼前这人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但你真的会就此辞职反抗老板,从此跟着这个海归憨憨走吗?

连发展还没到美丽新世界程度的现代社会的员工都太不可能被剧里约翰给打动,更何况专注稳定三百年的新世界哇?原世界观的恐怖之处就在于你身在其中却不自知,即使是埃普西隆也自愿去维护这个给人带来快乐和稳定的制度,因为他们很幸福快乐,而这种幸福快乐不是有人跟你说一句“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就能颠覆的。剧里直接跳过了书里精彩的对快乐和自由的思辨环节,变成了工人在资本家儿子的带领下起义(剧里好像没展现出书里对不同阶层的睡眠教育,幸好没有不然这睡眠教育做的也太烂了,约翰几句话就能带跑)。

原著美丽新世界的特征本身就是稳定,人人自愿乐于维持稳定,稳定地无人可以撼动,而剧中这个起义的加入却某种程度上直接反证了新伦敦的不稳定。

我已经开始期待第九集要出现什么气活赫胥黎的惊喜了,本来还打算反驳一下编剧的采访,现在我觉得根本没必要了毕竟他在创作阶层革命故事而观众以为他在做一部《美丽新世界》改编剧集。

————————————————————— 全集刷完更新,这次是纯吐槽,有无后续更新看心情(本来很想讨论一下书里被编剧所不齿的种族性别问题以及剧版主题问题但又觉得这剧的剧情实在拉胯到根本不值得认真分析)

我醒悟了,之前对待这剧too serious了,其实完全没必要纠结于什么人物设定、精神内核之类的,也不必去翻主创采访找答案,反正主创自己都没想明白自己到底在写什么。(尤其是关于AI和革命这两个莫名其妙的设置,以及女主的觉醒其实也没头没尾)本人已经从试图结合原著分析这部剧的改编到完全向魔改投降了。

作为一部架空背景的爱情科幻剧集来说,剧集对三角恋的刻画真是恰到好处(并不是 其实连爱情都莫名其妙),不信你看约翰从第一眼看到列宁娜就爱上了她,到后来以她为中心,全剧的最后还独自思念着她,这逻辑是多么通畅!再看列宁娜从先后跟三个男的搞在一起,到最后孤身一人,说明男的都不可靠,这又是多么深刻的领悟!伯纳德最后上车走了说明了什么,说明让观众MOVE ON啊!!!说真的我觉得这剧也不需要有第二季可以直接move on了。

正经说回来,约翰的改编真是太糟糕了(真不敢相信我每次更新都会对这一点有新的体会),读原著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年后的今天我会喜闻乐见伯纳德骂约翰。脑子空空就想着恋爱对底层埃普西隆也不是真的关心,纯粹是他看着不爽的就去反对,但对于这些受他影响的人将走向何方他自己没有任何想法也没有领导众人的能力,最后大混乱开始了又开始说不是他的问题,这角色除了制作混乱还会干啥??(看到有人说屠杀其实跟约翰关系不大而是indra策划的…但剧集没根本讲清楚后者对埃普西隆的影响,对AI的动机也描写不明,总之怎么想都很牵强)原著里猥琐虚荣的伯纳德都被反衬成正面角色了,赫胥黎的书里是流水线的幸福和感受痛苦的权利之间的较量,剧集仿佛是无良野人只身一人搞垮美丽乌托邦。(抱歉没忍住又把这剧跟书做对比了,忘了这剧明明是个同名原创作品)

 5 ) 有点尬

.男主一开始在野蛮之地唯唯诺诺,后来在新伦敦就开始各种装...人的本能虽然是环境决定的,在这种种族阶级决定的,对阿尔法无害的男主在品尝到全力的美味沉醉没问题,但是前一秒还爬杆的男主后一秒开始呵斥贝塔并且扬言要单挑这就有些尴尬了...

而且角色塑造方面也有点那啥,第一集用来塑造世界观背景和改了戏份的女主,这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不是很好吗?

为啥要大力塑造男二呢?如果是为了后面的狗血三角恋,那当我没说。

可是作为爱情片看着也尬啊...为啥男主女主就那样爱上了?

崇尚一夫一妻制的女主居然没有被男二野蛮之地的表白打动?这就让人很方,真就一见钟情呗?

又或者说,女主一颗心之前全扑在亨利身上,后来被现实所挫?可是夜店里俩人又搞上了啊...

所以为什么想到了男主这个狂荡不羁的野蛮人?

可是这中间太突然了吧...

至少铺垫一下啊...别靠我自己脑补啊...

 6 ) 《美丽新世界》美剧热播:我们需要的不是“彻底躺平”,而是“懒惰的权利”

最近,一部经典小说改编的美剧上线引发了很大关注。1932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创作了让他名留青史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时隔将近90年后,这个夏天,这部小说也被改编为美剧上线。

剧中,赫胥黎原作的诸多经典设定得到保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维系“美丽新世界”运转的重要药物——“嗦麻”。如同剧中的经典台词所言:“来颗嗦麻,远离痛苦”,这种神奇的药物可以迅速让人摆脱懒惰、贪婪、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让人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态和充沛的生活热情。美丽新世界将人们的消极情绪视作需要被消灭的社会隐患,包括主角列宁娜·克朗在内的多名人物,都曾因为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体现出某种“懒散”和“怠惰”而被约谈。

在一个推崇“天道酬勤”、“劳动光荣”的世界,懒惰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被批判的品行。然而,人类的懒惰真的越少越好吗?没有懒惰的世界,真的是一个“美丽新世界”吗?至少在剧中,我们会发现那些依靠嗦麻度日的人们远离了懒惰、不会懈怠,也同时将自己交付给了外界控制,大概也不会有人认为美丽新世界中的人类具有完整的人性。“消灭懒惰”作为《美丽新世界》社会隐喻的一部分,有力地提醒了我们懒惰与真实人性的紧密关联,也启发我们重新反思懒惰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

美剧《美丽新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前几年曾经在网络空间中大火的“丧文化”、“佛系文化”,都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懒惰”的重新反思。“谢谢那些曾经打倒我的人,他们让我知道了:躺着真舒服”、“我会开心,我会有钱,有你最好,没你随便”,这些被大量网友转发的“佛系青年语录”其实正是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对一味推崇个人努力的社会主流话语的抗争,也将一个长期以来不曾被视作一个问题的问题摆上台面供大家重新审视: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不那么努力、选择做一条咸鱼吗?

这个问题可能越来越有思考的必要,毕竟在“丧文化”流行之后,我们的生活反而越来越忙碌了,各大公司里的加班文化日益盛行,“内卷化”严重的北上广越来越无法兼容下肉身和灵魂。在“努力”的驱动下,人类文明创造了可观的“进步”,却给人们带去了越来越多的疲惫和挣扎。

每年的8月10日,也是“国际懒惰日”(International Lazy Day),鼓励大家从工作中抽出时间,懒洋洋地享受生活。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就希望具体聊一聊“懒惰的权利”这个略显抽象的问题。纵观历史,懒惰对人类有什么独特的价值?怎样的懒惰值得我们追求?当我们在当代呼吁“懒惰的权利”时,我们究竟应该呼吁什么?

撰文 | 刘亚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1

叔本华的钟摆:

为什么“彻底躺平”并不值得欲求?

公元6世纪,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归纳出了著名的“七宗罪”,懒惰和骄傲、贪婪、淫欲、嫉妒、贪吃、暴怒等并列,被视作人类的罪孽。可见,自人类文明早期,懒惰便十分不被待见。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懒惰的标签,似乎他的其他品质也随之降格了。

在探索新大陆的航行活动十分繁盛的16世纪,欧洲探险者们常常会将“懒惰”与“野蛮”和“未开化”等同。比如1570年的一部探险记录,就曾将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原住民称为“不事劳作的海地人”。在探险家们眼中,刚刚被发现的大陆上的“野蛮人”们由于没有追逐金银财宝的兴趣,“天性”就是懒散的。然而,后续的更多探险笔记也推翻了这些偏见。

《懒惰的历史》 安德烈·劳克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年8月

历史上人们反对懒惰的理由五花八门,最常见的自然是懒惰容易荒废工作、影响社会运转。比如卢梭就认为,工作直接对应着一个社会共同体中的身份资格,而懒惰是公民责任感缺失的表现。他在《爱弥儿》中写道:“在社会里,他必然要依靠他人,所以他应当工作来偿还维持生计的代价”。作为“社会契约论”传统的重要理论家,卢梭的这番基于社会共同体利益的对懒惰的批判,至今也仍然是人们反对懒惰、提倡勤劳的重要理由。然而,许多人也认为,即使抛开社会利益不看,懒惰依然对个体贻害无穷。卢梭同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达朗贝尔和狄德罗就在他们编撰的《百科全书》中写道:“懒惰是诸多疾病的根源,它不仅使体液变稠,机体松弛,还会刺激身体,加速老化”。

除了身体健康,懒惰对个人最大的伤害在于它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舒适。现代的网友们喜欢戏称“摸鱼一时爽,一直摸鱼一直爽”,可是在叔本华看来,不会有人享受“一直摸鱼”的“爽”——正如同他的名言“人生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荡的钟摆”。

美剧《美丽新世界》剧照。

叔本华的这番对人性的洞察并无实证研究的基础,但却和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体验不谋而合。似乎只有存在外部压力时,懒惰本身才能获得更高的快感。人总是有一种行动起来的欲望,如果告别了一切外在的压力,做一条彻底躺平的咸鱼,反倒可能给人以一种巨大的空虚。布莱恩·奥康纳在《闲散的哲学》中更是将这种程度的懒惰称为“存在主义式的无聊”,他也认为,普通的无聊只是一种劳碌之余的放松,无聊者很清楚“什么时候无聊会停止”,这让无聊起到了合理的放松作用。而“存在主义式的无聊”由于完全缺乏外部制约,会让人不知道如何终结这段懒散的日子,进而引发无聊者对生活彻底的冷漠和厌倦。

这样看来,即使不伤害任何人,做一条彻底躺平的咸鱼似乎也并不值得欲求。看似对立的工作和懒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在相互成就,“工作在场”的适度懒惰更值得欲求。为什么越到ddl(deadline,截止日期)打游戏越爽?因为“偷懒”的快感恰在于“偷”字,“摸鱼”的爽,似乎也只有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下才能体会。

如果懒惰并不意味着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无聊”,那么它对于人类文明的作用可能经常在人们的批判和偏见中被低估了。必要的懒惰除了让人们获得充分的休息,还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社会学家塔尔德就认为,社会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有赖于一个“有闲阶层”,他们可以不必受到劳碌的干扰,专注于积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诸多动力。

《闲散的哲学》 布莱恩·奥康纳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6月

除此之外,懒惰往往也象征着一种与主流话语不同的“异见”,一种可贵的“否定性”。在1619年担任加拿大魁北克总督的塞缪尔·尚普兰曾经对当地原住民有过一段有趣的记述:“他们努力地以物易物,但并不将其视为一种劳作。”不难发现,“懒惰”的定义其实有其相对性,就像在曾经的欧洲探险者眼中,“不努力积累财富”就会被视为懒惰,可如果切换到原始人的视角,也许这个评价就并不成立。

懒惰不仅指对工作的消极态度,更从广义上形成一种对主流话语的挑战。劳克将二战后的美国兴起的嬉皮士文化视为当时一场重要的“懒惰行动”,众多年轻人身着挑战常规审美的奇装异服,远赴世界各地旅游,用一种浪荡不羁的生活试图证明消费社会的肤浅与无趣。嬉皮士文化固然有颇具争议的一面,但它确实构成了一种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反思。懒惰可以充当某种社会的“制动器”,通过对普适标准的“退出”与质疑 ,帮助社会的任何一种话语不至于趋向极端。

2

“周日午后”的消逝:

被污名化的懒惰

1886年,法国著名的画家乔治·修拉创作了一幅叫做《大杰特岛的周日午后》的名画。这幅画描绘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午后,在平静的水面和柔软的草地边,有的人打着遮阳伞,睡眼惺忪地坐着,有的人悠闲却又专注地凝望着水面。许多看过此画的人评论道:这幅画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凝固感”,如同是一幕“幕间休息”。在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没有人想着“下一刻”要忙着去做什么。

乔治·修拉《大杰特岛的周日午后》

同样是描绘一段“懒惰”的时光,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在1532年创作的版画《论浪费时间》却会给人截然不同的气质。照片中的大胡子男人手肘撑在桌子上,什么事也没干,但却盯着面前的一堆沙漏、钟表焦虑不已,仿佛在被时间催促着赶紧找到前进的目标。彼得拉克描绘的是一种独特的懒惰经验,在这种状态下,人其实并不敢真正懒散下来,而是始终盯着懒惰何时结束。罗兰·巴特也认为,有时出于对工作的厌烦,人们会进入一种消极的懒惰中,此时人们任由自己“分心”,怀着对工作的厌恶重复各种让自己注意力分散的事情。

不幸的是,在现代社会谈“懒惰”,我们拥有的经验更多的似乎是后一种:虽然名义上在“懒惰”,实际上却想着工作,并怀着一份对“偷懒”的耻感。修拉笔下“周日午后”那种“无目的”的闲适,似乎越来越稀缺。打开微博,几乎每天我们都能刷到各路亲朋好友的吐槽:到了下班的点,看见周围的同事都没走,觉得惭愧不已,又坐下继续加班。在一个懒惰似乎被污名化的时代,提“懒惰”的权利似乎有些反讽:人们一面央求着多一点懒惰的时间,一面对懒惰充满鄙夷。

彼得拉克《论浪费时间》

在《倦怠社会》中,韩炳哲认为当今社会已经由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转化为“功绩社会”,推动人们劳动的力量已经不再是工厂的监管、惩罚等否定性的力量,而是人们自己给自己施加的肯定性力量。即使没有“必须要完成”的指标,人们也越来越懂得如何自我剥削,去不断给自己寻找“应当要完成”的目标。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韩炳哲的矛头依然指向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伴随着现代性的新自由主义推崇“个人”的力量,个人看似拥有了无穷的选择自由,但当成功被建构为只和“个人努力”相关,个人也因此背负上沉重的枷锁。而当这套话语逐渐占领社会文化的中心,“懒惰”自然会被笼罩于污名的阴影下。

韩炳哲认为,自我剥削的“功绩主体”的形成是当下社会抑郁症泛滥的重要原因。抑郁症并不是一种对压力的逃避,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人们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当做一种义务,却总是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完全实现义务,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挣扎最终让人筋疲力尽。更重要的是,对个人努力的过分推崇许多时候也并不能够产生真正的价值。就像最近一段时间,“内卷化”这个专业术语突然流行,豆瓣上更是出现了“你的行业里都有哪些内卷现象”的话题小组。这个词原本用来形容“增长但不发展”的状态,许多人质疑,不论是一线城市的基础教育投入的水涨船高,还是职场中员工之间“比着加班”,其中都有许多“过度投入”但并没有产生实际价值的部分。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顾佳正是将“个人努力”的原则推崇到极致的代表。在剧中,顾佳常常以一种引导者的姿态,或是对闺蜜、或是对丈夫讲出“人生箴言”,网友甚至将这套人生哲学称为“顾学”。

《三十而已》剧照。

顾佳这个角色受到热烈的欢迎,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顾学”的吸引力。然而,顾佳和她家中的劳务阿姨,她们的努力“境遇”是相同的吗?在不同阶层乃至不同性别的群体中,空洞的“努力”能被当做实现成功的不二法门吗?答案很显然是可疑的。当“顾学”将一切的成功都归结于个人努力时,却悬置了努力的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而这或许会直接影响到不同的人努力的起点。

在一个“不敢懒惰”的时代,修拉“周日午后”式的懒惰似乎正在消亡,彼得拉克画中那个盯着钟表的老人越来越多。当代人的懒惰景观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懒惰的被污名、对“个人努力”的过度推崇。

凡事都是过犹不及,重提懒惰的价值,其意义并不在于鼓励人们好逸恶劳,而是揭示出当代的懒惰景观遮蔽的问题。

3

不只是“时间自由”:

在当代,懒惰的权利意味着什么?

1883年,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保尔·拉法格的一本小册子《懒惰权》出版,书中,拉法格猛烈批判了资产阶级“旧世界”的“劳动道德”,他倡议无产阶级“要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坚决摒弃基督教的、经济的和自由思想的道德偏见,就应该宣布他们有懒惰权,他们应该每天只工作3小时,而在其余时间里尽情地娱乐或者闲荡”。然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懒惰的权利”似乎并不只意味着时间上的自由。除了人们不敢懒惰之外,“不会懒惰”似乎也是另外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从调查中发现,人们很少认为他们正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罗萨指出,事实上这些人每天依然可以找到许多“上网、看电视”的时间,但这些闲暇的时光都让他们觉得“愉悦度很低”。有了时间懒惰却感觉不到快乐,这似乎也符合我们许多时候的经验:经历了一周的劳碌,周末睡一个长长的懒觉,然后刷一整天手机,懒惰过后,我们似乎并没有更愉悦,而是感觉到疲惫和空虚。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 哈特穆特·罗萨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月

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中,罗萨认为数字媒介、高速交通工具等技术带来的社会加速效应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高速行进的列车令人看不清旅途的风景,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客户端的推送“信息流”永远在提醒你最新的热点。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本雅明所说的“体验很丰富但经验很贫乏”的时代。技术的加速让我们对于任何片刻的体验都失去了深度的感知,因此“在一个由速度的号令所整合起来的世界中,找一个短期内就能获得满足的欲望会比设定一个必须花很长时间才能满足的欲望要明智。”“刷手机”成为现在人们度过懒惰时光的重要表征:“刷”意味着追赶而不停留。加速的感觉如此迷人,即使我们有时并不愿如此度过我们的闲暇,依然无法摆脱刷手机的诱惑。

对于当代人来说,相对于“获得时间”的消极自由,“懒惰的权利”更意味着一种敢于懒惰、懂得如何懒惰的积极自由。它来自于对过度推崇个人努力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日益加速的技术环境的深度反思。

可见,懒惰并不是天然值得被批判的社会问题,相反,它很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入口。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刘亚光;编辑:走走;校对:赵琳。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短评

多pro视角叙述,无论尺度还是概念都有《西部世界》第一季的架势。

6分钟前
  • 秀逗麻袋
  • 推荐

阿尔法们超美,但整剧太弱,毁了原著,成了《西部世界》的低配版。

10分钟前
  • bohegao
  • 还行

正如编剧所说:“当你开始放弃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时 你实际上是放弃了人性的基本部分” 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这不过是诡辩术中常用的偷换概念——自由被等同于落后与贫穷、肮脏与疾病 但和这个骗局配套作用的是自婴儿时期开始的潜意识教育 它们构成完美闭环 追溯人异化的原因又并未在此止步:在找到真正的自由之前 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的野蛮人

13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推荐

喜欢对女主的描写 男主一路金手指 还没有bernard带感…

15分钟前
  • GasolineDried
  • 推荐

John一出场我就呆住了,不敢相信,我在看书的时候想过他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憨憨

17分钟前
  • M殿下
  • 还行

哎,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没有原书的震撼感。演员方面Henry Foster选角大失败,可以说零演技。Bernard Marx和Lenina都选的不错。真正的主角John美国味太重,失去了原著里生活在沟渠、靠一本莎士比亚全集了解七情六欲的人类代表的象征意义。场景特效及格,导演和编剧较弱。

22分钟前
  • 小宗
  • 还行

剧版《美丽新世界》就是这个已经成真的美丽新世界里的合格美丽新世界娱乐产品。

23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赫胥黎要气得活过来

27分钟前
  • Zooey
  • 较差

看过第一集,勉强三星半。似乎有些乏力。我目前依旧以为真正的"乌托邦"绝不会是《楚门的世界》具有真正的具体边界,它是没有边界,正因为没有边界所以无远弗届。传统的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景观社会以及福柯的种种都是其中某种具体化的面相,新的时代中,新的天空下必然会有新的方式与手段,不再会有表面的规训亦不会有深刻的讨论,世俗与未知的方式必然会刺激旁观者的迷恋。这亦是我关注微观史/新文化史的动机之一。

31分钟前
  • 张汝荪
  • 推荐

刷完重发个评论, 头4集有一个完整主角受困逃离的故事线, 后面5集三角虐恋, 剧情寡淡, 太多意料之中. 整季里充斥太多肉欲和空虚泛泛的内容, 我甚至能深深感受到了创作者的迷茫...同样题材不如重刷黑镜...

34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较差

我就想问问谁不想和亨利一夫一妻制

37分钟前
  • XO酱
  • 还行

拿掉了这个故事最出彩的反乌托邦内核,魔改成了被拍滥了的人工智能科幻。很难讲这是成功改编。

39分钟前
  • 秋虫吊月
  • 还行

两个男主一个愚蠢冲动一个自私暴躁都配不上女主角!!!

42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这种改编的方式居然出乎意料地讨喜,把乌托邦社会与人格独立性冲突的内核剖析至人人可理解的地步,不可不谓之为一种成功。人的复杂不能为环境所限制,人的利己和自我意识也不能以任何形式加以抹杀,没有了秘密的世界,那该有多么无趣。欲望,憎恨,嫉妒之流的不稳定因子背后,总有可贵的清醒和独立特质。在秩序井然的文明中保存个性与活力是规划者们苦思的命题,抛开社交的虚假表象,也许能看到更多真实的人性内里。无从得知,也许这是关于“上帝为何总是缺席”的解释,而文明的缺陷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44分钟前
  • AlexTheGrid
  • 推荐

每当我想认真审视一下它时,它都会立马告诉我它就是在故弄玄虚

49分钟前
  • 🥯
  • 还行

期待的是关于巨大冰冷机器的反乌托邦呈现,而不是又一个全知全能AI vs 人类的俗套科幻。关于 CJack60 的再创作尚可,而 Indra 的设定在我看来就是致命败笔。不必照着书拍,但也不能剥离得这么彻底吧?最后,这好几年了,最喜欢的讨论人工智能的剧居然还是疑犯追踪。

52分钟前
  • Toddler
  • 还行

每去一座城市,必找一家书店,每到一家书店,总会下意识地去看闻名遐迩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是否在显著的位置,是否有不同的版本,旁边“辅佐”和“陪衬”的是历史类、文学类、还是其他。只要它们还在,就自欺欺人,某种“自由”还有喘息的空间。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多次以对比奥威尔和赫胥黎来警告和敬告他们在原著中的预告。其实最恐怖的并非单一的成真和成谶,而是双管齐下的温柔杀戮。再说直白点:老大哥不仅在看着你,还哄着你,喂着你;不仅威吓你,还“宠你”你,“麻醉”你。让你在通往地狱的路上误以为看到了天堂的曙光。

5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英剧面向未来。

56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稀巴烂 竟敢还用原著原名作为电影名 为了收视率把本来震撼丰富又讽刺的“brave new world” 拍成了一个只知道淫乱的三级场所 笑了 再加上毫无逻辑的剪辑 只能配股导演的自信心和对流行文化的无脑追捧

60分钟前
  • 豆友183359332
  • 较差

第一集叙事很乱,什么阶级都想讲但是没有自然地链接到一起,没想到老妈是黛米·摩尔啊呜呜呜。以为后几集会渐入佳境,结果并没有,到第七集彻底垮掉无法收尾。给我颗药吧,骗我也没关系,没有比现在更糟的了。乱交公有制万岁。今年的科幻剧一番《上载新生》守住了,本剧白白浪费一张好牌,质量和《副本》齐平,不配和《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抗衡。

1小时前
  • Syfann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