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电视剧版]

全50集

主演:张国立,蒋雯丽,沈傲君,林永健,苗乙乙,王海燕,李菁菁,王雷,于明加,彭心宜,王彩平,张晓龙,严敏裘,冯雷,赵秦,贺刚,于滨,张英,普超英,丁勇岱,赵丽颖,陈星旭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7

 剧照

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1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2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3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4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5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6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13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14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15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16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17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18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19金婚[电视剧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金婚[电视剧版]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6年,一对自由恋爱的男女结婚了。文丽(蒋雯丽 饰)和佟志(张国立 饰)彼此性格的差异在结婚初期已经体现出来。酷爱苏联小说、对生活有追求,内心有着强烈小资情调的文丽是家中最受宠爱女儿,而个性耿直、不谙浪漫的佟志也是父母疼爱大的独子。甜蜜的新婚期间还未过去,文丽已经添得一女,第一次为人父母的他们狼狈不堪。第二个女儿南方接着又来到世间,自顾不暇的夫妻只得送去四川给佟志的母亲照顾。与之相对比的,还有佟志的好友大庄以及大庄嫂作为比照,凸现出一集一年的人生中共同经历的琐碎的快乐与痛苦。青年的感情摩擦、中年的外遇困惑、老年的儿女操劳,还有小至婆媳关系、大至国家命运,都与这对平凡的夫妻离不开关系。  2005年,文丽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体检结果出来之前,大家为二老举办了金婚庆祝,起码这一刻,大家内心都是平稳而幸福的。青春纪录迷失伦敦记得那年我爱你一夜风流不愿恋爱的雀斑小姐害虫2001沼泽七擒七纵七色狼大都会球手们第五季海帆第一季姬姥的青春期锁住有晴天驻院医生第一季杀手寓言风云雄霸天下忽然少年守望神谴之日烈火中永生虫煞Junun早餐中国 第四季我的梦中情人受伤的马命中注定到永远你是人间理想明日的记忆2006如果蜗牛有爱情2023双生2019南极大冒险新兵正传3:蛙人传不是钱的事2016利刃之吻第一季土生土长恋爱屁话监视者2019芝加哥急救第五季满足第一季哈哈笑惊情谍变(粤语版)兄弟情人刺杀游戏英语

 长篇影评

 1 ) 爱情是什么

婚姻生活本质是关于人性。即使在观看前通过剧透我有各种对故事的预测,但看完开场我还是要承认我高估自己了。

伯格曼底色太冷以至于只有哈内克可以与之一决高下。但底色冷片子却不高冷,婚姻生活直接粗暴充斥着暴力与色情,作为一部也凭对话构建起来的片子,谈话的尺度甚至让成年人都感到震悚,伯格曼可不留情面,撕掉痂看下面的伤痕是他热衷于做的事。

第一幕到最后就足以让沉迷于虚假和平的观众崩溃了。至此我才发现原来李安师从伯格曼,而伯格曼在对情绪的把控上有过之无不及。看夫妻二人反应就像在看纪录片,那甚至不是个剧本,二人反应就是生活本身了。我们对婚姻作为一种意象的构建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外人对我们婚姻的臆断,而跨过那个臆断的坦诚就涉及到分寸问题了。坦诚,越坦诚越陌生。越想逾越分寸突破某种障碍越显得不合时宜。毕比安德森和丈夫那段我看了他们的表情好几遍才慢慢察觉出了微妙感,一句顾左右而言他的玩笑话就可以摧枯拉朽,瞬间粉碎所有伪装,这是婚姻的脆弱所在。但剑拔弩张时又可以镇定自若的怀旧,这是婚姻的强大所在。婚姻是肮脏与体面的结合,是自我和利他的抵抗,无时无刻都有两方势力在抗争在权衡,是拉锯战,但又因为打太极踢皮球,道德懒散与自我安慰这些顺应人性的东西,所以又变得强大以至于坚不可摧。

我们不看婚姻生活会觉得,只是婚姻而已,我受得了。受得了和掉层皮是两个概念,那些在婚姻中坚持的人没死也会脱层皮,只有当事人才懂那种崩溃感。伯格曼选的几幕之所以具有代表性在于给了演员一个在灰色地带可以坦诚表达自己的场合,让整个灰色地带又向黑白那么靠近了一点。占有欲是什么?性欲是什么?性欲为什么和灵魂是相悖的?为什么我无法对爱人百分之百坦诚?为什么我可以和一个人百分之百坦诚就无法与之做爱?为什么我们可以不停说服自己在婚姻里得到自己其实不想要的东西?为什么甜蜜是新一轮厌倦的开始?为什么我们会有对一个人有最真切的爱意与恨意?我们能接受得了这些作为婚姻关系的副作用嘛?或者他们才是婚姻关系的主旋律?我们如何在婚姻中对抗人性以达到自我认同?我们为什么无法自控牺牲而自我感动自我催眠?

女主并不是当今社会待见的那类女人,她并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她温顺的让人心疼,但她好像又懂爱的真谛一样。她在牺牲,她在努力,她会低到尘埃,但她又不愿意放弃温存来维持自尊。1970s没有感情鸡汤没有感情博主没有一堆教程,维系二人的并不是技巧而是纯粹的表达和本能。第三幕是女主的自我觉醒,虽然此刻她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大概在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人会意识到事情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本能反应与隐藏自控会告诉我们潜意识的真实想法。女主一向完美自控,男主更因为她的完美自控甘愿陪她演这场只有二人冷静狂欢的对手戏。戏可以一直演下去,可crush不能。心动就是心动了,未知因素x出现,一切虚假和平都被打乱了。婚姻意味着稳定嘛?女人为什么会崩溃?在女人那里的突发奇想是男人那里的积怨已深,原来人可以藏自己一辈子,即使是枕边人也改变不了什么。婚姻会让人产生错觉,爱情会让人产生错觉,甜蜜会让人产生错觉,厌倦也会让人产生错觉。我们为什么要残忍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甜蜜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粗暴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温柔的对待彼此?情绪是从何而来的?是来源于日常还是义务,是来源于惊喜还是催眠?是来源于信仰还是现实?是来源于他人还是自我?

故事又很简单,爱了,不爱了,恨了,介于爱与不爱之间,又爱了。爱情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婚姻可作为爱情最好的容器嘛?如果不是最好的那最好的是什么?爱情就因为太虚无飘渺,每个人都不断求证和自证来寻找爱情的痕迹,“你爱我嘛?我觉得你爱过我。“

婚姻生活没什么不好接受的,婚姻和人类任何一种需要一张纸在作为意义载体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一样都没什么不好接受的。我们只是喜欢假的东西,因为他们安全;我们只是不把事情放到台面上来讲,因为那样不体面。体面是人类文明的副产物,我们甚至界定不了它的好坏,我们又想坐享其成又想免受其扰,我们想要的太多能给的太少,因为人是脆弱的动物甚至连性别在这件事上也变得不那么重要。我们会不会怀念那个时候,没有文明,我们就把彼此按在地上搞一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生趣没有烦恼。接受了痛苦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就接受了婚姻,接受了关系,也接受了自己。瑞典人看完这部无爱的婚姻电影选择离婚,但离婚后如果你接受不了你作为你,那你还是接受不了你作为你

回到主题,伯格曼一部婚姻生活几乎养育了所有婚姻题材的电影,在这一部圣经后,以后的每一部都是从中抽取片段将之放大而已。“45年“,”流放岁月“, 终究到最后婚姻不仅仅只是个忠诚甚至道德问题,而更是我们能不能接受人性中的黑洞,能不能接受自己以为自己没有的情绪,如何处理意外以及一系列的问题。维系婚姻的人强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有个信仰之类的主心骨来指导一切,而是他们在自己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把自己在自我意识中毫无保留的交给另一个人。即使无保留意味着伤害,暴力,操纵和失去自我。婚姻强大的地方,是探究和一个永远不会百分百信任或理解的人之间深刻的纽带,是容错和容许可能性的存在,是接受违背人性的重心转移:从此我不再是第一,但家是,婚姻是,为了这些即使只是表面上体面的东西我愿意付出一切。我不再是我,但我又是新的我。

 2 ) 婚姻就是一场与庸碌琐碎生活的战争

       爱情寿命究竟有多长?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研究人员在2005年做过专门的研究证明最长的“热恋”感觉不会持续超过1年。但当爱情被投入到婚姻这个固定模式中,短短的一年“热恋”感觉又如何延续呢?《婚姻场景》中的第三幕男主人公向自己的妻子摊牌要和情人离家出走,他并没有说我不爱你了,(其实后来两人真离婚了,他们依然还眷恋着对方)而是缓慢却又碎碎地说“我真的厌倦了所有平常生活中的挑剔和宽容,所有所有琐碎的事情,我只想好好调整下自己”。
    所以婚姻的最大敌人其实不是爱情,她的最大敌人真的可能是生活,庸碌而平常的生活,就是两个类似性格或者完全不同性格之间差异磨合的过程,而在这生活和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多少风花雪月,更多地其实你面对的是一地鸡毛的零碎与纷扰。早上起床弄早饭,回家以后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孩子的出生与成长的烦恼,双方父母以及亲戚的面对的零零种种。。。有的时候虽然不是苦不堪言,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四季如春。而且这些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你绝对也预测不到那突如其来的变化。那些要将已有的婚姻推倒的人,很多或许是向庸碌的生活报仇的一种极端方式。但问题是,你选择解放,可重新开始另一段婚姻时,你依然将去面对曾经的那种琐碎的一切。所以只有战胜庸碌的生活,在平常的琐碎中发掘美好,你才能拥有相对美好的婚姻。

 3 ) 婚姻、女权、责任和爱情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完伯格曼导演的《婚姻生活》,我在想”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让男女主角经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从丈夫得不到理解,到性生活不和谐,到婚外情,到婚外情也厌倦,到回不去的婚姻到离婚,到终于对彼此坦诚。

电影拍于上世纪70年代的瑞典,惨败的婚姻主题当谈和导演一生有着四次婚姻密不可分。而如果仅仅把这部剧看成是对婚姻生活的写真,未免太低估了伯格曼。

我看的是电视剧版,一共295分钟,分成六集,前两集描述了他们看似平淡幸福的婚姻,却为其后面的出轨买下种种伏笔。三四集是男主乔安坦白自己出轨,要和他的情人私奔,而女主玛丽安从难过挣扎挽留到重新找到自我。五六集中乔安的生活败落,而玛丽安却变得格外自信,并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们又开始约会,彼此坦诚。

电影中,一条主线是婚姻生活的独白,那里有厌倦,有谎言,有隐忍。

另一条线是一个女性的觉醒,从对丈夫的唯命是从,到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日子,寻找自我,重塑自我,并看清生活。


电影的第一幕,女主玛丽安的记者同学来采访他们。玛丽安是一名主攻婚姻家庭法的律师,每天的工作大部分就是处理离婚案件,男主乔安心理技术学会的副教授,他们生有两个女儿,结婚十余年看上去一直很幸福。

在记者让其自我介绍的时候,丈夫乔安夸夸其谈,自信满满地介绍着自己的工作,生活,现状,优点。而轮到玛丽安的时候,拘谨地不知说什么

想起古代时中国的女子大多数是没有名字的。由于古代妇女很少参与社会事务,甚少与公众交往,所以古代妇女没有太多的需要具备名字,就算到了公堂之上,也只是被称为“李氏、关氏、马大姐、孙二娘和黄婆”而已。

某一天晚上玛丽安和乔安说自己怀孕了,而且是意外怀孕,她寻求丈夫乔安的意见,但乔安让她自己决定,说“我无所谓。”两个人谁都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乔安其实是不想要这个孩子的,但玛丽安一直想留住,于是他拍拍玛丽安的独自,然后两个人继续看各自的书。

玛丽安突然哭了起来,乔安说道其实他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在两个人的争吵和讨论后他们决定把这个孩子打掉了。

玛丽安在病房中,乔安来看望她。他们讨论生活的琐事,讨论即将要去的避暑山庄,却对孩子的事情避而不谈。在后面的戏中,可以看到回避痛苦是两个人经常应对问题的方式。而避而不谈的事情不代表内心不知,不疑虑,不困惑,不难受。在乔安走后,玛丽安把被子盖过头顶,哭了起来。

第一幕在玛丽安的哭声中结束,这哭声却在我心里久久不能褪去。

它是一个女人的隐忍?还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玛丽安向乔安坦白自己非常想要这个孩子,如果流产掉仿佛是亲手杀人一样,而乔安则冷漠地回复,让其想想给前两个孩子患尿布,无法安眠的场景。随即他们又讨论起如果要孩子如何向两个女儿交代等问题。最后玛丽安说:

我想问题不在孩子们身上,而在你和我。


有一天玛丽安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女人,女人说是来离婚的。经玛丽安询问,这位妇女已经结婚二十多年,物质生物不错,自己和丈夫都并没有婚外情,但她却执意要离婚。玛丽安很好奇问她,为什么想要离婚?

因为我的婚姻中没有爱情。

随后这位老妇人开始了一段漫长的独白,我很喜欢她的对麻木生活的比喻,“就好像,我的手摸着桌子,我能知道我在抚摸它,但我却感受不到它。”

这位老妇人对婚姻生活的描述让玛丽安恐慌,她仿佛从描述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但下班后,依旧去了和乔安的约会。在约会中,玛丽安拿出一些旅游推荐广告,想商议和乔安的旅行,但乔安拒绝了它,声称“我不喜欢盯着烈日去周游世界,特别是当我可以去钓鱼时。“玛丽安则一脸微笑,一边说“那样的话,就一切照常吧。”一边收起了自己手中的画报。

乔安感到了这种不快,聊到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玛丽安坦白他对乔安的爱,“我很爱你,我很怕失去你。”

这种带着恐惧和不安的爱,让玛丽安选择隐忍,我想她并不爱乔安,只是恐惧支配着她,因为恐惧,她选择继续维持现状的婚姻。

看到这再次钦佩伯格曼,能把剧本的台词变成一部佳作。电影中两人说的每句话,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对应。“我爱你,我不能没有你”“你就是我的唯一。”这些“爱”的宣言很多人都不陌生,而更多时候,相比于和这个人在一起是否开心,有幸福感比起来,更多女人想知道的是“他到底爱不爱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公众号Knowyourself 有篇文章中的一段话当时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能感受到一样的自己的变化是,我已经不会在把关系中的事,像查字典,对照大众那些约定俗成的标准,去查找意义。 我曾经会那样做,但那样做从来没有给我们的关系带来任何好处。当我不那样做的时候,其实我对我们之间的模式、状态都是舒服的,而我一旦那样做,我就开始焦虑,试图为无法匹配的东西寻求解释和意义。 我开始从我们自己出发,接受关系中发生的事情。我不会给这种关系命名,接受它自然的发展——也许有一天,这种我所感受到的羁绊就会自然消失,那也没什么。那必然也是那时我所需要的。”

任何关系都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包括婚姻关系。而人常常想去寻求某种确定感,尤其在婚姻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更让人害怕被动摇,被改变。

而就像玛丽安一样,人们常把恐惧的内心包裹上爱的外衣。


日子还在继续,意外却在不经意间来临。在玛丽安和孩子在避暑山庄度假的一天晚上,乔安突然开车过来,说他爱上了别人,也厌倦了现在的生活,要离家出走。但乔安也坦白了其内心的内疚:

听完乔安的坦白,玛丽安却问了一句“我们应该怎么办?”她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是不知所措的问了一句“我们应该怎么办?”又把决定权抛给了乔安。

乔安要和他的情人离开8个月左右,选择在今晚告诉玛丽安也只是想尽快收拾东西而已。

玛丽安说:“我们睡吧,你明天很早就要走了吧。”在睡觉前,乔安说道他为何想要逃离这样的

这种生活并不陌生,每一天充斥着应该去做的事情。这仿佛就是玛丽安一直以来的生活。在后面乔安走后,玛丽安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往。她开始学习表达,开始写日记。这一段近乎女性内心觉醒剖析的独白:

她在日记中写道:“从我会记事起,我便是如此顺从、得体、近乎谦卑。妈妈对我和姐妹们的教导都旨在教我们成为温顺的人。在和他人的相处中,我拼死为了取悦他人。我从不思索自己所好,却总是思索别人想我有什么喜好。我知道这其实不过只是懦弱,更甚者,这一切根植于我对自己的漠视。

现如今,我才有一种想要寻找我所过的生活的动力。在和乔安一起生活的小幸福里,我们对一切事默然,这是一种潜藏的残忍和冷酷,每每回想,我总是越感惊心。修饰我们稳定的关系,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便是你人性的逐步腐蚀。转瞬一念间,我将看到我将变成的人。早知如此,我决不甘自己让别人替我安排一生。

我还思索着,我是否已经迷失自我,孤独无助,是否深于我内心快乐的根源已经枯死,或是那根源仍潜藏着,随时能苏醒重生。我思索着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妻子和女人,若我能不受束缚,任性如初,乔安与我还是否会结合。我们都不曾摆脱家庭的束缚,不曾创造值得我们去过的理想生活。”

这段日记是玛丽安醒来的标志,她开始思索自我,思考自己的喜好,思考自己像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按照道德礼仪规范的样子来塑造自己。如果某一种责任是抹杀甚至不去考虑个体喜好而对其约束,那结果多半是让事情更遭。

也许某一段时间内事情运转的很好,像玛丽安和乔安10年的婚姻生活,但如果在其中不倾注自己的感情,不敞开自己,而仅仅按照某种世俗上已经约定俗称的模范家庭的样子去生活,也许可以走完一生,但也许某一个人突然在中途中的某一天醒来,像厌倦到处都是应该的乔安,像开始反思自己的玛丽安。


而这段婚姻的结束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总是要反反复复让人心生纠结几次。玛丽安虽然已经开始觉醒,但其内心的恐惧并没有完全消失。

有一天晚上乔安回来吃饭,他们聊起天,最后乔安决定在这过夜,在聊天中,玛丽安再一次哭诉,她依旧希望乔安可以回到她身边来。

这样反复的过程更真实,没有什么事情是按照直线发生的,我们心中的情绪总是要反复几次才能消停,困惑也总是在几次觉得自己明白后才清晰。

玛丽安也是。

并没有再续前缘。半夜,乔安起身离开了。

几年过去,玛丽安越来越享受自己的生活,乔安离家后,她重新搭理了房间,之前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书房是乔安的,里面都是他的书和物品,在乔安走后,玛丽安清理了书房,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进行装修。

她开始约会。在和乔安一起生活的时候,她很讨厌性,因为生完孩子之后她常常不能让乔安满足,她一直试图回避这件事,而在新的约会对象中,她开始享受身体的愉悦感,性生活也开始变得和谐。

他们开始着手离婚的事情。签署离婚协议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乔安的办公室,他们开始回忆过往的种种,玛丽安说起过去,乔安用一贯讽刺又冷漠的态度说“现在翻这些旧账根本没有意义。”

玛丽安愤怒地“啊”的一声喊出来。“你那些愚蠢的讽刺听得我快发疯了。你有什么权利驾驭我的思想和感觉?”这是剧中玛丽安第一次发怒,面对玛丽安的愤怒,乔安开始数落她的女权主义,开始说她放荡的性行为,开始贬低她。即使这个人是他曾是的爱人。

玛丽安说出了内心深处的声音:

而乔安却不想离婚了,他厌倦了和情人的生活。“现在我竟然成了没有家的人。”此时的乔安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他向玛丽安倾述自己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诸多不顺。

而此时的玛丽安,已经是一个新生的玛丽安。

看到这是时候我在想,这部剧很像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另一个版本,娜拉出走会怎样?《婚姻生活》可能是伯格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女性往往通过失败的感情或者婚姻开始醒来,她们不再作为附属品存在,不再委屈自己去满足对方,不再用表演的样子去生活以为迎合社会道德对其拷问。而最深处,醒来不过是对“我是谁”探索的开始。

玛丽安失败的婚姻,也是一种幸运。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伯格曼不仅仅是在讲婚姻,而是讲述女性透过婚姻找到自我的过程。

在开始的第二幕中,玛丽安和乔安商量这个周末不打算回娘家了,她打算和丈夫和孩子在家里过。而她给母亲打过电话后,妈妈在电话那头述说了爸爸对他们的想念,玛丽安虽然不愿意,还是答应母亲周末回家过周末。

在最后一集中,玛丽安回家探望母亲,母亲想让其参加父亲的葬礼,但玛丽安拒绝了。

这个女人终于在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后,学会了说不。

而和母亲的聊天中,玛丽安得知了母亲和父亲的婚姻生活何其像曾经的自己的。从不吵架,一生各自沉默。玛丽安问了母亲自己一直很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你和父亲的性生活和谐吗?”

据对女权主义不多的了解,女权主义的演进伴随着性解放,瑞典是一个很女权的国家。而在近50年前,瑞典电影中老一辈的女人依旧如此看待性和自己的身体。

其实即使在今天,约炮已经人尽皆知,对性这件事情我们也羞于启齿,甚至依旧被看成满足男性或伴侣需求的方式。一个男人可以坦诚地承认自己享受这件事情,而如果一个女人这样说,会被认为骚气,放荡。

女性何时开始悦纳自己的身体?并坦诚地述说身体的需要?作为一个人一样的存在,而不是任何人的工具。


故事的结局,他们都开始了各自新的婚姻,而当再次相拥入眠时,仿佛彼此看见了爱。

故事中依旧有很多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小细节,比如在他们各自离婚后,玛丽安坦白自己之前的精神出轨。以及在最后他们彼此相拥时各自的对白。这个电影长达5个小时,而且这5个小时中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的对白,比起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我觉得更真实。

婚姻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都通过它看见不同的东西。站在万花筒外面的人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它是选择?还是归宿?它是爱的载体?还是让人日渐麻木的培养基?

我不知道答案。

电影的呈现和导演的世界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是那句幸福的婚姻大致相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但最让我感动的是,玛丽安的成长,一个结婚10年的女人在婚姻破败后的成长,它不像《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那样励志,却把人性的真实演绎得让你觉得这就是生活。

爱情让人向往,它带来的亲密和依恋也让人从一个角度体验着这世界的美好和温柔。但成为某人的妻子,如果因为这种身份而不得不履行某种责任,那是对一个人的奖赏?还是对一个人的摧残?

女性的成长,一方面来自对自我的认识,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进步和开放。写到这里,也只剩感叹自己活在相对自由的时代,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而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心理负担。

 4 ) 这部剧让瑞典离婚率上升50%?

前段时间选题会上大家聊离婚这个话题,一位同学提到一部声称曾经撼动过瑞典离婚率的电视剧:《婚姻生活》。

这部剧由瑞典现代电影“教父”英格玛·伯格曼导演,1973年搬上荧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据说,在播出后的 1974 年,瑞典的离婚率上升了 50% 。

其中倒数第二集《文盲》,吸引了最多的观众,据统计有350万瑞典人观看,几乎占人口的一半。据瑞典导演工作专家斯蒂恩回忆,当时是周三晚上,街道上空无一人,因为每个人都在家看《婚姻生活》。

(把离婚率上升完全归因于这部剧可能有失准确,因为也就是在 1974 年,瑞典的离婚相关法律发生了变化:之前申请离婚前必须接受婚姻咨询,并有一年冷静期,但 1974 年就不用了。但它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这部剧究竟讲了什么?牵动了人们在婚姻中的哪根敏感神经?

带着疑问我看完了这部剧,发现里面呈现的一些心理议题并没有局限于婚姻。只要你曾经或正在为一些关系问题感到困惑,为继续还是离开、开始还是结束犹豫不决,可能都会在这部剧里得到一些启发。

01

男女主离婚当天,瑞典人一半都在看

吸引了最多观众的倒数第二集,讲的正是婚姻中最戏剧化的场景:离婚。

男女主曾经是别人眼中的完美夫妻(尤其讽刺的是,丈夫约翰是心理学家,妻子玛丽安是离婚律师),理想的工作,两个可爱的女儿,体面的生活。

丈夫的出轨打破了这种表面的平静:他跟玛丽安坦诚了自己有个叫宝拉的情人,讲自己对婚姻的长期不满,说自己想要离开。

玛丽安曾经深陷在“妻子”“母亲”的角色中,觉得婚姻是自己存在的最大价值。在苦苦哀求丈夫回来而不得之后,被迫独立的她获得了自我的觉醒,也有了个新情人。

而就在这时,丈夫在跟情人的关系中再一次体验到了强烈的孤独感,而且感觉宝拉在外面也有情人——全剧在倒数第二集,玛丽安带着离婚协议去约翰的办公室时,到达了高潮。

剧情呈现了很多会出现在离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比如:谈钱。

聊财产分配具体到一只钟:

玛丽安要求约翰给孩子付牙医和夏令营费,约翰被费用惊呆了:我没钱。

亲密关系走到这个节点,身处其中的两个人可能会经历的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

有依恋和同情:

内疚感:

还有伤害带来的恨意和指责:

更微妙的是,两方对于“离不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从前想要挽回的妻子,从被迫的独立中发现生活还有很多新可能,现在很希望分开,甚至还挺高兴。

而从前急于脱离这段关系的丈夫,经历了感情和事业的挫折,现在不想离了。但又不好明说,找了各种借口不签字。

看到这儿真是觉得特别真实,想起德国家庭治疗师西蒙在《循环提问》这本书里讲到的一个案例:

一对夫妇因为妻子的抑郁来咨询,咨询师发现,他们对妻子是不是“有病”这件事有很大分歧:

丈夫希望妻子“有病”,因为有病就意味着可以治疗,他的婚姻就有希望了。

但妻子觉得,自己的抑郁不是因为“有病”,而是因为婚姻有了问题——而如果丈夫承认这一点,他就必须要面对“我可能会失去这段关系”的现实。

但身处其中的两个人(尤其是丈夫),很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像极了在关系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我们。

怪不得约翰跟玛丽安说:在感情方面,我们都是文盲。

02

关于“要不要离”,瑞典观众分成了两派

也许是因为人们在剧中看到了自己在婚姻中的情绪和处境,这部剧播出过程一直伴随着观众热烈的讨论。

大量观众在看剧之后涌向瑞士婚姻指导服务,斯德哥尔摩婚姻指导服务处的电话数量大幅增加,等待名单从三周增加到了三个月。

还有很多人给导演伯格曼本人打电话咨询情感问题,让他不得不删除了自己在公共通讯录上的电话。

为了配合最后一集,影响力很大的瑞典《晚报》让读者写信来讨论约翰和玛丽安是应该继续离婚还是尝试和解。

观点分成典型两派:

68岁的寡妇莉莉·威格姆认为,他们应该离婚,因为他们都有不忠的行为,最后还发生了肢体冲突。

14岁的女学生巴布罗·古斯塔夫松则认为他们应该呆在一起,因为他们真的太搭了。

最有创意的建议来自28岁的机械师伯特·斯文森:

“约翰应该回到他的爱人身边,而玛丽安应该回到她的爱人身边。这样他们就可以尽情享受群体性行为了。”

这就让我忍不住想聊聊:如果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他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其实,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说,“离婚还是和好”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个问题,而都是解决婚姻困境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咨询师不能帮助他们做出这个决定;

另一方面,即使已经做出了离开或和好的决定,也不一定就能解决婚姻的困境。

就像《婚姻生活》里的男女主,在最后一集,两个人在离婚后各自建立了新家庭,但在新的关系中,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冲突和失望。

03

比“离不离婚”更重要的事

既然离婚或和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那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

美国家庭治疗师卡尔·惠特克在《热锅中的家庭》一书中给出的答案是:独立。

他说,当一对夫妻来找他们咨询,“分或合”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咨询目标,因为这两个目标,都可能有偏袒夫妻一方的风险:

◍如果目标是“重建婚姻”,那就违背了想迫切结束关系那方的意愿,比如剧中的玛丽安。

◍而如果目标是“协助离婚”,又背叛了很想抓住这段关系的另一方,比如找各种借口拖延签字的约翰。

为了跳出这个两难陷阱,咨询师要给出一个新的咨询目标,他会对来访的夫妻说:

“让我协助你们独立。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再决定如何安排婚姻。”

要搞清楚这里的独立指什么,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关系中的不独立。

1.不独立,可能意味着关系中的两个人,把一些进入关系前就已经有、但自己没意识到的问题,带入了关系。

很多人的亲密关系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幼年经历带来的一些防御机制,如果他们自己对它们没有觉察,就很容易造成对立和误解。

举个例子,假设丈夫对忽视很敏感,所以经常抱怨妻子不关心自己,妻子又特别担心被控制,所以一听到抱怨就想跑——当他们不理解自己的情绪时,沟通是会非常困难的。

2.不独立,意味着两个人都没意识到自己可以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从而进入了一种“一起维持问题”的共生关系

关系里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如果他/她不是这样就好了。我之所以这么痛苦,都是因为他/她。 当一方把痛苦的责任放在对方身上,就不用去处理让自己觉得很困难的议题了——这会阻碍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真正的成长。

所以,这里的独立其实意味着:

通过关系中暴露出的问题,看到婚姻跟自己原生家庭的关系,解决正在影响自己的议题,对自己和对方有更温暖的洞察。

当一个人真正开始了解自己,关心自己,能够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他/她就能做出对自己负责任的决定。

而如果关系中的两方实现了这样的成长,最后不管是分开还是和好,其实都是一种“好结局”。因为经历了这么一遭,两个人都拥有了“让自己拥有更好关系”的能力。

写到这我忍不住想说,我们周围的一些声音,总是让我们觉得,一些状态是比另一些状态更好的:

比如恋爱比单身好(或者相反),结婚比离婚好(或者相反)。

但在自我成长面前,这些其实都没那么重要——当一个人想要让自己过得好,不管是单身、恋爱、已婚、离婚,都不会阻碍你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参考文献 ————————

【美】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著,《热锅上的家庭:原生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2020年5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德】弗里茨·B.西蒙、克里斯特尔·莱西-西蒙著,《循环提问:系统式治疗案例教程》,2013年8月,商务印书馆

作者:李歪歪 责编:kuma 封面图来源:unsplash

「简单森林」可以与你一起探索关系中的问题,帮助你们了解自身和彼此, 无论要继续一起走下去,还是就此别过,希望你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勇气。 我们还为你准备了一张300元的线下心理评估券, 如果有需要,请记得使用它,我们会一直陪伴你。 戳👉 立即预约简单评估森林线下心理

 5 ) 捂住所有在甜蜜里嘶喊的嘴

“在我的爱人与我之间必将竖起,三百个日夜如同三百道高墙,而大海会是我们中间的魔法一场。时间残忍的手将要撕碎,荆棘般刺满我胸膛的街道,什么都不会有了——除了回忆。”
                                         ——博尔赫斯

“放松,做出高兴的样子。微笑,你也是,孩子他妈!”
“……哎,小心我头发!”
并不是所有展示爱情与婚姻的作品都会聪明到使用这样的开场方式,但总有另一种说法。比如说,像《婚姻生活》。事实上,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对于家庭生活的刻画往往大同小异,缺乏更加具有普泛性或讽喻意味的场景。但本片却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观察力,讲述一对模范夫妇接受报纸访问和拍照。主持人提出让二人分别做一段自我介绍。丈夫乔汉十分自信:“我学识渊博,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兼容并包的人。我喜爱运动,是个称职的父亲和儿子——”,妻子玛丽安则拘谨而迟疑地看了看丈夫,答道:“一定要说吗——?我嫁给乔汉,生了两个女儿……我想不出别的了……”
这就是真相的一部分。臃肿而刻骨,像一颗肿瘤,或一块淤青。
出于实验性的电影拍摄方式与相对冰冷晦涩的小众主题,英格玛.伯格曼往往被认为是一位现代电影艺术家。但我们同样可以确定的是,他从未失去与生俱来的古典主义修养。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极为重视画面构图的精致与美观,以平稳的固定镜头为主,附以巴洛克式配乐,在剪辑上也多数奉语言剪辑点的原则为金科玉律。《婚姻生活》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从片中章节式的段落场景叙事到书面化而极具文采的对话,伯格曼无疑杂糅了两层具有时代性意义的美学观念。这种室内电影所具有的舞台剧形式与台词特征,显然也符合伯格曼作为编剧以及电视制作出身的个人创作特征。加之数目相当且表现力十分直白的个人近景镜头,人物内在情绪得以无限放大,产生了令人恐慌的冲击性。但更大程度上袒露伯格曼的价值取向的,还是他在本片中悄然扯开的那面保守主义的旗帜。
从开场时妻子玛丽安在访谈中展示出的附庸属性,老妇人前来办理离婚手续时谈及为三个孩子而坚持了长达二十年的无爱婚姻,二人在抵抗父母安排的周末聚餐时的挫败,丈夫乔汉所发表的对于女权主义的嘲弄和贬低,以及无论什么情景下都无法被避免的性趋势。导演的旁观视点显然存在着对女性的不平等态度。在伯格曼看来,男人和女人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而这种兼具了依赖与嘲讽的姿态也和他本人的四段婚姻不无关系。男性的精神地位与思维体悟方式与女性大不相同,这造成了男女精神差异的根源。在婚姻之中,丈夫承担并占领了妻子的全部精神世界,哪怕在他告知已出轨数年且第二天就要和情人离开,妻子仍然小心翼翼地为他调好闹钟。而当妻子兴奋得不知所措地想要把自己满腔自我拷问与呐喊的日记读给丈夫听的时候,他却睡着了。这段婚姻从貌合神离直至全然破灭的整个过程,在几个场景里二人的数次碰面与情感交锋中抽丝剥茧地逐步被撕裂开来。男人厌倦女人的长期陪伴,却无法容忍女人离开他并得到彻底的自由。受天然的性立场所驱,男人始终认为女人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在每一次关系破碎后的见面时,他都要求用性行为来再次确认自己的领土——来寻找爱情中的确定性和安全感。而女人更渴望的是得到精神上的理解与沟通,并执着地为此进行着尝试,哪怕受到暴虐。这样的需求错位使得他们每一次交流都充满绝望的悲哀。
然而这正是爱情的倒霉之处——与憎恨相悖的依赖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人们之所以认为爱情能带来期待和希望,其一无非是因为爱情所象征的传宗接代的长期可能,仿佛为他们惶惶无际的人生带来一种超越了死亡的野心和光明,使他们不再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偶然性;其二则是因为爱情自身的存在基础便是对人性本真的反驳——用尽一生去与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相爱相处,将自己困囿在一具或许早已失去了新鲜感的无聊容器身边。人类向来乐于探究和挑战这种失真的可能性——就像是对永生的渴望与追寻一样。糟糕的是,他们经常发现两性只有在进行肉体接触或是谈论金钱的时候才能达到绝对共鸣。可即便如此,爱情却带来了超越爱情的东西。如电影《荒蛮故事》中的最后一个故事或是《大开眼戒》一样,长久的爱情根本不能保持绝对无辜,只会带来短期叛变的副作用。讽刺的是,爱情不会随着阴暗面的暴露便予以告终,反而扑入了一种更为狂热的、几乎是报复性的灵肉交合。男人和女人在双方神性的逐渐消弭之中相互厌恶,却因这种裂痕而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如依靠咬合转动的齿轮般共同终老。
影片的另一巧妙之处在于真实细节的塑造。伯格曼作为正统而严谨的宗教皈徒,从不过多地依靠表现主义的华丽来博取观众的视觉快感。他不想成为一个美学上的标杆,而只想成为一个讽喻式的训诫。任何故事的生动必须要求真实,且是能够与美有所联系的真实。真实的细节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影片中玛丽安在紧张时常常抚弄自己的项链,而乔汉在表示亲昵时则常用指关节温柔地蹭她的胳膊,这些动作都极大地增加了影片的说服力。假如我们忽略它们,便抹杀了电影艺术的假定性和在场性,那也就没有真与美可言了。
我们显然有理由相信,所有的甜蜜里都潜藏着痛苦的毒蛇,潜藏着人类的尖叫呐喊,但承认这一点似乎无益于精神空间的积极延伸和发展。因此我们选择面带微笑,粉饰太平,对任何良性可能都心怀希望,并且心甘情愿地伸出一只手,捂住了自己的嘴。

 6 ) 看了其它20个影评

发现我暂时可以很安全地写出我的视点而不致雷同。

在我看来,伯导不是一个爱装文艺之逼的导演。至少在我看过的三部片里,他都是有要紧话想说的。这次,他想说的那些针对现实的话,是由女主通过朗读自己的心理分析说出来的。记性不太好,也懒得去翻字幕,就不摘抄了。总之,他对于“性别和性格”的认识,跟魏宁格的理论是一模一样的——当然我没说他一定是从魏宁格那学习了什么,我只是说,伯导确实是试图在一个挺高的层面冷静地解释这一切,而绝不仅仅把质问的范围局限于“婚姻”内、煽情地描述两性关系。大概他是想质问“性别”本身?

另外,这片灰暗么?明明很乐观嘛,说灰暗的是没看完吧?

1971年伯导跟他的最后一任妻子结婚,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也是他维持时间最长的一次婚姻——如果不是她先他一步离开人世的话,还能更长些。1973年此片同名系列剧上映,很好地总结了他个人生活的过去、也展望了未来。我很惊讶这片光明的结局,居然真能预判出他第五次婚姻的稳固,希望这不只是个巧合。

再次强调,女主在男主打盹时读的自我分析,非常重要。

另一段同样重要的台词,是在结尾处男主诚挚而谦恭地请求女主“稍微收敛一下自己的女权主义”,女主温柔而宽厚地应允了。以我的理解,这是对之前所述理论一个最自然的扩展——很遗憾魏宁格当时没能找到这种设想来宽慰自己,结果英年早逝(纯扯淡勿当真)。

唔,觉得可以再稍微添点剧透。既然它是导演对自己婚姻生活的总结和展望,那么剧中夫妻关系的各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就是对他一系列具体婚姻经历的片段描绘。我在这继续缩写一遍:

第一阶段:懵懵懂懂视幸福为理所当然,把所有负面念头都抛于脑后的夫妻关系。这虽然是愚蠢而懒惰的,但只要双方同样是足够的愚蠢懒惰,这关系就可以稳定延续很久。

第二阶段:很遗憾,男主不够蠢、懒,他开了小差。或者说,所谓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他一直是在假装幸福。一方当真,一方假装的夫妻关系,只要假装的一方足够缺德、或者装得足够像、或者当真的一方足够蠢,也是可以维持很久的。

第三阶段:但是这男的够刚猛,受不了欺骗他人的感觉但又压制不住对愚蠢生活的厌倦,直接摊了牌。女的如梦初醒,在知道自己是被瞒得最久的那个人的时候,哭到黑化。在那之后的几个场景,这女的有点手足无措,一会想要破罐破摔地野合,下一瞬间又仿佛找回了“理智”,觉得必须跟这个不着调的男人割袍断义。她还蛮挣扎的。这种情况,似乎跟一些处于恋爱阶段的恩怨情侣类似,动不动就要死要活,任何矛盾都在床尾解决。婚内有没有这样的,我不清楚。

第四阶段:女的完成了自己的进化,挣脱了文化强加给她的性别枷锁,进入到了一种成熟的女性形态。我赞美她。至于男的嘛,他没怎么变。他跟他那位外遇的分手,并不说明他本身有任何成长。他还在远处,等着女主赶上来,跟他平等地进行有意义的谈话。而现在,她来了。

我这么违章剧透的目的就是想说,这些个状态,只要条件合适,都是可以稳定存在的。如果说婚姻质量只能靠事后总结,即,两人维持婚姻状态的时间足够长了就是好婚姻,那么这些都能成为正面典型。但遗憾的是前几个状态都没有稳定存活下来,于是就成了反面例子——这样讲很讽刺。所以,我的提法是,婚姻质量与其时间长短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时间长的婚姻不一定好,但好的婚姻时间一定长——有人英年早逝的不算。很高兴看到欧洲的观众们能够被这片子结结实实地打动,果断离~

当然,要是导演能同时顾及“男人对性别文化的抗争”这层意思,就更好了。因为虽然这东西对男性的压制不如对女性那么厉害,但肯定还是存在的。照现在这样拍,显得相当的大男子主义。

 短评

大师是在热气球上俯瞰大地,看芸芸众生,渺渺春波,牢笼里人性浮动;凡人依赖平视的本能,空有战胜平庸的欲念,没有低头悲悯的天赋。

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1.看的是电视剧版,结过5次婚的伯格曼几乎说尽了关于婚姻的一切,6集既描摹出一对爱侣的分合聚散过程,又分别代表了婚姻爱情的6种类型/状态:和谐美满,表面光鲜内里朽坏,因厌倦与欺骗而分崩离析,若即若离纠缠不休,坦诚粗蛮相爱相杀彼此折磨,偷情私会重坠爱河。2.纯度极高的室内剧(仅少数转场有室外镜头,每集结尾均为法罗岛景色,荒芜而清丽,是为调剂),对话丰富,台词绵密,金句迭出,字字珠玑。3.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演得太绝,纵使在大量特写中也挑不出任何毛病。4.每集亮点摘选:①开篇模范夫妻访谈作引介与反讽,相互仇恨却因利难分的夫妻=婚姻极端反例;②因无爱而坚定离婚的中年女子=预警+侧描;③变焦快推表惊骇,特写中的疾速跟移显暴躁;④读日记时的乌曼成长照片蒙太奇;⑤双人构图&地位反转;⑥母忆婚姻,人面挂饰。(9.5/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丈夫冷漠无情,只对自己感兴趣。妻子呢,他们如鱼得水的在各自的身份上展示自己的欲望,然后又团结一致分享背叛带来的快感。放眼望去,几乎全部家庭都是如此。婚姻带来的伤痛是如此持久深邃,而我们却迫不及待的想投靠它。

13分钟前
  • 4-ever
  • 力荐

记住了一句台词:因为要求太高而经常情绪失控。

17分钟前
  • NULLAND
  • 力荐

如果你能看完并接受这个电影,就可以结婚了。

20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永远不要和所爱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因为完美的婚姻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它和爱情相抵触。

25分钟前
  • SureShot
  • 力荐

那些在婚姻中坚持了一生的人,是令人钦佩的,其实我总怀疑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而一个人也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始终处于完美的状态。ps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伯格曼和丽芙乌曼了

3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这么说来其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反正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将就地妥协地半推半就地接受真实的自己。婚姻是关于欺骗的艺术,因为它甚至没有存在过。

3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约翰和玛丽安提分手最后在她胸前懦弱地痛哭出声的那一段,让我一下子无法再冷笑看着这场理智的欺骗而是同他一样哭泣起来。虽然伯格曼永远冷漠而抽离,但即使在他看来,一个没有能力爱的人,也永远不会是满的、切实的。而他的温情大概在于告诉我们其实许多人都这样,你并不特别可悲吧。

38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伯格曼六集低成本室内剧的电影剪辑版,探讨微妙复杂的婚姻状态与两性关系问题,又一部一度引发离婚率攀升的影片。近三小时的时长里几乎被对话满满灌注,观影过程中却一直保持兴致盎然。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两位主角均表现出色。

4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婚姻各阶段状态的原貌再现,把婚姻的面目拍得真实以至残酷。倦怠和互相的厌憎让两个原本相爱的男女变成奇葩极品,虚伪、猥琐、更带几分滑稽。看的过程联想起<灵欲春宵><革命之路><杀戮>和<游客>,单身者看了可抵挡任何秀恩爱,打算结婚者最好先接受这几部片子的婚前教育,把胆儿练肥,或把胆儿吓破。

4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做个无赖感觉太爽了…” 爱是此刻,爱很简单,生活感情都是如此。《爱在4》超长预告片。

4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唐朝放妻书》——某李甲谨立放妻书一道:盖说夫妻之缘,恩深义重,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5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虽然伯格曼当时已蜚声国际,但晦涩的主题使他在国内并未受到认同,即便拍出了“处女泉”也被认为重复,而过于前卫实验的“假面”自然令他依旧显得曲高和寡。出于无奈,伯格曼决定投拍低成本电视剧“婚姻场景”,不料竟空前成功,瑞典离婚率也随之变高,伯格曼感到高兴“大家不用再维持无爱的婚姻了”

53分钟前
  • 37°2
  • 力荐

没有结过婚,也没有什么经验,更不想相信这是事实。若是事实,也只愿这是部分。这是欧洲,我只想说我父母的爱情,23岁结婚,今年74岁,50年的婚姻,几十年来见证他们彼此爱惜,尊重,也会吐槽对方,但从未打骂过。爸爸生病,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生病,爸爸寸步不离。他们爱对方都甚过爱自己。真的感恩,在这样一个有爱的环境里成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电影中女主很明显,精神的问题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埋下的。自我剖析那一段,太重要了。所有评论的人,也大可不必bbb一堆什么看透了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除了性还有很多,性重要,更重要的是爱。爱是一切的基础。有爱,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电影只是导演的情愿,我依旧选择相信爱情,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55分钟前
  • 铁铁
  • 较差

相拥时甜蜜,甜蜜后厌倦,厌倦紧接着欺骗,欺骗久了开始冷漠,冷漠与排斥共存,然后离开,分离产生妒忌,妒忌时后悔,后悔处有自责,自责了决心再占有,占有完继续怀疑,怀疑变成习惯,习惯沦为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带来负担,负荷真实让人手足无措,自我美化又将迎来新一轮的重蹈覆辙。这就是婚姻生活。

57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真正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居然还没有被一夫一妻制毁灭

59分钟前
  • RIC
  • 力荐

2013.2.24想看,他说看完也许会恐惧婚姻。2018.4.23小西天,看完他说,嗨,多大点事儿!下个月结婚五周年。

1小时前
  • 兔牙小姐
  • 还行

關於婚姻,原來一九七幾年開始到現在,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男人提及遇上paula的時候面上那發光的愛情帶來的神采,讓我覺得殘忍。

1小时前
  • ahsimsim
  • 推荐

3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致命問題都擺了出來——精神出軌,喋喋不休,生育問題,價值觀出現裂痕。每一條都是死穴,22年間父母一直在上演,比這電影殘酷多了,看多了也就倦了、麻木了。到頭來,我變成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一個熱衷於喜新厭舊的人,所以婚姻生活在我的世界里不會存在也不想存在。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