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后等你

更新至13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剧照

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1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2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3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4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5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6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13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14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15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16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17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18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19千年后等你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微光般的希望

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刻,躺在床上以最懒的姿势看了电影“中央车站”。
两个小时的影片,没有一秒钟快进,也没有中途去打开什么网页,就这么安安静静看完了。
我给电影打星的标准向来是:故事还不错但忍不住快进看完的,三颗星;故事吸引我的注意,居然没让多动症的本人去做别的事情,四颗星;如果让我完完全全认真看完了,并且在看完之后还不想去做别的事情而是在思考的话,五颗星。
“中央车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之前没有看任何的剧情简介,对它一无所知,它只是不凑巧地躲在我的硬盘里,又不凑巧被我在一个无聊的晚上双击打开。像是一场邂逅。
所以当我看见朵拉小姐坐在车站流淌的人流后静静写字的样子,我以为这大概是个善良的老女人。在我的想像里,这应该是一部关于秘密的电影:孤独的老女人,在别人的信件和感情中生存,或者像是可爱的艾美丽小姐一样,收集着他人带有感情印记的东西。
错得多离谱!朵拉小姐把信件随手撕掉或是扔进抽屉的时候,我想,这个老女人真是坏极了。怎么可以这么随便对待别人的信呢,不仅仅是信件,还有信任啊。瞧她脸上的表情,冷漠、自私、坚硬、不可接近。瞪大眼睛的样子,活生生像是巫婆。

接着是一桩轻描淡写的杀人事件。杀人的人恍若捏死一只蚂蚁。这一时刻起,才注意到电影开始变得不同。每个人对待杀人事件的态度是如此之漠然,显然对他们而言,赶上下一趟列车比一个被杀死了的小偷要重要得多。画面依旧明亮,像天上的太阳一般明亮,亮得晃眼。太阳总是无辜地看着一切,不关心更不怜悯。朵拉小姐收拾着东西,挤上列车回家。是啊,她只需写那些不会寄出的信养活自己就好,哪有那么多工夫管别人的闲事。

约书亚出现的时候,觉得这个小男孩的眼神格外早熟,这种似乎能看穿一切的眼神并不来自于演技上的训练,而是真正在生活中磨砺而成。据说,小演员是导演从千余名小孩中选出的,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擦鞋童。怪不得。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不会有那样清澈又倔强的眼神。还有那些自然而然的拘谨与羞涩(比如第一次去朵拉的家的时刻),非常能打动人。

故事看到一半,我想到“菊次郎的夏天”,两个故事是如此相似,以至于没办法不联系在一块。“中央车站”摄于1998年,“菊次郎的夏天”在2000年上映,因此我断定北野武一定看过“中央车站”。
同样的关于寻找的故事。朵拉与约书亚,菊次郎与正男。约书亚寻找想像中的父亲,正男则是奔向想像中的母亲。朵拉冷漠,菊次郎暴躁。朵拉有关于父亲的伤心往事,菊次郎的母亲独自生活在养老院。都在公路上漂泊,都遇到一些人,都没有钱而搭上顺风车,都能没完成寻找的最终目的却在路途中实现了自我的救赎重新获得爱与信任的能力。

沃尔特·塞勒斯与北野武不同的是,他在这一题材的驾驭上更加具有野心。虽说北野武惯常用暴力的方式表达影片的内容,但在“菊次郎的夏天”里,铁汉也柔情了起来,破天荒地玩起了小煽情,用一些可爱的细节去展开故事,比如天使书包和铃铛,机器舞还有原始人。好笑之余被小小的温情打动。而沃尔特·塞勒斯不是,他更冷静地去处理寻找的过程。从头到尾使用高亮的色调将画面变得具有冲击力,粗暴并且直接。他甚至一开始让朵拉把约书亚卖掉以激化两人之间的矛盾,当朵拉的良心在轰隆的列车声中复活中,她救出约书亚带他踏上旅途,于是,寻找在彼此强烈的不信任中开始。

对朵拉来说,她并非心甘情愿上路。一方面是自我对抗中良心稍微占了点上风,迫使其做下这个决定;另一方面,没得选择,救出约书亚后就惹上了大麻烦,不走的话大概会像小偷一样被打死。(她把约书亚卖给了前文中那个一枪打死小偷并且若无其事的家伙,所以小偷死亡事件不光是对社会现实的一个揭露,同时也是一处伏笔)
约书亚则是完全无法信任她。母亲拜托朵拉写的信,她压根就没寄出去。之后又被这个老女人卖掉。如何去信任?然而除她之外又没有可相信的人,母亲猝死,甚至不知被埋在何处。唯一能信任的只有父亲,父亲在未知的远处,能带他前往的只有身边这个凸眼球满脸皱纹的冷酷女人。没得选,于是就此上路。

路上邂逅的卡车司机,很值得一提。老好人一个,生活在车上,伴侣就是公路。(好吧,我承认我又从菊次郎的夏天里找到了类似的家伙,就是那个开着车四处流浪的光头。)有意思在于,导演在这里故意设计了一个桥段,让朵拉老姑娘喜欢上了这个开卡车的家伙。我是觉得从这个瞬间起,朵拉小姐的形象才算是完全立体了起来,她也是个女人,需要爱和被爱,长期的独身生活并非因为冷酷和无情,而是因为情感的无从获得。当有合适的人出现的时候,她的渴求变得热切和焦灼,最后活生生吓走对方。冷漠老女人一下子变成了可怜的没有人爱的单身老姑娘,即便口红涂得再鲜艳,却只能默默坐在路旁,陪伴在身边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尤其是,这个孩子还故作成熟地说,你涂口红的样子还挺好看的。可怜的朵拉。

一段具有浓烈宗教色彩的仪式,众人虔诚的膜拜,约书亚的奔跑,朵拉在小房间中的昏倒,都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朵拉枕在约书亚的腿上沉睡,他轻轻抚摸她的头发,她醒来,向他微笑,然后拥抱。与其说是两人关系的融合,倒不如说是宗教所带来的觉醒和安宁。安静的长镜头,一如既往的明亮色调显得很温暖。
再次写信赚钱时,一切都不同了。或许还是神的功劳,每个人脸上都带上安详和满足的深情,说出的句子都是关于感恩和关爱。朵拉和约书亚脸上一直带着笑。
约书亚扔信的动作,其实是种信任的表现。他开始体谅朵拉的感情后,已经认可了她的一切,不管那是对是错。然而,信任常常是交互的,朵拉从约书亚那里学会了信任,于是她毅然走向了邮局。这一刻真是百感交集,朵拉千疮百孔的心脏终于愈合,从寄出信的一瞬间里,寻找的意义已经实现,救赎也已经完成,是不是能完成寻找的过程,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然而意外还在后面。不得不再次感叹导演的野心。
父亲耶稣失踪了?两个哥哥,摩西和以赛亚?(带有无法忽视的宗教意味的名字)本以为故事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了,却又在一封信里发现了另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是父亲,女主角是已经死去的母亲。信写得如此美丽和忧伤,简直像一个童话。影片的结尾,寻找,变成了等待。约书亚和哥哥们一起等待父亲的回归,不论这等待将会有多么漫长。
而朵拉独自离开,等待新的生活如同曙光一般从地平线升起。她终于重新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终于学会去相信,终于看见了希望,即使那希望渺茫,像黎明前无法捕捉的微光,但它毕竟是来了。

于是,朵拉的流泪,我以为那便是幸福了。

 2 ) 活死人的黎明

两年前的夏天,我和朋友到马来西亚的云顶去玩,有一次,我们在赌场外的大厅等人,大门里出来了一个女人,年龄大概有五十多岁,一副皮包骨头的身架却穿了一身妖艳的红,她手里夹着烟,旁若无人的从我们的面前走过,样子老且丑陋,脸上的状容极浓,但浑身却有着说不出的吸引力,仿佛从一部电影中走出来的一个故事。使得我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背影,直到她消失在走廊的尽头。后来,我们在旁边的面店又遇到她,这次却是同一个同样老且丑的男人在一起。她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只是一个劲的抽着烟,那男人也是一幅老浪荡子的模样。我是个爱写小说又爱电影的人,于是对这个女人充满了好奇。很想知道这样一个女人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而我的朋友也注意到她,于是就对我说,“看那边那个女人,一定是个老妓女。

  两年以后,我在《中央车站》的候车大厅里第一眼看到朵拉的时候,她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替人写信,鼻梁上架着一付眼镜,装模作样的让自己显出一幅善良的样子来,以骗取路人的信任,好利用他人的希望,为自己换来一点活命的钱。她的顾客都是目不识丁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对她眼中偶尔滑过的一丝狡诈丝毫没有洞察,幸福洋溢的在她面前诉说着自己的各种向往,然而我却被她的眼神震了一下,我读过故事的简介,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老女人和小男孩的故事,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老女人还是个骗子,样子老且丑陋。我立刻想起了云顶上的那个女人,于是就想,这个女人一定也当过妓女,她坐在那里,带着她的过去,而这个电影,讲述的却是她的未来。

  然后男孩约书亚也出现了,没有许多电影中孩子们一贯拥有的那种澄澈和温柔的大眼睛和讨人喜欢的纯真笑容,却有着令人不舒服的早熟与怀疑的眼神,以及在下层成长起来的孩子特有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她情不自禁的看了他好几眼,他也看她,他的眼睛在说,“我讨厌你。”而她的眼睛则在说,“我也是”这就是这部电影中一老一小两个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老人并不慈祥,孩子也并不可爱,在熙熙攘攘的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四周的空气干燥闷热,各种堕落,腐烂与挣扎混和在勃勃生机之中,在南美洲明亮得照得透墙壁的阳光里,灿烂得象一场梦。

  即便是这样,他们还是被命运安排着走到了一起,一个故事的开始,即使是没有善的原因,还可以因为恶。约书亚母亲在车祸中的突然死亡,并不能够成为他可以赖上朵拉的理由,她只是帮他妈妈写了一封信而已,不至于为了这么一点点联系就背负起这么大一个责任,更何况,她本来也是想骗他妈妈的钱,就像骗其它人的钱一样。令人吃惊的是,她比人们想像得还要恶一些,她甚至把他卖给了倒卖人体器官的人贩子,然后用得到的钱买了台电视机。但是她又没有她自己想像的那样恶,到头来实在熬不过良心,又去把孩子救了出来。

  一来二去的这么一折腾,两个人也只好一起上路了,她不送他也是无处可去,他不相信她也是无人可相信。他们一起去一个名字长得仿佛是在世界尽头的一个地方。据说那里是约书亚的家,有父亲还有兄长。两个互相厌恶的人最终坐在了一起,大巴在潮湿炎热的夏夜中穿行,无人期待黎明的到来。

  每一个朵拉都曾有过自己怒放的青春,尽管她现在可能只是个抱着酒瓶把自己灌得烂醉如泥的女人。她清晨醒过来,讲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希望的人那已经死去了的灵魂。她早已习惯于不给自己留一点念想,彻底扼杀掉这叫做希望的东西,甚至是替别人写的信,也从来不曾真正的寄出过,不肯为那些自己不相信的东西浪费一分钱。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它的人。即便是遥远如巴西那样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如梦般明亮阳光的国度,人和人的希望与失望依然是如此相似。一个孩子,自然还有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去相信和去追求的勇气,但是像朵拉这样的一个女人,我们一路跟随着她走下来,却让人再也无法埋怨她的冷漠和无情。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她的过去,她也不再提起,只讲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她是否曾经被男人抛弃?当然,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她也只能讲讲这个。但是我们知道,在我们认识她的时候,她就已经是死了。骗人,偷东西,卖孩子……一切对她来说,为了生存而自私的挣扎是那么自然而然,腐烂深入到她的心灵,扎根,发芽,吞噬着她的良知,绝望和痛苦从不挂在一个久已不知幸福和希望为何物的人嘴边。只有一次例外,她遇到了一个心地善良的男人,就不顾一切的扑了上去,那架势简直就像是苍蝇见了血一样,谈不上什么爱情,只是一个行将溺死的人,突然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完全顾不上自己年老色衰的脸面,让人看了只有无言。她站在在加油站的洗手间的镜子前,第一次擦上了口红,厕所里斑驳的油漆墙面,和肮脏的镜子里她那满脸的沧桑,外面的阳光依然灿烂,她那副溺水者张牙的劲头却真是吓坏了男人。他逃得飞快。在日后的日子里,这男人也许会和人的说起他曾如何及时醒悟逃过这一劫,没有被一个已经僵死了的女人拖下水的故事。幸亏他有卡车。

  关于人类希望的故事,也就无非如此了吧。在希望和失望这个过程中反反复复得挣扎,也许就是每个人这一生都躲不开的一个过程。这让我想起了《牯岭街少年里》的小四,那个曾经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信念的少年。他几乎就是朵拉的前身,他的父亲曾经对他说,只要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他相信了。但那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希望破灭的故事,当小四最后终于掏出手中的刀刺入小明的身体的时候,他是恨她为什么这样早早得就放弃。在他看来,这样活着,不如一个死人。然而,无数个小明和小四还是会活下来的,他们有的人,注定会成为里约热内卢车站里的朵拉,约书亚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他幼小的心灵还不足以感受得到这人世间得痛苦和迷惑,小四才是这个起点,而朵拉则是他的未来,一个活死人。在这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大概就是那些我们听过无数次的故事。

  约书亚最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在一片簇新的民居中,一幢刷着漂亮的兰色油漆的房子鲜艳得仿佛是一个童话。他的父亲是爱着他的妈妈的,而他的哥哥们是忠厚老实的木匠而不是酒鬼,这是朵拉所没有想到的。她以为终点就是终点,但原来她的旅程并没有结束。这不是她第一次重新唤起对人生的希望,但是最令她彻悟的一次。

  在起点失去希望,在终点将其找回,朵拉的旅程,在夜里开始,在黎明结束,这也许是导演用心良苦的一个暗示。人的这一生,是不是真的只有在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才可能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在人生旅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希望。要经历过灵魂上无数的生死轮回,才能真正看到黎明。那些在风中飘逝的答案啊,我的朋友,你可曾还在守望?

  终于,她寄出了那些信。她在用一辈子学会了怀疑之后,学会了相信。

 3 ) 发现潜意识中的你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
一个是自己想做的,我们每天表现的就是他;
另一个是生活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而我们并不喜欢的自己。
或者由于厌恶——因为他丑陋,或者由于自我保护——觉得这个自己脆弱、容易受伤害(就像DOLA),我们把第二个自己深锁在潜意识中。

但是有一天,你遇到一个人,碰到一件事,他或者它把你潜意识中的自己激发出来!
这时候,我们不再害怕,反而由于自我的释放而兴奋、而感慨!

DOLA就是因为遇到约书亚,才把善良、脆弱的自己找回来!
她是幸福的!
因为,我们很多人将没有机会看到另一个自己,直至终老……

 4 ) 一个叫朵拉的老女人的心灵旅程。

买了太久的电影,每次拿出了都觉得假想调调和情绪不相符。今天终于看了,窗外是红色预警大暴雨。屋内安静。

生活中的一次偶然邂逅,足以改变一生。我觉得片中的主角不是约书亚,而是朵拉。一个9岁孩子的成长路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即便他失去了母亲。然而朵拉——一个不惑之年的老女人,没有家人,没有安全感,生活看似规律却漫无目的,空虚而没有寄托。她才是个典型的需要被解救的人物,约书亚的出现就像是她不值一提的生活中飞来的天使和阴霾中一线阳光。这个孩子让她有了平日里不会有的思绪和情感波折,也是让她重新找到灵魂深处美好的部分的转折。

故事不新颖也不老套。细节描述不粗糙也不细腻。印象比较深的是车站的场景。朵拉的住所。朵拉只身一人解救约书亚后的狼狈。朵拉在洗手间涂口红。出来后见卡车司机离开,胳膊搭在窗上绝望的神情。两人写信挣钱后约书亚给朵拉买的那条5块钱的裙子。朵拉晕倒后醒来发现躺在约书亚怀里时宽慰的笑。朵拉几次讲到父亲时的落寞......

朵拉在离开的那个凌晨穿了新裙子,对着镜子涂了口红。透过这些举动可以看到一个带着新的希望和美好回忆的人,拥有更多信念和活力开始以后的生活。她爱约书亚,她太需要这样的一个人陪伴或引领。然而她还是离开了。爱是不占有。

一直没有掉泪,对多少有刻意渲染的部分本能地有戒心。不过最后看到朵拉在车上独自写信,心里还是难受了。善良总是很柔软。

对原声敏感的缘故,觉得这个片子的配乐不够流畅。键盘与弦乐很难统一而形成风格。其实这样的一个故事,更多使用现场音效会更有味道。

 5 ) 《中央车站》

不愧为“全世界最好看的影片之一”。
就摄影而言,也着实耐人寻味。
摄影师运用大量的仰视及平视,体积对比等手法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引起观众对导演所要表达意图的探索。故事伊始,画面构图便以朵拉为主,占据大部分的画面,而此时,摄影总谱也偏向冷色调及阴暗,运用大量长镜头以加强对观众的压抑感。而后朵拉与约书亚同行寻找父亲的路途中,随着双方的经历越来越丰富,感情越来越亲密,朵拉与约书亚的构图比例逐渐开始平衡,甚至还出现了,朵拉睡在约书亚腿上这一经典的一幕。此时的摄影总谱转向了暖色调及明媚,运用一些节奏性很强的快切镜头,轻松快乐的释放观众的情绪,也暗喻了导演安排的“寻根”之旅使得干涸的心灵得到了自我救赎。
约书亚是这样,朵拉是这样,巴西是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吧。

 6 ) 寻找耶稣的过程

《圣经》不愧是一本影响至深至远的作品,从它诞生之日起不断的有人在试图解读这部作品,从宗教、文化到精神等等,不可胜数。当然也有很多的影视文学作品都在采用这样的题材。记得以前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做《逃狱三王》,其中有很多隐喻性的场景都跟圣经或者是古希腊神话故事有关。这种类似的方式我在昨天看到的一部电影中又再次见到了,这部电影就是《中央车站》。

    故事似乎很简单,就是关于一个老女人带着一个小男孩寻找父亲的过程。让我很感兴趣的除了故事中透出的浓浓的亲情之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小孩的名字叫做约书亚,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一个叫做摩西,一个叫做以赛亚,而他的父亲叫做耶稣。于是帮人写信的老女人带着小男孩寻找父亲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惯于撒谎的人在纯洁的少年的引导下寻找耶稣的过程。这让我想到了17世纪班扬的《天路历程》,基督徒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天堂。虽然电影的结局部分她们没有找到耶稣,但两个人的人性都得到了升华。或许天堂并不存在,但每个人的心中都珍藏这一个美好的天堂,只是她有没有发现了。

    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是嘈杂而喧嚣的,人心浮躁,老女人朵拉在这里帮人写信,表面热情而细心,其实把那些寄托这人们情思的信件都藏在了自己的抽屉中,让人空自期盼。人们在这里倾诉着自己的痛苦和愤怒,对亲人、情人还有“耶稣”。警察无情地枪杀了一个小偷,仅仅只是因为他偷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商品。暴力、浮躁、冷漠在这里充斥,甚至包括朵拉,无情的帮人们写信,无情地将信件收藏在自己的抽屉中,仿佛自己能够给人们的人生做主。但当他们踏上流亡的路程他们才真正地活了过来。远离里约热内卢的小镇荒芜而贫瘠,甚至连电都没有,但是人们却是那么的乐天知命,他们虔诚的膜拜着上帝,感恩的活着。在朵拉的信纸上写下的是对上帝的感激,对情人的思念,他们无一例外的都面带笑容,充满感激。耶稣没有在这个地方找到,但是约书亚找到了他的两个哥哥,他们是那么的自然纯朴,脸上是自然的笑容,让人感动。朵拉把约书亚留在了这个纯洁的地方悄悄的走掉了,而她也不再是以前的那个朵拉了,她变成了那个有情有义的,会借用别人的口红来美化自己的女人。一个全新的朵拉出现了。在这个纯朴之地她获得了新生。耶稣不在这里,但他已经安在了人们的心里。

 短评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何处是我灵魂的家?在人生的中央车站,那些人们,爱你、怨你、恨你、念你,终究陪你走过一段路程,不要忘记他们,记得想念他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舒缓渐进的剧情击碎人心。

7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力荐

底层狡黠小人物有缺陷的良心与从冷漠到互相靠近的剧情远比圣母题材更打动人。同为公路寻亲片,此片比《菊次郎》多了浓郁的天主教圣方济各色彩,从约书亚,以赛亚,摩西一门三兄弟的名字上可见一斑,永久缺失之父更直名耶稣。女一号长得着实像我某七大姑。另有最萌的小正太。

10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我懷念一切。」

15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有一种最原始、真挚的情感慢慢浮现。最后孩子追着她的汽车一路跑,然后她一直难以抑制的哭泣,我也难以抑制的落泪。。。

1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心冷是因为曾经受到过伤害,心暖是因为正在被感动。

21分钟前
  • 炫3D
  • 推荐

在车站做了半辈子昧着良心的事,朵拉在遇到约书亚后,让自己走完了一程心灵的轮回。

25分钟前
  • Mr.Charm
  • 推荐

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No.1。很讨喜的公路类型片,简单的千里寻父记,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完美勾勒出巴西社会的面面观,爆棚的化学反应和充满力量的表演将情感传达直击人心,让人感同身受,平缓的节奏反而让情绪在舒缓有力的配乐及故事中缓慢发酵,最终让人泪流满面。★★★★☆

27分钟前
  • yihan1010
  • 力荐

父位的缺失、以及有被最后父亲与母亲的信件相会的那幕感动到——2016里约奥运开幕式多首配乐出自于此,以及吉祥物Vinícius也与本片男孩扮演者同名。

2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美而有趣的人的故事,鲜活、诚恳、现实感强烈,同时具备朴素而自然的精神升华。

3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我想导演想追寻的并不是主人公小男孩未曾谋面的父亲,也不是老女人消逝的对生活的激情。在那个困顿迷茫的年代,中央车站,是整个巴西的缩影吧,我想影片想唤起的应该是国家的振兴。

37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以为这种电影必然一眼看到头,也以为再大的情绪波浪,亦多少有所免疫,但原来还是有几度出乎意料,被风干的口红,被尘封的信笺,还有最后一刻被击溃的防线。总以为见够了糟糕的事情,却总有更糟糕的疾苦兴味盎然地等待下一次沮丧,总以为生离死别就是最戳的死穴,没想到笑着落泪的开阔通达,也可以灿烂得心头泣血。两个人演得真是好生动情,人与人之间的救赎,太珍稀了。不过当曾当过老师的朵拉把约书亚骂到跑掉,还是挺难过,今天跟一个初中同学聊起中小学老师说过的许多尖酸刻薄话,还有那些势利态度,都很感叹这些对敏感的小孩来说真不失为劫难,真庆幸,我们都幸存了。师德与为人父母之道,同样极其珍稀。四星半。#资料馆#

4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如果早有人欣赏她涂口红的样子,赞美她穿蓝色衣裳的样子,也许她的人生真的就不一样了。想想这女的远比这男孩可怜,无边的冷淡、从小缺少父爱和周遭的不信任充满其人生,庆幸的是,这一路来发现,“耶稣”就在身边。8.3

4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什么时代我们总是还需要这样的导演和这样的电影,因为他们告诉我们不管眼前多么漆黑一片前面总有什么值得期待

45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把你送回家,让你找到爸爸,可我的爸爸不爱我,我只有偷偷哭泣。

48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一个不太好的人做好事,心里的挣扎反而更感人。。。

52分钟前
  • Jean
  • 推荐

不要让值得记住的人成为那些匆匆而去的过客

56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感性的对这片无法拒绝,对比从里约开始一路上巴西都是那么的糟,到最后唤起的又都是那么的美好,不停地希望失望,这种反差的悬念一直留到了最后。祈祷中的人性之光,圣经里的名字用得好,感化下上帝的子民温暖自救。金熊奖影片银熊奖影后,配乐经典,小男孩有些像马德里金童托雷斯和劳尔的合体。资料馆

57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皱纹,肥胖的身躯,冷漠和伪装出和善的狡诈粗鄙的老女人。小孩子的早熟,瞳孔里尽是惹人厌的怀疑。回想起童年的时光时你一定会喜欢那个时候的你,连泪流满面也不惹人疼惜。这个世界充斥着腐败和狐疑的气味。无人可信无人可依赖,恶与恶之间就如此散开。但任何黑暗中都依然会有人性的闪光点将你推向温柔

60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可能电影外的故事更打动我。小男主和“何以为家”一样,都是通过电影改变了人生。善良让他在车站乞讨时也只说真话,善良让他在试镜本片时叫上了所有的鞋童。他的善良,无需考核。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很推荐这片,演员好,讲述得好.

1小时前
  • 小約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