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之城

HD

主演:托尼·塞尔维洛,卡洛·维尔多内,萨布丽娜·费里利,卡洛·布奇罗索,雅雅·芙尔特,帕梅拉·韋路列斯,加拉泰亚·兰齐,佛朗哥格拉齐奥西,乔治·帕索蒂,马西莫·波波利齐奥,Sonia Gessner,Anna Della Rosa,卢卡·马里内利,塞伦娜·格兰蒂,伊凡·弗拉内克,弗农·多布切夫,达里奥·坎塔雷利,Luciano Virgilio,Aldo Ralli,安妮塔·克拉沃斯,Maria Laura Rondanini,罗贝托·埃利茨卡,伊沙贝拉·法雷利,朱利亚·迪·奎里欧,洛伦索·吉埃利,艾丽莎贝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绝美之城 剧照 NO.1绝美之城 剧照 NO.2绝美之城 剧照 NO.3绝美之城 剧照 NO.4绝美之城 剧照 NO.5绝美之城 剧照 NO.6绝美之城 剧照 NO.13绝美之城 剧照 NO.14绝美之城 剧照 NO.15绝美之城 剧照 NO.16绝美之城 剧照 NO.17绝美之城 剧照 NO.18绝美之城 剧照 NO.19绝美之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绝美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罗马,夏日,一队穿梭其中的游客。这座美得令人窒息的古老城池,正以一种神秘而冷艳的姿态诱惑着他们,让人心甘情愿地被这份精致得令人绝望的美丽所俘获,沉醉其中。然而在捷普·甘巴尔代拉(托尼·瑟维洛 Toni Servillo 饰)眼中,罗马却是一座寂寞之都。65岁的捷普是一名成功记者,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年轻时代撰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让他在早年就名利双收。他辗转在各样肆意妄为的奢靡与觥筹交错的社交之中,用一双冷酷到几近麻木的双眼,目睹这座绝美之城背后的空虚与隐秘。当女高音的咏叹调再次响起,游走在平民生活与上层社会之间的捷普,开始重拾那些逝去的青春记忆,只有罗马之城仍依旧着她的冷漠与华美,不曾改变。  本片斩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及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并入围2013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生命如此美好悬崖之上象牙塔辣妞征集嫁花与君初相识丽人保镖之期待再见塞萨尔大赌场1947少年间谍 第三季荒野大镖客我的铁血金戈梦邮差匹夫江湖之困斗天文:问天飞行的魔力邪恶力量 第十五季异变狂鼠我不在此天才麻将少女人工性智能书店与菜市场伊丽莎白2:黄金年代九型人格对垒特工室内奇兵高良同学与天城同学大兵保镖同班同学传说的魔女国语公路之王三生一死杀手假期平凡奇迹完美一夜情天长地久1993爱你,维克托 第二季人民的名义座头市血烟街道徒手攀岩(普通话)好女巫第三季小美人鱼(普通话)

 长篇影评

 1 ) 片尾的话

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各种各样,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

 2 ) 绝美的延续性

如果纯粹的说这是一部21世纪的《八部半》或者《甜蜜的生活》,既是对费里尼的不尊敬,也是对导演索伦蒂诺的不尊敬,甚至用“亵渎(blaspheme)”形容也不为过。但要说索伦蒂诺完全没有受到费里尼的影响显然又是滑稽可笑的;说他的叙事有点“新浪潮”的味道好像并不过分;甚至更牵强一点说Jep仰望着自己的天花板想象出记忆中的大海,而身侧Romana说她也看到了大海的段子能让人想起安东尼奥尼《放大》的结尾。当然还是费里尼的影响最深:矮人、孩子、魔术师、奇异动物(长颈鹿)、喷泉、圣女、夜游、美女,当然还有游侠一样乐在浮华其中却又置身事外、内心敏感因而疏离孤寂的男主角,就差名字没叫Marcello 了!这不是费里尼又是什么?

但索伦蒂诺真的是比当年的老费更进了一步、更成熟了。就好像65岁的Jep 和 40左右的Marcello 对比一样,更加睿智而深沉、更加馥郁而醇厚。《La Grande Belleza》绝美之处也正在于此——对以往光辉传统的美妙延续和演进。这部时髦的电影一定100%意大利电影传承不会错!借用时尚界故作高深风雅的词句来说就是——意大利电影的DNA 加上现代风味(modern twist)。不过怎么加上这个现代风味,而且还要加得恰到好处而不和原来的DNA冲突,就需要大师手段了。当然这些个手段也不是凭空而来(大多也都是继承而来的),导演的镜头和光线运用、象征性细节以及配乐也都是这些年电影历史发展沉淀继承下来产生的现代风味。

先从镜头和光线说起吧。电影开始贾尼科洛山的景色,穿着花衣服叼着烟读报纸的老太随着扬起的镜头看见斑驳碧绿的树叶和缝隙中闪烁的阳光、躺在长椅上睡觉的流浪汉、穿着背心在喷泉前洗脸的胖子、风声、鸟叫,一副恬淡而自然的美。突然绝妙的一幕出现了——镜头由远及近朝着喷泉对面的旅游团看去,却在触及喷泉池边缘处停止了前进,绕着喷泉旋转1/4周到了正面——原来这是大名鼎鼎的Fontana dell'Acqua Paola。镜头微微向上扬起,看见了喷泉上站成一排的黑衣唱诗班,唱着一首空旷而高远的I Lie。一个游客离开团体独自去拍照然后倒地的小插曲(小插曲也很有意正思,导演寓意应该是生命无法承受之美,和后面的主题貌似有种隐约的照应)后,镜头给到窗边唱歌的黑衣女人,再次由远及近,变成女人侧面的特写,甚至能看清她碧绿色晶莹湿润的眼部细节。Jep 生日大趴上从顶端向下看的镜头随后缓缓抬起,变成了完全的上下正反颠倒;男女们面对面跟着欢快的La Colita 舞着一半,Jep突然停下来在两排舞动着的男女正中间抽烟,背景中激烈扭动的身体和挥舞的手臂变成了慢镜头,镜头再一次由远及近给到了Jep的面部特写。第二天醒来,镜头在颇有些曲径通幽的修道院里再次由远及近,突然听见了儿童嬉戏的声音、看见了面带微笑的修女 ,然后随着孩子镜头也在轻快地奔跑。在小礼拜堂外碰到寻找女儿的花衣服女人,镜头又一次由远及近地进了礼拜堂,找到了躲在地下室和Jep对话的小女孩。不仅是镜头,导演光线的运用妙处就更多了:Jep生日爬梯后第二天清晨,关在修道院里嬉笑看着遛狗人的女孩们,被修女呼哧后留下唯一没走的偏偏就是那个脸上照着圣洁阳光的女孩;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伴随下被暖色灯光逐一点亮的雕塑和名画;马路上加长车里面无表情女人冷色调的脸;多次Jep脸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回忆中小岛上灯塔光束照在年轻的Jep脸上一晃而过的亮,导演用他的光好像在说着什么。

啰嗦了这么多的零碎细节是因为两件记忆颇深的事:世界电影史课上老师讲黑泽明拍《罗生门》刚开始樵夫在树林里行走那段用了300多个镜头机位,而且镜头向上对着树叶阳光天空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过去如果这样做太阳光会烧坏镜头和胶片;看过的一本叫做 《Camera Historica》的书在序言里通过《'Non', ou A Vã Glória de Mandar 》开篇一棵大树的种种镜头手法,夸耀这一棵包含了“电影发展的历史”的树。《La Grande Belleza》里很多镜头、光线的手法是费里尼时代就有的,还有些则是60年代到现今电影艺术和科技的继承延续。黑泽明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可能没人注意的小细节很多却是了不起的前辈电影人的创新心血,而对于以往探索的尊敬、继承、延续是“美”必不可少的。当然电影早已不局限于电影了,电影中“美”可以是卡夫卡式的荒谬、可以是托尔斯泰内心的煎熬、可以是莫奈的眼睛、达利的胡子、披头士的歌、猫王的发型着装。

只是再美的镜头有时也无法比拟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细节带来的快感。故弄玄虚撞墙的行为艺术家把私处的毛发染红还留着一个镰刀锤子的图样,所含之意令人忍俊不禁!Jep 前后两次提起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都不讲的书却不成功,意欲为何?Andrea引用屠格涅夫和普鲁斯特关于死亡的话把Jep问得有些尴尬,而一旁(象征着肉体、生命)的Romana其实身患绝症。过世的初恋女友Elisa的丈夫介绍新女友Polina给Jep认识,老花花公子第一反应竟然是老陀的《赌徒》!晚宴上被父母逼着愤怒乱扔颜料作画的小女孩,导演对“现代艺术”缺乏内涵的摇钱本质之讽刺可见一斑。而闹剧一旁,有着无数“宝藏钥匙”的Stefano出现了,吃剩的意大利面托盘漂浮仍在水中,他带着Jep和Romana见识了真正的艺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现在,继承、延续、发展而来的真正的艺术!而在片尾一口气吹散了候鸟、苦苦跪爬着圣彼得教堂阶梯的百岁圣女是里面少数正面形象的宗教人士;浮华享乐中只有高级餐厅里私会的神父和修女、大谈烹饪坐着劳斯莱斯的红衣主教、花700欧元去打Botox治疗多汗双手的修女。信仰、宗教的现状自己想象吧!而如此多零碎而精美的细节却又很好地贯穿在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费里尼啊费里尼!

《La Grande Belleza》在音乐的运用方面完全超越了前辈的意大利导演,一部电影的配乐简直就像一部交响乐一样起承转合,而纯熟运用的几个动机(motif)则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甚至在电影结束后旋律依然萦绕在耳边。五个旋律在电影中被重复地使用过:David Lang 作曲的 World to Come IV(2次)、Arvo Pärt作曲 Robert Burns诗的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2次)、John Tavener 作曲的 The Lamb、Zbigniew Preisner 作曲的 Dies Irae(2次) 和 Vladimir Martynov 作曲的 The Beatitudes (4)次。前四个旋律都伴随着唱诗班或者是咏叹调,或神圣高远,或悠扬而寂寥(多少都有些宗教意味),伴随着Jep 回忆、悲伤、寻找、顿悟。然而最令人回味的还是俄国作曲家这首优美的The Beatitudes。旋律四次出现的地方都极耐人寻味:第一次是Jep脱衣舞酒吧和Romano见面出来后一个人夜行,上台阶碰时到了拾级而下黑衣金发的Fanny Ardant本人。(从《La Dolce Vita》 到本片,在罗马晚上夜行难道这么容易遇见金发的大明星么!) “Madame Ardant?” “Oui.” 原本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大明星和Jep却停下脚步,如老友一般相视一笑,迟暮的美人、美男子四目交汇中又有多少言语尽在不言中。两声 “Bon nuit” “Bon nuit” (而不是高亢的“Marcello,where are you?”),他们又各自消失在了自己的生活里(注视着Ardant离开的Jep此时明明站着没动,脸上的光线一侧明亮,一侧暗了又慢慢半亮了起来,也是个极为玩味儿的小细节)。旋律第二次出现在Jep去看一个展览,艺术家从出生开始每天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看着满墙密密麻麻的头像从淘气小男孩到胡子大叔,连续性的生命、成长、衰老被记录下来,Jep站在整墙整墙的照片前双目湿润。第三次是在Jep家宴请百岁圣女,受雇佣出息宴会假冒的没落贵族Elisabetta Colonna 晚宴后落下丈夫一个人回到小时候出生、成长的如宫廷般的豪宅中。老奶奶投下一枚硬币拿起听筒,黑暗中灯光点亮了一个纯白精美的摇篮,镜头绕着摇篮旋舒缓地转了半个圆周,逐渐拉近。隔着一层玻璃,隐在黑暗中老奶奶的脸逐渐清晰起来,听着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从听筒里不带感情地传出,湿润的双眼凝视着孕育过自己的摇篮,而摇篮仿佛也随着老奶奶回忆的情绪略略晃动。(关于这一段插曲还有一个值得回味的镜头细节——老奶奶穿过第一个房间即将从远处的门进入走廊前,朝着镜头方向看了一眼;镜头突然变到了近处的走廊,跟着一个男人黑色的背影平行于老奶奶穿过走廊进入下一个房间,镜头再重新回到老奶奶身上。猜测这个黑色的背影是老奶奶回忆中童年时期的父亲。)旋律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全片结束后的最后一段字幕,镜头随着台伯河水缓缓的流动。和钢琴间断的音符不同,弦乐的这种如水般流畅自然的连续性(从埃尔加那著名的大提协奏、到柴小协、到维塔利的恰空)总是能含蓄却又饱满地表现出内心中深藏的厚重情感。当Martynov悠长绝美的弦乐四重随着河水、随着舒缓的镜头奏着绵延不断,流啊流,流啊流,其中的情感含着回忆,却又微微悠扬向上成了对未来勃勃生机的憧憬:河畔跑步的人,河上的自由自在的鸟,还有那屹立着的圣天使堡。

抛去电影的形式、手法和华丽的物质、皮囊,Jep和我们所有人在苦苦寻找的 grande belleza (great beauty, 大美、绝美)是什么?电影中的意思是:由生,到死,其间blablabla,为了七情六欲而忙碌的我们,其实无法承受这绝美。惊叹于罗马的绝美,日本游客倒地而亡;惊叹于信仰的绝美,百岁的圣女凄苦艰难地跪着攀爬圣彼得教堂的阶梯;“我有样东西给你看”,羞涩的Elisa退后一步,露出了年轻而绝美的身体,年轻的Jep脸上突然一阵明亮的光,又随即黯淡下去。这绝美,是超乎我们控制、超乎我们承受能力的东西,而我们最多只能感受到那昙花一现、刹那芳华。这绝美,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戏法,而戏法的背后只是空虚。不知屹立多少岁月的罗马古城和斗兽场,看着我们芸芸众生,既不憎,也不爱,只是这么静静地看着。

这是Jep的答案,是导演的答案。

电影里反复说了两遍的段子——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不说的书,结果没有成功。我心里就在想,真要是能把平常人的鸡毛蒜皮写得让每个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是多么难、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这已经不是到了隐去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存在让观众和作品直接心灵交流的境界了(再次引用乔伊斯的 dramatic);而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的消失,能让观众和作品的“本质、精髓”直接交流。但如果情感、知识无法注射进神经系统,同样如此纯粹的交流怕也是难上加难吧。

虚无主义也好,存在主义也罢,那么多主义不主义一是搞不清楚二也没能力没精力细细究它们的来龙去脉,但说来说去就是找生命的意义。姑且认为生命的意义有很多,其中一个最终极的意义 (抑或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面所谓“最高善”)就是追寻那些“本质、精髓”。而“美”或者“绝美”,就是隶属于这些“本质、精髓”。

那么“美” 或者“绝美”是什么?想来想去又折中了:“美”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能值得追求的目的。为什么既是状态又是目的?就像(或者就是)生命、或者任何事物的延续性一样,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目的 。想到这一步突然就变得有趣(豁然开朗?)了:人类感官的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千篇一律却让我们孜孜不倦,这和伟大艺术品中的“美”能让所有人产生的通感肯定不无联系,而且一定是非常本质的联系。

而还有什么比生存本能(和对危险的恐惧)更本质的呢?感官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或者说“美”的重重具体体现(或者偶尔的“昙花一现”),其实不就是满足了我们的生命实实在在的存在感受和对生命延续性的渴望嘛?因此推测一个能长生不死的神会觉得什么都是不美的吧(明显有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设定天使在变成人之前看事物是黑白的、也没有嗅觉闻不到咖啡、食物的香味——请看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或者烂俗爱情片《天使之城》也成)。因为潜意识里如果没有一个定时闹钟滴滴答答,那么生命、延续性、时间又还有什么意义呢?而“美”也随即消失了。Jep 和住在诺瓦纳广场的富女人Orietta 上完床后一支烟,潜意识的闹钟突然开始了滴滴答答,清澈而纯美至有一丝神性的合唱(Temple Church Choir 唱的The Lamb)从深夜里缓缓浮现,苏醒的还有Jep。

电影最后回到了40多年前一切开始的小岛上,羞涩的女孩解开纯白的短袖露出美好的胸部,男孩痴痴地看着她,一闪而过的灯塔光束点亮了他的双眼。与其说刹那芳华是绝美,不如说这个纯熟的环形结构(哦《暴雨将至》)更美。不,应该是古根海姆式的螺旋上升更恰当:仿佛回到了原地,却已经不知不觉更上了一层楼。“美”来自延续性,延续性产生“美”:音乐动机的重复出现延续了贝多芬、莫扎特、肖斯塔科维奇…;镜头、叙事、光线、场景延续了罗西里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一日一照片的展览是生命的延续性;绵长不断的弦乐是音符和情感的延续性;Jep 断了四十年终于又连上的情愫和灵感也是延续性。如果把刹那芳华比喻成一粒粒的珍珠,“绝美”的则是将珍珠最终串成的项链。

ps 看完电影忍不住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字到此本应该结束了,只是说起“美”的延续性突然又想起两个件有点却不并是特别相关的事,索性一吐为快。

去年刚得了普利茨克奖的王澍来学校演讲,不巧碰上全校罕见的停电,建筑学院院长Bob决定大家先去吃个饭,可九点回来发现依旧没电、没法放幻灯片,于是讲演以问答的形式。坐在下面我逮着机会问了大建筑师一个问题:“我们90后出生在大城市孩子,正好也赶上城市化、市场化的黄金时期。当我看见您的作品时,觉得很美,能感受到您希望表达的古代山水田园的意境。您这些悠闲的意境和当下快速的都市生活正好形成对比,您的反潮流一跃成为了高雅、却奢侈、虚幻、不接地气的东西,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也都无法把自己和您的房子联系起来。”

大家听着我这么个大而空洞的问题都有些迷茫,我只好又厚着脸皮打了个比方:“假设一个喜欢趴体的意大利女孩买了一条Prada的裙子,而Miuccia设计的灵感则来源于文艺复兴时达芬奇的一幅画。女孩穿着新裙子在聚会上和同伴们说:’我这裙子可是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浓缩着我们的文化精髓。’我不确定她的朋友能明白她在说什么,不过我可以确定她们绝不会从裙子里看出一丝一毫的达芬奇。当然,她们绝对都懂Prada!王大师您现在功成名就如Prada,怎么帮我们联系上我们的传统、我们文化的根呢?”

大师回答道:“每一代的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身份认同,我认为你不能丢掉。回归传统也需要你心态开放。文化大革命毁灭了很多东西,整整两代人都迷失了。就像我经常说的,我觉得我出生在17世纪,那时的中国充满着自由的精神和伟大的艺术气质,那是最好的时代。我尝试着将那个时代融合进我的作品。” 大师没有正面回答我关于延续性、断代文化如何续连的问题多少有些令人失望,而且17世纪到底说的是明朝灭亡还是康乾盛世呢?相比中国,历经了苏联的俄罗斯人据说现在依旧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不只是喝伏特加的粗人,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柴、老肖、勋伯格延续下来的必定依然有着敏感而丰富的内心。

昆德拉在一本书里讲艺术延续性问题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模仿者不仅技法同样高超,甚至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也与艺术家当时无二致,为什么两人的地位差那么远呢?”老昆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对艺术发展的延续性意识,每一部重要的作品都因为其在特定时间对以往的继承以及未知的探索尝试而显得意义非凡。就像做科学一样,你说你现在“独立发现”了运动学三定律,和放在牛顿时代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想想爱因斯坦弄出相对论也都是有洛伦兹一帮人在前面,莫奈弄出大色块光影不也有透纳在前面呢!而现在看来许多作品丝毫没有体现出来延续性(当然也就毫无“美”可言),极大可能是两种情况:要么太浅薄、过度简单、浪漫化,根本无法领会真正的探索已经到了什么层次;要么就是无病呻吟、装神弄鬼。

所以,去你妈的媚俗小清新,去你妈的装神弄鬼的“现代艺术”!

 3 ) 戏法人生

解释之前,需要理解,理解之前,需要了解,而了解,怕的是从一开始就误解。 电影的中文名“绝美之城”其实并不准确。“La grande Bellezz”,“The Great Beauty”,直译“绝美”,没有“城市”的位置。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罗马,罗马也的确很美,但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罗马的美。 这部电影关于的是美本身。

看第一遍的时候,整部电影于我完全是主人公Jep Gambardella生活碎片的一堆杂乱组合,只有主题音乐的复现似乎在勾勒暗线,将各部分连接起来。故事散到几乎一地鸡毛,个中意义晦暗不明。虽然画面美伦美奂,音乐也悱恻缠绵,但由于意义线的链接几不可见,所以即使能够触摸到些许意涵的温度,但整部电影显得更像一段极长的MTV,在情绪和氛围中晃荡。 好在那种意涵足够强烈,让我有兴趣再看一遍。这一次因为各个分支故事都了解了个大概,所以碎片本身的零碎重组起来甚为容易,才发现在叙事上导演索伦蒂诺其实并没有故布迷阵,甚至都没有太多地玩弄结构。除了Jep回忆的一小段,电影大部分的时间线完全是单向的。当全景逐渐清晰,暗线也慢慢明了之后,其实电影如同一曲华尔兹,每个部分都围着核心 “La grande Bellezz”转着不同半径而快慢不一的圈。

影片一开始的镜头像是《八部半》的翻版,穿梭于各个静谧的片断之间,却以一个敦实的日本游客拍摄美景时的暴毙而结束。他的死亡极为干脆,诡异地处于一个似乎脱离时间的美景之中,不远处的女子合唱团却丝毫不受影响,继续她们如圣歌一般的歌唱。 这个序曲和全片和其余情节完全无关,却装进了整部电影的全部关注。由近及远,女子合唱团,死去的游客和远处的罗马被放置在一个中轴线上,在神圣和美之间,人死去了,这一幕如同一个问题。整部电影随着Jep的 步伐去试图理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在影片最后,圣徒修女玛利亚跪着登上圣约翰大教堂的台阶时,借由Jep之口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一前一后,对仗极为工整。 关于美的本质人类从未有过完美的答案,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问题。以一种更实际的态度提出的问题是,“美何处可寻”?当能够回答后一个问题的时候,即使依然无法解答前一个问题,但或许也能够或多或少得到某些领悟。这正是我们的主人公Jep Gambardella的任务。

电影开始一段勾勒出了Jep的生活状态:一个刚满六十五岁的老花花公子,年轻时的人生目标是成为罗马上流社会的王者,他早已达到了这一目标,接下来每一天就是在无尽的享乐中打发时间。他住在修道院旁边的高级公寓里,白天几乎都用来睡觉,夜晚的派对才是他的生活所在。四十年前他写过一篇得奖的中篇小说,但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作品面世。他的正式工作是面向上流社会的一本文学刊物的记者,采访些莫名其妙的人、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给它的读者提供乐趣。在六十五岁的派对过后没几天,Jep突然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决定不再浪费时间做他不想做的事。接下来整部电影就是随着他的视角去看他的身边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事情。 如果要给Jep下一个定义,他是一个纯粹的生活的观看者,试图在每一个片段里发现美,他并不推动也不参与任何事情的发生,单单在一种又一种情绪中不断过渡。唯一系着他的生活,让他的生活没彻底散架的,是他望向天花板时的那一片大海。四十年前在那片海上,Jep遇上了他的一生挚爱Elisa,Elisa是Jep的“绝美”,从遇上Elisa的那一刻起Jep的生命实际上就此静止,接下来的一切寻找其实都是对那一刻的怀念。怀念如丝线一般牵了Jep四十年,但恰好在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时候,Elisa去世了,牵着魂的那根线断了。

“美何处可寻”是一个来自人的问题,它指向将来,但“寻美者何人”是一个更基本的来自于神的问题,它询问的是当下。对于一个失去了羁绊的游荡孤魂来说,如果无法回答当下,那么将来也就毫无寄托之处。教堂下面的那个失踪的小女孩问Jep,“你是谁”,Jep正要回答,小女孩说,“你谁都不是”。Jep好像在努力地解释,电影这时却不让他的声音出现。小女孩这一刻是神的代言人,借着她的口神向Jep提问,而Jep的解释无声,他的确谁都不是。 Jep对于整个故事的意义,恰恰始于他的“空”,他的什么都不是。与其说他像一面玻璃,透过他身边的一切得到真实的反映,不如说他像一个两头通的管子,材质如他自己所说敏感又细腻,周围的一切由他而过的时候发出别样的回响。 这种回响开始听上去叮叮咚咚很是有趣。Jep轻而易举地就把装神弄鬼地吉普赛艺术家戳穿,逗得编辑Dadina一阵好笑;他奚落起多年的老友Stefania毫不留情,谈笑间就把她虚伪的自我美化扒了个干净;对他的陪衬人Romano他无止境戏谑,就他的戏剧热情不停开涮;甚至对刚认识的Orietta他都像逗小孩一样,做爱完了让她去翻自己的自拍裸照。从某个角度看Jep就是个彻底的老唐璜,他的文学气质的唯一作用就是在见地人生过后依然保持了玩世不恭的轻松。Jep能够找到的,或者说遇上的,从来都是一个又一个对存在意义的否定。 但这并不是他发出的全部声音,叮咚过后是沉重的回音。派对上的疯狂Jep游刃有余,但东方发白人群兽散过后放眼望去是一个城市的杯盘狼藉;他会驻足楼下修道院,对着小女孩们的嬉戏和修女的忙碌茫然若失。Jep嘲弄Stefina一段是全片的一个小高潮,并非因为他刺穿了Stefina虚伪的躯壳,而是他将每个人的破碎生活轻松地拉到了同一个层面,在每个人无限的光鲜和各异的姿态下面,是一种完全同质的无意义。Jep和Stefina的处境完全一样,他刺向Stefina的每一剑,最终都需要他自己来化解,而他对此也没有答案,否则他也不会洗心革面式地早起,却只能困惑地坐着发呆。当他徜徉在深夜的罗马,眼中所见均是各式各样的绝望,他依然彷徨。 直到他遇上了Ramona。

有意思的地方是,Ramona的命运和另一个角色Andrea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乍一看这很不可理解,一个四十二岁的脱衣舞娘和一个精神怪异的富家子弟几乎毫无共同点。就戏份而言,如果不算女主角,Ramona也是全片理所当然的第一女配角,而Andrea出场的镜头却寥寥可数。但只要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之间有着对位一般的精准,理解他们的关系是理解整部电影的承上启下的关键。

Andrea没有父亲,跟母亲Viola一起生活,借母亲Viola之口我们知道Andrea被认为精神有问题,他将自己全裸的一身涂成红色,说是因为他看见母亲而“羞愧”。Ramona没有母亲,人到中年还在混世魔王一般的父亲Egidio的俱乐部里面跳脱衣舞,出场时她裸体舞动的剪影现出她身材的完美。 Andrea是人之精神的符号,长须乱发、羸弱不堪,却有着一双精光暴射的双眸,一个标准的受难者的形象。表面上他好像是个疯子,神经兮兮地反抗照顾关心他的母亲,实际上作为一个符号他代表着绝对的精神,向无意义的生存大声提出生存目的的问题。与之相反,Ramona是人之身体的符号,四十二岁的脱衣舞娘极致性感的身体里面包裹着一种小女孩的天真和倔强。和Andrea相反,她的生存似乎不具有任何目的性,患有绝症的她用所有挣来的钱给自己治病,实际上是过一天算一天。

Andrea和Ramona只见过两面,一次是在高级餐厅里面,另一次是在Andrea的葬礼上。

在餐厅这个维系生命的进食之处,Andrea引用普鲁斯特和屠格涅夫关于“死亡”的句子,向Jep发起诘问。Jep从字面上理解,想要用一贯的戏谑“不要太认真对待作家的话。世界很复杂,谁也不知道”去推掉,却被Andrea反诘“你不知道不等于别人不知道”,于是Jep无话可说。 Andrea的问题Jep无法回答,也是任何一个虚无主义者无法回答的。关于死亡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对生活破碎的明晰洞见,本身并无法提供此破碎生活毫无意义的结论,更无法去消解面对死亡过后绝对虚无的恐惧。构建起这二者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虚无的态度的参与,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劝说。一旦遇上了一种信仰式的坚定,哪怕此坚定只是坚定地认识到生存的偶然和死亡的必然,那么这劝说也就无法达成,虚无主义的态度也完全无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Ramona听见Andrea的问题充满不安的原因,因为她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死亡对她来说此时此刻是最急迫的问题,然而在这点上Jep却无法给予回答,他帮不了她。Jep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引领Ramona到身体感官可能达到的至高之处,请开锁人帮忙,带她去观览罗马的绝美。而在他们流连于极美的花园的时候,Andrea正加大油门闭上眼睛选择了自杀。

对精神来说,生存是彻底无意义而不堪忍受的;对身体来说,生存能见证绝美却不得不放手。葬礼作为死亡的仪式,成为了二者殊途同归之处,在这里Andrea和Ramona再次相遇。 Jep用大段的篇幅向Ramona宣讲他的葬礼表演论。他的理论是葬礼是给活人看的一场表演而已,所以作为参与者也就要使用有效的技巧来最大化表演的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哭泣抢了死者亲人的风头。在Andrea的葬礼上,他几乎完美地实践了他的理论,却在抬棺而出的时候痛哭失声。 在慰问Viola之时,Jep的理论是行之有效的,因为面对活人的时候,死亡可以被嘲笑,只要你选择如此。然而当抬棺而出的时候,死亡的重负真切地落在了他的肩上,这强行将他拖入了另一个语境。这是Andrea与他的第二次对话,这次Andrea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死亡本身向他提出诘问。Jep避无可避,他无法戏谑着逃脱,只有面对他自己同为必死的存在的命运,悲从中来而无法抑制。

Ramona死了过后,Jep又回到了毫无羁绊的游魂。然而这一次他真正开始面对生存的重负,对Ramona的爱已经让他不再看见大海,因为找到又失去了Ramona,他对绝美乡愁式的怀念被拖到了生存本身实实在在的伤痛,“我是谁”的身份焦虑让位给了 “现在谁还会照顾我”的痛苦和绝望。失去了所爱过后,失去了那根生存的牵绊,无论是像Viola一样居于堂皇的大宅中正襟危坐,还是像Egidio一样身处忙碌的桌边颓然不堪,身份都是一样的,都是无处可依的浮萍。 他请求魔术师Arturo让他也像长颈鹿一样消失掉,Artuno却说这只是一场戏而已。当唯一的老友、好人Romano因为伤心至极,选择离开罗马之时,Jep空管载物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转身他发现长颈鹿不见了,耳中却听见了无声的尖啸。

如果生存无以找到支柱,死亡的重负却无法避免,那么寻求跳过死亡的虚无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诉求,这就是Jep那句怪头怪脑没来由的“让我消失”的出处。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有生必有死,死亡的不可避免,既意味着死亡必然来到,也意味着生存的必然承受。生存再空虚,都依然是生存,都还不是死,所以伴随的灵魂的无声尖啸也就是宿命,逃也逃不掉,对生存视而不见,不过只是一个戏法而已。 当Jep去拜访Elisa的丈夫Alfredo,想要回Elisa的日记,却被告知日记已经被扔了,而Alfredo也准备和新的女友晚上一起喝点儿小酒看电视,Jep知道他无路可走,只能恢复到他之前生活的无意义。“罗马最好玩的火车是我们派对上搭的火车,因为哪儿都不去”。所有的线都断了,绕了一圈回到开始,他对女佣说,“这是我的生活,它什么都不是”,空虚不再是一个值得推敲和试图改变的状态,而成了无以回避的结论。 但当他看见那面贴满一个人每一天的照片的墙,他热泪盈眶。

美一直以来都在努力超越时间,达到永恒。从有限的生存往无限的存在跳跃,是生命永恒无望的尝试。跳着跳着,眼中所见只剩下那永恒的幻景,知道当下的时刻,却忘记了一路走来的历史,直到回到当初自己出生的那个摇篮,听着听筒里响起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才意识到吾之所求和吾之所是,其实都是互相决定,都是生命的乐音。空管的每一个回音都是尖啸,但合在一起却是生命的乐曲。然而乐曲也会终究归于平静,那么听者是谁? 注视着自己此在生存的状况,等过找过痛过之后,最终还是只剩一个转圈的火车。即使能跳脱出表象流变的幻觉,然而生命的乐曲休止之后却没有听众。这是Jep最终的恐惧,为此他甚至低声下气地求证那个冒傻气的主教能不能驱魔,因为如果可以,那说明彼岸能了解和影响此岸,那么意义将最终归于神圣。主教没有给予Jep回答,他回屋过后却发现遍寻不着的圣徒修女在他身边的地上睡着了。 电影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嘲弄那位热爱烹调的主教的愚蠢,也把敬奉圣徒玛利亚的仪式调笑了一番。但影片并没有嘲笑圣徒玛利亚本人。刚好相反,这位马上要满一百零四岁的形如枯槁的老修女给了Jep最终的启示。 在站满火烈鸟的阳台上,修女玛利亚问Jep,为什么不再写作。看着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动物,Jep说,他一直在寻找绝美。修女问,“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植物的根”,Jep说不知道,修女回头, “因为根很重要”。她笑着一口气吹起,火烈鸟全部飞起,朝远方而去。 之后Jep出海,回到当初见Elisa的那个小岛,修女玛利亚在圣约翰大教堂的圣梯上跪行而上。Jep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切都终于死亡。但在死亡之前,会先有生命。绝美只是上帝昙花一现的戏法,生命的本相从来都是破碎和丑陋,恐惧、感动、伤痛、沉默,一切都归于人生这个必死的尴尬存在。最后的回音,最终的乐曲,听者永远都在彼岸,留在此岸的只有根,从此生发,一直前行,却永远跨不过那根线,这就是人的宿命。然而纵使宿命如此,生活,而不是观看生活,才是度过人生的方式。四十年前,Elisa站在她面前,给了他绝美的一瞬,身后的灯塔照亮了他,他本该如那群火烈鸟一样,向前而去,但却在此一站四十年,寻找绝美,揣度彼岸,终究是空。四十年后,彼时彼刻,此时此刻,合而为一,他的小说将重新开始,他不再寻找,他将创造,因为一切都不过是戏法,上帝的,他自己的,殊途同归,无非抚慰人生的艰难。

 4 ) 胡说八道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的很迷幻,是的很迷幻,从台词到剧情,看的迷迷糊糊,但是又完全不想弃,还是怀着很大的兴趣看下去,想看这位睿智又不羁的老者遇到了哪些人,发生了些什么事,他心中的羁绊到底是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吸引这我这个一知半解的观众。看到最后,其实我还是看的似懂非懂,但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感,还是阅历不够吧,以后有机会再看一遍。

 5 ) 绝美

这是一部探讨“美”的电影。
当说出这个玄而又玄的字的时候,我们丝毫不明白它的意思。然而这也正是《绝美》存在的全部意义。它浅白地向人们展现,又无时无刻不向人们探寻着那个已经使人类困惑了千百万年的问题的答案,那个一切雕塑、建筑、绘画、行为和种种艺术门类的核心。
似乎人人都试图从费里尼来解读这部电影。这说明什么?似乎只能说明人们连费里尼都没看懂过,遑论《绝美》。我不知道《绝美之城》是否是一部好电影,但可以肯定,它绝对是一部有趣的电影。面对它,有人根本没看懂,有人却声称自己看懂了。有人因为没看懂而讨厌它,有人因没看懂而喜欢它;有人虽然声称自己看懂了实则没看懂,而那些真正看懂了的却只能默不作声。这样的默不作声倒不是因为观影之后的那种感觉超越了语汇而无法形容,而是因为那些关于《绝美》的争辩和冷眼显然不具任何意义。
还记得有人说,《绝美之城》中“男主角仿佛一位后工业时代的游吟诗人,浪漫、犬儒、自省、厌世,夜以继日地在罗马城市各个宫殿、花园、派对中游走、旁观、虚度时光,展示了一幅幅铺陈夸张、病态虚无的浮世绘,最后导向人生如梦、繁华如过眼云烟、禁欲主义式否定的顿悟。”这些语句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好像瑰丽得谁都写不出来,又好像谁都能写出来。奇怪的是,这些语句在我看来竟然比男主人公还要“铺陈夸张、病态虚无”,因为洋洋洒洒一大段,居然什么也没说出来。
事实上我坚信,当我们首先抛却这些对本片毫无意义的形容辞藻,接着毫不留情地除去《绝美》对费里尼的传承和致敬,最后在失去任何参照和语境的情况下赤裸裸地用最严厉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作品的时候,它也足以单独成篇,它也足以超越一切。归根结底,如果说剧情是理解《绝美》的重要指标,那么我也不得不说,它的结构简直不能再简单了。
剥开层层摄影、音乐的迷幻,影片居然是一个明显的三段式结构:其一,展现杰普华美的生活;其二,揭开华美生活之下糜烂的秘密。仔细想来,大部分人对于《绝美》的理解都停留在了前两个阶段。这看上去也没什么错;然而缺少了最后一个部分,片子的分量就会减掉许多,整体的走向就会有巨大的偏差。
也许我们也需要稍稍动脑子想一想,一部被称为“绝美”的片子,为什么最后居然落在了“糜烂的生活”上?如果我们试图将它理解为反讽,那么问题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糜烂”和“美”这两个词能形成一对相互对照的关系吗?好像不太行。而这样明显的逻辑漏洞居然就存在着,成为了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好像但凡展现“过度的华美”,其目的自然就是导向对华美的批判。这绝不是《绝美》的意图所在。这样的解读显然荒谬地忽视了影片最重要的那部分,仔细算一算竟然有十分钟之多。
那些睁着眼睛好像还在看电影的人们啊,修女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修女解读为“宗教”或者“信仰”,那么这种在神圣吟唱中出现的宗教符号到底又和“绝美”之间有什么联系?
修女是在众人对她的朝拜中第一次亮相的。这个出场与其称之为“神圣”,到毋宁称之为“恐怖”;因为,在一部从头到尾都在展现裸体寻欢的男女、体态丰盈的雕像的片子当中,竟然出现了一个捂得严严实实,年龄过百、干瘪无牙、目光呆滞,甚至看上去连智商都成问题,如果脱掉衣服连性别都分不清楚的修女。接下来,接受朝拜的修女居然在凳子上晃起了自己的腿,还把鞋给甩掉了。众人惊呼不已,心里一定在想,这不是在搞笑吧?这真的是修女吗?这个长得恐怖而仍持童真的修女,外加一个不长头发、贼眉鼠眼的助手,真的是教皇要加以表彰的对象吗?那些能够受到教皇礼遇,得到上帝宽恕的无比圣洁的修女,难道不应如天使般动人,死了都不带腐烂的吗?
没人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那么一刻,我们也如同局中人一样深深地讶异于这种不合时宜的恐怖和滑稽,直到杰普走到阳台,搅着自己杯中的咖啡,抬眼一看——夕阳的余晖之下,阳台上居然站满了近乎梦幻的迁徙的鸟。接下来,修女轻轻吐了一口气,所有鸟儿便腾空而起。
这个时候,杰普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美”。它是潜藏着的力量。当你以为那些枯朽无力、行将就木的东西已经逐渐失去了美感的时候,真正失去了美感的其实是你本人。肉体上的欲望、视觉上的冲击、狂放暴躁的音乐……那些能让人疯癫的东西确乎能让人迷醉,却不能让人安心,也无法让人感知,更没法让人满足——因为真正的美并不存于表面;它可望不可即,它永远处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之上,让人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这也正是修女爬上圣阶和杰普与爱人在灯塔下那一幕平行出现的原因。前后四十年,杰普再没写过一本小说,因为这四十年中再没有一件事、一个人能比那一晚更加璀璨美丽。尽管身处黑暗之中,杰普甚至连脚都不再能挪动一下,但那时的热恋和恋人无疑是杰普人生中的至美,这一“美”,便成就了一本浪漫深情的小说。四十年后,生命之中更深层次的力量让杰普找到了那份已然丢失许久的珍贵的美丽,那种看似朴实无华、毫无激情性感可言的真正的美好,而这美好,也将成就另一本更伟大、更绝妙的小说。它将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方式为整个罗马的腐朽、空洞,为那些仅余空壳的花园和城堡注入那千百年来从未消失却无处可觅的美丽。
在这种分析之下,那近乎炫技和杂耍般的摄影和无法更美、更圣洁的音乐才具有它真正的意义,因为任何其他的形式都无力承担这个深邃宏大的命题,都无法展现繁华与衰败、生存与毁灭、希望和失望、生命和死亡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张力。在这样的影片当中,种种讽刺仅仅作为一种中介出现——单纯的批评和揭露显然并没有什么价值,就算杰普如何让以头抢壁的所谓的“艺术家”现出原形,如何让自己做作的朋友的陈年旧事浮出水面,如何摆明葬礼上的种种虚情假意,都不能真正让它们消失,一如现实世界里那些张口闭口“费里尼”和“犬儒”的假行家。索伦蒂诺必须给出自己的得救之道,必须用异常明亮的色彩诠释自己心中的乐观,诠释自己对“绝美”那种超越时空的哲学高度上的理解。
这不禁让人想起片中的另一个片段。大人们残酷地要求孩子作画,孩子不顾一切地嚎叫悲鸣,把颜料狠狠地砸向画布。当我们全都为孩子的悲惨而叹息,对那张巨大的画布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孩子却徒手抹出了星空。

 6 ) 没有关系,都会好的

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不重要的人和事上。

《绝美之城》无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想说的内容太多,内核复杂,几乎超过了迄今为止讲述罗马城的任何一部电影,所以给人的思考空间也是无穷大的。你可以说,这是一部罗马城的《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这是一部意大利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可以说这就是一部用意大利文写的《浮士德》。

《绝美之城》剧照

罗马城魅惑的无限风光之下,是一个个具体的灵魂。

总是想着“死神在深情地注视着他”的年轻人在城市迷失了自己,在令母亲忧心忡忡的同时自杀身亡;过气的广告明星中年发福自暴自弃,终日沉迷舞池和毒品,在别人鄙弃的眼神中浑噩度日;性感的电影演员厌倦了演艺圈的浮华,整天把“写一部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那样的小说”挂在嘴边;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逢场作戏花心成性,残花败柳的老婆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总喜欢八卦别人的生活乐此不疲;“神童”女儿是一棵摇钱树,被父亲逼着当众表演先锋绘画,失去童年的她边哭边画;年过40的脱衣舞娘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宁愿单身也不想步入婚姻,在与爱人销魂一夜之后匆匆离开人世;众人眼里位高权重神圣无比的红衣大主教却是一个无比俗气的人,整天把做菜烹饪挂在嘴边,对杀生吃肉无比狂热……这些人都是罗马的细胞,俯瞰下去尽是一副现代罗马的众生浮世绘。所以本片港版译名叫《罗马浮世绘》就是自然不过了。

肉欲权欲物欲之下,是灵魂彻底的迷失。

在片中,这些罗马众生相全部由一位老作家的所看所感自然串联起来。老作家虽然出没于五光十色的名利场,风光无限,却充满了人生的幻灭感。年少成名的他名利双收,受人尊敬,又风度翩翩英俊潇洒,没有哪个女人不渴望和他上床,而他这一生貌似圆满,似乎只等盖棺论定了,俨然就是罗马文艺圈的“无冕之王”。而他也的确风流不羁,他和各种女人约会上床寻求感官刺激,他自嘲说,“我65岁才开始吸毒,人生可真是失败啊。”他一直很争气,在罗马奋斗多年终于实现了年少时许下的宏源,来自于小城市他要成为罗马疆域的文艺国王,他也真的做到了。浸泡浮华的罗马名利圈多年,他早已是笑看风云泰然自若,几乎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是罗马成就了他,但是也让他彻底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老作家对罗马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想,得到了追求一生的,又能如何?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那些贫困之家的老年人自由潇洒,他们虽然没钱没名,但每天不必强颜欢笑不必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还可以衣着褴褛满嘴跑火车爱咋咋的,他们不曾迷失自己,所以始终是幸福的。

《绝美之城》里迷茫的作家

过了65岁生日,老作家突然做了一个决定——不再把生命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他还要远离那些矫情空虚的人,从此不再继续像其他人一样虚伪浮华地活着,而是应该直抒胸臆,不顾及别人的面子,不被钱财引诱不被权威甚至神权所迷惑,而是该抨击就抨击,该讽刺就讽刺。结果,他在聚会上不顾多年友情,当着众人面狠狠羞辱了一个自视甚高满口大话的矫情女作家,甚至当众嘲笑了肤浅庸俗的红衣大主教。而自从初恋女友的突然暴毙,更让老作家心神不宁,他开始追究起为何当初她要舍弃他而去,原因可能在女友的日记簿里,日记簿已经不见了,而且现在就算知道了又有什么意义?一切早已结束。只有年轻时俩人在海边愉快的旧日时光那么难忘,那时她深情地望着他,而他背对大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如今他已经是65岁的糟老头,对生活不再抱有期待。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自然怀旧,也会莫名觉得孤单。他总是望着天花板想象着蔚蓝的大海,仿佛年轻时的岁月还未走远。

浮华千帆过,往事心中留。

老作家总是对人说起福楼拜,其实也是在说自己的遭遇。福楼拜一生想要写一本什么也不说的书,可是却失败了。于现实而强大的生活而言,艺术终究是太过虚幻而无力的。大概每个作家都会经历一番自我怀疑和精神危机吧,他们觉得世界已经无需一个文人整天絮絮叨叨做各种记叙和升华了,生活本身的荒诞早已超出了小说的虚构范围,这个冰冷的浮华世界几乎彻底粉碎了所有文艺的柔软的纯粹的感伤的东西,文艺至多只能沦为一种工具,供上层社会消遣玩弄。与其如此,不如一字不写冷眼旁观,任凭世界凌乱堕落下去。也唯此,文艺方能死而瞑目。没错,对一个作家来说,不写,比写还要难得多。要放弃掉毕生所爱的文字和赖以对抗庸俗的武器,实在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生活似乎已经到了不堪言说的地步了,困惑的老作家几乎失去了创作的原动力和灵感。他一直说自己的灵感型作家,而面对眼前纸醉金迷却又空虚无比的罗马,他感到如此无力,灵思枯竭了。

八月还未结束,
九月尚未到来,
而我如此平凡,
不过没有关系,
一切都会好的。
……

这是一位不起眼的落魄编剧的诗作片段,剧中他在成功当众朗诵了这首诗歌之后,做了一个决定——离开罗马。时值罗马夏末,秋天也即将登场,老编剧赶来和老作家告别,他不无黯然的说,自己在罗马生活了40年,却始终不曾真正了解这座城市,而直到要离开时,真正想要告别的,却只有作家一人。最后,总是冷眼旁观的作家也要离开这座城市,他似乎心有所得,临时决定做一次远行。对于他这位不喜欢远行的人来说,这意味什么,恐怕连他也不知道。但是封笔多年的他,忽然面对镜头神秘地笑着说,他已经想好了小说的开头。

欢乐悲伤滔滔逝去,唯有人生浩瀚无边。

于是我们在结尾似乎看到了一个困顿灵魂的复苏,却又不明所以的感到一丝悲伤。

《绝美之城》里多次出现大海,具有象征意味

对于罗马的印象,之前大都来自于电影《罗马假日》,那曾是一座浪漫与纯美混合的理想之城,奥黛丽•赫本在此化身公主,格里高利•派克在此荣登神殿,郎才女貌加上罗马恢弘精致的建筑,一切都完美的无以复加。可是,在这部《绝美之城》里,罗马却有了另外的一张面孔,而这张面孔连身处其中多年的人也无法参透。为了这张面孔,我更愿意相信,罗马除了不是一天建成的外,也是地球上无数城市之一种,它高雅而世俗,庄重而妖冶,沉默又惶恐……也正因此,我突然很想去接近它触摸它。

 短评

如果以北京为题拍部绝美之城,用同样的情绪,刻薄同样的人,同样的自嘲、眷恋、缅怀,姜文应该做得到。

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不是绝美是颓废,不是情节是情景,不是演员是图腾。

1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它反对诠释,拒绝被禁锢于任何意义体系当中.镜头随心流转漂浮,你不知下一镜会被带往何种情境何种氛围。犹如人生,本无所谓意义,你说它有何意义,它就有何意义. 福楼拜要写一本什么都不讲的书,索伦蒂诺自然也可拍部什么都不讲的电影。这是用情绪去懂得的电影,你无法说完全懂了,依然可满心感悟,因而得了.

1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不要轻易说懂得65岁老人的孤寂,他40年来的逃避与沉沦。他衣冠楚楚,每一道皱纹如同历史般隐秘,你不了解他的秘密,正如他不知道18岁时爱着的那个女孩为什么离开他,却在她死后被告知35年来她一直爱着的是他。为什么不再写一本书?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他总在说穿他人的真相,惟独回避自我的真相。

18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适合大银幕看。一旦衣冠楚楚,再怎么荒淫无度,丢在罗马的建筑群里,横看竖看都上了艺术的路。试图穿越现代、回归古典的一种寻找,寻找美,化归记忆里丰盈充实的年轻肉体;寻找意义,发现上流生活只有华丽皮囊和无休止的呱噪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整部电影就像一出华丽的咏叹调,唯美诗意还有些许惆怅,摄影、配乐和意大利的美景都美的让人窒息,关于虚无的琐屑故事已经变得无关紧要,情绪、氛围、环境、回忆和感觉之类的东西变得比故事更加能激起情绪,保罗·索伦蒂诺这次的尝试给人的感觉就像看泰伦斯·马利克拍意识流和回忆。★★★★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生于幻象,路过死亡,心怀惆怅。有的人爱的深,眨眼已是隔世。有的人爱的浅,却念念难忘。

2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B-】真是意识流啊,感官体验真的是做到了“绝美”极致了,用了许多的大景深镜头去表现罗马的城市之美。故事很碎也很空,可以说根本没剧情。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没有的书,于是导演就拍了个什么都没有的电影,只留下对残破人生的哀叹。理解打五星的人,也理解打一星的人。

3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13-14颁奖季最佳,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 形式上:镜头调度美轮美奂、画面构图美得让人窒息、配乐宛如天籁、剪辑别出心裁;内容上:块状叙事有意识流韵味但仍有主线、极丰富的哲理(存在主义、绝美、现代性)、瑟维洛出色的表演。即使不去细究内涵和隐喻,也足以领会到绝美。(9.5/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過盛的美麗換來至深的麻木,必須唯美,必須悅耳。然後萬人倒下,證實唯獨它不害我。鏡頭燥動不安的尋索,輾轉反側三百六十度,毫無耐性,時日無多,隨風而去。雙子特有的怪奇和跳躍,嬉皮笑臉的人懂得虛無。費里尼、塞利納、福樓拜、普魯斯特、韋勒貝爾若隱若現。戲法而已,終會在慢駛的舟上靜看羅馬。

36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只恨不能在电影院看

41分钟前
  • 4cats
  • 力荐

罗马的浮光掠影,热闹而生活的气息。得自费里尼的碎片之美,无论摄影和剪辑都无比炫技。索伦蒂诺放弃叙事结构后反而营造出了似懂非懂的奇妙意境。如果说画面美轮美奂,那配乐就是热泪盈眶!今年“看”过最好“听”的电影~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打分,表示没全看懂,意大利了解的不够多,旅游不多,不会说意大利语,难以评述。并对不会说意大利语没住过表示懂完了,是神片的人表示佩服。

46分钟前
  • 安獭獭
  • 还行

绝美而空洞,浮华而颓败,癫狂而落寞,诗意而忧伤。喝酒纵歌,肆意酣畅恣欢谑。杯残狼藉,泪飞顿作倾盆雨。片如其名,绝美之城,美得如此绝望。唯有死亡,唯有死亡能止住你的悲伤。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看不懂又觉得好看的片那才是真有魅力啊!各种推移拉远拉近的匀速镜头,配上古典圣歌舞曲的配乐,相得益彰,再加上绝美的罗马背景,跟着一个已入暮年对周遭的生活麻木不仁的上流人物,看一看上流社会的众生相,听一听空洞煞有其事的人生感悟,却到底赶不上成长之初黄昏小岛上的一个后退一张面容一次初恋

5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每个场景都是美的,但是电影本身却绝望地告诉我们,想要超越平庸的生活,人们求助财富,美学,艺术,文学,魔术,宗教,信仰,但这依然是徒劳的。

57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费里尼风格的延续,宏大、丰富、眩晕,是虚伪与自嘲的一场探戈。结尾处的万籁俱静震撼人心。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妈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1小时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太幸运今天来影院看了它。无法言喻,但两个半小时,我完全被吸入银幕了。“意大利的电影是最好的”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除了漂亮之外都算不上一流的城市宣传片,好看归好看,泛着阿兰德波顿或者更花哨更爱掉书袋却出身美国的专栏作家味,也即是油滑与格调不高。虚浮的影像缺乏内在定力,广告式的创意美学,还是新欧洲啊。

1小时前
  • bloom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