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月亮

正片

主演:野村万斋,广末凉子,鹫尾真知子,土屋佑壱,山崎一,辻万长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8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上海月亮 剧照 NO.1上海月亮 剧照 NO.2上海月亮 剧照 NO.3上海月亮 剧照 NO.4上海月亮 剧照 NO.5上海月亮 剧照 NO.6上海月亮 剧照 NO.13上海月亮 剧照 NO.14上海月亮 剧照 NO.15上海月亮 剧照 NO.16上海月亮 剧照 NO.17上海月亮 剧照 NO.18

 长篇影评

 1 ) 迷弟对偶像的YY

看了一个挺有趣的话剧#上海月亮#,一个日本剧作家井上·HISASHI 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小传,日文名字#シャンハイムーン#。

看异国作家写我国名人,感觉还挺奇妙。

不妨暂时无视先生身上那些“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的标签, 仅仅把鲁迅先生当做一个生动的人类来感受和理解,就,挺有趣的。

背景很有梗

1)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ZF暗杀名单上,赏金还挺高。1932年期间,先生的境况尤其危险。

故事以1932年鲁迅许广平一家人在位于上海四川北路的内山书店避难为大背景展开。

讲述鲁迅许广平夫妇与晚年陪在他们身边的四个日本人的故事。

2)鲁迅原名周树人,两位胞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一位同鲁迅一样曾游学东洋;另一位则娶了日本嫂子的胞妹——周氏兄弟和日本人关系匪浅。

#上海月亮#中也有提及当时鲁迅先生被很多人批为亲日派汉奸。

3)据传开书店的内山完造是日本特高课间谍。

4)又据传鲁迅先生死因存疑,或被当日的主治大夫须藤530(“须藤530”是个人名)谋杀/拖死等。

总的来说,剧情虚(各)虚(种)实(扯)实(淡),带有明显的作者个人主观情感,又带有过分强烈的政治正确色彩,YY痕迹非常浓重。

剧中穿插鲁迅先生杂文、散文、书信的部分倒是恰到好处,十分清爽。

卡司超强大

#上海月亮#前两年搬上世田谷舞台,由日本人间国宝野村万斋先生饰演鲁迅先生,日本国民女神(上个世纪的)广末凉子饰演许广平先生。

就,怎么说呢,二位的演技和敬业精神无可挑剔,就是有点儿人为拔高了鲁迅和许广平的颜值,会出戏。

周大前半生的悔恨与和解

我一直觉得,周大有些精神分裂,国仇家恨、生活窘迫、家宅不宁………

最后到晚年可能已经身心俱疲了。

这样的人,能活得久?

#上海月亮#正是以这个作为切入点——周大对慷慨就义的革命义士和进步青年的复杂感情;身为中国人,一面高举反日大旗,一面受着内山夫妇等日本友人的全方位照顾(接济),周大对日本多憎恨,对日本友人多热爱;周大对正室的愧疚,对许广平的感激和爱——尤其在周大得了脸盲症后误把内山书店里一众错认成藤野先生、秋瑾大姐、以及北京的夫人,成为本剧的第一个爆点。

#上海月亮#里的周大,拖着一副病躯,却异常排斥体检和治疗。

主治大夫须藤530于是判断周大有心病,心病导致周大有自杀倾向,间接自杀,比如有病不治。

至于周大的心病,530大夫是这么定性的:

对藤野先生,周大认为弃医从文,而且并没有从事与藤野先生分别时承诺的“生物学研究”,这是对藤野先生的背叛,于是一生良心不安,于心有愧。

讲真,这个大概也就日本人会这么YY吧。

这怎么就是背叛了,有啥可不安愧疚的。

剧情走到这儿,基本奠定了剧本的纯虚构同人文性质。

但是啊,野村叔和饰演530大夫的山崎一这段表演满分💯控场。

周大在病中一直把530大夫错认成藤野先生。

530大夫索性将计就计~

“鲁迅。

不!以我们的关系,请让我称呼你周树人君。

你我之间不必谈什么原谅不原谅的。

周君,你认为相比发现病人的疾病、给病人治病更重要的是去发现人们思想的病。这种想法很有道理。如果是通过学习我的医学课而让你有这样的想法,那我更加欣慰。

我决定给你及格了。”

对秋瑾大姐,周大认为在以秋瑾大姐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自己由于恐惧而退缩了,巾帼尚能慷慨赴死,须眉忍垢偷生?太不讲究了。

这个也是YY的一言难尽,周大写文提起过秋瑾义士——

#轩亭口离绍兴中学并不远,就是秋瑾小姐就义之处,他们常走,然而忘却了。#

大家在不同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方式拼杀,英雄惜英雄,其实都挺讲究的。

周大在病中一直把内田太太错认成秋瑾大姐。

内田太太于是依样画葫芦~

“周树人君,我性子急,又比你们大好多,所以打了革命的头阵。

那些真正能改变世道的仁人志士,恐怕要比我们晚好多辈才会出现。

你现在正值壮年,又是个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人,就由你来继承我们的革命事业并将它传承下去。

这种承前启后的工作很重要,否则我们这些先驱所流的血就变成无谓的牺牲了。”

假扮“秋瑾”的饰演内田太太的演员是日本著名配音演员鹫尾真知子,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贡献过优秀的表现。

周大与朱安的和解

许广平代替朱安接受周大道歉这一段叭,戏剧冲突是不错,台词也好,演员情感也充沛,看着是挺催泪的。

剧中,当病中的周大把上海的太太错认成北京的太太时~

许广平替朱安发出了诘问:“可您为什么能接受旧时代的包办婚姻?”

周大,“为了钱。”

我,一口老血。

不得不说,生过好几个娃的、年近四十的广末凉子,除了圆了一圈,女神气质拿捏得死死的(你要不说,我真没觉得像贾玲)。

在上海太太许广平的追问下,周大展示了很多内心的阴暗面~

“每到冬天你就给我做棉裤,而我在冬天总会先去店里买一条棉裤,然后特意穿给你看,却就是不穿你做的。”

——据说周大冬天从不穿棉裤,说是为了压抑性欲。。。

“有次你生病,我抽屉里有块过期的面包,我原本想扔了,却蒸软了拿给你吃。你竟对此感恩戴德,念念不忘。”

——真,过分了啊。

“你裹小脚,没念过书又不识字,我瞧不上你。我把你看做封建旧时代的代表,以为打击你否定你就等同于否定封建余孽。”

——这,是不是有点儿分裂啊。

“我从没想与你好好过一生,我从没想过你也有宝贵的一生。”

——“渣男”鉴定完毕

对北京的太太朱安,周大逃避她也愧对她。

但是,戏过了吧??

周大不至于吧?

这么渣的吗?

给卷卷截图的时候,卷卷可能以为广末凉子是朱安,于是吐槽“朱安要长成广末凉子这样,人生就不会这么悲惨了。。。”

这……真是魔鬼。然而无法反驳。

周大的悲剧人生

周大这一生从头到位都是悲剧。

摊上那么个妈,各种骗各种坑。

婆媳不和,自己还有俩老婆天天争。

虽然剧里借内田太太的口吻说出“上海的太太不该背后讲北京太太的坏话,吃醋似的,真不体面。”

真实情况呢?如果不是鬼上身,怎么会以为正室和外室能相安无事。

兄弟不睦,两个弟弟一个汉奸一个闹革命,整天提心吊胆。

周氏兄弟反目从家里后辈的起名就可见一斑~周二的孩子叫周丰一,周三的两个孩子分别叫周丰二和周丰三;众所周知,周大的独子叫周海婴,而不是周丰四。

话说这些文化名人啊,给孩子起名字咋这么随意呢。

周大弃医从文,想要拯救中国,挽救中国人的灵魂。结果自己家的灵魂都乱七八糟。他晚年估计自己都绝望了,他一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用文字唤醒中国人,结果弟弟当了汉奸,娶了日本媳妇……

这革命闹的,就问你绝不绝望?!

周大他们家庭成员的配置——不省心的婆婆,挥霍无度的周二太太,与周二太太守望相助其利断金的周三太太(周三的太太羽太芳子是周二的太太羽太信子的胞妹),周大在上海的广平夫人,周三在上海的蕴茹夫人,一言不合就要手劈亲爹的丰二,年纪轻轻想不开自杀的丰三——这妥妥非虚构民国宅斗啊。

#上海月亮#这个剧175分钟,躺沙发上看都看得我腰疼。(大约的确是年纪大了。)

除了YY了鲁迅的晚年生活;探讨了鲁迅的内心世界;还加入了不少美化日本的情节,比如借须藤530大夫之口讲出:

“中国人里啥人都有,日本人里也啥人都有,一概而论是我最反感的。”

“如果,一个衣着华丽的日本人和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国人同时来我诊所就诊,你说我该先给谁诊疗。”

“我要先给病情比较重的诊疗。”

“我原本要读德国文学,可是我也看到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了。

我看到日本军官杀了中国人后,竟然围观大笑。

我很难过。死亡,不应该是下酒菜。我们的武士道精神哪儿去了?

还好我看到角落里有个日本军官孤独地祈祷,有他这样的人存在,我相信世道还是会变好。

可是他不久就病死了,于是我弃文从医,哪怕多一个也好,我想要拯救更多的身体。”

在内山书店陪着鲁迅两口子的这几个日本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点儿边缘化。

#上海月亮#在某些方面似乎试图探讨“少数人群”、“边缘人”的境况,遗憾的是仅仅浅尝辄止并未深入探讨。

书店老板内山夫妇,明明是日本人,但是对中国人格外友善。

530大夫,是上海唯一的按顺序看病而不会优待日本患者的大夫。

牙医,中日混血。父亲早死,母亲还被别人抢去做妾,小小年纪漂洋过海去求学,回到上海时母亲已经辞世。

这些日本人都是对鲁迅、对中国人格外友善的日本人,他们甚至遭到自己同胞的抵制。

相似的,鲁迅一生为中国同胞奔走,不也常常遭到自己同胞的抵制。

还不错的戏,可以看看。

野村万斋真的帅惨了。。。


 2 ) 月光洒照,令人澈目

许久未看话剧了,久疏乏味却道听途说有个凉子酱演的话剧不错,内容还是关于鲁迅先生在上海往事的,录影版既有,便得了兴致。因剧名《上海月亮》,幻梦旧上海夜路上讯君与吾并哉悠行,皎然婉清,悦色澄空,衣襟洒洒与讯君轻掬话辞,踏青板水光月色,滋滋在耳,忝作谈资,意吹平生。

···其实我并不是鲁迅先生的拥簇,关于先生的具体印象还是中学所学的几篇先生散文,那时并未觉妙笔何处,讲道理应该像烦思那样沉在脑海里的,但却时不时又记得起来,俞来俞感到先生的妙笔深意。有篇《藤野先生》果然也写在这部话剧的剧本里的,看完又得了更精绝的认识。原先生文中叙(大意):我在仙台医疗专科学校上课,教授常常会放一些旧时录像,其中竟看到日俄战争发生在旅顺的事情。日本兵围成一圈,绑着一个中国人,围观的人中还有不少中国人的面孔,他们冷眼旁观,表情麻木般看着日本兵挥刀砍杀了同胞。我深感震撼,便有了一个念头,学医学再好,只能医治人们身体的病痛,却无论如何医治不好人们的精神,欲要治精神便得弃医从文,这更为紧要。

剧中为先生治病的日本医生须藤,是他的书迷,先生不想接受他的治疗,因为自身旧事积郁,意欲怠病不治。须藤看出先生心思,谈及在仙台医疗专科学校课堂上的那些录像,知道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但自己却选择的是弃文从医,因为须藤自己曾目睹那些有着武士道精神传统的士兵面对战争受伤牺牲,而自己却救不了他们,深受震撼的须藤便有了弃文从医的决定。因为不愿让美好的生命轻易凋零,所以须藤对于先生的病情才会如此看重,须藤对鲁迅说,虽然自己与先生的立场相左,但所追求的价值是相同的。我看完后有感于此,两位先生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大问题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小追求,虽弃医从文与弃文从医是相反立场,但因为他们精神追求上是一致的,所以患病的鲁迅先生无论谁来治病都不行,却能够接受须藤医生的治疗。对于他们的大义之举,我想到了已故李敖先生表达人生态度的一个词,逆风执炬,反观世事常有人选择落荒而逃,高下立判矣。

在当时三十年代中日关系的背景下,鲁迅先生自然不想和日本人搭上关系,在可能面对的狂风骤雨下,与须藤先生以及蔽身之所上海内山书店的日本老板结下了至诚的友谊。这说明了,我们两个国家以及各自的人民虽然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但还是有很好很好的人的,可以结下深厚的友谊。是时上海局势紧张复杂,但月光洒照,令人澈目。前有鲁迅与须藤二人往事,后有隔东洋而望的日本剧作家根据往事创作出这部佳作,即使只是面对日本的观众来出演的,但隔岸的中国人通过译制视频同样能够感知亲谊。

话至此,才想起我本意是为了看凉子酱的表演才决定看这个录制版话剧的,凉子酱出演的广平君当然很好滴,旗袍里的衬裤不知道是否是有意为之,乍一看还以为是越南的奥黛呢,合理与否无意深究啦,我只是看到凉子酱丰腴的不少,气突壮牛,现在的某些大陆女星以及抖音快手网红之流比之实在难堪烂俗,我只能闭口。演鲁迅先生的人不太熟悉,这次才知是日本国宝级男优,狂言大师万斋先生,貌似在大阪G20晚宴表演的就是他,万斋叔名气大,我却才知,实在目光浅薄。万斋版的鲁迅演的很好,优雅谦逊,高姿平俗,应当是把鲁迅先生的神韵演绎到位了,全剧演了鲁迅先生得病治病的事,但不把病状丑态流于表面,过分强调,只是点到为止,选择隐隐盈透着鲁迅先生的心伤焦灼来演,真的是用心了,赞赞赞!

马上就要到中秋了,安利一下这部剧,无奈没办法体会现场版的临场气氛,录制版还是会有些观影上的延宕无力,拖沓冗长的感觉,热爱的观众忍忍就过去了,忍有所得,快哉自幸矣。

over

2019.9.11夜

(第一次在豆瓣投长评,请各位同好雅正,本意浅思陋想简写两句而已,写多了,便再多一举,发到影评来嘻嘻。)

 3 ) 他山视角看鲁迅

看《上海月亮》,是想看日本人怎么认识鲁迅。长期以来,敬重鲁迅的日本人不少,他们研究鲁迅很下功夫、且无条框,他们中有真懂鲁迅的人。 《上海月亮》是井上厦的剧本,由野村万斋(饰鲁迅)、广末凉子(饰许广平)主演。这部话剧,总体一般,且东瀛人演绎的鲁迅,跟我们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我们看,得适应一阵子,但看了有收获。 《上海月亮》分两幕六场,上幕比下幕好看。下幕,基本内容是几个人讨论、计划鲁迅去日本休养;看点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一触即发的背景。上幕,说的是鲁迅为躲避当局迫害,暂住内山书店。内山完造借此机会,请来崇敬鲁迅先生的医生须藤五百三等,为讳疾忌医的鲁迅想方设法治病。其中,多喜剧元素,较轻松。 收获来自上幕。病中“鲁迅”倾吐了四个痛悔。其一,他的文章是青年明灯,却也导引青年赴死。其二,他对父母之命的原配朱安毫无感情、极为冷淡,近乎虐待。其三,自感有负藤野先生期许。其四,未能追随秋瑾女侠,献身革命。正是出于痛悔,“鲁迅”糟蹋自己的健康,还避不见医。《上海月亮》的故事是井上厦编的,他对鲁迅的演绎却非一厢情愿。他的演绎,难说全部、起码大不部分有文本依据。“鲁迅”的四个痛悔,以前不曾留意,我边看边琢磨,确可以丰富了解鲁迅的视角,“其一”“其二”的价值更大。与“其二”相关有段有趣的戏——“鲁迅”把“许广平”当成朱安,“许广平”当然不高兴,可为了“鲁迅”治病,她又不得不作为“朱安”,接受“鲁迅”对朱安的忏悔。其间,“许广平”的反应很有意思。 不久前,看“知乎”上议论“鲁迅是不是被拔高了”,我认同的是,“鲁迅不是被拔高,是被窄化了”。确实,多少年了,在许多人心中,鲁迅就是刻板的怒目金刚形象。上学时,对鲁迅没什么好感。他的文章都是重点课文,要掰开了揉碎了,很费劲。《朝花夕拾》里的几篇,喜欢读;匕首投枪类的,一般吧。《社戏》颇有趣味,《药》就读得气闷。 非得,有了些阅历,听到“病症,是鲁迅看得准”,顿悟鲁迅先生了不起。八九十年过去,先生揭露的诸多伪、恶,竟有更不堪之势。我想,先生是乐见其作品被从课本移除的,那当是先生的文章真正不摩登之时。 推荐去“喜马拉雅”听《许子东重读鲁迅》。许先生是现代文学研究大家,他的节目有真东西,而且这档节目做得通俗。

 4 ) 上海月亮

1

感谢万能的互联网,感谢那些无私的字幕组,能够让我这个在小县城的人看到这幕剧。

这几年来,已经很少有剧能够让我这个老男人流出眼泪。记得上次因鲁迅而流泪,是看了李锐先生的《虚无之海 精神之塔》。尔后也读过张承志的《致先生书》。期间读过王晓明的《鲁迅传》,以及钱理群先生的《心灵的探寻》。然后看剧,这是第一次。

鲁迅先生于我的生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曾经有朋友对我说,读鲁迅的文字要小心,里面有毒。当时不解,唯有经历精神难以想象的折磨后,才明白这毒从何来。尤其是到了当代,对于鲁迅五花八门的解构多如牛毛,各色人物不管是批判之鄙夷之甚至诬蔑之,似乎都难以改变鲁迅本身的重量。我想,哪怕我们现在还在纪念他,但若真要重新审视鲁迅于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意义,怕是要等百年以后。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中说得很好: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不谈拥护,爱戴或者崇仰,我们甚至连宽容都没有。

2

《上海月亮》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日本人写日本人演日本人看的戏剧。不管它对鲁迅的解读是否存在谬误,这慕戏剧本身就是日本部分人士对鲁迅先生的致敬。它以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避难为背景,虚构的一段故事。其中毫不避讳日本的侵略背景,甚至背景音还出现这样的语句:光顾上海妓女中,日本人占第一,而最小的妓女才7岁。还堂而皇之地讨论日本的上海暗杀事件本身就是由日本军队策划并且嫁祸中国人。由此可见,它也是对历史的一次直视,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世界上有一个极力否认侵略的日本之外,还存在另外一个日本,一个理性的日本,一个反思的日本,一个超越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日本,它由另一部分日本人在支撑着。与各种政治斗争而对应的是,这种直视自己民族的作品能够到处上演,这真是属于别人家的幸福。同时,剧里也不断强调,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人都是各种各样的。一个曾经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如今有人试图超越民族来看待那段历史,本身就让人觉得肃然起敬。尤其是在今天,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滋味可能更为复杂。

该剧虚构的目的,在于尝试着去解构鲁迅的内心世界,把他的伟大落在真实之处:一个神经质的被罪恶感压迫的为国家为民族悲愤不已的且又是小孩气的人物。这种解构具有极高的难度,一不小心就要被各类评论家和伪评论家批评。我们国内如今也流行将鲁迅当成“正常人”来看的趋势,但要不将其打造成高大上的精神之塔,要不索性将其变成一个被儿女情长困住的所谓的人。且不谈解读的正确与否,毕竟我们所讲的鲁迅永远不可能是真实的,他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观念中的人物。通过三个小时的演绎,不断地深挖,不断地丰富,最终勾勒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这大概是这出戏剧的成功之处。因为只要是人,就只能是平凡的,伟大的人物亦是如此。但如果说他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他的世界所包容的所牵挂的所忧心的事物早已超越了一个人本身的容量。我在自己的新书里提到过鲁迅,并用他来例证神经症患者的表现,但我也指出,任何的所谓的心理专家都不太可能治好先生的神经症,因为他们不可能摸透先生精神境界中的大怜悯与大欢喜,更不可能用心理测量的方式来计算出个人的心理如何与时代与人性纠缠在一起。

3

我的毕业论文即是写鲁迅,内容已经忘却,大意在阐述其内心世界、精神气质和文字的关系。记得导师看完后说,要读懂你的论文,首先你还得写一本厚厚的专业性的解释。那时我还年轻,只能以叹气作罢。看完这幕戏,随后写上这些近乎语无伦次的文字时,我突然发现,这幕剧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当年的遗憾。因为它不是某种解释,更不是某种解读,而是一次对鲁迅先生无比真诚的回溯。因为这种回溯,我们的“误认症”和“失语症”(取自于剧中用词)也许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剧里说:无论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鲁迅先生都是极其重要的人物。

剧里说:鲁迅先生死时,陪伴在他身边的基本都是日本人。

演完剧后,掌声持久不息,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噙着眼泪。这让我感动。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认识到,人类的感情并非永不相通。

 5 ) 上海蚂蚁

人们,人类,很善于把事务简单的黑白二分。然而,现实从来不是这样,不仅没有绝对的黑白,往往转变也只是一瞬间。

我们今天人的眼光,直接把日本在近代分为黑就行了。然后鲁迅临终前依旧受日本人庇护,得到日本医生治疗。实际上庇护他的这些日本人显然也是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是支持我们的人的。否则,鲁迅哪能去找他们庇护。这是不合行为逻辑的。所以,无论最上面实行什么政策,我们作为观众,把这些东西绑定老百姓,绑定普通人是很愚蠢的。

就像疫情这三年,我只觉得普通人不过是蚂蚁罢了。说抵抗就抵抗,说放弃就放弃。放弃了没几天就得上。。。和我有什么关系,和我这样一个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和我这样一个无力无心的普通人有什么关系。所以无论是抵抗,还是放弃,不管对选哪个决策有什么情绪,请不要带上我这只蚂蚁。我说不出我是支持哪边的,蚂蚁没有资格来讨论这些。。

然后,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黑与白的转换一天就足够。

比如把时间拨到抗日战争的发生前,列强都在欺负中国。但这时候日本是不是相对在这里还欺负的少点,是我们相对还能求一求靠一靠的列强。

有几个人想到后来日本发动战争,转为要整个征服大陆的决策。

我们这里的蚂蚁也想不到,日本的蚂蚁也想不到。

只有最高层们在做决策。

蚂蚁们每天振臂高歌,又默默接受高层们决策后丢出来的一切。

今天是朋友,明天是敌人。后天又和好了,大后天却还要厮杀。

蚂蚁们还互相指责,是你们这群蚂蚁不好,你们应该负责。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逃不过要接受一切的蚂蚁,至少做一个聪明的蚂蚁。

 6 ) 我感到日本人算是找到了人性化表现鲁迅的突破口

国内所宣传的鲁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以笔为武器的斗士,横眉冷对千夫指,从不妥协退让。而日本人拍的舞台剧电影《上海月亮》,则向我们展示了去掉厚重的政治宣传,更人性化的鲁迅。电影主要讲鲁迅搬到内山书店避难期间与内山夫妻和两位日本医生的交往,于是便从医学和心理分析的角度开始,更生动地表现了鲁迅。他牙口不好,不仅长期痛苦,而且影响食物消化,进一步影响整个身体。电影里还提到过鲁迅许多生活、工作习惯都不好,鲁迅一出现在舞台上就是个多病缠身的形象,甚至发展到人物误认、失语。不仅身体差,内心也背着沉重的包袱,对于原配,对于日本医学老师,对于秋瑾,对于刚刚被政府逮捕的学生,始终感到有愧。这种惭愧深深藏在心里,成为一个恶魔,受不了这种折磨,他甚至有间接自杀倾向。鲁迅写文章等同于吵架骂人,所以肝火过大,也影响身体。日本人在表现鲁迅上不存在障碍,一开始便通过医学分析将伟人平凡化,强的一面更强,弱的一面更弱,这才是生动复杂的鲁迅。

从电影里可以看出,鲁迅的日本情节很重。日本留学,应该对日本的历史文化非常了解,痛恨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残酷,又很欣赏日本的一些国民素质,跟这些日本朋友很玩的来。那是中日爆发全面战争的前夜,电影里跟日本朋友在一起的鲁迅平静温和,反道是这些日本朋友对当下自己的国人骂的厉害。过鲁迅当年看了日俄战争中杀当间谍的中国人的影片后,弃医从文,电影里的日本医生看了同样的影片后却弃文从医,与鲁迅的选择正好相反。于是就有了身体治疗和精神治疗哪个更重要,哪个需要先解决的问题,电影里鲁迅与日本医生进行了争论。鲁迅是文学斗士,国内战事正趋激烈,这个时候不可能离开战场去日本治病。鲁迅从电影所表现的那个时间,没活过一年,我感到这如同火拼,为什么不先把病治治好,身体好了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长期宣传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其实先投降,做为俘虏交换回来再上前线,这没什么不好。我们的文化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上海的夜晚,月光使日间渲啸的街道显得十分宁静,性情中人忙碌一天了,都喜欢沉浸此时此刻的意境中。鲁迅这时还能看到麻木的市民、穷困潦倒的底层,感受到人间的悲凉和痛苦,以及自身的孤独和困惑。鲁迅需要医治,广大的民众也需要救赎。《上海月亮》好像只有一幕四场,形式简单但内容深刻,表面欢快但观感悲凉,嬉笑后面是苦苦的回味。国内曾几次拍过鲁迅的传奇电影,都是空洞无味。看过电影之后,我感到日本编导比我们更了解鲁迅,我们把鲁迅当作生硬的斗士,找不到人性化表现的突破口,而日本编导可能真的喜欢鲁迅,所以他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短评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许广平代替朱安接受鲁迅的道歉那一段,革命的与被革命的,所谓落后的封建的与所谓进步的文明的,在我看来整个剧就两个字,和解。

8分钟前
  • 红发湿了黄昏雨
  • 力荐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1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顺便记一下看过坂本龙一和野村万斋的《翁》生命之舞

16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力荐

两个泪目的地方:一个是鲁迅回忆藤野先生帮他批改笔记,一下想起从前背过的课文;另一个是许广平替朱安不值,说的那句“我已经不知道该不该原谅先生了”。野村万斋的扮相颇有鲁迅先生的神韵,在整个故事里,“鲁迅”像是一个符号,由此推演展开的,是关于国家敌对背景中的寻常人应当如何处置内心爱恨的矛盾,是先医病还是先医命的矛盾,是如何选择生与死才更有意义的矛盾,而这些矛盾,通常是无解的。很庆幸能有舞台剧将神坛之上的先生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应有的血肉与温度,很遗憾在鲁迅先生倾注毕生精气神渴望唤醒的故土,将近百年过去,人们对他的印象,还是标签一样贴在他身上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1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37岁的广末凉子跪坐在地上,真是风韵犹存。

22分钟前
  • L
  • 力荐

日本人眼中的鲁迅,倒是个真鲁迅。#20190804

25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胖鸟电影# 4.3 分。不见得客观,但用揉碎的真实文本重新织出了冷峻斗士背后那个温柔和敏感的鲁迅;野村万斋的狂言感很强,虽然习惯了就还好,但坦率来说还是更喜欢广末凉子的许广平;可能是我最喜欢的版本了。共演的奥田、须藤、内山夫妇也很好。另外作为初中大把大把时间四川北路北端的街道间度过的我来说,这部戏有点点亮了我心中的鲁迅地图。

26分钟前
  • 宇宙
  • 推荐

140年了…致我们永远的『麻辣导师』🌶️

27分钟前
  • 川島由紀夫
  • 力荐

剧本基础特别实。

32分钟前
  • eros
  • 力荐

忘了当时怎么会下载这部“电影”,看了才知道是舞台剧。看完感觉惭愧,日本人对待鲁迅先生的态度,比大部分本国人还要敬重十倍。更重要的是,比我都还更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与生活。这部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让朱安女士贯穿始终,借鲁迅“梦话”说出了愧疚,不忽略她的存在意义。真的很好,鲁迅先生其实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33分钟前
  • 鸟先生
  • 力荐

看完后还是深深羡慕当时鲁迅先生的境况,他就是用他的嘴说话,用笔写写文章;身边始终有三五好友,坚强后盾。日本人完全站在中国的立场写出的戏,完全没有违和感,甚至观察入微,我很服气。

36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借“误认症”展现鲁迅内心的“死结”,顺便带出他对师、友、妻和前辈的愧疚,借“失语症”谈鲁迅的创作,通过出国与否展现时代与担当,都是兼具剧力深度和幽默况味的好构思。最后以“鲁迅先生临终时,身边都是日本人”作结,跳出革命史观和民族叙事,别开生面。万斋的表演一举一动都是戏,把个书呆子演出了万种风情。让人有点遗憾的是广末凉子终于长成了个贾玲。

38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井上厦非常的善良,但那些日式现代的小幽默很让人出戏。比原著还要差不少。

4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系、鲁迅和日本(人)的关系,都比想象中的更为复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通是多么重要。

44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迅哥没有回国革命,只因要求照顾他母亲的合理要求未得到满足。秋瑾的形象太过单薄。

46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较差

1932|背景是上海,语境却安置在日本。井上厦的鲁迅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这是一个日常的、生活的、真实的鲁迅。在世田谷艺术剧场里,万斋自身强烈的主观色彩对舞台的压倒性掌控,于是便进入另外一个宇宙。二幕六场评传剧,复杂可以是简单,简单可以是深邃,深邃可以是有趣,形式的欢快及精神的悲悯,嬉笑自嘲后是苦涩的后味。这个作品真的很温柔阿,在诸多灰暗的困境里,尚且还有这般美好如神谕般引领,便也多出另一份甜。(恨不得打一百颗星,看了我们就是好朋友系列!

49分钟前
  • 岳麓区石原里美
  • 力荐

朱安嫁妆,秋瑾短刀,鲁迅失语症之脸盲忏悔,什么鬼???些许诗意段落全靠先生文笔撑着,但把旗袍胳膊那段杂文讽刺当成现代诗轮流朗读真的好吗???最后好歹念念鲁迅的遗书啊!!!所以这种驼背傻笑唯唯诺诺的形象就叫做“还原鲁迅的日常”?哪怕直接改编内山自己写的回忆录也比这好看啊……

52分钟前
  • kylegun
  • 还行

我们喜欢塑造完人、体现神性,而有时候人性才能带来更多的共鸣。横眉冷对的鲁迅让人敬畏,但如此有着些许自责和脆弱的鲁迅则让人更愿亲近。8

54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推荐

日本人眼中的鲁迅,对日本又爱又恨。由狂言师野村万斋主演。以前听过一句话:说鲁迅一辈子批评与骂过很多人,却唯独没有骂过日本。当时的留日学生,对日本的感情应该很复杂吧?尤其当日本开始侵略中国时。知堂最后落水,与他对日本的情结或也很有关系!另,日本对鲁迅的尊敬不必中国低,且能正常地平视他,而不是当做神龛里的神!

55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推荐

《上海月亮》,源于鲁迅先生的小杂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本话剧以鲁迅先生逃亡到内山书店为线索,日本国宝野村万斋扮演鲁迅,广末凉子扮演广平兄,讲的是“宽恕”,而不是“一个都不宽恕”。我喜欢鲁迅,是因为年少彷徨时,他教会我迟疑,希望之虚妄,不要盲动,更不要盲从。他担起了黑暗的闸门,以使我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小宇宙。有了鲁迅,并不一定是为了深刻,才发觉思考之如何有趣,孤独之如何介于野兽和神灵之间。即使是他的文字陆续被逐出大中小学课本,在日本,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鲁迅被解构,鲁迅被重新诠释,却始终给夜行者以道路。看到最后,有点小确幸,发觉和我同年同月生的广末凉子,怎一个胖字了得。正所谓,昨日少年今日老,多少女神成了游泳圈。

56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