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方2015

HD

主演: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路易斯·席尔瓦,杰里科·蒙蒂利亚,卡特琳娜·卡多佐,豪尔赫·路易斯·博斯克,格美尔·阿科斯塔,阿佛尔·卡马乔,伊万·培尼亚,乔塔斯·伊瓦拉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2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3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4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5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6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3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4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5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6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7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8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19来自远方2015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无法抹除的童年阴影

201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是属于拉美电影的。银狮最佳导演给的是阿根廷帕布洛·查比罗的[犯罪家族],金狮给的则是洛伦佐·维加斯的处女作[来自远方]。有趣的是,在前者从宏观上把阿根廷臭名昭著的犯罪家搬上银幕的同时,后者也从微观的角度揭露了家庭的丑恶。[犯罪家族]的表现手法相当张扬,甚或有影评人称其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而与之形成有趣对照的[来自远方]则表现出令人惊奇的克制,大量的留白加之人物之间感情的淡漠,亦让人从生理层面感受到强烈不适。

从表面上看,[来自远方]讲的是一对男同志的故事。中产的老男人包养了街头小混混,两人的关系从对立到同一,再到彻底分裂。如果单看这个爱情故事,[来自远方]并没有讲好。因为两位演员的极度克制的“无表演”,两人感情的每一次转折都没有足够的细节去支撑,感情硬邦邦,也很廉价。

但[来自远方]的出彩在于它并没有明说的地方。先看看两个人的差异,阿曼多已人过中年,从来不缺钱花,独身很久,是个同志。而艾德不过十几岁,家境贫苦,只能靠敲诈度日,他有个女友,性取向很“正常”。他们遇见彼此时应有的碰撞,洛伦佐·维加斯点到为止,只要艾德一句“基佬”和忍不住撇阿曼多手里的一叠钱的眼神就足以。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擦出了并不意外的戏剧效果,而他们的相同之处却是故事继续讲下去的推力。他们的童年都不快乐,这不幸都是父亲所赐。

阿曼多的童年阴影表现得很直白,从故事开端就一吐为快。我们从他与姐妹的对话中知道那种“宁愿父亲死了”的恨,这种恨里也带着畏惧。自始自终,镜头都没能让观众哪怕是看一眼这位父亲的正脸,我们仿佛是与胆怯的阿曼多站在一起,用他的眼睛只远远地看着父亲的侧脸与背影。而艾德的父亲则着墨较少,我们只能从他对阿曼多的抱怨里略知一二,他用混混的话语模式好让观众更能感受到父子关系的紧张。有了父爱的缺失,才能进一步解释艾德的“被掰弯”。

阿曼多之所以恨父亲是因为幼时被父亲性侵,这直接导致了他对性的极度冷漠,在艾德不惧世人眼光大胆示爱时,阿曼多却给了艾德一记耳光。在性冷淡的背后还有阿曼多对爱情的不信任,这种冷漠激怒了开始依赖阿曼多的艾德。他做出了杀害阿曼多父亲的举动,至此整个故事像是一个“俄狄浦斯”悲剧,只有扫除了横跨在他俩感情之间的障碍,这段难得的同志之恋才能得以继续维系,这个障碍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阿曼多的父亲。

影片结尾道出洛伦佐·维加斯的真正用意,在艾德蛮以为障碍扫除后终于可以收获爱情时,他爱的对象阿曼多却给警方打了举报电话,而此时艾德的呼喊声响起,阿曼多回过头来,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哀的倒不仅仅是被背叛的艾德,而是艾德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对于阿曼多来说,父亲性侵对他一生的影响绝不是杀死父亲就能抹除的,他依旧用冷漠将真爱挡在外面。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2 ) “无父者”的阶级游戏

2013年的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为《东方男孩》所得。两年过后,有着相似题材的《来自远方》则拿下了金狮奖。
 
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干净的中年男人与相对邋遢的年轻男孩之间的买春故事,而别有用心的后者往往给前者带来暴力伤害与情感挫伤。然而即便有如此激烈的冲突,镜头语言却都很节制,淡然的光影下,一切娓娓道来。
 
当《东方男孩》走向温煦结尾时,《来自远方》有了截然不同的去路。
 
父权的迷失
 
中年男人阿曼多对自己的父亲有着极深的怨念。在电影模糊不清的陈述中,性侵与遗弃两个关键词隐隐起伏。对他而言,父权所带来的,只有灾厄与伤痛。
 
在与父亲无可调和的现状中,他把眼光对准了许多陌生男孩。他花钱请他们回家,让他们脱掉上衣,褪下一半裤子,然后在观摩中自我满足。借助这些仿似父辈的命令,似乎可以疗治内心的缺失与恼恨。
 
然而他遇到了看似桀骜不驯的艾达尔。这个对钱有着莫大需求的男孩,凶狠而且暴怒,在咒骂中砸晕阿曼多并抢钱逃离。
 
往后的发展乍看之下很让人感觉憋屈而且不解。阿曼多竟会千方百计找回他,并施以慈父般的爱,直至艾达尔逐渐倾心,并报恩似地除掉了阿曼多的父亲。而非要到最后一刻,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复仇。
 
在这过程中,所有的父权都已坍塌。阿曼多的父亲死去,多年来的阴影似乎也能随之消散。至于自小遭父亲打骂的艾达尔,痛恨之余却牢固树立了这种威严的父权观念,表示若有孩子,也要通过打骂让下一代看清世界。
  
如今他父亲身陷囹圄,父权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缺失状态,而在和风细雨的阿曼多身上,他却找到了父权的另一种表现模式。但正当他想躺倒进去时,一切瞬间消失。
 
在这个圆整的故事中,被不同的父权文化挟持的两个主角,都在不同程度地对抗着父权,瓦解着父权。在特殊的“弑父”圈套中,道出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凉。
 
阶级的冲突
 
阿曼多是个生活无忧的中产阶级,优雅恬淡而且有品位,相对应的脾性也是温和而不动声色。相反,来自底层社会的艾达尔天天混迹街头,干着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勾当,所表现出来的性情则是暴戾易怒。
 
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并不具备相遇的可能和必要。结果两者却因为一件相对不那么光彩的事情结缘。艾达尔的恼怒固然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羞愧与气恼,但在更大程度上,则是对阿曼多的敌视。
 
一是敌视这个有钱阶层(或说是有闲阶层)在经济上的独立甚至宽裕,因为这使对方拥有了采买自己身体的资本,甚至发号施令的条件。二是敌视这个阶层里,似乎更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遵循自己心中的欲望。
 
而当他折服时,虽与母亲的唾骂、同侪的离弃相关,但未尝不可视为对看起来更美好的另一阶层的投诚。正是利用了本身具有迷惑性的优势,阿曼多在拉拢艾达尔时迟早会有得手的一天。
 
所以,与其说《来自远方》讲述了同性恋情的迷思,不如说它更侧重于身处两个阶层的父爱缺失者的一场搏斗。
 
毕竟,从镜头展示的容量来看,阿曼多从未与花钱招来的男孩有任何身体接触,而艾达尔更是有着一个货真价实的女友。
 
虽然“恐同即深柜”的理论以及二人最后发生的关系都能旁敲侧推一二,却显然只是撬开这一社会问题的视角罢了。
 
换做一男一女,所有结论都可成立。
 
说到底,能够在威尼斯上被认可,也许还是因为对深层次关系的探讨触动了评委。
 
只是,这部野心十足的电影所采用的推进手法并不全然令人信服,特别是人物之间的引力稍欠火候,偶尔会让叙事产生唐突的感觉。
 
而且,艾达尔的行径有着太多大众不齿之处,以致于阿曼多最后的“制裁”虽然称不上大快人心,却也并没有全然让人深恶痛绝。电影在分拨观众情感的同时,有可能岔开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情感共鸣。

(原载于《看电影》APP)

 3 ) 不算影评,只是标注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1.Armando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有一个稳定的店,值得注意的是他家的环境设置,充满了怀旧和雅致的文化气息,精神追求的物质化体现,与混乱肮脏的街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2.Armando的父亲出现的场景,全部是极为现代化的高楼,包豪斯式的豪华别墅,西装革履标准化现代文明的人群,资产阶级政治阶层的影射如此分明。更是与混乱的旧城市强烈的格格不入,似乎是两个世界。

3.Elder不用多赘述,偷打抢杀的社会最底层。在电影里他更像是一头“兽”,最终被armando驯服的一头兽,然而他的角色终究是兽。被驯服后成为中产阶级报复的工具,用完弃。

社会关系明确:资产阶级父亲,中产阶级儿子,底层的一头兽。


关于欲望的关系:

1.故事并没有交代armando的父亲对他做过什么,通过剪辑和层层的故事推进让观众默默的代入了与“性侵”有关的心理暗示中。(不露声色和本意全靠电影语言的推进植入观众的联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之一,同是导演显露才华的地方)

2.最复杂的是elder和armando的欲望关系。除了性欲之外还有物欲,eder的底层人生没有出路,结局很可能会像他父亲一样走入犯罪锒铛入狱。中产阶级充当了怜悯和拯救的角色。物质上的勾引以及文明生活的诱惑,让elder也彻底跟曾经的生活决裂(elder的小伙伴离去、母亲的排斥,并没有阻止elder“变成gay”,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armando)

这里面最冷血的可能是资产阶级父亲,被暗示的性侵以及对孩子的遗弃(电梯相遇甚至都不认识自己儿子)。其次冷血的才是armando,最有人情味的反倒是elder,这也是他被利用的地方,“还钱包”这一个动作暴露了他良知的突破口,让armando看穿抓住。所以后来才有了Armando自己刺伤自己的情节,armando知道这盘棋他一定是赢的。最后他也赢了,因为elder确实怀揣报恩的为其弑父。(但是此处关系并不简单的报恩,elder也被对armando的爱恋欲望征服)

3.他们究竟是不是gay?armando到底爱不爱elder?elder到底爱不爱armando?

我的想法是,他们俩个都是gay。armando第一次找的男孩他只看却不碰他,一方面他的精神洁癖让他不想做像他父亲一样的禽兽,也同时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而心理上无法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此时的“宁可自慰”也显露出他性上的压抑。这也是为何他后来一次次拒绝elder。他其实心理上没有把自己定义成同性恋。当他最后终于“上了”elder的时候,也证明了他的gay取向。

elder也是gay。掰弯只是情节的假象设定,elder的底层社会秩序是更接受不了gay的,骂人时他们的口头禅都是”死玻璃“。在这种环境下elder也是被压抑的,所以他的种种愤怒的日常表现也有了一定的来源。或者说elder的天性只是缺少一次”被激活“,但是这也是我认为这个电影不足的地方,他的”激活程序“太突兀,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elder一下子就弯了,而且弯到爱上了一个年老色衰的肉体。此处如果对elder的人物设置再做一些有意无意的暧昧铺垫会好一些。当然也许导演怕这样会太容易引导成一个”同志电影“,或者就想要这个突然的转变效果来增加电影的情绪感染力。

目前来看阶级隐喻部分+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关系是电影的精彩点,不多做总结,日后想起什么会再做补充。


 4 ) 《来自远方》

就像我之前提过(神甫最喜欢同志题材电影Top 50):“新世纪电影语言层面突破越来越少,欧洲三大电影节的电影越发缺乏创新。如果这十几年全球电影在影史层面有某种大的趋势,同志类题材(成分)从独立到主流都已经名正言顺且自然而然的占据银幕可以算作一个亮点。而如今很多电影小小国刷存在感貌似也都是从同志题材开始。”

说实话去年“三金兄弟”都缺乏征服性气质,这部金狮奖作品则完全符合上述论调。影片和去年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以色列导演Hadar Morag处女作《救赎之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影片实质讲述的还是最简单的人与人打破偏见、建立信任、产生隔阂、无疾而终的故事,将主人公设置为没有“定性”的男性只是顺应了某种潮流罢了。整体叙事一蹴而就,少了无病呻吟感,也算难能可贵。

片中大篇幅浅焦的运用,焦距视角的变换还是有语言上的诉求,所形成的距离感在大银幕上很有吸引力。海边一段更成为个人心目中今年观影以来最“浪漫”的一幕。这些亮点和某种普世可能就是在评审团制度中可以被利用被说服的点吧。

 5 ) 来自远方的影像

    在2015年的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委内瑞拉同志题材影片《来自远方》击败了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马可·贝罗奇奥、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以及查理·考夫曼等老牌名导的新作,斩获水城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这也是继十年前李安的《断背山》以后又一部以男性情愫为视点的擒狮之作。而在今年四月份北京电影节上的展映,我发现观众反应和电影本身一样精彩微妙——很多人在映后立即掏出手机,或百度,或豆瓣,以期平息疑惑:这货是金狮奖?
 
    其实,单看“委内瑞拉”“男同”等标签,就很容易让人对本片产生“现实主义”美学倾向的错误预判。就像很多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的第三世界国家参赛作品一样(例如提到中东,绕不开战争与伊斯兰,像《自由之路》;提到东亚,绕不开民生与政治,像《天注定》;提到东欧,绕不开纳粹与红色政权的历史创伤,像《索尔之子》),即使这位南美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聚焦的是时下充满噱头的禁忌之恋,也很容易陷入群体、社会与信仰之间多重冲突这样老生常谈、论文议题般的陈词滥调,这似乎也是此类地域性明显的电影在面对欧美主流话语权所应保持的创作姿态。
 
    但难能可贵的是,《来自远方》并没有借着话题之便来卖萌、卖丑或者卖惨,而是尽可能地屏蔽掉了现实符号的渗入与干扰,避免了空泛的社会化论断。观众似乎看不到时代的蛛丝马迹,导演甚至还使用了《索尔之子》的背景虚焦来处理摄影空间,缩减观众的视阈范围,让影像的焦点更大程度集中在“人的身体”,架空“人”以外的宏观视角,并把其从“整体”与“秩序”拉低至“个体”与“非理性”的表现维度。因此,这个得以纯净化的故事既可能发生在当下的委内瑞拉,也可能发生在过去的法国或者明天的日本,具备普世的价值语境。
 
    电影放映结束后,观众对这个奇观式故事表现出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主要人物的行事动机充满疑惑。有说中年对少年表达的仅仅是父爱,有说中年在利用少年弑父,最简单粗暴却貌似有几分道理的概括即:男主角是变态。导演似乎无能于建立一套理性的叙事秩序,男主角行为链条段段脱节,心理动机处处缺失,摆明了是在拒绝观众介入这种被预先默认需要进行认可与代入的情绪。但之于观众,我们不妨从被侵犯的尴尬困境中解脱出来,将计就计,甩开经验的包袱,用另一种思维去理解这恰如远方的影像,理解统计学里的少数,理解“归纳”与“概括”行为在此处的赘余。
 
    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数学里的一元函数,每一个因变量对应一个函数值,那么观众所处外部现实世界的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一帧图像,连续下来则形成电影。但显然电影里的时间与现实的时间机制不同,影像内部所对应的因变量也就有着多种可能性。大多数好莱坞电影的因变量是因果逻辑,意即影像随着“因为所以”的动作而输出,这是大多数人对电影逻辑理解的“不言自明”。除此之外,像窥视性长镜头影像的因变量则是流逝的时间,例如香特尔·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有些移步换景的超现实主义影像的横坐标是空间场景,例如《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戈达尔早期电影里的人物随着激情和欲望而肆动,而布努埃尔、大卫·林奇的影像骨架则来自意识深渊,绝妙却绝不可言;让·鲁什或者诹访敦彦的“真实电影”则依托演员的即兴表演。这些新影像的奥义不在于把电影看作一道理科题目去智性求解,而需要观众调动感知的触角,去洞察“无法言说”之丰富性。就像阿伦·雷乃所说:我们从未想使影片妥协于什么明确的意义,我们永远希望它带点暧昧。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实中复杂的事物到了银幕上就必须要清晰起来。
 
    《来自远方》的简约性让情欲、父权和杀欲三者的文本交待含混不清,更不足以形成中年男子行为动态的诱因。如果强硬地把男主角们怪异无常、不可捉摸的精神根源(也是本片影像的因变量)做以俄狄浦斯式推断,或者戏剧演变式考察,从而对这种复杂的男性心理面貌进行某种社会症结或者心理学寓意的归属,这部片也就无异于那些高考命题模式、等待观众总结与升华的古旧情节剧了。此片的难得之处亦在于其对“阐释”的背叛。观众需要体验的,超越于理智与语言之外,一如《狐狸捕手》的貌合神离,《索尔之子》的精神执意,抑或《一九五一年的欧洲》里英格丽·褒曼的情绪突变,是直袭观众身体(而非头脑)的木然,是理性无法统领的禁区,更是超验化的直觉运动,我们可以不用明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这样做的意义,一切始于存在,止于感受。区别于“因为所以”的逻辑拼图,这种摆脱了高屋建瓴与全知视角的现代影像直击个体的存在限度,微言却显大义。
 
    此外,让男性拥有与女性一样微妙、神秘、无常,却又真实、难言的直觉体验,真是让人惊叹。

 6 ) 性心理障碍(性心理异常/变态)和性取向有什么不同?

看完《来自远方》后,发现这是一部科普性心理障碍(性心理变态)的绝佳机会。其他电影方面的标准我不懂。但从性心理的角度上,我能认同为何此片斩获大奖。片子风格似乎波澜不惊,但却可以让人一直玩味。看了几篇评论,发现如不从性心理障碍(也称为性心理异常或性心理变态)和性取向的区别来解释这部电影,很多人会看不懂或是造成对片子主题误解。

目前,最新的精神科诊断来看,美国的《DSM-V》和《ICD-10》先后将性取向(同/双性恋)完全地从诊断中去除了,就是你在其中查不到任何同/双性恋这个词的出现,连因此引起的认同焦虑都没有列出这个词,目的就是让大众和医学人士认识到同/双性恋就是正常的,避免引起误解和对同/双性恋的污名化。影片中涉及到了老头Armando和年轻人Elder对性向的探索和接纳的过程。但这条不是电影的主线。

电影的主线是主人公中年男人Armando的性心理障碍,以及社会底层年轻人Elder如何从街头混混变成了老头Armando的猎物,暴力给年轻人Elder带来的力量感,在阶层的差距和心理变态者的控制力下逐渐变得不堪一击。

需要解释什么叫性心理异常。性心理异常有我们常听说的如:窥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恋童癖等多种类型。但异性装扮和变性已经被一些国家和诊断标准认定为不属于精神障碍了,细节不表。如对此不想详细了解,可以直接跳到下下一段看我通俗的解释。

想要非常权威就自己查查最新科研文献综述吧。为了尽量接近于科学地科普,复制了维基中文的解释。找到的是性偏离的词条。性偏离(paraphilia),或称性变态(sexual perversion)、性偏见(sexual deviation)、性心理障碍(psychosexual disorder)和性反常等,是对非典型对象、恋物、情境、幻想、行为或个人的强烈性唤起的体验。也有性欲倒错或性倒错、性偏好障碍之说,是一系列心理名词,指对于特定人、事物或情境产生性欲的偏好。并非所有的性偏好都是精神病,因此将性偏离与性偏好做定义上的区分很有必要。性偏离的定义必须在该性偏好出现导致个人痛苦或损伤,以及涉及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性满足。意即,性偏好是性偏离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性偏好本身非属临床必要介入的理由。对于不寻常的性兴趣和性偏离之间的准确边界没有找到共识。关于是否应该在诊断手册中列出,如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或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CD),都有争论。关于性偏离的数量和分类正在讨论;有一个来源列出了多达549种类型的性偏离。DSM-5有8个性偏离障碍的具体列表。性偏离的几个分类已被提出,有些人认为,完整的维度、频谱或以投诉为导向的方法能更好地反映证据。这些词常用于不同领域,可能带有强烈的负面意涵和偏见。对于性偏好和性偏离是否能明确界定并无共识,对于性偏离是否应列入精神疾病手册成为争论不休的议题。1981年美国精神病学期刊描述性偏离是对于下述对象有强烈的性冲动:非人物体、性伴侣的羞辱或痛苦、儿童、强迫性行为。

现在开始说电影的主线。现在我们从名词定义的不同层次来解析。

1.性心理异常:异常abnormal指的是一个人的表现和多数人不同,在统计学上出现偏离。

电影从主人公Armando从街头小混混中选人花钱窥探其背面半裸的场景开始。Armando未婚,有钱的牙医,认为自己不是同性恋,但他没有常规的性伴侣和性生活。他只能靠这种猎奇偶遇的方式找寻对象,通过自慰来解决自己的性需要。中年人Armando无法接受一个正常的性关系,他只能在窥探时候得到安全感和满足。之前我了解过一个公园暴露癖的老头的情况,一个年轻人希望用爱来改变他,但经过三年,年轻人是在控制不了老头去公园暴露才能性高潮的做法,年轻人离开了老头。

2. 依恋丧失:影片开始穿插他去寻找自己父亲的镜头。几次,他去找到一个白发老爷爷,他只能在旁边跟随着去看,对方却从没有认出或搭理他。Armando的渴求的眼神非常明确。所以他恨不接受自己的父亲。

3. 幻想式的依恋关系:中年人Armando还是希望自己能有正常的亲密关系的。所以他在不断地挽留每个街头男孩。而街头男孩Elder对他的侮辱和攻击及抢劫,未能让中年人Armando感到害怕,他反而想持续地用钱和挽救去联结街头男孩Elder。但几次努力几乎是没有任何的效果。街头男孩Elder还是只想搜刮中年人Armando钱财的野兽。最后一次在中年人Armando把被殴斗打昏死的街头男孩Elder精心地治愈后,街头男孩Elder还是本性不改。中年人Armando使出了最具改变人大脑神经通路的招数:自残,用刀割自己的大腿两道。当场让街头男孩Elder死心塌地地爱上了他,成为了一条驯服的家畜。

4. 父子般的同性恋关系:两个人有相同点,都是被父亲遗弃。少爱上老是因为得到了关怀和依赖;老找少一是为了玩弄,二是怜悯过去受伤的幼小自己。两个人在开始时候对同性恋都是排斥的。但通过创伤互舔的方式焊接成功后,都彼此爱上了对方。街头男孩Elder被周围的人认定为是个同性恋后,失去了过去的一切社会关系:女友和孩子、街头朋友圈。街头男孩Elder却愿意成为中产Armando的爱人,幻想着可以过上中产阶级的小资高雅生活。街头男孩Elder带着中年人Armando见过自己的母亲后,想吻中年人Armando却被拒绝。街头男孩Elder希望可以和中年人Armando白头到老过上小资生活,但他却没法了解一个性心理异常的人的心思是什么样的。同性恋关系本身没有任何的问题,问题出在了中年人Armando的性心理上。

5. 性心理障碍:障碍disorder则是指功能性的,一个人无法完成并维系长久的正常的性生活。

中年人Armando没有接受一个舒适的亲密关系的能力,性行为也出现了障碍,在驯服了Elder后,他反而在一直拒绝Elder想要亲密的想法,让Elder非常困惑。

6. 性心理变态:变态perversion是指当事人的行为失去情感基础,对他人冷漠残忍。

Armando对年轻人Elder表达出:“我希望自己的父亲已经死了”想法。街头男孩Elder没有意识到中年人Armando的性心理异常可以对自己操控的可怕之处。Elder毕竟不是精神科医师,无法判断Armando被性心理障碍伪装后的潜在动机。街头男孩Elder的仅有能力就是像他父亲一样仗义地去帮朋友杀人。中年人Armando提到了希望自己的父亲死后,街头男孩Elder得到了中年人Armando的默许,持枪杀死了中年人Armando的父亲。他以为帮助Armando杀死父亲后,他就能得到Armando的爱。所以他替中年人Armando杀死了其父后,两个人似乎在心理上都得到满足,回归到了彼此的性吸引,两个人终于合二为一,圆房成功。但中年人Armando却接受不了这来之不易的性福生活,他肯定是不能平和地接受后果,也许他也想到了法律层面的危险,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他马上报警甩掉了这个“包袱”。

结论就是:此片是一个性心理异常/障碍/变态的案例。但其中人的同性恋关系并不是重点。也没有证据说中年人Armando是因为受到了父亲性侵才变成同性恋,遗传和性侵都不是同性恋的成因。但幼年受到创伤会形成依恋障碍,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行为出现各样的暴力特征;而两个人都有同性恋倾向,经过探索和磨合就要归于正道却被性心理障碍强大的破坏力给一刀斩断了。

 短评

非常隐忍的大叔(拉丁版的梁朝伟!眼睛都这么会说话)负担起了整部隐忍的影片(好喜欢电影的节奏)。大量留白的叙事方式真是太有意思了,影片外的世界无限大。摄影和剪辑港真美到惊人!之后发现同性恋群体常常成为人性探微的一个有效切口。

5分钟前
  • Monochrome.🌈
  • 力荐

看起来颇像两年前的《东欧少年》,但明显比后者要好。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和少年间张力十足的情感拉锯战,试图探讨男性性心理的主题,并将视角投射到“父亲的缺失”对男性成长所造成的阴影上。定焦镜头用得赞,色调画面也极美。(补:看时,主演坐身旁,和小鲜肉握手了呢,没想到就金狮了,醉。)

7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谁是送上门的待宰羔羊,谁又是披着羊皮食肉的狼。捕食者在街头寻觅到猎物,用刀把自己割伤。猎物让自己赤裸,却忘记把对方脱光。一场聚焦在老少男人间的情感拉锯,温情而冷酷,你以为这叫感情,其实是父权的嫁接。镜头隐忍克制,故事简洁流畅。少年斗得酣畅,爱得痴狂,用三颗子弹,踉跄跌入情感的网。

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帕索里尼式的主题,身体、思维如何被金钱、知识驯化,可以说是一次超越年龄、阶层、性向的驯化事件。形式方面非常强调视线的匹配与身体在景框中的位置,二者不断的在调整角色之间的主奴关系。结尾是无可挽回的宿命悲剧。最强力的批判。

13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最后一幕来自远处几欲动摇的注视,让他成为了男孩从此缺失的“父亲”形象

14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这也太鬼扯了,a片都比这个有逻辑

19分钟前
  • Marni
  • 很差

爱与骨气、掰弯直男的故事。别以为老了会更好,孤独终老是常态,相伴是可遇不可求的生活悬念。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同志猎艳的故事,光线和构图自成一派,多段手持摄影,以男主背影聚焦,镜头晃动,焦距有度,静谧中怀有燥郁,不安里寻求舒逸,隐忍而克制,故事并不出彩,节奏也慢半拍,然而主题却值得玩味,爱情亲情的情感交织,内里复杂,外在冷漠,结尾的大转折真是一剂毫无预警拳脚相向般的击打,人和人还能多冷漠

25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其实是关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情结。导演很会用柔和的画面和细腻的光线误导观众,各种背影镜头把情绪隐藏得很深。从“恋老症”到“东方男孩”再到“来自远方”,威尼斯究竟是有多喜欢同志老少恋~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近期看过最好一片同志电影。这明显是一个政治隐喻电影,大概这就是它捧得金狮的原因。殖民者的弃儿家里有许多美丽的东西,他代表的旧世界生活,迷倒了新世界的街头混混。可他并不想和小动物般的男孩平等的相爱。男孩替他杀死了抛弃他的父亲,他却把男孩举报了。他的真爱是父亲/旧秩序,男孩只能是猎物

32分钟前
  • dinosaurs
  • 力荐

北京电影节第一场。白先勇有几篇写老男人对少年迷恋到绝望,尤其是《DANNY BOY》很赞,老人将死,唯有吸纳少年的生猛活气,才能暂时逃避死亡威胁。这部影片清冷老年与野性少年无爱,唯有权力欲望的消涨,大量留白,多近镜特写,有一种逼视感。

36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一开始总觉Armando不值当甚至犯贱——干干净净的生活,非要被一个恶意相向的惯偷Elder钳制。但当最后一幕出现,才觉心术之重。一切谋算都能如此不动声色,要反攻,也要榨得如此干净。只是果报的出现,却并没有太让人快意,即便Elder实在难让人喜欢。

4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21年前的《爱情万岁》显然更高。

45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老爷子先后用了反间计、空城计、苦肉计、关门捉贼、欲擒故纵、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笑里藏刀、釜底抽薪、借刀杀人、美人计,对付鲜肉直男完美指南,机遇比钱难得,然而金狮早已看穿一切

47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後座力有點強。一段扭曲關係的微妙變化。一直想起最後男主Armando冷酷決定後,他靜靜躲在旁邊觀看的面容與眼睛。明明動搖有可能愛了,但敵不過早已滿目瘡痍的殘缺靈魂。

51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来自远方的第三世界导演的自我修养——如何拍一部合乎标准得奖片给欧洲电影节爸爸交上一份满意的毕业设计作品

5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放映结束后,导演上来互动,讨论要点如下:1.最后Armando为什么要告发Elder?为了摆脱他,防止感情的进一步复杂化?还是这一切最开始就早有预谋?2.父亲曾经对Armando及其家人做过什么导致其如此仇恨?可能性侵过,因此也影响了其性取向。3.南美电影共同的”父亲缺失“主题,想起了另一部《中央车站》

58分钟前
  • 上上
  • 推荐

叙事极简之后,留下一堆符号,电影节系艺术电影的标准拍法,完全的很漂亮。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场猜不透的权力游戏,身体强势与心理弱势,后劲十足。镜头很沉得住气,每一镜的长度近乎临界,注视良久,看到的都是假象。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这么抓马昆的一个故事这么故作平淡的讲 电影哪能只靠隐喻和解读来撑

1小时前
  • 考拉先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