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璐路壁橱

HD

主演:汤姆·汉克斯,乌比·戈德堡,哈维·费斯特恩,苏珊·萨兰登,雪莉·麦克雷恩,托尼·柯蒂斯,戈尔·维达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199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1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2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3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4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5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6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13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14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15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16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17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18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19赛璐路壁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赛璐路壁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同性恋自古就有,在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其地位甚至曾被提到远高于异性恋的空前位置;而自有电影以来,银幕上就有同性恋者出现,不过,他们的地位可一直不高,只能以藏藏掖掖躲躲闪闪的形式暗渡陈仓。  奥斯卡金像奖得主Rob Epstein与Jeffrey Friedman(本片导演)有心拨乱反正,以研究同性恋电影的经典著作《“胶卷”衣柜(Celluloid Closet)》一书作蓝本,从一百多部好莱坞名作中同性恋者走过时留下的蛛丝马迹着手,并请来曾饰演过同性恋角色的演员汤姆•汉克斯、苏珊•萨兰登等讲述所见所闻,研读了“电影中的同性恋”,不仅以同性恋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好莱坞电影发展史,也剖析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待同性恋的血泪史。金田一耕助:黑猫亭事件薛平贵与王宝钏圣诞宅急便生命速写小公主马克斯我的爱宇宙时空之旅屠夫状元士兵的荣耀毒战(粤语版)金鸥追查松树谷飞女刑事1987IT狂人 第一季霹雳追魂弹单线终结者驻院医生第一季SHUT UP恐怖巨兽那不仅是你,穆瑞!最强二弟子之猪事大吉最强的名医2温柔壳混世魔王组小戏骨:降妖记怒火·重案(国语版)陌生人1999清官难审约束的罪行圈套2010新作特别篇2清道夫第二季夏洛特2021朴烈贝茨旅馆 第五季惊魂十二小时岩浆来了第二季天水围的夜与雾使徒行者2(国语版)玫瑰行者宝莱坞生死恋2002美食大冒险之英雄烩盗魂铃

 长篇影评

 1 ) Vito Russo

五星献给Vito Russo (1946-1990)的开创性研究以及电影所描绘的百年社会历史变迁。

The Celluloid Closet reveals how queers are represented in Hollywood films. They lived in shadows, stood for being bullied, and most often ended up dying as punishment for their transgressive sexuality in homophobic patriarchy. They were once sheer source of humour, blooded villains, victims, and victimizers. Another stereotype is they are unhappy, sad, pathetic, suicidal people with either mental illness, low self-esteem, or self-hatred.

Interesting lines from the film:

“She says that I think more of you than I do of her”

“love is spelled with four same letters”--Tom Hanks

-“you cannot die an old maid”

-“I have no intention to, Chancellor, I shall die a bachelor”

 2 ) 阶段性发展总结

从1895年爱迪生实验电影短片中两个男人共舞,到1995年该记录片的诞生,期间是跨越百年的好莱坞同志电影发展史。

0.在电影出现以来的100年间,同性恋们几乎不会在荧幕中出现,而一旦他们出现了,他们的形象是供人嘲笑的,让人怜悯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

1.电影刚诞生时,常常将同性恋当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幽默来源 They were sissies, they were never addressed as homosexual, it was a convention that totally accepted. They were perceived as homosexuals just subliminally... It wasn't discussed, but you knew. They were all very prissy, you know, these little skinny white man with little mustaches who would go like this(摆手)

2.,30年代~50年代,天主教教会和原教旨主义者主张限制电影创作,对同性或性相关场景修改,还有剪裁。导演、编剧与《海斯法典》、审查制度斗志斗勇 Most expressions of homosexuality in most of movies are indirect. What's interesting is that that, of course, is what was like to express homosexuality in life, that we could only express ourselves indirectly, just as people on the screen could only express themselves indirectly. And there's a sense in which the characters are in the closet, the movie is in the closet, and we are in the closet.

3.60年代,当好莱坞还在对同性恋遮遮掩掩时,英国电影抢先迈出了这一步(《受害者》)。回到好莱坞,审查制度逐渐开始松动,同性恋终于可以在电影中被讨论,但是依然不在正派人口中讨论 Growing up in that period in the 60's, all we had were images of unhappy, suicidal, desperate gay people. The thought of turning, of turning involuntary into one of them frightened me and made me sick with anger. I went down there, I had heard about thr front door, people giggled and made jokes of it.

♢♧♡♤未完待续

(太多老影片没看不好作出评价,可能很久之后才会补充完整影评😣)

 3 ) 你可能有点怪,但我还是喜欢你

  “社会已经很包容同性恋了!”

  “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觉得你们不一样。”

  “你们都是正常人。”“你们人接触起来都还好啊!”

  这样的话,从大家的嘴巴中说出来,自然又流利。

  “那你们怎样做爱呢?”

  “你们是不是都很有钱,都很会玩?“

  ”你们是不是在自己圈子里从来不缺朋友?”

  “你们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群体?”

  “你们的生活是不是很混乱?”

  “你们为什么就会爱上同性呢?”

  这样的话,一般的人当然不会说出口,因为我们已经给自己贴上了“友爱、宽容、进步、和谐”的标签,这些标签不允许我们问出这样的话,即使心里的疑问比上述的还要多,还是摆正自己,装模作样地感叹道:“你们和我们一样,没有什么不同,让世界赐予我们相同的爱吧!”

  这就是整个社会对“包容”一词的畸形理解,我远远地看着你,不关心,不接近,你继续保持你自己的个性和性取向,我也继续保持着我的偏见和歧视,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这就是包容,也是大众能给得起的宽容。

  之所以对你包容,是希望你离我远一点。

  对于国人来说,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是很自然地拔高了自己的姿态的,但总是心口不一。在自媒体和国外同性运动爆发的今天,如果你敢大声说出自己对同性恋的不满,是会招到周围人的鄙视的,“愚蠢、肤浅、落后、”这些标签会随即而来,即使你的内心根本都不是这样想的,为了顾及自己的形象,在媒体和社会舆论的要挟下,还是会强迫自己说出言不由衷的话。

  在没有接触到同性恋时,我们怀抱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想象着自己做为新时代进步的女性,应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调,对这个群体给予一定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是向周围人标榜,你看我多进步,我多关心社会群体,我多么有内涵,但我就是和大众一样,扛着一面“社会进步”的大旗,声势浩荡地走在前头,却在阳光晒不到的地方继续无视着,或者是继续歧视着。

  所以你看,包容的畸形运用不仅是在异性恋人群对同性恋人群之间,甚至在异性恋人群和异性恋人群之间同样存在,就像一座还在休眠的火山一样,表面看起来一片美好,但是底下暗涌的猜忌与怀疑,歧视与不满,都如沸腾的岩浆一样蠢蠢欲动,等着合适的时机一触即发,唯有距离能使得这种紧张的局势稍微缓解一下,这里的距离就是上文提到的“包容”的畸形运用。

  和同性恋朋友聊天,她说的最多的词是孤独,即使在异性恋的社会里面同样存在此类情绪,但对于同性恋的人来说,他们选择的倾述的渠道是很少的,绝大部分都局限在圈子之内,所以隐秘的变得更加隐秘,偏见的变得更加偏见。

  一个群体的诞生,会模糊了个人的所有的个性和品质,所以大众常常会以一个群体来表示一类人,当被归到同性恋这个群体时,你个人的性格和品行,都在大众眼里定型了,你唯有十分出类拔萃,才能稍微争取一点话语权。

  在写文章之前,我试着查过一些资料,想统计一下国内到底有多少同性恋人群,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很官方的数据出来,这说明,在相当开放的今天,要站出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仍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不是在“平权”二字的庇佑下就能干出来的事情,这需要考量,也需要时间。

  之前蔡康永在奇葩说上情绪激动地提到过同性恋的事情,声称自己有时候也感觉很孤独,并表明自己不是怪物,也不希望大家把同性恋人群看做怪物。看到这么一位可以说是德高望重的人讲出这样的话,我还是感觉震惊。他的成就,是很多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但因为他是同性恋,他在做出成就的路上不仅要付出更多,也要背负更多,但是一旦涅槃,定是光芒万丈。

  所以出现在公共视野里的同性恋人群,总是那么耀眼,颜值高,谈吐气质佳,有个性,有想法,有创造力,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和拥护。

  苹果CEO蒂姆·库克

  《水果硬糖》女主艾伦-佩姬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Ellen Degeneres

  德国自由民主党主席基多·威斯特威勒(右)与“男友”迈克尔·穆隆兹

  柏林市长克劳斯·沃维莱特

  《妙警贼探》男主角Matt Bomer

  《越狱》男主Wentworth Miller

  一方面来说,确实是同性恋者平权的一大进步,另一方面来说,因为同性恋者毕竟是小群体,出类拔萃的几个人抬高了大众对他们的期望值,一个很正常很普通的同性恋者又会遭遇到另一层面的歧视,可以说,在同性恋群体里面,“阶级划分”可能更严重,“马太效应”更强,优秀的更优秀,平庸的更平庸。

  这当然在异性恋的社会也会出现,但因为基数太大,异性恋的群众就认为自己所在的群体是正常的,把自己当做标准,把其他小群体当做异类。所以你要一个同性恋者讲出对异性恋的看法,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反过来,异性恋不仅对同性恋者投来异样的眼光,同时也会无形中提出要求,尽管大家都是平等的存在,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我身边有同性恋的朋友,直到前几天一次的深谈,才发现自己身上的“愚蠢”性,这无可厚非,同性恋群体会发生的事情,同样会出现在异性恋人群身上,只不过因为性取向的问题而被过分曝光,所以标签化才会更严重,两个群体之间的隔离也会越来越强。

  记得有个同性恋朋友说过,她会先喜欢一个人,再去喜欢看她的性别,她说不定以后还是会喜欢男孩,但是前提是爱的是这个人,而不是这个人的的性别。

  我的偏见和歧视就是在跟她们的接触中一点点减少的,我仍然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直女,但我希望我的同性恋朋友们能够大胆地爱,强烈地生活,虽然现在的情况下,我也并不建议T们勇敢地出柜,但我希望我们都是幸福的,并且无畏的。

 4 ) 《赛璐路壁橱》片中提及的电影

按照片中所提及的顺序排列:

《迪克森的实验性有声电影》(1894)

《弗州迷魅》(1914)

《矿工阿尔吉》(1912)

《采矿人》(1923)

《西部流浪者》(1927)

《银幕背后》(1916)

《上流人士》(1933)

《柳暗花明》(1934)

《百老汇旋律》(1929)

《莫特与玛吉》(1933)

《她是野蛮人》(1932)

《摩洛哥》(1930)

《瑞典女王》(1933)

《泰山得美》(1934)

《误杀》(1922)

《失去的周末》(1945)

《双雄斗智》(1947)

《德古拉的女儿》(1936)

《蝴蝶梦》(1940)

《马耳他之鹰》(1941)

《夺魂索》(1948)

《铁窗红泪》(1950)

《双凰夺鸾》(1950)

《茶与同情》(1956)

《无因的反叛》(1955)

《宾虚》(1959)

《野姑娘杰恩》(1953)

《荒漠怪客》(1954)

《红河》(1948)

《兰闺艳血》(1950)

《吉尔达》(1946)

《绅士爱美人》(1953)

《娇凤痴鸾》(1961)

《枕边细语》(1959)

《热情如火》(1959)

《斯巴达克斯》(1960)

《朱门巧妇》(1958)

《夏日痴魂》(1959)

《科学怪人的新娘》(1935)

《受害者》(1961)

《双姝怨》(1961)

《华府千秋》(1962)

《神女生涯原是梦》(1962)

《大侦探》(1968)

《男狐》(1967)

《乐队男孩》(1970)

《歌厅》(1972)

《下一站格林威治村》(1976)

《洗车场》(1976)

《粉身碎骨》(1971)

《鬼马双警》(1974)

《夜迷情》(1982)

《十八岁之狼》(1985)

《虎口巡航》(1980)

《窗》(1980)

《夺命影迷》(1981)

《示爱》(1982)

《翼》(1927)

《中士》(1968)

《桥下情仇》(1962)

《霹雳炮与飞毛腿》(1974)

《血腥星期天》(1971)

《个人最佳》(1982)

《紫色》(1985)

《末路狂花》(1991)

《虎豹小霸王》(1969)

《千年血后》(1983)

《午夜快车》(1978)

《油炸绿番茄》(1991)

《费城故事》(1993)

《同性三分亲》(1988)

《喜宴》(1993)

《夺魄》(1992)

《毒药》(1991)

《钓鱼去》(1994)

《小时与时间》(1991)

《爱德华二世》(1991)

《末路记事》(1992)

末路记事 (1992)
7.7
1992 / 美国 / 剧情 喜剧 同性 / 格雷格·荒木 / Mike Dytri 克雷格·吉尔莫
 5 ) how could I be this way?

how could I be this way? 不管你是个怎样开放的人,不管这是个怎样开放的世界,在主流文化中熏陶长大,一旦发现自己一丝丝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就会感到恐慌。 我也许会慢慢接受自己可是我还是会问 为什么会这样,我怎么是这样的人,这种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同性恋者并非是罪人,也许他们永远都会被另眼看待,这不是任何人的错,这个世界也永远不会公平,就像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电影中只要是有涉及到同性恋者,他们的结局总会只有死路一条。就像阳光总有照不到的地方,不管社会再怎样进步总有一些人还是会对他们有偏见。

 6 ) 赛璐路壁橱:好莱坞的回首百年柜中迂回

更喜欢另外一个译名:胶片出柜记

故事性和启发性兼具,一部1995年好莱坞回首对过去百年的自我审视,好莱坞作为文化核心和包罗万象的文明之镜,在这部片子里体现出了自己的的担当;对发展的历程总结到位,对陈腐的错误毫不避讳,对群体的致敬令人印象深刻;

纪录片道出了海斯法案下影片不为人知的心思,创作者为了群体自我认同、满足他们对艺术的渴望而暗渡陈仓、藏掖躲闪的片段很有意思,好莱坞在百年漫长发展中不断自愈,旁敲侧击地肯定人权、人欲多样性的同时又有所保留;在最终摆脱了对性少数群体要么闭口不谈要么有所冒犯的二选一之后,在好莱坞彻底解放之后,艺术之火才真正地迸发了,银幕盛世也随之而来,令人感慨。

我自然不指望同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国内也可以做到相同的觉醒,但是即便是百年后的今天难有相同的成就,我国一直关注强调主流文化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的主动权,但是没有意识到亚文化的倒灌;少数群体一边沉浸在彼岸激烈的人权斗争和演进故事中,一边在闭塞而“反冒险精神”的成长环境中长大,在纪律严明和核心价值观统一的环境中生活,早就温水煮青蛙失去了自己的抗争欲望;

“被否定存在” 和唾弃没有办法演变为抗争力量,而是消解在对对未来的期望和 “活在当下” 的观念中;

这也就注定了国内群体更具有排外性,自我认同感极差,因为群体外的因素而 “被认知”,文化凝聚度极低,以至于不愿为群体发声;更重要地,社交方式和个体认知的畸形,如将自己带入异性恋夫妻架构中,非但是对异性恋霸权的妥协,而且加固了刻板印象,放弃了主动权。

以上所有的情况导致国内不会出现纪录片中的觉醒以及拨乱反正,纪录片是好莱坞的血泪史,推及国内的局面又是一个尚未开始的斗争;但总有一些事情不会因为否认、诋毁、污名化而改变、消失,总有一天你我必须面对、承认、解决。

 短评

非常有趣的纪录片,酷儿理论的影像教材,很多之前看片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都在里面有详细的分析,对于马耳他之鹰、无因的反叛、荒漠怪客等经典电影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阅片无数,却被此纪录片打败,里面很多老电影都想看啊~ 1895年那部爱迪生的实验电影好美,电影艺术审美从来就不受时间的限制。

11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电影里的同性之爱:从电影发明初期的夸张明示,到好莱坞黄金时期严苛审查的三十年里的隐晦镜头,再到六十年代后宽松写实的表现手法。末路狂花里两女主携手共赴黄泉,可见这种爱也是那个熟悉four letter word,与异性之恋比毫不卑微。oyster or snail?60年的斯巴达克斯里Crassus对男仆说,我两者都爱。

14分钟前
  • *
  • 力荐

伟大的电影,伟大的关于电影的电影!将大银幕的酷儿百年一网打尽,对同志的丑化、戏谑、暗喻、破禁、怜悯、爱慕和赞叹,各种趣味解读,五光十色的胶片如万花筒般旋转。电影锲而不舍的告诉了世人:为什么同志电影会成为一种电影类型?因为——它让我们不再感到隔绝和孤单。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100分钟的同性电影史,爽死我了。由于同性恋长期的边缘性和禁忌感,它在电影中的表达也更含蓄、暧昧,且往往与犯罪死亡堕落等阴暗元素相结合,反而极大提升了电影的可看性。回想起来我对电影的爱几乎是从看同影开始的,《歌厅》、《哭泣的游戏》······别的好电影也就是看完觉得好,好的同影是可以一遍遍看,每一遍都像第一次看一样动情。(可惜只讲了好莱坞同影,横向比较起来欧洲可比美国生猛多了,以及既然都提了《受害者》竟然不提《仆人》,60年代好莱坞还在和海斯法典较劲的时候看看英国人都拍出了什么)

20分钟前
  • cry cry
  • 力荐

感觉对酷儿文化又更了解了点。中间那段“所有性向可疑者最后都要死”做得好dramatic但有点中二【。】,结尾还挺光明的!原先觉得cabaret先锋但没想到这么先锋!Shirley MacLaine原来年轻时演过拉拉!Blaine妈演员也演过拉拉,Harry Hamlin年轻时演过gay,Glee不选真基选的也都是酷儿文化浸淫过的啊!

23分钟前
  • Otocolobus
  • 推荐

“好莱坞是最大的迷思制造者,为异性恋创造了一整套关于同性恋的公众表达,同时同性恋也创造了一整套观念,关于如何看待自身。”当《费城故事》等经典的同性恋电影后面接上1895年爱迪生试验电影里两个跳舞的男子,长达一百年的同性电影形象变迁史背后其实是现实中真实真挚的同性之爱。

24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重温《费城故事》后,在时光网幕后制作介绍里有提到这部《电影中的同志》纪录片,于是就找来观影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203121 —— 1.能把那么多涉及同性的电影片段剪辑到一起,真是厉害;2.那个两男子跳舞的黑白短片《Edison Experimental Film (1895)》我看过,不过IMDb和豆瓣的条目信息都是《Dickson Experimental Sound Film (1894)》;3.当初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1959年的《宾虚》时还以为是我“腐眼看人基”,结果,还真是主创人员的心思;4.“你用的这把枪可真是帅气啊!我能看看吗?……也许你也想看看我的。……棒极了,真是棒极了。”《红河》这段真是笑死我了;5.纪录片里出现的电影,有的让我感兴趣想一探究竟,有的则是看过想找来重温,……,可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呀?……

2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其实海斯法典在给电影套上紧箍咒的同时也让那个时期的电影具有了另一番风情,充满暗喻的台词和欲语还休的画面更增加了影片的魅力。。。PS关于老电影中的同志情节其实远比纪录片中说的要多的多这部纪录片只能算是点到为止。

33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柜中人跨越一个世纪的拥抱。编剧、演员、制片人一起为你细数好莱坞电影中隐藏的同志历史,还有随着时代风向变迁而不断变更的描写。如今看来大胆和直接的场面,“他们”则要经历更多的挣扎和认知才能达到,献上敬意。

36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Things do get better... I personally ♥ sissies/cross-dressers/MtFs, no matter what these characters meant in the media & what other ppl think of them

37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感谢同志电影,让每一个“我”,成为“我们”。

38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非常有趣的纪录片,在美国电影史中寻找同性恋形象极其反映的社会问题。从《宾虚》《无因的反叛》到《末路狂花》《费城故事》,编剧演员制片人现身说法解读百年美国电影史中那些被隐藏的被删减的被误读的被丑化的同性恋角色。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辛酸史,至今仍心酸,不过已好太多。“不管在谁那里,‘爱’字都是一样写的。”——Tom Hanks

40分钟前
  • 恋天光
  • 推荐

世界不存在腐,世界就是弯的~

43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一部记录电影中的同性恋的记录片,从消极面到积极面——两个方面谈同性恋角色以及男女演员遇到的困境。199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奖最佳纪录片。

4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好莱坞同性电影简史。三十到五十年代躲审查,隐晦台词只有同性群体才能了解深意,六十年代走出牢笼,但同性角色基本最后下场是不得好死,七十年代反思,逐渐有正面积极形象,八九十年代遍地开花。但是相较于欧洲,好莱坞总体还是保守得多

51分钟前
  • 阿克曼
  • 推荐

太棒了太棒了太棒了,一篇满分影像论文 (片里提及电影完整片单: https://letterboxd.com/lagerlout/list/all-films-mentioned-in-the-celluloid-closet/

56分钟前
  • 软糖莫爷
  • 力荐

导演才是真正的阅片无数,才能整理出如此行云流水般的gay片发展史。世间真实存在的东西,你可以诋毁它,无视它,污名化它,审查它,封杀它,但它最终还是会冲破一切阻碍,因为它没有办法不存在。

1小时前
  • 你大师兄
  • 推荐

LGBT?银幕史。原来59版《宾虚》里米撒拉对宾虚有多一层的感情,当时编剧只告诉了演米撒拉的Stephen Boyd,而Charlton Heston并不知情

1小时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