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城1965

DVD

主演:埃迪·康斯坦丁,安娜·卡里娜,阿基姆·坦米罗夫,让-皮埃尔·利奥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2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3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4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5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6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3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4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5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6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7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8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9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尔法城196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座死寂冰冷的未来都市,一座无爱无情的“死城”。一切都必须遵循一台名为“阿尔法60”超级计算机统治下的“逻辑”,若有违反者,都会被枪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情木讷,生活思维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一切人性本该拥有的喜怒哀乐。  来自另外世界的密探雷米·柯雄(埃迪·康斯坦丁 Eddie Constantine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座城市的设计者万布翰博士(霍华德·沃侬 Howard Vernon饰)带回自己的世界。在探访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万布翰博士的女儿娜达莎(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两人相爱了。然而娜达莎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阿尔伐60”的控制,约翰也被逮捕了,判为死刑。小小安妮 第三季狗血屯江湖往事鹿皮花瓶爱之病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国语版)哥谭第四季龙日一,你死定了X战警(原声版)幽幻道士4孩子王低潮横行霸道(粤语)红鹰传幸福星期天天生神力迷离劫绝对会变成BL的世界VS绝不想变成BL的男人2024航班蛇患(原声版)大话江湖死前一吻阿森的故事男儿当入樽你这个坏怂编剧情缘早死早投胎之地狱摇滚篇奥利维亚·罗德里戈:情歌少女她们的犯罪赤子英雄六盘山之恋狩猎聚会四叶银行原岛浩美有异议!~把赌注压在她身上~Satria Dewa: Gatotkaca乱世豪情女人万岁1955昨日奇迹摧毁真爱奇迹自古英雄出少年

 长篇影评

 1 ) 点燃那一支烟

#CineLumiere #Festivals&Series 电影借助一个反乌托邦的背景设定叙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我认为情感的所以片中的未来感是完全够用的,还有演员的模特式表演也非常契合主题。

镜头上,大量的长镜头构建起了视觉的连贯性,这种镜头调度也让整体叙事节奏更快了些。中近景镜头则帮助塑造人物和建立情感,尤其是男女主的中近景直视镜头+POV正反打的凝视感太强了,还有利用景别递进的正反打,也都很好的提供了情感支持。片中更强的凝视则是把缓慢的环绕中近景镜头加入其中,仿佛男主从女主的眼中走过,这种把静止的状态拍出了一种极强的张力,也大大的提升了情感构建的速度。特写镜头和大特写对象更多是女主,印象很深的几场直视镜头的特写镜头也是跟上面友情同样的效果,这种做法也是让观众在如此短时间内可以代入电影的主要原因,印象较深的两场戏是女主眼睛的大特写,瞳孔的一次次收缩也是与观众对话的感觉,因为观众在强光闪烁时应该也是同样的状态,再者是男女主同框利用光影表达爱语的特写镜头,太美了。镜子在影片中也大量的出现,作为延展空间的工具帮助提升空间感,过爆,跳切,负片,门框和阴影则更多的是帮助故事在画面上呈现一种无力感,印象比较深的是那摇曳的灯泡,带来的光影摇摆也在映射着这个没有疑问没有眼泪也没有爱的社会。

配乐是整体不太喜欢的地方,尤其是悬疑感,印象比较深的是泳池那场戏的荒诞感搭配上强节奏悬疑感的配乐非常难受。不过在浪漫感上搭配的还不错。总感觉王家卫的电影不光剧情上致敬了这部电影,配乐中那种浪漫感也很相似。

两处比较搞笑,1. 看到安托万推着餐车出现。2. 摆拍打斗的“快进”处理。

 2 ) 我们必须在生存之前

我们必须在生存之前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的展开方式可能是无所不在的控制,也可能是极致的快乐与无焦虑。戈达尔敏锐的嗅觉自然把握到了20世纪乃至21世纪,人类社会中这一畸形的大型组织的特征。作为对此的回应,他在《阿尔法城》这部科幻作品中展开了对于未来社会可能形式的幻想。

《阿尔法城》的背景设定在一座与外部世界隔绝的“阿尔法城”中。阿尔法城的核心是一台名为“阿尔法60”的计算机。城市中任何事情的运转都严格按照逻辑进行,城市中的人不允许有任何“逾越逻辑”的行为出现,违反者将被送入精神病院甚至处决。在影片的开头,计算机的机械语音便告诉我们它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有的时候,世界过于复杂了。”

来自外部世界的记者雷米·柯雄带着任务进入了阿尔法城,试图寻找“阿尔法60”的设计者冯布劳恩博士,让他回到外部世界中。在这一过程中,他偶遇了博士的女儿娜塔莎,并产生了爱情这一“异域”的元素。他们见面第一句话便是:“我穿行了9000英里,就是为了要给你(火)。”而在阿尔法城生活了太久的娜塔莎并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看似平常实则饱含了情感的情话,便只能返回自我的世界中去确认自身——“我是娜塔莎。”

电影全程都在一种冰冷和诡异的氛围中展开,屏幕上不时闪动的字母和形状,还有压抑的背景音乐,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逻辑构成的世界当中。阿尔法60在影片偶尔会作为旁白而出现,为这个世界的运行作一个注解——“所有人都只生活在现在,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将活在未来。”戈达尔同时借此对两种意识形态进行了嘲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利用资本或教化使人们屈从于奴役。”人类最终需要的可能仅仅是被支配和服从的逻辑,而不是别的世俗神话。

对付社会中不服从逻辑的异端,阿尔法城自然有不同的处理办法。片中展现了如何处决有情感、有信仰的人的过程。因为妻子离世而流泪的男人,诗人,艺术家等等,都会在唯美的屠杀被“解决”。

雷米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被杀?”

“因为他们违背了逻辑。”,“在外部世界,这不也是一种犯罪行为吗?”

甚至在雷米寻找一位友人的时候,旅馆老板问他的友人道:“你为什么还不自杀?”这同样让雷米感到诧异:“为什么他问你要不要自杀呢?”如果一个人无法适应这里,那么死亡是一种解脱的方法,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种解脱方式。

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阿尔法城的“Outland”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猜测在另一个世界中,爱很可能同样不被重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如果用色彩描述两个世界的差别,可能外部世界是灰暗的,而阿尔法城则是漆黑一片。雷米恰恰成为了这两个世界的穿越者,只有在这种断裂式的跳脱中才能重新寻找到爱。

在电影的1小时15分处,娜塔莎吟诵了一段Paul Éluard的诗歌“Capitale de la douleur”,我这可能是电影史上最美的镜头之一:明暗交替的灯光代表了在镜头的一侧,看不见的阿尔法60运转时所发出的频闪灯;而对男女主角面庞所进行的特写,将他们最细微的神态变化都展现出来。压抑的背景和氛围,表达了人因为爱的缺乏所产生的无助和空洞;而通过诗歌,仿佛要激发出一切的情感,从而获得人最为彻底的解放。诗性的语言和爱似乎是天然联系在一切的,严谨的逻辑不需要“Why”和“Because”这样的对白。

在阿尔法城中,词汇将逐渐匮乏甚至被“新词”替代。这让人想到了小说《1984》中相类似的情节。“诗歌——不能被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科技的发展很可能带来的在某一个层面带来的人的解放的同时,在另一面给人以彻底的束缚。以往可能需要实际存在的全景敞视监狱,而现在只需要摄像头、关键词过滤等手段来加以审查。一旦触及了某条红线,我们或许会因为审查而无法发声,甚至词汇的原有含义将被完全颠覆,成为新的话语体系。科技的发展很有可能对于我们是噩梦一般的存在,我们会生活得更为紧密,因而也被透视得更为彻底。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当诗有一天成为隐语,《圣经》中被抹去爱、良心和痛苦的词汇,那将会是我们步入深渊之时。

 3 ) 阿尔法城

       晚上时候,没有晚饭。抬头看天的时候,星光黯淡。瞧不见月亮的影子。我回到房间,寻思着今晚要看的电影。选择自始至终都是难题,索性按倒叙排列,拉向最底部——阿尔法城。
       这部拍摄于1965年的电影,情节曲折,出人意表。让吕克.戈达尔耗了不少心血在上面。最终荣获柏林金熊奖。其实获奖倒还在其次,重要的是有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流传下来,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
      阿尔法城,是一座以“沉默,逻辑,安全,谨慎”为生活坐标的未来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表情木讷,思维受到严格控制。人们早已被称为“阿尔法60”的超脑计算机统治。在这样的一座城市里,人们不能有爱和欲望。不能流泪,不能伤悲,不懂得感情,没有创造力,没有思想和信仰。一切都遵循计算机的逻辑。违反者都会被枪决。
       外来世界明为记者实为特工的约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爱上了设计者的女儿娜达莎。他为这座城市感到悲哀。他教给娜达莎诗歌,让她感受爱,流泪和悲伤。约翰被捕了,要判死刑。不甘的他逃跑了。并开始反抗。最终阿尔法城在博士的死亡中开始解脱······约翰带着娜达莎离开阿尔法城。
       这座痛苦之都,活着却扭曲,没有爱,没有光,没有翅膀。没人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良知”的意思。因为在妻子死时落泪的行为不符合逻辑而被判死刑。这样的绝望之城,如何不痛苦?可悲的是,城中的人感受不到痛苦。所以约翰说,你们这个垃圾场不应该叫阿尔法城,应该叫零蛋城。没有画家小说家诗人梦想家哲学家,不是零蛋是什么?
      死者的特权是不必再死
      照亮黑夜的是诗歌。
      没有诗和远方,生不如死。当娜达莎学会读诗歌的时候,她似乎是活了回来。
      有些东西无法被改变,日或夜。因此,过去揭示了未来。它将沿直线前进,然而最终回归原点。过去现在未来,三点一线。现在最为恐怖,因为它的不可逆转。因为它像铁一般坚固。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所有生命的形态。这个特性,采取任何手段都无法改变。时间就像一个无穷无尽旋转着的圆圈,下降弧线如同过去,上升弧线如同未来万物都被下了定义。存在者的语言不能改变他们表达的含义。含义亦不能更换代表它们的语言······
      未来之城,一切都已被写好。永无惊喜。永无阳光和雨露。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相比习惯于幸福安康的人,更需要一种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这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不会跳进同一条河流。在我们之前,什么都不存在,没有人,我们孤独的存在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怕的唯一性。阿尔法城,让唯一不再是唯一。
       所有人都有编号,所有人都已被定义,所有人都不可以走未被设定的路。试想一下,如若我生活在那座城,早已被杀死许多回了。
      我喜欢娜达莎穿的毛绒绒的裙子,看着有那么一点儿与众不同的意思。我喜欢枪决犯人的那一桥段,拍的很是给力。非常之令人记忆深刻。片中时不时的仰视镜头恰到好处,而时不时跳出的字符则令我眼花头疼。
       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有多少人和住在阿尔法城里的人一样,一贫如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是一部值得铭记值得珍藏值得观赏的佳作。

 4 ) 戈达尔式诗意哲学

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午睡起来,想起刚刚做过的梦,梦中一个女人站在一个穿风衣的男人身后,伸出手掌,五指张开,挡在男人的脸庞前方,光影从女人的指尖投射在男人的脸上,他们静默着不说话。醒来后我把这一幕画了下来,跑到隔壁房间激动地对妈妈说我梦见了一个可以拍成电影的画面。八年前的我没有想到这一幕在戈达尔的电影中重现,说是巧合罢,十三岁时候的我梦见二十岁的我最喜欢的导演的电影画面,在一小时第十六分钟。

从精疲力竭开始接触戈达尔,起先只觉朦胧的喜爱,然后看了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随心所欲,就彻底沦陷在他的先锋世界。阿尔法城比他别的电影更带有实验意味,讲了一个科幻悬疑的故事,但是内核却仍然是戈达尔式的哲学与诗意,很赞同这样的说法,阿尔法城就是戈达尔和观众开的一个玩笑。他不需要被理解,他的电影只是他个人哲学和光影玩的一个游戏。或许只有和戈达尔站在同一审美高度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阿尔法城,我们仅做个看客罢了。

戈达尔说诗歌让黑暗变成光明,他相信良心是自然而然产生在人类身上的, 在他的世界里,“秋光”,“温柔”这样的词代表的是人性,而阿尔法城居民却被所谓的虚假的理性和逻辑而控制,没有诗意,进而也没有了人性。戈达尔的哲学和欧陆哲学所代表的诗意十分接近,之于我是一个迷人又空洞的存在,还没有接触过任何关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萨特的存在与时间,福柯意识形态的癫狂,而依浅薄之见,欧陆哲学和戈达尔式电影的共同点,是让世人对它们产生一种近乎崇敬的着迷,当谁接近他们哪怕一点点时,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一部分人被这恐惧吓退,然后散布言论说它们是疯子,是沽名钓誉的假大师,一部分人从中发现美学的共情,进而成为它们的研究者,追随者。

事实上,我想说,戈达尔的电影是最接近电影的柏拉图式“完美理型”。没有哪个导演像他一样把拍电影当成光影的游戏,阿尔法城电影里光线的忽明忽暗,画面的负片效果,先锋的跳接和蒙太奇,演员直视镜头的强烈情绪表达,让戈达尔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真正能称为艺术的电影,是戈达尔这样拥有着超越时空的原创性,拥有哲学诗化的语言,和拥有非他所不能拥有的独特技巧的电影。

然而对于戈达尔这样超前于世人的导演,他的终结还是爱。如果不是的话,全片最后一个镜头不会是他最爱的安娜卡里娜一字一顿说出“Je vous aime”,我爱你。

 5 ) 新浪潮科幻之《阿尔法城》:冰冷但戏谑的黑白都市

      打分:80/100,★★★★。

      《阿尔法城》是新浪潮“电影手册派”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于1965年创作的长片。这是一部纯原创的电影,相较于有成功改编作品的《堤》和有经典原著作品的《华氏451》,它在科幻电影的主流受众当中恐怕更为冷门。
      本片描绘了一座冰冷的未来都市: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全部无情无爱,一切都被超级计算机“阿尔法60”统治在“逻辑”之下。故事则围绕一个外世界(Outer Countries)密探展开,以他的角度带领观众认识阿尔法城。
 

      很显然,《阿尔法城》与《华氏451》同属反乌托邦类型。但与相对大众化的《华氏451》不同,《阿尔法城》的气质更接近于《堤》。换言之,这又是一部处处散发着疏远感的电影。
      某种强大力量占据统治地位——“阿尔法60”,社会体制极度僵化——“逻辑”凌驾于一切之上,出现规则的破坏者——外来的密探男主,存在需要拯救的象征性人物——冯·布劳恩父女……倘若单从电影描绘的这些元素来看,《阿尔法城》似乎是一部很典型的反乌托邦电影,但本片给人的观感实际上并不典型。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片中处处流露出的戏谑在作祟。
      质能方程和动量方程得到了好几次慢镜特写,背景中时不时充斥着滴滴答答的电子声,硬汉男主和“阿尔法60”总是说着各种高深的台词,而“阿尔法60”的声音仿佛患了喉癌……可是,一切都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意义。
 

      如果说这只是戈达尔在故弄玄虚,那么刻意拙劣化的动作戏绝对是戏谑的体现——接近片尾的停车场那一段尤为突出。在停车场的短暂动作戏中,戈达尔故意拉大了相邻镜头中动作的间隔,在每个镜头中又将画面放得极慢,表现出的效果近乎几幅静态画面的组接。如此“可笑”的动作戏,倘若不是戏谑,便再无其他解释。
 

      泳池里处决反逻辑罪犯的桥段,呈现出的效果也是好笑大于残酷。甚至于草率和俗套的结尾,也给人以莫名的怪异感。
      然而,这样的戏谑却被戈达尔掩盖在了浓重的诗意之下,结果迥异于一般意义上的“笑料”。戈达尔在戏谑的同时,依然在疏远着普通观众。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阿尔法城》如果出现在阿尔法城,一定会被列为禁片。
      “因为它不符合逻辑。”
      但是——
      “你和你的逻辑去死吧。”

 6 ) 对该片的两种思考方式

从爱的角度,从社会规则的角度,来思考这部影片,刚刚看完,一点不成熟的感想。

在阿尔法60的控制下,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为什么,他们手中的字典会消失一些敏@感词,丈夫不能为死去的妻子流泪……在外来特工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世界,这里的人需要拯救。
阿尔法就像一个喻指,这是一个人们来维护的规则。想起年初看得《科技想要什么》,书中认为,人与科技是共生的,并不是人类创造了科技,而是人类依照规则创造了科技。阿尔法60只是规则的实体代表,人们制造了阿尔法60,阿尔法60的上头,就是这个社会的意志。这个意志,是这个流放的科学家制造的吗?我看影片不是很细,也还没有想明白。
人类是思考着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也因为能思考而变得伟大。当女主角和男主角说你来了让我觉得很害怕,在男主角的引导下,女主角发现自己了解纽约,并想起了刚到阿尔法的事情,最后,也是因为爱带领了两人逃离了阿尔法。
夜晚让你想到什么?诗歌。如果你不能想起来,你就会像城里的人一样。我,你,我爱你。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规则很难以改变,但是人终究不是呆板接受命令的个体。因为科技,因为诗,我们在成长。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规则,故事中的规则较为极端。然而人与人的相处,其实也需要互相尊重彼此的规则,允许离开,允许改变。阿尔法城做的还是太过了,将意志强行灌输进子民身上,但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我们生活中的人与事,不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
社会规则是人一点点制定的,但是抽象地深究,社会的进程自有其合理的规则。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是互相包容,否则我们的国家不会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不会有那么高的福利。这些东西不是某个人想出来的,而是到了那个时候,有人应该提出来,最后成真,成为我们现在所在的世界。

 短评

在阿尔法城收到两颗小豆,从零到无。太空歌剧背景下亲王《寂静之城》式圣经即字典每天删减的超级电脑控制下的小城,游泳池中正在行刑,诸如因妻亡而落泪之丈夫犯人们,枪响跳入池中,一群美少女接着跳入,将之淹死……随时有“今晚我们学习了生与死、两者同处于一个循环中”这样耐人寻味台词。

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非常有意思啊,很多地方现在想想都很值得玩味,像是1984却多了浓烈的幽默感。虽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没有完全看明白吧。。。但“我爱你”我看明白了。<3

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对工具理性的指控是明白易见的:堆砌E=mc²、ε=hf、海森堡、费米等符号,指向原子能这一现代性的终极武器,多少有些简单粗暴(工科出身的观众看来尤其如此),以爱之名的反抗也皆在意料之中; 但影像演证(demonstration)的手段依旧亮眼:人们常聚焦于戈达尔早期作品中的跳切,却易忽视他同时也是一位长镜头大师――本片严肃阴郁的气氛正是由多处一场一镜的手段不露声色地构建起来,其并不以摄影机复杂的运动技巧取胜,而总是简洁、果断而有力的; 声画对立的运用承接自《女人就是女人》,戈达尔无疑极爱卡里娜,以至于不惜用类似巴赫《马太受难曲》中的手法,为她的段落加上特别的背景――它由阿尔法城的第二主题变形而来,是弦乐奏出的"光环",是照亮黑夜的诗歌.

10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SIFF# 环艺/九成。 戈达尔极具前瞻性(1965年就洞悉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的科幻电影:对技术的统治(服从机器逻辑)、时间(过去和未来不存在,只有现在)、技术对精神(自由意志)的控制、艺术的沦陷皆有哲学层面的探讨。只是结尾爱拯救一切太过简单化。

15分钟前
  • btr
  • 推荐

#重看#SIFF@环艺;音画分离玩得溜,平移镜头随手来,背景色切换,负片影像效果,与画框外的沉默时间同步;一个反乌托邦的理想国故事,一次精神漫游的黑色科幻,不无戏谑,全无正经,疙瘩就要逗你们玩。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SIFF 重看。大型神棍,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混进这片,这片自己后来又混进别人拍的很多奇怪的东西。谜之爱情故事,neon sign addiction晚期患者。将黑夜照亮的,是诗。

20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这不是1984,α-60也不是老大哥,他只是个遵从人类逻辑的机器;这不是科幻片,戈达尔也不是奥威尔,相反,他心中的乌托邦幼稚的可笑,他把音画分离,玩转负片只是为了讲一个“烂俗”的爱情故事。人类需要自知,于是有了《飞向太空》;需要未来,于是有了《2001》;需要语言,于是有了本片。

21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疙瘩儿的迷人仍然在他硬邦邦的浪漫。有一些段落镜头真是太可爱了,但烦人的也多。处决剧院的装置就很好

23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初看还以为是控诉文科生建立的政治极权主义,细看才知道是吐槽理科生建立的工具理性极权主义。。一笑。以及,在美国会被拍成超人或英雄的故事,被戈达尔变成了冷冷的黑色电影。

27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阿尔法60是一台飞利浦电风扇加灯泡,价值3美元。其声音来自某个刚做完声带手术,正学说话的人。黑色科幻电影,比2001太空漫游早3年,同样早于塔可夫斯基。有1984的影子,反乌托邦嘛。他那时仍爱卡里娜。粗糙不真实的动作戏现在已然风格化。他看穿了苏联,怎么若干年后被文革骗的晕头转向?

31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我还真看了。把1984、2001太空漫游、Matrix、痛苦之都搅拌后撒上诗意,就有了本片

36分钟前
  • tgm
  • 还行

主要是在感受戈达尔对镜头处理的自由性和实验。画框外延续空间的表现是印象最深的点。

38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39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戈达尔标志性的无缘由画面乱入在本片中竟然产生了更接近传统叙事的效果——较比贴合这座乌托邦都市的神秘幻灭感。但感受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你不会被其他那些叙事手法以及阿尔法60的模糊混浊单声调画外音早早引入困倦状态。

44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我怎么看出天朝的影子。。。他犯了什么罪?他们的行为不符合逻辑,他在妻子去世时哭泣;每天都有词汇从书本中消失,敏感词咩【例如“良知”】。。。

48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呜呼!狗达在拍[阿尔法城]的时候一定是在恋爱,否则怎么会一反常态地把爱情塑造成一切的出路了呢?这样的陈词滥调也体现在他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结果自己的哲学思考显得亏欠。不过狗达的脑洞依然很大,他也意识到人类自己才是这堕落的始作俑者。只有靠反逻辑的诗歌与爱情,这一恶性循环才能被终结。

5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疙瘩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 2015-06-14 大银幕重温 ★★★★

56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戈达尔的反乌托邦科幻片,获柏林金熊奖。①阿尔法60的技术理性极权,沉默,死寂之城;②低成本黑色电影既视感,风扇,话筒,E=mc²霓虹灯;③跳跃剪辑+负片手法,奇诡突兀的音画分离,配乐足够先锋,滴滴声;④泳池枪决戏,魅惑无比;⑤粗重混浊的男声旁白;⑥艾吕雅[痛苦之都],以爱和诗对抗逻辑。(9.0/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诗歌照亮了黑夜;一把手枪摧毁了阿尔法城!

58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戈达尔说过,声音可以独立于影像之外,尤其是音乐,“音乐有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像车子或街道是活的元素”音乐与影像 「以对位并行,音乐甚至可以否定影像。音乐是来自外面的 世界」。阿尔法里的配乐甚至里面的对话和影像几乎是脱离的,这个虚构的城的主脑一台名为Alpha 60的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的声音更是令人感觉置身于噩梦中。声音在该片中起到了极重要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说画面不再重要。大胆的跳切、演员直视镜头的表现力,負片效果,以及其他特效。 还是倾向于认为戈达尔的影片解构了经验世界,解构了Orpheus。以符

1小时前
  • paracelsu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