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7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草原儿女 剧照 NO.1草原儿女 剧照 NO.2草原儿女 剧照 NO.3草原儿女 剧照 NO.4草原儿女 剧照 NO.5草原儿女 剧照 NO.6草原儿女 剧照 NO.13草原儿女 剧照 NO.14草原儿女 剧照 NO.15草原儿女 剧照 NO.16草原儿女 剧照 NO.17草原儿女 剧照 NO.18草原儿女 剧照 NO.19草原儿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随手记录一下喜欢的情节

1、俄罗斯人车上打瞌睡,车跑偏到草原上,直奔湖去,湖边急刹车停住。这个看起来是俗套,实际是为下面的动作铺垫。俄罗斯人看到天葬喊着妈妈跑回车内,想倒车踩了油门,半个车掉入水中。

2、俄罗斯人看到天葬往回跑,镜头往天葬地点推,让人一点一点紧张,怎么收尾呢?用突然飞起的老鹰,妙啊。

3、影片开头:刚波像追猎物一样追媳妇,用套马杆套媳妇。。。刚波你真绝真野真操蛋!

4、媳妇不愿再生孩子,刚波妈妈抱怨儿子娶城里姑娘。

5、杀羊。这个已经仔细了解过。

6、蒙古一家人等俄罗斯人进屋吃饭,就那么默默的眼巴巴的等,不卑不亢,俄罗斯人就范。

7、可爱的醉鬼骑着马穿过屋内的走廊。

8、刚波咬糖葫芦。

9、刚波给喇嘛放下一个苹果。

10、俄罗斯人脱掉衣服,让乐队照着他后背的纹身奏华尔兹。。。嗷嗷嗷,震撼我的是结尾时,刚波女儿照着他的纹身拉手风琴!

11、俄罗斯人说,灵魂2块钱一个。(一看到俄罗斯人就想到战争与和平,尤其是娜塔莎和娜塔莎父亲卸掉家产救人的形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就是俄罗斯人的善良与灵魂!~)

12、王彪抱着他媳妇,背后睡着他的小孩儿,小孩儿旁边睡着刚波,刚波身边睡着那个修公路的俄罗斯人,嗷嗷嗷,真有爱!

13、刚波关于成吉思汗的梦。

14、库伦插起来。就是说,他们去野合了。。。然后有了第四个孩子铁木真~









 2 ) 他的国

1991年,是自二战之后全世界都在动荡的年份。从欧洲席卷全球的和平演变,让每一个处于风声鹤唳的环境下的人都自觉不寒而栗。许许多多的预示都在表明,这将会是一次改头换面式的重新开始。而在这一年,从苏联易名成俄罗斯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只身背上摄影机来到苍茫辽远的内蒙拍摄他的电影。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本人是出生在艺术之家,这也赋予了他良好的艺术修养。在其作品当中,米哈尔科夫更为善于用镜头语言来寓情,在他诸多作品当中充满了对于俄罗斯民族浓厚的人文性的关怀,这也使得他也被俄罗斯本民族所推崇。
米哈尔科夫在1991年拍摄了《蒙古精神》,影片在中国内蒙大草原完成拍摄,画面隽美秀丽。而在表现蒙古人生活画面中,又有很强的人文学价值,甚至也可以作为人文学的标本的以供参考。当然,在关于人文学影片之中,这部作品也被许多人拿来与弗拉迪哈的《北方纳努克》进行对比,然而在我看来,虽然当年弗拉迪哈的《北方纳努克》曾震惊世人,但是最后在考证方面,有许多导演的造假成分在里面,也就及不上这部《蒙古精神》的真挚可人了。
在《蒙古精神》当中,我们可以看做是导演自己寓意了自己的美丽乡愁。1991年,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去注意的年份,尤其是一位处于裂变之后的俄罗斯导演。回视影片,有诸多符号学的象征,那辆陷于水畔的大卡车,恰如其分的便是俄罗斯人遭遇乌云的迷离。大卡车正是代表了苏联的工业符号象征,折身栖于水畔,进退不得的境地。
在贯穿与影片之中的音乐中,导演也精心安排了具有浓烈俄罗斯乡愁式的民谣,在手风琴的伴奏下,更显得有种夕阳醉马迷途的凄离感。片中的俄罗斯人谢尔盖,不止一次地高谈阔论着自己的家乡,想必也是道述着导演的内心。导演有自己的美丽乡愁,却将其寓意在一个别的民族身上,也不得不说是导演的精心设计。
当然,关于本片,除了含情脉脉地道述导演的乡愁,也对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融与碰撞进行了有条理的探讨。在刚波去城里买避孕套的这一情节中,恰好就是两种文明的对立。现代文明的计划生育与原始文明中的自然繁衍成了天然的对立面,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男女造爱,正式喻示着蒙古人自古粗犷奔放的民族精神,只是无奈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而变得软弱无力。
值得关注的另外一个点是米哈尔科夫导演在影片的后半段加入了一段刚波的臆想空间,这也可以被看做是导演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对于两端文明碰撞的批判。在刚波的梦境之中,他和谢尔盖被化身的蒙古骑兵五花大绑,“蒙古骑兵”捣毁了电视机、自行车和卡车,二人接受了应有的惩处。刚波成为了传统蒙古的一个背离者,而谢尔盖则是外来入侵者的代表。导演寄意其中,在这种超现实的手法之下,才更能引发观众的关注与深思。
导演米哈尔科夫在动乱的1991年,依旧不愿因为政治原因而放弃电影艺术,所以便避开了国内复杂的局势,来到苍茫的内蒙古大草原拍摄《蒙古精神》,同时也借助此片完成了他对于俄罗斯本民族历史的繁重思考。
在此片中,米哈尔科夫只是假借了“蒙古”这一意象,他更想表达的或许是在于对于家乡故里的眷怀,就好像是在他的《黑眼睛》里面一样,同样是一个离散国外的俄罗斯人。也许人就是这样,只有在异域更有一种对于“他的国”的浓浓的依赖感。

 3 ) 当你唱着古老的歌曲,骑马靠近都市人异样的目光……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影片通过两个男人的简单故事,表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民族、文化受到冲击、断裂这样的宏大命题,而且又表现得十分艺术十分生动十分自然不做作。
    蒙古人贡巴使者套马杆纵马奔腾那矫健的英姿,辽阔丰美的草原,让人陶醉,可在影片中却更像一曲挽歌。贡巴对祖先成吉思汗的历史伟业,对蒙古族当年纵横天下的豪迈辉煌十分怀念和自豪,可现实却是草原上多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电器,生活方式越来越汉化,从收音机电视机摩托汽车到避孕套。当他骑着马,在旁人惊诧的目光中走在繁华的闹市街头那一幕,仿佛一个古典主义者面临的后现代窘境,也传神地象征着古老文明,民族文化在工业化背景下的困境。
   贡巴从城里买回了电视机,当他在草原山坡上梦见成吉思汗的队伍竟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斥责自己使用电视机背叛了蒙古的民俗,要惩罚他的那一幕,体现了蒙古人在自己失落的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挣扎、困惑和无所适从,无限的孤独苍凉。
   另一主角俄罗斯人谢尔盖,同样在内心深处,是本民族文化的捍卫追随者,当他酒醉之后,在有些现代化的舞厅里,脱下衣服露出纹在自己背上的乐谱——《曼楚里山》,他流着眼泪深情而忧伤的唱着,在现代西洋乐器的伴奏下,……为了俄罗斯倒下,为了祖国而死……那一幕无比的震撼!一个找不到灵魂的人在现实的丛里里哀叹,想寻找自己的血脉自己的根,一个被割裂了历史的人,在梦境中努力想看到祖先的荣光……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没有人好奇他来自哪里,有着什么样的过去,更没有人会知道这位酒鬼为什么会哭?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因其先进、效率、便利舒适,没有人会拒绝,可是现代化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保留、古老文明的消逝、诗意情怀的湮灭又让人无限心痛无限感慨。
    如果有一天,藏区不再有经幡玛尼堆,不再有牦牛酥油茶,拉萨跟内地任何城市一样,全是银行写字楼、停车场洗脚城KTV,藏民们热衷买房买车炒股打麻将,唱着《爱情买卖》这样的歌曲,我想我会哭。
    片尾,曾经的草原如今竖起了巨大的烟囱,无尽的悲凉无奈。
    万里草原今犹在,不见当年铁木真!

 4 ) 《蒙古精神》笔记

很多年前,我从荐碟杂志上得知此片,但一直误认为是外蒙的故事,今日资料馆一看,居然是中国内蒙的故事,给惊着了!

米哈尔科夫敏锐的捕捉到蒙古族面对极速发展的全球化变革、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冲击中最后守护的游牧图景。

曾经的杭盖乐队

看过后,就让我想起第一次看杭盖乐队演出的情景,乐队主唱胡日查全程中唯一一次对台下观众说的汉话:“我们再也不能游牧了!“这句话五味杂陈,而个中意味,想必在二十多年前的这部《蒙古精神》中或许能解释一二。

片中多用京剧来暗喻汉文化对蒙古族的冲击,进城那段这种冲击尤为强烈,而且片中的蒙古夫妇面对不只是汉文化,避孕问题其实是对于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问题,古代伟大的民族面对着现代化文明的刺激、诱惑以及冲击,就像那台电视机一样,只有美国总统和中国京剧两个频道,沒有自己民族的频道,面对这些,蒙古族是无法阻挡的,就像刚巴的选择一样,生育可能是对现代化文明进程最后的抵抗。但反过来想,刚巴隔着电视机在看我们,我们有何尝不是隔着电视机在看他们呢?

另外片中运用史泰龙做为美国的隐喻,但到底是对美国霸权还是全球化的指涉或者二者兼有,无法明确,只能先存疑了。

我很困惑,为什么一个俄罗斯导演来内蒙拍这么一片儿,当然影片中有对苏联覆灭的况味,片中俄国司机在歌舞厅唱的那首歌究竟是苏联时期的,还是更早的沙俄时期的,我对此认知不足,无法确实,继续存疑,不过我猜想也许是蒙古文化受到汉文化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意识的冲击和苏联对俄罗斯文化的创伤有类似的地方,所以触动米氏来内蒙拍摄此片。

片中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北方城镇影像现在看起来真的是弥足珍贵,简直和现在两个世界一般,内蒙的朋友看过也感叹是“满满的回忆”,而从影像中也能感觉到,有些东西已经逝去了……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如今,《蒙古精神》确实验证了游牧民族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失败及妥协,与之伴随古老游牧文明的消亡,无不为米氏极其敏锐超前的文化视野和广阔的格局慨叹!

2016.11.15 记录

 5 ) "帝国"的陨落在无声处听见惊雷

满分💯 真的太好了 蒙古精神其实也是作者的苏联情怀和爱国主义。 不论是成吉思汗的草原铁骑还是前苏联,都是最接近征服了全世界的国家或者文明形式。 但最后都还是无可奈何也无能为力的逝去了。 片子的切口很小,从现代文明对草原文化的冲击来讲一个"帝国"的陨落。从最日常化的生活和行动去渲染一种"忧国忧民,哀而不能"的忧伤无力情绪。 这种陨落和冲击是不见血的,但随时又是在爆裂着。这种爆裂是草原上套着白色塑料袋没有天线的电视机,还有戴着从城里买的鸭舌帽边吃着罐头和饮料边看没有电源的电视时的彷徨,是把马放在一边在草原上骑着自行车转悠的传统蒙古人(蒙古人一直在期待着干放在草原上的电视会出现画面,最后也还是出现了曾经最辉煌,最伟大的历史时刻——成吉思汗代领蒙古铁阵行军,看到了一个没有坐骑的蒙古人,呵斥一个蒙古人竟然在玩弄一些稀奇古怪的电视和自行车。此时俄罗斯人也掺和进来,作者是主动想要被惩罚和鞭笞的,所以被安排让成吉思汗的士兵用布裹起来拉在草地上进军)

还有电视安装好后不断在美国台和中国台来回切换时的无措,还有电视上墙挂着的美国大兵的海报

还有老奶奶头也不抬一直捏着的泡泡,还有一直提起但没有买来的避孕套(也算是仅有的一次对现代文明还有政策仅存的一种对抗) 还有草原上被被烟筒取代的库伦 爱国的情怀是刻在了俄罗斯人背上的音符,最后小女孩弹琴俄罗斯人清唱,就是无力对抗时代车轮时的挽歌。 真的是无声处听见惊雷,看着内心都要爆掉了 切口是极其日常的生活化活动,冲突却是整个时代的瓦解和帝国的崩塌

太棒了!!!

看到这种好电影真的感觉非常幸福和幸运

而且自己也正好有些苏联情怀和草原情怀,看到这部片子真的是感触太多太深

 6 ) 《蒙古精神》观后感

蒙古精神
0、关于导演
蒙古精神》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是俄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45年生于莫斯科艺术世家,父亲赛吉米亥科夫是诗人兼作家,苏联国歌即出自其手笔,母亲亦是诗人,哥哥同时也是俄罗斯名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1、背景补充:影片中蒙、苏、中相关的历史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91年苏联解体

2、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个梨一个鸡蛋男女主人翁幸福的模样

3、两个疑问
(1)片中醉熏的骑马人,打着红色的伞出现在影片的前中后,导演设置这个角色的用意是什么?对比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疯女人的设置
(2)为什么要坚持生第四个孩子?
内蒙古自治区规定:蒙古族公民,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子女。非城镇户籍的蒙古族公民,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三胎。生第四个,是对这个政策的啪啪啪的反馈。

4、蒙古风土人情
(1)天葬——天人合一(2)蒙古式宰羊

5、电影主线中各类符合象征
(1)配乐
关于蒙古精神的主线之一,那首纹在背上的歌曲。
写于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为纪念死去的战友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圆舞曲优美的旋律曾是舞厅的首选曲目,文革期间的中文改编版又流行于远离家乡怀念亲人的知青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使此歌原唱至今不能在国内播放;

京剧:一开始司机听京剧,表达了是在中国,还没有发现草原。是一个前奏。而最后,那个电视里,京剧和国际大事的交错,男主角都不喜欢。还不如去啪啪啪,造小人。而啪啪啪的模式,用的就是最传统的---套马杆。(汉文化的强势对蒙古文化的影响)
(2)史泰龙的画报
第一滴血电影的反革命的符号象征
(3)俄罗斯小男孩读书片段+结尾电视出现的人物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欧亚主义
拉斯夫主义+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

6、电影的主旨
(1)比较视角下的现代化:古老帝国的没落+古老民族的落寞、俄罗斯的乡愁+蒙古人的困惑
三代人对现代文明产品的态度:孩子目不转睛,老人熟视无睹,男主人翁不断的换台
(2)俄罗斯民族对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

7、叙事风格
(1))纪录片式风格
(2)俄国外族眼里的蒙古文化,国人拍会什么样的?
(3)俄罗斯电影总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
(4)超现实镜头,过去、现在、未来交织一起

8、优秀影评摘抄
(1)夹在改革开放10年的中国与即将解体的苏联之间的特殊作品。前半段似纪录片风格,进城后瞬间进入感觉,结尾很回味,不只局限在民族,政治,意识形态对比上,具有对传统文明精神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更宽广的思考。诸多象征符号和镜头对老塔有所继承,电视机尤其是神来之笔!NewAge配乐对影片氛围营造的很成功
(2)米哈尔科夫眼中的蒙古夫妇,蒙古男人眼中的中国城市,中国观众眼中的迷失没落,或许凄怆。杀戮,生育,马行在狭长走廊,苹果鸡蛋分情郎。特别中意遗忘祖父名字的一怔,及相呼应的成吉思汗大梦,叱咤怒喝奕奕有神。
(3)文明先进的力量必然向外侵略,落后的文明随着时间逐渐消失。让人无法常怀的失落感填满了胸腔。
(4)诗性 美学 史料价值 民族特色 幽默感 剧情 思想性 一样俱全

时间和空间的乡愁,在草原与卡车(城市)、寺庙与避孕套(药店)、歌舞厅与战争废墟(《满洲里之山》)、马与自行车(飞机)、成吉思汗与电视机(只有关于中美的节目)、套马杆与烟囱间相叠。蒙古精神的另一面是那位永远醉熏歌唱骑马游荡赠予食物的邻居(神性,或者说幽灵)。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

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人类与自然,相关思索都在影片里得到了不少体现,并且米哈尔科夫也理性地保持着一个西方人应有的克制,没有陷进被批迎合西方口味的圈套,因为他切入的是蒙古,而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背后惋惜哀悼的还是草原以北那片广袤的俄罗斯土地。蒙古不过是另外一个影子罢,现代文明带来的身心约束,在他们身上勒出了印记。

9、拓展影片
(1)烈日灼人
(2)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3)第一滴血



 短评

米哈尔科夫就爱拍洗脑片,主演真的不是浅野忠信?凭什么逗比都叫谢尔盖……

4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识彩色电视机

9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蒙古族的我可能没有蒙古精神… 怕了怕了 不过确实有帮助我了解我民族的文化

13分钟前
  • 🍑Polaris.J
  • 还行

俄罗斯电影总是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镜头下广袤的大地,对生活的土地的赤诚的爱,没想到《毒太阳》之前导演就有如此佳作。俄罗斯民族对于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那几个超现实镜头乃点睛之笔: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说不出的滋味

14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力荐

这片子绝了 大师水准。诗性 美学 史料价值 民族特色 幽默感 剧情 思想性 一样俱全。蒙古包里的生活如此简单美好富有活力!ps 老毛子好怂 宰羊炖肉 大快朵颐 天葬循环 多么健康环保!看得我都流哈喇子了!

18分钟前
  • munianhe
  • 力荐

米哈尔科夫在91',他其实是羡慕蒙古族啊。遗体任凭飞鸟啄食,死也不带避孕套的刚波,铁木真大军凭空出现,只有戈尔巴乔夫和京剧两个频道的电视里突然蹦出萋萋芳草……所谓蒙古精神。俄国人唱的歌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天鹅之歌结尾的那首曲子。心有戚戚焉。

2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套马杆就是男主骑马时端着的那根杆,平时是赶羊喝马,栋起来就是行房。高原平底的草原,蜿蜒的河流,蒙古大地上本就充满野性,天生天养,蒙古人常常仰望苍鹰,死后天葬,喇嘛教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很有钱,却不冒出什么物质需求、也没那么多疑问,因为跟随自然就好了。城里骑马格格不入,草原里的电视同样格格不入。刚波觉得成立很新鲜,旋转飞椅、避孕套、游戏机、歌舞厅,鸭舌帽,但最后他还是栋起了套马杆。刚波梦见成吉思汗,被野蛮对待,城里人也觉得刚波是也野蛮,所以塞尔格一开始看着那血腥的剥羊,受不了,但是靠近那么一了解,又真香。但最终,草原还是躲不过现代化的入侵,那栋起的不是套马杆,而是烟囱了。草原的野性失去了,蒙古人还能何去何从,苏联解体了,俄罗斯人又何去何从。

25分钟前
  • EeveeKu
  • 还行

两个心中装着遗憾的民族

28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推荐

处处皆是神来之笔:达达的马蹄踏过城市的街巷,一边是好奇的窥视,一边是无措的尴尬;电视连结起历史与现实,金戈铁马的杀伐已成梦呓,现实的银幕上,要么是英文的喋喋不休,要么是汉族的古老传统,蒙古只能迅速抽离;最后一幕,高耸的烟囱,勃起的到底是谁?

33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平稳的镜头,从容的叙事,以及最后的脱力大幻境映照的现实现代化力量同草原传统文明的冲击都很有爱

36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可惜几年以后米哈尔科夫慢慢把斯大林当成自己曾祖了。最后一个镜头寓意深刻:草原上有那么多车辙,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每条都想绕开远处它要到达的那个地方,但最后每条车辙都无可奈何地通向了那里,那里竖着根高高的烟囱,冒着黑烟。

40分钟前
  • 艾弗砷
  • 推荐

艾玛里面女儿拉的那首手风琴曲我小时候拉过无数遍!!前奏一出来我简直震惊了。嗯拍的特别特别美。看完简直不想在北京待了想立刻买火车票去二连浩特。

41分钟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太绕了,竟然要在中国,通过讲成吉思汗远去后的蒙古,来说苏联的终结。还是难以摆脱在几个民族之间穿插叙事的时候被民俗迷住,不过倒是能看到不少90年代的集体神情,一种往现代过渡的进行时。

45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过分平庸着抒情;传统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以及时代的发展,先进文化对其游牧文化的渗透与改变。

4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1.米哈尔科夫真是视野广博啊,跑来内蒙搞俄国人的乡愁,适合中国人的片子让老毛子拍了,还念念不忘拉上了美国人客串。2.传统与文明的冲突确实拍得好,那种无奈和悲哀,还有面对未知的新鲜感都说了出来。3.巴亚图骑着马走在俄国人的走廊上那段太迷幻了!4.最后成吉思汗那段总感觉是他黑泽明看多了…

48分钟前
  • 安托万
  • 推荐

这是一部来自家乡的片子,遥远却熟悉的公园,找回了童年的回忆,醉醺醺骑马爱唱歌的蒙古人,满脸严肃喝多了也爱唱歌的俄罗斯族人,构成了现代社会之外,不容于主流的民族悲歌。过着现代生活,丢失了铁木真和苏维埃的铁血雄浑,唯有在酒精的迷醉中才能依稀找回昔日超级帝国的一丝灵魂。

51分钟前
  • 尤米尼斯
  • 推荐

至少从表面上看,大致讲的就是曾经对中俄两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如今又被已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后两者冲击着的蒙古人如何倔强的坚守着自身根植于大地的历史、文化和古老信仰。深谙文明、繁荣和未来的我们看后也许会觉得迂腐狭隘,但显然导演比我们更理解野蛮、荒凉和传统。

56分钟前
  • 炮灰lz
  • 力荐

不是蒙古人拍出这样的电影,不是中国人,是个俄罗斯人!这个了解西方和东方精神的民族,这个矛盾痛苦的民族,这个注定会伟大的民族。好了,回到片子本身,我用一种很不怀好意的思维来揣测这部片子的背后,苏联的导演用蒙古人的没落来表达自己国家解体的落寞,蒙古人在成吉思汗之后有什么呢?在那个令人惊叹的帝国灭亡之后还有什么呢?同样,苏联的解体之后,俄罗斯人会想些什么呢?我把这部片子看作苏联人的痛苦和思考,与蒙古人关系既近又远。

59分钟前
  • Trailleo
  • 力荐

米哈尔科夫总是做一些高概念的东西,不过情感方面做的也不错,旧时代的幻灭。很喜欢:男人坐旋转飞机睡觉、铁木真幻想后男人的奇怪舞蹈、电视从美俄和谈切换到妻子骑马场景这三处。至于标志着美国资本入侵的骑马邻居,则稍显生硬

1小时前
  • 半弦月
  • 还行

非常兼顧東西方觀眾的老米電影(老米親自配音)。猶愛電影對90年代初內蒙的鏡頭描寫(老米打了醬油)。而小女孩的手風琴,Edward Artemiev的神秘開闊的BGM,舞廳裡頭的靡靡之音,謝爾蓋高唱的《滿洲里之山》,以及搖滾和蒙古民樂都成為了聽覺所能感受的文明和精神的交織和衝突。

1小时前
  • 熊仔俠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