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2020

HD

主演:陈淑芳,谢盈萱,徐若瑄,孙可芳,丁宁,陈妍霏,张钧甯,杨一展,张翰,龙劭华,洪胜德,于子育,杨闵,许怀民,庄心瑜,蔡海殷,陈家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话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孤味2020 剧照 NO.1孤味2020 剧照 NO.2孤味2020 剧照 NO.3孤味2020 剧照 NO.4孤味2020 剧照 NO.5孤味2020 剧照 NO.6孤味2020 剧照 NO.13孤味2020 剧照 NO.14孤味2020 剧照 NO.15孤味2020 剧照 NO.16孤味2020 剧照 NO.17孤味2020 剧照 NO.18孤味2020 剧照 NO.19孤味202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孤味202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秀英(陈淑芳 饰)是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在丈夫(龙劭华 饰)无声无息地离家后,便靠著卖虾卷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不仅把虾卷从路边摊卖到开餐厅,三个女儿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儿阿青(谢盈萱 饰)是国际舞者,二女儿阿瑜(徐若瑄 饰)在台北当整形医生,小女儿佳佳(孙可芳 饰)则接手自己的餐厅事业。眼看就要苦尽甘来,秀英却在70大寿当天接到丈夫离世的噩耗,在替这位有名无实的丈夫筹办丧礼的同时,竟意外迎来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令她不得不再次面对内心埋藏已久的怨怼……诱惑者富贵逼人起飞拜托小姐国语黄克功案件202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春晚错位恋人悉达多好兆头第一季超强台风2008我的下位来宾鼎鼎大名第三季巨鲨大战食人鳄逃出生天国语永结同心2022况钟传奇之此恨无绝不安感 第三季VIP网大 女人的本钱手机2015夺命巨鲨飓风袭击美国 第二季续倒数第二次恋爱宇宙的工作迷走古山劫商业婚姻―喜欢上了就离婚―最终的遗产捍卫游侠圣母2015勇往直前2014大学新生2007钦奈风云爱欲痴狂恋爱时代还乡日记团圆饭(2022)哈利波特6混血王子的背叛(普通话版)FAKE开心魔法粤语颤栗汪洋铁路员工1956不能结婚的男人八卦莲花掌约瑟与虎与鱼们天师斗僵尸1985蓝色海湾

 长篇影评

 1 ) 去年台湾票房冠军,比《李焕英》还剥削母亲

像是某种巧合,在这个2020到2021年之交,大陆和台湾的票房冠军,都是关于“单亲妈妈”的电影。

一个是49亿的《你好,李焕英》,一个是1.9亿台币,也拿下金马最佳女主角,在豆瓣有8分的《孤味》。

这是否可以代表某种母亲叙事的崛起?或者说,我们真的开始关注中老年群体了?开始关心单亲妈妈了?

我觉得不是。恰恰相反,这两部电影,都不能简单用母亲故事来定义。就像我们看了《李焕英》感动,妈妈们看了却无动于衷一样。

它们是那种,儿女一辈想象中的“母亲故事”,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

今天就来说说《孤味》。(关于《李焕英》的评价可以戳我。)

影片说的是妈妈林秀英在台南开餐厅,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女儿,也有了孙女。而她的丈夫陈伯昌,早就在数十年前就离家出走,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了。

结果在林秀英70岁大寿那天,她突然接到消息,丈夫去世,还希望把葬礼办回台南的家。于是,70岁的林秀英不得不面对一堆烂摊子,以及,情敌蔡美林。

故事戏剧化与否并不是这部电影好坏的关键,毕竟生活远比戏剧狗血更多,林秀英的经历,就是导演许承杰外婆的经历,而片中的孙女小澄,就是年幼时的导演自己。

小女儿、大女儿、二女儿、妈妈、孙女小澄

《孤味》的故事充满了令人共鸣的冲突:父辈的死亡、出轨劈腿欺骗、家庭的破裂、老中青三代的价值鸿沟、多女性家庭的情感关系……

我想,这些分裂和撕扯,背叛与争吵,愤怒和眼泪,一定让当初那个13岁少年非常困惑。

可惜,就现在的《孤味》来看,许承杰似乎还是当年那个13岁的少年。

他未曾懂过自己镜头里的那些女性。他也始终是在以一个13岁的少年看另一个世界的心态,来书写这个女性故事。

在许承杰的自述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这种困惑。他说——

我那时候高中住在外婆家,一个人跟她朝夕相处,看到很多悲伤。我看见阿姨们对她们父亲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冲撞出来,我也看见外婆不知道怎么跟蔡阿姨相处的尴尬。

他甚至发问:

蔡阿姨算不算外公的妻子?她算不算是我的家人?是法定的家人才算是家人,还是一起陪伴就是家人?

但《孤味》,最终也没能解答这些问题,甚至走向了他记忆的反面。

话说的可能有点重,但听我慢慢说你或许就会明白。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说《孤味》是“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的原因。

丈夫陈伯昌离家多年,是故事的基本设定,在这里我当然不是要对男主人公设定进行道德绑架,说“出轨就是渣男”之类的话,而是想请大家设身处地的想象——

一个爸爸,离家多年,二十年和这个家没有联系。妈妈独自拉扯大三个女儿,还成了小有名气的餐馆老板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这时候,相信无论从情理和法理上,都应该站在妈妈那边吧。

可是多年之后,这个家庭却变成了——

去世的爸爸,连遗像也风流倜傥,在人人口中称赞,在女儿的回忆中也带着高光。而那个独身拉扯大她们的母亲,却成了脾气古怪,身材发福,处处睚眦必较的,阿嬷。

一句话可以总结:母亲,就是面目可憎的中老年妇女。

当然,这里的总结,是针对影片中呈现出的角色形象,没有任何冒犯演员的意义。

我简单举片中的几个片段你们就明白了。

影片在一开始就埋下了母女不和的伏笔,第一场戏就是林秀英去市场买鱼,准备今天的70大寿宴席,菜场人都认识她,一副雷厉风行的女强人模样。

回到家,因为林秀英已经准备把餐厅交给女儿打理。小女儿佳佳说,你就不用管了,不是说今天餐馆我做主吗。

但是林秀英依旧不放心,问“你一个人可以吗?”小女儿说,“你总是要让我试试看嘛。”

然后镜头一转到餐厅后厨,母亲林秀英已经改了菜单,“原本已经接手餐厅”的女儿并不知情。

于是母女间的权力关系,母亲的掌控欲,寥寥几笔就写清楚了。

之后在父亲的灵堂,小女儿选了一副爸爸带墨镜的照片放上,母亲却说: “你是去哪里拿这种不三不四的照片。”

类似的细节散落在片中各处,林秀英被刻画为一个“放不下”,充满怨怼的婚姻失败女性形象。

除了孙女以外,其他几个女儿,都说不上理解自己的妈妈。反而在更多的时候,体现为一种“母亲干涉自己人生”的怨恨。

所有的矛盾,都在一场围坐夜谈中达到高潮。

大女儿,是个知名舞者,乳腺癌复发要做手术,却因为不想被母亲唠叨照顾,而选择隐瞒病情。

因为母亲这样,“给她压力太大了”。她离婚又拒绝新人的示好,自己就是“破碎家庭关系”的践行者

觉得母亲给自己压力的大女儿

徐若瑄演的二女儿是“破碎家庭关系”的调停者,相对是最为妈妈说话的一个。

但在最后,她也坦言,都是以母亲决定了她的人生,要她去当医生。

对母亲也有怨言的二女儿

三女儿佳佳是最向着父亲的一个,买了寿司去看临终的父亲,“爸爸希望把葬礼办回家”的话,也是由她传递给母亲。

她一直希望母亲放下,能真正接纳父亲有了别的女人,满足父亲的遗愿。她的功能,是“破碎家庭关系”的传声者

质问妈妈的小女儿

而十几年不回家的父亲陈伯昌,电影用了这样的几个闪回来描述。

一次是递离婚书。

年轻时代的陈伯昌,把家当旅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好不容易出现一次,就是要离婚。

一次是捉奸。

林秀英像个悍妇,追到宾馆,结果陈伯昌从窗户跳了出去,伤了一只眼睛,眼睛才会畏光要戴墨镜。

女儿则揶揄母亲,“你拿菜刀去找他,他当然要跑啊。”

一次则是父爱时刻。

这个场景充满高光。递完离婚书的那天,陈伯昌遇到放学回家的女儿佳佳,摸了她的头,给了她一个糖果。

这个糖果被她记到现在。

电影也给了呼应,陈伯昌去世后,托蔡美林从台北带给女儿一盒同样的糖果,最后姐妹们在房间里分而食之。

这不仅仅是一盒糖果而已。

在女儿的心目中,它融化在唇齿间,是生理属性上的甜蜜。

它从台北远涉而来,代表了身处台南的她们,对台北的现代化想象,这是社会属性上的甜蜜。

它由久未谋面的父亲赠予,是距离产生美的父爱想象,更是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属性上的甜蜜。

影片最后落脚在林秀英与自己的和解上。

她和蔡美林有了似真似幻的对谈,也签署了那张当年没有签下的离婚申请书,最后还在葬礼上为前夫放上了那张带着墨镜的“不三不四”的照片。

讲到这里你或许也明白了。

《孤味》说的就是一个受尽生活打磨、也受尽妇德约束、同时终年置身于母职中,却最终必须要和自己和解,才能让故事圆满结束的女人的故事。

一个被全世界背叛的人,最后必须要背叛自己才能超度的故事。

这分明就是一个,极度男性视角下,对女性“家庭怨念”的和解式想象。

整个《孤味》看起来完全就像是一个家庭局外人写就的美好结局故事,在母亲一个人的和解、牺牲、献祭下,整个家庭都获得了自由和解放。

我想,到底是我们的电影故事太需要和解了,还是中国式的家庭观在对外讲述故事的时候,一定需要和解?

《孤味》和《李焕英》刚好能代表两种典型的中国家庭亲子关系。

《孤味》说的是子女辈对父母一辈的憎恨与厌恶,而《李焕英》刚好是另一个反面,说的是子女辈对父母一辈的愧疚和亏欠。

这两种情感并不完全独立或对立,相反,它们经常混合而交叉地出现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

“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的子女情绪是一个例子,最近借着《李焕英》势头做的#假如跟年轻时的妈妈通话#调查下,很多人说“不要和爸爸结婚,不要生下我”,则是另一个例子。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情绪背后,是一种相似的情感结构,那就是在中国式的家庭中,永远是存在情感失衡的。

要么,父母无限度对儿女牺牲付出,儿女醒悟过来的时候,只能对父母表示亏欠悔恨。

要么,父母掌控儿女人生,儿女在拥有独立人格之后,便撕裂、逃离、憎恨父母。

对应的,子女辈也就会出现两种补偿心理,一种是《李焕英》式的,希望时光倒流,妈妈重新选择人生,以此减轻愧疚感。

一种则是《孤味》式的。在多年之后,作为并不曾亲历那些情感苦难、生活龃龉的子女,就想象式的希望母亲放下,和解,重获自由,以此消除对掌控式母亲的憎恶,同时也合理平衡掉母亲在这些年来的付出,那样儿女的亏欠之情,便可以轻轻松松的化解掉。

这就是我说的,儿女中心主义的母亲叙事。

影片的叙事发展,人物选择,最终和解,都是落在“孩子想要母亲怎么样”的动机上。

而直到整个电影拍完,创作者都很难说,真正理解了母亲在这几十年里,独自带大女儿,又和丈夫的情人同时为丈夫办葬礼的心情。

我相信许承杰导演写出,拍出这样的故事,是因为他真实被打动过。但这并不影响他用一种男性中心的、儿女中心主义的视点进行创作,回看他说的那句话或许也能提供一些例证。

他说,“我看见阿姨们,对她们父亲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冲撞出来。”

可是到了电影里,女儿们对父亲的情感,只有求而不得的眷念与怀想。

而那些根深蒂固的愤怒和悲伤,全都指向了独自带大他们的母亲。

甚至连最后“拿印章借钱”这个引发家族矛盾,让爸爸被家族排斥的事,也从爸爸偷拿,变成了母亲偷拿来盖的责任。

也就是说,在这个家庭和这个故事里,母亲成为了唯一的“罪人”,她的错误、她的执念、她的放不下,她所经历的苦难和得不到的理解,全都在她自己身上,完成了一种“自我犯错”的归因闭环。

我真为电影里的母亲感到愤怒和悲伤。

当然,我相信这样的故事在无数中国家庭中真实发生过。

但在叙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如果只是落在“失去丈夫的母亲的怨念”、“女儿和母亲间的不和”,最后以母亲的和解来圆融整个叙事的话,那只能是一种“儿女的精致利己主义”,用母亲的痛苦,来剥削母亲。

在这样的家庭悲剧背后,有几代人之间断裂的生活语境,有截然不同的时代氛围,更有完全迥异的人生选择可能性,以及社会对女性、对母职的道德批判。

是它们造成了两代人之间理解不能、沟通无能,也是这种长期积累的情绪,累积成了某种国民共同情绪,并最终在电影创作和上映的时候找到了出口,成为一种情绪宣泄。

但《孤味》,并没有拆解这样的中国式家庭情感结构和心理症候。它在创作视野上的坐井观天,只能说明,实在太多人对现实中的母亲缺乏真正的共情了。

那些恶母的面目可憎是谁带来的?那些慈母的无限牺牲是谁推着走的?谁该是该被同情,该被理解的那个?

大多人,不过只愿呆在自己的情感舒适区罢了。

影片的片名《孤味》,是台语,原指餐馆只卖一道料理,并致力把这一道菜做到最好,后来就比喻专心坚持只做好一件事,就算孤独也没关系,说这是老一辈台湾人的生活哲学。

歌词里唱,人生海海无了时。

而母亲的人生,不仅难以得到身边人理解,还要被迫和自己和解。

那才是真正的“海海无了时”。

++++

本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闵思嘉”,关注我撒~ 传送门://mp.weixin.qq.com/s/6O4d6vMEHR6vZ8664ETLFQ

 2 ) 爱与束缚

中国台湾电影《孤味》(2020)应当是反映“爱与束缚”这个主题的。“爱”是高尚的,“亲情之爱”更是神圣。然而,有时“爱”得不当,爱就变成了“负担”和“束缚”,如果爱者始终不觉醒,那么结果必然是:他会感觉到“付出的爱收不回”,而被爱者也会感到满心亏欠和委屈。本片就是通过女主林秀英一家上下三代人的故事来展现这一主题的。

林秀英是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妇女,付出爱的方式也非常“中国”。为了表达对丈夫的爱与支持,她偷自己父亲的印章办贷款给丈夫做生意,不曾想生意失败,丈夫承担不了对林家的亏欠,离家出走。结果,她自己的父亲一病不起,为了保护女儿不至于失去娘家的支持,这位父亲将偷印章的罪名转嫁给了她丈夫,自此,她丈夫背负这个罪名生活了一辈子,并未向任何人说破,显然,这是她爱的回报,反过来,她又感觉亏欠丈夫的了,这就是她后来为何放手,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将葬礼上妻子的席位让给了丈夫后来的伴侣的原因了。

她独自抚养大3个女儿,对孩子们也是付出了满满的爱,但就是这无私之爱让三个孩子颇感不适。大女儿崇尚自由,不想要任何束缚,所以抵制母亲的爱也是最强烈的。她明确说母亲的爱是一种压力,不想欠母亲的,甚至从未对母亲的爱和付出说声过“谢谢”。显然,她对母亲的爱的方式是非常反感的。二女儿虽然从小乖巧,努力读书,但后来从医也不是自己的理想,只是为了保持母亲与其娘家人的联系,她才作出如此选择,显然,为了母亲,为了对得起母亲的付出,她是有怨言和委屈的。小女儿对母亲的关爱也开始有不满,,即使母亲非常疼爱她,将自己创业的餐厅都传承给了她,但在父亲的事情上,她也不会当然地就站在母亲一边。当她母亲想以自己的关爱和付出来来压制她的反抗时,她竟将母亲对父亲的“无情“和母亲对自己的”爱“分得清清楚楚,可见,裹挟着私人目的的爱已不能成为亲情对抗的法码。当母爱需要回报时,对孩子来说,就是负担和束缚。

在个人感情方面,大女儿同样不想有束缚,即便结婚了,她也不想因此受约束,这是不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不是对束缚型母爱的另一种反抗?或许就是她看到母亲“不放手”的痛苦,她在婚姻上才如此轻率。这种影响可能也延伸到了二女儿,当她丈夫接了一通电话,她就误认为他在劈腿,当她丈夫说要跟她商量事情,她当然地认为这是要谈离婚;,而且,他们都有经济自主,婚姻并没旧时那么大的约束力。所以,她也不会像她母亲那样紧抓着婚姻不放手。

另外,这种母爱是会遗传的。二女儿一心想送自己的女儿出国读书,她不想女儿重复她“考试读书,结婚生子”毫无选择自由的人生。虽然女儿也声明,这不是她的选择,而且,“代女儿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满足她自己愿望,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种替代满足的做法同样会给孩子造成负担和压力,所以,当孩子看到她不高兴时,马上说了一句,“我也不是讨厌去美国读书啦,我只是想和你们在一起。”可以想象,如果孩子出国后变得不顺利,或者顺应母亲愿望的想法占上风,那么,到后来她即便学成归来,也不会轻意放过她母亲的,至少会像现在这样,言语上的清算是少不了的。所以,对于这种母爱,无论是爱与被爱,都应当要反思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可能才是最重要的。(文/石板栽花 2021年2月9日星期二)

 3 ) 当行的路

是我会喜欢的电影,看的也是正是时候。再早些时候看我大概也会痛斥渣男,大骂小女儿脑子有病。现在我慢慢接受了人的有限、局促、懦弱和愚笨。

一个强势的逼着你做所有不想做的事的妈妈,一个虽然失踪但是回来时就给你带大商店才卖的时髦糖果的爸爸,我会选哪个呢,我会选择去理解哪个呢。我也不是没做过“傻逼小女儿”,我怨妈妈也不是一天两天,我对着心力憔悴的母亲大喊“为什么你什么都不告诉我”仿佛就在昨日,我报复性的表演式的跳楼是傻逼小女儿的n次方,所以又怎样呢,一纸摊开的大女主剧本,脚踢渣男,手打小三,痛骂自己不懂事的女儿,喜闻乐见看客长出一口气。可是点点滴滴的生活,漫漫长夜,与女儿争执时攀爬在心尖的痛不是由看客来熬的,可是恨真的好费力气啊,女人心,女人心,女人心大概就是会因为纸上的蝴蝶,水中的月亮倒向原谅,原谅了仇者快,原谅了这一生不值得,原谅了就变烂俗的团圆结局。但不原谅还能怎样呢,恨是孤独,原谅也是孤独,人人都有自个儿的修行,你若爱她,就多目送一段吧。

和朋友们吃烧烤的时候聊到做母亲,我说之前我也无法接受妈妈把人生的重心放在我的身上,我总想如果不是因为我,她将会有更广阔更精彩的人生。可现在我渐渐理解了,这是她的决定,哪怕我是她身上掉下的肉,也终究不是她,她做了这个决定,那我就和她一起守护她这个决定,尽量不要让她后悔——这也是我的决定。

谢盈萱演得好好,几段和母亲的争执,以及在母亲不在是于三姐妹中变成“长女如母”的形象。这是个缺乏父亲的家庭,于是大女儿学习父亲的风流漂泊,二女儿做了懂事的顶梁柱,也学母亲代替了父亲的强势逼迫,三女儿懵懵懂懂还停留在国中逃学寻找父亲的记忆中。只是学得再像,怨得再深,也不是那个一开始就死了的局外人,娘四个围在一起,是真的血浓于水。

原来我会觉得这原谅太轻飘飘了,现在我倾向于相信轻轻的原谅背后是一颗沉沉的,勇敢的心。

不想太责备,毕竟我理解的家庭电影本就是这样的,只是需要一些更冷峻,更展现群体结构性问题的电影文本作为补充。

 4 ) 往事如云朵,思念拨不开。

从《孤味》中可以品尝出一种关于原生家庭故事的惠风和畅、内敛质朴、感慨万千、细腻感人的味道,类似《花椒之味》、《一 一》、《父后七日》、《海街日记》、《入殓师》、《谁先爱上他的》以及《饮食男女》。

影片剧情中并没有安排过分的煽情,在一些插科打诨中却藏着深深的感伤,一众老戏骨则将克制、隐忍、牵绊与关切的情绪演绎得很是惟妙惟肖、动人心弦。 丧葬仪式上佛道同堂、原配与红颜隔空斗法的桥段设计得很巧思、很幽默(内敛+1),与结尾部分的剧情反转形成了前后呼应,令人百感交集、荡气回肠。

“若你不愿演一出戏,那怎能将戏演得好看?往事如同云朵,思念的情绪拨不开。”

放下执念,学会释怀,和解,放下,夜空中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徐若瑄唱作的片尾曲《别人的》应时对景,哀而不伤,余音袅袅。

 5 ) 一个男人丢下的一堆女人

身世模糊的男人过世后,留下了两个女人和四个女儿,故事在这些身后事展开。

相比于这届金马最佳剧情片《消失的情人节》好太多了,《情人节》设定在时间暂停这种无力的假设上去表达极其空洞的小情调,消失的根本不是情人节,而是台湾电影手艺。

好在这部没能入围最佳剧情片的《孤味》反倒有一些台湾新电影的后劲,至少是侯孝贤杨德昌所建立的那种电影审美手感的延续,整个故事有很强的在地感,是台湾土地上长出的那种故事,人物情感饱满,个性鲜明,但又不像上一届《阳光普照》那样脸谱化,也没那么故事会和戏剧性。《孤味》里的六个女人年龄层次也很丰富,老年、中年、少年,各有自己的处境,这些台湾女人特别“中国”,有一种很强的肖像感,而大陆现实主义电影作品里的女人质感通常是模糊的,缺乏独立感,都很扁平,也许是因为意识形态碾平了一切。

《孤味》里最令人惊讶的场面是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

整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决定让蔡女士前去给前夫送行,而自己在出租车里去兜转,等到人群散去后她才来道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到最后,人间真情缘最大,林女士的心结也因此打开。

 6 ) 不要再把孤味斟满酒杯

故事从林小姐鱼贯于晨曦鱼市开始,欢喜于须赤是和鳗鱼的新鲜,也沉醉于这种熟悉的环境,当年在家里以及国外独处时,晨曦的早市便是流连忘返之地。开篇人物性格就立下了,一个老太太,但不普通,不普通在哪儿,不普通在人家还称她为林小姐,老太太非常精通于鱼市里的各个摊位,是老熟客,不仅如此,她挑海鲜的手法既精准又不沾腥,老道、干练、情商高、知名度高。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在自己大寿当天还亲自来挑东西,当天失踪多年或者说跟着别的女人跑了的男人还死在了台南死在了当下,这是多么大的怨,多么难解的迷。

于是一场凭吊生活与过往的追思和忆苦由此展开,大姐随性而活但治愈的癌症复发,二姐一辈子在念念下一路读书考试做了医生并把这样的念念留给了小澄——自己的女儿,三妹从小抱给了他人家养至此毫无音讯,四妹永远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一家那么仇视自己的父亲,而林小姐却永远不能释怀自己用毕生碰到的这个男的为什么她这么好最后还是离她而去。每个女人都有每个女人的故事,而每个女人都在学会放下,放下执念,放下过往,寻找新的生活。而这里的放下小澄是最快的,四个姐妹其次之,而受了一辈子怨的林小姐却异常的执着的找人、了解过去和直面自己,直到最后才终于放下了心中近60多年的执念,签下了离婚书,一个人在的士上真正做到了开头四妹和她妈说的那样,“一个人去唱唱歌,打扮的美美的,过自己的日子,不要再为他人而操劳。”

这首原创歌伴随着闽南语特有的调调还真的很好听,不要再把弧味斟满酒杯,一个人活好便是好。

 短评

啊…太舒服了,丝毫看不出是新导演的作品,台湾导演对这种家庭题材以及笑中带泪的调度简直是信手拈来,至少是彻底治愈了最近很郁闷的我。陈淑芳和谢盈萱自然、真诚、内敛精准的演出就算在加入内地电影的金马奖也肯定是具竞争力的,徐若瑄和丁宁受角色限制但也都可圈可点。我要再看一次。

4分钟前
  • 尚未
  • 推荐

看过,但价值观不同,为什么缺少父爱的女儿都非常体谅父亲,认为父亲有苦衷,却不理解含辛茹苦把她们养大的母亲,特别是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继承了餐厅的女儿,难道不应该更理解母亲的心境吗?

5分钟前
  • 虎宝宝
  • 还行

依然是台湾电影最爱的“放下”与“和解”,但在这表面之下,又不仅是放下与和解那么简单,和《谁先爱上他的》一样,没有鲁莽粗暴地给一个人贴上“渣男”和“小三”的标签,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性与感情的复杂,正如那首歌所唱“人生的味道又酸又甜,无论花开花谢都充满芳香”,而真正的放下,是当你说起曾经的自己时,就像看了一部老电影,就像唱了一首老歌。女性群像戏太精彩了,以及这个结尾方式绝对是最近几年的最佳之一。

10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演員構成了這部的優良。謝盈萱的表演精準又自然地叫人嘖嘖稱奇,太妙了這個女人,到底怎麼煉成的?最後一段的眼淚和微笑,看完電影三天了還留在我心裡。

13分钟前
  • garrickhsu
  • 推荐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关系,觉得母亲的角色背负的太多,却愈发隐忍,而离家而去的父亲似乎只需要一包软糖就可以轻易讨好女儿们,真正离去后又值得所有人怀念,也许早放弃真是一种解脱。

18分钟前
  • Amazons
  • 推荐

是枝裕和拍家庭戏,首先要嗅到家的气味,习惯这层气味后才能去理解人。《孤味》相反,人物浓烈的个性冲淡了家的味道,我们可以经由言语听到这个家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所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透过眼睛看到这些“发生”留下的痕迹。

2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可能是去年最好的台湾电影,戏里老中青三代女演员都奉献出了极棒的演出,陈淑芳的金马影后实至名归,谢盈萱也值得金马女配。戏外小年夜和姥姥妈妈姐姐一起看,姥姥说林秀英就是她,年轻时觉得做牛做马一辈子怎么可以放手,到老了姥爷去世后还是会软下心和解,每个人似乎和电影里的角色都有着奇妙的互文,戏里戏外看到女性互相理解互相扶持,真的泪目了。

22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好生气 阿嬷好可怜 小女儿好过分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阿嬷

25分钟前
  • 腊八的八月
  • 还行

私人以为,称这部电影是当代的《饮食男女》一点不为过。伴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女人一生保守的一道“孤味”。片尾鱼缸里的三条锦鲤顺水而游,印证了爸、妈和蔡阿姨的和解,也蕴含着三个女儿始终相随的爱意;最终那封被烧去天国的离婚书,是母亲能为这个大家庭送上的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温柔。在如此喧嚣浮躁的华语影坛,能有这般爱意满满的文艺佳作,也许是疫情肆虐的年份里,影迷能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28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台湾人在家庭题材的电影把握上好像还是比内地导演要好不少。不算复杂的故事,但是一家人的牵绊、爱,都让我看得又哭又笑。台南的风土人情,居然让我找到一点自己童年的影子。

29分钟前
  • YaNagiR
  • 力荐

葬礼上佛家和道家同时登场,似乎从来没有人这样拍过,这恰恰是两个女人的命运写照,蔡女士是佛家,讲缘;林女士是道家,无为而守;而三个女儿“无法代替父亲向母亲道歉”,是儒家的中庸,一部电影呈现了台湾丰富的文化层次。最感动的是最后一程林女士让蔡女士去送前夫,这是对“缘”的一种顿悟,心结也因此打开。

30分钟前
  • 布列锡
  • 推荐

比短篇有趣、也更温和动人。东亚家庭捆绑式的代间关系,到底都需要一“死”才能破除魔咒

33分钟前
  • Redux
  • 推荐

像孤味、消失的情人节、阳光普照这样的电影,放到大陆一样轻松过审。所以把责任推给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掩饰无能的最佳手段。7

37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推荐

老loser渣男标配:一个善良坚韧能干却不惹人疼的妻子,一个小他很多且温婉知性的爱人,一个浪荡的子女。谢盈萱的女海王人设堪称华语电影一绝,潇洒坦荡,从不愧疚。除了小女儿和未成年外孙,三个女人经历了三种离婚,有一辈子不接受丈夫离家却在丈夫死后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烧给丈夫的,有婚前就说挡不了自由婚后还是想离婚却得不到分居丈夫同意的,有因一个电话起怀疑念头就直接说我同意离婚并且只要孩子教育费的,抓马至此,精妙互文,编剧棒棒。三个女儿对父母的不同态度令人唏嘘,给你事业给你地位的得到的是厌烦,给你思念给你买糖的人你挂在嘴边自觉亏欠。女主善良,还是说出了偷章真相。过继很绝,留白高明。结局太牛逼了,给了小三身份,给了死者体面,给了子女交待,给了自己一个有爱的丈夫的灵魂,这就是孤味吧,哀伤,却是自洽的美。

38分钟前
  • 蓝霉沉皮
  • 推荐

啊签了二十年前的离婚协议书给前夫烧了去…这个情节写的太好了吧

42分钟前
  • 丸子
  • 力荐

金馬影后女配陳淑芳

43分钟前
  • 滅天地陷李竣弦
  • 力荐

看哭了。我觉得和其他隐去其中“加害者”角色的电影不同的是,孤味的剧本写的很聪明,从“原谅”写到了“放下”,相对比《花椒之味》,这部电影更有女性的力量,在庙宇中陈淑芳的哭泣,这不像是对男人的原谅,而是在等来一个道歉后的委屈,这一场的陈淑芳短暂放弃了之前营造的“女强人”式的强势,哭得像一个青春期受了委屈的女孩,极打动人。结尾丁宁角色的出现也更有意义,留存了两个女人各自的体面,也更显得这种“放手”更有力量。

46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推荐

看完后,百般滋味在心头。电影最后,感觉女人们都原谅了男人。男人作为丈夫、父亲、情人,曾经带给了她们一些美好的回忆,但伤害不也是真实的吗?她们不断地从男人的行为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事情,然后作为原谅的依据,我觉得不妨视为自我疗愈的努力。

47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青春的他留给自己,后来的就归还给别人吧,有过一场纯情青春梦就够了,再会了心爱的无缘的人。最后换遗像的举动真的太触动了,哭到不行。

49分钟前
  • 昂篙
  • 力荐

和李焕英同期上线真的是让这边尴尬,同种同文,但两岸差的30年,都在这两部电影里了。电影本是一个精巧的容器,可以装下更深沉的东西,我们不该只用来装一个小品。

50分钟前
  • 七成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