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之声

HD

主演:里兹·阿迈德,奥利维亚·库克,保罗·拉西,劳伦·利德洛夫,马修·阿马立克,克里斯·佩尔费蒂,迈克尔·陶,威廉·泽法尔茨,亚历克斯·基尔戈尔,杰米·加扎里安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金属之声 剧照 NO.1金属之声 剧照 NO.2金属之声 剧照 NO.3金属之声 剧照 NO.4金属之声 剧照 NO.5金属之声 剧照 NO.6金属之声 剧照 NO.13金属之声 剧照 NO.14金属之声 剧照 NO.15金属之声 剧照 NO.16金属之声 剧照 NO.17金属之声 剧照 NO.18金属之声 剧照 NO.19金属之声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好一部聋人互助会宣传片

往大里说,这是部关于(突然)失去、(急切)找寻、和(最终)放手影片。往小里说,这是部聋人互助会的宣传片和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抵制片。可以想象这种探索心灵之旅的姿态会很受影评人推崇(烂番茄97%)。不过我这个搞科研的怀疑论者只能表示不以为然。“聋哑人不是残疾人”的信念,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信和减少社会的歧视,这我承认。但因此就应该拒绝医疗救助吗?追求平静就一定比追逐理想高明吗?那种没收手机不让上网的大家长式做法很容易变成邪教好吗?

菜鸟导演和他弟弟教科书般的音效处理让我们对失聪的男主(以及其他听力障碍人士)更能感同身受,值得点赞。英国小生Riz Ahmed自己也玩音乐,不过主要是嘻哈和说唱。此次演一个重金属乐队鼓手想必不是难事,但花了八个月学手语还是精神可嘉。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是最好褒奖。

 2 ) 坦然面对一切,不再纠结

(此文由手语讲述翻译成汉语)

我用手语讲观后感,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尝试这样的想法:先打手语再转写成文字,可以比较一下手语讲述和文字写作有什么区别?对我这样的听障手语使用者来说,是哪种表达方式会比较自然?

前些时候下载了《金属之声》电影,一直忙着没有时间看。直到一位好朋友催着我要好好看这部影片,我朋友和家人都支持我植入人工耳蜗。于是,我终于找个时间好好看《金属之声》,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故事。

我结合个人感受用手语讲述的观后感可能有些剧透,本人经历和感受比较特殊,读者们可以自行决定是看不看。

一开始就描述一位主角……对了,我的手语讲述为什么不提主角的具体名字?这其实是手语的一个特点:打手语讲某某是以"以貌取人"方式抓住对方的脸型、身体特征赋予手语名字,不会直接给出具体姓名(其实是因为有些姓名无法用手语直接表达)。

好了,继续说下去。那位主角(鲁本)和女朋友(露)都是做音乐的,男方击鼓,女方唱歌,他们有自己的房车,吃喝穿住都在车里,经常到处跑,搞搞演唱会挣点钱,还卖些东西比如小礼品等等,他们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有一天,那位主角击鼓时候发现自己听力下降,去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做检查,发现他听力确实下降,不能再恢复到正常水平。主角急切问医生,能做什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听水平?医生明确说他听力已不可恢复,但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来维持正常听力那个状态,植入手术需要6-8万美元。这笔数目对他来说非常昂贵,又没有什么积蓄,对此非常纠结和犹豫,要回去和女友商量。

自从他听力下降之后,女友都是先用笔写下要说的话再给他看,他看后开口说话表达想法。这样的交流方式对他们来说非常费劲。

主角是靠击鼓为生,零听力几乎做不了什么音乐工作,为此而烦躁,甚至脾气大暴发。他女友跟一个聋人社区联系,希望能改善一下他的烦躁心态和暴躁脾气。社区负责人(下面简称“老人”)也是一名听障者,因为他参加越战,炮弹落到他耳边爆炸致聋,但保留了之前的说话能力。老人说主角可以去社区适应失聪生活。

老人跟他交流的时候,背后有一个屏幕能够显示老人说话声音的内容,这样他能看文字了解对方想法,省去笔谈麻烦。那个设备并不是自动语音转文字设备,是美国很早就普及的人工速记设备,人工速记员在幕后听着讲话人的声音快速打字,输入的文字会有所延迟,但比较准确。

老人给他提出一个要求:入住社区,一不能用手机,二不能上网,还要呆很长时间。最后,她女友租了一辆车回家,只留下他孤独一人在社区里。

在社区里聋人们聚餐的时候,他们彼此用手语交流,有说有笑。他在当中什么都听不懂看不懂,感觉很孤独。后来他虽然学会一些手语,仍然感到不快乐,孤独感始终伴随着他。老人找了一个备有纸和笔的房间让他单独待着,并教给他一个法子:如果无法平静,就用笔写下心情,这样可以慢慢找到一个平静时刻。

主角尝试多次,始终无法接受,不断回忆着和女友相处的那些美好时光。后来他下决心变卖心爱的房车以及乐器、生活用品,悄悄地去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是还没等手术伤口愈合,他又希望能够赎回那辆房车,于是回到聋人社区找老人希望能借一些钱,老人拒绝了他的请求。老人意味深长说聋人社区本是给失聪的人们一个平静,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聪事实,这是他们和社区的重要信仰之一;主角却不能接受这一切,会影响他们的心态,将导致他们的信仰消失。最后,他黯然离开了聋人社区。

老人曾提到他的手语名字是"猫头鹰"。猫头鹰象征不安,正好符合他的心态和性格。

等到人工耳蜗开机一段时间后,他找到女友家并住几天。女友家里开了一个朋友聚会,他此时发现带着人工耳蜗一对一说话能听清楚,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却听不清别人说话,这正是人工耳蜗的局限所在,即使最好的人工耳蜗并无法恢复到正常人听力。他终于明白昔日时光不再回来,当和女友相视的时候,他心里流泪流血。等女友睡觉的时候,他一个人又悄悄走了。

他无目标游走着,周边充满乱七八糟的声音。他找了一把长椅坐了下来,望着眼前的一切,嘈杂声音又在耳边响起……最后他拿下人工耳蜗体外机,此时此刻他竟然感到了一段平静,正是社区那位老人所希望他的那样……

我也是聋人,跟他不同的是小时候就因为发烧打针致聋,第一次入读聋校,初次看到同学们都用手语交谈,又害怕又好奇。后来因为年龄小,很快接受并习惯于这一切。

但聋校毕业后走进社会却发现自己无法跟正常人流畅交流,不能表达所想所要,很多时候需要笔谈,对方也需要有些耐心和爱心才能认真交流,沟通障碍重重。幸亏科技发展很快,可以上网用文字交流,又用上语音转文字,给我们听障群体的就学就业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但是即使拥有这一切,我们的沟通障碍并没有完全消失。正常人更习惯于用语音交流,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打电话和面对面交谈来解决的,他们甚至其中而不知觉。我虽然是一名手语使用者,但更清楚除了专门从事聋教育或手语工作之外,正常人学手语是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根本不可能奢望他们学好手语跟我们通畅交流。

所以我们必须从狭小的交际圈子跳出去,更现实去认识这个“残酷”的美好世界,我甚至考虑过做人工耳蜗手术,从头重新开始呀呀学语……然而,《金属之声》给了我一个启示:

即使戴上人工耳蜗,也永远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可以做到通畅交流。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平静”其实就是认清失聪生活的真相,摆正自己的身份定位,坦然接受一切。

我现在可以坦然说,我是一名听障者,习惯跟聋人同胞用手语交谈,和正常朋友手口并用交流,与领导同事用文字交流(信息必须准确,不耽误工作)……人工耳蜗手术,我到了合适的时机也会去做,但只是改善听力状况,聆听一些声音,享受快乐音乐。谁也无法预料此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也不知道,还是顺其自然吧。

 3 )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失去究竟是人生的残缺还是必经的过程?

换个问法,失去什么人生才算不再完整要人怜悯?

我觉得Sound of Metal在片名双关,结构互文,台词沉心的基础上,其实探讨了这个更大的问题,也是为什么虽不是音乐人,但看着Riz Ahmed(Ruben)外星人一样的大眼睛,我们却依然格外心痛~

片中Ruben失聪后如同失去人生的执念,多多少少人都会有,只是筹码没有那么大; 互助会一样的庇护所则提供了一面完美的镜子,没有什么需要修补,也没有什么需要找回,只是人生需要学会新的体验,走进新的角色~

女友Lou的出现和离开也同样给出了对待失去的不同行为,当失去最重要的东西时,救赎的方法是付出微薄的所有接纳一切,还是斩断羁绊让对方成熟面对~

片子尝试用Ruben两种人生观皆有的体验,以及争议性地用addiction来比喻对鼓手生涯的追求,来留白对于失去命题的答案,让观众跟着金属声走向静寂的同时,听见自己的内心,得到自己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人生即是失去,听障人士应当只是生活方式与我不同,救过命的感情终将在对方报完恩后失去羁绊。

听上去残忍,但就像歌里唱的,去挥霍和珍惜是一件事情…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4 ) 失去听力只是一个引子,金属之声是心里的声音

看了一圈影评没有特别能说出我的想法的,所以很想说说我的感受。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主题。我觉得失去听力只是这部片子的一个引子,是一条线索,而非全部要旨。另外一条暗线,也是更深层次的故事发展,其实是男女主之间的故事,就是最后他们的对话,不仅仅是爱情,更重要的,是一个相互救赎的故事

而这部影片最有趣的一点,最值得回味的一点在于,它的信息是一点一点给出的,像悬疑片一样,不断会代入主角的视角去理解整件事,在最后才会和主角一同获得关于世界的新的认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于女主的故事,甚至关于男主的故事,只有到了最后一幕,在法国,在她父亲家里,信息才真正能够拼凑完整。

女主的母亲带着女主很早离开她父亲,父母关系很差,女主的母亲也最终自杀,这对当时年轻的女主来说一定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男主这边,单亲家庭,父亲从没见过,母亲是军队的护士,男主从小跟着母亲也是漂泊不定,后来男主也染上严重的毒瘾。所以当女主的母亲去世之后,男女主在一起这些年其实是两个人互相救赎的过程,但却是一种很特别的方式:重金属摇滚+房车生活。

这种生活的特点在开篇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看上去非常的正常而温馨,但女主胳膊上的伤痕触目惊心,男主强迫症式的生活方式也让人感到背后压抑的能量。她们演出时候的状态也是非常发泄式的。

电影一开始就拍出了女主手臂的伤痕

男主在非常仔细地清理器材

这样的生活在开篇看来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是重金属乐队,而且生活的还不错。但直到最后真正了解他们的故事,才会知道那样的生活其实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假象,是两个人互相鼓励和监督着,用一种巨大的自我压抑来抵抗内心的破坏一切的能量,用音乐的“金属之声”来抵抗内心真正的“金属之声”,无时无刻不在内心折磨着他们两个,从来没有一刻安宁。

而房车生活更是意味着隔离于人群,隔离于世俗,隔离于任何可能破坏他们这种压抑的影响,也隔离于任何可能转化这种压抑的帮助。

在这个意义上,失去听力只是一个引子。

失去听力,男女主才能各自拥有独立的生活,去寻求帮助,拥有融入新的环境和人群的机会,也是他们真正能够正视内心的“金属之声”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互助会的大叔要男主静下心来,也是为什么,他觉得男主不顾一切要治好耳朵,要回到以前生活的那个状态就像嗑药,因为确实是这样,沉迷以前那种房车生活才是真正的”毒瘾“,即使他们曾经生活得那么”健康而平静“。

所以,当男主看到女主又开始下意识抓胳膊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女主之前并不那么幸福,自己也一样,必须告别那种生活,告别内心那些“金属之声”。

当他们互相对对方说,曾经”是你救了我“,说出这句话之后,他们才真正完成了救赎,因为他们都终于能够正视那段经历,然后相拥而泣。他们终于能够说出,曾经的生活时时刻刻都是生死边缘的挣扎,而没有对方的存在,可能早就选择结束生命。

影片最后,是男主先对女主说出这句话,这很重要

最后那片彻底的安静,不仅仅是接受了失去听力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消弭了内心的“金属之声”,是走出过去的荆棘与阴霾,是内心真正的平静。

这次,没有房车,没有金属乐,但,是新的生活!

 5 ) 你写什么,怎么写,拼写对不对,这些都不重要。哪怕你只是……Mess

这不是一部关于金属乐的电影,但它适合所有人(因热爱金属乐来看也好)去看。

这是一部关于找到内心平静的电影,这是一部告诉你如何自我救赎的电影。

在疫情当下的时代,在这样浮躁喧哗的时代,我们需要它。

这段对白送给没看的各位:

“我还为你准备了一个小房间。”

“做什么呢?”

“在那个房间里你什么都不用完成。”

“ 我唯一想让你做的事情就是:sit(坐着)。”

“我所希望的就是,当你坐不住的时候,就拿起纸跟笔,我会为你准备纸跟笔,我希望你能够...写出来。”

“你写什么,怎么写,拼写对不对,这些都不重要。哪怕你只是——Mess(瞎写)。”

“I don`t care(我不在乎)。”

“不会有人看的,但我要你一直写下去。”

“不要停下”

“知道你感觉自己能...”

“sit again(坐得住)”

 6 ) 《金属之声》——矛盾满身,此为人

金属之声

一、关于自己的矛盾:

“理想生活——意外、不如意(失聪)——愤怒、偏执——尝试接受——不甘——抵抗——接受不理想生活”

这历程,和很多人的生活有挺多的相似,不相似的部分在于,我们很多人在接受“意外和不如意发”生前,从没有到过自己内心中理想生活的状态。

从未得到,与得到后再失去,世人与主角的各有各的不幸。

二、关于世人与世人的矛盾:

主角面对失聪采取了向外寻求解决途径

“失聪人群社区”面对失聪,选择的是向内寻找解决途径。

借由管理人之口说出的“教会资助的是有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信教的人”,表现了

但是在解决路径上的本质分歧,使得原本没有矛盾的人们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隔阂。

即“世俗者”与“非世俗者”之间存在原生的不可调和的分歧,不会因为人们的是否善良而发生改变。

更宏观来看,其他原生对立的人群也是同样,即便各自群体内善良的人,也会因为理念的不同,无法达成一致。

此为世人与世人的矛盾。

三、关于自己和爱人的矛盾

主角的抗争是为了能够和爱人回到过去“流浪”的生活,但在爱人在体验到不同的生活状态以后,选择了更简单的生活方式

看起来是很残忍的事情,但本质是人对于生活理性思考的结果,

当观众也平静接受男女主角分开时,便构成了观众自我的“爱情”和“理性”之间的选择

四、最后

金属之声既是一切的开始,又是一切结束,当主角选择把欺骗大脑的拟声设备摘下时,他又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未曾到过的境地,

我们所面对的生活亦是如此,经历过了,然后只能继续想着未知出发。

 短评

实际上,整部电影就是删掉矛盾冲突的好莱坞模板传记片,遭遇不幸--拒绝接受--逐渐接受--主动接受很好莱坞,但电影风格完全不同,也导致很多观众觉得电影节奏太慢,内容过于冗长,但生活里接受事实绝不会过于戏剧化,这部电影非常写实。生活就是逐渐被迫接受事实的过程,学会接受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太难了,导演给了观众一个最妥协的结局。有些电影经历过才能看得懂......

6分钟前
  • AaronSSA
  • 推荐

声音处理只是一种技巧,意味着镜头的主观性。但影片不能因此发生质变,因为主角没有个性,失聪后一切都顺遂发展,偶有情绪波动发泄一下也就过去了。挣扎和痛苦都拍的太表面,给的不够。导致摇滚鼓手这个身份没有必要性,演技说实话也就那样。这种标准应试申奥片也是一种类型,一开始就能望到底,人物弧光和叙事情感已成为另一种流水线批量制作。

7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一个失聪鼓手的自我挣扎和救赎之旅,最终他接受了听觉的逝去,与新的自己和解了,也获得了一个不一样感知的世界。非常棒的电影和试听。

11分钟前
  • Xingxing ZHANG
  • 力荐

一点看不出来是处女作;音效处理的很搭;个人最喜欢第三幕,第二幕不怎么样;Riz演技很可以;Olivia演的也不错,金属风扮相真没认出来…

16分钟前
  • KD6-3.7
  • 力荐

娓娓道来失聪后的适应过程,可能比戒毒还难,因为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听力状态,尤其是对搞音乐的人来说。

20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看了一半觉得还是那种很套路的美国独立创伤片的拍法,没想到在第三幕去了法国以后开始渐入佳境,无论是派对唱歌的那场戏,还是最后的收尾,都处理的非常惊喜。模拟听障者的主观声音设计自然不用多说,摄影也很不错

2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声音部分的设计很有意思,对听障人士的声音世界的模拟,代入感很强。尤其作为一个听力受损的人,很能明白男主的那种绝望。中间有点套路了,好在最后拉回来一些。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莫名对标下这周在院线同由“声音”做文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在本片面前大概就是个天大的笑话。失去了听觉的鼓手,犹如被夺走了灵魂,于是开始重新用新的器官来触碰与学习这个世界。狂躁的发泄与自弃,仿佛没有尽头的黑暗;之后是渐渐接受变化视为馈赠与终于能够放下。Ruben的心路历程被揣摩得很细腻,也完成了很自然的情感转变。但这之外,更出色的其实是对声效的极致运用,摘下耳蜗的“全世界突然安静”,激昂高分贝的鼓点(甚至见识到去年TIFF期间有观众被抬出的那条花边绝不算炒作…)还有配合人物情绪的声音片段…我提前给本片奶个技术奖提名,Amazon劝你好好给公关!

2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不太能跟上本片思路…主演去互助小组的时候我心想他这种摇滚青年肯定是没法过这种清教徒生活的,不是说这种religious气息太浓的互助小组本身有什么不对,但是两者气质冲突太大不可能调和的。所以我猜大概10分钟后主演就会逃跑然后继续拍他和摇滚纠缠的事,结果片子接下来拍了1个小时这事?what?我整个人就懵逼了。所以这片子为什么要叫《Sound of Metal》,我看叫《Sound of Inner Peace》恐怕更切题点(有豆友建议叫《deaf heaven》,好!)

28分钟前
  • 小亚基
  • 还行

昨晚选择这片作为春节前观影收尾太幸运了,是今年最英明最神迹决定,太有纪念意义了。这片太棒太棒了,必须五星级吐血推荐!看到片尾真的收获到了难以置信的温暖能量和无穷的动力,从去年到今年一整年的生活,因为这部电影变得有意义了。放下执念,你的任何不甘心,任何不舍,总有一天自己也会像男主角一样主动脱掉的。你失去的一切,在心如止水的宁静中,你会收获到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全新世界。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没有了各种欲望,你终于可以享受当下,心平气和幸福地感受不完美的自己带来的一切。你不再恨自己的善良,软弱,优柔寡断了。看好电影就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吗?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就能过好一生吗?在最绝望的时候,看一部好电影自己就能重新站起来吗?我说,可以的,我观影四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可以的,我的幸福快乐温暖终于都已经找到了

31分钟前
  • 四夕中心
  • 力荐

还能听到 真好

34分钟前
  • maxime
  • 力荐

一个类似《骑士》的故事,鼓手失聪后的自我救赎,挣扎着想要恢复正常,结果安装人工耳蜗后却发现再也回不去,接受了无声的世界,也就接受了平静的内心。音效设计特别棒,通过音效就能瞬间切换视点,镜头语言简洁而高效,结尾处大概就是所谓无声胜有声吧,留下观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3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男主这一双会讲故事的眼睛,实在是抓人,从毒液的时候开始关注他,一直在等这个力作的资源。不得不说,里兹演的真的很好,那种痛苦、折磨、对抗和不安,到最后的settle down,让观众跟着他的境遇一起体验跌宕起伏的人生,这样的经历不就是当代贝多芬吗。所以,爱是会消失的对吗?结尾的起床对应开头,只不过此时,已经物是人非。

37分钟前
  • 碾子Lee222
  • 推荐

太喜欢这片子了,我彻底被代入了这种在绝望和希望之间来回转折的生活状态,“三天走不出阴影系列”,很多细节和声音来回切换的处理做的太棒,连里面的十来个空镜头都很棒,这居然是处女作,里兹阿迈德太性感了啪!

38分钟前
  • 阿廖沙
  • 力荐

【4星】沸腾躁动的生命,突然戛然而静,改变的不止入耳的声音,还有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耳聋并不是一种残疾”,咖啡甜甜圈纸笔,我也想在大钟塔下,这样近乎无声地只身静坐,不受纷扰,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去感受被忽略的事物。奥斯卡“最佳声音效果奖”,应该很有竞争力;支持男主提名。

42分钟前
  • 达远
  • 推荐

完全不像一部美国片!奥斯卡6个提名,声音设计应该很有竞争力(就看今年是表彰观念还是表彰工艺了)。开头看着挺套路,但是后面真的蛮神展开的(完全没想到“学着与不完美和平共处”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写而且尤其这么大段的听障社区的戏),能拿到编剧提名也是挺惊喜的(这片完全不按独立坞套路走啊)。当然论听障,跟《聋哑部落》一比还是没那么猛了……真想电影院看一次!

4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表演十分细腻一人挑起大梁,不做作不煽情,几乎没有音乐成份,冲音乐来许要失望。另(实际考虑)西方地方小乐队出事网上筹款几万刀不叫事,有没手的吉他手,没腿的鼓手,半失聪鼓手也可谓自身亮点,为何要放弃音乐?是为女票打鼓还是为音乐打鼓?海报与片名都不该打擦边球。

46分钟前
  • DioretsaZ
  • 还行

还以为又是音乐人飞蛾扑火的炸裂之旅,没想到静下来真正潜入了听障人的世界。Ahmed最后的眼神静如湖水、深似海沟又暗潮涌动,彻底瓦解心房,Olivia Cooke也可圈可点。Darius Marder的编导有12年松林外的冷峻和温情间的平衡,又是一个擅长剖析伤男的好手。 top 2020

51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精细的人物画像,笔触始终低沉。整洁的剧作让人一度失去追问的欲望,尾声却迎来意料之外的自由。频繁代入失聪者的角色,用音效的切换模拟出一种loop:隔绝外界的声音,混沌不清或嗡嗡作响,再重返立体环绕的现实声场,反复温习着某种失而复得。然而听觉的障碍不是本质,情感的疏离才是,当喜悲不再相通,失而复得也不再具有意义。于是,他选择放弃声音:loop终于被打破,隐形的高墙坚不可摧。

5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大爱此片。估计和很多没看简介的观众一样,开始以为是金属乐手传记,到开头不久演出前出现耳鸣时,竟立马揪心地共情主人公,一阵阵煎熬涌上心头。作为摇滚乐手,却没如期脸谱化呈现焦虑暴躁,而是一系列的抗争、接受、学习、改变。声效系统和音效剪辑是这部关于声音电影的绝对品质所在,刚开始还想试着辨清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下会不会有声音分别,没想到就跟着主人公进入渐渐失声的情景,这绝对是一趟对账于VR的VSR(Virtual Sound Reality)体验。营地去留的逻辑也交待的令人信服。

58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