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HD中字

主演:仲代达矢,新珠三千代,淡岛千景,有马稻子,佐田启二,山村聪,石浜朗,南原宏治,宫口精二,安部彻,三岛雅夫,小泽荣太郎,三井弘次,河野秋武,中村伸郎,山茶花究,东野英治郎,小杉义男,芦田伸介,小林俊子,殿山泰司,北龙二,谷晃,平田昭彦,岸辉子,佐佐木孝丸,矶野秋雄,大友纯,织本顺吉,小松方正,杉山德子,三户部须惠,高木信夫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59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2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3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4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5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6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3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4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5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6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7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8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9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取材于五味川纯平的原著《人间的条件》。是反映日本在中国东北(满洲)日本殖民者的电影,导演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战争给双方的影响做了反思,本片的故事背景是一九四三年的满洲,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 男主角尾,在满洲为其人道主义立场努力终生的故事。  第一部:纯爱编 <纯爱篇>  第二部:激怒编<激怒篇>  第三部:望乡编<望郷篇>  第四部:战云编<戦云篇>  第五部:死的脱出编<死の脱出>  第六部:旷野的彷徨编<矿野の彷徨>  本片的故事背景是一九四三年的满洲,讲述太平洋战争时,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男主角梶,在满洲为其人道主义恶战苦斗终生的故事。共分六部,约长九小时。电影一、二部主角以人道改革方针对待中国工人而遭失败的经过,并探讨殖民者的良心问题。三、四部描述男主角梶在军队中亲闻被迫参战同胞的悲惨境遇。五、六部内容讲述已成为北满洲逃兵的梶,因抗争而致死的经过。  第一二集  1943年,满洲。梶在矿山公司调查部工作。他站在调查员的立场上对日美矿业生产的实力进行了比较,认识到日本将来必将战败。他在向公司提出的报告中,批判了在矿山现场对中国工人的非人道的榨取。这份报告被公司认可,因此他被派往现场。梶和美千子结婚后就上任了。梶得到前任冲岛的协助,用人道的方针进行劳务管理的改革试验。日本管理人员反对梶的改革,不断发生罢工事件。他碰到了不是他们所能解决的问题。军队把在中国抗日的农民抓来,随意地当作俘虏虐待,把他们称作特殊工人强制在矿山劳动。梶按照宪兵队命令不得不对他们进行管理。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极力地人道主义对待他们。这样更增加了日本现场管理人员和宪兵队他们的憎恶。特殊工人们纷纷逃亡。于是宪兵们把不想逃走的工人抓来斩首杀鸡给猴看。当宪兵杀到第三个人时,梶终于忍不住向宪兵抗议了。当宪兵向梶挥刀时,过去他看守过的数百名特殊工人的领袖老王站出来威胁宪兵。宪兵因而中止了杀人。但不久后,梶被逮捕了,不仅受到拷问,还被赶出公司。并且立即从军。  第三四集  时值隆冬,梶被派到北满洲守备队。连日强行训练已经筋疲力尽,还得忍受老兵的作弄。但是无论从体力还是射击技巧上都是数一数二的,立刻成了队里的重要士兵,他还站在袒护小士兵的立场上。梶保护的朋友们又因哥哥是左翼思想犯,自己也被当作赤色分子的新城一等兵。又因妻子来信骂他是家庭的愚痴而动摇被老兵痛斥的小原二等兵。还有40岁被征来的老兵。梶帮助新城逃往苏联,小原在厕所中自杀。梶的妻子不远万里来部队见梶。两人得到特别许可在工具仓库过了一夜。后来因苏联参战,梶的部队被苏联坦克部队全部歼灭。只有梶等少数几个人活下来。  第五六集  北满洲,梶等残败兵一个劲儿地向南逃。途中遇到逃难的男女老少,虽然帮助他们,但因饥饿疲劳一个个相继死去。梶历尽艰辛来到还残留着日本老人和女人的开拓村,他准备在这里和苏军作战,但是日本女人高喊“别在这里打仗了!”之后,他们开始了俘虏收容所的生活。梶对收容所里桐原这个卑劣小人,恨之入骨。之后,他又被诬告,被罚作苦役。在森林中忍受苦役后,回到了收容所。当得知自己保护过的弱兵被桐原杀了后,且没被问罪,梶绝望了。他杀了桐原,然后逃出了收容所。他在大雪漫漫的荒原中流浪,念叨着妻子的美好,渐渐地冻僵了。  影片的评价  一个站在人性角度反思人类过责的导演是伟大的,战争双方首先都是人,人的内心都有邪恶(撒旦)和人道(信仰救赎)的两部分,作为战争个体的梶的自觉反战是人性升华和看见惨烈之后的人性转向,它不是单边主义的狭隘立场,它是人性在战争状态下被扭曲后的良知反思,促使观者对人道善意与屈服邪恶的矛盾问题留下重审空间。  幕后制作 编辑  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有的国家甚至不把自己的人民当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圣昆廷监狱篮球队赞先生与找钱华贵族一吻不定情拳击小子玉观音热海的搜查官老婆万岁破茧成蝶小谢尔顿第一季我的妈妈回溯2015砂砾1984洛基恐怖秀复仇的火焰1999剧场版 架空OL日记行差踏错五个相扑的少年天鹅恋急诊室的故事 第十四季大人物2014蜜月重温披荆斩棘的大小姐第三个人2007喷火龙好好谈恋爱2巧克力医生齿轮第七季校花前传之很纯很暧昧飙车之车神传说杀出个黎明 第一季谢文东第四季武士2001尘封的记忆史酷比:神秘的开始天蓬归来爸爸只要一喝醉就会变成怪物敢死队天生杀人狂丁一山不久再相见阳光总在风雨后糟糕历史国语第五季约翰·木兰尼和午餐小伙伴妈妈再爱我一次

 长篇影评

 1 ) (转载)《人間的條件》第一部的影片分析 吳德淳、林鴻鈞

一 前 言

  《人間的條件》本片全長九小時半,分上中下三部,劇本改編於五味川純平的小說《人間的條件》,是二戰後立即以嚴肅態度面對侵略史實的少數影片。該片導演是小林正樹,並由仲代達矢、新珠三千代、金子信雄等知名日星主演。全片以反戰思想為核心,故事講述一九四三年的滿州,男主角梶為了實現其人道主義的理想,反對日本軍國主義,而惡戰苦鬥至死方休的故事。雖然本片的藝術成就有限,但它卻以傑出的劇本展示出各種階級的處境,凸顯出日本侵略的根本原因是階級利益所導致的。正因為本片具有這樣特殊的觀點,本文將集中在情節線索的解析上,為讀者呈現出導演對這場日本侵略戰爭所提出的反省。

  在《的條件人間》第一部中,出場人物最多,情節交錯最為複雜。這是導演為了提供一個日本人自我反省侵略戰爭的全景視點。這個視點不但展開了認識戰爭中各種階級處境的地圖,也演示了一位左翼理想份子的各種困境─包括民族、階級、愛情和友情等。而在這如織網般的情節中,影片主題由以下三條戲劇線清楚地表現出來:一,主角梶的人道主義如何從崇高的理想,到軍部的阻撓而挫敗。二,中國俘虜王亨立在監獄中如何不放棄作為人的信念,最後帶領戰俘逃亡。三,同時,梶的奮鬥雖然失敗,卻在影片最後得到愛侶的支持,攜手從砂谷中爬出,讓觀眾繼續思索人道主義的真義和理想。除了這三條戲劇線之外,影片也以兩個配角─小高、小陳─來呼應梶為了維持作為人的基本條件而犧牲的殉道形象。以下我們將先從這三條主情節線開始進行影片分析,並擴及到影片中的歷史背景,以及人在那個戰爭環境中所採取的團結抗爭的方法。

二 三條主要的戲劇線

(一)梶的人道主義失敗

  影片一開始,我們看到梶懷抱人道主義立場,向採礦部部長提到:「我們應該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對待那些勞工」。隨後,在部長的安排下,梶暫時免去從軍的困擾,來到老虎嶺。在男主角梶第一次和廠方開會,他認識到廠方仍緊抓老舊思惟,認為必需有足夠的工人,才能達到生產力。而梶因為發現廠方暗自特許日人管理者苛扣勞工的方式,因此建議所長應從改善勞動條件著手。但梶卻因為這樣的理想,以致於當他進行改革的同時,也展開了和所有工作夥伴的衝突。這注定他將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斷遭到同事的暗算,導致他雖身在囚禁戰俘的鐵網之外,自己卻也如身陷四面楚歌的電網之中。

  首先,所長黑木一心只想受軍部表彰,只關切產量是否能提高20﹪。他對於梶的建議常常認為理論可能正確,但跟實際是兩回事。此外黑木常常在國家戰爭的名義下,頌揚工頭岡崎的暴力使用,讓梶無法獲得上級真誠的支持。最後,當梶為戰俘求情而遭刑囚拷打,黑木更只是冷眼看著梶離職從軍。

  此外,監工牟田、小林、金田等人剋扣工人工資,每一工人平均工資1.7元,但工頭淨賺一元以上。當梶查知他們的惡行,牟田等人被解散工頭組織而離職後,一方面他們到山海關招募流亡工人,先借流亡工人五元,讓他們走到礦山,騙取公司二十元的招募費。另一方面,則拐騙小陳並將戰俘騙出轉賣到其他礦場,讓梶不斷受到軍部的威脅。最後古屋更演出一場奸惡的放行計劃,讓小陳死於電網,梶立即失去重要的工作伙伴。而這也造成梶要和中國囚犯進行工作討論與激辯時,始終無法得到他們的信任。戰俘為了個人的基本自由,仍要一波波進行逃亡,讓梶內外受挫,身陷砂塵風暴之中,猶如他剛到老虎嶺時的困境一般,終以失敗離職收場。此外,梶的太太、小陳、沖島,還有他不斷為之努力的戰俘,在劇中也常常為無法理解他的理想和信任他的人格,使梶腹背受敵格外辛苦。

  就全片的劇情設計來看,梶以一人之身竟要和日人同胞進行階級對抗。他的同胞以戰爭為幌,行壓迫搾利之實,達昇官發財的目地。而軍部則是無情無理的壓迫者,隨意栽贓戰俘的逃亡,並要梶作為處決砍頭的見證者。最後,梶則成為代罪羔羊,被軍方懸吊鞭打飽受酷刑,凸顯其所處的民族和階級的困境。這讓我們看到在戰爭的極限狀態下,一位理想的左翼青年雖有強烈的個人意志,不斷為勞工爭取權益,終究只能成為幫助廠方提高生產力的魁儡,只能是軍方懸吊鞭打的對象。

  在本片的原著劇本中,編劇更透過這個只能是「魁儡」或「牧羊犬」的主角自述,傳達了編劇本身對日本侵略戰爭的日本看法。梶曾說:「問題是有些日本人,他們比你們中國人更先受到日本人本身的侵害。你們的遭遇,不過是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就是燒殺我們的火災,漫延波及到你們,以致烤焦了你們的皮膚。」因此,我們看到導演透過主角的遭遇,讓我們思考戰爭對於日本人自身以及中國人民的戕害,如何無情的摧毀人們做為人的條件。  

(二)王亨立的逃亡成功

  王亨立是全片唯一身處電網的圍困,卻始終能以清晰的思路反抗壓迫者的形象。他不僅領導戰俘的逃亡,更扮演梶的工作導師角色,讓人對這位身材短小身著白衣的被壓迫者印像深刻。其所帶領的戰俘逃亡成功,讓人看清:戰爭雖是民族間的衝突,但更深刻的理解恐怕是階級間的利益衝突。

  所謂的戰俘或特殊工人,常常是日軍在所謂的「清鄉工作」中,包圍被侵略國中有敵對性的村落,強制抓出男人以執行勞務。在影片中,軍部為了前線戰爭的需要,要求採礦公司緊急增產,因此配發六百個戰俘由火車運來老虎嶺。而戰俘在日本國家的利益需求下,在三千伏特的電網內為提高戰爭資源而工作。

  然而,在軍部的壓力和三千伏特電網的威脅下,為什麼戰俘有機會逃離?這一方面是戰俘懷著人類的基本慾望─回家,另一方面則是日人在私利的引誘下,違背了自己國家的大利益,協助戰俘逃脫。當中國人小陳看著戰俘在山頭上展開工作,梶在一旁特別問及:「你認為他們會跑嗎?」陳說:「他們過去在自己的村莊上工作著,他們當然想回到自己的村莊。」一語道破被侵略者簡單而自然的逃亡動機。此外,為日人工作並被母親告誡不要和日人作對的小陳,為了求得麵粉,讓剛被解雇的日人牟田以及韓國工頭和中國妓女利用,暗通變電所工人,私自在午夜時將電流切斷,讓戰俘得以逃出,使韓國工頭能夠轉賣戰俘從中獲利。然而就在幾次成功得手之後,梶的同事古屋為求所長的歡心,竟設計讓小陳騙戰俘逃獄,並將他們當場逮捕,讓自己顯得比梶更有本事掌握控制戰俘,而得以取代梶的位置。也就是說,他企圖在國家掠奪中,謀取個人的名利,雖然兩者是衝突的。所以,王亨立之所以有機可趁,順利逃出營區,正是在這樣的矛盾情境下進行。影片正好利用這一段情節的安排,諷刺的暗示:戰爭因侵略國的「利益」需求而發動,但戰俘的逃亡卻也因為侵略國中個人「利益」需求而得以成功。事實上,戰爭是個人及區域的利益擴張導致的,而民族間的衝突更是個人利益擴張到極限的結果。   此外,本片的原著其實也透過王亨立的口,說明了本片的片名和主題。他說:「我深深感謝日本管理人供給我鉛筆與紙張,那麼我本身與別人,都還應當承認我仍舊是一個『人』吧!只是不幸的很,在我埋首疾書之時,紙張的空白已盡。這正表示作為人類的條件,已瀕臨幻滅的邊緣了。」

(三)愛情從砂谷中爬出

  除了上述,本片還有一條更基本的劇情線:是由梶對婚姻的猶豫開始,直到兩人對愛情的再確認的過程。這也是片中唯一令人稍微振奮的劇情線。起初,在東北的太平南門下,梶背對一列軍隊的經過而面向女友美千子。隨後,梶因為自己隨時可能被軍隊徵調的忐忑,在漫天的大雪中拒絕了美千子結婚生子的提議,讓她哭泣的離開。隔日,在梶告知自己暫時免除徵調時,她便與梶在沙塵紛飛的時候來到老虎嶺。

  由於梶不斷在工作上受挫,以致於每次回家,兩人常常無言以對或吵架收場──雖然太太都以無比愉快的心情來迎接他。諷刺的是梶在家門外,以大愛的心為勞工爭取基本生活條件;但在家門內,簡單的夫妻兩人卻無法在平等的位置上對話。直到有一次,梶看到電網內外老高和春蘭所表現的真情和勇敢。而美千子在友人靖子家中,被提醒問題的癥結,是美千子忘了自己是一個女人,只記得自己是一位「太太」,應該更關心和詢問梶工作上的每一個細節,以更寬容的態度來面對梶的工作。這兩個情節使兩人在片梶終於有機會攜手從砂谷中爬出,讓我們看到寬容在愛情中的力量。雖然梶的人道主義雖暫時失敗,但又另外點起一把微弱的希望之火。

三 三個受難者的形象

  至此,我們還要提出兩位和梶呼應辯證的兩個角色。在劇情的安排中,這三個人都為了維持做人的基本條件而受難。

(一)老高──電網內的反抗者形像

  影片中和梶最為相似,敢於反抗卻又過於理想,雖然失敗但卻獲得堅貞愛情的人,就是老高了。老高曾當著日本管理者吐痰,並說:「日本人會說好話,也會寫好字,但就是不會遵守諾言」。讓我們看到他對侵略者本質的了解。

  影像中有兩次將主角與老高並列在一起,除了彰顯他們相同的理想與困境,最後也是因為老高的死導致主角終於有勇氣反抗日軍的殺人。第一次是中國戰俘在三千福特的電網內被沖島訓話時─「這道電網能不能落下就看你們了」─梶與老高並列在影像中,分別將頭朝向左右兩邊。這是很有趣的一個鏡頭,因為身為逃犯的老高想獲得自由,而梶則想給這些戰俘基本的人道待遇,兩者都希望電網可以落下。

  事實上,老高他們這一群戰俘,被密封的車廂運載到老虎嶺,然後又進入坑道內採礦,並敢於對不公的對待拿起石頭反抗,這樣的形像呼應著在電網外的反抗者─梶。同時,導演兩次將這兩人的愛情發展平行剪接,隱約讓我們感受到老高在電網內對愛情的執著,甚至感染了正對愛情和事業迷惘的梶。第二次兩人影像並列是,當老高在片尾將被被處決時,他與梶並立在刑場,中間隔著一個屍洞。當梶望著老高,他似乎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自己的命運,卻只因為他是日本人而倖免一劫。而當老高死去時,也是梶理想破滅之刻,他終於醒悟自己的努力終究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下的一條牧羊犬,因而勇敢地阻止日軍繼續殺人。

(二)小陳──電網外的馴服者形像

  因為母親要求麵粉與「不要反日」的原由,以及被情慾所驅使,使得小陳慢慢走向被日本人所設計的無情陷阱。但小陳畢竟還擁抱做為人的最後條件,不願看著自己的同胞被騙而被處決,最後慘死在電網上。

  小陳的「臣服」形像,一開使就在導演巧妙的設計下展開。我們看到小陳在第一次出場時正用自己的雙手壓住中國勞工的雙手,一一按指紋。隨後,小陳迷迷糊糊地成為其他人遂行其計謀的工具。緊接著,小陳多次出現在慰安院中,並和慰安院的頭頭金東福以及亡命的韓人張命贊的行像混合一起。小陳似乎癱瘓在這樣一個「慰安」的環境中。最後,小陳發覺古屋為邀功而故意設計戰俘逃亡後,他不希望同胞被設計而遭軍部處決,更不願意自己成為古屋邀功的工具。在良心發現後,在猶豫徘徊中,小陳終於決定親自到戰俘營,要求戰俘取消逃亡計劃,但卻被電網外的古屋所阻止。由於小陳尚未通知變電所切電,終於讓企圖逃亡的戰俘死在高壓電網上,而自己也因不知如何自處而羞愧地向電網撞去。做為一位被敵人驅使的角色,當自己的良心發現後,命運似乎不得不如此。

  這個悲劇性的角色,在影像中也與梶互相呼應。在等待戰俘運送時,梶曾告誡小陳:「在戰爭地區,你有同情就會被殺。」在日軍屠殺戰俘的那場戲,日軍軍官同樣告訴梶:「同情敵人的最好死掉!」影片利用對白的呼應,聯繫了兩人的關係。結果後來兩人都為了中國戰俘而走上險路時,都展現勇氣去對抗壓迫他們的勢力。

四 日侵東北的歷史背景

   日本帝國侵略中國東北的雙面刃,一是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一是關東軍。片頭一開始顯現的字幕昭和十八年,也就是在西元1943年時,梶任職於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調查科。南滿鐵道株式會社這個組織創設於1906年,第一任總督為後騰新平,以經辦鐵道、開發煤礦、移民、畜牧業……等所有經濟事務。其組織部門有總務部、調查部、運輸部、礦業部、地方部。它不僅是一個經濟組織,還對其所經營之地區握有行政權力,不但是東北的國中之國,還是日本殖民東北之前鋒部隊,積極配合日本帝國之侵略活動。

  關東這個詞,即指山海關以東的奉天、吉寧、黑龍江等地區。俄軍強佔遼東半島後,便將它取名為關東洲。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取得遼東半島的租借權,在當地成立關東總督府。關東總督府下轄一個師團的兵力,約一萬名士兵,這也就是關東軍的前身。關東軍的稱號,一直到1919年日本在東北設立關東聽才正式成立,目的是為了保護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以及日本在「關東洲」的權利。到了1942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前,關東軍已經擴充至85萬人,號稱百萬。

  為了求得戰爭的勝利,日本早就公然把中國的資源納入總體戰的計劃,以「滿鐵」作為經濟侵略的組織,而以關東軍作為武力支持。日本在1922年制定的《陸軍軍需工業動員計劃要領》第53條,確定戰爭資源可由滿洲取得。1932年9月,關東軍制定《關於實行日滿經濟統治方面基本條件的意見》,表明了要以滿洲資源,使整個日本經濟過度到實行總體戰的「高度國防國家」的意圖。為了具體實行這個計劃,關東軍提出「一業一社主義」的「特殊會社」(由國家出資),承認其壟斷的權力。1936年,日本開始對滿洲進行「長年計劃」(《滿洲產業開發長年計劃》)。其特點為:首先,消除日本帝國經濟上的缺陷,如經濟資源不足、國內市場狹窄、人口過剩等。第二,期待日本資本積極侵略東北。第三,這個計劃的目的是「統治經濟」,也就是使日本完成能夠承受近代戰爭的「高度國防國家」。1940年,南京傀儡政權成立後,所發表的《日滿華經濟建設要綱》,則確立了其基本方針: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以「國際分工」來統治朝鮮與中國,加快其資源的掠奪,為即將到來的世界大戰作準備。

  上述的這段歷史,正是影片《人的條件》利用主角梶的遭遇,描述當時的中國東北是被這兩個政治侵略組織所控制。以至於他想善待中國勞工與戰俘的人道精神,在日軍的總體戰體制下必定受到挫折。將上述的歷史背景放在影片中來觀看,就可以發現三條緊密的線索:

  一,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榨取東北資源,而關東軍是其權利的維護者。除此,影片更含蓄地指出日軍侵略的背後支持者是日本天皇。影片開頭的第二場戲,便是藉由一部關東軍的軍用機車,緩緩駛向滿鐵公司,暗示出兩者的合作關係。而老虎嶺的經理黑木,提高礦區產量的原因,就是他常常向屬下喊的:「別忘了,這是一場戰爭」。當礦場的工人不足時,關東軍也會派遣戰俘前來,影片中的六百名戰俘便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來的。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提供日軍的作戰資源。關東軍也因其武力因素,而成為凌駕南滿的最高權力。所以,當戰俘勞工脫逃或死亡,日人管理者必須向關東軍匯報。處罰勞工的最高權力,也是關東軍。甚而,當主角梶為了勞工而抗爭時,他也受到關東軍的鞭打。另外,在一場容易被忽略的戲中,已經隱約地批判軍國主義的神道思想。在神社前的頒獎典禮的那場戲中,黑木經理以古雅的日文朗誦這次礦場增加百分之二十產量,並頒發獎狀給梶等職員。這個以神社為背景的場景,便隱約地說出日本天皇其實是這場戰爭的真正的支持者。

  二,作為一個政治組織的南滿鐵道株式會,其社榨取東北資源不遺餘力。除了煤礦,影片也透過麵粉與煙草等情節暗示這層經濟侵略的關係,因為這兩項民生物資全被滿鐵所控制。小陳為了母親想吃白麵,不惜偷竊,終致死亡。日人管理者,卻有一定量額的配給,甚而勾結管理麵粉倉庫管理人,私自運出販賣。另外,王亨立在面對梶的請煙時,漠然地拒絕,並說:「日本人不會充分地發給我們。」這句話也說明菸葉也是滿鐵的獨家企業。其實,不僅是煤、煙、麵粉,包括船業、工業、牲畜業、農業……等各類經濟活動,已被滿鐵全部劃歸為經營的經濟事業的一環,統一在總體戰的戰爭需求之下。在經濟剝削下的東北人民,不是走向為麵粉而走險的小陳路線,便是像王亨立般斷然拒絕煙草來發出抗議之聲。

  三,梶原本任職於南滿的調查科,為了不想從軍,只好接受經理的派遣,到老虎嶺煤礦區擔任工頭。但這個免除兵役的做法並未能讓他逃離戰爭的漩渦,而是擔任了日本帝國總體戰下的「牧羊犬」。他的書《殖民地的勞務管理諸問題》,原本是要讓中國工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的對待,以提高礦產產量,但其目的卻與日本帝國主義者一致。這顯示者,他無法逃離戰爭的應影,他到老虎嶺工作也只是一種逃避。就像他朋友在片頭一開始所說的:想要逃離這場戰爭,只有死亡。果然,梶也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

五 團結抗爭

  梶寫過一本關於管理中國勞工的書,即《殖民地勞工管理》。看過的人往往對他說─如他同事沖島─寫到重點上了但沒談到重點。這個重點即是,要讓這群中國工人獲得平等的地位可能嗎?事實上,如果在關東軍與南滿的管理下,根本不可能發生。如果真能讓中國工人獲得平等的地位,那勢必要衝破日本管理東北的體制才可能達成。若要維持一個人的條件,勢必與梶所處的工作體制產生衝突。其方法將是不同階級間的團結抗爭。這也是梶一開始所沒設想到的,但在實際活動中才體驗的道理。

  妓女春蘭曾質疑老高為何中國人那麼多,卻沒有辦法與日本人反抗的問題。這正顯示了大部分中國人的問題。大家只知道自己受苦了,卻不了解原因。這個原因,不僅是中國工人與日本管理者之間的問題,也不僅是中日戰爭下的影響,而且是人在這層層環環的結構性因素之下,如何去維持作為一個人的條件。具體而言,這裡的作為人的基本條件就是平等與自由。當崗崎拿石頭砸死一個中國勞工時,他完全不必受到任何處罰。所長的理由是,優秀認真的日本人比骯髒懶惰的中國人重要多了。可是老高砸傷崗崎時,卻被關東軍處以死刑,完全不必將過審訊。這使得梶面對中國勞工時,完全無法取得他們的信任。因此,影片有意利用兩人砸石頭的情節,卻獲得不相同的結果,來暗示兩個不同階級間的不對等與不公平。

  那麼,處於這種不自由與不平等的環境中,梶與這些戰俘勞工必須怎麼辦?王亨立在回答金東福所言的「沒有志氣」的指責時,曾說:「並不是那樣的,人是靠不幸的原因站起來的,只要我自己找出不幸的原因。」明白自己不幸的原因,是首先讓自己站起來的方法。所以王亨立不同於同是被殖民者的韓國人與小陳沉溺在妓院之中,而是勇敢地思考面對的方法。了解自己的處境後,才能接著採取行動。那個行動就是不同階級間的團結抗爭。所以,王亨立告誡梶,真正的人一定會找到同伴的,不然就只是戴著人道主義面具的殺人魔。因此,梶在日軍殺人面前勇敢地阻止時,王亨立才能號召全面的犯人一起行動,讓日軍的劊子手警覺到群眾的威力,因而罷手。這個不同階級間的團結抗爭,才是讓眾人有可能獲得作為人的基本條件的方法。只是,在梶終於踏出他勇敢的一步時,同時也是取得群眾的信任時,他也必須承擔其壓迫者─關東軍─殘酷的懲罰。

六 結 論

  綜合以上的劇情分析,本片情節的主題是:在戰爭的極限狀態下,一方面是侵略者的無情壓迫,但另一方面我們更看到人民對自由的渴望和對愛情的追求永遠不滅。

  在侵略者的無情壓迫方面,我們看到戰爭對人性無情的摧殘。其實,不只是被壓迫者,更是壓迫者本身的人格扭曲。所有的勞務管理者都以戰爭為藉口,為自己的榨取行為做辯解。軍部的長官更直接的聲明,他們不管戰俘是不是全死了,但是一個都不能逃。在這層層的管理者形像中,他們口口聲聲的為日本國的利益,要為天皇效忠展現自己的忠義之心。但從軍部到公司所展現的不過是一種偽武士道(武士道精神的轉向)。這一點恰好由影片接近結梶的一場處決戲中展現,我們看到武士刀只是和一個栽臧的殺人藉口結合,武士刀只淪落到為日本人的野心所驅使。而原來意義上的武士道,實際上是忠義之道,是一種古代的道德要求。但近代日本政府宣揚的武士道,由於受軍國主義的驅使,完全被政治因素所扭曲。人性被納入現實的政治網絡中,受異化而形成殺人的藉口。

  另一方面,片中主角梶身為侵略國的勞務管理者,又是一位崇信左翼人道主義的理想份子,但在軍部的強大壓力下,即使他想為戰俘和勞工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改善基本的食物甚至滿足戰俘的生理需求─但他永遠無法為戰俘突破三千伏特的電網束縛。一旦戰俘們無法獲得更基本的「自由」時,他們仍然要一波波地計劃逃亡,回到自己生長的村莊。這使梶注定要失敗,就像梶所自責的「這不是我的錯!我是日本人;但這就是我最大的罪!」這個人與人不平等的原因,表面上是不同種族間的戰爭,實際上更深沉的原因卻是階級間的利益衝突。要打破這種不平等的束縛,也只有不同種族與階級的團結抗爭才能達到。

  最後,當主角在理想幻滅後,她的妻子仍以無比的信心支持著他,愛情成為此時的唯一救贖。而這個愛情是藉由兩人以寬容與理解的平等對待,重新認識到愛情的真諦;這呼應了人道主義的起點─人和人之間的平等對待。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身為侵略國的導演,正以深刻的主題和複雜的情節,提供觀眾一個反省日軍侵華戰爭的起點。

吳德淳 紐約大學(N.Y.U)視覺藝術碩士,大葉大學視覺傳達系專任講師,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春天影像工作隊總監。      
林鴻鈞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春天影像工作隊隊員,文字創作者。

 2 )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昨晚是Human condition第一部在local theater放映的最后一天。我算是搭上了末班车。就连放映员也对这场的观众说:you made it.呵呵。

能在宽敞干净的影院的宽屏幕上欣赏小林正树的大作,是人生给予我的一大奢侈。其实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小林的作品。随便查了一下网上,他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大概两类,一类是与Human Condition一样反战反思的,另一类是继承日本传统美学并发扬光大的讲怪力乱神的。网上关于Human condition的评论非常少,大大超出我的预计。特别是连一些有名的中文电影网站,对此也不过几句剧情简介加导演生平介绍,一看就是从教科书上抄袭下来的,就算已经过世的影评人卡夫卡陆也不过寥寥几句不痛不痒的观后管,让我感觉非常不过瘾,甚至悲哀。

要我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这话一点不夸张。中国人都知道在1937年到1945年间发生在中国本土的事儿,可大概没几个中国人知道,一个日本导演如何描述和呈现这件事,如何反思自己的国民在伪满洲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小林正树的这部史诗电影,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正面回答。

我只看了第一部,所以我只说第一部。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从一开始,这个悲剧的调调就很突出。Kaji是个妄图与制度对抗的人。他希望以人道精神改善被日本军方非人虐待的满洲奴役的劳动条件,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同样,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一员的他想要获得中国战俘的信任,也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所以,Kaji在老虎岭所作的一切,都是不可为而为之。电影反复地表现Kaji在这两个irony里的挣扎和反思,他一再地对中国战俘不信任他感到无力和愤怒,也一再地为自己的上司和同事继续虐待和屠杀中国劳力感到悲愤和绝望。Kaji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人,然而他忘掉了一件事情,就是,他的祖国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他向被奴役的中国人要求信任,这个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不能成立的。他用了很多方法试图和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到了声称要做朋友的程度,但无论怎样,他们之间始终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他是个日本人(侵略者),他们,是中国人(被侵略者)。在和平时期,这道鸿沟都未必能被跨越,何况是战争时期呢!所以,Kaji其实是一个有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幼稚的左派,在当时的日本可算是难能可贵,但不是个成熟的合格的知识分子、思考者。他那套人道理论,在铁一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在战争面前,没有所谓的改良、改善。支持或反对,只有一个选择。高被杀害,把这个问题血淋淋地放到了Kaji的面前。

小林在电影里做到了几件其他日本导演也许永远做不到或者不敢做不愿做的事。第一是,承认了日本对中国的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承认了日本在伪满洲国进行的对中国人民的掳掠和奴役。第二是,承认了中国慰安妇的存在。承认了日本军方利用慰安妇达到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第三是,承认了日本军方对本国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迫害。第四是,承认了中国人民为求自由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是正义的,是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因此,哪怕电影本身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我仍认为,小林是日本战后难得的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的伟大导演。同为参加过侵华战争的小津,对战争一言不发。市川崑,回避了被侵略人民的苦痛,将镜头只聚焦于战败的日本军队。黑泽明,反思战争还要躲躲藏藏借助梦来表达。小林,只有小林(至少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敢于直接把日本奴役下的满洲,那苍痍满目的土地、那备受摧残的人民的面目,搬上荧幕!而这些画面,出自一个日本导演之手,让我不由心生敬佩!

我一边看,脑子里总忍不住想一个问题:假如,在现代史上,中国曾如日本一样发动过对别国的侵略战争,中国导演能拍出Human Condition这样的电影吗?这样的中国导演,会在当下已有的导演里出现吗?换句话说,我们能期待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贾樟柯、张元之流拍出 Human condition吗?

领导说我的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因为不能这样预测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和人们的反应。世界不是你能用头脑想出来的。也许吧,但我总有些莫名的悲观。

小林让我赞赏的另一点,是能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其实能明显地看出来,小林对中国人是不熟悉的,他对中国人的刻画有那么点样板化,远远不如日本人形象饱满、活泼、生动。但即便是处理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对象,小林还是竭力呈现多样性。他电影里的中国人,有得过且多、贪生怕死型的,有正直勇敢、慷慨就义型的,有聪明智慧以柔克刚型的,还有优柔寡断左右摇摆型的。在他的处理下,我们看不到通常美国电影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脸谱化、绝对化。他对小陈这个角色的处理尤其出色。这个年轻的中国人,给日本人做勤务兵,是中国人词典里不折不扣的汉奸。小林在电影里为“汉奸”进行了辩护,把这个角色人性化了。我们看到的小陈,是一个很有孝心、在日本人和中国人两种角色里摇摆不定的孩子。他做对过一些事,也做错过一些事。但最终他选择了和自己的人民在一起,没有出卖同胞。这和颇有争议的李安对易先生的处理方法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易先生是自己选择当汉奸的,小陈那样的穷苦人,却未必有这个选择。所以比较起来,小林的处理更有说服力一些。

同样,小林对日方各色人物的处理也非常注重层次感,注意呈现人物的多面性。二战期间的日本军人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冷血、可怕的。影片里的日本军人也是如此,但,小林着意呈现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尽量避免脸谱化。比如那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军官,也有对宁死不退的Kaji佩服而退让的一面。还有一些Kaji的同僚,也是痛恨军方但敢怒不敢言的。然而同时,同情中国人同情丈夫的Kaji的妻子,却在紧要关头拉住Kaji不让他解救死囚。可以说,小林对人物的刻画是从那个人的具体处境出发设身处地为他(她)想过的。这些处理都丰富了我们对那个特殊时代和人性的理解。

电影里有两幕场景,堪称地狱的人间再现。一幕是Kaji打开押送所谓中国战俘的列车车门,却发现一群状如地狱鬼魂的中国人争先恐后地逃下密闭无窗的列车,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进而跑向装载着粮食的骡车。那处于身体极限精神接近崩溃的人们,那被饥饿、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的人们,就是我的同胞。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看着荧幕上那一个个骨瘦如柴面目全非的中国人,我忍不住我的泪。心里面竟不自主地回响起色戒里汤唯的一句本用于反讽的台词:中国不能亡!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有些所谓的中国学者谈民族主义色变。在我看来,极端民族主义才是应该警惕并杜绝的。民族主义本身是一个人国族身份的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而人的存在,到最后,就是国族身份。普泛的人性和人文主义可以跨越国界,但只能是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相反,绝大多数时候,人的国族身份决定了他与他者的界限。这是为什么我对不同国族间的真正沟通经常感到不乐观。也是我对人类学心存怀疑的地方。一个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可以轻松地说,我希望看到中国ge 命。而一个同样研究中国的中国学者,则会毫不迟疑地说,我不想看到中国ge 命,因为老百姓会遭殃、会流血。他们都没有错。这里没有对错,只有国族身份的不同造成的观念和意识上的鸿沟。

另一幕是日本军人对几个企图逃跑的中国战俘实施砍头,而其他的中国战俘被迫围观。这一幕让我想起了鲁迅,想起他所说的麻木的人民。然而在小林的电影里,中国人却不是那麻木不仁的看客。我注意到,高被处决的一幕,镜头是从下往上打的,是个仰视的角度。这在中国电影里,往往是英雄才配享用的,因为它让人物显得格外高大。小林对高的处理方式,曾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在看一部日本电影。高那种行为举止、英雄气概,让我恍惚看到了中国红色电影里高大全的形象,心想是不是小林借鉴了中国电影中的一些表现手法。

小林还有一个做得漂亮的地方,是引入了朝鲜人这个角色。很多时候我们想到满洲,只想到中国人(汉族人)、日本人,却很少想到与东北一水相隔的朝鲜和生活在东北的大量的朝鲜族人。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又有些怎样的经历与选择?是我们很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角色的引入,进一步complicate了整个局势,使得故事更为好看。

小林当然也有一些败笔。除了对中国人不熟悉造成的对中国人形象刻画上的失误之外,语言也造成了一些瑕疵。片中中国人都是说中国话,但演员却是日本人,大概为了拍片现场学的几句中文,讲起来那个詰贅拗牙啊,听得我和领导这个郁闷致死啊!明明是“中国人”,中文却还没有日本军官说得好,这要在中国放映,铁定笑场。但偏偏这是一部很严肃沉重的片子,情境也都多沉重肃穆,要笑还笑不出来,所以感觉特别难受。倒是身边坐的那些老外幸福,没有这个语言“优势”,反正都听不懂,管你中文日文的。我想要是小林能等到中国开放,聘请中国演员来演中国人,情况大概会好很多。但八十年代日本国内的政治局势能不能允许他拍这个片儿,可就不好说了。

领导对小林的处理手法不满意,他看不惯银屏上一个日本当权者(Kaji)被塑造成英雄,他领导下的中国战俘(实际上是奴隶)还不惜牺牲生命为他出头。他说这个片儿disturbing。我理解他的感受。但我不赞同他。我想,评判一个导演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量。小林是日本人,是日本籍的导演,这决定了,尽管他对战争有深刻反思、反省,甚至有超越他国族身份的思考,他还是会在电影里塑造日本英雄,不是他姑息日本人,或者盲目乐观,而是他不可能拍出姜文《鬼子来了》那样的东西。他没有在中国文化里成长生活的体验,他没有那个文化脉络的财富。他没姜文那样对中国农民的深刻了解,也没法像《紫太阳》或者《黑太阳731》一样把日本人当成“他者”来鞭挞。他只能从他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出发来拍片。而能做到现在这样的反省、批判、细致入微,已经非常非常难得了。就视角问题来说,我所有点不习惯的是,片中经常提到的labor问题。侵华战争对我来讲,一直是个国际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然而,Human Condition提醒我,政治和经济不能脱离。日本帝国的扩张背后的驱动是经济利益。

小林在片中似乎是特意地回避了日本军人施虐中国慰安妇的问题。相反,电影里的慰安妇都是日本军方安排给中国奴隶的。我觉得这个安排是小林的无奈之举。因为这个话题实在太敏感了。但这样的安排却有很多问题。那些吃不饱穿不暖、骨瘦如柴、做牛做马的中国男人,需要这样的“慰安”吗?

最后说一句题目 Human Condition。这个不应翻译为人的条件或者人间状况。题目的意思应该是,一个人能成为full human的条件。所以应翻译为,做人的条件。

 3 ) 《人间的条件》:战争的真相与人性的消亡

 《人间的条件》:战争的真相与人性的消亡
文/盒饭君


【一】

历史是一段具有欺骗性的故事,正如那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些记录过去的文字中仍带有强烈的主观偏向。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任何国家,都逃不脱这样一种现象。就像战争中,军队总得找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那冠冕堂皇之下总隐藏了一些意识形态的“阴谋”。利比亚人民反对暴政统治的卡扎菲,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伊朗等国的“制裁”,不管是为了“自由”还是清扫“恐怖分子”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都是一个看起来伟大的理由。

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日军称中国毁坏铁路或者士兵失踪等诸多理由,掀起了一场对华战争,这场战争也披挂着“东亚共荣”的外衣。这亦是一个看似堂而皇之的理由。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民族主义的熏陶和渲染之下,对这场战争可能再熟悉不过,甚至因为人教版多年的历史课本,在世人心中都种下了仇恨的情绪。然这种悄无声息的仇恨,也是中国民族主义隐藏的目的。不管怎样,毕竟日本引发太平洋战争和侵华战争,终究错误在他们,所以也很少有中国人去深究,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对于日本的全面否定,对国人惨状的描述,对这些台面上的大是大非都不做深究,哪怕细节上某些日本人揣着人性的善,仍然不能磨灭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所产生的仇恨。

因了民族主义情绪,因了历史书写者的意识形态差异,所以战争没有绝对的真相。所谓的真相,也只有经历了那场“末日劫难”的人们能够零散地拼凑出一星半点,但亦很难做到真正的中立态度去看那些细节中的人性光辉。

小林正树,日本导演,生于1916年。1941年早稻田大学哲学系毕业,就职松竹电影公司任副导演,同年征召入伍,先后在满洲和冲绳服役。战败后被俘,在战俘营从事劳动。1946年回松竹复职,入著名导演木下惠介门下,专职从事电影事业。小林正树与黑泽明、木下惠介、市川昆,并称日本影坛四骑士。

就是这样一位导演,经历了那场战争的导演,拍出了一系列战后反思电影。他的哲学思维,让他更加独立中立的去看待那场战争带来的苦痛——不管是给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对于那场战争的反思,给世界电影史带来了无数佳作,中国人在反思,日本人在反思,所有参战国都在反思。纪录片、剧情片,无疑好一段时间的作品都围绕着那段不堪的历史展开叙事。

1959年,小林正树拍下了《人间的条件》(有译名:《何以为人》),这部制作长达三年的三部曲(6集,片长9小时38分钟)被誉为“反战电影的最高杰作”,它“深刻描写了战争扼杀人性的不合理性”,作为一个参战日本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去剖析那场不义之战给中日普通民众带来的苦痛。

电影一直围绕主角梶在战前、战时、战后的一些悲惨遭遇而展开。战争让法律、道德、秩序陷入混乱时,他用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感化身边人,以人的姿态和命运做出对抗,终究一直支持着他活下去的信念(过一个普普通通人的生活),没有把他带出死亡的宿命。

看罢9个多小时的电影,再反观中国人拍的那些抗战电影,总觉得少了一种大气。中国人并不缺少大气的精神,只是中国人的大气体现出来的则是电影《东京审判》里面梅汝璈在国际军事法庭中对座位排序的抗争,亦或者曾经热血一时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对待日本人的那种嫉恶如仇。中国电影喜欢站在一个束之高阁,超越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而把仇恨或者伟大种植在人们心中。当《南京!南京!》出现时,一部没有真正主角的群像电影,开始看到那场战争中不一样的人性光芒时,那种看似有意为之的角色安排,都成了绝响。

当然,在此笔者亦不是想全面否定中国的电影事业,亦或者对那场战争的认识,在《人间的条件》里,电影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中国人的刻画,显得单调而模式化;9个小时看一个人的悲剧,在情节上越看到后面越会觉得单调等。但这些仍不能磨灭一部具有人性光辉的电影,导演小林正树拍出《人间的条件》亦需要承担的巨大舆论压力。小林对于自己国家错误的反思,最终电影得到公映这一点,却是一个值得提倡的现象。尤其中国关于自身问题的电影,太多都成为禁片,不免让人觉得一个国家不能正视自身错误和缺点又怎可能真正把前路走得更加辉煌?文艺中的自我反省,仍需要电影审查机构有一个大肚能容的心态。这也是在看完韩国电影《假日》之后,我发出的一阵感叹,这一点在中国文艺事业中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这个坎让电影成禁片,让书成禁书,却也让人们对审查机构的狭隘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容易产生“敌意的反抗”。


【二】

黑白电影,看着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古旧的亲切感。《人间的条件》,有译名《何以为人》。怎样才能称其为人?人性则是小林正树在这部耗时3年片长9个小时的电影中极力诠释的,这部影片塑造了梶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他的悲剧某种程度上因其对战争的真相看得太透,同时又无法逃脱一个普通人的软弱,所以注定在这种不平衡中难以追求其内心的向往。神性的向往与人性的身躯,妻子美千子在梶心中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亦是一种平淡安宁生活的具象表征。“活下去,回到妻子身边”这一精神信念,最终仍然没能支撑他疲倦病患的身体撑到那一刻。

梶:王,你终于没看的黎明就死了,但是你的同胞,肯定会再黎明的曙光中,安葬你。在误以为自己袒护的战俘王亨立已死时他如是说道,可经历太多的苦痛与折磨,梶他自己亦没有等来天明的那一刻,便被冻死在皑皑白雪之中。

在第一二部当中,梶和妻子美千子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在战争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一直期望自己能够免于兵役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这种生活却被梶心中的人道主义给打破了,他无法做到折磨那些人,便注定不能和管理战俘的人同流合污,也因而显得阻力重重。

梶终究还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文化人。他因为一篇《殖民地劳务管理问题》的报告而被指派到满洲负责劳务工作,改善劳工环境。他的软弱和理想主义,让他极力想和那些战俘们成为朋友。然这群中国战俘,事实上很多只是日本兵抓来的普通民众,在他们心中自然对这些日本人有着一种本能的仇恨,又怎么可能以朋友相称。逃亡,是他们可以免于沉重的劳动和严酷工作环境的唯一方法。

在这两部电影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形象:慰安妇、“汉奸”小陈、战俘。

慰安妇在侵华战争中,日本至今都不愿意承认的问题,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出现了。电影中似乎还暗指了日本慰安妇的形象,在最后一部里,一个村落里面活着一群日本妇女,他们靠和苏联士兵发生性行为得以存活下来,同时还“接待”日本兵。而另外一个镜头,则是一群流亡的妇女小孩走在一条大道上,一辆苏联军车丢下一个奄奄一息的被强奸的日本女人,从其他人口中梶得知,他们是在日本“艺妓”帮助下来到这里,而这些艺妓都被苏联军队抓走了。

而慰安妇与战俘老高的爱情也是这两部电影中一个很特别的场景,同样遭受日本人的欺辱,最后惺惺相惜,可最后因为老高逃跑,而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这段难得的爱情也因此陨灭,片子最后,那个慰安妇一直追着梶和美千子的背后,拿石头扔他们,并不时喊着“日本鬼子,不得好死!”

影片里的小陈,是一个软弱善良的人,他知道梶对他的好,也明白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初尝男女之欢的他,在慰安妇的怂恿之下,帮助那些战俘逃跑。可他又不得不面对梶对他的好,以及与梶作对的日本人对他的威胁,最终无法面对这多方面的压力,小陈奔向电网陨灭于此。

梶:要是仅仅因为我是日本人,就攻击我的话是不对的,你们就要失掉这里唯一的朋友。

电影中,梶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一直忽略了战争这个前提,仅仅是希望在战俘营和他们成为朋友,以人性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可也因了他的这种性格为他后来被迫招进军队埋下了伏笔。

而在电影2小时45分左右,关于拯救那几个被误以为逃亡的中国战俘,梶在和王亨立谈话中,王的那番话更强化了他最后的悲剧。他是实实在在的站在战俘和更多受难的中国人这边的,但深受日本人带来灾难的中国人却很难把日本人当做朋友,这也是最后梶落得日本人不相信他,中国人亦不相信他的结局:

王亨立:如果在这个时刻你失败了,没有人再出于人的角度相信你,你自己也不会再相信自己。你既然自己明白,为什么无所作为呢?
王亨立:小的过失或者软弱,你会犯,我也会犯。但是只要更正就可以被原谅,但是在关键时刻的过失和软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原谅的犯罪。
王亨立:那个瞬间是,抑或成为军国主义的同党,抑或成为美好的人的分水岭。

在战乱的年代里,梶的人性光辉与努力,最终在影片结束时,被慰安妇的“日本鬼子,不得好死”的呼喊声中送上了征兵的路上。


 【三】

梶:我不只是控告吉田一个人,在这个控告里,我可以把它归结为军队的荒谬,因为它的荒谬行为,小原的死不是因为家庭原因:真正的罪人,是军队!

梶的性格,有时候会让人生起“烂好人”的评价,对待身边人都有一种保护的欲望,不管他们是弱者,亦或者朋友。第三四部影片里,梶以一名出色的军人身份进入到军队,他具有较好的素质,不管是射击还是行军,但是他并没有很轻松的度过上前线的那段艰苦岁月。

征兵入伍的日本人,他们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父亲、儿子、丈夫,但是进入军营,等待他们的是军事化的训练,与磨灭人性的杀戮。电影中小原的自杀控诉了军队中不合理的制度,老兵欺负新兵,对新兵的欺辱已经超越了体罚而进行精神上的折磨。抹去中日战争中谁对谁错的疑问,在日本军营内部,这种老兵对新兵的欺辱更像敌我矛盾,动则打至吐血。

小原军事素质不好,家庭环境不畅,战友的欺辱,以至于最终让他选择自戕。“死了的军人不能再站起来,他死于维护一个人的尊严。”在小原经受不住训练与战友非人的折磨,选择自杀的那个画面,不免让人想起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式的荒谬与讽刺。“我们都得死,迟早的事。”小原犹豫着多次用步枪对准自己开枪,没有得逞,每次开枪使观众的心跟着一次次被抓紧,当他恍然明白,“是命运的先兆么?不过,为什么要那么急着去死?”却不小心,枪走火了。

然在军营中,梶还邂逅了真助、丹下和自己战前大义参军获中尉军衔的景山。他们都是一群并不愿意参与战争杀戮的人,只是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命运,尽管主动参军的景山,也并不是嗜杀之徒。景山的软弱心性,尽管是一个军官,他也没有站出来和那些老顽固兵对峙来保护新兵,同时,他对自己的故友梶的保护也显得那么软弱。景山作为一个军官,他亦相信日本战败是不可逆转的情状:“不用再揣测所谓的机会了。部队从这倒那分开,不管对国家的期望,这就是现实!”

真助和丹下某种程度上是同样的人,不希望打仗的他们一个选择逃亡,一个选择向苏联投降。在真助逃亡之前,他和梶进行过一次谈话,在真助的认识中,进入军队,对于多数人来说不管胜败都很难战争结束之后回到过去的样子,精神和肉体都很难回归:

真助:你选什么?一个人们自由的信念之地,或者一个能找到你妻子的地方?
梶:我跟她保证会跟她再开始的。
真助:你认为,我们还能回去么?
梶:不知道。我想!

战争终究是一个无情的环境,而军队背后所谓的国家精神与意志需要的是泯灭人性,让人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就像梶第一次杀人之后,他心中想的是,他杀人了,美千子会原谅他么?梶和很多的士兵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心中也并没有埋下一个杀人机器。而这不是军队所期望看到的:

军官:军人的命运本应明确的,指明他们家人不应该干涉军政的,那军队的解决方法又是什么?

小原:通过对祖国的吸收而得来荣誉。

军官:感到害怕的军人比共党更危险,共产党人起码能勇敢的战斗,可是你,却在战斗面前哆嗦!

梶在这样一个抹杀人性的环境里,他不能选择逃亡,不能选择自杀,他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在真助逃亡前借助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一把。他以软弱甚至懦弱的方式去保护自己的部下,他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活着回去,希望自己的部下能够跟着他一起活着回去,哪怕以懦弱的方式,但他亦不得不带着自己的队伍上前线面对生和死的考验。

他的软弱,也因了他对寺田所言:

“不考虑你母亲眼泪的白痴!当她知道你的死,死在战场,就是白死。你有一天会明白的。”

三四部结束时,梶带着自己的部队与苏联坦克开始了一场生死的对战,然他无法保护自己的每一个部下,寺田就成了他唯一的希望。他终究还是知道,寺田如果一直跟着自己,便不会从一个新兵长大……在战场上,为了活下来,梶杀死了一个自己的发疯的战友,若不杀死他,可能招来苏联兵,可杀死他之后,这个软弱的善者又无限的迷惘!

梶:我是个怪物!但是我要活着!


【 四】

逃兵,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种“可耻”的人。但是人的生存都不存在,又何谈耻辱。活着,终究是前提,如果想活着也是可耻的,想过上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生活也是不应该的,那社会将陷入永久浑浊。我们会觉得逃兵可耻,我们会觉得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什么样的耻辱是可以忍受的?是为了伟大的目标,亦或者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过普通的生活?

作为一个想活着的逃兵,作为一个有人性的逃兵,梶一路上不断的救助各种普通民众,面对未来他自己都不确定的时候,心中仍然想着能够和美千子过上美好的生活。可面对自己身处的满洲国,他自己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处身之处,脑中想着的是自己老婆被人欺辱,自己曾拼死保护的战俘被杀的画面:

梶:男满洲这个地方,就像日本人的坟墓,日本人还有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吗?

途中遇到的一个女人,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梶一直坚持的核心:“我开始羡慕一家人一起生活的美好!”梶心中响起美千子的声音,“家是一个如此美好的保护自己抵御外来事物的场所!”然而为了这个目的,不管是他还是其他士兵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他们而言他们并不想如此:

丹下:可能我们正在为一种毫无价值的自由付出昂贵的代价!

梶:这是个虚幻的幸福,我们所分享的所有欢乐,是以中国人的牺牲为代价,为了生活我现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我要杀人、抢劫,因为我必须战斗!

其实某种程度上,梶并没有站在真正的人性的高度,他的人道主义和软弱有时难以区别开来,但电影的巧妙之处,梶、丹下以及路上救助的一个女人,他们行经一个村庄时,日本女人被中国自卫队的士兵打死,梶说他要埋葬了这个女人再走,而丹下说,“如果你埋葬那个女孩,你同样也应该埋葬那些满洲人!我来替你做这个!”这句话让丹下这样一个配角的角色体现出了别样的光辉,点醒了在人道主义和软弱之间徘徊的梶。

“即使在红军中也有流氓,几即使只有几百个当中的几个。”丹下因为苏联军队强奸日本女人时所想。然也相反衬出他们几个日本并是千千万万残暴的日本兵中例外的几个,然梶却从这件事中看出了这种互相杀戮欺辱的真相:“红军应该不同于日本和美国的军队。这是一段无足轻重的历史,可是对于个人来说,却是极其重要的!这将使个从所未有的不可磨灭的伤疤,仇恨的血液将在伤口中继续流淌,人和人之间传达着滋长不可磨灭的怀疑!如何向人类解释,这个不可弥补的耻辱!”

现如今这种耻辱还在每个深受其害的人身上流淌,直到今天,仍然活着的中国慰安妇仍然在向那些没有认识到这个“不可弥补的耻辱”的日本人讨回他们的尊严。电影不仅涉及到慰安妇等问题,还暗指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战时中、日、俄三方复杂的政治利益关系。

士兵A:我们真的迷路了,这个神圣的运动把我们带远了,关东军的部队得把我们带离那!
丹下:是的,他们应该要这样!不过他们的领帅被留在或者是回到了日本,
寺田:如果我们输了,即便是日本……
士兵B:日本旧要开往美国!
丹下:是的,那么苏联就会代替满洲国统治中国了!
士兵B:由蒋介石统治。
丹下:这我不知道,反正是中国人途中被捕又能怎样?苏联不需要他,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中国的解放,中国真的能被解放吗?
士兵C:这么说来苏联喜欢没有目的的军事活动。
梶:这个解放,以怎样的手段才能够实现?
丹下:中国共产党,已经做好了革命的准备。
梶:国内战争。

然而电影的末端,使梶一行人走向战俘以至于最终给他带来致命伤害的竟然是一个手无寸铁的慰安妇村。作为普通的民众,他们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这群普通的日本女人,和更多的普通中国人一样,他们对战争亦是深恶痛绝,为了阻止在村中爆发的战斗,一个女人打乱了梶的计划。剧情在这里,梶有两个选择,殊死一斗或者缴械投降。他的人道主义或者说软弱,让他选择了后者。为了保护村中的女人,他带着自己的部下选择了战俘的生活。

电影到此处,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前后照应。一如电影开始,梶作为一个劳工管理者,极力为自己管理的战俘争取利益,但到了末端,他却以战俘的方式出现,而那些当初他所反对的那些严酷管理环境依旧存在。成为苏联战俘的他们却忍受着日本人翻译皆川和日本管理者野毛的虐待。悲哀的是梶极力保护的寺田也被野毛害死,梶的嫉恶如仇,让他最后一次发泄了心中的不快——打死了野毛。

经历了千辛万苦,等待梶的应该是柳暗花明,但电影到此处并没有给梶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这场战争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是一场灾难,于更多普通日本人来说,亦是如此。尽管心中不断响起美千子的话语,仍没有让他活着回到原来的生活。正如之前逃亡的真助所言,无法回到过去,一语成谶的命运悲剧因为战争而必然地降临在梶身上。

“真正的罪人,是军队!”


【五】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是经典,一半的评分给了剧情的大胆,对人性的思考,对战争贻害的表现;另一半还得给导演小林正树。在现今日本演员矢野浩二因在中国出演不少战时的电影,回到日本都会被一些激进分子打,我们又怎么来看待小林正树拍摄《人间的条件》那个时候所面临的压力。1959年,二战日本宣布投降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军国主义思想仍然占据人们心灵一角的力量,必然给小林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小林正树做到了!

很多战后反思电影,都不及此片来得深刻直接。《泥之河》,导演小栗康平在影片中以小孩的视角,亦对战争之后的影响进行了反思,但那种反思在多年之后的1981年,亦是点到为止。而且在《泥之河》里,影片几乎重心全放在了战争对日本人的影响之上。

而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起来,对于那段战争历史的表现,更多的是民族主义的情绪宣泄,却很少有被称作“反思”的电影,或陆川的《南京!南京!》算得一例。《南京!南京!》中的角川作为一个日本兵,终究出于一个人的姿态对中国弱者表现出一种扶助和不忍心。然并非在众多国人影片批判日本民族之时出来说说日本的人性美就是反思。从中国的角度,笔者认为,所谓的反思,我们亦要考虑为何在那样一个时代里,曾经自诩为泱泱大国、天朝上国,却无法抵御一个岛国的侵略?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思想上的偏见等等,中国的电影事业,或者很多方面都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地雷战》《地道战》《血战台儿庄》《太行山上》《紫日》《小兵张嘎》《鸡毛信》,如此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后电影太多,可都几乎如出一辙,在电影中除了弱智化日本人,则是残暴化日本人,或许中国的电影需要另一种声音。

当然中国导演们亦需要有足够强大的抗压精神,以至于在电影审查机构的“删减裁”之下能够出一些真正受民众喜欢的电影,或有一天,中国的电影事业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而电影审查机构的狭隘,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阻力才能看清文化亦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才能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 ) 小林正树的《人间的条件》:营房中的二战生活

小林正树的这部电影《人间的条件》(人类的状况),有的时候也被翻译为“何以为人”,跟汉娜·阿伦特1958年以德文出版的政治学名著《人的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正好是同名的,二者可能共同地都受到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在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第一、二部合辑之中,主人公梶为了逃脱兵役、为了自己的良心而去某个看押中国人劳工的监狱做监工,但是最后,他发现自己的每一次有道德的行为都受到同僚、上级和下属们的抵制,发现自己寸步难行,还作为卖国者被惩罚,饱受精神和身体双方面的凌辱。

整部影片是特别写实的,节奏缓慢,而且不太讲究叙事的好莱坞性质,所以在现在看来可能稍微有些枯燥,但是另一方面,它企图从一个小的劳工营的“社群”生态的角度,还原二战时日本军方对待俘虏和普通华人劳工的伦理问题。它主要的线索虽然是在讲主人公梶的挣扎与救赎之路,但同时也是在刻画整个的、当时劳工营内部的所有人的群像,包括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者、梶本人为代表的人道主义的下层管理者,还有一些失去人身自由、被强制劳动的中国人、朝鲜人,和那些到这边来进行“工作”的慰安妇,所有这些人的取向、生活状态、职业伦理彼此交织,很大程度上也彼此冲突,有多条线索同时进展。比如说,梶作为一个日本人,看到这些对于逃跑的中国、韩国劳工的恶劣惩罚之后,良心上开始过不去,他职业上的身份和他本人的道德良心之间就发生了冲突;或者,这些普通劳工跟那些妓女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与他们失去自由的身份之间也产生了冲突;以及看守营里面的中国人骂日本人为汉奸所形成的对待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者和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情者的混淆,这种混淆本身也加剧了梶的内心挣扎。

每个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冲突都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从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和行动,朝前发展自己,妄图改变别人,最后形成了这样一系列的悲剧、惨剧,当然主导的因素仍是囚禁者本人。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对中国人的刻画方面,虽然台词是不通汉语的日本演员摹仿汉语声调讲的,但是整体上来说,这部影片对于当时的中国人的整个的精神气质,生活状态和他们在伦理知识上被日本军官所欺压、内部又一盘散沙、缺乏组织性的这种状态,进行了比较写实的刻画。

尤其是在影片到三小时左右发生的劳工内部对于随意屠杀六个中国人的暴行,发出主动、一致的抗议,所造成的群体感和团结感,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同时,小林正树,对于底层人之间露水姻缘的爱情故事也给予了强烈的同情,在这方面,影片写实的故事外壳中还有一层浪漫的含义。整体上,它通过把这些日本人跟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之间的故事,男人跟女人之间的故事,日本人内部善和恶之间有争议的故事,家庭与个人的故事,进行了一个全景式地刻画,虽然是三个半小时,但它的线索和内容却非常地庞杂、饱和。

因此,《人间的条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努力,其中也隐喻了小林正树作为进步导演势单力孤的批判性力量在日本思想界的位置,这部影片完成的也是小林正树本身的自画像。

部分情况下,影片也有一些类似舞台剧的处理,可能是囿于外景地的限制。包括荒漠、山丘,在影片视野开阔的部分,缺乏精致的、与劳工营内景相称的丰富表现。可以说,三个半小时更多的空间是在内部,是在监狱有电的铁丝网之内发生的故事,在封闭空间中导演企图涉及到比如说中韩慰安妇的问题,以及军营与劳动营、军国主义者与亡国奴的对比问题,整个故事讲述过程还是比较有小说化的特色的。结尾时,通过主人公男女两个人的的爱情,象征性地实现了影片内部正义的“最终胜利”,但慰安妇、劳工营中男人的爱情却最终被支解。因此,影片的设置可以说是把一个群像式的故事最终又收尾到了一个主人公的成长肖像的故事上去了。

 5 ) 我眼中的世界

每当我孤独走路,迈动双脚的刹那,感觉地上的沙砾也会露出温柔的微笑。
大学那时候迷恋过的法国导演布列松在一段访谈中,说过这么个类似的话,意思大致:“不要管别人眼中的世界充满高楼大厦与繁华,我眼中的世界仅是无数双腿组成的动态图。”

生命说到底是意识感知自我所在的最好诠释。哪怕是无所谓生命存在的沙砾都会面露表情,何况充溢体温的人类。
每个人都有其视角,都有其判断是非美丑的价值观。但即便如此,一旦良知被框定在强权逻辑下时,所有的善意都会灰飞烟灭,宛若影片中荒郊野岭的空旷山沟一般,没有人在乎,人的存在意义仅仅是打了一次酱油。生命被他人主宰,随时都有人头落地的时候。

蹩脚的中文是我仅给此片三颗星的其中一个原因。可以理解五十年代的日本,拥有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日本人是何等奢侈——大概还会惹来杀身之祸。华人更别提了,刚经历过两国的对战,如何会有人愿意出境。因此,日本人演的中国角色在我眼里已然失败。

缓慢的镜头,集中交代主人公梶的细枝末节,心路历程了然于观者眼中。
何为人?他缘何是中国人?而他又为何是日本人?难道他就有被斩杀的理由,难道他就有斩首他人的权利?
最终,让人不禁会反问,为何为人?

一切的所谓人,在战争的残酷碾压面前都会变得粉身碎骨,人性良善被压制,罪恶狰狞反倒大行其道。良善和作恶的挣扎,在一些人内心里还有一丝埋藏,在另外一些人心里它早已形同无物。最终,那样的时代死去了无数的战争牺牲品,造就了无数的杀人恶魔——抑或他们也是受害者。

这便是小林正树所要描述的人间。没有一丝忌惮的杀戮,没有怜悯,唯有临死的绝望与哀嚎……
这样的人间,更像地狱,活着已是奢侈,何谈条件!

五十年代,战后不久就有此坦诚且深刻宣扬人性以及对战争反思的佳作,是小林正树的以及站在他背后的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士的内心袒露,实为难得。人,身为人,并不希望自己所处的人间成了地狱。大概只想安心平凡地活好几十年,吃吃炒面,喝喝啤酒,下下围棋……

或许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到甚至看着一片草丛,都仿若一床挂满阳光的暖被。布列松眼中的世界充满人类的双脚。而我眼中的世界:是奶奶刚炖好的咸菜肉米粉,虽然再也无法尝到。

 6 ) 关于满洲——我的童年记忆

我的故乡在东北一座默默无名的小城——吉林省辽源市。 我的童年是在东城的姥姥家度过的,这里有一座矿工墓,是18路公交车的终点站。而住在那里的我们更常叫它另一个名字:方家坟。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自己的童年和东北的近代史一直交织着。那些儿时的游戏,现在想来逐渐清晰地打上了历史的印记。 方家坟的历史,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做过彻底的调查和了解,据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的,这座煤矿曾经是一个姓方的人家的产业,日本人侵占东三省,这座煤矿也被没收了,其中有个名叫蔡九龄的中国人成了日本人的狗腿子。 在我的想象中,这个蔡九龄大概是个翻译官,也许手里还会常常挥舞着鞭子,看见手脚迟钝的矿工就狠狠的抽上去,他大概不曾想过那劳碌的正是他的同胞们。也许也想过?有过挣扎?但也被所剩无几的良知忽略了。 解放前夕,日本人为了掩盖罪行屠杀了大批矿工,据说也有几十万。我对南京大屠杀的概念,最先想到矿工墓。 蔡九龄提早把子女后代送到香港,连同他攒下的万贯家财。他本人却不知怎的没跑掉,被老百姓抓到审判,最后判了枪毙。 他被塑了铜像,双手背后,身上负着铁锁,呈现跪姿。他浑圆的肚皮,光溜溜的大脑袋,的确是抗日剧中汉奸的典型形象。他就这样跪着,一直跪到现在。 据说他的后代在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更发达了。子孙们拿着大把钞票想换走他们先祖的铜像,但我们当地的政府却没有答应。 我听说了很自豪,世间不是所有事都能靠钱来抹掉的,所以蔡九龄仍然跪在那里。尽管东城的平房全部推平,周围建起了新的高层住宅区,就连矿工墓也几次翻修,现在成了矿工墓陈列馆,蔡九龄还是要跪在那里。 我小时候,矿工墓是孩子们游戏玩乐的地方,就像现在的森林公园。纪念碑前面有很大一片空地,我在那里骑滑板车、放风筝、捉迷藏…… 我和小伙伴还常常骑在蔡九龄的脖子上玩,拍打他肥厚的脑袋,下来还要冲他的脸吐上两口吐沫。骂上几句大汉奸。并没有谁教我们这样做,也许抗日剧的影响多一些? 但除了那片空地,我们很少再往里面走,因为里面有一座座小房子,正面是一层玻璃,可以清清楚楚看见里面的一具具白骨。旁边有一段小字,讲述日本人对我们同胞犯下的累累罪行。 我小时候很怕这些森森白骨,每次不听话,姥姥就说小心方家坟的骷髅半夜来找你!还有一次做梦,梦见方家坟的骷髅们摇摇晃晃站起来,拿着兵器,简直像埃及法老的骷髅兵! 后来长大了,知道那些都是遇难的同胞,他们报仇也会去找日本鬼子,不会来残害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 小学时发过一本画册,里面有一节介绍矿工墓,可惜这门课的老师什么也不讲,只是叫我们自己看书,我记得我还绘声绘色给同学讲过我和小伙伴是怎么报复蔡九龄的。 后来上初中,姥姥家从东城平房搬到了市政府附近的龙山新城小区,那带着民族记忆的童年也消逝了。 直到我大二那年,东城动迁的回迁房下来,姥姥和舅舅家分开单过。姥姥和姥爷又回到了东城,只不过这里有了新的名字:幸福家园小区。 那年冬天,我的大学朋友跟我来东北玩,她是湖南人,很少见雪,我和妈妈带她去参观了矿工墓,矿工墓后面的山上有一大片皑皑的白雪,我们玩的很开心,后来却不知怎的失散了。 我最后一次去矿工墓,是20年的5月1日,我和姥爷弟弟去那散步,那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 「三代寻访·我们二十多年前的家 那条火车道不见了,舅舅曾在火车道下带我放风筝。那片湖干涸了,只剩下几个小水坑。姥姥姥爷像陈列馆前的火车变旧老去。 蔡九龄还在那里跪着,铁脑袋上好像还有小时候被我们用砖头砸下的印记,很久以前我喜欢骑在他脖子上,因为他是罪恶滔天的坏人。 纪念碑静静立着,小时候看到那些骨头吓得做噩梦(受难旷工遗骨),小李晚上不睡觉姥姥就会拿这些骨头吓唬他。 我们曾放过风筝的广场,带着小李滑滑板。风吹过,好像翻过矿工墓顺着那条小路就能回到姥姥家…… 这是姥姥姥爷妈妈舅舅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是我和小李的童年。 “姥爷,回家吧?” “嗯,姥姥刚种完花,正等我们吃晚饭。”」 这些记忆原本埋葬在我的心底,却因为小林正树的史诗电影《人间的条件》再次浮上我心头。 我用了几天,终于看完了这漫长的九个多小时。电影取材于五味川纯平的原著,讲述日本在中国东北(满洲)殖民的故事。 导演小林正树,1941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哲学系,就职松竹电影公司任副导演,同年征召入伍,先后在满洲和冲绳服役。战败后被俘,在战俘营从事劳动。 1946年回松竹复职,首部导演作品是1952年的《儿子的青春》。1953年根据在巢鸭监狱服役的、乙丙级战犯手记拍摄的《厚壁房间》,在揭露日本军队“不负责任的体质”的同时,也对占领政策做出了批判,结果此片被封存三年,到1956年才得以上映,小林由此被归入反战导演之列。 1959年开始,用3年时间制作而成的六集《人间的条件》,长达9小时38分钟,深刻描写了战争扼杀人性的不合理性,被誉为反战电影的最高杰作。 电影由仲代达矢主演,第一次对仲代达矢有印象,还是看黑泽明的电影,但几乎全是一代枭雄晚年的模样。在《人间的条件》中,仲代达矢是这样年轻。 故事的背景是1943年的中国东北,也是日本人所称的满洲,日本青年梶在矿山公司调查部工作,他对日美矿业实力进行比较,认为日本必将战败。同时,他还批判矿山管理层对于中国矿工非人道的榨取,提出要改善工人生活环境,提高工人待遇。 而此时,恋人美千子希望同梶结婚,但他怕自己一旦接到征兵令无法活着归来。正好公司认可了他的报告,并把他派去矿山工作,梶因此逃过征兵令,与美千子结婚赴任。 梶在矿山,看到日本管理者随意鞭打井下矿工,军队把中国农民抓来称他们是抗日战俘,并当作特殊工人进行压榨。 他的日本同事满心想的都是搜刮钱财,中饱私囊。观影时,我常常想,蔡九龄当年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这就是我热爱的东北的过去。 中国助手虽然知道梶和其他日本人不一样,但出于同情同胞的心理,他还是偷偷帮助中国农民逃跑。 梶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希望平等对待中国工人,双方建立友好信任关系。但他太天真了,中日两国的战争,从根本就决定了他的想法只是天真的想象。梦想破灭的梶无助的对妻子说,“我是日本人并非我的错,却成了我最深重的罪孽!” 隔着电网,梶与中国工人的领头老王谈话,面对梶的痛苦迷茫,老王说,“真正的人,终究会找到他的同类。” 中国农民的逃亡,激怒了宪兵队。宪兵队开始杀鸡儆猴,他们抽出武士刀,先沾了点水,说这样防止刀钝,再砍向矿工,然后一脚揣进前面挖的大坑里。一个接一个,梶终于无法忍受上前阻止。 公司利用完梶,随即抛弃,梶收到征兵令入伍。在军队里,他勤奋刻苦遵守纪律,号称神枪手。被领导层认为是好兵的苗子,并被列入晋升名单里,还是靠前的位置。 他的战友小原高度近视、身体瘦弱,家里的老婆和母亲时常争吵,高强度的训练也使他吃不消。无法完成定量训练的小原,遭到了老兵的羞辱,他们让小原扮演拉客的妓女。 小原半夜带着枪偷偷跑到厕所,打算自杀,但一次两次扳机都没有成功拉下,小原以为自己命不该绝,正打算出去,枪却响了。小原结束了自己悲苦又可笑的生命。 老兵没有任何处罚,小原却成为军队的耻辱。 另一个老兵新城与梶还能聊一些,但新城的哥哥是共产党,他受牵连也被怀疑是赤色分子,在军队中受到监视,入伍多年仍然是士兵。 梶阻止宪兵队杀中国矿工,他自己也成了有前科的赤色分子。后来发生了意外的大火,新城冒着浓烟火海逃跑了。 梶拼命的追赶,远离军队后,他向新城大喊,“快逃!快逃!” 周围的老兵百般欺凌新兵,小原和新城的遭遇,这些都让梶意识到了军队的实质:军队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梶追赶中掉进沼泽陷入昏迷,清醒后他发现自己身在军队医院。由于他的部队已经走了,他只能留在医院帮忙。 在这里他认识了崇尚社会主义的丹下和年轻护士。丹下为人温和,他说意大利和德国都投降了,日本也快战败了,战争马上就结束了。 但好景不长,丹下回归部队离开医院。离别前,丹下说,“只要我们都活着,迟早会再见面的。” 一直照顾梶的年轻护士被冷漠的护士长嘲讽在和梶约会,护士也被惩罚去了前线。 新的部队到来,梶加入,被影山少尉赏识,成了新兵的教练。周围的老兵总想欺负新兵,并不断合伙羞辱梶。影山少尉虽然开明却无法真正做到改革,他毕竟也只是体制中的一员。 梶一直保护着新兵,梶告诉他们要努力活下去,不要无意义的死。 其中有一个新兵叫寺田,他的父亲是军官,他受着军国主义思想长大,今年才十几岁。他对梶的说法不屑一顾,梶说他是傻瓜,以后就会明白了。 他们一起冲上前线,结果被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消灭殆尽,只剩下几个人。梶想活下去,可一个战友绝望中大声呼喊向苏联红军冲上去。 情急之下,梶抓住他掐住了他的脖子,战友就这样被掐死了。 梶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他被战争摧毁了,他失去了人性的道德! 战败后的梶带着几个士兵东躲西藏,沿路看到精疲力尽的日本难民、被苏联大兵强暴的日本女人、跋扈自我不愿分食物给他们的日本军官…… 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梶和同伴们在山上看到山下一大群日本难民。迎面开来一辆苏联军用车,汽车横冲直撞,吓得日本难民连连尖叫躲开。车子驶过这群人,丢下一个被强暴致死的日本女人。 难民中的一个老年人说,“他们不会伤害一般的日本人,只会伤害日本女人,战败国的女人只有悲惨的命运。” 最后穷途末路的梶和同伴被苏联红军俘虏进了战俘营,寺田跟梶说,自己终于明白了他之前说他是傻瓜,不要无意义的死,他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未来还很美好。 日本军官成了翻译、管理层,他们对苏联军官俯首称臣,对自己的同胞却任意损毁,少分量的食物、任意的鞭打侮辱。 梶对战俘营不合理机制的申诉,换来的是自己更繁重的苦役和寺田的死讯。 观影时,我闪过这样的念头,导演小林正树也许就是寺田。可惜寺田终究还是死在了战俘营,死在这场无意义的战争里,死在恶毒的日本同胞桐原手中。 而寺田的死,让梶意识到,苏联红军的社会主义并没有他理想中的光明。 他最终还是选择逃离,在逃离前,他用锁链报复桐原,将他鞭打致死,并抛尸在粪池里。那正是桐原打死寺田的地方。 梶心中一直坚守的是爱,与妻子的约定:一定要活下去!梶在风雪里行走,饥寒交迫中,他仿佛听到了美千子的温柔话语,他就这样冻死在荒原大雪里。 电影并没有正面表现美千子的结局,但在梶逃亡路上的想象中:美千子被中国人团团围住,大喊她是日本鬼子的老婆,是罪犯的老婆!美千子痛苦的哀嚎着。 如果美千子留在南满等待梶,这个想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在军队仓库重逢的那晚,他们曾相互发誓一定要活着再见。 如果美千子回到日本,在我曾经看过的一篇关于日本满洲难民回国后的遭遇,日本战败后,黑市横行,物价飞涨,满洲日本难民的回归不仅没有受到祖国人民的欢迎,受到的反而是排挤。多了人口,就意味着多了食物的竞争者。她回到日本,也会是艰难度日苦守梶的归来。 在观影过程中,我的心理动态是复杂的。梶在满洲矿山,于我而言是东北方家坟那段历史的重现。梶在军队,我是冷眼旁观,日本人对自己人都如此,何况对我们。 梶绝望的逃亡,乃至被中国人唾骂,在风雪中死去,我同情忍不住流泪,但随即我又会谴责自我:好像同情他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不忠。日本那一时期真正有良心的人有多少?又有多少人死去? 而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可是花了十四年抗战,死去难以估计的同胞!于我们而言,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我没有资格代替我的先烈们去原谅,我能做到的只是铭记历史!警惕法西斯力量崛起!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中国人永远不再仰人鼻息! ——慕容清嘉2022年4月13日 于下午雨后鸟鸣悦耳的滁州

 短评

【宽银幕】第1部《純愛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一、二部主角以人道改革方针对待中国工人而遭失败的经过,并探讨殖民者的良心问题。

9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举世皆浊,男主独清,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疯狂的、暴力的、机械的世界。纵使代价很大,也要登上人本主义的列车,真的伟大了,堪比辛德拉的名单。铁网内外的对话,饿殍遍野的夺食场面,共同发声的反抗意识,残酷生活中的些许爱情,都足够震撼。力道千钧,振聋发聩。从电影制作上来说,光是很努力地让日本演员说中文,中国观众听起来确实有些别扭,但是其用心之处可见一斑。

12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切入点很多,这次只想引用:“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其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有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几个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

1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这部里日本人扮演的的中国人角色其实口音不是大问题毕竟我可以脑补,但是台词里的形象描写是一种日式的伟光正,这违和感太强烈了让我有点噎不下去……虽说都是为了男主的成长服务,但是对日本人配角的描摹明显就比较自然。我最喜欢的是导演在看似explicit的主题下利用各种微妙的对比传达出的暗讽,比如开头“太平南门”的城门门匾慢慢转到一列巡逻的日本兵,比如中间男主把三十名慰安妇送到六百人的特殊集中营之后镜头突然一黑倏忽转到了他温暖的家中老婆平静喜悦的脸庞,再比如中国人头子老王在三个士兵被杀男主终于受不了开始反抗的时候才领头发出呐喊,还有最后拿失去爱人的春兰追着男主夫妇这对重逢的爱侣扔石头作为本部的终结画面,太多地方让人脊背发凉。

16分钟前
  • 皮皮兔
  • 推荐

补课系列,一直等到要见仲代。how to justify the innate false?

18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1、2部合并3小时26分钟,也只是整个系列的三分之一,看了一天真累。这种超长篇一定要看完全部也会有整体评价的,不然只能纠结于拖沓了。仲代达矢在里面是作为一个反思的良知者,宫口精二饰演中国老劳工:人是可以无限坚强起来的,片中的中国人都是日本演员操中文表演。为劳工找慰安妇的情节有点假

22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泥萌,嗦的种果画,喔系姨菊也挺布东,人物刻画,矛盾描写的很不错,老高死的太惨了。日本能拍出一个反战反军国的人性片真是着实不易啊

26分钟前
  • 腐花儿
  • 力荐

“我是日本人并非我的错…却成了我最深重的罪孽!”男主背对妻子说这句话时,矿山污黑巨大占据整个背景,只留一线天空。他对俘虏说你到现在都不相信我时,镜头中仿佛被囚困住的是他自己。这确实是部伟大的电影,身为日本人的小林正树拍出此片比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名单》更值得尊敬。

30分钟前
  • DR邬梦雨
  • 力荐

小林正树是唯一令我肃然起敬的日本导演

35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由于条件所限,所有人的中文都不太好,没有英文字幕还会有很多不懂的。撇开历史背景的真实性(虽然我也无意去考证),无论是中国角色还是日本角色,其功能都只是为了把冲突集中在仲代达矢一个人身上。简而言之,虽然你是好人,还是要谴责你。以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就太emotional

37分钟前
  • Nakadai
  • 推荐

人道主义直面极权的悲歌,群体意识出售英雄的丑剧。【9】

40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一个导演拍一部惊世之作很难,但小林正树的每部作品都很震撼我。这种震撼是黑泽明没给我带来过的。

42分钟前
  • 爱德华大夫
  • 力荐

目前为止日本对侵华战争反思最为深刻的电影,第二部的砍头部分,王恒利鼓动中国劳工喊杀人,尤为感人。男主角的妻子更是妻子的典范,相濡以沫,支持理解,不多问问题。爱,生死,仇恨,自由,战争片的典范。

46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人之所以为人,大概是因为人有人的同类吧."

51分钟前
  • Kat
  • 推荐

个人豆瓣第800部电影。小林正树6部10小时的鸿篇巨制。第1、2部讲述男主角身为满洲国看管中国劳工的日本理想主义青年,与军国主义、殖民主义体制斗争,为中国劳工谋求权益,却最终幻灭的悲壮故事。没有战争场面,人性的美好与懦弱,残忍与阴暗却暴露无遗,震撼人心真挚动人。比国产抗战题材片伟大百倍!

5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作為一個裝逼小青年。這種經典電影是必須看那麼一點的。我能很裝逼的說我喜歡小林正樹多於黑澤明么?

55分钟前
  • MsLion0731
  • 力荐

以个人血肉之躯对抗人间地狱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小林正树把史诗片拍出了哲学高度,仲代达矢把“圣人”演成了“人”。影片中的日本演员说国语确实挺别扭的,但无伤大雅。

1小时前
  • Clyde
  • 力荐

黑白摄影非常精致,日本反思侵华战争的严肃作品,有些乏味

1小时前
  • 兮称
  • 还行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必然是站在人性高度反思人之过错的。电影中的梶和囚犯头子隔着电网平等的交流——“真正的人,终究会找到他的同类”。小林正树之伟大也正在于此,他大胆的摒弃了角色的国籍、身份、地位,不矫饰,不煽情,一切的视角都对准“人”这一个体,人之好坏与其他都无关。

1小时前
  • 康报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