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第7集

主演:李立宏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1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2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3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4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5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6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13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14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15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16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17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18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19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吃货的共鸣

身为一个吃货,各种美食不拒的人,真的看舌尖上的中国简直是一大享受,但是只能看不能吃😂。

结合各地风土人情,与各地食材制作过程。不一道道讲诉菜的做法,却也能牵动吃货的神经。

更多的是起到情感上的共鸣,记忆中,总有那么些无法忘记的味道,片中的描述总能让人一下勾起思乡之情,就是记忆中的那一抹味儿。

记得当时真的火了一把,到我们这里来拍了四川泡菜,不过看了片子有点变味了,多了一些刻意的成分。也可能是因为我还没走太远,而味道在我脑中记忆太深。

 2 ) 饮食与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不仅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进一步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不是那种奢侈的满汉全席,而是最平凡普通的家常菜,这是比较吸引观众的一点,因为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在每一集里,都会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人物的视角入手,来了解每一款食物的制作过程,画面精致而优良,让观众充满食欲。每一种食材的色,香,味都新鲜十足,不得不勾起人们的味蕾。另一方面,从普通人的角度入手,让这部纪录片更增加了真实性和亲切感,更添加了几分纯真,朴实……

记录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舌尖上的中国》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这是纪录片的主题,也可以让观众通过美食文化来看中国文化传承,了解中国社会文化。

 3 ) 以美食的名义,远离精英

刚来到爱丁堡的时候我还是个纯饭桶,完全处在食物生产线的输出方。动手做菜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虽然我不是那么崇儒,但在行动上完全实践了“君子远疱厨”。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大半年以后,我已经可以在北京时间的晚上发食物照片挑逗国内朋友们的减肥意志力了。据说这种无耻的行为叫做深夜发吃。

 

《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是中国深夜发吃节目的开山之作。跟新中国很多事物一样,这片可谓是起步晚起点高,朴一出手立马把《深夜食堂》这样的海外发吃片给比了下去。正当都市小清新们为东京酱油炒拉面感慨不已的时候,蓦然发现天朝才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日本那些玩意简直就是渣渣,这片真给咱中国发吃党长脸。

 

《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美?简单来说就是接地气。工业化让人也变的越来越工业,离生存的本质越来越远。为什么那些廉价工业化高热量垃圾食品可以卖那么贵?因为它的顾客并不把它当作真正的食物,而只是一种商品,一个商品只需要具有和它的价格相当的包装,就一定会有人买。《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美食节目的不同,在与它不是一个关于商品的故事,而是一个真正关于食物的故事。它的镜头没有对准各大所谓美食城市的商业街,而是对准了我们经常忽视的人和物。包括黑龙江上的老鱼把头,香格里拉菜松茸的单珍卓玛,浙江菜东笋的包师傅,这些勤劳的人运用经验和智慧,提供了我们所吃的一切,也决定了我们要吃什么,怎么吃。包括做山西花馍的大婶们,宁波做米糕的顾阿公顾阿婆,兰州拉面的马师傅,他们的技巧决定了各地的风味甚至习俗。也包括你早已忘却的家乡菜,妈妈做的闷面,春节的团圆饭,无论承认与否认,它们都绝定了你一生的口味喜好。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关于食物的记忆,其实也是我们整个文明的记忆,甚至是我们自我认知的根源。古人通过“茹毛饮血”区分自己和蛮族,后来“南稻北麦”的分野,仔细一想竟然都是关于食物的。

 

《舌尖上的中国》英文名叫《a bite of china》, 字面义是"吃一口中国",倒是比本身标题还贴切。如今中国是很难找到的,随着国力逐步牛逼,各路外国友人纷纷不远万里来感受天朝威仪了,可惜绝大多数最后以投诉航空公司告终,他们表示说花了机票钱但没被送到中国。国家大剧院和央视大裤衩是中国么,我敢说它们哪个国都不是,只能算是西方设计师感冒没吃药的产品,遍布各地的洋快餐是中国么,甚至故宫这样的真货,都因为门口竖着的星巴克被怀疑是假货了,上海天津这样的所谓知名旅游目的地,只因为是中国西化的前哨站而已,知名景点竟然都是些蹩脚的小洋楼而已。牛叉的是,《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给找到了,原来它不在大裤衩里,而在街边的小摊,楼宇的饭馆,和每家的餐桌上,在这你才能找到中国,吃一口中国。

 

不管一个多么无可救药整天想认外国干爹的人,当一勺外婆腌的咸菜入口的时候,立马能回想起来自己到底是哪国人。我们的食物定义了中国,也定义了中国人,定义了中国文化。这些我们所忽视的人们,才是中国文化的精英,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产生了中国真正独一无二的创造。相比各行各业里还在玩洋人玩剩的东西的我们,他们从事的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工作,他们首先供养了中国,并且支撑了中国。

 

我在加入深夜发吃党以后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了许久,发现最好的回答就是:活的更明白了。为什么呢?要做饭自然就要买食材,就要辨别食材,就要懂油盐酱醋茶的用度,知道入口的五味口感是怎么回事。人活着就要吃饭,把吃饭这事整的更明白,可谓是活的更明白了。这有许多好处,活的不明白的人就往往容易被表象和虚假所迷惑。我们有些同胞拿着国外几块钱一大盒的哈根达斯当奢侈品,沉醉于日本饭团子(学名寿司,起源与日本古代长途干粮)的简单与纯粹,着迷于波尔多红酒的古典高雅,倾心于西式快餐店的工业气息,并拿出够外婆腌一年酸菜的钱买以上种种,充分说明现在没活明白的人何其之多。

 

一屋不扫而已扫天下,我认为这个话不是让大家都去自己打扫屋子,而是说人都应该接地气,比方说连嘴里吃的什么都弄不清的人,有什么国家大事好谈?我也曾想过做精英,但后来觉得,一个连米饭都做糊的人,实在没理由在能做出好吃的馒头并以之为生的人面前自诩精英。看在美食的份上,不管是走了多少路,读了多少洋墨水或中墨水的人,都必须以谦卑和尊敬的态度面对这背后的土地和伟大的人民。

 4 ) 吃呗

感谢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记录了世上这么多嗲东西。
在线地址 http://jishi.cntv.cn/sjsdzg/videopage/index.shtml
或者更推荐去B站欢乐地边刷弹幕边看。
被咔嚓的第八集 《播出前的日子》
请戳--> http://blog.sina.com.cn/u/2290929845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看了第一集觉得哈嗲,不论是从内容还是配乐剪辑都很对胃口。除了对着屏幕上各种美食流口水外,通过每一段小故事让人对食物有更多的敬畏和感激。敬畏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好,也应感激采取食材的人们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获取、制作食材的手艺与食材本身,是延续下去还是被迫丢弃,有时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做法。所以说,浪费粮食真的是件很差劲的事情啊! 看完那段挖藕的艰辛,我太惭愧了!还有没有腌笃鲜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马克一下各种食材和菜谱。

云南香格里拉县吉迪村 松茸
碳烤松茸、酥油煎松茸
浙江遂昌县 冬笋/春笋
油焖冬笋、腌笃鲜、冬笋炒塔库菜
广西柳州市 大头甜笋
黄豆酸笋小黄鱼、螺丝粉
云南大理市诺邓山区 诺邓井盐
血肠、火腿(生吃、莴笋炒火腿、火腿炒饭)
湖北嘉鱼县珍湖 莲藕
炸藕夹、莲藕炖排骨
吉林查干湖 胖头鱼、生鱼、银鱼、武昌鱼(冰河捕捞)
鱼头泡饼、垮炖杂鱼
广西京族三岛 浅海鱼虾(高跷捕鱼)
海南三亚 狼鱼、马鲛鱼、池子鱼、炮弹鱼(远洋捕捞)
酸菜鱼汤、香煎马鲛鱼、红烧池鱼
南海西沙群岛 红螺

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觉得没有第一集那么惊艳了,虽然食物和劳动人民的笑容仍旧哈美啊!各个故事更加侧重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和情谊,提到许多和节日民俗有关的主食,所以经常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吃。觉得机器生产的食物没有手工的好,很大一个因素是觉得没有人情味吧。和亲朋至爱一同享受倾注了情感和汗水而制作出来的美食,这些记忆赋予了食物本身更多的意义,所以可以延续几百年至今。里面那些做主食的大师傅小师傅大妈大爷们都是武林高手。大概是篇幅限制,但既然有了饺子,那馄饨呢!春卷呢!生煎呢!小笼呢!锅贴呢!烧卖呢!肠粉呢!青团呢!八宝饭呢!其实严格说来,包子也没讲到呢!不要歧视有馅的。还有喂喂那个混在年糕里的,是宁波汤团吗。还有没有提到米线、粥和泡饭一刚。主食可以出番外篇吗!

五谷 稻黍稷麦菽
山西蘘汾县丁村 花馍、长寿面(寿辰)
陕西绥德县 黄馍馍
新疆库车县 馕(古尔邦节)
中原地区 馒头
贵州黎平县 米粉(满月酒) 汤粉
广东广州沙河 河粉 干炒牛河
陕西西安 馍、泡馍 肉夹馍、牛/羊肉泡馍
甘肃兰州 牛肉面
广东 竹升面、云吞捞面
陕西岐山 臊子面
浙江嘉兴 粽子(端午节)
浙江宁波 年糕(春节) 汤年糕、梭子蟹炒年糕、艾草年糕
北京 饺子(春节)

另外那首欢乐的陕西美食歌。以下。
 陕西美食 by 黑撒乐队
油泼面夹一口,香得发抖,菠菜面营养多,绝对很牛。
裤带面粗得很,挑战喉咙,biangbiang面拌上肉,真是筋斗。
浆水面连汤带水,记得擦嘴,岐山面臊子多,历史悠久。
蒜蘸面有点辣,小心舌头,炸酱面黏一点,吃不了咱兜着走。
荞面饸饹,包谷糁,洋芋擦擦。现在这时代提倡粮食要吃杂。
韭菜盒子,八宝辣子,锅盔牙子,你吃完一定狂流哈喇子。
槐花麦饭,柿子饼,桂花稠酒,春夏秋冬咱老陕都有个好胃口。
炸油馍,甜劲镜糕,还有粉蒸肉,东南西北来的客人都舍不得走。
走,伙计们一起吃三秦美食,共同推广咱的陕西小吃,走,姑娘们一起吃三秦美食,共同发扬咱的陕西小吃。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B站上有人说这集是萌菌物语,所以地理上占优势的南方终于逆袭了。古代劳动人民这些转化的妙招一些是出于生活环境的需要,另一些则是对口味口感的追求。片中的各种制作工序,让人得以一窥转化中的微小世界。希望这些手艺不要在时间的转化中都丢失了,让那些味道只能停留在记忆里,或者沦为谑外地游客的民俗旅游项目。弹幕里有人说:我知道古代武术从何来而了,拉面的耍太极,打年糕的会暴击,搅酱缸的又有梅花桩的轻功水上飘。所以那些嗲么事的造物者们其实个个都是身负绝技的隐士/饮食高手!还有说好的腐乳呢!

云南建水县 烧豆腐
云南石屏县 豆腐(用井水点制)
安徽寿县 豆腐(用石膏点制)淮南王刘安炼丹不成的意外发明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奶豆腐
云南大理 乳扇
浙江天台山 斋菜豆腐
安徽休宁县 毛豆腐、豆腐皮、糯米酒
浙江绍兴 黄酒、酱菜
浙江安昌 酱油、腊肠
黑龙江依兰县 大酱、酸菜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这集是金句总汇篇吗。苗族阿妈人生指南“这个天是越走越亮的。”,南货店爷叔自带吐槽“我们都是油水很足的。”,结尾台词“才下舌尖,又上心头。”采访里蹦跶出各地方言好欢乐啊,但是字幕君也太糊弄了吧,尤其是粤语。很欣赏阿添的一番说话“花多点心思,去认识一下你自己做的事。花多点心思,你会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穿戴整齐漂亮银饰做腌鱼的姑娘花心思,兜马路兜伐兜伐去菜场的汪姐也花心思,守着百年老铺不紧不慢做虾膏虾酱的阿婆同样花心思,所以他们的食物里、笑容里满载着成就感。那些卖毒牛奶假鸡蛋烂水果的人不愿意花心思,因为他们的成就感都荡漾在钱堆里了。

腌腊 风干 糟醉 烟熏
黑龙江绥化市 泡菜、打糕
辣白菜豆腐汤、泡菜炒肉
香港 腊肠、腊鸭
腊肉炒芥菜、煲仔饭、荔芋腊鸭煲
湖南靖州县 腊肉、腌鱼(禾花鱼)
腊肉炒萝卜条、熏烤腊肉、油煎腌鱼
安徽黟县 鳜鱼、腌肉
臭鳜鱼、腊八豆腐、刀板香
浙江金华 火腿(上方、中方、火瞳、火爪、滴油)
蜜汁火方、海参蒸火腿、腌笃鲜
上海 南货(杭州酱鸭、咸肉、温州黄玉鲞、宁波笋干、绍兴梅干菜)、糟货
梅干菜烧肉、酱汁肉、红焖虾、煎鲳鱼、油焖春笋、面拖蟹
醉蟹、醉虾、醉鸡、糟鸡翅、糟猪蹄、糟毛豆!
福建霞浦县 紫菜
台湾云林县 乌鱼子
香烤乌鱼子
香港大澳 咸鱼、虾膏、虾酱、咸虾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前几集已经觉得分类有些莫名,这集明显思路混乱了,末了还鸭子爸爸附身说: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当阿拉都是戆大儿子吗!咸鸭蛋过泡饭这么嗲的腌货,为啥混在一堆华丽丽的创新菜里面,而且创新菜也展开得半勿郎当。器具提到黑陶(云南出镜率奇高),不顺手带一下沙煲、瓦罐、蒸笼嘛。还有中国发明这么多动词的烹饪方法哪里去了。既然吐槽西方刀具多,那扬州师傅除了绝技切豆腐丝,也多露两手嘛。最后一段香港桃姐乱入是哪能回事体啊,就是为了引出这一切都是爱の终极料理秘籍吗。唯一没有令人失望的只有BGM君了,时而调皮,时而大气,深得我心。

云南香格里拉尼西乡 琵琶肉
云南昆明 汽锅鸡
广东顺德 粉葛蒸肉、均安蒸猪、菠萝排骨
江苏扬州 灌汤包、大烫干丝、酒酿火方、紫炝虎尾、素汤、清炖狮子头、雪花鲥鱼、仿豹胎、鉴真素鸭
湖南长沙 油炸臭豆腐、金鱼戏莲、金丝虾球
山东 葱烧海参
浙江杭州 咸鸭蛋、创新菜-新式大闸蟹、云雾鸳鸯龙井虾仁、西湖醋鱼
香港 煎蛋角

梁以瑚主编的书《老爹妈思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967739/

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这集先把五味分段介绍,对于鲜基本在谈海味和清淡的烹调方法,最后却得出鲜是五味进化后的终极boss的结论。五味顾全了,不过调和的解读零零星星地散落在菜式里,比如陈皮鸭的甘苦,鱼香的味型。中菜很少有单一味道的菜,大多是糖盐酱醋八角桂皮各种调味料和食物混合在一起的旨味。味道可以任意组合,比如糖醋、酸辣、甜辣,这种调和出的美味各有各好。正是这种调和可以创造出比原有食材更丰富的口感,而不是片中把鲜仅理解为通过调味来引出食材本身所具有的味道。嘛,我是这么觉得额。话说这集简直是广东人包场啊,但为撒体粤语的字幕君总是状况外啦。大蜀国其实前几集一直在变脸,这集终于露本尊了。作为上海人,我觉得除了江浙一小撮,全国各地都嗜辣,足够单拍一集额。

甜 糖画
广东汕头 甘蔗
糖葱薄饼、熏鸭、汤圆
江苏无锡
梁溪脆鳝、加蟹开口小笼包、手推馄饨、酱排骨
苦 酿苦瓜
广东江门 陈皮
陈皮晏(陈皮鸭汤、陈皮排骨、陈皮煮鱼干等)
澳门路环 陈皮鸭
咸 盐
广东惠东县 盐焗鸡
广东龙门县 菜干
酸 醋
镇江香醋
蟹黄小笼包、肴肉、镇江醋排
山西老陈醋、姜汁蟹醋、玫瑰浙醋、龙门白醋、北京米醋、恒顺香醋
中国四大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老醋、保宁醋(弹幕都是科普帝)
辣(辛)辣椒、姜、花椒
四川乐山 泡椒、豆瓣、花椒
鱼香肉丝、麻婆豆腐、藤椒鱼
重庆 花椒
鸳鸯火锅
鲜 味精<---是邪道
广东汕头 野生紫菜
紫菜蛋花汤、鱼丸紫菜煲
广东广州
清蒸鱼、白切鸡、白灼虾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最后一集其实跟第一集有许多相似的内容,都是如何获取及如何烹饪食材。唯一让我觉得不解是花了那么多笔墨介绍在自家楼顶搭菜棚子过自给自足生活的北京大爷,这是为了凸显城市人也能过上和谐美妙的生活么,但这明明是我的菜园,哪里是我们的田野啊。湖州爷叔种芋头辛苦是辛苦,但是划着小船哼两句方言小调,静下来沓两笔做幅画,绝对是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他们的艰辛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这种乐趣,城市里的人也是没福气享受的。另外讲大闸蟹,起名小太大概因为籍贯是太湖,个么远方亲眷英国小泰表示没有人来吃它日子过得太惬意了。

贵州从江县 糯稻(梯田)、鲤鱼、鸭子
乌饭、烤鱼、酸汤鱼、炜酒(新米节-长街宴)
辽宁大连獐子岛
海参、鲍鱼、海胆、扇贝
浙江湖州 河蟹
清蒸大闸蟹、赛螃蟹、靖江蟹黄汤包
江苏兴化 芋头-龙香芋(垛田)
蟹黄汪豆腐、芋头红烧肉
西藏白朗县 青稞
糌粑、青稞粉、青稞酒、酥油茶(望果节)
北京
西红柿、倭瓜花、大角瓜

吃是中国人的基本属性,所以这片子还没开播就挺期待的,一开头也的确眼前一亮,但是越往后越觉得质量参次不齐。内容素材上来说,由于拍摄时间仅一年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讲美食每个人心中都各自有本谱,总会有人觉得“xxx这么嗲的东西居然不讲!”没有提到的省份地区有天津、宁夏、青海、江西(JohnnyZhu童鞋总结)但在编排剪辑上,每一集的叙事脉络以及集与集之间的联系有时缺乏逻辑。另外旁白君喜欢升华中心思想的总结个人觉得挺减分的,很多时候镜头的记录和人民鲜活的语言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过发挥稳定的BGM和各种星人的露脸又默默把分数提高了一些。
跟吃一样,看片也是件很个人的事情,所以会有留学时差党看着看着想起远方姆妈烧的油亮亮的腌笃鲜于是内牛满面颤抖着打五星,也会有人觉得拍得那么高端洋气徒有漂亮画面有毛用打两星都太抬举你了,我觉得都很正常嘛。但是那些个“你竟然敢不给五星一定心态有问题不顶不是中国人!”和“打那么高分一看就是没看过什么纪录片的无脑跟风党!”,我只想说呵呵,并赠送你沪语五字箴言不谢。
据说会有第二季,期待创作人员给大家展现更多世间美好的嗲人嗲物,不晓得蔡澜和沈宏非还会继续做顾问伐。还有希望下次字幕君能把各地的方言翻翻准确啊。

 5 ) 吃货的福音,技术的败笔

从一个美食爱好者的角度来说,我其实想说,这是一部相当讨巧,也花了不少心思的纪录片;

从一个纪录片爱好者的角度来说,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勉强及格的纪录片;

说它讨巧,是因为导演避开了一个记录片惯性的讲述角度,剑走偏锋,从乡情里找灵感,从故事中求共鸣,而不是单纯讲食物本身,尽管食物本身的故事已经足够丰富。而这乡情,这故事,也正是触碰到了国人感情的七寸,那是相当的受用。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乡情永远是最容易打动人的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它是成功的。

作为一名不专业的美食爱好者,我顶多也只能算个初级票友,远远谈不上“懂”,茫茫众生中,比我懂美食的饕客比比皆是,但如果问我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把美食列为其中之一,并愿意为追逐一分美味不辞辛苦。

由于性格和工作的原因,国内大大小小的地方也去过不少,各地的美景和美食自然也没少体验,因此,当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掠过镜头,便不由自主的陷进一帧帧回忆里,那些飘在异乡的辛苦和欢乐的记忆伴随着氤氲的烟火气纷至沓来,在成都为了寻找传说中的王妈手撕兔和那些传奇的苍蝇馆子跟着地图穿过大半个城市,或者半夜出门在陌生的街头和久未逢面的朋友一起喝酒吃串串,在西安为了一个肉夹馍的吸引不惜走过几条大街,一次又一次走进那家不大的子午路张记老店,也不惜长途跋涉近两个小时跑到户县只为吃一口最正宗的摆汤面和秦镇凉皮,在江西景德镇用四年开发了食辣的潜力,也为一盏鲜香的瓦罐煨汤深深怀念,到广州,又为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粤式美味所征服,为吃一碗传统味道的云吞面遍寻西关,为找一份地道的干炒牛河试过数十家餐馆,为觅一款特色甜点不惜用尽半天时间走遍大街小巷,为品味一盏茶的清香在古旧的茶楼中浸泡上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关于美食的记忆仿佛是无穷无尽,这些记忆,都在影片缓缓的讲述中死灰复燃。

影片从美食的背后入手,讲食材的采集,讲智慧的贯穿,讲辛勤的劳作,讲人情的温暖,讲一个民族的自豪,讲一个国家的传统,在现代文明的无情冲击下小心翼翼的引导自然的回归,在食品工业化流水线遍布的市场中尽情赞美传统手工劳作的深情款款,这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一首热情的礼赞,也是工业化浪潮下的一阕无奈的挽歌,影片中有多少个这样的镜头?老人在老家坚守传统,儿女在城市中打拼生活,谁能保证十年二十年后这些传统的技艺还能够继续流传?

影片中更多的是将美食定义为亲情的媒介,那些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正因如此,才让如此多的观众情不自禁的眼泪涟涟,尤其是那些身处异乡的人们,那些身处异国的人们,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每当看到影片中出现白发苍苍的老人用娴熟的手法制作出那些卖相并不出彩的美味,比如酸菜,比如饺子,比如年糕,比如虾酱……我也会想起妈妈做的白菜馅儿饺子,和夏天的青椒鸡蛋打卤面。

尽管,我为影片付出了诸多感动,但从技术上说,它依然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有些缺憾:

第一,结构及选材。

从每一篇的标题可以看出其实导演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但实际呈现出来的成品却远没有标题那么完美,七集影片,水平并不统一,从选材和剪辑上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憾,在内容编排上过于注重情感的投入,对主题的诠释却似乎有些隔靴搔痒之感,比如第五集《厨房的秘密》,最后给出的定论是“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一下子搞出一个深蕴哲学意味的答案,貌似是让人“恍然大悟”,其实是有些哭笑不得。

另外,在选材上似乎不够精准,有些地方明显以偏概全(比如五味调和中对甜的诠释过于简单,一个糖葱薄饼就把甜代表了?),有些地方却又有避重就轻之嫌(比如作为中国第一大菜系的川菜以及作为中国美食之都的成都,所占的分量却只有区区几分钟时间,而且还是在诠释“五味”之“辣”这个无法避开川菜的词语时出现,出现更多的是云南,江浙和广东、香港等地,而更有些省份甚至从未提及,比如河南河北,宁夏青海等等,难道这些地方没有美食?还是这里的美食无法登上大雅之堂还是缺少人情和感人的故事?抑或只是编导们对此了解有限?鄙以为,既然名为“舌尖上的中国”,就应该尽量体现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文化,而不是抓住几个点便反反复复的做文章)。

第二,画面表现

当然,从画面上来说,在国产纪录片中,本片已经做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准,但作为一个深受BBC和DISCOVERY等欧美纪录片毒害的LZ来说,本片的摄影和剪辑只能算勉强及格,大量没有实际意义的画面,毫无来由的晃动或虚化镜头,刻意却不得要领的大特写,重复使用的拍摄角度,对精彩瞬间的表现能力等等,官方要不是一直强调是用最先进的高清设备所拍摄,说实话我实在是没能看出来高清在哪里,我只能说,中国高清纪录片,任重而道远。

第三,文案

这个我就不想多吐槽了,见仁见智,反正我是不太认同,无上限的赞美,无上限的往亲情,民族智慧,感恩自然上靠,更别提几个关键字不厌其烦的重复出现,甚至在一句话中都恨不得出现好几次,前面已经有不少同学提出过,在这里不提也罢

第四,配乐

这是我最无法忍受的一点,也可以说是本片最无法原谅的一大败笔。

即便前面所说的都可以忽略,唯独这一点无法忽略掉。

作为一部长达七集的纪录片,而且是七个不同的展现角度,竟然几乎是反复使用同一首音乐作为垫乐,而且,这个音乐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让你想起了《KONGFU PANDA》?同一个旋律在每一集中都不厌其烦的出现了一次又一次,连基本的变化都没有,难道是想逼迫观众关掉声音专心享受你的视觉盛宴?还是能体现中国乡情特色的音乐就只有这一段了?中国56个民族,自古以来流传下来多少不朽的音乐?在这里完完全全都被无视了。

我不知道摄像老师在听到这些单曲循环的音乐出现在自己得意的画面背后时是什么心情,反正如果换成我,我肯定是要疯了。

 6 ) 看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其后的文化~

看后的一点小感触,先记着~O(∩_∩)O~

第一集
片子中由天南地北的几个小故事串联而成,从云南的松茸,到浙江遂昌的冬笋,再赴湖北的莲藕,吉林的鱼把头,云南的诺邓火腿,海南的捕鱼队,一个个故事,很短,但是很生活,从食材的获得的不易与艰难,足以说明此舌尖,堪比刀尖:第一次知晓原来莲藕是如此人力化的食材,得挖藕人员一根根的摸出洗净;广西还是海南,忘了,会使用踩高跷的方式捕鱼的人目前之剩下5人;每挖一个松茸得行走一公里多的路程~
片子另外传递了一个思想,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做到长长久久,原来与自然最为贴近的人们是最为了解的,采摘松茸,但是不破坏菌丝;挖掘冬笋,但是不锄坏它的根,扑捉冬鱼,但是不忘让未长大的小鱼漏网,同时继续投放来年的鱼苗。有些明白为什么古代、乃至近现代的村里人、山里人 ,会为了某些事而进行的祭祀活动,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因为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感恩~

第二集
这集叫主食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主食是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食物,每天都会吃,所以在看这集时也特别有感触,总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在吃这个主食时候的那些故事~对了,我也终于记清了中国五谷的排序:稻、黍、稷、麦、菽~

在看片头的黄馍馍出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饿了,同时也是第一次看清楚了原来黄馍馍是由五谷中的黍做出的,因为耐旱,它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黄土高原的主要食物。绥德县的老黄家赶在每年的冬天开始做这些黄馍馍,可以做15000,一个冬天下来,刨去成本,才可以辛苦地赚得8000元,而他们拿到县城里卖的价格是一元一个。或许以后的某一天当我到了某个县城,看到有个大爷在辛苦地卖黄馍馍时,我应该会毫不犹豫爽快地买上几个吧~

之后便是新疆的馕,它,作为新疆人的主食,而对于我这个南方人,完全只是将其当作了偶尔尝鲜的主食的替代品,真是文化地域不同,所带来的感情也不一样啊,但是馕的香、脆还是让我当场诞出了不少口水~

另外还有,兰州的拉面,据说兰州人的早晨时从吃一碗兰州牛肉拉面开始的,当我瞅着片中人们排队去吃拉面的场景,真是觉得大家对待这件事是如同朝圣般虔诚的~

其后陆续登场的还有广州的细面、河粉、云吞,西安的肉夹馍,广西的米粉,陕西岐州的臊子面,嘉兴的粽子,宁波的年糕,年终盛宴的饺子,虽然后三个可以说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但当纪录片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讲述它们的时候,我也着实不敢小瞧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了,一个是为了纪念几千年前的古人而产生的食物,后两个是纪念新年的传统,真的,食物后面的文化绝对不能小看,尤其是在我们中国。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这集个人感觉,主角绝对是黄豆~从豆腐球,豆浆,豆腐,再到毛豆腐,豆腐脑,全部都是由黄豆转化而来的衍生品,想想确实,豆腐还真是一个神奇的食材,对于中国的悠久历史它真的是个独一无二的食品,先不说韩国日本这些拿去主义者,欧美国家还就是没有~或许现如今,当老外们想到豆腐,便会自然而然地与素食主义者挂上勾,时不时地显露出一脸厌恶嫌弃的表情,殊不知他们遗漏了如此人间美食~

当瞧见了安徽休宁的毛豆腐时,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曾经在安徽屯溪尝过的那口浓郁的豆腐味,小小的感叹,如果片中的大女儿没有继承母亲那手制作毛豆腐的手艺的话,又有多少类似如此的非物质遗产正在流失呢~

还有云南大理的乳扇,草原的奶豆腐,绍兴的黄酒、酱货们,东北的酸菜,回忆起片子里出现过的经过霉菌、微生物、时间转化而来的食材时,还是忍不住地淌口水~

PS:好想尝片头那个云南建水的豆腐球啊,一个个如同小小的泡芙球,在炭火的烹制下,如同活了一般,翻身,辗转;更加有趣的是姚老板算钱的方式,吃一粒豆腐球投一粒玉米,最后算钱,当老板煞有其事、相当认真地告诉吃着的小娃儿:你再吃两粒,就4元钱喽~小娃娃瞪着大大的黑眼睛,嘴巴里鼓囊囊地嚼着刚入嘴的豆腐,皱着小眉头,令人忍俊不禁,不仅为小娃儿的憨态,更是因为老板的淳朴实在~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是曾经看过的《窗外的小豆豆》中里面提到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这集的题目显而易见,讲的是在时间作用下产生的食物~从泡菜,到腊肠,还有豆腐,紫菜,醉虾醉蟹、腌鱼,火腿....全都可以看到时间留下的痕迹~

这集该如何形容我的感受呢,确实10点半就兴冲冲地等在电视机前,但却越看越困,没有了第一集的兴奋之情,看来是疲了~推荐了好几个同事看此片,大家一致的感觉,片子介绍的没有顺序,跳来跳去,前面还在云南,一转眼到了上海、北京、内蒙古,毫无逻辑,个人猜测或许这是导演的非线性的拍摄手法?也许到了最后总会给观众一个交代?但就目前的趋势看下来,片子应该还会这么拍下去吧,希望这个纪录片不要虎头蛇尾啊~

另外,偶尔看到了本片的美食顾问是内地的沈宏非先生,和大名鼎鼎的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对片中提的美食还是略微充满了信心了~其实就拍摄场景来看,看到了很多的延时摄影的效果,不得不说是非常值得赞一个,尤其在纪录片中,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平常不太容易注意到的美景,还是老话啊,美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美的一双慧眼了~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看到了很多烹饪的手法而带来的美食,黑陶锅炖的琵琶肉,云南汽锅蒸的汽锅鸡,广州村宴的蒸全猪,扬州大厨煎的素鹅,滚的清汤狮子头,还有擅做创新菜肴的大厨烧的新式西湖醋鱼,董大厨的葱烧海参,香港婆婆的炸柚子皮裹肉,天南地北,五花八门....

本人也爱做菜,粗浅对厨房秘密的理解是那些厨房的烹饪工具,烹饪技艺,看了后,更加加深了一点,为亲人、朋友特意烹饪的美食的心,也是一个不二法宝,就如同烹饪学校的那位周老师一样,当在家里吃着女儿特意做的菜肴时,从不以专业的眼光来评价女儿非专业的烧菜能力,因为有那份心就已经使得这顿饭美味无比了~

PS,对扬州大厨的刀工怎一个佩服了得,记住了,扬州干丝下次一定要去尝一下~
吐槽下,结尾那就,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额~导演编剧大大是没有台词了吗~

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这集的逻辑可以说相当简单明了,从五味各自谈起,直至结尾的总结,五味的调和平衡,不仅是厨师的烧菜之道,更是中国人为人处事,乃至治国经世之道~其实个人感觉这句话虽然是结尾了,但其实它可以讲得更深更入,其实光光这一集,应该就可以上通易经,下通人生吧,但应该也只有我们中国人,只是简单的吃饭,便可以想的如此深如此远吧~

很多人在网上会评论这部纪录片会火的原因是,央视难得出一部放眼于小人物,小配角的纪录片,注重于细节,来体味美食,体味人生,也确实,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掀起现如今如此大规模的国民热捧的“舌交潮”吧~以前常常羡慕日剧会出现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短片,各行各业,什么样的题材都有,终于我们中国的片子也开始有此趋势了~

回到这集上来,也正因为导演编剧花了大力气向我们娓娓阐述了蔗糖的获取,陈皮的晾晒,盐田的耕耘,陈醋的酿制,辣椒的采撷,才慢慢聚拢了我们生活必不可缺的甜、苦、咸、酸和辣,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的来之不易,我们才应该更加珍惜人生的五味,五味的人生~

PS,看了这集长知识了,原来我们舌尖第一个感受到的味觉是甜味啊;原来蟹黄小笼包的吃法是先把醋倒入小笼包的口子里啊;原来做成陈皮的橘子的皮比肉更精贵啊;原来鼎鼎有名的豆瓣酱是如此的做法啊;原来鱼皮在蒸烤后裂开说明鱼的新鲜程度啊;原来.......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拖了很久,一直没来写最后一集的感受,或许是内心还是不希望一部还不错的片子完结的缘故吧。

这集沿袭了之前的风格,天南地北,上天入地,从大山深处在梯田中种植糯米的广西少数民族同胞,到大连“獐子岛”潜水员们捕捞盛产的海参、扇贝、海胆,接着慢慢过渡到了湖蟹小太在湖州、崇明岛的长大养成计划,然后又猛一个跳跃,飞到了世界屋脊,讲述了青稞与这片土地人们的情谊,紧接着又是南下,提到了江苏兴化的芋头田,最后终结于北京某个空中小院从无到有的诞生记。其实不论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还是人工开垦的菜园,我们的田野可以是千变万化,像梯田,像大海,像江河湖泊,像高原,但也只有我们人类心存一颗敬畏自然、感谢自然的心,才能与大自然相平衡,才能与大自然共存。(PS:个人觉得第一集已经点出了这点,最后一集像是在做个头尾呼应)

开播片子以来每晚近一个小时的娓娓阐述,已让我习惯了配音大叔醇厚的嗓音。终于,片子的结束不仅是对我们泱泱大国的食文化有了个小小的交待,也对像我这样每晚准时守着电视、殷殷期盼的观众有了交待,更让我们这些热爱吃,热爱食的中国人记住了最后的那句台词: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短评

这尼玛是最成功的爱国教育宣传片呀!!一寸土地都不能丢呀!!谁知道会不会长出什么美味食材!!!!(话说看完第一集好饿)

6分钟前
  • vividly
  • 力荐

BGM好燃TVT节奏明快,镜头细腻,感情真挚,人物朴实。现在的国产纪录片比国产电影好一万倍。

11分钟前
  • 阿米
  • 力荐

很喜欢这个节目,记录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朴实又美好

14分钟前
  • 端木夜
  • 推荐

让国人燃起从新善待食物的欲望了吗?CCTV的纪录片真的第一次看到不是奇怪的煽情和猎奇的表现方式啊!好感动啊!诺邓火腿哪里比意大利的火腿弱了?对待食物要真心诚意才能有无限美味!嘴喷酒和地上捡起盐来会让你恶心吗?鱼露是脚踩压出来的也是一贯的做法,有些时候不要自以为干净,化学品最干净了。

15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好燃!!!!!!!!!!!!!!!!!!!!!!!这根本就是一部青春片好嘛 生在天朝的好处就是能迟到一切想得到的美食!!!!!!!!!!!!!!!!

16分钟前
  • Hauu
  • 力荐

浪费食物会招天谴的! 另外, 本片一定要翻译成韩文和英文!!!

17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强烈推荐给大家,是我的助眠利器,不是说节目无聊,而是这种轻松的氛围还有轻缓偶尔带着一点点调侃的语调,会让你整个人都放松下来,超级喜欢!!!

19分钟前
  • TTTT~
  • 推荐

国家规模“深夜发吃报复社会”,得被韩国列为禁片的作品

21分钟前
  • 阿朴
  • 推荐

有些国家的人吃是为了活着,而有些国家的人活着是为了吃。

22分钟前
  • yaya4711
  • 力荐

这片儿是海外党的地狱

26分钟前
  • 萌塔 C-137
  • 力荐

慕名来看了第一季,真的是很美很下饭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态度,都在片中娓娓道来,淡然却有力量

31分钟前
  • 你在百花深处
  • 推荐

记忆最深刻的那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为经常有提到。还有就是各地的特色美食,拍的那么美,每次都想去吃😂️毕竟纯吃货!可以继续延续下去,美食中又有拓展人文地理,挺好的纪录片!

33分钟前
  • bekey
  • 推荐

一句话形容,完美,看到的不止是美食,更加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历史感,又感动又喜欢,超级期待第三季了

37分钟前
  • 嘉兴路派出所
  • 推荐

看是看不腻的,但是看饿是一定的。

40分钟前
  • 谁家今夜扁舟子
  • 推荐

网上都是推荐,看过感觉特别好,太好吃了,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后面几部也很精彩

45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推荐

黄岩岛和钓鱼岛都是是我们的!!!黄岩岛和钓鱼岛的鱼也是我们的!!!不准我们抢鱼!!!不准和我们抢吃的!!!

50分钟前
  • 大树施它活
  • 力荐

壮哉我大吃货帝国!

55分钟前
  • 小丫么小纯良
  • 力荐

中华美食最能引起中国人的共鸣!美食背后的故事也是中国人最质朴的品质!

59分钟前
  • 达达
  • 力荐

半夜里看《舌尖上的中国》,突然体会到了一个常年在美国的同学说的“半夜想起羊汤,想的睡不着觉”,和另一个已经移民的同学说的“可惜以后孩子只能吃披萨汉堡了”,谁能想到,一部美食节目却是最好的爱国教育片?

1小时前
  • 友风子雨
  • 力荐

看了相当有食欲!

1小时前
  • metoo_0825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