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2022

HD

主演:伊登·丹布林,古斯塔夫·德·瓦埃勒,艾米莉·德奎恩,蕾雅·德吕盖,凯文·让森斯,艾戈尔·范·德赛尔,马克·韦斯,莱昂·巴塔耶尔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荷兰,法国语言:荷兰语,法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亲密2022 剧照 NO.1亲密2022 剧照 NO.2亲密2022 剧照 NO.3亲密2022 剧照 NO.4亲密2022 剧照 NO.5亲密2022 剧照 NO.6亲密2022 剧照 NO.13亲密2022 剧照 NO.14亲密2022 剧照 NO.15亲密2022 剧照 NO.16亲密2022 剧照 NO.17亲密2022 剧照 NO.18亲密2022 剧照 NO.19亲密2022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遗失在花丛中的情谊,是否能在来年向阳而生。

我把这部影片放到了2022.12.31看,看完这部影片,时间跳到了2023.01.01 00:05。 在翻译预告片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注定是一部悲伤的电影,但今晚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与这部影片多么相似,只不过我不是"léo"而是"Rémi"。我能切实地感受到Rémi的痛楚,也能理解léo的行为,但我就是真的非常非常痛苦,然后无能为力。 我摸着左臂上密密麻麻的刀疤,庆幸自己是"胆小"的,没有"勇气"用力一划,不然,我的父母与朋友该陷入怎样的自责与痛苦之中。即便如此,我还是丢掉了许多东西,丢掉了对他人的信任,丢掉了许多真心待我的朋友,也丢掉了对未来的期许,但我似乎已然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说回电影,总的来说,在剧情上的确是稍稍欠缺了些,但是这部电影也很好地向我们传达了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存在着一定的错误认知,特别是在青少年这种敏感群体之中。导演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很棒!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大量近距离的镜头,将微表情微动作捕捉得很到位,各种象征意义的镜头也都能很好地传达给观众,比如天气、风声、花田等,观感非常强,无不体现出导演的细致。青少年的情感是复杂敏感的,情绪的变化是迅速且饱满的,这些也都通过演员感染到了观众。

很感谢在2022年结束之际遇见这样一部电影,真的很开心!

 2 ) when I think of 《close》

唯一一部在戛纳看了两部的片子,第一次因为看了一天下来太累前半部分打盹了,觉得结尾好明亮,明亮的刺眼睛,不真实,于是我又一次走进了影院,

看《close》时候阶梯上坐了三个少年,他们是最后进来的没有找到好位置,影院空调吹的他们很冷,中间女孩可爱地把毯子裹在自己和旁边女孩身上,最左边的男孩和中间女孩有点轻微的肢体语言,少年间的坦荡直率。中途他们因为累了就躺在阶梯上 左边的男孩把手放在阶梯上给另外两个女孩靠着,我把我的包借给他们垫着,她们小声说着Merci 。结尾的时候,一个女孩看哭了,男孩把女孩搂过来在肩上女孩一边抽泣一边笑,

出来影厅正好看到close获奖的消息,我甚至觉得也许是这三个少年间的close让这部电影更加美好,我希望他们也能在草地上在阳关下奔跑,不知疲惫,

我一点不在乎close是定义的什么关系,那似乎是成年人的目光,很开心在戛纳最后一天看到两个小孩间真实的疼痛和爱,那是像钻石一样闪闪发亮又易碎的东西,他们的心脏也需要保护,

感谢电影让我多爱人类一点,

 3 ) (C) L O S E

(本文首发于 QAF中文站 公众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两个13岁的男孩,一段亲密(close)的情谊,一段无可挽回的失去(lose)——这几乎可以概括比利时导演卢卡斯·德霍特的第二部长片《亲密》的全部内容。

简单、美丽、凝重而隽永,这位现年31岁的公开出柜的导演,承袭着他获得戛纳金摄影奖的首作《女孩》中细腻敏锐的酷儿视角,用轻盈灵动的笔触描绘出人与人至纯至净的依恋,却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种关系在敏感的社会环境中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

戛纳似乎有意将德霍特当作“嫡系”来培养和扶植,希望复制出泽维尔·多兰的神话。他们同样年轻有为,同样张扬而高调地公开他们的性少数身份,但德霍特似乎比多兰招致了更多的争议。《女孩》在戛纳拿下三项大奖满载而归,它关注SRT治疗的过程。在对跨性别群体文化的予以关注的电影中,《女孩》无疑是超前的。然而与此同时,影片高潮的设计又是如此落后而危险,暴露出作者对于“何为女性”这一问题简单而肤浅的认识。更为致命的是,德霍特找来找来双性恋男孩维克特·波尔斯特扮演跨性别者,这样的选择遭到了美国跨性别社区的反对和抵制,种种风波使《女孩》成为了一部哀婉却充满问题的作品。

《亲密》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德霍特第一部入围戛纳主竞赛的电影,它已经成功斩获了评审团大奖(甚至曾一度有消息透露本片是金棕榈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女孩》中存在的简单化问题依然在《亲密》中露出了踪迹,于是它只能是半部佳作。

电影内部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将其言说的重点和气质鲜明地一分为二。在前45分钟,我们看到两位男主人公Leo和Remi童话般纯洁的友谊,一种在青春期女生之间非常普遍、男生之间却十分罕见的亲密。白天,他们搭建想象的王国,共享秘密的堡垒,玩耍和徜徉在Leo家经营的大丽花田中;夜晚,他们相拥而眠,简单的依赖,仿佛梦和梦的手都握在一起。

烂漫的夏天过去,孩子们被岁月推入一个更为斑斓却同时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新学期到来,这种轻松无害的情感关系随即迎接了来自社会的质疑。青春前期,少年少女都在找寻明确且独立的自我身份,而就在此刻,陌生的女同学们对Leo和Remi的关系产生了单纯的好奇:“你们在一起吗?”这样的询问可能毫无恶意,但“在一起”三个字所暗示的各种标签及它们所带来的后果,对于13岁的他们来说是无疑是过载的。

即使发达开明如比利时,异性恋中心制的文化依然可以轻易冲击并斩断男孩间无暇的情感纽结,充满爱的世界往往折堕于腐溃的社会期望中。Leo否认、怀疑着他对自己和这段关系的认同,并开始选择迎着社会规范扮演出男子气概:尽管他并不擅长冰球,他还是主动加入了冰球队,头盔的栅格宛若囚禁他的阳刚牢笼;他刻意疏远了Remi,用断裂来搞清楚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男人意味着什么。这对好友在校园内外渐行渐远,可我们都看得出他们依然牵挂和在意彼此,但无奈他们在各自的身份探讨与情感困惑的漩涡中挣扎。某天,从一次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归来,Leo再也不会找到Remi的踪影了,两人中看似更为坦荡的那位,忽然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震惊、伤痛的家人与朋友,在余下的时光里寻找答案。

《亲密》的后半段转向了对于青少年自杀问题的探讨。虽然“失去”(lose)依然是在“亲密”(close)的主题下书写,但这层“亲密”已经与前半段的含义不同。对于Leo来说,与Remi相偎相亲的日子已经成为需要用一生去释怀和疗愈的伤口,痛是曾经相爱的反证。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选择使用“Close”作为标题而非“Intimacy”。它既体现了一种去性化(或者前性化)的状态,更重要是包含了“失去”这层厚重的内涵。

不可否认的是,《亲密》的后半段是一场汹涌澎湃的情感海啸,观众的眼泪几乎能把卢米埃尔厅与德彪西厅淹没,不少记者都泣不成声。我们被伊登·丹布林那双如海水般澄澈的双眼打动,他看向镜头的时候,仿佛投射给观众一整个宇宙的哀痛。但在心碎背后,德霍特似乎没有打算提供更多的解释。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Peter Debrug点评道:“尽管《亲密》是真诚的,但这个悲剧更像一种叙事手段,旨在证明某种意识形态的观点。”让他不能展开明说的“某种”观点包含了诸多可能,既关乎对阳刚崇拜、异性恋中心制文化的控诉,也包含了对青少年心理和校园霸凌问题的关怀。

更甚者,《亲密》可以只是一部单纯残酷的成长物语,告诉我们琉璃易碎、彩云易散,在其自然主义精美的表象后,浸透着是成人世界里人言可畏、难以独善其身的脏血。但无论应用哪一种阐释模式,Remi的离去都是一张暴力塌落的骨牌,它直截了当地将观众推入巨大的情感风暴,显著的悲剧效应,轻易遮蔽了属于这个故事的更多的可能性,也留下了许多问题,仿佛幢幢鬼影挥之不去。

这其中为首的,就是《亲密》是否应该被归在酷儿电影或者LGBTQ电影的范畴与框架下被讨论。海外的主流电影媒体都普遍认为本片的核心是少年友谊(boyhood friendship)[1]、讲述了好哥们儿的故事(buddy story)[2],甚至直接说他们“完全不是恋人”(not at all lovers)[3]。这是因为德霍特刻意且固执地在电影中回避了这个问题,尽管他使出浑身解数铺陈出极致暧昧的氛围。近似于亚历山大·佐洛图金的《寸步不离的兄弟》(Brothers in Every Inch,2022),《亲密》最终希望探讨的这段关系,与外部世界如何界定他们完全无关。亲密便是亲密,在友情、爱情和亲情之上,人与人可以拥有一种更加超然和纯粹的关系。

正因知晓了这一点,《亲密》的悲剧色彩就显得更加突出.但某个维度上,这层悲剧又是如此多余。德霍特摧毁了一个童话,换取了成吨的泪水。所有曾经因他人的恐同症而调整改变自己行为的人都能认同于Leo和Remi,并从自己心碎往事中找到注脚。但死亡总是如此高效,行为简单,动量巨大,余韵绵长。在如此纯净关系的包裹下,对于Remi的死,我们的悲伤和愤怒都找不到精准的出口:毕竟这是两个13岁的孩子,如果他们尚不想被定义,我们又怎忍心苛责成长路上的某段探索?

最终,《亲密》就这样宕开一笔,消解了症候式的意义。留在银幕上的,是大丽花田一年四季的流转:耕耘,盛开,收获,枯萎——陈旧地象征着少年心事的绽放和凋亡。它美到了极致,但当你游荡于这齐肩高的花田中,这美丽是如此令人目眩,以至于我们忘了明确的方向。


[1] Peter Bradshaw. Close review – a heartbreaking tale of boyhood friendship turned sour. The Guardian, 2022-05-27. [2] Peter Debrug. ‘Close’ Review: This Belgian buddy story seems so beautifully understated, until suddenly it isn’t. Variety, 2022-05-26 [3] Ben Croll. ‘Close’ Film Review: Gentle Coming-of-Age Drama Packs an Emotional Punch. The Wrap, 2022-05-26.

 4 ) 不只失去亲密

《Close》

Can’t Close the wound,

Cause too Close to you.

花海林荫相伴而生,本你我亲密无间,却被他流言纷扰,美得多脆弱;花苞未迎来盛放,已等不及细嗅,自我了尽终结这春天,痛得好透心。女孩间习以为常的亲昵,却是男孩们不可言说的禁忌,强烈的情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退让。从亲密到疏离没有多远,从无话不谈到只言片语的距离仅差了被排挤的恐惧,十几岁的孩子不懂这个世界的恶意何以之大?躲无可躲的非议将阳光吞噬,逃无可逃的他们被压抑裹挟,不过是好朋友,不过都是男孩,何以有错?人生就是一场闹剧,或者戛然而止,然后悄然离去,可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闹剧方行至半途,田间便没了嬉闹追逐,床畔就只剩反侧辗转。还不懂得理清羁绊,身处至亲关系中的他们就被旁人套上怪异的枷锁,童真被迫变味,无猜被当作无知,信任也成为他们口中的放任。

又是一年,新的花苗种下,再也收获不了和你奔跑的幸福。

 5 ) 没有一种亲密不被考验

唯独有一种亲密最痛,那就是亲密沾到骨子里了,回头时,你永久的不在了。。。 时间条不到1/2的时候,雷米就离开了。按理说亲密关系应该现实性消灭了,后面可看性不强。但是就有一种电影就是落脚在后面1/2或者2/3的,例如《百万美元宝贝》。 有的时候,情绪不知道要怎么释放。雷米吃早餐时眼泪夺眶而出;里奥骨折在医院没来由的默默地哭;一次一次在冰球训练中撞击摔倒;多次爬上哥哥的床…… 真的,亲密沾到骨子里了,好难接受这样的现实。里奥自责至此,哎,真心疼。 也很难说雷米妈妈去冰球场看里奥,里奥去雷米家里看他妈妈,有没有更复杂的夹杂小心思的试探。但是,我相信,无论有无,都不干扰母子 朋友他们独立又有所牵连的亲密。 如果再来一次选择,可能现实生活中的小孩面对周围的闲言碎语,还是会伤害一些既存的关系。而所有的关系,唯独最亲密最易被,被打扰 破坏 割裂……

 6 )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跟个风:年度最佳。

在queer与否之外,这部电影是极具普适性的,前青春期阶段的、“坏小孩”阶段的、几乎很难避免的亲密关系的破裂。

然而破裂可以由遗忘来治愈,死亡不可以。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释然?救赎?无从谈起吧。虽然Lemi的妈妈在拥抱Leo时送出了似乎带着理解与原谅意味的一吻,但Leo必将一生背负这个曾经最亲密的生命的重量。

回程的大巴车上知道lemi不在了之后,我一直很好奇leo的情感走向,而剪辑就像故意的一样在极静和极闹之间、忧郁与欢乐之间、黑白与鲜艳之间,【无缝】切换。——来回几组下来,我有些看懂了他的意图,理解了曾经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男朋友在跟我分手之后还可以继续读书喝酒打球做一切他喜欢的事儿,而只有我一个人在惶惶不可终日地体验“失恋”?甚至我们都毫不怀疑在没有我之后他可以照常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天伦之乐(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愤怒不已。

但事实上,冲下大巴车之后的leo将自己关上了,close是两个人的亲密,是彼此的lose,也是leo一个人的close。收获、收割、翻土后重新播种、培育、盛开的鲜花中,leo已经再也卸不下另一个生命的重量了——无论原因来自年龄,来自queer,还是来自沟通或者时间。

看完电影后得知这是导演继《Girl》之后的第二部长片,竟然是同一位导演我一个爆哭!两部电影,他就几乎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镜头…语调?(hh)三缄其口的人物,用除开语言之外的一切神态、眼神、沉默、身体来表达灵魂的声音——这就是两部电影让我感受到的相似之处,一旦看进去,就会上瘾。🥹

 短评

去世的太突然,让我做不到感同身受。导致我觉得后一个小时的节奏好拖,人物一直在单方面发泄情绪,一直在回旋原地踏步,看得很痛苦。

2分钟前
  • AbrahamCo
  • 还行

给金棕榈吧,这么有力量。「亲密」是超越友情与爱情定义的敏感的爱,是黑管乐的轻盈却愁肠百结,哀伤散布在声音与光线里,扑面而来。散场之后在座位上哭到滚动字幕播完,少年的泪滴在花丛里。

6分钟前
  • 蓝詹
  • 力荐

激进地折断情节,让观众先于人物心碎,再依靠情绪的惯性实现“天使”的显影。想象空间寥寥,也不见对现实更具结构性的体察,当春风化雨般的拥抱出现在影片结局,才意识到曾经扑朔迷离的目光(导演有意的特写)是如此功利而轻佻。

1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德霍特既不是如肯洛奇那般告诉你“为何”,也不是如达内那般告诉你“何如”,它只是悬停在一种情绪后遗症中,手法还如此单调,这不就是变相的在消费情绪价值嘛。此外看片过程中时常会让我想起青涩时期的多兰,有些问题甚至都相似。@Cannes2022

13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还行

如果女孩之间稀松平常的亲昵举止,发生在男孩的温柔呼吸之间,那温暖和光亮将会被周遭之人和你内心的恐惧如何吞噬?友谊与眷恋在男权社会的挟持中分崩离析。你推开他,他被永远推入恐惧的柜门之中。你推走他,也把自己锁进悔恨的深渊。卢卡斯·德霍特用令人窒息的克制情节,诉说着最悲恸、赤诚的爱意。伊登·丹布林的表演如钻石般,从里维埃拉首映开始,定将炫目全世界。

18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Remi在剧情中过早的夭折几乎毁掉了整个灵光闪现的前半段,使得后一小时完全落入了每一个节点、转折和停顿都令人疲倦和坐如针毡的窠臼里,避重就轻又隔靴搔痒。不是糟糕的电影,但这样的大奖也不需要有更多,很难再讓我們继续相信电影。

21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曾经孩童的我们到了某个时间点就不再有“我们”,因为都知道了避嫌,然而有的人一避便是一生。一部把我看出心绞痛的儿童电影:第一心痛的是片名“亲密”下讲述的却是疏远;第二心痛的是海报一幕现实并未发生;最心痛的是导演用最明亮的色调拍最痛彻的成长故事,面对性觉醒、校园霸凌和刻板印象等话题将减法进行到底。《亲密》,又名《委屈》。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 对演员情绪和状态的调动太细腻出色了。前45分钟是五星级别。

2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借着包扎伤口才能放声大哭 好疼啊

28分钟前
  • 番茄酱皇帝
  • 推荐

稳妥的叙事,标识性色彩和打光,德霍特取材私人经历,真挚到不忍苛责。它的私密性,包含着丰富的公共性话题,它让人意识到阳刚崇拜对男人成长与情感的压制,让我意识到个人心理如何受到外界偏见影响。不过也因此,它叙事之稳妥反而不稳妥,故事以Remi分成的两个部分多少有些失衡,快乐不够多,偏见亦太浅,痛苦太绵长,而让它更像是导演成年后的一次自我赎救(自我感动),公共性被弱化很多。这是一部用心拍的电影,它欠缺了点理智的思考。3.5

33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拍得太潦草了,冰球和种花都取了最浅表的象征意义。影片时间以一种剧作实用主义跳跃推进着。

3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较差

看着Rémi最后还想哭着去打Léo的那幕 老师边拦着他边说「C'est fini. Rémi. C'est fini.」心碎死了 没有人明白这一刀两断对一颗13岁的心意味着什么

42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我好恨也好气啊,这就是男同片总是可以出彩的原因吗,两个长得不错的小男孩在花海里奔跑这个画面大家看来就会很有张力很冲突很美丽,前青春期的充满暴力和乖张的推拉,好像落在男生身上就那么好被理解啊,一个放在女同身上会显得青春疼痛文学的故事就这么轻易地被一个因为男性角色是男性角色本身的原因消解掉了,那种生猛的沉默,石破天惊的秘密。嫉妒,,

47分钟前
  • 我说太多谎话了
  • 还行

名为亲密,却是在讲疏离。更早觉醒的一方也更早接受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也更快地学会伪装,从未放下警觉扮起低沉的声线逃进男性同盟的庇护中,冰球的虚势武装和渗进骨髓的凉意让他在面对真实情感的冲撞时脆弱得不堪一击。共枕时的落日余晖和畅快奔跑的花海,是刻在心底的绚烂阴影。很多年不见这样类似《爱在暹罗》气质的片子了,但格局过于局限在导演私人情愫的回望中,也就失去了更多可能。

50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C)lose 😭😭😭😭😭

51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Cannes2022 讲真,这小男主演技不比宋康昊在broker里要好?

54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推荐

前半段极好极丰富,后半段无处不在窠臼之中。一个没有秘密、全都写在脸上的孩子,成年人真的不是在自我感动吗?

5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Cannes75/ 我必须摘下口罩,否则泪水不能呼吸。比欧容更细腻,比多兰更无奈,是《伴我同行》的无声演绎。舍弃掉了所有多余的动作,用反复的场景构建莫测的心境。Close是特写,照见男孩的每一次眼神和呼吸,澄澈亦隐秘。Close是靠近,要足够仔细才能看见玫瑰少年的困顿与闪躲,青春的错愕。Close是愈合,沉舟侧畔过千帆,病树前头生万木,只留下骨头深处的哀伤,难以诉说。Close是封闭,是紧锁的房门。那么艰难,几经周转,终于松动,一句话分作三次才能说完。Close是亲密,是生命中值得不被定义的情感。非亲缘,非友谊,非爱恋,只是亲密。想起儿时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伙伴,如今散落天涯。麻烦酷儿金棕榈和影弟给我安排上!!

60分钟前
  • Orisonku
  • 力荐

所有敏感纤细的灵魂,痛苦总是如此迟缓、简单。真的是太庸常太小的切口,却又经由导演的调度和表演控制,处理得如此动人和丰厚。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

9.6/10 #PFF 与绝大部分友邻看法不同,从Remi的死开始影片才真正走入精彩的部分,前半段两人的情感总落入既有框架下的可类比的姿态表达,班级内的冲突与暴力也并无出彩之处,而当死亡介入,Leo就被转化为了或许是本年度银幕上最值得反复凝视的面孔与眼眸:情感的循序渐进与循回往复,并不只是自责悲痛愤怒,而是自然地流露在那个年纪独有的困惑不解,并伴随着超脱于现实的哀愁。Close不仅是亲密,也是关闭/封闭(关于抑郁/压迫和性向身份的双重暗示),更是一次完结/拐点,以Leo单独视角切入而并非双人视角实则构建了剧本的强核心:通过“缺失”来加速某种“成长” (或说“成为”) 的过程,但令人惊叹的是,在死亡之后,这层缺失并未淡化Remi的存在,而是几何倍的增强,所以只有在后半段,Leo/Remi才真正抵达心灵上的形而上的 (但则是更本质的) “亲密”。

1小时前
  • 鲍勃粥
  • 力荐