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

HD中字

主演:海伦·米伦,麦克·辛,詹姆斯·克伦威尔,阿历克斯·杰宁斯,汤姆·汉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王 剧照 NO.1女王 剧照 NO.2女王 剧照 NO.3女王 剧照 NO.4女王 剧照 NO.5女王 剧照 NO.6女王 剧照 NO.13女王 剧照 NO.14女王 剧照 NO.15女王 剧照 NO.16女王 剧照 NO.17女王 剧照 NO.18女王 剧照 NO.19女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危情羔羊重建1970风声韩国版快乐结局2017草台班子拍破戏超市特工第一季辛十四娘大国医特殊嫌疑犯无论如何我爱你迷失海湾第三季逆冰之行夺命之眼黑神驹2020每个人都有秘密我的小英雄丛林大反攻2魔战霹雳娇娃2019八座山2022领地好运罗曼史化装舞会受难记斯托克方世玉与胡惠乾我的士兵们罪犯联盟第二季哥斯拉之龙战四海怒放的铁甲王者神剑黑暗物质 第一季任务:厮守终身极盗行动倩女幽魂2011记忆码眠狂四郎元月斩很高兴遇见·你浴血无名·奔袭怪侠

 长篇影评

 1 ) 老戏骨海伦 米林

英国出名的年轻演员不多,老戏骨倒有几个。经常被提到的是《指环王》里的“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与他最登对的老太太非海伦·米林莫属。二人都演莎士比亚剧出身,百老汇的风云人物。海伦·米林却对自己的性别很不满:“没有女李尔王,我也演不了哈姆雷特。”61岁,年龄似乎也成了障碍:“我也渴望扮演茱丽叶,足够年轻时不能把握这个角色,能够把握的时候却老了。”有一个角色却是为她的性别、年龄定做:伊丽莎白女王。今年艾美奖把最佳短剧奖颁给了HBO的电视电影《伊丽莎白一世》,海伦·米林是这个单元的最佳女主角。

皇室戏跟我们的宫廷戏一样扎堆。《伊丽莎白一世》后,又有讲英国现任女王的《女王》,讲玛丽皇后的《绝代艳后》即将登场。海伦·米林饰演了两位伊丽莎白。一世的故事足够传奇:少女登基,情人背叛,宫廷争斗,终身未嫁,正说已有电影《伊丽莎白一世》,戏说如《莎翁情史》,轮到海伦·米林,她要诠释的女王已经脱胎换骨,风情少女不复存在,威严、冷峻成了面具。与这样的女王相遇,海伦·米林有自己的理解:“她为权势可以牺牲一切。”“我相信她的‘处女传说’,但她从没停止过憧憬爱情。” 伊丽莎白二世就平淡、克制许多。由于还活着,她很难讨好,又不能戏说。已经在威尼斯电影节参映的《女王》描述了黛安娜王妃猝死后一星期,女王如何面对舆论与宫廷内的多重压力,以及与英国政府的明争暗斗,很有一番家丑外扬的意思。该片导演又最不喜欢就事论事,擅长以小见大,血统世袭的权力与大选产生的权力聚焦其中,也够明目张胆的。大概为了平衡,海伦·米林说在一次马球赛上见过那个不合时宜的老太太,不像传闻中严谨、刻薄,反倒看上去轻松愉快,还强调自己是女王的超级粉丝,绝不会把她演得像八卦那样虚假夸张。出演在位的女王,就如同画肖像的御用画师,既不好太美也不能太丑。拿到艾美奖后,海伦·米林接到《VOGUE》男版的拍摄邀请,时尚杂志已经热捧了一番《绝代艳后》,原籍奥地利的玛丽·安托瓦内特,14岁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37岁被送上断头台。行刑前这位曾说“人民没饭吃,何不吃蛋糕”的王后,急白了头发。女主角克里斯滕·邓斯特(Kirsten Dunst)已经以艳后造型上了女版封面,插页里也满是华丽繁复的宫廷盛景。可要说宫廷与女王,又怎能绕开海伦·米林。

19岁她演了莎士比亚最重要的女性角色——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之后是《理查德三世》里的玛格丽特皇后,50岁因为《疯狂乔治王》里的夏洛特皇后获得奥斯卡提名,她白皙、瘦削,严谨外表下似有暗潮涌动,有人说海伦·米林有天生的皇室气质,这与她的贵族血统有关。她的祖父的确是个被派到伦敦的俄罗斯贵族外交官,可海伦的童年跟贵族一点关系也没有,她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个出租车司机,她跟好多有明星梦的姑娘一样,注重外表,急等着钱整形。1969年海伦演了第一部电影〈Age of Consent〉,看剧照她确实天生性感,但是身材矮胖,看不出脖子,一张浑圆的脸,一头黯淡的金发。进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她的贵族爷爷灌输的一套纪律与坚韧显示出来,同时又与她天生的粗野与风骚相碰撞。她在美国巡演的时候,能用极镇定、低沉的声音控制住酒精和大麻刺激下的疯狂派对,之后却自己跑出去在左胳膊上文了个很美国的鹰形文身。舞台与银幕的历练释放了她的一些内在气质——邪恶、诱惑、义气、超脱,岁月也成了她的武器与财富。她58岁还在《月历女郎》里全裸出镜,更有名一点的作品是《高斯福德庄园》,被称为有“华丽冰冷的压迫性演技”(这个形容词像海伦·米林一样神秘)。除了气度,她还有个地方与女王们似有雷同:厌恶婚姻。她曾有过一系列情人,与美国导演泰勒·哈克福德共同生活了20多年,直到52岁才与之结婚。她依然告诫年轻人:不要走进教堂,不要为这个拥挤的世界增加一张嗷嗷待哺的嘴。今年的艾美奖颁奖礼上,她白色礼服与银发呼应,已经不用在乎脸上的皱纹,超越肉体的性感深入骨髓。与在舞台或银幕上一样,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她在场,其他人都黯然失色。

 2 ) zt陶杰连续三日专栏评《The Queen》

【】英女皇和鹿 苹果日报 2007-03-06黄金冒险号  
  
《英女皇》是一出很奇怪的小品,很像所谓「纪录式的戏剧」(Docudrama),把戴妃之死的新闻片断,与剧情穿插起来,却因为海伦美兰,还有演的是英女皇,变成一部很独特的戏。因为全片其实只看一人、一事、一景。人,自然是海伦美兰的演技,英女皇也是一个任由国家摆布的演员,最后她为了戴妃之死,化妆向全国电视广播,海伦美兰演的是英女皇,但英女皇也是一个演员,这是一场奇妙的戏中戏。
  
然而一事和一景,却不是结局的这段,而是英女皇独自驾车,在一条小河搁浅,她抬头看见一头公鹿──王夫一族正在狩猎,这头公鹿正是他们追踪的猎物。英女皇困在冬天的这条河里,与公鹿打了个照面── 「你多美啊,」她赞叹,远处传来王夫们的猎鎗响。这时英女皇起了怜爱之心,呼唤公鹿逃走,鹿走了,她松了一口气。公鹿逃到了隔邻的野地,躲过了王夫的追捕,然而几天之后,英女皇发现,这头鹿子还是被猎杀了,隔邻的地主告诉她,是伦敦的一个投资银行家猎杀的。地主邀请英女皇参观鹿的尸体。一事和一景,就是这一幕。猎鹿的这一场,暗喻黛安娜之死,黛安娜的名字是希猎神话里的狩猎之神。
  
黛安娜任性胡为,招惹王室恼怒,尤其是王夫。黛安娜跑到巴黎去偷情,在狗仔队的追逐中,客死在邻国。英女皇独处的时候,很同情这只野鹿,只有她一个人搁浅在天地之间时,真情方才流露。叫野鹿快走,是不是在黛安娜自由不羁的性子里,英女皇也在自怜?她也是深宫里的女人,一切都端庄有序,她无从享受逍遥自在的快乐。但公鹿终于被杀。英女皇看了尸体,没有说出她与这头动物有过一面之缘。她把惋惜和哀痛收藏得很深,地主为猎物自豪,英女皇冷冷说一句:「替我恭喜那位银行家吧。」感情到了如此内蕴含蓄,方是境界。看《英女皇》,仅看一人、一事、一景,就是海伦美兰演的这个人物,就是猎鹿的这件事,以及在荒野的这个场景。野有死鹿,也曾经是诗经古远的哀愁。


【】菊花和美酒 苹果日报 2007-03-07 黄金冒险号
  
《英女皇》的戏味很淡,围绕戴妃之死,公众知之甚详,没有阴谋论的内幕,编剧没有发挥想象力的余地。例如,不可以写王夫跟MI5特务组织秘通电话,问对方「搞定了没有」,也不能把戴妃之死「创作」为谋杀之外,而且执行的其中一个狗仔队,原来就是○○七,而且在车祸现场,由丹尼基格扮演的占士邦,情深地凝视着昏迷的戴妃,画面倒叙三年前,在爱琴海的一艘游艇的双人床上,占士邦跟黛安娜做爱缠绵,今天,看见旧情人跟一个埃及佬车祸浴血,这位多情皇家特务静静在流泪。
  
既然不可以这样写,编导绑住了手脚,没有鱼翅、鲍鱼、海参、星斑,怎样烹出一席好菜?这就考究工夫。全片的唯一冲突,就是「王妃暴毙,英女皇应不应该露面,应全国民情,公开哀悼?」一来黛安娜是皇室之敌,二来并无先例可援,三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身为皇室元首,不可以随便流露伤感,因为正如片中一个角色说的:「善于隐藏情感,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原因。」感情不是压抑,而是隐藏,更不可以宣泄,这是很深奥的哲学,也是英国人和德国人的条顿民族,跟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拉丁民族的基本差异。在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眼中,英国人活得很辛苦,但皇室必须表现国家尊严,戴妃车祸,保持沉默就是国家尊严。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压力,编导为英女皇虚构了猎鹿这场戏,只有在独处的时候,英女皇才对眼前的野鹿发出由衷的赞叹:「你多美啊」,这是英女皇最人性流露的时候。
  
她听见王夫在远处狩猎的鎗声,呼唤野鹿快逃,焦灼之情,溢于言表,但野鹿逃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还是被另一个猎人宰杀了,还邀请英女皇观赏鹿尸,即使在如此私人的场合,英女皇也不可以讲:「我刚见过这只鹿,牠是我放生了的动物,想不到被你们杀了。」她只能说一声「恭喜」,她没有流泪的权利,也没有公开表示悲痛的自由,因为「善于隐藏感情,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理由」。戴妃性好自由,追求情爱,轰烈死在邻国狗仔队的狩猎之下。英女皇一生安逸,却只是高贵的囚徒。人淡如菊,情浓似酒,如果能同时拥菊花和美酒的情怀,是幸福的,《英女皇》是一部淡恬而深沉的戏,说尽了人生的哀愁。


【】藏的学问 苹果日报 2007-03-08 黄金冒险号
  
一个好故事,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英女皇》的故事情节很淡,主题却很浓,就是一句话:「善于隐藏感情,是英国在世上备受尊敬的一个原因。」英国文化的长处,在于一个「藏」字。例如,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座落在武士桥的豪宅区,四周都是博物馆,是一所名校,但是帝国学院没有一个很显赫的霓虹灯招牌,更没有所谓的领导人题字。不仅帝国学院,任何一所显赫国际的机构,从皇家学院、皇家国际战略研究所,从牛津的基督学院,到BBC电台,一副招牌只是很小的金属匾,很不显眼地钉在门外石墙的一侧,字体很小。
  
外来的游客,拿着一张地图,四处仰望,就是找不到。首相府也建在一所不显眼的老房子里,英国人相信,越有实力,越是要收藏,情感当然也是一样。英国的小说,不论喜怒哀乐,从《傲慢与偏见》到《简爱》,都是淡淡的,从无散发江滨、歌哭山林的激情。虽然一海之隔的法兰西,出产了《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气势磅礡,爱恨澎湃,雨果是一头激击长空的大苍鹰,俯冲而擒,但英国的小说家,喜欢叙述鸡毛蒜皮的琐事,像一群啄余谷粒的鸽子。老鹰觉得鸽子没有出息,但鸽子却觉得,不一定在蓝天和峻岭,在教堂的日影和青苔的檐阶之间,更有细节的天地学问在。
    
法国人热爱革命,用暴力推翻皇室,英国人觉得法国人很疯狂,激情驾驭了意志,感性推翻了理性,无论在艺术有多大的成就,这样的民族总是低一级的。福尔摩斯侦破谋杀的过程,也是一样,一宗谋杀案发生了,出现一具女尸,是谁干的?福尔摩斯对于「沉寃待雪」、「锄强扶弱」、「替天行道」之类的道德理由没有兴趣,他把每一宗棘手的谋杀案,当做一局艰辛的围棋,一个高深的填字游戏,一道科学的不解难题。他对死者并无怜悯,对凶手也没有仇恨,福尔摩斯有没有血性?读者不知道,这一点,也不重要。只知这位高人,从拆解一个迷局的过程中得到快感,小说家把这个过程写出来,就是一种文学和娱乐的成就。英国在世界文明之中,是一项伟大的资产,正在于当世界都陷于歇斯底里的疯狂中,只有英国人是冷静的,做到这一点,先要习惯孤独。电影《英女皇》的主题很深,对于民情喜欢大喊「我们崛起了」,喜欢集体唱K、猜枚,群起冲凉揼骨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一部大闷戏,看翻版《黄金甲》好了,这部戏不要花寃枉钱进场。

 3 ) 民曰不便

  徐老师走马上任山大校长,适逢05级童鞋毕业之际,关于新扎校长是否一如展校长与每个毕业生握手并合影的猜测在坊间四起。种种迹象都充分暗示,徐校长为毕业生送上握手+合影温情套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于是那些很受伤的童鞋纷纷追思亲奈的展校长,那阵势,十足追悼会的派头,小桥头,池塘边,大树下,展哥他在丛中笑…展校的个人魅力是有几分--年轻有为,担任校长的时候才30多点儿,会上发言不打稿,出口成章,关注童鞋课里课外等等,尤其是毕业典礼上的温情套餐,更十足收买了人心。展校确实还成,但是总校分校加起来上万人,近距离见过展校的人应该不多吧?跟展校说过话的童鞋应该更少了吧?能称得上了解展校的人更寥寥了吧?---那我问一句,你们瞎遗憾个屁?你们瞎腹诽个屁?
  前阵儿到学校某科室办手续。跟一老师闲扯,那老师很困惑地问,校长过来握个手就那么重要么?我说,就那样,证儿赶紧领到手才是王道。君不见,每逢毕业大典,人山人海,拿个证儿就像领救济粮,童鞋们苦等的艰辛估计早就超过抓住展校小肥爪儿那一瞬的兴奋了,此为活罪;展哥那边也不好受--济南仨校区外加威海一分校,掰脚趾头算都算不过来--你就想吧,要握多少人的手?再碰上那种色情狂抓着展校不肯放手的主儿,这得多少时间?鄙人时常悲天悯人的想,脸笑僵了事小,握这么一圈儿下来,展哥的手怎么也得握掉两层皮,顺便还能染上手癣,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赶快用亮甲……至少这种群p式的握手带来的健康隐患就挺让人担忧的。更不要提握手带来的少得可怜的意义--没啥意义,就个形式而已。
  握手这种煽情的事儿,以我愚见,不应成为一校之长的义务。说白了,就是给咱点儿实惠的--创造更宽松合理的学习娱乐环境,多谈妥几个交流项目,忽悠更多的科研基金,引进几个更像老师的人类等等。至于握手这档事儿,充其量点缀了某些蠢蛋失败的大学生涯而已,其激励作用,微乎其微。成本如此巨大,效用如此渺小,to握or not to握,这应该不是个问题。
  至少,这样一个无聊的事情,学校犯不上讨好学生。
  
  然后说说这部《the queen》。
  说实在的,我一直挺不待见戴安娜的。不为别的,《触龙说赵太后》里有言,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尊戴妃之位,而授之以美誉,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查尔斯休妻,戴妃何以自托于不列颠?所谓时尚icon这样的头衔儿其实都言过其实,随便翻翻图像资料,你也不难发现早年的戴妃脸上的两坨高原红还没退去…时尚界都好犯贱,喜欢所谓“血统”“身份”这些个莫名奇妙的东东。按王朔的说法,贵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穷人,当然,戴妃的家谱也不禁翻。慈善大使这样的虚名更是让人觉得苍白无力,富则兼济天下其实是很多人在饱暖之后实现淫逸的手段--马斯洛老师会告诉你这是渴望尊严与声望的体现,说白了,让世人都知道你在慈善,那你基本是在伪善。据说其故友布朗在戴安娜走了以后,专门写了本书揭短儿,几分真几分假不得而知,布朗明显不是个省油的,但话说能跟这种人交往过密以至留下许多话柄,想必戴妃也无辜不到哪儿去。反观卡米拉,更像个正室,热情奔放,即使深陷电话风波亦不失一友--这才牛逼,而戴妃更像是误闯皇宫的小麻雀,自命不凡却不招人喜欢。片中女王和密友电话聊天时有一段儿挺有意思,女王的友人说,戴安娜死后比生前还让人讨厌--我私下揣测,这恐怕也是导演的心声,毕竟,没有谁会把这个当作一部探讨君主立宪制兴废问题的电影来看。
  傻姐儿陈鲁豫似乎很向往英王室,至少在陈同学那档臭名昭著的掏口臭里就不只两次提到了伊利啥白拧灯泡式的招手,小布尔乔亚式的对权力与地位的谄媚溢于言表。本片的导演似乎就戴妃与皇室的纠葛,更偏袒女王,但是十分中肯,全无那种对皇权的奴相。电影假借布莱尔之口,说出了女王很受伤的事实--她也很悲伤,但她犯不着在旁人面前重复表演一遍悲伤,她tm也是个正常人也tm有不喜欢一个人的自由。我也困惑那些在采访中表达愤怒的群众,戴安娜你了解几分,“不过电视上看过几眼的人”吧?于是你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愤怒了傻逼了发作了要挟人了?!戴妃走得也没多荣耀--和她姘头在一起,而且已被皇室扫地出门,又不是捐躯赴国难,降半旗这样的呼声实在是有点无理取闹--你暗恋十年的同村儿翠花嗝屁了你是不是也要闹腾降个半旗?不过暗恋这个翠花的人太多,你们于是就组团搭伙耍起了流氓……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愤怒特可怕,扎堆儿的时候更骇人,队伍一壮大就开始扮演正义,绑架你没商量。片中女王做电视声明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个人意志向集体意识低头感到悲伤--就那么轻易地、被一句“我们不爽”给欺负了,而且竟然是这样的一件,破事儿。
  其实我们很多群众也这样,把正事儿当逼,把逼当正事儿。也难怪,要不他们怎么叫事儿逼呢。

  (外八卦一则,饰Blair的sheen后来出现在《Frost/Nixon》中,效果很惊悚,有点儿布莱尔穿越时空跟尼克松谈心的意思…)

 4 ) 永远的女王


20年前高中时读《傅雷家书》,让我过目不忘的词汇就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这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处世态度,也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人们身上常见的特征。这个词汇用在Helen Mirren扮演的伊丽莎白二世身上倒很贴切。

电影从首相布莱尔上任开始,随即黛安娜的去世无疑似一枚重磅炸弹落在白金汗宫草坪上,媒体狂轰乱炸,民众穷追不舍,不断考问皇室态度。在高涨的“虚拟环境”下人们的情绪里,民众已经把黛安娜当作灰姑娘,王室婚姻的受害者。

女王还天真地以为人民还是她五十年前上任时对她顶礼膜拜的民众,私生活不检点的前王妃、前儿媳妇被狗崽队追逐致死不过是自己家庭私事而已。

女王如果读了美国新闻学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公众舆论》,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的《乌合之众》,处理这场王室危机公关事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吧?

他们还在皇家园林打猎休假之时,外界已经舆情鼎沸了。好在还有首相,年轻的首相抓住一切机会进言,挽救了王室形象于危难之中。

最难忘的一幕是女王独自驾车在皇家御园的山峦和溪流中驰骋,在河滩上抛锚等待救援时,她看到了拥有14个叉的雄鹿,他们俩目光对视力了一会儿,女王眼睛湿润了。

Helen Mirren诠释的女王比女王自身更符合人们心中对女王风范的期待吧?


整部片子流畅、清新、优美,矛盾处理和解决都消于无形。暗自感叹,只有英国能拍出这种味道的片子啊!


2007年1月22日伦敦雾

 5 ) 值得一看的歷史回顧

電影一開場, 眾人都有拭目以待的情緒, 綜觀影院裡的觀眾, 一看到Helen Mirren第一個鏡頭, 對著攝影機, 好一個皇后的模樣, 然後頭輕輕稍為一轉, 目光依然對著鏡頭, 大家都不禁笑了.

相信看的人都有點在看紀錄片的心態, 就像一起去回顧1997年那一個星期所發生的事情及傳媒, 各國, 英國皇室, 英國領袖, 人民等等的回應及應對, 不同的只是這回都是由演員去把歷史交代. 當然那些陰謀論在電影裡是沒有假設過的.

Helen Mirren憑此片剛奪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演技無容置疑, 演得恰到好處, 不少內心戲都得到發揮. 不得不一讚飾演Tony Blair的Michael Sheen, 本看其樣貌不太酷似Blair, 但他把Blair的神情及動靜捕捉得十足, 一邊看, 我一邊驚嘆其Blair上身的演技. 他們倆的演技, 不時為電影帶來幽默. 菲臘親王及Prince Charles由James Cromwell及Alex Jennings飾演, 當然樣貌不及Helen Mirren及Michael Sheen酷似角色本身, 但他們都演得很好. 演Cherie Blair的Helen McCrory亦不似Cherie, 但刻意的誇張演出令角色更突出搞笑.

電影中另一主角是傳媒, 身為這個行業的一份子, 看得更投入. 97年我還只是剛踏入這行, 現在看電影的描寫, 十分到肉.

電影把嚴肅且敏感的題材用應有的手法再加上一點點的幽默, 製造出很不錯的效果. 當然電影中對英國皇室帶一些諷刺, 但又處理得適可而止.

不過電影比預期中的精彩有一些差別, 不是說它不夠好, 只是或許之前呼聲過高. 畢竟它都落敗於奧斯卡及金球獎. 但這個題材的電影又的確是難得, 相信許多人都一定會看.

導演Stephen Frears前作有"Mrs. Henderson Presents", 也是近年佳作.

 6 ) 一段漫不经心的八卦

《女王》这部片子早就下了来,但是一直放着没有看。前两天翻出来看了,才发现这片子到也不是随便那么就能够看懂的,原因是这里面的背景极深,竟然也需要预先习得种种的英国王室的恩怨情仇才会看到很多地方,知道导演的别有深意,当然,你可以把它当成八卦来看,但是实际上,那应该叫做“历史”
  
  
  
  偏巧的是,正好在之前的不久偶然在电视上看了戴安娜的传记,我忘记了那是英国的哪个电视台做的,只是除了大量的事实报道外,戴安娜当年在电视上做的访谈以外,还访问了戴安娜很多的生前好友,这样串起来的一个叫做戴安娜的女人的人生,突然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然后再看这部名为《女王》的电影,更是感慨,可以说,不对戴安娜有多一点了解的人,是不会真正看懂这部电影的,只是他们并不知道。
  
  
  
  1981年,和查尔斯王子举行世纪婚礼的时候,这个叫戴安娜的灰姑娘只有20岁。当时有多少女孩曾经羡慕她的好运气,很多年后,事实证明这是她人生中最错误的选择,然而当你在二十岁的时候,如果你不是特别强烈的爱着其他的某个人的话,又有几个女孩能够有力量去拒绝大不列颠帝国未来的国王的求婚的。当年的卡米拉和查尔斯正热恋的如火如荼,女王为了拆散这两个人,责令查尔斯成婚,那就结婚吧,查尔斯最后选择的戴安娜。有一种说法是,连戴安娜都是卡米拉替查尔斯选的,因为比起那些绯闻满天飞,风情万种的贵族家女孩来说,戴安娜像一个纯洁的洋娃娃一样不谙世事,将来会很好摆布。这样,即使查尔斯王子结婚了,对于卡米拉来说,他也是牢牢被自己抓住的。  
  
  
  据说戴安娜知道这个真相后完全抓狂,是可忍,孰不可忍啊。我个人是相信这种说法的,当然很多人可以不相信,但是卡米拉从头到尾都横在查尔斯和戴安娜中间,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很多人都对这种东西司空见惯吧,在王室,在政坛,这样的三角关系,绯闻韵事,不过是花边点缀,按照“潜规则”,你理应维持婚姻以及面子,保持沉默,当然,作为交换的条件,你也许也可以拥有你自己的“奸情”。然而戴安娜开始的时候没有这样做,她要爱情,也要婚姻的忠诚,比起那些皇室的成员来说,她太真实,太单纯了,也太要强了,她无论如何也夺不回查尔斯的心,在这段婚姻里,身为英国的王储妃,竟然数次试图自杀。另一方面。她又要强得一定要和女王抗衡,并把一切的真相说了出来,公开给查尔斯难堪,所有的人都恼羞成怒了,特别是女王。最后戴安娜也找了一个自己的情人,但却不幸的很,这件事被媒体曝了光,英国人在一夜之间知道了他们的王储妃的情事,女王当机立断做了一个决断,一脚把戴安娜踢开。下令查尔斯王子与其离婚,这场离婚大战,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血腥的离婚。
  
  
  
  一段错误的婚姻不应该毁灭人的一生,妓女尚可弃暗投明,从头来过,然而戴安娜却不可以。离开查尔斯之后,她爱上了她的牙医,那是个中东人,留着一脸络腮胡子,看上去普通平凡,面目模糊。她的朋友们也这么说,完全看不出那男人到底有什么好来,但是她就像一个小女人一样爱上了那个男人,给他写热情洋溢的信,打电话,送礼物,跑到那男人的诊所去“看牙”。但是她想做一个普通女人,过普通女人的生活,又普通女人的爱情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记者们不放过她,对她进行围追堵截,牙医男朋友要藏到她汽车的后备箱里,才能躲过记者们的长枪短炮,这样子的爱情,结局会是什么样子的,可想而知,牙医男朋友最后抛弃了戴安娜,他的确太普通,没有力量给她她想要的支持和保护。后来,好像戴安娜还交过一个普通人做男朋友,记得好像一样是个中东人什么的,也是一样的全情投入,一样的被抛弃的结果。
  
  
  
  再后来,戴安娜的绯闻对象几乎就都是非富即贵了,从前我总以为这是她的选择的结果,现在才知道。不是她不渴望平凡的爱情,是平凡普通的男人都没法要她,也保护不了她,她已经没有了平凡幸福的可能,但是她太想幸福了,努力抓住生活的浮木,不让自己沉下去,她善良,真诚,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努力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希望自己对别人有用处,希望能为人们做有意义的事,她不顾危险的去探访艾滋病人,走进雷区,希望做个好母亲,希望被爱,也努力的去爱别人,在后来,她所做的这一切,完全是出于她自己自愿,而不是身为王妃的一个任务。但媒体永远关注的是她的绯闻,她和英国王室的关系,却从不像她希望的那样,关注她所做的其他事情。从她的谈话里,你就知道她一直活在王室的阴影里没有真正走出来过,因为她知道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幸福的在一起,她知道女王高高在上,一言不发,在冷冷的看着她,看着她将怎样自暴自弃,怎样的自甘堕落的沉沦下去。这样的一场在两个女人之间的较量,她实际上是无论如何都输惨了的,直到她死的那一天。
  
  
  
  作为威尔士王妃失败的一生,最后得到了无上的荣耀,这荣耀来自人民,人民爱她,是因为她除了是威尔士王妃以外,她还是一个和所有人一样的活生生的女人,一个有爱,有恨,却依然从不虚伪,相信善良却饱受伤害的女人,还因为,她与人民的亲近,是出于她心中的爱,而更多的王室成员做这些,是出于身为一个王室成员的责任。在政治的世界里,她是最不政治的一个人。人民不是傻瓜,人民的心,体会得到。我们当然不能说女王做错了什么,查尔斯做错了什么,他们只是做了身为他们会做的事。只是也许直到女王走到白金汉宫悼念的花海前的那一天,她才真的明白,她实在低估了她这位前儿媳的魅力,她并没有赢,且永远也不会再赢。
  
  
  
  回到电影之中,最好的结尾,应该是戴安娜最后那一回眸的瞬间,而后面女王为自己做的解释实在是有些狗尾续貂。我觉得老太太其实什么都不用说。当然,谁让这部电影叫做《女王》呢,死者已逝,生者还要为一切解说。其实你很难说到底谁是错的,然而至少我们必须承认,只有在了解了那些尘封的往事之后,作为一名中国观众,你才会懂得英国人对待戴安娜的感情,才会懂得,为什么人民会指责王室,会觉得王室对黛安娜的悲剧,是负有责任的,才会懂得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女王的表情,其实是多么有趣,多么的意味深长。
  
  
  
  杜拉斯曾经说过,“女人最大的愿望,是被人爱。”那晚看戴安娜的访谈中,她的一个生前好友最后说了一句话,“也许她这一辈子,唯一真正爱过的人,只有查尔斯王子。”。
  
  
  
  联想起戴安娜的一生,这句话听着,真是让人郁闷极了。
  
  
  
  现如今,小王子们都长大了,查尔斯和卡米拉终成眷属了,当年戴安娜的保镖啊管家啊都可以出书了。还有一部叫做《女王》的电影,女主角得了奥斯卡。那个叫做戴安娜的女子,她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呢?我想,这短短的三十六个年头,就这么来了,又走了,做王妃,生下两个儿子,然后离婚,然后暴毙。她的人生,可否有过更长久一点的幸福的时光?她的人生,竟然和所有的普通人的人生一样无法自主,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也是来打酱油的吗?
  
  
  
  答案,也只有在风中飘逝了。

 短评

此片之好,就在于对于“戴安娜到底好不好”,一直没有评价,只是冷静地展现众生相,正是如此冷静,才显得众生更盲目,庸俗,“随时准备被感动”。他们才是本片主角。

5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2007.9.6 新京报新世纪联合观影活动

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只是像纪录片一样的静静展示了这一段历史,新意不多,缺乏能吸引人的元素~~

12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被舆论绑架的王室。 个人觉得王室的存在只是对旧时代贵族精神的缅怀而不是阶级压迫,然而人民以悲伤为由,逼迫女王违背内心。职责第一,个人第二的女王也蛮可怜,但是所有王室纠纷比不过死人的力量。“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13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传奇的女人 突然对英国王室产生浓厚兴趣

17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绝佳的小切入点,以女王一周内的困境,写尽世道人心、时代变迁。将并不算有趣的一件事拍得拉扯人心到窒息、环环相扣的精准,笔笔皆时代。极度工整下的是惊艳的演技,似乎感觉不到任何人的一丝微差,戏精海伦·米伦,演得真叫不可思议。“不要混淆谦卑与屈辱。”

18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甚至可以给更高的星,很好的娱乐电影,故事紧凑,主旨明确,很干净,Helen Mirren 的表演很好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演伊丽莎白的老女人演技非常好。但除此之外无看点。

23分钟前
  • 川总
  • 还行

镜头前的戴安娜看着很做作

26分钟前
  • .
  • 推荐

也不容易的说

30分钟前
  • 渭川
  • 力荐

尊严、理智和克制是如何输给了狂热的娱乐情节,输给了大众媒体渲染的群体性情绪。不管跟事实是不是一致,这部电影本身的逻辑挺好看的。

34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未戴王冠,不知其重。首相爆发的那番话正中主旨,四分之一民众甚至要废除君主制,全世界要她表演出悼念。片子讲的是天人两隔,却不得不继续撕扯角力的王妃和女王。架构了危机框架讲故事,工整却别有洞天。女王陷在小河中看见的那只鹿,以为赶跑它便可予其自由。这与她的处境何其相似,无人能懂最凄凉。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么枯燥的内容居然拍得让人欲罢不能。

37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

演员太赞了

41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驾驭一段敏感的历史,喜欢这种写实风格,不给观众灌输任何观点,只是把事实展现出来你自己去判断。

45分钟前
  • fomalhaut
  • 力荐

来自伦敦的投资银行家暗指布莱尔吧。从雄鹿身上,女王看到了自己,所以才会立刻去看死去的雄鹿,而迟迟不去看戴安娜。

47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Helen Mirren的演技,让人叹服!

48分钟前
  • 北极光
  • 力荐

蛮触动于片尾女王对布莱尔说的一席话。作为君主,应该隐藏自己的感情,责任第一,个人第二,这是自小被培养出来的一种操行。可是这个操行不适合于这个年代,这个年代的人喜欢大惊小怪,喜欢公开表态,喜欢作秀,喜欢表演,就连女王,也要适应这个时代去演一场戏。你说这是进是退呢?

51分钟前
  • A-sun*
  • 推荐

不太能理解拍这个电影的意图。

56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还行

这么boring的题材居然能做得如此好看,服了。

5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