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同行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年份:202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与象同行 剧照 NO.1与象同行 剧照 NO.2与象同行 剧照 NO.3与象同行 剧照 NO.4与象同行 剧照 NO.5

 剧情介绍

与象同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20年,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了老家云南西双版纳,踏上漫长的北迁旅途。它们穿越人类城市,到达有纪录以来亚洲象在我国最北之地,向生存极限发起挑战。他们为什么出走?这个种群最终命运如何?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合作,联合拍摄COP15主题纪录片《与象同行》,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深度还原了“短鼻家族”北迁南返的前因后果。十字街头1937行过死荫之地总裁的天价前妻那些一见钟情的事意大利制造相见恨晚 Hey等爱回家狂蟒之灾2024魔物杀神十号1994寻找卡米洛城丈夫得了抑郁症2011花季少女猫妖传奇维多利亚与阿卜杜勒古城谍影疯矿入侵五便士乐队马桶妖怪3我快爆炸快来绑架我请讲普通话 第三季GetRich改头换面熊家餐馆第二季鬼话怪谈·祥云寺小题大做要命第一季甜水谣第十三位使徒第二季夏日大罢工秋日节拍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回:想杀寇决渔湾村的故事猎杀边缘霹雳战士真探格雷塔麻烦中的女人厉鬼缠身非常90后鲸之歌拥抱大海

 长篇影评

 1 ) 北移南归,与大象一路走过

还记得从云南西双版纳出走的大象家族吗?它们的北移南归,吸引诸多媒体竞相报道,在人类田地里“撒野”的它们,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当然,“说走就走”的它们并不是出于调皮,想去远方“短暂旅行”,而是试图通过这次有规模的集体迁徙,找到更加适宜的栖息地。

被称为“短鼻家族”的它们,一路走出森林,途经村庄、田地和大量的人类生活区,遭遇了路途的阻碍,更在暗中被关照与保护,它们的行踪时刻牵动着网友们的心情。在近乎24小时持续的直播跟拍之下,这次亚洲象群北移南归,成为一次赢得全球广泛赞誉的科普之旅、探寻之旅、人象共行之旅。

▲《与象同行》海报

纪录片《与象同行》完整跟进了这支亚洲短鼻象族的长途旅行,也记录下了所有参与“云南野生亚洲象北移南归”工作人员的协同工作。本片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拍摄,将这些未曾公开的珍贵影像首次公布于大众视野。

一次有预谋的出走

《与象同行》的拍摄团队来到这支亚洲象的原始栖息地,寻找它们“离家出走”的原因。实际上,在西双版纳州的勐养子保护区,周边的村民们对亚洲象群的出没早已习惯,这些身型庞大如房屋一般的大象来村庄的田地、村民们的谷物仓库里觅食也不是新鲜事,人象和谐共处的生态在这片家园里已保持十年之久。

然而,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几十年来象群数量的倍增,竹笋、嫩叶、野芭蕉已经不够满足一头成年象数百斤的每日进食量,于是它们开始把鼻子伸向了村民们种植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人类农作物。但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大象们对人类的警惕与恐惧感也在逐渐减小,逐年扩大了象群的活动范围。人们也亲切地给一些有特点的大象起了名字——比如“短鼻妹”、“蓝眼睛”。

▲《与象同行》剧照

2020年3月,15头大象正式启程,去探寻“遥远的乌托邦”。它们一路向北经过了普洱市,一直来到了玉溪市峨山县,这时它们已经步履不停地行进了400公里,一年零两个多月。它们不知道的是,过了普洱一切前行都是徒劳无功的,想象中的北方“理想国”有着更加密集的人口和城市建筑群,在车水马龙的街道里,大象们迷茫了。

此时的生态环境保护学家们也根据这批象群的习性预测到了紧张的“人象隐患”,为了大象们旅途顺利,引导它们南返,也为了人们不与大象们发生冲突、危险事件,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时搜寻、监测亚洲象的动向,部署了应急工作。

▲《与象同行》剧照

《与象同行》拍摄队伍,和片中的工作者们一样,陪伴着这群象度过了三个月的时间,保障它们不受到伤害,最终获得了它们的信任,更加掌握了它们的生活习惯。一只、两只……十五只,在无人机的监测屏幕里,消防队员们与大象一次次隔空相遇,都令我们松一口气。

“小象”的出生

大象的迁徙并没有影响它们正常的繁衍生息,在这趟漫长的旅程中,“蓝眼睛”和另一头母象都诞下了自己的宝宝,两头小象的出生让这支队伍更加团结温馨,也让人们发现象群的严密分工如同人类的社会习性一样,具有极强的群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意识,它们在集体中各自承担起一份重要的职责,有组织、有纪律的踏着前行的步伐。

▲《与象同行》剧照

片中通过自然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插入了大量的监测热敏图像和大量的航拍镜头,在饶有趣味的解说中,留下了一本翔实的、有纪念价值的“短鼻妹”家族“航行日志”。

▲《与象同行》剧照

从拍摄团队获取的航拍镜头中,我们看到小象挪动着它们可爱的脚步,被护在象群队伍中间,前有“领航员”带领队伍寻找方向,后有“警卫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熟悉的“短鼻妹”还主动当起了小象的“贴身保姆”,这群成年象们用智慧与爱时刻守护着两个幼小的生命,盼望它们在奔波劳碌中也能茁壮成长。一位每天在屏幕中观测大象行踪的无人机飞手旷育禹,由于工作未能好好陪伴怀孕的妻子,为这期间出生的宝宝起了一个“小象”的名字,人与动物的情感在此刻达成了共鸣。

▲《与象同行》剧照

导演陈熠之凭借其多年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视角和纪录片拍摄经验,与其他成员共同把小象的诞生以及象群的一路迁徙都真实、完整的记录下来,“小象”的出生等细节,也把人与象之间的距离联系的更加紧密,小象宝宝的故事贴近了观众的欣赏趣味,也具备更佳的传播效果。《与象同行》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用影像提供了最好的见证,大家深深地记住了每一头“小象”。

改变的航向

当然,小象的出生不仅壮大了象群,也让监测人员们为象群的“南返”感到迫在眉睫。幼象和亚成年象的体力和行动力都不比成年象,一个人类修建的水泥蓄水池都可能会让它们险些丧命,整个象群监测指挥部都揪着一颗心为之担忧,在象群们看不见的地方保驾护航。并且,祖先们留下的记忆也不再是合理的迁徙路线,象儿们不可能再继续北上寻找“理想国”,为了人与象的安全,它们必须立即折返!

▲《与象同行》剧照

其他地方的村民们从好奇大象的到来,熄灯围观,到开始看着被踩坏的苞谷忧心忡忡,如何能够让象群改变航向?一方面,监测人员们分析着如何引导大象们走设计好的“地图”,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及时作出了表率,用劝说和补偿等方式做出了周全的部署。一次次的试探与磨合,人与象已变成了不需言语交流的朋友。终于,在有组织的科学帮助下和坚持配合下,这群亚洲象渐渐变得“乖”了起来,感受到了人类布下的不是陷阱而是提醒,读懂了我们的好意,改变了航向,顺利地“北移南返”,回到了故乡西双版纳。

作为一部生态人文纪录片,《与象同行》充分发挥了其影像的功能与效应。近年来,秉持着“聚焦用户价值、科技创新及社会责任”,“为国家与时代创造更大价值”的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和有效结合影像作品与国际传播策略的解读中国工作室,作为本片的联合制作方,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与记录,无疑给当代国内国外的新闻大事件和舆论讨论,都树立了一个典范:有跟进、有调查、有真实记录、有完整反馈、有精心制作,最终呈现的成片让更多参与这一讨论的观众们更为全面、及时地了解了实际情况,呼吁更多人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担起社会责任。

▲《与象同行》剧照

每年的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今年已迎来“世界大象日”的第十一个年头,并确立了“保护大象,从我做起”的主题。腾讯自去年起成立的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便以战略性的定位和科技创新的理念,不断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贡献。这样优秀的人文生态纪录片不仅讲述了一个我们熟悉的中国真实故事,更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用影像带到了世界各地。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纪录片,提出更好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正如这部《与象同行》,把一群可爱的大象带到我们面前,更把这群可爱的亚洲象变为了“国际明星”,引领大家一起与象同行,与自然同行。

与大象,一路同行 作者:路过 编辑:索子菲

 2 ) 何处是我家

看纪录片《与象同行》,是一个百味杂陈的过程。这部纪录片(看资料是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制作的),短短一个小时时间,此片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为我们回溯了整个“短鼻家族”北上南归的全过程。之所以说“百味杂陈”,一方面是被“短鼻家族”的行为深深打动,从而也通过片子近距离地去了解亚洲象;一方面片中也反思了这样的北上行为背后有更深层的矛盾,如何去面对和解决,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难题。 1990年,我第一次在广州动物园看到大象。我还记得在冬日的阳光下,大象母亲和大象孩子站在水池边,晒着太阳,游客们隔着栅栏跟大象合影。庞大、乖顺、静默,是我对大象的第一印象。在我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我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大象,它们不是牛、猪、羊,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电视中、书本里、杂志上,时不时能看到大象的身影,但至于为何在动物园能见到它们,而它们原本生活在哪里,却一无所知。可以说,大象对我而言,是一个看起来熟悉实际上很陌生的存在。 2020年3月,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次看到一条新闻:“短鼻家族”象群共计16头野象从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市,并一直北上。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旅行。2020年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头象宝宝,数量变成17头。2021年4月16日,17头野象进入玉溪元江县。4月24日,两头大象返回普洱墨江县,象群变成15头。5月16日,15头亚洲象到达红河石屏县……一直到第二年,2021年8月8日20时许,云南北移亚洲象群14只大象已跨越元江,平安回归栖息地。 9月10日1时,北移亚洲象安全渡过湍急的把边江,从普洱市墨江县进入普洱市宁洱县境内。 我后来查资料,了解到:“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我国的西双版纳和普洱也有分布。据2011年估计,我国境内含有的野生亚洲象在50年间从150头左右增长到200多头,现在可能有300头左右,可见在保护关注下数量在逐渐恢复。亚洲象的数量恢复来之不易。亚洲象的群居方式主要有两种,成年的雄性大象要独自生活,而成年的雌性大象会携带着小象进行群居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大象都是成群结队十几只一起的。” 北上,再南归,一年多的时间,它们走过了一千多公里的漫漫长途。在这段时间里,我继续我的生活和工作,做了无数的日常琐事,也有很多的烦心事,可是忽然在心里会跳出一个问题:“那群大象现在怎么样了?”于是迅速去搜索它们的消息。哦,它们到了墨江。哦,它们现在离昆明不远了。哦,它们闯入民宅了,还去玉米地里“偷吃”了……就像是追一个持续了一年多的电视剧,当我在日常生活中觉得烦闷时,就会探出头来看看它们的动态。 关注它们,一开始当然只是好奇心,可是慢慢地熟悉了它们后,情感上有了牵绊:它们在山林、村庄、城镇上一路往北走,是不是冥冥之中有什么在召唤它们?是不是远古的家园记忆,就像是一个乌托邦一样,吸引着它们?一路北上,没有停歇,没有找到这样的所在,它们会不会感觉迷惘?挫败?困惑?毕竟它们是非常聪明的生灵,有着高度社会化的行为,也能理解到人类给予它们的很多帮助和指示。温柔而有力,是大象家族给我的强烈感受。通过纪录片,我们看到它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照料小象,有的负责引路,有的负责断后,有的负责警戒,休息时成年大象围着小象,场面看起来非常温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象群里有成员在人工蓄水池爬不上来,其他的大象想各种办法营救它们,最终成功。那个互帮互助的场景着实让人眼眶一红。 越到看到后面,我越会生发出“心疼”之感。世界已经大变了,适合于它们生活的区域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它们想冲出一条生路来,可是寻寻觅觅,何处才是家园?当然这一路上,人类给予了它们很多关照,政府工作人员、村民、环保专家、媒体……都参与到其中,大象没有受到过攻击和伤害,到后面也逐渐地信赖了人类,按照人类做设计的返回路径“回家”。可是更深层的问题依旧是要解决的:如何保护好大象的家园?如何实现人类与大象的共处?如何处理好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 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其科普名著《缤纷的生命》里写道:“我敢说,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拯救生态系统,因为逐一观察其中每种物种后,生物经济价值与美感价值才会一出现,保护的情感也会由衷而生。明智的程序是让立法过程来推延,科学来评估,深入了解以保护。保护上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的天性,即‘人们对生态系统的了解愈清楚,破坏的可能性愈低’。正如东非的塞内加尔的环保主义者迪乌姆所说的:‘到头来,我们只保护我们所爱的,只爱我们所了解的,只了解我们被教导的。’” 此次,我们对于象群北上南归的全程关注,也该如此。深入地了解大象,走近大象,才能生出保护的情感。而且不只是大象,还有诸多丧失家园的生物,都应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此片的意义也在于此: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记录,提醒我们问题一日不解决,大象很有可能还会北上。而让它们安心在“家”,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3 ) 大象也“疯狂”,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没有这群“疯狂”的大象,或许很多人都不会意识到气候、环境的变化将对野生动物和人类自己造成多大的困扰。《与象同行》的一切都开始于一则新闻。2020年3月,生活在西双版纳的15头野生亚洲象,忽然决定离开熟悉的栖息地,一路向北,要去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家园。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大象为什么要换地方?要知道云南西双版纳拥有地球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很适合亚洲象的生存,原本亚洲象会从上一年的12月待到次年的4月份,但2020年,云南多地出现旱情,高温少雨,牲畜的饮水出现困难。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专家委员会成员沈庆仲说,“2019年是西双版纳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景洪市的降水量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多一点,野象谷旁边那条河流,2月份春节过后断水断流了,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沈庆仲提到的那条河流中富含亚洲象身体所需的盐分、矿物质,当它断水断流后,象群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水源。

其实,我之前也偶尔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城市中出现野生动物的新闻,四川街头的鹿,南京道路上出没的野猪,黑龙江的东北虎,这些野性十足的动物邻居,虽然会引发轻微的慌乱和骚动,但它们会很快回到自己熟悉的野生自然环境,不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

不过跟鹿、野猪、东北虎相比,亚洲象的体型着实有点大——三米身高,好几吨体重,堪称真正的庞然大物。

过去,大象只会偶尔从森林走出,不会有太大的人象冲突隐患,但这一次15头短鼻亚洲象会穿越人类生活的城市,谁也不知道路上会发生什么。于是我带着好奇跟随国内知名野生动物与自然类题材纪录片导演陈熠之的镜头,一起经历了神奇的大象北移南归之旅。

纪录片中的短鼻家族,更像是来自热带雨林的旅游观光团,一路吃吃喝喝,走走停停,还顺道产下了两只小象。不过,我通过这部纪录片发现大象真的是很有智慧的动物,它们拥有群体意识,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比如,象群里有专门负责侦查的侦查象。比如,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差点出手干预的那次“奇迹小象”事件。我一开始完全没意识到它们会被水池困住,以为它们就是中途喝水、玩耍,只不过水泥池子好下不好上,再加上超出小象身高的深度,导致小象濒临溺水。“象群护卫队”已经决定要救援时,一直没放弃努力的成年象终于把小象拱出了水面,后来还硬生生地用象牙和嘴把水池扒出一个缺口,让落水的象都摆脱了困境。

这些“邻居”在一年多的迁移过程中,也逐渐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它们从一开始具有明显的防备意识、攻击行为,到途中的侧躺睡姿,以及南下过桥时愿意走人类建设通行的大桥都表明,它们不再抗拒我们,这个改变还挺明显的。

作为人类,我也在关注三类人的反应,分别是普通人、沿途村民和负责护送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亚洲象群算是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吧。

普通人知道象群迁移的消息都感觉好奇,特别想观察和记录,因为从来没见象群穿越人类城市,尤其是一年多的长途跋涉,都希望一睹为快。

生活在西双版纳、普洱、玉溪等市县的村民要多一些担忧,因为过于“无忧无虑”的象群会沿途觅食,吃他们地里的玉米、苞谷,象普洱市通关镇卡房村的村民就惨遭过大象“毒手”,他家地里5亩玉米损失惨重。

说实话,我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一直很担心的村民损失,要知道大象根本不关心嘴里的食物是不是人类的劳动成果,好在后来看到这些损失可以由第三方的保险公司赔偿,村民也能挽回一些损失。我还特意查了一下,更早之前一些距离野象谷较近的区域,村民只能更换成大象不喜欢吃的经济作物保障自身利益,比如,柚子,现在这样总归能减轻一些压力。

而负责沿途护送、引导的工作人员,大概内心活动会更复杂一些,他们必须时刻关注象群的动向,既是工作要求,也是真正与大象同行的亲历者。2020年3月~2021年8月,亚洲象们以惊人的意志力坚持完成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们从西双版纳出发,途径普洱、玉溪、昆明之后又回到就西双版纳。

人类参与了这场奇妙的旅行,也在反思这次的象群活动。我喜欢纪录片式的观察和记录,是最真实的声音和影像,也能带来足够分量的触动。所以也蛮感谢导演和出品方的,谢谢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没有他们的用心就没有这部生态人文纪录片。

未来不知道会不会还有短鼻家族这样“任性”的亚洲象群,但我相信经过这件事,会有更多人关心亚洲象保护计划,关注修复热带雨林以及生物多样性,毕竟,不管是亚洲象还是其他野生动物,都与人类一样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球村民。

 4 ) “超自然”事件:西双版纳短鼻象家族北迁事件的深度回顾

还记得上一年的西双版纳大象出走的新闻吗?这件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超自然”事件后来怎么样了?大象找到新的栖息地了吗?迁徙途中遇到了怎么样的困难,对沿途居民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导致他们出走的原因找到了吗?

事隔一年,终于有一个记录片能够忠实地还原这一事件原貌,由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的《与象同行》全程记录了西双版纳短鼻家族出走途中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也深度探讨了造成大象出走的多方因素,力求还原这个最为真实的“超自然”事件。

导演陈熠之的加盟,更是让自然记录片爱好者拉高了对《与象同行》的期待值,而事实上她也交出了一份很漂亮的成绩单。

作为国内知名野生动物与自然类题材纪录片导演,陈熠之非常善于挖掘和拍摄中国珍稀物种的影像故事,其纪录片作品《天行情歌》《最美华夏——中国的野生国宝们》曾获得IWFF国际野生动物电影节最佳影片、法国戛纳多媒体与电视影展“银豚奖”及法国戛纳电视节MIPTV真实影展最佳影片等知名国际奖项和提名。

在《与象同行》中,她耐心地用镜头带着观众一步一步了解这个轰动一时的象群出走事件,更披露了大量此前被大众忽略掉的各种细节和信息。

西双版纳短鼻家族离奇出走,有人说,这是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受保护动物栖息环境不再宜居所造成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表面上看来确实如此:

2020年春季以来,云南多地出现旱情,高温少雨,雨季偏晚等情况已经造成了全省57条河道断流,94.5万人、22.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而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也是地球最北的热带雨林就落在西双版纳域内,这里也正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的最大家园。

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4月,亚洲象都会聚集到勐养子保护区的野象谷度过旱季,因为这里有一条小河,富含盐等亚洲象身体必须的矿物质。

然而,自2019年以来降雨量越来越少,2020年更是西双版纳有史以来最干旱的一年,这也直接导致了野象谷那条溪流,在2月份春节过后就已经断水断流了。

这个被视为是大象出走的直接导火线。

但事实远远没有这么简单,随着记录片镜头的不断深入,拍摄团队带着观众一步一步地全方位地解析云南亚洲象生存状况,将时间线回溯更久远的年代,可以让我们对整件事有一个更为客观的理解和看法。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国家不断加大对亚洲象的保护力度,打击非法盗猎,开展自然保护地的改造恢复,亚洲象在中国的数量从低谷时的150头上升到了300多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还是非常适合亚洲象生存的,不然不可能数量有这么稳定的增长。

但为什么大象又会出走呢?

野象谷溪流在2020年的断流,更像是一个导火线,似乎还有更多的因素涉及其中。

实际上,随着象群数量越来越庞大,在有限保护区和栖息地的固定条件下,早在多年以前,亚洲象就已经不断地向外迁移和扩散,同时,它们和居住在栖息地周边的人类村落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过去几十年里,保护区里约2/3的亚洲象走进了周边的人类生活区,它们不断地往返于热带雨林和人类村庄之间。

更重要的是,亚洲象每天约有16个小时在进食,成年象每天要吃数百斤的植物,相对他们平时吃的竹笋、嫩叶、野芭蕉等食物,人类种植的水稻、玉米、甘蔗等能提供更高的热量,极大缩小了他们进食的时间,它们不断到农田里去取食,也引致保护区周边的农地不得不改变作物种类,这又进一步减小了象群的进食来源。

气候的变化和紧迫的生存资源,最终促使它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处。2020年3月初,由短鼻妹、蓝眼睛和野象谷其他大象组成的新短鼻家族,一共15头亚洲象,提前离开了野象谷一路北上,去寻找新的栖息地。

除了深度剖析了象群出走原因,《与象同行》一路追踪短鼻家族的北上之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中国政府在保护野生动物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从前期的护航,慢慢转变策略改为阻止北上、引导南移。

因为越往北走,适合它们的栖息地就越少,而这些信息象群是没有办法提前知道的,只能由专业人员为它们重新规划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的大象保护专家最终为短鼻家族定下的目的地是普洱,普洱市最多时分布着100多头亚洲象,大多数是20年前从西双版纳迁移过来的。

但是如何引导,一路上也是困难重重,其中最为惊险也是难度系数最高的要数元江大桥的引渡工程。

短鼻家族北迁的时候是旱季(2020年3月),但随着雨季的到来,许多河流水位不断上升,水势汹涌的元江,成了短鼻家族南返途中最大的障碍。虽然大象擅长游泳,但因为象群里有两只小象,所以冒险渡河对它们来说可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危险。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决定引导象群从元江大桥上通过。

元江大桥高差有100多米,像这种大型的人工设施,大象都不喜欢在上面长时间逗留,大象能够过桥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建立起大象与人类的基本信任,比如前期给它们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水池,旁边有很多小水桶供它们玩耍,慢慢建立起象群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信任度。

再通过投食和车辆封堵道路两种办法双管齐下,慢慢引导大象过桥。短短的3分钟,却蕴含着所有工作人员数天甚至数周的精心策划和耐心安排。

2021年8月12日,短鼻家族终于抵达普洱,也为这次西双版纳短鼻家族北上迁移的旅程暂时划上句号。

除了记录短鼻家族北移旅途的艰辛外,记录片还在多个方面真实披露了象群的不断发展对周边村庄居民的消极影响,人象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如何解决人象之间对居住地的争夺,这个时候就必须要由政府作为中间人进行调和。

真正治本、也是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修复栖息地。

影片最后提及旨在修复热带雨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名为“生物多样性胶园试点”计划已于几年前启动,另外,中国政府也正在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创建,以建立短鼻家族和其他亚洲象家族所在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让它们不再迷路。

在此基础上,还会增加食源地,过去5年里,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对亚洲象的保护计划,在雨林边缘,为亚洲象提供食源地,设立大象食堂,从而进一步减少大象对周边农地的破坏和侵占。

其实,栖息地的改造修复,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建造,最终就是要促进人象和谐相处,既要保护大象也要保护人,政府还会通过救助补助的形式,缓解人象矛盾,真正实现人象共存的双赢局面。

 5 ) 探索一种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两年前的一条新闻,云南西双版纳的一支野生象群,突然从它们的栖息地一路北上迁徙,一路上穿城越镇,走得最远的时候,离昆明仅有几公里。 当时,全国很多网友都对这支象群的去向和最终的命运十分关注,一是因为野生象群如此远距离的迁徙跋涉极为罕见,二是因为在这样长时间的迁徙过程中,象群必不可少地要与人口越来越密集的村镇发生交集,带来新鲜奇观的同时,也存在难以忽视的风险。这些远离家园、“说走就走”的大象,能否找到新的适宜栖息地,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两年过后,我们终于可以通过《与象同行》这部纪录片,详细地了解这趟罕见的远途迁徙的始末。 2020年3月,当野象群开始从西双版纳“出走”的那一刻起,它们牵动的就不仅是千万网友的心,更是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的组织与单位的心。《与象同行》的拍摄初衷,就是一面忠实且细致地记录象群在迁徙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一面记录负责保护象群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巧妙地为它们保驾护航。 《与象同行》无疑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相当珍贵的野生象群的镜头和画面,包括它们如何嬉戏玩耍,如何求爱交配,如何悄悄地“潜入”人口密集的村镇,又是如何愈发熟练地在人们耕种的田地里觅食,以及如何卸下防备、以集体平躺的姿势酣然入睡。 比这些平生难得一见的奇观更令人惊叹的,则是象群展现出的智慧。它们懂得为了安全而昼伏夜出,懂得在经过公路和村镇的时候把小象保护在中间,并让“警卫象”放哨和殿后。在片中最惊险也最令人揪心的一个段落中,几头大象被困在一个四面垂直的巨大水泥池塘中,个头不大的小象随时有溺毙的可能,但它们最终还是机智地用自己巨大的身躯和气力,化解了这场危机。我们发现,它们不但懂得如何把身体当做工具,还懂得优先救助弱小,并且向同伴求援。正如负责保护象群的森林消防队员在片中所说的那样,与象群接触越多,便发现它们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得多。 观察象群这次不同寻常的迁徙,我们不但更直观生动地了解了野生象的生活习性与生存智慧,也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展开更深层的思考。我们会发现,象群当初之所以出走,是因为原栖息地食物的匮乏,而它们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村庄这样的人类领地,则是因为食物获取的便捷。象群的一路北上,某种程度而言像是一次“迷路”,它们想要找到一片新的食物充足、少有干扰的栖息地,但却注定无功而返。所以,它们最终只能踏上归途。 在这趟1200多公里的往返途中,我们也不得不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与象群(以及与其它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产与发展,野生象原有栖息地热带雨林的生态逐渐被破坏,致使它们出走。而它们的出走,尤其是频繁进入乡村农田取食的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象冲突的风险。一边是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一边是自己辛勤耕作的粮食。两难之间,人们只能忍痛放弃后者,保护前者,但随之而来的赔偿问题也必须得以解决。 更加令人深思的是,在人类的活动领域注定日渐扩大,人群与象群注定会发生更多交集的现实情况下,象群也已然开始适应了与人类共处的新的生存模式。当它们发现人类不再伤害它们,而且总是对它们礼遇有加时,它们也开始愈发熟练地进入农田觅食,甚至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到同一块地里觅食。随着与人类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增加,象群甚至开始适应并且理解人类对它们的引导和帮助。为了安全渡过水流湍急的元江,返程的象群在人们的细心引导下顺利通过元江大桥的一幕,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也让我们看到了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 事实上,整部《与象同行》想要呈现和探索的,正是这样一种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包括“与象同行”这个片名,指的不仅是人类与象群一起参与它们的这趟迁徙,而是在更长时间的未来中,都能与它们平等相处,并肩同行。 这一次,我们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为象群的迁徙保驾护航,而在未来,更加重要的事则是我们如何保护生态,为象群重建一个宜居的栖息地,一片多样性更丰富、人类干涉更少的热带雨林。我们必须懂得,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在动画片《奇幻森林》(2016)里,象群被视为创造并保护整个大自然的“神明”,它们享受其它所有动物的“朝拜”,默默地捍卫着自然的平衡。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哪里有象群,哪里就有最本真的自然。

 6 ) 大象的退却

“云南大象出走”事件曾在去年引起广泛讨论,一度登上热搜。2020年3月初,17头短鼻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世代生活的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踏上漫长的旅途。它们穿越农田,公路,累了就在丛林中躺倒休息,饿了就去庄稼地里觅食。

这群原本生活在森林的亚洲象,为何会突然决定抛弃家园?它们的目的地又是何方?由陈熠之执导,解读中国工作室携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与象同行》,向我们还原了这宗西双版纳保护区成立60多年以来,象群最长时间的出走事件。

出走,一路向北

大象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通常由雌象作为首领进行集体活动。过去亚洲象曾广泛活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至中国的黄河流域,但现在在中国境内,西双版纳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西双版纳有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野象谷地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汇集了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等众多珍稀动植物种群。故事的主角正来自野象谷,因为鼻子天生比其他同伴短一截,被命名为“短鼻家族”。

关于短鼻家族集齐迁徙的原因众说纷纭。

水对于亚洲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无论是洗澡、汲水还是食物的来源,都离不开水的滋养。在旱季,野象谷成了象群们的庇护所,它们通常会从前一年的12月待到次年4月。2019年是西双版纳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亚洲象赖以生存的水源面临干涸。

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亚洲象在我国的数量从150多头上升至300多头。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有限的保护栖息地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求。寻找食物、水源和新的栖息地成了象群“出逃”最有可能的原因。

但它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人类不知道,象群自己也不知道。它们只是凭着古老而遥远的记忆,一路北上,以为前方等待着它们的,是满目翠绿、水源充足的伊甸园,殊不知人类领地范围的扩建,早已把这片家园筑成了象牙塔。

旅程,道阻且长

象是一种群居型动物,这支浩浩荡荡的北迁队伍由15名成员组成,它们会选出一头成年雌象作为首领,负责寻找水源、食物和决定行进方向,雄象则作为侦查和护卫,全程守护队内雌象和小象的安全。短鼻家族们一路晃荡,从西双版纳经由普洱、玉溪,继续向北,直达离昆明,走村入寨,甚至上街,俨然成了“大型旅游观光团”。

大象一天有16个小时都在觅食,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使亚洲象适应了人类环境,再加上近些年对生态意识的提高,知道人不会伤害它了,来农田饱餐的次数逐渐增加。相较于平时吃的嫩叶、野生蕉,人类种植的稻谷能提供更多的热量。并且大象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动物,今年被它们发现的玉米地,到了明年的此时,前后不超过三天依然会准时来“报道”。

被破坏的庄稼地,被搅浑的蓄水池,被破坏的房屋...在村民眼中,原本对于大象可爱的印象,逐渐转变成对入侵者肆意破坏的担忧。事实上,过去云南曾发生过多起人象冲突——

2019年,景洪市景讷乡发生一起野象伤人事件1人死亡,村民在松树林割松香时,遇见野象并受到攻击

2020年8月,普洱市澜沧县一甘蔗地,发现一具疑似野象攻击致死男性尸体

同年10月,普洱纳吉村,一家三口骑摩托车去采茶途中遇到一群野象,丈夫抱着5岁女儿逃到树林避险,妻子遭群象袭击,伤势较重

英国作家伊懋可曾在《大象的退却》一书中写道:“象在与人类持久争战之后败下阵来。可以说,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退却的模式,反过来即是中国人定居的扩散与强化的反映。这表明,中国的农夫和大象无法共处。”据统计,20年以来西双版纳野象曾致50多人死亡。这次迁徙的短鼻家族虽不至于对人类构成生命危险,但也破坏了百余亩农作物,经济损失超500多万元。

为缓解人象冲突,近几年政府为大象建立“食堂”,在村里修建防象围栏,同时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追踪监测象群,提前组织村民避险,有效减少了伤人事件的发生。针对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政府也通过保险公司第三方,尽力弥补野象造成的损失。

归途,前路漫漫

时间的指针拨到2021年8月,象群在玉溪市元江县内停留将近半个月了。事实上,普洱以北已经没有适合它们的栖息地了,但短鼻家族仍执拗地前进着,或许是来自遥远的记忆,召唤它们回到曾经的家园,也可能是领头的雌象经验不足迷失了方向。为了避免象群徒劳的迁徙,同时预防它们对城市产生的威胁,一场引导大象回归家园的行动正在开展。根据计划,在人类的引导下,大象将先南下回到300公里之外的普洱,再修整后返回西双版纳。

元江是云南最古老的河流之一,象群北移时尚处于干涸期,如今进入夏天雨季,湍急的河流成了象群南回的巨大阻碍。为帮助象群顺利渡江,指挥部战士们通过投食、车辆围堵等方式,引导大象从元江之上的国道桥面渡江。人类修建的大型设施对于大象来说,是充满未知因素的危险之地,不会长时间逗留。谁也无法保证,短鼻家族会按照人类设计的路线行进。

夜晚,短鼻家族按既定路线到达了桥头,派出了一头侦查象和警卫象,发现没有威胁后,用时3分钟,全员顺利通过元江。大象最终选择信任并接受了人类的善意。

从2020年3月到2021年8月,整整17个月,短鼻家族先北上,后西行,再南下,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创造了中国野生亚洲象有记录以来最长的迁徙距离。

出走500多天后,在人类的“保驾护航”下,除中途离队返回普洱市墨江县的2头,短鼻家族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回到它们的故乡西双版纳。

事实上4000年前,大象出没于后来成为北京(在东北部)的地区,以及中国的其他大部分地区。栖息地的退化,使大象偏安一隅,退居到云南。随着我国亚洲象数量的逐步增长,迁徙行为将越来越常见。栖息地的退化,使大象从远亲成了人类的近邻。修复森林,为大象留出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也是为人类家园的未来留下余地。

破坏环境只需要一瞬,修复却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短鼻家族的出走,又一次警示着人类,拯救濒危动物和栖息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政府于几年前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胶园试点”计划,旨在修复热带雨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希望未来,亚洲象们能够真正回归到自己的家园,不再迷路。

 短评

第一次写的短评又被移除了,笑死。【象群出走和回归的顺利平安基本离不开一线森消的辛苦和居住地百姓的妥协牺牲,室公办里导领们握手庆祝还配有女服务员端茶倒水的镜头倒显得很好笑。嘛,这里的纪录片和大环境是这样的】

9分钟前
  • pissoff
  • 还行

小象真的是种很神奇的生物 🐘🐘🐘(尤其指「皮」这一点)

13分钟前
  • LawRachel
  • 推荐

作为陆地之王的亚洲象,身高高达三米,这个大块头又是极具智慧的,据说,智力能够达到人类的五六岁,而在去年长达几十天的大象北移南迁的沉浸式直播之中,它们成为了全球的网红动物。而在这段不短的“旅行”之中,各路保障大队让这次行程有惊无险。最有趣的是,在迁徙过程中,短鼻家族还诞生了两只可爱的小象,让人不禁产生怜悯之心。在世界大象日来临之际,愿我们与象同行,为爱守护。保护环境太重要了,这是一堂生动的科普之课,也是人象共存的良好探索。

17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一群大象,面对未知的前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期间看到和睦的象群家庭对小象的关爱,以及互帮互助。他们是顽皮的破坏者,更是人们心中的宝贝。西双版纳行,跟亚洲象亲密接触,无比喜欢它们的温柔和智慧。希望大象的栖息地能越来越广阔,希望所有的大象永远被温柔以待!

22分钟前
  • 琨霓
  • 力荐

今天正好还是世界大象日,在今天上线这样一部纪录片确实也意义非凡。当年亚洲象“短鼻家族”的新闻在微博热搜登了好几天,原本这样一个巨大的麻烦因为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协同保障,反而变成了一次赢得全球广泛赞誉的温暖与科普之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物种多样性上做出的努力~而这样一次奇妙的旅程能用镜头全程进行记录真是难能可贵,从片中我们可以完整了解到边防、武警、村民们为了亚洲象具体做出了哪些努力,而且不少内容也很有意思,很适合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23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大黄鸭之父”——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曾说,物体的绝对大小让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这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感觉。大象这种庞大的生物,或许比其他生物更能让我们反观自身,重新意识到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25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象群的北迁就像人类的流浪地球,是无可奈何又悲壮的行为,那么多未知那么多危险,却不得不走出去、走下去。万物有灵且平等,让人类做尊重它们、值得信任的朋友,让它们不再流浪。

26分钟前
  • So Magic
  • 推荐

真的好看

31分钟前
  • R成02
  • 力荐

我们认识的第八年,你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晋宁看大象。那年象群经过雨季的沅江。

35分钟前
  • 光与盐🪐
  • 力荐

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而且以小见大,一切的发生都是潜移默化,虽然常常焦虑这个国家是否还是走在正确的路上,但是我还是一直满怀希望。

37分钟前
  • leoglory
  • 力荐

可爱的小象 嘤嘤嘤

38分钟前
  • 明天开始戒db
  • 力荐

剪辑难度肉眼可见的大,恭喜刘老师!

43分钟前
  • 阝女
  • 还行

向生存极限挑战,它们不过是要求生而已。

45分钟前
  • TK
  • 力荐

对于这群大象来说,前面的路完全是未知的,但是它们却能走上一年,走上一千多里,认识回家的路,途中还有新的象宝宝出生,不仅佩服它们的勇气,也能感觉到大象真的很聪明。看它们顺利地过桥那里,很感动,值得一看。

50分钟前
  • 皮皮的皮神
  • 推荐

大象是智者,但现在发挥的智慧其实也是应对变化的无奈吧。

54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这样的人与自然,发自内心的悸动

56分钟前
  • 缙云
  • 力荐

有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象群,突然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向北,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8月12号第11个大象日的时候,《与象同行》纪录片上线了,它完整的记录了这个象群出走三个月历经的坎坷和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大象一路北上,穿过森林村庄,象与人的关系不断拉进,从陌生警惕到彼此信赖,充满温情。他们席地而睡,互相玩耍的生活画面与庞大的身躯形成反差萌,超级可爱。加上象群迁徙的一路风景,看后真是治愈了城市焦虑。象群不小心落入水池,年长的大象不顾自己的安危,共同协助,用头竭尽全力护送小象先脱离困境,这样的大智慧和分工明确的族群生活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它们用行动表明,爱藏在万物之中。

59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我们Louise 是我们东5街340号的骄傲

60分钟前
  • 圆歪歪
  • 力荐

一次再自然不过的迁徙,因为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变成了一场奇幻的旅程。而当这场奇幻的旅程,被代表现代文明的摄影机记录下来时,整件事情的象征意义,就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小时前
  • F
  • 力荐

3.5,象可爱。但是里面采的人少一些官腔就更可爱了。

1小时前
  • 北冥有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