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潘金莲

HD高清

主演:单立文,黄美贞,金仁淑,田隽

类型:电影地区:语言:年份: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1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2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3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4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5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6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13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14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15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16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17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18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19少女潘金莲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不是潘金莲,我是冯金线

1、 冯小刚近几年很爱撕逼,出一部新片(甚至演一部片子)就得找人撕上一撕。 《一九四二》票房惨淡,冯小刚撕观众——你们啊,根本不懂什么叫好电影! 《私人订制》口碑不行,他连发七条微博撕影评人,称跟影评人势不两立。 《唐山大地震》上映,又撕观众——这电影,不看哭那是你们不正常! 《老炮儿》上映最初20%的排片,不及同期上映的其它电影,他撕同行,骂那些“电影行家”不识货。 他还撕过李安,撕过《速度与激情7》,这次《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又撕起了万达院线,以金莲的口吻给王健林写了一封阴阳怪气的信。 与撕别人相对应的是,冯导对自己不遗余力的自夸。

按说以冯小刚过去的电影成绩和今天的江湖地位,这么撕和这么自夸都有些掉价,但冯小刚偏偏就总是这么自夸,也总是这么爱撕。 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一句词: 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2、 冯小刚就是典型的意难平。 有人说中国大陆导演界要封四大天王的话,应该是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冯小刚。这个提议大概大家都是赞同的,不过赞同的同时也可能会嘀咕一句,冯小刚?差点意思吧? 大家也可能不嘀咕,但冯小刚可能自己意难平,会嘀咕。 四大天王导演都有过好片和烂片。张艺谋有《红高粱》,也有《三枪》、《十面埋伏》;陈凯歌有《霸王别姬》,也有《道士下山》;姜文有《阳关灿烂的日子》,也有《一步之遥》;冯小刚有《甲方乙方》,也有《私人定制》。 但大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或许大家没发现,但冯小刚心里有根刺,那就是——烂片大家烂得都差不多,但好片大家好得不是一个层次。 冯小刚的喜剧三部曲,《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拿出来那也是响当当的重量级之作,但不像那三位导演,好片拿国际大奖、口碑极好、写进教科书、被捧为大师…… 意难平啊,意难平。 这里边还涉及到一个冯导演个人的敏感点,冯导早年作为小弟冯裤子身份跟着王朔这位爷混饭吃,一起拍喜剧,打打闹闹的日子总是被人一次次拿出来说。 意难平啊,意难平。 所以冯小刚很努力,甚至很用力,不断尝试突破禁区。 不得不说由于这些年冯小刚的努力,他的整体成绩好过其他三位导演,但单项呢?有特别拿得出手的单项吗?有那种一拿出来,大家就服,就说,卧槽,你牛逼的单项吗? 还是没有,陈凯歌被人骂得一塌糊涂,但提起《霸王别姬》,大家就安静了,静得只能听见,“牛逼!” 意难平啊,意难平。 所以冯小刚总想搞一个大的,《集结号》不够,那我搞《唐山大地震》,还不够那我搞《一九四二》…… 一次次挑战敏感题材,想突破禁区,一次次还差点意思,冯小刚想,卧槽,我得放点大招。 3、 一个人总着急地想突破禁区,着急地想证明自己,难免就用力过度了。 《我不是潘金莲》不是一部烂片,它好过大部分国产片,但也不是冯小刚能用来证明自己大师地位的片子,甚至不是冯小刚自己最好的片子,喜剧三部曲哪一部都比这部好。 原因何在?意难平变成了用力过度,变成了处处心机。 世事往往用尽心机,最后只得一个不偏不倚。 《我不是潘金莲》里处处见心机——圆形遮罩、方形遮罩是心机,片头的油画是心机,片中的配乐是心机,那两个让人会心一笑的字“喝茶”是心机,甚至让范冰冰演雪莲是心机…… 也许有人不乐意了,说,你凭什么说这些是心机,而不是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里边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内容为形式服务还是形式为内容服务?一个电影的表达,甚至电影本身都是形式,服务于表达的内容。 《我不是潘金莲》原著故事发生在河南,电影里改到了江西婺源,为什么?为了圆形遮罩遮出来的画面更有中国画的意境,但丢了什么?故事的合理性,逻辑性。这是便是内容服务于形式了。 电影里有好多可有可无的角色,他们对情节没有帮助,还有好多莫名其妙的台词“抗洪”、“拆迁”,他们对情节也没有帮助,为什么要出现?为了刻意表达社会的众生相,全貌,但丢了什么?故事的流畅性,紧凑性。这也是内容服务于形式。 刚开始用圆形遮罩表现乡土中国的圆融,人情,切换到北京用方形遮罩表达庙堂社会的规矩、法度,最后展开全幅给人一种恍然的感觉,这样刻意的表达形式,就像小学时学语文提炼“中心思想”一样,昭然若揭,没了意趣,一篇文章全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好看吗? 4、 说到这儿,想起一个作家,也姓冯。 这位作家也是意难平,经常撕别人,夸自己,跟冯小刚像的很。 这位作家说自己水平在王小波之上,在大部分中国作家之上,写的《不二》是千古奇书,翻译的《飞鸟集》是大家看不懂…… 这位作家宣称自己找到了一条写作的金线,于是被赐名冯金线。 这位作家其实文笔真正是挺好的,小说里也有佳品,但就是意难平。 我颇为期待,这两位冯姓意难平的艺术家一起合作,看看这股不平之意能不能碰撞出一个牛逼气四溢的电影来。 《我不是潘金莲》里,主人公李雪莲一开始无法证明自己是假离婚,因为是流程合理、程序合法、双方承认的,接着是无法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因为他男人的一句话,“你跟我结婚前是处女不?”她无法回答。 前者是法律问题,后者是道德问题。其实不管法律上,还是道德上,一个人要证明自己都是困难的,证明只能在表达中不断被瓦解。 所以一个艺术家最好的证明还是不断的表达吧,有东西表达时就表达,没东西表达时就沉默,耐不住寂寞的,到底意难平的,最终都只能落得一声: 我不是潘金莲,我倒成了冯金线。 欢饮关注微信公号-丫说(ID:yatingshuo)

 2 ) 范冰冰这次不是范冰冰,是李雪莲

这部电影一上映有很多争议,看了一下多是冯小刚导演与王健林、王思聪之间的,与电影本身倒是无关。导演是导演,电影是电影。导演在现实生活中引发的争议,跟电影没有关系。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基于对刘震云的信任。我挺喜欢刘震云的小说,他对于民间小人物的书写,很有意思。《我不是潘金莲》,从“民间女子告状”切入,这一场好戏应该很好看。

说实话李雪莲这个人物,如果在现实中让我碰到,我会犯怵。“事情不是这个事情,理也不是这个理。”她反复说出的这句话,是电影的驱动力,结果既荒诞可笑又悲凉深重。这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是李雪莲陷入其中的那个世界,她认定的“理”是基于民间百姓的日常情理,决定着她生活的价值和看问题的视角,她不明白离婚弄假成真,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却为何无人能为她伸张正义,她死活都不明白;另一个,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现代社会”建构的法理体系与官僚体制,任何人事纠纷都依据法律来进行处理,所以王公道当然会判决李雪丽告她前夫结果为输,这是个“正确的判决”,却导致一连串的后果,从王公道一直到上面的各级官员,也死活都不明白。

电影的张力就在于此:李雪莲的“理”与现代社会的“理”是相冲突的,两者绞在一起,戏剧性就出来了:李雪莲以一己之力,扳倒了一众官员,而后者对她毫无办法。但对李雪莲来说,却毫无成就感,因为她要的就是从“我们是假离婚”到“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无人能帮她解决。十几年来,她一遍又一遍地“犯轴”上访,自己整个生命动力都寄托于此,而她因此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电影结束前,那个因为李雪莲被罢免的县长,一脸风尘地坐在她对面,告诉自己现在回老家做点小生意,看到那时我也不免对他有同情之心——他的一生就因为这个女人而改变,想想真是又荒诞又悲凉。

电影让我感觉新鲜的,就是这些官员的形象。从王公道一直往上走,到县长,到市长,到省长,再到中央首长,各个演员拿捏得很是到位。首长那一场戏,从开始说只是来听听,到后面震怒发飙,演员那个分寸感真是好,真是栩栩如生。在这个体系之中,底层官员与中层官员的焦虑与惶恐,都来源于“官位不保”,李雪莲无意之中拿住了这个“命门”,从而把他们搅得寝食难安。电影中官员很多“笑点”,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呈现出来,会有他们的“形势所迫”带来的荒诞感。这个分寸,其实比较难拿捏的,这点冯小刚处理得当。

回到李雪莲这个人物,我认为这是范冰冰到目前的演员生涯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最直观的感受是:看电影时,我忘记这是范冰冰了,这就是李雪莲。偶像演员常碰到的瓶颈是:观众知道这是偶像本人在演戏,但是对偶像饰演的角色没有任何认同感。李雪莲这个人物是“轴”的,她的迷惘痛苦悲伤,都源于此。范冰冰吃透了这个人物,她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神态、脸部的表情,都是李雪莲这个人物的。当她得知前夫车祸遇难,那个难以置信又悲痛欲绝的神情,范冰冰表演得很有层次感,细腻动人,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构图方式,圆镜头是在李雪莲老家,方镜头是在北京,最后宽镜头是万事皆休之后,我觉得与叙事的内容很贴合。不得不说,每一帧镜头都是一副好画,这在以前的观影经验里真是少见这样考究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2016年我观影里的前三名。

 3 )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看了《我是潘金莲》的热评和影评,我突然想起了鲁迅的《秋夜》,这篇抒情散文诗有着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开头: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之所以想起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记得很清楚,多年前当我还在上高中时,很多同学都曾笑话过这段开头。他们都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呢,不过是鲁迅说了句废话罢了。但我当时觉得不对,我涨红了脸希望能证明,他们事实上搞错了。但很遗憾,并没有人听我的。

多年以来,我偶尔会重想起这段话。如今我早已认为,这段话其实并没有解读的标准答案,你既可以认为它极有深意,又可以认为它是随笔一挥,还可以认为它就是一句废话。然而无论如何,你不要觉得只有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因为你猜不到除你以外的其他人长了多少岁,经了多少事,渡了多少劫,翻了多少书,识了多少人,看了多少风景。正如我高中往后交过一个笔友,几年以后有天她告诉我,她在寒蝉凄切的深秋独自来到一座下雨后的树园,天地深沉晦暗,内心寂寥无比,在树园的一角她突然瞥见两棵长的很疏离的树,然后那一瞬间,她突然懂了鲁迅的那句话。

你没法指望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机会在天气与心情相映衬的时节独自出游,而且还恰好看到两棵寂寞的树。但你至少可以去想象这种可能,并理解和接受它们。而不是觉得,世上绝没有值得你为它多说一句的树。

《我不是潘金莲》也是这样,对崇敬着鲁迅长大,读过几页讽刺文章,甚至受过一点揶揄的我而言,这只不过是一部用基础手法表现了对电影中几乎所有角色无一例外嘲弄的片子罢了。但很多人似乎未能去看懂,或者说看懂了也装作看不懂,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种手法。他们结队而来,占起山头,拉起大旗,党同伐异,招摇过市,互相热烈的用投票赞同彼此的言论,宣扬电影讲的是“法盲的胜利”,“封建时代的平反”,并斥不同意见者为“故弄玄虚”。不过二日,短评和长评区已经被占的满满当当的了。

可《我不是潘金莲》究竟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在我看来,它只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阴差阳错罢了,而且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里才会遇到的那些阴差阳错。《我不是潘金莲》的镜头像画,配乐像打仗又像唱戏,工整优美映在屏幕上的书法“首长”“喝茶”“菩萨”“京”好似一次又一次的嘲弄,正如你看完电影时内心深处发出的一声长叹,对主角又多少有点想说对祥林嫂才说的那声“嘁”。在那之前的两小时零十分钟,电影有“哈哈”,但更多的是“啧啧”,还有“呵呵”。

我曾问朋友对《鸟人》怎么看,朋友说《鸟人》嘲弄了电影里外的所有人,连观众都不例外。我说没错,而且我觉得《我不是潘金莲》也一样。电影根本就没有搞强与弱,正与邪,黑与白,清与浊的二元对立,电影反叛二元对立,把所有人都给笑话了一通,抽空也没忘了揪起观众的耳朵问两句:你怎么看?你怎么做?你怎么办?电影是悲剧的,戏谑的,讽刺的,根本没有大结局,更没有谁终于如何了的句号。电影的末尾,镜头里的世界又回到十几年前去了,何尝不像今日中国和我们每个人陷入的那种无限循环。

《我不是潘金莲》从没讲过女主不是偏执无知甚至病态的,更没说她的诉求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更更没谈谁应该战胜谁或谁终于、终将战胜谁。电影讲的是一个怀着她自己那套思维的村妇在一个她所想象不到的复杂与混乱世界里的各种奇遇,这些奇遇的每一个部分都没有联系,没有逻辑,没有必然性,是故所有如对待样板戏般批判它不够这样不够那样的评论都是荒谬的。归根结底,刘震云也好,冯小刚也好,不过凭空架设出来一个大舞台,把角儿们往上面那么一摞,便促使他们如无数个不倒翁般彼此触摸,碰撞,缠斗,谁也不倒,谁也不坏,谁也不死,你以为谁已经下台谢幕了,其实他只不过暂时隐藏起来等下一次登场;你以为这位与那位的结果是某种必然性,其实他们自己也料不到事情竟会像这样发展。然后,正当所有观众都以为这场闹剧会永远进行下去的时候,舞台灯坏了,一片漆黑,谁也看不着谁。等有人再捧起一把烛火,才发现台上的幕帘子已经合上了,电影结束了——这么基础的东西,怎么就看不到,猜不透,理解不能,还要聚众站出来大喊“我们就是不理解”呢?

当这种声音嘈杂到一定程度,就盖过了某些更应该被人在意的声音,久而久之,被盖过声音的人得不到回响,不再发声,慢慢的豆瓣也好,其他论坛平台也好,只剩下一片嘈杂,这大概即所谓,一种币,驱逐了另一种币。

其实到最后,我仍然不想去强调怎样是看懂了,怎样是没看透,怎样是应当的,怎样还是不做更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没人能一出生就逛遍所有的树园,也许还真有后来做出大文章的人,学生时代也嘲笑过鲁迅。但我相信,也请你自己相信,人生是流动的,思想是变化的,未来是无尽可能的,也许你今日笃定的事物,明日最后一缕秋风刮起来,你望着那奇怪而高的天空,它将繁霜洒在你园里的花草上,你突然就找到了你的秋夜。

怕就怕,高中时的同学们长大成人,组成了世界的大多数,他们却仍像以往一样嘲讽着,嬉笑着认为那句开头断然是一句废话,永远都是一句废话。他们不接受,不认可,不理解,聚众喧哗,肆意妄为,如泥石流般横扫所有反对的声音,如此便留下一地狼藉。再没有树园,也没有秋夜,更没有枣树。

是故,喧嚣升腾之时,别忘了去推开你后院的门。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4 ) 男权社会对“完美受害者”的想象

当时看《我不是潘金莲》就觉得拍得很假。这两天的新闻一出来,那么大、牵涉那么广的案子居然罪名全在一个女演员身上,然后李晨一声不吭,但是如果你去李晨微博下面看评论,人民群众没有骂李晨怂包,全在骂范冰冰是鸡呢。我突然想明白这部电影假在哪里了:

周围人合谋起来污蔑主人公的是“潘金莲”,但她其实内心单纯,生活清白,奋斗一生上访为了讨个说法,洗清污名。——这是什么鬼故事?这样一个命题,拍成了隔靴搔痒式的直男视角。范冰冰演这个片子,可能是觉得对主人公的遭遇有所共鸣。可是一个女人出于什么原因,要用一生自证清白?不“清白”又怎么了?什么是“清白”?谁有权力来裁定你的“清白”,是人民群众?是法院?是政府?是你的丈夫?而且比潘金莲更傻逼的不是武大郎武松和西门庆吗?为什么他们没有哭着喊着“我不是武大郎” “我不是西门庆”?

《我不是潘金莲》和《秋菊打官司》完全不同。李雪莲追求的公道(一个权威来认定她不是荡妇)是没有价值的。而冯小刚完全回避了这其中的荒诞,反而拍成了一部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反腐倡廉的正剧。李雪莲的耻辱与李雪莲个人生活作风根本无关,就好像范冰冰受到的荡妇羞辱和范冰冰本人也无关。她们的公平不可能通过自证清白来得到。在一个全民荡妇羞辱的社会,你用“我不是荡妇”的叙事来对抗这种羞辱,等于默认了对方的前提,是永远都走不出这个泥潭的。

《我不是潘金莲》对李雪莲的塑造,就是社会对“完美受害者”的幻想:单纯、清白、美貌、打扮朴素、内向、温柔、依赖、无助、哀怨。都说范冰冰在那片里演技不行,可那人物根本不适合她!天天被全国网民荡妇羞辱,编的再难听的丑闻都有,你看她什么时候回应过?什么时候表现出李雪莲式的痛苦委屈铁了心要个说法到处找男人给她报仇?她这样要强的人,就是把日子过到你眼红,剩下的去你妈。她演李雪莲,得憋回去多大的劲。

也许是考虑到审查,也许是考虑到大众道德观,也许是创作者层次就那样吧,《我不是潘金莲》没有给予李雪莲公正的对待。范冰冰也就这样演了,拿了些奖,李雪莲也没有帮助她得到更公正的对待。

 5 ) 会错意表错情,天昏地暗一地鸡毛

一根筋的上访女子李雪莲和地方一众官员十年间的缠斗,几番会错意表错情,直弄到天昏地暗一地鸡毛,如同片中舞台上那出《三岔口》。冯式喜剧片里一贯呈现的民间生存策略,小奸小坏小算盘小聪明,彼此都悲都惨都不容易,终局相逢一笑泯恩仇。
然而,片中的庙堂是民间脑补的庙堂,民间则是庙堂臆想的民间,圆凿方枘的世情,仅靠异形画幅的精巧转换,也许还不能轻易让人换一个视点和心境打量这个世界。
视觉呈示上颇见功力,全片画幅变换虽非影史首创,但毕竟在中国电影中独树一帜。表演上众配角的演绎可圈可点。

 6 ) 她想要的“公道”,是建立在平等上的理解和尊重



导演徐克是一个技术狂人,几乎每部电影都要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他的每部电影都会让你觉得他把华语电影的技术边界又拓宽了。
导演张艺谋是一个视觉狂人,大红灯笼高高挂,金陵十三钗,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英雄……视觉冲击力有时候几乎要喧宾夺主,超越主角们的表演成为表达影片讯息的最强元素。
而导演冯小刚呢?我觉得他是一个类型片狂人。在《天下无贼》以前,他基本被大家直接定义为京片子喜剧导演。在那之后,他又拍了古装悲剧《夜宴》,战争片《集结号》,公路爱情片《非诚勿扰》,灾难片《唐山大地震》,历史片《1942》,拐回来拍了一部甲方乙方2.0《私人订制》,而到了2016年,他又拍出一部为女性权益摇旗呐喊的《我不是潘金莲》。
 
是的,没有听错,一直以来,甚至到了电影宣传期还是我们印象中的直男癌,冯小刚导演,拍了一部,为女性权益摇旗呐喊的政治讽刺喜剧。
这个世界真拧巴。真的。
 
但这确实是从视觉创意到精神内核都很妙的一部电影。我用“妙”是因为这部电影在剧情上是存在瑕疵的,但是它优秀的地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而是一种创新和超越。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吊儿郎当的优等生,卷面分考了个七八十,不拔尖,但是附加题全做对,而且解法很天才。

华语电影在此之前,还真没有这样的。
 
(一)
先分析一下这部电影最奇特的地方,圆形画幅。

圆形画幅视觉上美不美?
可以肯定的是,在圆形画幅的衬托下,这个烟雨江南的故事,被拍出了一种古典,隽永的美感,很多画面截图出来恍若孙君的摄影作品。而这又是一个关于女性的电影,所以在这种温柔的笔触里,不知不觉间就多了很多女性的柔美,在这种柔美画面的感染下,观众的心也会变软,无形中又会增加对画中人李雪莲的同情。


 
那为什么圆形画幅是美的,而到了北京就要变成方形呢?我在预告片里第一次看到圆形画幅的时候,想到的是这个:
 


苏州园林里大量使用了圆形的门和窗。它们的作用是用一种少即是多的方法,缩小画幅,把眼前大片的风景简化,取其精华。圆形画幅不仅对于构图非常有帮助,这保证了绝大多数画面结构都很和谐,而且画面中的任何一个点距离画幅的边缘,都很近。这就使得圆形画面不适宜拍任何剧烈的动态(因为一有剧烈的动作就跑出画面了),所以整个电影感觉特别的静美,这是一种由和谐带来的静美。
 
然后就是颜色。苏州园林由于追求一种亭台楼阁,绿树掩映的效果,一般光线都不强,视觉色彩以绿色为主,而绿色本质上是由三原色里的黄和蓝构成的。这种色彩的组合与电影画面非常吻合,不信我们来看(截图来自豆瓣剧照),
 
绿色组:


蓝色组


黄色组


发现了吗?这上面9张剧照里的所有颜色,我们都可以从苏州园林的那个门框框里找到。如此神奇。


所以,视觉效果上,这是一个小魔法,我们对于江南有一种潜意识里的园林审美,而我不是潘金莲里用圆形画幅和绿,黄,蓝三种颜色,不断去戳我们潜意识里的审美G点,非常江南。画面中古典韵味很大程度来源于此。或者即使我们没有通过画面联想起江南风光,园林审美作为一种屹立几百年的视觉风格,放到电影里一定是经得起我们的挑剔眼光的。
 
那么,为什么到了北京就换了方形画幅?

方形画幅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北京的秩序,严谨,规则(想想那些方方正正的会议室,整齐划一的倒茶场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代表北京的颜色是红色(李雪莲进京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大红灯笼)。而江南的绿色是由三原色里的黄和蓝组成的,唯独没有三原色里的最后一种颜色,红色。一旦有红色进入圆形的画面,会瞬间破坏我们刚才脑海中的意象,变成不和谐的元素。
 
以上就是圆形画幅被拍的这么美的秘密。它对叙事也有所影响,在圆形画幅下,几乎没有人脸特写。一旦出现人脸特写,整个画面将全是脸,因为留白太小了。所以整个电影全部戏剧情节都以半身和全身的方式来呈现人物。


有没有再一次觉得眼熟呢?
 


这是一种小人书的呈现方法。与日本漫画讲究分镜不同的是,中国的小人书几乎都是大平面式的呈现。为什么呢?因为小人书不依靠画面的震撼和角度的拟真,靠的是故事本身的起伏和张力。看过的人可能有印象,小人书每翻一页,故事情节就会有一个波动。所以小人书总是让我们觉得故事回味深远,而不会像漫画一样,对某一页的人物特写或者狂拽炫酷的场面念念不忘。
 
而又因为小人书故事情节的波动特点,它们总是会选择《三言二拍》这种甚至带着强烈荒唐狗血色彩的故事。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特点是什么?荒诞。是不是还挺搭的。
半身和全身的画面风格不善于表达人物情绪,但善于表达戏剧冲突。当只有李雪莲一个人侧面在画面里的时候,她看起来总是在走向一个远方我们看不见的目标,这就突出了她的奔波,她的追求。

比如这样,


而她和其他人一起站在狭窄的圆框里,则一种天然的对峙,对抗的感觉,仿佛两方代表着各自的立场互不相让,即使不看台词,看站位,也能感受到人物关系和剧情张力。比如这样(实在是豆瓣剧照没图了),
 


最后,远景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突出轮廓,弱化五官,凸现人物。

 
范冰冰没有使用特效化妆,所以肤色虽然变了,但五官没变,即使淡妆之下还是精致艳丽的。圆形画幅会更多地使用远景,这样突出她的轮廓而不是她的五官。轮廓可以通过发型,服装的变化很容易的改变,突出容易改变的轮廓,模糊不容易改变的五官,显然这种摄影风格对帮助观众入戏很有帮助。
 
看这张图,即使都遮住脸,模糊衣服,后面那位一定是美女,因为她舒展的动作,飘散的发丝,玲珑的曲线,柔软材质的衣料,都在你的脑海中提醒你,这是美女。前面那位一定是农村妇女,因为她拘谨的坐姿,粗糙的线条,劳动人民才有的袖套和雨靴,也在脑海中暗示你。这就是轮廓的力量。
 
对于官员群像的表现也是一样。影片中出现了十几个官员,但即使你把官员们的轮廓全部刷黑,你也知道这是个官。为什么呢?他们的衣服。剧中所有的官员打扮都是一个风格,仿佛一种新式官府,长大衣,材质偏硬的领子,全身藏青色或者黑色,发型都是一丝不苟的保守梳法。这是官员们的轮廓。通过远景的方法,突出了他们的轮廓,强调了他们的共性,而弱化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长相。减少了我们对十几个角色的记忆负担,也暗示了一件事“他们都是一样的”。
 
圆形画幅只是个是噱头吗?远远不是。无论是美学还是叙事上,它都是为电影服务的。
 
(二)
 
再来谈剧情。看电影的过程中,每隔十分钟我都要在心里数一下,这到底是讲官场政治多一些,还是女性权益多一些。最后发现,其实这两者讲的还是同一件事,尊严和平等,不分男性女性。
 
范冰冰演的李雪莲,她到底在纠结什么?她有什么理是过不去的?她一个法律上明明理亏的人,凭什么靠着一股小强一般的韧劲,突破正常的制度,用拦路高官的野蛮方式,一告十年?
 
首先,李雪莲当然是个法盲,她身上体现的是没有受过充分法律教育的农村妇女身上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程序上离了就是真离了,不存在假离婚。她是完全理亏的。
我相信她在这十年的过程里,一定已经渐渐意识到了,她在法律上是告不赢的,而且她告了十年的行为,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物质上的好处。
 
那她为什么还要告?她在争什么理?
 
找人帮忙杀人也好,反复告官也好,她要的是一个感情上的支持和肯定。感情上她是站理的,所有没有在感情上支持她的人,一起杀,一起告。
 
她争的是一个感情上的理,不是法律上的理。她要争的不是法律上自然人的权利,她要争的是身为一个女人在感情上的平等和自尊。她要争的是,她要让所有人达到一个共识,秦玉河对她是感情上的背叛和欺骗,骗她离了这个婚,秦玉河伤害了她,是个禽兽!

甚至到了后来,秦玉河说她贞操有问题,是潘金莲。这事传遍了全县,李雪莲要争“我不是潘金莲”。当时围观的大叔不想管家务事,息事宁人地说:“雪莲,你走吧,这事说不清楚。”
 
怎么就说不清楚了?!事实摆在眼前,婚前有性行为和婚后通奸谋杀亲夫,完全不一样好吗?!“我不是潘金莲”我就要说清楚!
 
所以纠结在李雪莲内心里的,是女性的感情和尊严,纯感性的东西。而我们看看她从男性世界获得的反馈。
 
     李雪莲为了出气,找弟弟和屠夫帮她杀人。整个谈话的实质是,交易。屠夫与李雪莲睡一晚去杀人是否划算,李雪莲帮弟弟买车,为报恩去杀人是否划算。
     李雪莲为了讨公道,一路告官,告到北京去。甚至把所有的官员都撤了一遍。但她还是不解气,“我不是潘金莲”这件事,依然没人帮她还一个公道。
     李雪莲不想告了,说牛帮她想通了。县长不相信,逼她写一个保证书。保证书进一步挑战了她的尊严,“我写了保证书,不就说明我过去十年是没有道理的?”
     李雪莲和赵大头产生了感情。赵大头用强迫的,毫无尊重的方式和她发生了性关系。好在李雪莲对他有感情,就要放弃告状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交易。赵大头也欺骗了她的感情,她的真心和尊严。
     最后,前夫秦玉河死了。她的精神支柱塌了,她要自杀。护林员告诉她,“你去对面那片树林自杀,他们护林员是我的死对头。”天啊!还有人想要利用她的死!
 
难怪李雪莲告了十年也不解气!真的是她无理取闹吗?不,她要的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在情感上的理解和尊严。而整个男性世界,要么骂她,要么烦她,要么怕她,要么利用她,但没有一个人给她平等的理解和尊重,没有一个人去关心她法律以外,道德以内受到的背叛和迫害。

要么像屠户和赵大头那样,只认同她的肉体价值,要么像县长市长那样,只是把她视为一个“农村妇女”,一个拖延了十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用居高临下的,线性理性的,知识分子文人式的思维,去看待李雪莲的问题。所以李雪莲的问题,是没有问题,离婚证盖了章,清清楚楚。至于李雪莲是不是潘金莲,他们真的没有人在乎的,只要李雪莲不要再去告状,才是最好。
 
看似李雪莲要挑战的是官员,不,她要挑战的是整个男性世界看待她的方式。

她始终没有得到,所以她纠缠了十年。即使牛都劝得动她别告了,男人劝不动她。

谁能给李雪莲一个救赎?我觉得大概是柏万青阿姨吧。
 
男性那边的情况也一样啊。故事里的男性也面临同性间的平等和尊严问题。
整个社会,机关里,企业里,上级对下级是不是有这样的问题呢?李雪莲的事情,终究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而且判决都是对的,可就因为她告到了首长那里,从市长到县长到法院院长,被不分青红皂白换了个遍。他们作为一个员工,真实的政绩呢?是不是缺乏了一点尊重。

下级对上级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首长明明说,我是来听的,我不想发表讲话,结果还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下级拱着讲了套话,首长这个时候也是别扭的。一屋子人还拿出笔认认真真记录着。每次画面中出现两个以上男人的时候,总有一个人,能让你看出谁是领导。前一秒钟趾高气扬,下一秒钟点头哈腰。这可能是下级对上级的讨好,但也算不得尊重。
 
故事的结尾特别精彩。
市长对县长说,我们要体会到老百姓的问题,去帮他们真实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抱住自己头顶的乌纱。帮助李雪莲的要义,是不要再把她当做一个“农村妇女”,平等对待她,理解她在感情上需要尊重和支持的需求。

最后尾声的时候,已经脱下官服,穿了普通POLO衫的前县长,和李雪莲在北京相遇了。前县长不再急着解决李雪莲的“问题”,他们像老友一样,坐在桌子的两侧,李雪莲终于把全篇都没有人能撬开嘴的秘密和盘托出。

千帆过尽,平等和理解终于发生了。一个紧紧闭合又坚硬无比的贝壳打开了。
这是整个电影的魔力一刻。
 
—————————————————————————————————————
我不赞同表演是电影的短板,整个电影的表演是精彩的。

通过远景的方法,所有的官员都是去个性化的,区分度反而不高,这是导演的刻意为之。大鹏和张译比较出彩。大鹏领到了一个全篇最搞笑的桥段,而张译饰演的投机主义者贾聪明,区分度最高,急于领功的样子也是惟妙惟肖。

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对得起自己演员的称号,但是离一名杰出的演员还有距离。
李雪莲好演吗?我觉得难度非常高。一个女人如果不够美,不可能被叫成潘金莲。可是只要稍微把李雪莲往美了打扮,观众又会倒吸一口冷气“啊!这不是范冰冰吗?”范冰冰不用演,大家都会觉得她是潘金莲,可是冯小刚就是要让一个最像潘金莲的人张口说出“我不是潘金莲”。我觉得这是他选范冰冰的最大用意。

不是说冯小刚要挑战自己,而是这个选择是最契合影片主旨的。一位李雪莲,即使是艳丽如范冰冰,只要她公道在理,没有婚后通奸,谋杀亲夫,她就不该被泼脏水,大家就都欠她一句“你不是潘金莲”。

范冰冰的完成度实际上是很高的,尤其是第一次拦车,边说边有泪珠直接滴落下来,以及发现赵大头利用她,第二次遭遇情感背叛两场戏很出彩,她在戏剧的关键时点上功课是交足的。她的问题在于表情的细微控制能力上,自信满满的女明星和苦大仇深不被理解的农村妇女是有差别的。有一些特写镜头里感觉她确实注意到了,但她没有全篇hold住这个状态。还要继续努力。
 
夸了一大通,讲一句bug到底在哪。整个电影视觉,剧情,表演都没问题,可是差了一点,就是刻意感重了。李雪莲需要感情上的理解和支持,可是通篇怎么只有她一个女性?(除了大鹏一言不发的妻子)女性是在这个故事里最能够理解李雪莲处境的人,可是李雪莲没有闺蜜,没有父母,没有女性亲属(居然所有的亲戚都是男的),官员队伍里也一样,一些大场面里能看出,是有女性官员的,但李雪莲同学一位女领导也没有遇上。一群直男,为了解决她的心结,傻傻地猜啊猜啊,就是猜不到。

快来一位柏万青阿姨啊!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



2017.10.20 更新

影评发出去是不爱打补丁的,可是看到过了一年最高票还是这是法盲的闹剧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再补一段。

这部电影是不是法盲的闹剧?
很大程度是上,是的。但这却反而是《我不是潘金莲》好电影的重要原因。
首先,只要法院没有改判李雪莲赢,电影的三观就没问题。

百度百科里法律的定义是: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就是政党,包括国王、君主),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所以法律是一个维护秩序的工具,只是被赋予了权威的工具而已。它的核心目的是有效率的决断是非,所以法律一开始就是效率的,而不是完美的。否则法律也不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修改。

法律的不完美体现在:情,理,法,这三件事情,虽然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但有些角落并不能完全地覆盖。有些情况,占情不占法,还有些情况,占法不占理。
举个例子:富人请税务师帮自己做税务规划,结果合法避了很多税,甚至可能比穷人交的税还少。
这合法吗?当然合法。但合理吗?赚得多的富人,交的税比穷人少?不合理。赚得多的人应该多缴税。

世间的故事这么纷繁复杂,我们需要有一个万花眼去看待。《今日说法》是法律的角度。而文艺电影并不是普法节目,应该是承担更多感情和人性的角度。李雪莲的前夫,恰如那个合法避税的“富人”,他利用了法律的规则,完成了对李雪莲的一次全身而退的背叛。难道就因为他的手段更漂亮,我们就要否认他背叛的实质,不能给李雪莲以同情,不能否定前夫对她的污蔑,肯定她身负的冤屈吗?

如果用今日说法的标准要求一部文艺片,这世间所有的热血都会像规则一样冰冷死板。
《今日说法》的责任是普法,它讲法律。文艺电影给复杂扭曲处的情理一点光,它讲人性。各司其职而已。


凭什么被撤职的官员们这么冤枉?

电影里的官员确实冤枉。但追究李雪莲就找错根源了。
官员的冤屈却不是李雪莲造成的。李雪莲一个农妇,哪来的法力把一串官员拉下马。
到底是谁害得官员们被撤职?
李雪莲告自己的状,稍微仔细听她故事,就知道法院判得对。
那么压根没有仔细调查案件,凭借农妇一面之词,就大发雷霆的谁?
因为上级大发雷霆,就完全罔顾事实和下属真实政绩,撤了一串乌纱帽的是谁?

电影里已经告诉你了呀。官员们的冤屈不在李雪莲,而在这里。
事实上,这才是整个荒诞的故事真正荒诞起来的原因。


秦玉河老婆的抑郁症?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很有趣。
秦玉河在李雪莲怀孕期间和现任妻子结婚了。感情上现任妻子是小三无疑。小三把原配折腾流产,原配把小三折腾抑郁,这算天道好轮回。
另一个角度来说,李雪莲遭受了感情的背叛,最后却把另一个女人弄到抑郁,而这段感情里最大的恶人秦玉河受到的道德和舆论攻击最小,这值得一声叹息。

 短评

竟是部官场电影!围绕在李雪莲身边各级官员,从县长到北京的“首长”,再加上法院和警察系统,组成一幅中国官场现形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方官员在两会等敏感时期求稳定求和谐的心态和作风。有态度!演员表演认真。圆形方形构图独特优美,蕴意丰富。冯导仍能追求新手法,拍敏感题材,牛逼!四星半

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真的不如找闫妮演吧

1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三星半,在冯小刚这几年的电影里,算最好的一部的了,之前几个真的没法看。形式上的圆与方,更多是做出距离感,一方面可能是导演所谓的写意,更多的,我倒是觉得为了安全感,去远离写实。毕竟这个话题还是稍微有些敏感,官僚主义,层层推诿,怕事躲事,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虽有遗憾,但还是挺难得的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范冰冰太努力了。為了演好一個湖北還是安徽人,她說話加了東北口音北京口音山東口音四川口音湖南口音,最後聽來是大舌頭普通話,為她提名了金馬獎。電影前半著急後半不著急,讓我著急。

16分钟前
  • sean cheung
  • 还行

冰冰的演技被范伟/刘桦/张译/张嘉译随便两分钟的戏秒杀。圆形方形居然还挺喜欢的,别样美感。

20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一如既往的自作聪明,坚持不懈的自以为是。为了讽刺刻意钻牛角尖,为了表现刻意小题大做,不合情也不合法。圆形幕幅最大限度缩小画面的可视面积,再配合大量中远景镜头,故意让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脸和面部表情,忽略掉演技,这倒是很巧妙!

2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圆方镜头,导演说灵感来自多兰《妈咪》,异常微妙,非但不觉炫技,反而十分贴切。画幅都不算什么了,绝佳群演,刘桦冰冰关于“杀人和干那事”的神对话,拐弯镇,喝茶,贾聪明,不要自残,我很被动,去那棵树…一出喜剧版《秋菊打官司》,近十年最好的冯小刚导演电影。看的非龙标版,要能过审就腻害了

2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范冰冰生硬的演技和蹩脚的方言 在众多实力派配角面前显得特别尴尬

28分钟前
  • JHD
  • 很差

这不是官场现形记,这只是变着花样的施政主旋律。倒是借着李雪莲的口说清楚了一件事:越想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就越不和谐。冯小刚让我想到袁世卿,恶霸不可怕,就怕艺术挂...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对拦车、截访之类的表现,充分满足了老百姓(有关部门)对青天大老爷、善解民心老干部的CCTV幻想。是比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高了不少,电影感最强的一次。范冰冰也进步了,从砸酒瓶进化到丢暖壶。最后,裸替这种事情,我是不愿意接受的。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女版的《天下无贼》,用偏执自私的情感撩拨无知的G点。女主要求法律保护感情,主张的内容既不合法,程序也不合法。拦轿喊冤和青天大老爷的封建时代平反标配轻松缴械现代法制法规,又一出从权不从法的苦情戏。为一己之私非法破坏正常秩序,这叫无法无天闹gm。

35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在圆圈内做出了聪明的表达,李雪莲是圆圈内的中轴线,她的轴是认死理儿,是所谓气节;圆是个皮球,踢出了官场现形记;圆又是扇面,让片子变得更具古典韵味;画幅的切换,构成了真正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第一个从圆变方的转变太牛掰了。

3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很失望,把一个讽刺又荒诞的故事,讲得精致直白无深度,禁不起回味和揣度,冯小刚是名导但不是大师,偶尔的几句俏皮话,与故作深沉的基调格格不入,范冰冰用这两个小时证明影后不等于好演员,配角撑起半边天,比起一众正常发挥的演技派,大鹏和李宗翰的表演让人惊喜

42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告状,就是离开亲人,和仇人在一起” 电影里所有北京的镜头都是方的,其他地方的镜头都是圆的,导演解释是因为北京是代表着权利和规则的地方。片尾范冰冰站在镜头前的沧桑意犹未尽…“而今已成昨日事,花如她她似花”

43分钟前
  • 奥特曼
  • 力荐

冯导说:“找公认的演得好的女演员来演,得奖了,跟我有关系吗?我要是找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不行的,在我的指导下演了,得了奖了,那就跟我有关系了嘛!”画面真美。

48分钟前
  • 辰曦子
  • 推荐

剧情四星。但是圆镜视角加上婺源的风景整个非常有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感觉,看得实在太舒服了。。难怪作为今年TIFF special presentation的开幕电影。范爷美爆,再往上加一星。

51分钟前
  • 叶子
  • 力荐

本子有点笨拙,同时也算聪明。一件事,说的不是这件事,成了另一件事,就这么绕出语言的魅力。天朝能拍这事,反正也没谁了,没人能跟他比,根本就没有可比的对象,拍了就是胜利,而且还这么上了。惊不惊喜不重要,反正让人足够的佩服。不过这样的完成度,搁在今年的糟糕大环境下,就坐等横扫金马了。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多伦多电影节没有龙标就敢来参赛,在场的学生提了疑问还被冯小刚讽刺只有中国的学生这么问,进口片只有撤档再定档从来没有换挡一说,你姨在怕什么&范冰冰演技无比尴尬,为了避免她的符号式演技,冯小刚没有给近景,私以为他只是拿范冰冰当做他炫技的工具而已&给美美的空境和一帮演技派两星。

57分钟前
  • 姬长安
  • 较差

刘震云在巴黎拉丁区独立小影院的首映上玩笑说这片拿那么多奖全靠他写得好并欢迎现场观众观影后顺便购买一本法语版原著。我没买但觉得他可能不是在开玩笑。

5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比黄建新当年那些片子冲击力小不少。大领导没问题,制度没问题,对权力系统之恶没啥触碰。蠢的是底下的官员,群众上访从根上来说也是无理取闹,拦截上访群众的警察形象也很正面。有这个内核,弄再花哨的形式也无济于事。政治片的内在深度与官员级别高低没啥关系,背靠背脸对脸说的就是小衙门的事。

60分钟前
  • LOO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