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1965

HD

主演: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埃琳诺·帕克,理查德·海顿,佩吉·伍德,查尔敏·卡尔,希瑟·孟席斯-尤里克,尼古拉斯·哈蒙德,杜安·蔡斯,安吉拉·卡特怀特,黛比·特纳,基姆·卡拉思,安娜·李,波希娅·纳尔逊,本·怀特,丹尼尔·特鲁希特,诺玛·威登,吉尔克里斯特·斯图尔特,马妮·尼克松,埃瓦德妮·贝克,多丽丝·劳埃德,格特鲁德·阿斯特,弗兰克·贝克,史蒂夫·卡鲁瑟斯,山姆·哈里斯,多罗西·吉金斯,利奥达·理查德斯,杰弗里·塞尔,伯纳德·赛尔,诺尔曼·斯蒂凡斯,伯特史蒂文斯,玛丽亚·冯·特拉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196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1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2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3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4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5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6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13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14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15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16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17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18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19音乐之声196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音乐之声196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玛利亚(朱丽·安德鲁斯  饰)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嬷嬷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名叫特拉普(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饰)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一家人准备逃跑……谁可相依粤语版空中浩劫第二十季陈二狗的妖孽人生老夫子2001鸡尾酒派对十二生肖连环局消失的孩子猎巫毛泽东的故事怪奇物语第一季针惜情缘邮差1997我的儿子(2021)回头遇到爱座头市渡海豪勇七蛟龙2016鬼马飞人呼吸正常迷失列车当家的女人佩剑将军薄雾微光NTM:一代嘻哈王者第一季大宋断狱神手之陈情伞锦上添花争产夺命一家亲护宝巴迪黑鹰密令诈欺游戏2007一起又看流星雨吸毒者重访切·格瓦拉的人生之路不安感第四季第36个故事国王移魂之家魔界转生1981河中巨怪第三季京城大状师2000重返地球另一半爱因斯坦的内心世界恋夕阳啥是佩奇天蛛地灭荣誉团队 Honor Society

 长篇影评

 1 ) 冯.特拉普上校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再次被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喜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但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从表面看,他似乎是个严厉、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厅时,情不自禁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可惜背着光,看不清上校脸上的表情。)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随便乱闯房间”。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现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总是很有兴趣的,我喜欢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寻找隐藏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师,而上一位教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讶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问题。”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场景一视频:http://www.ku6.com/show/Mds1FBGNxgLzrrWo.html

印象很深的第二段场景,是上校带着他的未婚妻——来自维也纳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忽然发现在自己不在家的这段时间,玛利亚尽没有按照自己的嘱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四处玩耍,甚至还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上校怒不可揭,在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上与玛利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当场解雇了玛利亚。就在这时,房间里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孩子们正用玛利亚教他们的歌在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自从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们的母亲去世后,家里就再也没有歌声了。最难忘的就是这段戏中上校眼神的变化,当上校听到这曾经熟悉的歌声再次响起时,那刚刚还对玛利亚怒目而视的眼光,一下子转为听到歌声时的疑惑,再转为知道这竟是孩子们的歌声时的惊讶,再到当他快步走到客厅时亲眼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温柔和慈祥。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看到这个男人作为一个父亲,隐藏在心底的对孩子们深深的爱;还有当他情不自禁与孩子们一起歌唱的时候,有一瞬间的目光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也让我间接感受到他对逝去妻子的爱和妻子去世时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每次看这一段场景,都会让我为这种爱而感动,都会让我落泪不止。而之后他向玛利亚道歉,并习惯性的以命令的语气让玛利亚留下,再而转到以谦和的语气请求玛利亚留下时,那恳切而充满感激的目光,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个男人那坦诚而真挚的心灵。这段戏应该算是上校对玛利亚态度的转折点吧。

场景二视频:http://www.ku6.com/show/yeht15-SAzf-j1ll.html

第三个难忘的场景便是那首著名的《雪绒花》,这首歌在片中唱过两次,这里是第一次唱的场景。这是片中上校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过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当他的目光停留在玛利亚身上时,连男爵夫人也察觉到了那微笑的背后似乎另外藏有某种微妙的感情;当他的目光又落到男爵夫人身上时,却也是看似正常的对恋人的亲切微笑——或许这个时候连上校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对玛利亚的感情已经悄悄变化了吧——这个时候最敏感的自然是他的未婚妻了。而当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结尾:“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上校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遥远的地方,充满深情,也带点忧虑。这时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上校的目光,又让我看到了这个男人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

场景三视频: http://www.ku6.com/show/tSQia8BFUkaT38Xa.html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第二段戏是上校对玛利亚态度的转折点,那么这里提到的第四段情景,便是男女主人公感情的转折点了。这段男女主人公的共舞,使他们之间的感情由模糊转入了明朗,虽然仍旧没有说破。这是一段轻松而又优雅的场景。虽然在整个戏中上校的风度一向是不错的,在这里却使我更加印象深刻,他绅士般的优雅在舞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段戏里,上校的目光可算是款款深情吧,相信大大咧咧的玛利亚也感受到了。跳完舞后,上校的一个孩子童言无忌的对玛利亚说“你的脸好红”,玛利亚有些尴尬的答道“也许是我不习惯跳舞吧”。这个时候,上校一直凝视着玛利亚,他脸上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表情,却仍能捕捉到一丝欣喜。这个时候的他,在我看来是全剧中最英俊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后来他对玛利亚表白的那一刻。而这一切自然也没逃过男爵夫人的眼睛,之后她清清楚楚的对玛利亚说,“上校已经爱上了你”,致使不知所措的玛利亚选择了逃避,回到了修道院。

场景四视频:http://www.ku6.com/show/puaHIGMipuPGqLGP.html

接下来的第五段场景很有意思。玛利亚不辞而别,孩子们因为思念她而瞒着上校去修道院找她,因此回家晚了。当上校问他们到哪里去了时,孩子们开始编谎话,尽管谎话漏洞百出,上校心里也清楚孩子们去干嘛了,他却存心捉弄了一下孩子们,用很好的理由取消了他们的晚饭。看着孩子们听到没有晚饭吃而懊悔撒谎的样子,上校一边往回走一边偷笑。这段戏总是让我笑个不停,我看到了这个男人孩子般可爱的另一面,同时也感到——哎,这个男人实在魅力无穷啊……虽然在玛利亚走后,上校似乎心情一点没受影响——细看了很久,没有一个镜头一个表情显示出了上校的失落,可是当玛利亚重新回来时,我还是捕捉到了上校眼神里所隐藏的巨大的欣喜。还有一个证明是从侧面表现出来的,男爵夫人问上校说“你整个晚饭都没怎么说话,是酒的缘故吗?”可以看出上校的心确实已经全在玛利亚身上,整个晚饭时间实际都在考虑这件事了,为之后上校跟男爵夫人解除婚约埋下了伏笔。相反玛利亚倒并不很会隐藏自己的感情,当她听说上校已决定娶男爵夫人时,失望和痛苦都写在了脸上。不过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让上校确定玛利亚是爱自己的,从而下定决心与男爵夫人取消婚约了吧。

场景五视频:http://www.ku6.com/show/g12CgiQWsfLEjeJm.html

第六段场景则是让人心情激动的表白了。这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戏,上校和男爵夫人摊牌时的理智、冷静,与和玛利亚表白时的试探、甚至有些笨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的,在还没有说破之前,面对心爱的人都会变笨的;而怎么表白也是一种技巧,在还没有十分的把握能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前,直接说我爱你显然不符合上校这样含蓄的人的个性。很多电影里的表白都用了很好的暗示技巧,这里也不例外,就不多说了,直接看片吧。不过有一个表情很有趣,就是当男爵夫人决定退出时说到 “那边的那位年轻女子,我想她再也当不成修女了”时,似乎没料到自己的秘密已经被看透,上校尴尬了一下,很可爱的表情。

场景六视频:http://www.ku6.com/show/kCvq4XeeGFDI6wHG.html

要写的最后一段场景则是第二次演唱《雪绒花》,这是表现爱国情怀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观看都让我热泪盈眶的一段。此时的上校和玛利亚刚刚结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接受纳粹的安排,在上校眼里是绝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绝,他深爱的妻子和孩子便会受到伤害。于是上校决定带全家逃走。即将离开祖国的那个晚上,借着参加民谣节的机会,上校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这首《雪绒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经哽咽,无法继续,在玛利亚的带动下,尽管会场处在纳粹分子的监视下,全场奥地利观众还是和上校一起高声唱起了雪绒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声荡气回肠——是的,大家会分享此爱,永远不会让它逝去。


场景七视频:http://www.ku6.com/show/vvJBoCNkn_8HY6lt.html

其实在我看来,在这部剧中,男主人公才是真正的灵魂人物。玛利亚乐观开朗,充满爱心,固然让人印象深刻;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在上校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当然在玛利亚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爱,但更让我难忘的是那爱国情怀,在上校身上得到了更为突出的表现。试看上面几个场景中没有提到的镜头:1. 纳粹分子质问到:“我注意到门口还挂着奥地利国旗”“只有他家不挂德国旗”;2. 上校度完蜜月回家,发现家门口挂上了带着纳粹标记的旗子,一把扯下撕掉;3. 当上校的好友麦克斯说“与德国和平地合并也很好”时,上校立马翻脸,怒斥中带着失望:“很好?!麦克斯,有时候我真不了解你”……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在笑与泪中,再次看完了这部影片。冯.特拉普上校那颗正直、诚挚、博爱的心灵,再加上他英俊的外表和优雅的举止,无疑是我心目中最最完美的男主角。以至于玛利亚在听到上校对她表白时感叹到:“这样的好事也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只能羡慕的感叹,这样的好事恐怕永远不会被我撞上了。

 2 ) 多,来,咪!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著,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著,对感情的执著。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3 ) 歌声里的少年时代

《音乐之声》,一部荣获196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响奖、最佳配乐奖至今仍被奉为歌舞类电影的神作,音乐不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场景气氛,还对推进剧情起到重要作用。身处动荡政局的一家人,以歌曲消除隔膜,维系爱国情怀,更以音乐演出的形式巧妙逃离虎口,音乐给予歌者精神上的依赖也成为他们反抗暴政的武器。鲜活的形象,发人深省的人物转变、精神升华,使之在宗教、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借鉴的意义。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玛利亚,来自阿尔卑斯山区的修女,受教经验仅源于不停制造麻烦的修道院生活,在冒然担任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时将职务做得有声有色。音乐是玛利亚的灵魂,歌声像她渴望自由爱恨的心灵,冲破藩篱泯灭界限,让孩子们像音符一般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失去爱侣的军人父亲重拾温暖,剧终一家人抛弃家产翻越高山迈向更自由的国度,苦难彷如必经的旅程,一家人都在,音乐还在,已是生命最好的礼物。对于一部已经盖棺论定的卓越电影妄图评说似乎画蛇添足,而经典之所以久唱不衰往往因为其某些方面仍有生命力。 同为讲述单亲家庭少年时光的电影不由得联想到2014年斩获众多奖项的《少年时代》,拍摄历时12年,讲述了主人公梅森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以及父母变化。如果仅仅将呈现的家庭教育方式加以比较,不妨脑洞大开,将《音乐之声》里七个孩子排成的队列,看成梅森6到18岁不同年龄的光影。《音乐之声》用详实剧本、精密剪辑,成为好莱坞影坛歌舞片的里程碑;《少年时代》完全松散的拍摄方式,剧组成员仅在每年夏天小聚十几天商讨剧情完成拍摄,成为当代电影现实主义的典范。前者用十余首歌曲贯穿始终,色彩明丽,感情彰显;后者则极少使用背景音乐,以生活化对白和沉默场景增加紧张感,偶有几次唱歌的片段源自实景音乐,并未藉此铺展刻意制造前后呼应的音乐故事。尽管两部电影来自截然不同的类型,母亲的爱子之心却并无二致,亦都是基于现实故事改编也同样书写时代特点。对照之下两部电影不仅拍摄手法互成反衬倒影,两位母亲的态度与精神层面更是相差像地球两极。《少年时代》的母亲奥利维亚受过高等教育,有收入有职业,却一直生活在困惑之中。她单身照顾两个孩子,更需要在社会中寻找更多自我价值,学业有成就、术数有专攻,高压之下的家庭总是漏洞百出、捉襟见肘,以至于梅森从小到大受到的家庭教育并不充分,妈妈更多时候在忙着求学、教学、念书、写书、结婚、离婚、买房、卖房,直到一双儿女搬出狭小的公寓她才感到日薄西山的凄凉,奥利维亚感情宣泄的一刻让观众泪奔。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正是最好的写照。 而《音乐之声》夸张且流于穿凿的歌舞表演大可看做恋爱场景中必用的柔焦镜头和虚假光源,好莱坞的歌舞剧流水线并未扭曲其故事架构,在战争倾轧、国家颠沛、国民失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冯.崔普一家面临的黑暗和压力不言自明,却没有被父母每天挂在脸上,故作轻松只为呵护童年,刻意营造幸福感。母亲往往是家庭氛围的主宰,比父亲更能够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成长。玛利亚与16岁大女儿的两次对话既为她保守了秘密又为她的失恋解开心结,对待5岁小女儿则极尽同情夸赞之能事,年龄的差距不妨碍她们成为朋友。对待两个男孩子的不守规矩没有雪上加霜地嘲笑鄙薄,在被他们恶作剧戏弄的时候不仅没有检举揭发反而为之遮掩,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为她赢得信任尊重。一场精心编排的木偶戏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就感,当属家庭教育的神作。 《少年时代》被众多美国人追捧“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实则这童年不见得开心,细心观看可知梅森是一个从小就不爱笑的孩子,很难否认家庭的不停变故和母亲的紧张感给他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美国枪支管理制度众所周知,寡言独断的少年在没有提示责任心的情况下就被祖父母赠予生日礼物——猎枪,这于一个叛逆青春期的男孩来说不见得是最合适的礼物。相较之下,《音乐之声》的孩子们换上手工做成的衣裳、与母亲玩木偶、骑单车、撒欢山野,一起游戏一起疯,竟然成为老套电影最刺目的光芒。 从《音乐之声》到《少年时代》,从1965年罗伯特.怀斯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到2014年理查德.林克莱特史无前例的十二年磨一剑,悄然走过半个世纪教育理念和人生目标已是如此不同。不同故事展现不同时代、昭示不同的人生真相,在匆匆看过一部又一部电影之后,不妨驻足向更远处回望,那些在欢快游戏和正面引领中成长的少年,是否比现在电子产品和单一生活中长大的孩子更多一层幸福?那个在纯真母亲歌声里长大的少年时代是否才是更让人流连的欢愉时光? 《音乐之声》公映五十年后于近日在上海电影节再度展映,需要致敬经典的不仅是歌舞,教育方式和家庭观念显然更值得推广传承。

 4 ) 女权

这部电影很欢快,也很正能量,其实有因为涉及到一点二战的因素也并不是那么的欢快,但今天是520所以不写那么沉重的东西。电影讲的是女主是一位修女,因为活泼可爱,很爱音乐,显得与其他的修女的庄严肃穆很不一样,他们认为女主不适合做修女,让她先去当家庭教师,她要教三个调皮捣蛋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孩子们的父亲是年轻的军官,女主用她的热情活泼可爱善良与孩子们混熟了,教他们音乐教他们表演节目,孩子们非常喜欢她

 5 ) 电影中的配角小评

今天重看《音乐之声》,关于配角有了以前没有或者不一样的想法:

关于伯爵夫人的人物塑造,小时候对她的印象就只有坏女人,最多也就是长得漂亮的坏女人。在少时的我看来,一切横隔在男女主之间的女性角色总是不讨喜的。但今天重温时看到她和Captain在阳台告别的那场戏后反有些欣赏起来。

戏里她打断Captain将要说出类似于解除婚约的话,转而笑着说:“你知道,我发现我们其实不适合在一起,你太独立了,而我希望和一个非常需要我的人在一起,至少,是需要我的钱”, 她笑了笑,耳坠在月光下夺目极了,一张俏脸儿也自带柔光。然后继续道:“和你在一起的每分钟都很开心,谢谢你。而那里有个年轻的姑娘,我想她再也做不了修女了”。然后干净利落的转身,进屋打包行李。你看,分开的姿态自尊且磊落,没有怨恨,反而还表示感谢,多谢你曾经让我开心过。最后那一句话也向Captain表示了对他和玛丽亚的认可与祝福,多么有风姿!我猜在看到玛丽亚从修道院回来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自己已经输了,因为男人看玛丽亚的眼里满是柔情蜜意。回过头再想想她之前那一次“逼走”玛丽亚的行为,似乎也不那么让人生恨了——原来站在自己身边的人,眼看就要变心,抢都不抢一下直接拱手相让估计也没多喜欢。施力抢了一回,发现对方的心照变(其实说起来,Captain是否真心爱过伯爵夫人呢?),再干脆利落的让出位置。对,是“让出”而不是被迫空出位置。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可我就觉得这个女人骄傲的可爱。

然后是麦克斯,孩子们都很喜欢的叔叔。虽然有些贪财、狡猾,且总置身事外的样子——他看出伯爵夫人对Captain除了爱意还施展了有些过多的手段,但并未说些什么;知道伯爵夫人有把孩子们送到寄宿学校去的想法,也不表示反对。说他冷血,但在Captain一家逃走那晚,他却也帮了忙。这在寒冷势利的战争年代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和玛丽亚说的那句,“他至少得装作和他们合作。”恰恰表明了这个人的处事原则,表面能屈能伸,内里自有原则,十分圆滑且聪明的人。Captain的不卑不亢也许更让人尊敬,令人佩服。但麦克斯,活得倒也不糊涂。这两个人都是活得明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配角都塑造的这么立体和有血有肉,说是经典也不为过了。

 6 ) 不一样的歌声

玛利亚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人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于是他带着家人逃出了奥地利。 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真善美》,音乐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词,我们一定要多看这种电影,将真善美播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短评

难以被超越的音乐剧经典~~

10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真希望世界像它描述的那么美好

14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小的时候在电视上断断续续地看过无数次,今天才终于完整地看了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歌谣也不觉得有好听,电影过于四平八稳反而没亮点了。虽然Maria性格招人喜欢,但我还是更喜欢表面工于心计其实心地善良的男爵夫人,不是帕克的话我也不会想重新找来看的= =

17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有悦耳的音乐相随,有动人的情感相伴;有政治但没有阴谋,有战争却并不残酷;不愧是一部极佳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上映50周年纪念日:在玛利亚的身上看到了好些自己的影子,喜爱大自然、喜爱音乐、带孩子们愉快地到处玩乐、教孩子们唱歌、……,这一遍的重温观影真是满满的享受呀! -2015.03.02

1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最开始是小时候是听了一盘所谓的外国优秀影视音乐磁带,其中打头阵的便是《哆唻咪》和《雪绒花》两首;后来又在电视上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遍,却总是没有留下整体的印象,最后便是此次完整的重看,真是一种固执而坚强的原始性单纯美好,鲜艳的色与柔和的光好生温暖,亦是好莱坞传统歌舞片的最后高峰。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片里的歌曲雪绒花很喜欢,很好听,虽然是喜剧片但是反映的是严肃深刻崇高的人道主义!

22分钟前
  • 宁宁
  • 推荐

温情四溢、沁人心脾的音乐电影,经典的一塌糊涂。

24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很棒的电影,唱段经久不息,流传至今。

2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我们班唱这个拿合唱节特等奖= =

32分钟前
  • M.
  • 还行

用音乐化解仇恨,让歌声串起美好。

3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雪绒花这首歌太熟悉了,玛利亚老师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家教老师,她用她的爱她的音乐感染了上校一家,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家变的活泼充满音乐和欢笑的家,真的是一部很经典的片子

39分钟前
  • 挽梦忆笙歌
  • 推荐

从小看到现在,大概有50遍了吧。

42分钟前
  • superfei
  • 力荐

里面的音乐真好听,女主挺阳光的,小孩子也很可爱,经典音乐剧。

47分钟前
  • 秋瞑
  • 推荐

原谅我,我真的不知道它好看在哪里。

49分钟前
  • 2013
  • 还行

还记得是音乐老师放给我们看的,真的好好看,真希望现实生活和剧里描写的一样和谐

54分钟前
  • 股神看不懂
  • 力荐

主题的音乐很好听,但可能是距离现在太久了,不太符合现在人的审美,感觉还好吧。

56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里面的音乐剧已经载入教材,《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最后特拉普带领他们逃到广袤而无限秀丽的阿尔比斯山脉,那是从专制走向了自由。8.8

6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经典迟观,竟也分次完成。除三个小时确实太长,很重要的一点:这是一部优缺点非常突出的电影。优的部分如此之优。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密集在60到90分钟时段。只要回想史上经典歌舞片留下过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雨中曲第二首名曲叫什么?音乐之声仅用30分钟就奉献了足以同竞三甲的作品,足见伟大。可另方面,用以产生名曲的故事进程老实说有些乏味。反纳粹题材框束了某些情绪抒发是一方面。另外在角色层面上,上校的性格太硬太矜,普卢默高富帅却不够引人;玛利亚也只在与孩子相处歌唱时才显魅力(安德鲁斯的爱戏普通),俩人吸引动情的火花不够,加之竞争对手女侯爵被刻意处处下风,即使情路曲折,也无法让观众更多移情与期待。七小孩倒是展现了差异之趣,却局限在年龄和形态,性格或情感好恶上还是偏于单调——凭啥一定要“都”爱玛利亚?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初中音乐课

1小时前
  • ZhaoCong
  • 还行

我是先喜欢里面的一首歌才来看这个电影的。里面的歌舞不错,故事也挺正能量的,如果老师都用爱来教育培养孩子,那孩子们就太幸福了。

1小时前
  • 翠蝶🌸羽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