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HD

主演:桑德里娜·博内尔,马蒂·维拉龙嘉,安托万·迪莱里,吉勒·科昂,阿尔梅尔,法布里斯·科尔森,夏尔·热拉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最后一课 剧照 NO.1最后一课 剧照 NO.2最后一课 剧照 NO.3最后一课 剧照 NO.4最后一课 剧照 NO.5最后一课 剧照 NO.6最后一课 剧照 NO.13最后一课 剧照 NO.14最后一课 剧照 NO.15最后一课 剧照 NO.16最后一课 剧照 NO.17最后一课 剧照 NO.18最后一课 剧照 NO.19最后一课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如何面对死亡

在初春时,朋友圈被一部BBC的纪录片刷了屏,那就是《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 》( How to die: Simon’s Choice)。
片中的主人公,57岁的西蒙·宾纳(Simon Binner)在2015年1月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后,选择以安乐死(Assisted dying)的方式结束生命。伴随着与妻子黛比的多次冲突和亲朋好友的温情陪伴,西蒙与病魔展开了近10个月的抗争,在病情恶化之后前往瑞士的一家机构进行了安乐死。
除了涉及到法律、道德等层面的重重困局,西蒙更要面对母亲、妻子、女儿的死别。眼睁睁地看着爱的人就这么离开,决不是一种好的体验。但家人渐渐的接受了,是因为这是西蒙的选择,他自己真心的选择。他想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他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的一部法国影片《最后一课 》(La dernière leçon ),根据真实故事《那就10月17日吧!》改编,同样是讲述了人面对死亡的选择。
一向乐观的玛德莲在92岁的生日宴会上宣布,已经决定好自己的“大限之日”,要在三个月后为尊严而死。因为自己逐渐衰老,哪怕只是一件冬衣外套的重量,年迈的她也无法承受。她希望自己能选择生命善终、有尊严地死去,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不想死在医院的病床上,并期望家人们可以做好没有她的心理准备。
 然而,她的女儿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决定,家族聚会不欢而散。
这部电影改编自法国前总理利昂内尔·若斯潘母亲蜜海儿·若斯潘的真实经历。蜜海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社会运动者,还是ADMD(争取死亡尊严权利协会)的成员。在她92岁生日派对上,她把所有的人找来,告诉大家说,我决定了我自己的大限之日哪一天要走,她把这一天定在了10月17日。
一双儿女中,儿子皮始终激烈反对,女儿黛安与外孙一开始也难以接受,唯有年幼的小孙女能够象谈论一颗糖果一样谈论死亡,可见对死亡的恐惧是慢慢在心中成长的。聚会后,可当黛走进母亲的生活,她逐渐理解了母亲的决定,慢慢了解了母亲的想法,渐渐接受了她的决定,并且支持和协助了母亲美好地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最终子女们温暖地陪她走过人生道路的最后一段。
玛德莲直到死前都对生命怀抱着热情、智慧与尊严,用生命换回一些尊严,拥有对自己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利。这是她给子女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告诉孩子只要你正视死亡,它也可以平静、安宁与美好的。
生老病死在中国是家庭中的大事,但面对死亡时我们却不那么从容。多数人都是在第一次经历与至亲至爱的人的生离死别的时候才开始思考生死这个人生大命题。
当我们的生命走到最后时刻,你感觉到身体一直在衰竭,你活着是因为惧怕死亡吗?如果能有尊严的选择死亡的方式,你愿意无惧的面对吗?
对于面对死亡的人,拥有自己的选择权是他们追求的。对于健康活着的人,温情的陪伴着他们,是不是我们更好的选择呢?
我们一直关心生命的长度,可是何曾想过质量?国人面对生死的态度缺乏勇气和理性,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有思辨习惯的民族。

 2 ) 这个题材不适合拍成电影

死亡一直是一个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说它是个哲学问题,是因为在最终的结果上,它实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追求平等的理想,人即使不能生而平等,但是却可以死而平等。同时,这自然也引发出一个人生虚无主义的问题,人生如戏,总要谢幕,总要清零。作为宗教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死亡,大部分的宗教就都不存在了,如果没有对死后审判的恐惧,又会有多少善男信女去磕头烧香、信神信鬼。 死亡当然还是一个生态问题,通过生命个体的死亡,可以释放出一部分生态位,而新生命的产生,特别是通过有罪的有性生殖,可以产生变异,进而为进化创造机会。 但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死亡首先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甚至生命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计划生育,又特别讲究孝道…… 然而,作为电影,却不是一部好电影。电影是用镜头说话,而这个题目是用来闭着眼睛思考的,不是用来观看的。影片中的老太太也演的不到位,没有演出那种土埋脖子老棺材瓤子的样子。

 3 ) 再见我的爱

所有人与人的关系,最后一定是生死两隔。但只有在“最后”,提到“最后”的时候,人们才格外珍惜,格外不舍。在意的人,不要轻易说再见。正正式式的“再见”,往往就是再也不见

真要再也不见,那就确定不会在意。(但有意思的是,不在意的多了,在意的也不多了。即便保住几个在意的,这几个也往往不是人为可控的)

想要再见面,就要维系爱。而维系爱,是要糊涂一点的。 因为道理太多,对立的道理也太多,辩驳不清的道理也太多

爱是妥协的成全。虽然无法理解,不能接受,但还选择改变自己。爱是情不情愿地,都呈现一个折中的结果

 4 ) 每个人的必修课

死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终极一课,提前思考和接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最后一道墙,因此我们才会不舍他们的离去,仿佛他们是就是我们的盾牌和城堡。

在还能自理的时候就决定好何时有尊严地离去,可能是老年人对自己最大的自由,活的时候自由且快乐,就是父母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对一个人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自己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包括怎么生和何时死。

 5 ) 好看

片中的主人公,57岁的西蒙·宾纳(Simon Binner)在2015年1月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后,选择以安乐死(Assisted dying)的方式结束生命。伴随着与妻子黛比的多次冲突和亲朋好友的温情陪伴,西蒙与病魔展开了近10个月的抗争,在病情恶化之后前往瑞士的一家机构进行了安乐死。 除了涉及到法律、道德等层面的重重困局,西蒙更要面对母亲、妻子、女儿的死别。眼睁睁地看着爱的人就这么离开,决不是一种好的体验。但家人渐渐的接受了,是因为这是西蒙的选择,他自己真心的选择。他想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他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的一部法国影片《最后一课 》(La dernière leçon ),根据真实故事《那就10月17日吧!》改编,同样是讲述了人面对死亡的选择。

 6 ) 最后一课

影片讲述了年迈的母亲在意识到自己身体逐渐不能自理后,强烈的自尊心使老人不愿在病床上痛苦的离去,而是由自己来决定何时体面、有尊严而又美丽地离开。可想而知,老人家人最初强烈反对,但在感受到老人活着内心的痛苦后,家人也逐渐理解,特别是女儿,并在老人最后的时光里一起快乐,一起幸福。

结局当然很痛苦,但这却是迟早都要来的一天。老人走了,平静,安详,带着那份尊严与美丽。

我学的并非是电影,因此拍摄手法什么的- -概不知。记性也不太好,才过一天,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但影片于细节处的刻画,简单到让你哽咽的情节,却是我怎么都无法忘怀的。虽然当天来现,场观影的人并不多,但断断续续的抽泣以及纸巾轻轻划过脸颊的声响,却萦绕于整个民大礼堂。以至于散场后,连退场都这么安静,就像只有我一一个人来似的。

谁都有母亲,一些情节难免勾起我们对于母亲的思 念。一杯热水,一句问候,一个永不会松手的拥抱,就算是平淡无奇的文字,也能勾起那点点滴滴的回忆,也能让泪水噙满心间。

 短评

同样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迈母亲,同样与子女关系充满代沟隔阂,同样最后选择服毒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同样的给后人留下了最后一课,和《喜丧》一样是一部冷门佳片,但我觉得这一部更能称得上“喜丧”。

8分钟前
  • 闻声
  • 力荐

一部让我在电影院哭成狗的电影。电影厅内灯光重起的时候,好多人都在擦眼泪。本来就是一个争议十足的话题,所以电影的戏剧冲突非常清晰。有的地方总觉得有点像France2那种公益广告。不过总体真的很好。竟然没有什么人看,真是可惜。海尔插入广告,哈哈。还有看豆瓣小图总以为背上是个男的。。。

13分钟前
  • Lu
  • 力荐

SIFF 后2/3的时间里 整个电影院充满低低的抽泣声 散场后的垃圾箱里全都是团团皱皱的纸巾。

17分钟前
  • 晃晃🎈
  • 推荐

另一种《爱》,真人真事改编,讲92岁老太向家人不懈争取自主选择死亡的权利,非常感人,为电影节作结真好。女儿最交心,童年闪回催泪,孙子懂事儿子粗暴女婿漠然,情感刻画细致入微。处置好每个大小物件,面别心底最爱的人,最终被全家人谅解,从容不迫有尊严地离开。开头给了海尔数分钟免费植入啊噗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对法国电影有刻板印象的人可以看看这部片子。我把故事简述给妈妈,讲到结尾时情绪有一丝失控。。。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前定下死期,拒绝跟子女同住,反对留在医院等死,也不去养老院,坚持尊严死的老人了不起。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片中的女儿甚至协助妈妈开到了足够剂量的安眠药。老人说浑身疼,每块骨头都疼,女儿帮她洗澡,背着她上坡看沿途的风景,这些都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和外婆。除了女儿,老人的外孙、小时工保姆、邻居以及医院的男护士,皆是现实中少有的nice person。老人的女儿与男护士在夜晚的赛道尽情奔跑的画面有惊艳到我!

22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力荐

又一部老年人自己选择生死的影片。想有尊严地离去,以及考虑亲人的感受,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影片主打亲情牌,让人感动,拍得也有趣,但似乎留给人思考的地方不多。

26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老年人题材,关爱老人,尊重生命的选择权

31分钟前
  • 啸杨
  • 推荐

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坦然面对生死,好好地告别。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她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她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36分钟前
  • Mia
  • 力荐

关于安乐死。有尊严的生活,有尊严的死亡。“妈妈,我接受你的选择”,“我没有妈妈了”。母亲终将离我们而去,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课题。

37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东方西方对待死亡的方式、文化截然不同,可不管是哪一种无非都是子女最后的告别,与逝去之人无关。

38分钟前
  • 黑道少年沈來迟
  • 力荐

从觉得自杀的人懦弱到接受,用了我好多年。生命来时不由我们选择,去时可能也是。这个92岁的人能选择有尊严的死去是她的福气。因长期不在家,对爷爷去世时遭受的对待耿耿于怀,觉得他可以更有尊严的离开,也许他早已没有选择的意识,也许谁都不敢轻易决定他人的生命如何结束,而选择了更大众的做法。

43分钟前
  • H
  • 推荐

看电影了没

44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最后一课是道别。这样的电影真是让人撕心裂肺地难过和流泪。

45分钟前
  • vivi
  • 力荐

当然也是无法客观给分的

48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非常喜欢西方人看待衰老和死亡的思考和态度,非常不喜欢华人影片中哭哭啼啼的阴郁氛围。那些一定要靠凄凄惨惨的气氛打动人心的贾樟柯,娄烨之流都极其令人反感,只有那些心理消极,有病无病都呻吟的群体才对其推崇备至。是体面的选择在不能自理前离开,还是顽强的熬下去,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一人一世界。我想,换做是我,可能会找个老朋友做个约定,倘若有一天我的思想不由自己控制了,阿尔茨海默了,帮我结束这一切,但如果只是身体不好使了,还能躺着看屏幕,我希望能在看几部电影,尿不尿床我倒不大在乎,大抵还是舍不得死的。9分

52分钟前
  • 九段
  • 力荐

有尊严的走完最后一程,一个老太太对生命和爱的理解与尊重…

55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如何面对死亡

56分钟前
  • zen
  • 推荐

最后一课,最后一场,哭得不能自已,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最完满的就是可以好好的与你告别。

58分钟前
  • 群不知
  • 力荐

21“我以后再也没有妈妈了”,“再见,妈妈!再见!”他说很喜欢,尊重爱的人的选择

1小时前
  • 知猪
  • 推荐

对于奶奶的选择我很理解。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有的人想要有尊严的死亡,我觉得不应该剥夺这样的权利。如果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要插上很多仪器,活得毫无质量可言,我希望到时候我能选择自己的死。

1小时前
  • 一只小矮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