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钟

HD中字

主演:理查德·多默,葆莉娜·查布寇,沃伊切赫·麦克瓦尔达斯基,安杰列·查拉,大卫·奥格尼克,阿加塔·布泽克,彼得·格洛瓦茨基,马太乌兹·科西基维奇,伊菲·乌德,扬·诺维茨基,安娜·玛丽亚·布切克,卢卡什·西科拉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11分钟 剧照 NO.111分钟 剧照 NO.211分钟 剧照 NO.311分钟 剧照 NO.411分钟 剧照 NO.511分钟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评《11分钟》

绝对的后现代主义“碎片”电影,多媒体分屏的运用确保观众难以自我代入影片中任意一名角色,灾难前短短11分钟被斯克利莫夫斯基利用复调式叙事结构扩充至近80分钟,然而现代难容停留的景观媒介衍发出的焦躁情绪淹没了多声部对话的共振与撕裂,它是退化的。在末尾自监控实时录像逐渐拉远的镜头中,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迅速分为众多屏幕的一份子,淡出我们的视野组接成了宇宙辐射电波的闪烁信号。影片某种意义上成功预言了短视频的兴起,网民们的焦点被媒体热搜所捕捉再转移,“短,平,快”早已是社会的主基调,这是景观社会的终极形态,“受害者”身处其中却从不自知。尽管作为一部警世寓言,斯克利莫夫斯基却跳脱出视线禁锢于“人”上的限制,视点多次移交给一只猎犬,动物独特的“驴子巴特萨”式的凛冽目光打量着人类社会,人类中心主义被彻底瓦解,这一视点的转交作法于今年斯克利莫夫斯基新作《驴叫》之中将得到极致的解放。影片最大之败笔就在于临近结尾处的吸睛灾难,若以反高潮的处理方式消解堆砌的悬疑感,一种“无事发生”的空虚感来袭,这才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真实体现。

2022.7.13

 2 ) 《11分钟》为几何

这个世界,混乱到何等不堪的地步。

也许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的《11分钟》(波兰·2015),能给你一个有趣又值得玩味的答案。影片所潜藏的元素,正是我所感兴趣的,让我想起诸如此类的光影。他们善于将同一时空下不同人的命运,经过特定时间与地点的发酵,继而交叉,犹如一只蝴蝶掠过太平洋,毫无征兆又诡异地引发一场海啸狂卷的生动影像。

我对这样的光影一直精心研读,且小心翼翼的加以辨析。结果发现他们的趋同,只是一种意象的一致,并非内核的趋同,这就是创意,而非我痛恨的“剪刀手”的拾人牙慧。那些看似讨巧的手法,实际上,极为生涩,总是缺乏浑然天成的流畅,如同那些拚凑的华而不实的评论,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认真和潜心阅读过,遑论静若止水的真知灼见。

人,总是习惯或者说喜欢造孽的动物,这是天性所致。愚蠢不只是发生在看似笨人的身上,其实也发生在自以为是的聪明人身上。比如从洛杉矶飞到华沙自称拍电影的导演马丁,一心一意想潜规则下赫尔曼的妻子阿妮娅,结果双双坠楼,酿成了一起无可挽回的灾难。

一切因脾气暴躁的赫尔曼引发。这个昨天才刚刚结婚的男人,就因为呷妻子的醋,跟人打架斗殴,进了警察局不说,还落下青紫的“熊猫眼”。的确,亮丽的妻子婚前风尘女子般一直沉浮于娱乐圈,按马丁事先了解的探报,说圈内男人若想跟她上床都成。可这次马丁失算了,约好在国际酒店下午5点见面,人是来了,但之前赫尔曼在她喝的一杯香槟酒里放了安眠药。问题当然就接踵而至。

马丁先是假模假式地试探一番,然后挑逗阿玛妮。既然是拍《娼妓的职业》这样的电影,那就得脱,她当然欣然领会,说了一句“如你所愿”。可还没等到“如你所愿”,她的药性就上头了,撑不住,一头栽下,马丁不知所措,连忙抱起。

偏偏这时一直如无头苍蝇疯狂恶煞的赫尔曼,拿着灭火器闯了进来,一喷一滑,正好撞倒在阳台边的他们。马丁跟阿玛妮齐齐飞过阳台护栏,悬在半空中,马丁支撑不住,先摔下,砸在下面作业的电焊架,电焊架支撑不住,又砸在地面的救护车。赫尔曼死劲地拽着妻子也无济于事,只能眼巴巴的着着妻子如他的泪水般滑落。一连串的事故就这样离奇地发生。

影片让马丁、赫尔曼及其妻阿玛妮成为主要角色,旁枝芜杂,其它角色看似独立,互不关联,却因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即下午5点的国际大酒店,而紧密相连。

送快递的小子,送快递时跟富婆一起吸毒偷情,险些发现。逃之夭夭的他,必须在5点赶到酒店给一个大老板送快递,结果毒瘾发作,差点亡命。从酒店跌跌撞撞地出来,他必须载着他老爸一起回家。而他的老爸曾经贵为大学教授,因为“师生恋”毁了他的大好前程,被告猥亵罪入狱。刚释放出来不久,他就在酒店对面的街口摆摊卖热狗,大受食客欢迎,包括一群修女。

尽显教授本色,他询问修女世界最长的热狗有多长,没人猜得到,他说有203、5米,比这家大酒店还要高4倍,但他却被那个告他猥亵的女学生吐了口水“他们那么快就放你出来,呸!”。教授卖热狗的同时,赫尔曼正焦急地打着电话经过,但打不通,因为电话线早被一心想潜规则他妻子的马丁拔掉了。赫尔曼怕就怕吃了安眠药的妻子会跟这个马丁上床。

买热狗的还有刚跟男友分手的女孩,她牵着大狗四处遛哒。她之前用自残和火烧房子的极端方式,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而酒店的电焊工跟酷爱登山的情人约好5点在酒店幽会,却因她晚来几分钟而怪罪。女人却要他看看她身为男优老公拍的A片,让他感受一下。

偏偏这时,一架超大飞机从酒店上空怪物般轰鸣而过,惊得一只飞鸟穿越玻璃撞向他们的屋子,这让他们的性致全无,只得草草收场。临别时,情人深情款款地说我真的不想再跟着他登山。那意思是却不得不跟在他屁股后面登山。她说我会在下面的大巴站台跟你招手。这样的约会,足见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匆忙、无聊又毫无意义,跟我们这边没完没了会议极为相似。

电焊工爬过窗子,上了升降架,准备开始电焊作业。也就是上面说的,正好,马丁和阿玛妮掉下来,砸在了他的电焊架,连同电焊架一起掉下,又砸在了救护车上,失控的救护车又撞向了大巴车。

这个下午5点钟,还有一个一心抢劫典当行的小伙子,进去却发现老板已上吊身亡,他打电话怒骂指使人,这是一场设置陷害他的骗局。而同时在大桥下画画的老头,却被拍电影飞桥跃下的人惊吓,在画面上溅了一个小黑点。后来老头跟那个从典当行落荒而逃的小伙乘坐同一辆大巴,小伙主动要一幅画,就是那幅带有小黑点的画。这让老头颇感奇怪。后来被撞的也是这辆大巴车。从一幅意外溅落的小黑点的画,到大巴车最终的不测,真是应了中国自古而来“祸不单行”这倒胃口的说法。

凡事发生总有原因。串串烧的偶发事故,存在相关的必然性。影片的确烧脑,让人应接不暇。隐喻显而易见。马丁对着天空说那里有一个怪物,阿玛妮抬头一望,说我老公也说看到了,结果是一架超低空飞行的大飞机掠过。这是现代社会聒噪的机械性,或者说人们被现实的科技裹挟了,深陷其中又不得安身。

片头即用一段凌乱的视频,陈述他们各自的“诉求”。一切“事故”,就在下午5点以后的11分钟内发生。影片采用插叙、倒叙和逆向叙事等多种手法,将人们生活的不经意细节,在这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聚拢成一个引爆点,联动而骇然,揭示了生活于都市丛林的人们焦躁、郁闷又无以开解的急促人生。正所谓“都市综合症”。毒品、救护车和暴躁的路怒族,成了这个现实世界的滥殇。

都市病犹如末日狂奔,几时了结。人们已无足够的耐心去做一件事,或者去把一件事做好,或者人们潜意识认为:原本这就是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世界,我们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甚至人的命运也只是偶合的产物。片中各个角色代表不同的阶层。身份与阶级的烙印标签,也只是乱码般的浮云。毕竟,生活还是要回归到人充盈的内心。

繁华似锦的生活终究是表象,人生充满无绪、盲动和迷茫,以为得到,却终将会失去,如片尾最终的一个个截屏,终结为一片缤纷又迷障的小麻点。《11分钟》,660秒,分分钟会从我们的手中溜掉,与其说影片铸就了一起无可挽回的悲剧,不如说酿造了一个怆然独饮的世界。

2016、4、22

 3 ) 是偶然还是必然

    各组人物各自的11分钟,性感女演员和她直男癌老公外加个想潜规则的导演,写生老画家和尾随他抢劫典当行的男孩,分手情侣和狗,嗑药快递员和他卖热狗的老爸,搞在一起的酒店维修工和女客人,还有天空中的黑点。这部多线叙事题材电影铺垫得太长了,只剩最后5分钟用来爽一下。生活中处处有偶然有必然,有意义的无意义的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影片入围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是去年波兰的申奥片。

 4 ) 是偶然还是必然

    各组人物各自的11分钟,性感女演员和她直男癌老公外加个想潜规则的导演,写生老画家和尾随他抢劫典当行的男孩,分手情侣和狗,嗑药快递员和他卖热狗的老爸,搞在一起的酒店维修工和女客人,还有天空中的黑点。这部多线叙事题材电影铺垫得太长了,只剩最后5分钟用来爽一下。生活中处处有偶然有必然,有意义的无意义的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影片入围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是去年波兰的申奥片。

 5 ) 11分钟的《不可撤销》

就如同片名一样,看似平淡无奇的叙事下实则暗流涌动,波涛汹涌。每条线都有11分钟,每个人的11分钟交互在一起,依靠明快的剪辑精炼的台词推动故事直达高潮,不安的配乐和迷幻的面部特写都隐隐暗示每个人物的命运安排的不可逆转。
       人生本就是充满不可期的特性,巧合之下尽是“宿命”的底色。
       真正玩的好的高手从来不会依赖台词去叙事和制造高潮,这也就是院线电影的低劣所在。
       电影之所以为电影,就在于视听语言在制造影片叙事动机时候的不可替代性 与其被灌输叨逼叨不如自己去“看”,所以每个人都能看院线片,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走进“电影院”,去看这样一场只关乎电影本身的“电影”。

 6 ) 真心没什么意思。剧透慎入。

没什么意思,除了事故,这些人都没什么关系,根本没有什么关联。
人物关系及故事线如下:
1、有一个爱吃醋的丈夫和他想当明星的老婆。老婆去和一电影骗子在酒店见面,老公不放心,在酒店11楼里徘徊了半天,最后拿灭火器破门而入,踩在泡沫上滑倒,把抱着他老婆的骗子一起撞出了阳台。骗子直接掉了下去,他抓住了老婆的手,但最终还是没捉牢,在两个保安进来按他时,脱手了,老婆亡。
2、骗子掉到了下面正在干活的蜘蛛人(好像电焊工)身上,把架子撞翻了,先是个乙炔罐掉下去砸到了一辆救护车上。然后两人也掉下去了,二人亡。
3、电焊工干活前,老婆来看他,两人一起看了会黄色录像,说了些闲话,然后老婆走了,老公上窗台外的架子上干活。老婆在楼下公交站等车。然后和一同等车的四个修女上了一辆公交。
4、电焊工的乙炔罐掉下来砸到了一救护车上,引起了火。而车子的人刚拉了一个孕妇,而拉孕妇的过程还挺不顺利的,就是上孕妇楼时,楼梯被一个大柜子堵住了,还有个疯子,与疯子打完架,进孕妇家还有两小孩和一快死的老头,又叫一辆车来后走了。
5、救护车着火后,撞上了公交车,公交车侧翻了。有没有全死,电影里没说。
6、一个卖热狗的老头和他送快递的儿子正准备拉热狗车回去教堂忏悔时,事故发生了,看了个满眼。
7、还有一个女的拉着条狗买热狗也看了个满眼。而这个女的前男女的房子被烧了,好像是合伙骗保险的。也不知到要干嘛,带着狗乱逛。
8、买热狗的老头的儿子明天要结婚了,但却与一客户偷情并吸毒,然后客户老公回来了,骗过老公后,跑去送快递,在电梯里毒品发作产生幻觉,然后跑出去到酒店门口接卖热狗的老爸。
9、公交车里还有画画的老头和一个小偷。
10、小偷不知被谁骗去偷一店铺,进去发现一个吊死的人,吓得跑了,从画家老头身后跑过,上了公交。
11、画家老头在桥下画大桥,桥上有人跳河,把他吓一跳,在画上滴了点墨点。而跳河的却是拍电影的。老头心情没了,就走了。路上小偷从他身后跑过上公交,老头也叫了一声,也上了这辆公交。
12、四个修女买热狗,与老头闲聊,内容根本没意义。然后等公交。

难道就只是记录一场事故的死者,当事人,目击者在事故发生前11分钟发生的事?这TMD的有什么意义。

害老子把字幕翻译了一遍。然后发现没字幕也能看明白。猜都猜得出他们在干什么。说的大多是废话。

 短评

5.8/0.05万 【5.6/0.17万,预算190万美元,全球票房59.16万美元】

8分钟前
  • 安心
  • 很差

1、典型的多线叙事,只是各个线索交待均有不足,2、没有明显的主线,太凌乱,无头绪。3、只是为巧合而巧合,或者只是为了强调最后的宿命感,实在没有太大意义。

13分钟前
  • 陈默
  • 较差

多时间线并发,蝴蝶效应的有趣故事。

16分钟前
  • DzRAY
  • 推荐

前面的所有铺垫也太无聊了

18分钟前
  • 奶奶的熊
  • 很差

太太太太太意外,本来以为是11:14的节奏还在琢磨剧情,没想到视角摄影布景剪辑抓住了全部注意力,BGM和声效是近年院线里最具感染力的一部,重低音深入骨髓,ifc的座椅简直要把人震上天,相比之下结局的串联其实特别无力。就让我在飞速下降的电梯里,在上帝视角和轮转的场景声里,再飞一会。

22分钟前
  • 感人废物
  • 推荐

骗人;;;根本不是11分钟 哈哈哈哈哈恍恍惚惚何厚铧

24分钟前
  • 杰诺拉泽
  • 还行

因为这十一分钟 浪费了我一个半小时 滚

27分钟前
  • 罌至
  • 很差

要把连环、巧合事件讲述得有趣,需要功力。明显这部片没有够

28分钟前
  • 司徒雷登不要走
  • 还行

《11分钟》这片是《EO》导演2015的作品,非常有意思的多线叙事,多线归一的片子。前面用了90%的时间铺垫,就为了最后的“爆点”,这几件毫不相干的事就像一块块多米诺骨牌,不知道那块先倒下?而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不是巧了么?”。最后的分屏,你到底是哪块呢?这片有点儿类似《11:14》,但还不完全一样。

29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推荐

424 铺垫了80分钟好在最后一刻没有泄气,5分钟的好戏看的影院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这种多线叙事的桥段被玩儿的次数太多了,这个导演算是拍的比较精彩的。遗憾之处就是这个故事本身,似乎就是所有的巧合融合在一起,拼命的往最后的结局凑,而影片真正想表达什么,还真的很空洞。

31分钟前
  • 郭连凯
  • 推荐

人生就是无数种偶然与意外的无序结合,美丑善恶均包含于此。片子人物命运较悲催,却给人种生活有趣之感。喜欢这类归总结构的电影。推荐。

36分钟前
  • ogre
  • 推荐

+.5,戛纳补课9。极力避免让逻辑牵引多线叙事的同时,运用诡谲多变的基调+各色人物的焦虑症结对碎片故事进行粘接。局部非常像林奇电影,但即便语境已经如此超验,结尾却仍未脱离结构桎梏。

41分钟前
  • kis
  • 推荐

跟很wtf的前作相比这片很通俗了,内容赶脚不是太炸裂,大概看到一半我突然想起来以前有个电影《两分钟警告》好像就少了惊喜。多线揉成一股,技法老道,用钟声、语言、多次出现但不同侧面交代的事件厘清每条线在11分钟里的进度。不过WTF点还是有的就是神秘的黑点、显示屏的坏像素、老画家扬·诺维茨失手撒上的墨点..人间就是上帝显示屏上的众生?!

43分钟前
  • paradiso
  • 还行

豆瓣分数过低 6.9~7.5较合理这是一部cult片,各类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11分钟内的事情用散片的方式不按顺序衔接,最后碰撞在一起。很多房间里的布局道具场景都有各类暗示意义。还有华沙街景看着眼熟lol

45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不认为这与他曾在80s所尝试的有区别,仅仅是套用了庸俗的结构而已。

46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天杀的真的很无聊,为了制造最后的大连环意外,用了一个多小时铺垫,几组毫不相干的人物汇集,没有动机没有成因,莫名其妙的主观切入,打破正常的叙事手段,碎片化的强扭,用不同阶层的人侧面描绘命运无常,即便结尾真的“生死相交”了,也觉得这种形式主义的片子并没有多么讨巧,只有牵强附会东拉西扯

51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勉强的尴尬

53分钟前
  • 啸杨
  • 很差

片子凌乱得就像最后从天而降的碎玻璃渣,跳脱的剪辑尽管把众人物放置在同一维度里,却丧失了价值,沦为猎奇的实验电影。观影过程如同在做拼图游戏,拼在一起的结局确实瞠目,拍摄视角大胆,但掩盖不了空洞本质。本可以大做文章的屏幕坏点和画上巧合的墨点,都草草没了下文。乱入的中国银行标志太神了。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很差

La mise en avant de notre rapport aux images et regards par les montages alternés sous différent point de vue et de différents filmages ravive l'angoisse latente dans l'attente du point de confluence explosif de ces micro-récits.1conception formelle plutôt k'1 film anodin

57分钟前
  • KUMA
  • 推荐

倒不如整点长镜头噱头,如今根本撑不下来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