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尼克松

HD

主演:弗兰克·兰格拉,麦克·辛,山姆·洛克威尔,凯文·贝肯,马修·麦克费登,奥利弗·普莱特,丽贝卡·豪尔,托比·琼斯,安迪·米尔德,凯特·詹宁斯·格兰特,加布里埃尔·雅雷,吉姆·麦司奇门,帕蒂·麦克马科,杰弗里·布莱克,克林特·霍华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2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3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4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5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6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3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4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5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6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7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8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9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对话尼克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尼克松(弗兰克·兰格拉 Frank Langella 饰)在水门事件后下台,却始终未曾对公众承认过自己的错误,欠美国人民一个道歉。福斯特(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是一个在澳大利亚主持脱口秀的英国花花公子,在直播中看见尼克松搭乘直升飞机离开白宫时萌生采访他的意念并决定付诸实践。  没有人对福斯特抱有期望,没有电视公司愿意出钱购买他的采访,朋友约翰(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找来业内著名的新闻人鲍勃(奥利弗·普莱特 Oliver Platt 饰)和对尼克松研究颇深的詹姆斯来组成一个小组,开始进行资料挖掘。福斯特自己掏钱付了头笔的采访费,获得了与尼克松见面的机会,并且敲定了连续采访的日子。小组拼命准备问题以便逼尼克松在采访中认罪。尼克松的智囊团也在忙碌地准备应答,他们从不把福斯特放在眼内。正式采访开始,福斯特招架不住尼克松滔滔不绝的自辩,这一切让福斯特破釜沉舟,寻找突破口……护士当家第五季成吉思汗蓝调今天不上班门里门外完美的世界爱之咒:黑色婚礼再造民兵傲骨贤妻第七季天堂之日丰收之后搜救火线救援第五季绝命空间站生死28小时金田一少年事件簿3江湖情未了白色巨塔トラック野郎 故郷特急便神级收藏家:点石成金拍卖行第一季铁血战士(原声版)无仁义之战2:广岛死斗篇谁可相依暗杀教室杀手(1956)迷雾中的她(上)和平饭店最后华尔兹1978TheEmpire:法之帝国藕断丝连国王口信初吻(1992)四大才子谍影重重之上海联邦调查局第四季灾难地带:纽约火山非正常事件集诡计万鬼惊魂投入爱情与僵尸同行欧耶芭蕾

 长篇影评

 1 ) konw a 'famous' history fact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为了要罢免要求他交出证据的特别检察官,迫使拒绝解任特别检察官的司法部长辞职,司法次长继任司法部长后,又因为拒绝罢免这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第三任司法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

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在水门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后,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于1974年和1976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水门事件内幕的书《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The Final Days),两位记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


影视作品
1977年,根据《总统班底》一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在第4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包括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艺术指导等在内的共计四项大奖。向两位记者提供情报的人,代号为深喉,在2005年5月31日揭晓,是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W. Mark Felt)。

电影《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也对水门事件进行了影射。


More stories

  水门是华盛顿的一座综合大厦。1972年6月17日有五个人因潜入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而被捕。随后的调查表明,尼克松政府为破坏选举的进程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闯入水门只是其中之一。结果导致政府的几个官员锒铛入狱以及美国历史上破天荒出现的总统辞职。
  在5个人被捕后几天,前白宫助理小亨特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总顾问利迪即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和窃听罪。
  1973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首席法官赛里卡主持审讯7名被告。在7名被告中有5人认罪,另外2人由陪审团定罪。
  1973年3月23日宣判时赛里卡法官宣读了被告之一麦科德的来信。信中指控白宫至今仍在掩盖它与闯入水门的关系。麦科德还说白宫曾对7名被告施加压力,要他们认罪并保持缄默。在白宫显然有牵连的情况下,尼克松总统于1973年4月17日宣布他已开始一次新的调查。4月30日尼克松公开声明他对卷入此案的白宫工作人员的行动负有责任。他接受了顾问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以及司法部长克兰丁斯特的辞职,并宣布解除迪安的职务。然而尼克松一口咬定他对政治谍报活动以及掩盖错误的努力毫不知情。他选择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考克斯为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后来调察中心转向参议院,开始由该院总统竞选活动特别委员会(由参议员小欧文领导)举行由电视播放的公众听证会。欧文委员会根据证词判定白宫和竞选委员会成员有罪。然而只有迪安一个人证明尼克松总统有直接卷入掩盖活动。
  1973年7月16日前白宫工作人员巴特菲尔德揭露:在总统办公室的谈话都录了音。考克斯和欧文委员会立即(7月23日)票传录音带。尼克松以行政特权和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交出。当赛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交出录音带的时候,尼克松表示可以提供有问题的录音带的文字提要,但以不再索取总统文件的协定作为交换条件。考克斯拒不接受这个建议。10月20日总统命令司法部长理察森解除特别检察官的职务。理察森和副部长拉克尔肖斯宁肯辞职也不执行这个命令。最后考克斯的职务是由副总检察长解除的。群众抗议的怒涛迫使尼克松于10月24日交出了录音带。但赛里卡要的是9盘,他只交出了7盘。白宫声称另外两盘根本就不存在。5月20日赛里卡法官命令尼克松向特别检察官贾瓦斯基提交其他的录音带。
  7月27日—30日期间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弹劾案。
  8月5日总统提交三盘录音带的文字本,这些文字本清楚表明总统与掩盖活动有关。因此尼克松在国会里失去了最后的支持者。他于8月8日宣布辞职,次日上午11时35分离开白宫。1974年9月8日继任总统福特给予尼克松以无条件的赦免,不受进一步惩处。
  2005年5月31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承认自己就是“水门事件”中那个曾被称为“深喉”的人,曾向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提供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的关键线索。2008年12月18日,“深喉”菲尔特去世,终年95岁。
  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依据内线“深喉”的消息,捅开“水门事件”的内幕,导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下台。两名记者一直拒绝透露当时线人的身份,但是总编辑西蒙斯引用了当时一部知名色情电影《深喉》的片名,作为告密者的化名。
  1972年6月18日,星期日。 温暖的阳光,清新的海风,茂密的树林,松软的沙滩,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初夏海滨风景画。画里还有错落有致的几幅别墅,那是美国总统在佛罗里达的比斯凯恩湾的寓所。正在这里度假的尼克松总统,心情和这天气、景色一样的好。 4个月前的2月21日至27日,尼克松总统在他的对外政策首席顾问基辛格博士的陪同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20多年的敌对状态。此举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赞扬和美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尼克松的声望大振。 1个月前的5月22日至28日,尼克松又赴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达成了关于限定美苏双方各自拥有 2个反弹道导弹发射场的协议,让世界在日益升级的军备竞赛中看到了一丝有所克制的曙光。 有一系列令人瞩目政绩的尼克松总统,今年任期已满,他正踌躇满志地开始了竞选连任的准备工作。这次度假,他的公文包里还放着一份竞选备忘录。在他的案头, 放着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回忆二次大战的书著《胜利与悲剧》,这本书他已读了几遍, 他想进一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尼克松并没有意识到,正当他向胜利的高峰攀登时,悲剧也在悄悄地向他袭来。 此刻,尼克松正端坐在沙发上,漫不经心地浏览当天的报纸。他有早读的习惯, 看报就像吃早餐一样必不可少。《迈阿密先驱报》第一版左侧的一段小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其标题是:“企图在民主党总部装窃听器的迈阿密人在华盛顿被拘留”。 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民主党总部去实施窃听,真有意思,尼克松不由自主地看了下去。报道说,昨天(6月17日)夜里有5个人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被捕,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就设在该处。这5个人中,有4个是从迈阿密去的,其中一个自称是中央情报局的职员,另3个是古巴人。他们随身携有照相机和电子侦察设备,是戴着橡胶手套安装窃听装置时被发现,当场被捕的。 据尼克松自己在回忆录中说,他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段新闻荒谬得很,古巴人到美国民主党总部来装窃听器,真会开玩笑。所以,他把报纸放一旁,便自由自在地投入大海畅游了好久。后来他甚至觉得,这是有利于他竞选连任的消息,因为它可以声明, 由于有“左派”之称的竞选对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一向对古巴卡斯特罗政权采取谦让政策,在美国国内的古巴侨民都害怕这一点,故在民主党总部实施盗窃。这样的消息传播开来,可以狠狠打击民主党。 然而,事情并非像尼克松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如意。被捕的5个人中,那个自称是中央情报局职员的麦科德,实际上是尼克松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安全顾问,其余4人也不是什么古巴人,很可能是受雇于“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特工人员。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如此前景的麦科德等人的被捕,使水门事件很快变成了新闻界热炒、全国关注的爆炸性新闻。 专门辞去司法部长职务、充任尼克松的竞选连任委员会主席的米切尔,不得不向新闻界声明,在水门大厦被捕的那 5个人的行为,纯属他们的个人行为,与本委员会毫无关系。 民主党展开了攻势。它们对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和这伙窃贼提出民事诉讼,要求 赔偿100万美元,后来又增至640万美元。当时它们并没有想到,它们本来可以得到的更多——当然,并非是指金钱的数额。 两天后,即 6月20日上午,《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消息使尼克松不安起来。报道 说,从被捕的人员随身携带的通讯录中,发现了曾在白宫任职的中央情报局的前特工人员,他叫霍华德·亨特,在尼克松的高级顾问科尔森手下任职。闻此消息的白宫,像挨了地震。 昨天刚从度假地返回华盛顿的尼克松,见报后马上召来其心腹、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商谈此事。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似乎还没有找到万全的对策。下午继续探讨同一个问题。情况不明而又怕牵连的尼克松,首先要求霍尔德曼如实告诉他,在 我们“自己人”中,不管属于哪一层次的官员,是否已经使我们卷入这个尴尬的局面。 然后一起研究,目前的一切调察与口供,如果进行深察细究,会不会让民主党抓住把柄,对我们竞选不利。据尼克松日记记载,米切尔曾在电话里神秘地告诉霍尔德曼别卷入此案。但此时霍尔德曼很肯定地向尼克松保证,白宫的官员不会被牵涉到此案中, 米切尔也与此事无关,尽可以放心。听到这一保证,尼克松担心被信心所取代,他决定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 然而,霍尔德曼还告诉他,察究水门行动的主使人已经察到竞选连任委员会财政 组的法律顾问戈登·利迪身上,联邦调察局正在追察因水门事件被捕的麦科德身上携带的款项,该款项很可能出自竞选连任委员会。“必须阻止联邦调察局追察那笔钱的 来源!”尼克松不容置疑地说。后来,中央情报局的一位高级官员授权向联邦调察局代理局长打电话,请他“别管这件事”,因为在这两个局之间,早有互不干涉对方秘 密行动的协议。 尽管白宫利用其执政的权力进行掩盖和阻挠,检察机关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仍在进行。9月15日,在取得必要的证据之后,在这一事件中当场被捕的麦科德等5人被依法起诉,同时被起诉的还有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霍华德·亨特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法律顾问戈登·利迪。 尽管有水门事件的阴影缠绕,尼克松争取连任的竞选依然搞得有声有色。大选前夕的10月26日,从巴黎回国的基辛格特使,向美国人民公布他与北越代表黎德寿进行一系列秘密会谈的成果,宣称:“和平即将到来。”这给尼克松政府的政绩本上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尼克松毫不留情地嘲笑他的竞争对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之流, 是“嘲笑我们国家的过去和将会妨碍它的未来的激进集团”。他针对麦戈文借口水门 事件攻击他的政府是“最腐败的政府”一说进行抨击道:“这些年来批评美国的制度已变得很时髦。批评者们坚持认为,它是如此偏颇,如此腐败,如此不义,以致我们应该摧毁它,用别的什么东西取代它。我完全不同意,我相信美国的制度。” 麦戈文显然不是尼克松的对手。在中学时代就以擅长演讲和辩论著称的尼克松, 巧妙地将对手指责他和他的政府的腐败,变成了攻击美国制度的腐败。尽管水门事件的许多事实已经揭露,但美国选民们似乎对此并不太在意,他们更看重尼克松政府的政绩,所以,11月7日公布的大选结果,尼克松就得了61%的选民票和520张选举人票, 而麦戈文只获得 34%的选民票和17张选举人票。这是在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上少有的 以如此悬殊的票数决出胜负的一次。 以米切尔为首的总统连任竞选委员会成员个个喜形于色,他们似乎忘记了还有 7 个“难兄难弟”因水门事件正在失去自由的监狱里接受审讯。 尼克松满面春风,走马上任,开始了新的一届总统任期。在1973年 1月20日的连任就职演说中,他还没有忘记抨击他的对手:“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我们总是受到那些认为美国一无是处、绝少正确的人们的困扰。但是,我深信,这不是历史对我们有幸经历这些非凡的年代的评判。”他在演说中自豪地用了一连串“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的字句,宣称“本世纪美国的经历在世界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水门事件的阴影并不因为尼克松满面春风而消散,相反却一步步向他逼来。 当尼克松在台上发表连任就职演说时,对水门事件被告的审讯也在抓紧进行。这场审讯从1月8日开始,被告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交代其犯罪事实,有的公开表示对各种指控服罪。他们究竟做了哪些交代,会不会将白宫里更大的人物牵扯进去?还有,为掩饰真相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会不会弄巧成拙,欲盖弥彰,反而增添新的罪证?这一切, 都使白宫弥漫着一种焦虑的气氛,尼克松及其心腹官员更是坐立不安,失眠频频。 本来应该沉浸在竞选连任胜利的喜悦之中,如今却被水门事件的阴影所笼罩,尼克松未免感到沮丧。他这时似乎已经意识到,从一开始阻止调查就是个错误,而且是比到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本身更大的错误。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这条路哪怕是错了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风雨飘摇的白宫,仿佛在经受地震后日益增强的余震的煎熬,谁能保证这不是又 一次更大的“地震”到来的前兆呢?
[编辑本段]丢卒保车,大总统挥泪斩马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想以攻为守的尼克松总统,渐渐地处于防不胜防的境地。 尼克松在1973年 2月14日的日记中,忧心忡忡地写道:“我可以料想得到,假如法官把亨特叫到面前,拿35年的刑期来恫吓他,他很可能为了免受刑罚而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全盘吐露。” 亨特,这个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不仅与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的 5名案犯 有牵连,而且他曾和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法律顾问利迪一起,在白宫的纵容下,私闯心理治疗专家埃尔斯伯格的办公室,企图窃取加害埃尔斯伯格的材料。这个埃尔斯伯格曾经把五角大楼关于越南战争的秘密材料交报社发表,对尼克松政府不利,政府 起诉他盗用文件罪,正在受审。白宫显然想置他于死地。一旦这一事件抖露出来,岂不是又一次“地震”。 如何使亨特保持沉默,或者绝不供出幕后的纵容者,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3月21 日上午,在尼克松的椭圆形办公室,总统和他的法律顾问约翰·迪安商谈着。 “亨特给竞选连任委员会的一名律师写信,索取12.2万美元,作为个人和请律师的费用。他甚至规定了交款期限。”迪安向尼克松通报了这一情况。 “他们到底想要多少钱?”尼克松知道,有第一笔,就会有第二、第三笔钱;有第一人,就会有第二、第三人要。 “在整个诉讼期间,至少要付 100万给各个被告。”迪安报出了一个不少的数目, 虽说这一数目对美国总统来说是不难办到的,但在风声很紧的情况下,毕竟要冒不少风险。 从迪安的口气中,似乎不想再去冒险。骑虎难下的尼克松总统,却只有按照既定方针走下去这一条路。他曾两次向公众信誓旦旦地保证,他和他领导的白宫在水门事件一案中是清白的,经得起调查的。如果退缩的话,他和他的政府岂不成了信誉扫地的说谎者和骗子。 “也许我们这样做是错的”,尼克松缓缓而又坚定地说,“但此时此刻,你难道不同意最好的出路是把亨特的问题妥为应付吗?我想,此时此刻,这是值得一为的。” 他显然把赌注押在了让被告守口如瓶上。他是在位的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样押宝也许有他的道理。因为,如果这些被告拿了钱,还想获得自由,即使法院判他 重刑,作为总统还有特赦罪犯的权力。有总统作强大的后盾,聪明的被告是不会吐露对总统及其领导下的白宫不利的事实的,尼克松相信这一点。 迪安嘴上答应了总统的要求,心里却像挂了15个吊桶,七上八下,惶惶不安。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承认:“从事后看,这一天是我任期内一个悲惨的转折点。” 事实正是这样。不久便“反戈一击”的迪安,使尼克松和白宫狼狈不堪。 迪安不仅说出了白宫几名重要人物与5名窃贼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一案有关, 而且坦白了案发后的一系列掩饰真相的企图。他公开表示,白宫的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总统的内务顾问埃利希曼以及他自己,都卷进了此案,有“阻挠司法的举动”。 他还透露,总统的私人律师坎姆巴克曾受命筹款给水门事件一案的被告。 而关在狱中受审的麦科德,也指控争取总统连行委员会主席,前司法部长米切尔应对他们潜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行窃一案负责,并且供出在受审期间,有人表示可以宽赦,交换条件是他缄口不语。 负责审理水门事件一案的联邦地方法院法官也似乎打定主意要与白宫过不去。在 3 月底进行的宣判中,对第一位将政界要人牵进这一事件的被告麦科德从宽处理,予以保释,而对其余4名潜入水门大厦行窃的被告则予以重判,暂定为40年徒刑;与此案有关、又犯有私闯埃尔斯伯格医生办公室行窃之罪的亨特和利迪,前者被暂判为入 狱35年,后者曾因不肯开口而犯了蔑视法庭罪,就此暂判为6年零8个月徒刑,另处罚款4万元。 轻重悬殊的宣判,给至今抱有侥幸心理、不愿吐露全部事实的被告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尼克松明知这样的判决过重,甚至实属蛮横,因为对一些杀人犯的判决也不至于如此;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地方法院法官所采取的一种文明的策略,就是要促使被告说真话,因为他们的宣判并非最后的判决,如果坦白交代,检举揭发有功,麦科德就是他们的榜样。 随着水门事件真相的不断抖露,群情激愤,舆论大哗。尼克松的防线是如此脆弱, 已经到了不找几个替罪羊就难以过关的程度。 4 月中旬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接替米切尔担任司法部长的理察德·克兰丁斯特, 急匆匆地求见总统尼克松,说有要事相告。无心度假、正在白宫举行午后宗教礼拜仪 式的尼克松,在仪式结束后马上同他进办公室密谈。克兰丁斯特省去了拐弯抹角的客套话,直截了当地告诉总统:“迪安把我们告了。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被认为是授权闯入水门大厦行窃的主谋人。”“不,这不可能。”尼克松惊讶得差点叫了起来,紧接着又半信半疑地问他的司法部长:“真有其事?”克兰丁斯特没有正面回答,说: “让刑事厅长来谈,您看如何?”尼克松点了点头。 不一会儿,身穿一件脏兮兮的T恤衫和一条湿漉漉的牛仔裤,脚蹬一双网球鞋的司法部刑事厅厅长亨利·派德逊,在克兰丁斯特的带领下,走进了尼克松的办公室。 他是在洗刷游艇时被召来的,连衣服也没来得及换。下属官员如此打扮到白宫来,实属不敬,要是在平时非被轰出去不可,但这次尼克松只是皱了一下眉头,便让他将掌握的迪安指控的情况一一道来。这位厅长迟疑了一会,瞥了身旁的部长一眼,在得到 “照实说”的眼神暗示后,便将迪安如何指控总统的办公室主任霍尔德曼、内务顾问埃利希曼卷入水门刑事案的情况做了汇报,末了还斗胆建议:“应该让他们两个辞职, 不然会有麻烦的,会使您和您的总统职位处境难堪。” 尼克松默默地听着,思索着,眼睛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半晌没说一句话。克兰丁斯特部长和派德逊厅长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你们走吧。”尼克松有气无力地说。 宽大的办公室只剩下沉思的尼克松一人。“好一个吃里扒外的迪安!”尼克松想 对他施加压力,让他明白作为总统可以阻止他获得行政豁免权,到头来一样受刑,可 是又担心把他逼急了眼,说不定会把指控的矛头直接转向他。 “我没有什么把柄掌握在迪安手里。”尼克松的心里暗暗地为自己打气。虽说他事先确实没有授权任何人去干闯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装置这样的蠢事,但事后的掩盖行动他能逃脱罪责吗?一想到这里,他的心又有点发虚。虽说他和年轻的法律顾问迪安商谈掩盖对策时,没有第三者可以出来证明,但谁又能保证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作为证据的话柄呢? 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对策。想找几个心腹顾问来集思广益,可是不少人已经涉嫌水门一案,要是再冒出一个像迪安那样“反戈一击”的顾问,那不就更惨了。看来,只有变以攻为守为以退为进了,“丢卒保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尼克松终于拿定了主意。 几天后,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被召到总统办公室。尼克松把上次司法部长及该部刑事厅厅长谈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讲给他们听,然后,婉转地请他们拿个主意。这两个人是尼克松的得力助手和多年的忠实朋友,为他谋取总统职位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 要尼克松开口让他们辞职,实际上是把他们开除出白宫,尼克松真是有点开不出口。 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显然被总统介绍的不利于他们的事实惊呆了。虽说这些事实都是他们经历过的,但一旦作为罪证指控则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非常敏感而又特别能领会总统意图的办公厅主任和内务顾问,此刻,只有吞下辞职这杯苦酒,以便保全总统和白宫的面子。“我们会现实地面对这一切的。”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说这话时,眼睛有点发红,鼻子开始发酸。 三人相对无语。谁也没有说出“辞职”这两个令人难堪的字眼,但谁的心里都非常明白。还是彼此心照不宣吧,各自的心情当然有所不同。 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心境: “我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要他们离职,真是自私得可以了;不过我还不至于狠心到 能够心安理得地伤害自己所深切关怀的人。我忧虑他们被迫辞职时所受的打击,但我 更忧虑他们留任不去会使我遭受的打击。”“我现在的问题,是必须把做过一些我亦有份之事的几个朋友开除。” 4月30日晚上,尼克松向全国发表讲话。他重申自己与水门事件没有牵连,但接 着又说,他将为那些“在一件他们原来深信是正确的事情中可能犯了错误”的下属承 担应负的责任。尼克松借此机会宣布:“今天,我做出了任期内最难的一项决定,我接受了白宫两位最亲信僚属的辞呈。他们是霍尔德曼和埃利希曼,称得上是我有幸遇到的最优秀公务人员中的两位。”他用如此赞美的语句,送给被迫辞职的朋友,与其说是对朋友的抚慰,倒不如说是为了使自己的心里也好受些。同时宣布已经辞职的还有那个“反戈一击”的顾问迪安,以及司法部长克兰丁斯特;前者如果不从白宫清除 出去,怎解尼克松的心头之恨,后者辞职是因为他的一些亲密同事可能“与违反美国法律的某些行为有牵连”。 尼克松演出了一幕现代“挥泪斩马谡”的话剧。然而,就像马谡被斩并不能夺回 失去的街亭一样,丢了“卒”的尼克松能保住自己这个“车”吗?
[编辑本段]穷追不舍,尼克松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对水门事件一案的调查并没有因为受牵连的白宫高级官员辞职而停止,相反追查得更紧了。尼克松非常清楚下一步追查的目标是谁。“我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付他们。”尼克松暗暗地给自己打气。 他任命国防部长埃利奥特·理查森接替辞职的克兰丁斯特,转任司法部长,并授 予他任命一位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的全权。这一任命很快得到了参议院的确认。 尼克松本想通过这样的积极姿态,显示其在水门事件一案上心中无愧,同时又可以有 效地控制司法机关对这一案件的调查,但事后证明他又错了。 新上任的司法部长理查森选择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著名教授阿奇博尔德·考克斯 出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也许,理查森也想做一个姿态,不分党派,一点不在乎考克斯是民主党人,使人们感到他的不偏不倚,襟怀坦白。但尼克松却像被当头敲了一棒,在惊愕之余,心里暗暗叫苦。 在尼克松看来,考克斯是一个怀有党派成见的狂热分子,他和他的属下简直不用调查就确定了要把作为共和党总统的尼克松赶下总统宝座的目标。
  可悲的是,正是他总统本人,通过司法部长赋予考克斯他们得以实现目标的权力。 现在,尼克松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考克斯新官上任即烧火,马上从向白宫索要有关档案着手,做深入的追查。以民主党参议员萨姆·欧文为主席的参议院水门事件特别调查委员会,则要求白宫有关官员随时接受该委员会的质询。原白宫法律顾问“ 反戈一击”的迪安,连续在欧文调查委员会作证5天,其开场白就长达345页,读了整整一天,其中一口咬定尼克松自水门事件案发后,一直想方设法做掩饰工作。为了证实迪安所言,委员会成员一致要求公开调阅总统的有关档案。有人甚至提出,传讯尼克松总统亲自出席作证。 再也不能退让了,听到这一消息的尼克松马上做出了这样的反应。
  1973年7月7日,尼克松致信欧文,提醒他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早在1953年,杜鲁门总统也曾被国会传讯出席某个委员会,但他拒绝了。作为总统,他有自己的尊严, 也有这个权利。尼克松接着声明,我会像杜鲁门那样,既不出席委员会作证,也不向委员会提交文件。 5 天后,欧文回信白宫,说“两不”立场恐怕“势必引起同基本宪法对抗的严重可能”。就在这一天,尼克松起床时感觉胸部剧烈疼痛,住进了海军医院。 在他住院期间,尼克松听到了一个更使他心痛的消息:他的副助理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向参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泄露了“天机”:自1971年 3月以来,白宫安装了能自动记录谈话的秘密录音系统,总统在办公室的所有谈话,都有录音磁带备考。 对此,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备受鼓舞,认为这是证明总统有没有罪的最有力的证据, 要求白宫立即交出有关磁带。参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新闻界抓住这条爆炸性的新闻大做文章,公众的反应也特别强烈。总统和他所领导的政府是否营私舞弊,将通过录音磁带而真相大白,这个消息实在令人振奋。
  《纽约每日新闻》的大字标题不无讽刺地写道:“尼克松窃听自己的办公厅。” 尼克松则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不可能记得水门事件案发后, 他所下达的每一项指示,说过的每一句话,但是对是否录有掩饰真相、阻碍调查的罪证,他是心里有数的。因此,他本能的反应是,必须借助总统享有的特权,绝不能把录音磁带的内容泄露出去。 于是,围绕着交还是不交录音磁带,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 考克斯特别检察官穷追不舍,非要尼克松交出磁带不可。看来他有明确的线索, 甚至直接点出和索要去年6月20日,即水门事件发生3天后,尼克松同他的办公室主任霍尔德曼两次谈话的录音。 尼克松坚守阵地,强调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有权拒绝特别检察官的征调令, 如果他认为它会侵犯政府部门应享有的特权的话。 这场官司先是在联邦地方法院展开。 8月29日,地方法院主审法官赛里加裁决尼克松败诉。虽然尼克松对这一裁决不能说一点思想准备没有,但毕竟在美国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先例,法院判令总统交出他不愿交出的材料。所以,听到败诉的消息, 他感到震惊。他决定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屋漏偏遭雨。
  尼克松的搭档、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被控在任马里兰州州长和 副总统期间接受贿赂,面临起诉判罪的危险。虽说这是他个人的问题,但尼克松政府的形象又遭到损害是不可避免的。10月10日,阿格纽副总统公开表示不再为逃避所得税这一次的指控做辩护,并提出辞职,以此作为撤消对他进一步追究起诉的条件。两天后,尼克松提名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素以正直友好几乎没有什么政敌而著称的杰拉尔德·福特继任副总统。 阿格纽的辞职使尼克松感慨万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的一生中既有平坦大道,又有激流险滩和暗礁。“难道我最后的结局也是如此吗?不,我不是阿格纽, 我不应该失败,也决不能失败!”从学生时代到踏上政界,一直锋芒毕露,担心显得被动和软弱的尼克松,开始运用其拥有的权力予以反击。 他首先向特别检察官开刀。尼克松要求司法部长理查森解除考克斯的职务,从而停止他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没想到他的老内阁成员、最亲近的幕僚之一理查森,竟然拒绝执行总统的指令。拒绝执行总统指令意味着什么,理查森是很清楚的,所以,10 月20日,他正式提出辞职。与此同时,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也辞职不干了。措手不及的尼克松只好临时指定一名代理司法部长。
  当天下午,白宫新闻秘书齐格勒向记者宣布了司法部长及其副手均已辞职的消息, 并同时宣布,考克斯正被代理司法部长解职,他的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办公处将随之撤销,其工作事务交还司法部受理。 这就像在公众的心理大堤上炸开了一个口子,汹涌的抗议浪潮滚滚而来。有的报纸甚至用了“刽子手:尼克松”这类标题,指出想“杀一儆百”的总统是在向法律和正义挑战。国会舆论也简直是一边倒,包括共和党内不少议员都感到总统做得太过分, 一致要求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不能交由司法部,仍需要任命一名特别检察官来全权负责这一工作。 刚一出击便被碰得头破血流的尼克松,不得不有所收敛,同意代理司法部长选择 一位新的特别检察官全权调查水门事件一案。 11月1日,来自得克萨斯州、曾任美国律师公会会长的民主党人利昂·贾沃斯基走马上任。他上任不久便开出传票,还是要征调去年6月20日白宫的录音磁带作为证据。 录音磁带,就像鬼魂附体一样缠绕着尼克松。“这里面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记录呢?” 新任副总统福特大惑不解,冒昧地建议总统立即交出去。因为他曾得到尼克松的保证, 在水门事件中总统没有做任何亏心事。“既然如此,交出录音带不就能洗清加在总统身上的嫌疑吗?”正直的福特这样想。“不,我是为了维护总统特权的原则,这一原则决不能轻易地背弃。”尼克松解释他执意不交磁带的原因。他似乎从福特的眼神中看出些许猜疑,说:“您若不信,可以把录音放给您听。”但福特谢绝了。
  1973年的圣诞节对于尼克松来说也许是灰暗的,但又是值得珍惜的,因为对水门事件的调查越来越使他处于不利的境地,他在白宫度圣诞节的机会可能将一去不复返 了。当然,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愿意朝这个方面去想。 不过,关于交不交录音磁带的心理防线正在后撤。对于最终可能迫不得已要交的那部分磁带,该听的要先听一下,该做些处理工作的也要事先做好,以免被动。尼克松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一个消息在白宫不胫而走,继而被舆论炒得火爆:作为重要证据的去年6月20日上午,尼克松同霍尔德曼商谈如何应付水门事件的谈话录音带,竟有18分半钟出现空白! 分管总统谈话录音工作的女秘书罗丝声称,她从未做过这样的“技术处理”,如果说她工作中有过失,无意中会抹掉一些录音,那最多也不会超过5分钟。 18分钟的空白意味着什么,人们尽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此刻,尼克松的心情糟糕透了。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明白大多数人认为我对那18分半钟的空白无法解释。这是整个水门事件中最难让人相信和最具侮辱性的部分。我也知道如果我承认那段空白是我自己抹去的,或者说是罗丝替我抹掉的,或是在我直接或间接要求下有意抹去的,他们就会欣然接受。 可是我知道我没有抹;罗丝说:“超过5分钟的空白只能是人为故意处理的结果,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要这样做”。这个圣诞节对于尼克松来说可能是人生中最悲惨的一个,在结束了总统辞职新闻发布会的一周后,被媒体代号为“深喉”的特工官员和尼克松进行了一次私人会晤,席间“深喉”向这位前总统透露了一个信息:在美国,白宫只是普通人们心中的政治权利中心,而事实上始终有一个势力机构在掌控美国的命运,各党派每4年都为总统大选费尽心力,但是这个神秘的机构却具有象古代皇帝世袭般的稳定地位,他们从来不用考虑换届竞选。美利坚200年的历史上,他们是否始终存在,而也许要追溯到华盛顿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在美国自由的天空上,却在人们看不到的高空中盘旋着一股气流,他似上帝般的存在而给人们以无限遐想。

 2 ) 追逐成功的源动力

今天HBO的Lunch movie是《对话尼克松》,电影在近两个小时展现了两位主人公在截然不同的职业背景,年龄与人生境遇下对成功的追逐。

理查德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后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那时候的尼克松一方面并没有向公众道歉,另一方面仍难掩对返回政坛,掌握权力的欲望,于是他接受了这次看上去极为不靠谱的访谈,想利用这个看上去轻浮愚蠢的脱口秀主持人,一位英国花花公子重新树自己的立公众形象。饰演尼克松的弗兰克兰格拉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位备受争议的总统,缓慢前倾的身体,意味深长且咄咄逼人的眼神,扭转乾坤的谈话技巧,政客的老道,机警和狡诈,和对权力,成功永不疲倦的追求。

大卫福斯特,英国脱口秀主持人,看到电视里尼克松在机舱门口向民众挥别时微妙的面部表情,产生了采访他的想法,目的很单纯---名利,几乎遭到所有同行的不齿。所以当他找来的愤青顾问问他你此番折腾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福斯特难掩自己的尴尬,反问说你来到这儿是啥目的呢?气得愤青当场掀桌。但随着第一次见到尼克松,他才明白自己的对手是个多么难搞的老怪,更明白了如果自己最后被尼克松耍了,不但是偷鸡蚀把米,来一次纯粹地自取其辱随之身败名裂,更会让尼克松彻底掩盖自己的罪行,而这才是他造的最大的孽。麦克辛在《女王》里饰演那个urgly版布莱尔让大家记住了他的一脸谄媚和囧相,《对话尼克松》里他的媚笑更加灿烂。但他表现出了另一种追逐成功者的特质:虽然哗众取宠,甚至轻浮,但永远积极,乐观,忙碌,承受压力接受质疑,不屈不挠。

结局我们都知道,尼克松在这场较量中最后承认:自己滥用了权利,辜负了美国人民。大获全胜的福斯特名利双收。整场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最后一次访谈的前夜,一个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诡异电话,一个尼克松第二天完全不记得的电话,导演对这通电话的处理如此关键又如此恍惚,但就是这通电话让我们对俩人的境遇和信念恍然大悟,也是这通电话让福斯特横下一条心不成功便成仁。

什么样的人才欲火焚身的追求成功,什么样的人才追求巅峰荣耀又时刻在不甘的烈火中煎熬,摘录这通电话里的一段,就是答案。

尼克松:那些剑桥的势力鬼也瞧不起你吧?

福斯特:当然瞧不起

尼克松:这不正是我们的悲剧么,福斯特? 无论我们爬得多高,他们还是看不起我们. 不管你得过多少奖,有多少专栏写过你,或者我当选的职位有多高,都不够,我们仍然觉得我们是小人物,就像那些输家反反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大学里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那些身居高位的,那些出身名门的,他们所享有的崇敬才我们真正想要的,那不正是我们今日玩命工作,分号必争,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原因么?让我们都别再装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往内心那个叫做灵魂的阴暗角落瞥上一眼,那不正是我们有今日的原因么?找一条路重试阳光,成为大众的焦点,再次坐上赢家宝座,因为我们感觉到他正在渐行渐远,而我们正朝真尘埃而去。势力鬼总说那就是我们的下场。我们灰头土脸,干得越多,羞辱就越多。好吧,随他妈去吧!我们绝不会让他发生!我们要让那些白痴看看 ,让他们在我们不停的头条,不断的奖杯权势和荣耀面前喘不过气!

 3 ) 中国何日有水门

   水门**距今已经有些遥远,这一事件给今日世界带来的影响无非是拉链门,艳*门等等的大小丑闻,都能传承有序。


    其实说白了,水门是个多大点事儿啊,无非是N的竞选班组有人被权力感毒害,感觉可以为所欲为,自作主张去竞争对手的大楼安装窃听器,行事不密以致被抓。而N在获悉事件发生后,出于“一个领导者做事,需要有心”保护下人,试图运用手中的权力湮灭证据,抹平此事,上海话叫做“搞定”。试想,N可是米国的总统,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又不是谋财害命,把X*户关进精神病院。只是在后知后觉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并不算过激的行动“稳定局势,做应该做的事”。这个对中国人的政治观来说,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边际范围内,甚至略微超过底线的程度上,做成一件大事,这在我们这儿叫“有手腕,搞的定”!这是中国式的以成败论英雄,不管手段是否合法是否道德。


    而N呢?一个向毛XX中国伸出橄榄枝,与周总理跨越时代的握手,任内将X战气氛极大缓和,将几十万美国青年从越战泥潭中挽救出来的民选总统,人类终于在其他星球迈出了伟大的一步,这样一位伟大的“和平缔造者”,人类进步的领路人,就因为这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任内辞职的总统。多会小题大做的国家和政制,7分功,3分罪都不妨碍成为永垂不朽的伟人,劳苦功高的N实在只能用苦命来概括。难怪当年毛XX热线电话接通Nixon,“水门不就那么点事儿么,我来帮你平反”这就是中国和中国伟人的气魄。


    但是美国之所以是美国,就因为他们拥有能够挑战权力的制度,有凌驾于一切权威的契约,有人人平等的法律。所以N这样的模子成为了赤佬,美国的精神长存。任何人不能够凌驾于X法,每个个体都值得国家用一切去捍卫,无论那个对手是la登还是sadam,是街拐角一把明晃晃的匕首,还是Nixon,或者 McCarthy,每个公民都是顶天立地,每个个体都能够理所当然的挑战任何侵害自己的事物。哪怕那是一个总统的权威。而这个伟大传统的传承之中,传媒的作用值得永远铭记。在每一个美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媒体往往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Goodnight&Goodluck,反应的是新闻人Edward R.Murrow独立调查麦卡锡,以事实为依据和依靠宪法所赋予每个人的神圣权力,让麦卡锡的法西斯逆流从美国的主流社会彻底清除。而这部
Frost/Nixon则让一个走下神坛的总统“认罪”。

    
    回到影片,五项奥斯卡提名名至实归,史实感极强的氛围营造,行云流水的运镜,缜密精彩的剧本,精到细致的表演,各方面都是上乘佳作。尤其是N的扮演者Frank Langella,把Nixon的落寞,倔强,孤独,傲慢,颓丧、狂妄,游刃有余和无法自处表现的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只要这一个演员,就足够你聚精会神看完全片。没有对于总统罪行的道德说教,也不仅仅是金钱至上的媒体人,象牙塔里的学究也有人性丰富的一面。忠实的展现新闻史上伟大的一幕,就是这部影片的全部,与其说水门是影片的中轴,不如说水门的背景下,两个富有才干,充满欲望也进退维谷的人之间的故事。不过相对于Frank Langella,Michael Sheen的表演和戏份,就显得略为轻浮,配合他那张无比轻浮的笑脸,更让影片有些失重,或许改为Nixon/Frost来得更为贴切。


PS:当年真实的访问,Frost并没有那么的脓包,之前他也有过采访美国总统的经历,而Nixon也并非电影所刻画的那样心理防线尽溃,真情流露。最接近事实的可能是,Nixon得到了特赦之后,也希望借此机会向美国人民道歉。而Frost正好跟他一拍即合,因为除了所谓的60w美元之外,Nixon还享有此次访谈 所有收益的20%,也就是数百万美元的收入。因此,一场两个聪明“演员”的Show,两个人的商业成功,才是真正的Frost/Nixon

 4 ) 最好的电影都是灰色的

最好的电影都是灰色的。
没有英雄,没有反角,没有是非的价值判断,没有对错的道德说教,只有一件事:宿命。逃也好,斗也罢,再有逻辑剧本说死你你就得一头撞死。
人在一起缠斗,撕咬,挣扎,但是仇恨憎恶缺席,怜悯同情缺席。
影像需要揭示这样一种生活的常态。
《FROST/NIXON》有五项奥斯卡提名,皆是空欢喜一场。BEST ACTOR输给《MILK》,肖恩潘确实出色,但BEST PICTURE输给《SLUMDOG》只能让人感叹这世界还是蠢人多,对于想象和成见的偏好也许是甄别一个人智慧高低的重要标准。
《FROST/NIXON》比《MILK》还多了一个人名,而且不似MILK能让那股在社会领域涌动了多年的渐成气候的暗流利比多飙升,这多出来的人名还只是停在史书上的一个过客,尽管显赫,但我们只愿意提到一件事,那由他人生最大的污点所引申出的流行语:凡有丑闻,我们皆冠以“××门”。
被纽约电台扫地出门的脱口秀主持人,被民意逼出华府的总统,怎么看都搭不上边。但我们知道 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一旦凑到一起就总会冒出点命中注定的合理性。要不怎么有人鼓捣出“蝴蝶效应”这一说呢。更何况这一取材真实事件,由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还在它那两张70年代精英标准脸主打的海报下打上这么一行字:有关四亿人曾期待的真相(论人数的话有点寒颤,郑智打孙继海都有好几亿人期待成绩)。
既然叫“对话”,影片到也名副其实,从头到尾都是台词,对话,独白。但两个多小时过得真像坐在炉边和美女聊天那样快。从情节方面讲,电影欲施加给人的视觉刺激总是有限制的,就好象警察局某部门的人员在审某种类型片之后总会叫苦不迭一样。真正能让你欲罢不能,触发你每根神经的是导演脑子里擦出的火花(通常需要高数值智商才能达到燃点)。《2001年漫游太空》被帝国周刊评为人类电影史上最性感的电影,抱歉的是那里既没型男也没女优。
本片即是语言智力角逐的典范之作(个人偏好此方面)。一方想要揭露真相、诉诸公众借争议人物之名重回中心舞台,另一方想隐瞒事实,保全颜面外加赚点外块。我们顺利地进入灰色电影的情景:各看个的都挺合理,连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那是怎么回事?这种“个中玄机”通常都是要预预热,加加温才能让剧中人“认识”到剧本的残酷,尤其是你还改编真实事件,要是开宗明义那不就等于放记录片了么。说白了就是那么点意思,但你得绕着他来事,那些永远都不会有真相的历史才会真正印上你的烙印。最后要做的就是挑个时间点推出高潮。当然历史上是认为当尼克松说出那句“一旦总统窃听就意味着窃听不再是非法”是高潮,但划拉到胶片上,你就架不住我编了,你怎么知道我复杂的内心世界呢,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就有了尼克松那通“莫须有”的电话,由于过于引起我的同感,现摘抄如下:
Die the snobs there look down on you?
那里(指剑桥)的势力鬼也瞧不起你吧?
Of course they did
当然瞧不起
That's our tragedy isn't it, Frost?
这不正是我们的悲剧么,福斯特?
No matter how high we get, they still look down on us
无论我们爬得多高,他们还是看不起我们.
no matter how many awards or column inches are written about you
不管你得过多少奖,有多少专栏写过你
or how high the elected office is for me it's still not enough
或者我当选的职位有多高,都不够。
we still feel like little men
我们仍然觉得我们是小人物
the loser they told us we were a hundred times
就像那些输家反反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
the smart-asses at college, the high-ups , the well-born, the people whose respect we really wanted,really craved. And isn't that why we work so hard now why we fight for every inch, scrambling our way up in undignified fashion? 大学里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那些身居高位的,那些出身名门的,他们所享有的崇敬才我们真正想要的,那不正是我们今日玩命工作,分号必争,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原因么?
If we're honest for a minute, if we reflect privately just for a moment,
if we allow ourselver a glimpse into that shadowy place we call our soul, isn't that why we're here now?
让我们都别再装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往内心那个叫做灵魂的阴暗角落瞥上一眼,那不正是我们有今日的原因么?
The two of us?
Looking for a way back into the sun, into the limelight, back onto the winner's podium
Because we could feel it slipping away. We were heanded, both of us, for the dirt!
找一条路重试阳光,成为大众的焦点,再次坐上赢家宝座,因为我们感觉到他正在渐行渐远,而我们正朝真尘埃而去。
A place the snobs always told us that we'd end up
势力鬼总说那就是我们的下场。
Face in the dust
我们灰头土脸
Humiliated all the more for having tried so pitifully hard.
干得越多,羞辱就越多。
Well, to hell with that.
好吧,随他妈去吧
Wr're not gonna let that happen either of us.
我们绝不会让他发生
Wr're gonna show those bums.
我们要让那些白痴看看
Wr're gonna make them choke on our continued success,
our continued headlines, our continued awards and power and glory
让他们在我们不停的头条,不断的奖杯权势和荣耀面前喘不过气。


不能比这再赤裸地真诚了,可惜的是,不是“我们俩”不能,只是“我”不能。所以高水准的角逐才会不止是华丽的SHOW,更是场赤膊上阵的决斗。
有这样一些电影,接近灰色。写大盗的,但他们总有着乌托邦似的“盗亦有道”的信条,所以斗智斗勇就只是在跳探戈而已;写小人物的,但他们总是要对抗万恶的制度,所以矛盾扭转处不过一场泥潭里的死磕。不管别人看上《FORST/NIXON》什么,我就看一点:锦衣华服,但惶惶不可终日,推杯换盏间即可定下生死,回头看看,倒在刀下的却还是难得的知己。
人生还有比这更大的绝望么?


 5 ) 尼克松

一场政治斗争中,政敌总是假人民和信念之名,让你低头,然后把你象鼻涕一样在地上用脚抹。。错是对人民认的,原因是背叛了先人的政治信念。难能可贵的是在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心理压力下,他坚持清晰的信念界定这两者的区别,所以即便这么大的一个错误上他也是斗志和忏悔同在,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喜欢他,因为他高超的斗争技巧、高傲的心。 他是选择了要认错的,从他漫天要价、独自离开访谈中期庆祝会、醉酒之后的电话、感谢助手保护自己来看,他只是在选择一个方式和情景来认错。一个无关的,也不构成对手的Frost是个合理的选择... 这部电影的其它部分我不喜欢:小人得志的英国人,比较低劣的电影技巧。有几处安排,总是试图说明这是一场斗争,而Frost是胜方——开始是尼克松看着Frost到来,最后是Frost看尼克松走;开始是尼克松开场前问Frost有没有婚前性行为,后来是Frost开场前问尼克松一个什么问题;最后的那次沟通,纯粹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当然刻画一下尼克松对女人和金钱的兴趣,倒是挺好。林肯也教育儿子要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卖给给价最高的人,关键是卖脑不卖心。

 6 ) 战争《Frost/Nixon[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http://axinlove.com/2008/12/frost-nixon/
图文解说版

战争《Frost/Nixon[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by @xinl.ve 081221

理解可深可浅的一部电影。

英国脱口秀主持人Frost(Michael Sheen[麦克·辛]饰)采访因水门事件下台的美国总统Nixon(Frank Langella[弗兰克·兰格拉]饰),电影再现了两人“对话”前的方方面面。这种非常Shallow的说法,但也未尝不是轻松去看待此部电影的一种态度,既然电影属于娱乐范畴。

若抛开导演重现历史的做法,贯穿影片始终的(对话)战争,极致地展现一个花花公子,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是如何与一个缄默的前总统,一个美国政治史上最大丑闻的当事人进行交锋的过程,那本片的意义除了提供给熟悉那段历史的美国人,关于中美建交、越南战争、Cambodia事件等历史事件的一种解读角度,也是提供一个饶有兴趣的观察范本。

电影的深度在于二人没有硝烟的机锋对决的精妙,还在于Nixon在结束访谈录像的前一天晚上打给Frost的电话,Nixon对电话事件的认知的吊诡(最后老人Nixon向Frost确认是否存在这个重要电话)。电话里Nixon独白的意义(导演编剧对于Nixon这个人物的一种演绎),已经可以与华盛顿的就职演说、林肯在葛底斯堡的胜利发言、奥巴马在芝加哥的当选演讲相提并论,独一无二的历史创造者的证言。

菩提本非树,明镜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俗语里的斗嘴皮子,在五祖和慧能和尚佛语禅机里,也在“秃驴何在,东坡吃草”的友人调侃中。华人世界里的访谈,既有CCAV的某人硬要逼出受访者眼泪的做法,也有胆大无忌,任何问题都敢提的小S和不时打冷枪的蔡康永,主持人和来宾共同的智商与情商决定了访谈节目的深度。需要肤浅的眼泪,还是直面自我内心的勇气,《F》片给出优秀的答案。再插一句:猪性主持人可以一个人搞垮一个平台,也属难得。

Frost/Nixon战争进程:
序幕(Prelude)
值得一提的是战争的缘起,不再赘述Nixon下台的过程和Frost的身份。为什么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会有兴趣去采访一个政治人物?电影用Frost的眼睛记录下了一幕,Nixon乘直升机离开白宫从强作欢颜到落寞的一幕,仿佛Nixon在对电视荧幕外的Frost倾诉着繁华散尽后的落寞。

 

过分解释片中人的心境的说法:这种从万众瞩目的焦点归于平淡后的失落,Frost也心怀恐惧和敬畏,所以他在那一瞬间理解了Nixon的emptiness(片中语)。在继续做一名带给人欢乐的娱乐节目主持人之外,Frost也想留下一些历史的脚印,因此Frost要采访Nixon,甚至不惜自己支付费用。

第1幕 探营
冲动做出采访决定的Frost,前去拜访Nixon,二人的第一次面对面。在这一幕中,导演插入了一个看法,Nixon对于金钱的态度,他的经纪人和他讨论关于自传的版税多少时,曾经的美国总统也对金钱数值游戏很是敏感。这个看法,不知道真实与否,是否真实里的Nixon也有那么些“贪财”。

单纯只是想去完成交纳部分定金任务的Frost,根本没有做好任何的准备去迎接两人的战争。他对于Nixon的观察几乎为零,而阅历丰富的Nixon对他的初次印象,Frost的皮鞋纹带,签署支票时的窘迫,还有他与Miss Cushing的关系等,认知很多且判断非常准确。

战争的硝烟已经升起,要进行深度访谈的二人第一回合,强势而主动的Nixon压倒性击倒Frost,把对方的底细了解的清清楚楚。

第2幕 交易
没有永恒的敌人,在访谈的时候要成为对手的双方,必然考虑着这次访谈/战争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双方有着使自己利益最大的愿望,而要达到这个自私目的(有可能最后形成双赢),双方的交易成为可能。

Frost需要一次证明自己可以严肃的事件,不然在娱乐圈里他永远只能一个红鼻子的小丑,知性的一面不会被人了解,这是他决定采访Nixon的出发点。对于因水门事件下台,又逃脱了道德和法律双重审判的Nixon来说,他欠追寻事件真相的人们一个说法,也需要一个正名,“It’s probably the only chance I’m gonna get to put the recored straight and remind people the Nixon years weren’t all bad.”。

达成交易的二人,没有直接面对产生碰撞,但发生了一次Frost与Nixon的影子战争。需要注意的镜头:Frost做出留下年轻作家Jim Reston决定时模糊的影像,马上转成迷雾里Nixon在宴会上的演讲。两人的影像的重叠意味着两人的利益的重叠,交易达成,访谈必须成功。



在这个时候,导演用电影语言明确交待Nixon的底线—-拒绝回答关于水门事件的提问,方式是让Nixon在晚宴的后场大发雷霆。这幕,导演也附带了影片的一点甜点,Nixon半真半假的提出让人窃听在宾馆房间里的Frost,使得助手Jack Brennan都愣了下。

第3幕 谋定后动
多算胜,少算不胜,战争中胜利的天平总会偏向于思虑周详和准备细致的一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这次访谈,Frost的准备工作在影片得以直接呈现。他招揽了两个助手,强势而过分自信的Reston的出现,烘托了Frost的量才为用,也埋下了一个伏笔(Reston希望离开团队一个星期去查阅某个资料)。

电影的设置仿佛一切正常,没有遗漏,跟着导演思路走的惯性,忽略了Nixon一方的准备工作。没有重复交待Nixon招兵买马的过程,而是利用后续的某个时机,让Nixon的智囊团现身。观众认可了成熟老练的Nixon的必然举动,也凸显了Nixon并没有对一个娱乐主持人的轻视。

第4幕 短兵相接
双方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虽然电影是以Frost为视角,显示了他遇到的困难,但可以判断Nixon一方也出现了问题。转移内部矛盾的办法是对外进行战争,双方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攻防,Nixon派出了先锋大将,自己的助手Jack Brennan,直接单挑对方主帅Frost。Brennan打电话给Frost,(不是那个狡诈的经纪人),争议的焦点是水门事件。

首先,Brennan表示Nixon会拒绝回答所有可能会引到水门事件的问题—-这种“有关”的主观判断会造成几乎没有任何问题可以询问,Frost予以拒绝。主动进攻没有占到便宜的Brennan,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退一步与Frost讨论水门事件的定义。当Frost讲水门事件的内容涵盖着几乎所有的问题作为反击时,Brennan打出要取消协议最后的王牌,但针锋相对的Frost即说要提起诉讼—-可能巨额的毁约赔偿,让他彻底失败。如战场上未能取胜勇夫一样,恼羞成怒的Brennan恐吓着Frost的余生表明着他的这次出击完全失败。

从这次Brennan和Frost的这一回合来看,Nixon输掉了一场战役,还未输掉整个战争。首先,Brennan只能是马前卒、先锋将领,对抗对方主帅失败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其次,对手反馈回来的信息非常重要,Frost的准备进展程度如何,焦点是否如他预期。最后,放出一个信号,不管毁约代价如何高昂,采访流产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这一点给了Frost最大压力。

总结:Brennan和Frost电话里的短兵相接中Nixon输了一阵,但他完成了战略目标,探测Frost的底线。

第5幕 故布疑云
“I just thought it was a phrase that might appeal to you!”参加电影首映的Frost在被记者问到,是否会对前总统太温柔时回答的一句话。不官方语言,也没有正面回答,游刃有余地完成了快速访问。将这段画面收入眼中的Nixon,没有和他的智囊团成员一样流露不以为意的微笑,依然保持严肃认真,“a strange fellow”是他给Frost的判断。

战术上的轻视、战略上的重视,Nixon及其同伴的表现,Nixon的智囊团也第一次正式现身。这个阶段,故作轻松的Frost放出烟雾弹,Nixon没有接招,战争继续平稳发展。

第6幕 剑拔弩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即将出征的双方在轻快的音乐伴奏下分别与妻子或友伴吻别,双方仿佛都成竹在胸,但这场战争必定需要一个人倒下。

剑拔弩张的气氛马上击碎了双方在众人面前碰头时的祥和,双方谋士的照面是战争双方势力的列阵,第一天的访问开始,标志二人间战争的正式启动。

妄想以走温情路线打开对方心扉的Frost,以Nixon夫人的病情开始话题,未曾料到Nixon会主动出击。在轻松带过妻子身体恢复后,马上以老朋友的模样“关切地”询问Frost准备现场的花费。绝对的一次重击,Nixon得分。采访所有的费用都还是垫付的情况致使Frost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轻松。一个被掌握弱点的人,气势上输人一等,在后面对话中双方已经不处于平等状况,天平向Nixon倾倒过去。

滔滔不绝的Nixon解释了手帕、回答问题的停顿,甚至还包括Frost的皮鞋。双方之间所有的话题都是有Nixon开始,掌握主动的一方进而掌握了正式的访谈,Nixon所有的目的都完成,Frost节节败退。对话战争中的机锋对决凸显了本片的魅力,回应了片名《Frost/Nixon》。

正式交战,Frost一触即败!

第7幕 曙光乍现
战争从协议签订时即开始,并一直持续。5、4、3、2、1的访谈录像开始,是双方的战争准备在镜头前的延续,战争的胜负在某时其实已经注定。访谈的录像不过是给世人一块被战火焚毁的高地,让他们想像着当时的战斗的激烈。

总结了第一天失败的Frost一方,继续解决经费问题,也作出要主动和毫不留情地攻击对方弱点的决定。
Nixon在第二天录影见面时的问候,“The Grand Inquisitor![大审判者]”,依然表示Nixon准备倚老卖老地把Frost逼进死胡同。但是已有一番心理准备的Frost回应“No,just your friendly neighborhood confidant.[不,只是您友好的邻里友人]”,故意标示决断关系的Nixon和依然要保持亲密友人的Frost,两人之间的应答已经超过第一天一个大人在逗一个孩子玩耍的程度。灯泡破损的惊讶,表示着两人心中对于对方的重现审视的开始。

表现的更为主动的Frost,开篇即提出尖锐问题,在Nixon要岔开话题时,强势的截断对方无意义的废话,事先准备的素材—-战争录像的放映,赢得了Nixon手帕的“紧张”,反复是转机,胜利的曙光在黑暗中指明方向。但是,第二天的结局,仍然是Frost被杀的丢盔弃甲,原因何在?

强势而自信的Nixon远远超过了Frost们的准备,敌人的实力远超过预先估计,赛亚人变身。

第8幕 鸣金收兵 来日再战
冷兵器时代,对阵双方以防天黑带来不测,总要鸣金收兵埋锅做饭,休息过一晚后待天亮再战,至于夜晚偷营,那不在本片范畴之中。

Frost无论如何都要进行的生日Party,与家人在一起的Nixon,双方都在休养生息,但表情都不轻松。前一次访谈中被激起情绪的Nixon把弱点暴露,寻不到出路的Frost在电话里失去了澳大利亚的节目,战争进入胶着期,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法在广漠的大地上进行的堑壕战。

第9幕 转折之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拖住了德国陆军;中途岛海战完成日美海上实力对比;诺曼底登陆表明盟军再次踏上欧洲陆地。第二次世界的转折点改变了整个战争进程,转折颠覆原有的运动趋势,让战争双方的态势发生变化,原本实力较弱的一方要赢得整个战争。

一个吊诡的电话成为Frost/Nixon战争的转折点。Cheese汉堡打开了的话匣,特别是主动打电话Nixon的一方。卸下防备的总统Nixon,背负了无尽道德压力却宁折勿弯的强硬老人,一早便知道访谈的二人之间有人会光芒耀眼,另一方会进入荒野无人同行。(美妙的语言,关于人生精彩的独白,不再重复,请细看电影)

老人强势的表态在电影表象上是激起了Frost的斗志,深夜把Reston叫醒开始工作,实质是把老人内心的“虚弱”暴露,转化了战争中双方的心理态势的高低,成为Frost赢得战争的转折点。

尾声
战争的结果在电话之后已经注定,“I’m saying that when the President does it, that means it’s not illegal.”看似让对话双方的矛盾达到顶点,其实电影的高潮在Nixon电话的独白里已经达到。



回到总统Nixon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为什么要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之下,悄悄挂起白旗?把自己置于失败的聚光灯下。

美国总统,古稀老人,他的经验早以告诉他:任何一个审判庭都已经宣判他有罪。被大赦的罪行,并不能消除他给美国带来的伤害,他需要一个平台和机会给人民解释,虽然Sorry一直没有从他口中突出,但背负的压力让他倨偻着背,甚至无法轻松打一场高尔夫。势均力敌的Frost是一个值得托付的对手,年轻有着无限的前途,“牺牲”老年的自己成就有为“年轻人”是老人NIXON的选择。

剧情的发展其实并没有完全按照上文所述的一幕幕进行,只是为了方便解读本片,进行了人为的截断和划分。每一幕的标题可能适用于Frost/Nixon双方,也可能只适用于一方。

题外话:
1979年邓小平访美,是邓小平坚持邀请尼克松——这位因“水门事件”黯然去职被冷落一边的前总统——出席白宫的晚宴。中国对于Nixon有特别的感情。

Frost.Nixon.LiMiTED.DVDSCR.XviD-DoNE

 短评

蛮稳的,奥斯卡应该有所斩获吧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与政治无关,甚至与史实无关;即便除去其他细节,仅仅对比真实的四集尼克松访谈,片中的改动和描述也是更加富有戏剧感;其实朗·霍华德不过是借用这一事件来打造一部步步为营的充满张力的电影,并借此展示一个他自己心中的尼克松形象;朗格拉的表演真是令人赞叹,内敛中却有着可以随时爆发的激情。

1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典型的荷李活式情節..中規中矩..本想只給三星..但Frank Langella的演出很出色..給多一粒星給他..

17分钟前
  • l.m.
  • 推荐

节奏有些不好,后段精彩

22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很不错

26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今年提名里其实我最爱这部

29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前50分钟的铺垫有点冗长。最后的采访部分十分精彩。

33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五星级的剧本,纪录片形式还原这一次对谈,精准的节奏让人喘不过气,就算是前半段的铺垫我也看得目不转睛,到了最后,主角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影片高潮!一瞬间细微的心理变化,呈现在演员脸上,一秒的镜头可有无数种解读,演员太棒。最后的疑问更是发人深省,我们是否都在做适合自己的事?

3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破釜沉舟,绝处逢生,时来运转,功成名就~~

3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只有一人能重返荣光,另一人必永世不得翻身。尼克松的性格与功过永远都不简单,对他的情绪仇恨与怜悯共存是再正常不过的,电影只是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80%的精彩应该是属于事件本身以及话剧的,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电影拿不到五颗星的缘故。

41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商业政治题材的典范

4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拍的很好.... 只是我不好这口

48分钟前
  • 🌙e-L°。
  • 还行

好看

53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早已看透,尼克松的粉饰就如系着鞋带的意大利皮鞋,用措手不及的方式解开他的鞋带,才能在这场别致的访谈战争中取胜。用纪录片采访的解读方式引导了全片的节奏,抽动的嘴角落寞的神态无法被消弭的道歉,是一个曾挥斥方遒也自作聪明的政治家留给世人评说的谈资,坦白后的释然让他不必如小丑般苟活余生。

5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流畅 自然 行货

55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又是真实历史,尼克松的演员长得一点也不像尼克松,但是演出了他所理解的尼克松的内心世界。中国人对水门事件不感冒的一大原因是,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件事何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和长久影响。

59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教科书般华丽。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镜头的调度。

1小时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很棒

1小时前
  • 夏局中年爱jazz
  • 推荐

两主角都演的挺好,就是就是霍华德讲得太老套了

1小时前
  • 利奥波德
  • 还行

Frank Langella的表演感动了我。。。居然这种类型片最后把我看哭了。。。

1小时前
  • 霍伯森的选择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