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姿势

HD中字

主演: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娜塔莎·拉布,琳卡·高伊娅,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弗拉德·伊凡诺夫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孩童姿势 剧照 NO.1孩童姿势 剧照 NO.2孩童姿势 剧照 NO.3孩童姿势 剧照 NO.4孩童姿势 剧照 NO.5孩童姿势 剧照 NO.6孩童姿势 剧照 NO.13孩童姿势 剧照 NO.14孩童姿势 剧照 NO.15孩童姿势 剧照 NO.16孩童姿势 剧照 NO.17孩童姿势 剧照 NO.18孩童姿势 剧照 NO.19孩童姿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孩童姿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三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巴布(Barbu 伯格丹·杜米特拉彻) 飙车撞死了一个男孩。等待他的是时长3年到15年的刑期。他是一名富人子弟,他的母亲科内莉亚(吕明妮塔·杰尔吉乌)60多岁,是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属于罗马尼亚的上层阶级。她的书架上堆满了并未曾被翻阅过的赫塔·米勒的 小说,平日里喜欢炫耀装满了各种各样信用卡的钱包。她动用了一切力量来给自己被惯坏了的儿子洗脱罪名。她希望通过贿赂目击证人的方式来让他们改变证词。就连死去孩子的父母她也想用钱来收买宝莱坞禧年黑猫2请和我的老公结婚翻滚吧!我的大小姐劫后新生别西卜锦绣缘华丽冒险模范刑警 第二季蝙蝠女侠第一季古惑仔之人在江湖粤语地下诊所第一季有人偏偏爱上我记忆重现白色的早晨壳中少女:压缩刺客学妹良医第五季潘多拉之战一周必死:否则退钱绅士特工最后的棒棒2018雾地异煞别惹佐汉不败战神我是路人甲2015猎狼者地雷区王者无敌苏乞儿中学生圆山玩叛游戏一一向前冲马洛一百英尺帕特诺来都来了星星之火2019雪山泪诗歌天使我要升职破产姐妹第四季通勤营救运转手之恋情萦田纳西老千3:独眼杰克我也想要

 长篇影评

 1 ) 母亲失去了孩子

没有意外的话,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棒的电影。
它的主线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两个母亲同时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理解了这点,你就会理解,这个故事为什么不是一个罗马尼亚的李某某案件。这并不是说,电影对罗马尼亚的现实没有指涉,相反,在一个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相类似的社会环境里,发生了这么一件事,让我们作为观众,很容易有代入感。
那些也是我喜欢的:手持摄影、低照度、表演和脸部细节,极其精确的对话,赋予极大张力的喷泉似的人物情绪-------在结尾,一个母亲,对着另一个陌生母亲的流泪和羞愧,她说给她的,更多是说给自己。
她的天性怯懦的儿子终于独自走出车子,和受害者的父亲握了手,而他说了什么,车里的母亲和我们观众一样,都听不见了。我愿意将这个结尾评价为“最高级别”的结尾-------等同于《风柜来的人》的结尾,等同于塞林格在《九故事》里的一些结尾,还有伯格曼在《羞耻》中的结尾、费里尼的《浪荡子》、李红旗的《寒假》结尾、杨恒的《槟榔》里最后的那支烟....当然,还有不少......小说家曹寇在他写关于地震的那个小说里的神来之笔,韩东在他最精密的小说《杨惠燕》中那个让我浑身颤抖的结局....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中的其它场景,也配得上这个级别。
电影越来越依赖于某种观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性,场面(绝大多数观众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夸张而廉价的桥段,越来越像由所谓情节点组成的观光列车---------除了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沉甸甸的分量,也不能反映人类心灵深处的秘密。而真正可以称之为艺术创造的作品,我认为不是这种在所谓宏观的、大而化之的层面上,去由“发生了什么精彩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精彩的啊?"这种媒体思维引领的故事逻辑,卡佛不是这种,理查德耶茨也不是。
那些微观的、深深刺痛到我们内心的作品(即使从技术层面讲,微观和细致严密的程度也是依赖于情节描述的哗众取宠漏洞百出的庸俗故事所无法比拟的),使我们完全感同身受的、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既不能为之自我欺骗般自豪骄傲、又无法心甘情愿地低头认败的沮丧、徘徊,之前的盲目、占有,在爱和"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帜下的得失之心,都是我们人生之路上无法逃避的角色写照。如果足够诚实,像婴儿毫不掩饰地向妈妈伸出手寻求安慰、安全,你或许能领会这部电影的每一分钟、每一秒带来的压抑和紧张,生活和日常给予每一个人的无奈和卑微。创作者的智慧高低、用心及灵气,高下立判。
这是我心目中的杰作。我认为它比《四月三周两天》和《山之外》更坚实、自然而动人。更具备人性刻画的普遍意义。

 2 ) 但真正的悲剧点在哪?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这不过是一部展现上流社会富人阶级丑陋嘴脸的影片,它只不过用纪录式的手法看似客观真实的展现这一切,但这至于得金熊吗?甚至前面大段的对话与过于晃动的手持摄影,让我十分厌恶差点到无法忍受的地步,直到最后一场戏,我才敢说我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弄清了导演的良苦用心。然后,前面所有的情节与画面像幻灯一样重新出现在我脑海,前后联系起来,我终于决定给这部影片五颗星,它完全值。

让我无比汗颜的是导演出生于1975年,比我大不了太多,但已然能拍出对社会有如此洞见、对阶层有如此见地、对人类情感关系有如此反思的影片,且镜头语言是如此成熟、表达如此完整,这种差距,不仅仅只是年龄上的,更是国民素质、民族素养上的,请原谅我用了如此多的大词,否则我无法表达出我们这一代电影人或者说这一代人与别国的差距,譬如罗马尼亚,无法表达出我的心焦。但我什么也不能做,我纵然能感受到它全部的好,我也“无法发声”,或者说我缺乏更好的“发声”的能力。

很多人只是看到了导演表层的阶级刻画、母子关系,并解读为“成长”问题,在我看来,导演真正的意图在于引起反思:真正的悲剧是什么?引发这场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从逻辑到宗教:受难者的赦免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

影片真正的用意在于告诉我们:真正的悲剧在于,谁也无法理解谁的苦难,个人的苦难唯有自己承受。插两则题外话,在看这部电影前,我阅读了几篇《南方周末》上关于云南个旧矿区底层性工作者生存境况“十元店”的报道,读后长久意不能平,甚至在第二天观看影片时,我仍旧在想:罗马尼亚的中年妇女穿着貂皮在观看歌剧,我们的妇女却可以为了十块钱出卖身体。第二则是昨天早晨四川雅安发生的地震。如果苦难不是发生在自己头上,我们都仅仅只是“蜻蜓点水”的旁观者。

片中,展现了两个阶级、两个平行世界的人,若不是因为一场“偶然事件”(车祸)绝不会有交集。富人阶级之所以能成为富人在于他们强势的行事逻辑,他们在对已对人上永远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对人一套,对己一套,对人的一套是用于束缚他人以便为己服务(这亦是政治家的权术。)我们看到片中,在事故发生后,撞死人的巴布母亲科内莉亚可以直接去到笔录现场篡改笔录,死者男孩的家属却只能坐在一楼哭泣与等待;验血时,巴布要求护士当面更换一次性针管;巴布在计划要孩子前单方面要求同居女友卡门做全身检查,包括艾滋、乙肝、妇科病。片中,处处可见这种细节,歧视与不公无处不在。巴布行为只是母亲行为的一种延伸,母亲行为只是上流阶层的一个样本。凡事皆可以用权钱搞定,凡人都可以用权钱收买,包括“真相”本身。直到最后一场戏,科内莉亚带着儿子与女友去罗马尼亚农村被撞死男孩家中,事故中双方家庭终于见了面。在我看来,影片最大优点在于100分钟的剧情都在交待科内莉亚如何长袖善舞,如何用自己手段摆平这场车祸,且一直能hold住,直到最后一场戏,导演终于让我们看到,两个家庭对比是如此强烈,上流社会家庭(撞死人的一方)想的只是如何免去牢狱之灾,却丝毫未想过对死者家庭造成的天大的伤害。这场事故,对于前者,不过是坐牢不坐牢、是否影响前途的事;对于后者,却是瞬间的崩溃。两个家庭,两个母亲,她谈论他的前途,他的所谓关于前途的优缺点,而她只是谈论他的日常琐事,谈论男孩放学回家,就像男孩悲苦的父亲所言“我从未想过自己需要承受这么重的压力,我只想着他能给我养老送终”,后者只有最朴素的情感、最深切的悲哀。然而,正是在男孩父母亲悲苦良善满是《圣经》中“受难者”模样却只是默默承受的脸上,在最后男孩父亲明明遭遇最深切的痛却慈悲为怀宽恕的送出门来与巴布将握未握的手上,我终于看到导演全部的怜悯、同情与反思。如果不是最后一场戏,所有这一切得不到释放与升华。这绝对是一部唯有灵魂与信仰并且依旧相信的国家中的人方能拍出来的电影,中国绝对拍不出,美国亦拍不出。欣喜的是,我倒是在近年来的韩国电影中越来越多的看到这种倾向,譬如朴赞郁的《亲切的金子》、金基德的《圣殇》以及李沧东的《诗》。特别是《诗》,在类似的“犯罪-救赎”主题中,我们看到作家出身的李沧东找到了一条东方式的更诗意化的反思与救赎之路。

从伦理到哲学:肇事者的悔悟
“世界上有两件事物,我越想越引起我内心深深的战栗与惊恐:头顶的星空与人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

如果影片只是停留在“受难者的赦免”上,影片只是完成了一半。最重要的是在反思,以及如何达成“这场反思”。手持摄像机,才能尽可能深的进入事件本身,不同于旁观姿态,事件记录者同时亦是参于者,导演在此不仅仅只是客观陈述,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主观姿态”,看到导演的立场与态度。影片在展现这场悲剧时,选取的角度非常棒:自始至终展现一位“在努力行动中”的母亲。如果说这位上流社会母亲“行动动机”来自本源的母爱,那么,在导演的镜头下,这位母亲的所有“自以为是的行动”不仅可笑且徒劳。科内莉亚或许是一位成功的建筑师,但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失败的母亲”。我们看到,在事故发生后,科内莉亚试图用自己的手腕帮助儿子免去牢狱的同时,亦在挽救僵化的母子关系,企图重新将儿子“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这是一种母亲特有的让自己的孩子“重回襁褓”,甚至是“重回子宫”的潜意识渴望,我猜想,这或许是影片片名“Child's Pose”由来。如果没记错,科内莉亚的手机铃声来自巴赫的音乐,书架上摆满了罗马尼亚著名小说家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的小说,然后,对于科内莉亚来说,无论是巴赫还是赫塔•米勒,不过是她装腔作势的姿态,是她用以表明自己上流社会知识分子的“门面”,包括平日里没事看看歌剧。“可笑之人最可笑之处在于往往可笑而不自知”,科内莉亚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一位母亲。在动用手腕试图摆平车祸以及化解与儿子关系这两件事上,科内莉亚看似踌躅满志、志得意满,实在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儿子的不领情甚至威胁“再干涉就断绝母子关系”,事故目击者的无耻敲诈,让这位“行动派”处处乏力。特别是片尾,科内莉亚在见到了死者父母,以及与死者父母“交谈”(所谓的交谈,不过是“对牛弹琴”,各说各话,科内莉亚的自私,岂能理解死者家庭的悲痛。)中,对比死者母亲能忆起儿子生前生动的点点滴滴,科内莉亚却只能述说虚构甚至假象中的儿子的优缺点,之后,科内莉亚回到车上的埋头痛哭,是在哀叹自己的“无能为力”,还是被所见到的同为人母的死者父母脸上的悲痛唤醒终于悔悟?我想,即便科内莉亚能忏悔,唤起她的与其说是中国伦理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如说是“人心中沉睡的道德感”,包括最后走下车走到男孩父亲面前的巴布。

在人世所有的悲剧与苦难面前,能理解他人苦难的唯有“无我者”上帝,能赦免他人的也唯有“无我者”上帝。

 3 ) 站在孩子的位置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几个月前,李天一、夏俊峰等备受关注的案件接连宣判。不管网上反响如何激烈,所有人还是先放了一个长假,忙自己的事去了。似乎被安排好的结果也再次提醒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能看见真相,抑或者说,到底有多少人会真的关注真相,愿意去靠近真相。不得不说,即便拥有了网络,当民众拥有了更多的讯息渠道,实际上,非黑即白、压倒性的暴戾之气、缺乏怜悯跟同情的事实从未改变。 《孩童姿势》是一部奇特的片子,除了摘得今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它也会让人惊诧,类似故事隔三岔五甚至每天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 电影从一则社会新闻出发,却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出色的艺术电影,正视了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技法精湛,对白绵密,结尾充满震撼力。 故事很简单:富人家的儿子撞死了穷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母亲东奔西跑,试图替儿子洗脱罪名。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子不教父子过,偏偏这一家子是强势母亲弱势儿,儿子不买家人的账。 应该说,这样的题旨谈不上多深刻,看点也不多。然而,就跟《一次别离》的夫妻吵架,有些导演总能拍出大气量,《孩童姿势》亦是如此。与中国民众的思维相反,电影把重心落在富人家的母亲身上,但绝非为富二代洗刷清白。 如同性格上的强势,她的戏份也压倒了软弱的儿子,交际手腕、生活做派,样样在行。可能正因这样的家庭阴影,导致儿子无法真正成长,永远活在了温室当中,更无勇气去承担罪责。 电影尝试努力去讲解,一起车祸背后的两个家庭,同样的爱子心切,它们到底是有何不同。或许,这样的处境还谈不上某部电影的经典台词:禽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可是,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强势一方的处境,很显然,不发人肉追杀令已经是客气了。当悲剧已经酿成,道德家们难免要出来说三道四。更有拥护者高呼不值得同情,死有余辜。可是,面对一个悲剧,真有人去体味悲剧从何而来,以及如何消解业已存在的悲剧? 导演试图让观众站到孩子的位置——哪怕他已经五大三粗,在母亲看来,他依然会像孩子一样犯错。但很多时候,先一步犯错的,其实正是母亲。简单举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犯错或者跟人打架,中国式教育、西方国家的教育乃至于罗马尼亚的教育,它们必然会有不同。哪怕是在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家长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或者鼓励他们“如何打回去”,更多时候,家长必然要出面解决。如同《孩童姿势》的母亲,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拥有何等的社会地位,在事实上他们都是失败的。 《孩童姿势》用摇晃的手持镜头直接介入了事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它近乎白描地展示了富人家如何施展手段,试图把事情一笔带过。显然,在强者看来,这不是一起悲剧,而是一次倒血霉。 直至结尾,双方家人见面,悲剧以平和的方式被展示,母亲的恸哭似乎在意料当中。我们很难相信,她是真的被穷人家的遭遇所打动,但是,出于善意,也许她是有所触动。再不然,没长进的儿子还下了车,这么微不足道的举动,他居然要熬完一部电影才能完成,足可见内心承压之不堪。 只是,等待他们的真正结局,无从得知。或者在导演看来,其实也不重要了。这样的事情,不只在罗马尼亚,哪天不在搬演。 富人跟穷人,好牌对坏牌。中产对中产,正牌对套牌。每个人有不同的位置,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只要事情不发生在他们的身上,我想,光有预判和设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不在那个孩子的位置。【名牌】

 4 ) 国际孩童姿势

的确,这不仅是罗马尼亚的孩童姿势。

从第一场戏开始,母亲和妯娌的对话,你会以为她在谈论丈夫和出轨的情人而不是儿子和女友,她的嫉妒蛮横,让人感受到母子关系非同一般。

这个非同一般后来还有两处奇怪的提示。

儿子的出场在影片第二十分钟左右,但这之前他都隐身出现在每一场中;前10分钟三场戏,一是开场的双人对话(儿子将母亲赶下车)、二是生日派对——上流社会身份展示(儿子没有到场)、三是母亲与佣人谈论儿子的房间(物质收买是她始终的手段)。
来到歌剧现场,我们看到,这场戏的场景设置很有意思,看似双人戏,舞台上却有三个“演员”,其中的一个女导演似的角色一直在对其他两个男女歌唱演员指手画脚,此时事件来了,妯娌来找女主角(母亲)。
接着是车上的戏,两人前往警局的路上,已经开始找关系,我们看到两人讨论的,加上丈夫的手机通话,没有提到死去的孩子一句,所有的中心是自己的孩子是否有罪。
到了警局,受害者一方的出场以暴力形象示人,这被母亲后来称为“那帮动物”,她看到对方打自己儿子时的兽性,却看不到自己儿子杀死对方孩子的残忍。儿子出场了,那时母亲还在打着电话通到警察局长。儿子竟然是绕腮胡的大人了,真让人意外,在此以前,通过对话描述,以为是一个不经世事的叛逆小孩,却是一个中年人的形象,导演够狠!没错,即使看上去是个成人,行事方式还是孩童。母亲执意要儿子改车速,这个情节点一举两得,一方面首次正面突出母子关系,另一方面为解决下一个环节铺路。
接下来是验血环节,“通路子”这种事情无处不在,就连医疗单位也不例外,其实有没有“关系”不能影响结果,只不过行事方便而已,就如重新拆一包针筒。儿子同样以自我为中心,这又是遗传了谁呢?
回到母亲家中,这个“奇怪”的提示来了,母亲在帮儿子涂抹药膏前换上了吊带睡衣(没有穿胸罩),并且做完脸部护肤,而且离开前还看了一眼镜子;接触儿子后背的手一直往下,将他的内裤脱下一半,然后是按摩,从颈部开始,镜头最后停在了按摩他臀部的时候。她有着某种满足感。
往下的戏,早晨同他的父亲商量对策、在警局二度确认(加入警员向她通关系的情节,社会现实)、去儿子家收拾衣物,我们看到在这场戏里有这些情节,一是翻床头柜看到润滑液(窥视儿子的性事)、二是取浴液的时候拉下卡门的头发,再用水冲干净(视儿子女友为不洁)、三是不关门撒尿(动物性占地盘),她的占有欲可见一斑。
回到家中,一家四口聚齐了,冲突爆发,因为她没买对喷鼻剂,即使她自认为买得贵的就是为他好。儿子还骂父亲窝囊,懦弱的人也就窝里横了,这种发火方式(没得到小时候想要的东西),仍是孩童式的。顺便提一句,母亲从车上违规取来的手机给儿子,他拿到手的第一句话竟是问女友,有充电器吗?而台面上正在讨论该去受害者葬礼的严肃问题,对他来说一个破手机才重要。人的安全感遁于虚无。
虽然翻脸,母亲还是要去见证人,她不忘妇女节的花朵,自己是个女人,是母亲,这是她对自己的天职体认。这一场对话发生在商场里,外部的嘈杂凸显了这次谈话的主题,儿子为什么要超速超车?因为他不爽被一辆奔驰挡着。“他一直跟着我,就在放开车速的时候,我让出车道,但我提速到110,如果我没有加速的话,或许他也不会超速,可也不能说我不能。”对话很妙,证人本身不是好鸟,儿子超车不仅是“超”而是“飚”的心理,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车子代表财富地位)竞争,一个横穿高速公路的小孩死了,而且死得很惨烈。母亲听懂了,这时出现一个细节,就是证人拿走桌上的20欧找零,放下100欧,母亲说你啥意思?我也有点不确定,这是证人表态吗,意味着8万欧这个价他不会让步?
紧接着是母亲跟儿媳的对话,坐在厨房里,儿媳喝茶,她喝酒,儿媳打开柜子都是酒(暗示母亲后来说儿子不喝酒是谎言,而且儿子出车祸,父亲第一个问是否酒驾,可见儿子是喝酒的人),从这场戏我有点喜欢卡门了,她能看到“真相”,儿子的不成熟与懦弱,无论他如何叫嚣母亲别插手,她还是找来母亲去代他见证人,她知道这就是真相,摆脱不了的依赖,他们分手了。
在母亲回家数钱之后,第三个“奇怪”提示来了。早上醒来,她有一抹微笑。她笑什么呢?儿子又属于她了?一切都回到她的掌控之中?
进入尾声,先是儿子和母亲的谈判,谈判的内容在开头就出现过——“我主动找你,一个月,半年一年的,你别来烦我”,谁信这次结果会不同呢?此时,前女友在背后走来走去,窗外有人在打被单,哒哒哒与咚咚咚,逃不开又得不到,无解。
“愿他的灵魂安息,”终于,借卡门(一个“外人”)之口,借上帝慈爱,母亲说了一句人话,虽然她不怎么上教堂(心中已无怜悯)。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自私无情,她做不到及人之幼,儿子是另一个她,她怎么能失去自己,而你们只是少了一个儿子,不是还有小的吗?连卡门都看不下去了。
可是对方失去的是怎样一个儿子呢,是爱母亲的儿子,是放学了会跟母亲打电话报平安的普普通通的儿子,而不是决裂的、活着的、最优秀的儿子。
全片的结尾是一个长镜头,母亲坐回宝马车中,抑制地哭了下,即使都是母亲,她大概也觉得高人一等,她没有真正心痛过死去的孩子,她没有替别人考虑过丧子之痛,她在最后都只是留下钱,因为她认为这对你们好(对我儿子、对我好)。儿子在下车前请求母亲“解锁”,他与对方父亲说了什么我们听不到,只能从反光镜中看到对方伸手同他握了握,或许是和解,或许是宽恕,对方无奈地半转过身,儿子哭了,坐回车上,他懊悔吗?我们希望是的。而此时母亲没有了眼泪,她即将发动汽车,因为事情似乎已经按她的手段解决了。黑场。

只是,她可以代表母性吗?

有人将这部片子同李沧东的《诗》连系起来,我也想起奉俊昊的《母亲》,在犯罪与亲情伦理间,到底什么是人性?

 5 ) 《婴儿式》(孩童姿势)看看人家导演怎么利用后视镜的……

《婴儿式》(孩童姿势)看看人家导演怎么利用后视镜的……
森森大军
森森大军
8 分钟前
婴儿式
收录于百集奥斯卡电影讲评
影评主要解答影迷问题

1 本片结尾,车内后视镜中的镜头语言……

2 编剧功课:如何从侧面阐述教育问题

3 本片主题思想



以下内容为即将播放的影评剧本版,请勿转载!

柏林国际电影节(2013;第63届) 获奖:2

获奖·金熊奖-金熊奖(竞赛单元)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女:这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我闹不明白!

男:直接说吧,我也不知道它凭什么获的奖?

恩,基本都是这种状态,我了解!剧情都知道把,我就不按顺序讲了,咱们看到哪儿说哪儿!最后我再总结!



按照四维一体拉片分析法,我们先看人物


母亲是本剧第一主人公,没错吧?她给你们的印象是什么?

女:处理问题,八面玲珑,应变能力,社会经验,智商情商,完全游刃有余,反正很干练!

要我形容,这女人真是熟透了,反倒希望年轻一些,儿子是完全没长大,但却也不是妈宝儿,我们猜想,他以前或许曾经是妈宝儿,毕竟母亲很强势,有操控欲,想逃出这样母亲的手掌心,不太可能!但成年之后,反叛性格,变成最气人的那种……

女:没错!儿子后来开始嫉恨妈妈,处处跟母亲顶着干,很不孝的样子!

我建议尤其那些富人圈的,你们就看看这个女主人公,这位母亲,女强人,看能不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片中这个儿子,认为自己长大了,自以为是,但实际上观众看,幼稚可笑。影片刻画的人物非常真实生动。

女:你看这孩子,还是个洁癖,而且生活中洁癖真的是那样的,怕输血会有问题,非常形象!男:另外你看他,想要孩子,不想要孩子,根本没主心骨儿。避孕措施失败,紧张的不得了,拿手电筒照避孕套……

是啊,你说你看那玩意干啥,就算那里面有十亿能变成钱吗?

女:哈哈!

这就是说,此人根本没有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完后还迁怒女朋友,半年没理人家。所以你说这人是不是长不大?大家也能理解他撞完人之后的心理状态了吧!但就这样,还觉得他妈太多事,他妈必须得改变,他肯定认为母亲从小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就不正确,而现在自己翅膀硬了,早就该飞了!

男:对,典型的巨婴!

说得好!观众印象最深的是,儿媳妇讲的他那段糗事,当然,母亲肯定不会笑话儿子,因为母亲眼中,儿子总是最棒的,儿媳妇绝对配不上我们家儿子,后面剧情有所表现。

女:没错!太写实了!几乎所有的母亲,那些公园里给孩子找对象的都是这样的!


我们通过分析母亲与儿子,来做一下对比就会发现其中问题。

母亲实际上真是熟透了,与儿子形成对比,一个没长开,一个熟透了,你看这娘两多有意思!我们揣摩一下,母亲肯定是方方面面,都照顾得太周到,家里条件好,要啥有啥,连医生都是亲戚,你看她周围的社交圈,家里亲属圈,所以这个母亲,退休生活什么都好,什么都如意,就是这儿子不成器,多有代表性,都看看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母亲?

男:你认为这是教育问题吗?

可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结果孩子没学会自立,不懂得责任和担当,也不懂感恩,甚至没有家教,这样的人没法在这个社会立足,这是教育问题,本片其实从侧面展示的是教育问题,现在大学生有不少这样的吧!为什么走到今天这步,家里人还纳闷呢?哎?我的教育方式没问题啊!你说可笑不?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咱们说,本片主题肯定关系到教育,但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原因,就是社会原因。我们继续剖析!

咱们再看,穷人,富人,两个阶层之间的对比。


咱们看穷人的孩子,也就是死者的家庭情况。正因为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最起码的交通规则都不告知,还是要对比看,你看片中那洁癖儿子,白胖胖的胳膊,(此时注意特写镜头)还生怕医院里公用针头,对医院的不信任,假如穷人家孩子根本不会懂这些内幕,也不会考虑医院是不是一次性针头吗?里巴摔跤给嘛吃啊……

男:没错没错!


这都是贵族圈里的生活常识,必备的医疗常识。咱并不是只说这儿子有洁癖,而是说他的教育和认知非常广,我们想,从对白中看出,男主人公从小到大,从对白和推理就能知道,他有机会接触过多少技能训练,滑冰,美术,钢琴,各项才艺……

虽然是巨婴,但他在某些方面的见识肯定非常广,这是社交圈决定的,他的家族就是这样的圈子,所以他知道防范那些内幕,明白了吗?

女:哦,对对,您看电影还真是会琢磨问题……

就是因为太写实了!……你再看那穷孩子,家里就一部手机,每天放学能给妈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而剩下的时间呢……疯跑去了呗!能接触到什么教育?


被撞死的穷人孩子的母亲
女:你就看那野河沟子,淹死的有几个是富人家的孩子?

这是教育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贫富差异大,关键是,世界各国都这样,于是就引发这种悲剧!

故事非常典型,非常有代表性,几乎每一个情节都能引发共鸣!当然,要想理解这种电影,起码是我这种有阅历的,40以上的人。


形成巨婴的背后有两种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肯定都涉及到的教育问题。但影片并没从孩子成长环境直接入手,小时候如何教育的父母如何处理问题的,一概没有!完全是成人阶段,通过社会环境,通过对母亲的塑造,侧面展示,让观众思考这种巨婴问题的产生原因。所以我们看电影,要读懂故事背后的,弦外之音。要学会猜测和揣摩,推理。

女:那导演是希望观众这样推理和猜测吗?

当然!这恰恰导演的目的!好电影会激发观众思考,这才叫艺术,大师手笔!

女:你们再看母亲最后那些对白,我感觉虚伪又煽情

所以我说本片人物刻画的非常精准,女主角,这位母亲如何处理问题,那种达练和世故……她说的话虽然真真假假,应付死者家属嘛!但我们要看到,母爱可是真的,那是天性,也是伟大的!包括死者的母亲,这些情感也要打动你!

本片很多情节非常真实,我就一一举例了,你们下去认真体会。但我要重点讲一下本片最牛的一组长镜头,也就是在片尾,关于后视镜的拍摄手法!

男:利用镜子,包括后视镜,我就纳闷,为什么拍摄不到摄像机呢?

这些小儿科的东西我不讲,随便问一个摄像他会告诉你如何处理!我主要讲讲人家导演为什么这么玩,为什么要利用后视镜……

女:也就是后视镜中的镜头语言?

对,我要说出道理来!

片尾:儿子下车后,与死者家属道歉,母亲从车内后视镜看到中儿子后,仿佛放下心来,等儿子上车后,系上安全带……影片戛然而止……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男:如何解读呢?

女:别打岔,森森这方面是大师,听他解读镜头语言绝对是一种享受!

男:对,尤其片尾!

那你们听好了!此时母亲看到儿子踏出这一步,儿子终于敢于面对过去,这其实才是真正脱离家庭,走向社会,她终于放心了,孩子长大了!注意镜头:这个摄像和导演,此时玩的可不是小把戏,小聪明,而是大智慧,你想,倒车镜是看什么的?后面的风景,开过去的东西,对不对?

女:没错啊!

所以这不就是主人公面对过去的种种经历吗,他撞人那件事还有死者家属!你说,这是不是镜头语言?

哇塞,绝啊!

所以我跟你们讲,无论摄像还是导演,都要有艺术修为,要讲出道理来才叫本事!咱就说摄像机如何推拉摇移,我搞个速成班,两月就能出师,谁都会,关键你得有这脑子啊!

女:拍婚纱摄影是没问题,但拍电影,嘿嘿,肯定不行吧!

所以说,你想搞电影,起码要看懂电影啊!

男:可是,我们学校不讲这些……

如果你在那里学不到这些东西,也就是分析镜头的能力,那还不如去两月速成班呢,起码不耽误时间啊,早毕业早挣钱啊!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我再问,母亲系上安全带,你读出什么镜头语言?

女:……

我刚不是说了嘛,母亲放心了呀!哎呦,你们这水平真是……以后好好听我讲课吧!

男:服了服了!

女:嗨,咱跟大师差太多,不服也不行啊!

我刚说了,摄影技巧涵盖方方面面,有些是雕虫小技,而最难掌握的,也就是关键,你要合理的运用镜头,先试着讲出道理,慢慢消化,最后创造艺术!比如,本片有些场景,摄像机的位置时刻都在移动,给人一种现场感,纪录片似的感觉,就是让观众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与那种剧场感相对比,本片就是让你通过大量的对比,让你吸收到精髓。

女:所以母亲去剧场看的那场戏其实也和本片主题相联系?

当然!大师级的作品,一场戏往往有很多作用!


可以这样讲,恰恰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电影,因为太贴近生活了,太真实了,太有代表性了,当然,也打动了我,也打动了评委。


我讲讲编剧功课,写教育问题的电影,未必就要从小到大去拍摄那些过程的东西,就说这部电影,你只要看看他妈的状态,再看看他儿子,一想就能明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人物塑造方面,你看他父亲,“妻管严”,家庭环境,典型的女强男弱,夫纲不振啊!

再说影评人,还真得需要社会阅历,尤其人生经验,包括对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尤其这种获大奖的电影,一定要多关注!这些电影虽针砭时弊但决不露骨,不搞那些大冲突和所谓大事件,就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画面向观众灌输思想和传递艺术,藏而不露,但视角和所揭示的问题非常犀利,对于社会问题和各种现象,影片会拐弯抹角,去影射,去暗喻,去腹诽……


这部电影的故事和情节都非常典型,尤其对于中国的母亲,对于各种社会阶层,教育现状等等,简直就是给中国人拍的。

女:对啊!你看那母亲,出了事打电话,托人找关系,信封里那些灰色收入,多么逼真,可不就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故事嘛!(女对男):对跟你妈一样,简直太像了!

男:……我反正不是巨婴,我媳妇可佩服我了……

女:对了,你也是死精男吧?

男:你大爷……

你们两别闹!上课呢!……这部电影不仅是当年金熊奖,我们北京电影节也有展映,所以我说呗,本片不仅属于罗马尼亚,更属于全世界,现在经济一体化,制度也都大同小异,人性那更没的说,一个模子子里刻出来的,谁也比谁好不了多少!

女:估计很多国家都这样,贫富差距嘛,社会阶层和教育现状,真都差不多!

这个电影最绝得地方就是,通过一对母子的刻画,一个熟透了,一个没长开,通过这个家庭的现在就能推测他们的过去甚至未来,以反应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界面临的困境。我真的建议我们中国所有的母亲都看看这部电影!

男:是啊,尤其在咱们富人圈,千万别搞出一大批二胎+巨婴,那真是太可怕了
//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activities 收录于百集奥斯卡电影讲评

 6 ) 强势母亲都是生活里的屠夫

在罗马尼亚现实主义影片《孩童姿势》中,
一个富裕家庭的强势母亲掌控着生活主线,
在一次车祸中她的儿子将一名孩童致死,
儿子想尝试着自己来处理此事,
哪怕认罪索性进了监狱也不愿和母亲有半点关系,
习惯获胜的母亲又一次赢了,

不晓得影片结束前,
儿子站在车祸受害者的父亲面前说了些什么,
回到车里,年轻的他已经哭到奔溃,
我想象了一种可能:
有可能和解的事态让母亲可以松口气了,
当然这已经是到了精疲力尽的边缘了,
儿子痛哭里或许都没有一丝对生命的忏悔,
只有无助,逃避,还有长出苗头的仇恨,

儿子平日里的阅读书目里,
这位紧握着儿子生活的母亲很多事也要加上几本自己的推荐。

 短评

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本就心生隔阂的母子之间、情侣之间,会如何应对?肇事者家庭与受害者家庭会如何接触?导演用大段大段角色之间的对话架构本片,平实而普通。肇事儿子最终的刑期多长亦不重要,出彩的是最后类似赎罪的登门拜访,其实,这本就是肇事者应尽的义务。

8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强势的母亲,你永远不懂

12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母亲不能也不应该为儿子操一辈子的心,母爱过了头就是控制欲。其实手持和对话密集应该不能共存才对,不然晃难受了还得追着看字幕,累。结尾车内镜头赞。

13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不明获奖缘由。变焦毫无美感,手持晃来晃去。高潮点在片尾,thatsall

18分钟前
  • 还行

又是一桩成长悲剧,强势母亲弱势儿。看来看去,罗马尼亚浪潮就这调性了。镜头利索,但难度设计貌似没有蒙吉高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一个懦弱暴躁胆小怕事又逃避责任的废物居然有洁癖!结尾的痛哭和听不见的道歉其实是确定危险解除后的一种庆幸反应,可视为其卑劣本性的彰显。至于强势者溺爱的程度,科内莉亚和梦鸽或可遥相唱和,但处理善后的方式,却异为人兽。算是熟悉的罗国拍摄风格,干脆直接到猝然开场又戛然结束且拒说废话。

27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对母爱的定义,同时也是对罗马尼亚资产阶级自私的道德观念和腐败的社会制度的抨击,晃动的手持摄影贯穿始终让观众置身现场通过导演的视角审视人物的内心。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神配乐:特别是西单棒子动感乐和巴赫;其他的倒是没看出哪好来。

33分钟前
  • 还行

4.5 重要的不是天朝故事,而在于电影主题本身

38分钟前
  • Z
  • 力荐

在中国这是屁大的事儿啊!

41分钟前
  • 豆友3109142
  • 还行

又一部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而已,没什么特别的,套路化的东西,竟然就擒了只金熊,从头到尾晃动的手持摄影,好在几处的镜头调度很不错。片名隐喻母爱像子宫一样对孩子的保护,罗马尼亚社会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问题搬到我大天朝肯定也毫无违和感,又一个富二代的坑娘故事,因为爹都是摆设。★★★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很值得的金熊影片。新浪潮的称呼是国际媒体给的,罗马尼亚一直有自己的镜头语言。译名方面,Child是指34岁的儿子,Pose是position的意思,而Child's Pose则是瑜伽的一种姿势。男主角Bogdan Dumitrache是2011年的洛迦诺最佳男演员。中国去年也有一位洛迦诺最佳女演员,但是该页无法显示。

48分钟前
  • 搵岑荷
  • 力荐

摊上个这样的妈,这孩子半辈子都会是窝囊废

53分钟前
  • 茉琉
  • 还行

金熊奖得主。当中国梦鸽被喷得体无完肤时,《孩童姿势》告诉人们其实东西方权贵阶层的母亲并无差异——不管孩子变成什么,对母亲来说永远是蜷缩在自己子宫里的孩童姿势。女主堪称最大的亮点,面对受害家庭的声泪俱下,为儿子脱罪的冷酷缜密,交替融合得让人不寒而栗。罗马尼亚新浪潮后继有力。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太强势的妈,一般就是悲剧的根源,而且他们一般也意识不到。其他,都还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东西,剧本偏薄弱,也导致故事吸引力不足,刻画母亲太过用力,其他人也有点模糊。不过,还是值得看看的好片。

59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非常金熊相,但不够有力。神经质女主角表演很棒

60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100分钟的沉闷纪实 + 10分钟的心灵重锤。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占有欲和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在儿子成年后还要控制其生活,让人不寒而栗。请放开那以爱为名的“铁手”。结尾大赞,飙泪啊。好喜欢这样的结尾,是有心理建设意义的。用力抓什么也抓不到,伸开手是全新的世界。

1小时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力荐

罗马尼亚的又一神作,讲述了一个身处社会上层的母亲,给自己儿子所犯车祸擦屁股的故事。影片传承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一贯优良作风,场面调度有如神助。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以及儿子的反抗看似变态,却在手持摄影的风格下极具带入感。且影片中对社会腐坏的控诉,无一例外的都可以影射到天朝。

1小时前
  • Ryeland
  • 力荐

相当尖锐的视角,看起来是在拍一个努力拯救孩子(同时亦在积极修复母子裂痕)的母亲,但电影的腔调是嘲讽的。母亲对孩子的一切举动与其说是出于爱,倒不如说是沉溺在幻象中的自我感动与麻痹,而从片头的聚会可见这种自我麻痹在中产阶级中比比皆是。东欧人真爱谈阶级,结尾处两位母亲的对话极有意思。

1小时前
  • 凉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