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气盛

HD

主演:蕾切尔·薇兹,简·方达,迈克尔·凯恩,保罗·达诺,哈威·凯特尔,内芙·加切夫,埃德·斯托帕德,马达丽娜·珍娜,马克·科兹莱克,亚历克斯·麦奎因,艾米莉亚·琼斯,波佩·科比-特曲,汤姆·里皮斯基,克洛伊·皮里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年轻气盛 剧照 NO.1年轻气盛 剧照 NO.2年轻气盛 剧照 NO.3年轻气盛 剧照 NO.4年轻气盛 剧照 NO.5年轻气盛 剧照 NO.6年轻气盛 剧照 NO.13年轻气盛 剧照 NO.14年轻气盛 剧照 NO.15年轻气盛 剧照 NO.16年轻气盛 剧照 NO.17年轻气盛 剧照 NO.18年轻气盛 剧照 NO.19年轻气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始于年轻,不终于衰老

      杨三疯《年轻气盛》影评
一、
      这部电影被我选作2015年度最佳,画面优美、镜头精细、构图考究、配乐多样、个性鲜明,有很多纵观人生的思考。作为导演《绝美之城》之后作品,大家有微词也有褒奖。幸好之前并未看过导演作品,没有前后对比未必是坏事。
      电影发生在阿尔卑斯山的高级度假酒店里,很多明星、贵族和社会精英都来此地度假调养。曾经的辉煌,难挡时间杀人,阿尔比斯山的生机美景也难挡酒店里莫名的衰败氛围。导演就是用这些复杂的情感做文章,本片涉及太多内容几次着手写影评都放弃了,在看了两三遍片子,梳理几条线和各种元素后终有了些头绪。对于那些能触及内心的东西我总是想试着说点什么,硬着头皮写吧。
二、
       影片以两位年近古稀的好友指挥家费雷德和著名导演米克的不同视角来展现美如画的阿尔卑斯山旁高级度假酒店里形形色色的人们。涉猎各式各样的人群和多种多样的情感,对时间、生命、友情、亲情、家庭、婚姻、成就甚至信仰、演艺圈都有简单而深刻的探讨。整部电影的主线并不清晰,隐喻和讽刺颇多,由各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桥段组成。属于群戏,出场的每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
       虽作为多年好友和亲家,两位老人的世界观和处事方式却截然不同。米克不服老依然“精力旺盛”,并十分确定自己即将重回导演巅峰;而费雷德却心静如水甘愿平静的生活甚至拒绝授勋和指挥皇家音乐会的机会。我们可以试着简单的将影片讨论的内容总结一下,即年轻与衰老,憧憬与怀念,美丽与老去,未来和过往,活着与死亡,爱与恨,希望与恐惧……当然这些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交织融合,导演让这些时而简单时而复杂的情绪和情感触及着我们的内心。很美妙。
      影片由两条主线牵引:
      第一条是费雷德拒绝、松动、接受、最终指挥皇家音乐会的一系列心理、情感历程。实际上情感受挫的女儿对费雷德过往对待家庭、母亲和自己的方式颇有微词,女儿简单的把婚姻失败的愤恨发泄到他身上,但费雷德并没有正面教导和安慰女儿,只是安静的承受女儿的发泄,夜里静静的看着熟睡的女儿,默默的陪伴。随着女儿慢慢走出阴影,也开始慢慢理解父亲对母亲是怎样的爱,自己想要的爱是什么,从而引申出费雷德诠释事业、生活和家庭的内核。费雷德无视女王特使的邀请,对电梯里主动示好的宗教女士微微一笑,嘲笑每天打坐最终飞翔的喇嘛,教孩子改善小提琴演奏技法,独自一人用内心去感受和指挥自然界天然的交响乐,拒绝出版商出自己的传记等,都在说明费雷德愿放下过往的成就,平静的做一位老人,选择爱与希望。保持着虽不年轻但亦不衰老;虽不气盛但也非衰败的心态。
       第二条是米克依然踌躇满志的在度假酒店与年轻人筹备自己电影“遗作”的剧本,最后女主角反水,投资被砍,米克带着挫败感结束生命。米克时刻不忘自己曾经在电影界的辉煌,却早已看不懂现今的世界和电影圈。米克和人交流的方式很直白缺乏幽默感,不是教导就是教训,导致他处事方式简单粗暴。他时刻注意酒店里时常出现的妓女渴望性却无力,教训甩了费雷德女儿的儿子却受到儿子新女友的反击,给当红小生说戏和角色,怀念与各种女星的过往,坚信与简方达的坚定情感,其实他被妻子甩、有个混蛋儿子、后期的电影作品每况愈下,只能在那些视他为偶像的年轻编剧们身上刷到存在感,表面上背叛他的老牌女星(简方达饰演)实则是在挽留米克最后的尊严,但他不理解老女星的用意,最终剧组解散,米克永远逝去。米克不甘心做一名普通老人,他不承认自己已拍不出优秀电影的现实(这里我不想提陈凯歌)。幻象里草地上出现每一个被他捧红的女星,是对米克过往的告别,迷失在自己辉煌里不能全身而退的他,最终选择恨与恐惧。虽不年轻但仍气盛;虽渴望成功但畏惧失败会让人失掉尊严。
       电影副线和桥段很多。如费雷德女儿的情感历程,如当红小生如何揣摩希特勒这一角色的过程,球王马拉多纳“臃肿”的现今生活,被众人低估的环球小姐,玩体感游戏的度假酒店按摩年轻女孩(让我想起《回首愚生》里的马尾辫姑娘),那对婚姻名存实亡餐厅零交流最后去树林野战的老夫妻,那位夜晚独自坐在酒店大堂的被“母亲”陪同的年轻妓女……貌似让电影本身散乱不具体,但正是这些多种情感让酒店这个小小世界里有了复杂的情绪。
三、
       米克以为自己依然年轻气盛所以内心里看过去的辉煌很近,实则那些已离他越来越远,他渴望成功,但一次次失败让他恐惧未来,所以一步步走向死亡。这让我想起仍在NBA场上勉强为之的科比,虽坚强不服输但身体的衰老已不能支撑他继续赢得胜利,一意孤行的他再那样下去也会在球场上失去尊严,过往精彩的比赛虽历历在目但回头望时光却已很远很远,体会生命的流逝才是时间赋予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费雷德拒绝女王邀请、不出版回忆录都是不愿再荣耀加身的表现,平静的享受老年不去想念工作。这更像马刺队,邓肯、吉诺比利、帕克打着团队篮球,岁月减慢了他们的速度衰弱了他们的身体,但他们用经验用团队弥补衰老,不强求不孤行,享受岁月给予篮球的魅力,这使他们依然成为赛场上的强者。这才是对时间、生命、衰老最好的诠释,衰老不意味着失去活力。
       相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生,这些人生交织,便组成人类世界。回头看,记忆模糊,那些曾经特别为子女做的事情,长大后他们都已不再记得。巨大的努力不会换来足够的回报,这难免让人失落,但看着他们依然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就足够了,毕竟父母终将成为孩子们的回忆。
      生命中我们都曾做出过草率的决定,人们也不会提前准备好所有事情。但过错或者失败,不过是你人生的点缀,放弃一些必定得到一些,只要生命继续就要憧憬未来。年轻时荷尔蒙迸发和无数女明星睡过是生活,老年时面对赤裸的环球小姐插科打诨也是种生活,奇怪的是这截然不同的生活随着时间和生命的蔓延都发生在同一个人的人生里。
      任何一种情感都不会被生命忽视,年老时你怀念的曾经,正是年轻时他憧憬的未来。放下即是拿起,打坐亦是起飞。未来很近,因为憧憬;过去很远,因为怀念。
      始于年轻,不终于衰老。

 2 ) 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太高估情感了,Mick ——《Youth》中的艺术家与现代艺术

20世纪的艺术家们已经老去。保罗·索伦蒂诺2015年的电影作品《Youth》呈现了两位老年艺术家朋友:作曲家Fred和电影导演Mick的在假期疗养院的闲言碎语——艺术的与生活的。Fred是一位当代新古典作曲家、指挥,与斯特拉文斯基交好,退休后不再出任指挥,而是“照常过日子”;Mick视电影为生命,还在一直进行拍摄,虽然被其好友影星布兰达斥责为最近三部电影“都是屎”。

两个好友间一个核心的讨论在于艺术创作中“情感”的位置。
Mick: Your music convey surprising non-word emotions
Fred: Emotions could be over-rated too, Mick.

“有时候我们就是太高估情感了”,作曲家Fred平静与冷漠的个人性格或许在某些方面映照了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态度。在瑞士的雪山之间,透过弥散的雪粒射下的光线中,Fred在那有些不真实的木头瞭望台上坦言,“Ultimately, I never like life well enough.”

但Fred绝不是划分了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并站在理性的一边。音乐作为非表征性艺术的纯粹性给予了他一个坚实的根基:“Music is the only thing I understand. Because you don’t need words or experience to understand it.”

承认了音乐之音乐性作为根基,Fred可以区分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因为艺术的纯粹性使得它必然不能承担生活的全部——它甚至与生活是脱离的;对艺术的热情这也使得他对生活本身的喜爱并不强烈。在routine和art之间,一条清晰的界限被划分。但Mick并不承认这种纯粹的“艺术”,以及这种纯粹对于承担他生命意义的作用。在他看来,生命与艺术,都基于同一个根基——情感。

“Not me. I don’t ‘ do routine’ … You know what I’m going to do, Fred? I’m going to start, um, another film. You said emotions were over-rated——that’s bullshit. Emotions is all we’ve got.”他激动的陈述,随后颤抖着走到阳台上,登上护栏,跳下去。

情感、激情、情绪……在20世纪的艺术中一度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与之相关却有微妙对立的是“绝对音乐”在19世纪末的提出。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驳斥了当时通行的将音乐作为“表现情感的艺术”的浪漫主义观点,而坚持音乐绝无自身之外的人和目的,包括表达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它没有其他指涉,而只是因为其本身便是自然设置入人之精神的“自然法则”。疗养中的Fred在瑞士的山间石头上坐定,指挥牛群,不同音高的牛铃在他的指挥下组合成各种节奏与和声。这种浪漫主义的场景设定背后便是这样的信念:音乐家并非仅仅在个人情感之中创作,通过共情唤起其他人的情感;他更像是在对被先天赋予给人的“自然法则”的发现中获得那种创作的狂喜。

有趣的是,在艺术的独立与自觉方面,“一切艺术都应该趋向音乐”的口号下,被汉斯立克所拒斥的“情感”又被现代艺术拉回核心位置。音乐一方面是完全非表征性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最能表达一种原初的生命力与激情的。尼采将酒神精神视作音乐的源泉,音乐是以一种完全无形的形式出现的,而它的非表征性是因为它是更加根本的生命意志的直接呈现。如此,“自然法则”似乎又与原初的情感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延续这种整体的情感观念,克罗齐便将美与心灵的形式直接对应于直觉,而“直觉只能来自于情感”:在心灵的原初性上,情感绝非在理性与知性之外,而是一种整一性的全体。Mick认定“我们除了情感之外再无其他”,在审美上“人要么就是好看,要么就是丑陋”的直观,对于“一辈子只读过两本书还有一本是枪手代写的自传”“忘恩负义的小人、白痴”但却具有极高直觉、对生活本身具有真正情感的女演员Brenda的推崇都展现出这样的态度。Mick所承认的是一种对生命整体的直觉,而它就直接且仅仅表现于人的情感当中。

Fred与Mick在艺术观念上的分歧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Mick的世界由情感构成。拍摄电影是他把握、研究、呈现这些情感的唯一途径。于是他必须拍摄,不停的拍摄,这本身就是他的生活的全部。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为何会选择电影作为他的艺术形式——纵使也有非叙事化的作品,它大体总还是要在情节中直接触碰并点燃那些情感,作为人对他的存在发出的最真挚的情感。当他不再能够拍摄,当他的“事业”不再,他的生活也便无法进行下去。这或许也呼应了罗斯科的自杀。而Fred,令人惊奇的,当他发现了妻子的死亡后,却同意为女王指挥其为身为歌唱家的妻子创作的《简单乐章》——这是他之前坚决抵抗的:“只要我活着一天,她(Fred的妻子)就是这些曲子的唯一演唱者。”而影片结尾,Fred却站立在皇家音乐厅,表情平静的指挥着这首曲子,尽管他的内心充满波澜。面对所珍视者的丧失,两位艺术家的不同态度具有某种暧昧的象征意味:或许情感,以及以情感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无法真正在艺术的历史中存续下去;而纯粹的艺术本身,无论艺术家与世界如何变化,都会在人类文明的巅峰闪耀。——当然,这背后依然暗含着一个难以明示的问题:对于真正追求作为生命之整一性的情感者,或许艺术也并无必要作为一个外在对象存续——艺术家本身的生命与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艺术精神所在。

 3 ) 以轻盈对抗死亡之重

《年轻气盛》是一部关于减轻重量、跃升轻盈的作品。导演保罗·索伦蒂诺今年45岁,却接连拍摄了两部老年主题的电影,这并不奇怪,因为无论处于哪一个时间点上,我们永远受到来自生与死两端的牵引;就像一块毛巾似的,一端浸在红色的颜料桶,另一端浸没在蓝色的颜料桶里,两种颜料同时沾染着我们;我们被(向上的)生之引力与(向下的)死之引力拉扯得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在每一个片刻里。

衰老是肉体在渐渐下沉。起先我们漂浮在羊水之中,随后被人倒提在手上、享受离地的怀抱,然后我们及地走路,开始被地心引力拽引向下;银线似的皱纹慢慢冒出;接着肉体的疾病浮现,那些出现问题的部分像是石化了,身体变得更沉,越发无法承受引力之重;直到泥土覆盖到脚背、膝盖、脖子,乃至头顶,最终,一块仅仅书写着名字与日期的石头取代了我们的肉体在地面之上的位置。

追随衰老的进程,死亡越来越频繁地逼迫我们与它直视。影片中的老导演米克对死亡感到恐惧,于是他长年畏缩在电影创作的行为里,因为稳固住这种创作形式的惯性(原样复制他年轻时的行为),能够使他回避死亡正在逼近的事实。哪怕灵感早已枯竭,他仍然紧拽着形式不放,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丧失其核心魅力,而沦为“遗作”这般名词概念。当泡影破灭,他第一次直面自己的真实状态:几乎近到能够端详死亡之脸的肌理。无法回头跨入日常生活之流,他便只能屈从于死之引力,一头向下坠落在地。

与坠落的米克相照应的,是向上飞升的喇嘛:他飞升的肉体直接抵消了向下的死之引力。《绝美之城》的修女、《年轻气盛》的喇嘛,对圣人角色的刻画,显示了导演的宗教兴趣与倾向。这些着墨不多的形象却仿佛为密不透风的电影凿出一个窗口,将一副来自无限外部的永恒图景,投射进我们视线可及的有限之内。这些反世俗性的形象,仿佛在电影里在诉说着:宗教所拥有的轻盈品质,或许是唯一能够与死之沉重绝对抗衡的东西。

宗教的轻盈,可以是佛教的“空”,道教的“道”,基督教的“神”,是瑜伽行者的灵修体验,或者任何宗教派别的达成。然而,只要我们尚处于世俗的轮回,宗教所描绘的一切,它所指涉的“神”,对我们而言更像是一种象征,仅能将其定形在一种不确定之中。毕竟,真正的宗教是在无言中的切身体会,而能够被言说的那部分所谓宗教,仅仅是语言概念的碎片。虽然并非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宗教信仰,然而,对轻盈的诉求始终在意识里牵引着人类。就某种程度而言,对轻盈的向往就是一种具宗教性的行为。

在最终且最绝对的死亡真正到达之前,它早就以各种负面信号的形式出现,召引我们堕入暗面。幸而,轻盈向上的生之引力也以同样的方式出现,它们是帮助我们上行的台阶,哪怕是在死亡远未真正到来但已隐形兆临的那些时刻。遭遇丈夫出轨的莱娜,在浴室绝望大哭,一种形式的溃败加速了生命的重负,但最后当她顺从自己的真实与自由时,与她坠入热恋的恰是一位登山者,能够引领她身体悬浮至高处。

在电影海报的场景中,米克与弗雷德处于画面下方,而他们的视线是向上的,注视着走入泳池的丰美肉体;衰老的肉身是无法摆脱的重,而灵魂将追随视线向上,漂浮到空中。当人们单纯地顺从于美的吸引,那一片刻是轻盈的。

青春是轻盈——年“轻”。影片中,年轻的女按摩师仅有的台词是在表达:“我总是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语言、身份、作品,为人们托扶住渐渐下沉的肉身;当一个人感到虚弱与匮乏,他需要借助于形式来反照出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将为形式所累。青春不曾感到匮乏。虽然同样受制于死亡的牵引,但是青春本身所具有的轻盈,足够它结构出一个以“我”为核心的力场。依靠着这一股向心力,青春划着圆润的圈,漫出涟漪不断。无论是指尖的舞蹈(按摩),还是独自扭动在房间,或者无所事事的,她总是轻盈地荡漾在自我的舞蹈里。

片中刻画了很多人们在水池里漂浮、沉醉的状态。紧缩的灵魂舒展开来;战栗渐息,畏惧不再,欲念蛰伏。当思想归零、灵魂放空,肉体轻盈地漂浮在波浪里,回归母体。

与米克执着于“遗作”不同,弗雷德对待外界的态度是“忘了我”。他抛却作曲家的身份负担,而始终粘连在实质之上:仅仅通过一片捏在手里摩擦的糖纸,就可以重温音乐对于他来说那私密无言的美。生活在真实里,对美的敏锐度最大化时,便能通过某种捷径,随时捕捉到空气中那些轻盈漂浮着的美。

电影的末尾,当弗雷德获得了健康的体检报告,他才意识到之前所有对身体疾病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而与此同时,医生说道:“就算现在没有问题,以后也会慢慢有了”。死亡的确是无法摆脱的重负,人们却善于成为它的帮凶:揣摩臆测着死亡的脸,丰满它的形象,反过来将自己恐吓。

当肉身变得沉重,汲取轻盈的行为将变得越来越艰难,但只要尚未被死亡完全覆盖,我们终究能够将干枯的手指伸探进时间的细缝,扣掘出一切些微的可能。

 4 ) 走出魔山


几乎可以肯定索伦蒂诺是《魔山》的读者,不仅因为这部名为《Youth》(私以为译作“青春”比“年轻气盛”更为贴切)的新作和《魔山》一样,大部分情节发生在瑞士达沃斯的一家疗养院/酒店中,更因为这部电影探讨的正是托马斯·曼小说中的核心话题:时间。影片用两个小时的镜头语言,让时间、艺术、音乐、生活、爱与性、欲望和恐惧等大量复杂的主题在瑞士旖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化的酒店间穿梭流泻,即便其中一些主题只是点到为止(如“欲望和恐惧”,仿佛贯穿全片,实际上只通过保罗·达诺扮演的演员提及过一次),却与其它主题浑然一体,不赘述也罢,如果有心,倒可以此为关键,切入电影文本的又一意义层次。观此片,真有几分读战前欧洲知识分子小说的感觉。

《魔山》或许是《青春》的源文本之一,倘若如此,后者应是对曼氏小说内容和结构的一种有意为之的背离(Kontrafaktur)。《魔山》的主角汉斯·卡斯托普上山去疗养院探望表哥,原本打算只住三周,却被断定得了肺病,一住就住了七年,最后因为一战爆发,不得已离开疗养院从军,(十有八九)死在战场上。也就是说,《魔山》讲述的是一个青年从生到死的过程,《青春》的主角弗雷德·巴灵格则是一个获得了新生的老年人。不过两个作品的“时间观”是相似的。《魔山》提出,疗养院中闲散的时间过得既快又慢。慢,是因为修养的生活空洞单调,让一瞬或一个钟头无止境地延伸,变得“长而无聊”(德语的Langeweile真是个很贴切的词);这是时间流的微观,如果宏观人的一生,那些空洞单调的时间段就可以被病态地压缩甚至化为乌有,因为它们没有“充实着自己”的内容,是空虚无用的。因此,卡斯托普下山时年仅31岁,却变得毫无生命力,仿佛一个已经度过了一生的老朽,同时,他在山上的三周延伸成七年,无数岁月翻页间就过去了,花了七年的时间也没做好下山的准备,七年因为空洞而缺乏分量。

《青春》的主角弗雷德·巴灵格是个音乐家,自称自己“只懂得音乐”,从不热爱也不了解生活。可以这样说,弗雷德活在音乐和艺术里,他用音乐取代了生活,一生中的无数次恋情都是“试验”——对他最不屑的情感的试验,在试验室中制造出来的情感中捕捉音乐创作所必需的灵感,让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人生变得虚假而玩世不恭,弹指一挥间,昔日惴惴不安地追求年轻貌美的女高音的青年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一心念念不忘的仍然只有未成为作曲家前那两次羞涩的恋情。其间的人生呢?大概都被弗雷德自己折叠在所创作的一首首乐曲中了吧。《魔山》对音乐也有一段有意思的探究:音乐可以让几个钟头变得充实而有益,“它把时间分成一段一段,分别将它们填满,使里面总算有了点什么[...]眼下这支不起眼的普通曲子大约要奏七分钟,不是吗?这七分钟可就自成一体,有开端,有结束;它们将自己显露出来,避免了不知不觉就消失在永远一个样子流逝的时间里。”另一方面,音乐虽然看似赋予了空虚的时间段内容和意义,可这种内容和意义同样是不实际的、镜花水月一般的,因听音乐而体味到的情感波动,可以说是被作曲者和演奏者的情感波动诱拐,从而沉陷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感性漩涡中,被麻痹和催眠,被阻碍了行动和进步。

所以尼采认为,好的音乐“具有一个种族的而非一个人的精巧”(《瓦格纳事件》)。弗雷德的《简单乐章》无疑是”个人的精巧“,他不允许别的女高音歌唱家演唱这首曲子,因为它不是为了表演给大众而创作的,它是一个日记一样的作品,由自己写给自己,作者和梅兰妮那段有头无尾的爱情被承载于这段乐章之上,被密封在时间的罐头中。这样的作品,很容易用它那纤巧的美丽音色和浓郁的情绪旋流诱导听众,可是听众无法也不应该解密它承载的全部信息,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藐视”听众的作品,弗雷德是一个“藐视”听众的自私艺术家。作曲家在脱离听众的同时脱离生活,他那封存在一段段乐曲中的岁月被折叠了,不留痕迹地过去了,在放纵的情欲和匮乏的情感之间轻捷地飞过。弗雷德活到了八十多岁,却仍然未经真正人生,他也不知自己为何就到了暮年(电影用不知自己“怎么降落到这里”的跳伞者做了比喻)。

离开酒店前,医生对弗雷德的一番话颇有意味:作曲家身强体壮,连他一直担心的前列腺也毫无问题;但是从此以后他的身体将慢慢地出状况了。弗雷德即将离开疗养酒店所代表的空虚,走进生活,将他那些封闭和自私的乐曲开放给听众——单独献给自己和梅兰妮的《简单乐章》会由另一位女高音诠释,献给女王和她的丈夫,从而获得了超越自身的新含义,迈出走向大众艺术第一步。而对于作曲家自己来说,这首年轻时写下的乐曲也不再仅仅维系着新婚燕尔的当年甜蜜,更兼之了岁月忽已晚的深沉和不舍,弗雷德人生中不多的几段感情之一,总算可以圆满终结。

酒店外面的“青春”,可以指大千世界蓬勃的生命力,但也可以指弗雷德自己的第二个青春:他在女儿的斥责中感悟到自己从未生活过,又在为艺术而自杀的老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决心离开空虚的净土,开始一段全新的、真正的人生。思君令人老,此后大概真的要走向衰老了吧。

 5 ) 论页面图片的重要性

我果然是年轻,被影评图片吸引过来了,我相信也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被年轻性感的身材吸引来了,我以为是讲年轻人的爱,但实际正相反,更没想到是一部很好的影片,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茫茫雪山,自然景色的静谧优美,真的让人既感受到自然之美,看到老人松弛的皮肤,满脸的皱纹,老年斑的鲜明对比,赞叹着真的会很恐惧衰老,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耄耋老人形成了视觉冲击,影片叫年轻气盛,其实是从老年角度来探讨关乎生命、过去、未来、性、孤独,效果好的惊人。

 6 ) 《年轻气盛》:一群不年轻的家伙教给我们的人生八大苦

《年轻气盛》:一群不年轻的家伙教给我们的人生八大苦
文/葵子酱
这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
片名叫做《YOUTH》,年轻气盛——主角却是两个老头儿,和一个中年女人。
 <图片1>
或者说,这片没有主角,是一部不太典型的群像戏,并且大咖云集。
第一眼看到海报的时候,我天真地以为这是一部香艳的情色片,于是迅速把它排进了我的观影日程。
 
当我看了十分钟,我就知道,我被海报骗了。
而这个谎言,如此美好。
里面的风景美得令人窒息,对话绵长幽深,让人想一直就这么听他们絮絮叨叨下去。
 <图片2>
人生八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
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是一苦的缩影,却又相互重合。

YOUTH
这不是甜蜜的青春,这是回望的青春。

 

Fred的烦恼:爱别离。
对妻子的思念汹涌如潮水,淹没了威尼斯城。
“这首歌,只有我逝去的妻子能唱。”
第一个老头儿叫Fred,许多人会非常眼熟他。
 

他最近一次出现在大荧幕上是在《王牌特工》里,扮演Arthur。不过,这个老爷爷出演过很多作品,随手一截,是这样的。
 

Anyway,是个很棒的老爷爷。
Fred在电影中是个已经退休的指挥大师,甫一开场,就有一个号称英国女王特使的光头前来拜访他,啰啰嗦嗦一大堆,大意是,大师啊,您行行好吧,我们女王大人指定了要你指挥,还要给你授爵位呢,您随便制定哪个女高音我们都能给您弄来!天涯海角!海角天涯!
然而大师很淡定地说,你走吧,我这朵高岭之花不是你能摘的。(误)
 

大师表示,我现在都退休了,不想再掺和这些事了,只想在这儿安心玩耍,安度晚年。
Fred每天被女儿安排做各种疗养,被不同的人按压揉搓……
 

Mick的烦恼:求不得。
他每天都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直到生命的尽头。
第二个老头儿叫Mick,在片中的设定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电影导演。
 

Mick跟Fred住在一个大院儿里,每天跟一堆年轻编剧们混在一起,商讨新剧本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对话里总是穿插着莫名其妙的句子——为了用作ending。
 

Mick的团队里有一对小年轻,某日还为了争论“灵感是突然迸发还是日积月累”而吵了起来。
嗯……有什么好争的,这难道不是一个多选题吗?别以为你说的高深我就听不懂了。
 
Fred和Mick大概是一对“从年少轻狂共同走到年老色衰”的基友,两人之间有非常深厚的友谊,深厚到每天都要互相报备:“朋友,你今天尿了几滴尿?”
 

除了这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之外,他俩还爱玩一个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就是每天坐在餐厅里观察那些老年夫妻一顿饭的时间里会不会说话。

通常,Fred持否定态度,Mick则永远保有希望。
每猜对一次,赢家可得50美分。
这里看似有一个哲学命题,那就是:再炙热的感情,历经时间洗涤,都会变得平淡无味,以沉默的姿态走完全程。
观众几乎要为Fred大师的透彻和睿智鼓掌。
事实也是如此。基本上Mick从没赢过,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跟牛一样倔,又跟向日葵一样相信美好与沟通必然存在。
终于有一天,俩老头儿又在餐厅玩这个无聊的游戏。
观察一对老夫妇,沉默地用餐。
 

Mick无奈地掏出50美分,递给Fred。
不仅证实了以上的哲学命题,居然还目睹了老太太甩她老公一耳光,事态由静转动。
似乎又要引出一个哲学命题:相看无言之后,便是相看两厌。
作为观众的我忍不住唏嘘万分,顺便感叹一句这就是生活啊。
然而,这对老基友在小树林遛弯儿的时候,好死不死又在小树林撞见了这对老夫妇——人家正背靠一棵树动次打次干得火热,老太太销魂而豪迈的叫声把森林里的小鸟都给震飞出去了。
 

两个老基友默默地躲在一棵树后观赏完全程,Fred无奈地掏出钱还给Mick。
 

唯有性是永恒的?
抑或是,再大的争吵,都可以一泡泯恩仇。
导演的小趣味,令人会心一笑。
 
这对老基友感情好,还体现在别的地方。
有一天,Fred突然发问:老米,你还记得一个叫做Gilda的妹子嘛?我有点后悔没上过她。
Mick:……
Fred:什么?!你上过她是吗!你这个骗子!你答应过我为了我的尊严不上她的!气哭!
Mick:老福,说句实话,我都不记得我有没有上过她了。时间到底对我们的记忆做了些什么?(摊手)

 Fred被这个哲学命题吸引了注意力,立刻就忘了要计较尊严的事。
嗯,这个小段子教会我们,绕开话题,不能傻逼兮兮地指着对方身后说“看!有UFO”,而需要用一个无比深沉的问题让对方产生思考。
机智的老米,你这个实力跑题,我给满分。
 
这件事让我想到,闺蜜总是会跟我探讨一些“如何嫁给靳东”、“今晚到底翻吴亦凡还是鹿晗的牌”、“努力工作真的就能睡到王凯吗”等直击灵魂的哲学问题。
很久以后,等我们七老八十,我们也能说:
“不记得当年是否嫁给靳东了,时间到底对我们的记忆做了些什么?”
“不记得那晚吴亦凡和鹿晗为我打了多久,时间到底对我们的记忆做了些什么?”
“不记得睡没睡过王凯只记得睡了很多人,时间到底对我们的记忆做了些什么?”
——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
 

Lena的烦恼:怨憎会。
丈夫出轨,婚姻破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说完两个老头儿,我们来说说开篇提到的那位中年女人。
扮演者是Rachel Weisz——
 

现任007的现任老婆,也是一朵英伦玫瑰。
她在片中饰演Fred的女儿Lena,按她自己的话说,她有两个职业,一个是父亲的女儿,一个是父亲的助理。
她父亲的基友,老米,是她的公公,虽然影片开始不久她就被老公劈腿了。
于是,Fred和Mick纷纷为她抱不平,还把这个渣男召唤过来训了一顿。渣男在两个老头儿的严刑逼供之下,说出劈腿的理由,竟然是因为小三——
 <图片16>
两个老头儿无言以对。
于是,Fred只好安慰女儿:没事,爸爸理解你。
然而,导演用一个大特写、长镜头对准Lena的脸,让她痛诉了5分钟以上对父亲的不满(这里颇有层次的演技是一个大些的赞)。大体内容就是,你丫的就只会忙工作,不关心我,不关心妈妈,别来说什么理解我,滚犊子吧。

  于是,Fred吸取教训,用另一种方式安慰女儿,告诉她,你的床上功夫也是很不错的:
 

所以,家长教育小孩的时候,最好别讲大道理,讲点通俗易懂的来认可小孩,比什么都强。


Mr.Q的烦恼:五阴炽盛
虚妄、分别、执着,追求突破,不如顺其自然。
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里应该是某个名流聚集的疗养院之类的,因为除了指挥家、导演,这里还有一个功成名就但对世人的浅显认知感到万分无奈忧伤的影帝。
影帝长这样——

 你们先记住他这张脸,变装以后吓尿你们。
影帝到这里来的目的是,接了一个新角色,来休养一下,适应角色。他对Fred说,哥演了那么多角色,而所有人都只记得哥演过的那个该死的机器人Mr.Q,全程看不见脸好吗?这根本不是对我演技的认可,我hin不开心。
 

于是影帝每天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说是在琢磨角色,其实是不知所措。
某天,他还和“环球小姐”撕了一场逼。因为对方不长眼,一上来就说:“哇!你不是Mr.Q吗!我最喜欢的机器人电影就是那一部了!”
影帝翻了个白眼,觉得这货就是来找茬的。
初登场的环球小姐长这样——
<图片21>
 你们先记住她这张不走心的脸,反转以后吓尿你们。
影帝兜兜转转,终于在一家小店里遇到了一朵解语花。
 

小萝莉不止记得他演的机器人,还记得他演的其他角色。
很多观众要问了,为什么还没揭晓影帝这次演的是什么?
前方高能——
 

竟然是元首!
影帝顶着这个妆坐在餐厅吃饭,所有可能经历过二战的老人们,一一噤若寒蝉……
 

后来,影帝拒演了,他觉得:
 

——嗯,主要是被萝莉的这句话治愈了吧。
 

生老病死
不过一刻,不过永生。
前面说到,这片大咖云集,除了以上名角,还有一个疑似由于退役太久胖成球的前·运动员(据说导演是马拉多纳的粉丝,这个角色事实上就是在写这位球星)——病。
 <图片26>
一个简·方达扮演的过气女演员Brenda(虽然满脸皱纹,但是还是好有气质好有气场),年轻时红遍全球,现在只想混口饭吃养家糊口——老。
 

捧红Brenda的导演就是Mick,按他的话说:“如果不是我当年把你从一群男人的裤裆下面扒拉出来,你还不知道在哪儿讨饭呢!”
对此Brenda表示,你怎么就知道我不喜欢在他们裤裆下面呆着呢?

 高贵的,低贱的,光芒四射的,黯然失色的,这些都是人生,都是选择。
电影里非常震撼的一幕——


Mick看到了他电影里所有的女主角,她们絮絮叨叨,说着那些他耳熟能详的台词歇斯底里的、家长里短的、沉默寡言的……他拍了一辈子女性视角的电影,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懂女性。
 

最后,他在Fred的注视下跳下了窗台——死。
还记得前面那位糟心的环球小姐吗?这是她光芒四射的样子。

 Fred和Mick在澡堂子里遇到她时,直言:“我们在欣赏生命中最后一道美景。”
我想,就让她代表“生”吧——新生、重生、生生不息的美丽与福祉。
 

像那个最终漂浮起来的僧侣一样,象征着希冀与无限可能。

 很喜欢导演对过去与未来的阐释——


YOUTH
这不是年轻气盛,这是青春不再。

 短评

电影院赞爆了。是那种你看过一遍,觉得还可以再看上一遍的电影——无论是为了电影形式上的美,还是音乐旋律的美,无论远看还是近看。老套的人生命题,却讲得新颖且潮,从音乐、电影导演、编剧、表演乃至爱情、婚姻、生命都提出了看法(尽管有些观点挺教化世人的),但我选择无视它的缺陷。

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这样一个轻松漂亮的故事,在现实的残酷与幽默和荒诞中流淌着生命的美与哲,诗意与建筑,生命是想象的世界,虚构的短篇,无为与万物,圆融无间。

4分钟前
  • 薾苨
  • 力荐

配乐画面依然无比美妙,欧洲电影之光啊。比上一部《绝美之城》还要脑洞大开,然而叙事和格局都更小了,不够大气,总体也弱。估计会有一堆人说生涩难懂不好看,没关系,导演本身也不是打算拍给所有人看的。

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一点非常非常高级的......艺术鸡汤,花了大力气整出小觉悟,活在费里尼的阴影下真是惨呐

6分钟前
  • 外外
  • 还行

八部半(导演、疗养院、拍不出片),年轻气盛(音乐家/导演、度假酒店、拍不出片)

7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基本上就是前作《绝美之城》的姊妹篇,而且还不如前作,碍于这个关于年轻与衰老,恐惧与渴望,情感与音乐的主题算不上深刻,好在导演的匠气还在,匠气十足的剧本加上美学风格,就算片子这回拍的再怎么山寨费里尼,索伦蒂诺这套作者化的风格依旧可以很打动很多人。★★★☆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电影不错,妓女演员很漂亮,有感觉。关于老年,不太好拍,很多人没注意到,这种电影如果拍好了就是对年轻年老亲人朋友总之自己一生的觉悟,如果拍不好,就是对年轻和生命的贪婪。

13分钟前
  • 子哉
  • 力荐

索伦蒂诺美学,站位、构图及肢体动作也是苛刻,总体感觉却依然生活化,剧情也好理解,容易带入情感。一切都近在眼前的青春与一切都遥远的老年的反复对比呈现,梦幻与现实的交织,衔接与表现都气定神闲。其实片子没有刻意去区别年老与年少,他们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切磋互相作用。[B]

18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看完突然明白一些事,艺术,你比如电影,年轻时你是凭直觉去喜欢,当你决心投身其中,你想学的尽量像它们,像那些你喜欢的,好的,再那之后很久,你才会慢慢明白当初和现在你喜欢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之后,属于你自己的创作也许才真正开始。道理跟炒菜做饭是一样的。

21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上次是罗马,这次是阿尔卑斯山,调子却出奇地一致。没有什么比艺术家回溯自我更能表达对人生的嗟叹了。这种氛围,很容易就浸入,沉迷,然后,也想去欧洲逛一逛。

22分钟前
  • Bejdlxl
  • 推荐

4.5 一改索伦蒂诺上一部的绝美之城的节奏问题,这次整部电影铺的很均匀,同时因为这种均匀也削弱了整部电影的力量和气质。当然,意大利导演讲故事依旧能讲出一种特属意大利民间传奇的幽默。男人与女人,音乐家与导演,人生吧,也终究是一场旅行,爱和幽默是手里拿着的行李箱和头上戴着的帽子。

23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索伦蒂诺的构图依然绝美,只是剧本有种筋疲力尽的感觉。没有时间的重量,只有青春和苍老之间的浮光掠影,这样的电影比较适合在养老院看~(两个絮絮叨叨的老头直接去扯证吧...)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年轻时看什么都很近,那是未来。年老时看什么都很远,那就是过去。”

2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想到自己老了也不可能住到这么好的地方缅怀青春和人生,不禁伤感了起来。

33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已不行,被一种莫虚无的做作形式感限制

37分钟前
  • XU
  • 较差

成长是污泥,爱情是不染。死亡是解脱,老去是惩罚。

40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理智的人没有品位可言。

42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好棒的卡司,好棒的演技,但是看过了费老师再来看这个真是平庸啊……某些笑话还挺好笑的,但是大多数时候说教意味浓重,而且确实不够简洁。所谓高潮段落全部女主角现身草坪那场戏能更low一点吗?(我猜这个是[深喉]那个导演的梗)一看这位老兄就是个拍烂片的……

4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索伦蒂诺会把一个大主题分成几个分支主题。年老由心而生:失去了感知的能力(妻子与按摩师女孩对比);喜欢怀念旧事但不拆穿;摆出一副“你不懂”的姿态轻视年轻人,却被“年轻”本身所打动。马克思-集体主义-婚姻的隐喻。年轻具有弹性(女儿与登山者),两位老人最后都站了起来。黑色幽默讽刺十分精彩

48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到处都是随意却又标志性的典型导演签名。每个细节都有解读的空间。非常有意思。

49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