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鲍比

HD

主演:西格妮·韦弗,亨利·科泽尼,瑞恩·凯利,奥斯汀·尼可斯,卡莉·许洛德,Shannon Eagen,斯科特·贝利,李·加林顿,Madge Levinson,苏珊·鲁坦,丹·巴特勒,埃莱·巴德汉,Patrick Michael Kenney,拉斯蒂·米哈,Dan Wells,Melanie Wilson,David G.B. Brown,Dennis Budziszewski,杰夫·菲尔,特维斯·R·马库姆,Grace Anne Rowan,Lauren Mae Shafe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佑鲍比 剧照 NO.1天佑鲍比 剧照 NO.2天佑鲍比 剧照 NO.3天佑鲍比 剧照 NO.4天佑鲍比 剧照 NO.5天佑鲍比 剧照 NO.6天佑鲍比 剧照 NO.13天佑鲍比 剧照 NO.14天佑鲍比 剧照 NO.15天佑鲍比 剧照 NO.16天佑鲍比 剧照 NO.17天佑鲍比 剧照 NO.18天佑鲍比 剧照 NO.19天佑鲍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佑鲍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Bobby(瑞恩·凯利 Ryan Kelley 饰)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少年,有爱他的家人。但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倾向后一切改变了。母亲Mary(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少年侯德榜永保幸福逝去的爱情树太太请小心轻放电影版三脚猫部队布拉芙夫人铁笼人生之路生化危机2022幸福谷第三季大象的眼泪(粤语版)分裂大师1骷髅山奇谭穿越烟壶东海人鱼传2千钧一发1997酷小孩不哭少林英雄之方世玉洪熙官血土2020不加滤镜祸乱2023致命密函伏击2015辐射二战全史刘老根4斯普林斯汀:百老汇音乐会性感尤物白首相知审死官粤语版实习医生格蕾 第七季我们的星球完美罪行琴弦上的爱血泪情仇耶拉3年辰班 极主夫老师致富攻略园丁危情羔羊痊愈夺命飞凤加州公路巡警

 长篇影评

 1 ) 还记得那个南康白起么?

       拭去泪痕,脑中最先浮现的是南康白起这个字眼。
       也许已经没人记得了,但我却始终记得那个失去挚爱满心念想愿意为伊厮守的南康白起。我一直觉得错的不在他男友,更不在他,错的是社会,是这个病态的体制,是世俗的眼光和父母眼中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我们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话就是“爸妈这是为了你好!”于是我们便在既定的人生轨迹里开始自己的生活,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继续循环传统的中国式生活。所以当你退去稚气满脸胡渣的时候,父母便催着你找对象,因为副本的剧情就是这么走的,而那句“我还不想结婚!”无异于进度条卡住、延迟加百,更不用说“其实我是同性恋!”这种直接让电脑蓝屏外加一个弹出窗口:“这不科学!”的桥段了。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拿去和亲戚家的孩子比,和朋友家的孩子比,和周围邻居比,每个中国孩子身上都背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原有的个性化早就被扼杀,那些与众不同也被当成病态的存在。
       这便是中国人的悲哀,每个人都在为别人而活,想当然的拿着孝道说我这是为了父母,为了父母的爱。确实,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也许再没有人比父母更爱我们了,可但当这爱的额度超过了我们能承受的极限那便是压力不是爱了啊。
  当我们咒骂别人崇洋媚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中国,像玛丽那样理性、愿意思考、愿意改变的鲍比母亲能有几个?有的只是一味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不断为我们灌输传统观念的妈妈们。且不说同性恋,就算是异性恋的婚姻也早已成了父母手上的傀儡戏,他们的一句不合适便抹杀了你们心中千丝万缕的情愫。
       相比之下鲍比是多么幸运,他纵身一跃,换来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换来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生活。而南康那湘江一跃换来了什么?恐怕只有那几缕波澜。
       当我听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法院里为同志们申辩的时候,泪水早已决堤,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我的母亲也能自豪的说:我儿子就是同性恋,他上进,善良,是个靠谱的好娃子。

 2 ) 好运, Bobby们

很久不看这样的悲伤电影了,至于原因,可能更多的是不想自己看过之后会陷入悲伤吧。不过我终于还是看了这部悲伤的电影。

我向来对于自杀的人都没有好的评价,不管他们生前是多么的优秀、有么的温良、或是多么诱人、多么令人倾心。但是Bobby终于还是自杀了。虽然我始终理解但坚决反对他选择死亡的做法,但是我依然承认,他的死是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的。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意义,或者说价值,的获得仍然是得不偿失的。是的,他的死让一些人警醒,让一些人意识到自己对一个族群的无知是多么的可怕,让一些人转变对这个族群的看法、甚至投入到维护这个族群的队伍中去,但是这又怎样呢?Bobby最终还是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即便此后他所归属的族群得到了多么大的自由、得到多么平等的权利、得到其他人的普遍认同,他,Bobby,再也不可能享受得到了,甚至他都不会知道。即便是像谭嗣同那样“自愿地”去流血牺牲,看似悲壮、看似高尚、看似理直气壮,但是实际上又是多么的愚昧、多么的牵强、多么的不值得的啊;更何况Bobby的死完全是一种外来强势导致的自我否定的结果。这更是可悲可怜的。

现在来说原教旨主义者吧。这个类群让人抓狂,他们以一种无可救药的愚顽,纠结在字母组合本身的狭隘上、用近乎断章取义的理解把自己伪装成博学的、权威的阐释者。这些人总是把最直观的字母组合体奉为至高无上的、不可更改的神明,乃至于出现一种神明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被说成是与神明有关的文字记录的状况。原教旨主义并不是只有基督教才有的派别,任何一个宗教都有着这样的一群人,偏颇地抱着亘古不变的经文文字不放,自以为是地曲解着从整篇中抠出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而不试着去结合经文产生的背景去理解经文所要传达出来的意义。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可笑的,更是可恨的。他们才是真正的魔鬼,只不过这群魔鬼披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法衣、口中咏诵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神明、手中紧紧攥着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经典、以这个宗教中最虔诚的拥趸者的形象出现的,虽然他们干着的是彻头彻尾地、完全意义上的从内部颠覆那个“他们所虔诚到泪流满面”的宗教的事情的。

我很高兴至少有人说出了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听到的话“上帝喜欢人们本来的样子”。是的,任何神明,如果他不能包容这世上的任何形式的存在,那么,他绝不是个神明。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去变成另外一个他/她不想成为的样子。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和喜好、甚至是标准,但是这都不应该成为对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其他人的要求,更不应该因为这个倾向、喜好或者所谓的“标准”是大部分人持有的,就给它冠以“神明”的名义,打着神的旗号将它神圣化、纯一化、强制化。如果有某个神是有倾向、喜好、甚至标准的,那他绝不是一个神。而人,每个个体的人,不管他/她是什么样的,都有着他们存在的意义,至少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存在本身就是意义。而且,如果这世界上有所谓神的话,那这些不同于主流族群的存在者们也同样被这神明所护佑着、所爱着、所加持着,并不比那些自以为自己是神最青睐的信徒们少一丝一毫。

其实还有很多要说,但是又有很多不能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很感人,我想不仅在于它是真实事件的改编,不仅在于它的情节真的令人伤感,而且在于它说着的是很多人正在面对的、又无力解决的问题。Bobby以自己的死换回了他的被接受,可是,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跪在他的墓碑前哀求、表白他们对他的接受,他也不可能在听到哪怕一丁点儿声音了。这才是真正最最可怕的吧。我想Bobby的勇气或许来自绝望,在他的绝望面前,自杀便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于是他自杀了,或许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种解决却是仅仅限于他自己的层面而言的。然而,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的其他人呢?在看着电影的时候,除了被情节感动,我想那流下的泪水里,应该决不会少了对自己仍未得到解决的同样的难题的焦虑成分吧。我始终相信,感伤也好、感动也罢都是来自于感同身受的情感相通点的。那么,在我趁着放映室的灯光还未打开的时候擦去脸上的泪痕之际,我的心也在默默的祈祷,祈祷所有为这电影流下感伤眼泪的朋友们,有着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对抗这看似相同却又各自相异的困难吧。

最后:生命的宝贵就在于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上帝喜欢人们本来的样子。

好运,Bobby们~

 3 ) 你是完美的小鲍比

之前我觉得豆瓣评价里的1至5星太麻烦,应该简化成是非题:喜欢或者不喜欢。看完『天佑鲍比』后,我改变了主意。如果豆瓣的评价里面有6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打6星;如果豆瓣的评价里面有10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打10星。

看这部电影的85分钟里,几乎可以说每一个片段都能让人思绪奔涌。这电影的好并不是,它有精彩绝伦的故事让你拍案叫绝,或者有惊为天人的美人儿让你一饱眼福,抑或叹为观止的特效让你大呼过瘾。而是让你觉得,这个故事是为你而讲的,这些演员就是在演绎你或者你身边人的故事,看起来平铺直叙的镜头似乎就是你脑中闪现过的可能生活片段,这部电影根本就是为你而拍的。

确实在我们的文化里,对Homosexuality的排斥力量主要来自道德和文化习俗,我们还不是很能够对虔诚信徒的惶恐完全感同身受。本来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这一票同源的信仰最重要的终极目的就是解决身后往哪去的大问,他们没有来生的概念,呼出最后一口气后,就像我们等待高考成绩,接受那一锤子买卖的结果。地上的生命终结后,要么以与父一道得享永恒的天国,要么就会进入地狱与永久的烈火为伴。因此当你得知自己或者自己最爱的亲人行了罪,而且据说是程度为最高级的Abomination的罪时,那该是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根本就是知道人生的考卷压根就不用去填了,因为无论那么多题目你已经写了多少,或者没写的题目你准备怎么写,整张卷子就直接被判了个鲜红的零鸭蛋,直接获得了直达地狱最底层的高铁票,中间都不让下车的。

这辈子直接了断了吧,觉得那边太恐怖了,还是想多拖会儿,说不定事情还有个什么转机。但日子这么一天一天多了发现似乎那只是自己臆想的安慰,没有能够像头天晚上想的那样,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自己就成了一个跟别人一样的“義人”,天天生活和行走在阳光和欢笑中。每天还是那个每天,自己还是那个自己。蹲着这个思想的囚牢,顶着没有改判可能的最重的罪,不了断地这么拖着感觉比在地狱里还糟。只有每天把本我催眠,进入Inception里担当一个人物设计师,把自己设计成那个“理想的我”,实在不行还有更深一层呢,再接着来。反正现在注册了Email这么容易,弄一套新的QQ号、豆瓣帐号…根本就没什么成本嘛~不过咱没有那个宝贝陀螺,经常演着演着,就不知道人究竟在哪了。

『天佑鲍比』打动人心之处就是真实。要不是故事真有所本,要不是原书的作者亦是一路同行之辈,怎么能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这么深刻,可能直人们看起来寡淡的片段,对于天性敏感的鲍比们来说却不然。

>鲍比会把对帅哥的眼神和梦境藏在心底,而是和女孩交往甚至交形式上的女朋友,而且让大家觉得进展顺利。但内心里缺担心如果这女孩想吻我该怎么办,如果这女孩想更进一步,就只能乱了方寸。

>奶奶的生日聚会上,妈妈问『願愛你的人如日頭出現、光輝烈烈』的圣经出处,同样出自这个虔诚家庭的其他孩子,当然一想这讨论爱的话语可能就出自大家都熟悉的讨论了爱这个话题的新约中的哥林多书,但鲍比很清楚的知道它来自相对冷僻的旧约中的士师记多少章多少节。其他孩子只是把经书上的话当作其他学校里的课程一样知道个大概,可能鲍比已经把那本书反反复复、字字句句读了无数遍,就是希望能在这“至高无上的”的“大纲”里找到自己没错的根据。(顺便一提,著名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也是出自哥林多书)

>当哥哥表演酷儿般的动作时,鲍比不会有任何评论或异样的表情,他会立刻观察妈妈和奶奶,看大家如何反应。鲍比们从来都是天生的察言观色高手,并且快速调整自己。

>当身边的亲人、朋友不开心的时候,鲍比总是能第一个感受到,并且愿意并知道如何去给他们安慰和快乐。可他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重担却从来没有人来分担。

>和家人摊牌后,鲍比要离开家去与波特兰的表姐生活一段时间。临走前的告别,哥哥本要拥抱,但还是只握了握手,两个姐妹都是给的大大的Hug,爸爸叮嘱了两句,只是把手叉在胸前,都不曾伸出,鲍比也没显得太在意。但上路还是望了望家的窗户,希望能够再亲眼见见躲在窗后的妈妈,但此时这个小小的愿望可能也显得有些不太现实。他叹了口气,钻进车子点着了引擎。

>路过同志酒吧,本能的被吸引,但是他会做的只能是克制自己。鲍比不想把自己的彷徨、痛苦和内心的折磨告诉哥哥或妈妈,更不能为外人知道,这样会让整个家族更加蒙羞。他只能写在日记本里,独自承受。不断累积。亲人的不理解、爱人的不忠诚,社会的不见容,最终让鲍比超过了临界点,最终走向毁灭。

电影里大段的鲍比心理独白以及人物间的对话无疑是极好的,鲍比内心的敏感和挣扎、鲍比母亲的心痛、反思和颠覆这里不再赘述,相信大家都有感受。

对个人来说最有震撼力的就是鲍比在厨房里噙着眼泪对妈妈说的话,『Why can’t you admit that you can’t stand what I am? I’m sorry. I am not the little perfect Bobby you always wanted! (为什么你不承认其实你就是不能接受原原本本的我?对不起,我不是你所一直期望的那个完美的小鲍比!)』看到这里,心都要碎了。这是不是天底下的鲍比们一时冲动都想对母亲说出的话,但大多数人很清楚他们还没有做好承受随之而来的后果。

鲍比的妈妈无疑是这部电影的亮点,大概也是导演最主要的目标受众。一方面,电影希望给其他的无数的鲍比们鼓励,让大家知道爱能融化坚冰,珍惜生命的可贵。另一方面,电影更是拍给天底下千千万万亿亿像玛丽这样的母亲和父亲们看的,他们笃信宗教或者保守传统,他们也深爱他们的孩子们,电影希望这样的父母们要多倾听、多理解,不要盲目地爱,从而亲手造成事与愿违的悲剧。

我所在的这个位于美国南方的校园里,每年春暖花开时候,或者新生报到之后,总会有人举着各种标语出现在学校里的小广场上或者较多学生经过的路边。据校报文章说这些人有的是附近的居民或者教众,有的甚至真是名副其实的不远千里从别州而来。我亲眼所见他们所举标语几乎都是电影里鲍比的妈妈说过的,像『God hates gay』,『Homosexuality is abomination』,以及玛丽和神父争论过的几段圣经经文。这些人的动机或多或少也像鲍比的妈妈一样,是以对他们所认为的“罪人”的“爱”为出发点,希望Sinners能远离这种几乎能与杀人严重程度等同的Sin。这可是二十一世纪都过了十多年了,离电影里真实故事发生的年代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了。可见号称开放多元的美国社会中对待Homosexuality问题的冲突的严重程度,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有积极的一面,大家有什么想法不妨都摆在台面上来说,而不是背地里议论人家的孩子的如何如何。很可惜我没赶上学校和当地社区组织的Pride Alliance大游行,不过还是可以从网上看到有关游行的照片,看到参与者脸上的真诚与笑容。

就像Flickr里转来的这张照片(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955248674/

电影一开头的歌里唱的就是恳切的祷告:天上的父啊!您是否在倾听我的诉说?我在不断的寻求您,我想见到您慈爱的容貌。请不要对我忿怒,请不要抛弃我!请您能够告诉我该怎么做?

 4 ) 只愿你来生潇洒自由,得一人相伴白首

你是清晨第一缕曙光和春雨前的第一缕微风的集合,你值得用一生去经历这世上的所有美好

——致鲍比

他是一个出生普通小镇家庭的男孩,家里有一个传统的奶奶和一个将圣经视作天理的母亲,他性格腼腆温柔,和家人相处的非常好,本以为生活就这样一直平静,但他却一直有个不能说的秘密,他喜欢男孩,几经曲折家里人还是知道了,来自母亲强烈的抵触和父亲的漠不关心让他本就煎熬的内心更加破碎,好在他有一个思想开放的姐姐,她带他进入大城市,他以为幸运地遇到了毕生所爱,看到这里时,多希望影片就这样结束,但真相往往残忍

他在夜中看到心爱的他和另一个男孩亲昵,若是经历过几段感情,可能会熟视无睹,但鲍比怎么可能,那是他视作瑰宝的第一段与男生的初恋,他也许投入了自己全部身心,但这一切在他看来都化为乌有,家人的不理解,爱人的离去,彻底抛弃了他似乎早已麻木的身体,抛弃在那条冰冷的马路

对于影片中的其他人,也许在当时的时代都有自己的苦衷,难以多做评价,只是鲍比,他真的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的,他美好善良,内心的纯洁与温暖足以融化冬日的坚冰,如果神连这样的人都不庇佑,那他还会倾听谁的祈祷呢?

始终坚信,人性本身的那些闪光之处一定是超越性别的特质的,喜欢一个人,是喜欢ta的身心的所有,而爱情,则是两个人互相依赖关心,只视彼此为人生最重要的人,而无关性别或其他

鲍比,你能听见吗?如果你现在在另一个地方生活,请一定好好爱自己,你看,这春天的花香,夏天的微风,秋天的落叶,冬天的白雪,都只有好好活着,才能感受到,不是吗?

始终为你祈祷,鲍比

 5 ) 认同自己是同性恋的身份,花了我20多年

在印度,如果把一只小象拴在一个木桩上,它经历多次无效挣扎而无法逃脱之后, 就会自动放弃逃跑,乖乖地站在那里,无论周围有人还是无人。尽管它后来长得又高又大,用鼻子轻轻一拉,那个小木桩就会被拔掉,可是它依旧像小时候那样驯服地站在那里,甚至没有尝试逃跑和拔掉木桩的念头。只因为它已经相信,逃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天佑鲍比》是大学时候就放进收藏夹里的电影,时隔10年,今天才打开。不自主地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大象和木桩的故事。人生中,当你在前进的路上停下努力探寻认知的脚步,那之后的日子里,这根木桩,就已经是你的归宿了。 Bobby短短20年的人生,相信他一直都知道自己同性恋的身份,但这份自我的认知让他害怕躲闪,想绕开这个家人和朋友都无法接受的这个身份继续表面和平的生活,却在意外“被哥哥出柜”之后再无法回归平静了。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激进,家人的不理解,他藏着自己的压抑顺从母亲的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去教堂祷告,去母亲安排的约会,尝试着所有这些家人认为能帮助他“变回正常人”的方法,却让他更深地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远离家乡。在他乡遇到的男友,虽让他感到快乐,但是内心对家人认可的渴望始终压抑着。直到看到男友牵着另一个男孩的手从酒吧出来一路说笑,他没了牵挂,选择了自杀。 电影中,Bobby母亲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我不能因此失去你。 所有人都害怕失去,但是真正失去的是什么?又是谁真正失去了?Bobby从小到大连兄弟姐妹都羡慕的完美是母亲一直的骄傲,但因为同性恋的身份,那些正直、善良、谦逊在这层身份被揭示之后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同性恋的标签了。被一个标签遮盖了其余美好品性的境地,Bobby失去的,又何尝不是他的全世界? 母亲的恐惧,来自宗教信仰,来自社会,来自生活背景,来自不理解和偏见。她觉得“同性恋”这个疾病害了她儿子,害得他不再正常。殊不知,在此之前20年里她所谓儿子的“正常状态”才是儿子真正的不正常,是他为了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伪装。让Bobby能面对且接受母亲不承认真实自我的事实,需要常人难有的勇气吧。但即使拥有这种勇气的人,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家人眼中完美的Bobby形象就像大象身边的小木桩,而Bobby就如同大象一样,一生都被木桩牵制着,维护这一形象压抑着真实的自己。 亦或者,对同性恋的曲解和偏见,才是真正扎在众多反对声浪人心中的小木桩。

每个人所建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基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等。所以,每个人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但是,在站队反对同性恋之前,又有多少人去查找或证实,同性恋是不是错误的呢?同性恋要的不是权力,也不是“天下大同”,更不想因此断了人类的繁衍之路。我们要的,只是被承认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海马的与众不同,它的幼仔是由雄性分娩一样。我们没有不同,我们只是自然存在的少数人,而且,我们的数量,远高于现有统计数据的统计。 除了结局,Bobby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就好像是大多数同性恋人群的成长经历,我也不例外。 对自己性取向的认识,起点在幼儿园。当班里最漂亮的小姑娘童言无忌地说要嫁给某某某的时候,我却在心里想着:“这个小姑娘长的好漂亮,如果能天天看见她就好了。”那时候,我还没意识到,这就是喜欢,这就是不同,这就是天性。 慢慢长大中,渐渐发现,我是人群里奇怪的存在。所有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在期待着帅哥的关注,而我却羡慕帅哥,不用做什么就能赢得众多女生的青睐。于是,我也开始中性的打扮,剪短发,不喜欢穿裙子。直到初中的时候,班里一个刚转学不久的女生对我说:“如果你是男生,我肯定要追到你做我男朋友。”我下意识的反应居然是:做女朋友不可以吗?这个念头让我一瞬间惊慌失措,却又如饮醍醐。 原来,就算我外表再像男孩子,也终究不会得到所谓女生的青睐。原来,那种下意识会被女生吸引目光的原因,不是因为对友情的渴望,是对爱情的期待。而我的期待,从小到大,无一例外,都是女孩子。 原来,我是同性恋。 这三个字对十几岁少年的严重性,让我偷偷地失眠了好长一段时间,或许,这只是一时的?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也尝试着和男孩子接触,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在还未到在一起的阶段就夭折了。懊恼、担心、害怕,我是不是什么问题?要怎么不让父母知道这个事实?我是不是就只能一直这么一个人偷偷地揣着这个秘密走下去?我以后怎么办?这些无法示于人前的问题,在大学之前始终围绕着我,就连上网查资料都害怕留下浏览记录。这份自卑,一直伴我走进大学。 感恩中国的大学是对同性恋人群宽容度最大的地方。这份宽容,在大学的第一个半年里,让我知道了同性情侣是可以在大庭广众下坦然牵手相拥的,旁人对此没有过分异样的眼光,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更是友好真诚地给与祝福和支持。在查阅大量的资料后,那些常伴已久的隐隐作痛渐渐散了。原来,同性的爱情,也是会被人赞成和支持的。 感谢大学期间半年的赴美交换生经历,让我知道:原来世界上是有那样的社会,不会因为你的与众不同而排挤和孤立你,相反,会因为你的坦诚而拥抱你。

虽然不知要实现同性恋平权还要多久,但是看到近年的各类新闻,近期同性婚姻合法化写入民法典的议题,社会始终是在不断了解我们这个群体的,是在不断向我们靠近的。就像电影的最后,Bobby的母亲啜泣地说:我的儿子从小就与众不同。原来,他没有病。 我相信,这个世界,是有些淡淡的疏离。从来不曾有过感同身受,有的只是互不打扰。 但我也坚信,终有一天,人人都能拔掉心上的小木桩。 说一句: 我无法认可你,但是我依旧支持和捍卫你实现自我的权利。

 6 ) 假如你心里也有个鲍比

       2009年我看了许多电影,如果要举办一个“2009年我的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那么《天佑鲍比》无疑将成为以下奖项的最终获奖影片:“最惊喜影片”“最催泪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最震撼影片”“最经典影片”……

    当初从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并没有报很大的期望。电影封面相当朴素,男主角也不够帅。从豆瓣论坛上豆友的留言处下载了这部电影,也不是高清版,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开始观看。

    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少年鲍比在向家人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后,与母亲越来越激烈的冲突。母亲冷颜厉色的一句话“我不要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以及日渐强烈的压迫感和孤独感将善良、温顺、虔诚的鲍比推上了高速路的桥头。过往的片段不断在脑海闪现,鲍比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与悲痛之中,最终眼含泪水的跳下了高架桥。而与此同时,鲍比的母亲玛丽,正在向上帝祈祷“continue to convict Bobby's heart off sin”(请继续让鲍比受到内心罪恶感的惩罚吧)。

   电影如果在这里结束,那么我可以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同志鲍比,在向家人出柜后被逼跳桥头的故事。我们心中此时充满了对鲍比的同情和对鲍比母亲玛丽的愤慨。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向家里人出柜的同志们,更加强了不向家人出柜的决心。

    但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地方,却是后半部分。不得不说,后半部分如此经典,与鲍比母亲玛丽的扮演者Sigourney Weaver的高超演技不无相关。

    玛丽,这个固执,或者称为执着的女人,在鲍比死后悲痛欲绝。但此时的她并没有开始悔恨自己对鲍比所做的一切。出于对鲍比之死根源的深究,玛丽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并阅读了鲍比死前留下的日记。渐渐地,她开始理解鲍比,并开始质疑自己的理论。终于,在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后,玛丽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深夜,她冒雨到教堂找到牧师,几近崩溃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我的儿子一直与众不同,从我怀上他时就是。我知道,我能感觉到。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上帝没有治愈Bobby,他没有治愈他,因为…他根本没病。”

    玛丽在说出这句话时,泣不成声。剧情继续发展,玛丽参加了我纳西市关于设立“同性恋自由日”的议会,并发言。玛丽悲痛但发人深省的一段话,将电影带到了第二个高潮。
    “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我相信,上帝为鲍比的善良有爱而高兴。……最终,我对他的伤害无法补救。鲍比翻过人行护栏,跳向一辆重卡当场死亡,那不是上帝的旨意。鲍比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他父母的漠视,和他们对同性恋的恐惧。鲍比想成为一名作家。他的希望和梦想本不该被剥夺,但是却被我们剥夺了。有些像鲍比一样的孩子,坐在你们的教堂中,与你们不相识,但他们会倾听,当你们念出阿门的时候。他们也许很快就不再祈祷,向上帝祈祷理解、接纳和你们的爱。但是你们的厌恶、恐惧和对同性恋的漠视会让他们放弃祈祷。所以,当你在家中或者教堂念出阿门之时,请记住,一个孩子在聆听。”

    看到这里,我那双反复湿润的眼睛再次决堤了。最后,玛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同性恋维权运动,“鲍比对爱失去了信心,我希望你们不会”。至此,玛丽实现了从一个对同性恋深恶痛绝的母亲,到理解同性恋、维护同性恋权益的母亲的转变。

…………………………………………………………………………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电影中多处体现了同性恋维权者和传统教会观念针对同性恋的争辩,并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论据支持观点。可以说,如果这部电影被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同志拿给反对同性恋的朋友、亲人看,十有八九会改变他们的观念,至少会有所动摇。但是对于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同志呢?这部电影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我们不可能对父母说:“God loves me as what I was”(上帝爱我,是爱我本来的样子)。他们不会理解,因为阻碍我们得到社会认同的,不是上帝是否爱我们,而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我们的父母不会一朝发现上帝认为我们是无罪的,就能接纳我们。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远远比宗教思想来得深入骨髓,难有丝毫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如果一个同志被逼自尽了,也不能得到理解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影依然给我们中国的同志们有所启示。启示来自玛丽在议会上的讲话:
    “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的确,所有厌恶、仇恨同性恋的人,都是对同性恋缺乏了解的人。这一点在中国也是一样。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了解身为同志的感受,那么同性恋自然就能得到全社会的接受。如果同性恋得到了全社会的接受,我们也就不用再藏着掖着,整天生活在谎言和恐惧之中。

    所以,在此,我一定要感谢一些人,他们是电影《断背山》的导演李安、《春光乍现》的导演王家卫、《暹罗之恋》的导演Chukiat Sakveerakul。为什么要感谢他们?因为很多异性恋也看过他们的这几部电影,更多的异性恋者逐渐了解了同性恋的感受。

    最早看同志题材影片的时候,感触是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自我认同了,我希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同我,认同我们。

    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同志们不要再搞什么“圈子”使自己脱离这个社会,让异性恋们感觉神秘。我希望大家能够主动把自己说给异性恋听(如果不愿意出柜,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异性恋了解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我们喜欢的人和你们不同罢了。

    看这篇评论的你,如果你也是个同志,我希望你能够把《天佑鲍比》这部电影推荐给更多的异性恋,因为这部电影对异性恋者的教育意义远大于我们自己。希望你也能为让社会理解同性恋出一份力。

    如果你是个异性恋,那么我一定要感谢你。谢谢你看完这篇评论,感谢你对我们的理解。如果你还不能理解的话?那么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的感受吧。

    所有的异性恋们,假如你的心里也有一个鲍比,那么你一定能够了解鲍比的感受,你一定能够理解和鲍比一样的我们,其实和你们一样。

 短评

在很大程度上,我有着他一样的性格,一样的父母,但我不想让我父母那样伤心,这辈子我所受的折磨就是偿还他们对我的养育,这一生的孤独,也就无笔可下了.其实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喜欢阴道也好,阴茎也罢,管你屁事,我在床上,我在我自己的地盘享用它,你要看到,你就是偷窥狂,应该被乱石砸死.当然还是那句,只有没有罪的人才能像没罪的人扔石头.既然我们都有罪,何不放开一点.物质决定意识,出生也就决定一大半了.谁又不想更好.

6分钟前
  • アホ
  • 推荐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A child is listening.-Mary Griffith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

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圣经说,这是罪。我从来不相信。我只信,圣经里说,爱如捕风。

1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电影本身拍得很不咋地。星是打给题材的。

11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同性恋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当你身在宗教家庭,这就变成一条崎岖的荆棘路;宗教的可恨之处在于,它让一个成年人丧失自我,全无对世间万物的探索精神,所有的认知仅限于一本从奴隶制时代流传下来的文艺小说;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当你意识到错误存在的时候,亲生儿子却已经被自己害死了。

15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我什么也说不出口了,在这样被出柜的晚上,看一场应景的电影。害怕得坐在黑暗的一角发抖。不,你永远都不知道。

20分钟前
  • 劉咳暝
  • 力荐

“我知道上帝为什么不治愈我的儿子了,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病” -- 爱和善良,才是上帝最看重的东西。

25分钟前
  • 神小鱼
  • 力荐

看到中间决定给四星,看完决定给五星,妈妈淋雨后在教堂说,是我杀了我的儿子,我终于落泪了,人太需要彼此理解了。

29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力荐

死就是这么解决的不死不能解决的事

30分钟前
  • SSchloe
  • 力荐

我们绝不放弃希望,追求我们的幸福和自由。

31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止不住眼泪的好电影

32分钟前
  • Fionn
  • 力荐

"出柜之前要做的事,就是放这个给家长看。。。"

37分钟前
  • J_JW
  • 推荐

Sigourney Weaver什么时候才能拿奥斯卡影后啊...

42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冷漠的父亲,专制的母亲——连他自己也彷徨的时刻,那些人却转过身去。

45分钟前
  • 人生海海
  • 推荐

我能多给一颗星么?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

46分钟前
  • 无路之国
  • 力荐

最后把你逼疯了的,都是那些口口声声为了你好的人。

50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Nothing wrong with Bobby.

51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盲目的信仰比没有信仰一样危险。有时候质疑,会帮你找到更深刻的信仰。”

52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影片通过西方人对宗教特别是圣经的笃信及机械化理解所带来的对同性恋者的无知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同志亲友以及需同性恋扫盲的人群,非常值得推荐!上帝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同性恋者而让他下地狱,上帝爱的就是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56分钟前
  • Eclipse
  • 推荐

最后的同志游行,看着鲍比家人脸上露出的笑容,泪眼婆娑。那一刻我知道,他们真的接受鲍比了。

6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