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物语

HD中字

主演:扬·布达尔,伊里·拉布斯,加罗米尔·杜拉瓦,诺贝特·利希,卡米拉·玛加洛娃,Ivana Uhlírová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8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昆虫物语 剧照 NO.1昆虫物语 剧照 NO.2昆虫物语 剧照 NO.3昆虫物语 剧照 NO.4昆虫物语 剧照 NO.5昆虫物语 剧照 NO.6昆虫物语 剧照 NO.13昆虫物语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一瞥清晰,一则寓言

抒情之前,咱们先解决下技术问题。

首先,杨不是一个animation director,甚至不是一个film maker。在短评里看到不少打了三星以下的朋友,理由都是动画部分太少了,老头儿没钱做动画和“特效”了……

可能,这些朋友没有意识到,杨从来都只是操控木偶的提线师,骷髅教堂和人都是他的“木偶”;这次的“木偶”,换成了一种名曰“电影”或“戏剧”的东西。杨把它们提扯得如此活灵活现(也有可能是过于活泛儿,惊着了一部分大家),以83高龄,从体力到控制力,太了得了。

以上,仅是技术层面的交待,抒发部分,请参考下方截屏,不赘述了。

欢迎交流,越多层,越好,在深入现实的时候,不至于被太快碾碎:)

 2 ) 天鹅之歌了吧?

1

什么艺术不受限制,那简直在玷污恰佩克兄弟的原作。

什么无心理的表演!就是僵尸表演?还木偶戏?

“拥有家当的感觉真好,一份小家当,一生的梦想,拥有粪球,就拥有了一切。”

片子怎么恶心,怎么血腥,他就怎么拍。

毕竟是收官的变形记。

业余的剧团,永远不来的流浪汉,伴着老胖子的打鼾,导演的妻子在眼皮底下偷吃小鲜肉。

反复的纠错,史云梅耶像遗言一样解说自己的电影,动画特技拆解。

充满各种尬料,像极乐同盟,奥提克一样的无聊噱头。

就像妙妙说的,无非就是吃辣条而已,不带敬意地尝尝鲜,不会再看第2遍了。

还有一段无厘头的李尔王,哦!

别认真。我对妙妙说:大师已经超越了好与坏,所以我打五星。

2

 3 ) 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捷克超现实主义大师杨·史云梅耶的最新作品,记录了一个业余剧团把恰佩克兄弟1924年的剧本《昆虫生活图鉴》搬上舞台的过程。作为一部低成本的众筹长片,观赏性、艺术性都很不错。原剧本有意把人比作昆虫,充满讽刺意味。动画大师以讽喻名著为题材,遗憾动画和昆虫都只是惊鸿一瞥,粪球变大变小、昆虫标本复活等超现实桥段还挺一惊一乍。《昆虫物语》的故事简言之就是”看史云梅耶如何拍摄话剧团排练《昆虫物语》”,自我指涉做得还算有趣,尤其对道具师拟音师的暴露在同类型套层结构中较为罕见!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4 ) 厌食症,“恋物癖”,被禁拍7年,依旧阻挡不了他成为大师 | 杨·史云梅耶

2016年5月,有一位老头为自己的电影发起了众筹,并宣称这是他的封镜之作。

今年一月底,这部电影在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名为《昆虫物语》。而这位84岁高龄的老头号称是捷克定格动画大师——

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

我想,要不是他,众筹应该没有那么容易成功。也因为是他,才会有这么富有想象力的赚钱方法。

捷克是个神奇的国度,此前介绍过卡尔·齐曼这位电影鬼才,这次轮到另一位鬼才杨·史云梅耶。毋庸置疑,他是当代捷克最具影响力的动画大师,并且声名远扬,无可替代。

▲杨·史云梅耶的定格动画

他的定格动画大多是超现实风格的,不仅不宜未成年观看,也让成年人为之虎躯一震。

▲杨·史云梅耶的定格动画

稍显非主流的重口味画面,略微恐怖的阴郁气质,充满猎奇和冷幽默的想象力,还有对人性本质的挖掘,在视觉效果之后有着反思人类的意义,这点真的很“大师”。

▲杨·史云梅耶的定格动画

但他是什么大师还是难以定夺的,定格动画大师?电影大师?超现实主义大师?木偶大师?这些都对,却始终无法完全囊括。

01

木偶奇遇记

▲《浮士德》剧照

在老杨早期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便是木偶。这与他的成长经历和生长环境息息相关。

木偶戏可谓是捷克的土特产,家家户户都略知三四,换言之,不会木偶戏,不说捷克语。

▲小牵线木偶剧院,意大利,50年代

捷克木偶戏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当时处于“三十年战争”,大量来自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流动剧团将提线木偶戏带入了捷克,18世纪,第一位被公认的捷克木偶第一人扬·伊力·布拉特(Jan Jiri Brat)在捷克农村诞生。

▲木偶剧院

经过1个多世纪后,为了不让捷克语失传,守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提线木偶戏从最初的街头表演发展成每家每户自设木偶剧场,一直到20世纪中叶,木偶戏日趋成熟,专业,经历了“二战”也未能让热潮褪去。

▲在舞台上的木偶

如今的木偶戏种类繁多,捷克政府还在院校内设立了木偶戏专业,而杨·史云梅耶曾经便在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学习木偶戏专业。

▲杨·史云梅耶的巨型木偶收藏

“我能用木偶演尽世间的不公平,纠正它们,报复它们。木偶陪伴我度过了我的整个人生。也许我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木偶戏。”

老杨自7岁那年收到木偶玩具礼物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内向的他喜欢收藏木偶,这个爱好一直持续到现在。

▲《最后把戏》剧照

1964年他30岁,终于从木偶师转型成导演,创作了处女作《最后把戏》。

这是一部有着黑光剧形式的木偶戏定格动画短片,黑光背景前表演的两个诡异的木偶魔术师,争相斗艳,最后大打出手,老杨的起点非同小可,一股浓浓的超现实主义暗黑风立竿见影。

▲《唐璜》剧照

到了之后的《唐璜》,真人电影《浮士德》《爱丽丝》《极乐同盟》等,都利用到提现木偶,而且有的木偶比演员还要高大。

▲老杨的珍奇屋(kunstkammers)

而这些都是老杨与妻子亲手雕刻而成的,说他是“恋物癖”有些言过,但他会把所有奇珍异宝一并收藏在他的珍奇屋(kunstkammers)里。

▲老杨的珍奇屋(kunstkammers)

02

超现实主义不死

在老杨众筹的预告片中,有一个标题写着“超现实主义不死”。

确实他的作品透着满当的超现实主义,但他并不承认是“超现实主义电影”这个定义。他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学,哲学,而非美学,实际这类电影并不存在。

他更愿意称自己的作品为政治电影。

▲《公寓》剧照

他生长的年代正好也是捷克政治局势异常紧张的时候,艺术教育会受到政治的阻碍,无法接触到现代艺术,从“捷克新浪潮”运动里脱颖而出的老杨当然也是苦过来的人,不谈谈政治怎么行。

▲《奥特兰多城堡》剧照

因此,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有政治因素,像1968年的短片《公寓》,1977年的《奥特兰多城堡》,最明目张胆的莫过于1990年的《斯大林主义在波希米亚的终结》。

▲《斯大林主义在波希米亚的终结》海报

老杨是个狠人,明讽暗讽都来,所以也就被政府和谐了,被禁拍了7年,这也算是他创作生涯的转折点。

03

对话的维度

▲《对话的维度》片段一

被禁拍后的老杨也学聪明了,作品变得更加隐晦。而沉淀后的他愈加大放异彩,所以便有了老杨最出名的短片《对话的维度》。

这部轰动一时的短片被Annecy国际动画电影节评选为“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的第三名,还拿到了198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对话的维度》片段二

它分为三段独立小故事,也算是三段对话。

第一段是三个分别由文具,厨房用具,食物组成的人形头状生命体,轮流吞噬着对方,最终都成为了人形粘土。第二段是黏土男女从激情到最后大打出手。第三段是两个黏土人头用嘴巴吐出的东西进行交流,开始时很稳定,结束时依旧大打出手,两败俱伤。

▲《对话的维度》片段三

这则蕴含了人性,政治的猎奇趣事,极其悲观,但又绝对现实。包括之后的《食物》《肉之恋》《黑暗 光明 黑暗》等短片中,都不乏悲观的情绪,仿佛世态过于炎凉。

“对于人生超现实的悲观诠释,只有文学巨擎卡夫卡可以和史云梅耶相提并论。”——法国《电影手册》

▲《肉之恋》剧照

04

“毁童年”

▲《爱丽丝》剧照

在《对话的维度》中可以发现,黏土材料的利用率很高,这也是老杨后期创作中最常见的材料。

▲《对话的维度》剧照

黏土这种似橡皮泥的东西,有着能够调动全人类身体记忆的特点:遇水黏稠,质地柔软,可以变成任何想要的形状,现在已经很少有可以主动传达出触感的作品了,这也是为何老杨可以称为大师,别人不行啊。

但同样的,黏土本身就挺恐怖的,被捏后也许会更恐怖。所以回到最开始说的老杨虽然主打定格动画,却一点也不适合小孩观看。

▲《荒唐童话》剧照

这句话如果老杨听到,他肯定会反驳我。因为我把童真想得过于美好。这些怪诞的作品就来自于老杨自己的童年。

▲《爱丽丝》剧照

老杨的童年并非像童话般纯白无暇,除了热爱收藏各种木偶,内向孤僻的他常被其他小孩孤立,还有厌食症被逼进食的经历,这些都变成了符号放进了他的作品中。《荒唐童话》《地下室的怪物》《爱丽丝》等,都是恐怖的童话。

▲《贪吃树》剧照

《贪吃树》就是一部改变自捷克民间童话的长片,讲述的是一个树婴不断进食,到最后吞噬一切。小孩与大人同样如饥似渴的欲望被无限放大。

▲《昆虫物语》剧照

杨·史云梅耶就是这样,他总是能对任何事物提出质疑,并给予还击。

这样的老杨还真是意气风发,但他的封镜之作《昆虫物语》似乎满足不了现在尤为苛刻的影迷们,缘由众说纷纭:资金太少,动画比例太低等。

▲《昆虫物语》剧照

但更多的老粉认为,杨·史云梅耶不再年轻了,精力实在不足,影片口碑不好情有可原。这应该是他自己的痛点,也是所有铁粉的痛点。

人总要生老病死,但人不会停滞不前,老杨让人感动的是,作为动画大师最后拍出的不是动画,而是一个剧团的故事。

▲《昆虫物语》剧照

曾经收藏了那么多木偶,黏土作品,到最后又开始研究起昆虫。还有三分之一的段落是纪录片,为观众揭秘自己是如何拍电影的。

这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不需要观众看懂,是他送给自己的退休礼物。

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世上不会再有第二个杨·史云梅耶。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感谢大家的支持!

 5 ) 昆虫物语,人的故事

史云梅耶拍电影,资金无着落,靠众筹才搞定,超现实主义大师被现实打败,听着像天方夜谭,谁料确有其事。

放眼当下,好莱坞模式风行,万国影像,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时代裹挟下,能保持自家风骨,拍出特色的,屈指可数。

史云梅耶之于捷克电影,就像小津安二郎之于日本电影。

有自己创作理念,不献媚权力,不苟合资本,不趋时从众,将自身潜力发挥至极致。以此为大师试金石,观望电影圈,登堂入室者,寥寥无几。

不是力所不及,是经不住诱惑,行活与大师之间,隔着的那层纸,薄如蝉翼,却万夫莫开,资本捅不破,权力亦无可奈何。

拿今日华语电影来说,大师胚子很多,成型的凤毛麟角。侯孝贤算一个,李安算半个,至于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头角峥嵘之辈,原本是有戏的,怎奈走到半途,资本涌入,心性不定,都改弄潮儿了,连半个都算不得。

东施效颦,生搬硬套,挂几个中国符号,美其名曰文化输出,其实是蹩脚的资本游戏,徒增笑耳,比如《长城》。

没有自己东西,一味模仿好莱坞,学得再像,也是赝品,最多算高仿,A货,韩国电影就是典型。那些鼓吹以韩片为样板的中国影人,无异邯郸学步,更等而下之,炮制出来的,只能是赝品的赝品。

就算你以假乱真又如何?在师傅眼里,学徒永远是学徒,更何况是学徒的学徒。

好莱坞看不起学徒,唯有真正的“异类”,才能让其折服。比如史云梅耶。

《纽约客》评论,影迷有两类,一类是从未听过史云梅耶的,一类是看过史云梅耶作品,并知道自己遇见了天才的。

在东欧高压政策下,史云梅耶电影长期被禁,上世纪90年代,捷克极权随着苏东剧变瓦解,其作品才逐渐为人所知。

李敖说,活得长就能到仇人的坟头小便。

二十一世纪,极权坟头,野草萋萋,在人间创造天堂的乌托邦妄想,早已被娱乐至死的物质狂潮淹没。史云梅耶老爷子大半生跌宕,本该在这无物之阵中衰老寿终,但他举起了投枪,以84岁高龄,拍出《昆虫物语》,这还不够尿性?

昆虫物语,人的故事

《昆虫物语》是封靴之作,可视为史云梅耶夫子自道,自己盖棺,自己论定,将一生创作理念大白于天下。

故事简单,讲一个业余剧团,将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生活》搬上舞台的过程,不时穿插史云梅耶自己拍摄本片的花絮。以戏中戏的方式,传道解惑。

先看作法,此片延续史云梅耶风格,很少用手工绘画,更与3D动画、电脑特效无缘,多采用实物道具,如大小不一的粪球,诡异的昆虫眼罩等,人物则类似提线木偶,用最简单最笨拙最廉价的方式呈现最真实的梦魇。

有人说,史云梅耶每部电影都在讲政治。这句话似是而非,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政治层面。

这一回,老爷子走到镜头前,亲自辟谣。史云梅耶说,本片的蓝本,是恰佩克兄弟创作于1924年的《昆虫生活图鉴》,哥俩创作这部剧本时,希特勒那小子还默默无闻,因此,这个剧本,没什么政治隐喻,纯粹讲少年的厌世。

史云梅耶讲这句话, 并非年纪大了,喜欢絮絮叨叨,而是告诉观众,你们以为我是讲政治的,那是你们眼皮子浅,不只政治导致悲剧,人类的存在本身,就他妈是个悲剧。

毋庸讳言,史云梅耶就是个地道的悲观主义者。

选恰佩克作品为蓝本,并非心血来潮。恰佩克是捷克数一数二的作家,他创造了“机器人”(Robot)这个词,被欧美各国语言吸收,成为世界性名词。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源自捷克语Robota,原意为“苦工”。

1924年,恰佩克同哥哥约瑟夫共同创作哦《昆虫生活图鉴》,描写昆虫们不堪的生活,贪婪成性,尔虞我诈,淫荡无耻,弱肉强食。按照两兄弟的理解,昆虫世界就是人类社会。

不难看出,恰佩克的创作观,也属于悲观范畴。自然而然,史云梅耶将他引为同道。

史云梅耶,卡夫卡,克尔凯郭尔

除了恰佩克,史云梅耶的另一位老乡卡夫卡,对他影响更大。在《变形记》里,推销员格里高尔莫名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而德语“肮脏的甲虫”,即指一个衣冠不整的人。萨姆沙家的老妈子,就直呼格里高尔为“老屎壳郎”。

人变成屎壳郎,是重工业版的“庄周化蝶”。

《昆虫物语》中,变形的屎壳郎推着粪球,喃喃地说,你是我的幸福所在,你是我的全部寄托。后来,粪球突然变形膨胀,追着屎壳郎碾压,寓意显而易见——底层被赖以生存的粪球(工作)所毁。

推着粪球得过且过的底层屎壳郎,枉花心机荒淫无度的中产蟋蟀,以民脂民膏饱食终日贪婪凶残的寄生虫,构成了混乱世界的三个维度。

影片末尾,一观光客向周遭路人打招呼,先是三两个蓝领工人,接着是衣冠楚楚的中产,最后是在垃圾箱里上下求索的乞丐,观光客说,你要去上班吗?你们都要去上班吗?天气不错,祝你们拥有美好的一天。

这时,镜头转到史云梅耶,大师惜字如金,说出最后一句话:我早告诉过你了。

看到这里,不妨将进度条往回拉,史云梅耶确实早就告诉观众,我们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道德无意义,理性无意义,逻辑无意义,读读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卡夫卡,恰佩克,都跟史云梅耶是一头儿的,但居于他们谱系中央的,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卡夫卡曾在日记中写道,克尔凯郭尔和我生活在世界同一边,他像朋友一样,证明我是正确的。

克尔凯郭尔孤独,恐惧,忧郁,他认为,所有人都处在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绝望之中。思辨和理性无法解决问题,唯有信仰的一跃,能到达彼岸。就像身处悬崖峭壁,纵身一跳,相信上帝会接住自己。也就是说,克尔凯郭尔,卡夫卡,史云梅耶,都是以非理性来证明信仰。

好莱坞电影的思想内核是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的能动性和理性发挥到极致,上天遁地,无所不能。欧美电影人对史云梅耶推崇备至,正因史云梅耶和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子,相冲相克,又互相关照。

上帝已死,人类越俎代庖,将文明之手伸得太远,看似不可一世,其实是沐猴而冠。人类中心主义肇始于文艺复兴,催生了工业革命,酿成两次世界大战,当好莱坞仍不遗余力地为人类中心主义火上浇油时,史云梅耶等非主流导演的存在,无疑起着冷却降温的作用。

理性最大的局限就在于不知道自己的局限。

 6 ) 超现实主义动画的先驱——杨·史云梅耶

杨·史云梅耶自己宣布,《昆虫物语》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

日前,这部作品亮相于北京电影节,此前,《昆虫物语》只在鹿特丹电影节和捷克、斯洛伐克放映过,北京电影节是该片第一次的亚洲放映。然而,对于无数史云梅耶的老粉来说,《昆虫物语》作为一代动画大师的“封镜之作”却可能并没有达到他们极高的期望值,原因无非是——动画在电影中的比例太小了,不够过瘾!

目前,这部作品已有高清资源,我也在第一时间看过了。在讨论《昆虫物语》这部影片之前,我,史云梅耶的骨灰级死忠粉,必须要先认真介绍一下杨·史云梅耶和他的作品。

注意,这个介绍是非常认真的!

1、背景

杨·史云梅耶是捷克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动画大师,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超现实实验动画的领头羊,在非主流动画领域,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存在。

史云梅耶于1934年出生于捷克第一共和国,年轻时就读于布拉格应用艺术学院和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当时,捷克的政治局势非常紧张,在高压的政治下,“老师被禁止讲授现代艺术课程”,教授只能用“从非法途径取得的毕加索画作”偷偷给学生们展示。

尽管在如此高压之下,史云梅耶还是被现代艺术的魅力所折服。由于当局对艺术作品的管束极为严格,史云梅耶能够接触到现代艺术的机会非常稀缺,他不得不“去看将现代艺术作为反面教材进行批判的材料”。

机缘巧合之下,史云梅耶接触到了“超现实主义”,从此,萨尔多瓦·达利的绘画和路易斯·布努埃尔的电影成为了他的最爱,这个时期对超现实主义的研究和模仿为他后来的动画创作铺平了道路。同时,对鲁道夫二世和朱塞佩·阿尔钦博托的崇敬,也构成了他日后影片中风格主义的基础。

朱塞佩·阿尔钦博托作品

像很多大器晚成的导演一样,1964年,史云梅耶在30岁时才拍出了真正意义上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在此之前,史云梅耶接受了大量木偶戏和定格动画的训练,也曾在捷克木偶动画大师吉利·唐卡的工作室中担任过木偶操控师和角色设计。因此,当“捷克新浪潮”的号角吹响之际,借着这股东风,史云梅耶通过创作迅速成长了起来,成为了一位先锋的艺术家,开始了漫长而活跃的动画创作之路。

而政治,是史云梅耶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史云梅耶自己也说过,他的所有作品都是政治电影。政治因素的影响贯穿史云梅耶的创作生涯,尤其是在“布拉格之春”(1968)之后到“天鹅绒分离”(1993)之前,同时也是史云梅耶创作最活跃的时期,政治成为了他作品中一切晦涩与讽喻的原因。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大致如此。

你能够在史云梅耶的作品中感受到高压政治对个人的压迫(《公寓》),看到因告密与害怕被告密而导致的人体异化(《花园》),能看到政治荒诞下人的精神混乱(《奥兰多城堡》),能看到史云梅耶对政治把戏的嘲讽和戏弄(《斯大林主义在波西米亚被终结》)……这一切敕喇喇地藏在老杨风格独特的外在形式中,明目张胆。

《斯大林主义在波西米亚被终结》

后来,由于当局的打压和长达七年的禁拍,史云梅耶的作品愈加晦涩,悲观主义的氛围也愈加浓厚。在禁拍期间的探索和积累后,他创作了《对话的维度》、《食物》、《黑暗 光明 黑暗》等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的影片,来表达他对政治、人性、文明、沟通等各方面的思考以及悲观。

法国的《电影手册》盛赞他:

“对于人生超现实的悲观诠释,只有文学巨擎卡夫卡可以和史云梅耶相提并论。”

可见史云梅耶的功力之深,出神入化。

但即使剥除政治的因素,史云梅耶的作品依旧趣味十足,其内涵具备多解性,主题涉及了多种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而其独特的风格也很容易唤醒人们对物体触感的记忆和知觉。

可以说,他的作品既有对形式和风格的追求,也有对文本和内涵的要求,他的作品,在整个动画界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2、风格

对于许多不了解史云梅耶背景的观众而言,他的作品是好看的但也是难解的。除了大量政治的隐喻,史云梅耶的作品中还充满着独特的视觉符号,通感式的触觉体验,百科全书般的陈列、展示、拼贴、复沓,超现实的狂野表达,以及各种玩偶的断肢、扭动的蛆虫、蠕动的舌头、腐烂的食物等视觉元素。这些共同组成了史云梅耶令人过目难忘的视觉风格,让同好者极爱,厌恶者极恶。

由于史云梅耶的风格元素复杂,符号繁多,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光怪陆离。观众常常被其荒诞、猎奇、恐怖、哥特的cult风所吸引,比较难以触及其深层的内涵。因此,本文尽量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史云梅耶的作品风格进行归纳和分析,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符号的解读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每个观众都有权利保有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好了,让我们先从史云梅耶最入门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两部短片《对话的维度》和《食物》为例,进行分析。

此处温馨提醒: 建议没看过史云梅耶作品的同学先去找一找这两部短片,看完以后感兴趣的话再继续下文的阅读。如果网上轻易找不到可去我的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关键字“史云梅耶”获取史云梅耶全集的百度云链接。

这两部作品均是由三个章节构成,每个章节内部又有重复和递进的结构,显得非常工整。受风格主义的影响,这种章节式的结构在史云梅耶的作品中并不少见,但多数都是《诗经》式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主要发生在一个完整作品的内部,如《石头的游戏》、《自然史》、《荒唐童话》等,而《对话的维度》和《食物》这样明确分章节并且每个章节的内容泾渭分明的,唯此二篇。

对于第一次观看史云梅耶作品观众而言,在看过这两部短片之后可能会陷入深深的震撼和久久难以平静的喘息,甚至忍不住连续大呼“卧槽!”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果要提取出三个关键词,我会选择“黏土定格”、“触感对比”和“人物异化”。

我们分别来从这三个切入点来进行讨论。

黏土定格

黏土是史云梅耶后期最常用的创作材料之一。作为一种可塑性极强的材料,黏土的塑造与拆除的过程本质上都是一种创造。从史云梅耶的角度来说,除了可塑性,泥土也是质朴的、自然的、孕育生命的,这种材质本身能够唤起人们的触觉记忆,而黏土与真人的动画结合,也让观众更加真实可感。

《对话的维度》

史云梅耶在使用黏土时不会回避黏土本身的特征,因此,观众能感知到泥土的柔软,遇水即蔫儿;也可以坚硬,掷地有声。

《对话的维度》

除了黏土,史云梅耶情有独钟的创作材料还有鲜肉(《肉之恋》)、石材(《石头的游戏》)、碎木屑(《爱丽丝》)、纸张(《荒唐童话》)等。

《肉之恋》

触感对比

从史云梅耶第一部作品《最后的把戏》开始,他就有意识地展现物体的触觉质感。在史云梅耶遭受禁拍的七年时间里,史云梅耶把自己投入到“触觉实验”当中,并将他的实验成果投入到复出后的作品中。

《石头的游戏》

史云梅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恋物癖”,他不止一次表示过对数字动画的反感,坚持使用真实生活中的物品并致力于呈现物体的质感。对他而言,每一件物品的触感就像它的灵魂和生命,是有温度的。

每一次创作新作之前,史云梅耶都提前收集物品,并尝试用不同方式去展现物品的真实触觉。因此,物品在史云梅耶的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时候,拟人化的物品甚至作为正面角色反抗人类的压制,获得人们的认同和怜悯。

《公寓》

在《对话的维度》中,无论是第一章的“趋同对话”还是第三章的“自由对话”,都在通过物体质感之间的和谐与矛盾进行内涵的传达。这种可触、可感,是史云梅耶作品最为突出的特征。

人物异化

史云梅耶的动画作品中,常采用真人与定格动画相结合。然而,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人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失去了人所特有的属性和尊严,被贬低和物化。

他可能是作为生产者的工具

《食物》

可能是被操控的人偶

《另一种爱》

可能是欲望的化身

《食物》

总之,在史云梅耶的作品中,人不具备一般人类的属性,更多的是被物化,因此,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也会自觉与影片中的人物在本质上不同,从而不会产生共情。甚至说,正是这种人类的“工具属性”,让一些观众感觉到恶心和不适。

为了突出这种人物的异化状态,史云梅耶将真人与定格动画相结合,进一步让观众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从另一角度讲,史云梅耶也可以说是将人的身体作为创造的材料,与黏土、石头作用相似。

《爱丽丝》

当然,除此之外史云梅耶的作品还有诸多其他的特点和手法。他吸收并汲取了超现实主义和风格主义的精髓,善于运用立体派的拼贴手法 (Collage) ,在影片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的黑暗世界。

3、主题

尽管政治是史云梅耶绝大部分影片(他自己说是所有影片)最重要的主题,但这并不是说离开了政治史云梅耶就丧失了表达欲。相反,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正是因为剥离了政治元素还能获得观影的快感和解读的可能,史云梅耶才成为史云梅耶,而不是一个总是在呻吟的捷克版伤痕导演。

有一些主题是史云梅耶的作品中常常涉及的,简单粗暴的分类有以下:

童年梦魇 人类欲望 精神世界

下面一一介绍:

童年梦魇

关于“童年梦魇”的主要影片有三部,分别是《荒唐童话》(1971)、《地下室的怪物》(1982)、《爱丽丝》(1987)。其中,《荒唐童话》和《爱丽丝》都改编自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文学作品,但又都跟原著没什么关系。甚至说,史云梅耶有关于童年的作品并不那么美好,反而略显得恐怖。

史云梅耶拥有一个并不幸福快乐的童年,除了政治环境的原因之外,由于性格孤僻他还被小孩子们当作“怪胎”而孤立。小时候因严重厌食症而被逼迫进食的经历对史云梅耶造成强烈的影响,因此史云梅耶在日后的创作中经常使用“进食”“吞没”等的符号意向,来表达人类对欲望的一种反馈。

《地下室的怪物》

《荒唐童话》是史云梅耶关于童年的三部作品中唯一一部稍显美好的。这部作品用物品描述了一个孩子童年快乐玩耍的经历,最后孩子逐渐长大,海军服换成了西装,幼时玩伴的黑猫被锁进了笼子里,影片戛然而止。而《地下室的怪物》则是描写了孩子在小时候对黑暗的幻想和恐惧,就跟史蒂芬·金在《小丑回魂》开篇中描写小男孩对地下室的恐惧如出一辙,非常写实。

《荒唐童话》

《爱丽丝》是史云梅耶从业生涯的第一部电影长片,这中间的爱丽丝没有进入仙境,而是被困进了一个潮湿阴暗的空房子里,遭遇了许多不愉快甚至可怕的东西,最后发现只是梦一场。结尾暗示了爱丽丝长大以后就变成了那个砍人脑袋的残忍红皇后,可以说是细思极恐了。

人类欲望

在史云梅耶的作品中,对于人类的欲望有许多种表达方式。最常见的是生肉、舌头、嘴巴、吞没的动作等,赤裸裸,血淋淋。

《梦魇疯人院》

谈到欲望,不得不说就是长片《极乐同盟》(1996),这绝对是史云梅耶作品中数一数二变态的一部。全片不着一句台词,描写了六名男女讳莫如深的变态性癖:有的喜欢制作公鸡头套,有的喜欢捏小面包球,有的细化自制自慰机器,有的似乎有sm的倾向……这部作品荒诞怪异,却又充满着变态的乐趣,人与动画结合的比例适当,全片充斥着奇思幻想,可以说是史云梅耶长片中极为优秀的一部。

《极乐同盟》

除了上文提到过的短片《对话的维度》和《食物》,《黑暗 光明 黑暗》也是史云梅耶对欲望的深刻反思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一间空荡荡的屋子,灯亮了,最开始先有一只手,然后逐渐的另一只手、眼睛、耳朵等器官也进到了房子,房子里面的形态越来越完整。当象征欲望的男性生殖器撞进屋子后,身体进入,房间里所有的器官拼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但此时,人由于个体太大,被困在房间里不能动弹,最后,灯灭了。

《黑暗 光明 黑暗》

可以看出,史云梅耶对人类的欲望态度是消极的,但他乐意表现人类的欲望,甚至不惜牺牲作品的可看性,也要更加深刻地反应人类欲望以及欲望导致的恶果。

精神世界

正如上文所言,史云梅耶的作品中人物是异化的,人类失去了原有的属性而贬低为和物几乎相同甚至更次一级的存在。当然,除了将人类物化,史云梅耶还喜欢挖掘人类癫狂无序的精神世界,或者说精神病世界更为妥帖。

《梦魇疯人院》就是一部着重于讲述人类精神世界的作品。史云梅耶采取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一样的嵌套结构,表现了一个精神病人的里世界。有趣的是,这种嵌套结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因此你不能说究竟是因为主角患了精神病还是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如许癫狂。

《梦魇疯人院》

其实在史云梅耶一切以人为主角的作品中几乎都存在这样的一个悖论 ,也都涉及人类的主观世界中的“疯”。不论是《到地窖去》和《爱丽丝》中的小女孩儿,还是《公寓》中处处受制的男主角,或者《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博士,史云梅耶在展现人物经历的同时,都会不自觉地挖掘他们的里世界:无论是梦境、幻想、幻觉抑或是没有确切说明的现实,一切的荒诞不经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解释。

4、《昆虫物语》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开头的《昆虫物语》。

进入长片时代,史云梅耶使用动画元素的比例大大降低,除了第一部《爱丽丝》还在使用大量定格动画的元素,越往后,长片中的动画元素越少,到了最新的这部《昆虫物语》,可以说是少得可怜了。

而天鹅绒分离之后,由于政治环境的松弛,史云梅耶的作品也不再具有前期短片的那种尖锐性,写政治的越来越少,更多地倾向于表现人类的强烈欲望和精神世界。94年以后,《浮士德》、《极乐同盟》、《贪吃树》、《梦魇疯人院》、《幸存的生命(理论与实践)》,都是这样的一个方向。

因此,我们在看《昆虫物语》,会觉得不仅观看动画的期待值完全没有被满足,而且影片的尖锐度和cult感也大打折扣。也许是年纪大了封山之作独留的温情,也许是众筹影片成本不足,也许是出于对动画生涯的情怀,总之,《昆虫物语》这部影片在风格和形式上有所妥协,而内容上的争议性也小了许多,还在影片中穿插着片场的制作花絮,相比往日温情了许多。

但你能说这部作品不够史云梅耶吗?

当然不能!

实际上,除了影片的动画比例过小,其本质上还保留着史云梅耶的一贯元素。除了史云梅耶一如既往地对嘴部特写地热衷,将人物比做昆虫最后变成昆虫,是对人类形象的贬低和物化;导演对演员的压制和专横,一定程度上既具有政治的讽喻性,其本身也是欲望的象征;人物出现昆虫的幻觉,是史云梅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绘;人物变成昆虫,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淘汰和被迫趋同……

当你熟悉了史云梅耶影片中常见的符号和主题,观看过程中就能像套公式一样套。当然,话不能说死,理解都是主观的,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

当然,还有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尽管史云梅耶多年来一直从事着动画创作,但是,他最开始是一名人偶操控师。偶动画在捷克的动画历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光荣地位,而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偶化”,用舞台化的表演强调人物的被操控感,来传达史云梅耶一以贯之的主题思想和符号内涵。

可如果非要比较,《昆虫物语》确实又不如之前的长片,比如我最爱的《爱丽丝》,或是最变态的《极乐同盟》,抑或者大多数人都认为是长片中最好的《梦魇疯人院》。

它动画比例少,主题不够尖锐,内容不够深刻,风格不够变态,想象力也不如之前那么天马行空……

可是,当我看到影片开头,史云梅耶坐在凳子上絮絮叨叨,又总是懊恼忘词的可爱样子,看到从片场的窗户里伸出一个白胡子白头发的脑袋,还是忍不住会想到:

老爷子今年84了,这么大岁数,你不能要求他再像年轻时候一样精力充沛,热血沸腾;他用一笔众筹来的资金,坚持古法炼钢,拍摄这样一部并不够完美的小成本影片作为他的封镜之作。但他至少没那么悲观了不是?年纪大了,继续悲观也不好。所以现在这样,对观众而言虽然有遗憾,但也挺好的。

啊,愿老爷子健康长寿,继续做活化石就好!

无论《昆虫物语》好坏,史云梅耶依旧是伟大的。更够跟这样一位先锋而不忘初心的艺术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对我而言,实乃大幸。

最后,本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最后的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嗯,搜索FlodiaFilm就可以了

 短评

演员们应该是深入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式表演技巧,每个人都跟磕了药一样,很“飞”,主要就是把自己幻想成为戏剧中扮演的昆虫,命运和臆想也像实拍和动画部分一样,杂糅到了一起。镜头多为中近景搭配特写镜头,中间无缝穿插拍摄花絮和老爷子的访谈,如果区分开来,影片观感痛苦,花絮部分轻松。

4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我好喜欢这种混乱感。我十分相信剧本是一气呵成的,行云流水般的剪辑。戏剧,怎么拍戏剧,电影,电影拍摄花絮。好想看电影拍摄花絮的拍摄花絮。电影里的戏剧导演在追求艺术真实,而史云梅耶一次又一次在这部电影里剥离真实感。啊,我真的好喜欢。又被大师教育: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

5分钟前
  • 林文
  • 力荐

老爷子的退休之作,老爷子玩的非常开心,偶动画,舞台剧,纪录片 ,肆意杂糅。如老爷子片头所说,作品为什么要承担使这个世界更好的使命,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作品变得好,或者变得坏。作品是无意义的,没有任何义务。媒介,剧本,观念,精神性,意义,规则,在这个片子里都是那微不足道的蟑螂腿。

8分钟前
  • Mr.no
  • 力荐

和这个粪球世界没必要说再见了。“I TOLD YOU SO” 剩下的就是想要极力压抑的感动吧(泪)。

13分钟前
  • voidance
  • 推荐

#BJIFF#配乐牛逼,依然是熟悉的荒诞幽默,玩的挺嗨,史大爷借弗洛伊德的理论拍出了自己的《变形计》

15分钟前
  • 尘埃眠于光年
  • 推荐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一个傍晚,杨.史云梅耶从颤抖的电影中走出来,告诫众人这里外里都是一场梦。

1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4.14 BIFF 陌生化。拒斥概念。4.15 读了原作,是戏剧 making of 嵌套进了电影的 making of 里,且只表述了第二幕和落幕,流浪汉一带而过,原作的讽刺性已经非常不明显,概念几近消失

18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3.5 怎么讲,感觉还是很值的,正片和the making of一锅炖了,史云梅耶还实力卖萌,比较遗憾的是期待很高的动画部分占比过低,未免有点坑。

22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屎壳郎被自己囤积的屎球财富所追逐亦或跳出窗口追逐屎球;独占空巢的蟋蟀夫妇的电影死亡与舞台死亡;寄生虫控诉着黄蜂占有了剩余价值而断其后代美其名曰追求绝对平等;绿灯里的小人出走了,他只能永恒地等待在斑马线前……戏中戏中戏的层层互文与梦境叙述,史云梅耶的《八部半》

2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动画大师以讽喻名著为题材,遗憾动画和昆虫都只是惊鸿一瞥,粪球变大变小、昆虫标本复活等超现实桥段还挺一惊一乍。《昆虫物语》的故事简言之就是”看史云梅耶如何拍摄话剧团排练《昆虫物语》”,自我指涉做得还算有趣,尤其对道具师拟音师的暴露在同类型套层结构中较为罕见。

27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超级有趣啊!和纪录片穿插加入了一些幕后花絮,就更有趣了!本以为杨史云梅耶是冷峻拧巴褂的,没想到这么可爱啊!!!

28分钟前
  • 虚清
  • 力荐

对于史大师的影片,我毫不犹豫的给五星,为啥,你们给烂到极致的片子都能看在娱乐的份上给两星,这点是长久以来就是豆瓣的耻辱

31分钟前
  • Palesaint49
  • 力荐

改编自Čapek兄弟的剧作,robot这个词就是他们兄弟俩发明的。弟弟Josef Čapek可以说是20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七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20s的剧本R.U.R是"机器人”这个概念的始祖爷爷。史云梅耶的封山之作致敬他们也是很圆满了。

34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关于一次糟糕的小剧场排练的元影片。导演讲话与制作现场的插入,令人焦躁的音效设计,坚持不休的民族乐派交响名曲,时间的蒙太奇。不断的分心是合谋,不讨好观众不意外。“顽劣”,是对讽刺使用得当的最高赞美。史云梅耶真是个帅老头,昆虫物语让我想到布鲁诺舒尔茨。

37分钟前
  • 12
  • 力荐

有听谣言说是史云梅耶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他老人家拼了命在自己电影里卖萌刷存在感

42分钟前
  • 蘑菇张
  • 推荐

大师建构一生,最后以解构谢幕。大师通过这部封笔之作告诉我们:超现实主义电影像梦,不受理性和道德的控制,但会受到资金的限制。

43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2.5 明明是《昆虫物语拍摄花絮精选》,反阐释的前言没错,故事没错,手法没错,部分对白还引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但没想到还真的炖成了大杂烩,各有各的味,就是下不了口。

47分钟前
  • ChrisKirk
  • 较差

北影节第三部,能抢到票真的很开心,一直是史梅云耶的粉,能在电影里看到他本人拆解电影太棒了!众筹拍的这部电影,说是最后一部,但还是希望他能一直拍下去!

48分钟前
  • 蔡粘粘
  • 力荐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杨老爷子,太感动!不过最期待的动画部分确实略缩水,心酸。

52分钟前
  • strongman
  • 力荐

表演太多,动画体量不够,太不过瘾。。。一个文本,三重叙事结构,将纪录片剪入故事中,穿插梦的解析,坚定的超现实主义者。还曝光了动画制作技法,镜子中昆虫变形记动画,居然是多层拍摄台做的!总体感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动画太少!不够史云梅耶的成色!

56分钟前
  • 卫卫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