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竖琴

HD中字

主演:石坂浩二,中井贵一,川谷拓三,渡边笃史,小林稔侍,井上博一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5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1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2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3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4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5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6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13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14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15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16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17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18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19缅甸的竖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缅甸的竖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日本军队在缅甸战场受到英军的猛烈攻击,不得不向泰国撤退。溃军中的一队日本士兵唱着《士屋》歌,上等兵水岛弹着琴。部队在接近泰国边境时传来了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大家放下了武器。水岛被派往附近的三角山,去劝说仍在抵抗的日军投降,一去便杳无音讯。当井上小队的降兵被送到缅甸南部的姆顿时,发现水岛还活着,原来三角山战斗停止后,他出家当了和尚,他与一只鹦鹉为友。随时随地掩埋日本军人的尸体,井上队长打听出了原委,也买了一只鹦鹉并教它说话。水岛听到士兵们的歌声,又弹起了竖琴,但是避而不见。然后又返回了森林。士兵们乘船离开缅甸。在荒凉的山岭上.水岛身披僧衣,遥望着远去的船。不可思议的黑洞凭火决狱江湖正道2013洛城疑云30枚银币花开时节撒旦的女儿西风烈烈茉莉·梦妮与神奇的催眠书痴情的接吻一周谋杀派对2007黑夏第二季异世浮生武则天1995南北狮王(国语版)诡计多端2015国语陈默和美婷未解决的案件:绯色的信号诅咒2023女人的期待永不放手魔灵解剖杀人狂小女上房揭瓦第一季反斗神鹰宝贝计划国语一一神眼东宫认太子德雷尔一家 第一季杰罗尼莫:美国传奇爱情任务落马湖一盘大棋爱,不能没有你非常宣言双生薄荷宅门劫陆垚知马俐我疯狂的土耳其婚礼神迹之上古传奇约会大师之爱在响螺湾黄金女郎第七季淮上人家

 长篇影评

 1 ) 音乐还是软肋

好莱坞的强项,本山一向认为是编剧和音乐。作为一部以乐器串场的电影,配乐和编曲稍显了简陋。不过,要想到这是一部1950年代的电影,还是可以理解。到了久石让,已经不同一般,比如给《太阳照常升起》的编曲,那个常常吹到一半的小号,独具了匠心。

 2 ) 未曾预期的感动

因为向往缅甸,四处寻找与之相关的东西, 便在豆瓣上找到了这个电影.

很古老的电影, 1956年, 本没有怀抱太高期望. 看完倒意外感动.

故事发生在二战接近尾声时. 那时缅甸的土地是盟军与日军对抗的战场. 一小队日本被困内地. 他们的连长音乐学院毕业, 教会了大家合唱. 上等兵水岛则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弹缅甸竖琴. 他们在一个村子被英军围困,连长命令大家唱歌麻痹敌人. 却不料转而英军也唱起了同样的歌. 硝烟消散于歌声中, 他们被告知日本投降了, 也放下了武器. 随后被押送到木东集中营,等待回家的希望. 水岛受命去劝降另一支队伍, 未果,重伤, 与队伍失散. 他为一个僧人所救,未等伤愈,偷了僧人的衣服, 假扮了僧人去寻找自己的队伍. 一路上, 他看到无数无人掩埋的枯骨, 受到很大触动, 并开始反思. 也受到缅甸人对僧侣的至高的崇敬, 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善良. 最后, 他放弃了归国, 选择了留在缅甸, 继续掩埋死者, 也继续修行,寻找能创造和平的力量.

影片让人感动的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音乐的感染力. 竖琴的美丽和铉以及合唱的美妙声音一直贯穿始终. 所唱歌曲, 是很多人熟悉的, 几乎不分国界. 比如一开始的<送别>, 后来与英军一起唱的<甜蜜的家乡>, 虽然不知道日文的歌词是什么含义, 却因为流传于全世界,勾起每个人对家乡, 亲人,朋友所怀有的美好感情. 看完电影后, 我专门搜了<甜蜜的家乡>(home, sweet home)这首歌,有各种语言的. 虽然我不确定我真的听到过,却着实觉得亲切. 任一个在外乡的人,想必会有更深感触.

片中的缅甸和缅甸人,很有佛陀时代的遗风. 水岛假扮僧人出走,途中又饿又累,寸步难行. 这时来耕作的两个缅甸人, 取出自己的午餐供奉给他, 奉完还伏地磕头. 另一地的僧人接待他, 看到他衣衫褴褛, 赞叹他苦修用功. 在集中营做小买卖的阿婆, 说水岛是苦行僧,很受尊重. 这样对僧人的尊重,在许多国家已经见不到了.

缅甸人的善良也让人印象深刻. 对于在他们的土地上征战的异族人, 他们表现了最大程度的容忍. 救了水岛的老僧说, 英军和日军, 他们按自己的意愿打仗, 而缅甸是缅甸,缅甸是个佛教国家. 片中的缅甸人,虽然不能不苦于战争, 却保持着中立的立场. 所以, 在日本兵进村子的时候,日本人还能受到友善的招待. 老僧对着成堆的尸体, 说可怜, 合十而拜. 而水岛在掩埋尸体的时候, 也会得到缅甸人的协助.

对有着根深蒂固印象的我来说, 这个片子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印象中恶魔般的日本兵,也是血肉俱全的人, 也是相互友爱, 也爱家乡,也有亲人. 当然这如果算是一种冲击, 也只对我有效. 即使这不是全部的事实, 也至少引起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日本兵是魔鬼的定论, 是有偏差的.

至于水岛最终留下的原因,很多介绍说他是为了掩埋战友的尸体. 我倒不以为然. 以他自己的信为证, 他说当务之急是要去北方, 因为缅甸人相信, 喜马拉雅是灵魂的归宿地. 他要去经历必要的磨练, 获得能够创造和平的力量. 看起来更像是因为目睹战争中死者的种种惨状,而对生死有所反思和了悟,所以走上了佛陀所指教的道路.

或许只有缅甸这样佛风犹存的国家,一个战士, 才有可能走上解脱之路.

  

 3 ) 评《缅甸竖琴》




缅甸竖琴


赵松



在二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盟军在东南亚的反攻使日军全线崩溃,其中一小股日本兵退入了缅甸境内。整个败逃的过程都是在有序状态下进行的,没有那种狼狈慌乱的迹象,为了鼓舞士气,那位音乐学院出身的队长还带领大家唱歌,而且,在这只队伍里,还有一位对音乐颇有天赋的士兵水岛,他能用缅甸竖琴弹奏国内外美妙的乐曲。当然在这个朴实、聪明的水岛手中,竖琴的功能还不只这些,还可以用来在探路时发信号。直到他们顺利地进入那个缅甸村落里,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都没有透露出任何与战争相近的东西,没有残酷、恐惧和血腥的气息,也没有那种通常意义上的战败者的痛苦与迷茫,而这群日本兵也没有我们通常印象中所谓武士道精神之类的表现,相反,看上去更像一群健康乐观的普通日本农民,怀着生存下去安全回家的希望漫无目的地在缅甸的丛林里艰难行进。当他们在那个村落里跟当地人和谐相处的时候,英军包围了上来,这一次,音乐的作用令人难以置信地达到了极致--在那首熟悉的英国民谣歌声里,敌对双方没有交火,而是先后唱和起来,最后人们放下了武器……原来战争在三天前就已经结束了,在这里,投降者没有什么沮丧和痛苦,胜利者也没有什么欢呼雀跃,大家平和地走到了一起,分享战争结束之后的那份难得的宁静和松弛。

看到这里的时候,尽管那些朴素而有趣的场景非常有效地保持了观者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但仍会让人不由得产生疑虑,它究竟要讲的是什么呢?就这么下去了?而也就是这个时候,转折开始了:英军包围了另外一小股日军,水岛受命去劝降,但在英军长官所给的三十分钟里,他尽了一切努力也没能达到目的,英军发起了攻击,这股秉承了武士道精神的日军全体阵亡,没能及时离开的水岛也受了重伤。所幸一个僧人救了他的命。恢复过来之后,水岛偷了僧人的衣服,剃掉了自己的头发,冒充僧人往木东方向走去,要到那里的战俘营跟自己的战友汇合。这一路上,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赤足行进,受了很多的苦,同时也因为这个僧人的身份,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无私帮助和摩拜,但是真正震动他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途中遇到的那些曝尸荒野的日本军人。就这样,他几经周折地到达了木东,看到了战俘营中的战友们,但在偶然看到英军医院的神父跟医护人员为死去的日本士兵唱着安魂曲下葬的场景之后,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去把一路上看到的那些日军尸体都安葬好,让他们安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河滩上安葬死者的那个场景,在挖坑的过程中水岛挖到了一颗罕见的缅甸红宝石,受他的感召而来帮助他埋葬死者的一个缅甸人说这颗红宝石可能就是死者的灵魂吧。然后他就带着这颗有着灵魂意味的缅甸红宝石重新去木东,并把它放在骨灰盒里,以日本传统的方式包裹上白布,在一次英军牺牲士兵的安葬仪式上悄然把它存在骨灰存放处。一直不知道他生死的战友们始终都在盼望他回来,然后一起回到祖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最后他们马上要被遣送回国的时候,水岛带着那只会说“水岛,跟我们一起回国吧”的鹦鹉,在战俘营外用缅甸竖琴弹奏了一曲,与战友们作最后的道别,然后自己又一次踏上了那条安顿死者灵魂的道路……。这部黑白电影是日本导演市川昆的作品。以前对这位了不起的导演一无所知。他跟黑泽明基本上算是同时代的人,有资料称他与黑泽明、木下惠介、小林正树并称“日本影坛四骑士”。今年的2月13日市川昆以九十二岁的高龄在东京去逝,生前留下的电影作品多达七十五部。这部《缅甸竖琴》是他的成名作,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一个特别奖。

表面上看这部电影的主题似乎是音乐,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音乐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同时也在结构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细一考量,就会发现,在音乐的线索两边,却是生与死的主题。所以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就把战争本身的诸多特征都省略了,或者说隐蔽了,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上来审视具有毁灭力量的战争中的人,一方面是经历了战争幸存下来的那些普通士兵对返乡重新开始生活的渴望,一方面是水岛决定留下来去安顿那些战死者的灵魂的执著信念。面向新生的强烈渴望与安顿死者的执著构成了表面上方向相反,实质上又是注定会在心灵层面完全融合的力量。普通人在战争中变成了野兽、机器,战争结束了,他们需要重新恢复为能够开启新生活的普通人。因而这部影片始终都在透露着那种质朴的普通人所特有的日常乐观精神,他们在失败中并没有精神崩溃,而是努力活下来,努力回到日常状态里,期待着回国重建家园。战争可以把一切变成废墟,但唯一不能毁灭的,或许就是人的灵魂,而需要安顿的,也就是向死而生的人的灵魂,尤其是死者的灵魂。只有把死者的灵魂安顿好了之后,废墟之上才有可能重新生发出一个新的世界,让活下来的人们安心去开启新的生活。

留下来以僧人的身份继续去安顿死者灵魂的水岛,尽管在思想上可能还没有达到那种大彻大悟的地步,但在精神上其实还是真的符合僧人的角色,那就是一个佛教意义上的亡灵超度者。这与缅甸这个佛国背景,以及跟日本的佛教传统,确实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最初作为士兵的水岛或许并不是个佛教徒,但最后他开始这项安顿死者灵魂的事业之时,却又比一般意义上的佛教徒显得更为纯粹和虔诚,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他以近乎自我牺牲的方式开始了对自己、对环境、对时代和命运的超越,在那个已然临近大慈悲境界的心怀里,已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包容的了。然而即便如此,他仍旧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至情者,这一点从他留给战友们的那封信的内容就可以知道。正是这种极深的对人的情感,以及相应的责任感,使得他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悲悯情怀和坚定的信念,而他的信念与行为本身,也就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启悟性的博大力量。生存与死亡,在他这里实现了融合,而他就像一个明亮的点,在生死交融处发出光来。

市川昆的镜头语言非常的朴素自然,而且在剪辑方面简练平和、毫不拖沓。尤其是在那些大的场景表现方面,特别能看出其眼光的独特,比如开篇部分的那个从空中俯视山野的场面,只是辅以战争的音效,而并没有具体的战争场景,这就既有某种象征意味--使得大地山野如同一张巨大的有些扭曲模糊的面孔,又让人觉得这确实是自然本身的一个景观现实,并没有介入明显的人为增加上去修饰的东西,战争的事实确实使得这个巨大的背景发了生很多变化,但又并不会持续保存下来,这个背景似乎转眼间就能恢复原来的样子,并在这个恢复的过程中淹没了此间发生的那些诸多事件的痕迹,给人以空荡而又混沌的原初感觉,一切又都回到了零起点上。再比如水岛在山上发现山谷里有很多日军腐败的尸体正被鹰群反复侵食的场景,那种远景视角下微小的尸体像肢解的玩偶似的堆陈在那里,与高空中纷纷飞旋的老鹰构成了悲凉的对应,死亡的现场理应是惨不忍睹的,但这里市川昆并没有强调这一点,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已然变成物质的人体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又令人怜悯的那一面,在此刻人的尸体跟其它物种的尸体固然是全无差别的,但是这里面又确实蕴含着巨大的不安与沉痛,在人的眼中,即便是已然变为物质的人也还是需要有所安顿的,否则的话死去的人的灵魂就可能受到拖累而找不到托寄之处。还有就是水岛在大河边安葬死者的场面,那条平静灰亮的河流仿佛就是生与死的边界,他在这里倾尽全力去安葬死去的人们,为的就是让彼岸的仍旧活着的人们能够安心,同时也让此岸的所有死者得以安魂,而更进一步讲,无论生者还是死者,都是时间之流中的不同的组成部分,灵魂安顿好了之后,这条漫无尽头的时间之流才能更为博大深厚地流向远方……在这个场面里市川昆所采取的多是广角视界,整个画面始终都在那种溟茫寂寥悠远的气氛里呈现,而当那颗缅甸红宝石的特定镜头出现的时候,尽管它并没有什么夺目的异彩,却让此前的那些深沉浑茫的画面所隐含的力量都汇聚到这个亮点上,爆发出瞬间就能刻骨铭心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小场景也拍得很精彩,像在那个小村落里一群日本兵为了麻痹英军而载歌载舞把那车弹药弄到安全地带的场景,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民间节日里的某些祭祀欢庆的场面,而后来在缅甸的寺庙间英军举行安葬牺牲者的仪式上,那种仿佛仙境般的镜头与音效的结合处理也很见功夫。通过各种各样的场景的流动与变化,你会发现,其实在市川昆的眼中,到头来人就是普通意义上的人,既便是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并没有显得更高大或更渺小,在天地之间,他们显得如此脆弱,同时也有其特有的坚强,他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短促,同时他们对生死的参悟以及对灵魂的关注,又使得他们的生命过程哪怕是非常短促的似乎也还是有着很多新生的可能。

                                                                                2008年3月13日

 4 ) 《缅甸的竖琴》:作为人的痛苦的灵魂

优秀影片所散发出的感染力、带来的震撼,直指人心。本片最成功之处,是还原了战争中,士兵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

数年前看过的影片,机缘巧合之下又重新拾起来,并有幸读到了剧本。

只能说,优秀影片所散发出的感染力、带来的震撼,直指人心。市川昆实在厉害,在二战结束10年之后就能交出这样的作品。

当然,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一部由侵略国拍摄的、反思战争的影片会有这般的力度?

本片最成功之处,是还原了战争中,士兵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当士兵只是战争的机器、圣战的工具,“人”的属性在反复的宣教下被剥夺,在“非人”的状态下,只需要一往无前地作战、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随时为了国家献出生命即可,并不需要拥有个人的情感、可思想的头脑。可一旦回归到“人”的层面,便不可避免地会被音乐所打动、对家乡亲人表现出强烈地思念,并对生命的消逝感到深深的痛苦,会不由自主去考虑:自己究竟为什么会陷入当下的境地?自己作为一个人,活着或者死去,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作出这些思考,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或者教育,上等兵水岛在与缅甸老僧的接触中、在目睹了无数同袍的尸骸,并且看到英国护士为死去的日本兵唱赞美诗后,自然就萌生了这样的念头。

水岛内心剧烈的痛苦通过影片的配乐、镜头和画面,从银幕中扑面而来,进而传达和影响到作为观看者的受众。能够接受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此时同作为“人”,观众与主人主拥有共通的人性。而源于人类灵魂深处的伤痛和悲哀,并不分时代和国界。

不得不说,这正是出色的文艺作品带来的力量。也恰恰是国内一些影片所缺乏的。毕竟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高低,没有对错。一部拙劣的抗日作品,并不会因为其立场的正确,就获得额外的加分。

行走在缅甸红色土地上的水岛和他肩膀上的鹦鹉,这个奇异搭配很有感染力。

缅甸农夫向扮成僧侣的水岛膜拜。或许导演想表达,在缅甸人心目中,佛高于一切,一个人放下屠刀,就是成佛了。

《缅甸的竖琴》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提名,表明日本电影人对战争的反思在当时能够被国际社会认可。虽然它并没有达到很多中国人所要求的那样——提供对侵略的忏悔。

但是市川昆的确反思了战争。他用人类本性中的纯真、情谊甚至悲伤、痛苦,加上佛性的慈悲与光辉,来对抗“非人”的战争。

相对于欧美反战影片中经常出现的、理性色彩浓郁的人道主义观念(美国士兵有时会因为激烈的价值观冲突而陷入严重的精神危机,参见老美拍的众多越战影片),生活在东亚的人们更熟悉的是佛相的庄严、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家乡的眷恋,这是东亚文化土壤中与生俱来的柔软情感和最熟悉的生活日常。很显然市川昆抓住了这一点。

东亚的四时风物惯于孕育出恭顺而服从的人民,个体的存在在宏大的家国叙事面前往往显得微不足道,当皇帝万岁、国家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与之相对抗的一切努力都像是螳臂挡车。这就是水岛在劝降三角山残部时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作为人,士兵们在得知国家已经战败后,内心萌发了求生的欲望,但另一方面,身为皇帝的臣民,谁也不愿意背负“有负于国家”这样沉重的罪名。

“我不想毫无意义地丢掉性命。”“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又能怎样?要活下去,要忍耐,要劳动。今后为了国家…………”水岛的反驳仍然以国家利益作为背书,不敢把个人的生死拿出来讨论。就算这样,他的劝解依然在一片“为国捐躯”、“绝不苟且偷生”的豪言壮语中变得十分无力。

这是水岛痛苦的起源。他亲眼目睹了拒降的小队全员战死。并没有什么殊死的抵抗和英勇的效忠,只是在英军的大炮下瞬间灰飞烟灭,毫无招架之力。强大的国家体系对于个人生命的碾压彻底而无情。

日本人喜欢用一个汉语词汇:“玉碎”。在奔赴姆东的路上,一次次面对已经化为骷髅的无定河边骨,水岛不得不开始思考:如玉一般的生命已经碎了一地,但是,意义何在?杀死他们的,究竟是具体可见的英国人的枪炮,还是抽象不可见的“爱国”号召?由国家主义提供的关于武士、圣战、勋章、献身的讴歌,在残酷的死亡面前,完全不足以平衡水岛内心的苦痛,也无法安抚他饱受折磨的灵魂。

这样的困境在他目睹战地医院的英国护士为无名日本兵高唱赞美诗之后,得到了突破。如果说水岛之前是假扮僧侣,骗取吃喝供奉,那么现在,他在心灵上完成了对佛的皈依,在宗教的神性中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

用超越国界、民族的、更为宏大广博的宗教光辉,来比对披着高尚外衣,却饱含残忍冷漠的国家话语,是市川昆找到的反战武器。井上小队与水岛在卧佛内外合唱起《荒城之月》的一幕,不由让人感到,这份思乡之情、战友之谊是从佛的内心中发出的召唤,瞬间让国家、皇帝构建起神坛变得渺小,继而坍塌。

三国连太郎从影前曾经在武汉服役。如果说颜值是一种力量,那么他的外表已然割裂了人们通常印象中“丑陋的日本兵”形象,这几乎是一种不动声色的美化。

影片中的井上小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只是一些热切盼望回家的游子,仿佛快速褪去了曾经作为士兵的一面。

《缅甸的竖琴》改编自作家竹山道雄在战后第二年创作的同名儿童文学。原作者本人从未到过缅甸,故事的地点原来设想放在中国内地的某个农村,可惜因为找不到中日两国共通的歌曲,才改成了印支腹地的缅甸。由此,我们不能指望找到与片中故事相对应的史实,影片对于缅甸人民的描绘,也停留在落后却纯朴、善良又未开化的殖民地想像。

不可否认,这个架空的故事充满了美化和粉饰,片中的缅甸人对于这场莫名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战争基本无感,仿佛日本兵只是到此一游。另一方面,井上小队对英国军队也是异常俯首帖耳,丝毫没有抗争,也没有任何仇恨,对自身在战俘营里的待遇满怀感激,更因为英国人无限的博爱精神而对死亡有了新的感悟。不由得让人怀疑这种和谐美好的相处,其实是脱离现实的一厢情愿。

但是,本片胜在情感的真实。一个普通士兵对于生命意义、个体责任、自我救赎的探寻和纠结,一个作为人的灵魂的苏醒,并由此而产生的挣扎和感受到的痛苦,借助音乐和宗教的这两个途径产生了动人的力量,引发观众情感上巨大的共鸣。

这是艺术的胜利。

另一个可以与之比肩的典型例子是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由战争发起者、非正义一方带来的影视作品可以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答案恐怕在于市川、高畑这些日本电影人在艺术中找到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这同时也再次提醒我们:文艺作品不是政治口号,只提供声嘶力竭的控诉和一望而知的对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充分地、对于人的尊重和刻画,仅仅只有加害人、受害人这样表面而抽象的概念,那么一切表达都将流于扁平、苍白、空洞甚至是可笑。

其实华语电影中并不缺乏优质的抗战影片,刚刚重映的张艺谋的《红高粱》即是其中之一。籍由莫言的文本所提供的蓬勃的生命力是如此灿烂而耀眼,让影片散发出夺目的光辉,成为华语电影中的一颗明珠。但可惜,这种力量在老谋子此后的作品中再未重现。

战争带来的灾难能够毁灭人的一切,包括肉体以及心灵,这一点对于战争的双方、平民抑或士兵同样如是。历史固然由胜者所写,可事实上,战争之中不可能有真正的赢家。但通常,胜利带来狂热让获胜的一方不容易感受到其残酷。所以,战败这件事,是不是迫使或促使日本人(包括电影人)充分认清了这个事实,还值得讨论。但至少,回归到“人”,然后书写并且提供关于战争的痛苦记忆,无论是来自哪一方,都有其意义。

伤重的水岛被缅甸僧人所救。躺在佛的脚下,暗喻佛不光拯救了他的性命,更拯救他的灵魂。

这种竖琴据考证是源于一种古老的中国乐器。本片中,音乐和宗教成为水岛完成自我救赎的两大重要途径。

于2018.10.23

 5 ) 瘦弱躯体跳动着伟大的心

上大学的一门选修课,半个学期过去了,至今总共看了6部电影,日本影电百年(documentary),罗生门,东京物语,雨月物语,市川崑物语(documentary)和今天看完的缅甸竖琴。

全都是大师之作,但是我想说这些举世名作之中,我终于遇到这部我很喜欢的电影了。那就是“缅甸竖琴”。缅甸竖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丽梦幻的竖琴琴声,因为和古筝一样也是管弦乐器,所以看完电影之后让我好想学呀,当然里面的音乐贯穿整个影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也很欣赏上尉对水岛的欣赏和深厚的友谊,要不是上尉一直不放弃寻找水岛和对他的深深理解,观众一定会很失望的。而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是水岛的决定,他的反战信仰,最后皈依佛教,决定牺牲自己安抚世上的苦难。他脱离战友,一个人生活,隐姓埋名,这是最让我感动和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因为一个曾经平凡的人,为了自己的信仰,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路。

是的,最近死亡的事情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一个人活在世上,好似一场梦,死了,那个思想构造的世界也随之消失,物质、宇宙都不关心你的离开,你的尸体将一点点被微生物消化。所以你怎么活,不就像是背水一战,尽情享受,尽情燃烧,反正最后比什么都没有还要什么都没有。而水岛,就选择为了他的心灵,为了安抚众生,而用余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能抵抗住那么巨大的磨难,奉献自己。

上尉在船上读水岛给队友们写的信时,我流泪了。或许是因为其实我内心深处是多么向往水岛那样的自我奉献,那样的。。。无法用苍白的言语表达了。下面是水岛写的信内容:


“队长,我的队友,很难表达我对你们的想念,我的心中充满疑问,为什么世界一定要经受这种磨难?为什么有这样难以言喻的痛苦存在?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开始明白。最后我认识到,人类是不能找到答案的,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减轻世界的痛苦。有勇气面对折磨、无情和毫无理性,并且毫不惧怕。找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建立和平的例子。我要经历任何有必要的痛苦,为此实现我不可动摇的理想。”

这部电影真的好美,水岛那个瘦弱的身体跳动这一颗伟大的心让人好感动。

 6 ) 不是军国片,反思了究竟什么是真爱国

缅甸的竖琴》1956,导演市川昆,改编自行山道雄作品,入选日本名篇200部。
以水岛为主线、上尉为副线。
侦察兵兼乐师的水岛在任务中失联队友,在想方设法归寻部队途中,见到国人尸骸曝野无人收敛之景,悲伤但依旧弃之不问归心似箭;但见到国人被昔日敌人所安葬的举动时,痛心羞耻于个人的自私行径,因而决定放弃归队、返途收尸,避友不归,安魂异国。
主题不能算反战片,倒像战败十年时为了不忘失败、提高民族认同感凝聚力、鼓舞民众投入新经济建设的。
反战倒是也有,如反独裁指挥绑缚个人命运、倡冷静独立思考。
音乐也是一大亮点。竖琴悠扬,第一次竟未听出是送别和求主垂怜的旋律。宫老作品萤虫之墓中八音盒也是后者的曲子,所以还是有热爱和平的意味的。
水岛最后也是完成了转变的:在面对骨灰盒时双手合十而不再是敬军礼即是。尽管红宝石还代表其国人的灵魂,他留下也是为了埋葬国人,但水岛有了重视人本和人皆当有归属感的思想,与军队的绝对服从与战争的蔑视人性南辕北辙。最后想到拒绝愤青般的狂热、在个人自由思想上的坚韧工作才是为人服务为国效力,所以坚心要当好命运的螺丝钉,以自己的方式打好新国家的历史基础。

为何世界受苦?不可言状,答案亦不为人知。工作只是减轻世界的痛苦,要勇敢面对苦难。不管是无意识还是不合理的事物,历经磨难,然后尽力创造和平。建设新的,梳理旧的。

 短评

影像继承了音乐的感染力。大体看了下豆瓣的评论,竟然都在扯战争反思,哎

4分钟前
  • 惧色
  • 力荐

1945年7月,在缅甸的战败日军。忧伤的思乡曲,好听的竖琴。日语版的《旅愁》,后来李叔同填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原版是美国的。战争带来痛苦和悲伤,无论你在哪一方。那些年轻的生命。但是不喜欢用老婆婆来营造的“军民鱼水情”场景。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3Mzk5NjI4.h

6分钟前
  • 锦瑟无端
  • 推荐

借助宗教得以直白表达两岸相隔的高级符号——会说话的鸟、代表灵魂的宝石、骨灰盒、隔离网,每个符号都附以了饱满的精神力量,战争尸体面孔的冲击和音乐的抚慰让这股力量得到了实现,并开辟出更多的解读空间,主角完成了转变,最终使得日本人的武士信念让位于赎罪心态,深刻理解到人道主义的于精神的指导和塑造作用。

7分钟前
  • Acchan
  • 推荐

宗教植入的人道主义反战文本(尽管有局限),灾难殉道者形象,战争语境下的精神裂变,散文风格情绪化表现,合理叙事依据的建置。市川成名作,有一定幻想色彩,85年重拍。不得不承认超越民族语言的音乐声响起时尤为动人,我很喜欢。

1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翻译了CC花絮对三国的访谈扔B站了,本人吐槽市川昆还蛮有趣的,而且是真的不会唱歌……|@ Ozubook|唉,这片里的三国可真太帅了(我只有这种观后感……O<-<)音乐片一开口我就一阵剧烈尴尬可还行……|让他唱歌了吗?唱了

14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市川昆的反战片名作,充满悲悯,既从个体角度观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创伤,又上升至佛教视域,凸显战争的虚无与荒诞。主人公水岛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成长,从懵懂的士兵最终自愿变成了缅甸人、修行僧,但他对战友及故土的藕断丝连之情仍多次通过柔缓动人的音乐激发出来,虽有纠结矛盾,却并未动摇,他决心在缅甸安葬/拯救死去的灵魂们。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先是水岛个体的历练与重生过程,后为战俘营里连队对他的思念与追寻。[送别]的日版歌曲依旧萦回着熟悉的惆怅气息。士兵群像刻画不错,既有厌战的疲倦者,又有狂热“玉碎”的固执愚忠者——但在此之中亦有早起疑心却被迫从众的悲哀客,可见军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强制裹挟,个体沦为棋子。除了竖琴,片中还有不少象征符号,如在大佛像中演奏的水岛、挖出的红宝石,以及那两只鹦鹉。(8.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缅甸的土壤是红色的,岩石也是红色的”,开篇一句不明所以的话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结尾得到了启示录般的升华。前半个小时就用诗意把一般反战片能讲的东西都讲完了,于是接下来就进入了超越国家和民族的人道主义环节。泪点俯拾皆是……感人至深。另外三国连太郎的确参战了,所以表演太赞。

1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本片是基于日本兵的视角展开的,加大了对同胞的同情和佛祖般的神圣意志,但相反的那些战争的惨痛,对当地人的摧残,甚至是以当地人的视角全都被忽略了,导致影片最终只能成为日本本土观众很有共鸣的作品。

20分钟前
  • 纸风筱龙
  • 较差

这不是一部战争片,甚至不是一部反战片。水岛的归隐,即浅显易懂又极具深意。这样的直白,却不让人觉得矫情,而是真正感同身受,能体会到他心中的纠结,其实关于战争思考的并不多,水岛只是作为一个无意入行的僧侣来看人世间的罪恶。这反倒更加的诚挚,故事不大,但是格局却很大。

23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1、清空安宁的禅意影像,明镜止水的悠扬配乐。2、珍爱生命的音乐上尉、富于哲思的竖琴士兵、纯情颂唱的日军合唱团,这种设定可能会存在,但也必定是个案;3、自1952年盟军电影检查制度撤销后,二战片的思想内核,逐步转向日本人作为战争受害者的自我认同,本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26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一个战士到佛子的转变,因感受到苦而发愿,生死由天,尽形寿行愿。人总要知道自己为何而来,当你弄清之后便不会再对现在和未来感到迷茫,该做的做了,该走时也就知道往哪里去了。

29分钟前
  • Quentin
  • 力荐

本片改編於竹山道雄的兒童文學作品,與《野火》相同,皆是市川昆所導演的戰爭片,只不過《野火》是以極端的“人吃人”來反映戰爭的殘酷,此片則較為溫情,並試圖探討戰爭給個体帶來不可抹去的傷痛,全方位地展示了不同土地的士兵與普通人的生活狀態,而且更巧妙避開了一般戰爭片歇斯底里的控訴,而是一再重申一個戰敗士兵的心理,感情,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音樂在當中的作用,不僅幫士兵戰勝了面對死亡的恐懼與困頓,更在通篇皆是悲壯而慘烈的基調中增添了一絲溫柔與浪漫,亦捕捉到了人類最普遍的精神需求與情感記憶,展現了即使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音樂的力量依舊具有強大的作用,能對人類最深處的傷痛與悲哀進行撫慰,給予人以震撼與深思。

30分钟前
  • 听见流星的声音
  • 推荐

强盗让中岛用腰巾换香蕉叶,礼貌的打劫,大家笑,真帅!唐师曾说,我喜欢的电影。与《地道战》《地雷战》同时代,高下立见。确实,禅理和佛缘,宽宏的胸怀,深邃的气势磅礴。后半部如此诗意禅机,一般人看不懂的吧。

31分钟前
  • 咕咕
  • 推荐

经典反战片。因为曾在实皆山上看到供奉日军亡灵的佛塔,心中的体会似乎更深刻一些。缅甸是日本人心中永远的殇,战死的18万士兵中,竟有半数以上是被我英勇的远征军击毙。但无论是日本还是英国,都没有放弃找寻阵亡同胞遗骸以及建立墓园的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曼德勒山上看到远征军的佛塔或墓园。

34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發覺我喜歡的片子還真是缺陷和優點一樣明顯,我喜歡水島只是因為他很痛苦,時時刻刻強調自己是受害者的中國人還是別看了。最後為什麽要交代信呢,因為隊長和水島是CP呀,囧!

37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力荐

7/10。自然主义的用光+哀伤动人的旋谱与无人问津的尸骨残骸形成悲怆又温和关怀人道的影像诗,英军包围时所有人齐唱的那组镜头美极了,水岛站在铁丝网外向战友们引琴告别的构图甚精湛。有几个片段给人印像真的很深,可以称之为震撼。不过说这片反战的,要么是日本人,要么就是自身觉悟意识不够高。。。

3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t38517563e 字幕:http://shooter.cn/xml/sub/54/54453.xml 惆怅的我都懵了。

41分钟前
  • 一杯渺小
  • 推荐

有时候感到日本鬼子真的很傻,但同时又不得不感叹日本大师级的导演不少啊,哎~~

44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大段的抒情;市川昆的人文关怀;符号化的人物:肩头站立鹦鹉、手拿竖琴的僧侣,坚守不退的日本兵,死无葬身之地的尸首,头顶竹篮的善良老婆婆,白白嫩嫩的理智的作为电影引线的上尉。电影风格与同时代的黑泽明、小林正树截然不同,看起来更像是叙事抒情电影,以群体为衬托,细描个人,表现主题。

45分钟前
  • 盖君
  • 力荐

摄影技法绝赞,情绪节奏不好,大段对话节奏超慢

48分钟前
  • 冷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